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元素的回收与应用

分散元素的回收与应用

一、稀散元素的回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强,魏瑜吉,王偲瑞,张良,巨蕾,李瑞红,高雪,邱昆峰[1](2022)在《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资源储量估算与潜力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大尹格庄和夏甸两个超大型金矿床的精金矿与尾矿砂中关键元素含量的分析,发现相对于华北克拉通地壳元素丰度,本次分析的稀贵元素Co、Rh、Ir和Ru,稀散元素Cd、Te和Se,稀有元素W和In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特别是Te、Co和Cd超常富集达到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根据伴生有用组分综合评价规范和金矿选矿报告相关参数,分别估算了金矿石和精金矿中可利用的关键金属矿产储量,其中夏甸金矿床内Te储量为69吨(精金矿中52吨)、Co储量为604吨(精金矿中413吨),大尹格庄金矿床内Cd储量为224吨(精金矿中206吨),这些均可直接回收利用。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综合研究表明:Te主体以碲金矿、碲银矿、碲铋矿、碲铅矿和陈国达矿等独立矿物存在,与可见金密切共生;Co常以微量元素形式分布在金成矿早阶段的粗粒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Cd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金成矿晚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和黄铜矿中。进一步通过对典型金矿床中黄铁矿原位和/或单矿物的Te与Co含量对比、并结合矿石中Co与Cd元素组成及其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综合约束了其超常富集特征与资源潜力,揭示新城、玲珑和寺庄金矿床及栖霞异常区分别有约2329吨、1035吨、1553吨和22790吨Co资源量,乳山、新城和焦家金矿床有约1529吨、126吨、216吨Te资源量,仓上、新立、三山岛、寺庄和新城金矿床、以及栖霞和招平北段异常区分别有约47.6吨、78吨、63.7吨、69吨、3564吨、7120吨和696吨Cd资源量;即胶东金矿集区具备近期被综合利用或作为未来潜在接替资源的Co、Te和Cd资源条件,且其展布区域广泛、资源潜力巨大。初步研究已显示胶东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Cd、Te和Co矿床的资源条件,但关键金属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一、其超常富集机理与规律尚不清楚,亟需深入研究。

