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北部环境敏感区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辽东湾北部环境敏感区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一、辽东湾北部环境敏感区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妮[1](2020)在《风热环境关联的城市空间形态评价方法研究 ——以广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密集都市区的风热环境变化导致城市热岛、碳排与节能、空气污染、生态环境及卫生健康环境等方面问题不断恶化。结合城市气候学进行人居环境学科相关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其中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高密度都市尤其值得关注,其问题复杂性、多样性、矛盾性并存,为人类都市问题求解提供了丰富样本。位于亚热带都市区的广州作为具有形态学和气候学典型性的中国一线都市及粤港澳湾区核心城市,对其风热环境的形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标本价值。目前我国大量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城市规划管理框架下快速形成,其中缺乏对城市风热环境问题的系统关注,且当前国内外基于风热环境关联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研究成果主要针对城市尺度或街区尺度,仅关注若干空间形态指标的评价,与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工作机制有效衔接方面尚有较大的研究空白。本研究针对中尺度的城市空间形态,结合城市气候学等研究方法,以系统性的视角进行基于风热环境关联的城市空间形态评价的量化研究,为城市设计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风热环境评价指引。首先,研究采用类型—形态分析法(Typo-Morphological Approach)等经典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辨析由城市设计机制、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模式、广州地域性聚落空间特征等影响下的典型空间形态区域。通过对大量案例展开研究,总结认为临山梳式型、滨水梳式型、斑块型等3种类型为当前广州正在形成的典型城市空间形态。随后针对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划定了由“基础层—空间层—活动层”3个层次、4项要素及10项细化要素共同组成的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通风散热、环境降温、遮阳隔热的原则为目标,紧扣上述3类不同类型的典型空间形态特征,分别归纳了其风热环境关联的机制。其次,论文构建了基于风热环境关联的城市空间形态评价方法:(1)制定对3个层次空间形态要素风热环境关联的综合性分析指标和方法;(2)通过分析工具的选取等程序进行模拟实验方法的设定,创新性地紧扣城市空间形态的结构特点进行模拟选点布置;(3)利用所选取的分析工具ENVI-met软件,对典型空间形态类型案例之一的白云新城地区的多类不同测点开展现场实测和软件模拟校验,采用在夏季日间开展行人空间的风热环境实测,对实测区域进行风热环境模拟,借助人体热舒适指标—生理等效温度(PET)分析风热环境特点,验证软件模拟对于不同空间形态特征的适应性,并设定本次模拟实验的边界条件。接着,基于以上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分析方法、实测数据以及研究工具,首先利用ENVI-met软件对临山梳式型、滨水梳式型、斑块型等3种类型空间形态的9个城市设计案例进行风热环境模拟,分析比对各类型空间形态中不同测点的风、热环境模拟结果;再基于风热环境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空间形态要素解构和详细分析;然后分别采用总体分析校验、分类分析校验以及多层次比较的方法,归纳其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规律,结果发现:(1)针对不同形态类型分别采用空间形态要素与风环境模拟实验分析,结果显示90%案例的分析结果的排名为一致的;(2)临山梳式型的空间形态要素对风速影响差异相对最大,案例平均模拟风速结果分别为0.73 m/s、0.85 m/s、0.9 m/s,不同空间形态方案的之间的风速差值接近25%,且山谷走向与空间形态要素的契合度对模拟实验结果影响较大;(3)3个开放型案例的风环境模拟结果均为最优;(4)自然资源利用、原生冷源、开放空间等3项细化要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水网梳式结构的平均人体舒适度(PET)模拟值降至44.54℃,比其他模式的平均最高值低接近1℃;(5)下垫面、遮荫条件等2项细化空间形态要素则对最终人体舒适度(PET)产生关键性作用。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和论述,本文对当前的城市设计评价方法进行了反思,从批判角度探讨现代城市设计体系的方法问题,提出系统利用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的风热环境关联研究以优化当前城市设计评价的必要性。最终总结了具有湿热地区特色的3个层次的空间形态要素的指标评价体系,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打分法和风热环境模拟评价等分析方法,结合城市设计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建立多方案比较的城市设计评价方法。该研究方法在常规城市形态研究中融入了可量化的风热环境评价,为城市设计方案比选评价提供了可操作的科学评价方法,为高密度的湿热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和控制提供了新视角。

邴磊[2](2019)在《基于遥感和GIS的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及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海洋溢油污染形势也日益严峻。近年来全球重大海上溢油事故频发,严峻的形势对我国溢油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目前我国对海上溢油风险区划方面的研究不足,导致了溢油风险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的发展为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和区划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方法。本研究将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理论引入溢油风险管理领域,提出了海上溢油风险系统的三个要素,并提出了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海上溢油风险进行遥感识别和风险区划的方法。(1)基于遥感技术研究了海上两类主要溢油风险源(船舶与石油平台)的快速识别和提取技术,研究其溢油源与概率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基于Radarsat-2影像的船舶方位向模糊去除算法能够较好地去除方位向模糊造成的误判,进一步提高SAR影像船舶识别准确率。通过多时相SAR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判别海上石油平台,实现对海上静态溢油风险源的识别和提取。通过溢油风险源强评估模型,计算了不同风险源对区域溢油风险的贡献,编绘了溢油风险源强区划图。(2)利用GF-1、GF-2等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研究变化周期较短的海上养殖区的遥感识别和提取方法,并结合搜集到的敏感资源资料进行数字化和入库管理,得出研究区的主要风险受体空间分布状况。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各种敏感资源的溢油敏感指数进行评价,然后结合风险源强和溢油敏感指数,计算研究海域的溢油风险损害区划,该图能够反映出研究海域中不同空间位置可能受到的溢油影响程度和风险等级划分。(3)首先选取研究海域周边15个主要港口,结合各港口应急设备配备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情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溢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考虑岸线溢油清除能力、海上溢油清除能力和回收物陆上接收处置能力三层指标,进而对各主要港口的溢油应急能力指数进行了量化评价。