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肌内血管显微解剖方法的实验研究

直肌内血管显微解剖方法的实验研究

一、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琦[1](2019)在《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及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①通过制作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瓣部固定面积,设计为直径6.0cm的圆形,蒂部长宽比例从2.0cm:0至6.0cm:2.0cm不等,观察皮瓣愈合过程、组织病理学改变和CD105、VEGF、Caspase-3、Ki67的表达情况,以进一步探讨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机制;②制作狭长窄蒂皮瓣血供障碍动物模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改善狭长皮瓣血供,探讨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方法;③狭长窄蒂皮瓣应用于临床。方法:①基础实验部分1:制作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30只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6组,每组5只,6组皮瓣主体部分均为直径为6.0cm的圆形,其狭长窄蒂设计为不同长宽比,分别为0:2.0cm、1.0cm:2.0cm、2.0cm:2.0cm、3.0cm:2.0cm、4.0cm:2.0cm、5.0cm:2.0cm,依次命名A、B、C、D、E、F组,其中A组皮瓣的蒂部宽2.0cm,没有长度,设为对照组。在每只实验兔的背部双侧设计狭长窄蒂皮瓣。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成活率测定。并于术后1小时、术后1、3、5、7天,分别切取各组皮瓣远端中部全层组织作为标本,大小为0.5cm×0.3cm,通过HE染色、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方法,对皮瓣组织内CD105、VEGF、Caspase3、Ki67进行定性、定量分析。②基础实验部分2:制作狭长窄蒂皮瓣血供障碍动物模型,蒂部长宽值为5.0cm×2.0cm,携带直径为6cm的任意皮瓣。20只新西兰大白兔,在每只兔子的躯干一侧形成狭长窄蒂皮瓣,左右随机各半,一组术后安装负压引流装置(实验组),一组术后常规打包(对照组)。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术后7天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计算成活面积。并于术后3、5、7天,分别切取各组皮瓣远端中部全层组织,大小为0.5cm×0.3cm,作为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皮瓣组织学变化。③临床应用部分:收集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可通过狭长窄蒂皮瓣修复的病例50例。结果:①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一定面积的皮瓣成活情况不受影响。但该比例达一定界限时皮瓣远端即发生坏死,成活面积缩小。②组织学分析发现,CD105、VEGF、Caspase-3、Ki67在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因术中组织损伤,部分血供被阻断,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反应,在术后含量均增加。A、B、C、D组皮瓣组织CD105、VEGF表达在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随着血管新生出现,组织血供改善,创伤愈合,渐下降,呈一定规律;E、F组皮瓣组织CD105、VEGF表达在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与前述各组有统计学差异,呈一定规律;E、F组皮瓣组织Caspase-3表达在术后第一天上升,随后下降,Ki67在术后第一天上升,维持在高表达,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呈一定规律。③负压封闭引流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实验侧较对照侧皮瓣肿胀、水肿程度明显减轻,血供情况较对照侧明显改善。④狭长窄蒂皮瓣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结论:①一定范围内狭长窄蒂的长宽比例增加,任意皮瓣的预期成活面积不受影响,超过一定界限时,皮瓣发生坏死,成活面积小于预期成活面积;②CD105、VEGF、Caspase3、Ki67在狭长窄蒂皮瓣的成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③负压封闭引流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④狭长窄蒂皮瓣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程亮亮[2](2018)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与血运研究及临床转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关节软骨的应力分布特征,找到生物力学最佳的头臼匹配关系;明确DDH患者股骨头滋养动脉及股骨头内部血管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多孔钽金属髓臼补块,扑将其应用于治疗DDH,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逆向工程软件重建人体髋关节三维模型,构建DDH患者及健康人的髋关节生物力学模型,对比不同中心边缘角(Central Edge angle,CE角)的髋臼在一个完整步态周期及坐下-起立过程中的不同时相,对股骨头及髋臼关节软骨产生的应力变化趋势;利用硫酸钡灌注离体股骨头的血管,经高分辨率显微CT扫描重建血管三维结构,分析DDH患者股骨头的滋养动脉及股骨头内部血管网络分布情况,为手术设计及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个体化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8例(12髋)Crowe I期DDH患者,评价其疗效。结果①有效构建DDH及不同CE角的髋关节有限元模型,符合正常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②完整步态周期中关节软骨的应力集中区域位于髋臼与股骨头的前上方,坐—起过程中位于髋臼的后上方、股骨头的上方。CE角为0°的模型单腿支撑中期相时软骨峰值Von Mises压力最大,髋臼软骨为7.209MPa,股骨头软骨为7.433MPa。CE角为50°的模型双腿支撑相时软骨峰值Von Mises压力最小,髋臼软骨为2.901MPa,股骨头软骨为2.782MPa。坐—起过程的两个合力峰值时相点的峰值Von Mises压力比较接近,随着CE角增大,峰值Von Mises压力减小,CE角为0°时约为CE角50°的2倍。③DDH患者股骨头的主要滋养动脉是上支持带动脉、下支持带动脉、前支持带动脉,大部分患者的圆韧带动脉均退化消失;股骨头内部动脉通过骺基底动脉网与干骺动脉网相互连接,构成股骨头的供血复合体,血供丰富,囊性变区域也有少量滋养动脉。④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治疗8例(12髋)DDH患者,髋关节外侧CE角由术前的9.83°±5.54°增加到术后的32.67°±2.53°,前侧CE角由术前的3.83°±2.79°增加到术后的21.67°±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8.2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69.67±4.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4.25±4.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力学在DDH的发病及病情演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可有效改善其生物力学环境;DDH患者的股骨头血运丰富,囊变区有修复重建的可能;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可以有效的纠正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度,改善其生物力学环境,是一项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手术风险低的治疗DDH的新技术。

