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技术与幼林生长研究

造林技术与幼林生长研究

一、木荷造林技术及幼龄林生长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凤[1](2020)在《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维持全球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全球生态系统的支柱力量。森林碳储量是反映森林生态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森林质量和森林碳收支的基本参数。近年来利用森林清查资料进行碳储量估算多从国家(或地区)尺度上进行,专门针对北京市的研究十分薄弱,尤其是对北京市近几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北京市第七期(2004~2008年)、第八期(2009~2013年)和第九期(2014~201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从不同起源、不同龄组、不同林种和不同森林类型对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建立北京市主要树种(组)胸径生长模型,进而对北京市未来碳储量进行预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建北京市主要树种(组)胸径生长模型,可以根据位置信息、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年平均温差、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等对北京市16种主要树种(组)的胸径生长情况进行准确预测。本研究利用预留出的20%数据对该模型的精度进行验证,其中,偏差Bias在0.166cm~0.532cm之间,相对偏差Bais%在1.012%~5.119%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在0.881cm~2.939cm之间,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在7.344%~14.715%之间,平均绝对值误差MAE在0.535cm~2.203cm之间,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RAE在0.084%~11.892%之间,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能够对树木胸径生长进行有效预测。(2)结合北京市三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北京市近15年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情况进分析。2006~2016年北京市乔木林生物量表现为碳汇,共吸收10.30Tg C,年均碳汇为1.03Tg C/a,其中天然林和人工林对这个阶段碳汇的贡献分别占39.81%和60.19%。栎类、杨树和油松是森林碳储量的重要贡献者,三者之和分别占同期乔木林总碳储量的62.18%、56.28%和44.20%。不同清查时期幼龄林和中龄林的碳储量均最大,主要是由于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较大。防护林面积和碳储量最大,三个时期防护林碳储量分别占同期乔木林总碳储量的77.02%、77.22%、75.82%,面积分别占同期乔木林总面积的57.24%、62.43%、75.03%。(3)对未来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进行预测。利用建立的北京市主要树种(组)胸径生长模型,结合蓄积量模型、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不同树种的含碳率,预测得到北京市2021年、2026年和2031年碳储量分别为17.09Tg C、20.86Tg C和25.36Tg C,并利用插值法对北京市2006~2031年碳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到北京市碳密度从2006年到2031年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2006年北京市大部分地区碳密度处于10~30Mg C/hm2之间,到2031年北京市各地区碳密度将处于35~50Mg C/hm2的区间内。

郭佳琪[2](2020)在《中国典型乔木树种生长模型研建及资源变化分析》文中提出森林资源是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利用,木材及林产品供给平衡也受到了极大破坏。而森林经营依赖于当前和预测的森林状况信息,因此,探究森林主要乔木生长变化规律以及对森林资源未来状况的预测分析是必要的。本研究根据中国具体的森林资源状况,通过2003、2008、2013和2018年四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地形地势数据、林分密度、郁闭度等相关资料,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克里金插值法、数据标准化等方法,研建了中国34个典型乔木树种(组)胸径生长模型。同时,基于该生长模型预测了乔木林大径组、特大径组木材获得时间。另外,按主要乔木树种组分类拟合了乔木生长的降雨量-密度模型,对现实固定样地的理想密度进行预测。利用陆表乔木林蓄积量M和生长量ΔM模型,计算了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预测了2020年、2030年、2040年和2050年中国陆表乔木林不同龄组的蓄积量、生长量。主要创新点是研究森林主要乔木生长与多因素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全国尺度上的典型乔木树种生长模型,预测森林未来乔木林大径组、特大径组的分布,同时对我国未来30年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进行定量化评估。结果表明,中国陆表34种典型乔木树种(组)的调整决定系数R2在0.517~0.875之间,可以对中国34种乔木树种胸径生长情况进行准确预测。我国乔木林全部达到大径组所需的时间年限在0~52年之间,出现特大径组木材所需的时间年限在0~75年之间,对选取的北京30号、四川1195号、辽宁3217号、浙江11353号四个固定样地预测出理想密度分别是3449株/ha、3812株/ha、3069株/ha、6016株/ha。中国陆表森林乔木林蓄积量从2018年的170.58亿立方米增加2050年的261.16亿立方米,净增加90.58亿立方米,面积从17988.85万公顷增加到21390.43万公顷,净增加3401.58万公顷。该结果为具体营林措施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参考。同时,分析中国陆表森林蓄积量、生长量的时空格局变化,对我国森林未来木材产量进行预估,在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效益。