王静松,李岩,冯怀萱,薛庆国,佘雪峰,王广,左海滨[2](2021)在《钢铁产业集聚区难处理尘泥处理与全量资源化利用进展》文中认为简述了钢铁冶金尘泥现有的处理工艺,具体介绍了回转窑工艺、Oxycup工艺、转底炉工艺.钢铁冶金尘泥目前的处理工艺主要停留在尘泥资源化回收利用的前3个阶段,往往只针对含量较高的部分元素进行分离回收.钢铁产业集聚区的尘泥除了含有Fe、Zn、Pb、K、Na等元素,还富集了大量In、Bi、Sn、Cd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稀散元素,是宝贵的有价资源.随着国家环保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要求,钢铁冶金尘泥已经到了必须100%全部回收利用的新阶段.鉴于此,提出了根据各自的成分特征进行基于产品设计的各种尘泥间的协同搭配、单元技术间的科学耦合和系统集成,实现多组分梯级分离和全量利用的技术方案,希望能够为钢铁企业冶金尘泥的全量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李岩,冯怀萱,薛庆国,佘雪峰,王广,左海滨,王静松[3](2021)在《钢铁产业尘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进展》文中指出我国钢铁产业集聚区内的各类尘泥在企业内部很难得到循环利用。冶金尘泥中含有较高的Fe、Zn、Pb、K、Na等元素,还富集了大量In、Bi、Sn、Cd、I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稀散元素,是宝贵的有价资源。简述了近年来我国钢铁冶金尘泥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火法富集-湿法萃取的综合利用方案。提出了基于尘泥成分特征进行单元技术间的协作搭配,实现尘泥多组分梯级分离和全量利用的思路,希望能够为钢铁企业冶金尘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李磊,万俊峰,马生奎[4](2021)在《氧化锌中稀散元素赋存状态的超声逐级化学提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青海某铟业公司的中间产物氧化锌为试样,利用超声逐级化学提取法研究了氧化锌中稀散元素镓、铟、锗的赋存状态。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促进了提取剂与氧化锌粒子的接触,强化了溶解过程,提高了提取效率;逐级化学提取法所得稀散元素的量与从氧化锌中直接测定所得稀散元素的量接近,说明逐级化学提取实验设计合理;氧化锌中的稀散元素镓、铟、锗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硫化物结合态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少量的镓、锗以铝硅酸盐结合态存在。稀散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可为青海铅锌矿资源中稀散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杨立强,李瑞红,高雪,邱昆峰,张良[5](2020)在《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超常富集特征与机理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胶东是全球唯一已知发育于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内的晚中生代巨型金矿省,也是当今世界仅有的探明金资源储量超过5000吨的三个金矿省之一,被视为检验巨型金矿床成矿新理论和新模型的关键地区。胶东金矿床长期的开发和研究主要聚焦于金,对其共/伴生关键金属尚缺乏关注;但广泛发育含关键元素Te、Re、W、Zr、Cr、La、Ce、Sb、Bi和As的独立矿物。通过对胶东典型金矿床内关键元素赋存状态的分析,发现它们主要以微米矿物集合体、纳米颗粒或类质同象固溶体的形式出现,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通过对12个典型金矿床内关键元素的含量分布和富集特征的初步研究表明,相对于华北克拉通的地壳元素丰度,本次分析的Cr、Co、Cd、Rb、Nb、Ta、Hf、W、Sn、Sb、Bi、As和除Ho之外的其它15种REE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富集。其中,Sb超常富集与Au共生形成浅成造山型金锑矿床,暗示该区可能成为重要锑资源接替区; Cd、Co、Nb、Rb、As和Bi超常富集达到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显示出良好的资源潜力,尤其是Cd已具备综合利用的资源条件; Cr、Se、Te、Re、W和LREE超常富集接近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或已发现超常富集的载体矿物,可作为未来潜在的接替资源;而Ta、Hf、Sn和HREE远低于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且载体矿物过于稀少和细小或尚未被发现,发生超常富集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虽然目前对胶东金矿床中关键元素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极其薄弱,对其超常富集机理的研究尚属空白;但胶东金成矿系统的勘查和研究积累厚实、资料丰富,且其内蕴藏的矿石量巨大、已有矿业基础设施和选矿设备完善、选矿工艺先进。深入研究胶东金矿床中关键元素源-运-聚超常富集机理,可为丰富"非常规类型关键元素成矿系统"理论体系和胶东及类似金矿床中关键元素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唐文春,段威,杨贵兵,黄健,王焕国,张飞[6](2020)在《四川旺苍二叠系吴家坪组铼、硒等稀散元素找矿新发现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稀散元素因其在地质体中极分散的特点,极难形成独立矿床。通过找矿预测研究,在四川旺苍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一段首次发现了独立的铼硒富集层位,具沉积改造成矿特征。局部地段稀疏钻探工程探获铼资源量61.4 t,硒3000 t,显示了巨大的铼硒找矿潜力。考虑到同层位钒钼矿层形成分层富集、相互伴生,矿石经济可选,综合回收元素多的特点,本区有望成为中国紧缺新兴战略资源成矿新类型的重要成矿带,且具有赋矿层位稳定、矿化均匀、规模巨大的特点。