冯少清[3](2016)在《影像学技术在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及新型纳米荧光造影剂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皮瓣的应用在整形外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1989年以来,穿支皮瓣技术的出现引领现代整形外科进入一个更高的领域。但是穿支血管具有显着的解剖变异性,限制了穿支皮瓣应用的准确性和随意性,并最终影响到修复效果。因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点及最佳穿支血管的选择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包括(1)穿支血管的定位:血管位置、口径、在皮下组织及肌肉内的走行路径等;(2)穿支血管可供养皮瓣的范围。针对以上需解决的问题,在前期工作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部分,影像学技术在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对于穿支血管定位的问题,在前期CT血管造影技术(CT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高穿支血管定位准确率的方法,从而指导穿支皮瓣的设计。1.在CTA技术中探索了穿支血管CTA成像的最佳扫参数,建立了成像后的穿支血管定位系统;创新性出了改良造影剂示踪技术,高了穿支血管的清晰显影率;应用了坐标模型技术,极大减少了穿支血管测量定位的误差。2.在CDU技术中通过应用微泡造影剂对穿支血管进行增强造影,高了血流信号强度,增加了超声成像对微小血管检测的敏感性。3.本研究通过对比研究CTA和CDU两种技术在下肢的最佳穿支血管识别率和定位准确率,以及检查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首次出了两种技术的优缺点,适用检测部位及应用范围等,可以作为这两种技术的临床使用标准和指南。第二部分,新型纳米荧光造影剂的探索研究。对于穿支皮瓣的血供范围评估问题,需要一种实时、高分辨率、能反映皮瓣内血液实际灌注范围的动态造影方法。目前临床使用的是有机荧光造影剂吲哚氰绿(ICG)。对比有机荧光造影剂,量子点纳米探针具有更佳的光学性质以及后续的功能修饰和改良的空间。1.本部分实验采用微波加热的方法在水相中成功制备了具有高量子产量和生物相容性好的水溶性生物分子修饰的PbS量子点。相较于ICG的发射区域(780-850nm),所制备的水溶性PbS量子点发射峰位于近红外二区(900-1300nm),具有更高的组织穿透性和更低的背景荧光干扰,意味着PbS量子点具有更广的生物医学应用前景。2.制备了SD大鼠背部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模型和腹部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模型,通过对比各自的优缺点,选择前者作为后续皮瓣荧光造影的动脉模型。3.使用PbS QDs作为荧光造影剂,静脉注射给药进行穿支皮瓣模型的血供范围成像研究。同时以ICG作为对照组,对比这两种材料作为评估皮瓣血供范围手段的准确率及其差异。实验证明PbS量子点表现出更高的清晰度和血运评估的准确率,其在皮瓣内的分布范围更客观的反映了皮瓣血液灌注情况,并且有可能预测皮瓣远端部分“间生态”组织的存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柘[4](2016)在《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材料联合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是由许多种诱发因素诱导、呈现进行性进展的一种难治性疾病。该病的特点为骨髓局部缺血,骨细胞凋亡,继而出现严重骨关节炎,随后导致机能不全性骨折,甚至需要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等治疗方案。股骨头坏死常常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等到出现体征时可能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骨损伤,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显得尤为关键。依据影像学信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限制体重、口服药物治疗、截骨术、髓芯减压术,以及植入骨材料移植等治疗手段。伴随生物医学领域科技的迅猛发展,骨组织工程相关领域也不断进展,骨替代材料的来源以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磷酸三钙(β-TCP)多孔人工生物陶瓷材料呈现出良好的生物学兼容性和可降解性,并且其性状和大小具有很好的可调节性,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该材料多种加工工艺可以提供恰当的表面特性供成骨细胞黏附和大量增殖,即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刺激新生骨组织的形成,即具有优良的骨诱导性;重要的是该材料还能够招募骨髓基质干细胞到特定位置诱导骨形成。骨组织工程发展过程中利用骨髓间质千细胞和成骨细胞植入到坏死区域,是促进新骨生成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利用碱性磷酸酶和钙化结节生成是检测体外骨髓间质干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成熟的重要指标。磷酸三钙(β-TCP)多孔人工生物陶瓷材料可以为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提供良好的基质,它可以提供一个三维的环境供细胞生长和增殖,尤为重要的是该材料可以有效地在原位填补骨缺损,诱导骨组织再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骨组织分化和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重要的骨生长因子。目前,已建立了多种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常见的为激素诱导型和缺血坏死型股骨头坏死。本研究通过体外成骨细胞分离和培养,以及验证其与β-TCP的生物兼容性,并且将成骨细胞与β-TCP的复合物植入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体内,来观察β-TCP的疗效。实验方法:首先,建立兔股骨成骨细胞分离方法,观察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在不同代的形态学特点和增殖情况,利用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化结节染色来鉴定成骨细胞特异性。采用第四代成骨细胞与β-TCP体外共培养,检测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分泌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建立兔股骨头坏死的模型,将成骨细胞与β-TCP复合物、单独β-TCP以及对照移植材料骨水泥三种配伍方式植入兔股骨头坏死区,观察术后切口及生存情况,第6和第12周行影像学检查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首先,从2日龄兔股骨组织分离并体外培养成骨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密度,当满度达到85%以上时一比三传代。取第四代和第十代细胞为靶细胞,连续培养7天,检测其增殖情况,可以看到两代细胞都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细胞生长于第3和第4天可观察到对数增殖,到第6和第7天细胞生长处于停滞期。取第四代和第十代细胞检测其碱性磷酸酶含量,发现体外培养第3天到第5天均明显增高,培养到第7天时有所降低。第十代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略低于第四代,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采用第四代细胞连续培养45天后检测茜素红S染色状况,观察有明显的钙结节形成。以上结果提示成骨细胞分离以及体外培养成功。将第四代成骨细胞培养在预先包被β-TCP的培养板中,观察细胞生长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VEGF和BMP-2的表达情况。结果可见,成骨细胞在人工陶瓷材料上生长良好,培养第6天增殖明显增高,到第9天增殖有所减慢;与无陶瓷材料共生长的成骨细胞比较,增殖无明显差异。两组细胞当培养到第6天时,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培养第3天和第9天,VEGF活性在复合材料组高于无材料对照组;在培养第6天和第9天,BMP-2活性在复合材料组高于无材料对照组。建立了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手术后12周见植入β-TCP组兔股骨头恢复效果最好,无明显瘢痕存在,股骨头组织活检可见有较高的VEGF和BMP-2表达;植入β-TCP和成骨细胞组兔股骨头恢复也较好,但x光下可以看到有少量瘢痕存在;植入骨水泥组,可以看修复材料与周围股骨有界限,骨损周围有少量骨痂形成,且VEGF和BMP2表达与另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论:1.兔股骨骨膜成骨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成功,验证其具有增殖和分化功能;2.β-TCP可以促进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3β-TCP联合成骨细胞复合物植入可以有效改善动物体内缺血性股骨头坏死,且联合治疗效果高于单纯成骨细胞或传统骨材料植入组。研究背景和目的:股骨头坏死病理机制尚存争议,其坏死发生后骨内腔压力增高,造成骨组织内血液循环阻力逐渐增大,使得原本坏死的股骨头进一步缺血,成为病变区域骨细胞以及骨髓干细胞凋亡的原因之一。髓芯减压术正是基于高压学说而采取的一种有效且较容易实施的治疗方案,顾名思义髓芯减压手术的核心即为减少骨髓腔内的压力,清除坏死组织,同时改善股骨头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髓芯减压术在实施过程中可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和方法,传统的减压术使用8-10mm的空心钻,其优点是对患者损伤小,缺点为减压不充分,特殊角度的死骨不能去除,造成髓道周边的骨细胞坏死等。利用开窗扩大减压技术切开关节头颈部,可以有效清除股骨头内的死骨,但对患者损伤较大,并会损失股骨头的表面关节软骨结构。因此,需要不断的改良和完善该技术的实施。潜行开创扩大减压器可以有效改良传统减压术中钻头的不足,更灵活和方便,并且可以避免开窗减压术中对股骨头软骨面的损伤。利用该设备联合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材料植入病变的股骨头,不但可以有效清除坏死组织,而且植入的骨材料可以诱导和促进股骨头修复,延缓病情的进展,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有效的手段。本研究基于体外成骨细胞分离和培养,以及β-磷酸三钙多孔人工生物陶瓷材料植入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体内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通过临床试验探讨潜行开创扩大减压器与该生物陶瓷材料联合应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估。实验方法:在获得动物实验数据后,我们开展了临床疗效的试验研究。按照病例的纳入标准和病例的排除标准条款,入选了100例被诊断为Ficat 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病例,依据配伍方式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髓芯减压术(10mm空心钻)联合自体的髂骨植骨术,治疗组1应用股骨头潜行扩大减压器行髓芯减压联合β-TCP多孔人工陶瓷材料植入术;治疗组2采取股骨头潜行扩大减压器开展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观察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每3个月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给予髋关节功能评分。长期随访后记录其生存曲线。实验结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传统的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中有Ⅰ期发展到Ⅱ期3例,Ⅱa有一例进展到Ⅱb,Ⅱb期有1例进展到Ⅲ期,其他髋关节病变无进展,无股骨头塌陷;治疗组1(潜行扩大开窗髓芯减压联合β-磷酸三钙多孔人工陶瓷材料植入)的病例中,Ⅰ期有1例进展到Ⅱa,有1例从Ⅱa进展到Ⅱb,其他髋关节病变无进展;治疗组2(潜行扩大开窗髓芯减压术联合自体骼骨植骨术)患者中有2例从Ⅱa进展到Ⅱb,其他髋关节病变无进展。临床成功率分别为80%,86%和88%;影像学成功率分别为79%,85%和90%。平均随访25个月内,潜行扩大开窗髓芯减压术联合β-磷酸三钙多孔人工陶瓷材料植入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效延缓了股骨头坏死损伤的进程,呈现优良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结论:1.潜行扩大开窗髓芯减压联合β-TCP多孔人工陶瓷材料植入术治疗股骨头坏死(Ⅰ/Ⅱ期)能够达到接近潜行扩大开窗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术的临床症状评分和影像学评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2.潜行开创扩大减压器用于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的手术中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减压区域硬化骨刮除的准确度。对患者的手术打击相对较小,缩短了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并且其手术技巧可操作性强,容易得到推广和掌握。

