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巨人组培快速育苗技术研究

绿巨人组培快速育苗技术研究

一、绿巨人组培快速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焦思鹏[1](2019)在《丝绵木组培脱菌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丝绵木(Euonymus maackill Rupr),卫矛科卫矛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实用性强、也可入药,因而深受人们喜爱。目前,丝棉木主要以播种和扦插为主进行繁殖,其中播种繁殖苗木生长周期长,易发生病虫害,后代也容易产生变异,难以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扦插进行繁殖,苗木生根慢且根系较浅、苗木生长势较弱,且伤口易受细菌、真菌以及微生物的污染,使得扦插苗积累大量的病菌,导致苗木生长缓慢甚至造成死亡,这严重地制约了丝棉木规模化生产,难以推广应用,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许多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研究,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目前最为完善和应用最广的植物生物技术,已在很多植物上应用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苗木的快速繁殖,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苗。为了获得更多无菌苗,提高组培苗的繁殖效率,通常需要添加一种或者多种抗生素对苗木进行脱菌处理,提高组培苗质量,增强了苗木的抗逆性,提高苗木生产技术水平,满足了生产上对丝棉木种苗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丝棉木一年生带腋芽茎段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丝棉木外植体消毒处理、外植体侧芽诱导萌发、侧芽脱菌处理、侧芽增殖培养及诱导生根的研究,探索适合丝棉木外植体脱菌快繁培养的最佳方法,为丝棉木的开发应用和种苗的规模化繁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下是主要的研究结果:1、试验使用了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含2%有效氯)对丝棉木茎段外植体进行不同时间的消毒处理,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丝棉木茎段外植体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0%酒精浸泡30 s,30%次氯酸钠溶液(含2%有效氯)水溶液消毒10 min,其污染率为16.11%,死亡率为36.44%,存活率达47.45%。2、试验以不同渗透压及不同浓度赤霉素对丝棉木侧芽进行萌发诱导,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适宜丝棉木外植体侧芽诱导萌发的最佳有的条件是MS+6 mg·L-1赤霉素+30g·L-1蔗糖+7 g·L-1琼脂,侧芽萌发数为28,萌芽率为84.78%。3、试验选用制霉菌素、庆大霉素及羧苄青霉素三种不同抗生素处理对丝棉木侧芽进行脱菌处理,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丝棉木侧芽最佳的脱菌方式是在MS培养基内加入400 mg·L-1羧苄青霉素+80 mg·L-1庆大霉素+150 mg·L-1制霉菌素三种抗生素组合处理,染菌率为0%;死亡率为6.56%;存活率达93.44%,脱菌效果最好,对丝棉木侧芽内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侧芽生长势强。4、试验选用不同浓度的6-BA、IAA和NAA三种不同激素的配比对丝棉木侧芽进行增殖培养,比较不同浓度6-BA+IAA和6-BA+NAA组合处理对丝棉木侧芽增殖系数、侧芽平均株高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适合丝棉木侧芽增殖的最佳处理组合为MS+0.2 mg·L-1 6-BA+0.4 mg·L-1 NAA,侧芽生长势强,增殖系数和平均株高最大,分别是5.47和3.20 cm。5、试验选用不同的渗透压及不同浓度的NAA、IBA的组合处理对丝棉木组培苗进行诱导生根处理,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适合丝棉木组培苗诱导生根的最佳处理组合为:1/2MS+0.4 mg·L-1 IBA,组培苗生根数最多,生根健壮,平均每株生根数为3.0,生根率达90.77%。

林哲汇[2](2017)在《‘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用’美酒’盆花品种白掌[Spathiphyllum kochii Engl.&K.Krause]的叶片、柄和茎段为外植体,系统研究了白掌工厂化育苗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通过白掌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优化白掌组织培养中外植体与消毒方法的选择,培养基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及浓度的选择,光照培养条件的选择,各阶段基本培养的选择。研究白掌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促进不定芽的分化、试管苗诱导生根、及白掌移栽技术。完善白掌工厂化生产技术标准,分析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建立白掌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发现白掌工厂化生产中经常问题并加以克服和解决,为实际工厂化生产提供相应的资料参考和技术支持。本研究结果如下:1、’美酒’白掌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方法:流水冲洗0.5h,冲洗过后进行75%消毒处理,浸泡时间30s,无菌水冲洗2次,再将处理过的外植体放入0.1%升汞溶液中,浸泡9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白掌外植体应选择叶柄或叶片,茎段培养成活率较低难以获得愈伤组织,不建议作为外植体来源。2、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培最养理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是6-BA1.Omg/L+2,4-D0.8nmg/L。培养基中加入5.5g/琼脂,蔗糖浓度30g/L用于诱导白掌愈伤组织的形成效果较好。3、白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光照模式:散射光培养,光照强度10001x,光照13h/d,暗培养11h/d;完全暗培养不利于白掌愈伤组织的诱导。4、白掌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是MS培养基,选择NAA作为生长素时,最佳的浓度为0.8mg/LNAA。IBA对不定芽分化率的效果优于NAA,0.4mg/L的IBA对白掌不定芽分化效果最好。6-BA对白掌的适用浓度范围很广且分化效率较高,在实际生产中选择1.Omg/L是促进不定芽分化的最佳浓度。5、MS培养基是增殖培养和不定芽诱导培养的最佳培养基,1.0gm/L6-BA对白掌的不定芽增殖最有利。6、白掌易生根,适当添加生长调节剂,生根率即可达到100%。选用IBA生长素,效果优于NAA,当IBA浓度达到0.4mg/L时,白掌平均根系数量能达到3条,根系粗壮,褐化现象不明显,能够获得优质的白掌植株。添加活性炭对白掌平均根数的影响不显着,对平均根长影响显着。所以IBA浓度达到0.4mg/L,添加活性炭时最有利于白掌无根苗生根。7、白掌炼苗最佳的方法是:培养室内培养7d,放置在大棚中培养4d,打开瓶盖并加入少量的水进行炼苗3d,生根苗成活率可达95%。白掌移栽最佳的基质配比是,水草+沙子+泥炭土(1:1:2),移栽成活率可达97%。8、尿素作为白掌移栽喷施肥料,效果优于花多多1号。尿素喷施浓度为0.1%时,对白掌移栽效果最好。脱落酸适用于白掌催花,选用250mg/L的GA3为白掌最适宜的催花浓度。9、根据本研究结果,建立了’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生产技术路线:白掌无菌株系的建立→试管苗的增殖培养→试管苗的生根培养→炼苗→驯化移栽→换盆→销售。