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尿白蛋白的竞争性免疫酶法测定

大鼠尿白蛋白的竞争性免疫酶法测定

一、A competitive immunoenzymometric assay for rat albumin in urine(论文文献综述)

孔昊存[1](2021)在《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淀粉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延缓淀粉消化有助于维持血糖稳态和机体正常运转,已成为近年碳水化合物营养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淀粉分支酶(1,4-α-glucan branching enzyme,GBE,EC 2.4.1.18)能够催化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生线性短链,并将其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于受体链,引起淀粉分子发生糖苷键重构。这种生物改性淀粉的方法具有副产物少、产物得率高、不引入新的化学基团和其他类型糖苷键等独特优势,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没有研究直接证明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产物能够为机体带来健康益处,更不清楚其影响机体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因此,本论文利用来源于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ns STB02的GBE(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结合体外和体内方法系统分析了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消化特性,最终基于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深入探究了糖苷键重构产物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机体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控糖思路和有效的饮食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利用Gt-GBE催化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并对产物精细结构进行全面表征。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α-1,6糖苷键比例达到7.51%,相比于玉米原淀粉增加了135.4%,且未产生其他类型的糖苷键;体积排阻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糖苷键重构过程中,淀粉分子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解,所得产物具有还原性(葡萄糖当量值为2.08),符合麦芽糊精的定义。综合分析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发现其比玉米原淀粉包含了更多由2~8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分支,且外链比例降低约14.8%;利用β-淀粉酶切除外链,进一步分析发现,糖苷键重构产物具有紧密的内链骨架,由3~6个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的短内链明显增多,平均内链长降低约16.6%。可见,基于GtGBE的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产物呈一种短簇状的分子结构,因此被命名为“短簇状麦芽糊精(short-clustered maltodextrin,SCMD)”。为了探究Gt-GBE催化的糖苷键重构对延缓淀粉消化、改善餐后血糖稳态的贡献,分别建立体外和体内评价方法,系统比较SCMD和一种与其水解程度相似的DE 2麦芽糊精(DE 2 maltodextrin,MD)的消化特性。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表明,MD的体外消化性与玉米原淀粉接近,而SCMD的快消化组分含量较玉米原淀粉降低了20.7%,慢消化组分含量增加了158.5%。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MD,SCMD由于具有紧密、高度分支的内链骨架,能够阻碍胰腺α-淀粉酶的结合和对内链的连续进攻,导致较多高聚合度、多分支α-极限糊精的残留。构建Caco-2单层细胞模型模拟小肠粘膜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发现这些α-极限糊精难以与小肠α-葡萄糖苷酶结合,造成SCMD在小肠粘膜阶段的消化和吸收减缓。在ICR小鼠模型中,摄入SCMD引起的餐后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波动均较等量MD显着减弱,说明餐后血糖稳态调节对胰岛素的需求程度降低。此外,摄入SCMD能够促进回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酪酪肽(peptide tyrosine-tyrosine,PYY)的持续释放,血浆GLP-1和PYY浓度在餐后4 h仍保持较高水平,较对照组(MD)分别高出27.4%和33.8%。GLP-1和PYY的持续释放能够调控ICR小鼠下一餐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第一餐摄入SCMD的小鼠,即使摄入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的第二餐,峰值血糖也较对照组降低了28.4%。为了进一步挖掘SCMD潜在的健康益处,以SCMD作为小鼠日粮的主要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充分验证饲料变更未对C57BL/6J正常小鼠的采食行为和生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探究SCMD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糖脂代谢、肝肾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玉米淀粉,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降低了db/db小鼠的空腹血糖,有效修复了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并最终改善了机体血糖稳态。此外,SCMD能够降低db/db小鼠血脂水平和机体炎症反应,充分缓解db/db小鼠的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肝脏功能,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增强机体能量消耗。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有效遏制了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减轻了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程度,进而修复了肾小球功能。SCMD对db/db小鼠的肠道健康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丁酸含量相比对照组增加了26倍,Akkermansia(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一种益生菌属)的相对丰度提升了232倍。为了深入探究SCMD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分子机制,将麦芽糊精(MD)和抗性糊精(resistant dextrin,RD)以特定比例混合得到一种快消化组分含量与SCMD相当的复配糊精(MD+RD),剖析了膳食碳水化合物在小肠末端的消化吸收程度对机体血糖稳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D+R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空腹血糖高达21.4 mmol/L,推测可能是由于MD+R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难以被继续消化吸收,诱导回肠释放GLP-1的能力有限。相比之下,SCMD抵达小肠末端的组分,尽管含量与MD+RD接近,仍可继续被消化吸收,加速了回肠GLP-1的释放。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量释放的GLP-1显着增强了db/db小鼠的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功能,修复了胰岛组织形态,并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胰岛素介导的肝脏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合成,最终有效改善了机体糖代谢紊乱,空腹血糖降至9.3 mmol/L。根据这些结果推测,SCMD对小鼠血糖稳态的改善作用主要由GLP-1介导。最后,为了明确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必要性,以无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饮食作为对照,着重比较两种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功能异常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SCMD作为膳食碳水化合物显着改善了db/db小鼠的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并通过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促进了肝脏糖原合成,抑制了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进一步分析发现,SCMD主要通过诱导回肠分泌GLP-1,缓解肝脏代谢功能的紊乱,不依赖于瘦素信号。相比之下,生酮饮食对GLP-1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进瘦素的释放。由于db/db小鼠缺乏瘦素受体,大量释放的瘦素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反而加速了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并阻断了三羧酸循环;膳食脂肪代谢产生的大量乙酰辅酶A导致酮体合成异常增强,加剧了肝脏代谢功能紊乱,造成db/db小鼠出现了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

黄叶萍[2](2020)在《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病因机制复杂,研究显示分子标记物可用于标记代谢状态,探索分子标记物与代谢状态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对疾病的理解至关重要。疾病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可以为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防控预警、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表明,铁代谢相关蛋白可通过调控铁摄取、转运和循环,从而影响肝脏、肾脏和胃肠道对铁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其功能和代谢状态。在糖尿病的进展过程中,约60–70%患者会合并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脏病变(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危害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肾衰的重要原因,而目前仍没有可靠的与之直接关联、可作为预警的分子标记物,因此,寻找与DKD发生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不仅有利于疾病的病因探索,更有助于并发症的预警预测。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除传统的内科治疗外,减重代谢手术(metabolic/bariatric surgery,MBS)在控糖及减重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尤其对于合并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MBS治疗是首选。但是MBS在减重降糖的同时,亦会伴随其他的代谢改变,其中铁缺乏发生率很高,而目前评估MBS手术前后系统铁调控状态的指标尚不完善,且手术前后铁状态变化及调控机制仍不明晰。因此,本研究从铁代谢相关蛋白切入,聚焦于糖尿病发生发展及治疗全过程,旨在发现可用于评估代谢状态的分子标记物,尤其是铁代谢相关蛋白与DKD及MBS治疗的关联及内在机制。本研究主要分以下两部分:首先,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我们在中国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人群中探讨血清中铁代谢相关蛋白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的水平与DKD的发生发展的潜在关联。共纳入233例T2DM患者,其中118例伴有DKD(病例组),115例无DKD(对照组)。结果发现,病例组人群血清中的Hp水平显着(P=0.0258)高于对照组。血清Hp水平与肾脏功能指标血肌酐和尿白蛋白均呈显着的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着的负相关。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Hp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呈显着相关性(P=0.010)。本研究提示,血清Hp水平或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和疾病进展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随后,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我们基于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或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探索与术后铁稳态调控有关的铁调素(hepcidin)水平及相关调控因素的表达变化并开展机制研究。转录组学分析发现铁调素编码基因Hamp的m RNA在RYGB及SG术后均急剧降低,免疫酶联吸附法测定发现Hamp基因编码蛋白hepcidin-25的表达量在两种手术后也显着降低,而RYGB组中Hamp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大且最显着,SG组Hamp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RYGB组。进一步基于DNA重亚硫酸盐转化方法,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定Hamp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RYGB术后大鼠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而SG术后大鼠甲基化水平仅略微升高。与hepcidin-25的变化一致,RYGB和SG手术大鼠血清铁均显着降低,RYGB术后大鼠发生铁缺乏引起的贫血。通过液相芯片系统检测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术前及假手术组相比,两种术式后血清中促炎因子IL-6,MCP-1,TNF-α的水平均无显着变化,提示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hepcidin的表达调控的影响或比较有限。本研究表明,RYGB和SG术后大鼠血清铁不同程度降低,为应对铁缺乏的状态,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抑制Hamp基因表达,进而降低hepcidin-25表达,帮助机体维持铁稳态。综上所述,本研究展示了血清Hp水平作为DKD早期诊断和疾病发展进程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的应用前景;揭示了MBS术后hepcidin水平及其调控因素的变化,解析了DNA甲基化在MBS术后影响hepcidin合成调控铁稳态的潜在作用,提示基线和术后血清hepcidin水平或可以作为评估铁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患者术前及术后营养补充提供依据。

张芮[3](2020)在《基于HIF-1α-PI3K/Akt通路调控探讨肾络宁干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自噬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糖尿病肾病为研究对象,调控足细胞自噬进程为切入点,分析肾络宁对DN足细胞损伤修复调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观察肾络宁对DN病变进展的干预效应。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造模组20只。造模组以尾静脉单次大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协同隔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诱导DN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各15只。于中药治疗后第0、3、6周末,分别取血检测各组大鼠血糖(FBG)、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Scr)等指标,收集大鼠24h尿量检测24h尿蛋白排泄。于治疗后第6周末,处死大鼠,取左肾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初步评价辛通畅络法复方肾络宁对DN病变进展的干预影响。2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肾络宁延缓DN病变进展作用靶点。运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构建肾络宁药效物质靶点网络,筛选其药效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靶点蛋白—基因转换,进而使用OMIM、Drugbank、TTD、DIGSe E搜索糖尿病肾病相关疾病靶点,联合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确定药物作用与糖尿病肾病的共同潜在靶标,使用Cytoscape将结果可视化,并进行PPI网络分析,根据MCODE得分高低创建核心子网络筛选核心靶点。最后通过使用KEGG数据库及DAVID数据库进行注释与分类,阐述其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可能分子机制,为肾络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提供思路。3深入探索复方肾络宁调控足细胞自噬进程机制。建立足细胞弥散体系,构建体外高糖诱导损伤模型,制备肾络宁含药血清(浓度为10%)并进行干预。观察不同条件下足细胞滤过屏障损伤修复的效应,观察HIF-1α、PI3K、Akt表达改变。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半定量各组肾组织HIF-1α、PI3K/ATK表达,采集图像读取各组平均光密度并比较,初步阐释肾络宁调控DN足细胞自噬的机制途径。结果:1与模型组DN模型大鼠相比,中药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得到改善,差异具有显着性;中药组DN模型大鼠24h尿蛋白排泄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中药组DN大鼠FBG、ALB、BUN与Scr水平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具显着性差异;中药组DN大鼠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硬化得到缓解,与模型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认为肾络宁对在保护肾功能方面疗效肯定。2基于网络药理学原理,开展肾络宁组方药物化学成分分析、有效成分靶点预测及糖尿病肾病靶点网络构建,完成肾络宁-靶点-糖尿病肾病交集网络、通路富集分析。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与整体研究规划,初步确定围绕HIF-1α、PI3K、Akt表达变化的足细胞自噬调控为阐释肾络宁延缓糖尿病肾病病变进程的机制靶点。3建立足细胞弥散体系,构建体外高糖诱导损伤模型,以肾络宁含药血清(浓度为10%)干预,可有效控制损伤足细胞异常的迁移能力,调控足细胞HIF-1α、PI3K、Akt表达。结论:1肾络宁可延缓DN模型大鼠肾脏病变进展。2基于网络药理学原理预测,肾络宁干预糖尿病肾病作用作用机制与HIF-1α、PI3K、Akt表达变化调控的足细胞自噬相关。3肾络宁可抑制损伤足细胞侵袭力,调控损伤足细胞HIF-1α、PI3K、p-Akt表达,其机制与调控足细胞自噬进程有关,网络药理学对靶点干预预测具有真实性。

