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31) PMRS的影响

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31) PMRS的影响

一、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31)PMRS的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静[1](2021)在《六味地黄丸增效小鼠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免疫机制》文中研究指明

李华[2](2021)在《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结肠癌是消化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针对晚期及复发患者,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存在较强的毒副反应以及药物耐药的出现严重影响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因此,亟待寻找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为结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传统中药是抗癌药物的宝库,川芎嗪是从川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川芎嗪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多项研究证实川芎嗪可对肝癌、胃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然而,关于川芎嗪是否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结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抗结肠癌的作用机制。川芎嗪对不同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分析;明确川芎嗪抗结肠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探讨川穹嗪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路的调控机制;在结肠癌荷瘤小鼠中验证川芎嗪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观察川芎嗪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并计算IC50;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Annexin-V/PI双染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类型和比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用DCFH-DA探针来检测;用活性氧抑制剂(NAC)和Caspase泛抑制剂(Z-VAD-FMK)联合川芎嗪作用于结肠癌细胞,观察清除活性氧及阻断凋亡相关靶蛋白后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结肠癌荷瘤动物模型,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丙二醛和分析移植肿瘤内活性氧含量,采用Caspase 3和Caspase 9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移植肿瘤内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含量。结果1.川芎嗪对6种结肠癌细胞均有杀伤效果,并且随着川芎嗪药物浓度升高,结肠癌细胞存活量逐渐减少,杀伤效果在HCT116和SW480两株细胞中最为敏感。HCT116和SW480两种细胞系的IC50最低;2.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显微镜下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相比,3.川芎嗪浓度达到600μg/ml时,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和圆,分裂和漂浮。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CT116和SW480细胞的增殖活性逐渐降低;4.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G1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增多,S期的细胞比例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在600μg/ml以上浓度的川芎嗪作用下,细胞周期中S期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随着川芎嗪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呈浓度依赖性。600μg/ml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具有统计学意义。SW480细胞中以早期凋亡增加(annexin+/pi-,右下象限)增加为着,HCT116细胞呈现晚期凋亡(annexin+/pi+,右上象限)增加为着;6.与DMSO对照组相比,川芎嗪组的HCT116和SW480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细胞收缩变圆、破碎并漂浮。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川芎嗪组相比DMSO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川芎嗪+NAC和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组相比,两组凋亡率显着降低。NAC组细胞存活率高于Z-VAD-FMK 组;7.川芎嗪组活性氧含量明显增加,与DMSO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显着下降。川芎嗪+Z-VAD-FMK组活性氧含量与川芎嗪处理组在SW480结肠癌细胞中无明显变化。在HCT116结肠癌细胞中川芎嗪+Z-VAD-FMK组与川芎嗪处理组相比活性氧含量有所下降;8.川芎嗪组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均发生明显的剪切活化,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川芎嗪+Z-VAD-FMK组和川芎嗪+NAC组,与川芎嗪组相比,Caspase 3,9和PARP这种活化可以被Z-VAD-FMK和NAC显着抑制;川芎嗪+NAC组Caspase 3,9和PARP表达与川芎嗪+Z-VAD-FMK组相比,表达抑制更为显着,蛋白表达降低;9.动物实验中,高浓度川芎嗪组移植瘤生长明显抑制,且呈浓度依赖性,移植瘤的重量分布为:1.62±0.48 g(浓度 0 mg/kg)、0.92±0.21 g(浓度 50 mg/kg)和 0.58±0.19 g(浓度100 mg/kg),差异有显着性和浓度依赖性;10.川芎嗪高浓度组(100 mg/kg)的动物模型移植肿瘤中的丙二醛和Caspase3,9蛋白含量显着高于低浓度组(50 mg/kg)和对照组(0 mg/kg),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有浓度依赖性。结论1.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并呈现时间与浓度依赖性;2.结肠癌细胞在川芎嗪作用下能够将凋亡细胞增殖阻止在G1期,进而抑制细胞周期S期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3.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与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激活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通路密切相关,活性氧抑制剂可以更有效抑制川芎嗪诱导的细胞凋亡;4.川芎嗪诱导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增高在Caspase依赖性凋亡通路的上游发挥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5.川芎嗪在结肠癌裸鼠移植瘤中能显着抑制肿瘤增殖,增加裸鼠体内的活性氧和Caspase3,9的含量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曹献[3](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孙宁[4](2021)在《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哮病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这其中部分支气管哮喘极为顽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5%会发展为难治性哮喘,尤其是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 dependent asthma,SDA),需要长期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控制。现代医学对SDA的治疗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撤药与治疗的矛盾,临床多应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然针对其中医证候类型划分、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尚无证候学与治疗学相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指南或共识出现,严重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崔红生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经验。并重点分析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SDA的分子机制。最后围绕SDA的中医中药应用过程中尚未达共识的证型、遣方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德尔菲法的调查问卷初探,详细地进行了专家访谈,拟定了关于SDA中医药诊治的量表,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为计算载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通过统计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崔红生教授诊治哮病的医案,筛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纳入病历,通过中国科学院研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录入审核数据,最后利用平台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的用药经验。