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冬春季牲畜饲养工作

如何做好冬春季牲畜饲养工作

一、如何做好冬春季牲畜的保膘(论文文献综述)

亐开兴,廖祥龙,钟绍丽,李花,杨世平,詹靖玺,赵刚,尼布,张继才,和占星,金显栋[1](2020)在《中甸牦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畜种之一,但每年却要面对严冬和长达7.5个月的枯草期,期间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掉膘严重,有的甚至因饥饿而死亡。通过对中甸牦牛体重监测,揭示掉膘的程度,为冷季补饲和短期育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一年中不同时间点的中甸牦牛体重监测,比较分析不同季节的掉膘情况。结果:调查发现,11月份中甸牦牛膘力最好,5月份体重最轻,成年公牛(含阉牛)体重分别为315.8±59.1 kg和209.5±66.3 kg,母牛体重分别为210.5±33.8 kg和148.7±20.2 kg,相对体重掉膘分别为33.7%和29.4%。在一般营养水平下,圈养1~4岁中甸牦牛(7-11月),公母牛体重分别可到207 kg和187 kg;体重大的个体采食能力更强,增重更快,母牛体重已达到成年体重,架子还不到成年状态,圈养期的平均日增重为600 g,每头牛可盈利近1 000元,效益较好。结论:必须做好饲草料种植和储备,以应对冬春季节严重掉膘的情况;中甸牦牛短期圈养育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持续试验示范。

巴合托努尔·麦麦提阿昆[2](2020)在《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游牧文化 ——以乌恰县喀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长期的游牧生产活动中,牧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性知识。它产于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反映了游牧生产活动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生态理论实践行为。游牧生产知识是当地牧民在一定的自然与地理环境打交道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文化特征的游牧生产知识。地方性知识生产于本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知识、人文知识,它有地域性、地方性、民族性特征。在漫长的游牧生产生活中,柯尔克孜人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积累了帕米尔高原特有的游牧生产知识。这些知识是不断完善与丰富就是长时间的积累,具备不可代替的自然生态价值。游牧生产知识已有数百年的生存和历史发展,其中有许多宝贵的价值,游牧生产知识体现出游牧生活的居住环境、畜群管理、草场利用、宇宙观、生态观等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生态措施,遵守自然生态环境规律,对保护草原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文从游牧生产地方性知识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游牧知识进行梳理。应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柯尔克孜游牧生产知识进行研究,探讨游牧生产知识形成过程与传承载体的阿依勒的功能。游牧生产知识、自然生态知识、游牧社会本土知识的产生作为参考,进一步分析游牧生产知识形成过程、地方性知识价值与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生态建设文明中发挥的作用,加强地方性政策加强保护中传承并地方性地给予应有的地位。挖掘地方性知识合理的存在性对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有意义价值,对柯尔克孜牧民积累的地方性知识进行保护,从而实现游牧生产地方性知识体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宝力日尔敦[3](2020)在《草原牧区能繁母畜饲养管理》文中认为饲养管理是畜牧业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对母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畜群饲养管理是畜牧业稳定发展和养殖增收的重要前提。

张丹[4](2019)在《新疆北屯垦区羊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三种细菌性传染病调查及绵羊链球菌病原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北屯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四县一市周边,地理位置特殊,下设八个农牧团场,其中三个边境团场,畜牧业发展以养羊为主,截止2017年年底羊存栏量31.25万只,占牲畜总存栏量56.83%。近几年随着政府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棚圈基础建设、新品种引进等多方面鼓励农牧民成立养殖合作社,羊存栏量急剧上升,但由于养殖水平落后,养殖技术欠缺等因素,造成羊的各种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给北屯垦区羊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目的:自2015年至2017年,对北屯垦区主要饲养团场181团、182团、187团和188团的羊进行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现状调查,并对发病率较高的绵羊链球菌病原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能为北屯垦区羊养殖业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也能为治疗北屯垦区羊链球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2017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解剖的方法对新疆北屯垦区羊主要饲养团场181团、182团、187团、188团共计372户养殖户的羊展开细菌性传染病系统的调查和统计;采集疑似链球菌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分群试验确定发病羊为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结果:(1)新疆北屯垦区羊主要饲养的四个团场存在不同程度的绵羊细菌性传染病发生,三年中绵羊链球菌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绵羊肺炎支原体发病率次之,2017年与2015年相比,绵羊链球菌发病率上升了2.2%,绵羊支原体肺炎上升了1.9%,羊梭菌病下降1.0%。疫病的发病季节多集中在春季、冬季。疫病的发病与性别差异不大,年龄上有差别,绵羊链球菌病发病多为成年羊,品种上阿勒泰大尾羊易得绵羊链球菌病及肺炎支原体,小尾寒羊易得绵羊肺炎支原体。(2)从疑似链球菌病病羊的心、肝、肺等组织器官中分离出7个菌株,通过分离培养、镜检、分群实验可得出为C型羊败血性链球菌;生化试验结定结果符合链球菌特性。分离出的菌株对头孢曲松、林可霉素和诺氟沙星等药物高敏感,对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敏感性较低。结论:北屯垦区主要饲养团场181团、182团、187团和188团羊的常发细菌性传染病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绵羊链球菌病、羊梭菌病,呈散发性爆发,其中绵羊链球菌发病率第一且死亡率较高,对该地区羊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从病羊组织器官分离出的链球菌通过分离鉴定、分群实验、生化鉴定可得本地区链球菌属于C型羊败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经药物敏感性实验可知此菌对头孢类等药物敏感。