主要技术参数为:无菌模拟建立(0.1%升汞消毒9min);增殖系数为5.47(芽苗增殖,MS+1.0mg/L6-BA+0.4mg/LIBA 为培养基);生根率 100%(生根培养,MS+0.4mg/LIBA+0.1%活性炭为培养基);移栽成活率97%(移栽基质为:水草:沙子:泥炭土=1:1:2)。按试验获得的参数,以建设一个50m2的培养室及2亩移栽大棚的白掌工厂为例进行效益分析。计算设备折旧费、人工费、水电费、耗材等费用,共一个组织培养工厂所需的投入成本443333.2,按市场价每株苗成本为0.62元,年均可获利195439.13元。、其中发现电费用最高,为187395元,占总成本的42.27%。人工费次之,为158805元,占总成本的35.82%。这说明主要成本消耗在水电费和人工费上。通过综合评价白掌工厂化育苗生产的经济效益,为白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李凤飞[3](2016)在《鸾枝榆叶梅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榆叶梅的变种鸾枝榆叶梅(Prunus triloba var.atropurpurea)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快繁技术及组织培养过程中几个关键性问题。选择鸾枝榆叶梅一年生枝的顶芽、腋芽、茎段3个不同部位作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和丛生不定芽的离体培养,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浓度对鸾枝榆叶梅离体快繁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在外植体灭菌过程中,鸾枝榆叶梅顶芽的最佳灭菌方式为75%酒精(5s)+0.1%升汞(4min);鸾枝榆叶梅侧芽的最佳灭菌时间为75%酒精(10s)+0.1%升汞(4min);鸾枝榆叶梅一年生茎段的最佳灭菌方式为75%酒精(15s)+0.1%升汞(6min),且经过水培的茎段经过75%酒精(15s)+0.1%升汞(5min)灭菌后,可降低外植体污染率。2.鸾枝榆叶梅的三种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启动效果最好,外植体顶芽、腋芽、茎段的启动率分别为95%、96%、93%,且生长状态良好。最佳启动培养基组合为MS+6-BA2.0 mg/L+NAA 0.2 mg/L。三种外植体比较中,以茎段的出芽率最高,且6月为鸾枝榆叶梅外植体取材的最佳时期。3.在鸾枝榆叶梅继代过程中,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增殖。一种是通过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增殖,以1/2MS+6-BA 2.0 mg/L+NAA 0.1 mg/L为培养基可以诱导出较多的不定芽;另外一种是将茎段诱导的腋芽进行丛生不定芽增殖,最适的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6-BA2.0 mg/L+KT 1.0 mg/L+NAA 0.1 mg/L。培养周期控制在25d左右可以达到增殖效率最大,增殖率为92.19%、增殖系数为4.27,且丛生芽生长状态健康。转接的次数不宜超过6次。4.不同生长素种类及浓度对鸾枝榆叶梅组培苗进行生根培养差异显着,其中以1/2MS+IBA 0.2 mg/L为最适的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到87.47%,且不定根长势较好。栽培到V(园土):V(草炭土):V(珍珠岩)=1:1:1基质培养的组培苗成活率达到最高,为78.62%,且幼苗长势健康,叶片呈绿色,生长较快。不定根的根长选择35cm范围内移栽时,幼苗的成活率最高,达到81.33%。5.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防褐化剂可以降低鸾枝榆叶梅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当AC浓度为0.20.3g/L时,对愈伤组织褐变的抑制能力最强。6.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单种或多种抗生素组合对组培苗抑菌效果显着。当青霉素钠浓度300 mg/L、链霉素浓度100 mg/L两种抗生素混合使用时,组培苗污染率相对较低、增殖率相对较高,且植株长势良好。

杨博[4](2012)在《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开发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为目的,并验证了其在园林植物育苗过程中的高效性和节能性。系统以高亮度白光LED为光源、采用侧向照光、纳米导光板、营养液循环系统设计,通过智能操作系统对其工作时间、光照强度实现控制。并以白掌和红掌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下的培养,并与传统基质培养进行对比,探讨了不同培养方式对白掌和红掌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验证了该培养系统在园林植物培养中的实用性、高效性、节能性。1.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以高亮度白光LED为光源,采用侧向照光设计,配合纳米导光板的使用,使光线均匀分布在培养层面上,通过智能操作系统,达到了使光强可调、营养液自动循环的目的,实现了园林植物水培的智能化、低能耗、高效率的创新。2.应用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探讨了其对白掌、红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系统的培养下,白掌和红掌5个不同品种的幼苗株高、叶数、叶长、根数、最大根长均大于传统基质培养,单从形态指标上分析,相对于基质培养,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的培养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鲜重和干物重方面出现了与形态指标完全相反的结果,白掌和红掌5个不同品种的幼苗在传统的基质培养条件下整株鲜干重、地上部鲜干重、根部鲜干重、整株的干物率、地上部干物率、根部干物率均优于高效节能水培系统的培养;但是基质培养与水培之间的差异性都不显着;分析可能是因为培养方式的不同,一种是在营养液中培养,另一种是在基质中培养,推测出,处于水生环境下的白掌、红掌的含水量要高于在基质中培养的含水量,但是并不能就此说明基质培养更有利于白掌、红掌自身物质的累积。在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的培养下,白掌和红掌5个不同品种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这6个指标上均一致的呈现出高于传统基质培养的结果,且水培与基质培养之间的差异性显着;总体而言,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培养下的白掌、红掌幼苗优于传统基质培养。3.在培养成本方面,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下的白掌培养价格仅为传统温室培养价格的55%,红掌培养价格仅为传统温室培养价格的57%,经济效益显着。

刘红[5](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解辉[6](2011)在《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经过近50年的发展,其理论已经日趋完善,但技术环节还存在对高温灭菌设备依赖度高、操作繁琐、污染严重、培养成本高、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使其应用仅限于少数作物种苗的生产。开放式组培是近年来新兴的组培方法,其通过培养基添加抑菌剂或杀菌剂达到不依赖高温灭菌设备的目的,具有实用性强、成本低等优点。本研究以巴西香蕉(Muses AAA Cavendish)作为材料,以次氯酸钠为抑菌剂,通过调控次氯酸钠浓度,优化培养各环节,包括外植体灭菌、启动、增殖、生根培养等,并对开放式组培苗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以期建立起巴西香蕉的开放式组织培养新模式,简化香蕉组培环节,降低组培成本。主要结果如下:1.香蕉开放式组培体系的建立1.1通过对比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浸泡接种器具的消毒效果,建立了器具消毒的最佳消毒方案,结果表明:0.8%的次氯酸钠是器具消毒的最适浓度,经0.8%的次氯酸钠浸泡消毒接种器具1Omin,接种过程始终浸泡在次氯酸钠溶液中,消毒效果与传统酒精灼烧灭菌污染率无显着差异,污染率为3.0~5.0%。