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四种针阔叶树种造林试验初报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四种针阔叶树种造林试验初报

一、滇东南岩溶山区4个针阔叶树种造林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18)在《大渡河干旱河谷优良早实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大渡河干旱河谷位于长江中上游,是水土保持和防治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该区域农村农业和城镇发展的中心。然后由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地区环境破坏有加重趋势,产业发展和环境条件不协调发展引发了一些列问题。因此,在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探索经济植物的引种栽培,注重经济植物的引种选育和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促进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发展,实现区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核桃在大渡河干旱河谷地带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一定的栽培经验,但栽植管理技术比较粗放,其品种差异大、品质良莠不齐、单产低等问题,部分地抑制了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此,本试验以“香玲”、“8518”、“云新14号”、“9818”等四个早实核桃品种为引种材料,研究其引种生态适应性,以期为区域内核桃品种的引种栽培提供依据。其试验结论如下:(1)引种的4个优良早实核桃品种中,在不同的试验地的各引种品种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不同,KJ试验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KG和LC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均比KJ高。(2)同一引种品种在同一试验区的春季栽植成活率明显高于秋季栽植成活率(p<0.01),建议下一步优先考虑春季种植,提高苗木的成活率。(3)在相对一致的海拔及环境条件下,各品种之间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表现差异显着(p<0.05),成活率大小表现为香玲>8518>9818>云新14号,保存率大小表现为香玲>8518>云新14号>9818。(4)通过连续3a对引种的4个品种在各试验地的地径生长量和高生长量进行调查发现,各引种品种的地径、苗高生长量差异显着(p<0.05)。综合看,以香玲的生长势最优,8518与本地品种长势较一致,云新14号和9818的长势表现较弱。(5)引进的品种在各试验地的物候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海拔的上升各品种的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有滞后,而落叶期有提前的趋势;引进品种物候期与本地种差异明显,与本地种对比,引进的试验品种的萌动期、展叶期、花期较本地品种均有提前,落叶期均比本地品种延后。(6)引进的品种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无明显的病虫害发生。但结合引种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引种地生态立地条件,以香玲的抗逆性表现最强,8518次之。通过对引种苗木的生长存活、保存率、苗木苗高地径生长量、抗逆性及物候期的比较研究,加上与本地种对照,综合分析,以香玲品种的综合表现最佳,对区域的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8518品种其次,云新14号和9818表现较差。在引种的4个品种中,香玲较适合在区域内做推广试验。

李隽宜[2](2016)在《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林分生长、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肥力比较》文中认为广西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区域,喀斯特山区面积9.77×104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1%。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干扰频繁,土地石漠化现象加剧,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广西马山县典型石漠化区域为研究区域,通过降香黄檀纯林、顶果木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三种不同治理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林分生长、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探讨和评价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生态功能恢复速率及效果,旨为我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树种和不同治理模式林分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降香黄檀的成活率较高,顶果木的较低,混交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2)不同树种和不同治理模式林分的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年生林分,顶果木纯林的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为1.73cm和1.87m,降香黄檀纯林的相应为1.26cm和1.33m;混交林中,顶果木的年平均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分别是1.81cm和2.07m,降香黄檀的相应为1.15cm和1.39m。顶果木在混交林中生长得更好。(3)不同治理模式对群落的植物组成和多样性有显着影响。在石漠化地区实施人工造林均能显着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显着降低群落的个体数。人工造林还将改变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存在着外来入侵种增加的风险。(4)不同治理模式对林地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改善,尤其对土壤表层(0~20cm)的改良作用更明显。降香黄檀对土壤肥力的改良作用优于顶果木。(5)采用降香黄檀和顶果木治理石漠化不仅能够快速恢复森林景观,提高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同时还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建议在广西南亚热带石漠化地区大力推广,尤以营造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最佳。

张健[3](2016)在《广西马山岩溶区不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碳储量》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岩溶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长期不合理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石漠化,治理石漠化已成为国家目标需求。本研究以国家石漠化重点治理县——广西马山县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豆科植物作为石漠化治理树种,通过建立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等造林模式,探讨和评价不同人工林恢复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的速率及效果,旨为我国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石漠化地区营造豆科植物人工林,可以显着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三种人工林灌木层的Margalef指数是灌丛(对照)的1.17-1.50倍,Simpson旨数是灌丛(对照)的1.67~2.03倍、Shannon指数是灌丛(对照)的1.71~1.97倍、Pielou均匀度指数是灌丛(对照)的1.65~2.05倍。以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灌木层各多样性指数值最大。三种人工林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以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的最高,但各类型间差异不明显。(2)在石漠化地区营造豆科植物人工林,可以显着增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表明,顶果木纯林(17.83t/hm2)、降香黄檀纯林(15.74t/hm2)和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17.05t/hm2)的生物量显着高于灌丛(对照)(1.82t/hm2),是灌丛(对照)的8.65-9.80倍。与生物量一样,三种人工林的生产力显着高于灌丛(对照),是灌丛(对照)的8.76~9.91倍。三种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无显着差异。(3)在石漠化地区营造豆科植物人工林,可以显着增加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生物量碳固持能力。研究表明,顶果木纯林的碳储量为66.00t·c/hm2,降香黄檀纯林65.8lt·c/hm2,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62.50t·c/hm2,显着高于灌丛(对照)36.35t·c/hm2,是灌丛(对照)的1.72-1.82倍。生物碳固持速率:顶果木纯林为16.50t·c/hm2·a、降香黄檀纯林16.45t·c/hm2·a、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15.63t·c/hm2·a,显着高于灌丛(对照)9.09t·c/hm2·a,生物碳固持速率是灌从(对照)的1.72-1.82倍。三种人工林的生物碳固持速率差异不显着。(4)应用顶果木、降香黄檀等豆科植物功能群治理石漠化是可行的,建议在广西南亚热带岩溶石漠化地区推广应用。

