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CeO_2掺杂纳米玻璃的制备

纳米CeO_2掺杂纳米玻璃的制备

一、掺杂纳米CeO_2的纳米玻璃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胡凯[1](2021)在《稀土Ce基复合氧化物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的合成及其选择加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由于CeO2具有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能,强大的氧离子储存能力(OSC),以及Ce3+和Ce4+之间快速的转化能力,因此在多相催化中应用极其广泛。研究发现CeO2和其他金属复合后,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氧化还原性能和稳定性。本论文针对有重要催化应用背景的CeO2催化剂,成功制备了Ce-La以及Ce-Al复合氧化物负载Pt纳米粒子两种催化材料,采用XRD、TEM、FTIR、Raman、N2-吸脱附、XPS、H2-TPR等不同表征技术对制备的催化材料进行理化性质的表征,并将Ce-La和Ce-Al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分别运用在肉桂醛选择加氢反应及2-戊烯醛选择加氢反应上测试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三种不同Ce-La比例(Ce和La的摩尔比为1:10、1:1和10:1)的复合氧化物,然后使用浸渍法负载Pt纳米粒子,成功合成了Ce-La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结构表征结果展示,三种组分Ce-La复合氧化物粒子尺寸为30-40 nm,金属Pt粒子高分散负载在复合氧化物上,尺寸为4-5 nm。随着La的掺入和其组分比例的增加,比表面积从112 m2g-1减小到54 m2g-1。为了测试催化剂的选择加氢性能,对比Pt/La2O2CO3、Pt/CeO2和其他组分催化剂,Pt/Ce1La1催化剂展现出最高的肉桂醛转化率。XPS和H2-TPR结果证明,这种明显的催化活性的提升是由于Pt/Ce1La1催化剂同时具有较多的表面氧和晶格氧和更强的Pt和CeO2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其次,我们还用同样的制备方法路径成功制备了三种不同Ce-Al比例(Ce和Al的摩尔比为1:10、1:1和10:1)复合氧化物负载Pt纳米粒子催化剂。三种组分Ce-Al复合氧化物粒子尺寸为8-10 nm,金属Pt粒子高分散负载在复合氧化物上,尺寸为4-5 nm。随着Al的比例的增加比表面积从92 m2g-1增大到157 m2g-1。将其用于选择加氢反应中,对比Pt/Al2O3、Pt/CeO2和其他组分催化剂,Pt/Ce1Al10催化剂展现出最高的2-戊烯醛转化率。XPS和H2-TPR结果证明,这种明显的催化活性的提升是由于Ce1Al10复合氧化物载体和金属Pt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导致。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Pt/Ce1Al10和Pt/CeO2催化剂有利于C=O双键加氢生成产物2-戊烯醇,而对于Pt/Ce10Al1、Pt/Ce1Al1和Pt/Al2O3催化剂却更有利于C=C双键加氢生成正戊醛。

娄晨杰,傅继澎,唐明学,李成宇,张洪杰[2](2021)在《稀土硫化物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稀土硫化物是一类新型功能材料,具有复杂的晶体结构和独特的光、电、磁性能,可作为无毒环保颜料、新能源材料以及光催化材料等.此外,稀土硫化物在热电材料、磁性材料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稀土硫化物在制备方法、晶体结构调控、复合结构构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关注了稀土硫化物在无机颜料、新能源和光催化等应用领域的突破,探讨了稀土硫化物结构和性能的构效关系以及性能增强改性的策略,并对稀土硫化物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阳[3](2020)在《基于无序构造的光电功能材料》文中指出近年来,光电功能材料相关的研究和应用蓬勃发展,包括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以及光电探测器等等,已经成为电子信息材料领域、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功能材料可按结构单元的排列顺序分为有序体系和无序体系,其中,有序结构体系(如晶体)的光电响应通常与原子构造具有直接的联系以便于特性调控,但是其制备复杂且产量低,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相反,无序体系具有制备简单、合成产率高等优点,在激光、发光二极管、光纤放大器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无序体系的研究对于基础学科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无序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及其光电特性,并探索其在随机激光中的潜在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制了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具有强散射性能的铋酸盐玻璃,利用其作为散射功能单元与不同的激光染料分子相溶解,构造了波长可调的随机激光器件,在533~870 