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电脑时的正确姿势

操作电脑时的正确姿势

一、操作电脑正确姿势(论文文献综述)

丰婧[1](2021)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坐姿识别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坐姿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而当下因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人们每天坐着的时间越来越长,长时间坐着让人们很难一直保持良好的坐姿,维持不良坐姿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人们出现一连串的健康问题,诸如近视、颈椎病和腰椎病等。本文提出了一种粒子群优化的随机森林算法,并将其应用到人体坐姿识别问题中,用于提高识别准确率,有利于坐姿矫正系统能更好地判别坐姿,发挥其提醒矫正等功能。本文分析了人们日常坐姿的形态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良好坐姿、头部左偏、头部右偏、身体左倾、身体右倾、左手托腮、右手托腮等七种常见坐姿进行分类识别。首先,本文对三种常见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采用基于KNN背景建模的背景减除法来完成对坐姿目标的提取。随后,重点介绍了PHOG特征和LBP特征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两种特征进行串行融合,以提高对坐姿目标的表征能力。紧接着,详细介绍了随机森林的基本原理,包含决策树的基本理论、集成学习思想和随机森林的构建过程等;并针对随机森林的参数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该优化算法主要改进的是粒子群迭代公式中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c1、c 2,以期使随机森林算法的决策树棵数T、决策树深度D和属性特征子集大小N这三个参数取值更为合适。最后,本文采用基于粒子群优化的随机森林算法对坐姿进行训练识别,最终得到了高达98.75%的平均识别率,进而又与支持向量机、决策树以及标准粒子群优化的随机森林算法对坐姿数据进行了分类识别对比,证实了本文算法的优越性。本文将PHOG特征和LBP特征串联融合,并结合改进粒子群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实现了坐姿的分类识别,最后的实验结果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为后期的无接触式坐姿识别方面的研究拓宽了思路,提供了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

傅思嘉[2](2021)在《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文中提出现有颈椎防治仪器往往由于刺痛酥麻、体位限制等体感不适问题导致用户使用粘度下降,从而降低或丧失长期使用效果。如何增强产品即时反馈效度,提升用户颈椎防护自觉性和信心度,成为颈椎预防类产品改良研究的聚焦点和关注点。本文采用多模态有机融合交互技术,针对青年用户群体进行用于颈病预防的颈椎护理仪产品设计。将六西格玛设计中的DMADV流程应用于对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的开发设计之中。针对颈椎病高发人群—青年伏案工作者,构建用户双向分析模型和功能系统图,准确全面的获取用户需求并完成向产品具体预防干预功能的映射转化。采用“多模态智能交互融合”技术,构成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四种模态的多样化反馈机制。通过对目标用户的肌电、皮电、心率变异性等生理实验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获取产品功能标准参数值,给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全方位、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对产品的外观因素、人机尺寸及技术实现原理进行综合考量,生成颈椎护理仪产品设计方案,并采用Ergo LAB人机环境同步测试设备对产品进行效度评估。相比于同类产品,采用多模态交互融合的颈椎护理仪产品在干预功能方面具有更好的多感官体验性与产品即时反馈性,能够增强人们主动预防的意识并达到早期预防颈椎病的目的,对我国新健康管理理念及服务体系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徐明伟[3](2021)在《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线不足、空间相对狭小复杂是有限空间的两大典型特点,长时间工作在有限空间中极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不但影响作业效率,还可能危及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鉴于此,论文综合采用人机工效学、生物力学、信号处理、机械传动学等理论知识,先后开展了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等一系列实验,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照度和作业姿势两个方面开展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作业人员疲劳的影响及防护研究。首先,本论文从探究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开始,在搭建的有限空间平台内进行打字作业1h,在50lx~700lx范围内设置7个光照梯度,使用眼动仪采集瞳孔直径数据和眨眼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照度增大,瞳孔直径总体呈减小趋势,且瞳孔-照度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照度400lx,550lx,700l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12%~8%之间浮动,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增加;在低照度50lx,100lx,2001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8%~4%之间浮动,且随着强度的减弱,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也会增加。本研究提出使用窗口化的瞳孔直径标准差σ判断视觉疲劳出现时间,弱光照下对视觉造成的疲劳程度大于强光照下造成的疲劳,推荐有限空间作业照度为300lx。其次,在对有限空间光环境探究的基础上,针对有限空间高度受限,作业姿势受限的问题,选择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利用JACK模拟软件建立三组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模型,对典型作业姿势进行工效学评估。发现下蹲(膝关节力矩62N·m)和弯腰姿势(力矩为59N·m)均分别对腰部和膝部的伤害较大,相比之下颈部侧曲姿势能更好的适应有限空间高度受限的特点。同时,利用Anybody模拟平台对颈部侧曲姿势所涉及的主要关键肌肉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侧曲角度的增加,颈部主要承力侧肌肉承担的负荷在变大,但增长的幅度存在差异,不同肌肉在头部侧曲过程中受力区别很大。在侧曲程度大于22.5°时,颈部肌肉受力出现明显的增大。再次,针对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即颈部侧曲姿势进行sEMG疲劳实验。在搭建的高湿热环境的有限空间内,在工效学评估和颈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3个受力梯度,使用sEMG对颈部三块肌肉:胸锁乳突肌、夹肌、肩部斜方肌进行疲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颈部侧曲角度变大,中值频率斜率绝对值也在逐渐增大,疲劳程度增加。长时间颈部前屈姿势下的iEMG变化能一定程度的反映颈部疲劳状况,iEMG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肌肉疲劳程度,当肌肉发生重度疲劳时,iEMG波动性明显增加。MPF具有更好的非线性特征,本研究提出用窗口化的MPF的导数积聚程度来提取肌肉疲劳特征的新方法。结合本次实验,在长时间颈部侧曲情况下,建议单次作业姿势持续时间不超过20min,以保护颈椎。最后,基于颈部生理特征与功能的分析基础,根据外骨骼原理开发了针对典型作业姿势所涉及的颈部肌肉进行保护的外骨骼颈部保护系统。该系统具有自锁自解锁功能,主要由底座穿戴、连杆铰链、自锁自解锁控制系统三大组成部分。本研究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环境、典型作业姿势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有限空间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王锋[4](2020)在《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预防跌倒也就成为国家和社会以及广大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老年人因外界干扰造成的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而造成跌倒已经被广大研究者所重视。在认知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双任务平衡能力概念,成为预测老年人跌倒的一种方法。运动干预因其经济性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老年人的健康和康复领域。本文基于对前人在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运动干预领域的研究成果整理和与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专家的访谈,发现以往研究经常采用的一般身体练习和动作—认知双任务干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二者都忽视了感觉统合的重要作用。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系统功能下降,加之肌力下降、认知功能退化。受到外界干扰时,极易造成大脑处理信息的延迟造成跌倒。