刘婕[3](2020)在《江西省崇义县典型林分抚育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依托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国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监测江西省崇义县林地面积变化及8个观测点布设40块样地,来监测评估森林质量。对部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Dandy)为主的人工林地进行了抚育间伐,来探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生长影响,观察林木径阶结构的变化,并探究杉木不同林龄对抚育间伐的响应差异。对2个观测点的天然林样地进行抚育,短期监测其乔木层生物多样性与径阶结构的变化。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抚育间伐对乐昌含笑、杉木单株年均胸径生长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抚育样地的胸径生长量为对照样地的1.3~2.2倍;抚育样地单株年均断面积上也得到了显着增长,抚育样地的为对照样地的1.4~3.0倍,而公顷断面积则是抚育样地减少,对照样地增加的趋势;对于单株材积的变化,抚育样地显着大于对照样地并为对照样地的1.5~2.6倍。抚育样地的材积生长率也明显高于对照样地,而样地蓄积没呈现一致的变化,抚育样地蓄积变化不大,对照样地蓄积则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该研究中抚育间伐对树高的影响没有一致的规律。2.抚育间伐对于同龄杉木人工林的胸径结构影响较为明显,间伐后抚育样地峰值处及以上径阶处林木占比明显高于对照样地的占比,抚育样地峰值处及以上径阶林木株数较间伐前提高了 55%左右,明显高于对照样地林分所提高的占比。两个观测点的杉木林表明抚育间伐提高了林分大径阶林木株数占比,使同龄林直径结构更趋向于正态分布。3.间伐后年均径向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为:22龄>15龄>34龄;间伐后高生长量由大到小依次:15龄>34龄>15龄,且高生长量差距较大。在年均断面积生长量上,依次:22龄>34龄>15龄。年龄较小的林分有一个较高的年均材积生长率,15龄林是占据明显优势的,而对于年均材积生长量来说,结果恰恰相反,反而是年龄较大的林分有一个较高的生长量,34龄>22龄>15龄。4.短期来看,抚育对于乔木层生物多样性影响较小,2016年至2018年间,各个样地抚育与对照在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上变动不大。天然阔叶林及槠栲类天然阔叶混交林在通过人为的干预下,其径阶结构更稳定的维持在倒“J”型分布,使得林分的径阶结构合理,从而使林内林木更健康合理的生长。

郭建辉[4](2020)在《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动态演变过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掌握浙江省针阔混交林自然发展趋势、揭示动态变化规律、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管理、合理进行森林空间布局,以浙江省1999—2009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研究材料,提取针阔混交林样地和样木数据,进行样地检核和复对。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树种数、树种多样性、胸径、树高和材积等非空间结构,以及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森林生产力与非空间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树种数分布呈正态分布,且存在生态饱和阈值根据统计分析,针阔混交林样地上的树种数逐渐增多,总体特征符合正态分布。树种数的增加速率与初始树种数呈现反比关系。样地初始树种数与树种数平均变化数存在倒“J”形的反比关系,与理论最大树种数存在“S”型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模型分别为y=3.481e-0.06532x,y=21.52/(1+2.212e-0.1569x)。针阔混交林树种数生态饱和阈值约为20种,从针叶纯林或针叶树种占优势的林分自然生长发育情况下达到此生态饱和阈值需要约45年时间。(2)树种组成朝向阔叶树种比例增多的方向发展主要针叶树种为马尾松和杉木,阔叶树种为栎类、木荷和其它硬阔类。针叶树种比例逐期从50%降到37%,针叶树种比例在幼龄林最低为38%,在成熟林最高为46%。(3)树种多样性上升,林分内部生长环境朝复杂、多样化的方向演变树种多样性逐期增加,均匀度逐期降低。不同龄组材积多样性依次增加。幼龄林和中龄林的树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近熟林和成熟林。(4)胸径、树高、材积分布形态呈近似正态分布各时期胸径分布形态近似正态分布,均值和正态分布顶点值基本不变,维持在9cm。不同龄组胸径分布形态近似正态分布,均值和正态分布顶点值逐渐上升,都有2cm左右的提升。各时期树高分布形态近似正态分布,均值和正态分布顶点值呈上升趋势。不同龄组树高分布形态近似正态分布,均值和正态分布顶点值呈上升趋势。各时期单株材积分布形态近似左偏正态分布,均值和正态部分顶点值基本不变,维持在0.037 m3左右。不同龄组单株材积分布形态近似左偏正态分布,均值和正态分布顶点值呈上升趋势,都有0.032 m3左右的上升。(5)森林生物量呈现上升趋势,生产力第一期高于第二期各时期生物量上升,生产力第一期(1.39 t·hm-2·a-1)高于第二期(1.15 t·hm-2·a-1)。各时期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生物量上升,成熟林生物量下降。各时期幼龄林生产力上升,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生产力下降。(6)生产力与胸径、树高、材积和针叶树种比例呈正向相关根据统计计算胸径范围在[10,12]时生产力较好,在12 cm时达到顶峰。超过12cm,生产力。树高范围在[7,10]时生产力较好,在9 m时达到顶峰。达到12 m后,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明显。单株材积均值范围在[0.04,0.07]时生产力较好。小于0.04 m3时生产力容易出现负值。生产力与针叶树种比例呈正相关。大于50%时,生产力不易出现负值。生产力与胸径、树高、材积和针叶树种比例的相关性表现为:针叶树种比例>胸径>材积>树高。综上所述,研究所得浙江省针阔混交林树种数、树种组成、树种多样性、非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以及与非空间结构特征的关系为经营管理浙江省针阔混交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卢婧[5](2020)在《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乔木林碳储量估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自然界中最为丰富的资源库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乔木层碳储量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中占据主导部分,准确估算国家尺度碳储量可以为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本文利用第九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的抽样数据,将乔木林分为37个森林类型,分别对每个森林类型建立两种蓄积量模型并进行比较,应用最优模型估算出我国乔木林的碳储量,并重点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不同龄组以不同及地区乔木林碳储量的差异,同时探究环境因子对乔木林碳密度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在建立的模型中,与树高、胸高断面积相关的蓄积量模型有更高的精度,该模型的R2值在0.55~0.99之间,BIAS%值在-1.61~10.67%之间,蓄积量预测的RMSE%值在5.30~57.97%之间,可用于林分蓄积量的估算。(2)利用上述蓄积量模型估算出乔木林碳储量。从森林类型来看,各个森林类型的平均碳密度为59.39 Mg ha-1,高山松、楠木、冷杉的碳密度最高,其它松类、赤松、桉树碳密度最低;栎类、落叶松和杉木是乔木林碳储量的重要贡献者,三者之和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24.63%。从龄组来看,各龄组平均碳密度为64.60 Mg ha-1,碳密度随乔木林的年龄增大而增大,碳密度最大的过熟林为86.73Mg ha-1,碳密度最小的幼龄林为41.89 Mg ha-1;中龄林碳储量最大,过熟林碳储量最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29.80%和9.81%。从地区来看,各地区乔木林的平均碳密度为50.85 Mg ha-1,碳密度从高到低分别是西南、华东、西北、华东、东北、华北地区,碳密度最大的西南地区为56.52 Mg ha-1、碳密度最小的华北地区为48.76 Mg ha-1;碳储量从高到低分别为西南、东北、中南、西北、华东、华北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总共占据了全国60.68%的碳储量。(3)选择经度、纬度、海拔、土壤厚度、坡度、坡向、坡位、气温、降雨量九个因子来探究其对碳密度的影响。其中变量重要性从大到小分别为经度、纬度、土壤厚度、降雨量、坡度、海拔、气温、坡位、坡向。乔木林的碳密度在各个经纬度无显着增加或降低趋势;碳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碳密度在半阳坡最高,在半阴坡碳密度最低;碳密度坡位越高碳密度越大;碳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表现出的趋势是先升高再降低;土壤厚度越厚碳密度越低;碳密度随气温和降雨量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

