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产品用于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

A-B产品用于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

一、A—B产品用于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徐雅琳[1](2020)在《作业成本法下L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快递市场发展的强劲新增动力,尽管市场快速膨胀,也存在各类问题,例如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服务水平不匹配,体现出我国物流快递行业市场化起步较晚的现状。一方面,新兴的产业,市场的巨大增速和份额,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及中小企业涌入,不断补充行业运能。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的吸引力,愈加饱和很多同质企业面临着全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其中价格竞争是目前物流企业面临的最普遍的,也是最核心的经营要素。在单价及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的行业现状下,传统粗放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实际需求,不利于决策者对价格因素做出合理判断,必须作出改变,开展精细成本核算,将降低物流成本作为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控制差距仍然较大,但我国物流企业成本占总成本比例下降空间是巨大的。在当下,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学习,运用到企业的日常核算管理过程中。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以L物流企业作为案例的模型设计为出发点,研究实际应用中物流企业面临的成本项目,并针对L物流企业现有成本核算方式提出优化。构建基于“作业环节”为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力求改善传统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老成本核算结果差异,探索在物流企业实践的可能性。主要以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L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与探讨,对企业的核算方法进行复盘,分析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通过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核算结果对比,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原因,阐明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针对L物流企业的现状,找出L物流企业在实行作业成本法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建议,帮助物流企业建立更加全面的作业成本法实施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分析了现代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成本核算现状,建立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并以L物流企业的订单业务为例进行了计算测定,对比新老核算方式产生的核算差异。本文的研究旨在提高物流企业成本分配的科学性,有利于为物流产品精细化报价提供参考及管控依据,同时提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式与信息系统建设相辅相成的必要性。

张兴晔[2](2020)在《煤矿企业主生产系统调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矿企业调度工作对各个生产环节起到协调组织的作用,保证生产平稳有序进行,最终提高企业整体运营能力。面对复杂的煤矿主生产系统,建立一种科学的调度方式及相应的求解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井工煤矿的主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国内外调度管理理论研究及应用的基础上,首先分析煤矿与离散、流程型生产企业调度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并指出了主生产系统因中间环节不协调而面临的问题;随后针对问题提出调度策略,其中包括煤矿主生产系统建模策略以及调度模型求解策略,并设立了相应的评价方式;通过对煤矿主生产系统中各单元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煤矿主生产系统的调度模型,并设置了标号、变量、目标函数以及各环节约束。在模型求解方面,针对煤矿企业生产特点设计了染色体编码结构及解码方式;针对多目标优化问题,采用先优化后决策的求解方案,并以NSGA-Ⅱ算法作为求解载体;针对调度求解要求的时效性及有效性,本文通过在求解过程中结合变邻域搜索算法、改进初始种群生成方式和添加外部记忆库的方式,以提高求解速度及准确性;最后以X煤矿为案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算法的高效性。针对实际生产中频繁出现的扰动因素,在初始调度的基础上,提出煤矿主生产系统重调度策略。首先对煤矿企业实际生产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扰动因素。其次,根据动态调度特点设计重调度流程;再次,基于煤矿生产特点提出相应的滚动窗口技术及混合式重调度触发机制;对重调度模型求解算法做出相应的改进,以保证调度方案的最优状态和生产系统稳定运行。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重调度模型和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吴惠[3](2020)在《离散装配产线的数据链路架构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离散型生产指将生产物料经过若干个不连续的工序,实现从物料到半成品,再到产品的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灵活多变,易于组织,因此是重要的低端制造业生产的构成方式。但因离散型生产过程不连续,生产线数据多依赖人工管控,因此在数据实时性、准确率及统计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易造成车间管理与产线之间的信息断层。