然后,从整个风险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风险源强、溢油敏感指数和溢油应急能力指数三方面,运用情景模拟法和GIS时空分析技术对研究海域溢油风险进行了综合风险区划,编绘得溢油风险管理区划图,对整个区域的溢油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本研究旨在为海上溢油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提出了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海上溢油风险遥感识别和风险区划方法,并以溢油频发的渤海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从溢油风险源强区划、溢油风险损害区划和溢油风险管理区划三个层次编绘了系列溢油风险区划图,反映了渤海海上溢油风险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海上溢油风险管理和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能够为监管部门有效地开展日常风险管理、溢油应急反应、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有助于提升渤海海域溢油风险防控管理能力。

张春昌[3](2019)在《区域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与应急能力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2017年我国进口的石油产品总量已超过4.2亿吨,其中约90%是通过海上船舶运输的,每天有多达400余艘油船航行于我国沿海水域。船舶亦朝向大型化发展,大型、超大型油轮已成为石油运输的主力,单船运载量多达30万吨,因此船舶溢油污染海洋环境风险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相关研究多以单个码头或船舶为评价对象,缺乏针对大范围航行水域和港口区域的区域性船舶溢油风险研究,另外对于区域性海上溢油应急防备能力优化配置计算和评估方法研究成果也很少。本文以环境风险评估理论为基础,针对航行海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分区、海区和港区不同情景下的可能船舶溢油量、以及港区码头应急防备能力评估与合理分配方法等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海上航行船舶具有移动性和区域性风险源特点,但现有船舶溢油风险评估方法未充分考虑船舶流量这一重要指标。本文应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船舶交通流数据,在解析获得海区船舶流量密度与油品载运量等关键风险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历史事故发生概率和海域环境敏感程度等代表性指标,构建了区域船舶溢油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应用网格化技术建立了基于AIS数据的区域船舶溢油污染事故风险分区新方法。并以渤海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对渤海海区的船舶事故高发区及溢油污染高风险区进行合理划分;(2)基于国内外船舶溢油事故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和我国海上溢油应急防备能力分析结果,应用情景分析法分别提出了海区航行船舶和港区码头船舶溢油事故中最大可信事故、可能最大事故、最可能事故等三种事故情景的溢油量确定方法,论证了将船舶可能最大事故溢油量和最可能事故溢油量分别作为海区和港区船舶溢油应急防备能力配备标准的合理性,并分别以渤海海区和广州港小虎石化港区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3)提出了考虑各码头风险水平的港区码头应急防备能力合理配备方法。首先采用溢油随机情景模拟统计方法得到敏感区的溢油污染概率和最短到达时间,然后结合环境敏感指数和溢油量等参数建立溢油污染风险指数计算模型,最后以该风险指数为风险大小依据,确定港口区域内各个码头的溢油应急目标,提出一种新的区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模型,用以合理确定各码头的应急防备分配比例,并对模型进行了适用性说明,以期为区域应急防备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与依据;(4)从构成溢油应急防备的机械回收、吸收吸附、化学分散等关键应急能力入手,指出了当前我国现行海上溢油应急防备能力计算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蒸发、溶解及乳化等因素,提出了船舶溢油应急防备能力评估方法,并对三种评估方法进行了应用比较,结果显示修正后的方法更适合我国船舶溢油应急防备能力评估。论文围绕我国船舶溢油污染事故风险管理与应急防备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将理论研究分析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针对船舶溢油风险与应急防备能力评估工作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已纳入了 2017年最新颁布的《水上溢油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水运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和《港口码头水上污染事故应急防备能力要求》等交通行业标准中,为推进我国船舶溢油污染风险评估与应急防备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袁敬诚,张伶伶,赵伟峰[4](2018)在《循流·循序·循境: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文中指出文章结合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实践,从多个角度就城市设计如何更有效地指引规划实践进行了探索,基于整体自然观理念提出了构建生长的城市的三个手段:一是循流生长的城市设计方法,即遵循自然过程,梳理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流,通过情境模拟评估水土共轭关系,通过风流模拟优化空间形态,确定城市生态网络格局与土地开发强度;二是循序演进的动态发展模式,即遵循城市生长规律,融入动态城市设计的理念,对比分析不同情境下城市的生长过程,选择最适宜的城市发展路径;三是循境提升的特色风貌营造方式,即挖掘区域的文化脉络与场所精神,探寻城市发展的秩序,提炼区域建筑意象,提升城市归属感。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实现了自然、社会与文化有机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所向。

王业保[5](2018)在《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由于人为失误及各种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海上溢油事故频繁发生,对事故周边的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其中,海上船舶溢油特别是油轮溢油是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我国渤海海域周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同时航线密布,交通繁忙,曾经多次发生船舶溢油事故,溢油风险高,应对溢油灾害的压力较大。因此,研究渤海海域的溢油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并评价该海域现有的应急能力,对于规避溢油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技术层面上研究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以便在油轮遇险时对其进行救援,能够起到及时救助遇险船员,保证其他船舶的安全,保护事发地点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基于船舶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了渤海海域的船舶事故特别是船舶溢油事故风险及其特点,随后根据国际石油行业环境保护协会(IPIECA)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估算了30万吨油轮搁浅时的潜在溢油量,并建立了溢油风险矩阵,以评估“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对渤海海域的危害;其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渤海海域各辖区内的溢油应急装备数量,以该数据表示实际应急能力,并与计算得到的应有应急能力进行对比;再次,通过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应急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运用GIS工具设计了标准化分数系统,用于在预先指定的港口和锚地中选择适合作为避难地的地点。