曾素平[6](2020)在《湖南主要防火树种抗火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的安全决定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稳定性,而森林火灾是破坏森林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和森林植物群落的自然变化趋势。研究防火树种的抗火性能,对建立防火林带防火抗火、经济发展和生态稳定具有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9年5月在湖南省株洲市选择杨梅(Myrica rubra)、木荷(Schima superba)、山矾(Symplocos sumuntia)、润楠(Machilus pingii)、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Quercusglauca)6种亚热带典型阔叶防火树种作为研究对象,测定6种树种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器官(叶、枝、皮)的含水率、热辐射特性、燃点、热值、粗灰分、粗纤维、生物学特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 LSD检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探究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不同林龄间抗火性显着差异(P<0.05)以及树种抗火性的综合排序和聚类。结果表明:1)不同器官间抗火性差异显着,相对于枝和皮,叶片具有较高的含水率(53.7%)、较高的粗灰分含量(4.5%)以及较低的粗纤维含量(23.9%);2)随着树木的增长,其抗火性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异规律,中龄林阶段含水率、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最低;成熟林阶段树种的树叶厚度、树皮厚度、粗灰分含量较大。3)不同器官的综合抗火性能在不同物种间差异显着(P<0.05),树叶的抗火性表现为润楠>甜槠>山矾>杨梅>木荷>青冈;树枝的综合抗火性表现为润楠、甜槠最强,其次是杨梅、木荷;树皮表现为木荷和甜槠的抗火性较强,抗火性最弱的为润楠和青冈;4)含水率、粗灰分与树皮厚度之间,粗灰分与树皮质量剩余率、热值,粗纤维含量与树叶厚度均呈负相关。含水率与燃点、树皮质量剩余率与树皮厚度呈显着正相关;5)不同物种的综合抗火性能综合得分呈现分异特征,其中抗火性最弱的为润楠(-0.405)和青冈(-1.151),抗火性最强的为木荷(1.033)和杨梅(0.526)。因此,木荷和杨梅是南方防火林带的首选树种。

马志婷[7](2020)在《广州市栲类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文中研究表明森林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可为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广州市栲类林(栲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组分(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细根和土壤)进行调查和取样测定分析,估算其生物量和碳储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探讨其影响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市栲类林以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锥(Catanopsis chinensis)、罗浮锥(Castanopsis faberi)、木荷(Schima superb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为主。主要优势种间同一器官碳含量差异不显着,各组分间树干与树叶碳含量差异不显着,但与树枝和树根差异显着,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碳含量大小表现为树干(48.20%)>树叶(47.49%)>树枝(46.88%)>树根(45.63%)。平均碳含量差异不大(5%左右),华润楠(Machilus c hinensis)、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平均碳含量达49%,栲(Castanopsis fargesii)和毛锥(Castanopsis fordii)低于45%。土壤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土层间土壤碳含量差异极显着。0-10 cm、10-20 cm、20-30 cm、30-50 cm以及50-100 cm土层碳含量分别约为2.1%-2.3%,1.48%-1.5%,1.1%-1.2%,0.75%-0.8%,0.6%-0.7%。2)广州栲类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96.93±65.53 t/hm2,植被为98.89±65.28 t/hm2,土壤为98.04±44.33 t/hm2。林分起源和林龄对广州市栲类林碳储量影响较大。从不同林分起源来看,天然林(202.53 t/hm2)高于人工林(178.86 t/hm2),植被碳密度大小和所占百分比与土壤碳密度相差不大。从不同林龄来看,栲类人工林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相差较大,约62.77 t/hm2,而栲类天然林植被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相差不大,约22.38 t/hm2。栲类天然林和人工林各林龄生态系统和植被碳密度基本表现为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栲类天然林土壤碳密度也有相似规律(除近熟林),栲类人工林各林龄土壤碳密度差别不大。天然林植被碳密度(105.12±64.71 t/hm2)高于人工林(78.78±63.03t/hm2),且均已以乔木层为主(占比80%以上),林下层(细根层、凋落物层、草本层以及灌木层)占比较小。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100 cm深)总碳密度差异不大,其值都接近100 t/hm2。人工林植被碳汇增长速率(8.42±4.50 t/hm2·a)高于天然林(5.10±2.01 t/hm2·a),各林龄植被碳汇增长速率大小关系为:幼龄林(6.00±2.91 t/hm2·a)最大,中龄林(5.32±2.31t/hm2·a)和成熟林(5.50±2.01 t/hm2·a)较为接近,均小于幼龄林,趋势基本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栲类林植被碳密度增量与其自身植被碳密度有较强的相关性。3)广州市栲类林植被碳密度受林分结构、气候、土壤以及人为干扰的共同影响,其中林分(正效应)和土壤(负效应)对其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气候(负-负)和人为干扰(正-负)对栲类林植被碳密度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且间接影响作用的方式不同。