本文充分考虑了离散型装配产线的数据管理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离散型装配产线的通用化数据链路架构,实现装配产线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分析管理,并结合某车载电子水泵的装配产线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该架构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无线网络的产线数据链路模型,该模型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网络为传输媒介,服务器与节点构成分布式网络,实现工位间的信息交互与数据管理,设计了数据库与网页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储存与WEB访问。(2)设计了适用上述通用化数据链路架构的底层硬件平台。基于STM32内核的ARM器件设计了底层硬件控制器;针对常规执行器、传感器系统的接口需求,设计了功能IO板来提供多路ADC、总线通信以及逻辑控制等可配置接口。通过底层硬件控制器与功能IO板卡的组合可适应不同底层硬件功能,并通过驱动库来实现针对不同产线应用的硬件配置,提高了硬件系统的通用性。(3)基于本文所提出的通用化数据链路架构设计了针对某车载电子水泵的离散装配产线数据系统,系统中水泵产线数据在后台得到有效监控与统计分析,证明了本文所提出架构的有效性与通用性。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将计算机领域的分布式网络与产线管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通用化的离散型数据管理系统架构,通过可配置的模块化底层硬件接口与驱动库设计,使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管理架构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类似特点的离散型生产。本文的研究工作能显着提高离散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有效实现离散工位之间信息共享;更有助于生产进度、物料调度、人员管理等及时调整,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水平,效率和竞争力。

邓帅[4](2020)在《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素物质流调控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首钢京唐设计和建设了“全三脱”这一“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但是,首钢京唐“全三脱”工艺流程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直为钢铁冶金界所关注,并亟待解决。本文基于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水物质流调控现状,应用冶金流程工程学相关理论,对物质流运行的基本参数(时间、温度、物质量)进行了解析和仿真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制约“三脱”比例提高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废钢熔化以及转炉辅料成本。本文分析了“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现状,研究表明,“三脱”比例、成本控制、成分控制以及时间和温度的控制,均未达到设计要求,控制水平与同类型钢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解决“全三脱”问题,应该站在整个钢铁制造流程整体优化的角度,以洁净钢生产平台全流程为着眼点,综合调控物质流的基本参数;通过对物质流运行时间进行解析得知,转炉生产率低、空炉等待时间长,脱磷炉、脱碳炉空炉等待时间平均为19.86分钟和15.91分钟,由于生产节奏慢,导致流程连续化程度不高,工序与工序间的运行,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等待;通过对物质流运行温度进行解析得知,超低碳钢和低碳钢出钢钢水温度平均分别为1680℃和1666℃,与其他同类型钢厂相比出钢钢水温度偏高。原因就在于生产节奏慢,工序与工序之间等待时间长,导致运输过程温降大,需要更高的出钢钢水温度保证连铸中间包温度;利用Fluent软件对转炉空炉过程热状态进行模拟仿真,受空炉时间影响,转炉散热量变化范围为0.89~7.85× 107kJ;空炉时间增加30分钟,脱磷转炉、脱碳转炉散热量分别增加约2.34× 107kJ、4.13× 107kJ,在一定的冶炼周期内,脱磷转炉、脱碳转炉、常规转炉条件下的铁水温降分别增加约12.5℃、15℃、17℃,“三脱”工艺冶炼和常规冶炼对应的废钢加入量分别减少0.93%、0.75%;使用Plant Simulation软件,对物质流运行物质量建立仿真模型。结果表明,“三脱”比例从现有的33%提高到100%,流程连续化程度提高,转炉-连铸运输等待时间平均减少5-14分钟,对应出钢钢水温度可降低4.9~13.7℃。DeP-DeC的运输等待时间平均减少约10.14分钟,KR-DeP运输等待时间平均减少约11.62分钟,相当于入脱碳炉铁水升高1.93℃,入脱磷炉铁水升高2.21℃。由于流程生产节奏加快,转炉生产率从现有的50%左右提高到60%~70%,空炉时间的降低减少了散热,相当于脱磷炉铁水温度少降12.5℃,脱碳炉铁水温度少降15℃,可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针对废钢熔化问题,对脱磷炉进行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可知废钢熔化热量不是其限制性环节,无论是铁水温度和成分来说,熔化现有比例的废钢都是足够的。废钢能否按时熔化,与废钢的熔化速率、转炉吹炼时间和废钢厚度有关;建立废钢熔化速率模型和熔化厚度模型,在京唐现有条件下,最多能熔化44mm厚度的废钢,在温度1360℃下,熔池碳含量从4.5%增加到5.0%时,废钢熔化速率增加43%到63mm,在碳含量4.5%下,熔池温度从1350℃增加到1400℃,废钢熔化速率增加60%到70mm。除此之外增加吹炼时间,能进一步增加废钢熔化厚度。但是,与常规转炉相比,脱磷转炉熔化的废钢尺寸还是有限;针对转炉辅料成本问题,利用C#编程语言开发辅料加入量计算模型界面,在现有物质流运行情况下,通过计算模型可知,辅料成本的高低与铁水硅含量、碳含量、温度有很大关系,本文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全三脱”冶炼和常规冶炼辅料加入成本对比结果;当”三脱”比例增加到100%时,对于现有铁水条件和目标钢种条件,“全三脱”冶炼的辅料加入成本与常规冶炼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倒降低了。以冶炼低碳钢种,铁水碳含量为4.1%、硅含量为0.1、温度为1330℃为例,与现有状态常规转炉相比,“全三脱”冶炼,平均吨钢辅料成本降低0.13~4.63元。

陈芳[5](2019)在《密集存储系统中穿梭车的控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土地资源的短缺,密集存储仓库在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密集存储仓库以密集货架为基础,具有密度大、封闭性高的特点,依靠在密集货架内往复运行的穿梭车完成货物的出入库作业。目前国内市场上应用于密集存储系统的穿梭车控制技术还不够完善,尤其表现在速度控制方面。密集货架轨道长度相对较短,这使得穿梭车在货架巷道运行时的加速度大小直接决定着系统的运行效率,然而在传统匀加速速度控制方式下,加速度的增大对于货物稳定性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为解决高加速度情况下系统运行不稳定的问题,本文从穿梭车控制系统整体设计角度出发,完成控制系统各单元设计,改进传统速度控制方法,增强穿梭车系统在加速度较大情况下的运行稳定性,使其更好的应用于密集存储系统中。首先在完成电机选型与电机速度控制器选型设计的基础上,分步进行穿梭车各个控制单元的设计;其次,进行穿梭车基于S型速度控制过程的理论分析与模型建立,并通过PLC控制程序实现穿梭车的S型速度控制,提高系统效率,增强系统稳定性;再次,进行穿梭车控制程序的开发与研究,使控制程序结构更加完整,控制功能更加全面;最后,将所设计的穿梭车系统应用于具体密集存储项目中。