周明武,罗彦平,杨瑞甫,宋力,李扬,张迅,徐立博,王义生[5](2014)在《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段兔同种异体大段胫骨与自体大段胫骨异位再血管化程度的差异性。方法健康成年(6月龄)中国白兔70只,体质量(2.5±0.5)k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同种异体骨组)30只、对照组(自体骨组)30只,余10只用作制备同种异体骨供体。实验组将制备好的1.5 cm长兔异体胫骨段置于兔大腿隐动脉处的股直肌与股内侧肌的间隙内,1.0克氏针固定于股骨上。对照组取与实验组相同部位等长自体胫骨同法置于兔大腿相应部位。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骨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D34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VEGF主要存在于新生血管周围、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以及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CD34主要分布在以哈弗管为中心的血管内皮细胞。术后4、12周,实验组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4.50±2.01)vs(5.50±1.35),术后12周(4.10±1.52)vs(3.60±1.58),P>0.05)];术后8周,实验组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0±1.07)vs(8.60±2.17),P<0.05],且两组VEGF的表达量4周少于8周(P<0.05),8周多于12周(P<0.05)。术后4周,实验组CD34阳性血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0±1.83)个∕视野vs(7.30±1.34)个∕视野,P<0.05];术后8、12周,实验组CD34阳性血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13.30±1.95)个∕视野vs(13.80±2.62)个∕视野,术后12周(10.90±2.28)个∕视野vs(11.80±1.22)个∕视野,P>0.05];两组CD34阳性血管数4周少于8周(P<0.05),8周多于12周(P<0.05)。结论兔同种异体大段胫骨段置于含有知名血管血供丰富的肌肉间隙内2个月能够完成再血管化,与自体骨无明显差异,证实了同种异体大段胫骨段异位再血管化的可行性。

严欢,王毅,肖利华[6](2013)在《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研究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的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方法实验研究。模拟眼眶外侧手术入路,利用5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以视神经为视角中心,对眼眶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眼上静脉及周围各层次(外侧、上方和下方)的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5具头颅湿标本均进行了颜色乳胶血管灌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系统,蓝色乳胶灌注静脉系统。记录上述重要结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通过多角度观察、拍摄及描述。结果手术涉及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眼上静脉及周围较多重要结构。外侧:眼动脉第2段、睫状神经节、外展神经;上方:眼动脉第3段、眼上静脉、鼻睫神经、动眼神经上支;下方:眼动脉第1段、视网膜中央动脉、动眼神经下支。眶尖部:眶内绝大部分重要神经、血管均密集汇集于此,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眼动脉及眼上静脉。结论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复杂,尤其是眶尖部,视神经、动眼神经、眼动脉及眼上静脉均密集汇集于此,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神经、血管结构损伤可造成眼部严重并发症。