王彤丹[4](2020)在《达格列净对新发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型临床研究证实SGLT2i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二级预防作用,但SGLT2i是否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一级预防作用尚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无创性、高分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定量参数用于评估器官与组织微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多模态功能MRI技术,评估达格列净对糖尿病肾病是否具有一级预防作用。并通过建立T2DM小鼠模型,给予SGLT2i处理,初步探讨SGLT2i对T2DM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1.招募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门诊的新发T2DM患者共40名,最终纳入3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并按1:2比例随机分组,其中达格列净组10例,对照组(阿卡波糖治疗)20例,对其进行24周的药物治疗并于基线、第4周、12周、24周对患者进行规律访视,完成基本信息、糖代谢指标、生化指标及用药前后腹部多模态功能MRI检查。2.以25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高脂饮食及STZ联合诱导的T2DM模型,给予SGLT2i干预治疗,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NC组、DM组、达格列净治疗组(1mg/kg/d)、恩格列净治疗组(1mg/kg/d)及卡格列净治疗组(10mg/kg/d),干预组灌胃8周。每周检测小鼠血糖、体重变化情况,应用光镜观察各组肾小球、肾小管病理结构变化。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应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肾脏线粒体融合、裂变相关蛋白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对于新发T2DM患者,应用达格列净单药治疗24周后糖化血红蛋白较基线下降1.37%(P<0.05),其下降程度与应用阿卡波糖100mg tid相当。达格列净组空腹血糖较基线下降1.92mmol/L(P<0.05),且在第4周、12周FBG下降程度和达标率(FBG<7mmol/L)均优于对照组(P<0.05)。体重方面,达格列净组体重较基线下降4.65kg(P<0.05)。降压方面,达格列净组收缩压较基线降低2.22mm Hg,舒张压降低3.78mm Hg(P>0.05)。血脂指标:达格列净组HDL较基线升高0.19mmol/L(P<0.05),CHOL、TG、LDL、VLDL较基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肾功能指标:达格列净组e GFR较基线无明显变化,尿酸较基线下降42.6umol/L(P>0.05)。2.对新发T2DM患者用药前后进行腹部多模态功能MRI检查,其中BOLD MRI显示,达格列净组治疗后肾脏皮髓质R2*值均较前减低(P<0.05),提示肾脏皮髓质氧分压较前增加,达格列净可改善T2DM患者肾脏缺氧状态。DTI MRI显示,达格列净组治疗后肾脏皮髓质FA值均较前升高(P<0.05),提示肾脏皮髓质水分子运动各向异性增加,达格列净可改善T2DM患者肾脏微结构病理改变。Dixon MRI显示,达格列净组治疗后肾脏FF值均较前减低(P<0.05),提示肾脏的脂肪含量较前减少,达格列净可减少肾脏脂质蓄积。3.对新发T2DM患者用药前后进行腹部多模态功能MRI检查,其中Dixon MRI显示,达格列净治疗后肝脏及胰腺FF值均较前减低(P<0.05),提示达格列净治疗后肝脏及胰腺脂肪含量较前减少,提示达格列净有减少内脏脂肪的作用。4.应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小鼠8周,再连续5天腹腔注射STZ(60mg/kg)的方法成功建立了T2DM模型。光镜下小鼠肾脏PAS染色显示,DM组肾小球变大,肾小囊狭甚至消失,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模糊,系膜区PAS阳性区域重度变多。SGLT2i可改善上述病理改变,其中DM+Cana组改善效果优于DM+Dapa组及DM+Empa组。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显示DM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肾小管基膜不规则增厚,细胞内线粒体变小、变短,呈短杆状,线粒体嵴结构不清晰,线粒体外膜局灶性降解。SGLT2i干预组与DM组相比,肾小管上皮细胞排列情况改善,肾小管基膜厚度均匀,细胞内线粒体大部分呈长杆状,大部分线粒体嵴结构较清晰。5.DM组小鼠肾脏线粒体裂变相关蛋白Drp-1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Mfn-2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NC组明显下降(P<0.05),而SGLT2i干预组可在基因与蛋白水平下调Drp-1的表达,上调Mfn-2的表达。结论:达格列净具有改善新发T2DM患者肾脏氧合、逆转肾脏早期病变的作用,且该保护作用独立于降糖作用和“管-球反馈”机制之外。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可通过改善肾脏线粒体融合与裂变的功能实现。

朱转转[5](2020)在《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是一种评估胰岛素抵抗的简易指标。前期研究表明TyG指数升高增加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但其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TyG指数与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相关性,以期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早期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T2DM患者524例,测量人体基本参数,测定空腹血糖(FPG)、血脂、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肾功能等指标。计算TyG指数,根据TyG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低TyG(L-TyG,n=175)组、中TyG(M-TyG,n=175)组、高TyG(H-TyG,n=174)组。依据UACR值的大小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mg/g,n=267)、微量白蛋白尿组(30mg/g≤UACR<300mg/g,n=207)和大量白蛋白尿组(UACR≥300mg/g,n=50)。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统称为异常白蛋白尿组(UACR≥30mg/g,n=257)。比较TyG指数三组间、UACR三组间相关指标差异;分析TyG指数与UACR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yG指数与T2DM患者白蛋白尿发生风险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yG指数对T2DM患者异常白蛋白尿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1)与L-TyG组相比,M-TyG组和H-TyG组的UACR、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降低(P<0.01)。与M-TyG组相比,H-TyG组的UACR、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bA1c、TC和SUA(血尿酸)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而HDL-C显着降低(P<0.01)。三组中的异常白蛋白尿发生比例逐渐增加(P<0.05)。(2)相关分析显示,TyG指数与UACR、BMI、HOMA-IR、HbA1c、TC、LDL-C、SUA、尿素氮(BUN)呈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校正性别、年龄、BMI和T2DM病程后,TyG指数与UACR、HOMA-IR、HbA1c、TC、LDL-C、SUA、BUN和血肌酐(SCr)呈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3)与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TyG指数、HOMA-IR、HbA1c、FPG、TG、TC和合并高血压比例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HDL-C显着降低(P<0.01)。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大量白蛋白尿组TyG指数、HbA1c、TG、TC、SUA、BUN、SCr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着降低(P<0.01)。(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BMI、T2DM病程、有无合并高血压、TC、HDL-C、LDL-C和HbA1c后,TyG指数与UACR独立相关[B(95%CI):UACR0.443(0.3730.513),P<0.001]。(5)以白蛋白尿(正常白蛋白尿=1,微量白蛋白尿=2,大量白蛋白尿=3)为因变量,校正性别、年龄、BMI、T2DM病程、有无合并高血压、TC、HDL-C、LDL-C、HbA1c影响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升高(OR=6.18,95%CI:3.999.59,P<0.001)是T2DM患者白蛋白尿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6)ROC曲线分析显示,TyG指数预测T2DM患者异常白蛋白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4(95%CI:0.7990.865),显着大于HOMA-IR、FPG、TG的AUC(P<0.01)。当TyG指数为9.57时,其约登指数最大为0.53,故以9.57为最佳截断值,其灵敏度为66.10%,特异度为87.30%。结论TyG指数随着T2DM患者白蛋白尿的进展逐渐升高,TyG指数升高是T2DM患者白蛋白尿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TyG指数对T2DM患者异常白蛋白尿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预测DKD发生风险的新型且简单实用的生物学指标。