2.对崔红生教授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分别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加减乌梅丸中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激素依赖型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3.根据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构建SDA治疗量表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治疗量表各级指标,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结果1.研究纳入病历2011例/次,共计有效处方1040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区间8~99岁。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273味,药物四气以寒、凉为主(共占50.52%),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5.92%),其次为温性药、平性药;药物五味以以甘、苦、辛为主(共占87.69%);药物归经以归肺、胃、脾为主(共占57.86%)。医案涉及高频用药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86%),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占总用药比16.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麦冬-芦根、芦根-黄芩、炙甘草-枇杷叶、麦冬-黄芩、乌梅-白芍。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纳入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乌梅、白芍、黄芩、紫苏子、金银花、麦冬、芦根、薏苡仁、杏仁、生石膏、桃仁、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炙甘草、菊花、防风、桑叶、法半夏、蝉蜕、浙贝母。多项结果均显示治疗中多与吾师的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有密切关系。2.经过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 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核心基因表达上参与加减乌梅丸方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3.建立了 2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及234项三级指标的激素依赖型哮喘治疗量表初稿。结论1.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主要通过祛邪扶正、调补阴阳的治法,提出从肝论治,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应用频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用药经验。2.加减乌梅丸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作用机制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激SDA起到治疗作用。3.通过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分析、整合出适合SDA的治疗量表初稿,对未来指南的拟定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

王颖[5](2021)在《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等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再配合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均为建库以来至2020年3月31日),查找小柴胡汤治疗蛋白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制定并按照相应的纳排标准后,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并绘制流程图,提取相关资料的数据,采用Cochrane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风险评估。运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10个RCTs,累计9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柴胡汤在调节24小时尿蛋白定量[WMD=-0.374,95%CI(-0.490,-0.258),P<0.001]、血尿素氮[WMD=-1.222,95%CI(-2.111,-0.333),P=0.007]、白介素-4[WMD=11.451,95%CI(7.349,15.553),P<0.001]、白介素-17[WMD=-58.431,95%CI(-68.332,-48.531),P<0.001]、干扰素-γ[WMD=-7.991,95%CI(-11.034,-4.948),P<0.001]等指标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酐[WMD=-3.295,95%CI(-10.263,3.674),P=0.354],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小柴胡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但基于对安全性的描述过少,故尚不能对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然而纳入评价的文献质量偏低,故仍需要开展高质量、大样本的RCT,以提高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提供临床依据。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和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药理作用机制,为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及药物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小柴胡汤中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靶蛋白,利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并获取靶蛋白的基因名,构建小柴胡汤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借助Genecard数据库获取DKD疾病靶点,通过jvenn平台获得交集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导入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并构建PPI网络图;运用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最后通过AutoDockTool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小柴胡汤筛选得到195种活性成分,主要活性成分涉及豆甾醇、槲皮素、β-谷甾醇、黄芩黄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预测到238个相应作用靶点,与DKD的交集靶点为128个,核心靶点涉及IL6、AKT1、VEGFA、TNF、TP53、PTGS2、JUN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条目2242个,细胞组成条目82个,分子功能条目166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333条(P<0.01)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槲皮素、黄芩黄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与关键靶点PTGS2、AKT1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小柴胡汤中的活性化合物槲皮素、黄芩黄素、木犀草素等影响PTGS2、AKT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起到抗炎、抗氧化、调节细胞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肾功能等作用,为研究小柴胡汤治疗DKD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向。

