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贵食用菌营养液及营养奶“M-X”

名贵食用菌营养液及营养奶“M-X”

一、名贵食用菌营养液、营养乳“M-X”(论文文献综述)

祝海娟[1](2013)在《大麦虫蛋白质的提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大麦虫各虫态的一般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大麦虫脱脂蛹粉为原料,设计了碱提、盐提、酶解三种方法分别提取大麦虫蛋白质,以蛋白质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通过确定大麦虫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大麦虫组成蛋白的含量及采用脱氧核糖核酸酶除去核酸等方面的研究,试图初步探索出一条大麦虫蛋白质提取纯化的合理路径,以期为大麦虫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大麦虫各虫态水分含量在58.67~62.05g/100g之间;干物质中粗脂肪含量为23.81~36.36g/100g之间,粗蛋白含量在45.21~54.97g/100g之间;除色氨酸未测外,含有17种氨基酸,其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63%~45.99%,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牛肉和伊利全脂奶粉,略低于鸡蛋,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在92.84~110.84之间;磷、锌、铁含量高于一般动物性食物;碱法提取大麦虫蛋白质的最佳工艺条件:碱液浓度1.0g/100mL、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0h,蛋白含量为82.130%,蛋白质提取率为81.540%;盐法最佳工艺条件:盐浓度1.0g/100mL、料液比1:15(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2.0h,蛋白含量为75.010%,蛋白质提取率为53.740%;通过5种酶制剂的筛选,确定碱性蛋白酶为最佳酶制剂,其最佳工艺条件:加酶量(E/S)为5.0%、pH值为12.0、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2.5h,蛋白含量为76.220%,蛋白提取率为86.960%;大麦虫蛹蛋白的等电点(PI)为4.0;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为大麦虫蛹蛋白的四种组成蛋白,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清蛋白,含量为32.740%;加入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后,酶法提取所得蛋白质的含量增加了5.330个百分点,碱法和盐法也相应增加了3.080和3.700个百分点。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大麦虫蛹的营养组成要比其他虫态更为合理;综合考虑蛋白质产量和品质等因素,较理想的蛋白质提取方法是酶解蛋白法;水溶性蛋白质容易被人体和动物体消化吸收,因此大麦虫蛹蛋白为品质优良的蛋白质;采用脱氧核糖核酸酶可达到初步纯化大麦虫粗蛋白的目的。

丁海燕[2](2012)在《台湾虫草菌丝体及子实体的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虫草Cordyceps formosana Kobayasi&Shimizu,其无性型为黄山被毛孢Hirsutella huangshanensis。本文首次对台湾虫草菌丝体及人工培养的子实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台湾虫草的无性型菌株RCEF0868进行了液体和固体培养,采用杯碟法对台湾虫草发酵液和菌丝粉的抑菌活性做了初步研究;对摇瓶培养菌丝体、深层发酵菌丝体及人工培养子实体的多种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了不同培养方式下获得的台湾虫草菌丝体及人工培养子实体的挥发性成分,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对台湾虫草的急性毒性作用和亚急性毒性作用作了初步研究。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台湾虫草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含有天然的抗菌活性物质。6种不同的摇瓶发酵液中,发酵液⑥的抑菌效果最好,对6种测试菌的抑菌程度不一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菌效果,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最强,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没有抑菌活性;从发酵液的热稳定性效果分析,初步推测该抗菌成分可能对热不敏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测定不同培养液培养的菌丝粉的水提液的抑菌作用,发现其与发酵液抑菌效果相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检测培养天数对台湾虫草菌丝粉的抑菌活性影响,发现抗菌活性在第11d和第19d期间不断增强;从不同溶剂浸提物的抑菌效果看,该抗菌活性物质较易溶于水,应属于极性较大的物质。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粗脂肪、多糖在摇瓶菌丝体与发酵菌丝体中的含量相当,均高于子实体;粗蛋白在3种培养物中的含量相当而且丰富;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在摇瓶菌丝体中最高,分别为67.56g/100g、19.39g/100g;甘露醇和胞苷在深层发酵菌丝体中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7.53mg/g,2.44mg/g;麦角甾醇在子实体中含量最高,达6.75mg/g;腺苷含量结果显示,摇瓶菌丝体(1.57mg/g)>子实体(1.32mg/g)>深层发酵菌丝体(0.96mg/g);常量元素Ca、Mg在3种培养物中含量都较为丰富;微量元素Zn、Cu在子实体中的含量最高,Fe、Mn、Ni、Se在深层发酵菌丝体中的含量最高;摇瓶菌丝体中的As和Cd及深层发酵菌丝体中As的含量均低于0.20μg/g;子实体中未检测出Pb的含量,3种培养物Hg的含量均低于0.20μg/g。GC-MS分析表明:不同培养方式对台湾虫草挥发性物质的数目和含量有较大影响,对挥发性成分的类型影响不大,主要为醇类、烯类、酯类、酚类和醚类化合物;液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中分别鉴定出17种、12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以1-辛烯-3-醇(51.63%)和2-癸烯-5-内酯(41.13%)的相对含量最高,人工培养子实体中鉴定出15种挥发性物质,以1-辛烯-3-醇的相对含量最高(37.70%);3种人工培养物挥发性物质的共有成分为1-辛烯-3-醇、2-癸烯-5-内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及4-羟基-3-叔丁基-苯甲醚。台湾虫草菌丝粉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一次性大量给药,台湾虫草对小鼠无毒副作用,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7.88g/kg。台湾虫草菌丝粉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剂量达到最大试验剂量时(即3.94g/kg),每周7次灌胃,连续灌胃30d,台湾虫草对大鼠各项受试指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