nm的超宽光谱范围内,实现了具有相干反馈的随机激光共振,激光性能与已报道的高性能随机激光相媲美,这表明了非晶态介质在构筑高效发光器件中具有潜在应用。(2)开发了一种高温气相浇注法用于制备Cs Pb Br3纳米晶玻璃,该材料具有优异的化学和光稳定性,通过线性或非线性泵浦机制获得了低阈值的随机激光发射,系统研究了不同波长激励下的激光共振特性,寻找到一种最佳激励方案,提出了泵浦光和发射光与纳米晶玻璃协同作用下所诱导和调控的受激发射特性。(3)通过高温气相滴铸法制备了零维钙钛矿Cs4Pb Br6块体陶瓷,获得了低阈值单光子和双光子激发所诱导的随机激光共振,揭示了不同激光脉冲激发所诱导的独特光放大特性,其单光子泵浦激光的泵浦阈值比单个Cs4Pb Br6微晶共振腔中获得的泵浦阈值低约2-17倍,表明零维钙钛矿块体陶瓷在光放大中的优异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受激发射特性的研究方法,以证明Cs4Pb Br6中绿色光致发光来自于其本征缺陷。

尹乐琦[4](2020)在《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玻璃薄膜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提出与内部不含界面和位错的传统非晶材料不同,纳米玻璃由非晶纳米颗粒和颗粒间的非晶界面组成,并因此具有独特的性能。纳米玻璃的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其化学成分、非晶颗粒的粒径和内部界面面积来调控。但由于制备的困难,迄今为止被报道的纳米玻璃体系多为相对简单的金属体系,研究重点集中于其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其作为功能材料方面的潜力还有待发掘。在本论文中,通过多靶磁控共溅射技术发展了一种新型的纳米玻璃材料:金属(Cu)-氧化物(ZrO2)复合纳米玻璃薄膜,并使用球差校正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椭圆偏振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霍尔测量等方法对其微观结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与分析。沉积态Cu-ZrO2纳米玻璃薄膜由掺杂少量Cu的ZrO2非晶颗粒和富Cu非晶网络组成。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射率(超过70%)、较高的折射率(1.98至2.08)和较大的光学带隙(5.0至5.7 e V)。随着Cu含量的增加,其导电性明显提高。其中,Cu0.59(ZrO2)0.41纳米玻璃表现出最为优异的导电性。界面处铜的富集为制备二维纳米导电网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沉积态Cu0.59(ZrO2)0.41纳米玻璃分别在300°C、400°C和500°C下进行了退火处理。在结晶温度之下(300°C和400°C),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纳米玻璃的非晶界面发生宽化,其真实可见光透过率仍保持在60%以上。与此同时,即使退火过程中由于Cu的表面析出损失了一部分Cu元素,退火态Cu0.59(ZrO2)0.41薄膜的导电性仍旧得到提高,这得益于非晶界面处更多Cu原子的偏聚,导致载流子的浓度增加。当退火温度为500°C时,Cu0.59(ZrO2)0.41薄膜完全结晶,形成晶体ZrO2颗粒和颗粒间的Cu纳米晶网络。

黄心言[5](2019)在《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究金属表面吸附物的组装及原位反应》文中认为随着近几十年来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有机分子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以及表面辅助的表面反应被成为精准制备低维纳米结构与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作为自组装结构或共价结构的基本构筑单元,有机分子的合理选择对于特定理想的的纳米结构的设计及制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中,我们选择共轭类分子,并通过在共轭类分子中引入其他官能团(比如卤素原子,氧原子)等来研究不同官能团对于表面纳米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可以为分子器件、光伏太阳能电池以及纳米传感器等的设计及其潜在应用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为了对形成的纳米结构进行高分辨表征,本论文主要借助于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STM)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同时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作为辅助来研究表面一系列自组装以及反应过程。