陈雪松[7](2013)在《腓动脉主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基础及临床研究 ——基于解剖分型、三维重建、彩超影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手术设计及其自由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应用游离及带蒂腓动脉小腿后外侧肌间隔主穿支(外径≥1.00mm者)供血型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个体化“精确”自由修复全身不同创面的解剖基础、手术设计方案及相关理论依据,总结该皮瓣的技术要点并提出临床应用建议。方法一、应用解剖研究1、乳胶、泛影葡胺混合液灌注新鲜小腿标本20侧,通过直接解剖及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平台后虚拟解剖观察2种方法,研究:①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管网分布规律及解剖分型,腓肠神经构成的解剖差异,以及二者间的关联;②腓动脉小腿后外侧肌间隔主穿支的分布规律、解剖分型及其临床意义;③计算机辅助图形技术在本皮瓣研究中的应用价值。2、3侧新鲜小腿标本制成单穿支皮瓣模型,经供血穿支分别行血管造影及亚甲蓝染色灌注逐层解剖:①观察皮瓣血管网的动态和静态X线影像学特点,研究该皮瓣的大致循环途径;②观察皮瓣各层染色情况和范围,从另一角度分析其血管网分布规律,进一步为临床提供切取超薄皮瓣和筋膜瓣/筋膜皮肤瓣的解剖依据。二、临床应用研究1、血流动力学研究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测定36块腓动脉主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皮穿支的术前、术后血流速度变化,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差异,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解释该皮瓣的跨区供血机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其临床意义。2、个体化手术设计及临床应用基于腓动脉主穿支以及皮瓣血管网的解剖分布和分型,设计三种腓动脉主穿支供血型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基本术式(最低位穿支蒂、不同节段穿支蒂,吻合穿支游离皮瓣),结合超薄皮瓣、筋膜皮肤瓣、复合组织瓣、双叶皮瓣及逆行吻合皮神经重建皮瓣感觉功能技术用于142例全身不同部位创面的“精确”自由修复,术中对关键解剖要素进行观察。通过文献复习,并对照本中心以往病例回顾结果对其临床应用效果做出评价,提出详细的个体化皮瓣设计方案和手术技术建议。3、腓动脉主穿支术前体表定位研究通过137例术前CDFI腓动脉小腿后外侧肌间隔主穿支体表定位的临床应用,分析其彩超影像特点及误差原因,根据该组90例术前仅通过彩超影像选择的90条皮瓣供血穿支的术中探查和选择结果,计算该法用于术前确定皮瓣供血血管的准确率。将52例患者小腿CTA数据在设备自带软件及Mimics软件平台上进行三维重建和分割、组合、着色,获得腓动脉小腿后外侧肌间隔主穿支的解剖图像资料,据此或结合CDFI超声影像设计皮瓣。评价CTA和CDFI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临床应用建议。4、通过病例回顾和文献查询,探讨手术时机及术后循环检测方法结果一、解剖研究部分每侧小腿平均有腓动脉主穿支3.3条,分布于小腿第2-9段(按腓骨头与外踝间连线自上而下等分9段计),外径1.53±0.40mm(1.00~3.02mm),71.2%分布于第5~8段,以第6段最多,占25.8%;最粗一支外径1.87±0.48mm(1.30~3.02mm),81.0%分布于第3~6段;最低一支外径1.37±0.27mm(1.00~1.92mm),分布于第6-9段,其中65%位于第7-8段,第8段占40%。按临床意义和解剖形态可将腓动脉主穿支分为3个类型:①Ⅰ型,根部外径1.68±0.43mmm,绝对血管蒂长平均5.8cm,走行迂曲,分支多而粗,共31条,占47%,分布于小腿第2-9段(74.2%分布于第3,6-8段),按照其肌间隔筋膜皮肤支数量又可分为a、b2个亚型;②Ⅱ型,解剖形态介于Ⅰ型和Ⅲ型之间,根部外径1.45±0.34mmm,绝对血管蒂长平均4.0cm,走行较为平直,共21条,占32%,分布于小腿第2-8段(71.4%分布于第5,6段);③Ⅲ型,较为短小,多为典型的肌间隔皮穿支,根部外径1.29±0.20mmm,绝对血管蒂长平均2.2cm,共14条,占21%,分布于小腿第2,5-9段(71.4%分布于第7-9段)。该皮瓣供区血管网主要由真皮下血管网和深筋膜层血管网2层构成,二者借皮动脉相互沟通。深筋膜层血管网中可呈明显的纵向链式吻合者共有三条:①内侧血管链(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链,简称内侧链);②中央血管链(腓肠神经交通支营养血管链,简称中央链);③外侧血管链(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J、腿后外侧肌间隔吻合链,简称外侧链)。20侧小腿中腓肠神经吻合型14侧,非吻合型4侧,双腓肠神经型2侧。由于腓肠内侧皮神经走行深浅,腓肠神经合成位置高低以及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和交通支的粗细不同,深筋膜层血管网也存在差异,按整个供区直视下测得的理想皮瓣轴线可分为3种类型:①Ⅰ型(中央型),大致相当于内、外侧链间的中线,共12侧,占60%;②Ⅱ型(内侧型):皮瓣理想轴线偏向内侧链,共计5侧,占25%;③Ⅲ(外侧型):皮瓣理想轴线偏向外侧链,共计3侧,占15%。在Mimics10.01软件平台上,可对血管、骨骼、肌肉、皮肤等进行分割以及任意组合三维重建。重建出的组织结构可赋色,呈现出与正常组织颜色接近的直观鲜明图像。所有腓动脉主穿支均可显示,12侧灌注质量较高的标本能看到其终末筋膜皮肤支,但深筋膜层和皮肤血管网无法显示。在虚拟环境中,可任意角度观察穿支血管的形态特征,测量解剖数据,做出与实体解剖一致的血管分型。皮瓣模型DSA影像可以观察到三条血管链及大致为穿支动脉→深筋膜层动脉网→浅静脉网→穿支静脉的循环通路;亚甲蓝灌注解剖观察到皮肤着色范围的中轴线与皮瓣理想轴线基本一致,真皮下及深筋膜浅面染色较深且与皮肤染色范围基本相同,皮下脂肪层仅有较为散在的着色点。二、临床研究部分38块腓动脉主穿支供血型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其供血穿支术前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flow velocity, PSFV)为24.68±15.15cm/s,术后PSFV为38.65±16.96cm/s。其中游离移植共12块,术前PSFV为14.19±6.28cm/s,术后为32.69±15.86cm/s;带蒂移植共26块,术前PSFV为29.52±15.65cm/s,术后为41.40±17.04.86cm/s,经配对t检验,p值均<0.0001,提示术后流速较术前显着增加。术前仅依据CDFI超声影像选择的90条皮瓣供血穿支中,准确率为77.8%(假阳性8条,12条不是最优选择),其中用于最低位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踝创面的供血穿支定位准确率为91.2%。穿支血管肌间隔段和其发出的终末筋膜皮肤支穿过深筋膜进入皮下的超声影像均较易显示和辨别,但对Ⅰ型血管的全段追踪显示较为困难,容易误判;术前穿支血管口径测量值与术中直接测量结果呈正相关,且数值较为接近。CTA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大体解剖结构,103侧小腿平均每侧可辨认出腓动脉小腿后外侧肌间隔主穿支2.3条(1-4条),绝大部分为Ⅰ型及Ⅱ型血管,小腿第8-9段除3侧外其余均不能显示出穿支血管。同时做了CTA和CDFI的94侧小腿中有63条腓动脉分支须借助CDFI方能与单纯的肌肉或腓骨营养支进行准确鉴别;单纯应用CTA或结合CDFI挑选出的游离移植皮瓣供血血管,术中探查准确率为100%。CT资料可以导入Mimics软件平台重建出对不同解剖结构进行任意分割、筛选和组合后的三维图像,模拟皮瓣设计切取。142例临床手术中,最低位主穿支蒂螺旋桨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组68例,所选穿支位于外踝上方5~14cm范围内;穿动脉外径1.02±0.23mm(1.00~1.62mm),其中Ⅲ型血管49条,Ⅰ型血管12条,Ⅱ型血管7条。不同节段主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组31例,所选穿支位于外踝上方12-21cm,穿动脉外径1.39±0.43mm(1.00~2.10mm),其中Ⅰ型血管17条,Ⅱ型血管10条,Ⅲ型血管4条。吻合穿支游离移植组43例,所选穿支位于外踝上14-25cm,分布于小腿第2-6段;外径1.52±0.73mm(1.10~2.30mm),其中Ⅰ型血管35条,Ⅱ型血管7条,Ⅲ型血管1条。穿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根部可汇成1条,外径均粗于动脉(1.2-2.3倍)。能够在手术范围内基本确定腓肠神经解剖类型的共112侧:吻合型96侧,多数腓肠神经交通支粗大并走行表浅,非吻合型16侧,占14.3%,其中单独由腓肠外侧皮神经构成或交通支构成者5侧,占31.3%。全部142侧小腿观察到腓肠内侧皮神经粗大且走行表浅者57侧,仅占40.1%,102侧深筋膜层血管网可以根据术中情况大致作出分型:中央型63侧,占61.8%;内侧型17侧,占16.7%;外侧型22侧,占21.6%。本组皮瓣均全部成活,术后未观察到缺血或淤血。随访2-37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平整美观;随访超过1年者,重建感觉的皮瓣两点静态辨别觉6~12mm,且逆行吻合法与传统方法在效果上无明显区别。螺旋桨皮瓣及皮肤筋膜瓣技术的应用使大部分小腿供区可直接缝合,修复足踝者外形轮廓接近正常;超薄皮瓣技术修复手背和前足背者皮瓣厚度与受区基本一致;双叶皮瓣、复合组织瓣技术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应用均取得满意效果。我中心自2005年以后逐渐开始在临床应用本皮瓣,自2010年10月以后其使用比例已经占除手指小创面外各类创面修复的85.3%,游离皮瓣的98.5%。回顾2000-2005年的597例类似创面修复,使用外科皮瓣达17种,游离皮瓣中选择最多的是胸脐皮瓣和股前外侧皮瓣。无论从供区牺牲、手术适应症、修复效果及手术操作时间看,本皮瓣均具有明显优势。