程振[6](2019)在《基于SPS配送模式的转向架轴箱装配线仿真优化》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动车组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以及智能制造国家战略的实施,高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种类更加多样,使高速动车组制造企业面临着实现多品种混流生产,提升制造水平的压力。物料配送作为控制生产成本、保证准时制(JIT)生产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线边库物料配送模式已无法及时满足装配线混流生产时的物料需求,严重制约了高速动车组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引入先进的物料配送模式。本文以某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车间轴箱装配线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线边库供料模式存在的问题如线边库膨胀,各种在制品堆积占用生产空间,物料配送不及时等,将汽车行业的SPS供料模式引入到轴箱装配线中,对其物料配送模式进行改进。主要的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针对转向架轴箱装配线,研究了一种SPS模式的配送解决方案。采用AGV移动装配站的装配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实现了在制品和装配物料的同步自动化输送。将装配线划分成6个工位,平衡了装配线作业负荷,消除了堵塞。在分析了当前物流配送中心广泛应用的各种拣货模式、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物至人”拣货模式,在SPS集配区内应用了自动化仓储系统和自动化环形分拣系统,实现物料成套拣选,提高了分拣效率。(2)利用生产系统仿真软件Plant Simulation对SPS集配区“物至人”分拣系统进行仿真试验。首先以各物料箱在分拣线中的总流通时间最小为目标,采用仿真试验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对物料箱进行排序优化,确定在交替布置方式下最优的动车轮对轴箱物料分拣站与拖车轮对轴箱物料分拣站布置顺序和物料箱流转顺序。然后以单份成套物料平均拣选时间最小为目标,以分拣站数量、动车与拖车轮对轴箱物料分拣站的布置顺序为因子,设计因子试验,得出分拣线中动车轮对轴箱物料分拣站、拖车轮对轴箱物料分拣站和缓冲站3者的最优布置。最后应用因子交叉试验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3)对线边库配送模式的轴箱装配线和SPS配送模式的轴箱装配线分别建立3D仿真模型,选择工位利用率、工人利用率、在制品平均流通时间、在制品平均等待时间、在制品数量和平均日产量作为装配线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比这6个评价指标,可以得出SPS模式提高了装配线的产能和工位与工人的利用率,减小了在制品平均流通时间和平均等待时间,以及在制品数量的结论。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SPS配送模式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性。

李长军[7](2018)在《基于变动性的生产线性能预测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自动化和柔性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线性能设计和控制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但是不可避免的设备随机故障时间、随机维修时间、不良品中途返工、离开以及工作站(以下简称工站)之间加工速率耦合等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些问题导致了生产线具有大量难以预测的动态变动性,使得生产线性能经常出现波动,增加了性能分析与控制的复杂性。这就要求生产线在变动性中具有高利用率、短周期和低成本的生产线性能。相应的性能预测和控制方法模型需要在考虑变动性中进行,而传统方法已难以满足这些综合性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串并联生产线为研究对象,从变动性的视角对生产线性能的预测、灵敏度分析、控制策略等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多工站之间加工速率耦合和采用马尔科夫模型引起的状态空间呈指数级增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M/M/1/m(Kendall记号:第一个“M”表示到达过程为泊松过程或负指数Markov;第二个“M”表示加工过程为泊松过程或负指数Markov;“1”表示单个工站或设备;“m”表示单排队系统中产品最大限额)排队模型的工站一般加工速率的近似迭代方法。首先,根据马尔科夫模型等效工站加工速率,分析独立单工站和多工站之间加工速率特性;然后,对生产线中工站的饥饿、阻塞状态和不良品等形式加工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等效虚拟单工站分析法对其阻塞/饥饿概率等性能参数进行近似估计;最后,基于近似迭代方法模型推导出了针对串并联生产线一般产出速率,并给出了详细的参数设置步骤和准则。所提近似迭代方法模型可有效避免变动性因素对其生产性能预测结果扰动的影响,改善了传统马尔科夫性能预测模型在处理超过3个串联设备状态空间过大和建模分析复杂等方面的不足,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2)为解决生产线性能参数灵敏度分析模型中随机输入参数的模型难以建模,以及服从任意概率分布的变动参数导致常规数学排队模型不适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ena的性能灵敏度分析方法。给出了在Arena仿真中的详细设计步骤,研究了生产过程中各变动参数对生产线性能灵敏度相互影响关系。给出了在不同随机概率分布下变动性系数的通用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变动性理论分别计算了伽马分布(Gamma Distribution)、三角分布(Triangular Distribution)和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等下的变动性系数。在不改变原有服从任意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均值大小的条件下,分析了生产线变动性系数cl,产品到达时间间隔变动性系数ca,产品加工批量大小Ba和缓存区容量Bu等关键参数对生产线产出速率TH和完成产品加工数量Nf的灵敏度。通过比较变动性参数与生产线总体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避免了在生产计划性能控制中同时涉及多参数对象设计时主次不清的问题。