罗蓉[6](2021)在《滋阴方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查阅文献,本文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诱变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联合用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总结滋阴方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彭丹虹[7](2020)在《槲皮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在C57/B6J雄性小鼠皮下注射B16细胞建立小鼠黑色素瘤模型,验证槲皮素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作用;采用B16和A375细胞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细胞凋亡等实验验证槲皮素在细胞水平对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通过western-blot、q-PCR、Luciferase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实验,对RIG-Ⅰ及其下游产物的定量分析,寻找和验证槲皮素治疗黑色素瘤的机制。方法:(一)槲皮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1.小鼠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和评价将24只7-8周龄C57/B6J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4组,每组6只,适应性喂养3天后剔除小鼠后背部毛发,于剃毛区皮下注射1×106个B16细胞建立黑色素瘤模型。三天后可确认模型建立成功与否,剔除建模失败的小鼠,随即开始槲皮素灌胃治疗,分为对照组(CMC-Na)、低剂量组(3mg/kg/d)、中剂量组(15mg/kg/d)和高剂量组(75mg/kg/d),每次灌胃体积200 μL,连续灌胃两周。2.槲皮素治疗黑色瘤的疗效评价从造模开始每3天记录一次各组小鼠的体重并记录,制作体重变化曲线;从给药开始每3天测量一次肿瘤大小并记录,制作肿瘤生长曲线;给药结束后,称量小鼠体重和测量肿瘤大小和重量,剥离肿瘤后拍照记录并将肿瘤组织放置在液氮中保存备用,取小鼠腹股沟淋巴结放置在液氮中保存备用。通过测量小鼠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评价槲皮素治疗黑色素瘤的疗效。(二)槲皮素对黑色素瘤细胞系的作用研究1.槲皮素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的作用研究以B16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迁移实验、侵袭实验、划痕愈合实验、凋亡实验等,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对B16细胞的作用,评价槲皮素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效果。2.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系A375的作用研究以A375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凋亡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对A375细胞的作用,评价槲皮素对人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效果。(三)槲皮素治疗黑色素瘤的机制研究1.槲皮素在B16细胞中的机制研究通过confocal检测槲皮素处理后B16细胞中RIG-Ⅰ的表达量变化,Luciferase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槲皮素影响RIG-Ⅰ表达的机制;通过western-blot和q-PCR实验验证RIG-Ⅰ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子TBK1、IRF3、IRF7、IFN-α、IFN-β、STAT1及IFN-Ⅰ诱导产生的ISGs的表达量验证槲皮素对RIG-Ⅰ/IFN-Ⅰ信号通路的作用。采用siRNA沉默技术,分别敲减B16细胞中RIG-Ⅰ及STAT1的表达,验证槲皮素的作用机制,并在同时沉默RIG-Ⅰ和STAT1的情况下用q-PCR检测相关信号分子的mRNA表达量,进一步阐明槲皮素的作用机制。2.槲皮素在小鼠体内作用机制的验证将小鼠的肿瘤组织和淋巴结组织使用超低温研磨仪处理后提取组织蛋白,采用western-blot实验分别检测肿瘤组织和淋巴结组织中RIG-Ⅰ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子IRF3、IRF7和IFN-β等的表达量,验证其在小鼠体内的作用机制。结果:(一)槲皮素能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连续给药2周后,75mg/kg/d的槲皮素与对照组比较,能显着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表现为75mg/kg/d组小鼠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给药结束后肿瘤的体积和肿瘤重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槲皮素对B16和A375细胞系的作用1.槲皮素抑制B16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分别给与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B16细胞24h,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从2.5 μM开始,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给药浓度升高,抑制程度逐渐升高;槲皮素处理时长48h时,亦是从2.5 μ M开始,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抑制程度在大于10μM浓度后趋于平稳。采用CTV染料标记B16细胞,用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24h后发现,各浓度均能对B16的增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抑制程度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从2.5 μM开始其抑制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抑制程度亦在大于10 μM浓度后趋于平稳。在集落形成实验中,槲皮素能呈浓度依赖性抑制B16细胞集落的形成,5 μM组和10 μ 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槲皮素处理B16细胞24h后,使用Annexin-V/PI染色发现槲皮素能促进B16凋亡,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凋亡细胞比例逐渐升高,从1μM组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槲皮素抑制B16细胞迁移、侵袭及划痕愈合在transwell小室中加入不同浓度槲皮素24h后,发现槲皮素能抑制B16迁移和侵袭,随着给药浓度升高,抑制程度逐渐升高,5 μM组和10 μ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在加入槲皮素处理24后,发现细胞划痕愈合程度随着给药浓度升高逐渐降低,到达10 μ M时愈合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3.槲皮素抑制A375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分别给与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A375细胞24h,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从20 μM开始,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的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给药浓度升高,抑制程度逐渐升高;槲皮素处理时长48h时,亦是从5μM开始,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抑制程度在大于60 μ M浓度后趋于平稳。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A375细胞24h后,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凋亡细胞比例逐渐升高,从2.5 μ M开始,凋亡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三)槲皮素在体内外的治疗机制1.槲皮素能通过激活RIG-Ⅰ的启动子并促进RIG-Ⅰ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槲皮素处理24h后B16细胞中RIG-Ⅰ的表达,证实槲皮素能上调细胞中RIG-Ⅰ的表达量;通过Luciferase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槲皮素能激活RIG-Ⅰ的启动子序列,激活RIG-Ⅰ的产生后诱导产生IFN-β,随着给药浓度升高,IFN-β的产生逐渐增多,从5 μM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槲皮素通过激活RIG-Ⅰ诱导产生IFN-Ⅰ及其它信号分子在B16和A375细胞中加入槲皮素后,能促进RIG-Ⅰ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且促进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在mRNA水平,RIG-Ⅰ表达升高能促进下游的TBK1、IRF3、IRF7、IFN-Ⅰ 及一些 ISGs,如 MX1、PML、TRAIL 及 STAT1 等分子的产生,且均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表达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槲皮素能显着上调B16和A375细胞中RIG-Ⅰ的表达量,以及以IRF7和STAT1为代表的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槲皮素在小鼠体内的作用机制在小鼠肿瘤组织和淋巴结组织中,RIG-Ⅰ、IRF3、p-IRF3、IRF7、p-IRF7、STAT1和p-STAT1的蛋白表达量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表达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siRNA基因沉默实验验证槲皮素的作用机制在B16细胞中使用siRNA沉默RIG-Ⅰ的表达,发现其下游的IRF7和STAT1蛋白表达量不再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而升高,RIG-Ⅰ诱导产生的TBK1、IFN-α、IFN-β及ISGs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沉默RIG-Ⅰ后槲皮素诱导的B16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16细胞中使用siRNA沉默STAT1的表达,RIG-Ⅰ和IRF7的蛋白表达量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其上升趋势受到明显的削弱;在B16细胞中同时沉默RIG-Ⅰ和STAT1的表达,RIG-Ⅰ诱导产生的TBK1、IFN-α、IFN-β及ISGs的mRNA表达水平与只沉默RIG-Ⅰ组比较有进一步的下调。结论:(一)槲皮素能在体内抑制黑色素瘤生长槲皮素能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在浓度为75mg/kg/d时表现出最佳抑制效果,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大小及肿瘤体积明显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槲皮素能在体外抑制黑色素瘤生长槲皮素能抑制B16和A375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槲皮素能抑制B16细胞迁移、细胞侵袭及抑制细胞划痕愈合,抑制细胞集落形成。(三)槲皮素通过激活RIG-Ⅰ的表达诱导产生IFN-Ⅰ发挥抑制肿瘤的效果槲皮素能显着上调B16和A375细胞中RIG-Ⅰ的表达量,且证实槲皮素是通过激活RIG-Ⅰ的启动子从而促进RIG-Ⅰ的表达;RIG-Ⅰ表达上调后,其下游IRF3、IRF7、STAT1等分子的表达量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随着给药浓度升高逐渐升高;在小鼠体内,肿瘤组织和淋巴结组织中的RIG-Ⅰ、IRF3、IRF7、STAT1等分子的蛋白表达量均随着给药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说明槲皮素在体内外的疗效和机制是一致的。(四)槲皮素作用形成了 RIG-Ⅰ/IFN-Ⅰ/STAT1/RIG-Ⅰ正向循环的级联放大效应通过在B16细胞中沉默RIG-Ⅰ的表达证实槲皮素确是通过上调RIG-Ⅰ的表达从而诱导下游产物的产生而发挥抗肿瘤作用;通过沉默STAT1基因的表达证实RIG-Ⅰ、IRF7及STAT1对槲皮素的剂量依赖性受到削弱;同时沉默RIG-Ⅰ和STAT1使得RIG-Ⅰ和下游信号分子对槲皮素的剂量依赖性受到进一步削弱。说明在槲皮素的作用下,RIG-Ⅰ/IFN-Ⅰ/STAT1/RIG-Ⅰ之间形成了正向循环的级联放大效应,从而诱导产生更多的抗肿瘤效应分子。

