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穗粳稻品种农艺性状及选育研究进展

直穗粳稻品种农艺性状及选育研究进展

一、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农艺特性及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爱[1](2021)在《水稻穗长QTL qPL5和抽穗期QTL qHd2-1的定位与效应分析》文中指出水稻(OryzasativaL.)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和重要口粮。近年来,水稻单产一直在一个比较高的基数上徘徊不前,而人口却不断增长,土地资源也日趋匮乏,提高水稻产量对保证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十分重要。同时,新时期消费结构转变及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如何在减投提效和减损促稳下增产提质已成为水稻生产的新目标。实践表明,水稻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是增产提质的最有效途径。当前,在优良品种选育方面,传统育种已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逐渐呈现出巨大的潜力,而有利等位基因是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础。因此,发掘控制产量与品质相关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对于我国水稻增产提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产量及品质性状是综合复杂性状,受多个遗传因素及环境的影响。穗型和抽穗期相关性状是影响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子。基于此,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以籼稻品种9311为供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受体构建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覆盖目标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叠代系的策略,利用后代测验的方法定位穗型和抽穗期相关性状的QTL,并对他们的候选基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构建含目标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材料,明确了目标基因的遗传效应,具体结果如下:(1)qPL5是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新穗长QTL。为进一步定位qPL5,利用携带籼稻9311 qPL5位点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N58与受体亲本日本晴杂交构建了遗传分析群体。结果表明,籼稻9311 qPL5等位基因相对于粳稻日本晴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覆盖qPL5位点的染色体单片段叠代系群体,基于后代测验的方法将qPL5精细定位在第5染色体21.86 kb的物理区段内;定位区间内包含2个具有明确的功能注释开放阅读框,LOCOs05g41230和LOCOs05g41240,分别编码BRI1相关受体激酶和MYB类DNA结合蛋白。测序结果显示,在NP和N58之间,两个ORF的启动子区域均存在多处差异,CDS区仅在LOCOs05g41230上存在导致编码氨基酸改变的变异;基因表达量分析表明,在代换系N58不同发育阶段幼穗中,LOCOs05g41230的相对表达量的均显着高于NP,LOCOs05g41240表达无显着差异。因此,我们推测LOCOs05g41230极可能为qPL5的候选基因。为明确qPL5的效应及育种价值,构建了直立穗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及弯曲穗粳稻品种日本晴遗传背景下的近等基因系。性状鉴定表明,9311 qPL5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在不同穗型粳稻遗传背景下的遗传效应基本一致,能显着增加穗长、株高和剑叶长,提高每穗粒数与单株产量,但并不改变着粒密度、分蘖数及抽穗期等性状。细胞学分析表明,qPL5可显着改变穗轴的细胞长度,进而引起穗型发生相应的变化。(2)以籼稻9311为供体,粳稻日本晴为受体构建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N22-1为材料,在第2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微效的抽穗期QTL qHd2-1。遗传的分析表明,籼稻9311 qHd2-1等位基因相对于NP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在长日照条件下可使抽穗期提前约3-4天。利用染色体片段替代作图的方法将qHd2-1精细定位在分子标记STS2-20和STS2-22之间,物理距离105 kb。定位区间内共包含17个ORF,其中4个具有明确的功能注释,分别为LOCOs02g01355、LOCOs02g01360、LOC Os02g01440和 LOC Os02g01480。进一步分析表明,LOCOs02g01355和LOCOs02g01360为MADS-box基因。已有研究中已明确MADS-box基因参与了抽穗期的遗传调控。基于此,重点分析了这两个ORF的基因组序列及在不同光照处理下的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仅LOCOs02g01360的表达量表现出昼夜节律变化,且在长日照条件下,代换系N22-1中LOCOs02g01360的相对表达量高于NP,该结果与N22-1的抽穗期提前的表型一致(图3.4G)。基于以上分析,推测LOCOs02g01360可能是抽穗期QTL qHd2-1的候选基因。此外,在长日照条件下发现qHd2-1通过上调成花素基因Hd3a和RFT1发挥作用。构建了日本晴背景下了包含560kb供体片段的近等基因系,明确了qHd2-1除引起抽穗期显着提前外,还可显着降低株高、分蘖数、剑叶长以及千粒重等性状,降低的比例分别为11.05%,14.4%,10.86%和8.29%。以上的研究结果不仅为进一步克隆qPL5和qHd2-1提供了基础,也为分子设计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提供基因资源。

牟新宇[2](2020)在《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全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中国有着悠长的栽培历史。2019年全世界稻米总产量为49839.6万吨,我国总产为14673万吨,占比29.8%,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作为全世界水稻栽培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半数以上的人口将大米作为主食,所以水稻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生产上有一定面积的12个水稻品种为试材,根据穗型划分为穗重型:沈农653、盐粳927、沈稻527、沈P优10(杂交);穗粒兼顾型:北粳2号、沈稻9号、沈稻501、Bengal(美国);穗数型:一目惚(日本)、盐丰47、沈稻505、沈稻227。