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三种治疗方法疗效观察

痛风性关节炎三种治疗方法疗效观察

一、痛风性关节炎三种治法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邹昕[1](2021)在《降酸降脂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将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与单独使用依托考昔片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从而更近一步观察分析出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安全性。为广泛应用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依据,并且为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方法:将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风湿病科门诊的7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辨证为湿热蕴结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依托考昔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降酸降脂膏治疗,两组在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上)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变化、ESR值的变化、CRP值的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关节色红、关节肿胀、关节发热、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口渴、小便黄)积分的变化、血尿酸值的变化。结果:1.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P值均大于0.05,经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下降程度较治疗前显着,表明治疗组能明显缓解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ESR、CRP值的比较: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P值均大于0.05,经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ESR、CRP值均下降,下降程度较治疗前显着,表明治疗组能明显缓解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ESR、CRP值。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6.11%。对照组有效率55.5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后治疗组在关节肤色、关节肿胀、关节发热、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口渴等症状的治疗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验针对小便黄症状的疗效相当(P>0.05)。6.治疗前后的血尿酸的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1周、2周、4周的血尿酸数值与治疗前比较,经过配对t检验,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周、4周的血尿酸数值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尿酸数值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2周、4周后血尿酸数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有效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2.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对于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上,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石晗[2](2021)在《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演变研究》文中提出痛风(Gout)是古老而广泛流行的疾病,公元前的医学史中已有记载,其患病率在全球呈年轻化和逐年升高的态势。最新数据表明,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证据分级及规范化的推荐系统被提出,其中古籍和医案是重要证据来源。目前,中医药传承迭经朝代更替,对痛风中医古籍的研究,进行了大量文献挖掘的工作,有助于找到其中的共性规律,但对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系统梳理和纵向把握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将理论文字进行量化,对历代痛风的经验认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变化差异,将有助于梳理疾病认识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过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研究运用相似度计算方法,对历代痛风的中医理论认识进行相似度比较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古籍中痛风理论认识的同时,以期发现其中变化规律,探讨该病中医认识传承发展的演变过程。一、研究目的系统梳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记载,纵向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对痛风的理论认识,展示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呈现疾病认识变化过程的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相似度计算方法,将历代痛风的中医理论进行量化,比较不同时期理论认识的差异,分时期呈现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演变过程。三、研究内容1.系统整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中医文献理论认识1.1 选定有关痛风的中医古代病名。1.2 按照《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痛风的诊断依据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根据选定的中医古代病名,系统整理有关痛风的症状、病因病机状记载;元代之后逐步完善,出现痛有定处,关节痛时发时止的记载;宋元时期是转折时期;到了明清,对症状的认识更加全面,与现代痛风相关的主要关节症状均有所涉及。4.痛风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朝代间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晋南北朝与隋唐的病因病机相似度最高(56%),宋元间相似度最低(28.5%)。隋唐之前对痛风病因的认识以外感风寒湿邪为主;此后从外感病因向内伤病因过渡,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多元;宋代认为痛风与气滞、血瘀、痰湿、阴虚密切相关,出现酒湿痰痛风方,注意饮食内伤及饮食饮酒禁忌;元代提出痛风“血热”理论,并与痰、湿、热、瘀密切相关。明清进一步完善,总体病位在肝肾脾胃,病因病机包括外感、内伤,外感以风寒湿邪为主,内伤包括痰湿瘀血、气滞血瘀、湿热、血虚内热、阴虚、胃热以及饮食内伤。5.痛风用药相似度比较明清用药相似度最高(76%),其他时期用药相似度都在30%以下。对用药进行功效划分,宋代之前以温里、祛风散寒为主;宋代以补益肝肾、清热化瘀的药味增多;元代增加了清热祛湿、行气凉血活血、祛痰类药物。