因此,本文以姿势控制理论、认知资源理论、感觉统合理论和现实研究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感觉统合训练联合抗阻训练法。在探寻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负荷和抗阻训练负荷的基础上,对新的干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组合,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对此法在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方面的干预效果进行验证。同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探讨此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产生效果的原因以及内在的机制,以期在构建老年人感觉统合理论方面给予实验支持,也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锻炼方式。本文包括四个主要研究部分:研究一:感觉统合训练和抗阻训练的量化方法:选取39(男21、女18)名社区老年人分层随机分为3组: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组(LIRT-SI),中等强度抗阻训练组(MIRT)、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训练组(MIRT-SI)每组各13人。通过效绩、心率和主观任务难度指标对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负荷进行量化;通过阻力测量对抗阻训练负荷进行量化。结果:3组被试下肢力量1RM测量结果阻力分别为:18.00±1.15lbs、LIRT-SI组为18.15±1.11lbs、MIRT组为18.08±1.19lbs。中等强度抗阻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由10度/秒开始至20度/秒,认知负荷逐渐增大。在2030度/秒时,认知负荷指标效绩、心率、主观任务难度与时间曲线平缓,≥30度/秒时,曲线陡然发生变化。小强度抗阻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在2545度/秒时,认知负荷指标效绩、心率、主观任务难度与时间曲线平缓,≥45度/秒时,曲线陡然发生变化。结论:3组被试下肢力量均等,通过计算可得中等抗阻训练负荷强度阻力为10.8013.56lbs;小强度抗阻训练负荷强度小于10.80lbs。中强度抗阻训练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2030度/秒范围为中等认知负荷;小强度抗阻训练负荷下,视觉引导动作角速度2545度/秒范围为中等认知负荷。研究二:对比不同的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影响的效果。方法:选取52(男28、女24)名社区老年人分层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组(LIRT-SI),中等强度抗阻训练组(MIRT)、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训练组(MIRT-SI)每组各13人。对老年人进行干预,通过重复测试方差分析,观察干预方法与时间对因变量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的交互作用。结果:经过16周的干预实验,组别、干预时间及组别*时间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与C组相比,干预实验各组被试双任务平衡能力逐渐提高,并且各组呈现不同趋势。C组与LIRT-SI组、MIRT组、MIRT-SI组被试的DT-10MWT、DT-TUGT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IRT-SI组与MIRT组比较干预效果相同,MIRT-SI组干预效果最佳;C组与LIRT-SI组、MIRT组、MIRT-SI组被试睁眼和闭眼状态下Length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睁眼状态下LIRT-SI组、MIRT组、MIRT-SI组被试的Length两两之间比较,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眼状态下,LIRT-SI组的干预效果略优于MIRT组(P<0.05),而MIRT-SI组干预效果最佳(P<0.01)。结论:中等强度抗阻训练和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等中等抗阻训练强度下,加入感觉统合训练后的MIRT-SI组干预效果更佳;小强度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和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等认知负荷强度下,抗阻训练强度为中等的MIRT-SI组干预效果更佳;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加入了适宜的认知负荷后,其干预效果与中等强度抗阻训练效果相同。研究三:不同的干预方法对老年人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2(男28、女24)名社区老年人分层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小强度感觉统合抗阻训练组LIRT-SI,中等强度抗阻训练组MIRT、中等强度感觉统合训练组MIRT-SI每组各13人。对老年人进行干预,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不同干预效果与时间变量对因变量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指标的交互效应。结果:经过16周的干预实验,不同干预方法、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各系统功能指标影响不同。与C组比较,LIRT-SI组对运动系统功能指标的干预效果最差。MIRT组与MIRT-SI组的干预效果均优于LIRT-SI组;在认知系统功能方面,LIRT-SI组在工作记忆广度和抑制能力方面表现出比MIRT更优越的效果(P<0.05)。而MIRT-SI组而MIRT-SI组干预效果最佳(P<0.05);感觉系统功能指标本体感觉C组与LIRT-SI组、MIRT-SI组比较,被试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MIRT组比较,被试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IRT组与MIRT-SI组比较,被试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干预方法对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同。LIRT-SI在认知系统、感觉系统方面表现出了比MIRT积极的干预效果;MIRT在运动系统方面表现出比LIRT-SI积极的干预方法,MIRT-SI的干预效果在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表现是最好的。同时本研究发现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能产生积极的干预效应,是因为通过干预提高了运动系统、认知系统和感觉系统功能的原因。研究四: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内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大系统功能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探讨调整协变量后对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同时,对三大系统功能指标与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内在机制。结果:通过对膝关节屈、伸峰力矩进行协方差分析发现,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除了对DT-10MWT没有影响外,对DT-TUGT、睁眼、闭眼DT-LENGTH都有影响。抑制反应时指标对动态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DT-TUGT敏感,而对其他指标则影响较小。“GO”、“NOGO”正确率与静态双任务平衡能力较敏感。计算工作记忆广度对动态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较敏感。膝关节本体感觉对静态双任务平衡能力运动系统指标较敏感。结论:运动系统功能是双任务平衡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双任务平衡能力的相关性高于认知系统功能和感觉系统功能。认知系统功能是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因素,虽然其各个指标只表现出对某一个双任务平衡能力具有影响,但其整体作用对双任务平衡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作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组成部分。感觉系统功能对静态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表现出影响,虽然未对所有双任务平衡能力指标都产生影响,但本研究仍然认为其也是双任务平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内在机制是在双任务的条件下,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共同发生作用而维持身体在动态和静态时姿势的稳定。

