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作物病毒病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病毒病研究进展

一、瓜类作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真,田佳星,张国裕,张帆,贾长才[1](2021)在《“十三五”我国南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我国在南瓜遗传育种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应用基础研究快速发展,分子育种技术在南瓜育种中的应用愈加普遍,培育出一批优质多抗的南瓜新品种。本文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南瓜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技术研究、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分析了在南瓜遗传育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田佳星,张国裕,邱艳红,张帆,贾长才,李海真[2](2021)在《西葫芦病毒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西葫芦是重要的瓜类蔬菜和经济作物,但病毒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西葫芦的生产。本文综述了西葫芦常见病毒病及其主要传播途径、发病症状、防治方法以及抗病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3](2021)在《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伽师瓜(Cucumis melo)属于葫芦科作物,主要种植于新疆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已有150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新疆瓜果中的珍品。伽师瓜作为南疆特色瓜类农作物,对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持续增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伽师瓜生产中,肥料和病毒病是制约伽师瓜产量和品质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根据伽师瓜大田生产需求,对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伽师瓜病毒病进行初步调研采样并对侵染伽师瓜的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WMV)进行分子变异分析,对瓜类病毒病的重要传毒介体—瓜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此外,研究了苦豆子等多种豆科植物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以期为伽师瓜病毒病防控、苦豆子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伽师瓜绿肥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于2019年在南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伽师瓜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乡镇,即卧里托格拉克乡、古勒鲁克乡、克孜勒苏乡以及克孜勒博依乡进行伽师瓜病毒病的调研和采样,共采集57份伽师瓜病毒病样品。结果表明,病毒病在喀什地区伽师县主要伽师瓜种植区广泛分布,症状表现较为多样,病毒病已成为生产上危害伽师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在田间,伽师瓜病毒病主要表现花叶、疱斑、畸形和叶片黄化等症状。病毒病严重影响伽师瓜的正常生长发育,使伽师瓜风味减弱、糖含量降低,严重影响伽师瓜的产量和品质。2.采用两步法RT-PCR从采集的伽师瓜病毒病样品中扩增获得W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通过基因克隆测序获得WMV全长cp基因序列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WMV分离物位于进化枝A上。相似性比对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WMV分离物cp基因序列与来自新疆的两个WMV分离物WCJ-2和WCJ-8的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达到了98.3%和98.0%。3.为探明南疆喀什地区瓜蚜(Aphis gossypii)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在室内条件下光照对南疆瓜蚜繁殖以及瓜蚜对金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为5 d时,光照具有刺激瓜蚜繁殖的作用;光照超过5 d以后,光照具有抑制瓜蚜繁殖的作用。南疆瓜蚜对金瓜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对照组金瓜植株总高度的增量达到了11.00 cm,而处理组1~5号盆金瓜植株总高度的增量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号盆为10.0 cm、2号盆为10.50 cm、3号盆为6.50 cm。4号盆为8.30 cm、5号盆为9.90 cm。因此,光照能够影响南疆瓜蚜的繁殖,此外,南疆瓜蚜能够影响金瓜植株的生长。4.为探讨苦豆子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了苦豆子不同器官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及幼苗和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伽师瓜种植和苦豆子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浸提液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豆荚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强,叶片浸提液的抑制作用最弱。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浸提液对伽师瓜幼苗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茎秆浸提液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苦豆子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高度、粗度、叶片总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种子干粉的促进作用最强。5.通过比较在室外盆栽条件下几种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筛选出对伽师瓜种子发芽抑制作用较小,且对伽师瓜植株生长具有较好促进作用的豆科植物,从而为苦豆子绿肥开发提供依据。本研究以伽师瓜为供试作物,选取苦豆子、三叶草、苜蓿、豌豆、豇豆和绿豆等6种豆科植物为试材,研究不同豆科植物种子干粉对伽师瓜种子发芽、伽师瓜植株形态以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种豆科植物种子干粉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三叶草种子的抑制作用最强,绿豆种子的抑制作用最弱。苦豆子种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高度、叶片面积、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的促进作用均高于其他豆科植物种子。因此,在开发伽师瓜绿肥时,苦豆子种子可以作为优先选择对象。

何海芳,李静静,张泽龙,张蓓蓓,闫明辉,史保争,闫凤鸣[4](2020)在《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昆虫介体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病毒病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给各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上最难防控的植物病害之一。约80%植物病毒是由昆虫介体分别以非持久性、半持久性和持久性方式进行传播。蚜虫、粉虱、叶蝉、飞虱、蓟马和木虱等昆虫是植物病毒病的主要传播介体。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甘薯、烟草和蔬菜等病毒病发生概况及其昆虫介体,综述了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介体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病毒-介体互作等基础研究、植物病毒及其介体的绿色防控提供基础资料。

