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拓展中国战略

大都会拓展中国战略

一、大都会展开中国攻略(论文文献综述)

龙沛[1](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研究表明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叶小利[2](2020)在《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APP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日益便利。自2012年起至今,全国已经有37个城市投入使用轨道交通出行APP,人们逐渐抛弃传统的现金购票乘车的方式,直接使用APP扫码出入车站,这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便利,也有效减少了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营成本。目前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APP在功能和内容的设计上有许多差异,用户使用满意度低导致不少城市的轨道出行APP推广遭遇困境。因此,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探究如何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出行APP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背景,通过一系列理论方法与用户研究对长三角区域通用型轨道出行APP提出设计方案并实践。本文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APP以及场景理论进行研究,阐述利用场景理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APP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方法流程;其次对长三角区域的城市轨道交通APP的市场和用户满意度进行分析,了解掌握APP的商业价值和功能及内容的现状,寻找问题与设计机会点;接着通过用户问卷、用户实地观察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用户研究,构建目标用户的角色模型,寻找用户的潜在需求;然后基于城市轨道交通APP的用户需求从价值愿景、活动场景、信息场景、交互场景四个方面进行构建轨道出行的目标场景并进行设计实践,最后通过模拟场景的任务构建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评估及视觉设计展示,为城市轨道交通出行APP的体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黄婧雯[3](2020)在《大众点评·商场整合品牌传播策划案》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起,中国正式进入“新零售”时代,实体商业大规模入驻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向线上探寻行业发展新出路,也为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业务的拓展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与自我概念水平的提升,品牌经济大行其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大众点评·商场需塑造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建立起难以动摇的亲密品牌关系。本策划案以整合品牌传播(IBC)理论为指导,着眼社会宏观环境与行业竞争背景,结合SWOT模型剖析大众点评·商场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借助问卷调研洞察目标消费者需求、偏好与习惯。基于大众点评·商场的品牌特性与消费者价值的匹配关系,明确品牌定位,提炼品牌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支撑,并以此为内核,制定相应的品牌传播策略。最后,依照品牌发展的生命周期,分阶段规划品牌传播方案,从活动运营、渠道拓展、行业地位、异业合作、政府公关、社会形象、社区运营、品牌文化等角度关照大众点评·商场品牌成长与发展,也为其他本地生活服务品牌零售业务拓展提供参考。

张哲[4](2020)在《西北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页界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线性文化遗产这种新型遗产保护类型数量众多,且都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其内在的线路精神更是中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如何阐释和展示线性文化遗产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重点。西北丝绸之路作为我国代表性的线性文化遗产,其沿线分布着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将线性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相结合,通过梳理线性文化遗产概念形成过程总结其内在特征,构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策略。首先确定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与构建意义,其次针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要素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时对目标用户进行分类和用户需求分析从而制作数字博物馆信息框架设计。整理现有的数字博物馆展示技术方法将其运用在线性文化遗产的展示中,数字化后的遗产要素以文字、图片等媒体形式。通过研究这些视觉语言在数字博物馆中的用户界面中使用的方法。通过根据线性文化遗产信息架构对用户界面进行设计,同时针对青少年使用的页面进行个性化设计。西北丝绸之路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通过前文对其遗产要素和历史文化的梳理结合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形成的理论,设计西北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网站网页界面,包含用户分析、信息架构、首页界面设计、内容页界面设计等。