孙羽灵[8](2020)在《山药抗炎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炎症是一种生活中很常见的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反应,炎症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其中炎症性皮肤病还伴有瘙痒反应。无论疼痛还者瘙痒都是令人不愉快的生理感觉,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但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或多或少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副反应以及对肝肾功能的损害等。于是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天然产物——芦荟、龙胆、山药等的提取物均已被证实对急慢性炎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中的具体抗炎成分和机制尚未清楚。本文选取山药这种药食同源的植物,分离提取其中的抗炎活性成分并探究相应抗炎机制。这是首次从肥大细胞的角度探究芦荟大黄素的抗炎作用,可以为临床防治ACD和用芦荟大黄素治疗ACD提供新的思路。目的:应用柱色谱法、中压制备色谱法对山药进行分离纯化,主要聚焦其中的抗炎活性成分再运用动物行为学及免疫组化等技术探究各个化合物的活性作用和抗炎机制。实验方法:利用中空纤维过滤系统粗分山药提取物,将其分为小分子部分(<10KD)和大分子部分(>10KD)。对于小分子部分主要采用的是硅胶柱色谱法、C-18柱色谱法、反相中压制备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再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对于大分子部分,主要用蛋白纯化仪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大分子蛋白,用钙离子成像技术进行活性的追踪检测。用2%漆酚诱导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应用动物行为学实验验证芦荟大黄素的抗炎止痒效果;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厚度,探究芦荟大黄素的抗炎效果;应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芦荟大黄素对炎症模型小鼠背部皮肤中肥大细胞数目、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的影响。实验结果:1.山药小分子部分分离纯化,并进行结构鉴定,最终得到六种化合物,分别是芦荟大黄素、山药素Ⅰ、黄芪紫檀烷、刺芒柄花素、2,7-dihydroxy-4,6-dimethoxyphenanthrene、2,2’,7,7’-Tetrahydroxy-4,4’,6,6’-tetramethoxy-1,1’-biphenanthrenes。2.山药大分子部分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的三个色谱峰中峰1和峰3具有细胞活性。3.芦荟大黄素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2%漆酚诱导的急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芦荟大黄素可以减少模型组小鼠抓挠次数,缓解瘙痒;降低模型组小鼠皮肤厚度;并减少肥大细胞浸润,降低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改善炎症。实验结论:目前分离得到的山药中抗炎活性成分有以上六种,其中芦荟大黄素可以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2%漆酚诱导的急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丁语石[9](2020)在《基于TRPV4探讨次乌头碱对黑色素瘤转移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寒热辨证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治法治则。阐明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课题组前期调研发现,寒热辨证对现代中医临床肿瘤治疗的遣方用药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论文尝试揭示其科学内涵并发掘药性的寒热与肿瘤寒热证候之间的关联,尝试从现代生物学角度进行科学解释。中医上有观点认为,位近体表的肿瘤属火者多,如乳腺癌、皮肤癌等,而与之相对的,内在脏腑的肿瘤多属寒,如胰腺癌、肾癌、肝癌、胃癌等。课题组通过前期研究发现,肿瘤的寒热证候可能与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家族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乳腺癌、皮肤癌等“热证”特征肿瘤的患者中,热敏受体表达明显增加;而在结肠癌、肝癌和胃癌等“寒证”特征肿瘤的患者体内,冷敏受体高表达现象较为常见。前期研究表明,在黑色素瘤这一侵袭性强的“热证”肿瘤中TRPV4异常高表达且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对寒热中药活性成分与冷热敏受体激动/抑制剂进行结构拟合后,发现热性中药附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次乌头碱与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拟合结果较高。进一步文献调研发现,附子这类温阳散寒的中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肝癌,胃癌等“寒证”肿瘤,并不用于皮肤癌这类“热证”肿瘤的治疗,符合“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法治则,并且温阳派主张在肿瘤治疗中大剂量使用附子。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与TRPV4抑制剂结构拟合程度高的黄芩苷可以抑制TRPV4进而抑制黑色素瘤转移。那么次乌头碱对于TRPV4高表达的黑色素瘤影响是怎样的,是否在中医临床治疗“热证”肿瘤如黑色素瘤时应该慎用附子。本课题旨在明确“热属性化合物”次乌头碱对于“热证”肿瘤黑色素瘤转移的影响,并基于TRPV4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临床使用附子进行肿瘤治疗时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研究内容与结果]本文首先利用 TCGA、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 以及 The Human Protein Atlas 数据库确定并选择高表达TRPV4的黑色素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调研发现,黑色素瘤细胞系中TRPV4表达较其他肿瘤细胞高,并且患者病灶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出TRPV4表达较正常组织高,且患者的预后与TRPV4表达呈负相关。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进行验证发现,人源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Sk-Mel-24、Malme-3M)TRPV4表达较人上皮细胞(HaCaT)高,其中A375的TRPV4表达水平最高。通过构建A375 TRPV4-/-细胞确定次乌头碱可以通过TRPV4介导A375细胞钙内流。通过体内外实验发现TRPV4的激动剂GSK1016790A以及“热属性化合物”次乌头碱可以通过TRPV4介导的钙内流促进黑色素瘤A375的转移。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给予次乌头碱之后单细胞悬浮状态下A375细胞的极性,发现次乌头碱可以显着促进A375单细胞极化。通过构建Ezrin-EGFP的A375细胞,尾静脉注射并观察其在裸鼠肝脏以及肺部血管中的阻滞情况,发现次乌头碱促进A375在裸鼠肝肺部位的阻滞。体内实验注射使用次乌头碱干预后的A375细胞,发现次乌头碱可以通过促进A375极化(单细胞极性)进而促进黑色素瘤A375的转移。通过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以及不同干预时间次乌头碱对Ezrin磷酸化的影响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转移灶部位p-Ezrin的水平发现,乌头碱对于A375细胞极化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促进Ezrin磷酸化进行调控的。通过长时程活细胞观察系统观察次乌头碱对A375细胞阿米巴运动的影响,并且进行免疫组化、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次乌头碱对Rho/ROCK轴以及MLC磷酸化的影响发现,次乌头碱可以通过Rho/ROCK-MLC信号转导途径促进黑色素瘤细胞通过阿米巴样运动向周围组织侵袭。通过B16F10以及A375的皮下荷瘤实验进一步验证Rho/ROCK/MLC信号轴激活对于黑色素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荧光标记葡聚糖渗漏实验、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次乌头碱还可以通过Rho/ROCK/MLC信号轴导致A375细胞的分泌特征改变,最终破坏HUVEC的紧密连接,并且这一作用在其外渗(Extravasate)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结论与意义]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最终发现,次乌头碱通过TRPV4介导的钙内流激活ROCK/MLC2信号轴,导致黑色素瘤细胞获得阿米巴运动特征(导致其自身侵袭性增加)以及特殊的分泌特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重构,使得其渗透性增加),使得其从原位到达转移位点之后获得进一步在远端组织形成转移灶的优势。