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调节水库冬季水温分析研究

小型调节水库冬季水温分析研究

一、小型调节水库冬季水温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邹智林[1](2021)在《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时获取水质分层信息,进而掌握水质状态是保障水库源水供应安全的基础。传统采样-实验室化验方式获取水质信息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且时效性差。现有国家定点监测站和浮标式监测站对极端工况的适应性较差,不适用于运行时间长、水深变化大、监测工况复杂的全天候水质分层信息的获取,这也导致我国北方地区难以获得完整时间序列的水质分层监测数据。本文为实现复杂工况下的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对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展开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水质分层采样和现场检测技术对碧流河水库水质分层特性进行调查,采样船在采样过程漂移严重,难以实现垂向分层采样。水质分层检测结果显示,水库水质分层特点受采样点位置、采样时间等影响较大,单次采样代表性低,需要水质分层信息的全天候监测。(2)在深入了解水质在线监测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关键技术中的传感器分层技术、供电和稳定运行保障技术进行研究,并研发出包括软件监测平台、硬件传输设备、传感器单元和供电单元的全天候水质监测系统。(3)针对水深稳定的水库水质分层监测工况,研发了船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采用单模船和低扰动、低功耗正悬传感器分层技术解决了传统浮标卷扬机式水质分层监测中有扰动水质、冬季能源的供应不稳定等引起的水质监测频率不稳定问题。(4)针对环境变化较大的水库水质分层监测工况,研发了岸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采用岸上结构和倒悬传感器分层技术,解决了水深变化与冰生消过程导致的传感器组失效等问题,采用传感器水洗式清洁技术解决了长期监测中微生物附着导致传感器精度降低的问题,采用锚固技术降低了水质定点监测稳定锚固的施工和维修难度。(5)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库对上述装置长期运行工作性能与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上装置实现了复杂工况下、长期稳定的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

陈袁波[2](2021)在《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生生态系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区域性差别、空间异质性和复杂破碎下垫面,给水生生态系统碳、氮排放的精确核算带来巨大挑战。本研究选取南京地区河流、水库、养殖池塘和景观水体四类水体,共13处采样点,借助漂浮静态箱法对其水—气界面的温室气体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探讨了不同水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拟厘清14种环境因子对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影响机制。最终,利用观测数据估算区域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期为我国区域水体碳、氮排放估算提供数据支撑,为碳、氮模型的修正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提供理论支撑,研究主要结论有:(1)从时间变化来看,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通量均在夏季最大,其中CO2和CH4通量的最小值出现在冬季,而春季的N2O通量最小,三种温室气体全年均表现为净排放。温度是同时驱动三种温室气体的关键因素,表明水生生态系统可能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表现出更强的温室气体排放能力。(2)从水体类型来看,景观水体表现出最强的CO2和CH4排放能力,以小型景观水体最为突出,其CH4通量为6450.76±11076.10μg·m-2·h-1,约为全球水体平均排放水平的2.5倍。小型景观水体是CH4排放的热点,水体面积小、深度浅、溶解氧(DO)浓度低以及与外界无水体交换等重要影响因素是导致其高CH4排放的主要原因。养殖池塘由于高营养盐负荷水平和高硫化物浓度,有着最强的N2O排放能力。(3)本研究不同类型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呈现景观水体>河流>养殖池塘>水库的变化趋势。此外,根据观测数据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估算南京和江苏水体的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分别达4.75×105 t和8.77×106 t CO2当量,增温效应相当于2018年江苏省CO2排放总量的0.056%和1.04%,不容小觑。

贾世琪[3](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浮游植物是水环境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可以反映水环境的变化规律,是水环境营养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通对于缓解我国中部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20年3个季度(夏季、秋季、冬季)水源地及补给湖库采集水质和浮游植物样品调查采样,运用综合污染指数(TLI)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补给湖库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评价,阐述了浮游植物种类数、浮游植物丰度时空分布、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优势度,并对中线工程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同时通过冗余分析明确了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各个补给湖库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南水北调水源地及补给湖库综合污染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白洋淀>尖岗水库>鸭河口水库>白龟山水库>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水质最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低。(2)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补给湖库共检测出浮游植物5门76种,各个湖库种群分布情况和占比均不同,所有湖库绿藻种类占比最高。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科曼小环藻(Cyclotella comensis Grun.)和啮蚀隐藻(Crytomonas erosa)均为丹江口水库的优势藻种;针杆藻(Synedra sp.)为鸭河口水库的优势藻种;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优美平裂藻(Merismopedia elegans)、科曼小环藻和啮蚀隐藻均为白龟山水库的优势藻种;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um raciborskill)为尖岗水库的优势藻种;科曼小环藻、针杆藻和啮蚀隐藻均为白洋淀的优势藻种;拟柱胞藻为密云水库的优势藻种。(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补给湖库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浮游植物丰度较高,冬季浮游植物丰度明显下降。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7.14×104~1.79×107 cells/L,平均值为4.22×106 cells/L,从空间上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补给湖库浮游植丰度差异不显着,浮游植物总丰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尖岗水库>白洋淀>鸭河口水库>白龟山水库>丹江口水库。(4)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其补给湖库共鉴别出24个功能群,分别为A、B、D、E、F、G、H1、J、LO、M、MP、N、P、TC、S1、SN、W1、W2和Y功能群,主要优势功能群为B、D、P和LO功能群。其中B功能群代表藻种为科曼小环藻,D功能群代表藻种为针杆藻和双头菱形藻(Nitzschia amphibia Grun.),LO功能群代表藻种为微小色球藻、带多甲藻(Peridinium zonatum Playf.)和角甲藻(Ceratium),P功能群代表藻种为月牙新月藻(Closterium cynthia)和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后,鸭河口水库蓝藻比重增加;白龟山水库在首次受到丹江口水库补给后浮游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硅藻种类和丰度均有增加,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消失;尖岗水库优势藻种从夏季以针杆藻、锥囊藻(Dinobryon)、角甲藻和转板藻(Mougeotia)为主,转为以拟柱胞藻为主,浮游植物丰度也较接受补水之前明显增加;白洋淀浮游植物较水体受污染后补水之前种类增加,浮游植物丰度下降;密云水库种类减少,蓝藻丰度下降,硅藻丰度增加。(6)通过冗余分析表明,硝氮、亚硝氮和总氮是主要影响丹江口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总氮、总磷和亚硝氮是主要影响鸭河口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水温和叶绿素是主要影响白龟山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总氮和氨氮是主要影响尖岗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亚硝氮、总磷、水温和叶绿素a是主要影响白洋淀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水温和氮类营养盐是主要影响密云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的环境因子。本文揭示了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演替规律,对水生态和水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评价大型调水工程的实施对湖库水生态的影响提供重要本底数据。