任嘉轩[5](2020)在《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性能移动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以及越来越快速和便捷的网络连接,移动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泛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全民游戏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移动游戏产业依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面对:其一是公众对游戏的负面认知依然存在,甚至随着游戏全民化的浪潮被再次推到了舆论前沿;同时国家对电子游戏的监管也日趋完善和严格,要求游戏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其二是移动游戏的市场竞争已到了存量阶段,行业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除了用更高质量的游戏吸引玩家,用户粘性的维持也至关重要。教育性是一种能够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积极价值导向;在这些背景下,本文从现有的案例出发,研究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如何与目前主流的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规律相结合,为移动端教育游戏设计提供一套全新的设计策略。这将有助于解决国内移动教端育游戏缺乏产业化布局的问题——目前只有“头部”厂商提供了数量不多的公益性教育游戏产品。虽然它们制作精良,也能够唤起人们对游戏积极价值的认知;但大多内容短小,缺乏用户粘性,对玩家而言它们依然游离在泛娱乐生活方式的行为体系之外,难以发挥出持续和深远的影响力。本文首先研究移动游戏的粘性行为规律,研究过程分为问卷和访谈两个部分;问卷采用问答题的形式,但预设参考回答角度,使用开放式编码的方法分析答卷内容并总结出不同类型移动游戏中具有共性的粘性行为模式;访谈环节则是以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为基础,结合生动详实的玩家情境,梳理出具体的、可指导设计实践的粘性行为规律。其次是通过对教育游戏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归纳,总结教育价值在游戏中的呈现方式;结合用户粘性规律,从现有的移动端教育游戏中选取案例,以游戏性、教育性、用户粘性三个角度详细分析和阐述。随后以体验设计五要素为基础,结合游戏研发的流程构建设计策略的主体框架;从游戏定位、商业模式、游戏策划、游戏交互和视觉表现五个维度制定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在此前的比赛中,作者所在的小组曾设计过一款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移动端教育游戏产品;因此在最后的实践验证环节将会使用本文构建的设计策略,对先前的这款参赛作品进行复盘,实行优化完善与再设计;这不单是为了提出更为成熟游戏策划案,也能为设计策略的具体运用提供有代表性的参考情境。

胡超[6](2020)在《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新加坡从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博物馆体系从规划、建设到展览等各个层面,如何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新加坡对国民身份的表述。新加坡博物馆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兴建的新博物馆都反映出当时对国民身份的侧重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到1993年,源自于殖民地官办莱佛士博物馆的国家博物馆,不断探索如何成为真正的“国家”博物馆,并以1985年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展览为标志,参与建构“新加坡人身份”;第二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15年,这期间亚洲文明博物馆建成开幕,体现了“亚洲价值观”主导下的文化政策,反映出新加坡的“亚洲身份”;第三个阶段从2015年国家美术馆落成至今,作为建设“世界都市”的文化机构,国家美术馆反映了新加坡的“世界身份”。本文由此提出,新加坡这些身份的“想象”,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历史相关。在这种框架下,虽然有“新加坡人”身份、“亚洲身份”、“世界身份”这三种不同身份,但它们互相关联,本质上都反映着殖民帝国体系发展而来、并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体系。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通常聚焦在单个博物馆或收藏。本文则首次将一个国家跨越50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梳理出不同阶段的博物馆建设,对应着不同时代建构国民身份的侧重。另外,目前对亚洲价值观和世界都市等新加坡国策的讨论,往往强调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原因,本文通过对国民身份在博物馆里的体现,首次论述这些国家政策的提出,也是新加坡国民身份建设的需要,反映着国民身份认同建设对国家政策的驱动。本文这两个创新点,以及整体上对博物馆和国民身份建设关系的讨论,或许可以丰富博物馆学的研究。在全球化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对如何发挥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促使人们理解不同的身份,增进文化互信,也可能具有现实意义。

鲍隆轩[7](2020)在《整合与认同:隋唐之际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文中提出本文通过研究隋代与唐初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策,利用中央政权的地方治理与区域社会力量的互动为渠道,来讨论隋唐之际新王朝国家的统一进程。本文共分为四章,以时间为基本顺序并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别讨论。第一章以隋王朝的两次政治改革为切入点,探讨隋王朝在完成与维持统一过程中推行的区域控制策略。从自上而下的视角观察地方治理活动对政治认同的争取及效果,进一步探讨隋王朝区域政策的核心精神及其对隋唐帝国统治的影响。第二章则着眼于隋唐之际的地方社会力量,通过观察其权力来源以及在乡里社会中担当的角色来讨论隋唐之际的基层社会政治动向。同时,本章通过对不同社会力量权力来源、地域以及政治经验的分析,探讨社会力量对统一的态度以及对新王朝国家的政治诉求。第三章以不同区域的割据政权为研究对象,透过割据政权在不同区域的政权化、割据化进程,一方面可以探究不同政权所处的不同区域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割据政权内部的政治事件观察不同区域政治经验交锋、融合的过程。第四章以李唐政权的区域政策为中心,通过不同的材料来讨论李唐政权区域策略的转变、完善过程以及策略形成的政治经验来源。同时也对李唐区域政策与隋王朝的继承关系进行考察。总体而言,本文所讨论的是军事统一进程背后的政治认同建立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中央政权与地方社会共同完成的,隋王朝“背靠关中,东、南行政”的轴心式策略由于政治认同的缺失而没能长久维持,在隋唐之际的割据争霸过程中,不同的地方社会力量与割据政权相互争衡博弈的过程也是区域社会间政治经验交流融合的过程。最终,吸取了不同政治经验的李唐政权以其“爱之如一”的区域开放策略脱颖而出,建立了新的王朝国家所需的政治认同。