吴瑜涵[5](2020)在《身姿矫正带的智能化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的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止有高效便捷,还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也从吃穿玩乐更多地转移到关注健康。圆肩、驼背、颈前伸等不良身姿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影随形、随处可见,不管是在校园的学生,还是在工作的成年人,大部分都会出现不良身姿、受到不良身姿体态问题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小到影响人体美观,大到会使人身体产生不适的疼痛感。近年来体态调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说明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体态气质和身姿问题,早期的体态身姿问题是可以通过人为的主动干预行为进行调整和恢复的。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总结,现有研究多是从医学角度对不良身姿体态成因、影响及医疗恢复手段进行阐述,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进行不良体态的有效改善研究较少,故本课题从生活中的不良身姿现象为出发点、以高科技背景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为实现手段,对身姿矫正带的智能化进行研究与设计。本文首先对不良身姿问题现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对相关产品现状进行分析,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并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不良身姿相关概念;从人体内部机制原理出发解答引发不良身姿问题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找出能够预防和改善不良身姿的有效方式是进行相应人体肌肉部位的动作训练及拉伸,然后对良好身姿的形成与培养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在正确身姿的基础上进行正强化的“复利”行为,树立目标循序渐进,为后续将理论应用在设计实践中提供依据;接着对用户的矫姿行为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现有智能化矫姿带产品在完成不同任务目标时的行为流程,构建情景,分析总结用户矫姿需求与行为特点,发现痛点和机会点,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和理论原则总结智能化身姿矫正带系统构成,定义系统功能,明确系统目标,对可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可穿戴设备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总结,进行身姿矫姿带的智能化设计,找到合适的改善不良身姿的产品方式。本课题身姿矫正带的智能化研究与设计,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同智能可穿戴设备手段相结合,解决不良身姿问题,优化了产品的使用体验和功能,帮助用户提高矫姿的有效性和形成良好身姿习惯,为相关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宋冠菲[6](2020)在《久坐行为与大学生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久坐行为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导致疾病和死亡的十大元凶之一,并且也有研究指出,久坐行为会增加人体的死亡风险。久坐行为提高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心理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患病率,对良好身体姿态的养成起到了副作用。了解久坐行为与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对于人们树立健身意识,开展针对性的身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于久坐行为的研究已有相关结果,但是对于身体姿态的研究仅发现对人体腰背部姿态的研究,并且对于骨密度和肌肉健康的研究尚未有所定论。国内关于久坐行为的研究较则为稀少。同时,国内外对于大学生久坐行为的研究较少,缺乏对于大学生群体久坐行为的探讨。因此,本研究对大学生的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身体姿态进行测量,研究其与久坐行为的关系,以期丰富国内关于久坐行为的研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意义和实证参考。方法:1.招募60名研究对象,其中男生和女生各30人。研究对象佩戴activPAL3TM测量久坐时间和连续久坐频次,佩戴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利用Metrisca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使用便携式身体功能测试与训练系统中的MMT徒手肌力模块测量下肢肌肉力量,利用INbody 3.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肌肉质量,利用PA200LE身体姿态分析系统测量身体姿态。2.根据研究对象平均每日久坐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久坐组(久坐时间≥9小时)和非久坐组(久坐时间<9小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久坐组与非久坐组之间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以及身体姿态的关系。3.采用偏相关性分析,以研究对象平均每天久坐时间和连续久坐30-60分钟、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为自变量,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以及身体姿态为因变量,平均每天MVPA和BMI为控制变量,分别分析平均每天久坐时间和连续久坐30-60分钟、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骨密度、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身体姿态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4.针对研究对象的数据,有目的地编制访谈提纲,利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期对研究久坐行为与身体姿态的关系提供更深入的解释。选取12名访谈对象,包含久坐组6名,非久坐组6名,每组中男生女生各半。每组6名成员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共同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过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对访谈音频进行整理,转为电子文档。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三栏”分析法对访谈记录分析提炼,形成访谈结果。结果:1.研究对象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为9.76±1.61 h/d;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为7.49±1.39次,每日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为3.90±1.05次;男生的平均骨密度(0.33±0.02 g/cm3 vs 0.31±0.02 g/cm3,P<0.05)显着大于女生;男生的肌肉质量(58.26±8.23 kg vs 39.77±4.66kg,P<0.01)、左腿肌肉力量(21.76±5.76kg vs 14.47±4.85kg,P<0.01)、右腿肌肉力量(19.21±4.30 kg vs 13.72±3.37 kg,P<0.01)均显着性大于女生;男生在头部前后倾斜(0.13±3.34 vs 2.23±2.45,P<0.01)、骨盆倾斜(-1.03±4.00 vs-2.97±3.06,P<0.05)方面的姿态和女生存在显着性差异。2.研究对象根据久坐时间分组后,久坐组人数为38人,非久坐组人数为21人。久坐组与非久坐组在头部前后倾斜(2.24±1.82 vs 3.48±1.89,P<0.05)、躯干前后倾斜(4.00±1.64 vs 4.90±0.44,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久坐组与非久坐组在头部前后倾斜(2.11±1.73 vs 3.73±1.79,P<0.05)、躯干前后倾斜(4.00±1.76 vs5.00±0.00,P<0.05)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久坐组与非久坐组在身体姿态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总体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躯干前后倾斜存在非常显着性负相关(r=-0.460,P<0.01);女生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躯干前后倾斜之间存在非常显着性负相关(r=-0.593,P<0.01);男生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头部左右倾斜之间存在显着性负相关(r=-0.572,P<0.05)。研究对象总体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质量存在显着性正相关(r=0.356,P<0.05),但每日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质量不存在相关性;女生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与下肢左右倾斜存在显着性负相关(r=-0.451,P<0.05);女生每日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躯干旋转存在显着性负相关(r=-0.475,P<0.05)。4.整理有关身体姿态的访谈结果发现,久坐组和非久坐组并未发现明显的差异,所以选择对所有访谈人员的回答进行总体的分析讨论:在坐姿部分,访谈对象在休息时,更多的会选择躺着休息,维持坐姿时会经常调整身体姿态;在头部姿态部分,多数访谈对象会经常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时,多数访谈对象选择平视,以减轻颈部压力;在下肢姿态部分,坐姿时,访谈对象会两腿交叉叠放,站立时,会选择物体倚靠,不断在两腿转换重心;运动方式部分,访谈对象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方式多样;主观认识部分,访谈对象会考虑维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并对良好的身体姿态有认知,了解自己的身体姿态不足。结论:大学生的整体久坐时间较多,研究对象中有64.4%的大学生平均每日久坐时间超过9小时,且男生的久坐时间高于女生。久坐行为与大学生的骨密度不存在相关性;每日连续久坐30-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力量存在正相关,而连续久坐大于60分钟的频次与肌肉力量无关,提示连续久坐的持续时间可能对肌肉力量产生不同影响。久坐行为与大学生身体姿态具有负相关,其原因可能与大学生久坐行为的发生大多是在躺着时产生,并且在坐姿状态下会经常调整身体姿态,坐姿的身体姿态也比站立位更标准等因素有关。