第一章介绍了表面自组装及表面反应的概念,并综述了包含不同官能团的有机分子的自组装以及表面辅助的化学反应等,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我们拟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模式等,以及本论文中所使用的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JT-STM)。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两种含有卤素杂原子(溴原子)的有机分子(2,7-二溴-4,5,9,10-芘(DBP分子)和2,7-二溴芴(DBF分子))在Au(111)表面的自组装及其反应。两种分子均通过C-H?Br氢键或者C-Br?Br卤键形成自组装结构;进一步的加热过程诱导了脱卤偶合反应,分别实现了聚芘和聚芴链的形成。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他官能团(C=O和C-OH)对于自组装结构以及脱卤偶合反应的影响,在第四章中,我们选择了另外两个有机分子((R)-(-)-6,6’-二溴-1,1’-二-2-萘酚分子(DN分子)和2,7-二溴-4,5,9,10-芘四酮(DBPT分子))并研究其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以及反应过程。这里的自组装结构的形成除了第三章提到的分子间作用力外,分子间还可以存在C-H?O氢键和C-Br?O卤键,因此杂原子的引入会导致更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完全不同的自组装结构。对于DBPT分子而言,虽然C=O基团的引入未影响脱卤偶合以及聚芘的形成,但是导致了Au配位聚芘链的形成,实现了二维的金属有机共价结构的制备。而对于DN分子而言,在Au(111)表面C-OH基团的存在同样不影响脱溴偶合,然而我们发现,在Ag(111)上OH的存在阻碍了脱溴后碳-碳偶合以及聚合物链的形成。因此,通过改变衬底,我们也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精准调控,从而实现我们理想的精准纳米结构的制备。除了利用STM对有机分子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及表面反应行为进行探究,我们还对金属合金在表面的组装结构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第五章中,我们利用STM研究了不同温度下FeSc合金薄膜在Au(111)表面的吸附以及组装过程,并进一步对其动力学和热力学转变过程进行了原位表征。

步妍妍[6](2017)在《稀土掺杂纳米荧光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光电器件的纳米化发展,光电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实现纳米器件表面的温度探测成为了一种挑战。相对于通常的接触式地温度测量,光温传感是一种通过监测荧光材料的发光强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光学温度测量方式,有望实现微电路、纳米器件和细胞内液等物体的非接触性地温度测量。本论文通过利用稀土离子相邻热耦合能级的发光强度比随温度的变化函数关系,选用发光效率高的纳米核壳材料、纳米颗粒材料以及热稳定性高的透明纳米陶瓷材料作为探测材料,系统地设计了稀土离子Er3+、Tm3+、Eu3+和Dy3+掺杂的纳米材料作为光温传感器,实现了光温传感技术并解释了光温传感机理。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解决纳米氟化物材料在高温下易氧化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设计Na YF4:Yb3+,Re3+@Na YF4@Si O2(Re=Er,Tm)三层核壳纳米磷光体来实现高温下的光温传感技术。在980 nm激发下,基于Er3+和Tm3+离子的上转换发射在298 K-623 K温度范围内分别研究了Yb3+/Er3+和Yb3+/Tm3+双掺杂三层核壳纳米磷光体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采用荧光强度比技术,研究了来自Er3+和Tm3+离子各相邻能级发射峰强度比与温度的依赖关系,证明了Er3+的2H11/2/4S3/2和Tm3+的3F2,3/3H4能级是两对热耦合能级。根据灵敏度定义式,分别获得了两种材料的最大相对灵敏度值。提出了在980 nm激发下,基于Er3+和Tm3+上转换发光的光温传感机理。