其中林分和土壤对其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邱梓轩[8](2019)在《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汇测计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三大固碳生态系统由海洋、土壤和森林组成,其中森林和海洋固碳最为可靠。森林生态系统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达到固碳目的,因此,森林植被碳汇一直是广义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本研究的重点是,利用森林资源清查第六期、第七期、第八期7801个固定样地数据以及全国各地不同森林类型样地生物量实测资料,构建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测计体系,对2003年-2050年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进行时空格局分析,对未来30年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及减排贡献进行评价。该研究为提出优化的森林经营规划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为全面掌握中国森林植被碳汇状况提供有效手段,此外,该研究使得森林植被碳汇测计方法变得简单明确。该研究提高了乔木林生物量碳库估算精度,对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在大气中CO2吸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研建中国陆表主要乔木胸径生长模型,根据经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土壤厚度、坡度、坡向、坡位对中国44种主要乔木树种胸径生长情况进行准确预测,RMSE%在4.76%~18.64%之间。研建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物量转换模型,对中国41种主要乔木树种生物量情况进行准确测计,RMSE%在7.66%~3 7.64%之间。该研究填补了经济林、灌木林、竹林、幼树的碳储量和碳汇研究空缺,为“正确评价经济林、灌木林、竹林、苗圃地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核算绿色GDP”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依据。研建中国陆表经济林基径生长模型,根据经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土壤厚度、坡度、坡向、坡位对果树类、食用原料类、药材类、林化工业原料类等四类经济林基径生长情况进行准确预测,RMSE%在7.68%~14.59%之间。研建中国陆表经济林生物量转换模型,对果树类、食用原料类、药材类、林化工业原料类等四类经济林生物量情况进行准确测计,RMSE%在0.67%~38.00%之间。研建中国陆表灌木林灌径生长模型,根据经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土壤厚度对灌木林灌径生长情况进行准确预测,RMSE%为13.30%。研建中国陆表灌木林生物量转换模型,对灌木林生物量情况进行准确测计,RMSE%为27.36%。研建中国陆表竹林生物量转换模型,对竹林生物量情况进行准确测计,RMSE%为15.95%。研建幼树生长模型,根据年龄对幼树基径和树高生长情况进行准确预测,基径生长预测RMSE%在8.41%~18.22%之间,树高生长预测RMSE%在6.81%~18.06%之间。研建中国陆表苗圃地生物量转换模型,可以对苗圃地生物量情况进行准确测计,RMSE%在11.76%~24.91%之间。研究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方式,有效地对现有及未来乔木林、经济林、灌木林、竹林、苗圃地生物量碳库进行测计,研究表明,2003年~2050年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碳汇均呈现迅速增长趋势;中国成熟林对碳储量增长起主要作用,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质量均稳步提升;中国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碳密度最大,且西南地区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增长最快;西藏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处在领先位置,西藏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增长最快,新疆的森林植被碳密度增长最快,而宁夏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增长最慢。分析2020年~2050年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汇潜力,研究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将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的22.14%,在未来30年减缓温室气体增加方面将发挥主要作用。

石波[9](2019)在《福建将乐林场杉木林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林分空间结构是森林结构的重要特征,与森林多功能的实现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森林空间结构的科学合理性是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的核心内容。目前,林分空间结构的规划与调整是森林结构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福建省将乐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杉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并记录了 28块样地内所有活立木的位置信息及基本属性。采用空间结构指数分析了杉木纯林与混交林的四种空间结构指数(混交度、角尺度、胸径大小比和密集度)。利用乘除法构建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并划分5个结构等级,并评价每块样地的空间结构特征。从28块样地中随机选取杉木纯林、混交林样地各2块(共4块)钻取样地内所有树木的年轮条(共368根),并测得的近5年平均胸径生长量的。分析胸径平均生长量受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混交林中的杉木胸径生长量显着高于纯林。为改善林分空间结构状态并提高林木胸径生长量,通过模拟调整混交度来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供间伐和补植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计算每块实测样地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发现,多数样地空间结构状况被评级为L1(极差)、L2(差),少数样地为L3(中)等级。表明杉木纯林和混交林的空间结构均需要及时调整。(2)分析空间结构指数与胸径生长量的关系发现,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平均生长量显着大于杉木纯林的胸径平均生长量。随混交度的升高,杉木和马尾松的胸径生长量均有所升高;且杉木的增长量较马尾松明显。在混交林中,杉木随角尺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在杉木纯林中,杉木随混交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较弱,没有混交林中明显。在混交林当中的杉木胸径平均生长量都优于杉木纯林中杉木的胸径平均生长量,且随着单木的混交度越大,杉木胸径平均生长量也越大。(3)在不同龄组当中,随机选择5块空间结构状况为L1的杉木纯林样地,进行空间结构的模拟优化。通过对样地混交度的调整,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由L1上升到L3的样地有1块,由L1上升到L4的样地有2块,由L1上升到L5的样地有2块。表明调整混交度能够显着改善空间结构状况。