戴卓[4](2020)在《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三峡水库蓄水后,变动回水区水沙条件发生较大改变,这导致洛碛河段鱼类生境发生改变,影响鱼类的栖息越冬。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实测资料分析、现场测量及数值模拟,在分析三峡成库后泥沙淤积分布和水文变化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三峡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对鱼类栖息及水文变化对鱼类越冬场的影响,以期对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有总体性的认识。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三峡成库后,泥沙淤积的变化影响着TP、AN及Pb、Cu的时空分布特征。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库区泥沙淤积不断增加,水体中TP、AN及Pb、Cu也随之不断减少;同时,三峡水库成库后,从库尾到库首泥沙淤积逐渐增大,TP、AN及Pb、Cu浓度则随之不断降低,且越接近大坝TP、AN及Pb、Cu浓度越低;(2)三峡成库后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为鱼类营造了较适宜的栖息生境。(3)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冬季三峡变动回水区表面处水温相对较小,水温沿水深增大而有所升高,且深度越大,维持较高水温的深度(等温层)也越厚;三峡成库后变动回水区流速大大降低,表面处流速相对较大,越接近河床,流速越缓,且水深越深,其底部维持低流速的水层也越厚。(4)三峡水库成库后,变动回水区水深增大,且维持大水深时间也大大增加,这为进入变动回水区洛碛河段越冬的不同鱼类提供了不同的栖息水层。整体而言,三峡成库后变动回水区的水沙条件为鱼类营造了较适宜的栖息越冬生境。一方面,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为鱼类营造了较适宜的栖息环境,洛碛河段鱼群适应在此水体环境中栖息生存;另一方面,变动回水区水文变化为进入洛碛河段越冬栖息的鱼类创造了不同温度、流速的栖息水层,鱼群可选取温度及流速适宜的水层栖息越冬。

王莲[5](2020)在《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时空演替规律及生态健康评价》文中指出盐龙湖水源生态净化系统以人工湿地为核心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进行预处理。受内部“非天然”环境和净化工艺不同的影响,浮游生物生境的时空异质性较强。本课题在掌握水源生态净化系统内部环境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基础上,探究浮游生物群落变化规律及功能群响应特征,利用Q指数评价系统内生态健康并探讨其适用性。为水源生态净化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为浮游生物功能群及Q指数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浮游生物生境变化特征盐龙湖地处江苏盐城,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量高达643.5 mm,冬季寒冷干燥,降雨量低至53.8 mm。受夏季集中强降雨影响,蟒蛇河水质较差,以Ⅳ类水为主,主要表现为:溶解氧含量低,平均浓度为3.28 mg/L;水体平均浊度高达59.11NTU;营养物质含量较高,TN、TP和NH4+-N平均浓度分别高达1.88 mg/L、0.19mg/L和0.88 mg/L,CODMn与BOD5平均浓度分别为6.10 mg/L和9.19 mg/L。总体上,出水水质除部分指标(TN、TP和BOD5)超标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地表水环境Ⅲ类水标准。生态净化系统内部水环境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其中,水体DO、pH、浊度和SD存在显着空间差异(P<0.001),而水中WT、DO、EC、TP和NH4+-N的季节性差异最为显着(P<0.001)。2.浮游生物群落与功能群演替规律研究期间,水源生态净化系统中绿藻门和轮虫类物种最多,分别占总物种数45.84%和50.00%。全年占优势的FG功能群为:B、D、P、MP、X1、J和Lo;全年占优势的MBFG功能群为:GroupⅠ、GroupⅣ、GroupⅤ和GroupⅥ;全年占优势的浮游动物功能群为RF。冬季浮游生物优势功能群的群落结构单一且变化较小,夏秋季与之相反。水源生态净化系统内水质稳定性较低:一方面,总藻细胞密度(6.32×1052.94×106 ind/L)和Chl a平均含量(12.9642.55μg/L)呈升高的趋势,分别增至1.53×1063.00×106 ind/L和21.4655.88μg/L,水华风险增大;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多样性降低,浮游植物物种最多减少了7属;浮游动物群落相对稳定,出水浮游动物总密度比进水减少0.991.60 ind/L,仅夏季增长了3.12 ind/L。3.浮游生物功能群生境响应特征优势浮游生物功能群能够有效响应水源生态净化系统内水环境的时空变化,主要响应特征为:冬季,FG功能群(B和P)、MBFG功能群(GroupⅥ)和浮游动物功能群(RF)分别响应了水体DO含量高、pH增大和BOD5浓度超标的生境变化;春季,WT是影响B、GroupⅥ、SCC和SC的关键环境因子,W1和W2响应了有机物浓度升高的变化,GroupⅠ响应了水体浊度降低,透明度提高,水下光照增强的环境变化;夏季,Tc(颤藻属)、M(微囊藻属)和SCC响应了WT高和富营养化加剧的变化,GroupⅦ、SCF和RC对浊度变化敏感;秋季,B和GroupⅥ指示了pH升高的变化,MCC与RC分别对NO3--N和BOD5含量的升高作出响应,RF响应了WT降低的变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MBFG的生境响应性优于FG,其中,影响绝对优势MBFG功能群演替的关键环境因子为WT、pH和BOD5。4.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质评价结果及Q指数适用性分析综合三种水质评价结果可知,夏季盐龙湖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污染程度最高,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而秋季水质较优,生态状况良好,处于中营养状态。通过比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绝对优势FG功能群和Q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来看,水源生态净化系统的Q指数评价结果优于实际水质状况,并不适用于评价水源生态净化系统的水体状况。

易金鑫[6](2020)在《贵阳地区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贵阳地区各类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以及2020年1月(冬季)对贵阳市境内河流、湖泊、水库共设置25个采样断面进行了浮游生物的采样调查及水域理化因子测定,研究了本地区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了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对各类型水体水质进行了评价,还探讨了水域理化因子对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分析今后贵阳地区各类水体浮游生物群落演替提供基础资料,对贵阳地区各类水体环境治理及渔业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贵阳地区河流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乌江贵阳段、青岩河分别检测出浮游植物222种、95种,乌江贵阳段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为174.229×104ind/L和5.71mg/L,青岩河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河平均生物量为160.396×104ind/L和9.82mg/L,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乌江贵阳段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2.567,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767,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4.068,青岩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3.0,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87,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4.04。综合三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乌江贵阳段河流和青岩河呈轻度污染,结合环境因子与多样性和密度相关性分析,影响贵阳市河流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溶氧量、水温、透明度、总磷。乌江贵阳段、青岩河分别检测出浮游动物116种、38种,乌江贵阳段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密度为11.2875ind/L和0.4877mg/L,青岩河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密度为3.67ind/L和0.1mg/L,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乌江贵阳段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303,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705,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2.028,青岩河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1.2,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91,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1.67。结合环境因子与多样性和密度相关性分析,影响贵阳市河流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总磷。2.贵阳地区湖泊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百花湖、阿哈湖分别检测出浮游植物144种、127种,百花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468.8×104ind/L和16.3mg/L,阿哈湖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98.82×104ind/L和7.47mg/L,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百花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2.63,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75,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3.98,阿哈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2.1,年平均为0.63,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3.35。