李先琼[3](2012)在《康定野生与驯化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获得康定地区野生与就地驯化甘露子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本实验于2011年到2012年在康定县新都桥镇恩威公司川贝母基地(海拔3550m)进行,以基地的野生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和就地驯化后的材料为对象,对其物候期、植株形态、干物质重量以及分配、块茎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物候期差异不大,块茎都在3月开始萌动,4月初开始萌芽,展叶期4月初-4月下旬或5月初,花期7月初-8月中旬,果期8月中旬-9月下旬,枯黄期10中旬-11月上中旬。从3月初块茎萌动发芽到11月中旬全株枯萎,生育时期为240天余天。2、驯化甘露子的株高在8.8-23.9cm之间,平均16.52cm;野生甘露子的株高为3.3-18.9cm,平均为8.84cm。驯化甘露子的株高极显着高于野生。驯化甘露子的冠幅(3.6-24.3cm)×(2.4-18.8cm)平均11.11cm×7.89cm。野生的冠幅(2.3-11.4cm)×(1.4-7.8cm),平均5.29cm×3.27cm。驯化甘露子冠幅极显着大于野生。3、驯化甘露子的根长平均13.50cm;野生的根长平均12.54cm;野生与驯化甘露子根长长度的组内差异较大;根长的组间差异不显着。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叶片心形,较小。叶柄及叶片两面披白色长绒毛,叶缘有较粗的锯齿,叶基部多数对称,其叶柄较短。驯化的单叶平均长1.56cm、叶平均宽0.85cm、平均鲜重0.02g,野生的单叶平均长1.42cm、叶平均宽0.92cm、平均鲜量0.02g。驯化的叶片大于野生,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着。4、野生与驯化甘露子为总状轮伞花序,颜色较淡,白色到粉红色,2-9轮,每轮一般有6朵小花。驯化的每个花序的小花总数极显着大于野生,驯化的平均32.07朵,野生的平均17.40朵。驯化甘露子花序的长度和宽度也显着大于野生,驯化的平均长5.35cm,宽1.78cm;野生的平均长2.54cmm,宽1.25cm。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每朵小花一般有2枚果实,黑褐色,较小。驯化的果实纵径0.20cm,横径0.16cmm,千粒重1.33g;野生的纵径0.19cm;横径0.15cm,千粒重0.97g。驯化果实的纵径和千粒重显着大于野生。5、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块茎均为白色,有3种形状:长条状、长条状顶端膨大和结节状,其中以长条状顶端膨大为主。驯化的块茎1-14个/株,平均5.57个/株;野生的块茎1-35个/株,平均12.50个/株。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块茎个数的组内差异较大;驯化的块茎比野生的少,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驯化的块茎长度1.5-36.3cm,平均9.67cm;宽度为0.1-1.2cm,均值0.49cm;鲜重0.01-1.46g,平均为0.36g。野生甘露子块茎的长度0.3-18.6cm,平均3.48cm;宽度0.1-0.6cm,平均为0.26cm;鲜重0.003-0.618g,平均0.10g。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块茎的长度、宽度及鲜重在组内的差异都很大;驯化的块茎长度、宽度与鲜重都优于野生,且差异都达到极显着水平。6、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块茎与茎枝的组织结构相似,横截面都有2-3层表皮细胞;4个网状扇形的维管束,均匀的分布;束中形成层为2-3层细胞。但它们也存在差异,块茎的横截面为圆形,茎枝的为方形。茎枝的髓部多中空,块茎的充满薄壁细胞。7、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地下部分(包括块茎和须根)含水量高于地上部分(包括花序和茎叶)的。干物质集中在地上部分,占整株的50%以上;花序占地上部分很小一部分,不到1%,而占整个植株不到0.5%;块茎干物质占地下部分的大多数,都在50%以上,约占整个植株四分之一。8、除淀粉含量野生的比驯化的高以外,其他生理指标(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粗脂肪)驯化的都比野生的高。其中驯化甘露子块茎的含水量(75.74%)比野生的(75.56%)高0.18%,可溶性糖的含量(46.82%)比野生的(42.48%)高4.34%、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0.07%)比野生的(0.06%)高0.01%,粗脂肪的含量(3.61%)比野生的(3.52%)高0.09%。驯化甘露子块茎的淀粉的含量(0.13%)比野生的(0.18%)低0.05%。9、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生长地土壤都显酸性,除速效钾的含量驯化的比野生的低以外,其他成分(含水量、有机质、腐殖质中胡敏酸与富里酸、胡敏酸、有效磷、水解性氮和PH值)都是驯化地比野外土壤高。以上结果说明在康定就地驯化对野生甘露子的生物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高原地区甘露子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京良[4](2010)在《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液体发酵及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指出花脸香蘑是一种珍稀食药用菌,具有非常好的营养价值和生物活性,野生资源稀少、产量低,其价格极其昂贵,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野生菌种。本文对采集自青岛崂山的花脸香蘑进行菌种分离和鉴定,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菌丝体及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研究花脸香蘑功能食品的研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花脸香蘑无性型;通过子实体、菌落、菌丝体形态观察和ITS区序列分析,推断该菌株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命名为花脸香蘑LS7 (Lepista sordida LS7)。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对花脸香蘑LS7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5,培养温度25℃,接种量7%,250mL三角瓶装液100mL,发酵120小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土豆20%,葡萄糖3%,酵母膏0.6%,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2%,VB1 0.01%;通过优化,菌丝体生物量有了显着提高,明显缩短了发酵时间,在最适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菌丝体生物量达到25.40±0.25g/L,明显高于常见食用菌。对液体发酵菌丝体的成分进行分析,花脸香蘑菌丝体含水分12.0±0.9%,蛋白质30.2±1.2%,脂肪1.4±0.2%,粗纤维3.4±0.2%,灰分8.1±0.4%,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氨基酸含量为17.8%,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符合FAO/WHO优质蛋白质的要求;花脸香蘑含有丰富的核苷类,主要包括腺苷,鸟苷和尿苷,含量分别是0.62%、0.17%、0.73%,核苷类总含量相对较高,而且所含有核苷含量与其他食用菌相比也较高;同时检测了花脸香蘑菌丝体的甘露醇含量,含量为6.25%,说明花脸香蘑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优质资源。对花脸香蘑LS7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液体发酵、乙醇沉淀、加水复溶等工艺得花脸香蘑EPS和IPS。EPS含糖量93.5%,还原糖含量为4.25%,蛋白含量微少,分子量约为77kDa,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为3.9:1:0.1,糖苷键构型为β型;IPS含糖量91.3%,还原糖含量4.5%,蛋白含量3.96%,分子量约为84kDa,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为1.8:1:0.1,糖苷键构型为a型。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 EPS和IPS均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增强;两者均没有清除超氧阴离子的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多糖的还原力增加。抗菌活性实验表明,EPS和IPS均无抗菌活性,胞外小分子物质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对G+、G-细菌、酵母菌和霉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植物致病菌黄瓜枯萎菌和辣椒炭疽菌效果明显。在对花脸香蘑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研究了花脸香蘑功能食品的研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1)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花脸香蘑提取液浓度为50%,甜味剂(白砂糖)2%,酸味剂(柠檬酸)0.06%,稳定剂(海藻酸钠)0.05%;2)调味酱的最佳配方为:食盐1.5%、白糖1.25%、胡椒粉0.5%、姜粉0.5%、淀粉1%;3)调味料的最佳配方为:食盐15%,胡椒粉3%,味精2%。研制的食品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蘑菇香味及鲜味和多种生理活性。

