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榆县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和经验

宿榆县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和经验

一、宿豫县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与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朱天义[1](2021)在《发展主义或任务型治理:农业技术革新中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在推进农业技术革新中普遍且长期存在着差异化结果的现象,即政策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趋近或者背离并存的状态。这是由基层政府究竟遵循发展主义还是任务型治理的行动逻辑导致的。在不同类型的压力型体制塑造的情境下,基层政府推进农业技术革新的行动逻辑存在较大差异。在试点性压力型体制塑造的组织内情境下,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常采用发展主义的初始行动策略。但在面对差异化的组织外情境时,基层政府又会对上述行动策略进行灵活调整。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会在自组织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等组织外情境较强的村庄由全面主导者变为协调者和辅助者,但在组织外情境较弱的地方则会优先扶持农业企业或者个别农业大户,有时甚至会加大对辖区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在普惠性压力型体制塑造的组织内情境的作用下,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只需要对标完成任务即可。在组织外情境较弱的村庄,基层政府会采取任务型治理的行动策略,但是在组织外情境较强的村庄,基层政府则会由任务型治理行动策略转变为发展主义行动策略。

李元勋[2](2019)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脱胎于“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体制的村民自治,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的时代背景下萌发起来的,是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力量介入高位推动的中国特色的基层直接民主形式,是乡村治理的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及有效方式,是基层群众自治在农村的民主实践和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之初,这种发韧于农村的由村民创造的民主改革实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国家逐步通过立法形式对这种民主形式进行了制度化设计,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村民自治法律体系,使之上升为制度化的基层民主形式和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运行。同时又从法律层面上保障了亿万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实现了村民当家作主。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治理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它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状况的变迁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甚至文字表述都会发生某些变化。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实现了从村民自治向乡村治理话语体系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十八大后要求探索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形式,特别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全“自治、德治、法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便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现了从自治到共治的转变。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与具体实践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概括出了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成效与基本经验。本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由绪论和正文五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及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可能创新之处,并梳理了本论文的理论渊源。第一章是村民自治的萌生。本章对村民自治产生前的乡村治理作了梳理与分析;对其产生的背景作了深度剖析,这些背景主要包括宽松的政治环境、包产到户的推行、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的变化等因素。梳理了村民自治兴起的过程,从建立第一个村委会到在全国的普及,村民自治组织在广大农村得以全面建立。第二章是村民自治的发展。本章对村民自治活动的发动和村民自治的发展作了论述,这一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为起点的,主要是开始建章立制,推进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与村民自治相关的一些规章制度得以完善、村务公开的广泛开展和选举模式的创新。第三章是村民自治的深化。1998年《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村民自治实践全面推行,进行了世纪之交“真枪实弹”的选举;在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背景下,村民自治面临新挑战,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开展与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和选举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第四章是村民自治的提升。在这一时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以村民自治为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的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和实践场域,开启了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开始了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求广大基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各地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开始了对基层民主协商的探索与实践。在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针对“三农”问题,党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对“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第五章是村民自治的成效和历史经验。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过40年的发展,成效显着,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加强,各项民主机制体制逐步完善,农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基本得以实现。通过考察村民自治40年的进程得出了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机结合,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推动制度革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发展道路。

王菲玲[3](2019)在《贵州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研究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灌溉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不仅与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更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之所在。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灌溉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兴建的,经过长期的运行,大部分水利工程设施早已老化且破损严重。面对近年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加强对农业水资源及其附属工程设施的有效管理已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政府失败论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已有灌溉管理机制相关的文献分析基础上,总结得出铜东灌区灌溉管理机制的历史变革大致从建国后分为三个历程。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兴起的修建水利工程的热潮,由于人民公社的解体,使分散的农户失去了组织依托,集权化的灌溉管理暂以失败而告终。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不再以计划的方式将水资源配置给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而是分散给农户,使得交易费用和监督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加上当时国家建设重点的供给转移,大幅度缩减水利投入,致使灌溉管理事业十年间停滞不前。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开始引入“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的内容主要是组建民间组织性质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国家号召的背景下,2000年以来,铜东灌区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发动农民群众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从铜东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实践已取得的成效上来看,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改革解决了多年来农村水利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但当前协会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为究其原因,本文以贵州省铜东灌区现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为个案分析对象,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观察走访农民自我参与式管理的意愿,阅习铜东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程序,通过对现有管理机制具体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中总结得出机制现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改善建议,以为我国基层政府解决农村用水难,管理效率低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提供一些依据。