综合三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百花湖和阿哈湖处于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状态,呈中-富营养化状态。结合环境因子与多样性和密度相关性分析,影响贵阳市湖泊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溶氧量、总碱度、总氮、亚硝酸盐。百花湖、阿哈湖分别检测出浮游动物79种、89种,百花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25ind/L和0.14mg/L,阿哈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9.71ind/L和0.88mg/L,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夏季最高。百花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1.76,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79,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2.95;阿哈湖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1.78,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88,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2.44。结合环境因子与多样性和密度相关性分析,影响贵阳市湖泊类型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透明度、溶氧量、总磷、盐度、总硬度、亚硝酸盐。3.贵阳地区水库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乌江渡水库、花溪水库分别检测出浮游植物157种、119种,乌江渡水库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为194.8×104ind/L和4.16mg/L,花溪水库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为301.26×104ind/L和4.52mg/L,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乌江渡水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2.34,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71,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3.82;花溪水库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年平均为2.41,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72,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3.62。综合三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乌江渡水库和花溪水库水体呈轻-中度污染,中-富营养化状态。结合环境因子与多样性和密度相关性分析,影响贵阳市湖泊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溶氧量、透明度、盐度、总溶解性固体、电导率、总碱度。乌江渡水库、花溪水库分别检测出浮游动物70种和73种,乌江渡水库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8.58ind/L和0.57mg/L,花溪水库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1.625ind/L和1.087mg/L,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乌江渡水库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78,丰富度指数平均为2.32;花溪水库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4,均匀度指数年平均为0.83,丰富度指数年平均为2.89。结合环境因子与多样性和密度相关性分析,影响贵阳市水库类型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温、透明度、溶氧量、亚硝酸盐。4.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贵阳地区三个类型水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基本相似,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以硅藻门和绿藻门占到绝对优势,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河流类型水体浮游植物以春夏季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和物种分布格局最均匀,秋季浮游植物物种的丰富程度最高。湖泊水体以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和物种分布格局最均匀,夏季物种的丰富程度最高。水库水体以夏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物种分布格局最均匀,物种的丰富程度最高。各类型水体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主要以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种类组成基本相似,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河流类型水体浮游动物以春夏季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和物种丰富程度最高,各物种间个体数数目分配最均匀。湖泊水体以春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和物种丰富程度最高,春秋季各物种间个体数数目分配最均匀。水库水体以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复杂程度和物种丰富程度最高,春秋季各物种间个体数数目分配最均匀。

於思瀚[7](2020)在《水温控制幕分层取水研究》文中提出水库的建设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水库建成后大坝拦蓄水体,库区内的水体流动缓慢甚至趋于静止,加之太阳辐射的影响等多种原因,水库内的水体在垂向上呈现季节性温度分层的现象,而水温分层会直接导致库区内的水质分层和生态分层,进而影响下泄水质,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问题。针对水温分层问题,多采用分层取水的措施,已有分层取水措施诸如叠梁门、管型取水、多层取水口等均需在水库设计时就需加以考虑。控制幕是一种新型的分层取水方案,具有施工布置方便、运行调控方便、不影响发电效益等优点,但关于该措施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其对于水流结构以及温度分层的影响研究,对于控制幕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室内概化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控制幕分层取水研究。在概化模型试验中,采用上下层分别注入热水和冷水的方式模拟水库典型水温分布。对控制幕上下游的流速场和温度场进行了观测,分析控制幕作用下水体的流态、流速分布、温跃层变化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控制幕作用下不同影响因素对库区水温分层、流速以及下泄水温的影响。主要工作及认识如下:(1)开展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幕布上下游流态的观测,主要分析了热水流量(不同水温分布情况)、控制幕高度H、控制幕形式对冷热水分界面的形态及其倾角的影响和主流区分布等问题。研究表明,热水流量Q和控制幕高度H会影响控制幕上游冷热水分界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大小,Q越大,H越大,该夹角越大。控制幕下游近幕布区域存在掺混区,在掺混区内冷热水分界面波动明显,且随着Q值越大,分界面波动越厉害,同时掺混区内存在涡旋。当采用底部形式控制幕主流区位于热水层,少量冷水下泄;当采用顶部形式控制幕主流区位于冷水层,少量热水下泄;当采用中部形式控制幕冷水层分为两部分分别从控制幕上下方通过,上游冷热水分界面呈下凹状。(2)开展了典型断面垂线水温流速分布观测,同步测量了典型断面垂线水温和流速分布,分析了流速分布规律及温跃层变化规律等。针对不同热水流量(不同水温分布情况)、控制幕高度、控制幕形式以及控制幕与取水口的距离设置了试验工况。结果表明,控制幕具有抑制幕布上游水体掺混,促进幕布下游水体掺混的效果。流速沿水深从水槽底部向水面递增,在滞温层内呈对数分布,在温跃层内流速逐渐增大到极大值,再逐渐减小,在表温层内再次符合对数分布。随着Q值增大温跃层厚度增大,温跃层出现的深度,随着幕布高度H的增大而抬升。(3)建立了水温三维模型,通过VOF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模拟水温分布与实际水库水温分布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影响下泄水温的因素以及水库内流速场温度场的分布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布置底部形式控制幕后,热水下泄逐渐置换下游水体,使下游水体分层现象减弱甚至消失,幕布越高效果越明显。水库下泄水温与控制幕高度、控制幕形式以及水体本身水温结构有关。控制幕高度越高,下泄水温越高。当水库分层越明显时,即温跃层温度梯度越大,下泄水温越低。底部形式的控制幕对提高下泄水温效果最明显。中部和顶部形式的控制幕,可发挥降低下泄水温的作用。控制幕在改善水库下泄水温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闫苗苗[8](2020)在《水源水库藻类种群时空演替的伴生菌群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湖库水源生态健康评价以及水体藻华消涨机理研究的持续深入,水库水体中的微生物因子驱动藻类种群变化研究成为热点。水库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作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藻华的形成与水体中共生微生物种群关系密切。然而,具体的菌-藻互作演替及其水质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西安市两座水源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和共生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监测水库为期一年的水质常规指标、藻类种群以及伴生菌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从而揭示水库中藻类种群演替与伴生菌群之间的互作驱动机制。