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重载铁路综述

国外重载铁路综述

一、国外重载铁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朱雨,石利刚,王健慧[1](2021)在《面向智慧化的重载铁路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各行各界的智能化转型,重载铁路运输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将转向智慧化。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及巴西4个国家重载铁路相关技术的发展概况,对国际重载铁路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进而分析重载铁路在运输组织、设备维修、运营安全及客户服务方面的特点及其智慧化需求。最后明确重载铁路智慧化发展的内涵,阐述重载铁路智能检测、智能运维、智能安防、智能控制、智能调度5个智慧化发展方向,为重载铁路智慧化发展提供参考。

郭战伟[2](2021)在《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列车运量和轴重的提高,我国重载铁路钢轨、车轮的磨耗和伤损产生速度不断加快。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工务维修养护工作量、车辆维修的车轮镟修量,还时刻威胁着铁路的行车安全、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开展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重载铁路钢轨伤损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轮轨蠕滑机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出发,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方法和大量的现场试验对钢轨的伤损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重载铁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模型,基于轮轨滚动半径差ΔRRD2和ΔRRD3研究了轮轨蠕滑产生及影响机理。分析了重载曲线地段钢轨伤损产生原因,并给出措施建议。建立了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可详细研究各参数对轮轨接触和蠕滑的影响,并通过非线性临界速度、直曲线通过性能等动力学计算以及轮轨蠕滑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调研总结了我国重载铁路典型的钢轨伤损,主要包括:钢轨侧磨和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等。探讨了车辆运行中轮轨蠕滑的产生机理,分别研究了ΔRRD2和ΔRRD3两个参数的变化对于轮轨蠕滑的影响。结合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对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建议提高轮轨强度、优化设计轮轨廓形、轮缘和轨距角处润滑、外轨设置适当的欠超高。(2)提出了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基于轮轨蠕滑最小化的适合重载铁路的整套钢轨打磨技术,并对采用打磨廓形后的钢轨进行了性能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延长钢轨服役寿命。对大秦线的钢轨磨损及损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测量了实验线路钢轨廓形,基于大量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钢轨打磨廓形数据库,进行了轮轨等效锥度、接触位置等接触分析,并基于静态结果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钢轨打磨廓形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形成了适用于重载铁路的整套钢轨打磨技术,该技术在多个试验段进行了应用,取得了延长使用寿命的预期目的。此外,还对采用了打磨廓形的钢轨进行了试验,从钢轨的拉伸、冲击、残余应力等方面验证了通过总重由标准规定的9亿吨延长到15亿吨以上的钢轨仍具有与新轨相近的性能,使用中未出现钢轨性能失效问题,与未打磨的钢轨相比,其伤损率显着降低,表明钢轨打磨廓形技术能够有效延长钢轨服役寿命。(3)研究了钢轨摩擦控制机理,提出了实际情况中内外轨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优化了钢轨全面摩擦控制技术,并应用于典型工点。分析内外钢轨摩擦系数在不同范围内变化时,轮轨横向力、磨耗功、轮轨蠕滑率、脱轨系数等性能指标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际情况中内外轨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为钢轨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优化了钢轨全面摩擦控制技术,根据宝天线上进行的相关钢轨摩擦控制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线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付建军[3](2021)在《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列协同组织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煤运铁路在我国能源运输布局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煤运重载铁路的运输组织目标已由原来的“挖潜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考虑能耗因素条件下重空列运输组织方案优化研究已成为铁路行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论文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挖掘,分析煤运重载铁路线路能耗与大小列车开行比例、线路输送能力等之间的作用关系,对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运输组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利用列车LKJ(列车运行监控装置)安全防护数据,挖掘提取列车速度、距离、时间和运行状态,与平纵断面数据形成时间序列数据结构,为列车运行工况探测提供数据基础。根据列车LKJ数据中的列车风压、发动机转速等参数,分析列车运行状态,探测列车运行工况,并利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对工况分段中的噪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功能原理设计不同牵引工况下的能耗计算方法,通过数据拟合技术,获得基于高斯分布的煤运重载铁路能耗标准高维表。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大列在间距较小或坡度较大的区间会产生更多的能耗,压缩大列的发车间隔可能造成能耗的增大。(2)在分析总结煤运重载铁路与普通铁路线路运输组织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煤运通道以“列”进行车流组织的特性,将其运输组织过程转化为基于时空网络的网络流问题。考虑线路区间通过能力、车站装卸能力、组合拆解能力以及不同列车在组合站作业的接续时间约束下,以列车牵引及调车过程的能耗作为目标函数的重要子项,构建模型算法。设计算例对不同目标导向的重列运输组织方案优化,得出了一系列分析结果。结果揭示了能耗、大小列比和运输时间占用要素间的相互约束与依赖关系,间接地反映了能耗、列车结构和能力利用的关系,验证了铁路运营实践中的经验认识,进一步推动经验认识向理论成果转化,并为后续的空重列协同优化奠定了基础。(3)以重列方案为输入,对考虑能耗因素的空列运输组织问题进行研究,与重列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研究成果共同形成重空列方案分阶段编制理论。