(3)针对串并联生产线性能最优控制策略问题,建立了以工站中并联设备数量和缓存区容量为控制对象的M/M/n/m-FCFS排队网络性能最优控制模型。设计了混合元启发式算法寻找最优生产线性能及其对应的生产条件,给出了详细的混合元启发式算法的求解思路和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站并联设备数量控制策略和缓存区容量控制策略等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Arena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提升生产线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论文通过从工厂物理学变动性的视角分析和解决上述串并联生产线中的工站之间加工速率耦合和采用马尔科夫模型引起的状态空间呈指数级增长的性能预测问题、变动性参数服从任意概率分布下的性能灵敏度分析问题、工站中并联设备数量及缓存区容量大小的最优控制策略问题,可以作为串并联生产线的性能预测和控制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而且对实际生产中的管理者或操作者也有所启发。

郑博文[8](2016)在《基于物联网的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院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医院物流自动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推广应用高效自动化物流系统已成趋势。轨道物流传输系统(Track Vehicle System,简称TVS)以其载货量大,装载空间充足、运行安全可靠、容错率高等优点,得到了医院的的重视。而如何实现对系统中物流小车(Track Vehicle,TV)的智能控制是TVS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何实现多TV任务调度和协作的问题关系到TVS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因此对其展开全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了解医院轨道物流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工作特点后,总结出了多TV自主控制系统的两个关键问题即TV的智能控制、TV间任务调度和协作,并阐述了通过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TVS模型结构的方法和过程。在对TV小车物流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单个TV的总体系结构。进而设计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多TV自主控制系统的架构,并确定了相应的控制结构。在对单个TV进行智能体建模的基础上,分析了医院轨道网络后利用矢量法建立了电子地图模型和选择Dijkstra算法作为单个TV智能体的路径规划算法。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了基于Zigbee的多TV智能体间的通信模型。通过通信模型实现了多TV智能体间的信息交互和相应的冲突消解功能。通过eM-Plant软件建立了TVS系统仿真模型,对调度规划算法和协调策略进行了仿真和验证。在设计模型基础上,完成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车载控制器的软、硬件核心系统的设计。

肖梅[9](2015)在《冷轧五机架轧机张力控制和物流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要介绍了串列冷轧机自动厚度控制中物流控制和张力调节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了保证物流平衡,自动厚度控制是以恒张力调节作为前提条件。重点介绍了扩展物流控制原理采用的控制模式以及张力闭环控制。

李龙[10](2015)在《基于单亲遗传蚁群算法的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AS/RS)是现代物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于一身,实现了货物存取、搬运的自动化,在各行各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题以我校自动化物流系统为研究平台,针对立体仓库中堆垛机多货物拣选作业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优化算法,仿真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动化物流系统的控制软件。论文首先介绍并分析了我校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硬件组成,然后深入剖析了堆垛机拣选作业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建立了拣选作业时间代价的数学模型,并将其抽象为旅行商问题。对解决该问题的各类算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针对蚁群系统以及单亲遗传算法的优点与不足,将两种算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与融合,提出了新的改进算法——单亲遗传蚁群算法,利用该算法优化堆垛机拣选作业路径,并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满意的优化结果。其次,由于该自动化物流系统原有的控制软件存在着加工功能不完善,不能对前排货架货物进行作业等缺点,因此,在原有控制软件的基础上,基于VC++的MFC框架新开发了前排货架的出库、入库以及移库功能,并完成了整个物流系统中加工流水线的加工功能。所有功能在该自动化物流系统硬件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现了整个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最后应用WinCC对控制系统进行组态,开发了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监控界面,通过OPC Server的中转,建立监控上位机与PLC的通信,使得上位机可以实时采集现场数据,方便对整个自动化物流系统进行监控。

二、A—B产品用于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B产品用于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业成本法下L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2.1.1 作业成本法概念
        2.1.2 作业成本法实施步骤
        2.1.3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优势
    2.2 物流成本相关理论
        2.2.1 物流成本的概念
        2.2.2 物流成本的理论基础
    2.3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3.1 成本控制的概念
        2.3.2 成本控制的控制目标
        2.3.3 成本控制的控制方法
第三章 L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3.1 L物流企业概况
