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S和最优励磁方式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PSS和最优励磁方式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PSS及最优励磁方式对电网稳定影响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升[1](2021)在《基于STM32的数字励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同步发电机在现代电力工业中举足轻重,在众多发电系统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同步发电机提供励磁电源及保护的励磁控制系统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重要的控制手段之一。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及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基于51单片机、DSP、ARM等核心处理器的数字式励磁控制系统迅速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励磁控制器技术性能不断提高。面对现代电力系统发展带来的挑战,将先进的数字励磁控制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可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多机励磁系统本质上是一种多变量、变参数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文在深入研究多机励磁系统三阶模型和非线性控制理论基础上,基于Super-Twisting滑模控制、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控制和反演控制等理论,提出一种Super-Twisting滑模自适应分散励磁控制新方法。新方法以与功率偏差有关的状态量ΔiP作为整体状态量,给出了在任意负载下运行点的计算方法,为高阶滑模理论应用到非严参数反馈非仿射高阶系统模型结构中提出了新思路,设计的控制律涉及的状态量可以直接测得,有效提高了励磁控制系统的动态控制性能。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在4机2区域仿真模型中进行了仿真测试,证明了新算法的有效性。面对大型光伏电站并网带来的易诱发谐振、引起电压波动等问题,尤其是较大功率的逆变器容易受到的各种潜在的干扰,通过含200MW光伏电站的3机2区域仿真模型下,证明设计的励磁控制器能够保证含光伏扰动的电力系统的稳定。为开展物理测试实验,依托发供电装备实验平台,通过设计模拟信号采集、驱动电路、电源电路等电路,研制了基于STM32F103ZET6型ARM的励磁硬件控制系统。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在Keil u Vision5编程环境下,编制了系统初始化、模拟信号采集、PWM驱动、励磁限制模块等子程序,结合Super-Twisting滑模自适应分散励磁控制策略,给出了励磁控制系统软件实现方法。基于发供电装备实验平台对所设计的励磁控制器在负载突增、负载突减两种工况下进行物理测试。仿真和物理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PID+PSS控制方法,新的控制方法能减少了系统电压稳定时间,降低了状态变量的超调量,有效保证了含大型光伏电站的电力系统稳定性,对提升电力系统抗线路故障及负载波动的能力有一定积极意义。所设计的数字式励磁控制器具有控制精度高、显示直观、操作方便等优势,有利于工程的实际应用。

张京京[2](2021)在《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调节性能是促进传统电力系统向更好有效消纳大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系统转变的重要保障。间歇性能源入网使水电机组面临更为复杂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工况转换,导致其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对水电机组调节性能发挥提出更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以揭示内外部扰动视角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为关键问题,从动力学稳定性角度深入分析内部参数扰动对机组稳定性影响,同时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量化外部间歇性能源冲击下系统运行特性,并以稳定性分析为依托,量化多能互补系统中水电机组调节灵活性,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围绕水力发电机组自身运行参数扰动下稳定性问题,为了克服单一稳定性分析方法不能全面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局部稳定性演变机理问题,以分岔点为切入,贯穿非线性动力学分岔和时域振荡两个稳定性研究领域,从结构稳定性和运动稳定性两个维度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主要包括:(1)为了更好地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稳定性演变特性,建立了不同场景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进一步,考虑到参数不确定性变化,运用延拓追踪算法、动力学分岔理论和李雅普诺夫理论分析单参数扰动下平衡点分岔和多参数扰动下余维-2分岔现象,并给出了平衡点曲线稳定性、分岔点类型、位置及其邻域振荡稳定性等信息。结果表明:参数不确定变化导致系统产生多种类型分岔,且电力系统稳定器对分岔点产生具有一定延迟作用。(2)为了更好地阐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振荡稳定性问题,首先以参数扰动诱发的非线性动力学分岔点所集成的小扰动为切入点,运用特征值分析法、列向量规格化等方法量化不同场景下分岔点邻域振荡频率、阻尼、参与因子等指标;进一步,运用能量级理论给出了相应主导振荡模态;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给出电力系统稳定器对机组振荡模态和阻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参数合理变化范围内,始终存在着水击模态,固定参数的电力系统稳定器不能很好地改善系统阻尼甚至会恶化阻尼。2.围绕间歇性风电能源冲击下系统稳定性问题,针对单指标体系无法对发电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缺陷,提出将各评估指标按权重重新组合进而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1)针对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特点,首先将风电机组作为外部扰动耦合到水力发电系统以构建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并运用对比分析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运用信息熵理论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系统功率不确定性;最后,运用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对功率波动量进行概率密度拟合,通过拟合评估指标即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遴选出最优拟合函数。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尺度增加,功率不确定性增强,且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适用性不同。(2)为了克服单一指标评估结果难以体现系统整体运行特性的问题,首先运用熵权理论对波动量均值、理查德贝克指标、连续平均爬坡率、时间平均波动率等评估指标科学赋值并重新组合,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模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综合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将成果运用于风水混合发电系统,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风/水电子系统和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最后,针对混合发电系统特有的互补性能,运用波动互补率和负荷追踪指标量化混合系统互补程度。