本工作为三层氟化物纳米颗粒作为光学温度传感器进行光温测量提供了一个新的应用前景。2、提出了利用钒酸盐基团[VO4]3-在紫外区域的有效吸收来实现紫外激发下钒酸盐基团到Eu3+的能量传递式的光温传感技术。利用柠檬酸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燃烧法合成Eu3+掺杂的Ca7V4O17纳米颗粒。通过改变Ca2+/Cit3-的摩尔比实现了样品尺寸和形状的改变。在紫外激发下,基于Eu3+离子下转换发光在298 K-573 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Eu3+掺杂Ca7V4O17纳米颗粒的光温传感性质。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研究了Eu3+离子各相邻发射带强度比与温度的依赖关系,证明了Eu3+的热耦合能级为5D1和5D0。提出了在316 nm激发下,基于V4O17基团到Eu3+的能量传递而导致Eu3+离子下转换发光的光温传感机理。根据材料灵敏度的研究发现,在低温范围内,Eu3+掺杂的Ca7V4O17纳米颗粒的灵敏度要优于其它Eu3+掺杂的材料。3、提出了利用La F3纳米晶体的高热稳定性以及与其它稀土离子之间的固溶性来实现高温下稀土离子掺杂La F3纳米晶体的光温传感技术。采用熔融退火法制备了Dy3+单掺杂和Eu3+-Dy3+共掺杂La F3纳米玻璃陶瓷材料。单掺杂和共掺杂样品激发谱显示出两个样品共同的最强激发在394 nm,而单掺杂样品的最强激发在352 nm。在352 nm激发下,基于Dy3+离子下转换发光在298 K-523 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Dy3+单掺杂La F3纳米玻璃陶瓷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研究了Dy3+离子各相邻发射带强度比与温度的依赖关系,证明了Dy3+的热耦合能级为4I15/2和4F9/2。通过对样品色度坐标的研究发现,样品发光颜色随温度升高从白色逐渐变为黄色,这主要归因于蓝色发光的减少。基于Eu3+和Dy3+之间的能量传递,讨论了Eu3+离子对Dy3+掺杂的透明玻璃陶瓷的光温传感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Eu3+离子的掺入可以提高陶瓷材料的热稳定性。4、提出了利用碱土金属氟化物材料的高发光效率以及陶瓷材料的高热稳定性来实现稀土离子掺杂碱土金属氟化物陶瓷材料的光温传感技术。采用熔融退火法成功地制备了Dy3+掺杂Ba F2、Ca F2、Sr F2纳米玻璃陶瓷材料。在350 nm激发下,基于Dy3+离子下转换发光在298 K-623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Dy3+掺杂三种纳米陶瓷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通过研究Dy3+离子三个发射带强度随温度变化的热淬灭率发现,Ba F2:Dy3+玻璃陶瓷能够有效地抑制高温热淬灭。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研究了Dy3+离子各相邻发射峰强度比与温度的关系,证明了Dy3+的热耦合能级为4I15/2和4F9/2。针对荧光强度比公式拟合误差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拟合公式来修正荧光强度比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最后通过对三种材料的温度与相对灵敏度的依赖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Sr F2:Dy3+玻璃陶瓷材料的相对灵敏度更高,更适合作为光温传感器件材料。5、提出利用透明Ba2Er F7玻璃陶瓷中Er3+的高浓度掺杂来实现980 nm红外光激发下的Ba2Er F7透明玻璃陶瓷的光温传感。采用熔融退火法成功地制备了Ba2Er F7透明玻璃陶瓷材料。在980 nm激发下,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在298 K-573 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样品的光温传感性质。通过对样品各相邻发射峰荧光强度比与温度关系的研究证明了2H11/2/4S3/2和4F9/2(1)/4F9/2(2)是两对热耦合能级,尤其4F9/2(1)与4F9/2(2)能级是第一次在Ba2Er F7透明纳米玻璃陶瓷材料中发现。通过对样品灵敏度与温度关系的研究分别得到了基于两对热耦合能级的光温传感相对灵敏度最大值。同时,研究结果显示Ba2Er F7透明玻璃陶瓷材料可以同时实现高温和低温段的光温测量。