次乌头碱正是通过TRPV4/ROCK/MLC2途径在肿瘤细胞向周围入侵以及循环肿瘤细胞向血管内皮的粘附并破坏血管内皮紧密连接进而外渗的这两个关键过程积累后续的转移优势,最终导致黑色素瘤远端转移的发生。结合课题组前期发现“寒属性化合物”黄芩苷可以抑制“热证”肿瘤黑色素瘤转移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则发现“热属性化合物”次乌头碱会促进“热证”肿瘤黑色素瘤转移。因此,“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法治则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肿瘤时依然有其科学意义,在肿瘤治疗时要注重寒热辨证,合理组方,若“寒热不辨”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王明[10](2019)在《茯苓皮抗肾纤维化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茯苓皮(Surface layer of Poria cocos,SLPC)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外皮,具有利水消肿之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茯苓皮中含有三萜类、二萜类、甾体类、黄酮类、蒽醌类、木脂素类等成分,其中三萜类化学成分是其主要化学成分。茯苓皮具有利尿、肾保护、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肾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多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有效抑制TIF进程是防治CKD的关键。本论文系统分离鉴定了茯苓皮的化学成分,阐明茯苓皮中羊毛甾烷三萜和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TGF-β/Smad信号通路而发挥抗肾脏纤维化作用。目的:系统地研究利水渗湿中药茯苓皮的化学成分,揭示茯苓皮抗肾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茯苓皮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抗肾纤维化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干燥的茯苓皮粉碎后用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得到浸膏,经蒸馏水混悬溶解,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得到不同极性部位的萃取物。2.采用MCI GEL CHP 20P树脂柱、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ODS RP-18反相中压柱等多种色谱技术,结合制备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IR、HRESIMS、1D和2D NMR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3.分别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和小鼠足细胞(MPC5)导致肾纤维化损伤模型。根据茯苓三萜酸化合物母核结构及所含官能团不同,选择一个三环三萜类新化合物茯苓酸ZF(PZF)、三个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类新化合物茯苓酸ZC(PZC)、茯苓酸ZD(PZD)和茯苓酸ZG(PZG),及两个羊毛甾烷三萜类新化合物茯苓酸ZE(PZE)和茯苓酸ZH(PZH)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TGF-β1和AngⅡ介导的HK-2细胞纤维化及足细胞损伤的影响。4.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TGF-β1和AngⅡ介导的HK-2和足细胞中RA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观察PZC、PZD、PZE、PZF、PZG及PZH对RA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5.观察TGF-β1和AngⅡ介导的HK-2和足细胞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研究PZC、PZD、PZE、PZF、PZG及PZH对Smad2、Smad3、p-Smad2、p-Smad3、Smad4及Smad7等蛋白表达的影响。6.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cclusion,UUO)法构建TIF小鼠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PZC、PZD和PZE小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Masson’s染色观察PZC、PZD和PZE对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改善作用。通过q RT-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PZC、PZD和PZE对小鼠肾脏促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观察PZC、PZD和PZE对UUO小鼠肾组织RAS、Wnt/β-catenin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其抗肾纤维化活性及构效关系。结果:1.系统的鉴定茯苓皮的化学成分。从茯苓皮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100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6个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类成分:poricoic acid A(FLP-1)、poricoic acid B(FLP-2)、poricoic acid E(FLP-5)、poricoic acid ZA(FLP-6)、poricoic acid D(FLP-7)、poricoic acid F(FLP-8)、poricoic acid ZB(FLP-9)、poricoic acid ZC(FLP-10)、poricoic acid G(FLP-12)、26-hydroxy-poricoic acid DM(FLP-13)、poricoic acid ZD(FLP-14)、poricoic acid AM(FLP-17)、poricoic acid C(FLP-23)、16-deoxyporicoic acid B(FLP-24)、poricoic acid ZG(FLP-27)、3,4-seco-lanosta-7,9(11),24(25)-trien-21-oic acid 3-oate(FLP-30)、15α-hydroxylanosta-8(9),24(25)-diene-3,21-dioic acid(FLP-32)、poricoic acid ZJ(FLP-34)、poricoic acid ZK(FLP-35)、poricoic acid AE(FLP-39)、6,7-dehydroporicoic acid H(FLP-41)、poricoic acid CE(FLP-44)、poricoic acid CM(FLP-51)、poricoic acid ZM(FLP-58)、poricoic acid ZO(FLP-63)、25-methoxy-poricoic acid A(FLP-66)、poricoic acid ZQ(FLP-71)、poricoic acid ZR(FLP-72)、poricoic acid ZS(FLP-73)、poricoic acid ZT(FLP-76)、poricoic acid ZU(FLP-80)、poricoic acid BM(FLP-82)、poricoic acid ZV(FLP-83)、poricoic acid GE(FLP-87)、16α-hydroxy-3,4-seco-lanosta-4(28),7(9),11,24-tetraene-3,21-dioic acid-3-ethyl ester(FLP-89)、poricoic acid GM(FLP-97);38个羊毛甾烷三萜类成分:dehydrotrametenolic acid(FLP-3)、dehydroeburicoic acid(FLP-4)、3-epi-dehydrotumolosic acid(FLP-11)、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e-21-oic acid(FLP-16)、3-O-acetyl-16α-hydroxyl dehydrotrametenolic acid(FLP-18)、dehydropachymic acid(FLP-19)、pachymic acid(FLP-20)、eburicoic acid(FLP-21)、poricoic acid ZE(FLP-22)、trametenolic acid(FLP-26)、poricoic acid ZH(FLP-28)、16α-hydroxytrametenolic acid(FLP-29)、poricoic acid ZI(FLP-31)、16α-hydroxy-3-oxo-24-methyl-lanosta-5,7,9(11),24(31)-tetraen-21-oic acid(FLP-33)、poricoic acid ZL(FLP-36)、3β,15α-di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FLP-37)、3-epidehydropachymic acid(FLP-38)、pohyporenic acid C(FLP-40)、3α-O-acetyl-hydroxyl pachymic acid(FLP-43)、25-hydroxypachymic acid(FLP-45)、15α-hydroxy-dehydrotumulosic acid(FLP-47)、5α,8α-peroxydehydro-tumulosic acid(FLP-48)、6α-dehydropolyporenic acid C(FLP-49)、3β-O-acetyl-16α-hydroxy-lanosta-8,24-diene-21-oic acid(FLP-52)、3β-O-acetyl-lanosta-7,9(11),24(31)-trien-21-oic acid(FLP-55)、3-oxo-16α-hydroxy-lanosta-7,9(11),24(31)-trien-21-oic acid(FLP-61)、poricoic acid ZN(FLP-62)、3β,16α-dihydroxy-24-oxolanost-7,9(11)-dien-21-oic acid(FLP-64)、3β,15α-dihydroxy-lanosta-8,24-diene-21-oic acid(FLP-65)、poricoic acid ZP(FLP-67)、16α,27-dihydroxy-dehydrotrametenoic