结果表明:综合评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运行特性,且互补发电系统波动程度较风力单独发电小,但均随时间尺度增加而增大。3.围绕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水力发电机组对随机能源调节灵活性评价困难问题,以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为基础,考虑多时间尺度效应,运用概率性评估指标量化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变化情景下机组调节灵活性演变规律;进一步,运用兼顾影响因素自身作用以及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到了影响水力发电机组调节灵活性的敏感性因素排序。结果表明: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组调节灵活性,备用接入比例为影响机组调节灵活性的高敏感性因素。

涂岗刚[3](2021)在《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源网储”多元互动控制与优化》文中认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的低碳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呈现出大系统互联、大容量远距离高压输电以及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正遭受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聚焦于现阶段电力系统中的功角稳定与频率稳定问题,并基于“源源互动”、“源储互动”与“源网+源内互动”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控制与优化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基于分布式控制的多同步发电机协调控制基于分布式控制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发电机平均相对转速偏差反馈的分布式电力系统稳定器。在该稳定器中,本地同步发电机获取其邻居同步发电机的转速信息,并通过调节自身励磁电压,驱使自身转速向其邻居同步发电机的平均转速运动。通过上述同步发电机与同步发电机之间的互动(源源互动),在系统受到扰动后,该稳定器可以快速地实现多台同步发电机的转速一致。理论分析表明,该稳定器提高了同步发电机之间的阻尼比,因而有效地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功角稳定性。二、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储能阻尼控制在详细地建模分析同步发电机与储能之间的能量交互后,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储能阻尼控制器。在该控制器中,储能获取同步发电机的转速信息,并通过调节储能电流去改变同步发电机的电磁功率。通过上述同步发电机与储能之间的互动(源储互动),该控制器可以提高同步发电机的阻尼系数。理论分析表明,该控制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阻尼比,因而有效地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功角稳定性。三、控制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的储能滑模控制基于滑模控制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控制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的储能滑模控制器。在该控制器中,本地储能获取本地同步发电机的加速功率与转速信息,并通过调节本地储能电流去改变本地同步发电机的电磁功率,进而去控制本地同步发电机的加速功率至期望值。通过上述同步发电机与储能之间的互动(源储互动),该控制器可以使同步发电机解耦,并使同步发电机按期望轨迹运动。理论分析表明,在系统受到扰动后,该控制器首先使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在有限时间内跟踪上预先设定为成比例于同步发电机额定转速偏差的期望值;接着使多机系统中相互耦合的同步发电机解耦,并使同步发电机转速指数收敛至额定值;最终使同步发电机快速地恢复同步运行。四、参与电网快速频率响应的风机转速与桨距角协调控制为使风机参与电网快速频率响应(Fast Frequency Response,FFR),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风机减载的FFR策略。在该策略中,风机获取电网的频率信息,并通过自身内部转速控制与桨距角控制的信息交互,协调地控制风机的转速、桨距角以及与向电网输出的有功功率。通过上述风机与电网之间的互动(源网互动),以及风机内部转速控制与桨距角控制之间的互动(源内互动),该策略可以实现风机协调地参与电网FFR,最终提升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理论分析表明,相比于现有策略,该策略具有工程应用难度低、电网调频能力强的优点。五、参与电网快速频率响应的风电场多风机协调优化为使风电场中多台风机协调地参与电网FFR,本文提出了一种风电场最优功率分配策略。在该策略中,电网将参与FFR所需要的总有功指令发送至风电场;接着风电场通过自身内部风机与风电场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互,协调地分配这个总有功指令至风电场中每台风机中;最后,风电场中每台风机按照风电场分配的有功功率指令向电网输出有功功率。通过上述风电场与电网之间的互动(源网互动),以及风电场内部风机之间的互动(源内互动),该策略可以实现风电场中多台风机协调地参与电网FFR,最终增强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性。相比于现有策略,该策略具有参与FFR种类全、风能损耗少、风机磨损小、风机安全性高、通信要求低的优点。

潘晓杰,张文朝,徐友平,边宏宇,朱思宇,张立伟[4](2020)在《考虑水火电多场景协调的电力系统阻尼优化控制模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水电和火电机组励磁调节系统参数协调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常规水电机组、抽水蓄能机组与火电机组励磁系统,提升动态稳定极限和暂态稳定极限的电力系统阻尼优化控制方法。首先研究同步机组自并励励磁调节系统拓扑模型及模型中各参数与机组励磁响应关系;然后,研究基于水火协调励磁调节的电力系统多机转子运动方程,建立水火电协调电力系统阻尼优化控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考虑多场景扰动下的阻尼控制协调的励磁系统参数优化策略及其求解算法;最后,以华中电网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建立水火协调多场景电力系统阻尼优化动态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文章所提出的水火电协调阻尼控制模型,能够有效协调控制电力系统中多场景扰动下的励磁参数,提高水电占比较高的电力系统的多场景稳定能力。