赵宝勤[7](2018)在《酵母菌模板法制备复含氧化物空心微纳米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中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容载能力强等特点,已经获得了广泛关注。目前,合成中空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为模板法。在众多模板中,生物模板由于制备条件温和,模板形貌多样,且对环境无污染而成为制备复合材料中空结构的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本论文采用酵母菌为模板,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氧化锡锑空心微球和Fe3+掺杂CeO2空心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氮气吸附-脱附(BET)等表征手段对样品的形貌结构进行了测试,探究了其形成机理,并对氧化锡锑空心微球的近红外反射性能和Fe3+掺杂CeO2空心微球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氧化锡锑空心微球保持了酵母菌的椭球形貌,其粒径在2.0μm~3.0μm之间,为SnO2四方金红石结构。与氧化锡锑微纳米粒子相比,氧化锡锑空心微球的Sb5+的掺杂量较多;比表面积较大,为73.5 m2·g-1。在近红外波段850 nm~2000 nm内,氧化锡锑空心微球的红外吸收出现宽化现象,相比氧化锡锑微纳米粒子反射率明显降低。此外,制备得到的Fe3+掺杂CeO2空心微球同样保持了酵母菌的椭球形貌,粒径尺寸在1.5 μm~2.5 μm之间。与Fe3+掺杂CeO2微纳米粒子和CeO2空心微球相比,Fe3+掺杂CeO2空心微球具有更多的氧空位,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低的禁带宽度。同时,研究了 H2O2和AO7先后添加顺序、不同Fe含量、不同H2O2含量以及不同种类样品对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先加A07,后加H2O2的条件下,当Fe(NO3)3·9H2O的加入质量为Ce(NO3)3·6H2O的1%,H2O2浓度为1 mmol·L-1时,Fe3+掺杂CeO2空心微球的光催化降解率达到最佳,为93%,降解效果明显高于Fe3+掺杂CeO2微纳米粒子(64%)和CeO2空心微球(81%)。

贺格平[8](2016)在《氧化铈及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改善单一金属氧化物的性能,人们采用多种方法制备其纳米结构,通过掺杂、复合或表面修饰等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作者为了高单一金属氧化物ZnO或Ce O2的性能,采用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合成条件温和的一壶水热法,在无需任何模板和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合成ZnO纳米颗粒-CeO2纳米杆基异质结构、CeO2-Zn O基纳米壳-核结构、Ce掺杂的Zn O混合纳米颗粒-杆结构、ZnWO4纳米棒和纳米片混合结构。用XRD、SEM、EDS、TEM、XPS、BET等现代材料研究方法表征这些纳米结构,主要从哑铃型ZnO-CeO2纳米异质结构的电荷存储、Ce掺杂的ZnO纳米颗粒-杆混合结构的湿敏机理、CeO2/ZnO基纳米异质结构光学性能、纳米结构的ZnWO4的光学性能这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设计并制备出哑铃型ZnO-CeO2异质结构,阐明了ZnONPs-CeO2NRs异质结构的形成机理。该异质结构是由ZnO颗粒(ZnONPs)和CeO2纳米杆(CeO2NRs)单晶组成,且ZnO晶粒均匀地分散在由CeO2晶粒构成的哑铃型团簇的表面。ZnONPs-CeO2NRs纳米异质结构具有较大的BET比表面积,其比表面积28.455m2g-1大于CeO2NRs的比表面21.567m2g-1。以ZnONPs-CeO2NRs纳米异质结构为电极搭建的超级电容器,在恒电流充电/放电中,其比电容达162.08mFg-1,高于CeO2NRs前躯体的比电容151.43mFg-1。Zn ONPs-CeO2NRs超级电容器的电荷存储581.39Fg-1,是CeO2NRs前躯体的电荷存储46.63Fg-1的12倍。电荷存储性能的高归因于ZnONPs沉积在CeO2-NRs的表面,引起CeO2结构和表面形态的改变、电导率增大。ZnONPs-CeO2NRs电极电容保留了初始电容581.39Fg-1的87.1%,而CeO2NRs电极电容保留初始电容46.63Fg-1的70.0%,ZnONPs-CeO2NRs电极电容比CeO2NRs电极电容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ZnONPs-CeO2NRs纳米异质结构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同时存在可逆的法拉第效应和不可逆静电作用的非法拉第效应,它们同时对该组装的超级电容器电荷存储有贡献,以高电荷的存储量。(2)在硝酸铈、乙酸锌和尿素的混合一壶溶液中,无需其他附加的表面活性剂,在改变Ce/Zn摩尔比的条件下水热直接合成CeCO3OH和Zn5(CO3)2(OH)6前躯体,通过热解转化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形成CeO2/Zn O壳-核异质结构,CeO2晶粒很好地包裹在ZnO晶粒的表面。出了CeO2/ZnO异质结构的形成机理。不同Ce/Zn摩尔比影响异质结构的荧光发射和紫外吸收性能。Ce/Zn摩尔比的增大,CeO2/ZnO显示较强的荧光发射,较弱的紫外吸收和较强的可见光透光率。这一结果归因于当Ce/Zn摩尔比从0增加到0.08,CeO2/ZnO的光学带隙从3.25eV减少到3.08eV。