韦吉伟[4](2015)在《桂西南岩溶区茶条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碳储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认为岩溶区,基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的恢复已成为桂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关键和重点。茶条木作为岩溶区常见的乡土先锋树种和重要的薪炭林树种极具开发潜力,选择合适的营林造林技术发展茶条木人工林,对桂西南岩溶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桂西南岩溶地区12年生茶条木人工林展开研究,探讨其生长规律、生物量、碳储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为茶条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桂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规律:12年生茶条木人工林平均树高为6.4 m,平均胸径为7.8 cm;以胸径在6径阶和8径阶居多;每个伐桩内有茶条木萌芽3-5株,萌芽能力较强。(2)生物量和生产力:茶条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75.74t·hm-2,乔木层生物量为71.27 t·hm-2,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排列顺序为树干>枝条>根蔸>树皮>树叶>侧根,乔木层年均生产力为5.94 t·hm-2·al。(3)碳含量与碳储量的分配:茶条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含量的变化范围在447.77-495.07g·kg-1之间,乔木层各器官平均碳含量排列顺序为:树干>根蔸>枝条>树叶>侧根>树皮。茶条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2.74t·hm-2,植被层碳储量为36.86 t·hm-2,土壤层碳储量为35.87t·hm-2,乔木层碳储量排列顺序依次为:树干>枝条>根蔸>树皮>树叶>侧根。(4)土壤养分特征:茶条木人工林土壤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91.61g-kg-’,全氮含量为5.12g-kg-1,磷含量为2.99g·kg-,钾含量为4.44g·kg-1,速效性钙和镁元素含量相对较底。(5)植物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茶条木乔木层各器官按营养元素总含量大小排列顺序为:树皮>树叶>枝条>侧根>根蔸>树干,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N>Ca>K>Mg>P,凋落物层营养元素含量顺序为Ca>N>Mg>K>P,林下植被各营养元素含量顺序依次为:Ca>N>K>Mg>P。茶条木乔木层营养元素N、P、K、Ca、Mg积累量总和为1662.76kg·hm-2,茶条木各器官的营养元素积累量其排列顺序为:树干>枝条>根蔸>树皮>树叶>侧根。乔木层各营养元素积累量大小排列次序为:Ca>N>K>P>Mg。乔木层各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为138.56kg·hm-2·a-1。(6)养分利用效率:茶条木人工林每生产1t干物质所需N、P、K、Ca、Mg等5种大量元素为23.33kg。各元素利用效率排列顺序依次为Ca>N>K>P>Mg。

侯远瑞[5](2014)在《桂西南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西南岩溶石漠化治理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地跨广西4个市的19县(市、区)。该区域石漠化面积大,石漠化退化程度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区位重要,经济贫困,治理难度大。如何选择适生树种,进行人工造林快速恢复该区域植被,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生态建设任务。本文通过对7年生的9个参试树种的造林保存率、生长量及枯落物持水特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筛选出桂西南石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并完善其栽培经营技术,为桂西南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试验研究的9个造林树种造林保存率最高的是银合欢[Leucaena leucacephala (Lam.)De Wit.],保存率达100%,柚木(Tectona grandis L.f.)、任豆(Zenia insignis Chun)、秋枫(Bischofia javanica Bl.)、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 Wight ex Am.)等树种造林保存率也达80%以上,达到或超过国家造林保存率验收标准,可初步认为这5个树种适宜在桂西南石漠化地区推广造林。(2)9个树种之间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任豆、柚木、银合欢、顶果木树高及胸径生长快,年平均树高生长量达1.1m以上,年平均胸径生长量达0.9cm以上;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 (Linn).Skeels]、秋枫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树高及胸径生长速度中等,年平均树高生长量达0.5m,平均胸径生长量达0.5cm以上;人面果(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 Pierre)和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树高生长较慢,苏木胸径生长最慢。任豆的单株材积最大,其次为柚木,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达63.02m3/hm2和47.26m3/m2。银合欢和顶果木单株材积生长速度中等,海南蒲桃、樟树、人面果、秋枫、苏木单株材积生长速度较慢。初步认为任豆、柚木、银合欢、顶果木可作为用材林树种在桂西南石漠化地区推广造林,以快速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森林植被,并增加该地区的森林蓄积量。(3)试验研究的9个树种之间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差异明显,枯落物总蓄积量变化范围为1.55t/hm2~6.74t/hm2,总蓄积量最大的柚木是苏木的4倍多。枯落物总蓄积量大小顺序为:柚木>樟树>银合欢>顶果木>秋枫>人面果>海南蒲桃>任豆>苏木。不同树种林下枯落物持水量差异较大,未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最大是苏木,为其自身质量的2.26倍;而枯落物半分解层持水量最大是任豆,为其自身质量的2.35倍。不同树种林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关系呈对数函数关系,浸水前1/6h持水量增长幅度最大,浸泡时间到达2-4h后,持水量增长幅度减小,24h后基本达到饱和。不同树种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关系呈幂函数关系,不同枯落物层均表现出浸水前期的吸水速率变化最快,在前1/6h达到了最大值,随后吸水速率逐渐降低,在前2h期间吸水速率降低最快,4h至8h逐渐减缓,8h后明显减缓,24h基本趋向饱和。不同树种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差异显着,9个树种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2.08t/hm2~8.89t/hm2,其中柚木的有效拦蓄量最大,是苏木有效拦蓄量的4倍多;各树种有效拦蓄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柚木>樟树>顶果木>任豆>秋枫>银合欢>人面果>海南蒲桃>苏木。(4)依据试验研究结果,结合桂西南石漠化特点,综合认为轻度石漠化土地可采用任豆、柚木、顶果木等速生树种营造用材林。中度石漠化土地可推广任豆、柚木、顶果木、银合欢、秋枫等树种。对重度及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可采用银合欢、苏木等树种的种子进行人工直播造林,同时结合封山育林快速恢复该类型石漠化土地的植被。