高寿利[5](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蒋宁[6](2009)在《蛹虫草多糖及虫草素提取分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蛹虫草产业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以下弊端:(1)蛹虫草人工培育目前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系统的培育技术规范,尤其对菌种、生长参数等研究较少。(2)蛹虫草对深加工产品研究较少,对虫草素的开发利用更为少见。本研究针对上述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开发,为蛹虫草规范化生产和深度开发提供参考:本研究制定了蛹虫草菌种标准,保证了选用菌种的质量,其次形成了蛹虫草生产技术规范,其技术要点为发菌到出草的温度范围在20~25℃之间,最适温度20-23℃,在原基形成阶段和出草前期还需要24h强光光照刺激和定时通风换气以保证氧气的供应。对自有品种苏科蛹1号进行了试验培育,其鲜品的生物转化率可以从达50%以上。本研究系统比较了蛹虫草苏科蛹1号与野生冬虫夏草的成分与含量,发现蛹虫草子实体的保健及营养成分与野生冬虫夏草接近。本研究优化了热水提取的方法对蛹虫草多糖进行提取,设计正交实验优化了多糖的提取工艺,发现在90℃,加水20倍1次提取,每次5小时为最佳提取条件。利用蒽酮-硫酸法进行蛹虫草多糖的测定,进行了蛹虫草粗多糖除蛋白研究,发现Sevage法蛋白质脱除率较高,且其糖保留率最高;氯化钙法因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脱蛋白效果及糖保留率尚可。三氯乙酸法和盐酸法脱蛋白效果虽较好,但糖保留率低,因此,探索新的高效虫草多糖分离技术极为重要也是下步研究工作开展的重点。本研究利用微波提取虫草素新技术,采用正交法优化了虫草素的微波提取工艺,建立了蛹虫草中虫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为虫草素的提取及产品开发提供了量化分析手段。本研究采用7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蛹虫草中虫草素进行吸附纯化,筛选出适宜的树脂AB-8,研究了pH值等因素对该树脂静态吸附的影响,以及洗脱剂甲醇体积分数对静态解吸效果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虫草素的动态吸附与解吸曲线。结果表明:AB-8树脂对蛹虫草中虫草素有良好的吸附纯化性能,当上样液pH值为5.0;吸附温度20℃;吸附液质量浓度为0.15 mg/ml;上样液量为10倍树脂柱体积;吸附流速为1.8BV/h时吸附效果最好;洗脱工艺条件为2.5倍树脂柱体积的15%甲醇。

明建[7](2008)在《云南特有食药用菌活性多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云南特有食药用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野生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L.)Pers.]子实体为原料,利用多糖分离纯化技术、现代医学分析技术、降血脂功能食品的评价及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对两种食药用菌活性多糖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通过对天麻和羊肚菌多糖分离提取的工艺条件研究发现,天麻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0℃、浸提时间3h、水料比10:1、乙醇浓度80%,在该条件下水提天麻粗多糖得率约为9.67%(干重)。羊肚菌粗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2h、水料比50:1、乙醇浓度80%,在该条件下羊肚菌粗多糖得率约为4.96%(干重)。(2)通过对天麻和羊肚菌多糖分离纯化的系统研究发现,两种食药用菌多糖分别经水浸提、减压浓缩、Sevag法脱蛋白、透析、乙醇沉淀、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等一系列分离纯化过程,分别得到天麻多糖组分PGEB-3-H和羊肚菌多糖组分PMEP-1,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鉴定为均一多糖,其得率分别为0.824%(干重)和1.58%(干重)。经凝胶层析测定,天麻多糖(PGE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8 800和43 600。经过理化性质鉴定分析发现两种菌类食物活性多糖中都不含游离单糖、糖醛酸、蛋白质、多酚类物质等,均为非淀粉类中性纯粹多糖。(3)首次利用多糖化学结构分析的化学方法(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分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等)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气相色谱、红外光谱、GC-MS、1H和13C核磁共振等)对天麻多糖(PEG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进行全面结构特征分析,结果发现天麻多糖(PEGB-3-H)是α-1,4-连接为主链有少量α-1,6-连接分支的吡喃葡聚糖。羊肚菌多糖(PMEP-1)是以α-1,4-葡萄糖残基、α-1,6-半乳糖残基、α-1,2-甘露糖残基及α-1,5-阿拉伯糖残基为主要连接,同时含有α-1,2,6-甘露糖分支、α-1,4,6-葡萄糖分支和β-1,2,6-半乳糖分支的高度分支杂多糖。(4)通过选用与血脂代谢及肥胖、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PPARs和A549模型对天麻多糖(PGEB-3-H)及羊肚菌多糖(PMEP-1)的生物活性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结果发现PGEB-3-H和PMEP-1对PPARδ模型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但作用很弱,效果不显着;对PPARα模型没有激活作用;可见,两种多糖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比对照阳性药物(2-Bro:2-溴十六烷酸;WY:WY14643)的活性要弱得多。两种多糖在体外对肿瘤细胞A549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5)对天麻多糖(PGE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降血脂的功能进行动物实验。结果发现,所用的高脂饲料在实验周期内能使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着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下降(P<0.05)。两种多糖的各试验组(低剂量100mg·kg-1·d-1、中剂量200mg·kg-1·d-1、高剂量400mg·kg-1·d-1)大鼠血清中TG显着地低于高脂模型组(P<0.05)。两种多糖对TG影响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剂量越高,TG降低幅度越大。在饲用高脂饲料的同时,给予高、中剂量PGEB-3-H和高剂量PMEP-1能使大鼠血清TG维持在正常水平,能达到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的水平。在各实验组中,只有低剂量PGEB-3-H组大鼠血清中TC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但仍然显着地高于正常对照组:只有低、中剂量PMEP-1组大鼠血清中LDL-C明显低于高脂对照组,但仍然显着地高于正常对照组;只有中剂量PGEB-3-H组大鼠血清中HDL-C明显高于高脂对照组,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MEP-1三个实验组大鼠血清中HDL-C虽然不是显着地高于高脂对照组,但已达到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的水平。由此可见,实验用两种多糖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预防主要是通过对TG的影响实现的,两种多糖对预防高脂血症的形成有积极意义。(6)对天麻多糖(PGEB-3-H)改善学习记忆力的功能进行了研究。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东莨菪碱记忆损伤模型组(MC)小鼠找到平台的时间显着长于生理盐水组(NC)和阳性对照组(PC)。PGEB-3-H三个剂量组在大多数训练测试中,小鼠找到找到平台的时间短于MC组,且高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P<0.01)。由多糖对小鼠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影响发现,高剂量PGEB-3-H组小鼠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阳性对照组(20 g·kg-1·d-1天麻全粉),而中、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天麻多糖(PGEB-3-H)对改善记忆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脑内乙酰胆碱(Ach)含量。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利用云南产天麻和野生羊肚菌为原料,以开发现代保健食品为目的,成功地分离纯化获得了两种活性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2)采用GC、IR、GC-MS、NMR等先进的化学仪器方法研究了天麻多糖(PGE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的一级结构特征,明确地提出两种多糖的结构特征并对天麻多糖的可能重复单元的高级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3)尝试运用高通量药物筛选(HTS)技术研究了天麻多糖(PEGB-3-H)和羊肚菌多糖(PMEP-1)的生物活性。(4)首次研究并确证了天麻多糖是天麻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的重要活性物质之一,也为天麻益智功能的物质填补了新的内容。(5)研究发现了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具有预防高血脂形成的作用,尤其是对甘油三酯的影响。本文研究方法规范可靠,所得结论完全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及多糖药物的生产指导中。