研究分析了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株高、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穗型的粳稻品种的产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同,这三种穗型的粳稻品种的结实率都与产量呈正相关达显着差异水平,说明结实率的提高能明显提高这三种穗型粳稻品种的产量,而对于穗数型粳稻品种和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来说,每穗颖花数也有明显影响。对于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和穗重型粳稻品种来说,也可采取降低穗数,提高实粒数来有效改善产量。穗重型粳稻品种株高比其他穗型的粳稻品种的略高,若气候条件不好时,易发生倒伏,今后可通过矮化育种或栽培,以降低倒伏概率。2.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穗数型水稻品种的粒型与食味值呈正相关达显着水平,精米率与食味值成正相关且达显着差异水平。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均与食味值呈正相关且达显着水平。穗重型粳稻品种整精米率与食味值呈正相关且达显着水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均与食味值呈负相关且达显着水平。这三种穗型都表明了食味值与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紧密相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越好,食味值越高。可能是因为稻米灌浆较为充分,导致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提升,从而导致了口感上的提升。不同穗型品种的食味值又分别与不同品质性状有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品种自身遗传差异导致。3.本试验中三种穗型从分析上来看,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虽然部分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与穗数型和穗重型水稻品种比较上并不突出,但在总体上是三种穗型粳稻品种中较好的,较为适合在辽宁地区继续种植的。在穗粒兼顾型粳稻品种中,沈稻9号的产量与品质上的表现较为突出,可以继续在辽宁地区推广种植,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研究该品种在其他地区的种植情况。

韦叶娜[3](2020)在《直立穗水稻R499产量及稻米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保持其高产稳产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其品质,这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直立穗的发现,对构建水稻的优良株型来保证其高产优质的育种目标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而不同穗型水稻所适应的栽培措施亦不尽相同。研究两种穗型水稻因株型差异造成的群体小气候差异,并充分利用其特点,探索一个适宜的农艺相关措施来改善直立穗型水稻生长环境,使水稻的产量及其稻米品质的有效提高已经成了当今育种的必要手段之一。以蜀恢498(弯曲穗籼稻)作为对照材料,并采用裂区试验来分析R499(直立穗恢复系籼稻,品种为主因素)在36.23万穴/hm2、26.46万穴/hm2、17.83万穴/hm2、13.16万穴/hm2、11.90万穴/hm2的栽培密度(副因素)下,其在齐穗期和齐穗后20 d的群体小气候、农艺性状、纹枯病发病率及其产量、食味蒸煮品质的响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齐穗期还是齐穗后20 d,R499群体内光照强度及垂直光照强度普遍高于对照R498,而R499反射光照强度小于R498,R499群体下部温度总是高于对照,白天湿度总是低于对照,群体上部两个材料温湿度差异与下部相反;两个试验材料生长在过低的栽培密度(11.90万穴/hm2)下均达到相对饱和从而无法完成对外界多余资源的有效利用而继续生长,从而造成在该密度条件下的群体小气候特征有异于其它栽培密度下所表现出的规律,但对于对栽培密度改变的适应性,直立穗型水稻R499是优于对照R498的,故而R499能够构建出更加适宜群体自身的田间群体小气候。(2)在各栽培密度下,R498穗弯曲度均大于50°,而R499穗弯曲度均小于40°,两个试验材料各自符合前人定义的弯曲穗、直立穗穗弯曲度的特点;R498分蘖数、株高、穗长均大于R499;不同栽培密度下各农艺性状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其中R499农艺性状总体受栽培密度影响的程度较对照更小,其能够在栽培密度改变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自身更为优异的群体结构。(3)栽培密度变化时,试验材料穗弯曲度的增大抑制群体上部光照强度,对下部温度有抑制,对下部相对湿度有促进;株高与上部的光照强度、下部温度有拮抗作用;穗长对齐穗期下部光照强度有较大影响,并对群体下部温度有抑制,对下部相对湿度有所促进;而分蘖的增加能够促进群体下部齐穗期光照强度,抑制齐穗后20 d光照强度,并会抑制群体下部温度,总体促进下部相对湿度。(4)穗型、栽培密度的改变均造成纹枯病发病率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R498纹枯病发病率随栽培密度的降低总体有减小的趋势,而R499则与之相反,这是因为R499群体间隙、通透性并没有因为栽培密度的降低而有过多的增大,群体温湿度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再一次表明R499群体生长对栽培密度的适应性均优于R498。反射光照强度的增大能够降低纹枯病发病率,当降低上部温度而提高下部温度即降低下部相对湿度时会降低两个试验材料的纹枯病发病率。(5)R499的产量在各栽培密度下小于R498,但随着栽培密度的降低,R499与对照产量的差值却在逐渐减小,表明R499随栽培密度增加的增产效应大于R498;随栽培密度的降低,两个材料的产量、产量性状不一定增加,而群体在较低有效穗数的栽培密度下有较高产量主要是因为有结实率、单穗总粒数的贡献。除穗弯曲度外,其它的农艺性状对单穗总粒数、有效穗数、单穗穗重的影响会间接影响到两个试验材料的产量。而影响产量的群体小气候主要是齐穗期光照和齐穗后20 d的相对湿度,各产量性状主要受齐穗期垂直光照强度、相对湿度的影响。纹枯病发病率的提高会通过降低单穗穗重及单穗总粒数来降低水稻产量。(6)两个试验材料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直链淀粉含量、RVA特征值(回复值、崩解值、消减值)均达到了显着以上的差异,而不同栽培密度下的两个试验材料直链淀粉含量与RVA特征值的消减、回复值会呈现极显着正相关,而其与崩解值会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498在11.90万穴/hm2密度条件下的4个食味蒸煮品质特征值均存在不同于其它处理的规律表现,再一次验证上述R498在此密度条件下生长已达饱和的结论;R499食味蒸煮品质在各栽培密度下普遍优于对照。影响试验材料食味蒸煮品质的群体小气候主要是齐穗期的温度及光照强度,除此以外穗弯曲度及株高会与食味蒸煮品质存在拮抗作用,纹枯病发病率对两个试验材料的食味蒸煮品质起着负调控作用。综上,两种穗型的试验材料对于栽培密度的改变,其群体小气候、植株的农艺性状、纹枯病发病率、产量以及食味蒸煮品质均有不同的表现,但以R499为代表的直立穗型恢复系籼稻较弯曲穗型恢复系籼稻R498各性状对栽培密度的改变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其产量及品质有更大的潜能,在种植时可根据所需及具体环境情况合理调整栽培密度以获得最高所需收获,本试验结果建议可适当密植获取高产及优质。