刘睿卿[8](2020)在《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融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物馆文创与非遗文化具有相似性与共通性。它们的相似性体现在:两者都来源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在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自然与历史文化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是文化内涵的再生产;它们在输出方式上,同属于地方性的文化向世界范围内输出,旨在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和文化的持续感。它们的共通性体现在:两者都属于文化生活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基于文博产业与非遗文化的发展热潮,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笔者的研究结合了博物馆相关行业、文化创意产业、非遗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从非遗文化中传统美术的角度出发,根据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立足于行业的视角,对国内外知名博物馆以及相关行业的文创产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将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属性特征归纳为文化内涵的博广性、跨界发展的融合性、数字智慧的创新性、与时俱进的传承性。在开发设计原则上,笔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设想,即主要突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艺术性、时尚性和衍生性。同时,总结出了七种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建立博物馆非遗文创IP的观点,并进行了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创作。博物馆非遗文创IP的构建,有助于扩展博物馆文化的生态圈,进而实现从非遗博物馆文化到博物馆文化经济的实际价值与意义。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博物馆文化的延伸与传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诸多方面创设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非遗文化的融入为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素材和表现方式,为博物馆文创的发展带来更多选择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非遗文化有了可以依托的实体,具备了相对的稳定性和实际的使用价值,一定程度上从抽象的无形文化转换成为具象的有形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非遗文化的活化、传承和发展助力良多。

李娅玲[9](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结构模式及其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产大女主电视剧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自2012年《甄嬛传》掀起收视狂潮后,国产大女主电视剧不断完善类型化叙事,从原有的戏说历史剧和宫斗剧分类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剧被大众所认识。日渐繁荣的新媒体环境为国产大女主电视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助推该类型剧迅速在我国电视剧市场占据重要份额。鉴于此,为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良性发展与其他类型电视剧提供借鉴起见,对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研究刻不容缓。本文旨在现有的国产大女主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学、影视剧传播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进行系统化与全面化的研究。首先,本文界定与梳理了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背景。其次,本文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大女主电视剧作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结构模式。继而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以及受众群体四个因素的探究,深度剖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传播特征与成功经验。最后,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面临的固化剧情模式、误读女性主义及过度营销传播等困境,并从设置多元人物剧情、强化女性主体意识与提高剧集制作水平等角度入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以期为今后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良性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与文本借鉴。

姚星宇[10](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依靠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媒介、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和丰富的传播内容,提升城市形象吸引力,创建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多元时代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但在新媒体视域下,城市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城市形象的同质化、传播效力不足、媒体渠道受限等。本文首先对研究主题的概念和理论做了定义和梳理,并对新媒体时代给城市形象传播带来的影响作出分析;其次,围绕城市优势和竞争力两方面,凝练出独具特色的西安城市形象定位;同时,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西安城市形象定位的认知。论文的重点章节是对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传播概况,以及现状的相关研究,归纳总结出西安在运用新媒体传播城市形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西安城市形象,如何将城市自身优势凭借新媒体,实现优势最大化,成功构建独特的西安城市形象;且在分析其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城市形象传播作出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传播学、城市形象相关的书刊和论文等,发现学界对于新媒体和城市形象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较为成熟;另外利用多种研究方法,阐述新媒体与西安城市形象传播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重点从新媒体传播角度,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深入剖析,得出: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新媒体是当下城市发展和推广的重要渠道,已经有了充分认知;且近几年借助新媒体传播其城市形象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比如与抖音的合作,让西安成为了众人皆知的“网红城市”。但不足之处也同样存在,针对西安形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暴露出的问题,论文从媒介与媒介之间、城市本体、媒介与政府之间等层面,探讨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丰富西安城市形象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塑造和传播具有文化内涵且被大众认可的个性化城市形象。