1.2通过接种传统组培丛生芽到添加次氯酸钠而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的增殖培养基,考察丛生芽的成活情况与培养基污染率,筛选开放式培养基添加次氯酸钠的有效浓度,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浓度为0.01%时香蕉芽的成活率最高,为81%,0.01-0.02%浓度之间分化芽的成活率与传统组培的成活率差异不显着。因此,次氯酸钠作为香蕉开放式培养抑菌剂的浓度选取在0.01-0.02%之间。1.3通过考察外植体处理中使用次氯酸钠的浓度与处理时间,开放式培养基添加次氯酸钠浓度,接种完成后喷洒次氯酸钠浓度,建立开放式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与接种体系,代替升汞消毒与超净工作台接种。结果表明:外植体的处理可选取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20min,接种到添加0.01%次氯酸钠的诱导分生组织培养基,接种完成后喷洒浓度为0.1%的次氯酸钠溶液,此处理污染率为11.67%,高于传统组培,但褐化率为5.56%,显着低于升汞消毒,成活率为82.78%,与传统组培无显着差异。1.4通过传统香蕉增殖与生根培养基内添加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考察香蕉芽的增殖系数与生根率,筛选开放式组培增殖与生根培养的最佳次氯酸钠浓度。结果表明,0.006~0.018%次氯酸钠浓度之间,浓度0.014%时增殖系数时最高,为2.48,显着高于其他浓度;浓度0.016%时生根率最高,为83.54%,但0.010%-0.018%浓度之间生根率差异不显着。选择0.014%的次氯酸钠浓度作为香蕉增殖与生根培养基抑菌剂的最佳浓度,在此浓度下香蕉增殖系数与生根率分别为2.48、83.0%。2香蕉开放式组培体系的优化通过调节培养麟蔗糖含量、生长调竹剂配比与pH值,获得了比较适合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增殖与生根的培养基,即增殖培养基:MS+1 mg/L6-BA+5 mg/LAD+0.05 mg/L NAA+30 g/L蔗糖+4g/L琼脂,pH为5.8;生根培养基:1/2MS+0.02 mg/L6-BA+l.0 mg/L NAA+0.1 mg/LKT+40 g/L蔗糖+蛭石,pH为6.2。上述培养基均添加浓度为0.014%次氯酸钠溶液。使用优化增殖与生根培养基进行的开放式香蕉组培增殖系数为2.95,生根率为85.0%。3开放式香蕉组培生理生化研究以传统组培与开放组培增殖培养不同天数的香蕉丛生芽为试材,研究培养基添加次氯酸钠后芽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POD与SOD酶活性的变化,探讨香蕉开放式增殖培养生理生化机制,得出结论如下:①开放组培芽内可溶性糖含量高于传统组培,含量变化趋势与传统组培方式相同,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②开放组培可溶性蛋白峰值出现时间晚于传统组培,前期含量低于传统组培,二者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③增殖培养过程中POD酶含量变化不大,接种后活性开始升高,培养后期下降,开放组培POD活性高于传统组培,活性呈现先升高后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刚接入时活性持续升高,培养中期下降,后期小幅度升高;④增殖培养过程中SOD酶含量变化不大,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开放组培初期SOD活性高于传统组培方式,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培养初期活性升至最高,培养中期至后期下降。香蕉芽接种到含有次氯酸钠的培养基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POD和SOD活性与香蕉对次氯酸胁迫抗性之间有密切关系。

石兰英,田新民,水巧,金建丽,张晶[7](2011)在《绿巨人的生根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绿巨人快速生根体系。[方法]以绿巨人无菌苗为外植体,对绿巨人生根最适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绿巨人最适生根条件为1/2MS+0.5mg/LNAA+8.0mg/LAC。此条件下,20d和30d生根率分别达到88.2%和100.0%。[结论]适当浓度的活性炭和蔗糖利于绿巨人快速生根。

刘小云[8](2010)在《楸树优良类型—圆基长果楸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楸树(Catalpabungei)为紫葳科梓树属的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楸树是我国传统栽培的珍贵用材树种和着名园林观赏树种,古人誉以“木王”之美称。楸木物理性能好,化学性能稳定,广泛应用于高级家具、器具以及造船、军工等特殊用材。同时楸树树体高大,根系深,应用于农田防护林网,可以大幅提高区域的防护功能。作为绿化树种,楸树可用于居住区的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同时又具有滞尘、吸收有害气体等多方面功能,尤其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可明显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本实验以圆基长果楸茎段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研究以丛生芽途径再生植株的快速繁殖方法。主要围绕外植体选择和灭菌、丛生芽诱导、丛生芽增殖、试管苗生根、试管苗出瓶炼苗移栽等几方面进行,集中研究不同灭菌方法的选择以及在丛生芽诱导、丛生芽增殖、试管苗生根等各个阶段中优化原始培养基的不同外源添加物及其用量的选择、琼脂浓度、以及抗氧化剂的选择等多方面相关问题。试验中的培养基方案采用正交设计,其中穿插单因素比较的一般设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和单因素比较的数据直观分析。本文意图通过上述试验,全面研究圆基长果楸组织培养各阶段的外源主要影响因素和优化培养基配方,筛选出最优技术参数组合,建立圆基长果楸最优再生体系,为楸树优良种质资源的保存和优良类型的推广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圆基长果楸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目前市场上楸树优良品种种苗短缺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圆基长果楸外植体最佳的灭菌方法是:圆基长果楸茎段→洗衣粉上清液浸泡30分钟并用软刷刷去表面污垢→自来水冲洗30min→1.25g·L-1多菌灵浸30分钟→超静台上70%酒精浸8S→无菌水冲洗2次→0.1%升汞浸10min→无菌水冲洗10次→高压灭菌过的100mg·L-1PVP浸泡5分钟→接种在MS+6BA0.8 mg·L-1+IBA0.1mg·L-1+30mg·L-1青霉素+30mg·L-1链霉素+1g·L-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成功率为16.67%。同时发现在三月份到四月份之间选择晴天午后的优树半木质化萌芽条,截取长约0.5~1 cm茎段作为外植体较为适宜,易萌动,污染轻,褐化少。在进行初代培养的实验中还发现培养基中添加0.5 mg·L-1的山农一号,可以明显降低污染率且不会抑制腋芽的萌发。2.影响圆基长果楸腋芽萌发的外源添加物主要有:青霉素和活性炭。最适宜培养基外源添加物是青霉素30 mg·L-1 +活性炭1.0 g·L-1+PVP100mg·L-1。3.影响圆基长果楸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外源添加物是多效唑,最适添加量为0.2mg·L-1。同时发现在培养基中适当添加一些抗氧化剂如Vc,可以有效减弱褐化,而不添加琼脂的处理,增殖效果会更好。4.在生根阶段外源添加物中除了活性炭可以显着抑制新生根的生长及伸长之外,其他外源添加物对新生根的生长,伸长,增加均无显着影响,而且同时发现在5 g·L-1活性炭存在的条件下,添加0.8mg·L-1的IBA获得了较高的生根率,根也较长.说明活性炭与IBA皆发挥了作用。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的生根率差异不是太大,以液体培养基的处理组试管苗生根数最多,为22.43根且根长也较长。5.在试管生根苗移栽时附加1/2MS的母液,会显着提高移栽成活率。并且初步探索圆基长果楸的瓶外生根技术是:在5月中旬至六月之间,将圆基长果楸试管苗从培养基中取出,剪取高为2. 5~3. 0 cm的幼嫩无根组培苗,保留2~3片叶子。150 mg·L-1浓度的2,4一D,处理24h,最后再用0.3%高锰酸钾浸30min,扦插于盛有珍珠岩基质的营养钵内。用1/2MS营养液调匀,结束后用覆膜保湿,每天早晚揭膜1~2min通风换气,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依照小苗需水程度,酌情用水喷洒叶面增加湿度。