该方法在技术层面上解决了船舶避难地选址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大部分溢油事故的发生地都位于船舶往来频繁的区域;无论溢油事故还是化学品事故,碰撞都是引起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泄漏油品以燃料油为主。通过建立风险矩阵,发现渤海海域面临着严重的溢油风险,大型船舶溢油会造成严重危害。(2)第1、第4和第5辖区拥有较多的收油机、围油栏以及专业应急船舶,第8辖区应急设备的数量处在低水平;在渤海海域,―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实际机械回收能力难以与应有机械回收能力相匹配,主要表现为第1、第2、第4、第5辖区内的实际机械回收能力与应有机械回收能力差距非常大;―最坏情况下的事故‖发生时,8个辖区内的实际围控能力皆大于应有围控能力,各辖区的围控能力能够满足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需求。(3)当事故为―起火爆炸,但是不发生泄漏‖时,推荐天津港、锚地28、锚地29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潍坊港、锚地50、庄河港等地点作为避难地;当事故为―只发生泄漏‖时,推荐天津港、大连港、锚地45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潍坊港、锚地50、锚地18等地点作为避难地;当事故为―面临沉没风险‖时,推荐朝阳港、威海港、锚地43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不推荐锚地16、锚地42、鲅鱼圈港等地点作为船舶避难地。本研究分析了渤海海域的溢油风险,并对各辖区内的实际应急能力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遇险船舶避难地选址方法,为船舶避难地选取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能够辅助决策者科学、理性应对船舶险情,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罗雨[6](2017)在《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及损害估值的溢油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海湾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包含物种的丰富性和生态景观的独特性,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种多样的服务,一般将此称为海湾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正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湾也成为了溢油事故的高发区,伴随着海上石油开采以及国际石油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为海上溢油事故的发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另一方面,海湾的半封闭水域特征,也大大增加了溢油事故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进而对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带来了重大的不利影响。而对海湾溢油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估,有助于解决溢油事故对海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影响程度,并为快速应急反应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对海湾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及应急处置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方法,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多种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基于海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识别,探讨了溢油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损害,并通过构建RBF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模型,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参数作为输入数据,对码头溢油事故发生后的溢油污染范围(油膜扫海面积)进行了相应的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溢油事故对海湾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评估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盘锦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溢油事故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影响溢油扩散的7个影响参数作为输入单元所构建的RBF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模型能够快速地预测溢油发生后的油膜扩散范围,经对海湾生态系统损害的货币化评估,能够掌握溢油事故在不同情景下对海湾生态损害的程度,能够为海湾溢油事故的应急提供较好的支撑性数据。

张晓霞[7](2017)在《辽东湾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支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海上交通运输繁忙,溢油事故发生愈加频繁,为提高海洋溢油预警预报应急整体效率,降低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需及时捕捉发现溢油、了解溢油漂移扩散路径和特征,并制定合理的应急物资调度计划,是我国海洋科学学术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因此,从发现溢油、溢油行为归宿、溢油高效回收处置三个理论方面,开展了辽东湾海域溢油污染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系统研究,为研究区域溢油应急事件提供理论支持,也为研究海域海洋溢油生态风险预测提供科学依据。(1)海洋溢油脆弱性分区决策支持模型科学分析海洋溢油监测现状,研究了难以及时发现海洋溢油并发出溢油预警的原因,提出了海洋溢油脆弱性进行分区监测框架。首先筛选海洋溢油脆弱性指标体系(OSVI),利用蒙特卡罗、自适应共振理论以及K-means算法,构建了MC-AKAM模型。再依据海域溢油脆弱性特征进行分区,有效提高溢油监测预警能力。并结合辽东湾东部海域,通过模型运用计算,可划分为非常低水平、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非常高水平5个区域,分区结果可知,可为实际溢油监测决策过程、为调整监测站位布设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提供依据。(2)海洋溢油水动力学数值模拟决策支持模型通过海洋溢油水动力学数值模拟,可以掌握油品在水中的分布、漂移扩散轨迹、影响范围以及油膜的最终归宿。本论文以辽东湾东部海域溢油事故仿真案例,利用Delft3D-PART模型对油膜的行为归宿特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模拟了单点溢油和多点溢油两种情况下油膜的水动力学漂移扩散特征,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规定的石油类污染物浓度为参考标准,分析了0.05mg/L等值线浓度的油膜在不同工况下漂移扩散至环境敏感目标边缘的时间,呈现表示溢油应急响应的最晚时间,做到了预报预警。(3)海洋溢油应急资源调配优化决策支持模型在溢油应急响应过程中,关键过程是溢油的处置与回收,溢油应急设备的回收效率往往与油膜厚度有关,在溢油回收过程中油膜厚度是一个动态变量,因此为了最大可能的回收浮油,需要对不同回收效率的应急设备进行科学配置。