acid(FLP-68)、3β,16α-di-hydroxy-7-oxo-24-methyllanosta-8,24(31)-dien-21-oic acid(FLP-69)、dehydro-trametenonic acid(FLP-77)、3-oxol-anosta-8(9),24-diene-21-oic acid(FLP-78)、dehydroeburiconic acid(FLP-79)、3β,15α,16α-trihydroxy-lanosta-7,9(11),24(31)-trien-21-oic acid(FLP-81)、poricoic acid ZW(FLP-84)、3-(2-hydroxy-acetoxy)-5α,8α-peroxydehydrotumulosic acid(FLP-98);1个三环三萜类成分:poricoic acid ZF(FLP-25);5个二萜类成分:dehydroabietinol(FLP-53)、dehydroabietlc acid(FLP-54)、7-oxol-15-hydroxydehydroabietic acid(FLP-75)、dehydroabietic acid(FLP-85)、1β,16-dihydroxy-dehydroabietic acid(FLP-91);5个黄酮类成分:3’,4’,5,6,7,8-hexamethoxy-flavone(FLP-74)、4-hydroxy-3’,5,6,7,8-pentamethoxy flavone(FLP-90)、wogonin(FLP-92)、4’,5,6,7,8-pentamethoxyflavone(FLP-95)、4’,7-dihydroxy isoflavone(FLP-100);3个甾体类成分:ergosterol(FLP-46)、β-sitosterol(FLP-56)、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FLP-59);1个木脂素类成分:matairesinol(FLP-60);1个蒽醌类成分:aloe-emodin(FLP-94);以及10个其他类小分子化合物: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1,2-dibutyl ester(FLP-15)、dibutyl phthalate(FLP-42)、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1,4-bis(6-methylheptyl)ester(FLP-50)、palmitic acid(FLP-57)、vanillin(FLP-70)、4,5-dihydroxy-9-methanol-12-(14,15-dimethyl)-methanol-1,7-diphenyl(FLP-86)、3,4,5-trihydroxy-benzaldehyde(FLP-88)、maltose(FLP-93)、4-hydroxy-2-nonenoic acid(FLP-96)、4,5-dihydroxy-10-methyl-11-(14,15-dimethyl)-methanol-1,7-diphenyl(FLP-99)。其中FLP-6、9、10、14、22、25、27、28、31、34、35、36、58、62、63、67、71、72、73、76、80、83、84、86、99等25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FLP-32、37、43、60、61、74、75、79、88、90、91、92、93、94、95、96、100等1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茯苓属中分离鉴定。2.茯苓三萜酸抑制TGF-β1和AngⅡ诱导的HK-2及足细胞损伤,改善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TGF-β1和AngⅡ均能诱导HK-2细胞转分化,诱导足细胞损伤。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PZC、PZD及PZG)和羊毛甾烷三萜(PZE及PZH)均可显着下调TGF-β1和AngⅡ诱导的HK-2细胞中促纤维化蛋白collagen I、fibronectin和α-SMA的表达,显着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显着上调足细胞中Podocin、Nephrin、Podocalyxin及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PZC、PZD和PZE减少UUO小鼠肾组织中炎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积聚,下调肾组织中促纤维化蛋白α-SMA、CollagenⅠ及Fibronectin的表达。3.茯苓三萜酸抑制RAS的激活。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GF-β1和AngⅡ激活HK-2及足细胞中的RAS成分,上调AGT、renin、ACE及AT1R等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茯苓三萜酸显着的抑制TGF-β1和AngⅡ诱导的细胞中RAS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UUO上调肾组织RAS蛋白表达,茯苓三萜酸给药7天能抑制肾组织中激活的RAS。茯苓三萜酸可作为一种新型RAS抑制剂。4.茯苓三萜酸抑制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HK-2和足细胞中,TGF-β1和AngⅡ均能激活β-catenin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导致上调Snail1、Twist、MMP-7、PAI-1及FSP-1的表达,加速肾纤维化。茯苓三萜酸显着抑制TGF-β1和AngⅡ诱导的HK-2及足细胞中激活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能显着地抑制UUO小鼠肾组织中上调的Wnt1及下游蛋白的表达,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5.茯苓三萜酸选择性抑制Smad3磷酸化。TGF-β1是目前公认最关键的促纤因子,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肾纤维化,TGF-β/Smad信号通路可作为抗纤维化药物的靶点。实验结果显示TGF-β1和AngⅡ可激活HK-2及足细胞的TGF-β/Smad信号通路,上调p-Smad2、p-Smad3及Smad4的蛋白表达,并下调Smad7的表达。PZC、PZD、PZE、PZG及PZH选择性抑制HK-2及足细胞中磷酸化的Smad3水平,对Smad4、Smad7和磷酸化的Smad2的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茯苓三萜酸能选择性抑制UUO引起的小鼠肾组织中磷酸化的Smad3水平。6.茯苓三萜酸3位羧基和侧链羟基是抗肾纤维化活性的增效基团。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酸PZD对肾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强于PZC,二者均强于羊毛甾烷三萜酸PZE,此外PZG的活性强于PZH,这表明羊毛甾烷三萜酸的A环断开生成羧基后有助于增强其抗肾纤维化活性,此外侧链(24位及31位)羟基数量的增多能够增强抗肾纤维化活性。结论:本研究从茯苓皮中分离鉴定100个化合物,其中25个新化合物,17个已知化合物为首次从茯苓属中分离鉴定;基于TGF-β1和AngⅡ介导的HK-2和足细胞模型及UUO小鼠肾脏纤维化模型,揭示了3,4-开环羊毛甾烷三萜酸PZC、PZD和PZG,羊毛甾烷三萜酸PZE和PZH通过抑制RA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选择性抑制Smad3的磷酸化而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利水渗湿中药茯苓皮的化学成分,揭示了茯苓皮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型抗肾纤维化药物提供了先导化合物,为茯苓皮的合理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二、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31)PMRS的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31)PMRS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医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1. 引言
        2. 病症名称的历史沿革
        3. 结直肠癌病因病机
        4. 结直肠癌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5. 结直肠癌中医药治疗
        6. 单味中药及其主要成分治疗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川芎研究概述
        1. 引言
        2. 川芎的历史沿革
        3. 川芎的功效与应用
        4. 川芎主要有效成分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外科应用
        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川芎嗪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抗癌机制研究进展
        1. 引言
        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
        4. 诱导肿瘤细胞活性氧的生成
        5.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
        6. 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
        7.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
        8.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活性氧信号通路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 ROS的来源与调节
        2.1 ROS的来源
        2.2 ROS的调节
        3. ROS相关信号通路
        3.1 ROS促进细胞增殖
        3.2 DNA损伤和遗传不稳定
        3.3 适应性
        3.4 细胞死亡
        3.5 自噬
        3.6 抗药性
        4. ROS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4.1 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4.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形态学实验
        2.3 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活性
        2.4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2.5 细胞周期检测