进一步考虑重列方案给定下空列方案接续的局限性,在获取每支OD流的服务列车链的基础上,增设列车在出发站或到达站进行时间调整的相关约束(如服务同一支OD流列车的时间调整量应保持一致),构建重列列车发/到时间可调整下的空列优化模型。设计算例对不同能耗结构和不同参变量下的空列运输组织方案优化,对重列时间调整后的空列方案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能耗参数、列车开行结构、车底数量之间的作用规律。(4)考虑空列与重列的相伴相生关系,对能耗因素影响下能力富余条件(固定需求)下的重空列协同运输组织、能力紧张条件(弹性需求)下的重空列协同运输组织等两个运输组织问题进行研究。针对问题的具体特征,考虑重空列车的时空接续关系、空列供给方案对距离、时间以及能耗费用的影响程度等因素,以网络流理论为基础分别建立运输组织优化模型。设计基于自适应的遗传算法并进行求解和算例分析。设计算例对固定需求条件下不同能耗参数对重空列运输组织协同优化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能耗参数结构对列车开行结构和铁路机车车辆资源的影响程度。构建算例对弹性需求下重空列运输组织协同优化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能耗参数对列车开行结构、车底数量以及输送能力的作用规律。(5)以包神线、新准线、神朔线、大准线及准池线为案例路网,在梳理各线路不同类型车站的装卸能力、组合分解站能力以及区段通过能力基础上,将现有的货运需求数据作为已知的需求量,分别基于能力富余条件(固定需求)下和能力紧张条件(弹性需求)下的重空列协同运输组织优化模型,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将获得的优化方案与实际方案从消耗的能耗量、运输费用和重空列“列接续时间”成本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可行性和所设计算法的有效性。

任效佐[4](2021)在《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重载铁路桥梁疲劳病害评估与可靠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突飞猛进,交通运输体量也水涨船高。在此大背景下,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重点建设发展的焦点之一。目前全国铁路桥梁总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其中重载铁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朔黄铁路,承担了重要的货运任务。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朔黄铁路开展扩能改造项目,轴重增大、运行密度提升,使得沿线桥梁长时间在高负荷下工作,疲劳劣化加快,严重威胁到车辆与桥梁的安全性。因此对朔黄铁路桥梁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为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了车桥耦合动力分析模型,理论推导了车辆和桥梁的动力平衡方程,给出特定轮轨关系模型下轮轨间作用力的计算公式。采用全过程迭代法,在Matlab中实现桥梁响应的求解。(2)基于开发的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程序,对朔黄铁路典型的32米简支梁桥进行动力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轴重对桥梁竖向响应的影响较大,轴重越大,竖向挠度和加速度越大;列车速度对梁体的竖向响应、横向响应均较大,速度越大,横向响应和竖向响应也增加,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总体来说扩能改造会使得朔黄铁路动力响应增大,对长期运营是不利的。(3)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程序,获取五千吨编组列车、万吨编组列车、两万吨编组列车过桥时梁体位移时程,进而给出求解跨中普通受拉钢筋应力时程和梁端抗剪箍筋应力时程的计算方法,用雨流计数法获取应力谱直方图,以线性累积原则求解疲劳损伤,并对未来线路运量进行预测,以预估未来的疲劳使用寿命。(4)以车桥耦合随机振动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桥梁疲劳可靠度研究方法。给出重载桥梁疲劳极限状态函数,以轨道不平顺为随机激励,对功能函数中的各个变量进行概率统计和分析,重点研究了列车过桥时钢筋中等效应力幅和应力循环次数的概率分布情况。采用Monte carlo法获取构件的失效概率及疲劳可靠度指标。(5)研究表明梁端箍筋在列车疲劳荷载作用下更危险,无法满足一百年运营期的需求。因此在最后一章提出了梁端外贴钢板加固方法和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方法,针对两种加固方案,分别验算了加固梁的承载力和疲劳性能。结果证明两种方案均可提高梁体承载力,有效改善箍筋应力状况,延长箍筋疲劳寿命。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实际中可酌情选用合适的加固方案。

张帅[5](2020)在《包神铁路车流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神华集团主要立足于我国的陕西、陕西、内蒙古地区,修建了多条专用铁路线,而其中的包神铁路是神华集团自行建设的第一条货运铁路,担负着鄂尔多斯、陕西地区煤矿“西煤东运”的重要使命。神华集团是一个产-运-销一体化的综合性能源企业,根据企业的远期发展需求,神华集团近年来贯彻落实“降本增效”的政策方针,提高企业“瘦身健体”管理水平,神华所属的包神铁路公司根据自身客观因素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对国企发展改革的要求,实行降本增量的各项措施。随着包神铁路运营正线里程和货运量的逐年攀升,需要解决包神铁路的车辆周时较大、运输能力比较紧张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紧迫。作为神华铁路板块的核心装车地,解决包神铁路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规划好装车地的车流组织,优化具体作业环节,找出具体的限制因素,建立高质量的运输模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包神铁路现有状况下的车站技术作业条件、区间通过能力以及机车运用情况;然后,介绍了重载铁路装车地车流组织的基本原理,并分析了装车地车流组织的内容和方案;其次,在介绍装车地和运输途中作业过程的基础上,对相应产生的费用和效益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装车地所有径路流向的车流总的运输收益最大以及列车周转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车站装车能力、区间通过能力、列车编组唯一性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多径路重载铁路装车地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最后,以包神铁路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的重载列车开行种类以及车站技术作业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包神铁路车流组织优化模型,通过lingo计算后得出优化后的列车开行方案;并通过对优化方案中几个重要参数的变化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进行灵敏度分析,找出了目标函数限制因素。