最后,从胞内代谢角度探究了扬水曝气抑制浮游藻类生长的生物学机理,研究结果将为水源水库藻华暴发机制及其人工控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一、以金盆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18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共生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藻类种群时空演替与真核微生物的生态互作关系。结果表明:(1)硅藻和绿藻为全年优势门类。在4月,金藻门成为最优门类,相对丰度最大达80.05%。(2)DNA测序分析表明,纤毛亚门为真核微生物群落中全年优势类群,在3月达到全年最大值95.33%。节肢动物门在10月的相对丰度最大值55.20%,轮虫在5月成为最大优势类群。(3)共生网络(Co-occurrence network)分析表明,藻类与真核微生物关系以互利共生为主。Symbiodinium和管鞭毛虫属作为关键节点,与多数藻类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角星鼓藻作为藻类群落中的关键节点,与链壶菌属和旋游虫呈显着正相关(P<0.05)。(4)环境因子共解释88.4%的藻类群落结构变化和61.4%的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NH4+-N、TN和水温均显着影响藻类和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二、以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共生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藻类种群时空演替与细菌群落的生态互作关系。结果表明:(1)硅藻和绿藻也为全年优势门类。在8月,蓝藻取代硅藻成为第二大优势门类,平均相对丰度为30.13%;(2)DNA测序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全年优势细菌。变形菌门在7月达到全年最大相对丰度71.68%。酸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作为稀有类群,其相对丰度最大分别为10.20%和5.56%。(3)共生网络分析表明,藻类与细菌关系以正相关为主。Methylotenera作为关键节点,与小球藻呈显着正相关(P<0.05)。栅藻作为藻类群落中的关键节点,与甲基杆菌属、Solitalea、红育菌属等多种细菌显着负相关(P<0.05)。(4)RDA分析表明,藻类和细菌群落的互作关系受到水温、p H和电导率的显着调控,环境因子对藻类和细菌群落变异解释分别为93.1%和90%。三、采用18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共生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金盆水库冬季混合期藻类与真核微生物群落时空演替及生态互作关系。结果表明:(1)在冬季混合期,节肢动物门(6.63%~79.19%)、褐藻门(5.60%~35.16%)、纤毛亚门(1.81%~10.93%)和隐藻门(0.25%~11.48%)为真核微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四个门类。(2)隐真菌在浮游藻类数量减少时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表明隐真菌与藻类之间可能存在腐生关联,藻类的死亡能够促进隐真菌的生长。(3)共生网络分析表明,青霉菌与其他大多数真核藻类呈显着负相关(P<0.05),这表明青霉菌对藻类的生长具有负面影响,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拮抗、竞争或腐生关联。(4)TN、NH4+-N、水温、DOC、Mn、电导率和pH值作为关键水质因子显着调控藻类和真核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四、基于室内和原位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胞内代谢角度探究了扬水曝气抑制浮游藻类生长的内部机理。结果表明:(1)水温和光照条件对藻细胞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25℃有光条件下生长的铜绿微囊藻,其藻密度、chlorophyll a、叶绿素荧光参数及脱氢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2)碳代谢图谱分析表明,铜绿微囊藻的代谢活性在25℃有光条件下达到最大,且在低温有光和无光条件下,代谢活性在培养48 h的铜绿微囊藻中呈现出显着差异(P<0.01)。(3)三维荧光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表明,铜绿微囊藻的胞外和胞内溶解性有机物均解析出三种组分,EOM有类络氨酸、类色氨酸和UVA类腐殖质,IOM有UVC类腐殖质、UVA类腐殖质和类络氨酸。EOM和IOM的总荧光强度均在25℃有光条件下达到最大。(4)扬水曝气系统控藻效果明显,在李家河和金盆水库中对藻类削减显着,叶绿素荧光参数在扬水曝气运行以后均显着降低,表明扬水曝气的运行削弱了藻类光合作用的能力,使得藻类的生物活性遭到破坏。

岳荣[9](2020)在《黄土高原小型水库pCO2及CO2逸出通量时空变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水库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排放有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水库类型多样以及缺乏高时间分辨率的监测,全球水库二氧化碳排放的估算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小型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Li-850静态箱法,于2019年3月、5月、7月、8月和10月,对南沟水库水体CO2分压(pCO2)和水-气界面CO2逸出(FCO2)分别进行了5天200次昼夜监测,同时测定了各种水体理化指标,在对FCO2进行量化的基础上,着重对比了水体pCO2、FCO2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昼夜差异,系统分析了水体pCO2、FCO2的影响因素,揭示水库与大气之间的“源”“汇”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南沟水库各种水环境因子pH、叶绿素(Chl a)、溶解氧(DO)、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水温等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体总体呈弱碱性。Chl a、DO、DIC、水温等均随季节变化较大,水体DIC含量极高。pH、DO、水温都呈现昼升夜降的变化规律;空间变化上,各水环境因子在水平分布上差异不大,pH、DO、DOC随深度增加而减小,DOC变化幅度较小,其它因子随深度增加无明显变化。(2)南沟水库pCO2季节变化特征明显。3月融冰期最高,为3248±594μatm;5月最低,为1249±141μatm,7、8月有所上升,分别为2284±312μatm、2431±369μatm;10月pCO2较7、8月有所回落,平均值为1698±265μatm。昼夜变化上,pCO2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模式,白天(9时至18时)降低,夜间(21时至6时)增加。3、5、7、10月份pCO2昼夜均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空间上看,pCO2水平分布坝尾(D4)、坝前(D1)差异性显着,底层水与表层水pCO2关系随月份表现出不同变化。(3)整个无冰期水体pCO2与pH、水温、Chl a呈显着负相关,与DIC、DOC呈显着正相关。水库水体pCO2受碳酸盐体系(DIC、pH)影响最大,相关系数达0.76、-0.67,表明流域内富含碳酸钙的土壤受强烈化学风化和侵蚀作用,以及水库水体的强蒸发作用导致水体DIC含量浓缩,从而造成高pCO2。光合作用与DOC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不同月份控制水体pCO2变化的水环境因子不同,充分说明了不同水环境因子之间以及与pCO2的相互作用关系。(4)南沟水库CO2逸出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5月(340±105 g·m-2·yr-1)>7月(284±54 g·m-2·yr-1)>3月(270±80 g·m-2·yr-1)>8月(252±106 g·m-2·yr-1)>10月(208±50g·m-2·yr-1)。3月融冰期水体CO2逸出量与水库月均CO2逸出量(270.8 g·m-2·yr-1)基本接近,主要是由于冰下积累释放的原因。日观测中,CO2逸出量从9时至18时处于较低水平,21时至次日的6时,处于较高水平。白天CO2逸出量低于夜间CO2逸出量,3、7、8月昼夜CO2排放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FCO2水平变化明显,主要受采样期间风速的影响。(5)全年来看,水温、风速和溶解有机碳是影响CO2逸出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显着正相关。不同月份内,不同环境因子与CO2排放的相关性各不相同,表明南沟水库CO2排放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将高时间分辨率采样方式与午后低时间分辨率采样作对比发现,若仅使用午后采样方式对水库CO2排放量进行估算,则实际每月CO2排放量将被低估18-32%。(6)南沟水库水-气界面年CO2排放范围为101-838 g·m-2·yr-1,与世界其它地区水库进行比较,由于可分解有机碳量、库龄、人为活动、温度的不同,南沟水库CO2排放在温带、亚热带水库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远低于热带水库。

陈佳琪[10](2020)在《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因其独特的水文变化,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随着城市、经济以及水利等方面的迅速发展,鄱阳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浮游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可通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Phytoplankton-Zooplankton-Fish,P-Z-F)的营养级联关系进一步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鄱阳湖设置66个采样点,分别于201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8年2月(冬季)和5月(春季)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与生境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调查期间,共鉴定鄱阳湖浮游动物45属112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轮虫为主,枝角类和桡足类相对较少。各季节种类数有所差异,春季和夏季的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2.鄱阳湖浮游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155.29 ind./L,季节和空间分布均以轮虫为主,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丰度很低。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秋春次之,冬季较低。