干射香[5](2020)在《CCYV山东黄瓜分离物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致病相关蛋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Cucumis sativus)是我国重要的设施蔬菜作物之一,其营养价值丰富,经济价值较高,在丰富居民菜篮子、满足蔬菜周年供应、农村致富及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耕作模式的调整及环境的变化黄瓜上的病毒病呈现多发常发态势,给黄瓜作物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是一种侵染危害多种瓜类作物的粉虱传植物病毒,该病毒自2010年传入我国以来,给多个省市的甜瓜、西瓜、黄瓜等作物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2016年,我们在对山东寿光等地黄瓜上病毒病进行调查时发现当地黄瓜上出现一种叶片表现黄化植株伴有轻微矮缩的病害,为明确其中伴随的病毒种类,我们对田间采集病样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从中检测到了瓜类褪绿黄化病毒,进一步的CP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果,这是该病毒在山东侵染黄瓜的首次报道,山东一方面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CCYV的发生可能会给当地黄瓜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山东亦是全国重要的种苗基地,全国范围的种苗调运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CCYV在更大范围的扩散蔓延,因此该病害在黄瓜上的危害值得密切关注。为进一步明确该分离物的特征及分类地位,为后续研究该病毒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分段法对CCYV的基因组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后拼接获得CCYV山东分离物基因组(RNA1和RNA2)序列信息。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基因组RNA1全长8,607 bp,RNA2全长8,041 bp,共编码12个蛋白;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已报道的CCYV其它分离物高度同源,同源性超过99.5%;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它们共同聚类到CCYV分支中,这些结果说明山东黄瓜上分离的病毒为瓜类褪绿黄化病毒,这也是山东省黄瓜作物上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基因组序列的首次报道。很多研究结果显示病毒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是其行使功能的基础和场所,因此研究病毒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有益于推进病毒编码蛋白功能的解析。而目前在CCYV上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研究报道还较少,为明确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分布,我们对其编码的9个蛋白进行克隆并构建带有YFP荧光标签的表达载体,浸润本氏烟叶片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9个蛋白中P6-1、P4.9、P9、CP、CPm在细胞能正常转录表达(Western blot),这些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其中CPm在核仁有富集;而剩余的P22、P26(表达微弱)、P6-2、HSP70h等几个基因表达不好(Western blot未检测到),未对其定位进行研究。而目前在CCYV编码蛋白中,仅有P4.9有定位研究报道(与本研究一致)。这些工作为后续研究其在病毒侵染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CCYV虽然编码蛋白较多,但有功能报道的蛋白较少,为研究其编码蛋白在病毒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对CCYV编码的10个基因(RNA1编码P6-1和P22,RNA2编码(CP、CPm、HSP70h、P59、P26、P9、P6-2、P4.9)进行克隆,并利用马铃薯X病毒(PVX)异源病毒载体对其致病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8个基因在浸润接种的本氏烟上会引起更严重的症状:P6-1诱导新叶出现明显黄化、皱缩和坏死;P22诱导出现系统性坏死;P4.9诱导上部叶片皱缩、有坏死斑点;P6-2诱导上部叶片出现皱缩、伴有坏死斑点;P59诱导新叶变小、皱缩并伴有坏死斑点;CP诱导系统叶出现皱缩并伴有坏死斑点;CPm诱导上部叶片严重褪绿黄化;P26诱导植株上部叶片褪绿、花叶;而接种PVX的对照组植株仅表现轻微的花叶症状,暗示了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病毒侵染及致病等相关进程。而另外两个基因(HSP70h、P9)在本氏烟上引起的症状与对照组相近,推测其可能不直接作为致病因子参与症状形成。为进一步解析CCYV编码的致病相关候选因子的作用方式,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前期筛选获得的8个候选因子与病毒编码其它蛋白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筛选的110个组合中,P22、P59、P6-2之间存在互作,而三者在异源过量表达时都会引起坏死,三者互作可能有利于相互调控,抑制其在病毒侵染时产生的坏死反应;同时P6-2及P59与HSP70h之间也发现存在互作,暗示了HSP70h可能参与抑制其产生的坏死反应;P59自身存在互作,暗示了其可能存在多聚蛋白参与病毒与寄主的互作。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山东黄瓜上分离了CCYV,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全基因组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明确了其基因组结构特征,同时利用共聚焦观察研究了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特征,借助异源病毒表达系统研究了其编码蛋白的致病特征,明确了8个编码蛋白会加重病害症状,是致病相关候选因子,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了与其互作的病毒编码蛋白,初步探讨了其在病毒侵染致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式,为后续深入解析CCYV编码蛋白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制定靶向病毒致病关键进程的病毒防控策略提供了借鉴。

张沙沙[6](2020)在《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瓜类蔬菜,我国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西葫芦产量高,易于管理,具有较好的种植效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但西葫芦生产中常常受到病毒病的危害,造成严重的产量与经济损失。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病(ZYMV)是侵染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西葫芦植株感染ZYMV后表现为植株矮小、花叶、叶片畸形、果实变色、果肉苦涩僵硬,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轻则减产,重则绝产,给种植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栽培抗病品种是减小生产风险,降低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但国内抗病育种技术落后,育种效率低,导致抗病毒病的品种较少,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本研究通过建立西葫芦ZYMV病毒病的苗期接种精准抗性鉴定技术,筛查收集种质材料,获得高抗种质,并利用高抗与高感自交系配制六世代群体,以揭示西葫芦ZYMV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开发获得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病育种技术平台,应用于西葫芦抗病种质创制及抗病新品种选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葫芦材料“08-1”的ZYMV抗性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利用建立的西葫芦ZYMV病毒病苗期接种精准抗病评价技术体系,对收集的207份西葫芦种质材料及主栽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获得高抗ZYMV病毒病材料14份。