李英奇[6](2020)在《重载铁路轮轨材料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重载铁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营经济成本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重载铁路的列车轴重不断增加,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各种轮轨服役问题。轮轨材料的合理选择与恰当匹配对平衡轮轨磨耗、保证列车运行安全以及延长轮轨材料的服役寿命以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重载铁路轮轨材料匹配问题,开展不同轮轨材料组合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研究。论文采用摩擦磨损实验机研究了U75V热处理、U75V热轧、U78CrV热处理、U78CrV热轧四种珠光体钢轨与CL60和CL70两种珠光体车轮摩擦磨损与抗接触疲劳性能;通过设计不同接触应力和滑差进行试验室研究,以探究贝氏体钢轨磨损性能;对比分析不同钢种的磨耗和抗接触疲劳规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从磨耗的层面分析,耐磨性最好的钢轨为U78CrV热处理轨,最好的轮轨材料搭配组合为U78CrV热处理-CL60车轮和U78CrV热处理-CL70车轮,此外车轮材料的硬度增加,导致与之对磨的钢轨材料的磨耗随之增加,但硬度高的车轮材料本身耐磨性优异;四种珠光体钢轨与不同种类车轮材料对磨的体系摩擦系数差异较大,与CL60车轮对磨的体系摩擦系数约为0.38,与CL70车轮对磨的体系摩擦系数约为0.45;1430MPa的接触应力和2%滑差的工况下轮轨接触表面的伤损类型主要为剥落、起皮等滚动接触疲劳损伤,主要磨损形式为接触疲劳磨损;因裂纹长度和深度均最小,U78CrV热处理钢轨具有良好的抗滚动接触疲劳性能,此外,当摩擦体系为珠光体钢轨-CL70车轮时,钢轨表层裂纹更容易向基体深入发展。(2)随着接触应力和滑差的增大,贝氏体钢轨和CL60车轮的磨损量也随之增大;贝氏体钢轨和CL60进行滚滑磨损时,接触界面间的摩擦系数与两试样间法向接触应力大小成反比,同时摩擦系数与滑差成正比;相比于滑差的增加,接触应力的增加对于贝氏体钢的塑性流动的产生和裂纹的萌生与扩展具有更强烈的影响;在低滑差(2%)条件下,接触疲劳磨损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但在高滑差(10%)条件下,主要磨损机制向磨粒磨损转变,贝氏体钢在高滑差时磨粒磨损条件下耐磨性较差,不适用于高滑差工况。(3)通过对比5种不同组织高强钢轨的平均磨损率,发现贝氏体钢轨虽然具有很高的初始硬度,但是其耐磨性在重载工况下不如其他四种珠光体组织的钢轨;磨合阶段摩擦系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达到稳定磨损阶段,摩擦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达到加工硬化层深度的最大值的速度取决于钢种母材的初始硬度;贝氏体钢轨的裂纹深度和长度数值在磨损前期同比珠光体钢轨要小,相同条件下贝氏体钢轨试样裂纹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更长。(4)综合考虑轮轨试样体系磨损和表面伤损U78CrV热处理+CL60车轮这对组合为所研究体系中的最佳合理搭配。

王琪[7](2020)在《27吨轴重下大秦铁路轨道结构适应性与强化措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和国外的铁路强国相比仍然有着较大差距。目前,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重载列车轴重普遍已经达到32.5吨-35.7吨,在重载列车轴重技术方面,澳大利亚已经把列车轴重提高到40吨,并且正在研究进一步提高至42吨。与之相比,我国重载铁路在列车轴重技术研究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大秦铁路随着普遍运营25吨轴重列车,轨道结构病害明显增多,特别是在2014年开始运营27吨轴重列车以来,其轨道结构病害较之前更为显着。虽然目前其轨道结构姑且能够保证其整体使用性能,但随着轨道结构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加快,轨道结构是否能够适应普遍运营27吨轴重列车尚不能够明确。因此,需要研究27吨轴重下大秦铁路轨道结构适应性与强化措施。本文在调研分析国外重载铁路和国内大秦铁路轨道结构的研究技术和成果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国外重载铁路和国内大秦铁路重载技术的发展情况和轨道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大秦铁路k536+000m-k644+808m轨道结构运营状态及轨道部件伤损发生、发展规律。从钢轨、轨枕、扣件、道床和道岔重载适应性角度,对大秦铁路k536+000m-k644+808m应用准静态计算方法和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全面的分析了大秦铁路k536+000m-k644+808m钢轨、轨枕、扣件、道床和道岔适应性。最后,以大秦铁路k536+000m-k644+808m轨道结构为例,全面提出整个大秦铁路轨道结构强化措施,同时,提出27吨轴重下轨道结构的配置标准的建议,使轨道结构能够适应普遍运营27吨轴重列车的要求。通过研究27吨轴重下大秦铁路轨道结构适应性与强化措施,掌握了轨道结构特别是钢轨、轨枕、扣件、道床和道岔的伤损规律,分析了既有轨道结构对27吨轴重重载运输的适应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强化改造措施建议,可延长大秦铁路轨道部件寿命并且提升轨道结构强度,对确保大秦铁路安全运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表29个、图38幅、参考文献34篇

王东先[8](2020)在《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协同编制》文中指出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重载铁路运量大、成本低,在输送煤炭等大宗货物方面优势凸显,而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所以重载铁路对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重载铁路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容易受外界突发事件的扰动,而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大,提升重载铁路系统抗扰动性事关国家能源运输的畅通,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非凡。本文借鉴相关学者对铁路运输组织理论的研究,试图给出一套应急条件下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一体化协同编制的方法,以此来提升重载铁路系统的抗扰动性。当重载铁路遭遇突发事件袭扰时,列车运行状态受到影响,为使列车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使损失降到最低,铁路运输部门往往设置多工种调度,各工种调度人员结合自己的调度经验和调度规范,各自编制及优化列车运行图、列车开行方案、机车周转图和乘务计划等相关计划。由于不同的计划编制时缺乏统一性,致使最终的调度指挥计划通常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并且调度质量难以保证。为使应急条件下调度指挥计划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需要使与调度指挥计划相关的各子计划一体化协同编制。本文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及其对重载铁路的影响机制的分析,建立了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一体化协同编制优化模型,并对其算法给出了改进。本文通过对机车周转图、乘务计划独立编制时的编制方法、优化目标、约束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的共性,并且建立了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独立编制时的模型。结合我国朔黄重载铁路运营实际情况,依据机车周转图和乘务计划的特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一体化协同编制模型,目标函数要求应急条件下取消的运行线数量最少、编制的机车周转图与原机车周转图差异最小、编制的乘务计划与原乘务计划差异最小,从而提高重载铁路应对突发事件的抗扰动性。此外,为改善模型求解速度和解的质量,构建了解空间、设计了双重策略状态的蚂蚁转移概率,有效避免了算法过早陷入局部最优进入停滞状态。最后本文依据朔黄铁路运营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突发事件场景,对本文设计的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一体化协同编制模型和算法进行了验证,算例结果数据证明了本文所建模型和算法是可行有效的。本文提出的一体化协同编制理论能够对提升重载铁路应急处置综合能力和保障国家能源运输提供决策支持。