林杨[6](2018)在《炎症、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足细胞损伤及二甲双胍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已成为终末肾病的第二位病因,占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中的25%,而且DKD的发病率仍在持续增加。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是常用的肾脏损伤的标志,但糖尿病肾脏损害可出现在尿白蛋白出现之前,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白蛋白排泄增加,肾损害会进行性加重,所以DKD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足细胞又叫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最外层,构成滤过膜的最后一道分子电荷屏障,在DKD的早期即有足细胞的损伤,是DKD的重要组成部分。DKD与微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甚至尿白蛋白正常者,尿足细胞有关蛋白的排泄水平已出现升高,是糖尿病早期肾脏损伤的标志。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的一线药物,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脏也具有某些保护作用,部分机制与其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有着密切关系,但其确切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目前国内外关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其相互作用与足细胞损伤的关系以及二甲双胍的干预作用研究甚少,因此我们假设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DKD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减轻肾小球足细胞损害,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本研究首先探讨T2DM患者尿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1)、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尿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与尿白蛋白,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nephrin排泄的相关性,了解尿炎症因子、尿8-OhdG与糖尿病足细胞损伤的关系,再进一步比较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与非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在血糖控制相似的情况下,尿炎症因子,尿氧化标志物8-OhdG,尿白蛋白及尿PCX、nephrin的排泄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与抑制炎症和抗氧化的关系,为二甲双胍的肾脏保护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小球足细胞标志蛋白排泄的关系目的:观察不同白蛋白尿水平的T2DM患者尿炎症因子TNF-α、MCP-1、MIF,尿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与肾小球足细胞标志蛋白(PCX)、nephrin排泄水平的变化,以及尿炎症因子和氧化损伤标志物与尿足细胞标志蛋白排泄的关系。方法:(1)收集在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专病门诊就诊的T2DM的患者180例,设为糖尿病组(DM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aemoglobinA1c,HbA1c)<9%,根据尿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ratio,UACR)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mg/gCr;normal albuminuria,NA 组),82 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0mg/gCr≤UACR<300mg/gCr;microalbuminuria,MA 组),98 例;同期选择我院体检中心6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分别测定各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餐后2小时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HbA1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UACR、尿 TNF-α/肌酐(urinaryTNF-α/creatinineratio,UTCR)、尿 MCP-1/肌酐(urinary MCP-1/creatinine ratio,UMCR)、尿 MIF/肌酐(urinary MIF/creatinine ratio,UMIFCR)、尿 8-OhdG/肌酐(urinary 8-OhdG/creatinine ratio,U8CR)、尿 PCX/肌酐(urinary PCX/creatinine ratio,UPCR)和尿 nephrin/肌酐(urinary nephrin/creatinineratio,UNCR)等指标。(2)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 FPG、PBG;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HbA1c;免疫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SCr 和尿肌酐(urinary creatinine,UCr);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尿 TNF-α、MCP-1、MIF、8-OhdG、PCX、Nephrin。(3)分析比较各组间血糖,SCr,尿白蛋白,尿炎症因子,尿8-OhdG,尿足细胞标志蛋白等排泄的不同。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SNK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法;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T2DM组UACR、UPCR、UNCR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 NC 组相比,DM 组 UACR(33.19±16.35mg/gCr vs.10.38±1.42mg/gCr)、UTCRC 112.51±29.16pg/ngCr vs.63.17±8.79pg/ngCr)、UMCR(96.70±20.53pg/ngCr vs.58.47±6.13pg/ngCr)、UMIFCR(71.04±19.35ng/mgCr vs.29.25±4.40ng/mgCr)、U8CR(24.90+8.68ng/mgCrvs.12.83±2.33ng/mgCr)、UPCR(60.26±14.09ng/mgCr vs.34.37±4.88ng/mgCr)和 UNCR(69.78±17.16ng/mgCrvs.22.46±5.15ng/mgCr)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C组、NA组和MA组三组间各指标比较:UTCR(63.17±8.79pg/ngCr vs.89.36±21.55pg/ngCr vs.131.88±18.70pg/ngCr)UMCR(58.47±6.13pg/ngCr vs.82.18±15.56pg/ngCr vs.108.85±15.75pg/ngCr)、MIFCR(29.25±4.40ng/mgCr vs.59.20±16.40ng/mgCr vs.80.95±15.77ng/mgCr)、U8CR(12.83±2.33ng/mgCr vs.19.89±7.47ng/mgCr vs.29.08±7.32ng/mgCr)、UPCR(34.37±4.88ng/mgCr vs.50.91±12.00ng/mgCr vs.68.09±10.50ng/mgC)UNCR(22.46±5.15ng/mgCr vs.58.65±13.11ng/mgCr vs.79.09±14.41ng/mg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尿白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递增。(3)相关分析显示DM组UTCR、UMCR、UMIFCR、U8CR、UPCR 和 UNCR 与 UACR 均呈显着性正相关(r=0.85,P<0.01;r=0.75,P<0.01;r=0.68,P<0.01;r=0.66,P<0.01;r=0.74,P<0.01;r=0.68,P<0.01);相关分析显示DM 组 UPCR 与 UTCR、UMCR、UMIFCR、U8CR 均呈显着正相关(r=0.71 P<0.01;r=0.73,P<0.01;r=0.68,P<0.01;r=0.57,P<0.01);UNCR 与 UTCR、UMCR、UMIFCR、U8CR 均呈显着正相关(r=0.71 P<0.01;r=0.76,P<0.01;r=0.68,P<0.01;r=0.61,P<0.01)。结论:T2DM患者体内存在增强的微炎症状态和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微炎症和氧化应激与足细胞损伤有关;尿足细胞标志蛋白排泄增加是反应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敏感指标。第二部分二甲双胍保护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足细胞及其与抗炎抗氧化的关系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T2DM患者TNF-α、MCP-1、MIF、8-OhdG、足细胞标志蛋白(PCX)及nephrin等尿相关因子排泄的影响,探讨其可能存在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1)①180例HbA1c<9%的T2DM患者设为糖尿病A组(A-DM组),血压、SCr均在正常范围,UACR<300mg/gCr。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胰岛素A组(A-INS组)(n=93)和磺脲类A.组(A-SU组)(n=87),再根据是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至少3个月),各分两个亚组。分别为:A-INS-Ⅰ组(单一胰岛素治疗,n=47)和A-INS-Ⅱ组(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46);A-SU-Ⅰ组(单一磺脲类治疗,n=42)和A-SU-Ⅱ组(磺脲类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45)。分别测定各组 FBG、HbA1c、UACR、UTCR、UMCR、UMIFCR、U8CR、UPCR和UNCR等指标。于同期选取我院体检中心6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②选取我院内分泌专病门诊随访和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的患者60例,9%<HbA1c<13%,胰岛素治疗,设为糖尿病B组(B-DM组),血压、SCr均在正常范围,UACR<300mg/gCr。再根据是否加用二甲双胍治疗,各分两个亚组,各组观察6个月。分别为:B-INS-I组(n=27):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B-INS-Ⅱ组(n=33):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6个月后分别测定各组 FBG、HbA1c、UACR、UTCR、UMCR、UMIFCR、U8CR、UPCR 和UNCR等指标。于同期选取我院体检中心6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2)分析比较A-DM各组间以及B-DM各组间观察前后血糖,SCr,尿白蛋白,尿炎症因子,尿8-OhdG,尿足细胞标志蛋白等排泄的不同。(3)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糖尿病组各亚组之间差异分析、糖尿病组和NC组之间数据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糖尿病各亚组观察前后数据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DM组各组间指标比较:与A-INS-Ⅰ组比较,A-INS-Ⅱ组UACR(19.22±7.54mg/gCr vs.44.27±11.27mg/gCr)、UTCR(81.43±13.21pg/ngCr vs.134.79±14.23pg/ngCr)、UMCR(78.25±9.15pg/ngCr vs.116.86±15.33pg/ngCr)、UMIFCR(55.98±14.37ng/mgCr vs.83.42±16.35ng/mgCr)、U8CR(19.33±7.21ng/mgCr vs.28.84±7.07ng/mgCr)、UPCR(48.85±10.59ng/mgCr vs.71.14±9.93ng/mgCr)、UNCR(55.52±8.65ng/mgCr vs.83.97±15.99ng/mgCr)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SU-Ⅰ组比较,A-SU-Ⅱ组UACR(21.95±8.80mg/gCrvs.48.15±12.29mg/gCr)、UTCR(94.54±13.18pg/ngCr vs.140.87±16.64pg/ngCr)、UMCR(83.03+10.33pg/ngCr vs.109.00±12.70pg/ngCr)、UMIFCR(62.37±14.82ng/mgCr vs.82.98±14.62ng/mgCr)、U8CR(22.35±8.69ng/mgCr vs.29.30±7.44ng/mgCr)、UPCR(52.48±9.89ng/mgCr vs.68.91±10.18ng/mgCr)、UNCR(60.47±9.50ng/mgCrvs.79.48±13.02ng/mgCr)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NC组比较,B-DM组UACR(50.23±9.49mg/gCrvs.10.38± 1.42mg/gCr)、UTCR(144.82±14.93pg/ngCr vs.63.17±8.79pg/ngCr)、UMCR(132.32±11.15pg/ngCrvs.58.47±6.13pg/ngCr)UMIFCR(101.98±8.48ng/mgCr vs.29.25±4.40ng/mgCr)、U8CR(55.33±5.78ng/mgCr vs.12.83±2.33ng/mgCr)、UPCR(87.86±8.58ng/mgCrvs.34.37±4.88ng/mgCr)和UNCR(86.74±10.96ng/mgCrvs.22.46±5.15ng/mgCr)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B-DM组各组间指标比较:B-INS-Ⅰ组观察后与观察前比较,UACR(45.68±9.46mg/gCr vs.50.69±8.30mg/gCr)、UTCR(135.95±14.78pg/ngCrvs.145.94±13.42pg/ngCr)、UMCR(117.54±11.11pg/ngCr vs.131.06±12.02pg/ngCr)、UMIFCR(86.23±8.70ng/mgCr vs.99.79±9.67ng/mgCr)、U8CR(41.27±6.68ng/mgCr vs.54.33±5.95ng/mgCr)、UPCR(73.38±8.25ng/mgCr vs.89.11±9.26ng/mgCr)和 UNCR(78.00±8.49ng/mgCrvs.87.98±12.35ng/mgCr)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NS-Ⅱ组观察后与观察前比较,UACR(30.28±7.07mg/gCrvs.49.86±10.47mg/gCr)、UTCR(116.32±12.82pg/ngCr vs.143.91 ± 16.22pg/ngCr)、UMCR(93.54±9.64pg/ngCrvs.133.34±10.45pg/ngCr)、UMIFCR(70.26±8.52ng/mgCr vs.103.76±7.02ng/mgCr)、U8CR(27.25±4.65ng/mgCr vs.56.15±5.60ng/mgCr)、UPCR(51.50±8.52ng/mgCrvs.86.85±7.99ng/mgCr)和UNCR(59.39±8.00ng/mgCrvs.85.73±9.76ng/mgCr)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前 B-INS-Ⅰ组与 B-INS-Ⅱ组比较,UACR(50.69±8.30mg/gCr vs.49.86±10.47mg/gCr)、UTCR(145.94±13.42pg/ngCrvs.143.91±16.22pg/ngCr)、UMCR(131.06±12.02pg/ngCr vs.133.34±10.45pg/ngCr)、UMIFCR(99.79±9.67ng/mgCr vs.103.76±7.02ng/mgCr)、U8CR(54.33±5.95ng/mgCr vs.56.15±5.60ng/mgCr)、UPCR(89.11±9.26ng/mgCrvs.86.85±7.99ng/mgCr)和UNCR(87.98±12.35ng/mgCrvs.85.73±9.76ng/mg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后 B-INS-Ⅱ组与 B-INS-Ⅰ组比较,UACR(30.28±7.07mg/gCr vs.45.68±9.46mg/gCr)、UTCR(116.32±12.82pg/ngCrvs.135.95±14.78pg/ngCr)、UMCR(93.54±9.64pg/ngCr vs.117.54+±11.11pg/ngCr)、UMIFCR(70.26±8.52ng/mgCr vs.86.23±8.70ng/mgCr)、U8CR(27.25±4.65ng/mgCr vs.41.27±6.68ng/mgCr)、UPCR(51.50±8.52ng/mgCrvs.73.38+8.25ng/mgCr)和UNCR(59.39±8.00ng/mgCrvs.78.00±8.49ng/mgCr)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有效减少T2DM患者尿炎症因子、氧化因子、足细胞标志蛋白的排泄,提示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肾脏局部的微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对足细胞有保护作用。全文结论:1.T2DM患者体内和肾脏局部存在微炎症和氧化应激,与足细胞损伤密切相关。2.T2DM患者肾脏病变早期足细胞标志蛋白的排泄增加,是DKD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3.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足细胞标志蛋白排泄,提示其对足细胞存在保护作用,且不完全依赖血糖的降低。4.二甲双胍可降低T2DM患者尿炎症因子和8-OhdG排泄,其对T2DM足细胞的保护与其减轻体内和肾脏局部微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部分有关。