刘莹[7](2020)在《客体动作承载性对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影响》文中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通常表现为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以及社交障碍,研究者发现孤独症者在需要动作表征参与的社会认知能力中也存在障碍,例如模仿,但是在与物体相关的手部动作模仿中表现正常,孤独症者的动作表征表现研究有矛盾之处。本研究想要探究物体是否有利于ASD者形成动作表征及其可能的原因是否与客体动作承载性有关,研究使用运动想象的偏侧判断范式,加入客体变量,并结合眼动指标探究客体动作承载性对ASD者运动想象的影响。实验选取19名高功能孤独症者和健康个体,从言语智力、非言语智力和生理年龄三方面进行匹配,实验一采用2(组别:ASD组、TD组)×2(条件:物体存在、无物体存在)×6(角度:0°、60°、120°、180°、240°、300°)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结果显示,物体存在时两组被试反应时更小,正确率更高,生物力学指数更高,但是孤独症组表现差于正常组。实验二采用2(组别:ASD组、TD组)×2(条件:正确操作动作、错误操作动作)×6(角度:0°、60°、120°、180°、240°、300°)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结果显示,正确操作动作时两组被试反应时更小,正确率更高,生物力学指数更高,但是孤独症组表现差于正常组,眼动数据显示,孤独症组的总注视时间以及物体注视比率均显着大于正常组被试。实验三采用2(组别:ASD组、TD组)×2(条件:正确功能动作、错误功能动作)×6(角度:0°、60°、120°、180°、240°、300°)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显示,两组被试正确率差异不显着,正确功能客体动作承载性表征时被试反应时更小,总注视时间显着小于错误功能客体动作承载性表征,但是生物力学指数差异不显着,眼动数据显示,孤独症组总注视时间以及物体注视比率均显着大于正常组被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孤独症者存在运动想象缺陷,物体通过提供客体动作承载性提高孤独症者运动想象表现;(2)物体有利于个体的动作意图理解,在正确操作动作和正确功能动作时反应时更少,存在客体动作承载效应;(3)客体动作承载性对TD个体运动想象的影响大于孤独症个体,两个群体在加工策略中存在差异,孤独症者为物体中心,TD者为手部中心。

颜娟[8](2020)在《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写字教学历来为国家所重视,早在殷商时期,习字就被列为“六艺”之一。同样,在今天,写字教学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进行其他形式教学的基础和开端。正确、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字如其人,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一个人的字能折射出这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品格素质。因此,指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品格、非智力因素、审美情趣,传承文化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国家出台了各类相关文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写字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对写字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同时伴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的加剧,加之现行考试制度对学生书写能力考察的片面化,学校的写字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基于写字教学在语文中的突出作用,笔者反观课标中对写字教学的要求与当前写字教学实施情况相距甚远的现状,对小学写字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查阅了小学写字教学相关文献,梳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和研究空白,明确了写字教学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对成都市成华区四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展开了研究。问卷问题涉及到学生的写字兴趣、态度、习惯、时间、工具、写字困难,教师的写字教学时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效果,家长的重视度、监督,学校的写字课程设置、监督管理、实施情况等;运用访谈法对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关于写字教学的相关问题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与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佐证;运用观察法主要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认真程度和参与度。从客观上了解到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有关写字教学的现状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类。依据语文课标关于写字教学的标准,以收集的实际材料为基础,再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实习经验进行举例,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四个维度对当前出现的写字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终目的让小学生达到各阶段的书写水平,最终做到书写端正、整洁、美观、流畅。这样以调查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支撑,试图为小学写字教学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为全面提高小学写字教学质量和写字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振璐[9](2019)在《基于SAPAD的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设计研究 ——以沈阳市DY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对养老服务的质量也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健身运动方面。老年人通过运动健身的方式来恢复身体机能以及丰富退休生活,并且能够减少政府医疗支出,从而提高我国整体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受到孝道的传统认知的影响,家庭养老的方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老人选择的主要方式。在生活已久的熟悉社区环境中,老年人能够更加轻松愉悦自在地把握自己的退休生活。在社区养老服务当中,关于健身运动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得到老年人的追捧及重视,同时健身活动也是绝大部分老年人在生活型态中都会出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区健身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沈阳市DY社区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一日追踪的方法对用户一日生活进行记录,在相应的情景加入情景访谈等用户研究的方法。通过SAPAD理论框架对用户在社区中的健身行为以及相关行为拆解成任务、子任务,对物进行映射,挖掘物理层、语构层、经验层、语意层、语用层以及社会层等6个意义层的背后意义得到核心意义簇,再次进行核心意义的建构,完成意义-行为-物的多次映射分析,重构功能服务模块,进而建立社区老人健身服务服务系统,并针对性地输出设计。本课题是探索SAPAD理论模型在服务设计领域的应用,为老年人健身服务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本文的目的在于以设计学的视角通过服务设计的方式帮助老年人在社区更好的进行健身活动,提高其健身服务体验感,促进身体素质,增强其退休生活品质。最后,希望能够完善符号学路径下的产品健身理论体系,进一步为SAPAD理论框架提供在服务设计领域的实例参考。