李浩[9](2019)在《不同滑差率下重载列车车轮钢的摩擦磨损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车轮作为列车行走部的重要部件,是车体与钢轨之间接触的唯一部件。在列车运行中蠕滑不可避免,车轮的蠕滑性是造成轮轨滚动接触不连续或不均匀磨耗的主要成因之一。当车轮磨损严重时,会导致车轮踏面凹凸不光滑,继而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而重载列车对车轮具有更严重的损伤,甚至会导致车轮断裂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将滑差率作为重载列车车轮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通过试验与仿真来研究重载列车车轮的摩擦磨损特性。利用GPM-40试验机进行CL70车轮钢在不同滑差率下的摩擦磨损试验,并采用动力学分析软件Ls-dyna进行了不同尺度下的轮轨接触区域动力学仿真,对车轮的接触表层应力进行分析,具体工作及结论如下:设计不同滑差率下的轮轨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滑差率对车轮表层组织演变与性能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车轮接触面出现了塑性变形和少许压溃,但没有产生过大的损伤损坏;而滑差率对车轮的磨损量与摩擦系数影响不大。在硬度方面,滑差率会加快车轮钢的硬化速度。通过分析车轮钢的内部组织照片发现,滑差率的增加会导致车轮表层的塑性变形层厚度也随之增加。以先整体分析到局部细化分析作为仿真研究思路,研究轮轨接触过程中形变层的应力分布规律。建立实际运行的轮轨接触仿真模型,以探究轮轨接触部位应力应变的范围以及最大应力的位置;建立摩擦磨损试验仿真模型,以探究车轮表层应力特性及分布规律,;建立轮轨试样局部接触仿真模型,以探究滑差率对车轮表层剪切应力的影响。综合试验与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车轮的最大应力处出现在接触面的最表面,此区域中组织碎化最为明显,微观硬度处于峰值;最大剪切应力出现在接触面的次表面,此区域中微观硬度出现短暂的平台现象。从车轮接触面至心部,应力呈现由大至小的趋势,车轮内部组织也由碎化变为基体组织。滑差率的增加会导致剪切力斑极小距离的上移,而剪切力斑的上移与试验中塑性变形层厚度增加与硬度滞留现象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周庆飞[10](2019)在《75kg/m重载用钢轨淬火工艺及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珠光体钢轨随着珠光体片层间距的减小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得到相应的提高,疲劳寿命是否随之提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使钢轨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来提高重轨的承载力,获得细小的珠光体片层间距热处理钢轨成为各钢轨生产企业研发重点之一,而热处理钢轨屈服强度的提高对其疲劳寿命如何影响成为本文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以75kg/m BGRE重轨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未热处理态、热处理态和不同淬火冷速态对BGRE钢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影响。实验测定了疲劳裂纹扩展a-N曲线和疲劳裂纹扩展Paris区(Ⅱ区)的材料参数C值、m值;测定给出BGRE钢未热处理态、热处理态和不同淬火冷速条件下CT试样在强度因子ΔK=10MPa?m1/2和13.5MPa?m1/2时裂纹扩展速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淬火冷却速度的增大与之对应的C值增大、m值减小;在ΔK=10MPa?m1/2时裂纹扩展速率随冷却速度增大而减小,在ΔK=13.5MPa?m1/2时裂纹扩展速率随冷却速度变化不明显。在上述淬火工艺中,BGRE重轨钢8℃/s冷速试样具有最好的疲劳性能,疲劳裂纹扩展寿命较热处理态提高37.7%。在钢轨淬火终冷温度450℃条件下,研究了450℃自回火对BGRE钢不同淬火冷速试样疲劳性能的影响,绘制出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实验结果表明:450℃自回火对BGRE钢淬火后试样疲劳性能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裂纹扩展速率曲线Ⅰ区消失,裂纹扩展寿命有较大程度的降低。本文以含微合金元素Cr-Nb实验钢为研究对象,通过8℃/s淬火冷速和450℃自回火,研究微合金元素Cr-Nb对试验钢疲劳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8℃/s淬火冷速时,试验钢与BGRE钢的疲劳性能相差较小分别为107万次、106万次;在450℃自回火后,实验钢与BGRE钢疲劳性能相差较大分别为107万次和88万次,表明试验钢有较好的自回火性能。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解析了不同淬火冷速下BGRE钢轨和Cr-Nb系微合金实验钢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淬火钢轨疲劳寿命的同时,确保钢轨质量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国外重载铁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重载铁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慧化的重载铁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重载铁路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
    1.1 美国重载铁路相关技术发展
    1.2 澳大利亚重载铁路相关技术发展
    1.3 南非重载铁路相关技术发展
    1.4 巴西重载铁路相关技术发展
    1.5 国际重载铁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 重载铁路特点及其智慧化需求
    2.1 重载铁路运输组织特点及需求
    2.2 重载铁路设备维修特点及需求
    2.3 重载铁路运营安全特点及需求
    2.4 重载铁路客户服务特点及需求
3 重载铁路智慧化发展的内涵及方向
    3.1 重载铁路智能检测
        3.1.1 创新智能检测设备
        3.1.2 运用智能巡检车
        3.1.3 机车车辆全寿命周期管理
    3.2 重载铁路智能运维
        3.2.1 现场智能作业管理系统
        3.2.2 基础设施智能运维
        3.2.3 综合视频智能分析
        3.2.4 智能运维“状态修”
    3.3 重载铁路智能安防
    3.4 重载铁路智能控制
        3.4.1 建立以地理信息平台为依托的作业控制
        3.4.2 研究维修控制设备的创新之处
    3.5 重载铁路智能调度
        3.5.1 重载铁路调度优化系统研发
        3.5.2 智能综合调度系统
        3.5.3 智能融合调度平台
4 结 语

(2)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发展现状
        1.2.1 国外重载铁路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重载铁路的发展现状
    1.3 钢轨伤损机理研究现状
        1.3.1 国外钢轨伤损研究
        1.3.2 国内钢轨伤损研究
        1.3.3 既有研究不足
    1.4 铁路钢轨伤损防控措施研究现状
        1.4.1 钢轨廓形优化及打磨研究
        1.4.2 钢轨摩擦控制研究