二、大都会展开中国攻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都会展开中国攻略(论文提纲范文)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史料
    三、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APP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1.1.2 “互联网+”技术-推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APP
        1.1.3 体验经济-注重用户体验和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1.1.4 未来方向-趋于长三角区域城际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场景理论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
        1.2.2 城市轨道交通APP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
        1.2.3 场景理论在APP用户体验设计上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案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念阐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2.1.1 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2.1.2 城市轨道交通进站形式
    2.2 城市轨道交通APP概述
        2.2.1 APP与城市轨道交通APP
        2.2.2 城市轨道交通APP的价值意义
    2.3 场景理论概述
        2.3.1 场景的定义
        2.3.2 场景理论要素
    2.4 基于场景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法梳理
        2.4.1 产品调研阶段-客观场景
        2.4.2 产品设计阶段-目标场景
        2.4.3 产品评估以及优化阶段-模拟/应用场景
    2.5 场景构建对城市轨道交通类产品设计的价值
        2.5.1 场景构建引导设计方向
        2.5.2 场景构建丰富用户角色
        2.5.3 场景构建完善产品功能
        2.5.4 场景构建传播品牌文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类产品案例研究
    3.1 调研目的与方法
    3.2 竞品的市场环境调研
        3.2.1 外部环境-政策规划
        3.2.2 内部环境-行业战略
        3.2.3 相关盈利模式
    3.3 竞品概述
    3.4 竞品的用户体验分析
        3.4.1 战略层分析
        3.4.2 范围层分析
        3.4.3 结构层分析
        3.4.4 框架层分析
        3.4.5 表现层分析
        3.4.6 问题与机会点分析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轨道交通APP的用户研究
    4.1 用户调研的目的与方法
    4.2 用户需求问卷调研
        4.2.1 问卷内容
        4.2.2 调研结果分析
    4.3 用户行为观察以及深度访谈
        4.3.1 样本群体选择
        4.3.2 用户行为观察
        4.3.3 用户深度访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结构化场景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APP设计实践
    5.1 价值场景-品牌战略定位
    5.2 活动场景-产品功能清单
        5.2.1 确立目标角色模型
        5.2.2 勾勒用户旅程地图
        5.2.3 用户需求的功能转化
    5.3 信息场景-产品信息架构
    5.4 交互场景-低保真原型图
        5.4.1 乘车服务模块主流程设计
        5.4.2 站点信息模块主流程方案设计
        5.4.3 行程管理模块主流程方案设计
        5.4.4 扫码进站主流程方案设计
        5.4.5 休闲娱乐模块主流程方案设计
        5.4.6 个人信息管理主流程方案设计
    5.5 模拟场景-设计评估
        5.5.1 设计测试场景任务
        5.5.2 测试结果
    5.6 视觉界面设计
        5.6.1 主色调的选取
        5.6.2 主界面的视觉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硕士期间的论文成果
附录二 用户调研问卷
附录三 设计手册

(3)大众点评·商场整合品牌传播策划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策划背景
        1.1.1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本地生活服务O2O加速发展
        1.1.2 “新零售”时代到来,实体商业数字化升级
        1.1.3 大众点评·商场品牌困境
    1.2 策划意义
    1.3 策划路径
    1.4 研究方法
        1.4.1 个案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问卷研究法
    1.5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1.5.1 新零售的内涵及模式
        1.5.2 本地生活服务O2O
        1.5.3 整合品牌传播(IBC)
2 市场分析
    2.1 市场概况:潜在市场巨大,头部平台竞争激烈
    2.2 竞争对手:阿里巴巴、苏宁案例分析
        2.2.1 阿里巴巴:重新定义城市生活
        2.2.2 苏宁控股:一小时场景生活圈
    2.3 自我评价:大众点评·商场SWOT分析
        2.3.1 优势
        2.3.2 劣势
        2.3.3 机会
        2.3.4 挑战
3 目标消费群体洞察
    3.1 目标消费者界定
    3.2 消费需求、媒介习惯分析
4 品牌建构及传播策略
    4.1 品牌价值体系
    4.2 品牌传播目标
        4.2.1 总体目标
        4.2.2 阶段性目标
    4.3 品牌传播策略
5 品牌传播策划
    5.1 具体方案
        5.1.1 品牌成长期:扩张市场,提升认知
        5.1.2 品牌成熟期:扩大影响,加深认可
        5.1.3 品牌修正期:与时俱进,呼吁共鸣
    5.2 品牌传播预算
6 效果评估
7 总结
    7.1 创新价值
    7.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目标消费群体调研问卷