范涛[4](2018)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文中提出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2018年合肥综合试验站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在站长的带领下,在团队成员及示范县蚕桑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任务目标和有利于蚕桑生产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蚕桑产业的大形势下,以全面提升传统蚕桑产业为目的,积极开展蚕桑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拓展延伸产业链;协助培育壮大养蚕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村组;做大做强蚕桑专业合作社、茧丝绸龙头企业;注重农业提质增效

张燕媛[5](2017)在《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应对机制,是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中最为普遍使用也是当前最为成熟的一项风险管理工具。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施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此后中国农业保险得到快速发展,生猪保险同样也不例外。当前,生猪保险转移、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的功能和帮助农户弥补损失、恢复生产的作用已经在广泛实践中有所体现。然而,在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于帮助其应对自然风险的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是否存在差异,传统生猪保险在帮助养殖户应对自然风险方面究竟产生了多大效果?第二,养殖户对于帮助其应对市场风险的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否存在需求,能否运用该项工具对传统生猪保险进行补充以进一步满足养殖户分散风险、稳定生产的需求和期望?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对传统生猪保险的补充。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分析养殖户对各项养殖风险的认知和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本部分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出现分化的新形势下,不同养殖户对各项养殖风险的认知和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研究结果表明,疫病、传染病导致的损失和生猪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损失是养殖户普遍认可的对其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两项风险;在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养殖户对政策性生猪保险存在较高的偏好。研究内容二:分析养殖户对帮助其应对自然风险的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并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传统生猪保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本部分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及其主体差异;其次,分别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基于农户福利的效用评估模型考察传统生猪保险稳定收入的具体效果和增进福利的综合效果,对传统生猪保险应对自然风险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第三,考察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并构建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市场风险的加剧对养殖户评价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存在较高的需求,且不同规模、不同专业化程度养殖户的需求存在差异,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增加;传统生猪保险在客观上的确发挥了稳定收入和增进福利的作用,能够帮助养殖户在一定程度上应对自然风险,但效果并非特别显着;传统生猪保险无法帮助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加剧降低了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研究内容三:分析养殖户对帮助其应对市场风险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潜在需求,并对我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部分试点地区的实践探索及试点效果进行简要阐述。本部分分别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和支付意愿,并进一步分析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购买意愿和支付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较高,虽然存在一部分支付意愿为零的养殖户,但不考虑支付意愿为零的养殖户,其余养殖户的支付意愿高于现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政策规定的保费。非农就业收入的存在、生猪养殖年限的增加、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购买过政策性生猪保险、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认知程度的加深、生猪价格风险对养殖户生产经营影响程度的增加、对当地政府信任程度的上升均正向影响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加入生猪专业合作社则对养殖户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产生负向影响。

杨发权[6](2017)在《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效果与经验》文中研究说明蚕桑生产合作社是蚕桑高产、优质、高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各地也都在发展中不断进行探索与试验。在多方重视与支持、科技与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棉花庄镇蚕桑生产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本文介绍了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与经验,以期为为探索"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生产经营新模式提供参考。

雷力[7](2015)在《对我国农村蚕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蚕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化管理的趋势为出发点,提出了"农村蚕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并阐述了我国农村蚕业合作社的地位及作用和我国农村蚕业合作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农村蚕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村蚕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进而促进蚕业的产业化管理,使其长远健康发展。

