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九州,感知地球——资源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成功三周年

远看九州,感知地球——资源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成功三周年

一、遥瞰九州 感知大地——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在轨运行3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提出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张庆君[2](2018)在《“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推动卫星光学遥感技术进步》文中指出"资源一号"系列卫星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先后成功发射了5颗卫星,均达到设计寿命。作为中国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和首颗全色多光谱同步获取的光学遥感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对中国航天光学遥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文章简要介绍了"资源一号"系列卫星的研制和发展历程,总结了取得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成果,最后展望了"资源一号"系列卫星后续和卫星光学遥感的发展。

庞贝,杨进平[3](2017)在《环境遥感,助推环境监管转型升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8月10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继"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卫星之后,"高分"家族又添得力干将。这些"高分"卫星,就像一双双"天眼",它们在看什么,又怎样看?这还要从十年前说起。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我国正在着手研发的新一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2006年,我国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作为当年部署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列入《国

张文博[4](2012)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 ——以关中眉县X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陕西关中西部眉县县城镇西关村为田野点,通过对该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的记述,来讨论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的过程,也即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出发,结合对中国城、乡与城乡关系演变,以及中国县城镇的行政农村化的论述,对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范畴的出现,到作为社会制度的农民身份的锁定/固化,再到当下农民身份制度的松动与变化这一过程加以整体观照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个案研究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域性的田野作业。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将农民置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结合前现代社会的农民文化、农民心态和农民人格,通过重点考察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以来行政安排下的制度构建、话语构建以及合法性构建,以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并进而从国家与农民之间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农民的个体身份认同(建构-解构-重构)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其中正文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包括正文第一、第二章,主要采用了史志材料与田野材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进行了相关资料收集,从历时性研究的视角对本文所选取常姓家族当地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常姓家族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至今近150年的家族历史的介绍;其中,家族史部分又具体从家庭发展史、生产情况与经济生活发展史,以及社会身份与户籍变化情况等三方面做了重点记述与分析,为观察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提供了整体性的个案与背景资料。第二部分包括正文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方式,部分辅以田野资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与城乡关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民及其身份构建进行了论述,并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城”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区别,城乡二元结构也并非前现代的遗留,而是近现代的制度产物;2)中国现代的行政农村也不同于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村落,县城镇及其市镇的“农村化”更是20世纪中期才出现的现象;3)现代的中国农民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宗法农民,它是一种有差别的、“世袭”的社会身份,是现代化进程中制度建构的产物,并在不同阶段随现代制度的变换而强化或淡化。第三部分为正文第六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部分辅以田野资料,以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民的互动与博弈为切入点,对农民在不同阶段对其身份的不同认识与不同的工具化利用进行了论述。农民问题是个长期性的问题,又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农民问题又是个具有“中国制造”意义的问题。唯其放在前现代社会中去加以溯源式的对比,才能发现现代社会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唯其放在世界现代化大背景和世界体系当中,才能了解它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而唯其放在中国的具体现代化进程中,才能知道它是如何发生这些变化的。有别于传统现代化理论对农村、农民的边缘化,本文正是把农民身份的现代构建置于现代化进程中,从现代知识生产、阶级生产、制度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角度对其加以论述。这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所在。

罗军刚[5](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胡平[6](2007)在《“嫦娥一号”飞天的幕后故事》文中研究表明“嫦娥奔月”的中国故事将在2007年4月成为现实。1986年3月3日,着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陈书邓小平:尽快发展我国高科技。仅仅三天邓小平就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1986年4月,全国200多名各学科科学家会聚北京,讨论制定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共7个领域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高技术发展计划,在8月和10月分别被国务院通过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后被简称“863计划”。1992年,欧阳自远向“863计划”专家组提出建议,我国应该开展月球探测工程。2003年底,一份“嫦娥一号”正式报告送进了中南海。2004年1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这份报告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代表国家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并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的要求。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正式启动。2007年4月,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发射升空。