创立以“应急时间最短、满足应急设备需求量”为前提,利用混合整数非线性动态规划方法(DMINLP),建立溢油回收效率与油膜厚度的动态函数关系,构建了 DMST-VW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辽东湾东部海域溢油事故应急设备调配优化仿真案例计算,分析存在单个溢油点和多个溢油点两种情况下的应急设备优化,溢油回收率达到80%以上,可以实现海洋溢油的高效回收,有效降低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4)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支持模型的集成为了有效提高海洋溢油应急响应的综合管理水平,考虑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实际需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理论(ArcGIS)和决策支持技术理论(DSS),建立ArcGIS文件地理信息数据库,以Visual studio.NET与ArcGIS Engine为开发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了辽东湾海洋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OSDSS-GIS),实现了溢油应急决策支持模型的集成与应用可视化研究,并成功应用到辽东湾东部海域溢油事故的案例,展示了 OSDSS-GIS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登录、海洋溢油应急数据查询、决策支持模型的应用和实现。

陈哲[8](2016)在《基于GIS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向近岸海域渗透,影响不断增加,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不可忽视,为了更好地实现辽宁省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信息的高效管理,并为管理者提供环境保护政策决策支持,本研究在对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环境信息调查基础上,应用ArcGIS9.3信息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并建立了近岸海域功能区划信息数据库,进一步以VisualBasic 6.0为开发平台建立系统软件框架,使用OLE技术嵌入Map Objects 2.2控件,设计实现了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结果表明,辽宁省近岸海域共划分为95个功能区,其中一类区10个,二类区19个,三类区13个,四类区50个,特殊使用区2个以及混合区1个;设计实现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图形显示与控制功能、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交互式查询功能、专题图制作功能和监测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等。系统可以实现辽宁省近岸海域污染源信息、功能区监测信息、入海河流监测信息以及国家考核断面信息的统计、评价、分析等功能。该系统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可以为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信息的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李雯霏[9](2016)在《结合气候条件的金帛岛城市设计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加速发展给地方的气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城市气候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气候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是当今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议题。我国幅员广阔,城市气候环境千差万别,相关研究表明,城市环境的宜居性与城市气候环境的关系十分紧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气候环境的塑造。文章以辽东湾新区金帛岛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结合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城市气候环境适宜性分析的方法分析辽东湾新区宏观气候环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优化金帛岛的规划空间结构,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本文首先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对不同的城市下垫面以及土地利用信息,气候环境要素进行GIS空间叠加,分析城市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得出热负荷的分布图以及通风潜力的判定图,以此为依据进行辽东湾新区城市气候环境适宜性分析,依据相关规划信息的定位,预测未来金帛岛片区城市热负荷集聚的趋势,划定气候敏感区域。其次,在辽东湾新区宏观的气候环境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构建金帛岛城市风道格局,划分城市通风廊道,界定金帛岛的城市热岛空间、气候生态补偿空间以及空气引导通道;从建设城市绿化网络、布局城市交通网络以及满足城市居民户外舒适度的角度优化金帛岛的城市风道网络,提出限制建设用地范围、控制合理开发强度以及提倡适当的功能混合来提升金帛岛城市气候环境。最后,运用CFD仿真模拟方法对金帛岛的城市气候环境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区域,进行优化调整,基于CFD仿真模拟的结果,提出改善建议与优化策略。结合金帛岛的城市气候条件,改善商业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优化居住片区的布局形式以及配置气候适宜性的绿化景观。文章以城市气候作为视角,研究绿地水系、道路系统、建筑布局等城市空间要素与城市气候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依据城市气候信息生成辽东湾新区城市气候图集,为结合气候条件的金帛岛城市设计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丁叶多[10](2014)在《我国IBAs保护情况分析及七种雉类红线划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点鸟区(Important Bird and Biodiversity Areas,IBAs)是国际鸟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依据受胁鸟类的现状、分布和栖息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划定的上万处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的鸟类栖息地。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地区,其保护成效可反映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本研究应用Arc GIS9.3软件及查阅大量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512个重点鸟区的保护情况,结果显示:重点鸟区在中国大陆保护情况良好,受保护面积所占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89个重点鸟区处于完全或部分保护状态,占大陆地区重点鸟区总数的75.98%,其中307个重点鸟区被各级自然保护区完全保护,82个重点鸟区被各级保护区部分保护。84个重点鸟区未被自然保护区保护,未保护率为16.41%。39个重点鸟区被保护情况不详。有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50%以上的重点鸟区受到完全保护。河南省重点鸟区保护比例最高,浙江省、江苏省和上海市的重点鸟区保护情况欠佳。我国提出的划定生态红线意义重大,对我国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维护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红线分为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其中,生态功能红线又分为生态服务保障红线、生态脆弱区保护红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本文以7种雉类为例,研究了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的划定。