丁义[9](2010)在《新型组织培养照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本试验自行开发出的低能耗、光强分布均匀一致、高空间利用率的侧向节能照光系统。并将其与冷阴极荧光灯(CCFL)照光系统、发光二极管(LED)照光系统应用于文心兰组织培养中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照光系统对文心兰试管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侧向照光系统的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侧向照光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灯箱设计为规格为135cm×10cm×10cm,侧向固定在组培架上。光源采用三基色荧光灯居中安装,利用U型弧度的银色膜反射光线,并在距离光源1cm处采用透明有机玻璃密封。组培架层的反射弧面由灯罩上侧延伸至对侧底部,形成跨度为60cm,落差为10cm的自然弧面,灯箱内的温度由温度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此种设计开发的侧向照光系统,能达到要求光强的区域占整个受光面的比例达到70%以上。整个侧向照光系统高210cm,长135cm,宽75cm。分为六层,单层组培面长120cm,宽60cm,高25cm。每个组培架层安装滑道,能够自由推拉,便于组培苗的取放。2.侧向照光系统对文心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根数、最大根长、叶长、整株干鲜重、地上部干鲜重、根部干鲜重最大值出现在侧向照光系统处理下,叶数最大值出现在普通日光灯对照处理区。两者的光合速率虽略有差别,但是差异不显着。侧向照光系统处理下的叶绿素指数高于普通日光灯对照处理。总体而言,侧向照光系统处理下的文心兰试管苗优于普通日光灯对照。研究发现侧向照光系统处理下的文心兰试管苗每棵总耗电量为443.4wh,普通组培架生产的试管苗每棵总耗电量为756.3wh,则侧向照光系统比普通日光灯对照节约电量为312.9w h,每棵文心兰试管苗的成本大约节省0.21元。侧向照光系统处理下的文心兰试管苗的耗电量仅为普通组培架的58.6%。3.侧向照光系统与CCFL、LED照光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LED照光系统处理下的试管苗的株高、根数、最大根长最大。CCFL处理下的试管苗叶数、叶长最大。三种照光系统下的试管苗的根数、最大根长虽略有差别,但是差异不显着。LED处理下的文心兰整株、地上、根部干鲜重最大。CCFL处理下的试管苗和侧向照光系统处理在干鲜重方面差异不显着。三种照光体统中,侧光处理下的叶绿素指数最大且和CCFL、LED处理差异显着。但是三种处理下的试管苗的光合速率却差异不显着。三种照光系统处理中LED处理下的文心兰试管苗生长优于CCFL照光系统和侧向照光系统,CCFL照光系统和侧向照光系统差异却不太显着。综合价格成本等各种因素,侧向照光系统性价比较高,是较为理想照光培养方式。

冯丽娜[10](2008)在《灯台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 Hemsl.)为山茱萸科灯台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前景。灯台树以种子繁殖为主,但因种皮致密、坚硬、通气透水性差、种子休眠期长等原因,影响了苗木的繁殖与生产,建立完善的灯台树离体快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试验对灯台树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为灯台树苗木快繁和遗传转化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灯台树新梢为外植体,筛选了最佳灭菌方法和适宜的启动培养基配方。适宜的外植体灭菌方法为:20%84消毒液灭菌15min;适宜的新梢启动培养基为:WPM+BA0.5mg/L+IBA0.2mg/L+GA31.0mg/L。2.进行了增殖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筛选试验,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MS培养基添加CaCl21200mg/L)+BA1.0mg/L+IBA0.2mg/L+GA32mg/L,平均增殖系数为4.4。3.针对增殖培养过程出现的玻璃化现象,开展了生长调节剂、活性炭(AC)、糖、琼脂等因素的比较试验,探明了添加0.1g/L活性炭、降低生长调节剂浓度和提高糖和琼脂的用量是使玻璃化苗逆转的有效方法。4.筛选出了适宜的生根培养基配方:1/2M+IBA3mg/L;培养条件以暗培养10d的效果最好,生根率达60.0%。5.移栽试验表明,适宜的移栽基质为:蛭石:珍珠岩1:1(体积比),移栽苗成活率达70.0%。6.开展了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试验,适宜配方为:MS+BA0.5mg/L+NAA0.2mg/L。叶片出愈率达100%,愈伤组织质地松软,米白色至浅绿色,生长较好。叶片基部是较为适宜的诱导愈伤的部位,出愈率和生长状况均好于叶片中部和尖端。

二、绿巨人组培快速育苗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巨人组培快速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丝绵木组培脱菌快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概述
        1.1.2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特点
        1.1.3 植物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
        1.1.4 植物组培快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1.5 植物组培快繁技术的应用
    1.2 研究的内容
        1.2.1 丝棉木生物学特性
        1.2.2 丝棉木组培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2.3 培养基的制备
    2.4 试验方法
        2.4.1 丝棉木外植体消毒
        2.4.2 丝棉木外植体侧芽萌发诱导
        2.4.3 丝棉木侧芽脱菌培养
        2.4.4 丝棉木组培快繁试验
        2.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消毒方式对丝棉木茎段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渗透压对丝棉木外植体侧芽萌发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丝棉木外植体侧芽萌发的影响
    3.4 不同浓度羧苄青霉素及浸泡时间对丝棉木侧芽脱菌效果的影响
    3.5 不同浓度制霉菌素对丝棉木侧芽脱菌效果的影响
    3.6 不同浓度庆大霉素对丝棉木侧芽脱菌效果的影响
    3.7 不同浓度羧苄青霉素对丝棉木侧芽脱菌效果的影响
    3.8 不同抗生素处理组合对丝棉木侧芽脱菌效果的影响
    3.9 不同浓度6-BA和IAA对丝棉木侧芽伸长的影响
    3.10 不同浓度6-BA和NAA对丝棉木侧芽伸长的影响
    3.11 不同渗透压及NAA浓度对丝棉木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12 不同渗透压及IBA浓度对丝棉木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
    4.2 抗生素对组苗脱菌效果的影响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对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4 赤霉素对休眠腋芽萌发的影响
    4.5 生长势对组培苗培养效果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S 培养基母液的配制表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2)‘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一章 引言