到了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治疗经验主要以补益肝肾、清热祛湿、行气活血通络为主,并且可见痛风缓解期医案和预防性用药方案的记载。四、研究结论1.理论研究1.1 系统梳理历代痛风中医理论认识脉络通过相似度的比较发现,历代医家对痛风的理论认识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其中症状相似度从升高到降低;病因病机相似度呈现隋唐之前相似度较高,宋元开始降低并逐步趋于平缓的趋势;用药方面,明清用药相似度最高。总结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虚为本,湿热痰瘀、血热气滞为标,常因外感或饮食内伤诱发;治疗方案以分期治疗为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泻浊化瘀、祛风除湿为法,辅以益气、顾护脾胃之品,非急性期注重改善体质,培本清源,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养血敛阴为法,同时控制饮食、预防复发是关键。1.2 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和用药,并根据朝代划分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时期。1.3 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时期的规范化预处理,建立数据库。2.相似度算法的测试和选定经过对症状和病因病机进行欧氏距离、空间向量和本体概念相似度的测试,选择能体现中医术语间层次的本体概念相似度,作为朝代间症状和病因病机的相似度算法。对不同时期的用药进行字面层次的比较,通过对常用集合相似系数,Jaccard相似系数和Dice相似系数进行测试,选择数值差异更明显的Dice相似系数作为用药相似度的比较方法。通过测试,最终确定适合本研究的本体概念相似度和Dice相似系数作为研究方法。3.痛风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的相似度比较将规范后的秦汉至清代痛风的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进行量化。通过本体概念相似度对症状相似度、病因病机相似度进行比较,并对其中的主要症状、病因和病位相似度做进一步比较。通过Dice相似系数进行朝代间用药相似度比较。三、研究结果1.基本数据本研究最终纳入143部中医着作中有关痛风的中医理论数据,包括中医论着、方书、本草和医案医论,年代跨度从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清。2.痛风综合相似度比较将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的相似度值各设定33%加权计算,得到朝代间痛风理论的综合相似度。结果表明朝代间综合相似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秦汉和晋南北朝时期相似度最低(29.4%),晋南北朝至明之间相似度在30%~35%之间,明清时期相似度最高(47.8%)。3.痛风症状相似度比较朝代间症状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医家对痛风症状的认识相似度呈现从升高到降低的过程。宋元之前症状相似度较高,对症状的认识较为集中,主要以关节肿痛为主;宋代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昼静夜剧,间歇发作的症1.2.1 肝脾肾虚为本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有云:“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载“四季脾旺不受邪”,同时提出肝肾阴血不足是痛风发病的内在病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发挥。隋代,《诸病源候论》对仲景观点做出解释,由气血不足外受风邪,风邪气血搏结引起;宋代,《圣济总录》解释了素体肝肾亏虚,气血衰弱,外受风寒导致血气凝滞,诸筋失养而发病;明代,《寿世保元》指出午后痛甚者血弱阴虚更甚;到了清代,明确了肝肾两虚为病机之本的观点。后世医家逐步认识到痛风发病也与脾土中焦、水湿运化密切相关,提出脾胃虚弱致痛风论,《成方切用》中提出脾肾两虚致痛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程日久,肝肾精血虚弱,筋骨失养,尤其是病程后期,出现关节疼痛反复,关节变形等症状,痛风肝肾阴血不足的观点一直沿用至今,被现代医家所认可。近现代,也有诸多医家从脾胃或脾肾论治痛风。1.2.2 湿热痰瘀、血热气滞为标宋代,开始认识到湿热痰浊、血瘀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仁斋直指方论》首载酒湿痰痛风方;元代《丹溪治法心药》载饮酒痛风方;明代,《万病回春》提出痛风与“痰”密切相关;到了清代,《证治汇补》认为痛风者素体气血亏虚,内有痰湿瘀血;《辨证录》中有湿痰瘀结“生块”的记载,与现代认识的痰湿胶结、沉积日久成痛风石的认识相近。隋代提出痛风热毒学说;唐代,孙思邈承继热毒理论创立犀角汤;元代,朱丹溪将热毒具象,提出痛风血热论,详细阐述为血分蕴热,又外受寒湿,浊邪凝滞于血脉,污浊凝涩而发病;明代,提出血热是由于肝火旺而血热,火旺而肝血虚;到了清代,在仲景理论基础上深化,认为肝肾阴血亏虚为本,热毒流注关节而发病。湿、热、痰、瘀交合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被后世医家认可并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浊瘀热毒理论被现代医家认可和发扬,如朱良春教授提出从“浊瘀”论治痛风。1.2.3 外感和饮食内伤诱发《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仲景承接《黄帝内经》风寒湿邪致痹学说,提出外感风寒是痛风重要诱发因素;唐代,认识到痛风关节痛是由于体虚又感风寒暑湿外邪所致;到了清代,更详细阐述了风寒湿邪凝滞气血经络,荣卫之气受阻而致痛风发病。汉代,《金匮要略》中就有酒客受风致历节痛发的记载;后世又进一步发挥,明代《万病回春》有酒色受风湿致痛风病发的记载;到了清代,王孟英更详细阐释膏粱厚味化热致痹理论。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痛风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若遇外感或饮食不慎则易诱发急性关节炎。1.3 痛风治疗的演变1.3.1 急性期驱邪为主汉代,《金匮要略》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体虚外感风寒之历节肿痛;唐代,孙思邈从热毒论治痛风,设防己汤和犀角汤;王焘从风湿风毒论治,设立大风引汤;宋代,《仁斋直指方论》载酒湿痰痛风方,以黄柏、苍术清热燥湿;《太平圣惠方》载虎杖散方治疗顽固性疼痛;元代,朱丹溪创立上中下痛风方,祛风散寒、祛痰消瘀,以饮酒痛风方清热燥湿;清代,《医学正传》载加味三妙丸治疗两足疼痛如火燎之痛风。痛风急性期,湿热浊毒结聚,邪正相争,可耐攻伐,以清热解毒、泻浊化瘀、祛风除湿为法,辅以益气、顾护脾胃之品;可配合行气、疏经通络等药味,动静相合;对于顽固性疼痛,注意加用祛痰泻浊,行瘀止痛之品。1.3.2 缓解期培本清源明清记载的关节痛缓解期病案,以及载于《张氏医通》中湿热痹证急性期过后未病先防的用药方案,在痛风缓解期治疗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对于病程日久,肝肾不足者,注重补益肝肾、坚骨益筋。宋代《圣济总录》中以羌活丸方治疗腰脚不遂,五劳七伤六极;明代《简明医彀》对于气血不足之关节红肿,以四君子加味;到了清代,《冯氏锦囊秘录》中对于肝肾阴虚内热,风湿内攻所致痛风腰膝冷痛,以独活寄生汤治疗;《成方切用》中对元阳不足、劳伤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出现痛风肢节痛痹,以右归丸治疗。湿热浊瘀阻滞日久,机体气血不充,由实转虚,此阶段为痛风缓解期,是改善体质,培本清源的关键时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养血敛阴等治法。1.3.3 病后防复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第一次出现关节痛忌食生冷鱼肉油腻之品的记载;明代《寿世保元》中提出禁酒、海鲜和肥甘厚腻;《普济方》中提到忌食猪肉、冷水;清代,《证治汇补》明确载有痛风禁忌,指出“肉属火,性能助火”,对于痰火而痛者当禁食厚味。饮食禁忌、限制高嘌呤摄入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一环,注重饮食调养、预防复发的观点从古代沿用至今。