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

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琴[1](2021)在《急诊ICU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8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就诊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诊科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并据此拟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纳入的148例多发伤患者中, 院内死亡42例, 死亡率为28.3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受伤到就诊时间≥1h、术中低体温、合并休克、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分是影响急诊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早期对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 并实施一体化救护管理, 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王娜[2](2021)在《Pcv-aCO2/Da-vO2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8天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初始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静脉氧含量差(Pcv-aCO2/Da-vO2)、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乳酸(Lac)、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的差异,探讨氧代谢指标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8天生存率的预测价值,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观察性临床研究。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后签署知情同意书、交换联系方式,填写病例报告表,记录人口学信息,行中心静脉、动脉穿刺置管术。按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指南和临床规范制定诊疗方案,常规予以生命支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统计性别、年龄、主要致伤部位、受伤时间等一般资料,统计患者APACHE Ⅱ评分,T0时留取动脉及中心静脉血液标本行血气分析,统计Lac、ScvO2、Pcv-aCO2、Pcv-aCO2/Da-vO2等氧代谢指标。将相关指标统一登记,归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者住院28天转归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两组氧代谢水平,氧代谢指标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氧代谢指标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预后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多发伤伴失血性患者28天生存率的预测能力,采用联合试验分析联合指标对多发伤伴失血性患者28天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有17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存活组118人(n=118)、死亡组58人(n=5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要致伤部位、受伤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Lac和Pcv-aCO2/Da-vO2比值均较存活组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ScvO2、Pcv-aCO2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Pcv-aCO2/Da-vO2和APACHE Ⅱ评分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508,P<0.05)、Lac和APACHE Ⅱ评分之间呈中度正相关(r=0.421,P<0.05)、Pcv-aCO2和APACHE Ⅱ评分之间呈低度正相关(r=0.355,P<0.05),ScvO2和APACHE Ⅱ评分之间不相关(r=0.225,P<0.05)。3.Pcv-aCO2/Da-vO2、APACHE Ⅱ评分与预后不良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Pcv-aCO2/Da-vO2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0.699~0.852)(P<0.05),优于其他预测指标。5.Pcv-aCO2/Da-vO2比值取临界值1.53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0%和69.90%,约登指数0.50,优于其他预测指标。6.Pcv-aCO2/Da-vO2比值和APACHE Ⅱ评分分别取1.53和23.50为最佳临界值时,并联试验敏感度89.56%,特异度61.64%,约登指数0.51;串联试验敏感度34.28%,特异度97.50%,约登指数0.32。结论:1.Pcv-aCO2/Da-vO2是预测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8天生存率的良好指标。2.Pcv-aCO2/Da-vO2和APACHE Ⅱ评分分别取最佳临界值进行联合试验时,并联试验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8天生存率的预测价值优于串联试验。