空间上,各季节浮游动物丰度均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鄱阳湖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2.01 mg/L,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和空间分布差异极显着。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较高、秋春次之、冬季较低。空间上,各季节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呈现由南向北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撮箕湖区域(Ⅲ)生物量较高,北部通江湖区(Ⅰ)和蚌湖口河口区(Ⅱ)丰度较低。3.共确定鄱阳湖浮游动物优势种14种,其中轮虫13种,浮游甲壳动物仅检出简弧象鼻溞,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为全年优势种,螺形龟甲轮虫、广生多肢轮虫和尖尾疣毛轮虫是全湖的优势种。优势种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夏季优势种组成最为复杂,秋季以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的优势度最高,冬季优势种组成较为简单。4.鄱阳湖浮游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年平均值为1.65,变幅0-2.62。季节变化为夏季较高,秋、春季节次之,冬季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湖体南部高于湖体北部。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平均值为0.73,变幅0.11-1。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区域间差异不大,无明显的空间变化。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表明,温度(WT)、Chla、电导率(Sp C)是造成四季浮游动物群落显着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叶绿素a、p H是造成夏季群落不同于其他季节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电导率、溶解氧、总氮、总磷是影响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6.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分类回归树分析(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表明,每个季节均有多种群落类型,其中春夏两季中浮游动物群落类型的划分与叶绿素a(Chla)密切相关,化学需氧量(COD)是影响秋季群落划分的关键环境因子。7.流速对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种类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流速区域生物量对比结果表明,低流速区和中流速区之间生物量差异较小,高流速区的生物量降低。随着流速的增大,浮游动物各类群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入湖河流的营养盐水平和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变化,营养盐水平较高的支流汇入鄱阳湖后浮游动物丰度增长加快。8.变异分解结果表明,轮虫群落的变异主要由环境因子来解释的,空间因素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空间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影响较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变异分解结果表明,春夏季节轮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hla,总溶解固体(TSS)对秋季轮虫群落结构的变异影响较大。

二、小型调节水库冬季水温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调节水库冬季水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水质传感器研究现状
        1.2.3 水质分层监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库水质分层特性调查与分析
    2.1 水库水质分层形成过程分析
    2.2 水库水质分层特性调查方案设计
        2.2.1 调查区概况
        2.2.2 水质分层特性调查方案
    2.3 样本采集与检测
        2.3.1 样本采集
        2.3.2 样本检测方法
        2.3.3 检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3.1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需求分析
    3.2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3.2.1 水质分层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3.2.2 供电技术研究
        3.2.3 稳定运行保障技术研究
    3.3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功能要求
    3.4 本章小结
4 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研制
    4.1 全天候水质监测系统设计
        4.1.1 软件监测平台
        4.1.2 硬件传输设备
        4.1.3 传感器单元
        4.1.4 供电单元
    4.2 船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研发
        4.2.1 浮标平台
        4.2.2 监测船水下锚固结构
    4.3 岸式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装置研发
        4.3.1 岸上平台
        4.3.2 水下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运行实践及数据分析
    5.1 装置运行实况
    5.2 运行状态分析
        5.2.1 传感器分层效果
        5.2.2 传感器组长期工作状态
        5.2.3 水面拉力与风速对应关系分析
        5.2.4 仪器工作温度分析
    5.3 西山水库水质分层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2)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水体中CO_2、CH_4和N_2O的产生机制和排放途径研究
        1.2.2 不同水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研究
        1.2.3 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
        1.2.4 环境因子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南京自然地理概况
        2.1.2 南京市气候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设置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分析和数据采集
        2.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不同水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3.1 水—气界面CO_2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1.1 河流CO2 通量
        3.1.2 水库CO2 通量
        3.1.3 养殖池塘CO2 通量
        3.1.4 景观水体CO2 通量
        3.1.5 各类水体CO_2通量对比
    3.2 水—气界面CH_4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2.1 河流CH4 通量
        3.2.2 水库CH4 通量
        3.2.3 养殖池塘CH4 通量
        3.2.4 景观水体CH4 通量
        3.2.5 各类水体CH_4通量对比
    3.3 水—气界面N_2O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3.3.1 河流N2O通量
        3.3.2 水库N2O通量
        3.3.3 养殖池塘N2O通量
        3.3.4 景观水体N2O通量
        3.3.5 各类水体N_2O通量对比
    3.4 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因子对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4.1 环境因子对CO_2通量的影响机制
        4.1.1 气象因子对CO_2通量的影响
        4.1.2 水质参数对CO_2通量的影响
        4.1.3 CO_2通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
    4.2 环境因子对CH_4通量的影响机制
        4.2.1 气象因子对CH_4通量的影响
        4.2.2 水质参数对CH_4通量的影响
        4.2.3 CH_4通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
    4.3 环境因子对N_2O通量的影响机制
        4.3.1 气象因子对N_2O通量的影响
        4.3.2 水质参数对N_2O通量的影响
        4.3.3 N_2O通量与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
    4.4 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4.4.1 主成分的选取
        4.4.2 对不同季节和不同水体的区分
    4.5 影响不同水体温室气体差异的可能因素
        4.5.1 影响河流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5.2 影响水库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5.3 影响养殖池塘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5.4 影响景观水体温室气体的可能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及周边地区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估算
    5.1 南京不同水体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计算
    5.2 南京及周边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估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和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浮游植物概述