陈薇[7](2017)在《二甲双胍肾保护与调节NGAL及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患病人数亦逐年递增,DKD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的重要病因,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DKD一旦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往往出现肾功能的快速减退,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目前DKD早期筛查主要依据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但最近的多项研究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并不是诊断早期DKD和判断预后的完美指标。已经证实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是DKD发生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致病因素,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在正常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即已发生,提示这种微炎症可能早于尿微量蛋白的发生。与微炎症有关的肾小球或管状功能障碍生物标志物可能在微量白蛋白尿之前就已经出现。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是脂质运载蛋白超级家族的一员。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NGAL可作为肾小管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目前发现在慢性肾脏病(chornic kidney disease,CKD)方面,NGAL除了可能作为一种预防机制以减轻肾小管的损伤以外,还可能参与了肾组织的免疫炎性损害。DKD作为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肾脏病,是否亦与NGAL有密切的联系?NGAL是否以炎症相关因子的身份参与了 DKD的发生发展,是否可以作为诊断DKD的标志物值得探讨;近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能改善DKD的蛋白尿水平,虽然具体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其并不仅仅依赖于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研究报道炎症反应在DKD和慢性肾脏病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炎症反应在二甲双胍对DKD肾保护中的变化及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甚少。因此我们假设二甲双胍通过抑制DKD患者的炎症反应,从而发挥降低蛋白尿的肾脏保护作用。所以本研究首先验证了血清和尿液中NGAL、IL-10、IL-6、TNF-α等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蛋白尿的相关性,随后观察T2DM患者服用二甲双胍不同剂量、不同疗程后,蛋白尿水平和NGAL、IL-10、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变化,以探讨二甲双胍在DKD中的作用、治疗价值及可能机制,为二甲双胍在DKD中的防治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血、尿NGAL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价值以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血、尿NGAL以及部分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体内的变化,探讨NGAL是否是与微炎症有关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的标志物。方法:(1)收集93例安徽省立医院门诊和体检的T2DM(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指南1999版)数据,并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水平分为三组,正常白蛋白尿组(Normal albuminuria,NA 组)31 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icroalbuminuria,MA 组)31例和大量白蛋白组(Clinical albuminuria,CA组)31例;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组)31例均为我院体检的非糖尿病人群。所有患者测量身高、体重等人体指标。隔夜8小时空腹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aemoglobin A1c,HbA1c)、血脂、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 NGAL、血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留取晨起清洁中段尿,分别测定尿白蛋白(Urinaryalbumin,UAlb)、尿肌酐(Urinary creatinine,UCr)、尿 NGAL、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2)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 NGAL、IL-10、IL-6、TNF-α和尿NGAL、MCP-1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UAlb;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SCr、UCr;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FBG,用酶法测定血脂水平;HbA1c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分析各组糖脂代谢指标、炎症细胞因子、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等肾脏功能指标的差别,体内NGAL的变化趋势以及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数值变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SNK法;变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用逐步线性回归法。结果:(1)与 NC 组相比,T2DM 组血清中 NGAL(84.95±127.30ng/ml vs.30.66±1 1.66ng/ml)、IL-6(11.72±2.54pg/m17.1vs.9±2.19pg/ml)、TNF-α(9.87±2.08pg/ml vs.5.84±1.56pg/ml)的水平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中 NGAL(51.24±35.85ng/ml vs.16.15±3.52ng/ml)、MCP-1(98.40±28.25pg/ml vs.57.12±14.5pg/ml)的水平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 IL-10(2.31±0.70pg/mlvs.28±1.15pg/ml)水平显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 NC 组相比,NA 组血 NGAL(43.26±10.70ng/ml vs.30.66±11.66ng/ml)、尿 NGAL(20.39±4.32ng/mlvs.16.15±3.52ng/ml)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2DM组间比较:三组间尿MCP-1(122.13±24.16pg/ml vs.92.37±28.31pg/m18 vs.0.69±10.91pg/ml)、血 TNF--α(11.26±1.88pg/ml vs.110.27±1.74pg/ml vs.8.07±1.1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尿蛋白水平的降低而逐渐递减。CA组的HBA1C和MA组(6.96±1.17mmol/l vs.7.25±1.02mmol/l)、NA 组(6.96±1.17mmol/l vs.6.19±0.53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尿NGAL(97.33±20.66ng/ml3 vs.6.00±8.78ng/ml vs.20.39±4.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尿蛋白水平降低而逐渐递减;CA组的血NGAL显着高于MA组(143.50±208.82ng/ml vs.68.08±18.55ng/ml)和 NA 组(143.50±208.82ng/ml vs.43.26±10.70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在T2DM 患者中尿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UACR)(t=445.034,P<0.001)、血 TNF--α(t=13.822,P<0.001)是尿 NGAL 影响因子,与尿 NGAL呈正相关关系。糖化血红蛋白(t=3.266,P=0.002)、尿ACR(t=2.065,P=0.011)是血NGAL影响因子,与血NGAL呈正相关关系。结论:T2DM体内存在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炎症可能在DKD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NGAL在T2DM正常白蛋白尿时就已经明显增高,且与UACR正相关。血、尿NGAL是DKD敏感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的指标。NGAL可能作为慢性炎症和糖代谢紊乱中一个重要的连结点,参与了 DKD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保护作用以及与NGAL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和不同疗程的二甲双胍对T2DM患者尿白蛋白和体内NGAL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在DKD中的作用、治疗价值及可能机制,为二甲双胍在DKD中的防治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1)281例在安徽省立医院体检的T2DM(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指南1999版)患者根据其接受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分为二甲双胍组(n=112)和非二甲双胍组(n=169)。二甲双胍治疗组根据服药剂量分为:1g/d组(n=91),1.5g/d组(n=21)。同时根据服用二甲双胍的疗程分为小于1年组(n=71),大于1年组(n=41)。所有患者隔夜8小时空腹采集静脉血,分别测定FBG、血脂、HbA1c、SCr、NGAL、IL-10、IL-6、TNF-α等。留取晨起清洁中段尿,分别测定UA1b、UCr、尿NGAL、MCP-1,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等人体指标。(2)用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NGAL、IL-10、IL-6、TNF-α和尿NGAL、MCP-1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UA1b;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SCr、UCr;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空腹血糖,用酶法测定血脂水平;HbA1c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分析各组糖脂代谢指标、体内NGAL、炎症因子、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等肾脏功能指标的差别。统计分析均通过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两组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两组差异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结果:(1)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二甲双胍组UACR[21.27(17.72,25.57)mg/g vs.26.71(23.52,29.13)mg/g]、血 NGAL(49.00±20.83ng/mlvs.64.26±22.15ng/ml)、尿 MCP-1(113.85±18.31pg/ml vs.122.46±25.82pg/ml)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血清IL-6(11.52±2.57pg/mlvs.13.35±3.15pg/ml)的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二甲双胍(1g/d)组相比,二甲双胍(1.5g/d)组尿 MCP-1(97.46±18.62pg/mlvs.117.6±16.10pg/ml)、尿ACR[15.32(12.52,20.16)mg/g vs.22.13(19.45,26.32)mg/g]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二甲双胍疗程小于1年组相比,疗程大于1年组血IL-10(2.42±0.67pg/ml vs.2.71±0.59pg/ml)水平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NGAL(24.51 ± 14.47ng/ml vs.35.57±32.47ng/ml)水平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T2DM患者的尿白蛋白,有确切的肾脏保护作用。二甲双胍能够降低T2DM患者体内促炎细胞因子和NGAL水平,其保护肾脏作用可能和调节体内NGAL及炎症因子有关。二甲双胍抗炎和保护肾脏作用可能为时间和剂量依赖。全文结论:1.T2DM体内存在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炎症可能在DKD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NGAL可能以炎症相关因子的身份参与DKD的发生发展。血、尿NGAL是DKD敏感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的指标。3.二甲双胍在T2DM中有肾脏保护作用,可能和其调节体内NGAL及炎症因子有关。二甲双胍抗炎和保护肾脏作用可能为时间和剂量依赖。