胡勇军[8](2015)在《国家权力渗透与苏州乡村治理(1927-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对全国的政治统治。为了构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意图按照民族国家的模式来建构地方政权,从而极力向基层社会进行渗透与扩张。那么国家通过何种途径渗入基层社会,在渗透的过程中又遭遇什么样的困境,基层社会对此又作出何种反应,国家权力的扩张对乡村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对苏州乡村的个案研究,以此来回答这些问题。在具体操作上,笔者主要遵循以下研究思路。本文首先论述了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政治力量来构建和完善县级以下的地方行政政体系,经过多次的调整和规划,最终确定了乡镇机构在基层社会的重要领导地位,而在乡镇之下则先后通过邻里组织和保甲制度进行强化控制。除此之外,还大力发展党部、农会、警察系统和保卫团,以此来构建整个基层社会的防控体系。其次笔者分别从租佃制度改革、围剿湖匪、改造社会风俗以及乡村建设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经过考察,笔者发现由于国家在勘荒和催租事务上面的介入,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抗租风潮,加剧了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对抗。在围剿湖匪方面,通过军警之间的有力配合,剿匪效果显着,对维护乡村治安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乡村中烟赌和迷信活动的盛行,国家意图通过强制力量对乡村社会风俗进行改造,但却因自身原因而收效甚微。为了挽救日益衰败的乡村经济,国家不得不承担起重责,并联合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团体开展乡村建设。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权力在基层社会的不断渗透,国家在乡村事务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民众只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和改造状态。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对乡村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国家对乡村事务的过多干涉,从而将自己置于农民的对立面,加剧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发挥其主导作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从而推动乡村的治理和建设,但又由于自身原因而存在种种弊端,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近代转型中的艰难性。

陈涛[9](2012)在《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蚕业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是具有资源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蚕桑产业链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覆盖面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国蚕丝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如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行业不稳等,同时还面临新兴养蚕国家越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关于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研究等方法,在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国内的产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从蚕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研讨,并结合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市场变化,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对策与措施,以推动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调整中逐步建设高起点较稳固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生产主产区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引领下,逐渐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出现新的产业问题。因此,在国家政策导向上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国家财政支持上应集中资金在中西部地区着力打造具有较高桑园管理水平、较好的养蚕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的年产优质干茧达到千t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蚕桑生产基地,以利于稳定蚕茧产量,保持茧丝资源优势。为此,还应同时做好各主产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2.举国家与行业之力争取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自1970年以后茧丝产量重新跃居世界首位以来,近40年时间里,我国的蚕桑产业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数十年里主要是靠数量取胜,难以确立强国地位,特别是产业终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品牌名牌战略,实现以质取胜。同时,国家应加大厂丝储备、采取有力措施,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以避免因茧丝价格大幅波动而导致蚕桑生产大起大落。通过稳定国内茧丝价格,杜绝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逐步取得在国际市场上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3.理顺茧丝绸行业的管理体制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蚕桑产业涉及桑树栽培、家蚕饲养、蚕茧收购、缫丝和丝绸制品开发经营等诸多方面,分属农工商贸数个部门,产业链条长,加上分布面广,前后道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国家茧丝绸协调机构,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茧丝绸行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避免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推进重大科技创新与品牌战略实施,以夯实行业发展基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4.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及经营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农民工增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民经营收入门路多元,粮棉油果菜等大宗农产品轻型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养蚕业在农村中的竞争力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栽桑养蚕单位土地面积收益和单工劳动报酬已从优势向劣势转变,并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鉴此,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从品种选育到主要作业技术,从简易设施到机械化设备,从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到适合集约经营的所有环节,即从技术、装备、经营多管齐下,尽快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经营体系。5.推进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开发非绢丝产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意识,正在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工作也已经取得一批丰硕成果,桑枝培养食用菌与重组板材、蚕沙提取药用原料、桑椹生产饮料、桑叶开发饲料等开始步入产业化,丝素丝胶的应用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桑蚕茧丝资源在固守传统的绢丝产业的同时,正在通过延伸开发进入多个非绢丝产业。这种发展态势,对提高桑蚕茧丝资源利用率、增加栽桑土地产出率、增加养蚕农户收益率以致增加整个蚕桑丝绸行业的附加价值,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花大力气给予引导和支持。6.切实激活和开拓内需市场,逐渐降低蚕桑产业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我国作为蚕茧和生丝的输出大国,并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导致我国蚕桑产业陷入受国际市场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怪圈。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约1/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激活和开拓蚕桑产品的内需市场,是关系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国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明需求畅销产品,提高产业各环节的生产效益,是拉动内需和降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性的关键。