    1 白掌的特性
    2 文献综述
        2.1 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
        2.1.1 植物组织培养
        2.1.2 植物水培
        2.1.3 穴盘育苗
        2.2 白掌研究进展
        2.2.1 白掌的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前景
        2.2.2 白掌的生理研究进展
        2.2.3 白掌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3 主要研究工作
        2.3.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2.3.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试验仪器
        2.5 试验准备
        2.6 试验统计方法
第二章 '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的主要技术研究
    第一节 '美酒'白掌无菌株系的建立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设计消毒时间对白掌叶片消毒效果影响差异的对比试验
        1.2.2 设计消毒时间对白掌叶柄消毒效果影响差异的对比试验
        1.2.3 设计消毒时间对白掌茎段消毒效果影响差异的对比试验
        1.2.4 设计不同光照培养对白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试验
        1.2.5 设计蔗糖浓度对白掌愈伤组织诱导差异的对比试验
        1.2.6 设计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白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差异的对比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消毒时间的差异对白掌叶片消毒效果的影响
        2.2 消毒时间的差异对白掌叶柄消毒效果的影响
        2.3 消毒时间的差异对白掌茎段消毒效果的影响
        2.4 消毒时间的差异对不同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2.5 光照强度的差异对白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6 碳源浓度对白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7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比例对白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取材部位的分化能力差异
        3.2 消毒时间对不同外植体污染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 光照培养有利于白掌愈伤组织的形成
    第二节 '美酒'白掌增殖条件的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设计不同MS培养基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试验
        1.2.2 设计不同生长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试验
        1.2.3 设计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对白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试验
        1.2.4 设计不同MS培养基对白掌不定芽增殖的影响试验
        1.2.5 设计不同6-BA浓度对白掌不定芽增殖的影响试验
        2 结果分析
        2.1 白掌不定芽的诱导与增殖
        2.2 不同培养基对白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3 不同生长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4 不同6-BA浓度对白掌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5 不同MS培养基对白掌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6 不同6-BA浓度对白掌试管苗增殖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较高浓度的大量元素有利于白掌的诱导与增殖
        3.2 较高浓度的6-BA有利于白掌的诱导与增殖
    第三节 不同添加物对'美酒'白掌生根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设计不同浓度生长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实验
        1.2.2 设计不同种类的生长素以及活性炭对白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实验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白掌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2.2 不同种类的生长素和活性炭添加对白掌生根的影响
        2.3 不同生长素及添加活性炭对白掌根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适宜浓度的IBA有利于白掌的生根
        3.2 适量的活性炭有利于白掌根系生长
第三章 '美酒'白掌移栽试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设计不同炼苗方法对白掌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试验
        1.2.2 设计不同栽培基质配比对白掌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试验
        1.2.3 设计不同肥料对白掌移栽影响的试验
        1.2.4 设计不同肥料浓度对白掌移栽影响的试验
        1.2.5 设计不同浓度GA3对白掌催花的影响
    2 结果和分析
        2.1 不同炼苗方法对白掌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基质配比对白掌组培苗生长状态的影响
        2.3 不同肥料对白掌移栽的影响
        2.4 不同肥料浓度对白掌移栽的影响
        2.5 不同浓度的GA3对白掌催花的影响
第四章 '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模式的建立与经济效益分析
    1. '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模式的建立
        1.1 '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路线
        1.2 '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流程
        1.2.1 '美酒'白掌无菌株系的建立
        1.2.2 '美酒'白掌的增殖培养
        1.2.3 '美酒'白掌的生根培养
        1.2.4 '美酒'白掌的炼苗过程
        1.2.5 '美酒'白掌的移栽基质及化肥喷施
        1.3 '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模式
    2. '美酒'白掌工厂化生产成本分析
        2.1 组织培养工厂的选址
        2.2 全年白掌组培苗产量推算
        2.3 厂房建设及设备的折旧费
        2.4 耗材成本
        2.5 水电费用
        2.6 人工成本
        2.6.1 专职培养基配置人员费用
        2.6.2 接种人员费用
        2.6.3 洗涤人员费用
        2.6.4 炼苗、移栽及大棚管理人员费用
        2.6.5 生产成本汇总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鸾枝榆叶梅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榆叶梅的概况
