S120交换机的维护

S120交换机的维护

一、S120交换机的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刘秋军,冯俊青,冯志[1](2021)在《WK-27型电铲变频系统升级改造的应用》文中指出在总结WK-27型电铲变频系统使用现状的基础上,从降低电铲变频器故障率入手,使用高端型S120变频驱动技术对WK-27型电铲进行升级改造。主要介绍了WK-27型电铲变频系统改造的技术方案和系统组成,对升级后的电气传动系统、PLC控制系统和整个系统的优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孙群植[2](2020)在《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制造业技术的快速发展,通用深沟球轴承的需求量及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然而目前国内轴承生产企业大多采用手动或者半自动装配设备进行内外钢圈与滚动球体的装配,这种轴承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因此,论文以实现轴承装配过程自动化为出发点,对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和确定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的总体设计方案。对国内轴承行业规模、轴承工业生产结构与生产技术水平等行业背景进行探讨,分析了国内外轴承装配技术水平和研究现状;然后对深沟球轴承内部结构进行剖析,梳理出轴承装配流程;随后通过对自动装配单元重点工位机械设计模型的研究,确定了自动装配单元的控制系统功能,对比分析四种自动化系统,从而确定以PLC为核心,以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的混合式控制系统。其次,对控制系统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首先根据电气柜的设计原则,设计自动装配单元总电柜与分电柜柜内结构和装配板布局等,并整理出柜内主要元器件清单;然后针对PLC、分布式I/O等柜内重要元器件进行选型研究;构建伺服负载模型,通过负载速度、扭矩和惯量比的计算,选择合适的伺服电机;其次针对气压传动组件、气源处理装置、电磁阀等气动元件进行选型研究;通过构建气缸负载模型,计算气缸伸出时输出推力和缩回时输出拉力,选择合适气缸。基于上述控制系统硬件方案的研究成果,以控制系统硬件组态为基础,基于博途(TIA)编程平台,搭建控制系统程序框架;采用西门子STL编程语言设计标准程序块、手动标准程序段和自动标准步进式程序结构;深入分析重点工位控制逻辑,梳理各分工位控制逻辑图;构建游隙测量模型,采用西门子SCL高级编程语言,借助Floyd迭代算法,设计和开发了最佳配组算法;搭建人机交互工程框架,完成WinCC人机交互设计研究。最后,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样机,并基于综合效率OEE指标和生产节拍对样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测试和分析,为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陈钢明[3](2019)在《Profinet总线系统与博途软件在三钢5#高炉的运用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Profinet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多个PLC之间的通信及与变频器通信,以及高炉本体的硬件组成、网络拓扑图,博途软件在5号高炉自动化应用实践。

宋文杰[4](2019)在《酸洗线上测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工业控制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已经陆续的建立了现代工业化的酸洗线。现代化酸洗线需要在带钢卷的酸洗工艺过程中使带钢张紧,才能使带钢在生产线的正常工作区域内运行,从而提高酸洗效率、加强酸洗效果,使钢卷保持一定紧密度和齐整划一。同时需加入实时监测系统,保证酸洗机组安全、平稳、有效运行。因此从控制和监测两方面出发,研究如何提高酸洗线上带钢的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是酸洗线上测控系统,分析了张力控制中跳动辊的静态力学原理、位置伺服控制中精确度的重要性,设计了自动张力控制和伺服位置控制的电控系统。该机组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S7-400系列作控制器,主传动系统采用S120系列变频器。上位机监测控制系统选用西门子的Win CC软件组态监控画面,运用网络系统与PLC、变频调速系统、位置伺服系统、张力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加入人机界面后,实现了各项参数在线修改、数据的实时交互和整套系统的实时监控。根据酸洗线机组的控制要求,在仔细研究了国内外自动控制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张力控制分类(机组各段张力控制和机组作业过程张力控制)和工艺要求,确定在机组适当位置安装夹送辊的方案;采取在五辊张力辊中加入跳动辊的方法来进行张力调节。建立五辊张力辊的静力学模型,分别对跳动辊不投入和投入两种方式下进行力学分析,进而最后卷取机对带钢的卷取效果得出该控制系统选用变张力的自动控制系统。依据现场电控系统控制方案,加入伺服位置控制,相比于传统手动控制,一是提高了自动控制的精度,二是缩短了操作人员进行手动调节的时间。根据测控系统要求,完成了对速度控制、张力控制、位置控制的软件编程和硬件选型以及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投产后,该系统的速度和张力控制效果良好,运行稳定,张力平稳,产品质量可靠。