王远征[4](2020)在《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对水稻DEP1近等基因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直立穗型是北方粳稻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直立穗型基因(DEP1)可以调控水稻穗部形态,通过增加枝梗数来控制每穗粒数及着粒密度,同时可以调控对氮素的吸收与代谢,广泛应用于北方粳稻高产品种中。目前针对直立穗型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品种间,但不同遗传背景及生态条件下,DEP1基因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效应尚未达成共识,同时DEP1基因在群体水平的高产机理仍有待于深入探究。本研究构建以秋田小町及辽粳5为遗传背景的DEP1近等基因系(AKI-dep1,AKI-DEP1,LG 5-dep1和LG 5-DEP1),分析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基因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以及年份、地点、氮肥水平对DEP1基因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型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均表现为穗部形态直立,每穗粒数显着增加,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增加,从而显着提高了籽粒产量,AKI-dep1比AKI-DEP1增加了12%,LG 5-dep1比LG 5-DEP1增加了6%。此外,dep1穗长和株高显着降低,二次枝梗数显着增加,一次枝梗数亦有增加的趋势;辽粳5背景株系抽穗期明显延迟1周左右。DEP1的外观品质均优于dep1,dep1均表现为籽粒宽度增加因而长宽比显着降低,同时显着增加了垩白粒率以及垩白度。辽粳5背景株系的直链淀粉含量都显着高于秋田小町背景株系;2对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间和基因型间胶稠度和糊化温度均无显着差异。DEP1基因对水稻加工品质、食味品质等的影响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而表现不同,AKI-dep1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低于AKI-DEP1,LG 5-dep1与LG 5-DEP1间的加工品质则没有显着差异。AKI-dep1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AKI-DEP1,LG 5-dep1与LG 5-DEP1并无显着差异;食味值表现为AKI-DEP1>AKI-dep1>LG 5-dep1、LG 5-DEP1。总的规律是抽穗期、糙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主要由遗传背景决定,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和产量主要受DEP1基因型影响,而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垩白性状是由遗传背景和基因型共同调控,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影响机制因组合而异。将上述2对近等基因系材料分别于2016和2017年种植在中国沈阳和日本京都,分析研究两地温度及太阳辐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研究表明,沈阳2016年和2017年的自抽穗期到成熟期日平均气温分别为21.6℃和20.9℃,低于京都日平均气温28.8℃(2016)及27.9℃(2017),而两地的年际间日平均气温差异不显着。在沈阳2种遗传背景的dep1株系抽穗期均较DEP1株系早3-5天。在京都辽粳5背景dep1株系抽穗期略早于DEP1基因群体,而秋田小町背景DEP1株系抽穗期早于dep1株系。两地AKI-dep1和AKI-DEP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67吨/公顷及6.13吨/公顷,LG 5-dep1和LG 5-DEP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6.66吨/公顷及6.58吨/公顷,年份、地点间差异不显着,dep1株系平均产量为6.67吨/公顷,显着高于DEP1株系的6.13吨/公顷。dep1的作用可以增加穗数及每平方米穗粒数从而增加收获指数,但降低了千粒重。dep1基因型与DEP1基因型在产量的比值及在生物产量上的比值与抽穗前15天到抽穗后25天这40天内日平均辐射呈显着正相关,说明等位基因dep1的有效性取决于太阳辐射的有效性。本试验研究表明,等位基因dep1型始终对水稻物质形成有积极作用,但却需要在高的太阳辐射下才能对与水稻源产生积极影响。分析氮肥用量对近等基因系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以及RVA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氮肥用量下近等基因系的各品质性状表现不同。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株系籽粒长宽比值均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垩白粒率及垩白度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中等肥力水平下外观品质表现最优。LG 5-DEP1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籽粒长宽比值增幅最大,受氮肥影响最显着。糙米率、精米率以及整精米率都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出现了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AKI-dep1高施氮量下糙米率显着高于不施氮肥情况,AKI-DEP1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在中等肥力作用下增长幅度最大。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籽粒中氮素的积累增加,从而导致近等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不断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指标均表现出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施氮量下近等基因系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低于不施用氮肥的处理。RVA质谱中消减值与冷浆黏度随着氮肥的施用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姜艺晖[5](2019)在《穗型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满足人们对口粮稻米的需要,长久以来高产超高产是我国水稻生产的第一目标,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有更高需求,保证产量水平提质已成首要任务。以直立穗型为代表的株型改良配以高氮栽培模式是我国北方粳稻成功实现高产;而以弯穗型为代表的日本优质水稻品种配以低氮的栽培方式实现了食味优的目标,但产量低。因此本试验以中国典型直立穗型粳稻品种辽粳5号(产量高)×日本典型弯曲穗型品种秋田小町(品质好)构建的8对重组近交系(分别代号为Z1Z8和对应的W1W8)为试材,以超高产施氮模式和日本优质施氮模式为参考,设置高氮(22.50g/m2)和低氮(11.25g/m2)两个处理。