        1.4.3 既有研究不足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重载铁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及验证
    2.1 重载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2.1.1 重载车辆动力学模型
        2.1.2 轮轨接触及蠕滑模型
        2.1.3 轨道模型
    2.2 模型验证
        2.2.1 动力学计算
        2.2.2 轮轨蠕滑计算
    2.3 小结
3 重载铁路钢轨损伤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1 重载铁路钢轨伤损特征
    3.2 轮轨蠕滑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轮轨蠕滑产生机理分析
        3.2.2 轮轨蠕滑影响因素分析
    3.3 钢轨侧磨的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3.1 钢轨侧磨成因
        3.3.2 钢轨侧磨改善措施研究
    3.4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成因及改善措施研究
        3.4.1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成因
        3.4.2 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减缓措施
    3.5 小结
4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研究
    4.1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伤损及演变过程
        4.1.1 重载铁路钢轨表面伤损现状
        4.1.2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演变发展过程
    4.2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理论
        4.2.1 重载铁路钢轨打磨原则
        4.2.2 重载铁路钢轨打磨廓形设计理论
    4.3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设计
        4.3.1 车轮廓形的采集和分析
        4.3.2 轮轨静态接触分析
        4.3.3 轮轨动态接触分析
    4.4 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分析
        4.4.1 陇海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4.2 京沪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4.3 大秦重载铁路钢轨廓形打磨效果试验
    4.5 重载铁路钢轨性能试验
        4.5.1 钢轨全断面拉伸试验
        4.5.2 钢轨全断面冲击试验
        4.5.3 钢轨残余应力试验
        4.5.4 钢轨断裂韧性试验
        4.5.5 钢轨疲劳试验
        4.5.6 钢轨落锤试验
    4.6 小结
5 重载铁路钢轨摩擦控制研究
    5.1 钢轨摩擦控制机理
        5.1.1 轮轨摩擦机理
        5.1.2 摩擦控制机理
    5.2 钢轨摩擦控制仿真研究
        5.2.1 钢轨摩擦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5.2.2 内外轨对称的钢轨摩擦控制管理
        5.2.3 内外轨非对称的钢轨摩擦控制管理
    5.3 钢轨摩擦控制实验研究
        5.3.1 实验地点
        5.3.2 涂覆方案设置
        5.3.3 试验结果
    5.4 钢轨摩擦控制应用效果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列协同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铁路煤运重载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相关
        1.2.2 铁路运输组织节能降耗相关研究
        1.2.3 现存问题和研究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基于数据挖掘的煤运重载铁路能耗标准测算方法研究
    2.1 能耗标准测算思路
    2.2 基于牵引工况数据的能耗测算流程
    2.3 数据结构设计与有效数据提取
    2.4 基于列车状态的牵引工况探测
        2.4.1 牵引工况数学描述
        2.4.2 牵引工况探测方法
    2.5 牵引工况数据噪声清洗
    2.6 基于牵引工况探测的能耗测度
    2.7 煤运重载铁路能耗标准高维表设计
        2.7.1 多维度的能耗高斯分布模型
        2.7.2 高维表拟合准则与样例
        2.7.3 维度与能耗关系简析
    2.8 本章小结
3 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列运输组织优化
    3.1 建模思路
    3.2 重列方案优化模型
        3.2.1 模型参数定义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框架的模型求解
        3.3.1 模型特点分析与算法设计
        3.3.2 算法实现
    3.4 算例分析
        3.4.1 案例介绍
        3.4.2 算法参数取值试验分析
        3.4.3 算法有效性验证和效率分析
        3.4.4 运输组织重要参数灵敏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空列运输组织优化
    4.1 空列调配问题描述
    4.2 重列方案确定条件下的煤运重载铁路空列优化模型
        4.2.1 参数定义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重列到发时间可调整条件下的煤运重载铁路空列优化模型
        4.3.1 参数定义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说明
        4.4.2 求解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成网条件下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协同优化
    5.1 成网条件下重空列运输组织分析
        5.1.1 重空协同优化问题描述
        5.1.2 不同运输条件运输组织特点和优化方向
    5.2 能力富余条件下重空列协同优化模型
        5.2.1 参数定义
        5.2.2 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
    5.3 能力紧张条件下重空列协同优化模型
    5.4 重空协同优化求解算法
        5.4.1 模型特点与求解难点
        5.4.2 基于帕累托前沿的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介绍
        5.5.2 算例求解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案例背景
    6.2 基础数据与参数
        6.2.1 案例基础数据
        6.2.2 模型参数选取
    6.3 能力富余条件下的重空列协同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6.3.1 优化方案结果
        6.3.2 优化指标对比
    6.4 能力紧张条件下的重空列协同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6.4.1 优化方案结果
        6.4.2 优化指标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遗传算法调参过程
