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原植被及其利用

中国草原植被及其利用

一、中国的草原植被及其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华[1](2021)在《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草原处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波动性较大,同时具有脆弱性和严酷性,使得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草原的生态系统更容易发生退化。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区水分补给的主要来源,蒸散发是干旱半干旱区最主要的水分损失途径,而植被恢复势必会增加耗水量和土壤水分的损失。因此,精确地估算干旱半干旱地区蒸散量和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并掌握其时空规律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不同保护与利用方式下草地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与生态效应的研究,以期为区域植被配置和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建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使用涡动相关观测技术获取了干旱半干旱地区赛罕乌拉的草地生长期观测数据,对三种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物种组成、重要值、地上生物量、盖度及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其产生的生态效应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使用构建的SEBAL模型,模拟了研究区2000~2019年的蒸散发量及其变化(evapotranspiration,ET),分析了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模型法计算了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rain water utilization potential indicator,RUP);分析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生物量、丰富度、多度、盖度等对蒸散发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区草地生长季蒸散发及气象因子变化变化规律。实验观测期间,蒸散发量从5月到6月呈下降趋势,从6月到8月呈上升趋势并达到峰值,8月后持续下降,生长季的蒸散发量为313.8 mm。草地碳源汇效应成波动状态,土壤的体积含水量与降雨变化呈现一致性,降雨多集中于后期。(2)利用水分亏缺来评价现有水资源是否满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同样适用于赤峰区域,通过大尺度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以赛罕乌拉所在的赤峰市为例,研究了大尺度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际蒸散发量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高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小,而蒸散发中值与低值区域(<400 mm),对应的雨水资源化潜力相对较大。在研究时段,大多数区域处于年动态水分盈余状态。(3)研究了解了赛罕乌拉蒸散发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通过遥感和空间分析表明,在空间上,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主要集中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区域;从时间变化上,2010~2019年实际蒸散发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9年实际蒸散发的高值区(>400 mm)面积呈下降趋势,中值区(300~400 mm)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水分亏缺盈余方面,从2000~2006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从2006到2012年,水分盈余区域面积呈显着增加趋势,而2012年之后到2019年,雨水资源化潜力又逐年减小,其中2016~2019年三种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草地均处于年动态水分亏缺状态,表明气象要素对蒸散发有显着影响。(4)揭示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实际蒸散发与草地主要生长状况指标的相关关系。对赛罕乌拉2000~2019年的蒸散发研究表明,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与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围封草场的相关性较强,放牧草场的相关性较弱。围封草场和打草场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较广,与蒸散发的相关性也呈正相关关系,而放牧场的多样性指数与蒸散发呈负相关关系。放牧草场和围封草场的蒸散发随着总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打草场的蒸散发与总盖度的相关性较弱(5)研究发现了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生态效应变化。通过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效应、结构效应、质量效应、功能效应、风沙防护效应等综合研究表明,围封恢复草场的生态效应为正向效应,打草场的生态效应为负向效应,放牧草场的生态效应为零效应,表明退化草地围封恢复措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打草场常年打草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围栏恢复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向顶极群落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6)研究发现,草地围封模式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在降水量低于350 mm的干旱半干旱区,建议以围封保护恢复为主,同时控制草地围封保护和刹割时间,在保护的前提下提升经济效益。在对需要进行人工补种的严重退化草地,首先,应以草本植物修复为主。其次,选择合适的耐寒、耐旱的本地物种,同时优化草本植物的种植密度,降低草地的耗水,减缓干旱胁迫,提高农牧交错区的草地保护与恢复成效。在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提升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修复效益最大化。