张保顺[8](2006)在《灵芝发酵对夜交藤活性成分和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灵芝发酵的夜交藤为原料,研究了灵芝发酵对夜交藤活性成分的影响,并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实施手册》要求,研究了发酵后的夜交藤对小鼠镇静睡眠、免疫力和生长作用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 1 以夜交藤作为培养基主料,将灵芝菌接种在培养基上,灵芝菌丝体长满菌袋所需时间为25~30天,生物转化率为64.3%,灵芝多糖的含量为2.5%,结果显示,将灵芝菌接种在夜交藤上发酵的方法,切实可行;以这种方法所得到的原料,为进一步研究灵芝发酵对夜交藤活性成分及功能的影响提供了基础。 2 灵芝菌发酵夜交藤,使夜交藤的活性成分含量发生改变。二苯乙烯甙含量从0.03%增至0.07%,然后将至0.01%,蒽醌类物质含量先从0.12%将至0.065%,而后保持稳定,所产生的灵芝多糖含量增加到2.52%,后逐渐降低。从总体分析来看,在子实体生长期,二苯乙烯甙、蒽醌类物质、灵芝多糖含量较高,可将此生长期,作为实验所需材料的最佳采收期。 3 灵芝发酵的夜交藤提取液(5g/kg,10g/kg)能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增加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的时间和个数,因此,灵芝发酵的夜交藤提取液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具有深入研究开发的价值。 4 灵芝发酵的夜交藤提取液(5g/kg,10g/kg)能显着增加小鼠脾、胸腺的指数,增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因此,灵芝发酵的夜交藤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在小鼠生长初期,高中剂量药物组由于小鼠的食物利用率增强,能够促进小鼠生长。低剂量药物虽然消化率很快,但是利用率不高,因此对小鼠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每天灌胃2.5g/kg的小鼠,体重与正常组比较,有所降低,但与灌胃夜交藤组的小鼠相比,变化不明显。

铁梅[9](2006)在《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文中认为硒为人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人体内最强的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重要组成部分,缺硒会造成GPx活性降低,导致组织细胞抗氧化损伤能力减弱,直接影响细胞的分裂、繁殖、遗传及生长,进而干扰核酸、蛋白质、多糖及酶的合成及代谢。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体的低硒状态与克山病、癌症、心血管病、白内障、糖尿病、爱滋病等40余种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土壤缺硒是全世界广泛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有72%的国土为不同程度的缺硒区,形成食物链的普遍低硒状态,只靠天然食品补硒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缺硒状况。如何合理、安全地满足人和动物硒的需要,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是当前人和动物营养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有机硒补剂产品在毒理安全性、生理活性和吸收率上具有优越性,因此这类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一直广为关注。因为人体内的硒存在于硒代氨基酸代谢库和硒调节代谢库中,由于人不能在体内合成硒代蛋氨酸((Se-Met),当膳食硒供应不足时,人体会动用硒代蛋氨酸代谢库中的硒代蛋氨酸通过转硫途径降解为硒代半胱氨酸,供人体合成硒蛋白。因此,硒代蛋氨酸全部来自于外源供应。对有机硒源的开发,据最新发现某些食用菌具有很强的富硒潜能,且可通过菌丝细胞的代谢实现硒的有机化。蛹虫草是在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肿瘤活性方面越来越得到人们公认的药用真菌;而金针菇在蔬菜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含量名列前茅,堪称一个微型的营养“宝库”。以蛹虫草和金针菇两种有代表性的食用菌作为富硒载体,培养富硒虫草和富硒金针菇,同时又可发挥硒和食用菌固有的以及协同的生理作用,在当前普遍硒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将其作为食品硒源,无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生物体固有的复杂性,人们对动植物及微生物中的硒的存在形态以及各形态中硒的含量尚未完全明了,食品硒源在提供丰富硒的形式的同时,其中部分形态的生理活性和化学稳定性相差很大,致使对食品硒源的安全评价缺乏应有的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获得富硒食用菌子实体栽培的成功经验,并可用于生产实践,为富硒食用菌的科学化、规模化、市场化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研究硒在食用菌体内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各种存在形态,可知通过食用菌为载体能有效地将无机硒转化为人体极易吸收且无毒的有机硒化合物。并对其中的有机硒化合物从分子水平上采用现代HPLC-ICP-MS联机技术进行分离分析,研究其活性机理和生物学功能,实现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新的补硒资源和更有效的生物活性因子进行有益的

傅海庆[10](2005)在《桑黄保健口服液的研制》文中认为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近年来,桑黄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真菌,已引起国际医药工业界与保健品行业不少专家的关注。本文概述了药食用真菌多糖的免疫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真菌多糖的提取方法、药食用真菌的液体发酵技术及真菌类保健食品的开发现状,同时概述了桑黄的培养特性、人工栽培、液体发酵和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研究了桑黄保健口服液的生产过程和工艺参数及其增强免疫功能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桑黄液体培养和发酵参数 桑黄菌的最适C/N比为24,其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是(g/L):黄豆粉40,玉米粉30,小麦麸粉5,酵母浸出汁4,CaSO4 10,K2SO4 1,Na2HPO4 1.5,ZnSO4·7H2O 0.1,FeSO4·7H2O 0.5,VB1 0.1;其最适发酵参数为:接种量15%(V/V),种子菌龄5d,转速140rpm,装液量160mL/500mL三角瓶,起始pH值为7,温度28℃。在上述条件下桑黄培养发酵7-9d,可获得较高的菌丝产量和较多的菌丝多糖,分别可达4.05g/100mL和98.9mg/(g干菌丝)。 2.桑黄菌丝多糖提取工艺 桑黄菌丝经磨粉后再经超声波处理,有利于多糖的溶出;若用热水提取法,桑黄菌丝较优的多糖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水比1∶30,95℃水浴1.5h,提取2次;若用酶解提取法,则每克样品适宜加入100U的纤维素酶,先在pH4的样品溶液中50℃酶解45min,再用热水提取1h;此外,用酸碱提取法能得到较高的多糖产量。 3.桑黄保健口服液的研制 在上述工艺参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桑黄液体发酵的小批量生产试验,用热水提取法来提取菌丝多糖,制成了富含多糖的桑黄保健口服液。 4.桑黄保健口服液的免疫功能 桑黄口服液可显着增加小鼠脾脏重量,提高小鼠碳粒廓清率(κ)和吞噬指数(α),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吞噬能力显着增强,因此,桑黄口服液能显着增强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具有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二、名贵食用菌营养液、营养乳“M-X”(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贵食用菌营养液、营养乳“M-X”(论文提纲范文)