王玄瑜[10](2011)在《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茧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蚕茧产业生产规模和蚕茧产量不断增加,主导着世界蚕丝产业的发展。蚕茧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千万农民的增收致富,也为工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是,蚕茧产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市场的不适应,蚕茧产业生产和经营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造成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严重制约着蚕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单靠技术手段已经很难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蚕茧产业组织作为蚕茧产业运行的有效载体,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蚕茧产业进行分析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学及管理学为基础,运用SCP分析框架,对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合理生产规模、区域布局、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建议,为我国蚕茧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全文共分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产业的基本特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六大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具体包括:(1)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本部分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范式SCP框架进行介绍分析。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点。(2)中国蚕茧产业的基本特性与发展历程。本部分在界定蚕茧产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本研究对象仅限于具有农产品属性的蚕茧产品,分析蚕茧产业特征与生产经营的风险性,梳理我国茧丝绸行业特别是蚕茧产业的发展历程,剖析目前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状况。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起点。(3)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本部分主要研究目前我国蚕茧产业的养蚕业、蚕茧收烘业、销售业的市场结构,分析蚕茧产业的区域布局、生产集中度、规模经济、市场流通等基本问题。(4)中国蚕茧产业市场行为的分析。本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我国蚕茧产业养蚕户、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行为,研究揭示目前我国蚕茧产业市场主体的行为机理及其特性,剖析市场行为产生的原因。(5)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本部分研究我国目前蚕茧产业养蚕业、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绩效,建立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我国蚕茧产业利润较低、蚕农增收困难的原因,构建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核心和重点。(6)中国蚕茧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在对我国目前蚕茧产业组织政策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蚕茧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与建议;并根据我国蚕茧产业的行业管理状况,提出完善行业管理的措施建议。产业组织政策和行业管理是优化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1)中国蚕茧产业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比较效益高,生产技术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目前我国鲜茧生产的小规模、大群体的组织特征,由此形成了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鲜茧收购市场呈现局部区域垄断性特点,从而影响蚕茧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3)蚕茧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趋向提高,但仍很低,未达到最佳规模经济要求,导致产业资源利用率低下。(4)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人工成本、蚕茧价格、收烘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产业链长度是主要影响因素。(5)蚕茧产品具有同质性,很难形成产品差异。通过建立品牌、规范生产方式和原产地认证等途径逐步形成产品差异,可以取得更高的产业经济效益。(6)蚕茧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随着蚕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其进入和退出壁垒会不断提高,其中行政壁垒是阻碍其进入和退出的重要因素。(7)通过蚕茧产业组织间的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并购行为,整合营销渠道,建设一体化的营销渠道,平衡各参与者的利益分配,使各参与主体博弈的结果利于蚕业的良性发展,提高我国蚕茧产品的营销效率,增加蚕茧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培育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8)针对蚕茧产业行业自律性困难,蚕茧产业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现象,政府加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培育和发展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是提高蚕茧产业乃至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宿豫县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与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宿豫县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主义或任务型治理:农业技术革新中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农业技术①革新中基层政府遵循何种行动逻辑
二、“情境—过程”: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推进农业技术革新的新视角
    (一)情境、行动者、过程和结果及相互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三、试点性压力型体制情境下基层政府推进农业技术革新的初始行动策略
    (一)公共物品类农业技术的供给
    (二)私人物品类农业技术的供给
    (三)基层政府调整农业技术革新的初始策略
四、普惠性压力型体制情境下基层政府推进农业技术革新的初始行动策略
    (一)公共物品类农业技术的供给
    (二)私人物品类农业技术供给
    (三)基层政府调整农业技术革新的初始策略
五、不同类型压力型体制情境下基层政府行动策略调整的动因
    (一)试点性压力型体制情境下基层政府行动策略调整的动因
    (二)普惠性压力型体制情境下基层政府行动策略调整的动因
六、小结与讨论