贺克强[8](2017)在《黄芪甲苷对高胰岛素致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黄芪对高胰岛素血症致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影响目的:评价黄芪(astragalus)对高胰岛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HINS)致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影响。方法: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MDI)的方式,给予强化血糖治疗。强化治疗的标准为空腹血糖(FPG)<7.0 mmo L/L,餐后两小时血糖(2 h PG)<10.0 mmo L/L。所有患者血糖达标后,继续强化治疗3周,查患者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15m U/L,即符合高胰岛素血症的诊断。将这些达到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黄芪颗粒组(AG组)和高胰岛素血症组(HINS组),每组20例,于分组后次日清晨(黄芪颗粒干预前,T0时间点)抽血检查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CREA)、血尿素氮(BUN)、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胱抑素C(Cys-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留晨尿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alb)。AG组患者在每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黄芪颗粒,用法是每次4g,每天两次;HINS组患者继续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不加任何其他药物。两组患者均继续强化治疗9周。未达到高胰岛素血症诊断标准的28例患者可以自行选择继续治疗的方式,不再列入实验对象进行干预。AG组和HINS组于强化治疗结束后(黄芪颗粒干预后,T1时间点)抽血复查T0时间点的所有指标。结果:在T1时间点,与HINS组比较,AG组RBP、Cys-C、Ualb、MDA值均小于HINS组,而GSH-PX、SOD值均大于HINS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PG、2h PG在各自的组内,从T0到T1,有升高趋势,而Hb A1c有下降趋势(P<0.05);在HINS组内,从T0到T1,RBP、Cys-C、Ualb、MDA有升高趋势,而GSH-PX、SOD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继续治疗超过3周,患者可以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种高胰岛素血症持续9周以上,可以对肾脏有轻微的损伤作用,具体表现在可以使得RBP、Cys-C、Ualb等指标升高;也使得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具体表现在MDA升高,GSH-PX、SOD降低。黄芪颗粒能够阻止高胰岛素血症下的RBP、Cys-C、Ualb水平的升高,还能够阻止高胰岛素血症下体内的氧化应激的增强,对肾脏有保护作用。第二部分黄芪甲苷对高胰岛素血症致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在建立的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上,研究AS-Ⅳ对高胰岛素血症诱导的肾脏损伤的影响,分析AS-Ⅳ保护肾脏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功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腹腔注射STZ 55 mg/kg),一周以后,采用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6U/day)的方式控制血糖,一直持续4周。4周后测量大鼠清晨的胰岛素水平,当INS>30μU/ml,认为高胰岛素血症大鼠模型成功建立。符合高胰岛素血症诊断的大鼠随机被分成5组,即高胰岛素血症组(HINS)、AS-Ⅳ(2.5、5和10 mg/kg/day,ig)组和Tempol(60mg/kg/day,ig)组;正常组(Control)作为空白对照。除了正常组外,所有的高胰岛素血症大鼠继续维持胰岛素治疗12周。血糖每隔1、2或4周测量一次,在第12周周末,检测Hb A1c、血清INS、CREA、BUN、ALT、AST、TG和TC。采用代谢笼法,在第4周、8周、12周周末收集24h尿液,测量24h尿白蛋白排泄率。检测肾脏上极组织的MDA、GSH-Px、SOD、IL-1β、TNF-α和COl-Ⅳ。使用HE、PAS染色观察常规肾脏病理切片;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使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Nox4、p ERK1/2和TRPC6的蛋白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HINS组大鼠尿蛋白排泄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S-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白蛋白尿的症状。2.与正常组比较,HINS组MDA水平增加,GSH-Px和SOD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AS-Ⅳ可以明显减少MDA,增加GSH-Px和SOD。3.与正常组比较,HINS组IL-1β和TNF-α水平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AS-Ⅳ可以明显减少IL-1β和TNF-α。4.与正常组比较,HINS组Col-Ⅳ和LN水平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AS-Ⅳ可以明显减少Col-Ⅳ和LN。5.与正常组比较,HINS组出现轻度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AS-Ⅳ可以阻止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生。6.与正常组比较,HINS组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细胞有少量融合,AS-Ⅳ可以阻止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以及足突细胞融合。7.与正常组比较,HINS组Nox4蛋白,p ERK1/2蛋白水平增加,TRPC6蛋白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AS-Ⅳ可以明显抑制Nox4和p ERK1/2蛋白的表达,而增加TRPC6蛋白的表达。结论:1.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4周,可以出现高胰岛素血症,这种状态持续12周可以对肾脏造成损伤。2.AS-Ⅳ对高胰岛素血症对大鼠肾脏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促炎症因子生成,下调Nox4和p ERK1/2蛋白的表达,增加TRPC6蛋白的表达有关。第三部分高胰岛素致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及黄芪甲苷的干预作用目的:研究NADPH氧化酶/ROS/ERK信号通路在高胰岛素致MCs损伤中的作用,探讨黄芪甲苷对此通路的干预调控及对高胰岛素致MCs损伤的影响。方法:1.将常规培养的MCs细胞分为以下6组:NG(5.6 m M葡萄糖)组,胰岛素(12.5、25、50、100、200 n M)组。将MCs分别孵育12h、24h、36h、48h、72h后,使用MTT的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2.将常规培养的MCs分为以下5组:(1)NG,(2)HINS(100n M)12h,(3)HINS(100n M)24h,(4)HINS(100n M)36h,(5)HINS(100n M)48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Nox4 m RNA和TRPC6 m 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ox4蛋白和TRPC6蛋白的表达。3.将常规培养的MCs分为以下6组:(1)NG,(2)HINS(100n M)0.5h,(3)HINS(100n M)1h,(4)HINS(100n M)3h,(5)HINS(100n M)24h,(6)HINS(100n M)48h。分别给予高胰岛素培养至相应时间,HINS分别刺激0.5h、1h、3h、24h、48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应时间MCs中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4.将常规培养的MCs细胞分为以下7组:(1)NG组,(2)NG+DPI(10μM)组,(3)NG+Tempol(100μM)组,(4)HINS(100n M)组,(5)HINS(100n M)+DPI(10μM)组,(6)HINS(100n M)+Tempol(100μM)组,(7)HINS(100n M)+U0126(10μM)组。分别给药48h后,采用MTT法对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5.将常规培养的MCs细胞分为以下8组:(1)NG组,(2)NG+DPI(10μM)组,(3)NG+Tempol(100μM)组,(4)NG+U0126(10μM)组,(5)HINS(100n M)组,(6)HINS(100n M)+Tempol(100μM)组,(7)HINS(100n M)+DPI(10μM)组,(8)HINS(100n M)+U0126(10μM)组。分别给药48h后,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的ROS水平。6.将常规培养的MCs分为以下5组:(1)NG组,(2)HINS(100n M)组,(3)HINS(100n M)+U0126 10μM组,(4)HINS(100n M)+DPI 10μM组,(5)HINS(100n M)+Tempol 100μM组。分别给药48h后,采用光度法检测各组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Nox4蛋白、TRPC6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7.将常规培养的MCs细胞分为以下5组:(1)NG组,(2)HINS(100n M)组,(3)HINS(100n M)+AS-Ⅳ25μM组,(4)HINS(100n M)+AS-Ⅳ50μM组,(5)HINS(100n M)+AS-Ⅳ100μM组。48h后,采用MT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8.将常规培养的MCs分为以下6组:(1)NG组,(2)HINS(100n M)组,(3)HINS(100n M)+AS-Ⅳ25μM组,(4)HINS(100n M)+AS-Ⅳ50μM组,(5)HINS(100n M)+AS-Ⅳ100μM组,(6)HINS(100n M)+Tempol 100μM组,分别给药48h后,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ROS水平。9.将常规培养的MCs分为以下6组:(1)NG组,(2)HINS(100n M)组,(3)HINS(100n M)+AS-Ⅳ25μM组,(4)HINS(100n M)+AS-Ⅳ50μM组,(5)HINS(100n M)+AS-Ⅳ100μM组,(6)HINS(100n M)+OAG 100μM组。给药48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检测各组细胞的TRPC6 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各组细胞的TRPC6蛋白的表达水平。10.将常规培养的MCs分为以下6组:(1)NG组,(2)HINS(100n M)组,(3)HINS(100n M)+AS-Ⅳ25μM组,(4)HINS(100n M)+AS-Ⅳ50μM组,(5)HINS(100n M)+AS-Ⅳ100μM组,(6)HINS(100n M)+DPI 10μM组。分别给药48h后,采用光度法检测各组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的Nox4 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Nox4蛋白的表达水平。11.将常规培养的MCs分为以下6组:(1)NG组,(2)HINS(100n M)组,(3)HINS(100n M)+AS-Ⅳ25μM组,(4)HINS(100n M)+AS-Ⅳ50μM组,(5)HINS(100n M)+AS-Ⅳ100μM组,(6)HINS(100n M)+U0126 10μM组。给药48h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1.高浓度胰岛素培养一定时间后,MCs的增殖显着升高,并可促进ROS的生成。高胰岛素促进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能够被NADPH氧化酶抑制剂、ROS抑制剂和ERK通路抑制剂抑制。2.高浓度胰岛素培养一定时间后,MCs中Nox4 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使用特异性信号分子抑制剂后,高胰岛素环境下MCs内Nox4蛋白和ROS的生成均显着降低,提示高胰岛素促系膜细胞增殖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Nox4亚基的表达,从而促进ROS生成来实现的。3.高浓度胰岛素培养一定时间后,MCs中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激活ERK信号通路。NADPH氧化酶抑制剂和ROS抑制剂均能显着抑制高胰岛素环境下MCs中ERK1/2蛋白的磷酸化,提示高胰岛素对MCs中ER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与NADPH氧化酶性ROS具有密切的相关性。ERK通路被抑制时,对高胰岛素环境下MCs中Nox4蛋白表达水平以及ROS水平均没有明显影响,仅能抑制细胞异常增殖。提示在上述信号通路中ERK1/2活化处于NADPH氧化酶性ROS通路的下游。4.高浓度胰岛素培养一定时间后,MCs中TRPC6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当Nox4或p ERK1/2表达被抑制时,高胰岛素下调的TRPC6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此外当采用NADPH氧化酶抑制剂、ROS抑制剂、ERK通路抑制剂时均能显着增强高胰岛素环境下MCs中TRPC6蛋白的表达,提示高胰岛素可能是通过激活NADPH氧化酶/ROS/ERK信号通路来发挥对MCs中TRPC6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5.AS-Ⅳ可以抑制高胰岛素诱导的MCs异常增殖、Nox4亚基的表达上调、ROS生成、ERK1/2蛋白磷酸化以及TRPC6蛋白表达下调,从而发挥对系膜细胞中高胰岛素环境下的NADPH氧化酶/ROS/ERK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结论:1.高浓度胰岛素可以诱导MCs的异常增殖,并显着抑制系膜细胞TRPC6蛋白的表达。高胰岛素诱导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NADPH氧化酶/ROS/ERK信号通路来实现的,在该信号通路中,NADPH氧化酶性ROS生成可能是存在于ERK信号通路的上游。2.AS-Ⅳ对高胰岛素诱导的MCs异常增殖以及TRPC6蛋白下调减少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黄芪甲苷可能是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ROS/ERK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保护作用。