耿东[10](2019)在《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论文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研究对象,以该场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本底数据,系统分析该场森林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经营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林业相关政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提出了皇甫山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指导思想、经营目标,进行了森林功能与分类区划、森林经营类型划分、森林培育规划、森林采伐规划等,主要结果如下:(1)皇甫山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为推手,大力推行森林保护和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最终将林场建设成为以自然资源保护、森林游憩为主的公益一类事业性质国有林场。(2)全场共划分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大柳分场大径材及珍贵树种培育区、常山分场大径材培育区等6个功能区。(3)全场共划分20个森林经营类型,设计了各森林经营类型培育目标、主要树种、经营周期、林地选择、造林技术、森林抚育、采伐更新等关键技术。(4)经理期内全场森林抚育合计面积4104hm2,其中:马尾松林1228 hm2;杉木74 hm2;外松1236 hm2;硬阔叶林1521 hm2;软阔叶林45 hm2。(5)经理期内采伐林木蓄积合计56090m3,其中:马尾松24124m3;(?)松 13547m3;硬阔 13056m3;杨树 209m3;杉木 5154m3;(6)经理期内发展麻栎能源林1000hm2、薄壳山核桃木本油料林200hm2;设计了两林种营造林关键技术。

二、木荷造林技术及幼龄林生长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荷造林技术及幼龄林生长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地形地貌概况
        2.1.3 气候与水文概况
        2.1.4 土壤条件概况
        2.1.5 森林资源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及组成
        2.2.2 经济状况
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
        3.1.2 气象气候数据
        3.1.3 文献查阅资料
    3.2 数据整理
    3.3 主要数据处理工具
4 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4.1 北京市主要乔木胸径生长模型研建
        4.1.1 建模技术方法与评价
        4.1.2 模型研建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精度验证
    4.2 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4.2.1 北京市乔木林蓄积量估算方法
        4.2.2 北京市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
        4.2.3 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估算方法
    4.3 未来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预测方法
5 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
    5.1 北京市现有乔木林碳储量及固碳能力
        5.1.1 不同起源乔木林碳储量的变化
        5.1.2 不同龄组乔木林碳储量的变化
        5.1.3 不同林种乔木林碳储量的变化
        5.1.4 不同森林类型乔木林碳储量的变化
    5.2 未来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
        5.2.1 未来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估算
        5.2.2 未来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空间分布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中国典型乔木树种生长模型研建及资源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胸径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1.2.2. 森林大径材获得时间及理想密度研究进展
        1.2.3. 森林生长量预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2.1.3. 气候气象数据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调查方法
        2.2.2. 克里金插值法
        2.2.3. 数据标准化方法
        2.2.4.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3. 中国典型乔木树种胸径生长模型
    3.1. 模型研建
        3.1.1. 中国典型乔木胸径生长模型
        3.1.2. 中国典型乔木生长影响因子
    3.2. 结果分析
        3.2.1. 模型拟合结果
        3.2.2. 模型结果分析
    3.3. 精度验证
        3.3.1. 精度验证结果
        3.3.2. 精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乔木林大、特大径材获得时间及理想密度预测分析
    4.1. 乔木林大、特大径材获得时间预测
        4.1.1. 乔木林大、特大径材获得时间测计方式
        4.1.2. 乔木林大、特大径材获得时间预测结果
        4.1.3. 乔木林大、特大径材获得时间结果分析
    4.2. 中国典型乔木树种降雨量-密度模型
        4.2.1. 典型乔木树种降雨量-密度模型
        4.2.2. 重要参数拟合结果
        4.2.3. 模型结果分析
    4.3. 主要地区乔木林理想密度的预测
        4.3.1. 乔木林样地理想密度测计方式
        4.3.2. 主要地区乔木林理想密度预测结果
        4.3.3. 主要地区乔木林理想密度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时空格局分析
    5.1.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测计方式
        5.1.1. 主要乔木树高-胸径模型
        5.1.2. 主要乔木生长材积模型
        5.1.3. 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测计方式
    5.2.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时间变化
    5.3.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空间差异
    5.4.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测计误差和潜力分析
        5.4.1.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测计误差分析