俞汉强[7](2020)在《原位构筑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及其深度吸附光伏废弃物中稀散元素硒和碲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最有潜力的环境治理材料之一,纳米零价铁(NZVI)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化学性质活泼、还原能力强且具有环境安全性,在修复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和各种有机物污染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工艺主要包括液相还原法和氢气还原法,本文采用这两种方法制备了纳米零价铁及其复合材料来研究对水溶液中硒、碲的吸附效果。1、本文首先制备了具有棒状结构的FeOOH,然后在氢气的环境下还原得到棒状的纳米零价铁。通过SEM、TEM、XRD、XPS和BET等多种分析技术对磁性NZVI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棒状纳米零价铁成功制备且具有64.43 m2/g的比表面积和2.80 nm的平均孔径。吸附过后,XPS的数据显示,纳米零价铁的表面被碲所覆盖,证明了其良好的吸附效果。实验还研究了初始溶液浓度、纳米零价铁用量、溶液pH、干扰离子、吸附时间、吸附温度等参数对碲吸附效率的影响,并且由于纳米零价铁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最终其最高吸附量为190 mg/g,分离效率可达90%左右。此外,本文中通过在吸附后的材料周围放置了一块磁性较强的磁铁,实现了简单的分离回收。2、将层状双金属氧化物(LDO)与液相还原法制备出的颗粒状米零价铁结合,合成出具有物理和化学双重吸附效果的多孔NZVI/LDOs复合材料。通过SEM、TEM、XRD、BET等测试,确定了NZVI/LDOs复合材料的形貌和晶体结构,发现纳米零价铁均匀分布在LDOs片表面,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别扩大到了134.04m2/g和10.15 nm。通过控制pH、干扰离子、浓度和温度,在最佳吸附条件下,该复合材料对碲的最大吸附量达500 mg/g,去除率可达95%左右。LDOs的引入有效的解决了纳米零价铁颗粒间的团聚问题,最大化了其吸附能力。3、利用原位生长法,在棉纤维表面大规模制备棒状纳米零价铁阵列,再通过氢气还原法得到NZVI/C复合材料。不仅实现了纤维上有序棒状纳米零价铁阵列的可控制备,解决了纳米零价铁的团聚问题,而且可以推广到各种纤维材料上,操作简便,原料廉价。4、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原料,经混酸刻蚀后重新组装制备得到碳纳米管膜,作为基地材料。利用液相还原法将纳米零价铁颗粒附着在碳纳米管膜的表面得到动态NZVI/ACNTs杂化膜,该复合材料具有高达800 mg/g的吸附性能,并且经过一个吸附循环后,杂化膜可以通过简单的酸处理,回收碳纳米管膜并进行重复利用。

张松,王宇,陈婷[8](2019)在《铅锌矿伴生金、银、铟、锗和镓综合回收利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我国铅锌矿中伴生贵金属金、银和稀散金属铟、锗和镓的资源概况,对相关回收技术进行了阐述。铅锌矿中的伴生金、银主要赋存于铅矿物中,低碱性条件有利于伴生金、银的浮选回收。稀散元素铟、锗和镓主要赋存于锌矿物中,回收率随锌矿物回收率的增加而增加;抑制锌的ZnSO4对稀散元素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CuSO4活化剂可显着提高稀散元素的品位及回收率。

温汉捷,周正兵,朱传威,罗重光,王大钊,杜胜江,李晓峰,陈懋弘,李红谊[9](2019)在《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主要科学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散金属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高、精、尖科技和未来能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稀散金属的储量相对稀少且地域分布高度不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存在较高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其"稀"、"伴"、"细"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认识的薄弱,元素超常富集机理的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近20年以来关于稀散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类型和成矿专属性、资源储量评估、超常富集机制等方面,突破了"稀散金属不能形成独立矿床"的认识,初步建立了稀散金属成矿理论体系。稀散元素的超常富集往往需要十分苛刻的条件和特殊的地球化学过程:铼的超常富集受制于地幔熔融过程和洋壳沉积物的再循环,以及岩浆氧逸度、去气过程;铟与锡的关系紧密,岩浆中镁铁质矿物结晶过程及挥发组分控制成矿热液中铟的金属量;碱性岩的幔源性、高氧逸度、高挥发性促进碲的迁移和富集,铁锰结壳中δ-Mn O2或Fe OOH可以吸附大量的碲;镉的超常富集行为主要与锌相关,不同类型铅锌矿床中镉的富集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别;锗在铅锌矿床中主要以类质同象替代锌进入闪锌矿中,煤层中倾向于和有机质结合形成锗的络合物及有机化合物。基于已有认识,今后应当重点加强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稀散金属富集控制的研究,壳幔相互作用、热液过程、表生风化沉积以及多期多阶段地质事件耦合机制的研究,以及非常规类型稀散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研究。本专辑报道了近年来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13篇文章,主要涉及岩浆热液型矿床、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表生风化-沉积过程中稀散金属的富集成矿,以及稀散金属矿床的探测技术与预测方法研究等。