莫维科[5](2020)在《电力系统频率闭环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3月28日云南异步联网工程试验中出现了20世纪70年代常出现在水电机组供孤立负荷系统的超低频振荡现象,给人们敲起了警钟,重新引起了电力从业者和研究者对电力系统频率闭环问题的关注。研究电力系统频率闭环问题通常采用简单的单机一次调频过程研究模型或多机等值单机模型。采用该模型的适用性尚缺乏严格的数学证明,且该研究模型无法反映励磁系统和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作用。如何从电力系统全系统详细模型中得到该振荡模式的研究模型,揭示其数学本质和物理意义并提出解决措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首次从数学理论上严格地证明了电力系统频率闭环问题的研究模型。由于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对处于频率闭环中的调速系统进行设计,因此本文也提出调速器独立协调设计方法以抑制电力系统频率闭环失稳。同时,电力系统稳定器可用于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功角振荡),那么能否应用在抑制超低频振荡上,本文将对此作出回答,并提出抑制频率闭环失稳的PSS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了超低频振荡的产生机理以及关键影响因素。首次从单机供孤立负荷系统的具体公式推导中,证明了超低频振荡与低频振荡/功角振荡是不相干的两个问题,两者分别是频率闭环问题和功角闭环问题。发现了频率闭环稳定的影响因素,为本文的研究框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同时,也对目前的一些论点进行了讨论,包括阻尼转矩法是否能直接用于分析调速系统在频率闭环的作用。2)本项目从多机电力系统转子动态模型出发,利用线性变换得到包含转子共同运动模式及转子相对运动模式的状态方程,并基于不变流形理论的模型降阶方法和新状态方程状态矩阵的特性,对转子共同运动模式及转子相对运动模式进行了解耦,解耦得到了多机系统频率闭环问题的研究模型,首次从数学理论上严格地证明了电力系统频率闭环问题的研究模型。3)对于防止多机系统频率闭环失稳的多调速器参数优化问题,本文基于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奈奎斯特图的数学意义,推论出保证并列传递函数单位反馈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并基于该推论提出了防止多机系统频率闭环失稳的多调速器参数独立协调优化方法。4)基于Modal Induced Torque Coefficients(MITC)理论将多机电力系统全模型降阶到多机电力系统转子动态模型,根据该降阶结果且结合多机电力系统转子动态模型降阶到多机系统频率闭环模型的降阶过程,提出了抑制多机系统频率闭环失稳的电力系统稳定器(PSS)设计方法。本文从数学理论、电力系统建模以及物理意义三个角度论证了超低频振荡(频率闭环稳定)问题的本质,并严格地推导出防止电力系统多机系统频率闭环失稳的多调速器独立设计方法和电力系统稳定器(PSS)设计方法。本文从建模、分析及控制等角度形成一整套对电力系统频率闭环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解决措施。

袁曦[6](2020)在《安康水电站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电力系统中励磁系统的作用出发,结合安康水电站实际工作需要,对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针对原交流他励可控硅静止励磁系统中存在的可靠性差、结构复杂、技术落后、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设计一个全新的励磁系统,从而完成励磁系统更新升级。围绕励磁系统改造,本文从确定改造方案、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装置选型计算和现场试验共四个方面依次展开,通过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在励磁控制理论、技术和系统建模等文献研究、实际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安康水电站励磁系统改造采用自并励励磁系统的总体方案。该方案具有系统可靠性高、快速电压响应、机组振动较小等优点。(2)通过对各种励磁控制方式的比较,确定了安康水电站AVR+PSS的励磁调节器结构,并给出相应的励磁系统数学模型。计算采用中国电科院电力系统计算综合程序(PSASP)得出励磁系统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电网的稳定性。通过对1、2、3、4台机组分别进行励磁系统改造,在两类故障条件下,都会使电网的稳定特性发生轻微变化,系统阻尼均有所降低。当4台机组均采用PSS2A时,系统的振荡频率为0.86Hz的振荡模式的阻尼比为7.06%,系统阻尼得到有效提高。(3)对改造完成的励磁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主要包括静态时的调节器功能模拟试验,空载时的自动升压、逆变灭磁试验,以及并网时的过励、欠励试验等,各项试验数据符合规程要求,且满足励磁系统功能要求。

莫振陇[7](2020)在《基于ADPSS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问题,大容量发电机组的励磁系统都装设了电力系统稳定器(PSS)。而PSS的广泛应用,也给次同步振荡(SSO)带来也越来越显着的影响。同时,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力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平台,以便更好地解决现阶段电网系统新出现的技术问题。本文基于以上两方面,开展了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的课题研究,并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电力系统全数字仿真软件(Advanced Digital Power System Simulator,ADPSS)进行仿真模型搭建和研究方法的校核。首先分别对电力系统数字仿真技术和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研究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阐明本文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研究的工程意义,并对ADPSS装置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其次对耦合的轴系动态微分方程进行解耦,建立简单的即考虑次同步扭振模态又考虑低频振荡的发动机轴系六系数线性模型,并利用ADPSS电磁暂态计算平台(ETSDAC)的自定义(UDM)功能,建立原动机、调速器和励磁系统的仿真模型。接着分析不同励磁系统的滞后特性,根据发动机轴系六系数线性模型,利用力矩分解法,推导IEEE ST1A型高起始响应励磁系统和IEEE AC1A型常规响应励磁系统的无补偿滞后特性,并为在PSS-AVR励磁系统有补偿频率特性下的PSS相位补偿方式设计和参数调整提供依据。之后研究三种不同相位补偿方式下,PSS1A型电力系统稳定器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根据三种方式下的PSS-AVR频率特性,可判断出以(35)?作为输入信号的滞后补偿再反相型PSS1A能够为低频段提供正阻尼的同时,还能避免次同步信号的影响,并利用ETSDAC分析PSS1A抑制低频振荡效果,证明在此基础上研究次同步振荡影响的合理性。最后研究加速度功率型PSS参数调整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因PSS2B中次同步信号的相位补偿程度主要由扭振滤波器所决定,故本文根据ST1A型励磁系统滞后特性和扭振滤波器的待补偿特性,对PSS2B系统中的功率匹配系数和扭振滤波器时间常数进行参数调整,即通过分析不同参数下PSS-AVR的相频特性,选取在不影响低频段相位情况下,对次同步扭振信号有较好抑制或者消除作用的参数,并利用ETSDAC分析PSS2B对各质量块之间的扭振抑制效果,验证参数调整后PSS2B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有效性。

徐晗桐[8](2020)在《基于ARX模型和人工免疫系统理论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互联电网规模逐渐扩大,电力系统结构越来越复杂,由此产生的低频振荡问题严重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如何对低频振荡进行抑制的研究成为了学者探究的热点问题。阻尼控制是对低频振荡抑制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广域量测系统(Wide-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能够提供互联电网中重要机组与节点的同步测量数据,这使它成为阻尼控制的一项强力辅助工具。本文围绕广域阻尼控制器的设计从广域控制回路选取、控制器结构设计、参数配置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广域阻尼控制器安装地点与控制信号选取的问题,本文基于具有多输入输出项的自回归各态历经模型(AutoRegressive eXogenous,ARX)辨识方法用于广域控制回路选取。通常基于量测数据的低频振荡辨识只对单一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不能较好地掌握系统中数个振荡模态之间的关系。