        3.1.1 L物流企业简介及其组织架构
        3.1.2 L物流企业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
        3.1.3 成本构成
    3.2 L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3.2.1 L物流企业成本控制方法
        3.2.2 L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2.3 现行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 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3.1 必要性分析
        3.3.2 可行性分析
        3.3.3 作业成本法实施分析
        3.3.4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分析
第四章 作业成本法下L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4.1 L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目标及原则
        4.1.1 构建目标
        4.1.2 构建原则
    4.2 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体系的设计思路及基本框架
        4.2.1 前端控制模块
        4.2.2 中端控制模块
        4.2.3 后端控制模块
第五章 作业成本下成本控制优化体系在L物流企业的应用
    5.1 前段控制体系
        5.1.1 划分并建立作业中心
        5.1.2 确认和归集资源
        5.1.3 确认资源动因、分配作业
        5.1.4 确认作业动因、计算成本
        5.1.5 物流成本的核算
    5.2 中端控制阶段
        5.2.1 传统成本法核算结果展示
        5.2.2 优化设计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5.3 后端控制阶段
        5.3.1 作业分析和改善
        5.3.2 完善考核制度
第六章 成本控制优化体系运行中的问题及其保障措施
    6.1 优化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6.1.1 财务软件问题
        6.1.2 固有模式问题
        6.1.3 明确作业划分的精细程度
        6.1.4 财务制度及核算能力问题
        6.1.5 部门管理配合问题
    6.2 优化体系实施过程的保障措施
        6.2.1 重视作业成本核算软件开发和应用
        6.2.2 强化成本控制管理
        6.2.3 细化作业划分程度
        6.2.4 核算人员专业支持
        6.2.5 加强不同部门的作业分工与密切配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煤矿企业主生产系统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调度理论概述
    2.2 调度建模及求解方法
    2.3 NSGA-Ⅱ算法简介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主生产过程分析与模型构建
    3.1 煤矿生产及调度特点与其他行业对比分析
    3.2 调度策略
    3.3 构建煤矿主生产系统调度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调度模型求解
    4.1 基于NSGA-Ⅱ算法的求解方法
    4.2 染色体的编码与解码
    4.3 种群初始化及选择机制
    4.4 交叉及变异机制
    4.5 Pareto解的更新及终止条件
    4.6 实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具有扰动因素的重调度问题研究
    5.1 存在扰动因素下的生产重调度策略
    5.2 扰动因素下重调度流程
    5.3 重调度模型求解
    5.4 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离散装配产线的数据链路架构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制造业发展与离散型产线制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离散型产线管理
        1.2.2 数据库与产线管理
        1.2.3 分布式网络与产线管理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3.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离散装配产线的数据链路需求与总体架构
    2.1 离散型装配产线特点
    2.2 离散型装配数据链路系统需求
    2.3 总体架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链路系统的总体架构与网络
    3.1 产线数据链路系统结构设计
        3.1.1 产线数据链路系统总体架构
        3.1.2 数据链路系统的分布式网络设计
        3.1.3 系统通用性与开放性分析
    3.2 产线服务器设计
        3.2.1 产线服务器结构组成
        3.2.2 网络数据库设计
        3.2.3 数据库性能分析
        3.2.4 数据库应用接口设计
        3.2.5 TCP拥塞控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链路中的硬件平台
    4.1 底层硬件控制器需求分析以及方案确定
    4.2 主控板分析与设计
        4.2.1 主控板电源电路
        4.2.2 主控板通信总线电路
        4.2.3 主控板信号调理电路
    4.3 功能IO板分析与设计
        4.3.1 功能IO板双向IO电路
        4.3.2 功能IO板DAC电路
        4.3.3 功能IO板调压电路
    4.4 底层驱动与通信协议设计
        4.4.1 STM32 底层驱动
        4.4.2 通信协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实例-某电子水泵装配产线
    5.1 测试背景与测试指标
        5.1.1 水泵装配产线流程
        5.1.2 信号数据类型与传感器、执行器选型
    5.2 产线工位节点搭建
        5.2.1 工位底层硬件控制器设计
        5.2.2 工位软件设计
    5.3 运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4)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素物质流调控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洁净钢生产流程概述
        2.1.1 常见的转炉炼钢流程
        2.1.2 传统的洁净钢冶炼工艺
        2.1.3 洁净钢冶炼新工艺
    2.2 “全三脱”炼钢过程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2.2.1“全三脱”工艺及其特点