张逸凡[5](2019)在《面向分布式视频应用的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当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内容的显示和分发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基于Video over IP技术的分布式视频显示系统由于其架构的灵活性,以及低成本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安防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时间为42毫秒,当多屏拼接显示时根据屏幕拼接数量的不同人们能够轻易察觉由拼接导致的视觉不同步问题,这对Video over IP视频显示系统中分布式节点间的同步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能否实现满足显示需求的高精度同步,直接影响了Video over IP分布式视频显示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本课题在对当今主流的视频同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并借鉴其它领域里的时间同步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一种适用于Video over IP分布式视频显示系统的时间同步技术。具体工作内容如下所示:1)通过对现有Video over IP分布式视频显示系统的同步性能进行研究,计算分析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各节点本地时间可能出现的抖动和偏差值范围。由于当前互联网授时系统的授时精度无法满足其需求,故本课题基于主从时钟同步结构建立私有授时节点,通过指定唯一设备为主时钟,为分布式显示系统提供标准时间;2)为了克服分布式系统中网络分发延时偏差和分布式节点间晶振频率偏差、长期抖动等非理想因素,基于时间通信模型,建立双向时间差延时算法来补偿实际网络路径延时,进一步提高网络授时的准确度;3)由于视频流具有帧率高(≥30fps)和连续性两个特点,所以在同步过程中,既要求系统能够快速同步,又要求视频播放具有流畅性。为了能够同时满足上述需求,本课题采用软硬调节混合的校正算法,通过设定的阈值,对不同情况下的时间偏差分别采用直接校正或频率补偿校正的方法,使其能够快速稳定地同步于标准时间;4)对该时间同步系统可能出现的网络故障进行预估并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系统的同步通信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控制,从而保证系统长时间工作在稳定同步状态。最后,经过在FPGA硬件平台上的测试,验证本课题的设计能够在短时间内(10帧/秒,0.2-0.3秒)快速实现网络中各节点的时间同步功能,且实测的各节点同步精度达到±1微秒,满足视频应用的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

易俊杰[6](2019)在《一种基于SDN的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隐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针对信息内容的隐私问题之外,用户间的通信关系隐私同样也需要受到有力的保护。匿名通信的概念就是为了保护通信双方的身份信息和网络通信双端的关联性而提出的。然而,传统的匿名通信系统由于无法适应当前的网络需求,面临着匿名性、网络性能等问题,所以亟需提出一种新的匿名通信方式。本文受移动目标防御技术和SDN中集中控制理念的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标识的局域网匿名通信方法。一方面,该方法使用了不同于传统路由协议的路由方法,借助SDN的集中控制特性,为网络计算出新的路由转发表,保证了网络的通信能力。另一方面,该方法结合移动目标防御策略,通过移动网络的攻击面,干扰攻击者对网络通信关系的嗅探,从而达到网络匿名的目的。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分析了传统匿名系统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而对该匿名通信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结合SDN网络架构以及移动目标防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标识的局域网匿名通信方法。以该方法为基础,设计出了SDN匿名通信系统,根据功能模块对该系统进行了结构划分并且仔细地阐述了各个模块承担的功能和任务。接下来介绍了该系统各个模块以及交互界面的具体实现过程。最后,给出了详细的系统测试方案,验证了该匿名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王睿[7](2018)在《面向软件定义物联网的信任管理及攻击防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被视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工业控制、电子商务、国防军事等领域。可以预见,物联网将会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然而,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需求对物联网提出了新的挑战。