        2.6 Annexin V/PI凋亡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TMP显着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3.2 TMP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3.3 TMP通过抑制结肠癌细胞周期S期合成抑制细胞增殖
        3.4 TMP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活性氧对川芎嗪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DCFH-DA探针细胞内ROS检测
        2.2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TMP通过促进细胞内ROS产生来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3.2 使用DCFH-DA探针检测结肠癌细胞内ROS的变化情况
        3.3 TMP通过ROS介导结肠癌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川芎嗪在裸鼠移植肿瘤中诱导凋亡作用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裸鼠移植肿瘤模型
        2.2 丙二醛(MDA)检测
        2.3 Caspase 3和Caspase 9蛋白活性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TMP在裸鼠移植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增殖的效果
        3.2 TMP增加裸鼠移植肿瘤内ROS积累并诱导凋亡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总结与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激素依赖型哮喘概述
        2 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难治性哮喘之间的关系
        3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诱因
        4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5 鉴别诊断
        6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期辨证论治
        2.2 脏腑辨证论治
        2.3 分型辨治
        2.4 专方专治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2.6 其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三步序贯法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1 三步序贯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2 三步序贯法治疗SDA的理法方药
        3 三步序贯法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中药用药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
        2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讨论
        1 哮病概述
        2 SDA的中医证治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 从肝论治治疗哮病
        5 加减乌梅丸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与SDA的共同作用靶点
        3 关键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4 PPI网络构建
        5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6 分子对接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加减乌梅丸方-SDA靶点预测
        3 加减乌梅丸方中活性成分与SDA基因网络构建
        4 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5 GO功能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 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8 分子对接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DA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的初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激素依赖型哮喘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方案构建
        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
        2 专家协调程度
        3 专家咨询建议
        4 问卷调查评分结果
        5 构建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
        第四节 讨论
        1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2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依据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柴胡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蛋白尿的中西医认识与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小柴胡汤治疗原发性肾性蛋白尿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排标准
        1.2 文献检索及筛选
        1.3 数据提取
        1.4 纳入研究风险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2 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库及平台介绍
        1.2 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和靶蛋白筛选
        1.3 靶蛋白基因名的确定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1.4 糖尿病肾病靶点筛选
        1.5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1.6 功能富集分析与通路富集分析
        1.7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1.8 分子对接
    2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
        3.2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
        3.3 糖尿病肾病相关靶点
        3.4 PPI网络图
        3.5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6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
        3.7 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有效活性成分探讨
        4.2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有效靶点探讨
        4.3 小柴胡汤治疗DKD的信号通路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滋阴方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2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4 抗诱变作用
5 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
6 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7 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
8 联合用药,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
9 小结

(7)槲皮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对黑色素瘤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一、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黑色素瘤的治疗现状
        三、中医药治疗黑色素瘤
        四、小结
    第二节 槲皮素的研究现状
        一、槲皮素简介
        二、槲皮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三、槲皮素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第三节 RIG-Ⅰ信号通路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一、RIG-Ⅰ及其信号通路简介
        二、RIG-Ⅰ的生物学功能
        三、RIG-Ⅰ在抗肿瘤中的作用
        四、RIG-Ⅰ信号激活产物的作用
第二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假说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预期目标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槲皮素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增殖、促进凋亡
        二、槲皮素抑制B16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三、槲皮素能上调B16细胞中RIG-Ⅰ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
        四、槲皮素通过激活RIG-I的启动子激活RIG-I信号通路