        5.4.2.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生长量潜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江西省崇义县典型林分抚育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抚育间伐对胸径树高生长的研究
        1.2.2 抚育间伐对单株材积与样地蓄积量影响的研究
        1.2.3 不同林龄林分对抚育间伐的响应
        1.2.4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1.2.5 抚育间伐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1.2.6 抚育间伐对森林微环境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和试验点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地形条件
        2.1.3 土壤植被条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抚育间伐试验设计
        2.3.2 林木生长指标测定及计算
        2.3.3 林分结构测定及计算
        2.3.4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计算
        2.3.5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抚育间伐对商品林单株的生长影响
        3.1.1 抚育间伐对单株胸径生长的影响
        3.1.2 抚育间伐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3.1.3 抚育间伐对林分单株断面积生长量的影响
        3.1.4 抚育间伐对林分平均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3.1.5 抚育间伐对林分样地生产力的影响
        3.1.6 抚育间伐对杉木林分结构的影响
        3.1.7 不同林龄杉木对抚育间伐的生长响应
    3.2 抚育对天然林的影响
        3.2.1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3.2.2 抚育对天然林直径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动态演变过程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树种研究
        1.2.2 森林多样性研究
        1.2.3 森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结构研究
        1.2.4 森林生产力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资源
    2.2 数据处理
        2.2.1 数据收集
        2.2.2 数据整理
3 研究方法
    3.1 森林树种数
        3.1.1 树种数总体特征统计
        3.1.2 树种数变化
        3.1.3 树种数变化量分布形态
        3.1.4 树种数发展趋势
        3.1.4.1 树种数平均变化数发展趋势
        3.1.4.2 最大理论树种数变化趋势
    3.2 树种组成
    3.3 树种多样性
        3.3.1 Shannon-Wiener指数H(Shannon-Weiner index)
        3.3.2 Pielou均匀度指数J_(sw)的计算
        3.3.3 Whittaker指数βw
        3.3.4 Audair和 Goff多样性指数
        3.3.5 Wei-Guo材积多样性指数I_(WG)
    3.4 森林胸径树高材积
        3.4.1 总体特征
        3.4.2 分布形态
    3.5 森林生产力
        3.5.1 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
        3.5.2 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演变
    3.6 森林结构与生产力关系
4 结果分析
    4.1 森林树种数
        4.1.1 树种数总体特征
        4.1.2 树种数变化
        4.1.3 树种数变化量分布形态
        4.1.4 树种数发展趋势
        4.1.4.1 树种数平均变化数发展趋势
        4.1.4.2 理论最大树种数发展趋势
    4.2 树种组成
        4.2.1 各期树种组成
        4.2.2 各龄组树种组成
    4.3 树种多样性
        4.3.1 各期树种多样性
        4.3.2 各龄组树种多样性
    4.4 森林胸径树高材积
        4.4.1 胸径、树高和材积总体特征
        4.4.2 胸径分布形态
        4.4.3 树高分布形态
        4.4.4 材积分布形态
    4.5 森林生产力
        4.5.1 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
        4.5.2 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演变
    4.6 森林结构与生产力关系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树种数
        5.1.2 树种组成
        5.1.3 树种多样性
        5.1.4 胸径、树高、材积
        5.1.5 森林生产力
    5.2 结论
        5.2.1 森林树种数量
        5.2.2 树种组成
        5.2.3 树种多样性
        5.2.4 森林胸径树高材积
        5.2.4.1 胸径
        5.2.4.2 树高
        5.2.4.3 材积
        5.2.5 森林生产力
        5.2.5.1 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
        5.2.5.2 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演变
        5.2.6 森林结构与生产力关系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乔木林碳储量估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碳储量国外研究进展
        1.2.2 森林碳储量国内研究进展
        1.2.3 碳储量估测方法概述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条件
        2.1.3 森林资源分布
    2.2 数据来源
3.乔木林蓄积量模型研建
    3.1 林分蓄积量模型研建
        3.1.1 研建方法
        3.1.2 精度评价指标
    3.2 模型结果与评价
        3.2.1 研建结果
        3.2.2 精度评价
    3.3 不同模型对比与分析
    3.4 小结
4.乔木林碳储量估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1 估测方法及其精度评定
        4.1.1 估测方法
        4.1.2 精度评定
    4.2 估测结果及其变化分析
        4.2.1 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分析
        4.2.2 不同龄组碳储量分析
        4.2.3 不同地区碳储量分析
        4.2.4 乔木林碳密度变化分析
    4.3 环境因子对乔木林碳密度影响分析
        4.3.1 环境因子选取及重要性分析
        4.3.2 不同级别环境因子的影响分析
    4.4 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湖南主要防火树种抗火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防火树种抗火性能研究理论
        1.2.1 树种抗火性概论