        2.2.2 “全三脱”炼钢过程的工业应用现状
    2.3 新一代大型钢厂动态精准设计和集成理论
        2.3.1 新一代大型钢厂特征
        2.3.2 钢铁制造流程的解析与集成
        2.3.3 “全三脱”炼钢过程与洁净钢生产平台
    2.4 炼钢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
        2.4.1 炼钢成本控制方面计算机模型的研究
        2.4.2 转炉炼钢成本控制模型涉及的算法及计算机理论
    2.5 转炉废钢熔化研究现状
        2.5.1 理论研究
        2.5.2 实验研究
        2.5.3 数值模拟研究
        2.5.4 工业实验研究
    2.6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2.6.1 选题背景
        2.6.2 研究技术路线和内容
3 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概况
    3.1 工艺流程及设备概况
    3.2 “全三脱”工艺流程的应用情况
        3.2.1 “三脱”比例
        3.2.2 成本控制
        3.2.3 成分控制
        3.2.4 时间节奏控制
        3.2.5 温度控制
    3.3 物质流运行现状初步分析
    3.4 小结
4 物质流运行时间和温度解析研究
    4.1 钢铁制造流程中的基本参数
    4.2 主体工序
        4.2.1 时间解析
        4.2.2 温度解析
    4.3 物质流运行甘特图分析
    4.4 空炉时间对转炉热量和铁水温降的影响规律研究
        4.4.1 建立传热模型
        4.4.2 计算方法及模型验证
        4.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工序与工序间物质流运行
        4.5.1 时间解析
        4.5.2 温度解析
    4.6 小结
5 物质流运行集成与优化仿真研究
    5.1 动态精准设计和集成理论
    5.2 设计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
    5.3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1 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及仿真语言简介
        5.3.2 问题描述
        5.3.3 仿真模型构建
        5.3.4 参数设置
    5.4 模型的运行与验证
        5.4.1 模型的研究对象和运行结果
        5.4.2 模型验证
    5.5 不同比例“三脱”对物质流运行的影响
        5.5.1 单体工序
        5.5.2 工序与工序间
        5.5.3 流程重构
        5.5.4 炼钢-连铸全流程
    5.6 小结
6 “全三脱”工艺条件下转炉废钢熔化影响规律研究
    6.1 废钢熔化现状
    6.2 废钢熔化与热量
        6.2.1 脱磷炉物料平衡计算
        6.2.2 脱磷炉热平衡计算
        6.2.3 废钢比与转炉热量
    6.3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模型研究
        6.3.1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的特点
        6.3.2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数学模型建立
        6.3.3 模型计算与验证
        6.3.4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模型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6.4 废钢熔化分析
    6.5 小结
7 “全三脱”工艺条件下转炉冶炼辅料加入成本影响规律研究
    7.1 转炉生产工艺现状
        7.1.1 入炉铁水
        7.1.2 终点控制
        7.1.3 辅料加入
    7.2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7.2.1 渣量计算模型
        7.2.2 白云石加入量计算模型
        7.2.3 铁矿石及加热剂加入量计算模型
        7.2.4 石灰加入量计算模型
        7.2.5 辅料成本计算模型
    7.3 转炉冶炼成本控制模型及框架
        7.3.1 模型界面
        7.3.2 模型参数设置
        7.3.3 模型计算结果
    7.4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7.5 小结
8 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评价及优化对策探究
    8.1 “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评价
    8.2 物质流运行优化对策探究
9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10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密集存储系统中穿梭车的控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货架系统研究现状
        1.2.2 穿梭车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密集存储系统概述
    2.1 密集存储系统组成
    2.2 穿梭车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2.1 穿梭车系统结构
        2.2.2 穿梭车系统性能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穿梭车控制系统设计
    3.1 动力系统组成
        3.1.1 参数计算及电机选型
        3.1.2 电机速度控制器
    3.2 控制系统设计
        3.2.1 PLC控制单元设计
        3.2.2 传感器检测单元设计
        3.2.3 水平认址单元设计
        3.2.4 手持遥控单元设计
        3.2.5 供电单元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型速度曲线模型应用及对比仿真
    4.1 传统梯形速度控制曲线
    4.2 S型速度控制曲线
        4.2.1 S型速度曲线数学模型建立
        4.2.2 不同形式的S型速度曲线临界条件及运动方程
    4.3 MATLAB仿真
    4.4 两种形式速度控制的实现
        4.4.1 梯形速度控制的实现
        4.4.2 S型速度控制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穿梭车控制系统程序开发
    5.1 穿梭车控制程序结构设计
    5.2 穿梭车控制程序数据块结构设计
    5.3 穿梭车控制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际项目应用
    6.1 项目整体规划
    6.2 物流方案规划