        五、槲皮素抑制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六、槲皮素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
        七、siRNA验证槲皮素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实验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山药抗炎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绪论
    第一章 山药抗炎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 山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2. 山药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
        3. 山药现代药理学活性研究进展
        4. 展望
    第二章 变异性接触性皮炎研究进展
        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流行病学
        2.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定义
        3.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过敏原
        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治疗措施
        5. 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山药抗炎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1. 山药粗提物的制备及分离
        2. 山药小分子抗炎成分分离纯化
        3. 山药大分子抗炎成分分离纯化
        4. 讨论
    第二章 芦荟大黄素参与漆酚诱导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可能机制
        1. 芦荟大黄素对小鼠疼痛和瘙痒行为的影响
        2. 芦荟大黄素参与漆酚诱导的急性炎症实验研究
        3. 芦荟大黄素参与漆酚诱导的慢性炎症实验研究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
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TRPV4探讨次乌头碱对黑色素瘤转移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引言
    2. 附子在中医抗肿瘤中的应用以及思考
    3. TRPV4与黑色素瘤转移密切相关
    4. 中药中许多小分子活性成分可以作用于TRP家族
    5. 课题假说的提出
    6. 课题意义
第二部分 次乌头碱对黑色素瘤细胞TRPV4的影响
    1. 黑色素瘤细胞系中TRPV4的表达情况
    2. 黑色素瘤细胞中TRPV4的功能验证
    3. 讨论
第三部分 TRPV4对黑色素瘤转移的影响
    1. TRPV4的激动促进A375细胞的侵袭于迁移能力
    2. GSK1016790A促进A375的体内转移
    3. 讨论
第四部分 次乌头碱在体内外对黑色素瘤转移的影响
    1. 次乌头碱促进A375的侵袭于迁移能力
    2. 次乌头碱促进A375的体内转移
    3. 讨论
第五部分 次乌头碱对A375极化的影响
    1. 次乌头碱促进A375细胞的极化
    2. Ezrin-EGFP过表达载体构建以及验证
    3. 次乌头碱促进A375单细胞极性导致其在肝肺阻滞增加
    4. 次乌头碱介导的A375细胞的极化促进其体内转移
    5. 讨论
第六部分 次乌头碱促进黑色素瘤转移的机制初探
    1. 次乌头碱促进黑色素瘤A375细胞Ezrin磷酸化
    2. 次乌头碱通过激活Rho/ROCK促进其下游关键分子MLC2磷酸化
    3. 次乌头碱干预后A375条件培养基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正文涉及常规试剂配置表
    正文实验所涉及抗体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茯苓皮抗肾纤维化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茯苓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肾脏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引言
    1.1 茯苓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1 茯苓的本草考证、野生资源生长环境及其产地分布
        1.1.2 茯苓的化学成分研究
        1.1.3 茯苓的药理活性研究
    1.2 中药治疗肾脏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1.2.1 慢性肾脏病
        1.2.2 肾脏纤维化
        1.2.3 中药治疗肾脏纤维化
    1.3 本课题的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茯苓皮的化学成分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药材的来源与鉴定
        2.1.3 提取与分离
    2.2 实验结果
        2.2.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与波谱数据归属
        2.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3 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2.3 讨论
        2.3.1 茯苓三萜酸类成分的结构特征
        2.3.2 茯苓三萜酸化合物的生源途径假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茯苓三萜酸调控RAS/Wnt/β-catenin轴及干预Smad3 磷酸化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引言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传代
        3.3.2 纤维化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3.3.3 茯苓三萜酸细胞毒性及浓度筛选
        3.3.4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3.3.5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分子蛋白表达
        3.3.6 实时定量PCR(RT-PCR)测定
        3.3.7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茯苓三萜酸抑制TGF-β1及AngⅡ诱导的HK-2 和足细胞损伤
        3.4.2 茯苓三萜酸抑制RAS激活
        3.4.3 茯苓三萜酸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
        3.4.4 茯苓三萜酸选择性抑制Smad3 的磷酸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茯苓三萜酸对UUO诱导的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引言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4.3.2 UUO小鼠模型的制备
        4.3.3 肾组织样本收集
        4.3.4 包埋、切片
        4.3.5 苏木素-伊红(H&E)染色
        4.3.6 Masson’s染色
        4.3.7 Western blot测定肾组织蛋白表达
        4.3.8 RT-PCR测定
        4.3.9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茯苓三萜酸改善UUO小鼠肾脏纤维化
        4.4.2 茯苓三萜酸抑制UUO小鼠肾脏RAS激活
        4.4.3 茯苓三萜酸抑制UUO小鼠肾脏中激活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4.4.4 茯苓三萜酸选择性抑制UUO小鼠肾脏Smad3 的磷酸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图

四、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31)PMRS的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味地黄丸增效小鼠黑色素瘤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免疫机制[D]. 张文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川芎嗪对结肠癌细胞的抑瘤效应及改变线粒体活性氧代谢介导凋亡通路的机制研究[D]. 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D]. 孙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小柴胡汤治疗肾性蛋白尿的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王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滋阴方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罗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6)
  • [7]槲皮素治疗小鼠黑色素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彭丹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山药抗炎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其机制研究[D]. 孙羽灵.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TRPV4探讨次乌头碱对黑色素瘤转移影响的机制研究[D]. 丁语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茯苓皮抗肾纤维化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王明. 西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CA-4对小鼠B_(16)黑色素瘤~(31) PMRS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