        1.1 榆叶梅简介
        1.2 榆叶梅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榆叶梅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播种繁殖
        2.2 扦插繁殖
        2.3 嫁接繁殖
        2.4 组织培养繁殖
第二篇 研究内容
    试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外植体灭菌方法的研究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鸾枝榆叶梅启动培养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鸾枝榆叶梅增殖培养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鸾枝榆叶梅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褐化现象的控制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污染现象的控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讨论与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节能产品的研发状况和实际应用情况
    1.2 植物水生培养的研究进展
        1.2.1 水培植物的特点
        1.2.2 植物水培的分类
        1.2.3 水培植物的营养液
        1.2.4 国外水培发展现状
        1.2.5 国内水培发展历程
        1.2.6 我国水培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1.3 园林植物生产过程中节能措施的研究状况
        1.3.1 水培工厂化育苗过程中节能措施的研究
        1.3.2 生产过程中温室的节能性研究
        1.3.3 生产过程中节水灌溉系统的研究
    1.4 LED 光源的研究概况和应用前景
        1.4.1 LED 的发展历史
        1.4.2 LED 发光原理
        1.4.3 高亮度白光 LED 光源的基本特征
        1.4.4 高亮度白光 LED 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1.4.5 高亮度白光 LED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引言
3 园林植物水培 LED 照光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 主体结构
    3.2 控制系统
    3.3 侧向照光系统
        3.3.1 高亮度白光 LED
        3.3.2 纳米导光板
        3.3.3 侧向照光系统
    3.4 循环系统
4 LED 照光系统在园林植物培养中的应用
    4.1 LED 照光系统水培和传统基质培养(盆栽)对白掌和红掌幼苗生长的影响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水培营养液配方
        4.1.2.2 对照试验基质培养配比
        4.1.2.3 培养方法
        4.1.2.4 培养条件
        4.1.2.5 调查项目
        4.1.2.6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LED 照光系统水培和传统基质培养(盆栽)对白掌、红掌幼苗生长的影响
6 LED 照光系统水培和传统温室培养幼苗成本核算
    6.1 LED 照光系统水培成本核算
        6.1.1 系统耗电量
        6.1.2 培养室内空调的耗电量
    6.2 传统温室培养成本核算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图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6)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与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植物组织培养影响因素概述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消毒处理
        1.2.3 培养基的组成
        1.2.4 培养方式
        1.2.5 培养环境
    1.3 简化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3.1 培养基的简化
        1.3.2 培养条件的简化
    1.4 新型组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降低培养基糖含量
        1.4.2 去除部分有机物
        1.4.3 无糖培养技术
        1.4.4 开放式组织培养技术
    1.5 香蕉组培苗生产现状
    1.6 课题的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香蕉组培影响因素的优化
        1.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1.1.1 实验材料
        1.1.2 培养条件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制备
        1.2.2 外植体的消毒与接种
        1.2.3 不同切割方法对继代培养增殖系数的影响
        1.2.4 间歇光照对增殖与生根培养的影响
        1.2.5 培养基pH、蔗糖、琼脂含量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1.2.6 培养基pH、蔗糖、琼脂含量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1.2.7 不同培养基胶凝物对生根率的影响
        1.2.8 生根苗的再增殖挽救
    2 开放式组培抑菌剂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自然落菌实验
        2.3.2 人工接菌实验
    3 开放式香蕉组培体系的建立
        3.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3.2 实验方法
        3.2.1 开放式组培体系的培养基制备方法
        3.2.2 开放式组培体系的接种方法
        3.2.3 接种器具的消毒
        3.2.4 开放式组培次氯酸钠抑菌有效浓度的确定
        3.2.5 开放式接种外植体的消毒与接种方法
    4 香蕉开放式组培体系的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4.2 实验方法
        4.2.1 培养基的制备与接种
        4.2.2 香蕉增殖培养最佳次氯酸钠浓度的筛选
        4.2.3 开放式组培增殖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4.2.4 香蕉生根培养最佳次氯酸钠浓度的筛选
        4.2.5 开放式组培生根培养基的优化
        4.2.6 增殖与生根最佳培养基验证实验
    5 开放式香蕉组培生理生化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可溶性糖的测定
        5.2.2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5.2.3 POD酶活性的测定
        5.2.4 SOD酶活性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香蕉组培影响因素的考察
        1.1 切割方法对增殖系数的影响
        1.2 间歇光照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1.3 培养基蔗糖、琼脂含量、pH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1.4 培养基蔗糖、琼脂含量、pH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1.5 不同培养基胶凝剂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1.6 激素配比对生根苗的再增殖挽救的影响