陈宜元[7](2003)在《遥瞰九州 感知大地——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在轨运行3周年》文中提出 2002年10月14日,设计寿命为2年的资源一号卫星01星已稳定在轨运行3周年。遥测数据表明,在不遇到意外情况下,该卫星还可以工作相当长时间。资源一号卫星01星超期服役一年仍成功稳定运行,表明中国卫星研制技术在高可靠、长寿命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实用性对地遥感卫星平台研

二、遥瞰九州 感知大地——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在轨运行3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遥瞰九州 感知大地——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在轨运行3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军事安全
        二、法律政策
        三、经济产业
        四、科学技术
        五、文化认知
        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二、航天科技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一、历史沿革
        二、定义范畴
        三、构成要素
        四、本质特性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理论范式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关键要素
        二、理论内核
        三、主要逻辑
    第三节 理论推论
        一、太空竞赛
        二、空间合作
    第四节 理论验证
        一、定量检验
        二、定性检测
    第五节 理论颠覆
        一、理论界限
        二、商业航天
        三、理论发展
第五章 理论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一、综合分析
        二、分项分析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一、大国博弈
        二、多边主导
        三、应用推广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一、持续的竞争
        二、潜在的合作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推动卫星光学遥感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发展历程
    1.1起步阶段:“资源一号”01/02星
    1.2技术跨越阶段:“资源一号”02B星、02C星和03/04星
    1.3科研向应用转变阶段:“资源一号”02D星、02E星和04A星
2技术进步
    2.1首颗传输型遥感卫星 (01/02星)
    2.2首颗同步获取全色多光谱图像的光学遥感卫星 (02B星)
    2.3推动了光学遥感载荷的发展
        (1) 突破了光学载荷设计、分析和制造及验证技术
        (2) 突破了高分辨率5m全色/10m多光谱CCD相机关键技术
        (3) 带动了红外相机探测器技术的突破
        (4) 研究并实现了红外相机隔振器技术的工程应用
    2.4推动了遥感卫星平台的技术进步
    2.5推动了遥感应用技术发展
        (1) 推动了遥感数据的惠民普及
        (2) 开创了遥感卫星的业务运行
        (3) 引领了业务卫星的后续发展
3未来发展