马志杰[5](2019)在《内蒙古部分地区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各民族人民和地方社区在其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并掌握了许多传统知识、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包括传统方式培育、驯化和持续利用农作物、畜、禽、林木、花卉、水生生物、陆生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不仅对当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还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与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与当地生物资源和民族习俗相关的传统知识、技术和做法,形成了丰富和独具特色的传统知识体系。这些传统知识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还维持着农业和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健康状态。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参与式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蒙古族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并以词条为单位,对每一项传统知识从其背景信息、知识详述、传统知识特征以及保护与利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编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特点,对蒙古族传统知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通过样地调查与分析,研究了蒙古族传统草地管理方式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揭示了传统的草原管理知识对蒙古族畜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发展现状与趋势,结合调查和编目中发现的问题,分析了制约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发展与传承的因素,探讨了蒙古族传统知识的传承和保护策略。本研究的主要结果:1.系统调查和整理了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编目词条397个,其中有关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词条164个(占41.31%);传统选育和利用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47个(占11.84%);传统选育和利用林木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37个(占9.32%);传统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111个(占27.96%);传统保护和利用陆生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31个(占7.81%);传统保护和利用微生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7个(占1.76%)。2.在传统知识调查编目的基础上,根据蒙古族地区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J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1)传统知识的形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高度相关;(2)传统知识源于蒙古族地区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3)传统知识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4)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是促进蒙古族传统知识形成的重要因素。3.通过样地比较分析,研究了传统与现代草原管理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传统与现代管理区的草地植物进行样方调查,共鉴定出传统管理区样地植物32科70属106种,现代管理区样地植物22科44属62种。进而通过对比两个研究地点的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α多样性指数和重要牧草质量评估,揭示了蒙古族传统的草原管理知识对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4.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归纳了影响蒙古族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的制约因素:(1)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完善;(2)传统知识传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3)多元文化可能对蒙古族传统生态意识产生负面影响;(4)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下降。5.在实在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策略:(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蒙古族传统知识的保护;(2)加强挖掘和推广,提高传统知识的经济价值;(3)通过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蒙古族传统文化自信;(4)通过工程措施,加强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