林颖[3](2021)在《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创伤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多发伤。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多发伤患者伤情是展开进一步紧急救治的前提和基础。创伤评分是对不同伤情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通过评分区分伤情轻重,并展开分级救治。如今已建立多种创伤评分方法,每种评分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不同创伤评分的系统比较。本部分研究通过对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及死亡风险评估能力,以筛选最佳的创伤评分方法,并探讨了多发伤患者死亡相关风险因素。研究主要内容:(1)患者选择及资料收集回顾性分析203例多发伤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伤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年龄>90岁或<18岁;(2)既往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等疾病;(3)数据不完整或存在明显错误的病历资料;(4)孕妇。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生命体征,入院后首次获得的临床检验指标、影像学结果等。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利用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全身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等分别进行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及AIS-ISS评分。(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比较五种创伤评分对伤情轻重的判断;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比较五种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比较五种创伤评分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3)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筛选的指标预测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研究结果和结论:(1)患者基本情况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5例多发伤患者,生存组164例,死亡组21例;车祸伤和坠落伤是常见的致伤机制,头颈部是常见的致伤部位。(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CRAMS评分、PHI评分及ISS评分能将大部分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所占比例分别为86%、82%、95%,MEWS评分与RTS评分对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的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三种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7%、0%;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系数|r|最大为0.220,即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性较强。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IS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能力比较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0.696、0.693、0.692、0.651。即CRAM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效能较高(p<0.05)。因此,可以优先采用CRAMS评分方法对多发伤患者进行伤情评估。(2)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GCS评分、ISS评分、RTS评分、MEWS评分、PHI评分、CRAMS评分、SI、p H值、Lac、PCT、PT、APTT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c(OR=1.636,95%CI:1.041-2.571,p=0.033)和PCT(OR=1.042,95%CI:1.009-1.076,p=0.012)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Lac和PCT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AUC值分别为0.755(95%CI:0.638-0.872)和0.684(95%CI:0.527-0.841),最佳界限值分别为2.05mmol/L、3.32ng/L。故Lac和PCT是影响多发伤患者存活的风险因素,且Lac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高于PCT。第二部分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我国海域辽阔,海上冲突愈演愈烈,海上作战可能成为未来我军主要作战形式之一。海上作战时,伤员极有可能合并海水浸泡,低温、高渗、富含特殊致病菌的海水会导致伤情更加复杂。目前国内外较少开展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伤情评估研究,普通类型创伤评分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海战伤情评估,急需建立海战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因此,本部分研究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同时建立针对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旨在为研究海战伤伤情分类救治及优先处置原则提供参考。主要实验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包括失血休克和复合伤两种创伤):规定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出水后4 h的记为存活,明显短于出水后4 h的记为死亡,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生理指标(呼吸、血压、肛温);抽血测血气(Glu、p H值、Lac、PO2、PCO2、HCO3-、Na+、Cl-、Ca2+、K+)、器官功能(肝、肾、心)、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指标变化。探讨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并通过散点图的方式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主要内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生理指标。2.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血气情况。3.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检测创伤后大鼠器官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血液指标。(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为了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估的评分方法,根据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出水后4 h的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通过第一部分获得的生理指标、血气指标等,分析并筛选影响存活的指标,再建立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根据散点图中各指标不同区间走向趋势,对各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即可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结果和结论:(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总死亡率为28%(9/32),单纯创伤组总死亡率为6%(2/32)(p<0.05),伤后4-7 h为死亡高峰;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存活时间[(8.1±3.7)h]短于单纯创伤组[(11.3±4.8)h](p<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早期死亡率显着增加,存活时间明显缩短,损伤更加严重;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呼吸[(58.8±2.9)次/min],血压[(80.0±25.1)mm Hg],肛温[22.4(20.1,25.0)℃],pH值(7.1±0.1)较单纯创伤组[(100.4±7.2)次/min,(89.8±18.1)mm Hg,31.7(30.5,33.2)℃,(7.3±0.1)]抑制或下降;PO2[(196.3±34.1)mm Hg],PCO2[45.5(35.1,51.1)mm Hg,Na+[145.0(142.0,148.0)mmol/L],Cl-[120.0(115.0,124.5)mmol/L],Ca2+[(1.3±0.1)mmol/L],K+[(3.6±0.8)mmol/L]较单纯创伤组[(149.4±22.6)mm Hg,29.7(25.6,34.5)mm Hg,142.0(139.0,144.0)mmol/L],118.0(114.0,121.0)mmol/L,(1.2±0.1)mmol/L,(3.3±0.6)mmol/L]上升(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显着、低体温,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呈现明显的酸中毒,血钠、血氯、血钙、血钾升高;3.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肝脏损伤指标较单纯创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脏损伤指标肌酐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尿素氮[8.0(7.2,8.8)umol/L]反而较单纯创伤组[10.6(7.2,12.3)umol/L]降低(p<0.05);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1.24(0.25,2.89)ug/L]较单纯创伤组[0.12(0.06,0.21)ug/L]显着升高(p<0.05)。凝血功能方面,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均较单纯创伤组延长(p均<0.05),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两组之间变化不明显(p>0.05);血常规方面,白细胞[(3.8±3.2)×10^9/L]较单纯创伤组[(8.1±3.5)×10^9/L]明显减少(p<0.05),血小板及红细胞变化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器官功能损伤会加重,尤其是心脏,但肝脏、肾脏损伤变化不是很明显;凝血功能呈现延长趋势;白细胞显着抑制。(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分析死亡组和生存组结果,死亡组呼吸[36.0(30.0,36.0)次/min]、血压[(43.1±21.8)mm Hg]、肛温[(20.0±1.9)℃]、pH值(7.1±0.1)、HCO3-[(12.3±2.2)mmol/L]较生存组[60.0(48.0,78.0)次/min、(86.6±19.3)mm Hg、(23.0±3.1)℃、7.2±0.1、(14.6±2.3)mmol/L]均显着抑制或下降(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筛选出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HCO3-,分别计算这5个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并绘制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可见各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均存在一种较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根据不同区间对应死亡率的高低,对该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将每一指标不同区间均赋以相应的评分值,从而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