在CGCM2模型A2气候情景模拟下,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了7种雉类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和2050年气候条件下的分布情况,通过比较2个气候时期的研究物种分布情况,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我国国情并根据专家意见划定了保护红线区域。其中,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共划定了72个保护红线区,占地25471.71km2;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共划定了30个保护红线区,占地52318.01km2;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共划定了29个保护红线区,占地26953.18km2;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共划定了81个保护红线区,占地27310.80km2;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共划定了33个保护红线区,占地52934.85km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共划定了66个保护红线区,占地54497.66km2;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共划定了65个保护红线区,占地60411.07km2。气候模拟下的七种雉类保护红线区分析对这些物种的保护管理有指导价值,而且对其他濒危物种的保护红线区研究有借鉴意义。

二、辽东湾北部环境敏感区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东湾北部环境敏感区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风热环境关联的城市空间形态评价方法研究 ——以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风热环境关联的广州典型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2.1 广州典型空间形态的分析
    2.2 城市空间形态的风热关联研究
    2.3 研究案例选取
    2.4 小结
第三章 风热环境关联的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构建
    3.1 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分析方法
    3.2 风热环境模拟分析方法
    3.3 现场实测与软件校验
    3.4 小结
第四章 临山梳式型空间形态的风热环境关联分析
    4.1 空间形态基本特征
    4.2 风热环境模拟分析
    4.3 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4.4 总体分析校验
    4.5 分类分析校验
    4.6 小结
第五章 滨水梳式型空间形态的风热环境关联分析
    5.1 空间形态基本特征
    5.2 风热环境模拟分析
    5.3 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5.4 总体分析校验
    5.5 分类分析校验
    5.6 评价小结
第六章 斑块型空间形态的风热环境关联分析
    6.1 空间形态基本特征
    6.2 风热环境模拟分析
    6.3 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6.4 总体分析校验
    6.5 分类分析校验
    6.6 小结
第七章 城市空间形态与风热环境的总体关联分析
    7.1 总体分析校验
    7.2 分类分析校验
    7.3 空间形态与风热环境关联的总体规律
    7.4 小结
第八章 基于风热环境的城市设计评价方法
    8.1 基于风热环境的城市设计评价优化建议
    8.2 评价构建思维
    8.3 评价指标体系
    8.4 评价方法运用
    8.5 小结
总结
    研究基本结论
    创新与特色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遥感和GIS的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及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与风险区划
        1.2.2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现状
        1.2.3 溢油风险评价及风险区划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基本技术路线
第2章 溢油风险评估模型与研究数据
    2.1 溢油风险区划模型
        2.1.1 溢油风险系统
        2.1.2 基于系统论的溢油风险评估模型
        2.1.3 基于GIS的溢油风险区划模型
    2.2 研究区域及基本特征
        2.2.1 地理位置
        2.2.2 水文气象
        2.2.3 自然灾害状况
        2.2.4 溢油污染状况
第3章 溢油风险源遥感识别与风险区划
    3.1 溢油风险源的遥感识别
        3.1.1 海上船舶遥感识别方法
        3.1.2 海上石油平台遥感识别方法
    3.2 溢油风险源强计算
        3.2.1 船舶溢油事故风险
        3.2.2 石油平台溢油事故风险
    3.3 溢油风险源强区划
        3.3.1 空间密度分布因子
        3.3.2 溢油风险源强区划图
第4章 溢油敏感资源遥感识别与风险区划
    4.1 溢油敏感资源及其遥感识别
        4.1.1 溢油敏感资源
        4.1.2 海上养殖区的遥感识别方法
    4.2 溢油敏感指数计算
        4.2.1 环境敏感资源指数
        4.2.2 溢油敏感指数计算
    4.3 溢油风险损害区划
第5章 溢油应急能力评估及风险区划
    5.1 溢油应急能力
        5.1.1 溢油应急能力组成
        5.1.2 溢油应急队伍建设
    5.2 溢油应急能力评估方法
        5.2.1 渤海海域港口分布
        5.2.2 港口溢油应急能力指数计算
    5.3 溢油风险管理区划
        5.3.1 单点溢油应急能力指数
        5.3.2 溢油风险管理区划图
第6章 溢油风险分析及建议
    6.1 研究海域溢油风险分析
        6.1.1 繁忙的船舶交通流量
        6.1.2 海洋石油大开发
        6.1.3 庞大的海上油类运输
        6.1.4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6.1.5 溢油敏感资源异常丰富
    6.2 建议
        6.2.1 加强对溢油风险防控的认识
        6.2.2 加强海上溢油风险源的管理
        6.2.3 加强港口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6.2.4 加强对溢油风险特征的认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区域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与应急能力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溢油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风险概念
        1.2.2 溢油风险评估概念
        1.2.3 国外溢油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4 国内溢油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国外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1.3.2 国内溢油应急能力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区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2 基于AIS的航行海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分区
    2.1 基于AIS的海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网格化评估
        2.1.1 AIS船舶流量数据解析
        2.1.2 海区网格划分