(2)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创新之处
    六、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村民自治的萌生
    一、1949-1978 年乡村治理的简要回顾
        (一)农民协会和乡—村政权组织
        (二)合作化时期的乡村治理
        (三)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乡村治理
    二、村民自治产生的背景
        (一)宽松的政治环境
        (二)包产到户的推行
        (三)农村管理出现组织真空与公共权力缺位
        (四)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的变化
    三、村民自治组织的逐步建立
        (一)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与第一个村委会的成立
        (二)由点到面建立村民委员会
        (三)民主选举的初步探索:“海选”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发展
    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初步探索
        (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
        (二)“莱西会议”促进村级组织的健全
        (三)初步建章立制
        (四)民主选举的进一步探索
    二、开展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
        (一)推进达标示范活动的急迫性
        (二)开展达标示范活动的进程
        (三)村民自治达标示范活动的成效
    三、村民自治制度化的推进
        (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完善
        (二)村务公开的广泛开展
        (三)选举模式的创新
第三章 村民自治的深化
    一、村民自治的全面实践
        (一)《村组法》正式颁布实施
        (二)世纪之交“真枪实弹”的选举
        (三)依法罢免民选村官
        (四)民主选举中暴露的问题
    二、制度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一)从国家到地方对制度的逐步规范
        (二)民主选举的进一步规范与超越
        (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推进与创新
    三、新农村建设战略下的村民自治实践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民自治的挑战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第四章 村民自治的提升
    一、基层协商民主的探索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协商民主的诉求
        (二)基层协商民主理论的提出
        (三)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
    二、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一)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背景
        (二)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实践
        (三)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成效
    三、“自治、德治、法治”合一的乡村治理探索
        (一)治理有效提出的背景
        (二)打造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三)“三治合一”治理模式的实践
第五章 村民自治的成效与历史经验
    一、村民自治的成效
        (一)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推动着中国政治发展
        (二)村民自治的法制保障不断完善
        (三)民主实践不断规范
        (四)村民民主参与意识、法制观念增强
    二、村民自治的历史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发展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二)依法治理是村民自治发展的法理基础
        (三)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
        (四)顺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村民自治发展的动力
        (五)推进村民自治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3)贵州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研究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1.3.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1.3.3 研究综合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1.5 技术路线图
2 概念与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池塘资源
        2.1.2 参与式灌溉管理
        2.1.3 农民用水户协会
        2.1.4 机制
    2.2 相关理论
        2.2.1 政府失败论
        2.2.2 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
3 贵州铜东灌区从集权化管理走向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历史沿革
    3.1 建国后灌区传统的灌溉行政管理机制
    3.2 20 世纪80 年代初灌溉管理机制去集权化的探索与实践
    3.3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正式引入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
4 贵州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的具体内容
    4.1 铜东灌区基本概况
    4.2 铜东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程序
    4.3 铜东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织结构
    4.4 铜东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
5 贵州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的运行现状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5.3 实证分析
        5.3.1 供给维度
        5.3.2 占有维度
        5.3.3 自主治理维度
    5.4 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已取得的成效
    5.5 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6 推动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6.1 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内部运行机制
        6.1.1 厘清协会受益范围的边界
        6.1.2 建立专门的冲突调解机制
        6.1.3 拓宽农户参与决策的途径
    6.2 推动政府放、管、服导向的职能转变
        6.2.1 加强认识,下放部分权力
        6.2.2 扩大宣传,激发农民参与
        6.2.3 优化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6.3 建立健全农民用水户协会相关法律体系
        6.3.1 加快推进协会相关法律政策建设
        6.3.2 落实注册程序,简化协会登记手续
        6.3.3 构建政府、水管部门、协会间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4)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1.1 推动科技培训, 提升示范推广水平
    1.2 扶持企业和养蚕大户, 推行适度规模生产
    1.3 落实扶贫帮困任务,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4 加强基础研究, 提高产业服务能力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
    2.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2.1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2.2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2.3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2.2.4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2.3 基础平台建设工作
        2.3.1 蚕桑产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数据库
        2.3.2 蚕桑生产技术规程数据库
        2.3.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论文、专利、成果数据库
    2.4 应急性任务
    2.5 科技服务
    2.6 学术交流及产业调研
3 重要科研进展
4 扶贫工作情况
    4.1 扶贫区域现状和问题
    4.2 扶贫主要任务及关键技术
    4.3 扶贫具体实施情况
        4.3.1 岳西地区
        4.3.2 歙县地区
        4.3.3 阜阳地区
        (1)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
        (2) 开展了生产技术关键性指导。
        (3) 蚕桑规模化生产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4.3.4 泾县地区
        (1) 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
        (2) 应急措施。
        (3) 蚕桑经济扶贫。
        4.3.5 霍山地区
        (1) 狠抓基地建设, 助力脱贫攻坚。
        (2) 狠抓综合开发, 增加蚕农收入。
5 机制创新情况
6 宣传报道情况
7 存在问题
8 2018年工作计划
    8.1 工作重点
        8.1.1 抗病性强健多元化蚕品种的筛选、推广
        8.1.2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的选育、推广
        8.1.3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
        8.1.4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8.2 培训计划
    8.3 会议计划
    8.4 出版计划