郎学东,刘万德,刘娇,苏建荣[2](2021)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改进及命名探讨》文中认为综合世界植被和中国植被的分类进展,以群落外貌、结构、动态、种类组成、成因和生境相结合为依据,提出一个新改进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仍坚持将植被型(Vegetation type)、群系(Alliance)和群丛(Associaton)作为植被分类的基本等级,但群系的英文建议用"Alliance",而不用"Formation"。植被型以上设置植被纲(Class of vegetation types)、植被亚纲(Subclass of vegetation types)和植被型组(Group of vegetation types)作为辅助分类单位,植被型以下建议不设过多的分类辅助等级。我们将自然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分为3个植被纲,7个植被亚纲,12个植被型组,76个植被型。植被型等级编排了分类代码。新改进的分类系统与中国植被1980分类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将冻原、荒漠、沼泽分别作为一种植被类型的生长环境,而非作为一种植被类型来看待,以示与地貌学和自然地理学相关概念区分;新增簇生叶类植被亚纲和相关植被型,将竹类分别归并到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相关等级;依据草本植物的生态类型、植被成因及其动态,将草本植被分成草原、草甸和草丛3个植被型组。植被命名的方法作为植被分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文中进行了重点探讨。

李星[3](2021)在《中国红砂荒漠植被分类及其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砂属(Reaumuria L.)植物隶属柽柳科(Tamaricaceae),灌木或半灌木,在荒漠区是草场上最重要的牧草,同时也是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红砂荒漠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地带性荒漠群落。系统研究红砂群落类型、地理分布及其群落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中国植被志》荒漠卷的编写提供重要参考和数据资料,也可为荒漠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本论文利用系统的野外样方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红砂荒漠进行了分类,划分了群系、群丛组和群丛,分析了红砂属荒漠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据红砂荒漠46个样点,138个样方统计,记录到维管植物97种,隶属于20科60属;主要生活型为灌木、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占总物种数的77.6%,其他为一二年生草本;按Raunkiaer生活型系统分类,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各20种,占总物种数41.2%;地面芽植物共30种,占物种总数的30.9%;地下芽植物8种,占总物种数8.2%;水分生态类型中以旱生类群(强旱生、旱生、中旱生)为主,共计有80种,占总物种数的82.5%,中生(中生、旱中生)类群16种,占总物种数16.5%,水生植物1种。水分生态类型组成反映了红砂群落对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2、红砂荒漠植被可划分为3个群系,9个群丛组,44个群丛。3个群系分别为红砂群系(Reaumuria songarica Desert Alliance)、黄花红砂群系(Reaumuria trigpna Desert Alliance)、五柱红砂群系(Reaumuria kaschgarica Desert Alliance);9个群丛组分别为红砂-草本群丛组(Reaumuria songarica–Herb Shrub and Herb Desert)、红砂-灌木荒漠群丛组(Reaumuria soongarica-Shrubs Shrub Desert)、红砂-灌木-草本群丛组(Reaumuria soongarica-Shrub-Herbs Shrub and Herb Desert)、红砂-半灌木-草本群丛组(Reaumuria soongarica-Semi-Shrub–Herbs Shrub-Semi-Shrub and Herb Desert)、红砂-半灌木群丛组(Reaumuria soongaricaSemi-Shrub Shrub and Semi-Shrub Desert)、黄花红砂-草本群丛组(Reaumuria trigpna-Herb Shrub and Herb Desert)、黄花红砂-半灌木群丛组(Reaumuria trigpna-Semi-Shrub Shrub and Semi-Shrub Desert)、五柱红砂-灌木-草本群丛组(Reaumuria kaschgarica-Shrub-Herbs Semi-Shrub-Shrub and Herb Desert)、五柱红砂-灌木群丛组(Reaumuria kaschgarica-Shrub Semi-Shrub-Shrub Desert)。3、红砂荒漠物种α多样性中,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降水和海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重要值(Bray-curtis)的群落物种β多样性和基于二元数据(物种的有无)的(S?rense)β多样性与气候因素、地理距离均有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4、根据本研究调查的35个红砂群丛138个样方分析,有14个群丛的系统发育结构为聚集,6个群丛为发散,其余群丛系统发育结构为随机扩散;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重要值的系统发育结构与地理距离有显着正相关;基于二元数据的系统发育结构与气候因素显着正相关(P<0.01)。

吴叶慧[4](2021)在《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文中认为阿尔金山位于E 85°53′~94°20′、N 37°30′~39°25′,横跨新疆、青海、甘肃三个省区。与昆仑山、祁连山共同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山地,最西端以车尔臣河为界,最东端以当金山口与祁连山相隔,南北分别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河西地区西部,山脉呈近似东西走向。阿尔金山处于亚洲荒漠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一批珍稀而独特的植物。通过对阿尔金山由西向东设置的4条垂直带上的33个群落样地的详细调查以及该区域不同生境中标本的采集、鉴定,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系统的分析阿尔金山科属种的数量特征和地理成分,以及与周边山地植物区系的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阿尔金山的植被分布差异性显着,北坡植被类型以亚洲中部荒漠群落和山地草原群落为主,南坡4000m以上受青藏高原的影响较大,带谱中的高寒草原尤为突出;在水平分异上,阿尔金山带谱从东西两端到中段逐渐简化,中段最为简单,温性荒漠直接与高寒荒漠连接,西段带谱最具特色的是山地西山羊茅(新疆银穗草)Festuca olgae草原,东段垂直带谱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星毛短舌菊Brachanthemum pulvinatum荒漠群落,它们分别止于阿尔金山中段。2.由于干旱气候的影响,阿尔金山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显着。3.