    附录B 第四章算例优化结果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重载铁路桥梁疲劳病害评估与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综述
        1.2.1 车辆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内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桥梁疲劳损伤研究综述
        1.3.1 疲劳及相关概念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结构可靠度研究综述
        1.4.1 结构可靠性及相关概念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重桥梁加固技术研究综述
        1.5.1 重载桥梁病害情况
        1.5.2 桥梁加固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6.2 本文技术路线
2 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桥梁计算方法与动力分析
    2.1 概述
    2.2 车辆子系统
        2.2.1 车辆振动的基本形式
        2.2.2 车辆模型基本假定
        2.2.3 车辆的运动方程
    2.3 桥梁子系统
    2.4 轮轨关系模型
        2.4.1 竖向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2.4.2 横向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2.5 车桥耦合系统方程建立及求解
        2.5.1 车桥耦合方程的建立
        2.5.2 车桥耦合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2.5.3 数值算例验证
    2.6 朔黄重载铁路桥梁动力性能分析
        2.6.1 前期调研
        2.6.2 各工况下的桥梁动力指标计算
    2.7 小结
3 考虑车桥耦合振动的桥梁损伤与使用寿命评估
    3.1 概述
    3.2 疲劳荷载形式与应力计算方法
        3.2.1 年运量及疲劳荷载形式
        3.2.2 列车过桥的应力时程
        3.2.3 雨流计数法获取疲劳应力谱
    3.3 朔黄重载桥梁的疲劳损伤计算与疲劳寿命评估
        3.3.1 S-N曲线的选取
        3.3.2 疲劳损伤及剩余疲劳寿命
    3.4 轨道不平顺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车桥耦合随机振动的疲劳可靠性分析
    4.1 概述
    4.2 结构可靠度原理及方法
        4.2.1 结构可靠度基本原理
        4.2.2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4.3 疲劳极限状态函数的建立
    4.4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特性研究
        4.4.1 抗力相关参数统计分析
        4.4.2 荷载效应相关参数统计分析
        4.4.3 疲劳极限状态函数随机参数汇总
    4.5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5.1 疲劳极限状态函数公式
        4.5.2 可靠度指标结果
    4.6 小结
5 重载铁路疲劳损伤整治措施研究
    5.1 概述
    5.2 剪力荷载效应计算
    5.3 梁体加固前的承载力计算
        5.3.1 梁体内抗剪配筋情况
        5.3.2 固有承载力计算
    5.4 加固方案及承载力检算
        5.4.1 加固方案一:外贴钢板加固
        5.4.2 加固方案二: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
    5.5 加固梁箍筋疲劳损伤及寿命研究
        5.5.1 加固梁箍筋应力计算
        5.5.2 加固梁箍筋应力幅直方图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包神铁路车流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重载运输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重载运输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框架
2 包神铁路技术作业条件
    2.1 包神铁路概况
    2.2 包神铁路车站技术条件
        2.2.1 包神铁路主要装车站基本情况
        2.2.2 包神铁路最大装车量
        2.2.3 包神铁路车站通过能力
    2.3 包神铁路区间通过能力情况
    2.4 包神铁路机车运用概况
        2.4.1 机车配置情况
        2.4.2 机车交路情况
    2.5 本章小结
3 装车地车流组织理论概述
    3.1 重载运输概述分析
        3.1.1 重载运输的定义
        3.1.2 重载列车的组织形式
        3.1.3 重载列车的开行要求
    3.2 装车地车流组织基本原理
        3.2.1 装车地直达运输的意义
        3.2.2 装车地直达列车的分类
        3.2.3 列车组织的基本条件
        3.2.4 装车地车流组织形式划分
    3.3 装车地车流组织分析
        3.3.1 装车地车流组织的概述
        3.3.2 装车地车流组织的内容
        3.3.3 装车地车流组织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装车地运输组织成本和相关效益分析
    4.1 装车地车流组织费用分析
        4.1.1 装车地作业过程成本
        4.1.2 不同车流组织形式的消耗
    4.2 途中作业过程及费用分析
    4.3 装车地车流组织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包神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分析
    5.1 车流组合方案分析
    5.2 相关参数及其特征分析
    5.3 装车地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5.4 包神铁路车流组织模型
        5.4.1 包神铁路相关路网图
        5.4.2 车流数据和相关参数确定
        5.4.3 各站始发列车类型
        5.4.4 区间通过能力及列车区间周转时分
        5.4.5 车流组织模型建立
        5.4.6 模型求解结果
    5.5 方案灵敏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神华铁路示意图]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重载铁路轮轨材料摩擦磨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简介
        1.2.1 重载铁路的定义
        1.2.2 国外重载铁路
        1.2.3 国内重载铁路
    1.3 国内重载轮轨材料及伤损现状
        1.3.1 钢轨材质与性能
        1.3.2 钢轨主要伤损形式及伤损规律
        1.3.3 车轮材质与性能
        1.3.4 车轮主要伤损类型及伤损规律
    1.4 国内外摩擦磨损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试验理论及试验方案
    2.1 试验设备以及试样制备
    2.2 对磨试验理论依据
    2.3 试验参数设计以及测量方法
    2.4 试验选用材料
3 重载铁路高强珠光体钢轨摩擦磨损试验
    3.1 不同硬度比轮轨试样磨损分析
        3.1.1 钢轨试样磨损分析
        3.1.2 车轮试样磨损分析
        3.1.3 轮轨试样磨损综合分析
    3.2 摩擦系数与体系磨损关系分析
    3.3 轮轨试样磨损表面分析
        3.3.1 轮轨试样表面粗糙度
        3.3.2 轮轨磨损表面硬度
        3.3.3 磨损表面伤损形貌