除存在部署和维护成本较高、软件更新困难、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等网络管理问题外,物联网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物联网感知层具有无线通信信道开放、节点物理结构简单、节点资源有限、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等安全特点,这使得感知网络很容易遭受恶意攻击。同时,由于物联网设备众多,大量存在安全漏洞的物联网设备被黑客攻陷,组建僵尸网络并发动网络攻击的现象越发频繁。目前,物联网设备已成为分布式拒绝服务(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DDoS)攻击增长的主要来源,对物联网网络层正常数据的传输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如何有效地管控网络节点、防御网络攻击以及保障数据可靠传输是物联网安全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兴网络体系架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的出现,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鉴于SDN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等方面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学者尝试将其集中控制、控制与转发分离的设计理念引入到物联网中,提出新型软件定义物联网(Software-Defined Internet of Things,SDIoT)体系架构。利用统一南向接口,SDIoT能够有效应对多种类型的物联网网络协议,简化物联网设备的配置和管理,降低业务实现与运维的成本,实现灵活的应用部署。更重要的是,SDIoT为改善物联网安全问题带来了重大机遇。SDIoT控制器通常具有较高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能够将传统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中难以实现的攻击防御算法容易地部署在控制器中,并利用SDIoT集中控制、全局拓扑视图等优势实现灵活的攻击响应。然而,目前SDN设计并不完善,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考虑到物联网网络的脆弱性,SDN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性,如集中控制、流表请求处理的运行模式,在引入到物联网后会给SDIoT带来新的安全风险、控制开销、网络能耗等方面挑战。因此,如何在利用SDIoT应对物联网安全攻击的同时,克服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对于完善SDIoT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合理利用SDN的技术优势,对严重影响感知层安全组网、转发层可靠传输的多种网络攻击,提供有效的信任管理及攻击防御措施,从而实现更可信、更可靠、更高能效的SDIoT网络环境。本文的主要工作与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内容。本文首先探讨了物联网、SDIoT的起源、相关体系架构以及安全研究现状,并重点讨论了 SDIoT所面临的安全机遇与挑战。通过利用SDN全局拓扑感知、集中控制等技术优势,基于信任管理模型、P2DR安全模型等网络安全理论,本文设计了模块化的SDIoT安全架构。在此基础上,针对严重影响SDIoT感知层和转发层正常运行的选择性转发攻击、新流攻击、DDoS攻击等多种攻击类型,本文通过协同利用感知层、转发层以及控制层三个层面的安全资源,自下而上地设计与实现了信任管理、DDoS攻击检测以及DDoS攻击溯源与缓解等安全功能。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WSN系统通常与应用密切绑定,一经部署难以更新,严重阻碍了技术革新。将SDN的思想引入WSN中设计新型软件定义无线传感网(Software-Defin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DWSN),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然而,大部分相关工作侧重于SDWSN架构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忽略了感知组网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能耗问题。为实现集中控制,SDWSN的周期性拓扑收集过程不仅会对感知层带来额外的控制开销和能量消耗,而且也容易遭受妥协节点发动的选择性转发攻击,丢失关键控制报文,进而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此外,攻击者可以利用SDWSN中无法处理的流量需要请求控制器处理这个特点,不断地制造新的报文发动新流攻击(New-flow Attack),拥塞控制链路,进而造成网络瘫痪。作为基于密码学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信任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防御网络内部攻击。因此,针对面向物联网应用的SDWSN中存在的安全攻击及控制开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能效信任管理与可信路由机制。首先,通过将基于Bayesian的轻量级本地信任评估机制与控制器的全局信任管理机制相结合,本文实现一种综合信任管理机制,有效地识别和隔离了网络中存在的恶意攻击节点。