为研究穗部形态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齐穗期将弯穗型品系的穗固定吊起变成直立形态。研究不同穗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品质相关性状、物质积累和分配、灌浆动态和穗部性状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穗型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极显着影响,与弯穗型家系相比,直立穗型家系的产量、经济系数、总生物量、干物质积累、分蘖较高,而株高较低,分别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2.穗型对加工品质中糙米率有显着影响,对精米率、整精米率有极显着影响。穗型对外观品质中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均有极显着影响。穗型对食味值有极显着影响,在同等肥力栽培条件下弯穗型水稻食味值高于直立穗型水稻食味值,且穗型间食味值均无差异。3.改变穗部形态后,弯穗型水稻千粒重,直穗型水稻千粒重减少,两种穗型水稻结实率、食味值有所增加,由此可见穗型对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综上所述,直立穗型品系配以高氮栽培方式是实现高产的重要途径,但高氮施入显着降低了稻米的食味品质。氮肥对粳稻食味品质影响的贡献率最大,与之相比,穗型对食味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采用直立穗型品系,结合优化的氮素运筹模式具有实现较高产和较优质协调统一潜在可能。

王青营[6](2019)在《遗传背景对水稻DEP1功能的影响及与IPA1的聚合效应》文中研究表明株型改良一直是水稻提高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水稻中许多株型性状的相关基因被相继克隆。在这些基因中,直立穗型基因DEP1增加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在北方粳稻育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理想株型基因IPA1的主要特征是分蘖少、没有无效分蘖、茎秆粗壮、穗大粒多。遗传背景对DEP1功能的影响及其与IPA1的相互作用,是水稻株型改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结果如下:1.以直立穗型等位基因dep1构建35S过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至水稻秋田小町和辽粳5号中,育成秋田小町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及辽粳5号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并对其株型、叶面积、生理指标、物质生产及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由于dep1基因的过表达,秋田小町背景下ox-dep1与野生型相比,在齐穗期20天后株高显着降低;剑叶长、倒2叶长、倒3叶长均显着下降,剑叶宽下降、倒2叶宽显着增加、倒3叶宽均显着下降;穗颈弯曲度显着下降;剑叶角、倒2叶角、倒3叶角减小;SPAD值增加;氮平衡指数增加;产量提高。但在辽粳5号背景下,转基因水稻株高呈上升趋势,只有LD4植株株高下降;SPAD、氮平衡指数在始穗期前25天均高于野生型辽粳5号;产量明显提高。不同遗传背景中,dep1基因功能的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中各别表型出现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例如:秋田小町背景下ox-dep1转基因系株高呈下降趋势,但辽粳5号背景下ox-dep1转基因系株高呈上升趋势;秋田小町背景下粒宽降低,在辽粳5号背景下粒宽增加。秋田小町背景下ox-dep1转基因系剑叶长、倒2叶长、倒3叶长均显着下降;辽粳5号背景dep1转基因系LD1剑叶长显着下降,LD3、LD4转基因系倒2叶长显着下降,LD2、LD3、LD4、LD5转基因系倒3叶长显着下降。2.分别构建dep1转基因系和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以丰锦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和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作为双亲,杂交得到dep1基因与ipa1基因聚合系。dep1转基因株系株高显着低于丰锦,ipa1转基因系的株高略低于丰锦;基因聚合系在拔节期20d前显着低于丰锦,20d后株高显着高于丰锦及其双亲丰锦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丰锦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ipa1转基因系、聚合系亲本剑叶、倒2叶、倒3叶叶长变长,叶宽变窄。dep1转基因株系的穗颈弯曲度显着降低、剑叶角显着降低、倒2叶夹角显着下降、dep1转基因株系的倒3叶夹角下降。ipa1转基因系的穗颈弯曲度显着增加,剑叶角显着降低,ipa1转基因株系的倒2叶夹角显着下降,ipa1转基因株系的倒3叶夹角下降。基因聚合系的穗颈弯曲度降低,剑叶角增加,基因聚合系的倒2叶夹角显着下降,基因聚合系的倒3叶夹角下降。丰锦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的叶面积指数显着降低,基因聚合系叶面积指数略低于野生型丰锦,但显着高于双亲丰锦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dep1转基因株系的SPAD提高,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的SPAD值在始穗期25d至始穗期后35d期间低于野生型丰锦,其余时间均高于野生型丰锦。基因聚合系SPAD值高于野生型丰锦及双亲丰锦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基因聚合系氮平衡指数显着高于两个亲本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丰锦,丰锦背景下dep1转基因系氮平衡指数显着高于野生型丰锦,丰锦背景下ipa1转基因系略高于野生型丰锦。基因聚合系生物量升高,但经济系数降低;单株产量高于野生型及双亲,每穴穗数、结实率、千粒重降低,但每穗粒数升高。将两个粳稻育种中广泛应用两个优势基因聚合到粳稻丰锦中,得到的基因聚合系表型为双亲表型的组合,且优于亲本及野生型,呈现出少蘖,壮秆,大穗、直立穗,株型紧凑且产量增加,为水稻高产、超高产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