阿尔金山共有维管植物41科、151属、356种(含种下单位),其中蕨类植物按PPG系统统计分别有1科、1属、1种,裸子植物按Christenhusz系统统计有1科、1属、4种,被子植物按APGⅣ统计有39科、149属、351种。其优势科主要以世界性分布大科,如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苋科Amaranthaceae、豆科Leguminosae为主,优势属为蒿属Artemisia、黄耆属Astragalus、披碱草属Elymus、蒲公英属Taraxacum。此次在阿尔金山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9个省级新分布记录种、2个省级新分布记录亚种和1个省级新分布记录变种、186个阿尔金山新分布记录种;阿尔金山特有和近特有植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种。4.阿尔金山植物生活型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半灌木和灌木也占一定的比例;水分生态类型主要以旱生占主要优势,其次为中生。5.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均以温带成分最为突出,充分反映了区系的温带性质;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以亚洲中部成分最为突出,温带亚洲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也占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反映了阿尔金山地区温带荒漠区的性质;6.阿尔金山与西昆仑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北山植物区系的比较中发现,阿尔金山与西昆仑山、河西走廊北山的相似程度最高。7.阿尔金山作为亚洲中部荒漠与青藏高原的天然分界线,其植物区系更受亚洲中部荒漠的影响,青藏高原对其影响只作用于南坡海拔4000m以上部分。

刘贵玺[5](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蔡育蓉[6](2021)在《灌丛化草原土壤功能空间异质性及其对放牧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灌丛化是干旱半干旱草原一种常见的生态现象,其扩张破坏了大面积的草地资源,导致资源在小范围内集中,从而造成灌丛斑块和周边草地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在全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草原灌丛化趋势明显,草原灌丛化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放牧是草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之一,过度放牧会直接降低草原植物生产力和土壤功能,而关于不同放牧情景下灌丛化草原植被、土壤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较少。本文以内蒙古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不同放牧情境下灌丛斑块和草地内植物盖度、高度、生物量、土壤粒径分布、容重、铵态氮、硝态氮、p H、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土壤饱和导水率,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探讨放牧对灌丛化草原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灌丛肥岛效应)的影响,揭示不同放牧情境下灌丛对土壤入渗功能的影响,评估灌丛是否可以缓冲过度放牧对土壤的负作用,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不同程度人为干扰下灌丛化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维持机制。(1)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邻近草地,灌丛斑块内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更大,土壤容重更低,土壤黏粒与粉粒含量更高,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也更高,p H更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灌丛斑块和草地内草地的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显着减少,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有机碳和养分含量显着下降,并且灌丛土堆高度也逐渐增加。我们的结构方程表明,放牧加剧了容重对土壤有机质的负作用,而灌丛则相反。灌丛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相对重要性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重度过牧条件下,灌丛的相对重要性减弱。这些发现强调了过度放牧情况下灌丛斑块对土壤养分维持的重要性,但当牧场长期重度过牧后,更加严重的退化尤其是严重沙化情况下会使得灌丛内外土壤养分趋于均质化。(2)我们发现,相对于草地,灌木对土壤特征(孔隙度、土壤水分)都有积极影响,而放牧则有强烈的相反作用。放牧处理下灌丛斑块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相对作用强度显着高于围封处理,并且放牧对入渗的负作用主要发生在草地中。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放牧条件下灌木通过较大的根系生物量对饱和导水率产生间接正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主要强调了过度放牧时灌木对于维持土壤入渗功能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过度放牧情况下灌木可以缓冲或部分补偿放牧对土壤养分和入渗的负作用,因此,灌丛化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应对过度人类活动干扰及气候变化的一种自组织、自抵抗的适应机制。研究结果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灌丛化草原生态系统稳定维持机制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半干旱灌丛化草原的管理中,应合理控制放牧强度,以维持健全的草地生态功能,避免草原进一步荒漠化。

范凯凯[7](2021)在《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变化是当前最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已成为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放牧、刈割和开垦是最主要的草原利用方式,强烈影响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了解和掌握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于准确评估草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草原生态系统碳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式法和气体井法对围封、放牧、刈割、开垦利用下的土壤表面和剖面温室气体进行观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通量具有显着的日、季动态特征,围封、放牧、刈割、开垦利用下的土壤CO2通量分别为254.47 mg m-2 h-1、329.38 mg m-2 h-1、275.13 mg m-2 h-1、490.07 mg m-2 h-1,与围封相比,放牧、刈割和开垦利用下的土壤CO2通量不同程度增加。