娄晓瑞[6](2012)在《干旱胁迫对10种不同种源地墨西哥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又名速生柏,常绿乔木,是具有一定发展前途的高抗逆性植被[1],对墨西哥柏抗旱性的研究,可以为其在干旱条件下的栽培与引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期间,墨西哥柏幼苗出现针叶向中心聚拢、新生针叶弱于老针叶、针叶颜色偏黄、新生分支倒伏、生长停滞等现象,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更出现萎焉现象。2.干旱环境下生长的墨西哥柏根系与对照相比总长度、平均直径、表面积和体积均有明显减少,土壤的干旱抑制了墨西哥柏根系的生长。干旱处理下墨西哥柏根系以细根为主,没有生成很长的主根,这也是墨西哥柏在干旱环境下仍有生命迹象的原因。3.干旱胁迫下,墨西哥柏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并在实验后期含量值达到最大;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的下降和上升趋势都表明了干旱环境影响了叶片水分的积累;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4.丙二醛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干旱胁迫下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基本上仍高于对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作为墨西哥柏进行渗透调节的物质,其含量变化相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可溶性糖浓度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5.通过对实验中分析的16个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计算出10种墨西哥柏种源抗旱性大小顺序为:D9、D5、D3、D10、D8、D7、D6、D1、D4、D2。

张劲峰[7](2012)在《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特征及恢复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山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亚高山温凉性和寒温性森林类型是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具有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本研究以位于滇西北腹心地带的香格里拉县,依据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群落外貌特征,选取荒草地(极度退化)、灌草丛(重度退化)、疏林灌丛(中度退化)和大果红杉次生林(轻度退化)等4种程度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以未退化川滇高山栎原生林为参照,采用典型样地法设置标准地,调查群落特征,测定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土壤典型取样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采用种子萌发鉴定法研究种子库;用种子雨收集框法研究种子雨特征;根据对不同退化特征的研究结果,提出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在5类不同程度的退化森林群落中,随着退化程度的减轻,群落高度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物种组成呈现从草本-灌木-乔木的发展方向,先锋物种逐渐减少并消失,物种特性从阳性-中性-阴性转变;退化程度较高的林地,植物生活型组成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退化程度较小的林地中,地面芽植物明显减少,中高位芽和小高位芽植物显着增加;从极度退化到未退化,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均逐渐下降,灌木层植物的多样性先增大后降低,而乔木层多样性则逐渐增大。2.随着林地退化程度的减轻,林内太阳辐射强度降低,空气及土壤湿度增大,气温、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降低;各环境因子的变幅越小、环境状况越稳定,越有利于植物的发育生长。3.随着退化程度的降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不断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向良性发展;同时土壤的化学营养成分均呈现上升趋势,充分表明退化林地的恢复过程也是植被对土壤环境协同改造的过程。4.滇西北亚高山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大小顺序为轻度退化>未退化>极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种子库密度顺序为极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未退化>重度退化。各退化林地产生种子雨种类和数量均表现出随退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的趋势。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与地上植被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均较低。土壤种子库对地上植被更新贡献率较小,但对干扰后退化植被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种子雨对处于中间退化程度的中度退化和轻度退化的地上植被更新具有重要的作用。5.在所测定的退化特征指标中,乔木层多样性指数、速效磷含量、灌木层多样性指数、高位芽植物比例、乔木层高度、全氮和有机质等7个指标值在5类退化程度群落间的平均变化率超过40%,对退化程度的指示性最好,可作为主要指标来指示滇西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状况,并在恢复工作中重点考虑。6.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对策应以“近自然林业”理论为指导,采用乡土树种,以人工混交林营建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技术手段,恢复生物多样性,兼顾林地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谐调发展。

顾汤华[8](2011)在《墨西哥柏引种适应性及耐盐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不同地理种源墨西哥柏(Cupressus lusitanica)的种子萌发、生长规律、种苗培育、盐胁迫下的种子和幼苗的耐盐性等进行研究。通过有序聚类、Logistic方程拟合、相关性分析、层次分析、综合加权等分析方法,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对1年生墨西哥柏播种苗的苗期进行划分:出苗期(3月1日—4月1日),幼苗期(4月2日6月20日),速生期(6月21日—10月20日),生长后期(10月21日—11月20日)。(2)1年生墨西哥柏(印度种源)播种苗的生长规律:墨西哥柏苗高数据拟合Logistic方程为y=55.201/(1+36.725exp(-0.029t) (p<0.01),方程回归线达到极显着性水平,墨西哥柏地径数据拟合Logistic方程为y=5.259/(1+31.305exp(-0.032t)) (p<0.01),方程回归线达到极显着性水平。(3)1年生墨西哥柏播种苗(印度种源)与气象因子的回归分析得:气象因子与苗高生长的回归方程为:y=-444.791-1.694x1+12.837x2+0.383x3+10.474x4-56.804x5 (R=0.880,p<0.05)气象因子与地径的回归方程为:y=13.951+0.536x1+0.229x2+0.013x3-0.4x4-3.105x5 (R=0.988,p<0.05)。式中:x1为月平均气温,x2为月平均相对湿度,x3为月降雨量,X4为月土壤平均土温,x5为月日照时数。(4)在低盐浓度胁迫下,D1、D10种源的墨西哥柏种子的发芽率有所略微提高,其余种源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在高盐浓度下发芽率普遍下降的较快。墨西哥柏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指数均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墨西哥柏低盐浓度下的耐盐机理是MDA含量与SOD, POD活性的动态平衡。(5)墨西哥柏群体子代间苗高、地径、分枝数差异极显着。群体间苗高、地径、分枝数量3个性状相关程度紧密,苗高生长快的,地径也较粗,分枝数也较多。(6)经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得分判定,D2、D1种源得分为第一、第二。虽然B4、B7种源在盐胁迫下的发芽表现良好,在生长性状表现不佳,而D6种源在生长性状表现良好,但其盐胁迫下的发芽率比较低,综合考虑,D2、D1种源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所以作为沿海防护林的推广树种优先选择D1、D2种源。