其中,自交系“08-1”表现为高度抗病,接种ZYMV病毒病后与未接种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利用“08-1”与和高感自交系“纤一白12”配制六世代群体,并对群体单株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F1植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BC1P1(F1×08-1)群体均表现抗病,而BC1P2(F1×纤1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表明自交系“08-1”的ZYMV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2.将ZYMV抗病基因定位在673 Kb的区间内,获得与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西葫芦20条染色体上合成均匀分布的SSR标记1500对,经试验,其中953对可以有效扩增。利用这953对标记在抗、感亲本间进行多态性标记筛查,获得稳定扩增的多态性标记179对。利用多态性标记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筛查与ZYMV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获得5个与抗病基因CpZYMV连锁的SSR标记,其中SSR103与抗病基因CpZYMV连锁最为紧密,遗传距离仅为0.7 cM,抗病基因另一侧的标记SSR46,遗传距离1.1 cM。进一步利用双亲重测序,在上述两个标记间开发新的InDel标记,缩小目标基因候选区间,最终将抗病基因CpZYMV定位在InDel标记7716与8214之间。该区间包含673 Kb。根据西葫芦基因组注释信息,该候选区域包含40个候选基因。3.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建设与抗病育种在抗病基因候选区域内合成稳定扩增、多态性好的分子标记ID8013,利用该标记对抗病回交转育的西葫芦植株进行检测选择,在苗期淘汰不含有抗病基因的单株。2018年以来,对27000余株西葫芦抗病转育后代植株进行了检测,部分检测单株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分子标记对抗病单株的检测准确率可达到99%以上。该技术平台的建立为抗病种质创制及抗病新品种快速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凯玥[7](2020)在《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文中指出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是葫芦科南瓜属重要的栽培蔬菜,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我国的栽培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西葫芦适应性强、产量高、易管理、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目前,西葫芦设施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实现了周年供应。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加重了病毒病等病害的危害。番木瓜环斑病毒病西瓜株系(PRSV-W)是危害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的主要病害之一,西葫芦植株被侵染后,出现花叶、泡斑、植株矮化、果实畸形等现象,可造成40%以上的产量损失,严重者甚至绝产。目前尚没有防治病毒病的有效药剂,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PRSV-W病毒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国内对西葫芦PRSV-W抗病鉴定技术及抗病种质鉴定的研究较少,导致抗性种质资源缺乏;同时传统抗病育种效率低、周期长,严重阻碍了抗病品种的选育,导致抗病品种少,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在前期初步探索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西葫芦PRSV-W苗期抗性评价鉴定技术,对收集的西葫芦种质资源及当前主栽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筛查,并构建六世代群体以揭示PRSV-W抗性遗传规律;进一步对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开发了与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应用于西葫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西葫芦种质资源及主栽品种的抗性评价筛查及PRSV-W抗性遗传规律的揭示利用进一步完善的西葫芦PRSV-W苗期抗性评价鉴定技术体系,结合DAS-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收集的148份西葫芦品种及种质资源进行抗性评价筛查,获得抗PRSV-W病毒病材料33份,感病材料115份。其中,高代自交系“BV21”表现为高度抗病,接种PRSV-W病毒病后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自交系“BV37”表现为高度感病。利用这两个自交系配制六世代群体,并对单株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F1植株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中137株抗病,55株感病,符合显性单基因控制性状的分离比例3:1(χ2=1.36,P=0.24);BC1P1(F1×BV21)群体均为抗病,而BC1P2(F1×BV37)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1。结果表明西葫芦材料“BV21”的PRSV-W抗性性状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2.PRSV-W抗病基因的定位利用897对SSR分子标记,在抗、感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子标记筛查,获得149对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利用筛选获得的亲本间多态性SSR分子标记对F2群体内植株进行分析,筛查获得4个与抗病基因CpPRSV-W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与抗病基因连锁最为紧密的标记SSR47,与抗病基因遗传距离为1.0 cM;另一侧的标记SSR113与抗病基因遗传距离为1.5cM;其余两个标记SSR21、SSR276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为缩小抗病基因候选区间,进一步通过双亲重测序,在上述分子标记SSR47与SSR113之间开发新的InDel标记后筛查交换单株。最终将抗病基因CpPRSV-W定位在InDel标记ID523与ID1317之间,该区间包含753 Kb序列。根据西葫芦基因组注释信息,该候选区域包含30个候选基因。3.与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其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在抗病基因候选区域内设计新的InDel标记,筛查获得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分子标记ID307。利用ID307建立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苗期对西葫芦抗病转育单株进行检测选择,淘汰非目标单株。自2018年以来,对西葫芦回交转育的四个批次植株材料,约20000株,进行苗期抗性筛查,获得6707株抗病植株。病毒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分子标记筛查获得的转育抗病植株获得了PRSV-W病毒病抗性。