随后,在全局信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一种高能效拓扑信息聚合收集机制,该机制以最小化全局拓扑收集能耗为优化目标,以节点全局信任值、剩余能量、网络覆盖为约束条件,通过求解整数非线性规划(Integer Nonliner Programming,INLP)问题来选举聚合节点,从而实现高能效、高可靠的拓扑收集。最后,综合考虑节点的全局信任值与剩余能量,本文提出一种集中式最小传输代价路由机制,以保障数据报文的传输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的解决方案SDN-WISE[5],本文提出的方案有效地提高了网络分组投递率、减少了网络能耗、降低了控制开销、延长了网络寿命,保障了感知层组网安全。虽然通过信任管理策略能够保障物联网设备安全可靠地接入互联网,但是目前利用恶意软件Mirai入侵大量存在安全漏洞的物联网设备,组建僵尸网络并发动DDoS攻击的现象越发严峻,严重影响转发层数据的正常传输。攻击检测是实现DDoS攻击防御的前提,传统基于SDN的DDoS攻击检测方案主要通过收集各个交换机中的流表信息,统计分析网络流量以实现攻击检测。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流表信息采集过程将会对控制平面造成较大的监控负担。使用采样机制虽然能够缓解南向接口的链路压力,但会降低攻击检测准确率,并且需要在采样频率和检测精度之间做出权衡。为此,针对DDoS洪泛攻击,在SDIoT安全架构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利用控制层和转发层的安全资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分布式攻击检测机制。首先,在不违背SDN特性的前提下,本文将一部分安全能力引入到SDN边缘交换机中,通过对OpenFlow计数器字段进行扩展,使边缘交换机方便地实现本地入口流量的统计工作。随后,在本地入口流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异常检测算法,实现了本地网络中DDoS攻击的检测。最后,通过将DDoS攻击算法分布式部署于所有边缘交换机中,实现了全网范围内的攻击检测。仿真和原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精度高、资源负担小的优点。相比于集中式检测方案,本文提出的方案有效地缓解了控制器的监控负担,降低了攻击检测延迟。当网络中存在DDoS攻击时,不仅受害者不能响应正常请求,而且网络中也会存在大量攻击流量,占据大量网络带宽和资源。因此,在检测到DDoS攻击后,需要及时地响应DDoS攻击,以减少攻击危害。然而,在发动DDoS攻击时为避免被追踪定位,攻击者通常会使用伪造源IP地址、跳板等技术以达到隐藏真实身份的目的,导致防御者难以确定攻击源头,无法实施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因而,网络攻击追踪溯源是网络主动防御的重要环节,根据追踪溯源的结果,在攻击源端处进行攻击缓解能够有效地减轻攻击流量对网络的破坏。然而,当前SDN中针对DDoS攻击的研究工作侧重于攻击检测、被攻击侧清洗方面,DDoS攻击溯源、源端缓解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在SDIoT安全架构基础上,通过转发层和控制层的跨层协作,本文提出DDoS攻击溯源与攻击缓解机制,并与攻击检测机制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DDoS攻击主动防御体系。当前,SDN中传统的基于流表分析或基于Packet-In消息的攻击溯源机制,会将全部分析工作转移至SDN控制器完成。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控制器的溯源负担也越来越大。对此,首先在不违反SDN运行原理的前提下,本文将一部分溯源工作下放到SDN边缘交换机中执行,以减轻控制器的工作压力。为满足不同规模网络的溯源需求,利用确定性包标记(Deterministic Packet Marking,DPM)算法,本文提出两种基于OpenFlow-DPM的DDoS攻击溯源算法。利用扩展的OpenFlow包标记动作,边缘交换机能够以流水线方式实现对攻击流量的标记。随后,基于被标记的攻击报文,攻击受害者能够重构出攻击端入口交换机的地址信息,进而实现攻击溯源定位。最后,在攻击溯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SDN集中控制、全局网络视图等优势,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包对称性的入口过滤机制,从攻击源头处过滤攻击流量,实现了 DDoS攻击缓解。仿真和原型实验结果均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从攻击源头防御DDoS攻击,在保护攻击受害者的同时,减少了网络中间设备带宽和资源的消耗。

汤松萍[8](2018)在《基于实时以太网的舞台机械控制硬件系统》文中提出随着现代舞台智能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升,舞台机控要件的元器件数目日趋庞大,要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日趋繁杂,舞台机控系统的人机交互、管控效率、潜能挖潜的探讨意义更为重大.基于此,以要件应用更应人性化、系统安全指标更应有保障的理念为思路,对实时以太网的舞台机械控制硬件系统的机控要件性能进行了探究,研究了台面机控部件硬件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模式,提出了系统网络拓扑、通讯方案及硬件框架等建设性建议,并进行了硬件配置及相关选型、通讯网址和参数的分配;通过提出拓展B&R的PCC、触摸屏、SEW变频器等硬件性能,对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控制硬件系统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展望.