(4)西北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页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4.2 数字博物馆研究现状
2 西北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资源
    2.1 西北丝绸之路理论概述
        2.1.1 西北丝绸之路概况
        2.1.2 历史沿革变迁
        2.1.3 自然地理基础
        2.1.4 线路结构形态
        2.1.5 遗产要素类型
    2.2 西北丝绸之路遗产要素整理与分析
        2.2.1 不可移动文物要素及其特征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及特征
        2.2.3 自然遗产要素
        2.2.4 保护现状分析
        2.2.5 线性文化遗产特征
    2.3 线性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2.3.1 形成背景与概念
        2.3.2 特点与要素
        2.3.3 保护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构建
    3.1 数字博物馆理论概述
        3.1.1 数字博物馆概念
        3.1.2 数字博物馆特点
        3.1.3 作用与分类
    3.2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构建
        3.2.1 预计目标
        3.2.2 作用意义
        3.2.3 基本职能
    3.3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主要内容与组织流程
        3.3.1 展示主要内容
        3.3.2 组织流程
        3.3.3 设计原则
    3.4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用户分析与内容设计
        3.4.1 用户分析
        3.4.2 内容设计
        3.4.3 信息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页用户界面设计解析
    4.1 国内外数字博物馆网页界面设计案例分析
        4.1.1 国外数字博物馆网页分析
        4.1.2 国内数字博物馆网页分析
    4.2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分析
        4.2.1 数字化展示现状分析
        4.2.2 展示方法策划
    4.3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页界面设计中视觉语言
        4.3.1 网页字体
        4.3.2 网页图形图像
        4.3.3 网页音频视频
        4.3.4 网页色彩
    4.4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用户界面设计解析
        4.4.1 网页布局
        4.4.2 视觉流程
        4.4.3 首页设计
    4.5 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青少年版网页设计分析
        4.5.1 青少年版网页界面分析
        4.5.2 青少年版虚拟三维漫游分析
        4.5.3 青少年版小游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线性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设计
    5.1 网站信息构架
        5.1.1 用户分析
        5.1.2 信息构架
        5.1.3 导航系统
        5.1.4 网站标志与风格
    5.2 网页感知设计
        5.2.1 网页空间结构与视觉流程设计
        5.2.2 页面文字
        5.2.3 页面色彩设计
    5.3 网页设计
        5.3.1 设定网页宽度与栏栅
        5.3.2 首页设计
        5.3.3 全景丝路界面设计
        5.3.4 内容页界面设计
    5.4 青少年版网页设计
        5.4.1 青少年版网页界面设计
        5.4.2 青少年版丝路动画网页界面设计
        5.4.3 青少年版小游戏网页界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趋势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5)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已趋成熟的移动游戏用户粘性机制
        1.1.2 处于转折期的移动游戏产业
        1.1.3 初具影响力的移动端教育游戏
        1.1.4 教育功能有望赋能移动游戏产业
    1.2 研究现状
        1.2.1 用户粘性相关的研究现状
        1.2.2 教育游戏相关的研究现状
        1.2.3 本文对移动端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流程