2.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以痛风这一疾病为切入点,利用相似度算法,将历代有关痛风的中医理论进行量化,比较不同时期理论认识,对痛风中医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此方法可以保持中医理论原有的特点,在探索疾病中医理论演变方面具有可行性。五、创新点1.系统梳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辨治理论,通过相似度算法,形象和系统的展现痛风中医理论传承发展的脉络和变化。2.将相似度算法首次应用于中医理论研究,探求符合中医文本特点的比较研究方法,为病症中医理论演变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马静[3](2021)在《当归拈痛汤联合刺络放血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当归拈痛汤联合刺络放血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观察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分析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经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当归拈痛汤联合刺络放血法治疗,对照组予塞来昔布治疗;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3d、第7d的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即刻止痛效果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即刻显效率83.78%,对照组即刻显效率6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前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3d、7d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水平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第7d下降水平比第3d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第3d、7d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第3d、7d均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当归拈痛汤联合刺络放血法能有效改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水平,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程德均[4](2021)在《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并与口服依托考昔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血尿酸的变化,以探求临床中医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最佳临床方案。方法本研究试验对象选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及风湿免疫科中确诊为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60例,通过随机数字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依托考昔治疗)和治疗组(电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穴位贴敷,电针操作,选取患侧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溪、内庭、阿是穴等,针刺行针得气后,在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丰隆接华佗牌电子脉冲治疗仪(SDZ-Ⅲ),选用疏密波(2/100HZ),操作者调节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穴位贴敷操作,用自制的穴位贴贴敷于涌泉、太冲及阿是穴,每日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依托考昔,每日一次,一次120mg,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血尿酸。在治疗前和每次治疗后用疼痛视觉模拟积分量表评估关节疼痛程度,评估疼痛缓解和疼痛持续时间。根据临床疗效分级标准计算各组临床疗效。详细记载不良反应及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何种更佳,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疼痛积分、肿胀积分和关节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经t检验分析,差异明显(P<0.01);(1)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治疗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分析两组差值,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显着,t=-2.111,P=0.039<0.05,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中有统计学意义;(2)肿胀积分方面,治疗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t=-2.588,P=0.012<0.05,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统计学意义;(3)关节活动度积分方面,治疗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t检验分析,t=-2.421,P=0.019<0.05,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疼痛积分、肿胀程度积分、关节活动度积分,且电针结合穴位贴敷较依托考昔治疗效果更优。2.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持续时间对比:两组疼痛缓解时间组间对比,经t检验,t=-11.351,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疼痛持续时间组间对比,经t检验,t=-7.641,P=0.00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和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电针联合穴位贴敷相对于依托考昔可以更快地控制痛风急性发作的关节疼痛,缩短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3.实验室指标比较:(1)血尿酸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2)CRP比较,治疗结束后,无论是各组组内的差异还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IL-1β比较,两组组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组均可有效改善AGA患者炎症指标(CRP、IL-1β),且治疗组在改善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方面优于对照组,电针结合穴位贴敷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4.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Z=-3.902,P<0.001<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果表明: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AGA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依托考昔。