        1.2.2 树种抗火性的影响因子
    1.3 树种抗火性能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貌气候特点
    2.3 森林资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样品采集与制备
        3.2.1 取样方法
        3.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试验分析
        3.3.1 形态学特征的测定
        3.3.2 含水率的测定
        3.3.3 室外燃烧实验
        3.3.4 燃点和热值
        3.3.5 化学成分分析
    3.4 数据分析
    3.5 抗火性综合评价方法
        3.5.1 因子分析
        3.5.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3.5.3 聚类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形态学特征
        4.1.1 树皮厚度
        4.1.2 树叶厚度
    4.2 物理性状
        4.2.1 含水率
        4.2.2 树皮燃烧性
        4.2.3 燃点和热值
    4.3 树种化学成分
        4.3.1 不同树种化学成分
        4.3.2 不同器官和林龄间化学成分
    4.4 树种抗火性的综合评价
        4.4.1 不同树种各器官抗火性的排序
        4.4.2 不同树种各林龄抗火性的排序
        4.4.3 树种抗火性的综合排序
        4.4.4 树种抗火性聚类分析
5 讨论
    5.1 形态学特征分析
    5.2 物理性状分析
        5.2.1 含水率
        5.2.2 树皮热辐射
        5.2.3 热值与燃点
    5.3 化学性状分析
        5.3.1 粗灰分
        5.3.2 粗纤维
    5.4 抗火性的综合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广州市栲类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亚热带森林碳储量研究
        1.3.2 森林碳储量影响因子
        1.3.3 森林碳汇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科学问题与假设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2 研究样地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调查
        2.3.2 碳含量测定
        2.3.3 数据分析
3 广州市栲类林碳含量分析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广州市栲类林主要优势种各器官碳含量特征
        3.1.2 广州市栲类林主要优势种平均碳含量特征
        3.1.3 广州市栲类林土壤碳含量特征
    3.2 小结
4 广州市栲类林碳密度特征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广州市栲类林植被层各组分分配特征
        4.1.2 广州市栲类林土壤碳密度特征
        4.1.3 广州市栲类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4.1.4 广州市栲类林植被碳密度变化特征
    4.2 小结
5 广州市栲类林植被碳密度影响因子分析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广州市栲类林样地各因子相关分析
        5.1.2 广州市栲类林植被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5.2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广州市栲类林碳含量特征
        6.1.2 广州市栲类林碳密度特征
        6.1.3 广州市栲类林植被碳密度影响因子分析
    6.2 讨论
        6.2.1 碳含量差异分析
        6.2.2 碳密度差异比较
        6.2.3 植被碳密度影响因子差异
        6.2.4 植被碳密度变化量影响因子差异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汇测计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森林植被碳汇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数据来源
    2.1.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2.2. 森林生物量数据
    2.3. 气候气象数据
3. 中国陆表乔木林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方法研究
    3.1. 中国陆表主要乔木胸径生长模型
        3.1.1. 模型研建
        3.1.2. 结果分析
        3.1.3. 精度验证
    3.2. 中国陆表乔木林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模型
        3.2.1. 模型研建
        3.2.2. 结果分析
        3.2.3. 精度验证
    3.3. 小结
4. 中国陆表其他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方法研究
    4.1. 中国陆表经济林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模型
        4.1.1. 模型研建
        4.1.2. 结果分析
        4.1.3. 精度验证
    4.2. 中国陆表灌木林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模型
        4.2.1. 模型研建
        4.2.2. 结果分析
        4.2.3. 精度验证
    4.3. 中国陆表竹林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模型
        4.3.1. 模型研建
        4.3.2. 结果分析
        4.3.3. 精度验证
    4.4. 中国陆表苗圃地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模型
        4.4.1. 模型研建
        4.4.2. 结果分析
        4.4.3. 精度验证
    4.5. 小结
5. 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时空格局分析
    5.1. 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测计方式
    5.2. 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的时间变化
    5.3. 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的空间分异
    5.4. 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汇测计误差分析
    5.5. 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汇潜力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7. 附表
    7.1. 中国陆表乔木生长格局(立地)指数
    7.2. 中国陆表乔木生长结构(地位级)指数
    7.3. 中国陆表乔木林蓄积量模型参数
    7.4. 中国乔木林生物量含碳量模型参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福建将乐林场杉木林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人工林多功能研究进展