房闵[7](2018)在《北方杂交粳稻耐低肥特性及杂种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具有生物量大、抗逆性强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用杂交粳稻笹优418连续自交构建对BT型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的140份F9恢复系,与株型理想、异交习性好、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BT型粳稻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构建140个杂交组合,分别将这两套群体种植在逆境(低肥)与正常肥力条件下,分析产量性状、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株型、穗部性状的差异、杂种优势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正常肥力条件下F1群体产量、穗数、生物产量与抽穗前、后物质生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穗粒数、结实率和生物产量与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穗数、穗粒数和生物产量与剑叶面积均呈显着正相关,除千粒重外产量及相关性状与倒二节间长均呈显着正相关,产量、穗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倒二节间粗显着正相关;产量、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基本与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粒数及其结实率显着正相关。低肥条件下F1群体产量、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与抽穗前、后物质生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穗粒数、结实率和经济系数与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生物产量与测定的物质生产特性均呈显着正相关;产量、穗数与倒二、三叶面积均呈显着正相关,与其他株型性状基本表现为负相关;其他产量构成因素与株型性状关系不密切,生物产量与上三叶面积正相关,经济系数与上三叶面积负相关;产量相关性状与一、二次枝梗粒数基本表现为显着正相关。相对正常肥力条件而言,低肥条件下F1群体产量更依赖于齐穗后干物质生产。2.正常和低肥条件下F1群体产量平均值分别为8.39 t/hm2和8.72t/hm2,后者较前者增产3.93%;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产量表现为显着正相关,穗粒数表现为显着负相关,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相对正常肥力而言,低肥条件更有利于茎鞘干物质的积累,特别是鞘部干物质的积累。不同肥力条件下F1群体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株型性状、穗部性状的相关性大多并不密切。3.不同肥力条件下恢复系产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与上三叶面积均表现为负相关,其中倒二、三叶达到显着水平;正常肥力条件更多依赖于生物产量,而低肥条件下更多依赖于经济系数。正常肥力条件下恢复系产量与着粒密度、二次枝梗粒数和一二次枝梗结实率、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低肥条件下恢复系产量与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粒数和一二次枝梗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4.正常和低肥条件下恢复系群体产量平均值分别为6.82 t/hm2和7.17t/hm2,前者较后者减产5.13%;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产量相关性不显着,穗数和千粒重表现为显着负相关,穗粒数和结实率未达到显着水平。不同肥力条件下恢复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表现为显着正相关;与F1群体类似,恢复系群体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株型性状、穗部性状的相关性也大多没有达到显着水平。

郑刚[8](2018)在《通过不同穗型选育低镉积累三系杂交籼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主粮水稻生产中的重金属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镉在籽粒中的积累研究备受重视。穗型是构成水稻株型和产量的重要性状,通过研究不同穗型杂交稻中的重金属的镉积累规律,选育糙米低镉积累杂交稻籼稻,在保障粮食卫生安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不同穗型的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采用7×6的NCII遗传设计配制了42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对这些杂交种及其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叶型进行考察,测定和分析这些材料的糙米镉积累的配合力效应和糙米镉含量与各种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了不同穗型材料的糙米镉含量的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在亲本只有弯曲和直立两种穗型,杂交组合则表现出弯曲、半直立和直立三种穗型,主要产量性状如株高和千粒重的表型值多数是弯曲穗型材料的高于直立穗型的,但是每穗着粒数和着粒密度的表现相反。在杂交组合中,半直立穗型材料的多数性状表现为中间型。2.不同材料的糙米镉含量差异显着,总体表现为杂交组合高于亲本。在亲本中,直立穗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的糙米镉含量都是分别高于相应的弯曲穗亲本。杂交组合中,直立穗型的糙米镉含量较低,弯曲穗型和半直立穗型的糙米镉含量差异不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不同穗型杂交组合的糙米属镉含量的杂种优势以正优势为主,糙米低镉含量的杂种优势高低依次为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和弯曲穗型。3.配合力分析表明亲本的糙米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差异都显着,其中不育系中是直立穗型材料F62A的GCA最好,为-10.74;恢复系中是弯曲穗型材料R3203的GCA最好,为-22.01。直立穗型亲本较容易配组出镉含量较低的杂交稻组合。特殊配合力分析认为,半直立穗型相对更容易得到镉含量较低的杂交组合。4.遗传方差分析表明,不育系糙米镉含量的GCA方差所占的比重高达77.01%,不育系的基因加性效应对杂种一代的糙米镉含量起主导作用,同时说明糙米镉含量的亲本改良在早期世代选择的效果较好。5.相关分析表明,杂交种糙米的镉含量与不育系的糙米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其中直立穗型杂交种的糙米镉含量与直立穗不育系的镉含量极显着正相关;各种农艺性状中,杂交种的糙米镉含量与杂交种的结实率和剑叶宽负相关,与其它性状的相关性不显着。6.筛选出了糙米镉含量较低,且稻谷产量较高的三个优良组合:半直立穗型组合F62A/R3203、F62A/R534和弯曲穗型组合F61A/R3203。

赵明珠,王青营,孙健,徐正进,陈温福[9](2017)在《水稻直立穗型基因DEP1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有多个水稻(Oryza sativa)产量相关基因被相继克隆,其中直立穗型基因DEP1在我国粳稻育种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前人关于DEP1的研究结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DEP1编码的G蛋白γ亚基的富含半胱氨酸区域缺失突变增强了G蛋白信号的传递,提高了分生组织活性,增加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水稻的单株产量潜力.同时,穗型直立使水稻具有良好的群体结构和抗倒伏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因此,继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后,以直立穗型基因DEP1为基础的株型改良将可能实现水稻产量的第三次飞跃.