        2.1.3 海区船舶溢油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2 应用研究—以渤海为例
        2.2.1 研究范围及网格划分
        2.2.2 事故可能性分区
        2.2.3 溢油事故规模分区
        2.2.4 海域环境敏感区分布
        2.2.5 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分区
        2.2.6 渤海船舶溢油污染风险管理建议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区域船舶溢油量及应急能力确定
    3.1 概述
    3.2 船舶最大可信事故溢油量确定方法
    3.3 可能最大和最可能船舶溢油量确定方法
        3.3.1 根据历史事故统计确定可能最大船舶溢油量
        3.3.2 根据应急防备能力统计确定可能最大溢油量
        3.3.3 可能最大和最可能事故船舶溢油量计算方法
    3.4 应用研究
        3.4.1 渤海海区船舶可能最大溢油量计算
        3.4.2 小虎港区码头船舶可能溢油量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风险水平的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分配
    4.1 基于随机情景模拟的溢油污染概率计算
        4.1.1 海上溢油行为模拟数值模型
        4.1.2 基于随机情景模拟的溢油污染概率网格化计算
    4.2 码头溢油危害指数计算方法
        4.2.1 海洋敏感区类别及其敏感指数
        4.2.2 溢油危害指数计算
        4.2.3 综合危害指数计算
    4.3 码头溢油污染风险指数确定方法
    4.4 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分配模型
        4.4.1 港区码头联防体溢油应急目标
        4.4.2 港区码头应急能力评估模型
        4.4.3 模型适用性说明
    4.5 小虎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分配应用研究
        4.5.1 小虎港区码头溢油应急能力目标
        4.5.2 港区附近环境敏感区分布
        4.5.3 随机情景模拟计算参数
        4.5.4 码头溢油污染风险指数及应急能力分配
        4.5.5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区域船舶溢油应急防备能力评估方法的改进
    5.1 机械回收能力评估模型
        5.1.1 美国现行机械回收能力计算方法
        5.1.2 国内现行机械回收能力计算公式
        5.1.3 机械回收能力计算公式改进
    5.2 分散消除能力评估模型
    5.3 吸收吸附回收能力评估模型
    5.4 评估方法应用比较
        5.4.1 按照美国规定
        5.4.2 按照中国现行标准规定
        5.4.3 按照本研究方法计算结果
        5.4.4 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5.5 小虎港区码头应急资源配置应用
        5.5.1 计算结果
        5.5.2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循流·循序·循境: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循流生长的城市设计方法
    1.1 因循水流构建生态网络
        1.1.1 建立SWAT水文模型数据库
        1.1.2 划定生态用地范围
        1.1.3 确定水土共轭的生长模式
    1.2 顺应绿脉布局功能组团
    1.3 顺应风流优化空间形态
2 循序演进的城市发展模式
    2.1 多维度的动态城市设计编制体系
    2.2 类生长的动态设计过程
    2.3 全过程的动态绩效评估
    2.4 可量化的动态指标反馈
3 循境提升的风貌营造方式
    3.1 原型与原色的提炼
    3.2 场所感与归属感的营造
    3.3 生境与意境的表达
4 结语

(5)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溢油风险评估研究
        1.2.2 溢油应急能力定量评估研究
        1.2.3 船舶避难地选取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位置与自然环境
        2.1.2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
        2.1.3 港口与锚地
        2.1.4 渤海海域海事局管辖区域划分
    2.2 溢油应急装备与名词说明
        2.2.1 溢油应急装备介绍
        2.2.2 研究中所述名词说明
第3章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价
    3.1 船舶溢油事故风险评价方法
        3.1.1 溢油事故风险评价基本公式
        3.1.2 潜在溢油量计算方法
    3.2 历史事故分析
        3.2.1 全国溢油事故分析
        3.2.2 环渤海地区船舶化学品泄漏事故统计分析
        3.2.3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事故分析
    3.3 渤海海域溢油事故风险评价
        3.3.1 溢油事故风险矩阵的确定
        3.3.2 最坏情况下的事故的潜在溢油量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渤海海域船舶溢油应急能力分析
    4.1 溢油应急能力分析方法
        4.1.1 问卷调查方法
        4.1.2 各辖区溢油风险
        4.1.3 应有收油能力的计算
        4.1.4 围控能力的计算
    4.2 渤海海域各辖区应对船舶溢油的实际应急能力
    4.3 平均每天应清除的溢油量(RD)
    4.4 渤海海域溢油应急能力评估
        4.4.1 机械回收能力评估
        4.4.2 围控能力评估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遇险船舶潜在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
    5.1 船舶避难地选取方法
        5.1.1 避难地选取指标
        5.1.2 反距离权重(IDW)插值
    5.2 船舶遇险面临的三种情况
        5.2.1 情况1(起火爆炸,但是不发生泄漏)
        5.2.2 情况2(只发生泄漏)
        5.2.3 情况3(面临沉没风险)
    5.3 基于GIS的分数模型
        5.3.1 基于IDW方法的数据处理
        5.3.2 标准化网格及分数系统
    5.4 确定指标权重
    5.5 结果
        5.5.1 网格标准化结果
        5.5.2 避难地选取结果
    5.6 讨论
        5.6.1 技术手段在船舶避难地选取中的运用
        5.6.2 存在的问题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港口溢油应急装备调查问卷
    附录2选定的25个港口和51个锚地的地理坐标
    附录3三种情况下对应的避难地分数排序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及损害估值的溢油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船舶溢油概率及事故因素研究
        1.2.2 海上溢油事故损害评估
        1.2.3 海上溢油损害赔偿研究
        1.2.4 国内溢油风险评价的常规方法及其存在问题
        1.2.5 研究进展总结
    1.3 溢油事故案例统计分析
        1.3.1 溢油原因统计分析
        1.3.2 溢油规模统计分析
        1.3.3 事故发生频率统计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扫海面积预测评估模型
    2.1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2.2 人工神经网络在风险评估领域的应用
    2.3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2.4 溢油污染预测模型影响因素的确定
    2.5 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2.5.1 RBF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的选取