刘玉峰[9](2019)在《Ⅰ型糖尿病大鼠脑—肾脏RAS轴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虽然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在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糖尿病(DM)作为一类代谢性疾病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有研究报道,全球DM患者人数将会从2000年的1.75亿,发展到2030年达到3.53亿,而中国和印度的糖尿病患者总计约占24%,其治疗费也会随之增长3倍之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目前在中国,成年DM患者约占成人总数的11.6%,DM高危人群数量占总人口数的50.1%,而在DM患者中,将有1/3的人有机会并发糖尿病肾病(DN)。DN作为一种慢性肾脏病,不仅具有DM的疾病特点,更重要的是其最终结果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DN是已经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对DN的研究是目前肾脏病学领域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DN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是人类迫切需要研究开发的课题。DN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糖代谢紊乱、糖基化终产物(AGEs)的蓄积、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作用、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及遗传因素等。高血压、心血管病变、钙磷代谢失常、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等都是DM的主要并发症,而肾脏病变更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 糖尿病对肾脏损伤的几类因素:1.1 高糖内环境直接损伤肾单位糖尿病(DM)造成的高糖内环境,导致了体内糖、脂代谢紊乱,进而糖、脂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和发展。多元醇代谢紊乱是DM对人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体内,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胞外基质是紧密相连的,肾脏的固有细胞主要有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足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细胞等,所有细胞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当中。同时细胞间存在着信号联系,处在一个物质交换的动态平衡状态。高糖内环境的存在打破了这一平衡,各类细胞在高糖高脂的内环境中会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功能代谢过程。高糖高脂的内环境会对肾脏的固有细胞,产生直接的损害,导致这些细胞肿胀、坏死,促进其凋亡。例如,高糖的内环境可以促进肾小球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加,细胞骨架结构改变,炎症反应加重;糖脂代谢紊乱还能够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肥大和增生,胞外基质分泌增加,降解减少,加速了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持续的高糖环境能够促进小球足突细胞的凋亡,同时使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另外,高脂高糖能够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RAS的激活,肾脏间质的成纤维细胞在高糖内环境的刺进下,会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难以降解的Ⅰ、Ⅲ胶原蛋白,加重肾脏损伤,加快肾脏间质纤维化的进程。1.2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影响肾单位的血流灌注情况Ⅰ型糖尿病的早期肾小球一直处于高滤过状态,其肾小球滤过率(GFR)可较正常人增高15%~40%。最近对Ⅱ型糖尿病的研究发现相似的现象,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伴血压正常、无蛋白尿患者45%存在肾小球高滤过,这就提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加。DM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高血糖内环境下,使得肾小球始终处于一个高灌注、高滤过的状态,小球内内压力升高,基底膜损伤加重,促进了小球硬化的进程。高滤过压的存在可以促进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细胞脱落,使得部分小球结构不完整。随着持续高血糖的损伤作用加重,小球内皮细胞受损和增生,血栓形成,血管闭塞且弹性降低,使灌注阻力不断增高。在DM的不同时期,肾血管高灌注、高滤过使得血浆大分子物质渗出系膜区增加,加之DM时系膜细胞清除大分子物质能力降低,这无疑加重了系膜区阻塞;另外,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堆积过多可进一步刺激系膜细胞肥大和增生,系膜基质产生增多,系膜区扩张,肾小球硬化加速;有研究报道,在肾小球系膜的培养中,周期性过度伸展可使胶原蛋白、层黏蛋白、纤维连接蛋白、TGF-p及Ang-Ⅱ受体mRNA合成和表达增加。1.3 氧化应激作用促进了肾单位的损伤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的氧化能力和抗氧化系统之间保持着相对动态平衡。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受有害刺激时活性氧簇(ROS)或活性氮簇(RNS)产生增多或清除减少,导致ROS、RNS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分子、细胞和机体的损伤。正常情况下,氧化应激产生的ROS能迅速地被机体内抗氧化系统清除,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体内的自由基增加或者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得氧化能力大大超过抗氧化能力,导致氧化应激损伤组织。在DM早期,肾组织内部抗氧化酶的活性代偿性增高,而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活性逐渐下降,最终导致了肾组织内ROS的蓄积。SOD是机体清除氧自由基体的体系之一,它将过氧化物转变成H202,而GPx和CAT则将H202分解成氧气和水。有研究显示足突细胞暴露于高糖浓度下3-5天后,SOD/Nox4和NADPH氧化酶的活性表达增加,GPx和CAT的活性降低,结果表明高糖环境打破了小鼠足细胞氧化-抗氧化的平衡,这可能在DN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糖作为DM并发症发生的启动因素,导致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和ROS、非酶的糖基化蛋白和葡萄糖的自身氧化增加;在线粒体中氧自由基的生成过多可激活多元醇途径、ACEs途径、PKC途径,同时又能够促进自由基的生成,形成恶性循环。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肾小球基底膜会发生过氧化,同时产生炎症反应使其增厚;ROS参与DM状态下对肾脏细胞的损伤,高糖通过ROS启动足细胞凋亡,诱导其从基底膜上脱落,使肾小球内足细胞数目减少,滤过膜结构缺失。1.4 全身炎症反应刺激肾脏损伤大量的流行病学、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证实DN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疾病。Ⅱ型糖尿病患者早在糖耐量受损期及前糖尿病阶段,肾小球滤过率已显着高于正常人,并微量白蛋白尿显着增加,这提示糖尿病肾损害可能不仅仅是高血糖直接导致的。有研究还观察到这些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提示炎症反应出现在糖尿病早期。起初人们并不认为DN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疾病。直至Bohle等发现以及后续的研究者也证实DM患者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浸润显着高于正常人的肾脏组织,而巨噬细胞的产物又进一步促进炎症的发展。近年大量研究揭示,炎症和免疫反应在促进DN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同炎症与免疫在大多数急、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研究报道在DM患者血液中各类炎症因子的表达均有所升高,如TNF-α在伴有蛋白尿的DM患者的表达水平高于常人;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MCP-1)能够促进体内单核巨噬细胞在组织内的聚集,体内的高糖环境能够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间质细胞高表达MCP-1;肾脏病理结果显示,DM患者肾脏组织中MCP-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2 糖尿病与中枢RAS的关系DM患者以多饮、多尿、多食和逐渐消瘦为疾病特点,并且体内各种物质和能量代谢由于高糖环境的存在而出现紊乱。高血压、心血管病变、钙磷代谢失常、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等都是DM的主要并发症,而肾脏病变更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慢性肾衰(CKD)大鼠模型中存在CKD大鼠盐敏感性中枢RAS的调控机制,即CKD大鼠脑部的室旁核(PVN),视上核(SON),穹窿下核(SFO)等与交感调控机制相关的核团在CKD模型中被激活,通过交感传出、传入神经来调控的肾脏RAS的活性,以达到调控肾脏损伤的目的。此外,还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DM大鼠模型中,脑部部分关键神经核团也会因RAS的活化而被激活,并且中枢RAS的活化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外周组织器官RAS的活化。在DM初期,由于排尿增多,肾脏始终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的状态,因此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刺激肾脏RAS的活化。肾脏RAS为了代偿适应这种改变,肾小球内压增高,这种状态持续存在就导致了肾单位的损伤;高糖内环境本身也会直接导致肾小球系膜增生、足突细胞调亡脱落、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明显炎症和转分化。同时DM会导致全身慢性炎症反应,各类炎症因子,如IL1、IL6、IL8、TNF-α等的表达都会在各个组织器官中有所升高,而炎症的刺激则会促进各组织器官内的RAS活性增高,交感兴奋性增强,加速了肾脏损伤的进程。在DM疾病过程中,血液和组织器官中会蓄积大量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类物质不仅可以直接对肾实质各类细胞有毒性伤害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组织器官内的氧化应激反应,而氧化应激反应又与交感兴奋性和RAS的活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联系无疑又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肾脏损伤的进程。以上各种影响DN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几乎都与RAS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方法:第一部分 非糖尿病(Non-DM)大鼠与糖尿病(DM)大鼠循环、脑—肾脏RAS、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反应指标的研究一.动物模型的制备本研究拟选用经典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造模。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50-300g,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Non-DM组和DM组。对DM组大鼠进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于pH4.2的柠檬酸钠溶液中),剂量为60mg/kg。对Non-DM大鼠腹腔注射pH4.2的柠檬酸钠溶液,剂量为1ml/100g。随后在注射STZ的3d、5d、7d时间点分别对DM组大鼠进行鼠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值,3次随机血糖含量均值>16.8mmol/ml即可认为造模成功,未达标的则弃之不用。随机分组:组别 样本量Non-DM n=15 DM n=15所有大鼠在随机分组前进行血糖值和血压值的测量。造模后,SPF级条件正常饲养6周,然后处死取材。二.实验数据和标本采集1.体重、血压和尿样采取和测量处死前3天,所有大鼠均在代谢笼内单只单笼饲养,连续三天收集24h尿液,记录总尿量后,另外留取4ml尿样,1600g,4℃离心20min,-80℃分装保存。大鼠血压值用火鼠无创血压计(softron BP-98A,Japan)进行尾动脉血压测量。2.大鼠采血及新鲜组织的灌注和采集到达实验结束时间,所有大鼠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0.15ml/100g),随后开腹,从腹主动脉穿刺采血后迅速打开胸腔,用16#灌胃针从左心室穿刺入主动脉弓,同时剪开右心耳,4℃C预冷的生理盐水(含肝素20U/ml)250ml快速灌注,可看到肝脏、肺、皮肤和肌肉等快速变苍白,当右心耳流出液体无色清亮则认定灌注结束。随后将大鼠断颈取脑,根据大鼠脑图谱数据,用大鼠脑模具将大鼠脑组织沿冠状面切为2mm厚的脑片,然后在体式显微镜下提取关键神经核团;心、肾、肝等组织则用眼科剪留取适量组织,所有新鲜组织直接保存到液氮中。取材到此步骤为取新鲜组织,为后续做RT-PCR和WB做准备。3.大鼠固定组织的处理在用4℃预冷的生理盐水(含肝素20U/ml)250ml快速灌注后,继续用4%多聚甲醛(PH 7.2)先快后慢注入与生动脉弓,用时1.5h:之后断颈取脑,小心剪开颅骨取脑,在大鼠脑模具内,沿冠状面将脑组织切为2mm厚的脑片,置4%的多聚甲醛液内,4℃后固定6h。纯水漂洗2h后,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肾脏、心脏和肝脏则都同样切取2mm后的薄片,4℃固定24h,纯水漂洗2h,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所有固定组织处理完毕后切4um片子待染。4.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放射性免疫法检测5.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测定:ELISA法检测6.8-iso-PGF2含量测定:ELISA法检测7.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检测:用伊文斯篮尾静脉注射,1h后测定每克脑组织伊文斯篮含量,即脑组织中伊文斯蓝含量越高,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越高。8.SON、PVN、SFO等脑部关键神经核团RAS、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将2、3部分采集的新鲜脑组织和固定脑组织核团分别用WB、RT-PCR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RAS指标AGT、AT1的表达、氧化应激指标NOX2、、NOX4的表达。9.SON、PVN、SFO、RVLM等脑部关键神经核团神经元活化指标c-fos和交感兴奋性指标酪氨酸羟化酶(TH)水平的检测:将2、3部分采集的新鲜脑组织和固定脑组织核团分别用WB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c-fos和TH的表达水平。10.肾脏RAS、氧化应激、炎症指标的检测:将2、3部分采集的肾脏分别用WB、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RAS指标AGT、AT1的表达、氧化应激指标NOX2、NOX4的表达、炎症指标MCP-1的表达。三统计学处理使用Image-Pro Plus 7.0软件处理分析免疫组化图像,使用Image J软件处理分析蛋白表达水。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mean±sd表示。两组大鼠组间均数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 不同干预组DM大鼠循环、脑一肾脏RAS、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研究以侧脑室内注射(ICV)、灌胃(IG)和RDX(肾周神经离断术)作为干预手段,氯沙坦钾(Losartan)、氧化应激阻滞剂(Tempol)作为药物分别对不同组DM大鼠进行干预。首先介绍一下实验分组情况。根据文献支持以及题组前期实验经验,本实验设计了4个灌胃(IG)的RAS阻断组,即IG:Losartan组,分别剂量从小到大依次为Omg/kg/d、1mg/kg/d、50mg/kg/d、500mg/kg/d,由于给药量0,IG:Losartan Omg/kg/d实质就是阳性对照组;其次又设计了一个IG:Tempol 30mg/kg/d组,以此来比较外周给予RAS阻断剂和氧化应激阻断剂对DM大鼠产生的影响;随后,又设计了 ICV:Omg/kg/d Losartan组、ICV:1mg/kg/d Losartan组、ICV:.76μg/kg/d Clonidine 组、RDX组、ICV:4.5μg/kg/d Tempol组、按照脑一肾脏RAS轴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为对源头的阻断、中枢交感传输阻断、肾脏传出和传入通路的阻断、氧化应激信号源头的阻断。各组通过与阳性对照组的比较以及组间相互比较可以阐述脑RAS的活化和交感兴奋性增强的机制和规律性,以及脑RAS和交感兴奋性对肾脏RAS和交感兴奋性的调控机制和规律性。为了实验的严谨性,在设计最后加上了 IG Hydralazine组,是为了消除氯沙坦产生扩张血管降压效果对本实验的影响。一.动物模型的制备本研究拟选用经典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进行造模。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重250-300g。所有大鼠进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于pH4.2的柠檬酸钠溶液中),剂量为60mg/kg。随后在注射STZ的3d、5d、7d时间点分别对所有大鼠进行鼠尾静脉采血检测血糖值,3次随机血糖含量均值>16.8mmol/ml即可认为造模成功,未达标的则弃之不用。所分实验大鼠随机平均分组情况如下:组别 样本量IG 0mg/kg/d Losartan n=10 IG 1mg/kg/d Losartan n=10 IG 50mg/kg/d Losartan n=10 IG 500mg/kg/d Losartan n=10 ICV 0mg/kg/d Losartan n=10 ICV 1mg/kg/d Losartan n=10 ICV 5.76μ.g/kg/d Clonidine n=10 RDX(肾周神经切除)n=10 ICV 4.5μg/kg/d Tempol n=10 IG 30mg/kg/d Tempol n=10 IG 15mg/kg/d Hydralazine,n=10所有大鼠在随机分组前进行血糖值和血压值的测量。造模后一周开始各种手段干预,SPF级条件饲养6周,然后在同一时间处死取材。每组大鼠样本量为10,其中5只大鼠用作新鲜组织的采取,另外5只大鼠用作固定组织的采取。侧脑室内注射泵的植入:脑室内注射采用ALZET微渗透压泵(型号:2006)配合ALZET Brain Infusion Kit 2套装;采用Digital Lab StandardTM Stereotaxic脑立体定位仪,参照“GEORGE PAXINOS&CHARLES WATSON”的大鼠脑图谱,制定参数:Bregma=0mm,正中线旁开1.5mm,颅骨下4.5mm。所有干预组持续给药42天。二.实验数据和标本采集1.体重、血压和尿样测量和采取同“第一部分”。2.大鼠采血及新鲜组织的灌注和采集同“第一部分”。3.大鼠固定组织的处理同“第一部分”。4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放射性免疫法检测5.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测定:ELISA法检测6.8-iso-PPG2含量测定:EEISA法检测7.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检测:用伊文斯篮尾静脉注射,0.5h后测定每克脑组织伊文斯篮含量,即脑组织中伊文斯蓝含量越高,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越高。8.SON、PVN、SFO等脑部关键神经核团RAS、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将2、3部分采集的新鲜脑组织和固定脑组织核团分别用WB、RT-PCR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RAS指标AGT、AT1的表达、氧化应激指标NOX2、NOX4的表达。9.SON、PVN、SFO、RVLM等脑部关键神经核团神经元活化指标c-fos和交感兴奋性指标酪氨酸羟化酶(TH)水平的检测:将2、3部分采集的新鲜脑组织和固定脑组织核团分别用WB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c-fos和TH的表达水平。10.肾脏RAS、氧化应激、炎症指标的检测:将2、3部分采集的肾脏分别用WB、和免疫组化等等方法检测RAS指标AGT、AT1的表达、氧化应激指标NOX2、NOX4的表达、炎症指标MCP-1的表达。三统计学处理使用Image-Pro Plus 7.0软件处理分析免疫组化图像,使用ImageJ软件处理分析蛋白表达水。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mean±sd表示。组间多样本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校正。组间比较采用LSD法(方差齐)或Tamhane’s T3法(方差不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 Non-DM大鼠与DM大鼠循环、脑—肾脏RAS、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反应指标的研究1.血糖、体重、血压的比较DM大鼠血糖值显着高于Non-DM组大鼠(P<0.05);DM大鼠体重显着低于Non-DM组(P<0.05);DM大鼠与Non-DM大鼠组间血压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血浆AngⅡ、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尿白蛋白比肌酐值、尿8-epi-isoprostane PGF2水平的比较DM大鼠血浆Angll含量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DM大鼠血NE水平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DM大鼠尿白蛋白比肌酐值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DM 组大鼠尿8-epi-isoprostane PGF2水平显着高于Non-DM大鼠(1)<0.05)。3.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比较DM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4.脑部SON、SFO、PVN等关键神经核团RAS指标、神经元活化标记物c-fos、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DM大鼠脑部SON、SFO、PVN等关键神经核团RAS指标AGT、AT1表达水均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DM大鼠脑部关键神经核团SON、SFO、PVN部位的神经元活化标记物c-fos的表达显着高于Non-DM大鼠;DM大鼠脑部SON、SFO、PVN等关键神经核团在氧化应激指标NOX2、NOX4表达水平上均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5.延髓背部腹外侧核团(RVLM)神经元活化指标c-fos和交感兴奋性指标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的比较DM大鼠经元活化指标c-fos与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6.肾脏组织中RAS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指标的比较。DM大鼠肾脏组织RAS指标AGT、AT1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DM大鼠脑部肾脏组织氧化应激指标NOX72 NOX4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DM大鼠肾脏组织炎症指标MCP-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Non-DM大鼠(P<0.05)。二 不同干预组DM大鼠循环、脑—肾脏RAS、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研究以侧脑室内注射(ICV)、灌胃(IG)和RDX(肾周神经离断术)作为干预手段,氯沙坦钾(Losartan)、氧化应激阻滞剂(Tempol)作为药物分别对DM大鼠进行干预。1.血糖、体重、血压的比较各个干预组间在血糖、体重、血压方面经过统计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血浆Angll、血浆NE水平、尿白蛋白比肌轩值、尿8-epi-isoprostane PGF2水平的比较与IG:0 mg/kg/d Losartan组比较,IG:50mg/kg/d Losartan组、IG:500mg/kg/dLosartan组、IG:30mg/kg/d Tempol组中血Ang Ⅱ水平、血NE水平、尿白蛋白比肌酐值和尿8-iso-PGF水平较其他干预组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3.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比较各干预组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脑部SON、SFO、PVN等关键神经核团RAS指标、神经元活化标记物c-fos、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与IG:Omg/kg/d Losartan组比较,IG:500mg/kg/d Losartan组、ICV:lmg/kg/d Losartan组、ICV:4.5μg/kg/d Tempol组、IG:30mg/kg/d Tempol组在大鼠脑部SON、SFO、PVN等关键神经核团RAS指标AGT、AT1表达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其他干预组则没有显着性差异;与IG:Omg/kg/d Losartan组比较,IG:500mg/kg/d Losartan组、ICV:lmg/kg/d Losartan组、ICV:4.5μg/kg/d Tempol组、IG:30mg/kg/d Tempol组在大鼠脑部SON、SFO、pVN等关键神经核团氧化应激指标NOX2、NOX4表达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其他干预组则没有品着性差异;与IG:Omg/kg/d Losartan组比较,IG:500mg/kg/d Losartan组、ICV:1 mg/kg/d Losartan组、ICV:4.5μg/kg/d Tempol组、IG:30mg/kg/d Tempol组在大鼠脑部SON、SFO、PVN等关键神经核团c-fos的表达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其他干预组则没有显着性差异5.延髓背部腹外侧核团(RVLM)神经元活化指标c-fos和交感兴奋性指标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的比较。与IG:Omg/kg/d Losartan组比较,IG:500mg/kg/d Losartan组、ICV:lmg/kg/d Losartan组、ICV 5.76μg/kg/d Clonidine 组ICV:4.5μg/kg/d Tempol组、IG:30mg/kg/d Tempol组在大鼠脑部RVLM核团部位TH表达水平有显着性降低(P<0.05)。6.肾脏组织中RAS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指标的比较与IG:Omg/kg/d Losartan组比较,肾脏RAS指标AGT、AT1的表达在IG:50mg/kg/d Losartan组、IG:500mg/kg/d Losartan组、ICV:1 mg/kg/d Losartan组、ICV:5.76μg/kg/d Clonidine组、RDX组、ICV:4.5μg/kg/d Tempol组、IG:30mg/kg/d Tempol组表达都有显着性降低(P<0.05),但降低效果最明显的两组分别是IG:500mg/kg/d Losartan组和IG:30mg/kg/d Tempol组。与IG:Omg/kg/d Losartan组比较,肾脏氧化应激指标NOX2 NOX4的表达在IG:50mg/kg/d Losartan组、IG:500mg/kg/d Losartan组、ICV:1mg/kg/d Losartan组、ICV:5.76μg/kg/d Clonidine组、RDX组、ICV:4.5μg/kg/d Tempol组、IG:30mg/kg/d Tempol组表达都有显着性降低(P<0.05)。与IG:Omg/kg/d Losartan组比较,肾脏炎症指标的表达在IG:50mg/kg/d Losartan组、IG:500mg/kg/d Losartan组、IG:30mg/kg/d Tempol组表达都有显着性降低(P<0.05)。研究结论综上所述,DM大鼠与Non-DM大鼠比较,外周循环RAS指标、交感兴奋性、血脑屏障通透性都有所升高;脑关键核团SON、SFO、PVN的RAS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表达水平也有显着性升高;脑中枢交感兴奋性也有所升高,同时肾脏组织RAS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指标也有显着性升高。通过各种不同手段对DM大鼠进行干预后发现,虽然体重、血糖、血压、血脑屏障通透性等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但血浆AngⅡ水平、血NE水平和尿8-epi-isoprostane PGF2水平在IG:50mg/kg/d Losartan组、IG:500mg/kg/d Losartan组和IG:30mg/kg/d Tempol都有显着性降低;侧脑室注射Losartan、Tempol、大剂量Losartan灌胃等方法均可以显着降低脑SON、SFO、PVN核团RAS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的表达水平和脑中枢交感兴奋性水平;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肾脏RAS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的表达在IG:50mg/kg/d Losartan组、、IG:500mg/kg/d Losartan组、、ICV:1mg/kg/d Losartan组、ICV:5.76μg/kg/d Clonidine组、、RDX组、、ICV:4.5μg/kg/d Tempol组、、IG:30mg/kg/d Tempol组表达都有显着性降低(P<0.05);炎症指标MCP-1的表达水平只有在IG:50mg/kg/d Losartan组、、IG:500mg/kg/d Losartan组、、IG:30mg/kg/d Tempol组有显着性降低。