田秀玲[9](2011)在《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变化与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作为一种土地退化的特殊景观现象,严重制约着西南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该地区的贫困程度。近年来,在国家、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的齐心合力下,石漠化治理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石漠化的总体增长趋势仍未得到基本遏制,治理形势依旧严峻。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经成为决定西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与此相关的基础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生态学工作。由此,本文以喀斯特分布面积广、石漠化严重的贵州省作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数据收集和综合集成,开展了喀斯特植被变化与恢复和重建相关的三方面研究。第一,利用贵州省1996-2000年及2001-2005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依据主要森林类型蓄积量-生物量的转换函数,估算了两个时期内贵州省各种林地的生物量,将其时空分布格局的变化与喀斯特或非喀斯特地貌结合起来,重点研究两个时期内喀斯特森林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与近期石漠化程度的相关性,为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生产力维持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的本底资料。第二,通过大量的互联网搜索、文献阅读及实地野外考察,调查和分析了贵州省石漠化治理中的物种选择现状,并对重要物种的恢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第三,尝试将现有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理论、原则和途径进行归纳和总结,就目前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注意事项。主要结论如下:1、1996-2000年,贵州全省林地和非林地乔灌木的总生物量为3.51×lO8t,其中非喀斯特林木占82%,喀斯特林木占18%。不同林地类型的生物量存在差异,林分生物量最高,占总林地生物量的71.4%;喀斯特林地总生物量明显低于非喀斯特林地。在不同的优势种组中,杉木林总生物量最高,达5.38x107t,硬阔类为4.99x107t,马尾松和云南松以及栎类介于2.8-3.5x107t,柏木和软阔类达到1.5×107t,其他优势种组均低于1×107t。从行政区划来看,黔东南州的林地总生物量和林分生物量高于遵义、铜仁和黔南地区2-3倍,且远高于黔西南、毕节、贵阳、安顺和六盘水地区。高生物量(>400t·hm-2)和中高生物量密度(100-400t·hm-2)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东和黔西北地区的竹林和林分,少数分布在黔西南地区,中低生物量(30-100t·hm-2)广布全省的林地及部分非林地,低生物量(0-30t·hm-2)分布以喀斯特地貌为主。总体来看,贵州森林的生物量偏低,与高原和山区的地形有关,也与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以及与喀斯特森林土层浅薄、缺水干旱等特点相关,同时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剧烈。2、2001-2005年间,贵州省林地总生物量达3.43×108t(备注:因数据问题,与1996-2000年统计项目有差异),其中,林分的蓄积量和生物量远超过其它地类;黔东南州的生物量最高,六盘水地区最低;非喀斯特地区的生物量均高于喀斯特地区。在行政区域中,安顺地区石漠化最严重(石漠化比例为31.72%),黔东南州石漠化程度最轻。结合地貌类型及石漠化等级发现,石漠化等级与坡度、土壤厚度、胸径、树高、林龄、蓄积量及生物量间有极显着的相关性;除极少数特例外,喀斯特森林的蓄积量及生物量均较非喀斯特低。3、1996-2005年间,贵州省森林主要发生如下变化:林业用地面积净增768.00×103hm2,在组成上,有林地、灌木林地及未成林地的面积增加,疏林地及无林地面积减少:林种组成方面,防护林及特用林面积大幅增加,用材林、炭薪林等面积则急剧降低;就林地的行政区分布而言,贵州森林仍主要集中分布在东、东南和北部(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遵义市西北角)。在蓄积量和生物量分布上,林地总生物量由2000年的2.58×108t增长到2005年的3.43×108t,各种林地类型的蓄积量和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小,不同行政区域以及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区的生物量格局在不同时期类似。4、在贵州省78个石漠化县市区的328个地点,共调查到用于植被恢复的物种85种;其中生态林物种26种(主要是松、杉、柏、香椿、杨树和车桑子等),经济林物种45种,包括26种中药(太子参、天麻等)和19种经济果树(梨、桃、李、板栗、金银花等),另外有牧草14种(白花三叶草、黑麦草、紫花苜蓿等)。这些物种聚集或零散种植在不同的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区:A区(黔西高原山地)、B区(黔中丘原山地)、C区(黔东低山丘陵)和D区(无石漠化)。就恢复效果而言,中药材及草地畜牧业均显示出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势头,金银花、板栗、核桃、花椒、桃、梨等经果林物种也在其生长适宜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石漠化植被生态恢复中所营造的人工林,均存在树种单一、物种配置简单、经营粗放等问题,林分的整体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较低,亟待改造;不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物种配置措施。5、在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治理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治理要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经济与生态兼顾并重、因地制宜、分区域治理、技术与措施的可操作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多年的石漠化治理实践,人们摸索出了许多成功、有效的治理途径,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沼气工程、生态移民、草地畜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然而,在石漠化治理过程和治理之后,在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的安置及素质教育,石漠化治理范围的确定,沼气池的管护、维修和改造,草地畜牧业发展中牧场规模的大小、管理人员经济管理意识的培养、养殖技术的提高,“坡改梯”工程的设计、建造及梯坎的改良,“植树造林”项目中物种的选择及造林管林结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聂侃谚[10](2011)在《湘西喀斯特地区樟树生长及生产力的研究 ——以青坪镇生态实验林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湘西青平镇生态实验林场的森林植被是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背景上,在石灰岩特殊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地带性植被。湖南湘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平原的过渡区域,该区内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具有典型的岩溶性土壤类型。湖南湘西喀斯特森林相比贵州、广西还相对滞后,尤其湘西青天坪人工林植被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国内外对樟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丰厚的成果,但对于该地区的樟树人工林的相关报道却为少见。本文调查了当地人工林生境的四片林分密度不同为27a生的樟树人工林,初步研究了林分密度对该樟树人工林生长规律和生产力的影响,经过调查分析,掌握了该林分樟树生长规律及其生产力的状况,以期为我国亚热带岩溶地区的阔叶树种尤其是樟树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参考资料。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对湘西、长沙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3个不同地点的樟树种子进行比较表明,优良程度最好的是湘西的种子,其次是长沙市的樟树种子,湘西种子的横径、纵径、单粒重、百粒重与其它地点的种子相比具有显着差异。长沙市的樟树种子净度最高,达98%以上,其次是湘西地点的樟树种子97.9%。含水量最高的是长沙市的樟树种子,高达40%,其次是湘西樟树种子的含水量达38.8%。樟树种子适合室内培养箱培养或者室外春播,湘西地点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都较高,在室内培养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到86%和21%,比长沙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的种子高出10%和9%以上。(2)在湘西生态林场的樟树人工林,枝叶浓密,生长旺健,干形完整,材质结实,每年开花结果。生长迅速,胸径生长在27a时最大可达24cm,最大平均胸径年长量达1.2cm,树高连年生长最多可达1.1m。标准木的平均胸径是17.73cm,平均树高是19.92cm,平均材积达到0.0412m3。樟树的总生长均超出同年龄同地区的马褂木、白玉兰等树木。树高生长在5~15a时最为旺盛,此后趋向缓慢,27a后树高生长趋于停止。连年生长最高可达1.1m,于11a生时出现。材积生长旺盛期出现在10-20a之间,连年生长量在16a出现最大值,为0.00287m3。樟树根系总生物量与林分年龄密切相关,根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而减少,该地樟树大部分有明显主根,根头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46.3%,大根主要集中在0~20cm土壤层中,在深层土壤层中只有1.96%的根系,且大部分为须根。根系总生物量为40.47t·hm-2,证明樟树根系是非常发达的。(3)在整个林分中,27a生的樟树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387.43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据了森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83.1%,达325.87t·hm-2,灌木层占7.5%,草本层占4.3%,枯枝落叶层所占的比例是5.1%。林分生物量顺序呈现出乔木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而乔木层的生物量大小分配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皮。27a生的樟树人工林分年均净生产力为14.34t·hm-2a-1,其中乔木层年平均生产力是12.06t·hm-2a-1,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