结论电针联合穴位贴敷在改善AGA患者关节疼痛、红肿和关节功能障碍、炎症指标值得肯定,除此之外,还具有降低AGA患者血尿酸的功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席雅婧[5](2021)在《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已成为了一种常见病。关节炎作为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因其具有反复发作、发作时剧烈疼痛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痛风性关节炎迁延不愈,除造成关节长期疼痛和骨质受损外,还会引起痛风石甚至肾脏的损害,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目前痛风性关节炎尚无根治的办法,西医主要应用抗炎、止痛的方法来治疗急性期的关节疼痛等症状;在缓解期以降尿酸治疗为主,以控制病情、防止急性发作。虽然药物起效迅速,但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可能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佳。中医对痛风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安全性高等优势,已在临床中得到了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更是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与西医对本病的有效控制相结合,可增强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对痛风的研究不断深入,慢病管理也被认为是干预痛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将治疗与慢病管理相结合可能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新模式。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本文从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以及慢病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方联合西药洛索洛芬钠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调查患者的生存质量,探索适合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模式。方法:将72例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洛索洛芬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清热利湿方加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疼痛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SUA)、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7(IL-3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记录不良反应。应用痛风影响量表(GIS)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实施慢病管理作为基础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6例中,总体有效率为94.1%;对照组36例中,总体有效率为84.8%。经秩和检验,Z=-1.351,P>0.05,说明两组疗效相当。2组治疗后ESR、CRP、SUA、IL-1β、IL-6、IL-8、TNF-α、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GIS平均得分为73.04±7.988,各维度得分分别为:①痛风整体的担忧:83.77±14.99;②痛风药物的不良反应:83.68±14.23;③未满足痛风治疗需要:38.77±20.23;④发作期间对痛风的担忧:81.16±16.76;⑤发作期间的良好状态:67.90±23.79。结论:1、清热利湿方联合洛索洛芬钠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痛风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涉及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同时接受调查的患者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规范化治疗流程并不了解,对治疗的期望值偏高。

管媛媛[6](2021)在《吴深涛教授从内毒论治痛风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 本研究是对导师吴深涛教授从内毒论治痛风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具体内容包括痛风相关文献整理、内毒基本理论概述、从内毒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以及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个案研究。在分析痛风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总结吴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痛风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并将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相结合,使前两部分总结之学术思想和经验付诸于实践,旨在对诊疗过程中的辨治方法进行深入剖析,探索吴师知常达变的思维模式和进一步完善治疗策略。方法 1.以“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亚临床痛风”、“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等具体病名和“毒”、“解毒”、“经验总结”等关键字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并整理文献资料,了解痛风的病因病机、诊疗和内毒理论的基本内容。2.通过吴师口耳亲授、整理跟师笔记和医案资料、研读吴师着作和公开发表的论文、实验研究等方式总结诊疗经验。收录跟诊过程中代表性验案,采取前有医案后设按语的形式进行整理,以探讨吴师从内毒论治痛风的临床辨治思路,以期能够更加直观、更有针对性地体现吴师治疗痛风的经验。3.选取1例典型个案,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吴师指导下,研究者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修正再计划的程序实施干预,进行深入研究,如此螺旋式进行了3轮,患者病情得到了改善。结果 1.内毒的病因涉及现代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环境、空气、食物污染等非感染性为主流之诸多方面,概括为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和物毒内蓄。痛风是内毒辨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病因病机具有内毒之共性,亦有痛风之特性。痛风发病最重要的病因为先天体质因素加饮食失宜,病理机制概括为:脾胃升清降浊失司,脾不散精,食谷不化反生浊淤酿毒,内毒是其核心要素。基于此,痛风的现代中医病名应以“浊毒痹”为宜,其传变规律为由气及血,再深入脉络、筋骨。2.内毒论于痛风治疗的具体应用应遵循“分期、辨证、综合”的原则。痛风根据病变阶段可分为潜伏期、发作期和缓解期。潜伏期以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为主,浊淤初蕴者,处以自拟芳淡渗浊饮芳香化浊、淡渗利湿;浊淤化热者,处以自拟渗浊运脾汤清热化浊、健运脾气。发作期以浊毒内蓄血脉为主,湿热壅盛者,处以自拟十妙解毒饮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痰瘀毒结者,处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祛痰化瘀、清热解毒。