李娅[4](2021)在《多发伤并发PICS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 的]1.通过分析多发伤患者并发持续炎症一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进一步明确其临床意义。2.探索多发伤并发PICS的早期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为早期识别PICS高危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 法]回顾性观察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经某三甲医院创伤中心收入重症监护室的163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是否并发PICS分为PICS组及非PICS组。对比分析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实验室检验指标、院内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的差异,总结多发伤并发PICS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明确PICS的临床意义;随后选取入院当天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多发伤并发PICS的早期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 果]1.本研究共纳入163例多发伤患者,其中PICS组44例(27%),非 PICS 组 119 例(73%)。2.一般临床资料比较:PICS组年龄、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高于非PICS组(P<0.05),其中年龄及APACHE Ⅱ评分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性别比例、BMI、ISS评分、失血性休克比例、受伤机制及受伤部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最常见的受伤机制均为车祸及高坠伤,易受伤部位排序均为:四肢>胸>腹>头>颈。3.检验指标比较:PICS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CD4+%、CD4+/CD8+比值低于非PICS组(P<0.05),而葡萄糖、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高于非PICS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并发症比较:①感染并发症:院内感染在两组中的发生率均很高。PICS组的院内感染率及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非PICS组(P<0.01),而普通感染无统计学差异(P>0.05)。PICS组肺部及受伤部位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非PICS组(P<0.01),而泌尿系及血液感染无统计学差异(P>0.05)。PICS组中易感染部位排序依次是:肺>受伤部位>泌尿系>血液;非PICS组易感染部位排序依次是:肺>泌尿系>受伤部位>血液。②器官功能损害:PICS组肺、肝、循环、肾、凝血、中枢等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均高于非PICS组(P<0.05)。PICS组易受累器官排序依次是:肺>肝>肾>循环>凝血>中枢;非PICS组易受累器官排序依次是:肺>肝>循环>凝血>肾、中枢。此外,PICS组多器官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均显着高于非PICS组(P<0.01)。5.临床结局比较:PICS组机械通气比例及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费用及院内死亡率均显着高于非PICS组(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是多发伤并发PIC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6,P<0.05),CD4+/CD8+比值是保护性因素(OR=0.486,P<0.05)。7.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截取值:40.5,灵敏度:0.864,特异度:0.471,AUC:0.689)、CD4+/CD8+比值(截取值:0.965,灵敏度:0.455,特异度:0.849,AUC:0.653)及年龄联合CD4+/CD8+比值(灵敏度:0.705,特异度:0.672,AUC:0.753)在预测多发伤并发PICS中均有一定价值,其中年龄联合CD4+/CD8+比值的预测效果更优。[结论]1.多发伤并发PICS的患者早期表现出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免疫抑制及代谢紊乱,院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年龄是多发伤并发PICS的独立危险因素,CD4+/CD8+比值是多发伤并发PICS的保护性因素。3.年龄联合CD4+/CD8+比值是多发伤并发PICS良好预测指标,二者最佳预测范围分别为年龄>40.5岁及CD4+/CD8+比值<0.965。