    3.4 轮轨试样剖面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轴重与滑差对贝氏体钢轨磨损性能影响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参数
    4.2 贝氏体钢轨磨损量
    4.3 摩擦系数
    4.4 表面伤损及剖面分析
    4.5 不同轴重和滑差条件贝氏体钢轨磨损机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不同轮轨材料的磨损规律分析
    5.1 磨耗规律分析
        5.1.1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磨损率
        5.1.2 不同轮轨体系摩擦系数
    5.2 表面形貌分析
        5.2.1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轮轨试样表面粗糙度
        5.2.2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轮轨试样表面硬度
        5.2.3 不同循环次数下的伤损形貌变化
    5.3 不同钢种剖面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27吨轴重下大秦铁路轨道结构适应性与强化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1.2 国外重载铁路
        1.2.1 国外重载铁路发展情况
        1.2.2 国外重载铁路轨道结构情况
        1.2.3 国内大秦铁路轨道结构情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秦铁路重车线轨道结构和轨道部件伤损规律分析
    2.1 轨道几何状态分析
    2.2 轨道部件伤损规律分析
        2.2.1 钢轨伤损类型分析
        2.2.2 轨枕伤损分析
        2.2.3 扣件系统伤损分析
        2.2.4 道床结构分析
        2.2.5 道岔部件伤损分析
    2.3 小结
3 大秦铁路轴重对轨道结构适应性分析
    3.1 计算参数及原理
    3.2 轴重对轨道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
        3.2.1 轴重为25吨和27吨对轨道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
        3.2.2 不同轴重对钢轨倾覆的影响分析
        3.2.3 轨枕适应性分析
        3.2.4 扣件适应性分析
        3.2.5 道床的影响分析
        3.2.6 道岔适应性分析
    3.3 小半径曲线适应性分析
        3.3.1 列车运行安全性
        3.3.2 轨道结构变形
    3.4 小结
4 大秦铁路普遍开行27吨轴重或提高轴重对轨道结构的强化对策
    4.1 钢轨及钢轨接头强化对策
        4.1.1 钢轨的合理选用
        4.1.2 冻结胶结接头的使用
    4.2 轨枕强化对策
    4.3 弹条扣件强化对策
        4.3.1 加强型弹条扣件
        4.3.2 弹条Ⅵ型扣件
    4.4 道床稳定性强化对策
    4.5 道岔部件的强化对策
    4.6 27吨轴重下大秦铁路轨道结构的配置标准
    4.7 小结
5 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
        5.1.1 主要研究结论
        5.1.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协同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相关理论
    2.1 突发事件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相关概念界定
        2.1.1 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征
        2.1.2 重载铁路运输的线路模式
        2.1.3 重载铁路机车类型
        2.1.4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乘务计划
        2.1.5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
    2.2 突发事件对重载铁路运输组织影响机制
        2.2.1 重载铁路突发事件分类
        2.2.2 重载铁路突发事件分级
        2.2.3 重载铁路突发事件对重载铁路运输影响机制分析
    2.3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编制策略及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编制过程
    3.1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编制过程
    3.2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
        3.2.1 应急条件下机车周转图概念界定
        3.2.2 应急条件下机车周转图数学模型
    3.3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乘务计划
        3.3.1 应急条件下乘务计划概念界定
        3.3.2 应急条件下乘务交路计划数学模型
        3.3.3 应急条件下乘务排班计划数学模型
    3.4 应急条件下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的共性分析
    3.5 应急条件下机车周转图、乘务计划编制的求解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一体化编制模型
    4.1 既有编制方法与一体化编制方法的比较
    4.2 一体化编制模型
        4.2.1 部分变量及符号说明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本章小结
5 算法设计及算例分析
    5.1 蚁群算法可行性分析
    5.2 改进的蚁群算法
        5.2.1 生成解构建图
        5.2.2 构建解空间
        5.2.3 信息素的表示、初始化及更新
        5.2.4 基于双重策略状态的转移概率
        5.2.5 终止策略
    5.3 算法具体实现流程
    5.4 实例验证及分析
        5.4.1 突发事件案例假设
        5.4.2 相关概念的确定
        5.4.3 模型数据获取
        5.4.4 算例求解及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及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列车区间纯运行时分、起停附加时分
附录 B 列车运行线划分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不同滑差率下重载列车车轮钢的摩擦磨损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重载铁路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重载铁路的发展
        1.2.2 国内重载铁路的发展
    1.3 轮轨损伤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重载车轮与钢轨的磨损
        1.3.2 摩擦磨损过程
        1.3.3 轮轨材料摩擦磨损试验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轮轨磨损机理及接触理论模型
    2.1 轮轨磨损机理
        2.1.1 黏着磨损与磨料磨损
        2.1.2 表面疲劳磨损和腐蚀磨损
    2.2 轮轨蠕滑现象
    2.3 轮轨接触理论模型
        2.3.1 Kalker简化理论模型
        2.3.2 Hertz理论模型
        2.3.3 Kalker三维弹性体非Hertz滚动接触理论及其局限性