张岩峰[9](2018)在《重轨矫直机电气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铁路的不断提速,铁路运输对钢轨的长度和其他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短尺轨道焊接方式无法满足要求。为了更好的控制钢轨运输质量和精度,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控制模型的先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攀钢轨梁厂重轨矫直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发现重轨矫直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网络运行不稳定,上辊压下装置定位不准确,需要人工进行复核,且在矫直机矫钢过程中,各辊之间的力矩不均匀,导致在钢轨内部产生残余应力,甚至在矫直过程中矫直辊和钢轨发生相对的位移,致使在钢轨表面产生黑印,影响钢轨的质量。为了更好的降低钢轨的残余应力,提高钢轨外形尺寸的精度和平直度,并能够让钢轨顺利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超声波探伤及平直度检测,提出了矫直机同步控制。文章不但阐述了重轨矫直机区域设备组成和工艺控制功能,而且对重轨矫直机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设计。利用西门子扩展自动化PCS7的控制系统和S120矢量传动控制实现了钢轨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矫直。通过对矫直机压下装置各部位间隙的分析,将压下量计算基准点重新定位,减少机械设备由于加工间隙导致的计算误差,利用更加的准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当前实际的压下量,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使其调整时更加准确,使钢轨矫直后的弯曲度满足工艺的要求,减小了由于调整时而产生的钢轨上下弯及扭转造成的废钢,同时笔者对重轨矫直机电气控制系统策略中矫直机的速度和计算方法提出了建议和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矫直辊的压下量的不同,引入钢轨变形曲率,并通过钢轨变形曲率计算钢轨速度与矫直辊速度的关系,使控制系统的给定速度与钢轨实际速度匹配,减小了矫直过程中在钢轨内部的残余应力,延长了钢轨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对基础自动化ProfiBus-DP网络的优化,保障了现场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王奔[10](2017)在《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对列车牵引系统和制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行高性能的牵引和制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在对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的功能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在交流侧进行能量互馈并通用于不同驱动方式的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的构建方法,并提出了该开发试验平台具体的运行控制方式。建立了一套小功率单轴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并实现了对试验平台运行工况的控制。试验平台可模拟列车牵引运行工况及电空联合制动运行工况,能完成对轨道车辆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控制系统的开发试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试验平台构建方法及其控制方式的有效性。为实现在网络控制系统环境下对牵引、制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建立了试验平台的测控系统,实现了列车模拟运行控制系统对陪试系统的运行控制,开发了试验系统运行控制软件和网络控制软件。测控系统能接收被试系统控制网络向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系统发送的控制指令,并按相应指令实现对整个试验系统各种运行工况的控制。

二、S120交换机的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120交换机的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WK-27型电铲变频系统升级改造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WK-27型电铲变频系统升级方案
2 WK-27型电铲控制系统
    2.1 传动系统
    2.2 PLC系统
3 变频系统升级优点
    3.1 设备性能升级
    3.2 系统可靠性提高
    3.3 维护量减少
    3.4 网络性能提高
4 结语

(2)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工业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1.4 主要章节安排
第二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总体方案设计
    2.1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指标和工艺
        2.1.1 装配技术指标
        2.1.2 生产工艺与装配流程
    2.2 自动装配单元重点工位机械设计模型
        2.2.1 自动装配单元总体架构
        2.2.2 上料工位
        2.2.3 测量工位
        2.2.4 存储工位
        2.2.5 装球工位
        2.2.6 分球工位
        2.2.7 保持架安装工位
        2.2.8 保持架铆压工位
    2.3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2.4 控制系统方案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自动装配单元电气控制柜硬件设计
        3.1.1 柜内硬件布局设计
        3.1.2 控制器及其组件设计研究
        3.1.3 分布式I/O及其组件设计研究
        3.1.4 伺服电机选型方法研究
        3.1.5 其他主要器件选用研究
    3.2 测量传感器研究
    3.3 气动系统硬件设计
        3.3.1 气压传动系统研究
        3.3.2 气源处理装置研究
        3.3.3 电磁阀选型研究
        3.3.4 气缸选型方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1.1 博途(TIA)软件
        4.1.2 控制系统硬件组态设计
        4.1.3 控制系统程序框架研究
        4.1.4 控制系统程序重点功能块设计