所提方法结合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响应特性通过降阶提取系统内的动态振荡特性得到系统低阶传递函数模型,计算留数指标对广域控制回路进行选取。仿真表明所提方法计算简便,可准确识别系统振荡模态,能够选取最佳控制回路。2)针对传统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难以满足在电网各运行方式下的阻尼控制性能问题。本文借鉴人工免疫系统(Artificial Immune System,AIS)理论,构建由先天性免疫环节和自适应性免疫环节组成的广域阻尼控制结构。其中,先天性免疫环节为传统PSS结构,与外界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无关;自适应性免疫环节能够根据系统的扰动响应及时调整原有的控制器参数,二者相结合能够实现整体的动态补偿,从而提高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控制性能。3)针对人工免疫广域阻尼控制器参数配置的问题,本文提出改进型烟花算法(Improved Fireworks Algorithm,IFWA),通过对爆炸算子进行自适应半径调整、引入差分分量的变异算子和改变选择策略三个措施,解决了基本烟花算法存在过快收敛、搜索性不佳等缺点。另外,使用时间积分和绝对误差准则(Integral of Time and Absolute Error,ITAE)构建反映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优化目标函数及相应优化控制模型,根据系统不同扰动响应进行控制器优化设计。结合以上方法,通过四机两区以及英格兰十机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结果优于传统广域PSS控制效果,且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动态稳定性能。

李科[9](2020)在《基于FPGA的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飞速发展,并且在大幅度提高消纳新能源发电能力的大环境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了一个电力系统控制的突出问题。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是一种典型的对电力系统稳定的扰动,在抑制低频振荡一次系统和二次系统方面的众多对策中,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是最常用,也是控制效果较好的策略之一。近年来,在PSS的设计中引入了诸多的先进算法。其中,预测控制(MPC)由于其本身的在线滚动优化、反馈校正、模型预测等突出优点,在PSS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粒子群算法(PSO)在进行优化求解时不需要解析式,所以本文将PSO与预测控制相结合应用于预测控制的滚动优化环节。基于w、c联动控制的粒子群算法提高了全局搜索能力,避免粒子群早熟。为此,本文将目前比较典型的几种w、c联动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后,选用其中相对较优秀的一种策略和非线性预测控制相结合提出了一种PSO-APPC算法。目前对于PSO-MPC控制算法性能的进行全面论述的文献较为罕见,本文对PSO-APPC算法的参数与性能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另外将本文的PSO-APPC算法与另外两种算法(PSO-NPC、PSO-SPC)进行了比较,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性能要优于另外两种算法。本文以单机无穷大系统为模型,将本文提出的PSO-APPC算法用于PSS的设计中,在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短路和机械功率突增10%两种扰动情况下投入基于本文算法的PSS进行仿真,并将基于本文算法的PSS和另外两种PSS在系统受扰投入后的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比较,验证了本文的PSS的有效性,并证明了本文的PSS的控制效果要优于另外两种。最后,使用FPGA技术将本文提出的算法PSO-APPC实现硬件化形成控制芯片,该芯片可以作为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核心控制芯片,解决了电力系统快速响应的要求和先进控制算法计算量大相冲突的矛盾。并通过Quartus II环境下的软件仿真和FPGA开发板的硬件板级验证,验证其是有效的、可行的。

李壮[10](2020)在《考虑VSC-HVDC供电的受端交流系统恢复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高压直流输电的迅速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跨区域的交直流混联电网。高压直流输电受端系统发生大停电后,合理利用直流有利于停电系统的快速恢复。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高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VSC-HVDC)可作为受端停电系统的黑启动电源,但其参与受端系统恢复过程的控制策略以及恢复方案的优化决策仍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围绕VSC-HVDC接入的受端交流系统恢复问题,研究了计及VSC-HVDC控制策略变化的受端交流系统的恢复过程、恢复策略,论文主要内容为:(1)开发了BPA-NETOMAC数据转换软件,可以将BPA格式的交流系统仿真数据快速转换为NETOMAC格式,为后续仿真研究奠定了交流系统模型与数据基础;在NETOMAC中建立了VSC-HVDC电磁暂态模型,并说明了NETOMAC软件仿真的优势。数据转换及直流建模工作为交直流系统恢复策略在NETOMAC中的混合仿真分析与验证提供了模型与数据基础。(2)通过分析VSC-HVDC参与受端系统恢复中控制策略的变化特点,提出了VSC-HVDC供电受端交流系统恢复过程的划分方法,将恢复过程为供电无源网络阶段、供电弱交流系统阶段、供电强交流系统阶段,为后续恢复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3)针对VSC-HVDC作为黑启动电源供电无源网络阶段的约束条件,综合考虑机组恢复时间、爬坡率和路径充电功率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供电无源网络阶段多目标恢复优化模型,提出分步求解的方法选择供电无源网络阶段待恢复机组并制定其恢复方案。以IEEE39节点系统为算例,并在NETOMAC软件中建立交直流系统混合仿真模型,仿真验证了所提恢复方案的可行性及VSC-HVDC作为黑启动电源在抑制电压升高方面的优越性。(4)提出了供电弱交流系统阶段VSC-HVDC逆变侧换流站的约束条件,考虑以机组恢复效率、路径充电功率和系统强度作为优化目标,建立此阶段的多目标恢复优化模型,提出分步求解方法为系统内待恢复机组制定恢复方案。以IEEE39节点系统为算例并在NETOMAC中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恢复策略的可行性。与传统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恢复方案作对比,说明了VSC-HVDC参与系统恢复的高效性与实用性。综上,本文研究了VSC-HVDC参与的受端交流系统恢复方法,并结合NETOMAC的混合仿真功能验证恢复方案,丰富了交直流电力系统恢复理论,对VSC-HVDC参与受端交流系统恢复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PSS及最优励磁方式对电网稳定影响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SS及最优励磁方式对电网稳定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的数字励磁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励磁控制系统功能架构发展分析
        1.2.2 励磁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机励磁系统模型分析
    2.1 多机励磁系统模型建立
    2.2 励磁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uper-Twisting滑模自适应分散励磁控制算法分析
    3.1 Super-Twisting滑模自适应分散励磁控制器设计
        3.1.1 Super-Twisting滑模控制理论
        3.1.2 自适应控制理论