    2.4 弹塑性有限元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备及参数设定
        3.2.1 摩擦磨损试验
        3.2.2 接触应力计算
    3.3 试验流程
    3.4 试验性能分析方法
        3.4.1 摩擦系数记录分析
        3.4.2 磨损量分析测量
        3.4.3 硬度试验工作原理
        3.4.4 显微组织观察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轮钢摩擦磨损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设计
    4.2 滑差率对车轮接触面形貌的影响分析
    4.3 滑差率对车轮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分析
    4.4 滑差率对微观硬度的影响分析
    4.5 滑差率对车轮钢内部组织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轮轨接触的有限元仿真
    5.1 轮轨接触的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5.1.1 轮轨接触几何模型
        5.1.2 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及网格划分
    5.2 载荷工况及材料选择
        5.2.1 载荷工况
        5.2.2 模型材料与接触属性
    5.3 实际运行中轮轨接触仿真结论
    5.4 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轮轨接触仿真结论
    5.5 轮轨局部接触区域仿真结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75kg/m重载用钢轨淬火工艺及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重载铁路的发展历程
        1.1.1 国内重载铁路的发展
        1.1.2 国外重载铁路的发展
    1.2 重载铁路的发展趋势
    1.3 我国重载钢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4 钢轨的损伤与失效
    1.5 疲劳断裂理论研究
        1.5.1 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
        1.5.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
        1.5.3 基于ΔK的裂纹扩展速率模型表达
        1.5.4 影响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因素
    1.6 显微组织对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的影响
        1.6.1 钢轨的淬火
        1.6.2 钢轨淬火工艺的选择
        1.6.3 珠光体组织对钢轨疲劳性能的影响
    1.7 合金元素在钢轨中的作用
    1.8 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9 研究内容
2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用钢及其化学成分
    2.2 取样及试样尺寸的确定
        2.2.1 取样位置
        2.2.2 试样尺寸
    2.3 实验方案
        2.3.1 不同淬火工艺实验
        2.3.2 自回火实验
        2.3.3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实验
        2.3.4 疲劳裂纹轨迹的观察
        2.3.5 硬度测试
        2.3.6 组织及断口分析
3 不同淬火工艺的BGRE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
    3.1 不同淬火工艺对BGRE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3.2 BGRE钢疲劳裂纹扩展a-N曲线分析
    3.3 BGRE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分析
        3.3.1 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分析
        3.3.2 不同淬火工艺下的Paris方程
        3.3.3 淬火工艺对BGRE钢疲劳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
    3.4 BGRE钢不同淬火工艺疲劳裂纹扩展机制分析
        3.4.1 不同淬火工艺对硬度的影响
        3.4.2 疲劳断口形貌及裂纹扩展路径
    3.5 本章小结
4 自回火对BGRE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4.1 BGRE钢自回火后疲劳裂纹扩展a-N曲线分析
    4.2 BGRE钢自回火后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分析
    4.3 BGRE钢自回火后疲劳裂纹扩展机制分析
        4.3.1 自回火对硬度的影响
        4.3.2 疲劳裂纹扩展断口
    4.4 本章小结
5 合金元素对BGRE钢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5.1 实验钢疲劳裂纹扩展a-N曲线
    5.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分析
        5.2.1 淬火工艺对实验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5.2.2 不同淬火工艺下的Paris方程
        5.2.3 合金元素对75Kg/m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影响
    5.3 实验钢疲劳裂纹扩展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外重载铁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慧化的重载铁路发展研究[J]. 朱雨,石利刚,王健慧.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1(04)
  • [2]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D]. 郭战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列协同组织优化研究[D]. 付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重载铁路桥梁疲劳病害评估与可靠度研究[D]. 任效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包神铁路车流组织优化研究[D]. 张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重载铁路轮轨材料摩擦磨损试验研究[D]. 李英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27吨轴重下大秦铁路轨道结构适应性与强化措施研究[D]. 王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8]应急条件下重载铁路机车周转图与乘务计划协同编制[D]. 王东先.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不同滑差率下重载列车车轮钢的摩擦磨损仿真及实验研究[D]. 李浩.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75kg/m重载用钢轨淬火工艺及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研究[D]. 周庆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国外重载铁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