本文研究结果为PRSV-W抗病基因的高效利用、快速创制抗病西葫芦新种质及选育抗病新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分离鉴定抗病基因、揭示抗性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庞荣丽,吴斯洋,郭琳琳,李君,谢汉忠[8](2019)在《我国西瓜甜瓜中农药登记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建议》文中提出西瓜甜瓜病虫害危害严重,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病虫害防治中难以避免会使用必要的农药,且我国对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规定非常严格。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常用农药无登记、常见病虫害‘无药可医’等问题,弄清我国西瓜甜瓜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梳理生产中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允许使用的农药及其防治对象,分析农药登记使用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病虫害防治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参考,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为完善农药登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彭斌[9](2019)在《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葫芦科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中国28种以上病毒侵染为害葫芦科作物,每年可造成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国际贸易交流频繁,种植地域的扩张以及种植模式的多样化,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病毒病种类发生报道也逐年增加。本研究调查全国西瓜和甜瓜的主要产区的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疑似病毒样本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合常规检测方法鉴定和检测病毒种类;鉴定了2种葫芦科作物上新发生的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病毒;鉴定了1种侵染西葫芦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新病毒;对4种常见的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本文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明确了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种类与分布。调查了华南沿海冬季产区,长江以南丘陵产区,华中平原优势产区,西南坡地和山区种植区以及西北旱地优势产区为代表的9个省份,31个区县,52块种植地块的以西瓜和甜瓜为主的葫芦科作物上病毒病发生情况。共采集了288份疑似病毒样本,其中西瓜109份,甜瓜95份,南瓜57份,其他葫芦作物共27份。初步比较了小RNA测序(Small RNA sequencing,sRNA-seq)和去核糖体RNA测序(Ribo-minus RNA sequencing,rmRNA-seq)技术应用于鉴定和检测病毒的差异。应用NGS测序技术和常规检测技术检测到12个属22种病毒,其中已知病毒种21个,新病毒种1种。以病毒核酸类型分类比较,正单链RNA病毒(Posi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ssRNA virus)占优;以病毒属分类比较:马铃薯Y病毒属占优;以病毒种分类比较: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占优;以田间传播类型分类比较:以蚜虫传播方式占优;以侵染单个样本的病毒数量分类;单个病毒侵染样本数量占优。比较分析了不同葫芦科作物中检出病毒的种类与分布差异。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地区病毒发生与分布情况,其中明显差异是华南地区以蓟马传播病毒种类占优,而其他地区均是以蚜虫传播方式占优。(2)明确了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和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信息。在NGS和RT-PCR鉴定的基础上,测定了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zucchini tigre mosaic virus)和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其基因组特性。ZTMV是一种重组病毒;PLDMV与目前报道的番木瓜株系基因组水平差异较大。通过重组融合方法成功构建了ZTMV和PLDMV侵染性克隆,从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样本中获得2种病毒3个分离物纯化病毒材料并验证了其侵染性和传毒能力。测定了2种病毒4个分离物的寄主范围以及在不同葫芦科作物上的症状表现。(3)发现和鉴定一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新病毒。我们鉴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西葫芦上的一株马铃薯卷叶病毒属新病毒命名为小西葫芦蚜传黄化病毒(zucchini aphid-borne yellows virus)。测定该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5792nt并分析其基因组符合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基因组特性。通过多重比对,系统进化和重组分析明确该病毒由同属的鹰嘴豆褪绿丛矮病毒(chickpea chlorotic stunt virus)与芜菁黄化病毒(turnip yellow virus),芸苔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进化关系较近的未知病毒重组而来的新病毒。(4)明确了4种常见葫芦科作物病毒的进化特征,发现了一些新类群。基于NGS测序数据获得病毒的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用于4种主要病毒系统进化分析。来自本研究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全基因组序列遗传多样性不高都属于ⅠB亚组,检测到可能的重配现象;ZYMV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发现一个区别已报道所有ZYMV分离物的新组,提出ZYMV系统进化可能与地理位置相关性的假设;基于西瓜花叶病毒(watermelon mosaic virus)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关系重新规划了病毒群体的系统进化关系;基于番木瓜花叶病毒(papaya ring spot virus)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定义1个PRSV新组,讨论了PRSV系统进化与寄主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基于NGS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4种主要病毒基因组的SNP分析。本论文研究通过大量采集以西瓜甜瓜为主的葫芦科病毒病害样本,通过NGS,结合常规检测方法,明确了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发生的种类与分布,建立了中国葫芦科病毒组;鉴定了2种新发生病毒、1种病毒新种;分析了4种常见病毒的进化特征,发现了一些类群。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对中国乃至世界葫芦科病毒发生与分布的认识,有利于病毒病害的防控。