第二章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研究
    2.1 解释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的相关理论
        2.1.1 心流理论
        2.1.2 操作性条件反射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1.4 依恋理论
    2.2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行为的聚类分析
        2.2.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2.2.2 游戏与玩家样本的选取
        2.2.3 移动游戏粘性行为的概括分析
        2.2.4 移动游戏粘性行为聚类的界定
    2.3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的深入探究
        2.3.1 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2.3.2 访谈对象与游戏案例选取
        2.3.3 访谈内容整理与要点提取
        2.3.4 从竞技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2.3.5 从积累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2.3.6 从复合关联的角度分析用户粘性行为规律
    2.4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规律的应用原则
        2.4.1 以弹性的需求为导向
        2.4.2 设置必要的非持续使用机制
    2.5 本章重点摘要
第三章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探究
    3.1 教育游戏的相关理论
        3.1.1 非正式教育
        3.1.2 行为主义理论
        3.1.3 认知主义理论
        3.1.4 社会文化理论
        3.1.5 体验式学习理论
    3.2 移动游戏中的呈现教育性的方式
        3.2.1 游戏规则层面的教育价值
        3.2.2 文本内容层面的教育价值
        3.2.3 媒介融合层面体现游戏的教育价值
    3.3 用户粘性视角下的移动端教育游戏案例解析
        3.3.1 《佳期》系列:传统佳节文化主题的休闲益智游戏
        3.3.2 寓教于乐的放置类游戏:《文明大爆炸》
        3.3.3 主旋律科普教育手游《家国梦》
        3.3.4 其他相关案例
    3.4 本章重点摘要
第四章 用户粘性视角下的移动端教育游戏设计策略
    4.1 设计策略的主体框架与游戏的目标定位
        4.1.1 体验设计五要素与游戏开发流程的融合
        4.1.2 轻量化的用户粘性策略
        4.1.3 以科普为导向的教育定位
    4.2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商业模式设计
        4.2.1 免费体验模式
        4.2.2 季票(Season Pass)模式
        4.2.3 020模式
    4.3 游戏策划维度的设计策略
        4.3.1 主体框架:以放置类游戏为核心
        4.3.2 多种玩法类型与放置类游戏的融合思路
        4.3.3 知识内容与游戏玩法的对接
    4.4 交互与体验维度的设计策略
        4.4.1 系统功能框架:基于竖屏手机界面设计规范
        4.4.2 情感化的互动体验:基于场景化设计的沉浸式界面
        4.4.3 微交互细节:情感化修饰与碎片化知识的呈现
    4.5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视觉表现设计
        4.5.1 动态化的色彩表现
        4.5.2 低多边形的图形与图像风格
    4.6 本章重点摘要
第五章 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述与优化设计目标
        5.1.1 《十五度星球》项目背景
        5.1.2 游戏内容简介
        5.1.3 游戏的设计定位与优化目标
    5.2 战略层优化:围绕粘性规律的节气元素处理
        5.2.1 青年群体对二十四节气认知情况的调查
        5.2.2 二十四节气主题内容的结构化整理
        5.2.3 基于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游戏用户粘性提升策略
    5.3 商业模式与游戏策划的再设计
        5.3.1 “设施”与“物产”——新的星球元素类别
        5.3.2 节气巡礼:构建“放置养成”之外的扩展玩法
        5.3.3 从多人竞技角度构建用户粘性机制
        5.3.4 游戏商业模式的探讨
    5.4 游戏交互的再设计
        5.4.1 游戏功能与信息架构的搭建
        5.4.2 主界面交互流程的设计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移动游戏用户粘性聚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移动游戏玩家深入访谈提纲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与实践活动