(1)大麦虫蛋白质的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昆虫在食品工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1.2 资源昆虫大麦虫的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大麦虫各虫态的营养成分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碱法提取大麦虫蛋白质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盐法提取大麦虫蛋白质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酶法提取大麦虫蛋白质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大麦虫蛋白质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6.1 不同方法提取大麦虫蛋白质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6.2 不同方法提取大麦虫粗蛋白的感官评价
    6.3 不同方法提取大麦虫蛋白质得率的比较分析
    6.4 不同方法提取大麦虫粗蛋白含量的比较分析
    6.5 提取大麦虫蛋白质最优方法的选择
第7章 大麦虫蛋白质的初步分离纯化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台湾虫草菌丝体及子实体的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虫草属真菌开发应用概况
        1.1.1 虫草属真菌无性型的研究概况
        1.1.2 虫草属真菌的化学成分
        1.1.3 虫草属真菌活性物质的药理学作用
    1.2 台湾虫草的研究概况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种及其来源
        3.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3.1.3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菌株准备
        3.2.2 抑菌试验方法
        3.2.3 台湾虫草样品准备
        3.2.4 GC-MS样品准备
        3.2.5 成分测定方法
        3.2.6 GC-MS分析
        3.2.7 菌丝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3.2.8 菌丝粉亚慢性毒理试验方法
    3.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台湾虫草发酵液及菌丝粉的抑菌活性分析
        4.1.1 不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比较
        4.1.2 发酵液热稳定性测定
        4.1.3 不同培养天数的菌丝体的抑菌活性分析
        4.1.4 不同部位浸提物的抑菌效果
    4.2 一般营养成分的含量比较
    4.3 多糖、甘露醇、麦角甾醇
    4.4 核苷的分析
    4.5 氨基酸的分析
    4.6 矿质元素的分析
    4.7 GC-MS分析
        4.7.1 液体培养菌丝挥发性成分分析
        4.7.2 固体培养菌丝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4.7.3 人工培养子实体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4.8 急性毒性试验
    4.9 亚急性毒性试验
        4.9.1 大鼠生长状况、体重、摄食及食物利用率情况
        4.9.2 血液学检验和血液生化检验
        4.9.3 病理学变化
5 讨论
    5.1 关于台湾虫草子实体
    5.2 抑菌试验分析
    5.3 台湾虫草人工培养物的成分分析
    5.4 台湾虫草人工培养物挥发物中共有成分的比较
    5.5 台湾虫草人工培养物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数目和类型比较
    5.6 台湾虫草浓郁香味缘由
    5.7 台湾虫草的毒性作用
6 结论
    6.1 台湾虫草发酵液和菌丝粉抑菌活性的研究
    6.2 台湾虫草人工培养物的成分分析
    6.3 台湾虫草人工培养物挥发性物质分析
    6.4 台湾虫草毒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康定野生与驯化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康定地区野生植物的研究
        1.1.1 康定地区野生唇形花科植物的资源
        1.1.2 康定地区野生报春花的形态学研究
        1.1.3 康定地区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研究
    1.2 驯化对野生植物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2.1 驯化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1.2.2 驯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驯化对植物繁殖的影响
        1.2.4 驯化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3 甘露子的研究进展
        1.3.1 甘露子的种类及栽培类型
        1.3.2 甘露子的形态特征
        1.3.3 甘露子块茎的形成机理
        1.3.4 甘露子的繁育与栽培研究
        1.3.5 甘露子的营养物质与用途
        1.3.6 甘露子块茎的工艺研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地概况
    3.2 实验材料与用具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内容与方法
        3.4.1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土壤理化性质
        3.4.2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物候期调查
        3.4.3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形态
        3.4.4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物质分配
        3.4.5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块茎理化性质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物候期
    4.2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形态特征
        4.2.1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的植株形态
        4.2.2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各部分的形态
    4.3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干物质分配特点
        4.3.1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单株花序干物质分配特点
        4.3.2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单株块茎物质分配特征
    4.4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块茎的理化性质
    4.5 野生与驯化甘露子生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5 讨论
    5.1 康定地区驯化甘露子的措施
    5.2 康定地区甘露子的物候期特点
    5.3 康定地区甘露子的形态特征
    5.4 康定地区甘露子块茎的理化性质
    5.5 驯化对甘露子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

(4)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液体发酵及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1.1 食用菌概述
        1.2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1.3 食用菌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1.4 食用菌的药理作用
        1.4.1 抗肿瘤作用
        1.4.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1.4.3 降血脂作用
        1.4.4 抗病毒作用
        1.4.5 止咳平喘、祛痰作用
        1.4.6 保肝作用
    2 真菌多糖的抗氧化研究
        2.1 活性氧及其生理特性
        2.2 多糖抗氧化机理
        2.3 体外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2.4 食用菌多糖抗氧化研究进展
    3 食用菌功能食品
        3.1 食用菌功能食品的加工形式
        3.2 食用菌功能食品开发的种类
    4 液体发酵技术
        4.1 液体发酵的优点
        4.2 液体发酵的营养要求和环境条件
        4.2.1 营养组分
        4.2.2 环境条件
        4.3 液体发酵的应用前景
    5 花脸香蘑研究进展
        5.1 花脸香蘑的生物学特性
        5.1.1 花脸香蘑的形态特征
        5.1.2 花脸香蘑的生长环境
        5.2 花脸香蘑的营养特征
        5.3 生物活性研究
        5.4 酶的研究
    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6.1 立题依据
        6.2 主要的研究内容
        6.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花脸香蘑的鉴定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培养基
        1.4 实验方法
        1.4.1 菌种的分离
        1.4.2 菌株的形态学研究
        1.4.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和分析
        2.1 子实体、菌落形态及菌丝特征
        2.2 PCR扩增结果
        2.3 ITS区序列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花脸香蘑LS7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菌种和培养基
        1.2.1 菌种
        1.2.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1.3.1 菌种的活化
        1.3.2 发酵
        1.3.3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1.3.4 营养成分的优化
        1.3.5 发酵条件的优化
        1.3.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