皮桥辉,王登红,缪秉魁,张青伟,陈云,荆元,王婵,夏志鹏[10](2014)在《大厂矿区尾矿稀散资源分布规律与潜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许多矿山开采和选矿排放的尾砂中蕴藏丰富的伴生金属资源,随着这类矿产资源价格上涨,尾砂伴生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大厂矿集区茶山、车河、长坡和绿荫塘四个尾矿库中铟、镉、镓、锗等稀散元素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以期评价其潜在经济价值。调查结果表明,解放前修建的绿荫塘老尾矿库尾砂稀散元素铟、镉、锗均远超过工业品位,具有一定开采价值。70年代修建的长坡尾矿库铟、镉达到工业品位;90年代修建的车河、茶山尾砂库只有铟达到工业品位。四个尾矿库中稀散元素含量与尾砂来源和选矿水平密切相关,并发生次生淋滤富集作用。对环境有毒害的稀散元素镉尽管含量较高,但其主要赋存在闪锌矿中并没有释放到土壤环境中产生污染。这些调查研究结果将为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二、稀散元素的回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稀散元素的回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资源储量估算与潜力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赋存状态
2 典型金矿床中可利用关键金属含量和矿产储量
    2.1 关键金属含量与富集特征
        2.1.1 稀贵元素
        2.1.2 稀散元素
        2.1.3 稀有元素
        2.1.4 稀土元素
    2.2 可利用关键金属矿产储量
3 胶东金矿床中可利用关键金属资源潜力评价
    3.1 Co
        3.1.1 超常富集特征
        3.1.2 区域资源潜力
    3.2 Te
    3.3 Cd
4 结论

(4)氧化锌中稀散元素赋存状态的超声逐级化学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制备
        1.2.2 稀散元素赋存状态的提取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稀散元素质量浓度的测定结果
    2.2 各相态稀散元素含量的比较
3 结论

(5)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超常富集特征与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造山型金矿床中关键金属基本特征
    1.1 矿物学特征
    1.2 金属迁移与沉淀
        1.2.1 金属萃取与迁移
        1.2.2 金属沉淀机制
    1.3 关键金属资源
2 胶东金矿床中关键元素赋存状态
    2.1 矿物学特征
    2.2 赋存状态
3 胶东金矿床中关键元素含量分布与富集特征
    3.1 稀贵元素
    3.2 稀散元素
    3.3 稀有元素
    3.4 稀土元素
    3.5 其它关键元素
4 讨论
    4.1 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超常富集特征
        4.1.1 与金形成共/伴生矿床(体)
        4.1.2 达到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
        4.1.3 接近伴生组分综合评价品位或已发现超常富集的载体矿物
        4.1.4 其它关键金属元素
    4.2 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机理
    4.3 研究展望与未来方向
        4.3.1 关键元素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
        4.3.2 关键元素源区性质与萃取机制
        4.3.3 关键元素输运过程与深部驱动
        4.3.4 关键元素沉淀条件与聚集机理
        4.3.5 非常规类型关键元素成矿系统
5 结论

(6)四川旺苍二叠系吴家坪组铼、硒等稀散元素找矿新发现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地质特征
3 矿化特征
    3.1 采样及分析测试
    3.2 含矿岩系
    3.3 矿(化)层
    3.4 矿石特征
4 可选性研究
5 找矿潜力及意义
    5.1 找矿潜力
    5.2 意义
6 结语