至缓解期多正胜邪退,以肝肾不足为主,脾不散精者,处以自拟十味白术散运脾化浊、益气养阴;肝肾不足者,处以健步虎潜丸化裁补益肝肾、清热通络。3.所观察病例经过3轮行动研究,患者症状消失,血尿酸水平已降至正常范围,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于外无毒症内有指标异常的阶段,临床可以参考检测指标来辨病用药,最终形成之辨指标用药与“辨病、辨证、辨体”相结合的综合性诊疗思维方式,以丰富中医内毒病诊疗之内涵。结论 本研究从临床出发,最终又回归临床。吴师临证多年,学验俱丰,深谙当今时疾之发病特点,从“内毒”立论,认为现代痛风的病因病机为脾胃升清降浊失司,脾不散精,食谷不化反浊淤酿毒,内毒是其核心要素。治疗上将痛风之发病阶段划分为潜伏期、发作期、缓解期,遵循“分期、辨证、综合”的原则,同时注重饮食调摄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另外,对于痛风外无毒症,内有指标异常的阶段,临床可以参考检验指标来辨病,进而指导遣方用药,注重学习吴师临证过程中知常达变的辨证思维方式,反复体会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及加减变化,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

吴雪彤,王玲[7](2021)在《中医内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痛风性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长和各医家对本病的不断探究,其治法也呈多元化。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可知,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且有疗效显着、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临床诊疗值得推广。

杨建萍[8](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李福星[9](2021)在《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评估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方法:根据设定的纳入标准,收集2019年5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5例。在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托考昔片120mg,口服,1/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逐风颗粒,每日一剂,早晚开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7天。记录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肝肾功等相关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及安全性评估。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结束后,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治疗组治疗本病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受累关节VAS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炎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中药组(P<0.05)。5.血尿酸: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治过程中,未出现血、尿、粪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的异常,对照组出现1例轻度胃脘部胀满不适,询问原因并处理后继续给药,未有不适症状,证明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用药均较为安全。结论:清热逐风颗粒联合依托考昔片不仅可显着改善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局部肿痛等临床症状,而且能明显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减轻痛苦,且安全性良好,可作为临床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方案。

洪梦颖[10](2021)在《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治疗前对2组患者进行痛风健康教育,治疗上对照组仅予西药口服,治疗组予西药口服+热痹散穴位贴敷(阴陵泉双、曲池双、太白双、阿是穴),通常留置3-4小时,治疗过程中皮肤出现过敏现象则停用,若对症处理后可恢复状态则继续完成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0天。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关节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评价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该病的疗效。结果50例入选患者均完成本次课题研究。(1)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观察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观察资料有可比性。(2)关节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该指标均较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该指标均较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该指标均较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对照组为68%,经秩和检验,Z=-2.620,P=0.00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对照组出现3例胃肠道不适,其中1例可自行缓解,余2例经对症处理后继续完成后续治疗,治疗组出现1例贴敷部位轻微过敏现象,自行缓解后继续完成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2%,治疗组为4%,经秩和检验,Z=-1.011,P=0.312>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式安全可靠。结论本研究中治疗组的方案不仅可以减轻患者关节疼痛,有效降低患者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还能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且该法经济安全、疗效显着。

二、痛风性关节炎三种治法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痛风性关节炎三种治法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降酸降脂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中医的认识
    2.现代医学的认识
    3.导师的认识
    4.降酸降脂膏临床用药特点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痛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施治
        4. 现状与思考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文本相似度算法概况
        1. 应用范围
        2. 相关概念
        3. 分类
        3.1 表面文本相似度
        3.2 语义文本相似度
        4. 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5. 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基本数据来源