        2.2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
        2.3 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的正交实验结果
        2.4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2.5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2.6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2.7 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2.8 发酵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脸香蘑LS7发酵菌丝体成分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原料
        1.4 实验方法
        1.4.1 水分含量测定
        1.4.2 灰分含量测定
        1.4.3 蛋白质含量测定
        1.4.4 粗脂肪含量测定
        1.4.5 粗纤维含量测定
        1.4.6 氨基酸分析
        1.4.7 核苷类含量分析
        1.4.8 甘露醇含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成分分析
        2.2 氨基酸含量分析
        2.2.1 氨基酸组成分析
        2.2.2 鲜味氨基酸分析
        2.2.3 必需氨基酸组成的营养评价
        2.3 核苷类含量分析
        2.4 甘露醇含量分析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精密度实验结果
        2.4.3 稳定性实验结果
        2.4.4 回收率实验结果
        2.4.5 干扰实验结果
        2.4.6 花脸香蘑菌丝体甘露醇含量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花脸香蘑LS7代谢产物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1.2 菌种和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1.3.1 多糖及小分子物质的制备
        1.3.2 总糖的测定
        1.3.3 还原糖含量测定
        1.3.4 蛋白质含量测定
        1.3.5 多糖的凝胶柱层析
        1.3.6 分子量测定
        1.3.7 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1.3.8 紫外光谱分析
        1.3.9 红外光谱分析
        1.3.10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1.3.11 多糖和胞外小分子的抗菌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理化性质
        2.2 总糖含量
        2.3 还原糖含量
        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2.5 多糖凝胶柱层析结果
        2.6 分子量测定结果
        2.7 多糖的单糖组分分析结果
        2.7.1 水解结果
        2.7.2 单糖组成分析结果
        2.8 紫外光谱结果
        2.9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2.10 抗氧化活性结果
        2.10.1 清除羟自由基
        2.10.2 清除超氧阴离子
        2.10.3 还原力测定
        2.11 抗菌活性分析结果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花脸香蘑LS7功能食品的研制
    引言
    1仪器和材料
    2 功能饮料的研制
        2.1 实验方法
        2.1.1 加工工艺
        2.1.2 操作要点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风味确定
        2.2.2 稳定剂的选择
        2.2.3 产品指标
        2.3 结论
    3 调味品的研制
        3.1 花脸香蘑调味酱
        3.1.1 实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产品质量标准
        3.1.4 结论
        3.2 花脸香蘑调味料
        3.2.1 实验方法
        3.2.2 分析与讨论
        3.2.3 产品的质量标准
        3.2.4 结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5)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1 国外设施发展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内容
    2.3 塑料大棚温室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2.4 日光温室
        2.4.1 日光温室概述
        2.4.1.1 萌芽期
        2.4.1.2 发展期
        2.4.1.3 全面发展期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2.4.2.1 西北地区
        2.4.2.2 华东地区
        2.4.2.3 东北地区
    2.5 现代化温室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2.5.5 小结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结果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3.3.3.1 华北地区
        3.3.3.1.1 北京
        3.3.3.1.2 河北
        3.3.3.1.3 河南
        3.3.3.1.4 天津
        3.3.3.2 西北地区
        3.3.3.2.1 陕西省
        3.3.3.2.2 甘肃省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3.3.3.2.4 新疆
        3.3.3.3 华东地区
        3.3.3.3.1 山东省
        3.3.3.3.2 上海市
        3.3.3.3.3 江苏省
        3.3.3.4 华南地区
        3.3.3.4.1 广东省
        3.3.3.4.2 福建省
        3.3.3.4.3 广西省
        3.3.3.4.4 海南省
        3.3.3.5 西南地区
        3.3.3.5.1 云南省
        3.3.3.5.2 贵州省
        3.3.3.5.3 四川省
        3.3.3.5.4 重庆市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4.2.3.1 社会条件
        4.2.3.1.1 经济条件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4.2.3.1.3 地域优势
        4.2.3.2 自然条件
        4.2.3.2.1 温度条件
        4.2.3.2.3 光照条件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4.2.3.3.2 温室建设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4.2.3.4.1 作物习性
        4.2.3.4.2 作物选择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1.1 陕西省
        5.1.2 甘肃省
        5.1.3 西北其他地区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2.1 北京市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5.3.2.1 四川地区
        5.3.2.2 重庆地区
        5.3.2.3 贵州地区
        5.3.2.4 西藏地区
        5.3.2.5 云南地区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4.1 山东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4.2 上海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5.1 广东省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内容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标准的分类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6.3.2.3 产品标准化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蛹虫草多糖及虫草素提取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蛹虫草的性状及人工栽培
        1.1.1 蛹虫草的性状
        1.1.2 蛹虫草的人工培育研究进展
    1.2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及主要活性成分
        1.2.1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
        1.2.2 蛹虫草多糖
        1.2.3 虫草素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蛹虫草子实体培育技术标准建立
    2.1 仪器与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与步骤
        2.2.1 蛹虫草菌种试验方法
        2.2.2 蛹虫草栽培试验方法
        2.2.3 子实体成分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蛹虫草菌种质量标准
        2.3.2 蛹虫草栽培技术要点
        2.3.3 蛹虫草与野生冬虫夏草成分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
    3.1 多糖测定方法
        3.1.1 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提取工艺优化
        3.2.3 粗多糖制备方法
    3.3 粗多糖脱蛋白方法的比较
        3.3.1 仪器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正交优化多糖提取工艺结果
        3.4.2 脱蛋白方法比较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蛹虫草虫草素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4.1 蛹虫草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4.1.1 仪器与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大孔树脂纯化虫草素工艺研究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已发表与录用论文