(5)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险
        2.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生猪保险
        2.1.3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2.1.4 保险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2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2.3 保险需求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农业保险的性质和作用
        2.3.2 农业保险的需求分析
        2.3.3 农业保险的效果评估
        2.3.4 关于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研究
        2.3.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3.1 分析框架
        3.1.1 养殖户的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偏好
        3.1.2 自然风险管理工具: 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3.1.3 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与效果
    3.2 数据来源
        3.2.1 两省实地调研数据
        3.2.2 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
第四章 养殖户的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偏好
    4.1 养殖户对养殖风险的认知状况
        4.1.1 养殖户对各类养殖风险影响程度的认知
        4.1.2 养殖户对各类养殖风险影响程度的排序
    4.2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偏好
        4.2.1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偏好
        4.2.2 养殖户对不同风险管理工具的效果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然风险管理工具: 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5.1 农业现代化新形势下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
        5.1.1 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的需求
        5.1.2 不同特征的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需求的差异
    5.2 传统生猪保险应对自然风险的效果: 客观评估
        5.2.1 传统生猪保险具体效果的评估: 倾向得分匹配法
        5.2.2 传统生猪保险综合效果的评估: 基于养殖户福利的效用评估模型
    5.3 市场风险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评价的影响:主观视角
        5.3.1 养殖户对传统生猪保险效果的主观评价
        5.3.2 市场风险对养殖户评价态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型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与效果
    6.1 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分析
        6.1.1 养殖户对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需求
        6.1.2 养殖户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6.2 我国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及效果
        6.2.1 部分试点地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实践
        6.2.2 部分试点地区的首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6.2.3 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效果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点效果
2 主要经验
    2.1 领导重视是关键
    2.2 科技投入是保证
    2.3 二次分配是活力
3 建议
    3.1 避免运营模式公有化
    3.2 引导股份制合作
    3.3 质与量并举, 立足长远发展
    3.4 指导与服务并重
    3.5 严格制度建设

(7)对我国农村蚕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我国农村蚕业合作社的地位及作用
    1.1 农村蚕业合作社的地位
    1.2 农村蚕业合作社的作用
        1.2.1 发展农村蚕业合作社
        1.2.2 大力发展农村蚕业合作社
        1.2.3 农村蚕业合作社是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组织保障
2我国目前农村蚕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关于蚕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问题
    2.2 关于我国蚕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效率问题
    2.3 关于蚕业专业合作社的科技问题
    2.4 关于蚕业合作社的农户结合紧密度问题
    2.5 关于蚕业合作社的集约化问题
    2.6 关于蚕业合作社农户缺陷问题
    2.7 关于蚕业合作社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2.8 关于蚕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制环境问题
3我国目前农村蚕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应对策略
    3.1 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蚕业产业化力度
    3.2 大力提升蚕业产业化科技水平
    3.3 推广“家庭农场+ 合作社”的模式
        3.3.1 “家庭农场+ 合作社+ 公司”模式
        3.3.2 “家庭农场+ 合作社+ 超市”模式
        3.3.3 “家庭农场+ 合作社+ 自办加工企业”模式