(4)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 ——以关中眉县X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内容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化研究
        (二) 农民身份
    三. 研究方法
    四. 资料来源
        (一) 文献档案资料
        (二) 田野调查资料
    五. 相关术语说明
        (一) 封建
        (二) 现代化进程
        (三) 人民公社
    六. 基本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关中眉县传统社会
    第一节 关中大地
        一. 关中之得名及其军事战略意义
        (一) 关隘
        (二) 栈道
        (三) 军事战略意义
        二. 关中所属行政区划及其政治意义
        (一) 成为政治中心
        (二) 丧失政治中心地位
        三. 关中的自然条件与经贸发展
        (一) 自然条件
        (二) 农业发展
        (三) 手工业发展
        (四) 经贸交通
    第二节 眉县一域
        一. 县之得名与县置沿革
        (一) 眉的起源
        (二) 眉之设县及其沿革
        二. 眉县的政治军事地位
        (一) 地理形势
        (二) 政治军事意义
        三. 生产贸易
        (一) 农业生产
        (二) 手工商业发展
        四.文化意义
    第三节 小结:关中传统社会——开放、流动的城乡
        一. 文化特点
        (一) 封闭、保守中的稳定延续性
        (二) 流动、开放中的包容一体性
        二. 文化心态
        (一) 重稳定求实际的农业经济文化心态
        (二) 家族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社会文化心态
        (三) 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心态
        三. 文化人格
        (一) 安土乐天的务实精神
        (二) 循环相因、天人合一
        (三) 专制自由、等级自由
第二章 眉县县城镇西关村某常姓村民的近现代家族史
    第一节 常氏家族简况
        一. 常氏祖上情况
        (一) 迁徙情况
        (二) 祖上情况
        二. 常家四代情况
        (一) 常家家庭树
        (二) 常家四代简介
    第二节 常家近现代发展史
        一. 常家四代的家庭发展史
        (一) 常二太爷的创业发家史
        (二) 常二爷的守业发展史
        (三) 常二爷家四姐弟重振时期
        (四) 常四代十姐弟分化时期
        二. 常家四代生产情况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
        (一) 常二太爷:以商起家、由商而农工
        (二) 常二爷时期:以农持家、兼营手工;转为社员、回到农业
        (三) 常三代:从生产队走出来的工商业者
        (四) 常四代:由学而工
    第三节 常家四代的社会身份与户籍变化情况
        一. 常家四代的职业经历与社会身份
        (一) 常二太爷
        (二) 常二爷
        (三) 常三代三兄弟
        (四) 常四代十姐弟
        二. 常家四代的户籍情况
        (一) 代际差别
        (二) 代内差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现代化及其理论
        一. 什么是现代化?
        (一) 现代化的思想源头
        (二) 现代化的类型
        (三) 现代化的动力
        (四) 现代化的浪潮
        二. 现代化研究及其理论
        (一) 现代化的内涵
        (二) 现代化理论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 中国早期现代化
        (一) 中国前现代化社会的条件
        (二)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
        (三) 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运动与思想
        二. 新中国以来的现代化
        (一) 现代化的内涵
        (二) 现代化道路及其具体表现
        (三) 现代化的后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及城乡关系
    第一节 前近代社会的城、乡及城乡一体互通
        一. 前近代社会的“城”与“城市”
        (一) “城”出现及其意义
        (二) “城市”的发展及其类型
        二. 前近代社会的“乡”
        三. 城乡一体化的基层政治(管理)制度
        (一) 国鄙之分到迁徙自由
        (二) 乡里制度
        (三) 保甲制度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城乡分治与“市制”的形成
        一. 晚清的地方自治与城乡分化
        (一) 民主立宪与地方自治
        (二) 城乡正式分化
        二. 市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 市制的确立
        (二) 市的发展
        三. 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
        (一) 间邻制
        (二) 保甲制
        (三) 民国保甲制对行政建制的影响
    第三节 建国以来城乡关系变化
        一.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思想
        (一) 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二) 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
        二. 共产党的发展策略
        (一) 中共党内领导集团的不同倾向
        (二) 中共的不同经济建设主张与发展道路
        (三)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 中国共产党的城乡关系定位
        (一) 1949-1952:城乡一体对流
        (二) 1953-1957:城乡二元分割的形成
        (三) 1958-1978: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四) 1979-2002: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
        (五) 新千年至今:城乡一体统筹的努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与农民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
        一. 作为产业革命相对概念的经济农村
        (一) 产业革命及“传统农业”相对概念
        (二) 经济农村
        二. 作为需要的政治农村
        (一) 革命化的农村
        (二) 阶级化的农村
        (三) 行政化的农村
        三. 近代以来郿(眉)县城镇的“农村化”
        (一) 郿(眉)县建制历史沿革与基层管理制度
        (二) 近代以来郧(眉)县城镇的“农村化”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
        一. 作为社会存在的宗法农民
        (一) 生计农民
        (二) 职业农民
        (三) 义务/赋税农民
        二. 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
        (一) 社会化农民(社会属性)
        (二) 阶级化农民(阶级属性)
        (三) 制度化农民(制度/法制属性)
        (四) 身份化农民(身份属性)
    第三节 农民身份的现代构建与调整
        一. 农民身份的现代构建
        (一) 认同危机下的现代知识生产
        (二) 革命需求下的现代阶级生产
        (三) 意识形态下的现代话语生产
        (四) 行政实践下的现代制度生产
        二. 农民身份的合法性危机
        (一) 合法性的赋予
        (二) 合法性的动摇
        (三) 合法性的重新定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弈:国家行政实践与农民身份选择/个体认同