(7)原位构筑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及其深度吸附光伏废弃物中稀散元素硒和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稀散元素硒碲的提取方法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电解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膜分离法
        1.2.5 吸附法
    1.3 纳米零价铁及其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纳米零价铁材料的概述
        1.3.2 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3 纳米零价铁及其复合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性棒状纳米零价铁对水溶液中碲的分离回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棒状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2.2.3 结构表征
        2.2.4 吸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零价铁的表征
        2.3.2 纳米零价铁的吸附性能
        2.3.3 碲的回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状纳米零价铁/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对碲的联合吸附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NZVI/LDOs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结构表征
        3.2.4 吸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ZVI/LDOs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NZVI/LDOs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3.3.3 碲的回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棉纤维表面大规模可控制备纳米零价铁棒阵列实现对硒的高效吸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NZVI/C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结构表征
        4.2.4 吸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ZVI/C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NZVI/C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碳纳米管杂化膜的原位制备用于碲的高效提取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动态NZVI/ACNTs杂化膜的制备
        5.2.3 结构表征
        5.2.4 吸附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动态NZVI/ACNTs杂化膜的表征
        5.3.2 动态NZVI/ACNTs杂化膜的吸附性能
        5.3.3 动态NZVI/ACNTs杂化膜的重复性使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铅锌矿伴生金、银、铟、锗和镓综合回收利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铅锌伴生稀贵金属资源概况
    1.1 伴生金、银资源概况
    1.2 伴生稀散元素资源概况
2 铅锌矿中伴生稀贵金属综合利用现状
    2.1 铅锌矿伴生金的回收
    2.2 铅锌矿伴生银的回收
    2.3 铅锌矿伴生铟、锗和镓的回收
3 结语

(9)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主要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稀散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历史和现状
2 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存在的科学问题
    2.1 Re的超常富集机制
    2.2 In的超常富集机制
    2.3 Te的超常富集机制
    2.4 Cd的超常富集机制
    2.5 Ge的超常富集机制
3 稀散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4 主要进展

(10)大厂矿区尾矿稀散资源分布规律与潜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厂矿集区尾矿库简介
2 采样与样品分析
3 分析结果
    3. 1 茶山尾矿库稀散元素特征
    3. 2 车河尾矿库稀散元素特征
    3. 3 长坡尾矿库稀散元素特征
    3. 4 绿荫塘尾矿库稀散元素特征
4 讨论
    4. 1 尾矿库中稀散元素及相关元素的空间变化特征
    4. 2 四个尾矿库稀散元素含量特征比较
    4. 3 四处尾矿库体积测算与稀散元素储量估算
    4. 4 尾矿中元素的相关性及稀散元素镉对环境污染
5 结论

四、稀散元素的回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资源储量估算与潜力初探[J]. 杨立强,魏瑜吉,王偲瑞,张良,巨蕾,李瑞红,高雪,邱昆峰. 岩石学报, 2022
  • [2]钢铁产业集聚区难处理尘泥处理与全量资源化利用进展[J]. 王静松,李岩,冯怀萱,薛庆国,佘雪峰,王广,左海滨. 工程科学学报, 2021
  • [3]钢铁产业尘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及进展[A]. 李岩,冯怀萱,薛庆国,佘雪峰,王广,左海滨,王静松.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二), 2021
  • [4]氧化锌中稀散元素赋存状态的超声逐级化学提取研究[J]. 李磊,万俊峰,马生奎.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1(05)
  • [5]胶东金矿床中关键金属超常富集特征与机理初探[J]. 杨立强,李瑞红,高雪,邱昆峰,张良. 岩石学报, 2020(05)
  • [6]四川旺苍二叠系吴家坪组铼、硒等稀散元素找矿新发现及意义[J]. 唐文春,段威,杨贵兵,黄健,王焕国,张飞. 地质通报, 2020(05)
  • [7]原位构筑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及其深度吸附光伏废弃物中稀散元素硒和碲的研究[D]. 俞汉强. 江苏大学, 2020(02)
  • [8]铅锌矿伴生金、银、铟、锗和镓综合回收利用综述[J]. 张松,王宇,陈婷. 贵金属, 2019(S1)
  • [9]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主要科学问题[J]. 温汉捷,周正兵,朱传威,罗重光,王大钊,杜胜江,李晓峰,陈懋弘,李红谊. 岩石学报, 2019(11)
  • [10]大厂矿区尾矿稀散资源分布规律与潜力评价研究[J]. 皮桥辉,王登红,缪秉魁,张青伟,陈云,荆元,王婵,夏志鹏. 地质与勘探, 2014(02)

标签:;  ;  ;  ;  ;  

分散元素的回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