(8)国家权力渗透与苏州乡村治理(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缘起
    第二节 学术脉络的梳理与讨论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江南乡村史研究评述
        二、问题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一章 国家权力与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第一节 县级以下政权的构建
        一、行政区划变迁
        二、区公所
        三、乡、镇公所
    第二节 县党部
        一、吴县党部的发展概况
        二、党部的工作及实效
    第三节 农民协会
        一、吴县农会的发展概况
        二、农会的性质和组织功能
        三、农会的工作实效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乡村控制体系的建立
        一、警察
        二、保卫团
        三、保甲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旱灾、农民抗租与租佃制度改革
    第一节1934年江南大旱与农民暴动
        一、1934年苏州大旱
        二、农民抗租暴动
        三、镇压与善后
    第二节 1935—1936年农民抗租与租佃制度改革
        一、1935—1936年苏州农民抗租风潮
        二、渭泾塘惨案
        三、租佃制度改革
    第三节 国家权力渗透与农民抗租
        一、扑朔迷离的真相
        二、勘荒: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争执
        三、催租: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湖匪、地方防护与乡村治安
    第一节 民国时期太湖湖匪活动概况
        一、湖匪的定义
        二、太湖湖匪帮派
        三、湖匪作案的特点
    第二节 匪患的时空分布
        一、匪患的时间分布
        二、匪患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地方防护建设
        一、基层保卫力量
        二、警察
        三、军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赌、乡村迷信与社会风俗改良
    第一节 鸦片盛行与地方政府的禁烟运动
        一、鸦片在苏州社会中的盛行
        二、地方政府的禁烟运动
        三、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乡村中的赌博之风与政府治理——以苏州为中心
        一、危险的娱乐:江南地区的赌博之风
        二、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的禁赌
        三、屡禁不止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对迷信活动的改造——以民间祈雨为例
        一、迷信活动在苏州乡村的盛行
        二、地方政府对迷信风俗的改造
        三、从宗教信仰到迎神赛会:1934年苏州民间祈雨
        四、地方政府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社会团体与乡村建设
    第一节 国民政府与吴县农村合作运动
        一、吴县农村合作运动发展概况
        二、农村合作运动中的社会动员与民众参与
        三、农村合作社经营状况
        四、吴县合作运动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合作学社与光福实验区
        一、光福蚕桑实验区的成立
        二、改造措施
    第三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善人桥实验区
        一、善人桥实验区的成立
        二、改造措施
    第四节 苏州基督教青年会与唯亭山乡村建设
        一、基督教青年会与唯亭山农村服务处的成立
        二、改造措施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9)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国际竞争力涵义的概念界定
        2.2.3 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蚕桑发展的历史变迁
        3.1.1 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蚕桑产业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区域布局
        3.2.1 蚕区分布的历史变迁
        3.2.2 中国蚕桑区域布局的划分
    3.3 技术革新与生产变化
        3.3.1 建立高产的桑树栽培技术体系
        3.3.2 实现优良蚕品种的推广
        3.3.3 利用催青室统一催青
        3.3.4 小蚕共育技术
        3.3.5 大蚕省力化技术
        3.3.6 上蔟技术
        3.3.7 烘茧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4.1.1 蚕种生产概况
        4.1.2 桑蚕品种现状
        4.1.3 蚕桑质量监管
        4.1.4 蚕茧生产现状
    4.2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适度规模与蚕业布局
        4.2.2 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
        4.2.3 生产规模化与产业化
        4.2.4 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管
        4.2.5 宏观调控与资金扶持
        4.2.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4.2.7 综合开发与市场拓展
        4.2.8 竞争力与强国地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蚕桑产业竞争力及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1 中国蚕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5.1.1 评价的方法
        5.1.2 评价的指标
        5.1.3 国际竞争力分析
        5.1.4 小结
    5.2 中国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1 蚕茧成本的概念
        5.2.2 全国蚕茧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3 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4 小结
    5.3 中国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1 比较优势评价
        5.3.2 比较优势评价指标
        5.3.3 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4 小结
第6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6.1 蚕桑产业管理制度因素分析
        6.1.1 我国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6.1.2 我国现行的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
        6.1.3 提高我国蚕桑产业管理效能的政策建议
    6.2 蚕桑产业经营方式因素分析
        6.2.1 蚕茧生产的特殊性
        6.2.2 我国主要蚕茧生产经营方式分析
        6.2.3 现有蚕桑生产经营模式的不足
    6.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6.3.1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6.3.2 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
    6.4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因素分析
        6.4.1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6.4.2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4.3 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科技发展支撑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7.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及设计思路
        7.1.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1.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7.1.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7.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7.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7.2.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7.3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7.3.1 数据来源
        7.3.2 具体分析过程
        7.3.3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8.1 市场化之路
        8.1.1 蚕种市场化
        8.1.2 蚕茧市场化
    8.2 规模化之路
        8.2.1 宏观规模
        8.2.2 微观规模
    8.3 产业化之路
        8.3.1 中国蚕桑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典范——富安模式
        8.3.2 市场带动型的蚕桑产业发展——广西模式
        8.3.3 中国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荐
    8.4 标准化之路
        8.4.1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现状
        8.4.2 我国蚕桑标准体系的完善
        8.4.3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实施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与建议
    9.1 政府的义务
        9.1.1 摆正位置,理顺体制
        9.1.2 政策引导,宏观调控
        9.1.3 资金扶持,建稳基地
        9.1.4 完善标准,质量监管
    9.2 企业的角度
        9.2.1 着眼基地,反哺利益
        9.2.2 放眼市场,提升质量
        9.2.3 良性竞争,传承文明