二、滇东南岩溶山区4个针阔叶树种造林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东南岩溶山区4个针阔叶树种造林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大渡河干旱河谷优良早实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文献综述
    1.1 干旱河谷引种的问题与实践
    1.2 早实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
    1.3 核桃品种的选择研究
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概况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材料的选择
        3.2.2 试验方法
    3.3 种苗移植及管理
        3.3.1 种苗定植
        3.3.2 苗木移植
        3.3.3 苗木管理
    3.4 引种试验观测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品种在不同试验地的成活率
    4.2 不同品种在不同试验地的保存率
    4.3 生长指标观测
        4.3.1 苗高生长指标观测
        4.3.2 地径生长指标观测
        4.3.3 试验品种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综合表现
    4.4 物候观察结果
    4.5 抗逆性
5 讨论
    5.1 引种苗木的存活特征变化分析
    5.2 引种苗木的生长与物候特征变化分析
    5.3 引种苗木的综合适应性分析
6 结论
7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林分生长、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肥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及进展
        1.1.1 "喀斯特"的定义及内涵
        1.1.2 石漠化的定义及内涵
        1.1.3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机理
    1.2 石漠化治理概况及人工造林研究
    1.3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地资源与土壤
        2.1.5 植被与植物资源
        2.1.6 马山县石漠化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树种选择与治理模式构建
        2.2.2 群落调查与林分测定
        2.2.3 土壤调查、样品采集和理化性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3.1.1 成活率
        3.1.2 保存率
    3.2 林分生长量
        3.2.1 苗高及地径生长量
        3.2.2 树高及胸径生长量
    3.3 不同治理模式群落的科属种组成
    3.4 不同治理模式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3.4.1 不同治理模式群落的物种组成及重要值
        3.4.2 不同治理模式群落的植物多样性
    3.5 不同治理模式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
        3.5.1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
        3.5.2 土壤养分含量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治理模式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影响
        4.1.2 不同治理模式对幼龄林分生长的影响
        4.1.3 不同治理模式对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1.4 不同治理模式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4.2 结论
        4.2.1 不同治理模式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4.2.2 不同治理模式的幼林林分生长
        4.2.3 不同治理模式的群落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4.2.4 不同治理模式林地的土壤肥力
    4.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广西马山岩溶区不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碳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岩溶石漠化概念
        1.1.2 广西岩溶石漠化现状
        1.1.3 广西岩溶石漠化特点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物种多样性定义
        2.1.2 物种多样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岩溶区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2.2 森林生物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岩溶区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2.2.2 林木生物量研究模型
    2.3 森林碳储量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材料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被
    3.2 研究材料及特性
        3.2.1 顶果木
        3.2.2 降香黄檀
第四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试验地选取
    4.2 样地设计
    4.3 多样性调查
    4.4 生物量测定
        4.4.1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4.4.2 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枯落物现存量测定
    4.5 土壤样品的采集
    4.6 室内分析
    4.7 数据处理
        4.7.1 重要值的计算
        4.7.2 α多样性的计算
        4.7.3 生物量估算
        4.7.4 不同树种的器官生物量拟合模型
        4.7.5 生产力估算
        4.7.6 碳储量估算
        4.7.7 生物碳固持速率估算
    4.8 统计分析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
        5.1.1 不同人工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特征
        5.1.2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主要物种重要值分析
        5.1.3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主要物种重要值分析
        5.1.4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5.1.5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5.2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
        5.2.1 不同树种各组分的相对生长方程
        5.2.2 不同树种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5.2.3 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4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5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2.6 不同人工林枯落物层的生物量
        5.2.7 不同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5.3 不同人工林生产力
    5.4 不同人工林碳储量
        5.4.1 含碳率