曾仁利[6](2018)在《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文中提出西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村长期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乏肥料、畜牧生产缺乏饲料和日常生活缺乏燃料,这是西藏中部“三料”问题。尽管如此,当地藏族群众依靠历代传承的本土生态文化知识,开展生产,维系生活,保护环境,经济社会得以延续。1959年民主改革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浪潮推动下,西藏中部农村社区正经历着全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生态文化也在急剧的变迁之中,此时对西藏中部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研究,既十分必要,也有记录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以西藏中部地区扎囊县扎西林村民生产与生活为研究对象,比较微观、具体和系统地记录扎西林村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生计模式、本土性知识、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等理论,对扎西林村生产与生活方面的有关文化事项进行解读,借以呈现西藏中部农村社区生态文化的一些特征。扎西林村生产方面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牧业生产和林木生产。农业生产方面侧重于村民对耕地和作物的认知,以及采用相应的耕种技术和耕种制度,特别是维护地力的手段,借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牧业生产方面记录了村民对牲畜和草植的认知,本土性放牧知识,以及饲料不足条件下农牧结合的策略等。林木生产方面包括林木栽种和利用的本土性知识,禁忌,村规民约及文化张力。扎西林村生活方面主要涉及村民的生活用能和食物的利用。生活用能方面介绍了村民炊具的变迁和新旧能源使用的策略,食物的利用则包括日常和节庆的饮食消费,食物禁忌,以及与饮食消费有关的卫生策略等。本文认为,西藏中部地区村民在与土地、作物、草植、牲畜、林木等互动过程中,认识自然,尊从自然,创造了系列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村民通过生产同步性行动、换工、互助等形式,实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整合社会人力、物力资源,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增强个体生存的能力;村民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禁忌、习俗,以及节制消费、积德行善、注重和谐等观念,从文化上规范了个体的行为,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藏族的这些本土性生态智慧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对村民生产与生活的文化事项进行分析时,主要应用文化适应的理论,探讨文化事项对当地自然、社会和文化的适应性。有时,还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探讨这些文化事项内在的合理性,从而为论文增加了一个解释的视角。农村传统生产与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利用不同载体,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流动,从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本文发现了一些新载体,比如说桑具、积肥坑以及作为过渡草场的耕地等,拓展了生态文化研究的范围。尤其是桑具,由于它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作为一章,专门探讨桑具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系统的适应性,使用的材料基本上来自田野。本文还对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有关一些仪式、禁忌和习俗提出不同的观点。

美塔尖措[7](2018)在《牦牛放牧管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笔者就牦牛放牧管理的技术要点,做系统的阐述,以供同仁参考和借鉴。

魏雯[8](2015)在《牧户饲草料储备的经济效率变化以及对抗灾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和草原退化程度加剧,草原生态系统抗灾能力变弱,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潜在的威胁严重制约着草原畜牧业以及牧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牧户饲草料储备量变化为视角,以锡林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两地区50多户面对面实地访谈数据为基础,以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等计量分析法分析了近些年饲草料储备量和其它变量的关系,深入阐明了饲草料在草原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机制,例如:冬季饲草、饲料储备量与牧户总收入、净收入及出栏畜产品收入的关系;冬季饲草、饲料储备量对12月基础母羊平均重量及绵羊羔成活率的影响;12月基础母羊平均重量与牧户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研地区牧户冬季饲草、料储备量逐年上升,且饲料相对于饲草对牧户总收入和净收入增加的影响更加显着;牧户饲草料总量和单位羊日均饲草料量对12月基础母羊平均重量存在显着影响,且主要影响来自于饲草量而不是饲料量的供给;12月基础母羊平均重量增加使绵羊羔成活率上升,而使大绵羊死亡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绵羊羔出栏平均毛重及出栏收入随12月基础母羊平均重量上升而提高,进而使牧户畜牧业总收入和净收入呈上升趋势。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饲草料是草原畜牧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对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可持续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草原畜牧业转变现代化生产方式、防御冬夏自然灾害、提高牲畜质量等方面都起到十分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且饲草和饲料对牧户增强抗灾能力的作用有较大的区别,所以本文建议进一步结合舍饲和放牧方式,系统分析在高风险条件下牧户的可持续经营模式。

巴特尔[9](2014)在《利用气象信息构筑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文中研究指明要加强气象与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

巴特尔[10](2013)在《研究利用气象信息,构筑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文中认为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使草

二、如何做好冬春季牲畜的保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做好冬春季牲畜的保膘(论文提纲范文)