        1.1.1 浮游植物功能群
        1.1.2 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水体富营养化
    1.3 南水北调工程
        1.3.1 跨流域调水工程概述
        1.3.2 南水北调中线概述
    1.4 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研究进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丹江口水库概况
        2.1.2 鸭河口水库概况
        2.1.3 白龟山水库概况
        2.1.4 尖岗水库概况
        2.1.5 白洋淀概况
        2.1.6 密云水库概况
    2.2 样点设置及采样时间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1 理化因子采集与处理
        2.3.2 浮游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
    2.4 样品的测定与分析
        2.4.1 水质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2.4.2 浮游植物测定与分析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中线补给湖库水质状况
    3.1 中线补给湖库理化因子的时空变化分析
        3.1.1 水温
        3.1.2 高锰酸盐指数
        3.1.3 氮类营养盐
        3.1.4 磷类营养盐
        3.1.5 叶绿素a
    3.2 中线补给湖库水体富营养状态评价
    3.3 小结
第四章 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
    4.1 浮游植物群落构成
    4.2 浮游植物丰度时空变化
    4.3 浮游植物功能群
    4.4 浮游植物优势种
    4.5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4.6 浮游植物藻类群落相似性
    4.7 分析讨论
        4.7.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其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7.2 南水北调中线补给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5.1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5.1.1 丹江口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2 鸭河口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3 白龟山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4 尖岗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5 白洋淀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6 密云水库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2 中线浮游植物与驱动环境因子分析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

(4)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峡变动回水区水沙条件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1.2.2 三峡变动回水区鱼类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2.1 基础数据及分析方法
        2.1.1 基础水文数据
        2.1.2 基础泥沙及水质数据
    2.2 现场监测
        2.2.1 忠县现场测量
        2.2.2 洛碛现场监测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MIKE3 简介
        2.3.2 MIKE3 基本方程
        2.3.3 MIKE3 网格划分及模型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沙条件变化分析
    3.1 三峡变动回水区概况
        3.1.1 三峡水库蓄水阶段及调度方式
        3.1.2 三峡变动回水区水文站设置情况
    3.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分布特征
        3.2.1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时间分布
        3.2.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空间分布
    3.3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文变化分析
        3.3.1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位变动规律
        3.3.2 三峡成库前后变动回水区水深变动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成库前后水质变化分析
    4.1 三峡成库前后营养盐变化分析
        4.1.1 三峡库区含沙量与营养盐相关关系分析
        4.1.2 三峡库区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
        4.1.3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对营养盐的影响分析
    4.2 三峡成库前后重金属变化分析
        4.2.1 三峡库区含沙量与重金属相关关系分析
        4.2.2 三峡库区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
        4.2.3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对重金属的影响分析
    4.3 三峡变动回水区水质变化与鱼类栖息环境互适分析
        4.3.1 三峡变动回水区鱼类栖息概况
        4.3.2 三峡变动回水区营养盐含量与鱼类栖息环境互适分析
        4.3.3 三峡变动回水区重金属含量与鱼类栖息环境互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峡成库后水文变化对洛碛鱼类越冬场的影响
    5.1 洛碛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5.1.1 洛碛河段概况
        5.1.2 滩槽变化
        5.1.3 冲淤情况
    5.2 洛碛河段鱼类越冬场特性数值模拟
        5.2.1 计算区域概况
        5.2.2 计算模型参数设置
        5.2.3 洛碛温度场模拟分析
        5.2.4 洛碛流场模拟分析
    5.3 洛碛河段水文变化与鱼类越冬场互适分析
        5.3.1 鱼类越冬场特性
        5.3.2 洛碛河段水文变化与鱼类越冬场互适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时空演替规律及生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 我国水源水污染现状
        1.1.2 水源生态净化技术
        1.1.3 浮游生物功能群研究现状
        1.1.4 Q指数在评价水体生态健康中的应用
    1.2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采样点设置
    2.2 水质指标监测方法
    2.3 浮游生物监测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第三章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生境变化特征
    3.1 水文气象特征及季节划分
    3.2 水生植物变化特征
    3.3 一般理化指标变化特征
    3.4 营养物质变化特征
        3.4.1 氮类营养盐变化特征
        3.4.2 总磷变化特征
        3.4.3 高锰酸盐指数变化特征
        3.4.4 五日生化需氧量变化特征
    3.5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环境时空异质性分析
        3.5.1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环境空间异质性
        3.5.2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环境季节异质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浮游生物群落与功能群时空演替特征
    4.1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4.1.1 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4.1.2 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4.2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划分
        4.2.1 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
        4.2.2 浮游动物功能群划分
    4.3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变化特征
        4.3.1 优势FG功能群演替规律
        4.3.2 优势MBFG功能群演替规律
        4.3.3 优势浮游动物功能群演替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浮游生物功能群生境响应特征
    5.1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1 浮游植物FG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1.2 浮游植物MBFG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2 两种浮游植物功能群生境响应性比较
    5.3 浮游动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水质健康评价
    6.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质评价结果
    6.2 浮游植物功能群水质评价结果
    6.3 Q指数水质评价结果
    6.4 各评价结果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贵阳地区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1)水环境概述
        (2)贵阳地区水域现状
        (3)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群落概述
    2.研究现状
        (1)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2)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3.研究意义