        4.1.5 控制系统程序重点工位控制逻辑研究
    4.2 最佳配组算法程序设计
        4.2.1 游隙计算方法研究
        4.2.2 配组算法功能研究
        4.2.3 配组算法程序设计
    4.3 WinCC人机交互工程设计
        4.3.1 WinCC人机交互工程框架设计
        4.3.2 WinCC人机交互工程主要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样机实验测试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Profinet总线系统与博途软件在三钢5#高炉的运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Profinet总线技术概述
2 高炉Profinet硬件组态及网络拓扑结构
    2.1 高炉本体系统的硬件组态
    2.2 高炉自动化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3 高炉本体与各子系统之间的通讯实践
    3.1 本体控制系统S7-400与卷扬上料S7-400的通信
    3.2 PLC控制器与变频器之间的通信
        3.2.1 Modbus协议变频器与软水系统PLC之间的通信
        3.2.2 料车S7-300CPU与S120变频器之间的通信
    3.3 S7-200Smart与S7-400CPU之间的通信
4 博途软件WinCC声音报警的实现
5 关于profinet总线模块刷新时间和看门狗时间
6 结语

(4)酸洗线上测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概述
    1.3 主要内容和安排
第2章 酸洗线控制系统简介
    2.1 机组工艺概述
    2.2 控制系统网络
    2.3 控制系统功能和任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组张力系统分析
    3.1 速度控制
    3.2 转矩控制
    3.3 五辊张力辊工作原理
    3.4 张力辊辊径及张力计算
    3.5 带跳动辊的五辊张力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控制方案综述
    4.2 控制系统简介
    4.3 变频传动系统
    4.4 圆盘剪伺服控制系统
    4.5 过程控制系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机界面
    5.1 软硬件配置
    5.2 网络拓扑结构
    5.3 功能描述
    5.4 主要界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场调试
    6.1 单机调试
    6.2 冷联动调试
    6.3 穿带试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面向分布式视频应用的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4 章节总述
第二章 面向视频应用的同步相关技术概述
    2.1 前言
    2.2 视频显示领域中的同步技术概述
        2.2.1 软件平台同步
        2.2.2 硬件同步
        2.2.3 软硬件结合同步
    2.3 网络传输方式概述
        2.3.1 以太网技术综述
        2.3.2 网络通信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同步技术的架构设计
    3.1 无同步系统的局限性
        3.1.1 晶振的不同步因素
        3.1.2 网络延时的不同步因素
        3.1.3 不同步因素的解决思路
    3.2 时间同步方案架构设计
    3.3 时间通信模型
        3.3.1 时间戳传递模型
        3.3.2 时钟转换模型
    3.4 软硬调节混合校正时间系统
        3.4.1 直接校正模型
        3.4.2 频率补偿闭环系统模型
        3.4.3 软硬调节混合模型
    3.5 Matlab环境下时间同步系统仿真模型
        3.5.1 系统模型建立
        3.5.2 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视频应用的时间同步技术设计
    4.1 本地时钟设计
        4.1.1 主时钟设计
        4.1.2 从时钟设计
        4.1.3 秒脉冲设计
    4.2 时间同步流程设计
        4.2.1 同步报文格式
        4.2.2 时间戳模块设计
        4.2.3 同步报文通信设计
    4.3 时间校正模块设计
    4.4 系统容错机制
        4.4.1 节点检测控制器
        4.4.2 备选主时钟方案
        4.4.3 错包丢弃自时钟维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间同步方案测试及验证
    5.1 前言
    5.2 时间同步验证及测试方案
    5.3 实测结果
        5.3.1 同步报文通信网络实测
        5.3.2 时钟校正算法仿真及实测
        5.3.3 各节点间时间同步效果实测
        5.3.4 分布式显示系统中同步效果实测
        5.3.5 系统容错性验证
    5.4 性能分析及比较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一种基于SDN的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匿名通信概述
        2.1.1 匿名通信的基本概念
        2.1.2 典型的匿名通信系统
    2.2 软件定义网络
        2.2.1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
        2.2.2 OpenFlow网络概述
    2.3 移动目标防御
        2.3.1 移动目标防御技术概述
        2.3.2 典型移动目标防御应用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匿名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概述
    3.2 威胁模型
        3.2.1 网络攻击过程
        3.2.2 威胁模型分析
    3.3 SDN匿名通信系统的需求
        3.3.1 网络的控制需求
        3.3.2 网络的匿名需求
        3.3.3 网络的通信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DN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
    4.1 基于随机标识的局域网匿名通信方法
        4.1.1 局域网路由算法
        4.1.2 IP和Hid标识的随机化处理
        4.1.3 随机标识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4.2 SDN匿名通信系统结构设计
        4.2.1 系统架构
        4.2.2 控制模块设计
        4.2.3 路由模块设计
        4.2.4 代理模块设计
        4.2.5 交互模块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DN匿名通信系统的实现