(6)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内容和意义
    1.2. 现有研究梳理
    1.3. 研究方法、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第二章 新加坡博物馆的“前史”:1887-1965
    2.1. 国家博物馆前身-–莱佛士博物馆(1887-1965)
    2.2. 莱佛士博物馆的身份信息:“殖民地臣民(colonial subject)”
    2.3. 殖民地身份的影响和讨论
第三章“新加坡人”身份:1965-1993
    3.1. 建国初期国家博物馆的定位探索
    3.2. “新加坡历史”展览:新身份的视觉呈现
    3.3. 开幕系列展中的“新加坡人”身份
    3.4. “海峡华人”展厅:新加坡人身份vs.华人身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亚洲身份(1993–2015)
    4.1. “亚洲价值观”背后的“亚洲身份”
    4.2. 博物馆体系的开创与亚洲身份
    4.3. 亚洲文明博物馆:相隔15年的两个开幕展
    4.4. 土生文化馆馆址的符号意义:道南学校
    4.5. 土生文化馆的身份象征:种族和文化的“混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都市(Global City)”身份(2015--)
    5.1. “世界都市(Global City)”叙事和身份建构
        5.1.1. “世界都市”的国家定位和文化政策
        5.1.2. “世界都市”的身份意识
    5.2. 国家美术馆的外在身份:建筑、历史和规划
    5.3. 国家美术馆开幕系列大展:三重身份的世界属性
        5.3.1. 本土身份:新加坡艺术史展“你叫什么名字?”
        5.3.2. 独立的本地华人身份:蔡逸溪vs.吴冠中
        5.3.3. 东南亚身份:“东南亚艺术”展的寓意与困境
        5.3.4. “世界都市”的艺术中心:“艺术家与帝国”展览
    5.4. 美术馆的“世界都市”身份:寓意与融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7)整合与认同:隋唐之际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隋唐易代
        (二)隋末割据问题的研究
        (三)隋唐易代的政治史研究
        (四)隋唐之际的相关专门史研究
        (五)海外学者相关研究
    三、资料情况
    四、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隋帝国的区域政治策略与统一破裂
    第一节 隋帝国区域控制策略与地方认同获取——以《启法寺碑》为线索
        一、山南道行台与隋帝国的支点战略
        二、地方治理中的政治认同建设
        三、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中的佛教因素
    第二节 炀帝巡行活动中的区域控制与权力关系
        一、中央机构改制对巡行政治的适应
        二、巡行中的政治空间与权力关系
        三、地方治理与区域统筹的新模式
    第三节 大业军事改革中的地方权力与基层社会
        一、大业年间行军改革和权力变动
        二、地方改革与军事动员的变化
        三、平叛策略与通守及大使的设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割据与统一进程中的社会力量
    第一节 隋末地方整合中的武力因素——以任侠为中心的研究
        一、任侠的构成及活动
        二、任侠的武力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三、隋末任侠与地方社会的整合
    第二节 隋唐之际地方精英的区域性活动和政治选择
        一、士族的政治选择与区域政治现实
        二、客游活动与士人个体的政治活跃
        三、士族与士人的区域性和全局性影响
    第三节 隋廷故吏的流动与隋唐之际的区域整合
        一、隋廷故吏的流动与关中政治经验的再扩散
        二、基层权力体系中的隋廷故吏
        三、隋廷故吏与新旧之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生政权与区域整合的尝试
    第一节 李密与瓦岗军的政权化尝试
        一、战略转变与瓦岗军的权力模式
        二、魏公政权的军事建制
        三、东都与魏公的区域政治意义
    第二节 王郑、窦夏政权与隋末山东的地域政治差异
        一、王郑与窦夏的天命失措
        二、河南地域社会与王郑政权的政治道路
        三、窦夏政权化进程的得与失
    第三节 隋末江南地域社会与割据化进程
        一、江南割据政权的两次地方整合
        二、三王庙与隋末江南割据的南朝因素
        三、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与政治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初的统一策略与区域整合尝试
    第一节唐初区域政策的规划与实践——以高祖诏令为线索
        一、臣僚合议体系的重建与拓展
        二、统一战略与区域和解的尝试
        三、地方治理的因循与创造
    第二节 武德年间招抚战略的执行——兼论唐初地方治理的重建
        一、安抚大使的选设与职能
        二、招抚行动与军事统一的关系与影响
        三、招抚行动与地方治理的互动
    第三节 贞观七寺碑与唐初政治认同的建立——以《昭仁寺碑》、《等慈寺碑》为中心
        一、碑中战史:李唐统一战争的多重面向
        二、碑主寺从:空间构成与政治意涵
        三、碑因人立:政治行为与区域认同
        余论:纪念性建筑中的正统塑造与政治理想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A:《启法寺》碑录文
附录B 隋炀帝巡行时间表
附录C:李密魏公政权组织结构
附录D:《昭仁寺碑》、《等慈寺碑》录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一、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概述及其发展现状
    (一)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概述
    (二)博物馆文创衍生品发展的现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及其审美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辨析
    (三)非遗传统美术与非遗文化的审美价值
三、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的互通互联
    (一)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的内在联系
    (二)区域的特色与创新
    (三)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四、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属性特征、开发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
    (一)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属性特征
    (二)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开发设计原则
    (三)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的设计方法
五、博物馆非遗文创IP与衍生产品的实践探索
    (一)博物馆IP与文化的定位——以大连博物馆为例
    (二)故宫文创IP案例的剖析与借鉴
    (三)《幻影》系列博物馆非遗文创衍生品设计解析
六、产业融合——博物馆文创创出一个新产业
    (一)以大数据为基点的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产业链模式
    (二)博物馆文创衍生品线上线下的营销推广传播模式
    (三)博物馆文创与非遗文化融合发展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设计实践作品