吴会杰[10](2019)在《SLCCNV和MNS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及致病因子鉴定》文中提出甜瓜(Cucumis melo)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新突发病毒病严重影响甜瓜产业发展。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quash leaf curl China virus)和甜瓜坏死斑点病毒(melon necrotic spot virus)是中国新近报道为害甜瓜的种。为阐明两种病毒的致病机理,构建了SLCCNV和MNSV两种甜瓜病毒的侵染性克隆,分析了病毒编码的病毒致病因子,以期为防控该病毒病奠定基础。目前取得以下结果:1、鉴定了甜瓜是SLCCNV的新寄主,构建了SLCCNV侵染性克隆并进行了烟粉虱传染试验。测定了SLCCNV-HN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LCCNV-HN甜瓜分离物与SLCCNV-Hn南瓜分离物、SLCCNV-Hn61和SLCCNV-SY西葫芦分离物聚为一类。构建了SLCCNV-HN侵染性克隆载体,接种甜瓜后植株矮化、叶片皱缩。进行了烟粉虱传染试验,发现烟粉虱接种的植株表现出与接种野生型一致的症状。2、明确了AC5基因是SLCCNV的致病因子,证实了AC5是SLCCNV编码的沉默抑制子,其沉默抑制活性与核定位信号相关。将表达AC5基因的PVX异源载体接种本氏烟后叶片表现枯斑、皱缩,表明AC5是致病因子并激发了植物的过敏性坏死反应,DAB染色说明过敏性坏死反应与H2O2的积累相关。不仅如此,利用SLCCNV侵染性克隆定点突变AC5基因,进一步证实了AC5基因是该病毒的致病因子。利用p35S-AC5与p35S-GFP共浸润接种16c本氏烟,接种5 d后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信号,表明了AC5基因可抑制局部沉默。利用p35S-GFP、p35S-dsGFP和p35S-AC5共浸润野生本氏烟,接种5 d后在接种部位未发现绿色荧光信号,表明AC5不抑制双链GFP(IR-PTGS)诱导的沉默。在AC5基因ORF之前引入终止密码子,明确了AC5是在蛋白水平发挥作用。利用AC5核定位信号缺失突变体与p35S-GFP共浸润16c本氏烟,发现该突变体失去了沉默抑制作用,表明AC5蛋白的核定位信号与沉默抑制活性相关。3、证实了p42是MNSV的致病因子,与寄主因子3-羟基异丁酸脱氢酶(3-Hydroxyisobutyrate dehydrogenase-like 1,3HID1)互作。将表达p42基因的PVX异源载体接种本氏烟后植株新叶枯死,证实p42是MNSV的致病因子。构建了MNSV侵染性克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携带GFP的MNSV侵染性克隆载体。在MNSV侵染性克隆的基础上进行了p42基因突变,发现p42的R-domain和S-domain是致病功能域。此外,构建了受MNSV侵染的甜瓜cDNA文库,筛选到与p42互作的6个寄主因子,经酵母双杂交、BIFC及共定位一对一验证,表明3HID1与p42互作,本研究为揭示p42与寄主互作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瓜类作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瓜类作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三五”我国南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瓜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 克隆和定位了一批控制南瓜重要性状的基因/QTL
    2.1 抗病抗逆性状
    2.2 强雌性状
    2.3 品质性状
    2.4 形态建成
    2.5 性别分化
3 重要育种技术体系进一步优化和建立
    3.1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取得全面进步,成为南瓜类作物育种技术革新的主要引擎
    3.2 未授粉胚珠培养DH育种技术的建立和完善,加快了南瓜优异材料纯化的速度
    3.3 遗传转化技术取得一些新进展
4 种质资源评价和优异种质创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5 育成和推广了一批抗性强、品质好、产量高、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6 问题与展望

(2)西葫芦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侵染西葫芦的病毒病
    1.1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
    1.2 黄瓜花叶病毒
    1.3 西瓜花叶病毒
    1.4 番木瓜环斑病毒
    1.5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1.6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
    1.7 中国南瓜曲叶病毒
2 主要传播途径
3 发病症状
4 防治方法
    4.1 种子消毒
    4.2 加强田间管理
    4.3 控制介体昆虫
    4.4 化学防治
    4.5 交叉保护
    4.6 选育抗病品种
5 抗病育种
    5.1 抗病种质资源
    5.2 抗病基因定位和分子标记开发
    5.3 基因工程育种
6 展望

(3)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南疆特色瓜类—伽师瓜概述
    1.2 伽师瓜病毒病概述
    1.3 传毒介体—瓜蚜和棉蚜概述
    1.4 苦豆子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分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伽师瓜病毒病的调研及样品采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研采样地区
        2.1.2 调研采样方法
        2.1.3 样品保存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集的样品数量及症状表现
        2.2.2 不同采样地区伽师瓜病毒病症状表现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侵染伽师瓜的WMV分子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伽师瓜病毒病样品
        3.1.2 载体与菌株
        3.1.3 酶及化学试剂
        3.1.4 培养基与抗生素的配制
    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总RNA的提取
        3.3.2 cDNA的合成与cDNA质量检测
        3.3.3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3.3.4 PCR产物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3.3.5 连接产物的转化和阳性单克隆的检测
        3.3.6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质粒PCR扩增及检测
        3.3.7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病样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3.4.2 目的序列的克隆
        3.4.3 菌落PCR阳性单克隆的检测
        3.4.4 重组质粒PCR的鉴定
        3.4.5 用于分子变异分析的WMV分离物
        3.4.6 全长cp基因序列最适核苷酸替代模型
        3.4.7 WMV伽师瓜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分析
    3.5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瓜类病毒传毒介体—瓜蚜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照对南疆瓜蚜繁殖的影响
        4.2.2 南疆瓜蚜对金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苦豆子不同器官浸提液及干粉对伽师瓜种子萌发及幼苗和植株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苦豆子干粉以及浸提液的制备
        5.1.3 伽师瓜和比斜克其种子萌发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4 伽师瓜和比斜克其幼苗生长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5 伽师瓜植株生长试验以及测定指标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苦豆子浸提液对伽师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苦豆子浸提液对伽师瓜和比斜克其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苦豆子干粉对伽师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种子发芽的影响
        6.2.2 豆科植物种子干粉拌种处理对伽师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昆虫介体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我国常见的水稻病毒病
    2.1 水稻草矮病
    2.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2.3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