(1)中甸牦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群和管理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时间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甸牦牛公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
    2.2 中甸牦牛母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
    2.3 中甸牦牛增重情况
    2.4 中甸牦牛短期育肥的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游牧文化 ——以乌恰县喀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游牧社会研究
        1.2.2 地方性知识
        1.2.3 柯尔克孜已有的游牧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田野调查法
2 喀村基本状况
    2.1 田野点概况
        2.1.1 乌恰县生态环境
        2.1.2 喀村的生态环境
        2.1.3 村庄历史
    2.2 喀村牧民的生计
        2.2.1 喀村的畜牧业结构
        2.2.2 农业生计
        2.2.3 与喀村周边人群的互动——贸易交换
    2.3 喀村人的日常生活
        2.3.1 白毡房
        2.3.2 饮食特点
        2.3.3 畜粪与燃料
3 游牧生活知识
    3.1 季节性放牧
        3.1.1 春季接羔
        3.1.2 夏抓肉膘
        3.1.3 秋季配种
        3.1.4 冬季保留
    3.2 放牧畜群
        3.2.1 畜群分类放牧
        3.2.2 分工放牧
    3.3 草场利用
        3.3.1 划分季节放牧
        3.3.2 季节牧场利用
    3.4 四季转场
        3.4.1 转场时间
        3.4.2 转场路线
        3.4.3 转场过程中的合作与分工
4 喀村牧民关于自然的知识和态度
    4.1 牧民关于自然的认知
        4.1.1 顺应自然的生态实践观
        4.1.2 万物有灵的生态价值观
        4.1.3 俭约质朴的生态消费观
    4.2 自然生态知识
        4.2.1 牲畜分类知识
        4.2.2 植物分类知识
        4.2.3 气象物知识
    4.3 游牧社会本土知识的传承
        4.3.1 游牧社会组织
        4.3.2 传承核心-阿依勒
        4.3.3 地方性政策加强保护中传承
5 结论 讨论和展望
    5.1 讨论
        5.1.1 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游牧知识
        5.1.2 游牧生产地方性知识存在的困境
        5.1.3 游牧生产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附录

(3)草原牧区能繁母畜饲养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放牧管理
    1.1 春季放牧
    1.2 夏季放牧
    1.3 秋季放牧
    1.4 冬季放牧
2 饲养管理
    2.1 妊娠期
    2.2 哺乳期
    2.3 仔畜
3 饲草料储备
4 基础设施建设
5 疾病防治
6 青贮饲料
7 结束语