结论1、该皮瓣本质上是经皮神经营养血管轴跨区供血的特殊类型穿支皮瓣:①血供符合生理、安全可靠:相对粗大腓动脉主穿支保证了皮瓣的供血能力,基于深筋膜层血管网解剖分型的个体化皮瓣轴线设计确保了皮瓣具有完整、合理的供血途径;术后供血穿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一步增加了皮瓣的血液灌注量;完全经穿支伴行静脉回流,不存在浅静脉“逆流”淤血问题。②穿支蒂设计使皮瓣具有自由的旋转修复角度,按螺旋桨皮瓣切取不仅修复外形美观,而且最大程度节省皮肤,减少小腿美容破坏。③腓动脉主穿支外径满足皮瓣游离移植吻合需要,修复部位不再受到限制。2、穿支血管的形态学研究和解剖分型对于准确、灵活的个体化皮瓣设计(例如供血穿支的选择以及骨皮瓣、多叶皮瓣、嵌合皮瓣的设计切取等)和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及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腓动脉主穿支的分布规律为本皮瓣三种基本术式设计及其手术适应症提供了解剖依据。3、皮瓣血管网的解剖分布和构成特征为切取超薄皮瓣及皮肤筋膜瓣提供了依据,前者用于修复皮肤较薄的受区时一般不存在外观臃肿问题,后者可使大部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仅在小腿遗留线状瘢痕。4、皮穿支术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显着增加从血流动力学角度解释了该皮瓣穿支经低阻力皮神经营养血管供血渠道远距离跨区供血现象,符合非牛顿流体特性。该结论提示,对供血穿支的充分游离并结扎其所有无关分支有助于改善皮瓣循环。5、就本皮瓣而言,CDFI彩超影像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术前穿支血管体表定位方法,虽然CTA三维重建可以直观显示穿支血管形态及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准确进行血管分型,模拟手术设计,但对于较细小的穿支、穿支末梢和小腿下1/3穿支血管不能显示或显示不充分,二者各有优缺点,具有互补性。CT扫描和计算机辅助虚拟三维图形技术在解剖研究、术前穿支血管定位定型以及手术教学等方面均具有应用前景,但当前不仍不能替代常规方法。6、本皮瓣综合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皮瓣和游离皮瓣各自优点,结合超薄皮瓣、皮肤筋膜瓣、复合组织瓣、组合皮瓣、多叶皮瓣等技术及本研究首次提出的逆行吻合神经法重建皮瓣感觉功能,可以自由、准确、高效修复全身不同部位创面。7、早期创面修复在减少感染机会、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治疗周期,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须遵循损伤控制原则。术后皮瓣循环监测,特别是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等客观监测方法对于确保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汪永新[8](2011)在《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及颌面外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由于前颅底的毗邻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发生于此的病变因解剖位置深在,手术不易充分暴露和彻底切除,容易造成术后畸形、功能障碍或发生其他并发症。而经鼻内镜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技术,随着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进步,近十年来获得了新的生命。经鼻内镜可以取代传统的显微镜,经由天然的鼻腔空隙,直接进到蝶鞍部和前、中、后颅底,直视下处理这些部位的病变,损伤小,恢复快,没有美容问题。经鼻内镜技术和颅底外科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颅底外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颅底外科的治疗手段,而且拓宽了颅底外科的诊疗范围,使颅底外科不仅能处理中线区域病变,还向侧颅底区域发展。然而,由于颅底区域解剖结构复杂,颅底外侧面的解剖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够熟悉。鼻腔空间不大,可供操作的范围有限。而且内镜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不仅视野与显微镜不同,而且操作时也不固定,随着器械的进出鼻道随时变化,使初学者难以适应。陌生部位的解剖知识缺乏和对于内镜操作技术的不习惯,成为妨碍神经外科医生介入这一领域的两大难点。另一方面,内镜在国内外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发展迅猛,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新疆仍处在初始阶段。本研究的目的就是:1)通过对内镜下前颅底的应用解剖进行观察和测量。以丰富和掌握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内镜下解剖知识;2)通过在尸体头颅标本上的模拟训练,熟悉和掌握开展内镜前颅底手术所需的解剖知识,并习惯内镜下操作;3)然后将神经内镜应用于临床,治疗前颅底常见疾病如脑脊液鼻漏、视神经管减压、各种前颅窝底肿瘤等,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以期提高神经内镜诊疗水平及颅底外科诊疗水平。由于经蝶垂体瘤手术已趋于成熟,不在本研究的范围内。方法:本研究分三阶段进行:1)首先对10具20侧颅骨标本的颅底外侧面以及矢状剖面骨性鼻腔的相关解剖标志及其相互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对6具12侧经过灌注的尸体头颅进行内镜下观察和描述;2)于内镜下在2具4侧颅骨干标本,和4具8侧尸体头颅上完成几种模拟手术:内镜下蝶窦切开术;内镜下筛窦手术;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内镜下眶减压术等;3)于解剖研究和内镜模拟手术完成的前提下,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对前颅底常见病,如创伤性视神经损伤,各种原因脑脊液鼻漏,前颅底良性肿瘤等进行治疗。结果:1)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鼻棘点至前床突的平均距离为72.9±3.9mm。即在手术中器械深入鼻腔6~7cm时就要提防进入中颅窝的可能;2)鼻棘点至视神经管眶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3.4±5.3mm。鼻棘点至视神经管颅口内侧中点的平均距离为69.3±4.9mm。鼻小柱基点至视神经管颅口的距离为78.3±4.5mm。表明在行视神经减压术或眶尖部手术时距离鼻棘点超过50mm以上时就应十分小心,过深操作有可能进入中颅窝甚至损伤颈内动脉;3)蝶窦开口至视神经管颅口,也是二者间最短距离,平均为15.3±3.8mm,蝶窦开口与视神经管联线与正中矢状面之间的夹角平均为63±7.9°。因此打开蝶窦后,向蝶窦开口的外上方约1.5cm的部位寻找,有利于发现视神经管;4)视神经管内壁的毗邻:位于蝶窦外侧3侧(25%),位于筛窦外侧3侧(25%),位于蝶窦和筛窦之间最常见,占6侧(50%)。因此寻找视神经管的另一方法为在蝶筛交界处寻找,大部分视神经管位于蝶筛交界或其附近区域;5)鼻棘点至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69.2±4.8mm,据此可定位垂体前界。在此处操作如深入超过60mm,应提防损伤颈内动脉。(6)内镜为二维图像,管状视野有鱼眼镜头效应,解剖结构失真变形较严重,镜头角度越大,这种改变就越明显,与普通解剖学观察的差别就越大。因此熟练掌握内镜解剖,反复练习,习惯这种视野,有助于克服内镜图像失真所引起的盲目性和迷失感;7)内镜治疗13例无光感视神经损伤患者,随访3~12个月,7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6例无效。视力恢复多于术后1~2周出现,约2个月后停止。视力提高一个级别3例,2个级别1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3.8%(7/13)。按受伤后视力丧失至手术时间分为3~7天组,8~14天组,15~21天组和21天以上组,各组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17例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共18眼,10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恢复;8眼无效。视力提高一个级别5例,2个级别2例,3个级别1例,4个级别2例,总有效率55.6%(10/18);9)内镜治疗7例医源性脑脊液鼻漏,漏口均在原手术部位,一次修补成功;10)共治疗2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内镜组共13例15次手术13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6.6%;开颅组11例12次手术10次成功,手术成功率为83.3%;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及二次手术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11)内镜下治疗蝶筛窦骨化纤维瘤1例,近全切除,病理为:青少年型骨化纤维瘤,术后患侧眼视力明显恢复。结论:1)对于术前无光感的视神经损伤患者,仍应行视神经管减压术以挽救其视力;2)视神经损伤后视力的恢复主要取决于视神经受伤机制及程度,与时间关系不大,因此只要患者有治疗意愿,无论伤后多久,都应该进行手术以挽救视力;3)经鼻内镜处理前颅底区域病变能最大限度的暴露病变区域,而又不加重对脑的牵拉损伤,保留了正常的神经血管结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致残率。具有微创、无颅面切口,病人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在一系列临床手术中展示了常规开颅手术和鼻外进路无法替代的优势;4)在熟练掌握颅底相关解剖知识,并经过严格内镜操作训练后,经鼻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有很高的安全性。