    2.4 水稻条纹叶枯病
    2.5 水稻黑条矮缩病
    2.6 水稻矮缩病
    2.7 水稻黄矮病
    2.8 水稻瘤矮病
    2.9 水稻条纹花叶病
3 我国常见的小麦病毒病
    3.1 小麦黄矮病
    3.2 小麦红矮病
    3.3 小麦丛矮病
    3.4 小麦矮缩病
    3.5 大麦黄矮病
4 我国常见的玉米病毒病
    4.1 玉米粗缩病
    4.2 玉米矮花叶病
    4.3 玉米条矮病
    4.4 玉米红叶病
5 我国常见的薯类病毒病
    5.1 甘薯病毒病
        5.1.1 甘薯羽状斑驳病
        5.1.2 甘薯潜隐病毒病
        5.1.3 甘薯退绿矮化病
    5.2 马铃薯病毒病
        5.2.1 马铃薯A病毒(PVA)
        5.2.2 马铃薯M病毒(PVM)
        5.2.3 马铃薯S病毒(PVS)
        5.2.4 马铃薯X病毒(PVX)
        5.2.5 马铃薯Y病毒(PVY)
        5.2.6 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
6 我国常见的烟草病毒病
7 我国常见的蔬菜病毒病
    7.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
    7.2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CNV)
    7.3 黄瓜花叶病毒(CMV)
    7.4 甜瓜花叶病毒(MMV)
    7.5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
    7.6 番茄斑驳病毒(TSWV)
8 展望

(5)CCYV山东黄瓜分离物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致病相关蛋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黄瓜病毒病的种类及危害特点
    1.3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研究进展
        1.3.1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分布
        1.3.2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寄主范围和传播方式
        1.3.3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
        1.3.4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检测与防治
        1.3.5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编码蛋白的研究进展
    1.4 毛形病毒属编码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体系
        1.5.1 亚细胞定位技术的应用
        1.5.2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山东寿光黄瓜上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病毒病样
        2.1.2 主要试剂
        2.1.3 黄瓜样品总RNA提取
        2.1.4 反转录
        2.1.5 CCYV病毒检测
        2.1.6 CCYV CP基因克隆
        2.1.7 目的片段回收
        2.1.8 目的片段连接PMD18-T
        2.1.9 转化大肠杆菌
        2.1.10 阳性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2.1.11 质粒提取
        2.1.12 酶切验证
        2.1.13 CCYV CP序列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害田间症状
        2.2.2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检测
        2.2.3 CCYV的 CP蛋白基因克隆
        2.2.4 CCYV CP序列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山东黄瓜分离物基因组序列克隆及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RNA提取
        3.1.3 反转录
        3.1.4 CCYV基因组克隆
        3.1.5 序列测定及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CYV基因组克隆策略
        3.2.2 CCYV基因组分段克隆
        3.2.3 CCYV山东黄瓜分离物基因组特征
        3.2.4 CCYV山东黄瓜分离物聚类分析
        3.2.5 CCYV山东黄瓜分离物与已报道黄瓜分离物突变位点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特征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CCYV毒源
        4.1.2 试验材料
        4.1.3 病样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4.1.4 基因克隆
        4.1.5 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4.1.6 亚细胞定位观察
        4.1.7 转录产物的RT-PCR检测
        4.1.8 转录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CYV编码基因克隆
        4.2.2 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 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特征分析
    4.3 讨论
第5章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致病相关蛋白的筛选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CCYV毒源
        5.1.2 试验材料
        5.1.3 病样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5.1.4 基因克隆
        5.1.5 异源表达载体的构建
        5.1.6 重组蛋白的致病性分析
        5.1.7 重组蛋白的RT-PCR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CYV基因克隆
        5.2.2 异源病毒表达载体构建
        5.2.3 蛋白致病特征分析
    5.3 讨论
第6章 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编码的致病相关蛋白作用方式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CCYV毒源
        6.1.2 试验材料
        6.1.3 病样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6.1.4 CCYV编码基因克隆
        6.1.5 CCYV基因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
        6.1.6 CCYV致病候选因子与其他蛋白之间的互作及自激活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病毒基因的克隆
        6.2.2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6.2.3 CCYV编码蛋白酵母双杂交载体自激活验证
        6.2.4 酵母双杂交验证CCYV编码致病候选因子与其他蛋白之间互作
    6.3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常用缓冲液及试剂配制方法
个人简介

(6)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侵染葫芦科的植物病毒
    1.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病
        1.2.1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结构特点及危害
        1.2.2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传播特点
        1.2.3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鉴定与检测