        3.2 数据内容选定
        3.3 数据检索与筛选
        3.4 数据处理与规范化
        3.5 方法的测试与选定
        3.5.1 症状相似度算法
        3.5.2 病因病机相似度算法
        3.5.3 用药相似度算法
    4. 研究结果
        4.1 痛风古代相关病名分布
        4.1.1 痛风
        4.1.2 历节
        4.1.3 白虎风
        4.1.4 风痹
        4.1.5 痛痹
        4.1.6 痹证/症/病
        4.2 综合相似度比较
        4.3 症状相似度比较
        4.3.1 朝代间症状相似度
        4.3.2 朝代间主要症状相似度
        4.4 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
        4.4.1 朝代间病因病机相似度
        4.4.2 朝代间病因相似度
        4.4.3 朝代间病位相似度
        4.5 用药相似度比较
        4.5.1 秦汉时期
        4.5.2 晋南北朝时期
        4.5.3 隋唐时期
        4.5.4 宋代
        4.5.5 元代
        4.5.6 明代
        4.5.7 清代
第三部分 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变化研究
    1. 基本数据
    2. 相似度算法
        2.1 通过定量研究展示认识变化趋势
        2.2 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
        2.3 探索呈现疾病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3. 朝代间相似度研究结果分析
        3.1 痛风症状认识的变化
        3.2 痛风病因病机认识的演变
        3.3 痛风治疗用药
        3.4 痛风中医理论认识逐步深入
第四部分 结论
    1. 理论研究
        1.1 系统梳理历代痛风中医理论认识脉络
        1.2 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
        1.3 痛风治疗的演变
    2. 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
第五部分 创新点
第六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痛风古代病名参考资料
附录2 参考书目详表
附录3 不同时期代表性方药及出处
附录4 痛风相关概念语义关系图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3)当归拈痛汤联合刺络放血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痛风的认识
        1.1 痛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痛风的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治则治法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数据统计方法
        2.7 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收集病例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3 两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3.1 两组患者血浆CRP对比
        3.2 两组患者血浆ESR对比
        3.3 两组患者血浆UA对比
        3.4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3.5 两组治疗前后即刻止痛效果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中医主症评分对比
        3.7 两组患者中医次症评分对比
        3.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3.9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第四部分 讨论
    1 湿热蕴结证型的选择
    2 塞来昔布的选择
    3 当归拈痛汤选方依据及配伍
    4 当归拈痛汤方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6 临床疗效分析
    7 安全性评估
    8 病例脱落剔出情况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附录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调护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3 疗效观察及疗效评价
    3.1 观察指标
    3.2 试验安全性评价
    3.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关节疼痛、红肿及关节活动功能比较
    4.2 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4.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5 安全性评价
    4.6 两组患者脱落、剔除原因
讨论
    1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辩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的认识
        2.1 发病的生理病理机制
        2.2 临床特点
        2.3 治疗方法
    3 电针操作的理论依据
        3.1 电针选择依据
        3.2 选穴依据
        3.3 电针治疗AGA的作用机理探讨
    4 穴位贴敷操作依据
        4.1 药物成分选择
        4.2 腧穴选择
    5 电针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优势
    6 研究结果分析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7.1 存在的问题
        7.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痛风的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三 2019 最新食物嘌呤等级表及食物嘌呤含量一览表
    附录四 AGA患者症状体征积分量表
    附录五 疼痛视觉模拟积分量表(VAS)
    附录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痛风的流行病学
        2、危险因素
        3、痛风的发病机制
        4、诊断
        5、痛风的治疗
        6、痛风的慢病管理
        7、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学认识
        1、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3、辨证分型
        4、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5、中医慢病管理
        6、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3 研究方法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
        2.2 疗效评价
        2.3 实验室检查
        2.4 临床安全性比较
        2.5 痛风影响量表分析
    3、讨论
        3.1 清热利湿方组方分析
        3.2 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分析
        3.4 痛风影响量表(GIS)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吴深涛教授从内毒论治痛风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吴深涛教授从内毒论治痛风学术思想