        3.1.3 运行点自校正
        3.1.4 分散励磁控制器设计
    3.2 多机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2.1 三相短路情况下仿真分析
        3.2.2 负载突变情况下仿真分析
    3.3 含光伏扰动的多机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三相短路情况下仿真分析
        3.3.2 负载突变情况下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励磁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控制芯片的选取
    4.2 系统性能指标
    4.3 励磁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与工作原理
    4.4 励磁主回路设计
    4.5 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4.6 电源电路设计
    4.7 采集电路设计
        4.7.1 电压、电流采集调理电路设计
        4.7.2 功率因数电路设计
        4.7.3 锁相环电路设计
    4.8 外围电路设计
        4.8.1 外设flash电路设计
        4.8.2 串行口通信电路与HMI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4.8.3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4.9 保护电路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励磁控制器软件设计
    5.1 编程环境介绍
    5.2 软件总体结构
    5.3 初始化模块设计
    5.4 频率测量模块设计
    5.5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5.6 PWM调制模块设计
    5.7 故障处理模块设计
    5.8 励磁限制模块设计
    5.9 TFT-LCD显示模块设计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励磁控制系统调试及验证
    6.1 开环励磁控制测试
    6.2 系统闭环控制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发展现状综述
        1.2.1 全球视角下水电发展现状
        1.2.2 中国水电发展现状
        1.2.3 水电耦合其它可再生能源现状
    1.3 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1.3.1 水力发电机组自身内部扰动下稳定性分析
        1.3.2 外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冲击下稳定性分析
    1.4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研究综述
        1.4.1 灵活性概念描述
        1.4.2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研究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方法概述
        2.2.1 分岔理论综述
        2.2.2 延拓追踪法
        2.2.3 数值仿真法
    2.3 水力发电系统建模与验证
        2.3.1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构建
        2.3.2 模型对比验证
    2.4 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分析
        2.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3 阻尼系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振荡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低频振荡机理概述
        3.2.1 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3.2.2 低频振荡分析方法概述
    3.3 不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3.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3.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 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5 不同情景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6 水力发机组动力学分岔和振荡统一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不确定性评估指标
        4.2.2 波动性评估指标
        4.2.3 互补性评估指标
        4.2.4 评估指标体系呈现
    4.3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建模及验证
        4.3.1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3.2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
        4.3.3 风水耦合统一模型及验证
    4.4 工程算例分析
        4.4.1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评估指标权重分析
        4.4.2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 仿真算例分析
        4.5.1 风水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4.5.2 风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3 水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4 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分析
    5.1 引言
    5.2 方法概述
        5.2.1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
        5.2.2 敏感性分析方法
    5.3 算例分析
        5.3.1 时间尺度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2 备用容量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3 备用接入比例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4 爬坡率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5 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源网储”多元互动控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电力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及分类
        1.1.2 现阶段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挑战
        1.1.3 论文研究问题、对象与思路
    1.2 论文研究现状
        1.2.1 提升电力系统功角稳定的源源互动
        1.2.2 提升电力系统功角稳定的源储互动
        1.2.3 提升电力系统频率稳定的源网互动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全文结构
2 基于分布式控制的多同步发电机协调控制
    2.1 本章概述
    2.2 多机电力系统励磁控制模型
    2.3 分布式电力系统稳定器
    2.4 分布式电力系统稳定器分析
        2.4.1 第一步:建立系统模型
        2.4.2 第二步:简化系统模型
        2.4.3 第三步:分析DPSS