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显着的指数回归关系(P<0.05),与土壤含水量间具有显着的线性回归关系(P<0.05),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土壤CO2排放的主导环境控制因子。2.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H4通量具有显着的季动态变化特征,围封、放牧、刈割、开垦利用下的土壤CH4通量分别为-73.24μg m-2 h-1、-78.21μg m-2 h-1、-83.63μg m-2 h-1、-24.00μg m-2 h-1,与围封相比,放牧和刈割利用下的土壤CH4吸收不同程度增加,开垦利用下的土壤CH4吸收减少。围封利用下土壤CH4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影响,放牧和刈割利用下土壤CH4通量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而开垦利用下的土壤CH4通量的控制因子是土壤含水量。3.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N2O通量日、季动态特征不明显,围封、放牧、刈割、开垦利用下的土壤N2O通量分别为33.81μg m-2 h-1、27.48μg m-2 h-1、26.46μg m-2 h-1、34.70μg m-2 h-1,与围封相比,放牧和刈割利用下的土壤N2O排放不同程度减少,开垦利用下的土壤N2O排放增加。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N2O气体通量排放的主要因素,而土壤温度对土壤N2O气体排放无显着影响。4.春季消融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CO2和N2O气体通量累积量仅占了全年总排放量的1.74%-3.25%和9.25%-12.52%,土壤CH4气体通量累积量占全年总吸收量的3.58%-4.12%,本研究观测期冻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并未出现脉冲效应。5.围封和开垦利用下0-20cm土壤是地表CO2气体排放通量的主要贡献源,放牧和刈割利用下0-30cm土壤是地表CO2气体排放通量的主要贡献层。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CH4气体吸收通量主要来源于0-20cm土壤层,土壤N2O气体排放通量主要来源于0-30cm土壤剖面。

冯霜[8](2021)在《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被类型和植物多样性研究是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以阴山北部区域为研究区,运用生态学方法,采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确定植被类型,分析植物种类组成和植物多样性特征,为区域植被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为构建中国荒漠植物群落数据库,编制中国荒漠植物群落各类型分布图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可划分为2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组,23个群系,265个群丛。荒漠以红砂荒漠为主要群系,在265个调查点中出现43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位的16.23%,其次为珍珠猪毛菜群系,出现37个样点,占全部调查点的13.96%。草原植被以短花针茅样点最多,占全部群丛数的7.92%,其次为戈壁针茅,所含样点占全部样点的6.42%。(2)本区有种子植物244种,隶属于35科126属,其中裸子植物仅有一种。优势科为菊科、豆科、藜科、禾本科,占植物总科数的11.43%,其中包含65属140种,分别占植物总属数的51.59%,总种数的57.38%。主要优势属为蒿属、针茅属、葱属、锦鸡儿属,所含种数均在5种以上,占全部种数的18.00%。(3)生活型50.00%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次为一年生草本40种,占种数的16.39%。水分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为主,中生次之,所占比例分别为33.20%、27.05%。植物叶片形态适应性状以条形叶最多,披针形叶次之,所含种数分别为53种、44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1.72%、18.03%。(4)科分布类型归纳为5个分布型和3个分布变型,以世界分布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科数的60.00%,占全部种数的81.97%;属可分为13个类型,8个变型,以温带性质的分布为主体,占全部属数的47.61%,占全部种数的56.97%。种子植物蒙古种分布型的数量最多,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5.57%;其次为东亚种分布型,占本区系植物总种数的13.93%;第三是戈壁种,占本区系总植物种数的11.89%。(5)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10种,其中有四合木、绵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草麻黄、沙冬青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中国特有种3种,分别为华北驼绒藜、内蒙亚菊、四合木。内蒙古保护植物14种,Ⅰ级保护植物有5种,Ⅱ级保护植物4种,III级保护植物5种。(6)对不同植被多样性指数比较发现:荒漠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以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草原植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关系,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均未达到显着水平。

李佩瑶[9](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章益辉[10](2021)在《丽水市森林康养资源及其利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和精神健康,开始选择生态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的森林、湿地作为休假的去处。因此,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的森林康养已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中。丽水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具有发展森林康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对于丽水而言,森林康养产业是打通“两山”通道,加快生态经济化,将GEP转化成GDP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的重要手段;是适应变化顺势而为,加快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众创业创新,加快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丽水市的空气负氧离子资源、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资源、森林风景单体资源等森林康养资源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对丽水市森林康养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2013—2020年,丽水市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在逐年增高,8年空气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为2560个·cm-3。