        2.5.2 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3 基于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损害评估体系研究
    3.1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分类
        3.1.1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分类
        3.1.2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分类
    3.2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识别
        3.2.1 供给服务
        3.2.2 调节服务
        3.2.3 文化服务
        3.2.4 支持服务
    3.3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的关系
    3.4 基于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损害货币化评估体系的构建
        3.4.1 海上溢油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害
        3.4.2 常用货币化评估方法
        3.4.3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损害货币化模型
4 实例研究——盘锦港30万吨原油码头溢油事故环境风险评价
    4.1 盘锦30万吨原油码头工程简介
    4.2 原油码头区域内的资源状况
        4.2.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4.2.2 渔业资源
        4.2.3 旅游资源
    4.3 溢油污染事故的环境风险识别及源项分析
        4.3.1 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原因分析
        4.3.2 营口港海域交通事故统计与分析
        4.3.3 盘锦港船舶溢油事故的风险概率估算
        4.3.4 最大可信事故及泄漏量
    4.4 溢油事故环境影响评估与RBF模型的应用验证
        4.4.1 溢油事故模拟预测分析情景
        4.4.2 溢油影响预测模型
        4.4.3 溢油扫海面积的模型预测
        4.4.4 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扫海面积预测
    4.5 溢油损害的货币化评估
        4.5.1 供给服务货币化损失
        4.5.2 调节服务货币化损失
        4.5.3 文化服务货币化损失
        4.5.4 总体的货币化损失及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辽东湾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支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理论背景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5 小结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条件
    2.3 水文特征
    2.4 辽东湾溢油源及致灾过程分析
    2.5 辽东湾海域石油烃类污染物环境调查研究
    2.6 辽东湾海域石油资源开发环境承载能力分析
    2.7 研究范围划定及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筛选
    2.8 溢油位置点筛选
    2.9 小结
第3章 海洋溢油脆弱性分区决策支持模型研究
    3.1 海洋溢油脆弱性
    3.2 海洋溢油脆弱性分区方法研究
    3.3 MC-AKAM算法的建立
    3.4 MC-AKAM算法应用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海洋溢油事故水动力学数值模拟决策支持模型研究
    4.1 Delft3D-PART模型理论
    4.2 Delft3D-PART模型的应用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海洋溢油应急物资动态调配优化决策支持模型研究
    5.1 海上溢油清理关键技术
    5.2 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关键应急资源调运优化研究
    5.3 DMST-VW模型仿真案例研究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ArcGIS Engine的海洋溢油应急决策支持模型的集成
    6.1 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
    6.2 OSDSS-GIS系统的框架设计
    6.3 OSDSS-GIS系统的应用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海洋溢油脆弱性分区指标相关性矩阵
    附录二 溢油设备优化配置回收效率公式推导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GIS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研究进展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生态学中的应用
第2章 实现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支持技术
    2.1 地理信息系统
    2.2 MapObjects
    2.3 Visual Basic 6.0
第3章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总体分析和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2 软件、硬件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
        3.2.1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2.2 辽宁省近岸海域环境信息数据库设计
        3.2.3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界面设计
    3.3 系统框架结构及开发步骤
第4章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实现
    4.1 近岸海域环境信息数据采集及结果
        4.1.1 海洋水质功能区
        4.1.2 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
        4.1.3 排污口
        4.1.4 入海河流
        4.1.5 环境风险源
        4.1.6 环境敏感区
        4.1.7 污水厂
        4.1.8 其他数据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主界面
        4.2.2 图形显示与控制功能实现
        4.2.3 信息查询功能实现
        4.2.4 专题图制作功能实现
        4.2.5 监测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实现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9)结合气候条件的金帛岛城市设计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气候问题的缘起
        1.1.2 结合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必要性
        1.1.3 城市气候信息的可视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及理论概述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城市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气候学理论
        2.1.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4 城市信息化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2 城市气候环境的宜居性研究
        2.2.3 城市气候环境图集的应用研究
        2.2.4 新技术在结合气候条件的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2.3 城市气候问题的专项研究