    2.5 仿真分析
        2.5.1 算例1:四机两区域系统
        2.5.2 算例2:澳大利亚14机59 节点系统
    2.6 本章小结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3 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STATCOM/储能阻尼控制
    3.1 本章概述
    3.2 同步发电机、STATCOM和储能模型
        3.2.1 同步发电机模型
        3.2.2 STATCOM和储能模型
    3.3 STATCOM/储能与同步发电机的能量交互特性分析
    3.4 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STATCOM/储能阻尼控制器
        3.4.1 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储能阻尼控制器
        3.4.2 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STATCOM阻尼控制器
        3.4.3 实用化的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STATCOM/储能阻尼控制器
    3.5 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STATCOM/储能阻尼控制器分析
        3.5.1 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储能阻尼控制器分析
        3.5.2 提高同步发电机阻尼系数的STATCOM阻尼控制器分析
    3.6 STATCOM和储能的最优选址分析
        3.6.1 储能的最优选址分析
        3.6.2 STATCOM的最优选址分析
    3.7 仿真分析
        3.7.1 算例1:单机无穷大系统
        3.7.2 算例2:四机两区域系统
    3.8 本章小结
4 控制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的储能滑模控制
    4.1 本章概述
    4.2 多机系统下的同步发电机与储能模型
        4.2.1 多机系统下的同步发电机模型
        4.2.2 多机系统下的储能模型
    4.3 多机系统下储能与同步发电机的能量交互特性分析及系统建模
        4.3.1 同步旋转坐标轴下储能与同步发电机的能量交互特性分析
        4.3.2 本地PQ轴下含储能的多机系统建模
    4.4 控制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的储能滑模控制器
        4.4.1 控制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的储能滑模控制器设计
        4.4.2 控制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的储能滑模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4.4.3 实用化的控制同步发电机加速功率的储能滑模控制器
    4.5 仿真分析
        4.5.1 算例1:四机两区域系统
        4.5.2 算例2:澳大利亚14机59 节点系统
    4.6 本章小结
    附录
5 参与电网快速频率响应的风机转速与桨距角协调控制
    5.1 本章概述
    5.2 风机模型
    5.3 基于风机减载的FFR策略
        5.3.1 风机减载控制策略的转速控制
        5.3.2 风机减载控制策略的桨距角控制
        5.3.3 基于风机减载的FFR策略
    5.4 基于风机减载的FFR策略分析
        5.4.1 低风速、低减载功率情况分析
        5.4.2 低风速、高减载功率情况分析
        5.4.3 高风速情况分析
        5.4.4 分析总结
    5.5 仿真分析
        5.5.1 对比策略介绍
        5.5.2 算例-1:低风速、低减载功率
        5.5.3 算例-2:低风速、高减载功率
        5.5.4 算例-3:高风速
    5.6 本章小结
    附录
6 参与电网快速频率响应的风电场多风机协调优化
    6.1 本章概述
    6.2 风机运行建模
        6.2.1 最大功率输出模式
        6.2.2 FFR模式
    6.3 风电场功率分配问题建模
        6.3.1 功率分配问题描述
        6.3.2 FFR对风机运行影响的分析
        6.3.3 功率分配优化问题数学建模
    6.4 风电场最优功率分配策略
        6.4.1 优化问题处理:风机转速动态近似
        6.4.2 优化问题处理:风机有功功率限制条件计算
        6.4.3 等效优化问题
        6.4.4 集中式最优功率分配算法
        6.4.5 分布式最优功率分配算法
    6.5 仿真分析
        6.5.1 算例-1:高频事件FFR
        6.5.2 算例-2:低频事件FFR
        6.5.3 算例-3:连续性FFR
    6.6 本章小结
    附录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参研项目

(4)考虑水火电多场景协调的电力系统阻尼优化控制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火电协调励磁调节模型
2 多机系统励磁模型
3 水火电协调多场景阻尼优化模型
    3.1 阻尼优化控制模型
    3.2 阻尼优化控制模型求解算法
4 算例分析
    4.1 单机无穷大示例
    4.2 华中电网算例
5 结语

(5)电力系统频率闭环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电力系统超低频振荡的具体现象
    1.2 研究现状
        1.2.1 超低频振荡现象及调速器设计
        1.2.2 超低频振荡现象的研究模型
        1.2.3 设计PSS解决超低频振荡
        1.2.4 对超低频振荡的命名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单机供孤立负荷的频率闭环模型
    2.1 单机供孤立负荷的线性化模型
        2.1.1 微分方程组
        2.1.2 励磁系统
        2.1.3 调速系统
        2.1.4 代数方程组
        2.1.5 端口电压方程
        2.1.6 单机供孤立负荷的线性化模型
    2.2 讨论
        2.2.1 励磁系统和PSS的作用
        2.2.2 一种特殊的情况
        2.2.3 阻尼转矩分析法分析原动系统对超低频振荡模式的作用的适用性
    2.3 小结
第三章 电力系统转子共同运动模式
    3.1 基于不变流形理论的模型降阶方法
        3.1.1 时不变系统
        3.1.2 线性时不变系统
        3.1.3 线性时不变奇异摄动系统
    3.2 电力系统转子共同运动模式的导出和计算
        3.2.1 电力系统转子动态线性方程组
        3.2.2 转子共同运动模式的推导
        3.2.3 转子共同运动模式与功角振荡模式的解耦
        3.2.4 对转子共同运动模式的几点讨论
    3.3 算例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防止频率闭环失稳的调速器设计方法
    4.1 防止单机系统频率闭环失稳的调速器设计方法
        4.1.1 单机系统频率闭环模型
        4.1.2 防止水电机组单机频率闭环失稳的水轮机调速器参数优化
    4.2 防止多机系统频率闭环失稳的调速器独立设计方法
        4.2.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其推论
        4.2.2 基于奈奎斯特图的多机调速器独立设计方法
    4.3 算例与分析
        4.3.1 水电机组单机供孤立负荷的调速器参数优化例子
        4.3.2 防止多机系统频率闭环失稳的调速器参数优化例子
    4.4 小结
第五章 提升频率闭环稳定性的PSS设计方法
    5.1 提升单机系统频率闭环稳定性的PSS设计方法
    5.2 提升多机系统频率闭环稳定性的PSS设计方法
        5.2.1 Modal Induced Torque Coefficients理论
        5.2.2 基于MITC的多机系统PSS设计方法
    5.3 算例与分析
        5.3.1 四机两区域系统