第二章 贵阳地区河流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时间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1.4 浮游生物鉴定及计数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 河流水体理化因子特征
        2.2 河流浮游生物种类组成
        2.3 河流浮游生物优势种
        2.4 河流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
        2.5 河流浮游生物多样性
        2.6 浮游生物与河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河流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3.2 河流类型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评价
        3.3 河流类型水体水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章 贵阳地区湖泊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时间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1.4 浮游生物鉴定及计数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 湖泊水体理化因子特征
        2.2 湖泊浮游生物种类组成
        2.3 湖泊浮游生物优势种
        2.4 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
        2.5 湖泊浮游生物多样性
        2.6 浮游生物与水体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湖泊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3.2 湖泊类型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评价
        3.3 湖泊类型水体水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章 贵阳地区水库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时间
        1.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1.4 浮游生物鉴定及计数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 水库水体理化因子特征
        2.2 水库浮游生物种类组成
        2.3 水库浮游生物优势种
        2.4 水库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
        2.5 水库浮游生物多样性
        2.6 浮游生物与水体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水库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3.2 水库类型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评价
        3.3 水库类型水体水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五章 贵阳地区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
    1.材料与方法
        1.1 水质理化因子的测定
        1.2 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时间
        1.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4 浮游生物鉴定及计数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
        2.1 浮游生物种类组成
        2.2 浮游生物优势种组成
        2.3 浮游生物多样性
        2.4 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
    3.讨论
        3.1 各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3.2 各类型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水温控制幕分层取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水库温度分层
        1.1.2 水温分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温度分层改善措施
        1.2.1 人工破坏水库水温分层结构
        1.2.2 水利生态调控
        1.2.3 分层取水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第2章 水库水温分层及分层取水研究现状
    2.1 水库内水温分层与相关经验方法
        2.1.1 实际水库内的水温分层
        2.1.2 水库水温结构类型判别模式
        2.1.3 水库水温分布预测方法
    2.2 水库水温分层模型试验
    2.3 水库水温分层的数值模拟
    2.4 水库下泄水温问题
    2.5 控制幕分层取水研究现状
        2.5.1 国外研究
        2.5.2 国内研究
        2.5.3 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2.6 小结
第3章 水库分层取水水槽试验
    3.1 试验系统
        3.1.1 试验水槽及温水供应系统
        3.1.2 试验过程
    3.2 控制幕附近局部流态观测试验
        3.2.1 试验设置及测量
        3.2.2 不同热水流量条件下控制幕附近流态
        3.2.3 不同控制幕高度条件下控制幕附近流态
        3.2.4 不同控制幕形式条件下控制幕附近流态
    3.3 典型断面垂线水温流速分布观测试验
        3.3.1 试验设置及测量
        3.3.2 无控制幕时水温分布
        3.3.3 控制幕作用下典型断面温度场、流速场分布
        3.3.4 热水流量对水温分层的影响
        3.3.5 控制幕高度对水温分层的影响
        3.3.6 控制幕形式对水温分层的影响
        3.3.7 控制幕位置对水温分层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分层取水数值计算研究
    4.1 数值计算方法
        4.1.1 控制方程
    4.2 模型建立与验证
        4.2.1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4.2.2 模型的验证
        4.2.3 试验工况设置
    4.3 控制幕高度对温度场、流速场的影响
        4.3.1 S1、S2水温分布中幕布高度对温度场、流速场的影响
        4.3.2 温跃层厚度
        4.3.3 S1、S2不同水温分布的对比
    4.4 控制幕形式对温度场、流速场的影响
        4.4.1 S1、S2水温分布中控制幕形式对温度场、流速场的影响
        4.4.2 温跃层厚度
        4.4.3 S1、S2不同水温分布的对比
    4.5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水库下泄水温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水源水库藻类种群时空演替的伴生菌群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表水水源水质现状及水体富营养化
        1.1.2 藻类生长的环境影响因子
        1.1.3 浮游藻类与水体微生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湖库水体浮游藻类与伴生微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
        1.2.2 浮游藻类与水体微生物群落的互作关系
        1.2.3 控藻技术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金盆水库藻类季相演替的真核微生物驱动机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采样点与水样采集
        2.2.1 采样点布置
        2.2.2 水样采集
    2.3 分析方法
        2.3.1 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
        2.3.2 藻类计数及藻种鉴定
        2.3.3 chlorophyll a的测定
        2.3.4 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金盆水库全年水质特征分析
    2.6 金盆水库浮游藻类的季相演替特征
        2.6.1 金盆水库全年藻密度及chlorophyll a变化特征
        2.6.2 金盆水库全年藻类种群在门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2.6.3 金盆水库全年藻类种群在属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2.7 金盆水库真核微生物季相分布特性
        2.7.1 稀释曲线分析
        2.7.2 多样性指数分析
        2.7.3 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2.8 基于网络图分析藻类与真核微生物的互作机制
    2.9 浮游藻类与真核微生物同水质的偶联关系分析
    2.10 本章小结
3 李家河水库藻类季相演替的细菌种群驱动机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采样点与水样采集
        3.2.1 采样点布置
        3.2.2 水样采集
    3.3 分析方法
        3.3.1 细菌群落结构的测定
        3.3.2 数据分析
    3.4 李家河水库全年水质特征分析
    3.5 李家河水库浮游藻类的季相演替特征
        3.5.1 李家河水库全年藻密度及chlorophyll a深度变化特征
        3.5.2 李家河水库全年藻类种群在门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3.5.3 李家河水库全年藻类种群在属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3.6 李家河水库水体细菌季相分布特性
        3.6.1 稀释曲线分析
        3.6.2 多样性指数分析
        3.6.3 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7 基于网络图分析藻类与水体细菌的互作机制
    3.8 浮游藻类与水体细菌同水质的偶联关系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基于网络结构解析金盆水库混合期藻菌互作的微生态机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采样及分析方法