    2 开放式组培抑菌剂的筛选
        2.1 不同种类与浓度消毒剂培养基室内自然落菌试验
        2.2 次氯酸钠培养基人工接菌有效浓度试验
    3 开放式香蕉组培体系的建立
        3.1 接种器具的消毒
        3.2 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对培养基污染率的影响
        3.3 开放式接种外植体的消毒与接种方法
    4 香蕉开放式组培体系的优化
        4.1 香蕉增殖培养最佳次氯酸钠浓度的筛选
        4.2 开放式组培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4.3 香蕉生根培养最佳次氯酸钠浓度的筛选
        4.4 香蕉生根培养最佳次氯酸钠浓度的筛选
        4.5 增殖与生根最佳培养基的验证
    5 开放式香蕉组培生理生化研究
        5.1 香蕉增殖培养可溶性糖含量动态变化
        5.2 香蕉增殖培养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5.3 香蕉增殖培养POD酶活性动态变化
        5.4 香蕉增殖培养SOD酶活性动态变化
第四章 讨论
    1 香蕉组培影响因素的考察
        1.1 切割方法对增殖的影响
        1.2 光照对组织成本的影响
        1.3 培养基成分对香蕉增殖与生根培养的影响
        1.3.1 蔗糖含量
        1.3.2 琼脂含量
        1.3.3 酸碱度
        1.4 不同培养基质对香蕉生根培养的影响
        1.5 激素配比对生根苗的再增殖的影响
    2 不同含氯消毒剂的选取
    3 开放式组培体中次氯酸钠的使用
    4 次氯酸钠开放组培增殖培养基优化
    5 生根培养基的优化
    6 开放式组培体系程序及与传统组培方式成本比较
        6.1 开放式组培与传统组培的技术环节对照
        6.2 开放式组培与传统组培的成本对照
    7 开放式组培生理生化变化
        7.1 香蕉开放组培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7.2 香蕉开放式组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7.3 香蕉增殖培养中POD与SOD酶活性的变化
        7.4 开放式组培中POD与SOD活性的变化
    8 开放式组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7)绿巨人的生根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8)楸树优良类型—圆基长果楸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2 国内外组织培养概况
        1.2.1 世界组织培养概况
        1.2.2 国内组织培养概况
    1.3 木本植物组培技术概述
        1.3.1 木本植物组培技术难点
        1.3.2 木本植物组培技术应用中的局限
        1.3.3 培养基中常见外源添加物
    1.4 楸树种质资源简况
    1.5 国内外楸树繁殖技术的研究现状
        1.5.1 播种
        1.5.2 埋根育苗
        1.5.3 扦插育苗
        1.5.4 嫁接育苗
        1.5.5 组织培养
2 引言
3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技术路线
    3.3 试验条件
    3.4 初代培养研究
        3.4.1 外植体最佳灭菌措施的筛选
        3.4.2 外植体采样时间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3.4.3 外植体长度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3.4.4 外植体采集部位、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3.4.5 生物杀灭剂山农一号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3.4.6 筛选腋芽诱导培养基中最优外源添加物
    3.5 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研究
        3.5.1 外源添加物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5.2 抗氧化抗剂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3.5.3 琼脂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6 外源物质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的试验方案
        3.6.1 外源添加物对生根的影响
        3.6.2 活性炭与 IBA 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6.3 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对生根效果的影响
    3.7 圆基长果楸试管苗驯化及移栽技术探讨
    3.8 圆基长果楸试管苗瓶外生根试验
    3.9 数据统计方法与分析工具
4 结果与分析
    4.1 初代培养
        4.1.1 外植体最佳灭菌措施的筛选
        4.1.2 外植体采样时间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4.1.3 外植体长度对腋芽诱导的影响
        4.1.4 外植体采集部位、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4.1.5 生物杀灭剂山农一号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4.1.6 筛选腋芽诱导培养基中最优外源添加物
        4.1.7 输出结果及分析
    4.2 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研究
        4.2.1 外源添加物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2.2 抗氧化剂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4.2.3 琼脂浓度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3 壮苗、生根培养
        4.3.1 外源物质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的试验
        4.3.2 活性炭与 IBA 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4.3.3 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对生根效果的影响
    4.4 圆基长果楸试管苗驯化及移栽技术探讨
    4.5 圆基长果楸试管苗瓶外生根试验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圆基长果楸组织培养条件
        5.1.2 外植体的选取
        5.1.3 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和腋芽诱导培养基的最佳外源添加物
        5.1.4 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基的最佳外源添加物
        5.1.5 生根培养基的外源添加物影响比较
        5.1.6 试管苗移栽基质及养护管理
    5.2 讨论
        5.2.1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5.2.2 褐化问题
        5.2.3 简化组培程序的探索
    5.3 后续的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9)新型组织培养照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国外组培苗产业化发展概况
        1.1.2 国内组培苗产业化发展概况