陈玮[10](2019)在《智能手机使用对医学生颈痛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近年来手机使用量迅速增长,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逐渐延长,对长期使用手机所带来的肌肉骨骼疼痛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医学专业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课余时间少,日常生活及信息获取更加依赖于手机。本研究意在探索智能手机使用对医学生颈痛(neck pain,NP)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造成的影响及相应机制,为医学生颈痛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3500名青岛大学本科全日制医学生中,根据学号随机抽取25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参考以往调查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对医学生的基本情况,颈痛情况,智能手机使用、电脑使用、运动情况以及智能手机依赖(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等情况进行资料统计。然后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志愿者中按照男女比例进行分层抽样,使用全身姿势分析系统(global posture system,GPS)对抽取的受试者进行姿势分析,评估其智能手机使用状态下的头颈部姿势(放松站姿下的头屈曲角HF1、颈屈曲角NF1,使用手机时的头屈曲角HF2、颈屈曲角NF2、凝视角GA,(35)HF=(HF2-HF1),(35)NF=(NF2-NF1)),使用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系统(Myoton Pro系统)测量受试者双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肩胛提肌以及上斜方肌的肌张力。使用SPSS 24.0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分析手机使用对头颈部姿势及相应肌肉的肌张力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智能手机使用与颈痛的关系。结果:(1)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机依赖程度”和“眼到电脑屏幕距离”为颈痛是否影响生活的危险因素;(2)与使用智能手机时间短的(t<3h)一组相比,使用智能手机时间长的(t?3h)一组医学生颈痛发生率更高(χ2=5.318,P<0.05),但智能手机使用时间长短对医学生颈痛的严重程度无显着影响,“过去6个月中感到颈部疼痛和不适的频率”(r=0.284,P<0.01)和颈痛VAS评分(r=0.685,P<0.01)和医学生的智能手机依赖程度(即SAS总分)呈正相关趋势;(3)医学生的智能手机依赖程度(即SAS总分)与进行规律活动的强度(r=-0.202,P<0.01)、每周活动频率(r=-0.261,P<0.01)、每次运动持续时间(r=-0.21,P<0.01)呈负相关。运动频率与颈痛VAS评分呈负相关趋势(r=-0.148,P<0.05);(4)SAS总分与HF1(r=0.371,P<0.01)、NF1(r=0.338,P<0.01)及GA(r=0.348,P<0.01)呈正相关,即智能手机依赖程度越高,受试者头颈部屈曲的姿势更加明显;(5)双侧胸锁乳突肌的肌张力与手机依赖程度(SAS总分)呈正相关趋势(左:r=0.275,P<0.05;右:r=0.274,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智能手机使用时间长可导致医学生颈痛发生率增高,手机依赖程度与使用电脑时眼睛到电脑屏幕的距离为医学生的颈痛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的影响因素,手机依赖程度与颈痛程度呈正相关。过度的智能手机依赖会导致头颈部姿势异常,并使相关肌肉张力增加二者共同导致颈痛的发生。对于医学生使用手机形成的颈痛,在未来,随着年龄增长,伴随退行性变等因素,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影响,造成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应引起足够重视。运动可以改善手机依赖和姿势异常,可能是预防和减轻颈痛的有效手段,相应的机制以及何种运动方式干预效果更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操作电脑正确姿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操作电脑正确姿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坐姿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坐姿分析和坐姿目标提取
    2.1 坐姿分析
        2.1.1 坐姿形态分析
        2.1.2 正确坐姿的定义
        2.1.3 不良坐姿的分析
    2.2 坐姿目标提取
        2.2.1 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2.2.2 基于KNN背景建模的背景减除法
        2.2.3 坐姿目标图像提取
    2.3 本章小节
3 坐姿的特征提取和融合
    3.1 PHOG特征提取
        3.1.1 HOG特征提取的原理
        3.1.2 PHOG特征提取
    3.2 LBP特征提取
        3.2.1 基本的LBP特征
        3.2.2 扩展的LBP特征
    3.3 特征融合
    3.4 本章小节
4 基于改进粒子群的随机森林坐姿识别
    4.1 随机森林的基本理论
        4.1.1 决策树
        4.1.2 集成学习
        4.1.3 随机森林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4.2.1 标准的粒子群算法
        4.2.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4.3 基于改进粒子群的随机森林算法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1 坐姿图像采集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节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颈椎护理仪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智慧医疗及智能可穿戴产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人机交互与多模态智能交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4 产品交互设计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概述及产品设计问题指出
    2.1 颈椎病预防研究现状
    2.2 颈椎病预防方法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
        2.2.1 颈椎病防治中的预防方法
        2.2.2 颈椎病预防方法特点分析
    2.3 颈椎产品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2.3.1 颈椎产品的分类
        2.3.2 颈椎类产品特点分析
    2.4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研究现状及设计问题指出
        2.4.1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研究现状
        2.4.2 颈椎病预防类产品设计问题指出
第3章 用户双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需求获取
    3.1 用户人群研究及产品目标用户确定
        3.1.1 我国颈椎病患病人群特征
        3.1.2 年龄因素对颈椎病的影响分析
        3.1.3 职业因素对颈椎病的影响分析
        3.1.4 基于影响因素研究的产品目标用户确定
    3.2 用户逆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潜在需求获取
        3.2.1 颈椎病致病危险因素获取
        3.2.2 目标用户颈椎病致病最显着危险因素获取
        3.2.3 用户逆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潜在需求获取
    3.3 用户正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显性需求获取
        3.3.1 目标用户行为方式分析
        3.3.2 目标用户情景环境方式分析
        3.3.3 目标用户心理认知分析
        3.3.4 用户正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显性需求获取
    3.4 用户双向分析模型构建及用户需求分析
第4章 颈椎护理仪基本产品功能确定及多模态功能设计
    4.1 基于用户需求的颈椎护理仪基本产品功能确定
        4.1.1 颈椎护理仪产品功能系统图构建及产品功能初步获取
        4.1.2 颈椎护理仪产品功能树构建及产品功能具象化
    4.2 多模态智能交互融合
        4.2.1 多模态概念及AI设备中感知模态分析
        4.2.2 多模态智能交互产品及市场价值分析
    4.3 颈椎护理仪产品的多种模态功能设计及产品标准参数值获取
        4.3.1 颈椎护理仪产品“视听触嗅”模态功能设计
        4.3.2 基于人机环境同步实验测试的颈椎护理仪产品标准参数值获取
第5章 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产品方案设计
    5.1 颈椎护理仪产品意象确立及产品造型草图方案绘制
        5.1.1 健康理疗类产品造型意象分析
        5.1.2 颈椎护理仪产品意象确立及草图方案绘制
    5.2 颈椎护理仪产品主要结构人机分析
    5.3 颈椎护理仪功能技术原理分析及产品CMF分析
        5.3.1 颈椎护理仪三维模型输出及各模态功能技术原理分析
        5.3.2 基于颈椎护理仪产品目标用户的产品配色分析
        5.3.3 颈椎护理仪产品材质及表面工艺的产品细节分析
    5.4 颈椎护理仪产品最终效果展示
    5.5 颈椎护理仪产品辅助软件设计
        5.5.1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功能概述
        5.5.2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信息架构设计
        5.5.3 颈椎护理仪产品APP界面视觉设计
第6章 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原型测评
    6.1 颈椎护理仪产品的竞品对比分析测评
    6.2 颈椎人机环境同步测试云平台的产品定量化评估测试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2 有限空间环境及疲劳研究现状
    2.1 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研究现状
        2.1.1 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研究现状
        2.1.2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影响研究现状
    2.2 作业姿势评估的研究现状
        2.2.1 作业姿势分析研究现状
        2.2.2 作业姿势评价方法研究
    2.3 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3.1 人体疲劳产生机理