    5.1 总体实现
    5.2 控制模块的实现
        5.2.1 路由转发表的建立
        5.2.2 主机交互的实现
        5.2.3 移动目标防御策略的实现
    5.3 路由模块的实现
    5.4 代理模块的实现
        5.4.1 主机注册过程的实现
        5.4.2 地址转换过程的实现
        5.4.3 移动目标防御策略的实现
    5.5 系统交互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DN匿名通信系统的测试
    6.1 实验环境搭建
    6.2 网络性能测试
        6.2.1 实验准备与设计
        6.2.2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6.3 网络安全测试
        6.3.1 实验准备与设计
        6.3.2 安全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面向软件定义物联网的信任管理及攻击防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物联网
        1.2.1 物联网架构
        1.2.2 物联网前景展望
        1.2.3 物联网中的安全问题
    1.3 软件定义物联网
        1.3.1 软件定义网络背景
        1.3.2 软件定义网络架构
        1.3.3 软件定义物联网架构
        1.3.4 软件定义物联网安全机遇与挑战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SDIoT安全架构设计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2.1 SDN安全方案研究
        2.2.2 SDIoT安全架构研究
    2.3 网络安全模型
        2.3.1 信任管理模型
        2.3.2 p~2DR安全模型
    2.4 SDIoT安全架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SDIoT的高能效信任管理与可信路由机制设计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2.1 SDWSN中相关研究
        3.2.2 SDN和WSN中相关研究
    3.3 ETMRM模型概述
        3.3.1 安全问题分析
        3.3.2 SDWSN安全架构设计
        3.3.3 ETMRM信任系统概述
    3.4 轻量级本地信任评估机制设计
        3.4.1 基于SensorFlow的信任监测机制
        3.4.2 轻量级本地信任模型
        3.4.3 简单拓扑汇报机制
        3.4.4 资源负担分析
    3.5 高能效全局信任管理机制设计
        3.5.1 全局信任管理机制
        3.5.2 高能效拓扑信息收集机制
    3.6 全局可信路由机制设计
        3.6.1 最小AP广播隔离机制
        3.6.2 最小传输代价路由机制
    3.7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1 实验环境配置
        3.7.2 ETMRM能效评估
        3.7.3 ETMRM安全性能评估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信息熵的DDoS攻击分布式检测机制设计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传统DDoS攻击检测方案
        4.2.2 基于SDN的DDoS攻击检测方案
    4.3 问题分析及架构设计
        4.3.1 问题分析
        4.3.2 架构设计
    4.4 基于信息熵的DDoS攻击分布式检测机制
        4.4.1 本地流量统计机制
        4.4.2 基于信息熵的DDoS攻击检测机制
        4.4.3 分布式攻击检测机制
        4.4.4 安全状态汇报
    4.5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实验环境配置
        4.5.2 多场景攻击检测
        4.5.3 检测方案性能评估
    4.6 原型实验结果及分析
        4.6.1 硬件平台介绍
        4.6.2 实验环境搭建
        4.6.3 实验对比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OpenFlow-DPM的DDoS攻击溯源与源端缓解机制设计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传统DDoS攻击溯源方案
        5.2.2 基于SDN的DDoS攻击溯源方案
        5.2.3 基于SDN的DDoS攻击缓解方案
    5.3 DDoS攻击响应机制设计
        5.3.1 攻击响应架构设计
        5.3.2 DDoS攻击整体防御流程设计
    5.4 基于OpenFlow-DPM的攻击溯源机制
        5.4.1 基于DPM的单域溯源机制
        5.4.2 基于DPM的多域溯源机制
        5.4.3 基于OpenFlow的DPM扩展实现
    5.5 基于SDN的源端过滤机制
        5.5.1 入口地址重构机制
        5.5.2 请求过滤机制
        5.5.3 源端过滤机制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1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5.6.2 原型实验结果及分析
        5.6.3 溯源性能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专业术语与缩略词汇总表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实时以太网的舞台机械控制硬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舞台机械控制对象的类别
2 舞台机械控制硬件系统的组成
    2.1 舞台机械控制驱动系统
    2.2 舞台机械控制吊杆系统
3 舞台机械控制硬件框架的设计
    3.1 硬件设计的原则
    3.2 硬件框构的规划
    3.3 硬件设备的编号
4 舞台机械控制通讯方案设计分析
5 舞台机械控制网络分布架构设计
6 基于实时以太网的舞台机械控制硬件配置设计
    6.1 舞台机械控制的系统服务器 (上位机)
    6.2 舞台机械控制的以太网交换机
    6.3 舞台机械控制的PLC及附属设备
    6.4 舞台机械控制的变频器设备
    6.5 舞台机械控制的其他现场设备
7 基于实时以太网的舞台机械控制设备通讯方案设计
    7.1 实时以太网与行进电机的连接
    7.2 实时以太网与驱动车载转台旋转电机的关联
    7.3 支持实时以太网连接的硬件组态
    7.4 支持实时以太网连接的网络参数配置
8 结语

(9)重轨矫直机电气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同类型技术改造情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矫直机力矩控制的影响分析