        2.3.1 城市通风道规划
        2.3.2 城市的气候分析
        2.3.3 城市设计项目的气候影响预测
    2.4 城市形态与城市气候特征的关联
        2.4.1 自然环境要素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2.4.2 城市人工要素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城市气候环境的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介绍
        3.1.1 区位条件
        3.1.2 区域发展规划
        3.1.3 自然地理概况
        3.1.4 辽东湾新区气候环境概述
    3.2 基础数据的获取
        3.2.1 地理数据
        3.2.2 气象信息
        3.2.3 土地利用信息
    3.3 辽东湾新区城市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2 城市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构成
        3.3.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3.4 辽东湾新区城市气候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3.4.1 城市气候环境单因子的分析
        3.4.2 辽东湾新区城市气候空间的分布
        3.4.3 确定城市气候环境适宜性等级
    3.5 小结
第四章 城市风道格局的构建
    4.1 金帛岛风道格局的构建目标
        4.1.1 提供城市居民室外运动的条件
        4.1.2 减少城市热岛的负面影响
        4.1.3 减轻环境污染的危害
    4.2 金帛岛城市风道格局的构建方法
        4.2.1 保留气候生态补偿空间
        4.2.2 改善城市热负荷聚集空间
        4.2.3 界定空气引导通道
    4.3 潜在城市通风廊道的识别
        4.3.1 城市水网格局的塑造
        4.3.2 城市绿化网络的建设
        4.3.3 城市交通网络的布局
    4.4 金帛岛城市气候环境的提升策略
        4.4.1 限制建设用地的范围
        4.4.2 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
        4.4.3 提倡适当的功能混合
    4.5 小结
第五章 建筑群体空间的评价与优化
    5.1 城市气候环境的模拟与分析
        5.1.1 城市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
        5.1.2 网格的划分与边界条件的设定
        5.1.3 气候环境要素模拟过程与结果分析
    5.2 商业建筑群体空间环境的改善
        5.2.1 构筑商业片区的风道系统
        5.2.2 预留商业建筑间的引风口
        5.2.3 控制建筑群体的迎风面
    5.3 居住片区建筑布局形式的选择
        5.3.1 建筑朝向的选择
        5.3.2 建筑间距的控制
        5.3.3 布局形式的优化
    5.4 气候适宜性绿化景观的设计
        5.4.1 植物的降温效应
        5.4.2 绿化空间的挡风作用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
致谢

(10)我国IBAs保护情况分析及七种雉类红线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重点鸟区(IBAs)研究进展
    1.1 国际鸟类联盟
    1.2 重点鸟区(IBAs)概述
    1.3 全球IBAs发展情况
2 生态红线概述
    2.1 背景介绍
    2.2 生态红线的发展历程
3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3.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3.2 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3.3 气候变化与物种分布关系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我国重点鸟区(IBAs)保护情况分析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数据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BAs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2 IBAs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3 IBAs在市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4 IBAs在县级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情况分析
    2.5 未被保护及保护情况不祥的重点鸟区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七种雉类的保护红线划定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思路
    1.2 研究数据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型评估
    2.2 白颈长尾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3 斑尾榛鸡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4 黑颈长尾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5 黄腹角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6 白腹锦鸡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7 红腹角雉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2.8 红腹锦鸡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1.1 我国重点鸟区(IBAs)保护情况
    1.2 七种雉类保护红线划定
2 讨论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辽东湾北部环境敏感区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风热环境关联的城市空间形态评价方法研究 ——以广州为例[D]. 张雅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遥感和GIS的海上溢油风险识别及区划研究[D]. 邴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9(09)
  • [3]区域船舶溢油污染风险与应急能力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张春昌.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5)
  • [4]循流·循序·循境:辽东湾新区城市设计[J]. 袁敬诚,张伶伶,赵伟峰. 规划师, 2018(09)
  • [5]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及船舶避难地选取策略研究[D]. 王业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8(11)
  • [6]基于RBF人工神经网络及损害估值的溢油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 罗雨.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7]辽东湾海洋溢油应急响应决策支持技术研究[D]. 张晓霞.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6)
  • [8]基于GIS的辽宁省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哲. 辽宁大学, 2016
  • [9]结合气候条件的金帛岛城市设计优化方法研究[D]. 李雯霏.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10]我国IBAs保护情况分析及七种雉类红线划定研究[D]. 丁叶多.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辽东湾北部环境敏感区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