        6.2.1 入库流程
        6.2.2 出库流程
    6.3 系统控制架构
    6.4 子母车作业模式
        6.4.1 入库作业
        6.4.2 出库作业
        6.4.3 子母车动作及作业接口
    6.5 子母车系统作业效率核算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详细摘要

(6)基于SPS配送模式的转向架轴箱装配线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SPS配送模式研究现状
        1.2.2 配送中心拣货研究现状
        1.2.3 生产物流仿真优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某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轴箱装配线现状分析
    2.1 车间基本情况及轮对产品介绍
    2.2 轮对轴箱装配线现状分析
        2.2.1 轴箱装配线布局
        2.2.2 轴箱装配线工艺流程分析
        2.2.3 轴箱装配线物流分析
    2.3 轴箱装配线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PS模式的轴箱装配线方案
    3.1 SPS配送模式基本理论
        3.1.1 SPS配送模式基本原理
        3.1.2 SPS配送模式运行流程
    3.2 基于SPS配送模式的轴箱装配线输送方案
    3.3 SPS集配区分拣系统
    3.4 轴箱装配线总体布局方案
    3.5 轴箱装配线平衡与节拍确定
        3.5.1 工时测定
        3.5.2 轴箱装配线平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物至人”分拣系统仿真优化
    4.1 物料箱排序优化
        4.1.1 问题描述
        4.1.2 基于Plant Simulation的遗传算法优化
        4.1.3 物料箱排序优化及验证
    4.2 “物至人”分拣线仿真试验
        4.2.1 物料分拣工站排序试验一
        4.2.2 物料分拣工站排序试验二
        4.2.3 缓冲站因子试验
    4.3 “物至人”分拣系统多因子交叉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PS模式的轴箱装配线仿真
    5.1 基于Plant Simulation的仿真流程
    5.2 现有轴箱装配线仿真建模
        5.2.1 仿真目标及建模假设
        5.2.2 轴箱装配线3D布局构建
        5.2.3 仿真模型建立
    5.3 基于SPS模式的轴箱装配线方案仿真建模
        5.3.1 仿真目标及建模假设
        5.3.2 基于SPS模式的轴箱装配线建模
        5.3.3 SPS集配区仿真建模
    5.4 生产指标数据对比分析
        5.4.1 确定生产评价指标
        5.4.2 两种配送模式的轴箱装配线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论文工作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变动性的生产线性能预测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性能预测研究
        1.2.2 性能控制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变动性的生产线单元性能建模与分析
    2.1 引言
    2.2 生产线变动性基本理论模型
        2.2.1 变动性系数基本定义
        2.2.2 变动性与生产线单元在制品数量性能关系
        2.2.3 变动性与生产线性能三大标杆关系
    2.3 生产线单元排队模型
        2.3.1 M/M/1/m单元排队模型
        2.3.2 M/M/n/m单元排队模型
    2.4 Arena性能仿真验证
        2.4.1 生产线单元仿真建模
        2.4.2 性能仿真中随机数生成
        2.4.3 实验参数设置说明
        2.4.4 仿真结果输出统计与系统稳态判断
        2.4.5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近似迭代的性能预测新方法
    3.1 引言
    3.2 预测模型构建
        3.2.1 模型符号与假设
        3.2.2 并联工站加工速率等效处理
        3.2.3 工站一般加工速率近似建模
        3.2.4 生产线多性能指标计算
    3.3 数值分析与验证
        3.3.1 性能预测实验设计
        3.3.2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rena的性能灵敏度分析
    4.1 引言
    4.2 问题陈述
    4.3 Arena模型与方法
        4.3.1 Arena仿真模型符号定义
        4.3.2 不同概率分布下的变动性系数计算
        4.3.3 主要仿真模块定义与参数设置
        4.3.4 性能灵敏度分析总体模型构建
    4.4 模型应用
        4.4.1 仿真参数和变动系数设置
        4.4.2 仿真模型运行时间与次数判定
        4.4.3 仿真模型验证与确认
    4.5 灵敏度分析
        4.5.1 生产线性能总体分析
        4.5.2 基于c_a和B_u的TH分析
        4.5.3 基于c_l和B_a的TH分析
        4.5.4 基于B_u和B_a的TH分析
        4.5.5 基于c_l和B_u的N_f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M/n/m-FCFS的排队网络性能控制
    5.1 引言
    5.2 性能控制模型与方法
        5.2.1 模型符号与假设
        5.2.2 排队网络与性能最优控制建模
        5.2.3 ANN和GA混合元启发式求解算法
    5.3 数值实验
        5.3.1 性能最优控制模型评估与验证
        5.3.2 性能最优控制结果讨论与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物联网的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医院轨道物流传输系统概述
    1.2 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
        1.4.1 TV的智能控制
        1.4.2 多TV任务调度和协作
    1.5 物联网技术
        1.5.1 物联网的概念
        1.5.2 物联网技术的特征
        1.5.3 物联网的组织结构
        1.5.4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5.5 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中的物联网技术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单车TV的体系结构
        2.2.1 TV任务分析
        2.2.2 单车TV的个体结构