空气负氧离子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空气负氧离浓度最高,冬季空气负氧离浓度最低。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心莲都区负氧离子浓度较低,周边庆元县、龙泉市和缙云县负氧离子浓度较高。庆元县负氧离子浓度最高,为3768个·cm-3,莲都区负氧离子浓度最低,为1373个·cm-3。2.2020年,丽水市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总量为775.5×103t,其中,异戊二烯(ISOP)排放总量为267×103t,单萜烯(TMT)排放总量为267×103t,其它BVOCs(OVC)排放总量为267×103t。BVOCs排放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排放量最高,冬季排放量最低。从空间分布来看,龙泉市天然源BVOCs排放量属丽水市最高,缙云县天然源BVOCs排放量属丽水市最低。3.丽水市森林风景单体资源共3732个,其中包括人文景观1304个,地文景观577个,水文景观376个,较少的是天象景观73个。3732个森林风景单体资源当中,五级森林风景资源单体有61个,四级森林风景资源单体有324个,三级森林风景资源单体有1176个,二级森林风景资源单体有1218个,一级森林风景资源单体有953个。从空间分布来看,莲都区443个资源单体、龙泉市382个资源单体、缙云县401个资源单体、遂昌县464个资源单体、云和县102个资源单体、松阳县444个资源单体、景宁县426个资源单体、庆元县404个资源单体、青田县587个资源单体。4.以丽水白云山森林康养基地和景宁草鱼塘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分析了丽水市森林康养产业的“养旅融合”发展模式。对丽水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短板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并提出了建议。丽水市森林康养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明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康养旅游资源量大面广,生态康养经济发展基础扎实,“长寿之乡”品牌优势凸显。

二、中国的草原植被及其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草原植被及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蒸散发估算方法
        1.2.2 草地蒸散发的影响机制
        1.2.3 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效应
    1.3 研究内容
        1.3.1 草地蒸散发及生长季的变化特征
        1.3.2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1.3.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1.3.4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1.4 本论文关注的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特点
        2.1.2 植被与土壤
        2.1.3 气候特征
    2.2 观测与仪器
        2.2.1 草甸草原的通量观测
        2.2.2 草地生物多样性观测
    2.3 其他地面数据
        2.3.1 气象数据
        2.3.2 遥感数据
        2.3.3 土地利用数据
    2.4 湍流资料质量控制
    2.5 研究方法
        2.5.1 草地湍流通量观测
        2.5.2 生物多样性计算
        2.5.3 基于SEBAL模型的实际蒸散发模拟
        2.5.4 雨水资源化潜力
第三章 草地生长季气象因子及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1 草地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
        3.1.1 土壤湿度与降雨变化特征
        3.1.2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3.1.3 空气温湿度变化特征
        3.1.4 风速和风向变化特征
    3.2 草地下垫面辐射与能量平衡
        3.2.1 草地下垫面小气候平均日变化
        3.2.2 草地下垫面辐射平衡与能量闭合
        3.2.3 草地下垫面净辐射与可能蒸散量
    3.3 碳通量日变化特征
    3.4 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尺度植被蒸散发与水分盈亏的时空变化及植被修复研究
    4.1 区域植被类型及变化
    4.2 区域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4.3 区域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4.4 降水与气温对区域蒸散发和雨水资源化潜力影响
    4.5 区域植被的合理保护与修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地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草地保护与利用研究
    5.1 植被类型变化
    5.2 实际蒸散发与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2.1 实际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
        5.2.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5.3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草地的蒸散发、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和蒸降差的变化
        5.3.1 蒸散发的变化
        5.3.2 雨水资源化潜力指数的变化
        5.3.3 蒸降差的变化
    5.4 群落特征对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的草场蒸散发的影响
        5.4.1 不同保护利用方式下草地多样性对蒸散发的影响
        5.4.2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均匀度对蒸散发的影响
        5.4.3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盖度对蒸散发影响
        5.4.4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群落生物量对蒸散发的影响
    5.5 草地的保护与利用