        4.2.1 水样采集与水质监测
        4.2.2 浮游藻类计数及鉴定
        4.2.3 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金盆水库混合期水质特征分析
    4.4 金盆水库混合期浮游藻类分布特征
        4.4.1 金盆水库混合期藻密度和chlorophyll a的变化
        4.4.2 金盆水库混合期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4.5 金盆水库混合期真核微生物分布特征
        4.5.1 稀释曲线分析
        4.5.2 多样性指数分析
        4.5.3 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4.6 金盆水库混合期真核微生物网络结构分析
    4.7 金盆水库混合期浮游藻类和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水质偶联关系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胞内代谢解析扬水曝气抑制浮游藻类生长的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藻种及培养条件
        5.1.2 实验设置
    5.2 测定与分析方法
        5.2.1 藻密度及chlorophyll a的测定
        5.2.2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5.2.3 ATP含量测定
        5.2.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5.2.5 碳代谢图谱分析
        5.2.6 荧光溶解性有机物的测定
    5.3 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变化特征
        5.3.1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特性
        5.3.2 铜绿微囊藻的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5.3.3 铜绿微囊藻的ATP变化特性
        5.3.4 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5.3.5 铜绿微囊藻的碳源代谢活性特征
        5.3.6 铜绿微囊藻的EOM和 IOM特征
    5.4 扬水曝气运行前后不同水库浮游藻类变化特征原位实验
        5.4.1 研究区域概况
        5.4.2 采样与分析方法
        5.4.3 扬水曝气运行前后不同水库浮游藻类的生长变化特征
        5.4.4 扬水曝气运行前后不同水库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5.4.5 扬水曝气运行前后不同水库浮游藻类的荧光活性衰变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

(9)黄土高原小型水库pCO2及CO2逸出通量时空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
        1.1.2 碳循环与水库碳循环
    1.2 研究进展
        1.2.1 水库CO_2排放研究现状
        1.2.2 水库CO_2排放及pCO_2的测定方法研究
        1.2.3 水库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
        1.2.4 水库碳排放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2.2.1 水环境因子的测定
        2.2.2.2 pCO_2与FCO_2的测定方法
        2.2.2.3 数据处理与作图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南沟水库水化学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 水环境参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3.1.1 水环境参数的季节变化
        3.1.2 水环境参数的昼夜变化
    3.2 水环境参数的空间变化
        3.2.1 水环境参数水平变化特征
        3.2.2 水环境参数垂直变化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沟水库pCO_2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pCO_2的变化特征
        4.1.1 pCO_2季节、日变化特征
        4.1.2 pCO_2的空间变化特征
    4.2 pCO_2的影响因素探究
        4.2.1 水生生物代谢作用对pCO_2的影响
        4.2.2 溶解有机碳(DOC)对pCO_2的影响
        4.2.3 水温对pCO_2的影响
        4.2.4 碳酸盐系统对pCO_2的影响
    4.3 南沟水库pCO_2与其它水库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沟水库CO_2逸出特征及规律研究
    5.1 南沟水库CO_2逸出的变化特征
        5.1.1 CO_2逸出量的季节、日变化特征分析
        5.1.2 CO_2逸出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CO_2逸出量的季节变化影响因素的探讨
        5.2.1 水温影响
        5.2.2 风速、降雨影响
        5.2.3 Chla的影响
        5.2.4 溶解氧(DO)与溶解有机碳(DOC)影响
        5.2.5 碳酸盐(pH-DIC)体系对CO_2逸出量的影响
    5.3 不同采样时间分辨率对CO_2逸出量的估算
    5.4 南沟水库CO_2排放与其它水库排放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鄱阳湖概况
    1.2 浮游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1.3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1.3.1 非生物因素
        1.3.2 生物因素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案及采样点布设
    2.1 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时间
    2.2 标本采集及观察
        2.2.1 定性标本
        2.2.2 定量标本
    2.3 水质环境因子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3章 鄱阳湖及入湖河流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3.1 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3.1.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3.1.2 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3.1.3 浮游动物优势种
        3.1.4 浮游动物多样性
    3.2 入湖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3.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3.2.2 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3.2.3 浮游动物优势种
        3.2.4 浮游动物多样性
第4章 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4.1 鄱阳湖水体环境因子概况
    4.2 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 流速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4.4 入湖河流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第5章 浮游动物不同类群对环境及空间因素的响应
    5.1 环境及空间因素对轮虫的影响
    5.2 环境及空间因素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
    5.3 环境及空间因素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第6章 讨论与总结
    6.1 讨论
        6.1.1 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6.1.2 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6.1.3 水体非生物因素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6.1.4 生物因素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6.1.5 入湖河流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6.1.6 环境和空间因素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6.1.7 浮游动物分类群对环境和空间过程的响应差异
    6.2 总结
    6.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小型调节水库冬季水温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天候水质分层监测技术与装置研究[D]. 邹智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不同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为例[D]. 陈袁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南水北调中线补给湖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研究[D]. 贾世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三峡成库后洛碛河段鱼类越冬特性研究[D]. 戴卓.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水源生态净化系统浮游生物功能群时空演替规律及生态健康评价[D]. 王莲. 江苏大学, 2020
  • [6]贵阳地区不同类型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易金鑫. 贵州大学, 2020(02)
  • [7]水温控制幕分层取水研究[D]. 於思瀚. 长江科学院, 2020(07)
  • [8]水源水库藻类种群时空演替的伴生菌群驱动机制研究[D]. 闫苗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黄土高原小型水库pCO2及CO2逸出通量时空变化特征[D]. 岳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 陈佳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小型调节水库冬季水温分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