        5.4.2 不同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3 不同人工林灌木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4 不同人工林草本层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5 不同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4.6 不同人工林枯落物层碳储量
        5.4.7 不同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5.5 不同人工林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六章 讨论
    6.1 林下植被多样性
    6.2 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6.3 生物量及生产力
    6.4 含碳率
    6.5 碳储量及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七章 结论
    7.1 林下植被多样性
    7.2 单株生物量分配规律
    7.3 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
    7.4 生产力
    7.5 含碳率
    7.6 碳储量及其分配规律
    7.7 生物碳固持速率
第八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桂西南岩溶区茶条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碳储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茶条木自然分布及特性
    1.2 茶条木人工林研究现状
        1.2.1 茶条木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1.2.2 茶条木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1.2.3 茶条木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1.2.4 茶条木人工林植物营养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林分和生物量调查
    2.3 土壤层样品采集
    2.4 碳、氮、磷、钾、钙、镁等元素含量测定
    2.5 生物量的计算方法
    2.6 植被层植物碳和营养储量的计算方法
    2.7 土壤层各元素储量的计算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茶条木生长规律
        3.1.1 茶条木人工林的生长分化及萌芽能力
        3.1.2 茶条木人工林生长规律
        3.1.2.1 茶条木人工林生长过程
        3.1.2.2 树高生长规律
        3.1.2.3 胸径生长规律
        3.1.2.4 材积生长规律
    3.2 茶条木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3.2.1 生物量生产力
        3.2.1.1 林木单株生物量及其分配
        3.2.1.2 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及其分配
        3.2.1.3 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
        3.2.1.4 乔木层净初级生产力
        3.2.2 碳储量分配格局
        3.2.2.1 茶条木人工林碳含量
        3.2.2.2 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格局
        3.2.2.3 乔木层年净固碳量
    3.3 茶条木的植物营养及养分利用效率
        3.3.1 土壤养分特征
        3.3.2 植物营养元素含量
        3.3.3 茶条木林分营养储量
        3.3.4 营养元素的年净积累量
        3.3.5 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与讨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桂西南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石漠化治理研究现状
    2.1 漠化成因及危害研究
    2.2 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
    2.3 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技术研究
    2.4 石漠化治理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
    2.5 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2.6 广西石漠化治理研究状况
    2.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3 研究区基本概况
    3.1 桂西南石漠化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概况
        3.1.3 桂西南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试验区基本概况
        3.2.1 试验区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概况
        3.2.2 试验区植被及土壤自然概况
        3.2.3 试验区社会经济状况
4 桂西南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保存率
    4.1 试验地概况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林营建及管理措施
        4.2.4 试验林造林保存率调查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桂西南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生长量
    5.1 试验林基本概况
    5.2 试验林调查及分析方法
        5.2.1 造林树种胸径、树高调查方法
        5.2.2 造林树种单株材积计算方法
        5.2.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造林树种树高生长量对比分析
        5.3.2 造林树种胸径生长量对比分析
        5.3.3 造林树种材积生长量对比分析
    5.4 小结
6 桂西南石漠化造林树种枯落物的持水特性
    6.1 研究区概况
    6.2 研究方法
        6.2.1 林下枯落物采集与蓄积量测定
        6.2.2 枯落物持水动态的测定
        6.2.3 枯落物持水能力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树种林下枯落物蓄积量的比较
        6.3.2 不同树种枯落物持水量差异分析
        6.3.3 不同树种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关系分析
        6.3.4 不同树种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关系分析
        6.3.5 不同树种枯落物持水能力的比较
    6.4 小结
7 桂西南石漠化土地类型与造林树种应用
    7.1 石漠化土地类型划分
    7.2 桂西南石漠化土地现状
    7.3 桂西南石漠化的主要特点
    7.4 桂西南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应用策略分析
        7.4.1 轻度石漠化土地
        7.4.2 中度石漠化土地
        7.4.3 重度石漠化土地
        7.4.4 极重度石漠化土地
    7.5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不同树种造林保存率
    8.2 不同造林树种生长量
    8.3 不同树种枯落物持水特性
    8.4 桂西南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A 课题实施相关图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干旱胁迫对10种不同种源地墨西哥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墨西哥柏研究现状
        1.2.1 墨西哥柏引种简介
        1.2.2 墨西哥柏国内外研究
    1.3 抗旱性的定义
    1.4 植物抗旱性国内外研究
        1.4.1 干旱对植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1.4.2 干旱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1.4.3 干旱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4.4 干旱对植物生化指标的影响
        1.4.5 干旱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处理
    2.3 实验方法
        2.3.1 生长指标和根系的测定