        1.2.4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防治方法
        1.2.5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抗病机制研究
    1.3 分子标记在瓜类育种中的应用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3.2 瓜类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1.3.3 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1.3.4 鉴定品种纯度
        1.3.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4 南瓜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ZYMV病毒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种子处理
        2.1.3 植株培养
        2.1.4 病毒接种
        2.1.5 西葫芦ZYMV病情指数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西葫芦ZYMV病毒病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西葫芦叶片DNA提取
        3.1.4 PCR扩增
        3.1.5 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样品质量检测
        3.2.2 分子标记扩增有效性分析
        3.2.3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查
        3.2.4 抗病基因初步定位
        3.2.5 候选基因分析
        3.2.6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高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与抗病育种应用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PCR扩增
        4.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高效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立
        4.2.2 西葫芦ZYMV抗病种质创制
        4.2.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7)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西葫芦概述
    1.2 西葫芦病毒病类型及流行原因
    1.3 番木瓜环斑病毒的研究进展
        1.3.1 株系划分、寄主范围和传播方式
        1.3.2 分布与危害
        1.3.3 抗病性鉴定和检测技术
        1.3.4 西葫芦PRSV-W病毒病的防治
    1.4 抗病种质筛查与抗病性状遗传规律
        1.4.1 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利用
        1.4.2 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1.5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1.5.1 分子标记概述
        1.5.2 分子标记主要方法
        1.5.3 PCR技术
        1.5.4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鉴定及抗性遗传规律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工具
        2.1.3 PRSV-W苗期接种鉴定
        2.1.4 病毒病的DAS-ELISA及 RT-PCR检测
        2.1.5 荧光定量PCR
        2.1.6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葫芦PRSV-W病毒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评价
        2.2.2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鉴定筛查
        2.2.3 西葫芦PRSV-W抗病性状遗传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的评价鉴定
        2.3.2 西葫芦PRSV-W病毒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第三章 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3.1.3 PRSV-W苗期接种技术
        3.1.4 西葫芦DNA提取
        3.1.5 西葫芦DNA质量和浓度检测
        3.1.6 PCR扩增
        3.1.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与银染
        3.1.8 0.8%琼脂糖凝胶电泳:
        3.1.9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DNA样品质量检测
        3.2.2 抗、感亲本间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查
        3.2.3 抗病基因定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在西葫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分析
    4.3 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亲本间分子标记适用性筛查
        4.4.2 西葫芦PRSV-W抗病种质检测
    4.5 讨论
        4.5.1 西葫芦PRSV田间抗病种质检测
        4.5.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我国西瓜甜瓜中农药登记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西瓜甜瓜常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
    1.1 主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1.2 病虫害主要防控措施
2 我国禁限用农药规定
3 我国西瓜甜瓜中农药登记使用现状
    3.1 杀菌剂登记使用情况
    3.2 杀虫剂登记使用情况
    3.3 除草剂登记使用情况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使用情况
    3.5 杀线虫剂登记使用情况
4 农药登记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9)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侵染葫芦科作物的病毒种类
    1.3 中国葫芦科作物发生现状
        1.3.1 布尼亚病毒目
        1.3.2 小RNA病毒目
        1.3.3 芜菁黄花叶病毒目
        1.3.4 混合病毒科
        1.3.5 雀麦花叶病毒科
        1.3.6 长线型病毒科
        1.3.7 内生病毒科
        1.3.8 双生病毒科
        1.3.9 黄症病毒科
        1.3.10 双分病毒科
        1.3.11 马铃薯Y病毒科
        1.3.12 番茄丛矮病毒科
        1.3.13 植物杆状病毒科
    1.4 主要葫芦科作物病毒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4.1 番茄斑萎病毒属遗传多样性
        1.4.2 黄瓜花叶病毒遗传多样性
        1.4.3 马铃薯卷叶病毒属遗传多样性
        1.4.4 马铃薯Y病毒属遗传多样性
        1.4.5 甜瓜坏死斑点病毒遗传多样性
    1.5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植物病毒及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1.5.1 应用NGS于植物病毒鉴定的测序方法
        1.5.2 植物病毒组数据分析
        1.5.3 NGS测序应用园艺作物病毒检测和鉴定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中国葫芦作物病毒种类与地理分布特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病毒样本采集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田间样品采集