李谊[9](2011)在《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发性颅面骨骨折{包括探讨鼻内镜下眶内下壁(鼻颌筛)复合骨折;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探讨对游离髁状突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探讨鼻内镜下高密度多聚乙烯(Medpor)植入板和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整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恢复患者正常面容及功能。方法对不同部位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窥镜引导下(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以利视野清晰)采取不同的手术微创及美容切口或局部疤痕切口并用钛板钛网或快速固定材料等固定方法,以修复颅面骨骨折或矫正眼球内陷等;应用医用耳脑胶(EC)对于颅颌面碎骨片进行复位和固定等。结果患者术后外形全部得到明显改善;双眼眶及面部对称,眼球凹陷在2mm以内;上下咬合关系正常,张口无受限;术后无感染,种植物无排异、无移位,患者面部饱满、自然。医用耳脑胶胶膜与创面镶嵌紧密,粘接后红细胞不能通过,有良好的止血和骨组织粘接固定作用,但数日后胶膜在体内可被降解吸收。结论对不同的颅面骨骨折在鼻内镜引导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整形美容效果,对骨折病人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洗镜器术中冲洗鼻内镜,鼻内镜手术过程中不必进进出出,这样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医用耳脑胶对于颅面碎骨片能进行很好的复位和固定;Medpor植入板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瑞士可吸收固定材料适用于颅颌面部骨折和重建的治疗,包括鼻筛部和面部诸骨的粉碎性骨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易塑形、可血管化等诸多优点,其最终代谢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对人体无害,明显优于其他材料。尤其在鼻内镜引导下手术,更能使骨折断端达到完美的结合,并能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鼻内镜引导下的下颌骨髁状突游离骨折的寻找和复位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寻找方法和治疗方法;鼻内窥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修复上颌骨(窦)后外侧壁骨折术式简单易行,疗效显着,安全性好,本术式解决了目前困扰整形医生在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的困惑。