        2.3.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生化指标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生长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形态特征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苗高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地径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根系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根系总长度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根系表面积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根系体积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相对含水量和饱和亏缺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叶绿素的影响
        3.3.4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3.5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可溶性糖浓度的影响
        3.3.6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3.7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3.3.8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4 耐旱性综合评价
        3.4.1 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4.2 主成份分析
        3.4.3 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形态特征及生长的影响
    4.2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根系生长的影响
    4.3 干旱胁迫对 10 种墨西哥柏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10 种墨西哥柏在干旱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的综合评价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详细英文摘要

(7)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特征及恢复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2.1 恢复生态学
        2.2 退化生态系统特征
        2.3 退化生态系统的诊断
        2.4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3 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3.1 亚高山的定义
        3.2 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5 研究区域选择及其概况
        5.1 自然概况
        5.2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概况
    6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程度划分及研究点设置
        6.1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划分
        6.2 研究点设置
第二章 不同程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特征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特征
        2.2 植被类型
        2.3 各程度退化林地植物生活型及功能群的组成变化
        2.3.1 植物生活型的组成变化
        2.3.2 植物功能群的组成变化
        2.4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2.4.1 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内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2.4.2 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物种多样性比较
    3 小结及讨论
第三章 不同程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特征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空气温度变化特征
        2.1.1 空气温度日变化特征
        2.1.2 空气温度季节变化特征
        2.2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空气相对湿变化特征
        2.2.1 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特征
        2.2.2 空气湿度季节变化特征
        2.3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地表温度特征
        2.3.1 地表温度日变化特征
        2.3.2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地表温度季节变化特征
        2.4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土壤温度特征
        2.4.1 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
        2.4.2 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特征
        2.5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光照强度特征
        2.5.1 光照强度日变化
        2.5.2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的光照强度季节变化
        2.6 群落内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7 森林退化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程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质特性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退化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特性
        2.1.1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土壤含水量变化
        2.1.2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土壤容重变化
        2.1.3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土壤孔隙度变化
        2.2 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养分特性
        2.2.1 土壤pH值
        2.2.2 土壤有机质
        2.2.3 土壤全N
        2.2.4 土壤水解N
        2.2.5 土壤速效K
        2.2.6 速效P
    3 小结及讨论
第五章 不同程度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特征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
        2.2 土壤种子库科、属、种组成
        2.3 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
        2.3.1 不同土层深度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2.3.2 不同季节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2.4 土壤种子库构成物种的生活型谱
        2.5 土壤种子库垂直结构
        2.6 土壤种子库种类组成的时间动态
        2.7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分析
        2.7.1 不同土层深度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特征
        2.7.2 不同季节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特征
        2.8 不同程度退化林地种子雨特征研究
        2.8.1 种子雨的组成及大小
        2.8.2 种子雨的时间异质性
        2.8.3 植被种子雨与地上植被关系
    3 小结及讨论
第六章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特征及恢复对策
    1 滇西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特征
        1.1 滇西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指标特征值
        1.2 滇西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总体特征
    2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
    3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策略及对策