        2.3.2 人体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4 外骨骼研究现状
    2.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影响研究
    3.1 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设计
        3.1.1 实验人员及器材
        3.1.2 实验环境设置
        3.1.3 工作任务及流程设计
    3.2 基于瞳孔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影响分析
        3.2.1 瞳孔直径预处理
        3.2.2 瞳孔直径随照度变化
        3.2.3 作业时间对瞳孔直径影响分析
    3.3 基于眨眼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分析
        3.3.1 眨眼频率与照度关系
        3.3.2 闭眼时长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与生物力学模拟
    4.1 基于Jack的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
        4.1.1 人体模型
        4.1.2 检修作业姿势设定
        4.1.3 OWAS分析
        4.1.4 Low back分析
    4.2 基于Anybody的颈部侧曲生物力学分析
        4.2.1 颈部骨骼肌肉模型的建立
        4.2.2 不同肌肉受力与激活程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
    5.1 实验方案设计
        5.1.1 实验环境设计及对象选择
        5.1.2 实验过程
    5.2 数据预处理
    5.3 不同因素对颈椎疲劳影响研究
        5.3.1 侧曲角度对于颈部肌肉疲劳特性的影响
        5.3.2 侧低头作业时长对颈部疲劳影响分析
        5.3.3 不同肌肉疲劳疲劳程度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外骨骼的颈部疲劳缓解装置设计研究
    6.1 颈椎保护外骨骼装置需求分析
        6.1.1 颈肩生理结构分析
        6.1.2 颈部受力分析
    6.2 颈部保护外骨骼机械结构设计
        6.2.1 颈部保护外骨骼系统构成
        6.2.2 带自锁功能的驱动装置设计
        6.2.3 耦合模型及工作原理
        6.2.4 机械结构组装
    6.3 保护底座以及附件的设计
        6.3.1 肩部底座设计
        6.3.2 面部贴合底座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5.1 方法创新
        1.5.2 理论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介绍
        2.1.1 老年人年龄界定
        2.1.2 双任务平衡能力(Dual-Task Balance Ability)
        2.1.3 交互式感觉统合训练(Interactive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ISIT)
        2.1.4 抗阻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RT)
        2.1.5 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
    2.2 .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提出的理论依据
        2.2.1 姿势控制理论(Theory of Posture Control)
        2.2.2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2.2.3 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2.3 .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提出的研究依据
        2.3.1 国内外老年人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综述
        2.3.2 老年人抗阻训练研究综述
        2.3.3 运动联合干预研究综述
    2.4 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之运动干预系统综述
        2.4.1 国内外文献的搜集与评价
        2.4.2 纳入文献内容分析
    2.5 .文献总结
3.研究假设
4.研究一:感觉统合训练联合抗阻训练负荷量化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3 实验测量结果
        4.3.1 抗阻训练负荷的量化
        4.3.2 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负荷量化
    4.4 量化方法的信效度检验
        4.4.1 效度检验
        4.4.2 信度检验
    4.5 讨论
    4.6 结论
5.研究二:不同的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干预效果之对比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1.1 样本量估算
        5.2.1.2 被试的选取
        5.2.2 研究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同的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5.3.2 不同的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干预方法对老年人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影响
    5.4 .分析与讨论
        5.4.1 .相同的认知负荷不同的抗阻训练强度对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
        5.4.2 相同抗阻训练强度不同的认知负荷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
    5.5 .结论
6.研究三: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运动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系统功能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2.3 实验数据收集
        6.2.4 统计学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不同干预方法对老年人膝关节肌力的影响
        6.3.2 抑制能力
        6.3.3 计算工作记忆广度
        6.3.4 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度deg)
    6.4 .分析与讨论
        6.4.1 不同干预方法对老年人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对比分析
        6.4.2 不同的干预方法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之对比分析
        6.4.3 不同的干预方法对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之对比分析
    6.5 结论
7.研究四: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内在机制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方法
    7.3 研究结果
        7.3.1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10MWT的影响
        7.3.2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TUGT的影响
        7.3.3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睁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3.4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实验前后变化为协变量对在不同干预方法下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闭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4 分析
        7.4.1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10MWT的影响
        7.4.2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动态平衡能力指标DT-TUGT的影响
        7.4.3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睁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4.4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静态平衡能力指标睁眼状态下DT-Length的影响
        7.4.5 三大系统功能指标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整体影响
    7.5 结论
8.全文总结
9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知情同意书
    2.社区老年人运动健身服务计划个人信息登记表
    3.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4.社区老年人体力活动量表(IPAQ)
    5.NASA_TLX测量表
    6.个人学习经历
    7: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身姿矫正带的智能化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不良身姿问题的现状