    5.6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生态效应评估
    6.1 多样性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变化
    6.2 结构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的群落功能群组成变化
    6.3 质量效应---不同草地保护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质量变化
    6.4 功能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草场功能变化
    6.5 防风固沙效应---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与恢复途径防风固沙功能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红砂荒漠植被分类及其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红砂荒漠植被分类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植被分类
        1.2.2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谱系多样性与群落构建理论的提出
        1.2.4 群落构建理论的发展
        1.2.5 基于系统发育下的群落构建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点设置与植被调查
        2.2.2 数据获取
    2.3 数据分析与计算
        2.3.1 群落分类与命名
        2.3.2 区系特征分析
        2.3.3 物种多样性计算
        2.3.4 群落系统发育
第三章 中国红砂荒漠植物区系特征
    3.1 红砂荒漠植物多样性组成
    3.2 红砂荒漠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谱
    3.3 红砂荒漠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
    3.4 存在度等级
    3.5 讨论
        3.5.1 红砂荒漠群落植物区系特征
第四章 中国红砂属荒漠植被分类
    4.1 中国红砂荒漠植被类型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4.2 红砂群落划分类型
        4.2.1 红砂群系Reaumuria soongarica Desert Alliance
        4.2.2 黄花红砂群系Reaumuria trigpna Desert Alliance
        4.2.3 五柱红砂群系Reaumuria kaschgarica Desert Alliance
    4.3 讨论
        4.3.1 中国红砂荒漠群落植被划分
第五章 中国红砂荒漠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其谱系结构
    5.1 物种α多样性
        5.1.1 红砂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经度和海拔的关系
        5.1.2 红砂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经度的关系
        5.1.3 红砂群落灌木层α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
        5.1.4 红砂群落灌木层物种α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2 物种β多样性
        5.2.1 物种β多样性与经度关系
        5.2.2 物种β多样性与海拔关系
        5.2.3 物种β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5.3 不同红砂群丛系统发育结构特征、构建机制
    5.4 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
    5.5 讨论
        5.5.1 中国红砂荒漠群落α多样性对经度和海拔的变化情况
        5.5.2 中国红砂荒漠群落β多样性对经度和海拔的变化情况
        5.5.3 红砂群落谱系结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红砂荒漠植物名录
    附录2:中国红砂荒漠植物系统发育树
致谢
论文选题来源

(4)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区系与植物区系地理学
    1.2 系统发育区系学的含义及内容
    1.3 阿尔金山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标本的采集、整理、鉴定和文献资料整理
        2.1.2 植被调查
    2.2 数据处理
        2.2.1 植物区系的数据处理
        2.2.2 系统发育格局的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土壤
    3.5 水文
第四章 阿尔金山植被特征
    4.1 阿尔金山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
        4.1.1 植被垂直带谱变化规律
        4.1.2 阿尔金山植被水平分布规律
    4.2 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4.2.1 物种α多样性与海拔之间的规律
        4.2.2 物种β多样性与海拔之间的规律
第五章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特征研究
    5.1 植物区系科属组成基本特征
    5.2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5.2.1 科的特征分析
        5.2.2 属的特征分析
        5.2.3 种的特征分析
    5.3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5.3.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3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4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特有和近特有种
    5.5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保护物种
第六章 阿尔金山维管植物省级新分布
第七章 阿尔金山与邻近山地维管植物区系特征比较
    7.1 阿尔金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区系谱比较
    7.2 阿尔金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相似性系数比较
    7.3 阿尔金山与邻近山地植物区系系统发育格局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阿尔金山植被分布
    8.2 阿尔金山的植物区系特征
        8.2.1 植物种类相对匮乏,但远比现有资料记载的丰富。
        8.2.2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亚洲中部成分占绝对优势。
        8.2.3 特有植物和保护植物
        8.2.4 省级新记录植物
        8.2.5 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关系紧密