王洁[5](2021)在《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动态检测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探讨其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宁地区2017年12月-2020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ICU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动态检测患者入院乳酸、入院后6h、12h、24h动脉血乳酸及碱剩余值,并计算入院6h、12h、24h乳酸清除率。同时监测各项实验室指标,根据患者入院24小时内各项指标的最差值,计算APACHEII评分。根据入院28d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性。然后分析APACHEII评分与不同时间节点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公式:乳酸清除率=(入院乳酸浓度-复苏后乳酸浓度)/入院乳酸浓度×100%。结果:1.收治的103例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为(42.07±14.807)岁,其中车祸伤46人,高空坠落伤21人,刀刺伤24人,其它伤12人。2.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APACHEⅡ评分、入院PH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生存组及死亡组患者的各时间节点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进行分析,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不同时间节点乳酸、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与APACHEI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动脉血乳酸与APACHEII呈正相关,各时间节点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与APACHEII负相关;5.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中入院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24h碱剩余值为影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在西宁高海拔地区早期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可以作为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指标。2.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而碱剩余值及乳酸清除率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其中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整体的相关性更强。3.入院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24h碱剩余值为影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鹏,王蒙蒙,孙兆瑞,杨志洲,董妍,庄苏园,聂时南[6](2021)在《多发伤患者初始血乳酸及休克指数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乳酸及不同休克指数均是临床上判断多发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文中旨在探讨初始血乳酸及不同休克指数与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休克指数联合初始血乳酸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51例多发伤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按照rSIG(GCS/SI)的截断值11.1分为低rSIG组和高rSIG组。比较各组基本生命体征、休克指数(SI)、初始血乳酸、28 d病死率等指标。比较SI、rSIG、初始血乳酸与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rSIG值显着大于死亡组[20.5(15.0,26.3)vs 7.8(4.9,12.6),P<0.01]、初始血乳酸水平显着低于死亡组[1.7(1.1,2.8)mmol/L vs 2.9(2.0,7.5)mmol/L,P<0.01];rSIG≤11.1患者初始血乳酸水平[2.4(1.5,5.2)mmol/L]、抢救时间[1.0(1.0,3.0)d]、重症监护住院时间[13.0(4.0,24.0)d]以及28 d死亡率(33.3%)均显着大于rSIG>11.1患者[1.7(1.1,2.7)mmol/L、1.0(1.0,1.0)d、1.0(0.0,9.5)d和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伤患者rSIG与初始乳酸水平呈负相关(r=-0.364,P<0.00);rSIG与初始血乳酸联合对患者28 d病死率的判断能力(AUC=0.832)优于单独初始血乳酸(AUC=0.739)、SI(AUC=0.598)、rSIG(AUC=0.809)、SI联合血乳酸(AUC=0.732)。结论 rSIG与初始血乳酸水平联合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最佳。rSIG同多发伤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最为密切。

胡卓思[7](2021)在《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严重胸外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成功救治SCT合并多发伤患者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受伤-入院情况、院内救治情况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预测效能。数据资料通过SPSS 24.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早期救治组共119例患者,我院首诊15例(12.61%),外院转诊104例(87.39%)。男性93例(78.15%),女性26例(21.85%)。年龄14~84岁,中位年龄50(37,63)岁。创伤最高发于31~40岁。最高发职业为农民。每日创伤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8~11时、15~20时。最常见受伤机制是道路交通伤(75/119,63.03%)。胸部损伤均为钝性胸外伤,最常见损伤为肺挫/挫裂伤(100%),其次为肋骨骨折(85/119,71.43%)。最常见的合并伤部位为下肢及骨盆(79/119,66.39%)。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中位数为29(25,36)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中位数为12(5,15)分;胸部创伤严重度(thoracic trauma severity,TTS)评分中位数为9(7,11)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中位数为13(8,20)分。38例(31.93%)患者入院24h内行急诊手术,84例(70.59%)患者行择期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衰竭(51.26%)、肺部感染(37.82%)及休克(36.13%)。最终死亡20例(16.81%)。2.死亡危险因素ISS、APACHEⅡ、血管活性药物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SS、APACHEⅡ及三者联合死亡预测概率的AUC分别为0.808、0.845、0.904,最佳临界点分别为31.5分、22.5分、0.319。结论:1.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易发生在劳力适龄年龄段且交通事故、工业生产是导致多发伤的主要原因。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较高的ISS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是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金庆[8](2021)在《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急诊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创伤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经急诊途径入院的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诊疗经过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应用SPSS 23对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本研究共包括679例患者,其中男性488例,女性191例;平均年龄45.82±18.39岁;交通伤(60.5%)是主要致伤机制;其次是高处坠落伤(14.9%);四肢(66.9%)为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多发伤390例(57.4%);受伤高峰时段为9-11时,16-18时,20-21时;就诊高峰时段为12-14时,19-23时;单个部位严重创伤死亡风险最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血压、RR、SI、Lac水平、PO2、Fi O2、ISS评分是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Lac水平、PO2、ISS评分是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使用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展示。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 r the Curve,AUC)为0.897,预测能力显着高于血Lac(AUC=0.853)、ISS评分(AUC=0.768)和PO2(AUC=0.680),均P<0.001。模型校准图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结论:创伤人群以中青年男性患者居多,夏、秋季节是我院创伤患者经急诊途径入院发生率较高的季节,12-14时、19-23时为急诊创伤病人就诊的高峰时段,最主要的受伤原因是交通伤,最常见的创伤部位是四肢。Lac值、Pa O2、ISS评分是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张思森,岳茂兴,王立样[9](2020)在《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文中指出2019年12月出现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 nCoV)所引起的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无偏测序,首次发现了以前未知的β冠状病毒[1]。有证据表明[2],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在亲密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气溶胶和消化道粪- 口等途径传播[3]。