牛付安[10](2011)在《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水稻每年种植面积达3300万hm2,其中籼稻2500万hm2左右,粳稻800万hm2左右。我国粳稻目前以常规品种为主,杂交粳稻占粳稻总面积比例仅为3%,远远落后于杂交籼稻在籼稻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70%),我国杂交粳稻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相比产量优势并不明显,直立穗的利用是常规粳稻品种高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研究表明,直立穗型品种群体结构合理,具有高产的潜能。将直立穗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有可能实现杂交粳稻产量的突破。发掘穗角性状有利等位变异可以为改良杂交粳稻穗型,进而提高其产量打下基础。本研究首先利用粳稻品种秀水79和C堡及其衍生的254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穗角性状进行遗传分离分析,然后对本实验室原先构建的秀水79/C堡组合遗传图谱进行了加密,并在此图谱基础上对RIL群体穗角性状进了QTL定位。最后利用SSR标记对太湖流域95个粳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了穗角性状与标记变异的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4个生长环境下RIL群体的穗角性状进行遗传分离分析,结果显示,穗角性状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4个环境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47%、73.59%、72.15%和65.2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1.00%、25.18%、22.93%和29.39%。2.经过加密的秀水79/C堡组合遗传图谱的SSR标记信息位点数目增加到111个。利用此图谱运用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WinQTLCart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2.0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RIL群体穗角性状进行QTL定位,2种方法共检测到12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WinQTLCart2.5检测到12个,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83%-30.60%,QTLNetwork2.0检测到8个,可解释表型变异的0.01%~39.89%。qPA4.1、qPA6.1、qPA9.2、qPA9.5和qPA9.7均被QTLNetwork2.0检测到,而且至少在3个生长环境下被WinQTLCart2.5检测到。其中qPA9.2和qPA9.5贡献率最大值分别达到38.65%和39.89%,为两个稳定的主效QTL。除qPA11外,检测到的各个加性位点减效等位基因均来自秀水79。另外还检测到8对加性×加性互作位点,但这些位点互作效应均不强,仅可解释表型变异的0.36%-1.71%。所有检测到的加性位点和上位性互作位点均不存在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3.对95个粳稻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进行标记变异与穗角性状的关联分析发现,自然群体由10个亚群组成,所使用的94个SSR标记中有6个被检测到与穗角性状相关联。对检测到的标记进一步解析,鉴定出10个控制穗角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以及5个携带这些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其中,具有较大减值效应的5个优异等位变异均分布于秀水04或秀水79。

二、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农艺特性及育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农艺特性及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穗长QTL qPL5和抽穗期QTL qHd2-1的定位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水稻QTL的定位
        1.1.1 遗传群体的的种类及利用
        1.1.2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的发展
        1.1.3 QTL定位方法
    1.2 水稻穗型研究进展
        1.2.1 穗型遗传及相互关系
        1.2.2 穗型性状QTL的定位
        1.2.3 穗粒数及枝梗数QTL定位和克隆
        1.2.4 水稻穗长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1.3 水稻抽穗期研究进展
        1.3.1 水稻抽穗期的概述
        1.3.2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克隆
        1.3.3 水稻抽穗期的调控通路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水稻穗长QTL qPL5的定位与效应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遗传群体构建
        2.1.2 农艺性状调查
        2.1.3 分子标记开发
        2.1.4 DNA提取与PCR反应
        2.1.5 穗轴细胞形态观察
        2.1.6 RNA提取及qRT-PCR分析
        2.1.7 候选基因分析
        2.1.8 目标基因CRISPR/Cas9载体的构建与水稻转化
        2.1.9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代换系N58中导入片段鉴定及农艺性状考查
        2.2.2 qPL5的连锁分析
        2.2.3 qPL5的精细定位
        2.2.4 qPL5候选基因分析
        2.2.5 qPL5的遗传效应分析
        2.2.6 穗长增加的细胞学分析
    2.3 讨论
第三部分 水稻抽穗期QTL qHd2-1的定位与效应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材料及遗传种群构建
        3.1.2 农艺性状的考查
        3.1.3 分子标记的开发
        3.1.4 DNA提取与PCR反应
        3.1.5 RNA提取及qRT-PCR分析
        3.1.6 候选基因分析
        3.1.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抽穗期QTL qHd2-1的检测
        3.2.2 qHd2-1定位
        3.2.3 候选基因分析
        3.2.4 qHd2-1调控抽穗期的遗传途径
        3.2.5 qHd2-1遗传效应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中基因定位、测序及荧光定量所使用的引物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水稻穗型与产量
        1.1.2 水稻穗型与品质
    1.2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1.3 品质及其相关性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农艺性状的测量
        2.3.2 光合指标的测定
        2.3.3 叶片SPAD值的测定
        2.3.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3.5 品质指标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穗部性状的分析
    3.2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性状分析
        3.2.1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3.2.2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光合特征的分析
        3.2.3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分蘖比较
        3.2.4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的株高比较
        3.2.5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SPAD值比较
        3.2.6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3.3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3.3.1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3.3.2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3.3.3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RVA谱特征值的比较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4.2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直立穗水稻R499产量及稻米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稻株型与田间小气候
    1.2 水稻穗型与田间小气候
    1.3 田间管理与田间小气候
    1.4 田间小气候与稻田病虫害发生
    1.5 田间小气候与稻谷产量
    1.6 田间小气候与稻米品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与测定
        2.3.1 群体小气候指标
        2.3.2 农艺性状
        2.3.3 纹枯病
        2.3.4 产量及产量性状
        2.3.5 食味蒸煮品质指标
        2.3.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R499 田间小气候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1.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光照强度日变化情况
        3.1.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垂直光照强度情况
        3.1.3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温度日变化情况
        3.1.4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群体相对湿度日变化情况
    3.2 R499 农艺性状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2.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穗弯曲度动态变化情况
        3.2.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分蘖动态变化情况
        3.2.3 不同栽培密度下成熟期R499 农艺性状指标间特征
    3.3 R499 纹枯病发病率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4 R499 产量及产量性状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5 R499 食味蒸煮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3.5.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直链淀粉含量特征
        3.5.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RVA图谱特征值情况
        3.5.3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食味蒸煮品质指标间关系
    3.6 R499 纹枯病发病与田间小气候及农艺性状关系
    3.7 R499 产量性状与纹枯病、田间小气候及农艺性状关系