        1.1.2 不良身姿矫正的解决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不良身姿的机制理论及用户相关行为的研究分析
    2.1 不良身姿的外在表现及内部机制
        2.1.1 影响体态的因素
        2.1.2 上交叉综合征的概念
        2.1.3 常见的不良身姿及内部机制
    2.2 功能性训练对不良身姿的作用
    2.3 良好身姿的形成与培养
        2.3.1 身体习惯养成理论
        2.3.2 良好身姿形成的方法
    2.4 用户矫姿行为的研究和分析
    2.5 矫姿带使用行为分析
    2.6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使用情景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系统的构成及定义
    3.1 可穿戴设备概述
    3.2 智能化矫姿带系统的构成
    3.3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系统功能定义
    3.4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系统功能概述
    3.5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使用情景及流程
    3.6 技术支撑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系统硬件设计
    4.1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硬件设计原则
    4.2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硬件设计
        4.2.1 硬件产品造型设计
        4.2.2 硬件产品结构设计
        4.2.3 硬件产品原理
        4.2.4 硬件产品尺寸
    4.3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使用操作流程
    4.4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使场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系统软件设计
    5.1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软件功能结构设计
    5.2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软件低保真设计
    5.3 智能化身姿矫正带产品软件视觉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6)久坐行为与大学生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久坐行为及其影响
        1.4.2 久坐行为对人体骨密度的影响
        1.4.3 久坐行为对人体肌肉健康的影响
        1.4.4 久坐行为对人体身体姿态的影响
        1.4.5 久坐行为的测量方法概述
        1.4.6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计
    2.3 指标及测量方法
        2.3.1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每日连续久坐频次
        2.3.2 骨密度
        2.3.3 肌肉健康
        2.3.4 身体姿态
        2.3.5 控制变量指标
    2.4 数理统计
    2.5 焦点小组访谈法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1.2 研究对象平均每日久坐时间情况
        3.1.3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情况
        3.1.4 研究对象骨密度情况
        3.1.5 研究对象肌肉指标情况
        3.1.6 研究对象的身体姿态情况
        3.1.7 研究对象的身体活动情况
    3.2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差异
        3.2.1 研究对象的久坐组和非久坐组分组情况
        3.2.2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骨密度的差异
        3.2.3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肌肉指标的差异
        3.2.4 久坐组与非久坐组身体姿态的差异
    3.3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骨密度、肌肉和身体姿态各指标的关系
        3.3.1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骨密度的关系
        3.3.2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肌肉各指标的关系
        3.3.3 平均每日久坐时间与研究对象身体姿态的关系
    3.4 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骨密度、肌肉和身体姿态各指标的关系
        3.4.1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骨密度的关系
        3.4.2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肌肉各指标的关系
        3.4.3 研究对象每日连续久坐频次与身体姿态各指标的关系
    3.5 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3.5.1 久坐组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3.5.2 非久坐组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3.5.3 小结
4 分析讨论
    4.1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状况
    4.2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与骨密度的关系
    4.3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与肌肉健康的关系
    4.4 研究对象久坐行为与身体姿态的关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件(二)访谈提纲
附件(三)久坐组访谈结果整理
附件(四)非久坐组访谈结果整理

(7)客体动作承载性对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孤独症者的客体动作承载性
        1.1 客体动作承载性的概念
        1.2 客体动作承载性的生理基础
        1.3 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分类
        1.4 孤独症者特征客体动作承载性特征
        1.4.1 孤独症者由客体动作承载性引导的运动调节能力缺陷
        1.4.2 孤独症者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预期程度较低
        1.5 客体动作承载性的理论基础
        1.5.1 TRo PICALS模型
        1.5.2 双通路模型
        1.5.3 具身认知理论
    2 孤独症者的运动想象
        2.1 分类及特点
        2.2 运动想象的研究方法
        2.2.1 自我报告问卷
        2.2.2 心理计时范式
        2.2.3 抓握选择任务
        2.2.4 偏侧判断范式
        2.2.5 眼动注视指标方法
        2.3 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特征
        2.3.1 孤独症者视觉运动想象能力超常
        2.3.2 孤独症者动觉运动想象能力缺陷
        2.3.3 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补偿性特征
        2.3.4 孤独症者运动想象能力的发展特征
        2.4 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理论解释
        2.4.1 碎镜理论
        2.4.2 身体意识缺陷假说
        2.4.3 具身认知理论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客体实物参照对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程序
        2.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 结果
        3.1 反应时
        3.1.1 反应时的角度效应
        3.1.2 反应时的内旋效应
        3.1.3 反应时的生物力学指数
        3.2 正确率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二 操作客体动作承载性对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程序
        2.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 结果
        3.1 反应时
        3.1.1 反应时的角度效应
        3.1.2 反应时的内旋效应
        3.1.3 反应时的生物力学指数
        3.2 正确率
        3.3 总注视时间
        3.4 物体注视比率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功能客体动作承载性对 ASD 者运动想象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程序
        2.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 结果
        3.1 反应时
        3.1.1 反应时的角度效应
        3.1.2 反应时的内旋效应
        3.1.3 反应时的生物力学指数
        3.2 正确率
        3.3 总注视时间