    2.3 多TV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2.3.1 几种常见的多智能体系统体系结构
        2.3.2 多TV自主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智能体技术的单TV建模
    3.1 引言
    3.2 智能体技术概述
    3.3 单车TV智能体功能结构
        3.3.1 TV行为特性
        3.3.2 TV智能体硬件功能结构
        3.3.3 TV智能体软件功能结构
    3.4 TV运行地图建模
        3.4.1 常用的地图建模方法
        3.4.2 医院轨道物流系统轨道网络的基本组成形式
        3.4.3 运行地图的环境描述
        3.4.4 环境地图建模
    3.5 路径搜索
        3.5.1 环境地图的存储
        3.5.2 最短路径算法
    3.6 TV运行策略与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TV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多TV间的通信交互机制
        4.2.1 多智能体之间的通信模式
        4.2.2 多TV间交互协作的技术要求
        4.2.3 系统的通信方案
    4.3 多TV冲突协商策略
        4.3.1 TV冲突预判策略
        4.3.2 几种主要的TV冲突类型
        4.3.3 TV之间的冲突消解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物联网的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的开发与仿真
    5.1 引言
    5.2 车载控制器设计
        5.2.1 车载控制器硬件开发
        5.2.2 车载控制器软件开发
    5.3 TV系统仿真系统设计
        5.3.1 仿真目标
        5.3.2 基本参数
        5.3.3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4 仿真验证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冷轧五机架轧机张力控制和物流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物流控制基本原理
    1.1 物流控制基本概念
    1.2 物流控制模式和特点
        1.2.1 前馈控制
        1.2.2 反馈控制
2 轧机张力控制系统
3 结束语

(10)基于单亲遗传蚁群算法的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2 自动化物流系统硬件平台介绍及分析
    2.1 自动化立体仓库
        2.1.1 组合式货架
        2.1.2 单立柱有轨巷道式堆垛机
        2.1.3 堆垛机的电气控制系统
    2.2 混合式流水线
        2.2.1 皮带式输送线
        2.2.2 动力式辊筒线
        2.2.3 倍速链输送线
        2.2.4 90°转角机
        2.2.5 出、入货台
        2.2.6 混合式流水线电气控制系统
    2.3 控制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堆垛机拣选作业及其调度模型建立
    3.1 堆垛机拣选作业
        3.1.1 堆垛机拣选作业的流程
        3.1.2 堆垛机拣选作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1.3 堆垛机拣选作业的优化模型
    3.2 堆垛机拣选作业路径优化问题的方法研究
        3.2.1 TSP问题简介
        3.2.2 堆垛机拣选作业路径优化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堆垛机拣选作业路径优化及其仿真
    4.1 蚁群算法
        4.1.1 蚁群算法概述
        4.1.2 蚁群系统
    4.2 遗传算法
        4.2.1 遗传算法概述
        4.2.2 单亲遗传算法
    4.3 改进算法
        4.3.1 基于单亲遗传算法的算法改进思路
        4.3.2 基于单亲遗传蚁群改进算法的实现
        4.3.3 堆垛机拣选作业路径优化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软件开发与组态监控设计
    5.1 控制系统概述
    5.2 数据库设计
        5.2.1 数据库平台
        5.2.2 数据库的设计
        5.2.3 重新创建ODBC源
    5.3 自动化物流系统功能设计
        5.3.1 前排货架功能设计
        5.3.2 流水线加工功能的设计
    5.4 联机运行调试
    5.5 监控系统的组态
        5.5.1 组态软件概述
        5.5.2 组态软件WINCC
        5.5.3 监控计算机与PLC通讯
        5.5.4 监控组态画面编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A—B产品用于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业成本法下L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D]. 徐雅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2]煤矿企业主生产系统调度优化研究[D]. 张兴晔.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离散装配产线的数据链路架构及其应用研究[D]. 吴惠.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素物质流调控的应用基础研究[D]. 邓帅.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密集存储系统中穿梭车的控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 陈芳.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9(05)
  • [6]基于SPS配送模式的转向架轴箱装配线仿真优化[D]. 程振.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7]基于变动性的生产线性能预测与控制研究[D]. 李长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8]基于物联网的医院轨道物流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研究[D]. 郑博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9]冷轧五机架轧机张力控制和物流控制[J]. 肖梅. 山东工业技术, 2015(15)
  • [10]基于单亲遗传蚁群算法的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研究[D]. 李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A-B产品用于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