        3.1 恢复策略
        3.2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手段
        3.2.1 "近自然林业"
        3.2.2 树种选择
        3.2.3 人工混交林营造
        3.2.4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3.3 滇西北亚高山不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对策与实践
        3.3.1 滇西北亚高山不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对策
        3.3.2 恢复实践
    4 小结及讨论
第七章 结论
相关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墨西哥柏引种适应性及耐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墨西哥柏引种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墨西哥柏的引种栽培
        1.3.2 盐胁迫下种子萌发的研究进展
        1.3.3 墨西哥柏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验方案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思路
        2.2.1 试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2.2 研究路线图
    2.3 内容与方法
        2.3.1 物候与生长节的观测
        2.3.2 育苗技术研究
        2.3.3 种子的生理特征
        2.3.4 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及初生幼苗耐盐的研究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物候与生长规律研究
        3.1.1 墨西哥柏1年生播种苗木生长期划分
        3.1.2 苗高、地径年生长规律变化
        3.1.3 墨西哥柏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相关分析
        3.1.4 苗木年生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2 育苗技术总结
        3.2.1 苗圃整地
        3.2.2 土壤管理
        3.2.3 播种育苗
        3.2.4 容器育苗
        3.2.5 苗期管理
        3.2.6 病虫害防治
    3.3 种子的生理特征
    3.4 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及初生幼苗耐盐的研究分析
        3.4.1 盐胁迫对不同种源墨西哥柏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4.2 盐胁迫对各种源墨西哥柏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析研究
        3.4.3 盐胁迫对不同种源墨西哥柏种子相对盐害率的影响
        3.4.4 不同种源种子耐盐能力差异
        3.4.5 盐胁迫对各种源墨西哥柏幼苗生理生化特征的研究
    3.5 墨西哥柏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第四章 墨西哥柏良种筛选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9)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变化与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及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综述
    1.1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1.2 基于森林连续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三章 贵州森林的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贵州森林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3.3 贵州森林的生物量
    3.4 讨论与展望
第四章 1996-2005年贵州森林分布格局与生物量的变化
    4.1 研究方法
    4.2 1996-2005年贵州森林组成与分布变化
    4.3 1996-2005年贵州森林生物量变化
    4.4 2001-2005年贵州森林与石漠化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恢复物种选择现状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物种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5.3 物种的恢复效果
    5.4 数据收集中存在的问题
    5.5 对物种选择现状的合理性分析和建议
第六章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原则、途径与问题
    6.1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6.2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主要途径
    6.3 存在问题与思考
第七章 结论
    7.1 贵州森林的组成与生物量变化
    7.2 贵州的石漠化与生物量分布
    7.3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物种选择现状
    7.4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湘西喀斯特地区樟树生长及生产力的研究 ——以青坪镇生态实验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国内外樟树人工林研究
    1.1 喀斯特地形森林生长发育规律
    1.2 喀斯特地形森林生长发育动态
    1.3 樟树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4 樟树分类
    1.5 樟树良种选育
    1.6 樟树营林技术
    1.7 开展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和土壤
        2.1.4 树种资源
        2.1.5 植被特点
    2.2 研究方法
        2.2.1 种子形态观测
        2.2.2 种子净度测定
        2.2.3 种子优良度测定
        2.2.4 种子百粒重测定
        2.2.5 种子含水量测定
        2.2.6 种子活力测定
        2.2.7 种子发芽率测定
        2.2.8 林分生物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樟树人工林物候规律
    3.2 樟树种子生物学特性
        3.2.1 种子形态特征
        3.2.2 樟树种子鲜、干重及含水量
        3.2.3 种子萌发特征
    3.3 人工林生长规律
        3.3.1 胸径生长
        3.3.2 树高生长
        3.3.3 材积生长
        3.3.4 根系分布规律
        3.3.5 樟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
致谢

四、滇东南岩溶山区4个针阔叶树种造林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渡河干旱河谷优良早实核桃引种适应性研究[D]. 李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2]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林分生长、植物多样性及土壤肥力比较[D]. 李隽宜. 广西大学, 2016(06)
  • [3]广西马山岩溶区不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碳储量[D]. 张健. 广西大学, 2016(02)
  • [4]桂西南岩溶区茶条木人工林生长特性、碳储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D]. 韦吉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5]桂西南石漠化治理造林树种选择研究[D]. 侯远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6]干旱胁迫对10种不同种源地墨西哥柏的影响[D]. 娄晓瑞.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7]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特征及恢复对策研究[D]. 张劲峰. 云南大学, 2012(08)
  • [8]墨西哥柏引种适应性及耐盐性研究[D]. 顾汤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变化与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D]. 田秀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10]湘西喀斯特地区樟树生长及生产力的研究 ——以青坪镇生态实验林场为例[D]. 聂侃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四种针阔叶树种造林试验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