        1.3.2 空间结构及其经营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述
    2.2 人文条件概述
    2.3 经济条件概述
3 杉木人工林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确定空间结构单元
    3.3 确定缓冲带
    3.4 所使用的空间结构指数
        3.4.1 混交度
        3.4.2 角尺度
        3.4.3 胸径大小比
        3.4.4 密集度
4 杉木人工林空间结构评价指数
    4.1 杉木人工林空间结构指数分析及评价
        4.1.1 以2m缓冲带的评价空间结构
        4.1.2 以5m缓冲带的评价空间结构
    4.2 不同缓冲带宽度的处理结果对比
        4.2.1 不同缓冲带宽度的混交度对比
        4.2.2 不同缓冲带宽度的角尺度对比
        4.2.3 不同缓冲带宽度的胸径大小比对比
        4.2.4 不同缓冲带宽度的密集度对比
        4.2.5 不同缓冲带宽度的空间结构指数等级对比
        4.2.6 不同处理下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 杉木人工林胸径生长量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5.1 杉木人工林的年轮条采集与处理
    5.2 杉木人工林的年轮条的生长量测定
    5.3 杉木人工林不同角尺度下林木的分布
    5.4 杉木人工林不同混交度下林木的分布
    5.5 杉木人工林空间结构对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6 杉木人工林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森林经营
        1.1.2 森林经营方案
        1.1.3 森林经理期
        1.1.4 森林经营单位
        1.1.5 编案单位
        1.1.6 经营规划设计单元
    1.2 森林经营理论
        1.2.1 近自然森林经营
        1.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1.2.3 多功能森林经营
        1.2.4 森林分类经营
    1.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历史
        1.3.1 国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历史
        1.3.2 国内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历史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内容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 经营单位基本情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与土壤
        3.1.3 气候条件
        3.1.4 植被条件
        3.1.5 水文条件
        3.1.6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林场数据收集
        4.1.2 森林经营与功能区划
        4.1.3 森林培育规划
        4.1.4 森林采伐规划
    4.2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与分析
    5.1 森林资源与森林经营状况分析评价
        5.1.1 资源现状分析
        5.1.2 森林经营分析
        5.1.3 森林保护状况
        5.1.4 经营能力
    5.2 森林经营需求与经营环境分析
        5.2.1 经营环境分析
        5.2.2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5.3 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
        5.3.1 经营方针
        5.3.2 经营目标
    5.4 森林经营区划与经营布局
        5.4.1 森林功能区划
        5.4.2 森林分类区划
        5.4.3 森林管理类型区划
        5.4.4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5.5 森林培育规划设计
        5.5.1 培育类型及实施对象
        5.5.2 抚育任务
        5.5.3 抚育组织
        5.5.4 改造
    5.6 森林采伐利用规划设计
        5.6.1 确定合理年伐量
        5.6.2 伐区生产规划
        5.6.3 森林更新
    5.7 非木资源培育与利用规划
        5.7.1 经济林发展规划
        5.7.2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5.8 森林健康与森林保护规划
        5.8.1 森林管护
        5.8.2 森林防火
        5.8.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5.8.4 地力维护
    5.9 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9.1 森林集水区管理
        5.9.2 生物多样性保护
    5.10 营林基础设施规划
        5.10.1 种苗生产设施
        5.10.2 林道设施
        5.10.3 营林设施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四、木荷造林技术及幼龄林生长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乔木林碳储量及其固碳潜力研究[D]. 陈晓凤.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2]中国典型乔木树种生长模型研建及资源变化分析[D]. 郭佳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3]江西省崇义县典型林分抚育效果评价[D]. 刘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动态演变过程特征研究[D]. 郭建辉.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5]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乔木林碳储量估测研究[D]. 卢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湖南主要防火树种抗火性能评价研究[D]. 曾素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广州市栲类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D]. 马志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8]中国陆表森林植被碳汇测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 邱梓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福建将乐林场杉木林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石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10]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例[D]. 耿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造林技术与幼林生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