张赟贤[10](2016)在《尿白蛋白/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众所周知,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是糖尿病肾病(DN)的早期临床表现。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MAU是全身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因此,MAU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愈来愈受到重视。有研究显示,尿白蛋白/肌酐(A/Cr)是一项简单、快捷、准确反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指标,可以用于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门诊筛查和随访。英国慢性肾脏病指南推荐A/Cr诊断微量白蛋白尿的切点值分别为男性≥2.5mg/mmol和女性≥3.5mg/mmol。本研究通过比较合并或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间尿白蛋白/肌酐(A/Cr)的差异,探讨尿A/Cr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4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其中男性49名,平均年龄53.36±9.81岁;女性35名,平均年龄54.28±8.22岁,研究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体检资料及详细的询问病史,除外:(1)患1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者;(2)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相关的急性并发症者;(3)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肿瘤患者及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者;(5)患有原发性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者;(6)发热、各种应激状态者;(7)服用肾毒性或影响尿蛋白、血尿酸、血脂及凝血功能的药物者。根据病史、心电图、头颅CT或头颅MRI/MRA、心肌核素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及双侧颈动脉超声、双下肢动脉超声、脑血流图等检查,采用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检查双侧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动脉内外膜间垂直厚度为内中膜厚度(IMT),均在心脏舒张期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厚度>1.2mm判定为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2]。应用Signa HDX 3.0T核磁共振(美国GE公司)行头颅MRI/MRA、应用Infinia Vc Hawkeye SPECT(美国GE公司)行心肌核素显像、应用Allura Sper FD血管造影机(日本飞利浦公司)行冠状动脉造影、应用Multi Dop T2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德国DWL公司)行脑血流图检查。将受试对象分为两组:2型糖尿病无大血管病变组40例(男24名/女16名,平均年龄53.23±8.54岁)和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组44例(男25名/女19名,平均年龄54.57±8.69岁)。2研究方法:(1)身体指标测定:包括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由同一人测定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2)静脉血生化等检验指标及尿A/Cr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空腹8-10小时,抽取肘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尿酸酶比色法测定血尿酸;苦味酸法测定血肌酐;凝固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测定,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DCA2000?分析仪,德国西门子公司)。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法,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LSD-t),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直线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组的病程长于无大血管病变组。与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相比,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组的TG、FIB、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酸和HbAlc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 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组的尿A/Cr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将尿A/Cr作为因变量,其余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性由强至弱依次为血肌酐、FIB、糖尿病病程、血尿酸、空腹血糖、HbAlc、TG、TC(r=0.44、0.42、0.37、0.33、0.28、0.24、0.23、0.21,P<0.05),且上述指标与尿A/Cr均呈正相关。以尿A/Cr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IB、糖尿病病程、血尿酸、HbAlc、TG进入回归方程,根据标准化回归系数,对尿A/Cr影响大小依次为糖尿病病程、FIB、血尿酸、HbAlc、TG。回归方程:Y=0.132+0.021X1+0.016X2+0.019X3+0.014X4+0.025X5(X1:FIB,X2:HbAlc,X3:血尿酸,X4:TG,X5:糖尿病病程,P<0.05)。结论:1 2型糖尿病伴大血管病变者尿A/Cr明显升高。2尿A/Cr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3 FIB、糖尿病病程、HbAlc、TG、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A/Cr升高的危险因素。

二、A competitive immunoenzymometric assay for rat albumin in uri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competitive immunoenzymometric assay for rat albumin in urine(论文提纲范文)