    2.1 钢轨矫直过程力矩变化与速度变化分析
    2.2 工艺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矫直机控制系统设计
    3.1 矫直机主要设备组成
    3.2 矫直机控制系统概述
        3.2.1 S7-400控制器选型
        3.2.2 IO模块选择
        3.2.3 现场总线概述
        3.2.4 人机界面概述
    3.3 S120多传动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网络结构及传动装置选型设计
    4.1 矫直机控制网络设计
        4.1.1 网络设计原则
        4.1.2 典型网络结构
        4.1.3 项目网络设计
        4.1.4 网络布线规则
    4.2 变频调速系统选型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控制系统原理和算法设计
    5.1 矫直机压下定位控制计算与实现
        5.1.1 矫直机压下位置定位计算
        5.1.2 矫直机压下位置定位在控制系统中的实现
    5.2 矫直机的同步速度计算
        5.2.1 水平矫直机各辊速度计算
        5.2.1.1 水平矫直机速度模型的建立
        5.2.1.2 中性层与接触点线速度的关系
        5.2.1.3 速度公式的优化
        5.2.2 立式矫直机各辊速度计算
        5.2.3 矫直机各辊速度在控制程序中的实现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力牵引系统发展现状
        1.2.1 电力牵引传动技术发展
        1.2.2 国内电力牵引技术发展及应用
    1.3 国内外电力牵引传动试验平台现状
    1.4 空电联合制动系统发展现状
    1.5 列车微机与网络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5.1 国内外列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1.5.2 列车网络控制技术
    1.6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构建方法
    2.1 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总体要求
    2.2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设计
        2.2.1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构建
        2.2.2 能量互馈式小功率单轴交直交电力牵引试验平台
        2.2.3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的运行模式
    2.3 电空联合制动模拟运行试验平台设计
        2.3.1 电空联合制动模拟运行试验平台的构建
        2.3.2 电空联合制动模拟运行系统的运行模式
    2.4 测控系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开发
    3.1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3.1.1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结构设计
        3.1.2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控制指令及其传输方式
    3.2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构建过程
        3.2.1 陪试系统的构建
        3.2.2 被试系统的构建
    3.3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通讯网络和软件系统
        3.3.1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通讯网络
        3.3.2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软件系统
    3.4 单轴牵引试验平台有效性验证及扩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开发
    4.1 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4.2 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的构建
        4.2.1 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硬件系统构建
        4.2.2 车辆模拟实验系统构建
        4.2.3 微机控制直通式空气制动系统构建
        4.2.4 实验系统软件
    4.3 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有效性验证及扩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力牵引试验平台接线原理图
附录B 试验平台实物图
致谢

四、S120交换机的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WK-27型电铲变频系统升级改造的应用[J]. 刘秋军,冯俊青,冯志. 煤炭技术, 2021(04)
  • [2]深沟球轴承自动装配单元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D]. 孙群植. 苏州大学, 2020(02)
  • [3]Profinet总线系统与博途软件在三钢5#高炉的运用实践[J]. 陈钢明. 福建冶金, 2019(05)
  • [4]酸洗线上测控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宋文杰.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5]面向分布式视频应用的时间同步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张逸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一种基于SDN的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易俊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7]面向软件定义物联网的信任管理及攻击防御机制研究[D]. 王睿. 山东大学, 2018(02)
  • [8]基于实时以太网的舞台机械控制硬件系统[J]. 汤松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9]重轨矫直机电气控制系统研究[D]. 张岩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10]电力牵引及电空联合制动试验平台测控系统的开发[D]. 王奔. 大连交通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S120交换机的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