(7)云南特有食药用菌活性多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前言
    1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概述及分布
        1.1 活性多糖的概述
        1.2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来源和分布
    2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
        2.1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分离提取
        2.1.1 常规的活性多糖提取方法
        2.1.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2.1.3 微波辅助提取法
        2.2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纯化
        2.2.1 蛋白质的去除
        2.2.2 色素的去除
        2.2.3 活性多糖的分级分离
        2.2.4 活性多糖的纯度鉴定
        2.3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2.3.1 活性多糖的物理性质研究
        2.3.2 活性多糖的化学性质研究
    3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生物学活性
        3.1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3.2 抗肿瘤作用
        3.3 抗病毒作用
        3.4 降血糖作用
        3.5 抗氧化作用
        3.6 降血脂作用
        3.7 改善学习记忆力作用
        3.8 其他功能
    4 食药用真菌活性多糖的结构研究
        4.1 活性多糖的结构分类
        4.2 活性多糖的结构分析
        4.2.1 活性多糖的一级结构的分析
        4.2.2 活性多糖构象的分析
        4.3 构效关系的研究
    5 天麻及其活性成分研究
        5.1 天麻的生物学特性
        5.2 天麻的化学成分
        5.2.1 酚性成分
        5.2.2 多糖成分
        5.3 天麻的生理功效
        5.3.1 抗惊厥作用
        5.3.2 镇静催眠作用
        5.3.3 增智健脑、延缓衰老作用
        5.3.4 抗炎作用
        5.3.5 免疫功能
        5.3.6 镇痛作用
        5.3.7 对心血管的作用
        5.3.8 其它功能
    6 羊肚菌及其活性成分的研究
        6.1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
        6.2 羊肚菌的化学成分
        6.3 羊肚菌的生理功效
        6.3.1 增强免疫功能
        6.3.2 抗肿瘤功能
        6.3.3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6.3.4 抗衰老作用
    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7.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分离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多糖分离纯化工艺流程
        1.2.2 多糖含量的测定
        1.2.3 多糖得率计算方法
        1.2.4 多糖提取条件工艺优化
        1.2.5 多糖的纯化
        1.2.6 多糖的纯度鉴定
        1.2.7 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1.2.8 多糖比旋光度测定
        1.2.9 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1.2.10 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1.2.11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2.1.1 天麻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2.1.2 羊肚菌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2.2 多糖的纯化
        2.2.1 多糖的DEAE-52纤维素柱层析
        2.2.2 多糖的Sephadex G-100柱层析
        2.3 多糖的纯度鉴定
        2.3.1 天麻多糖(PGEB-3-H)的纯度鉴定
        2.3.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纯度鉴定
        2.4 多糖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2.4.1 天麻多糖(PGEB-3-H)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2.4.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紫外光谱扫描测定
        2.5 多糖的理化性质
    3 讨论
    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的结构特征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仪器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试剂制备
        1.2.2 组成单糖鉴定及摩尔比测定
        1.2.3 多糖红外光谱测定
        1.2.4 甲基化反应
        1.2.5 GC-MS分析
        1.2.6 高碘酸盐氧化及Smith降解
        1.2.7 NMR分析
        1.2.8 多糖高级结构理论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麻多糖(PGEB-3-H)的结构分析
        2.1.1 天麻多糖(PGEB-3-H)的单糖组成
        2.1.2 天麻多糖(PGEB-3-H)的糖链中糖残基间的连接位置及连接顺序分析
        2.1.3 天麻多糖(PGEB-3-H)的糖链中糖苷键及糖环构型确定
        2.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结构分析
        2.2.1 羊肚菌多糖(PMEP-1)的单糖组成
        2.2.2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糖链中糖残基间的连接位置及连接顺序分析
        2.2.3 羊肚菌多糖(PMEP-1)的糖链中糖苷键及糖环构型确定
    3 讨论
    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生物活性高通量筛选试验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主要仪器设备
        1.1.1 实验材料
        1.1.2 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PPARs模型的建立
        1.2.2 样品对模型细胞SMMC-7721的毒性测试(MTS法)
        1.2.3 A549肿瘤细胞筛选模型的建立
        1.2.4 高通量药物筛选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对模型细胞SMMC-7721的细胞毒性试验
        2.2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对筛选模型PPARs的影响
        2.3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对筛选模型A549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天麻多糖和羊肚菌多糖降血脂功能研究
    0 前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1.1.2 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与饲养
        1.2.2 清总胆固醇(TC)含量的测定
        1.2.3 血清甘油三酯(TG)的测定
        1.2.4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测定
        1.2.5 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测定
        1.2.6 血清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测定
        1.2.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的影响
        2.2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
        2.3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影响
        2.4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的影响
        2.5 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天麻多糖改善学习记忆力的功能研究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1.1.2 试剂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1.2.3 组织匀浆的制备
        1.2.4 脑组织总蛋白质含量测定
        1.2.5 乙酰胆碱(Ach)含量测定
        1.2.6 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1.2.7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麻多糖对东莨菪碱所致学习记忆损伤小鼠的影响
        2.2 天麻多糖对小鼠大脑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
        2.3 天麻多糖对小鼠大脑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灵芝发酵对夜交藤活性成分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夜交藤的研究概述
        1.1 形态特征
        1.2 采收
        1.3 产地加工、炮制
        1.4 夜交藤中二苯乙烯甙理化性质
        1.5 夜交藤中二苯乙烯甙的功能性质
        1.6 夜交藤中蒽醌衍生物理化性质
        1.6.1 性状
        1.6.2 升华性
        1.6.3 溶解度
        1.6.4 酸碱性
        1.7 夜交藤中蒽醌类物质的功能性质
        1.8 夜交藤中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1.9 夜交藤的应用现状
    2 灵芝研究概述
        2.1 灵芝药用研究的历史
        2.2 对灵芝生态生物学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2.3 对灵芝化学成分的研究
        2.3.1 灵芝多糖
        2.3.2 氨基酸和蛋白质类
        2.3.3 三萜类
        2.3.4 生物碱和核苷类
        2.3.5 灵芝甾醇
        2.3.6 矿物质和维生素
        2.4 对灵芝药理作用的研究
        2.5 对灵芝开发利用的研究
        2.5.1 在医药上的应用
        2.5.2 在食品中的应用
    3 灵芝菌发酵夜交藤的应用状况
第二章 绪论
第三章 灵芝菌对夜交藤发酵工艺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主要培养基
        1.2.1 马铃薯培养基
        1.2.2 自制夜交藤培养基
        1.3 试验方法
        1.3.1 灵芝菌对夜交藤的发酵工艺
        1.3.2 菌种的扩大培养
        1.3.3 主料与辅料
        1.3.4 装袋接种
        1.3.5 发菌
        1.3.6 出菇处理
        1.3.7 采收与加工
        1.4 灵芝多糖含量的测定
        1.5 生物转化率
        1.6 试验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灵芝菌对夜交藤发酵的过程
        2.1.1 菌丝体萌发期
        2.1.2 菌丝体长满期
        2.1.3 子实体生长期
        2.1.4 衰老期
        2.2 品比试验结果
    3 结论
第四章 灵芝菌发酵对夜交藤活性成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方法
        1.2.1 二苯乙烯甙含量的测定
        1.2.2 蒽醌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1.2.3 灵芝多糖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二苯乙烯甙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2 二苯乙烯甙标准曲线的绘制
        2.3 蒽醌类物质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4 大黄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葡萄糖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6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7 不同发酵阶段夜交藤活性成分的变化
        2.7.1 对二苯乙烯甙的影响
        2.7.2 对蒽醌类物质的影响
        2.7.3 对灵芝多糖的影响
    3 结论
        3.1 温度对夜交藤中二苯乙烯甙和蒽醌类物质的影响
        3.2 灵芝菌发酵对夜交藤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第五章 发酵后的夜交藤提取液对小鼠睡眠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1.2.1 试验动物
        1.2.2 基础饲料
        1.2.3 垫料
        1.2.4 饲养环境
        1.3 方法
        1.3.1 灵芝菌发酵后的夜交藤提取液的制备
        1.3.2 实验设计分组
        1.3.3 试验动物给药及饲养管理
        1.3.4 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1.3.5 戊巴比妥钠用药剂量筛选
        1.3.6 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1.3.7 对小鼠入睡个数的影响
        1.3.8 统计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2.2 戊巴比妥用药剂量的筛选
        2.3 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2.4 对小鼠入睡个数的影响
    3 结论
第六章 发酵后夜交藤提取液对小鼠免疫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1.2.1 试验动物
        1.2.2 基础饲料
        1.2.3 垫料
        1.2.4 饲养环境
        1.3 方法
        1.3.1 灵芝菌发酵后的夜交藤提取液的制备
        1.3.2 实验设计分组
        1.3.3 试验动物给药及饲养管理
        1.3.4 对小鼠内脏器官的影响
        1.3.5 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
        1.3.6 小鼠采食量测定方法
        1.3.7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1.3.8 对小鼠日平均增重变化的影响
        1.3.9 小鼠排泄量的测定
        1.3.10 对小鼠食物消化率的影响
        1.3.11 对小鼠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1.3.12 统计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小鼠内脏器官的影响
        2.2 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
        2.3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2.4 对小鼠日增重的影响
        2.5 对小鼠的食物消化率的影响
        2.6 对小鼠的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3 结论
        3.1 对小鼠免疫力的影响
        3.2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技成果
致谢