    1.2 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1.3 植物组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3.1 组培技术问题
        1.3.2 电力等能源成本问题
    1.4 新型照光系统的研究进展
        1.4.1 国内新型照光系研究进展
        1.4.2 国外新型照光系研究进展
2 引言
3 侧向照光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3.1 设计原则
    3.2 侧向照光系统的设计方案
        3.2.1 灯箱的设计
        3.2.2 温度控制设计
        3.2.3 侧向照光系统整体结构
    3.3 光路系统设计
        3.3.1 灯箱、反射膜的制作
        3.3.2 三基色荧光灯放置位置
    3.4 温度控制系统
        3.4.1 温度控制系统原理
        3.4.2 温度控制系统开发
    3.5 侧向照光系统培养架
4 侧向照光系统在文心兰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侧向照光系统对文心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照光系统对文心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照光系统下文心兰试管苗移栽后的生长情况
        4.2.4 侧向照光系统下文心兰试管苗生产成本核算
5 结果与分析
    5.1 侧向照光系统对文心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5.2 侧向照光系统与CCFL、LED 照光系统的比较
    5.3 侧向照光系统下的文心兰试管苗移栽后的生长状况
    5.4 侧向照光系统与CCFL、LED 照光系统移栽后的比较
    5.5 侧向照光系统电力成本核算
        5.5.1 侧向照光系统与普通组培架耗电核算
        5.5.1.1 照明耗电核算
        5.5.1.2 空调耗电核算
        5.5.2 单棵试管苗培养过程中电量消耗成本
6 结论与讨论
    6.1 侧向照光系统对文心兰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6.2 侧向照光系统与CCFL、LED 照光系统的比较
    6.3 侧向照光系统成本核算
    6.4 侧向照光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图

(10)灯台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方法
        1.1.3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1.4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问题
    1.2 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意义
        1.2.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加速了优良树种的推广应用
        1.2.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木本植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手段
        1.2.3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去除病毒、真菌和细菌等病害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器械的准备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培养条件
        2.2.4 初代培养
        2.2.5 继代与增殖培养
        2.2.6 壮苗培养
        2.2.7 生根培养
        2.2.8 移栽
        2.2.9 无菌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3.1.1 不同灭菌剂对茎段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3.1.2 84消毒液不同处理时间对茎段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试管苗启动培养的影响
    3.3 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3.3.1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3.3.2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试管苗增殖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培养条件对试管苗增殖生长的影响
        3.3.4 玻璃化现象与防治研究
    3.4 壮苗培养
    3.5 生根培养
        3.5.1 不同种类及浓度的生长素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5.2 黑暗预处理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5.3 碳素墨水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6 移栽
    3.7 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
        3.7.1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7.2 叶片的不同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7.3 不同光照条件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 讨论
    4.1 外植体灭菌
    4.2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4.3 试管苗的增殖方式
    4.4 关于试管苗的玻璃化现象
    4.5 生根培养
    4.6 移栽
    4.7 愈伤组织的再生问题
    4.8 关于简化试验操作,降低试管苗成本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绿巨人组培快速育苗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丝绵木组培脱菌快繁技术的研究[D]. 焦思鹏. 天津农学院, 2019(09)
  • [2]‘美酒’白掌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林哲汇.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3]鸾枝榆叶梅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D]. 李凤飞.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4]园林植物水培LED照光系统开发与应用[D]. 杨博.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5)
  •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6]香蕉开放式组织培养体系研究[D]. 解辉. 海南大学, 2011(12)
  • [7]绿巨人的生根培养研究[J]. 石兰英,田新民,水巧,金建丽,张晶. 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 [8]楸树优良类型—圆基长果楸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D]. 刘小云.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4)
  • [9]新型组织培养照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丁义.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 [10]灯台树组培快繁技术研究[D]. 冯丽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绿巨人组培快速育苗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