        3.4 物体注视比率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孤独症者的动作意图理解
    2 孤独症者的客体动作承载效应
    3 孤独症者运动想象时以物体为中心
    4 孤独症者的动觉运动想象缺陷
    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1 重视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5.2 缩小被试群体年龄范围
        5.3 重视多感觉通道整合的相关研究
        5.4 加强干预方案的落实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调查法
        1.3.3 观察法
        1.3.4 访谈法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写字与书法
        2.1.2 写字教学与书法教学
        2.1.3 硬笔与硬笔写字教学
    2.2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依据
        2.2.1 语文课程课标关于小学写字教学的要求
        2.2.2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写字教学的编排
        2.2.3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所独具有的特点
        2.2.4 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与写字教学
3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问题分析
        3.1.1 学生硬笔书写技能存在的问题
        3.1.2 教师教授硬笔写字存在的问题
        3.1.3 家长配合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3.1.4 学校管理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3.2 原因分析
        3.2.1 小学生缺乏写字的动机和兴趣
        3.2.2 写字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
        3.2.3 家长对写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3.2.4 学校的写字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3.2.5 键盘输入取代硬笔书写的危机
4 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应对策略
    4.1 端正写字态度,养成学生书写习惯
        4.1.1 重视双姿养成,避免字体倾斜
        4.1.2 善用回田字格,改善字体不均
        4.1.3 学会反复观察,提高写字效率
        4.1.4 学会选贴—读帖—摹写—临写
        4.1.5 统一写字工具,规范书写格式
        4.1.6 增强写字信心,提高自我效能
    4.2 洞悉课标要求,把握写字教学目标
        4.2.1 整体规划年段写字目标
        4.2.2 小学低段找准重点难点
        4.2.3 小学中段注重整合优化
        4.2.4 小学高段侧重能力提升
    4.3 重构写字体系,拓宽写字教学内容
        4.3.1 归类整合教材写字内容
        4.3.2 合理开发课外写字内容
    4.4 提高写字效率,丰富写字教学方法
        4.4.1 巧设情境,寓教于乐
        4.4.2 教师示范,树立榜样
        4.4.3 遵循规律,触类旁通
        4.4.4 联系生活,巧设比喻
        4.4.5 小组讨论,合作创新
        4.4.6 及时反馈,建立档案
    4.5 制定评价体系,注重写字评价过程
        4.5.1 建立开放的写字评价主体
        4.5.2 设置明确的写字评价目标
        4.5.3 囊括全面的写字评价内容
        4.5.4 采用多样的写字评价方式
    4.6 家校积极配合,发挥监督协同作用
        4.6.1 以家长为后盾,发挥家庭协同作用
        4.6.2 以学校为依托,加强学校监督管理
5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9)基于SAPAD的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设计研究 ——以沈阳市DY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框架
        1.4.1 服务设计方法
        1.4.2 SAPAD理论框架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社区老年健身服务现状研究
    2.1 国内社区老年人健身行为现状研究
        2.1.1 国内老龄化社会基本现状
        2.1.2 国内养老服务模式现状研究
        2.1.3 国内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现状研究
    2.2 国外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现状研究
        2.2.1 美国“加强中老年人身体活动计划”
        2.2.2 日本“活力健康80 岁计划”
        2.2.3 德国“老年人运动”
    2.3 国外社区老年健身服务的实践经验启示
第三章 社区老年人健身行为分析
    3.1 用户行为观察与研究分析
        3.1.0 调研计划方案
        3.1.1 研究对象选择
        3.1.2 确定研究对象
        3.1.3 目标用户行为观察
        3.1.4 目标用户行为分析
        3.1.5 用户典型健身行为场景分析
    3.2 用户健身行为与物的映射分析
    3.3 用户健身行为与意义的映射分析
    3.4 用户行为意义聚类分析
        3.4.1 语构层聚类分析
        3.4.2 经验层聚类分析
        3.4.3 语意层聚类分析
        3.4.4 语用层聚类分析
第四章 基于核心意义的设计机会分析
    4.1 核心意义关系建构
    4.2 意义与物的映射分析
        4.2.1 核心意义与物的映射分析
        4.2.2 基于核心意义的功能服务模块构建
    4.3 基于意义的设计机会分析
第五章 基于意义的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设计
    5.1 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设计
    5.2 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体验设计
        5.2.1 平台载体选择
        5.2.2 社区健身信息平台
    5.3 社区健身信息平台体验设计
        5.3.1 人物角色构建
        5.3.2 社区健身信息平台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10)智能手机使用对医学生颈痛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青岛大学医学生智能手机使用与颈痛情况的问卷调查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问卷设计
        1.3 问卷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颈痛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3 不同手机使用时间的组间比较
        2.4 手机依赖程度(SAS总分)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3.1 医学生颈痛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3.2 手机使用时间对医学生颈痛情况的影响
        3.3 医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青岛大学医学生智能手机使用对颈部姿势和肌肉影响的探索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姿势分析
        1.3 数字化肌肉特性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姿势分析
        2.2 数字肌肉特性评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四、操作电脑正确姿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坐姿识别研究[D]. 丰婧. 中北大学, 2021(09)
  • [2]多模态交互干预型颈椎护理仪设计[D]. 傅思嘉. 燕山大学, 2021(01)
  • [3]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D]. 徐明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4]感觉统合联合抗阻训练对老年人双任务平衡能力的影响之研究[D]. 王锋.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身姿矫正带的智能化研究与设计[D]. 吴瑜涵.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久坐行为与大学生骨密度、肌肉健康和身体姿态的关系[D]. 宋冠菲.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7]客体动作承载性对孤独症者运动想象的影响[D]. 刘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部编本小学语文硬笔写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颜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基于SAPAD的社区老年人健身服务设计研究 ——以沈阳市DY社区为例[D]. 陈振璐.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智能手机使用对医学生颈痛影响的调查研究[D]. 陈玮. 青岛大学, 2019(01)

标签:;  ;  ;  

操作电脑时的正确姿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