向庆勇,黎明,文家智[10](2019)在《限制性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限制性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收治的146例中重型颅脑损伤伴发多发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积极组与限制组各73例,积极组给予积极性液体复苏,限制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情况,并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及剩余碱(BE)及乳酸(LA)水平,同时评估两组患者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恢复情况。结果积极组患者的平均液体输入量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P<0.05);积极组患者的胶体使用量及早期复苏时间均高于限制组患者,但两组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限制组患者的血清APTT、TT、PT、D-D水平及BE及LA水平均明显低于积极组患者(P<0.05)。治疗后,积极组患者颅内出血进展与进展后手术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P<0.05),且积极组患者入院后1周的GCS评分明显低于限制组患者(P<0.05)。限制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38.36%)明显高于积极组患者(64.38%)(P<0.05)。积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55%)及死亡率(12.33%)均明显高于限制组患者(9.59%和5.48%)(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复苏液使用量,纠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休克期组织脏器的灌注及氧供,减少颅内再出血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二、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Pcv-aCO2/Da-vO2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8天生存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在急危重症领域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1 氧代谢指标计算公式
附表 2 APACHEⅡ评分
附表 3 (伦理知情同意书)
附件 4 操作流程示例

(3)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及死亡风险因素筛选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二部分 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及评分方法探索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启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Meta分析 比较CRAMS评分与PHI评分系统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海战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伤特点及优先处置原则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4)多发伤并发PICS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严重创伤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资料收集
        2.2.2 病例资料分组办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技术路线图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2 生存及死亡组患者的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的比较
    3.3 APACHEII评分与乳酸、乳酸清除率、碱剩余值的相关性分析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创伤失血性休克概述
    4.2 高海拔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特点
    4.3 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的动态变化
    4.4 APACHEII评分与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的相关性
    4.5 入院PH值与创伤失血性休克
    4.6 入院MAP与创伤失血性休克
    4.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评分表
        A-1:APACHEII评分
        A-2:GCS评分表
        A-3 损伤严重度评分(ISS)I 表
        A-4 损伤严重度评分(ISS)II 表
    附录 B 综述 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补液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6)多发伤患者初始血乳酸及休克指数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预测价值比较
    2.3 不同rSIG水平患者之间的临床指标比较
    2.4 SI、rSIG及初始血乳酸与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3 讨 论

(7)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评估与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伤性休克及心肺复苏现状
二、创伤性休克及腹部提压CPR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创伤性休克与腹部提压CPR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四、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与腹部提压CPR操作
五、晶胶复合液与腹部提压CPR对创伤性休克复苏的基础/临床证据
六、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新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七、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新疗法治疗创伤性休克、创伤凝血病的机制[54- 61]
八、COVID- 19疫情影响下创伤性休克急救复苏的优化策略
九、创伤性休克的综合治疗
十、结语

(10)限制性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情况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及LA水平的比较情况
    2.4 两组患者颅内出血进展及GCS评分的比较情况
    2.5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四、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ICU多发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 王梦琴.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1)
  • [2]Pcv-aCO2/Da-vO2对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28天生存率的预测价值[D]. 王娜.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D]. 林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多发伤并发PICS的临床特征及早期危险因素分析[D]. 李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西宁地区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值与预后的关系[D]. 王洁. 青海大学, 2021(01)
  • [6]多发伤患者初始血乳酸及休克指数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张鹏,王蒙蒙,孙兆瑞,杨志洲,董妍,庄苏园,聂时南.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04)
  • [7]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D]. 胡卓思.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D]. 张金庆.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性休克与心搏骤停急救复苏创新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J]. 张思森,岳茂兴,王立样.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06)
  • [10]限制性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伴多发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 向庆勇,黎明,文家智. 西部医学, 2019(06)

标签:;  ;  ;  ;  

多发伤患者氧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