(9)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结构模式及其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2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概念与发展
    2.1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概念与分类
        2.1.1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概念界定
        2.1.2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分类探究
    2.2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2.2.1 初始阶段(1995-2011):依附其他类型剧
        2.2.2 发展阶段(2012-2016):完善类型化叙事
        2.2.3 繁荣阶段(2017 至今):杂糅各类剧情元素
    2.3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发展背景
        2.3.1 “她经济”的兴起
        2.3.2 网络IP文学的流行
        2.3.3 新媒体环境的繁荣
        2.3.4 电视剧产业化的兴盛
3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结构模式
    3.1 串珠式结构模式
        3.1.1 强干弱枝式手法连接女主成长经历
        3.1.2 预叙式手法设置女主不凡命运
    3.2 对比式结构模式
        3.2.1 不同人物的性格对比
        3.2.2 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对比
    3.3 多线式结构模式
        3.3.1 故事主线讲述女主成长故事
        3.3.2 故事副线讲述配角相关故事
        3.3.3 多线交织发挥组合作用
4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传播主体及内容
    4.1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传播主体
        4.1.1 文本创作者:网文作者为主体
        4.1.2 制作机构:民营公司为主力
        4.1.3 播出平台:台网联合互补
    4.2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传播内容
        4.2.1 叙事主题:女性成长与浪漫爱情
        4.2.2 人物形象:“灰姑娘”式女主与“帮助者”式男配
5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传播策略及受众
    5.1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传播策略
        5.1.1 渠道融合:跨媒体营销传播
        5.1.2 受众参与:互动营销传播
        5.1.3 多方合作:跨界营销传播
    5.2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受众群体
        5.2.1 受众角色特征:女性、年轻与参与
        5.2.2 受众解读立场:倾向、协商与对抗
        5.2.3 受众心理需求:娱乐、审美与情感
6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剧的发展困境及对策
    6.1 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发展困境
        6.1.1 固化剧情模式
        6.1.2 误读女性主义
        6.1.3 过度营销传播
    6.2 国产大女主剧的发展对策
        6.2.1 设置多元人物剧情
        6.2.2 强化女性主体意识
        6.2.3 提高剧集制作水平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国产大女主电视剧创作年代表(1995-201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10)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
2 新媒体与城市形象
    2.1 新媒体的概述
        2.1.1 新媒体的定义及分类
        2.1.2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2 城市形象传播概述
        2.2.1 城市形象的概念及内涵
        2.2.2 城市形象传播
    2.3 新媒体对城市形象传播产生的影响
3 西安城市形象定位分析
    3.1 城市资源优势与西安城市形象定位
        3.1.1 地域环境与交通是西安城市形象的基础
        3.1.2 深远历史与文化是西安城市形象的主题
        3.1.3 丰富的科教资源是西安城市形象的精神
    3.2 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形象定位
        3.2.1 城市竞争力对城市形象定位的必要性
        3.2.2 基于城市竞争力的西安城市形象定位
    3.3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定位认知
4 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传播分析
    4.1 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渠道分析
        4.1.1 微博中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
        4.1.2 微信和APP中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
        4.1.3 门户网站中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
        4.1.4 短视频平台中的西安城市形象传播
    4.2 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特征
        4.2.1 大众性和分散化的传播主体
        4.2.2 丰富性和交互式的传播内容
        4.2.3 体验性和可视化的传播方式
    4.3 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现状分析
        4.3.1 本地媒体对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
        4.3.2 外地媒体对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
5 新媒体时代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的问题及策略
    5.1 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
        5.1.1 媒介开发互动不足,城市信息传播欠佳
        5.1.2 缺少城市独特性符号,形象定位不明晰
        5.1.3 政府把关缺失,回应城市舆情滞后
    5.2 新媒体传播西安城市形象的优化策略
        5.2.1 促进媒介间互融,推进分众式传播
        5.2.2 明晰城市形象定位,加深城市符号推广
        5.2.3 注重开发新媒体资源,拓宽与创新传播手段
        5.2.4 政府发挥统领作用,提高新媒体监管意识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安城市形象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大都会展开中国攻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D]. 龙沛. 西北大学, 2021(10)
  • [2]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APP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D]. 叶小利.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3]大众点评·商场整合品牌传播策划案[D]. 黄婧雯. 浙江大学, 2020(02)
  • [4]西北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页界面设计研究[D]. 张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12)
  • [5]用户粘性视角下移动端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D]. 任嘉轩. 江南大学, 2020(01)
  • [6]国民身份的建构 ——新加坡博物馆的发展历史1965-2015[D]. 胡超.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7)
  • [7]整合与认同:隋唐之际的地方治理与区域政治[D]. 鲍隆轩. 南开大学, 2020(04)
  • [8]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融合研究[D]. 刘睿卿.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新媒体环境下国产大女主电视剧的结构模式及其传播研究[D]. 李娅玲.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10]新媒体环境下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 姚星宇.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大都会拓展中国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