        2.3.2 两种不同NGS测序方法的鉴定植物病毒初步比较
        2.3.3 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发生种类
        2.3.4 中国主要产区间病毒种类和传毒方式比较
    2.4 讨论
第三章 小西葫芦虎纹花叶病毒和番木瓜叶畸形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ZTMV和 PLDMV田间症状以及VirusDetect组装contig结果
        3.3.2 ZTMV和 PLDMV全基因组特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3.3.3 ZTMV和 PLDMV侵染性克隆构建与生物学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1种侵染西葫芦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发现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病毒材料来源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血清学和RT-PCR检测
        4.3.2 NGS测序结果分析
        4.3.3 ZABYV基因组特性
        4.3.4 ZABYV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和重组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中国主要葫芦科作物病毒的系统进化与SNP变异初步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NGS数据中获取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5.2.2 系统进化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MV系统进化分析
        5.3.2 ZYMV的系统进化分析
        5.3.3 WMV的系统进化分析
        5.3.4 PRSV系统进化分析
        5.3.5 CMV,ZYMV,WMV和 PRSV的 SNP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葫芦科作物病毒名录
附录 Ⅱ 本研究用于RT-PCR检测于鉴定的引物
附录 Ⅲ 采样地理信息表
附录 Ⅳ 病毒样本信息以及检测结果
附录 Ⅴ 作者简介
附录 Ⅵ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10)SLCCNV和MNS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及致病因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侵染我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种类
    1.2 SLCCNV研究背景
        1.2.1 双生病毒的发生与为害
        1.2.2 双生病毒分类及基因组结构
        1.2.3 Begomovirus基因组特征及为害
        1.2.4 SLCCNV生物学特征及研究现状
    1.3 MNSV研究背景
        1.3.1 分类地位、特性与分布
        1.3.2 病毒编码的基因及其致病性
        1.3.3 病毒在细胞间的移动
        1.3.4 病毒传播因素
        1.3.5 植物抗病毒研究
        1.3.6 寄主植物响应MNSV入侵的应答反应
    1.4 侵染性克隆载体的构建及应用
        1.4.1 植物病毒侵染性克隆载体构建
        1.4.2 植物病毒侵染性克隆的应用
    1.5 病毒编码的沉默抑制子
        1.5.1 基因沉默
        1.5.2 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及其作用原理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SLCCN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田间甜瓜病叶检测
        2.3.2 基因组结构
        2.3.3 基因重组分析
        2.3.4 系统进化分析
        2.3.5 侵染性克隆致病性鉴定及烟粉虱传染
    2.4 讨论
第三章 AC5是SLCCNV编码的致病因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AC5系统进化分析
        3.3.2 AC5的C端激发过敏性坏死反应
        3.3.3 AC5是SLCCNV的致病因子
    3.4 讨论
第四章 SLCCNV AC5沉默抑制功能及其沉默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AC5抑制局部沉默
        4.3.2 AC5抑制沉默信号的系统运输
        4.3.3 AC5的C端决定沉默活性
        4.3.4 AC5不抑制双链dsRNA沉默
        4.3.5 AC5沉默在蛋白水平起作用
        4.3.6 核定位信号与PTGS关系
    4.4 讨论
第五章 携带GFP的 MNSV侵染性克隆重组载体构建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5'端和3'端序列分析
        5.3.2 MNSV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
        5.3.3 MNSV基因组聚类分析
        5.3.4 侵染性克隆载体的构建
        5.3.5 携带GFP的 MNSV侵染性克隆重组载体
    5.4 讨论
第六章 MNSV p42与寄主因子互作筛选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42基因致病力鉴定
        6.3.2 p42突变体致病力分析
        6.3.3 整株甜瓜cDNA文库评价
        6.3.4 p42与寄主因子互作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后续研究设想
    7.1 全文结论
    7.2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Ⅰ:部分载体图谱
附录Ⅱ:部分试剂
附录Ⅲ:本研究所用引物
附录Ⅳ:作者简介
附录Ⅴ:攻读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成绩
致谢

四、瓜类作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三五”我国南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李海真,田佳星,张国裕,张帆,贾长才. 中国蔬菜, 2021(09)
  • [2]西葫芦病毒病的研究进展[J]. 田佳星,张国裕,邱艳红,张帆,贾长才,李海真. 中国蔬菜, 2021(05)
  • [3]伽师瓜病毒病分析及苦豆子对伽师瓜的化感作用[D]. 麦麦提艾则孜·穆合塔尔. 喀什大学, 2021(07)
  • [4]我国植物病毒病及其昆虫介体研究概况[J]. 何海芳,李静静,张泽龙,张蓓蓓,闫明辉,史保争,闫凤鸣. 华中昆虫研究, 2020(00)
  • [5]CCYV山东黄瓜分离物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致病相关蛋白研究[D]. 干射香. 长江大学, 2020(02)
  • [6]西葫芦ZYMV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及育种应用[D]. 张沙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7]西葫芦PRSV-W抗病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与育种应用[D]. 王凯玥.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8]我国西瓜甜瓜中农药登记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建议[J]. 庞荣丽,吴斯洋,郭琳琳,李君,谢汉忠. 中国瓜菜, 2019(09)
  • [9]中国葫芦科作物病毒的分布、多样性及进化研究[D]. 彭斌.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10]SLCCNV和MNS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及致病因子鉴定[D]. 吴会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葫芦科作物病毒病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