        9.2.4 自我造血,品牌战略
    9.3 学研的使命
        9.3.1 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9.3.2 创新科技,升级产业
        9.3.3 资源共享,改良品种
        9.3.4 产研结合,推广科技
    9.4 蚕农的选择
        9.4.1 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9.4.2 技术更新,稳产优质
        9.4.3 增强合作,增加收益
        9.4.4 拓宽思路,立体经营
第10章 综合与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内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10)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1.2.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之处
        1.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哈佛学派
        2.1.3 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芝加哥学派
        2.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体系——SCP结构框架
        2.2.1 市场结构
        2.2.2 市场行为
        2.2.3 市场绩效
        2.2.4 产业组织政策
    2.3 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3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与我国蚕茧产业发展历程
    3.1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
        3.1.1 蚕茧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3.1.2 蚕茧产品的属性
        3.1.3 中国蚕茧产业特征
    3.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历程
        3.2.1 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3.2.2 飞跃发展阶段(1979-1994 年)
        3.2.3 下降调整阶段(1995-2000 年)
        3.2.4 恢复发展阶段(2001-至今)
    3.3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现状
        3.3.1 中国蚕茧产业的总体情况
        3.3.2 中国蚕茧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
        3.3.3 中国蚕茧产业的国际地位
        3.3.4 中国蚕茧产业的管理体制
        3.3.5 中国蚕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结构分析
        4.1.1 养蚕业的养殖规模分析
        4.1.2 养蚕业的集中度分析
        4.1.3 养蚕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4.1.4 养蚕业退出壁垒分析
        4.1.5 养蚕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4.2 中国蚕茧收烘加工业市场结构分析
        4.2.1 鲜茧收烘加工业规模分析
        4.2.2 蚕茧站的集中度分析
        4.2.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4.2.4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产品差异分析
    4.3 中国蚕茧营销业市场结构分析
        4.3.1 鲜茧收烘站营销活动分析
        4.3.2 养蚕户营销活动分析
        4.3.3 蚕业合作社营销活动分析
        4.3.4 茧贩营销活动分析
5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1 中国养蚕户的市场行为分析
        5.1.1 养蚕户的市场行为特点及基础分析
        5.1.2 养蚕户的价格行为分析
        5.1.3 养蚕户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1.4 养蚕户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5.1.5 养蚕户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5.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2.1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特点分析
        5.2.2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2.3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2.4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5.3 中国蚕茧营销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5.3.1 蚕茧营销企业类型分析
        5.3.2 蚕茧产品营销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3.3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及存在问题
        5.3.4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发展的趋势
6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6.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绩效分析
        6.1.1 全国养蚕业的总收益、平均价格、总成本、净利润和利润率分析
        6.1.2 主产省蚕茧价格、每亩桑园蚕茧的产量、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6.1.3 全国每亩桑园的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6.1.4 全国每亩地蚕茧收益与其他农产品比较分析
        6.1.5 养蚕业技术进步绩效分析
    6.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6.3 中国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较低的原因分析
        6.3.1 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养蚕业的生产模式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6.3.2 蚕茧产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6.3.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生产方式
        6.3.4 蚕茧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6.4 建立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行业管理
    7.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7.1.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现状
        7.1.2 蚕茧产业现有产业政策分析
        7.1.3 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目标
        7.1.4 蚕茧产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7.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
        7.2.1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性质和职能
        7.2.2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需求分析
        7.2.3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现状分析
        7.2.4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原则
        7.2.5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措施
8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四、宿豫县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与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展主义或任务型治理:农业技术革新中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J]. 朱天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8)
  • [2]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研究[D]. 李元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贵州铜东灌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机制研究 ——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D]. 王菲玲. 贵州大学, 2019(06)
  • [4]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J]. 范涛. 蚕学通讯, 2018(04)
  • [5]生猪养殖户政策性保险的需求偏好与效果评估研究[D]. 张燕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效果与经验[J]. 杨发权.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9)
  • [7]对我国农村蚕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步思考[J]. 雷力. 农业与技术, 2015(21)
  • [8]国家权力渗透与苏州乡村治理(1927-1937)[D]. 胡勇军.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9]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涛. 西南大学, 2012(11)
  • [10]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D]. 王玄瑜.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宿榆县蚕桑生产合作社试点工作的效果和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