    第一节 国家的行政实践:差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配合
        一. 国家、社会、个体的地位演变
        (一) 宗法社会的弱国家、弱社会、强家族/弱个体
        (二) 计划经济社会的“全能主义国家”
        (三) 市场经济社会的“三维制衡”
        二. 差异政治对农民身份的行政制度建构
        (一) 亲资本的政策体系
        (二) 行政实践的阶级化
        (三) 制度安排的强制分化
        (四) 亲民生的政策体系
        三. 经济发展对农民范畴意涵变化的影响
        (一) 农村经济的集体化
        (二) 二元土地制度
    第二节 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民身份工具化及其意涵变化
        一. 农民主体性
        (一) 传统社会主体(性)的缺失
        (二) 农民主体性的地位
        (三) 农民主体性的唤起
        二. 现代社会的农民个体身份认同
        (一) 农民身份的选择性接受
        (二) 农民身份的工具化
        (三) 农民身份工具意涵的阶段性变化
        三. 农民身份背后的经济利益变化
        (一) 利益劣化阶段
        (二) 利益优化阶段
        (三) 农民身份背后的集体土地经济收益
    第三节 博弈:走向“理性化”中的妥协与抗争
        一. 现代国家行政建构
        (一) 义务建构(国家性建构)
        (二) 制度建构
        (三) 话语建构
        二. 走向“理性化”的农民主体
        (一) 集体表征下的非理性小农
        (二) 趋于工具理性的经济化小农
        (三) 走向价值理性的社会化小农
        三. 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互动
        (一) 国家利益优先
        (二) 双方利益争夺
        (三) 政府服务农民
结语
    一. 农民身份的现代制度构建
        (一) 制度“基因缺陷”
        (二) 制度“外包痼疾”
    二. 农民身份固化的现代义务建构
        (一) 全能形象下的集权管控
        (二) 服务职能下的分权减负
    三. 农民身份构建之合法性的现代话语建构
        (一) 不对称的权力关系
        (二) 农民身份的“中国制造”
    四. 个体农民的能动表达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眉县建置沿革简表》
    二:家庭联产承包时期常家土地经营情况留存记录
    三:常家四代人主要职业/社会身份变化简表
    四:眉县人劳局存档处高校毕业生户口迁转信息随机登记表
附图
    图1:眉县县城街区图
    图2:《承包土地登记清册》
    图3:粮油店购油汇票凭证(1990-199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决策支持系统
        1.2.2 中间件技术
        1.2.3 网格技术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1.2.5 遥感技术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2.1 组件技术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2.1.2 组件的描述
        2.1.3 组件的划分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2.2 Web Service
        2.2.1 Web服务概述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2.2.5 Web Service标准
        2.2.6 Web服务组合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2.3.1 SOA的基本概念
        2.3.2 SOA参考模型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2.4.2 组件开发标准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2.4.4 组件开发步骤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2.5.2 环境搭建
        2.5.3 Web服务开发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4.2.1 组件库技术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4.1 JUDDI简介
        4.4.2 JUDDI配置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5.1 知识管理
        5.1.1 知识管理概述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5.2 知识可视化
    5.3 知识图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5.3.2 知识图创建
        5.3.3 知识图绘制
        5.3.4 知识图应用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6.3.1 Vague集理论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6.5 本章小结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7.1.1 数据集成
        7.1.2 信息集成
        7.1.3 知识集成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7.7 本章小结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8.3.1 网格技术简介
        8.3.2 网格应用模型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8.5.2 平台功能设计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8.5.4 平台的实现
    8.6 本章小结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9.5 本章小结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10.1 人工系统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10.2 计算实验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10.3 平行系统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10.5 本章小结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11.3.1 数字预案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11.4 本章小结
12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研究成果
    12.2 创新点
    1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四、遥瞰九州 感知大地——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在轨运行3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资源一号”系列卫星推动卫星光学遥感技术进步[J]. 张庆君.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8(04)
  • [3]环境遥感,助推环境监管转型升级[J]. 庞贝,杨进平.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7(07)
  • [4]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身份构建 ——以关中眉县X村某常姓村民家族史为例[D]. 张文博. 中央民族大学, 2012(10)
  • [5]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
  • [6]“嫦娥一号”飞天的幕后故事[J]. 胡平. 中国作家, 2007(03)
  • [7]遥瞰九州 感知大地——资源一号卫星成功在轨运行3周年[J]. 陈宜元. 中国国情国力, 2003(01)

标签:;  ;  ;  ;  ;  

远看九州,感知地球——资源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成功三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