(4)新疆北屯垦区羊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三种细菌性传染病调查及绵羊链球菌病原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研究进展
    1 绵羊肺炎支原体
    2 羊梭菌性疾病
        2.1 羊快疫及羊猝狙流行特征
        2.2 羊肠毒血症流行特征
        2.3 羊黑疫病流行特征
        2.4 羔羊痢疾病流行特征
    3 绵羊链球菌病
        3.1 绵羊链球菌流行特点
        3.2 病原特征
        3.3 致病机制
        3.4 临床特征
        3.5 病理变化
        3.6 实验室检测方法
    4 临床鉴别诊断
        4.1 绵羊肺炎支原体鉴别诊断
        4.2 羊梭菌病鉴别诊断
        4.3 绵羊链球菌病鉴别诊断
    5 预防与控制
        5.1 预防措施
        5.2 改善饲养环境
        5.3 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
第二篇 实验部分
    试验一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1.1.2 调查地点自然概况
        1.1.3 调查地气候概况
        1.1.4 调查地牲畜存栏量
        1.2 方法
        2 结果
        2.1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疾病发病户数情况
        2.2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疾病发病季节情况
        2.3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疾病发病品种、性别年龄情况
        2.4 新疆北屯垦区181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2.5 新疆北屯垦区182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2.6 新疆北屯垦区187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2.7 新疆北屯垦区188团2015 年-2017 年绵羊发病情况
        2.8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特征
        2.9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病理解剖情况
        3 讨论
        3.1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特点
        3.2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解剖特点
        3.3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三种细菌性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4 小结
    试验二 新疆北屯垦区绵羊链球菌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病料的采集
        1.2.2 菌株的分离
        1.2.3 分群试验
        1.2.4 生化测定
        1.2.5 药物敏感性测定
        2 结果
        2.1 病原分离培养结果
        2.2 兰氏分群鉴定结果
        2.3 生化测定结果
        2.4 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绵羊链球菌的培养特征
        3.2 绵羊链球菌病治疗策略
        3.3 绵羊链球菌病防控措施
        4 小结
第三篇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内蒙古部分地区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背景
        一、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概念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国外研究进展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国内研究进展
    第二节 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整理与编目
        二、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与发展现状的分析
        三、蒙古族传统和现代的草原管理方式对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四、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策略探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地调查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四、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研究区域
第三章 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编目
    第一节 编目内容与概况
        一、传统知识分类体系
        二、编目总体概况
        三、编目内容与词条格式
    第二节 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结果分析
        一、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二、传统选育和利用家养动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三、传统选育和利用林木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四、传统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五、传统保护和利用野生动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六、传统保护和利用微生物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第三节 蒙古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案例介绍
    第四节 蒙古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一、传统知识形成与当地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高度相关
        二、传统知识源于蒙古族地区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
        三、传统知识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是促进蒙古族传统知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草原管理方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传统的草原管理相关知识
        二、样方调查地点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不同的草原管理方式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
        二、不同草原管理方式下的植物群落α多样性的变化
        三、不同草原管理方式下的牧草质量评估
    第三节 结论与分析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传承制约因素及保护策略
    第一节 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知识利用现状
        二、传统知识消失现状
        三、传统知识保护现状
    第二节 蒙古族传统知识保护传承的制约因素
        一、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完善
        二、传统知识传承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三、多元文化可能对蒙古族传统生态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四、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下降
    第三节 蒙古族传统知识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民族传统知识保护
        二、加强挖掘和推广,提高传统知识的经济价值
        三、通过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蒙古族传统文化自信
        四、通过工程措施,加强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果
    第二节 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2.1 国外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2.2 国内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2.3 国内藏族生态文化研究概况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3.1 相关理论
        3.2 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4.1 研究内容
        4.2 创新点
    五、田野点的选择和田野工作的展开
        5.1 田野点的选择
        5.2 田野工作的开展
第1章 田野点概述
    1.1 区位、气候与资源
        1.1.1 自然区位
        1.1.2 气候、降水与四季更替
        1.1.3 自然资源
    1.2 历史发展与区域性信仰
        1.2.1 历史发展
        1.2.2 区域性信仰
    1.3 村落文化生态空间
        1.3.1 聚落空间
        1.3.2 神圣空间——寺院
        1.3.3 信仰空间——拉康
        1.3.4 解脱空间——天葬场
    1.4 家屋空间中的生态文化
        1.4.1 院落
        1.4.2 房屋布局
        1.4.3 林卡
    小结
第2章 农业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2.1 扎西林村的耕地
        2.1.1 耕地分类
        2.1.2 地力观念
        2.1.3 土石本土生态知识
    2.2 扎西林村种植的作物
        2.2.1 与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作物
        2.2.2 作物用途
        2.2.3 作物种类的结构变化
    2.3 扎西林村的农业生产
        2.3.1 农事周期
        2.3.2 农业生产主要环节
    2.4 扎西林村地力的养护
        2.4.1 施肥
        2.4.2 休耕
        2.4.3 混作
        2.4.4 轮作
    2.5 农耕文化
        2.5.1 扎西林村的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
        2.5.2 农耕节庆
        2.5.3“不动土”观念
    小结
第3章 畜牧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3.1 扎西林村的牲畜
        3.1.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牲畜
        3.1.2 牲畜用途
        3.1.3 牲畜种类及结构变化
    3.2 扎西林村的草植
        3.2.1 草植种类与分布
        3.2.2 草场的利用
        3.2.3 耕地草植的利用
        3.2.4 草植利用的本土生态知识
    3.3 扎西林村的牧业生产
        3.3.1 畜牧生产主要环节
        3.3.2 畜产品生产
        3.3.3 日常放牧本土生态知识
    3.4 扎西林村的农牧互补
        3.4.1 以农养牧
        3.4.2 以牧补农
        3.4.3 农牧结合的理据
    3.5 畜牧文化
        3.5.1 牧业生产互助
        3.5.2 冬宰
        3.5.3 感恩与超越
    小结
第4章 林木栽培与利用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4.1 扎西林村的林木
        4.1.1 西藏植树造林的简单回顾
        4.1.2 林木种类和用途
        4.1.3 扎西林村植树造林的成果
    4.2 扎西林村的林木生产
        4.2.1 林木栽培本土生态知识
        4.2.2 林木养护
        4.2.3 林木生态格局形成
    4.3 扎西林村林木的利用
        4.3.1 伐木时间和部位
        4.3.2 林木利用
    4.4 林木文化
        4.4.1 林木砍伐禁忌与村规民约
        4.4.2 树神和寄魂物观念
        4.4.3 林木保护和利用与文化张力
    小结
第5章 日常生活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5.1 饮食种类
        5.1.1 传统饮食结构及变迁
        5.1.2 与气候和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结构
        5.1.3 饮食结构中的生态文化
    5.2 扎西林村生活用能和炊具
        5.2.1 生活用能
        5.2.2 炊具
    5.3 饮食消费及蕴含的生态文化
        5.3.1 日常饮食消费
        5.3.2 礼仪节庆中的饮食消费
        5.3.3 传统农村社会的肉食消费
        5.3.4 与农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餐
    5.4 可持续生存的消费观念与策略
        5.4.1 节制为本的饮食消费观念
        5.4.2 食以安为先的消费观念
        5.4.3 饮食消费的卫生策略
    小结
第6章 桑具:生态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
    6.1 简单回顾
        6.1.1 西藏桑具相关情况的历时性探源
        6.1.2 积肥坑:桑具可能的“前身”
        6.1.3 西藏桑具共时性分布的生态原因
    6.2 桑具修建及生态文化
        6.2.1 桑具修建的时间和步骤
        6.2.2 桑具的空间布局
        6.2.3 桑具的形制结构
    6.3 桑具的功能
        6.3.1 作为固定排泄场所的桑具
        6.3.2 桑具的积肥功能
        6.3.3 桑具的卫生功能和环保功能
    6.4 藏族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桑具
        6.4.1 与桑具相关的禁忌
        6.4.2 洁净与污秽观念下的桑具
        6.4.3 上下观念的桑具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牦牛放牧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群的组织
2 放牧牦牛群的管理
3 体会总结