    1 内毒论概述
        1.1 内毒概念
        1.2 内毒病因
        1.3 内毒病机
        1.4 内毒之特征表现
    2 痛风之病因病机
    3 痛风之症候规律
        3.1 潜伏期
        3.2 发作期
        3.3 缓解期
    4 痛风之证候特征
        4.1 外损肌肤
        4.2 内蚀脏腑
        4.3 易攻手足
        4.4 病势疴痼重笃
        4.5 反复发作
    5 舌象
    6 脉象
第二部分 吴深涛教授从内毒论治痛风临证经验
    1 明确分期,精准治疗
        1.1 潜伏期
        1.2 发作期
        1.3 缓解期
    2 辨病、辨证、辨体相结合
        2.1 必要性
        2.2 吴深涛教授之临床应用
    3 辨指标论治
    4 综合调理,预防复发
    5 病案举隅
        5.1 潜伏期
        5.2 发作期
        5.3 缓解期
第三部分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个案研究
    1 质性研究概述
        1.1 质性研究定义
        1.2 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区别
        1.3 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联系
        1.4 质性研究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优势
    2 行动研究法概述
        2.1 行动研究法的定义
        2.2 行动研究法的目的
        2.3 行动研究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适用性
        2.4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3 个案研究法
        3.1 个案研究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适用性
        3.2 关于个案研究代表性问题的探讨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人员
        4.2 设计诊疗方案
        4.3 资料收集
        4.4 资料分析
    5 研究内容
        5.1 病案信息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
    6 研究结果
        6.1 症状体征
        6.2 实验室指标
        6.3 吴深涛教授痛风诊疗思路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痛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医内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内治法
    2.1 经典方剂
        2.1.1 白虎加桂枝汤
        2.1.2 桂枝芍药知母汤
        2.1.3 防己黄芪汤
        2.1.4 竹叶石膏汤
    2.2 自拟方
    2.3 中成药
        2.3.1 痛风颗粒
        2.3.2 银花痛风颗粒
3 小结

(8)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9)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不良事件记录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2 武威汉代医简
    3 导师学术思想及清热逐风颗粒治疗AGA的理论依据
    4 “清热逐风颗粒”组方用药及分析
    5 导师经验总结
    6 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2 痛风的辨证分型
    3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4 现代医学对痛风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10)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GA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GA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安全性评定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临床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关节症状积分
        3.4 中医症候积分(见附录)
        3.5 实验室指标
    4.疗效评价标准
    5.安全性评价
    6.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研究结果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前后关节症状积分比较
        1.3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1.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1.5 疗效比较
        1.6 两组安全性比较
讨论
    1.导师对湿热蕴结型GA的认识
    2.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依据
    3.热痹散分析
        3.1 组方分析
        3.2 单味药药性及现代药理研究
        3.3 热痹散制备
    4.选穴分析
    5.西药选择分析
    6.实验室指标选择分析
    7.结果分析
    8.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痛风性关节炎三种治法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降酸降脂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邹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演变研究[D]. 石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当归拈痛汤联合刺络放血法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马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程德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观察[D]. 席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吴深涛教授从内毒论治痛风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D]. 管媛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医内治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 吴雪彤,王玲.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07)
  • [8]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清热逐风颗粒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李福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穴位贴敷热痹散治疗湿热蕴结型急性痛风的临床研究[D]. 洪梦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痛风性关节炎三种治疗方法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