王长虹,王健英[10](2011)在《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的对比观察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水平斜视矫正术对手术眼眼压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眼前节血液流量和眼压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46例70眼斜视患者分为两部分,其中55眼实施一条水平直肌矫正手术,另15眼实施两条水平直肌矫正手术。对所有手术眼用CanonTX-F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测量眼压的时段为术前1~2d、术后第1d、术后1wk、术后1mo、术后3mo5个时段。将两部分测量数据整理后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两部分手术眼的平均眼压值从术前到术后短期都有一个升高的过程,到术后1mo眼压平均值逐渐下降,3mo时的眼压平均值最低。实施一条水平直肌矫正手术的55眼,术前眼压均值分别和术后第1d、术后1wk眼压均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和术后1mo的眼压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术前眼压均值和术后3mo眼压均值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6)。15眼实施二条水平直肌矫正手术的部分,术前眼压均值分别和术后第1d、术后1wk、术后1mo、术后3mo眼压均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视眼经过水平直肌矫正术,眼压均值从术前到术后短期都有一个升高的过程,到术后1mo眼压平均值逐渐下降,3mo时的眼压平均值最低。

二、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及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动物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实验材料
第一部分 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动物实验研究
    一、实验分组与皮瓣设计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
第二部分 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
    一、实验分组及皮瓣设计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
第三部分 狭长窄蒂任意皮瓣临床应用研究
    一、病例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第三部分总结
讨论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2)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与血运研究及临床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软硬件环境
        1.1.3 髋关节皮质骨与松质骨3D模型构建
        1.1.4 正常髋关节的髋臼及股骨头软骨的测量与模型建立
        1.1.5 DDH及不同CE角髋关节的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1.1.6 有限元模型前处理
        1.1.7 模型验证
    1.2 结果
        1.2.1 模型构建
        1.2.2 模型验证的结果
    1.3 讨论
        1.3.1 有限元分析原理
        1.3.2 有限元分析在骨科中的应用
        1.3.3 HyperMesh与Ansys软件的特点
        1.3.4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4 结论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边界条件与载荷
    2.2 结果
        2.2.1 不同CE角髋关节在完整步态周期中软骨接触力学特征
        2.2.2 不同CE角髋关节在坐下-起立过程中软骨接触力学特征
    2.3 讨论
        2.3.1 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
        2.3.2 不同体位下的髋关节应力分布情况及应力的作用
        2.3.3 不同CE角的髋臼解剖异常对髋关节机械负荷的影响
        2.3.4 髋关节应力集中的部位
        2.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股骨头血运的Micro-CT三维重建
    引言
    3.1 研究目的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标本
        3.2.2 主要仪器设备及实验试剂
        3.2.3 股骨头内血管灌注方法
        3.2.4 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
        3.2.5 股骨头颈部的骨性标志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捐献股骨头标本患者的一般资料
        3.3.2 DDH患者股骨头的主要滋养动脉三维重建结果
        3.3.3 DDH患者股骨头内主要动脉血管的三维重建结果
        3.3.4 DDH患者股骨头内囊性变区域的动脉血管重建结果
    3.4 讨论
        3.4.1 Micro-CT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
        3.4.2 DDH患者股骨头的主要滋养动脉及临床意义
        3.4.3 DDH患者股骨头内部血管网络结构及临床意义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关节重建术在成人DDH中的临床应用
    引言
    4.1 资料与方法
        4.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1.2 一般资料
        4.1.3 3D打印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的制作过程
        4.1.4 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的基本特征
        4.1.5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4.1.6 随访及疗效评价
        4.1.7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4.2.2 手术情况
        4.2.3 临床疗效
        4.2.4 髋臼对股骨头覆盖的改善程度
        4.2.5 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的稳定性
        4.2.6 术后并发症
    4.3 讨论
        4.3.1 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
        4.3.2 多孔钽金属的组织相容性
        4.3.3 髋关节重建术的原理及适应症的选择
        4.3.4 髋臼对股骨头覆盖度的调整
        4.3.5 多孔钽金属髋臼补块与股骨头接触面的处理
        4.3.6 重建后髋关节的初期与远期稳定性
        4.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3)影像学技术在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及新型纳米荧光造影剂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影像学技术在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穿支血管CT造影成像(CTA)扫描参数、定位系统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2.1 引言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及设备
        2.4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
        2.6 结果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穿支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成像检查参数及临床应用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
        3.3 资料
        3.4 研究方法
        3.5 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穿支血管定位中的比较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
        4.3 资料与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二部分 新型纳米荧光造影剂的探索研究
    第五章 绪论
        5.1 目前临床皮瓣血运灌注的评估技术及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在皮瓣外科中的应用
        5.2 基于量子点的纳米荧光造影材料的研究进展
        5.3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六章 硫化铅量子点的制备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和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大鼠穿支皮瓣模型的建立
        7.1 引言
        7.2 材料和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硫化铅量子点荧光造影剂在皮瓣血流灌注方面的研究
        8.1 引言
        8.2 材料和方法
        8.3 结果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九章 总结
        9.1 主要内容和意义
        9.2 主要创新点
        9.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材料联合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β-磷酸三钙(β-TCP)生物陶瓷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动物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兔股骨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二、兔股骨成骨细胞与β-TCP多孔生物陶瓷材料的复合物的动物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孔磷酸三钙人工陶瓷材料联合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试验性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股骨头坏死髓芯减压植骨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试剂
    1.2 同种异体骨的制备[6]
    1.3 手术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大体标本
        1.4.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大体标本观察
    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3 讨论