    3.8 R499 食味蒸煮品质与纹枯病、田间小气候及农艺性状关系
4 讨论与结论
    4.1 直立穗R499 纹枯病发病率对田间小气候、农艺性状的响应
        4.1.1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田间小气候特征
        4.1.2 不同栽培密度下R499 农艺性状特征
        4.1.3 R499 田间小气候与农艺性状关系
        4.1.4 R499 纹枯病发病率与田间小气候、农艺性状关系
    4.2 直立穗R499 产量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4.3 直立穗R499 食味蒸煮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
5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对水稻DEP1近等基因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态环境对水稻的影响
    1.2 直立穗型水稻生理生态特性
    1.3 直立穗型水稻与氮素利用效率
    1.4 直立穗型水稻品质研究进展
    1.5 水稻直立穗型基因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
第三章 遗传背景对DEP1 基因产量及品质表型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3.1.4 水稻品质性状的测定
        3.1.5 水稻蒸煮品质性状的测定
        3.1.6 RVA特性研究
        3.1.7 水稻食味值的研究
        3.1.8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EP1 基因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3.2.2 DEP1 基因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DEP1 基因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产量相关项目测定
        4.1.4 气候因子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气温及太阳辐射
        4.2.2 生育期
        4.2.3 DEP1 基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DEP1 基因型效应与太阳辐射和温度的相互作用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氮肥水平对DEP1 近等基因系品质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品质性状测定
        5.1.4 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测定
        5.1.5 水稻食味值的研究
        5.1.6 水稻RVA特性研究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对DEP1 近等基因系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5.2.2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对DEP1 近等基因系ECQs的影响
        5.2.3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对DEP1 基因RVA特性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5)穗型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水稻发展现状
        1.1.2 水稻穗型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研究
    1.2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1.3 品质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穗型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方差分析
        3.1.2 产量
        3.1.3 经济系数和总生物量
        3.1.4 产量构成因素
        3.1.5 分蘖株高动态
        3.1.6 干物质积累
        3.1.7 不同穗位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穗型对品质的影响
        3.2.1 穗型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2.2 穗型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3.2.3 穗型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3.3 改变穗型后产量和品质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穗型对产量的影响
        4.1.2 穗型对品质的影响
        4.1.3 改变穗型后产量和品质变化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6)遗传背景对水稻DEP1功能的影响及与IPA1的聚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DEP1 基因研究进展
        1.1.1 DEP1 基因的研究背景
        1.1.2 DEP1 基因的发现
        1.1.3 DEP1 基因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利用情况
    1.2 IPA1 基因研究进展
        1.2.1 IPA1 基因的研究背景
        1.2.2 IPA1 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基因聚合
2 材料与方法
    2.1 遗产背景对水稻DEP1 基因功能影响的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 DEP1 基因与IPA1 基因聚合对水稻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遗产背景对水稻DEP1 基因功能影响的研究
        3.1.1 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 过表达对水稻株型性状的影响
        3.1.2 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 过表达对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 过表达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3.1.4 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 过表达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3.1.5 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 过表达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6 不同遗传背景下dep1 过表达对水稻粒型的影响
    3.2 DEP1 基因与IPA1 基因聚合对水稻的影响
        3.2.1 dep1 基因与ipa1 基因聚合对水稻株型的影响
        3.2.2 dep1 基因与ipa1 基因聚合对水稻叶面积的影响
        3.2.3 dep1 基因与ipa1 基因聚合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3.2.4 dep1 基因与ipa1 基因聚合对水稻物质生产的影响
        3.2.5 dep1 基因与ipa1 基因聚合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北方杂交粳稻耐低肥特性及杂种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杂交粳稻的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水稻研究进展
        1.1.2 国内外杂交粳稻研究进展
    1.2 杂交粳稻抗性研究概况
        1.2.1 .杂交粳稻对稻瘟病抗性研究
        1.2.2 杂交粳稻纹枯病抗性研究
    1.3 杂交粳稻恢复系研究进展
        1.3.1 恢复系测交筛选
        1.3.2 基因测定恢复系选育
    1.4 杂交粳稻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1.4.1 杂交粳稻杂种优势
        1.4.2 杂交粳稻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杂交粳稻理想株型研究
        1.5.1 理想株型的提出与发展
        1.5.2 理想株型性状指标的研究
        1.5.3 理想株型模式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2 本研究的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1 试验材料来源
        2.1.2 试验方法
    2.2 指标测定
    2.3 肥料及水平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肥力对F_1群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3.1 正常肥力力条件下F_1群体农艺性状的变异
        3.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1.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3.1.3 株型性状
        3.1.4 穗部性状
        3.1.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的关系
        3.1.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株型性状的关系
        3.1.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3.2 低肥力条件下F_1群体农艺性状的变异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3.2.3 株型性状
        3.2.4 穗部性状
        3.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的关系
        3.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株型性状的关系
        3.2.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3.3 不同肥力条件下F_1群体农艺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3.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3.3.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3.3.3 株型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3.3.4 穗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3.4 小结
        3.4.1 不同肥力条件F_1干物质积累及转移与产量的关系
        3.4.2 不同肥力条件下F_1产量及产量结构
        3.4.3 不同肥力条件F_1抽穗期干物重、抽穗期后产生干物重与产量、经济系数的关系
        3.4.4 杂交粳稻株型性状
        3.4.5 穗部性状
第四章 肥力对恢复系群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4.1 正常肥力条件下恢复系群体农艺性状的变异
        4.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1.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4.1.3 株型性状
        4.1.4 穗部性状
        4.1.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干物质转移特性的关系
        4.1.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株型性状的关系