(9)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硒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 硒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1.3 硒源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1.4 生物体中硒的形态分析研究进展
        1.4.1 生物体中硒的存在形态
        1.4.2 不同形态含硒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
    1.5 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5.1 含硒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1.5.2 硒的分析测定
        1.5.3 硒的形态分析
    1.6 硒的生物活性、功效学及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1.7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案设计
    1.8 [参考文献]
第二章:富硒食用菌的培养及其生物富硒特性的研究
    2.1 绪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硒浓度对蛹虫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3.2 硒浓度对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3.3 硒对蛹虫草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2.3.4 硒对金针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食用菌中硒的分析方法研究
    3.1 绪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仪器工作条件
        3.2.3 样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消化条件的选择
        3.3.2 GF-AAS法测定食用菌中的硒
        3.3.3 ICP-MS法测定食用菌中的硒
        3.3.4 食用菌中硒的测定方法比较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富硒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布
    4.1 绪言
        4.1.1 硒在富硒生物体中的分布
        4.1.2 硒在富硒生物体中的赋存形态
        4.1.3 富硒食用菌中硒的生物利用度
        4.1.4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菌种与仪器药品
        4.2.2 样品中不同部位硒的测定
        4.2.3 样品子实体中有机硒的提取分析
        4.2.4 样品中可溶态硒的提取、分离、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蛹虫草子实体的富硒能力
        4.3.2 金针菇子实体的富硒能力
        4.3.3 硒对富硒蛹虫草子实体中不同形态有机硒的影响
        4.3.4 硒对富硒金针菇子实体中不同形态有机硒的影响
        4.3.5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态硒的分布转移规律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富硒食用菌中硒蛋白的形态分析
    5.1 绪言
        5.1.1 硒蛋白的来源
        5.1.2 硒蛋白的分离分析
        5.1.3 硒代氨基酸的分析
        5.1.4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2.2 试验材料及处理
        5.2.3 硒蛋白的提取、分离、检测
        5.2.4 食用菌中可溶性含硒化合物的分离、检测及特性研究
        5.2.5 食用菌中硒代氨基酸的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性蛋白提取条件的确定
        5.3.2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性硒蛋白的提取及硒的分布
        5.3.3 SE-HPLC-ICP-MS对食用菌中硒蛋白的分离分析
        5.3.4 富硒食用菌中可溶态含硒化合物的分离、检测及特性研究
        5.3.5 RP-HPLC-ICP-MS对食用菌中硒代氨基酸的分离分析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食用菌中硒多糖的形态分析
    6.1 绪言
        6.1.1 硒多糖的来源和分布
        6.1.2 硒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6.1.3 硒多糖的分析和鉴定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2.2 试验材料及处理
        6.2.3 粗硒多糖的分离提取
        6.2.4 多糖含量的测定
        6.2.5 粗硒多糖的凝胶层析
        6.2.6 可溶性硒多糖中硒含量及样品中总硒含量的测定
        6.2.7 SE-HPLC-ICP-MS联机分离检测含硒多糖
        6.2.8 硒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6.2.9 硒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可溶性硒多糖提取条件的确定
        6.3.2 粗硒多糖的分离分析
        6.3.3 分子筛柱层析分离硒多糖
        6.3.4 SE-HPLC-HPLC-MS对可溶性多糖的分离、检测
        6.3.5 红外光谱对硒多糖的结构分析
    6.4 结论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富硒食用菌的抗氧化及对DNA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7.1 绪言
        7.1.1 自由基的危害及分析研究
        7.1.2 富硒生物样品清除自由基的研究
        7.1.3 富硒生物样品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7.2 实验部分
        7.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7.2.2 样品中硒蛋白的提取、纯化
        7.2.3 样品中硒多糖的提取、纯化
        7.2.4 Fenton体系的建立
        7.2.5 富硒食用菌清除羟自由基作用的测定
        7.2.6 CuSO_4-Phen-Vc-H_2O_2-DNA体系的建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富硒食用菌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7.3.2 富硒食用菌对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7.4 结论
    7.5 [参考文献]
附录1: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附录2: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桑黄保健口服液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药食用真菌的研究现状概述
        1.1 药食用真菌的多糖及其免疫功能
        1.1.1 能增强免疫功能的菌类
        1.1.2 真菌多糖与免疫活性
        1.1.3 影响真菌多搪免疫功能的因素
        1.2 真菌多糖的提取方法概述
        1.2.1 水提取法
        1.2.2 稀酸提取法
        1.2.3 稀碱提取法
        1.2.4 盐提取法
        1.2.5 酶提取法
        1.2.6 其它方法
        1.3 药食用真菌的液体发酵技术概况
        1.3.1 液体发酵技术概念的提出
        1.3.2 常见发酵药食用菌的营养需求
        1.3.3 常见发酵药食用菌的环境要素
        1.3.4 其它
        1.4 真菌类保健品的开发现状与前景
        1.4.1 真菌类保健品的开发现状
        1.4.2 真菌类保健品的开发前景
    2 桑黄的研究进展
        2.1 桑黄的培养特性研究
        2.2 桑黄的人工栽培研究现状
        2.3 桑黄菌的液体发酵研究现状
        2.4 桑黄菌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2.4.1 抗癌、抗肿瘤作用
        2.4.2 免疫调节功能
        2.4.3 保肝和抗肝硬化功能
        2.4.4 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2.4.5 抗诱变功能
        2.4.6 其它功能及成分
    3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意义和特色之处
        3.1 本项目研究的内容
        3.2 本项目的意义
        3.3 本项目的特色之处
第二章 桑黄保健口服液的研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1.3 原料的处理
        1.4 菌种培养
        1.5 试验方案
        1.5.1 桑黄菌液体发酵营养因子的研究
        1.5.2 桑黄菌液体发酵参数的研究
        1.5.3 桑黄液体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1.5.4 菌丝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1.5.5 桑黄口服液的调制
        1.5.6 产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测试
        1.6 测定方法
        1.6.1 菌丝干重的测定
        1.6.2 pH值
        1.6.3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1.6.4 氨基态氮的测定
        1.6.5 菌丝粗多糖的测定
        1.6.6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1.6.7 全氨基酸分析
        1.7 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黄菌液体发酵营养因子的研究
        2.1.1 碳氮比(C/N)对菌丝产量的影响
        2.1.2 碳源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2.1.3 氮源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2.1.4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对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2.1.5 不同碳氮源浓度的正交试验
        2.1.6 液体发酵碳氮源浓度正交试验结果的验证
        2.2 桑黄菌液体发酵参数的研究
        2.3 桑黄液体发酵动力学的研究
        2.3.1 基质消耗动力学特征
        2.3.2 菌丝生长动力学特征
        2.3.3 产物形成动力学特征
        2.4 菌丝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2.4.1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提取菌丝多糖的影响
        2.4.2 热水浸提参数研究
        2.4.3 酸或碱提取法对菌丝多糖浸提量的影响
        2.4.4 酶法提取菌丝多糖工艺研究
        2.5 桑黄口服液的调制
        2.6 产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测试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桑黄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材料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仪器
        1.5 方法
        1.5.1 桑黄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1.5.2 桑黄口服液对小鼠碳粒廓清率的影响
        1.5.3 桑黄口服液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1.6 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桑黄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2.2 桑黄口服液对小鼠碳粒廓清率的影响
        2.3 桑黄口服液对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彩色图版
致谢

四、名贵食用菌营养液、营养乳“M-X”(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麦虫蛋白质的提取研究[D]. 祝海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2]台湾虫草菌丝体及子实体的成分研究[D]. 丁海燕.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3]康定野生与驯化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i Miq.)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李先琼.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3)
  • [4]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液体发酵及代谢产物的研究[D]. 张京良.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5]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6]蛹虫草多糖及虫草素提取分离技术研究[D]. 蒋宁.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7]云南特有食药用菌活性多糖研究[D]. 明建. 西南大学, 2008(05)
  • [8]灵芝发酵对夜交藤活性成分和功能的影响[D]. 张保顺. 西南大学, 2006(11)
  • [9]食用菌中硒的形态分析[D]. 铁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10]桑黄保健口服液的研制[D]. 傅海庆.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名贵食用菌营养液及营养奶“M-X”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