(1)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与人类膳食
    1.2 淀粉消化与血糖稳态
        1.2.1 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2.2 淀粉消化与餐后血糖波动
        1.2.3 血糖稳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2.4 淀粉消化性能在2 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1.3 淀粉消化性能的调控手段
        1.3.1 影响淀粉消化性能的内在因素
        1.3.2 延缓淀粉消化的方法
    1.4 基于淀粉分支酶的淀粉生物改性
        1.4.1 淀粉分支酶概述
        1.4.2 淀粉分支酶催化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
        1.4.3 糖苷键重构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Gt-GBE的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精细结构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
        2.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2.3.3 DE值的测定
        2.3.4 体积排阻色谱分析
        2.3.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6 异淀粉酶脱支率的测定
        2.3.7 β-淀粉酶水解率的测定
        2.3.8 β-极限糊精的制备
        2.3.9 链长分布的测定
        2.3.10 碘结合能力分析
        2.3.11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玉米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工艺的确定
        2.4.2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水解程度分析
        2.4.3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α-1,6 糖苷键比例分析
        2.4.4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分支模式分析
        2.4.5 糖苷键重构产物的内链结构特征分析
        2.4.6 Gt-GBE催化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的途径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消化特性及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3.3.2 Englyst体外消化试验
        3.3.3 猪胰腺α-淀粉酶催化的水解过程监测与产物结构分析
        3.3.4 Caco-2 细胞模型模拟消化与转运试验
        3.3.5 ICR小鼠餐后血糖的测定
        3.3.6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和肠道激素的测定
        3.3.7 ICR小鼠餐后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的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体外消化性
        3.4.2 胰腺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3.4.3 小肠粘膜葡萄糖释放和转运过程
        3.4.4 ICR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
        3.4.5 ICR小鼠餐后血浆胰岛素含量
        3.4.6 ICR小鼠餐后肠道激素释放情况
        3.4.7 ICR小鼠第二餐消化过程和血糖应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对db/db小鼠生命健康的改善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与结晶结构分析
        4.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4.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4.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4.3.5 代谢速率和活动行为监测
        4.3.6 尿液收集与生化指标分析
        4.3.7 粪便收集与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4.3.8 16S rRNA基因测序
        4.3.9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4.3.10 肝脏与脂肪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4.3.11 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
        4.3.12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糖苷键重构工艺对淀粉结晶结构的破坏
        4.4.2 SCMD对 C57BL/6J正常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4.4.3 SCMD对 db/db小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4.4.4 SCMD对 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4.4.5 SCMD对 db/db小鼠脂代谢和肝脏功能的影响
        4.4.6 SCMD对 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4.4.7 SCMD对 db/db小鼠肾脏病变的影响
        4.4.8 SCMD对 db/db小鼠肠道健康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平衡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四种糊精样品的制备
        5.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5.3.3 ICR小鼠餐后血糖和GLP-1 释放的分析
        5.3.4 db/db小鼠餐后血糖应答水平的测定
        5.3.5 db/db小鼠自由采食下随机血糖的测定
        5.3.6 口服糖耐量试验
        5.3.7 胰岛素耐量实验
        5.3.8 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5.3.9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5.3.10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5.3.11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5.3.1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5.3.13 组织总RNA提取与评价
        5.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5.3.1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麦芽糊精与抗性糊精复配比例的选择及性质分析
        5.4.2 四种糊精在ICR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GLP-1 释放情况
        5.4.3 四种糊精在db/db小鼠体内的餐后血糖应答水平和回肠GLP-1 释放情况
        5.4.4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摄食行为和食欲的影响
        5.4.5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5.4.6 回肠GLP-1 释放对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5.4.7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db/db小鼠血糖稳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短簇状麦芽糊精缓解db/db小鼠脂质代谢和肝脏功能异常的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短簇状麦芽糊精的制备
        6.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6.3.3 口服糖耐量试验
        6.3.4 胰岛素耐量实验
        6.3.5 丙酮酸耐量实验
        6.3.6 能量代谢速率监测
        6.3.7 血清与组织生化指标分析
        6.3.8 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6.3.9 组织胞浆蛋白与膜蛋白提取
        6.3.10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6.3.1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6.3.12 组织总R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6.3.1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体重的影响
        6.4.2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6.4.3 饮食模式对db/db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6.4.4 饮食模式对肝脏酮体生成的影响
        6.4.5 饮食模式对GLP-1 及瘦素释放的影响
        6.4.6 GLP-1 及瘦素释放对胰岛形态与功能的影响
        6.4.7 GLP-1 及瘦素释放对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6.4.8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1.3 分子标记物对糖尿病治疗的功效和副作用的评估和预测作用
第一章 血清铁代谢相关蛋白HAPTOGLOBIN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病机制
        1.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脏病变
        1.3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1.4 触珠蛋白
        1.5 触珠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其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1.2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研究对象
        2.2 人体测量学指标的测定和临床资料收集
        2.2.1 身高的测量
        2.2.2 体重的测量
        2.2.3 血压的测量
        2.2.4 血清葡萄糖的测定
        2.2.5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2.6 血肌酐的测定
        2.2.7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2.2.8 24小时尿液样本的采集
        2.2.9 尿白蛋白的测定
        2.2.10 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计算
        2.2.11 肝酶的检测
        2.2.12 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
        2.3 测定血清HP水平
        2.3.1 实验原理
        2.3.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2.3.3 实验准备
        2.3.4 实验步骤
        2.3.5 数据计算和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数据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临床特征
        3.2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血清HP水平显着高于2 型糖尿病不伴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
        3.3 血清HP水平与各临床性状的相关性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血清铁代谢调控蛋白hepcidin影响减重代谢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治疗
        1.2 减重代谢手术
        1.3 表观遗传学与减重代谢手术疗效
        1.4 减重代谢手术后并发症
        1.5 HEPCIDIN与铁稳态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建立肥胖合并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2.2.1 试剂和耗材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3 减重代谢手术
        2.3.1 试剂和耗材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3 术前准备
        2.3.4 Roux-en-Y胃旁路术
        2.3.5 袖状胃切除术
        2.3.6 假手术
        2.3.7 术中注意事项
        2.3.8 术后护理
        2.3.9 减重代谢手术批次
        2.4 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
        2.4.1 试剂和耗材
        2.4.2 实验方法
        2.5 术后大鼠取材
        2.6 全血红细胞参数测定
        2.7 血清HEPCIDIN-25 浓度测定
        2.7.1 试剂和耗材
        2.7.2 仪器和设备
        2.7.3 血清样本制备
        2.7.4 检测原理
        2.7.5 实验前准备
        2.7.6 标准品的梯度稀释
        2.7.7 实验步骤
        2.7.8 数据分析
        2.8 血清铁状态测定
        2.9 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测定
        2.9.1 试剂和耗材
        2.9.2 仪器和设备
        2.9.3 检测原理
        2.9.4 实验前准备
        2.9.5 标准品的制备
        2.9.6 实验步骤
        2.9.7 注意事项
        2.10 总RNA的提取
        2.10.1 试剂和耗材
        2.10.2 仪器和设备
        2.10.3 实验步骤
        2.10.4 RNA质量检测
        2.10.5 RNA提取注意事项
        2.11 文库构建和测序
        2.11.1 试剂和耗材
        2.11.2 仪器和设备
        2.11.3 文库构建实验步骤
        2.11.4 RNA测序
        2.12 RNA-SEQ数据分析
        2.13 DNA甲基化分析
        2.13.1 DNA甲基化测定原理
        2.13.2 甲基化引物设计与合成
        2.13.3 大鼠肝脏组织DNA提取
        2.13.4 DNA重亚硫酸盐转化
        2.13.5 经重亚硫酸盐转化后的 DNA片段的 PCR扩增
        2.13.6 虾碱性磷酸酶反应
        2.13.7 Mass CLEAVE反应
        2.13.8 脱盐处理
        2.13.9 点样
        2.13.10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2.14 RNA逆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14.1 大鼠肝脏组织RNA的提取
        2.14.2 去除基因组DNA
        2.14.3 RNA逆转录
        2.1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肥胖合并T2DM大鼠经RYGB和 SG手术后体重和血糖均明显改善
        3.2 MBS术后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3.3 MBS术后大鼠肝脏组织RNA-SEQ结果
        3.3.1 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
        3.3.2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4 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肝脏HAMP基因的表达量在MBS术后显着降低
        3.5 不同动物模型的肝脏组织中调控HEPCIDIN合成的基因表达变化
        3.6 QPCR验证HAMP基因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3.7 测定HAMP基因的蛋白产物HEPCIDIN-25在MBS术后的表达变化
        3.8 MBS术后大鼠肝脏HAMP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变化
        3.9 MBS术后大鼠铁状态
        3.10 MBS术后大鼠的系统炎症状态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
致谢

(3)基于HIF-1α-PI3K/Akt通路调控探讨肾络宁干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自噬进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肾络宁延缓DN病变进展干预效应研究回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肾络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基于足细胞自噬调控的肾络宁延缓DN病变进展机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肾络宁对于足细胞损伤修复的调控效应
        2.2 肾络宁对于足细胞自噬的调控机制分析
    3 小结
讨论
    1 对DN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肾络宁的组方特点
    2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的靶点预测
    3 作用机制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防治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机阐释
    3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年来糖尿病中医药防治领域网络药理学应用情况综述
    1 网络药理学常用数据库
    2 网络药理学算法基础及其应用
    3 网络药理学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达格列净对新发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达格列净对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肝脏及胰腺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设计及对象
        1.1.2 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研究内容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基线数据
        1.2.2 入组患者治疗前后代谢指标的变化
        1.2.3 入组患者治疗前后对肾脏的影响
        1.2.4 入组患者治疗前后对肝脏、胰腺的影响
    1.3 讨论
        1.3.1 SGLT2抑制剂对T2DM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
        1.3.2 SGLT2抑制剂对T2DM患者肾脏的影响
        1.3.3 SGLT2抑制剂对T2DM患者肝脏、胰腺的影响
    1.4 小结
二、SGL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小鼠肾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3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2.1.4 小鼠血糖、体重测定
        2.1.5 肾组织标本留取
        2.1.6 小鼠肾脏组织PAS染色
        2.1.7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肾脏线粒体形态学变化
        2.1.8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肾脏Drp1、Mfn2及HIF-1a基因表达
        2.1.9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肾脏Drp1、Mfn2及HIF-1a蛋白表达
        2.1.10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各组小鼠体重和血糖变化比较
        2.2.2 小鼠肾脏PAS染色
        2.2.3 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
        2.2.4 SGLT2抑制剂对于小鼠肾脏Drp-1、Mfn-2及HIF-1a基因表达的影响
        2.2.5 SGLT2抑制剂对于小鼠肾脏Drp-1、Mfn-2及HIF-1a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2.3.1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选择
        2.3.2 SGLT2抑制剂对肾脏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GLT2抑制剂与糖尿病肾病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TyG指数三组间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比较
    3.2 TyG指数三组间UACR水平比较
    3.3 T2DM患者TyG指数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4 UACR三组间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比较
    3.5 T2DM患者UAC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6 TyG指数与UACR的线性回归分析
    3.7 T2DM患者白蛋白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8 TyG指数预测T2DM患者异常白蛋白尿的ROC曲线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6)炎症、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足细胞损伤及二甲双胍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小球足细胞标志蛋白排泄的关系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足细胞的保护及其与抗炎抗氧化的关系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7)二甲双胍肾保护与调节NGAL及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血、尿NGAL蛋白的测定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价值以及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保护作用以及与NGAL及炎症因子的关系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8)黄芪甲苷对高胰岛素致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黄芪对高胰岛素血症致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影响
    1、资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第二部分:黄芪甲苷对高胰岛素血症致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第三部分:高胰岛素致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及黄芪甲苷的干预作用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9)Ⅰ型糖尿病大鼠脑—肾脏RAS轴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
    二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一部分 非糖尿病(NON-DM)大鼠与糖尿病(DM)大鼠循环、脑—肾脏RAS、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反应指标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不同干预组DM大鼠循环、脑—肾脏RAS、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研究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10)尿白蛋白/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A competitive immunoenzymometric assay for rat albumin in urine(论文参考文献)

  • [1]淀粉分子糖苷键重构及其产物对小鼠糖脂代谢的调控作用[D]. 孔昊存. 江南大学, 2021
  • [2]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D]. 黄叶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HIF-1α-PI3K/Akt通路调控探讨肾络宁干预糖尿病肾病足细胞自噬进程的机制研究[D]. 张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达格列净对新发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彤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研究[D]. 朱转转. 江苏大学, 2020(02)
  • [6]炎症、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足细胞损伤及二甲双胍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林杨. 山东大学, 2018(02)
  • [7]二甲双胍肾保护与调节NGAL及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D]. 陈薇. 山东大学, 2017(03)
  • [8]黄芪甲苷对高胰岛素致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贺克强. 安徽医科大学, 2017(12)
  • [9]Ⅰ型糖尿病大鼠脑—肾脏RAS轴活性的研究[D]. 刘玉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10]尿白蛋白/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张赟贤.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大鼠尿白蛋白的竞争性免疫酶法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