        4.1.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4.2 低肥力条件下恢复系群体农艺性状的变异
        4.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2.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4.2.3 株型性状
        4.2.4 穗部性状
        4.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干物质转移特性的关系
        4.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株型性状的关系
        4.2.7 产量及构成因素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4.3 不同肥力条件下恢复系群体农艺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4.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4.3.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4.3.3 株型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4.3.4 穗部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北方杂交粳稻杂种优势分析
    5.1 正常肥力条件下F_1群体杂种优势分析
        5.1.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1.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5.1.3 株型性状
        5.1.4 穗部性状
    5.2 正常肥力条件下F_1杂种优势与恢复系的关系
        5.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2.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5.2.3 株型性状
        5.2.4 穗部性状
    5.3 低肥力条件下F_1群体杂种优势分析
        5.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3.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5.3.3 株型性状
        5.3.4 穗部性状
    5.4 低肥条件下F_1杂种优势与恢复系的关系
        5.4.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4.2 干物质积累转移特性
        5.4.3 株型性状
        5.4.4 穗部性状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不同施肥处理条件杂交粳稻干物质积累转移与产量的关系
        6.1.2 不同施肥处理条件杂交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
    6.2 结论
        6.2.1 不同肥力处理条件下杂交粳稻各主要农艺性状特性
        6.2.2 相同肥力条件下杂交粳稻对其亲本部分性状的杂种优势及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8)通过不同穗型选育低镉积累三系杂交籼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文献综述
    1 水稻的镉污染及其防治研究
        1.1 农田镉污染的现状及来源
        1.1.1 农田重金属镉污染来源
        1.1.2 农田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1.2 镉对人体的毒害
        1.3 糙米镉污染现状与危害
        1.4 糙米镉等重金属污染的防治
        1.4.1 水稻的镉吸收和积累的差异的研究
        1.4.2 糙米低镉积累水稻品种筛选和培育
        1.4.3 杂交稻的籽粒镉积累的研究
    2 水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研究概况
        2.1 杂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概况
        2.2 水稻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关系
        2.3 杂交稻的糙米金属元素积累的配合力研究
    3 水稻穗型的分类与直立穗型在杂交稻中的利用
        3.1 水稻穗型的分类
        3.2 水稻直立穗型的遗传特点
        3.3 水稻直立穗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水稻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田间试验
        2.2 性状调查方法
        2.2.1 考种与测产
        2.2.2 叶片性状
        2.2.3 糙米的密度测定
    3 糙米镉含量测定
        3.1 样品采集方法
        3.2 样品处理方法
        3.3 糙米及土壤镉含量测定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各种材料的主要性状表现
        1.1 亲本材料的主要性状表现
        1.2 不同穗型杂交组合的主要性状表现
    2 糙米镉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
        2.1 亲本糙米镉含量
        2.2 杂交F_1代糙米镉含量
        2.3 各杂交组合糙米镉含量杂种优势分析
    3 糙米重金属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3.1 各杂交组合糙米镉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3.1.1 各组合糙米镉含量的方差和配合力方差分析
        3.1.2 糙米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3.1.3 杂交组合糙米镉含量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3.2 各杂交组合糙米镉含量遗传方差和遗传力分析
        3.3 不同穗型杂交稻组合的糙米镉含量配合力分析
    4 不同材料的各种性状与糙米镉含量的相关分析
        4.1 杂交组合与亲本糙米镉含量的相关性
        4.2 杂交组合F_1的糙米镉含量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3 不同穗型材料的镉含量相关性分析
        4.3.1 不同穗型亲本的糙米镉含量
        4.3.2 不同穗型杂交稻组合的糙米镉含量
        4.3.3 不同穗型杂交组合与亲本糙米镉含量的相关性
    5 糙米低镉含量优良新组合的筛选
四、讨论
    1 糙米镉含量的杂种优势利用
    2 通过穗型改良培育低镉积累杂交稻
五、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水稻直立穗型基因DEP1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立穗型基因DEP1的发现与利用
2 直立穗型等位基因depl与每穗粒数
3 直立穗型等位基因dep1与千粒重
4 直立穗型等位基因depl与氮素利用
5 直立穗型等位基因dep1与稻米品质
6 展望

(10)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杂交粳稻育种
        1.1 杂交粳稻育种的研究历程
        1.2 杂交粳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1.3 杂交粳稻育种策略
    2 穗型与杂交粳稻育种
        2.1 穗型的分类
        2.2 穗型与其它性状的关系
        2.3 穗型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2.4 水稻直立穗性状的发现
        2.5 水稻直立穗性状的遗传研究
    3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4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研究进展
        4.1 单标记方差分析法
        4.2 区间作图法
        4.3 复合区间作图法
        4.4 多区间作图法
        4.5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5 关联分析
    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4个环境下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
        1.3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
        1.4 粳稻秀水79/C堡组合SSR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
        1.5 RIL家系群体穗角性状的QTL定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析
        2.2 RIL群体穗角性状的QTL定位
    3 讨论
第三章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穗角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田间种植和性状考察
        1.3 自然群体穗角性状的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SR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2.2 太湖流域粳稻自然群体的结构分析
        2.3 太湖流域粳稻自然群体中与穗角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
        2.4 太湖流域粳稻自然群体中穗角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及其载体材料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四、直立穗型粳稻品种农艺特性及育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穗长QTL qPL5和抽穗期QTL qHd2-1的定位与效应分析[D]. 陈志爱. 扬州大学, 2021(08)
  • [2]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D]. 牟新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6)
  • [3]直立穗水稻R499产量及稻米品质对栽培密度的响应[D]. 韦叶娜.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对水稻DEP1近等基因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王远征.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穗型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姜艺晖.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遗传背景对水稻DEP1功能的影响及与IPA1的聚合效应[D]. 王青营.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北方杂交粳稻耐低肥特性及杂种优势研究[D]. 房闵.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6)
  • [8]通过不同穗型选育低镉积累三系杂交籼稻的研究[D]. 郑刚.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9]水稻直立穗型基因DEP1研究进展[J]. 赵明珠,王青营,孙健,徐正进,陈温福.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7(10)
  • [10]粳稻穗角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和QTL定位及关联分析[D]. 牛付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标签:;  ;  ;  ;  

直穗粳稻品种农艺性状及选育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