(8)牧户饲草料储备的经济效率变化以及对抗灾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研究中创新特色与不足
    1.6 文章基本结构安排
二、研究综述
    2.1 关于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综述
    2.2 草原畜牧业防灾抗灾研究综述
    2.3 饲草料相关研究综述
    2.4 牲畜死亡率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介绍
    3.1 研究方法介绍
        3.1.1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3.2 研究数据介绍
        3.2.1 数据来源
        3.2.2 计量经济分析数据介绍
四、牧户饲草料储备变化趋势及经济效益分析
    4.1 研究区牧户畜牧业经营与饲草料储备量现状及趋势
        4.1.1 研究区样本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现状
        4.1.2 研究区样本牧户饲草料储备变化趋势
    4.2 饲草料对牧户生产经营效率的回归分析
        4.2.1 牧户饲草、饲料储备量对牧户总收入及净收入的回归分析
        4.2.2 单位羊日均饲草量、饲料量对总收入、净收入的回归分析
        4.2.3 牧户饲草储备量、饲料储备量对12月基础母羊重量影响的年际效应分析
        4.2.4 饲草、饲料储备量及日均饲草料量对12月基础母羊重量影响的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五、冬季基础母羊均重与牧户生产经营的效率分析
    5.1 12月基础母羊平均重量与绵羊羔成活率、大绵羊死亡率的回归分析
    5.2 12月基础母羊平均重量与绵羊羔出栏平均毛重、出栏收入的回归分析
    5.3 12月基础母羊均重和绵羊羔繁殖成活率对总收入、净收入的回归分析
    本章小结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利用气象信息构筑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措施
四、建议

(10)研究利用气象信息,构筑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 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1 雪灾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2 干旱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3 气候条件对草原虫鼠害灾害发生的影响
    2.4 气候条件对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
    2.5 气候条件对草原毒害草发生的影响
3 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措施
    3.1 加强协作, 信息沟通
    3.2 利用气象信息, 合理安排生产
    3.3 加强气象预报工作, 指导畜牧业防灾救灾工作
    3.4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
4 建议
    4.1 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4.1.1 加快牧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工程建设进度。
        4.1.2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测体系机制。
        4.1.3 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4.2 加强气象条件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四、如何做好冬春季牲畜的保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甸牦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分析[J]. 亐开兴,廖祥龙,钟绍丽,李花,杨世平,詹靖玺,赵刚,尼布,张继才,和占星,金显栋. 草食家畜, 2020(05)
  • [2]帕米尔高原地区的游牧文化 ——以乌恰县喀村为例[D]. 巴合托努尔·麦麦提阿昆.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3]草原牧区能繁母畜饲养管理[J]. 宝力日尔敦.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02)
  • [4]新疆北屯垦区羊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 ——三种细菌性传染病调查及绵羊链球菌病原特征分析[D]. 张丹.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内蒙古部分地区蒙古族农业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 马志杰.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1)
  • [6]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D]. 曾仁利.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4)
  • [7]牦牛放牧管理技术[J]. 美塔尖措.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06)
  • [8]牧户饲草料储备的经济效率变化以及对抗灾的影响分析[D]. 魏雯. 内蒙古大学, 2015(01)
  • [9]利用气象信息构筑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J]. 巴特尔. 中国畜牧业, 2014(20)
  • [10]研究利用气象信息,构筑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J]. 巴特尔. 新疆畜牧业, 2013(12)

标签:;  ;  ;  ;  ;  

如何做好冬春季牲畜饲养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