    8.3 阿尔金山植物区系与亚洲中部荒漠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附录 系统发育树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毕业论文支撑项目

(5)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6)灌丛化草原土壤功能空间异质性及其对放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原灌丛化的成因
        1.2.2 灌丛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1.2.3 灌丛对土壤入渗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1.2.4 放牧对灌丛化草原的影响
    1.3 拟解决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灌丛化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
        1.4.2 灌丛化草原土壤入渗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研究方法
        2.2.3 土壤入渗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研究方法
第三章 灌丛化草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
    3.1 灌丛和草地植物群落特征
    3.2 灌丛和草地土壤特征
        3.2.1 土壤物理特征
        3.2.2 土壤化学特征
        3.2.3 灌丛土堆高度的影响
    3.3 放牧和灌丛对养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3.4 讨论与结论
        3.4.1 放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
第四章 灌丛化草原土壤入渗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
    4.1 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特征
    4.2 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与饱和导水率变化特征
    4.3 放牧和灌丛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4.4.1 灌丛斑块内外植被土壤特征
        4.4.2 放牧与灌丛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草原土壤温室气体研究进展
        1.1.1 草原土壤CO_2通量研究进展
        1.1.2 草原土壤CH_4通量研究进展
        1.1.3 草原土壤N_2O通量研究进展
    1.2 人类活动对草原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1.2.1 放牧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1.2.2 刈割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1.2.3 开垦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1.3 土壤剖面温室气体研究进展
    1.4 冻融对土壤温室气体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和科学问题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括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括
    2.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环境因子的测定
        2.2.3 生物量的采集与测定
        2.2.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2.5 气体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利用方式下植被和土壤特征
    3.1 研究区气温与降水
    3.2 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生物量差异性分析
        3.2.1 地上生物量
        3.2.2 地下生物量
    3.3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分析
        3.3.1 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3.3.2 土壤理化性质
    3.4 讨论
        3.4.1 不同利用方式对生物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4.3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特征
    4.1 土壤CO_2气体通量的日动态变化
    4.2 土壤CO_2气体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4.3 土壤CO_2气体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CH_4排放特征
    5.1 土壤CH_4气体通量的日动态变化
    5.2 土壤CH_4气体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5.3 土壤CH_4气体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特征
    6.1 土壤N_2O气体通量的日动态变化
    6.2 土壤N_2O气体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6.3 土壤N_2O气体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草原土壤剖面温室气体分布特征
    7.1 草原土壤剖面温室气体浓度分布
    7.2 草原土壤剖面温室气体扩散通量
    7.3 讨论与结论
        7.3.1 土壤剖面CO_2气体通量
        7.3.2 土壤剖面CH_4气体通量
        7.3.3 土壤剖面N_2O气体通量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被类型研究进展
        1.2.2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阴山植被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植物群落调查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类型
    4.2 不同植物群系主要特征
        4.2.1 红砂群系Form.Reaumuria soongorica
        4.2.2 珍珠猪毛菜群系Form.Salsola passerina
        4.2.3 柠条锦鸡儿群系Form.Caragana korshinskii
        4.2.4 驼绒藜群系Form.Ceratoides latens
        4.2.5 垫状锦鸡儿群系Form.Oxytropis aciphylla
        4.2.6 霸王群系Form.Sarcozygium xanthoxylon
        4.2.7 泡泡刺群系Form.Nitraria sphaerocarpa