        5.3.2 IEEE 68节点16机系统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A 附录
    A.1 四机两区域系统
        A.1.1 发电机模型及其参数
        A.1.2 励磁系统模型及其参数
        A.1.3 调速系统模型及其参数
    A.2 IEEE 68节点16机系统
        A.2.1 发电机模型及其参数
        A.2.2 励磁系统模型及其参数
        A.2.3 调速系统模型及其参数
        A.2.4 PSS模型及其参数
    A.3 单机供孤立负荷工况下的水轮机调速器参数优化模型的求解程序
    A.4 基于奈奎斯特图的多机水轮机调速器独立设计方法的计算程序
    A.5 提高发电机阻尼系数D总能提高频率闭环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安康水电站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安康水电站及励磁系统概况
        1.2.1 水电站概况
        1.2.2 励磁系统现状
        1.2.3 励磁系统存在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励磁控制理论发展
        1.3.2 励磁控制技术发展
        1.3.3 励磁控制系统建模与研究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2 安康水电站励磁系统改造方案
    2.1 励磁方式及励磁控制
        2.1.1 励磁方式
        2.1.2 励磁控制
        2.1.3 几种励磁系统特性比较
    2.2 励磁系统改造方案
        2.2.1 改造方案确定
        2.2.2 改造方案基本原理
    2.3 本章小结
3 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
    3.1 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3.2 励磁系统改造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
        3.2.1 稳定性计算方法
        3.2.2 励磁系统改造前电网稳定性分析
        3.2.3 一号机组励磁系统改造后电网稳定性分析
    3.3 投入PSS后的稳定性分析
        3.3.1 PSS模型
        3.3.2 一台机组励磁方式改造后小干扰稳定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励磁装置的选型计算
    4.1 励磁系统总体方案简介
    4.2 励磁调节器选型
        4.2.1 励磁调节器选型原则
        4.2.2 励磁调节器选型结果
        4.2.3 预留数据接口
    4.3 励磁变压器选型
        4.3.1 励磁变压器选型原则
        4.3.2 励磁变压器容量计算
        4.3.3 励磁变压器保护
    4.4 功率整流柜选型
        4.4.1 功率整流柜选型原则
        4.4.2 功率整流柜选型结果
    4.5 启励与灭磁装置
        4.5.1 启励装置选型结果
        4.5.2 灭磁装置选型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安康水电站励磁系统现场试验
    5.1 静态试验
    5.2 空载试验
        5.2.1 A套空载试验
        5.2.2 B套空载试验
    5.3 并网试验
        5.3.1 P、Q测量校验
        5.3.2 负载切换试验
        5.3.3 过无功试验
        5.3.4 欠励试验
    5.4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后续工作
    6.1 结论
    6.2 后续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ADPSS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电力系统仿真技术平台的发展现状
    1.3 次同步振荡抑制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
        1.3.1 次同步振荡的研究现状
        1.3.2 次同步谐振的分类和定义
        1.3.3 分析次同步振荡的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力系统全数字仿真装置基本原理及功能
    2.1 ADPSS仿真系统简介
        2.1.1 软件结构
        2.1.2 硬件结构
    2.2 ADPSS仿真装置的计算平台
        2.2.1 电磁暂态计算平台
        2.2.2 机电暂态计算平台
    2.3 ADPSS仿真装置的用途
        2.3.1 电力系统故障的再现和分析
        2.3.2 装置的检验和试验研究
        2.3.3 直流输电控制装置检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轮发电机的次同步振荡数学模型
    3.1 发动机组轴系系统模型
        3.1.1 轴系运动方程解耦模型
        3.1.2 轴系扭振模态频率
    3.2 系统模型
    3.3 原动机及调速器数学模型
    3.4 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3.5 仿真模型搭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励磁系统和PSS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研究
    4.1 频率响应法
    4.2 励磁系统无补偿滞后特性研究
        4.2.1 力矩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4.2.2 励磁系统无补偿滞后特性基本理论
        4.2.3 ST1A型和AC1A型励磁系统滞后特性研究
    4.3 PSS模型
        4.3.1 PSS1A模型
        4.3.2 PSS2B模型
        4.3.3 PSS抑制次同步振荡机理
    4.4 PSS1A不同相位补偿方式下对次同步振荡影响
        4.4.1 相位补偿计算理论
        4.4.2 PSS1A相位补偿设计方案
        4.4.3 相位补偿方式对次同步振荡影响分析
        4.4.4 基于ADPSS仿真验证滞后补偿再反相方式下PSS1A的可行性
        4.4.4.1 建立无串联补偿电容单机对无穷大系统模型
        4.4.4.2 PSS1A对于系统低频振荡的抑制效果
    4.5 PSS2B参数调整对次同步振荡影响
        4.5.1 扭振滤波器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
        4.5.2 功率匹配系数的影响
        4.5.3 滤波器时间常数的影响
        4.5.4 PSS2B参数调整后抑制次同步振荡效果的仿真实验与分析
        4.5.4.1 建立IEEE次同步振荡第一标准测试系统的修改模型
        4.5.4.2 负荷投入后PSS2B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效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IEEE次同步振荡第一标准测试系统结构与参数
    A.1 电气参数
    A.2 机械轴系参数
附录 B IEEE次同步振荡第一标准测试系统的修改模型结构与参数
    B.1 电气参数
    B.2 机械轴系参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基金资助声明

(8)基于ARX模型和人工免疫系统理论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频振荡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1.2.2 广域量测系统发展现状
        1.2.3 基于WAMS的广域阻尼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问题相关建模及分析
    2.1 基本电力系统模型
        2.1.1 单机无穷大系统数学模型
        2.1.2 多机系统数学模型
    2.2 考虑广域阻尼控制器的电力系统模型
        2.2.1 含WADC的电力系统建模