(7)腓动脉主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基础及临床研究 ——基于解剖分型、三维重建、彩超影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手术设计及其自由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解剖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新鲜小腿乳胶泛影葡胺混合液动脉灌注标本的解剖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研究设备及工具
        1.3 方法
        1.3.1 试验标本的制备
        1.3.2 螺旋CT扫描与计算机辅助图形技术虚拟研究
        1.3.3 实体解剖
        1.3.4 统计学方法
        2 单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X线影像及亚甲蓝灌注染色解剖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研究设备及工具
        2.3 方法
        2.3.1 皮瓣模型的制作
        2.3.2 试验方法
    二 结果
        1 实体解剖
        2 CT扫描三维重建
        3 皮瓣模型影像学及染色灌注解剖研究
    三 讨论
        1 研究背景和课题设计思路
        2 该皮瓣血管网的总体构成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 深筋膜层血管网的构成特点和其分型的临床意义
        4 腓动脉主穿支分布规律和其分型的临床意义
        5 CT三维重建研究的价值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内容、设备、临床资料与方法
        1 本皮瓣的多普勒彩超血流动力学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研究设备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CDFI及CTA对腓动脉小腿后外侧肌间隔主穿支的术前定位及血管评估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研究设备
        2.3 研究方法
        3 不同术式单腓动脉主穿支供血型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3.1 最低位主穿支蒂螺旋桨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3.1.1 临床资料
        3.1.2 手术方法及术中解剖观察项
        3.1.3 术后处理
        3.2 不同节段主穿支蒂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3.2.1 临床资料
        3.2.2 手术方法及术中解剖观察
        3.2.3 术后处理(参见3.1.3)
        3.3 吻合主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全身不同部位创面
        3.3.1 临床资料
        3.3.2 手术方法及术中解剖观察
        3.3.3 术后处理
    二 结果
        1 多普勒彩超血流动力学研究
        2 穿支血管术前体表定位及形态评估研究
        3 临床应用结果
        3.1 术中解剖观察
        3.2 手术效果
        3.2.1 最低位主穿支蒂螺旋桨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3.2.2 不同节段腓动脉主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3.2.3 吻合腓动脉主穿支的游离皮瓣、腓骨皮瓣
    三 讨论
        1 研究目的
        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成活机制
        3 本皮瓣的供血特点
        4 本皮瓣供血穿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5 穿支血管术前体表定位方法
        6 本皮瓣感觉功能的重建方法
        7 本皮瓣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分析
        7.1 最低位腓动脉主穿支蒂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7.1.1 本术式临床意义及优缺点
        7.1.2 皮瓣设计和手术操作要点
        7.2 不同节段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
        7.2.1 本术式临床意义
        7.2.2 手术要点
        7.3 吻合腓动脉主穿支的游离皮瓣、腓骨皮瓣
        7.3.1 本术式的临床意义
        7.3.2 手术要点
        8 手术时机
        9 术后循环监测方法的探讨
        10 单中心疗效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穿支皮瓣术前血管体表定位评估的临床应用现况
    参考文献
综述2: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前颅底应用解剖学研究研究内容与方法
    1. 颅骨干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头颅湿性标本的观察和测量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第二部分 内镜下经鼻入路解剖学观察研究及模拟手术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干性标本模拟入路及观察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尸头标本内镜模拟手术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经鼻内镜在前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无光感的创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行内镜视神经管减压的临床价值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 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经鼻内镜修补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医源性脑脊液鼻漏的内镜治疗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神经内镜治疗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6. 神经内镜下切除前颅窝底蝶筛窦骨化性纤维瘤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
个人简介
导师评阅表

(9)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鼻内镜下眼眶骨折微创治疗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分类探讨
        二、眶内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三、眶内侧壁复合骨折晚期整复治疗
        四、眶外壁骨折晚期手术治疗
        五、枪击或弹药爆炸所致的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六、眶内下壁战伤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七、眶上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八、眶下壁复合骨折微创治疗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鼻内镜下下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髁状突冠突游离骨折微创治疗
        二、泪前隐窝入路微创治疗上颌骨后外侧壁骨折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鼻内镜下修复颅面骨骨折所用材料临床探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眼眶骨折眼球缺失后眼窝凹陷修复材料的应用
        二、Medpor修复材料在爆裂型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三、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颅面骨折中应用
        四、瑞士快速吸收固定材料在眼眶骨折中应用
        五、医用耳脑胶在眼眶骨折中的应用
    结果
    讨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观察成果
附件
致谢

(10)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的对比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一条水平直肌矫正术前术后眼压的变化
    2.2两条水平直肌矫正术前术后眼压的变化
3讨论

四、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面积皮瓣成活与狭长窄蒂长宽比例关系及负压封闭引流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D]. 陈琦. 苏州大学, 2019(04)
  • [2]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力学与血运研究及临床转化[D]. 程亮亮.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9)
  • [3]影像学技术在穿支皮瓣设计中的应用及新型纳米荧光造影剂的探索研究[D]. 冯少清.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4]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材料联合扩大开窗潜行减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研究[D]. 张柘. 武汉大学, 2016(06)
  • [5]同种异体骨异位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J]. 周明武,罗彦平,杨瑞甫,宋力,李扬,张迅,徐立博,王义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18)
  • [6]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初步研究[J]. 严欢,王毅,肖利华. 中华眼科杂志, 2013(08)
  • [7]腓动脉主穿支小腿后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基础及临床研究 ——基于解剖分型、三维重建、彩超影像和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手术设计及其自由临床应用[D]. 陈雪松. 昆明医科大学, 2013(12)
  • [8]经鼻神经内镜治疗前颅底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D]. 汪永新.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9]颅面骨骨折鼻内镜下微创修复的临床观察[D]. 李谊. 郑州大学, 2011(10)
  • [10]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的对比观察研究[J]. 王长虹,王健英. 国际眼科杂志, 2011(01)

标签:;  ;  ;  

直肌内血管显微解剖方法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