        4.2.8 黑沙蒿群系Form.Artemisia ordosica
        4.2.9 梭梭群系Form.Haloxylon ammodendron
        4.2.10 细枝盐爪爪群系Form.Kalidium gracile
        4.2.11 绵刺群系Form.Potaninia mongolica
        4.2.12 短叶假木贼群系Form.Anabasis brevifolia
        4.2.13 灌木亚菊群系Form.Ajania fruticulosa
        4.2.14 短花针茅群系Form.Stipa breviflora
        4.2.15 戈壁针茅群系Form.Stipa gobica
        4.2.16 碱韭群系Form.Alliam polyrhizum
        4.2.17 石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tianschanica Roshev.var.klemenzii
        4.2.18 羊草群系Form.Leymus chinensis
        4.2.19 冰草群系Form.Agropyron cristatum
        4.2.20 克氏针茅群系Form.Stipa krylovii
        4.2.21 大针茅群系Form.Stipa grandis
        4.2.22 无芒隐子草群系Form.Cleistogenes songorica
        4.2.23 沙生针茅群系Form.Stipa glareosa
    4.3 植物群系类型与分布
5 植物区系多样性分析
    5.1 科的特征分析
    5.2 属的特征分析
    5.3 物种生活型分析
    5.4 物种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5.5 植物叶片形态类型
    5.6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5.6.1 科的分布区类型
        5.6.2 属的分布区类型
        5.6.3 种的分布区类型
    5.7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和特有种分析
6 不同植物群系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1 阴山北部区域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9)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教学案例
        3.教学模式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2.依据高中生特点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评价与反思
    (三)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10)丽水市森林康养资源及其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森林康养概述
        1.4.1 森林康养基本概念
        1.4.2 森林康养理论依据
        1.4.3 空气负氧离子
        1.4.4 植物源有机挥发物
2 丽水市负氧离子资源与分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负氧离子评价标准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负氧离子年变化规律
        2.2.2 负氧离子月变化规律
        2.2.3 负氧离子季度变化规律
        2.2.4 负氧离子季节性日变化规律
        2.2.5 负氧离子空间分布特征
    2.3 小结
3.丽水市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资源与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研究方法
    3.2 参数的计算
        3.2.1 植被种类及分布数据
        3.2.2 叶面积指数(LAI)
        3.2.3 标准排放因子
        3.2.4 气象数据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排放总量
        3.3.2 时间分布特征
        3.3.3 空间分布特征
    3.4 小结
4 丽水市森林风景单体资源与分布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资料收集
        4.1.2 调查评价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森林风景资源的丰度分析
        4.2.2 森林风景资源的品质分析
        4.2.3 森林风景资源的分布分析
        4.2.4 集中度分析
        4.2.5 均衡度分析
    4.3 小结
5 丽水市森林康养现状与发展模式
    5.1 丽水市森林康养产业现状
        5.1.1 谋划早
        5.1.2 起点高
        5.1.3 推进实
    5.2 丽水市森林康养优势与短板
    5.3 丽水市森林康养发展模式
        5.3.1 养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景宁草鱼塘森林康养基地为例
        5.3.2 “山水康养”模式—以丽水白云山森林康养基地为例
    5.4 丽水市森林康养发展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的草原植被及其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赛罕乌拉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蒸散发与生态效应研究[D]. 张小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改进及命名探讨[J]. 郎学东,刘万德,刘娇,苏建荣. 植物研究, 2021(05)
  • [3]中国红砂荒漠植被分类及其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D]. 李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阿尔金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特征[D]. 吴叶慧. 内蒙古大学, 2021
  • [5]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灌丛化草原土壤功能空间异质性及其对放牧的响应[D]. 蔡育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7]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D]. 范凯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阴山北部区域植被类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D]. 冯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9]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丽水市森林康养资源及其利用模式研究[D]. 章益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中国草原植被及其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