        2.2.2 含WADC的模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RX模型的广域阻尼控制器安装地点和反馈控制信号选取研究
    3.1 ARX模型辨识基本原理
        3.1.1 全阶系统与量测系统的关系
        3.1.2 MIMO ARX辨识模型
    3.2 广域阻尼控制回路选取方法
        3.2.1 待辨识信号选择
        3.2.2 ARX模型估计
        3.2.3 ARX模型校验
        3.2.4 安装地点与反馈控制信号选择
    3.3 广域阻尼控制回路选取流程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理论的广域阻尼控制方法研究
    4.1 人工免疫系统理论概述
    4.2 人工免疫广域阻尼控制方法
        4.2.1 人工免疫广域阻尼控制原理
        4.2.2 先天性免疫控制环节
        4.2.3 自适应性免疫控制环节
    4.3 烟花优化算法
        4.3.1 烟花算法基本思想
        4.3.2 改进型烟花算法(IFWA)
        4.3.3 IFWA算法性能测试
    4.4 基于IFWA算法的人工免疫广域阻尼控制器参数配置方法
        4.4.1 优化数学模型
        4.4.2 参数配置原理
        4.4.3 优化步骤
    4.5 人工免疫广域阻尼控制器总体设计流程
    4.6 算例分析
        4.6.1 四机两区系统
        4.6.2 十机三十九节点系统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基于FPGA的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预测控制
    1.4 FPGA的发展概况
    1.5 本文的基本内容
2 PSS原理及系统模型的建立
    2.1 电力系统稳定器综述
        2.1.1 PSS在励磁调节器中的作用及对系统阻尼的作用
        2.1.2 PSS的信号输入方式
    2.2 单机无穷大系统数学模型
    2.3 小结
3 基于PSO-APPC的 PSS的设计
    3.1 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3.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3.2.1 粒子群算法的起源
        3.2.2 标准粒子群算法
    3.3 基于粒子群的预测控制算法的研究
        3.3.1 PSO-APPC算法参数与性能的关系
        3.3.2 基于PSO的改进的预测控制算法PSO-APPC
        3.3.3 PSO-APPC算法的仿真验证
    3.4 基于PSO-APPC的 PSS的研究
    3.5 小结
4 电力系统稳定器在FPGA中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PSO-APPC的 PSS在 FPGA中实现的基本架构
    4.2 随机数发生模块
    4.3 数据存储模块
    4.4 适应度计算模块
    4.5 最优值确定模块
    4.6 粒子更新模块
    4.7 键盘输入和LCD输出显示模块
    4.8 控制单元模块
    4.9 小结
5 PSS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的验证
    5.1 PSS控制系统有效性验证方案说明
    5.2 PSS控制系统的仿真验证
    5.3 PSS控制系统的硬件验证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考虑VSC-HVDC供电的受端交流系统恢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直流电力系统仿真问题
        1.2.2 交直流电力系统恢复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仿真工具及数据转换研究
    2.1 交直流电力系统仿真研究及仿真软件介绍
        2.1.1 BPA软件介绍
        2.1.2 NETOMAC软件介绍
    2.2 BPA与 NETOMAC之间的模型比较及数据转换
        2.2.1 稳态潮流模型
        2.2.2 动态发电机模型
        2.2.3 励磁、调速和PSS模型
        2.2.4 BPA-NETOMAC数据转换程序的开发
        2.2.5 山东电网仿真算例验证
    2.3 基于NETOMAC的 VSC-HVDC建模仿真及与PSCAD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VSC-HVDC参与受端系统恢复的阶段划分
    3.1 电压源换流器的工作原理及边界条件
    3.2 VSC-HVDC的控制方式
    3.3 VSC-HVDC参与受端系统恢复阶段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VSC-HVDC供电无源网络阶段的机组恢复策略研究
    4.1 VSC-HVDC作为黑启动电源的约束条件
    4.2 VSC-HVDC供电无源网络阶段的恢复优化模型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VSC-HVDC供电无源网络的多目标机组恢复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与仿真
        4.4.1 恢复方案求解
        4.4.2 恢复方案仿真验证
        4.4.3 与传统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恢复方案仿真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VSC-HVDC供电弱交流系统阶段的机组恢复策略研究
    5.1 VSC-HVDC供电受端弱交流系统阶段的约束条件
    5.2 VSC-HVDC供电弱交流系统阶段的恢复优化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VSC-HVDC供电弱交流系统的多目标机组恢复求解方法
    5.4 算例分析与仿真
        5.4.1 恢复方案求解
        5.4.2 恢复方案仿真验证
        5.4.3 与传统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恢复方案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PSS及最优励磁方式对电网稳定影响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的数字励磁系统设计研究[D]. 高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2]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D]. 张京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源网储”多元互动控制与优化[D]. 涂岗刚. 浙江大学, 2021(01)
  • [4]考虑水火电多场景协调的电力系统阻尼优化控制模型[J]. 潘晓杰,张文朝,徐友平,边宏宇,朱思宇,张立伟. 可再生能源, 2020(12)
  • [5]电力系统频率闭环分析与控制[D]. 莫维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安康水电站发电机励磁系统更新技术改造研究[D]. 袁曦.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ADPSS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抑制技术研究[D]. 莫振陇. 广西大学, 2020
  • [8]基于ARX模型和人工免疫系统理论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方法研究[D]. 徐晗桐.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9]基于FPGA的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李科.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3)
  • [10]考虑VSC-HVDC供电的受端交流系统恢复策略研究[D]. 李壮.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PSS和最优励磁方式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