综合分析不同Ce/Zn摩尔比的CeO2/ZnO异质结构的光学性能得出ZnO/CeO2-0.04纳米异质结构具有高的紫外吸收和较好的可见光透光率双重性能。ZnO/CeO2-0.04纳米异质结构的复合粉体最适合作护肤化妆品材料。(3)搭建了以一壶水热法(无模板和任何表面活性剂辅佐)低温制备ZnO颗粒-CeO2杆混合纳米结构为敏感材料的湿敏传感器,Ce掺杂量影响ZnO混合纳米结构的形态和结晶性,为湿度传感器的制造供了重要信息,并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研究了湿敏机理。5%Ce掺杂ZnO混合纳米结构由平均长度125nm的ZnO纳米杆和大量细小颗粒混合而成,混合结构存在大量孔间隙。Ce掺杂ZnO混合纳米结构的阻抗变化依赖于其活化表面吸附的水分,表面吸附位越多,湿敏传感器的敏感性越好。Ce掺杂的ZnO颗粒-杆混合纳米结构的最佳工作频率为100Hz。5%Ce掺杂Zn O混合纳米结构在整个11-95%RH范围的平均灵敏度高达44030.80,其快速的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为25s和19s。化学吸附增强,电子导电能力增强,物理吸附增强,H3O+和离子的导电能力增强。Ce掺杂ZnO混合纳米结构湿敏传感机制兼有在低湿度下分解吸附水的电子电导和高湿度下的离子极化电导两种传导机制,基于Ce掺杂Zn O混合纳米结构的电阻型湿度传感器宽的检测范围和高的灵敏度,表明Ce掺杂ZnO是一种富有前途的湿敏传感材料。(4)以Zn(CH3COO)2·2H2O和Na2WO4·2H2O分别为钨源和锌源,通过控制溶液pH值可控合成ZnWO4纳米棒和纳米片。随着溶液pH值的增大,ZnWO4纳米棒演变为ZnWO4纳米片。与ZnWO4纳米片相比,ZnWO4纳米棒具有良好的结晶度和少的氧空位缺陷。阐释了纳米ZnWO4结构特征和光学特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ZnWO4纳米棒的荧光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密切关联。在250-325nm的波长范围内,ZnWO4纳米棒的荧光发射和紫外可见透射光谱高,而荧光激发和紫外吸收降低。在325-400nm波长范围内上述结果恰好相反。随着pH值的增加,荧光发射强度高,而荧光激发强度低,电子-空穴复合几率低。吸收光谱与透射光谱互补,而吸收光谱与光生电子-空穴对传输又密切相关。ZnWO4纳米棒在波长325-400nm内选择性吸收紫外线,具有低的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几率,会显示其良好的光催化活性而适合用作光催化材料。同时,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存在内在的关联性。

王振林[9](2016)在《硼硅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CeO2/TiO2掺杂与辐照效应》文中指出航天科技、核医学、核能工业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对使用在辐射环境中的玻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过多掺杂辐照稳定剂CeO2会导致光学性质下降,但掺量不够以及与主成份的匹配问题又会影响玻璃耐辐照性能的改善,同时玻璃的力学性能尚需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采用低含量复合掺杂及微晶化来改善玻璃耐辐照性能及光学、力学性能的稳定性。硅酸盐及硼硅酸盐玻璃是应用最广泛、成本较低的玻璃体系,研究低含量掺杂和射线辐照对这两类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采用熔融冷却法制备硅酸盐和硼硅酸盐玻璃并采用等温晶化热处理工艺制备透明玻璃陶瓷,并通过FTIR、拉曼光谱、分光光度法、XRD、DSC、纳米压痕、SEM等进行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研究了低含量CeO2/TiO2掺杂对两类玻璃和透明玻璃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其γ射线辐照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掺杂CeO2/TiO2对SiO2–Al2O3–Na2O–K2O–Ca O硅酸盐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价铈在玻璃中作为网络外体并主要以Ce3+存在而钛作为中间体倾向于以[TiO4]形式强化网络连接。单掺CeO2使网络解聚、桥氧数减少及[Si O4]结构单元Qn的分布变窄并导致吸收边红移、光学禁带宽度、硬度、弹性模量降低而断裂韧性增加。TiO2单掺或与CeO2复掺相比CeO2单掺更能增加网络聚合度、使Qn分布变宽并减少吸收边红移,网络间隙中离子的填充效应使结构致密化、硬度和弹性模量增加而断裂韧性降低。这两种相反机制对复掺CeO2/TiO2硅酸盐玻璃的力学性质产生协同作用。(2)优化SiO2–Al2O3–Ca O–CaF2成分制备含CaF2纳米晶的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并研究了掺杂CeO2/TiO2对透明玻璃陶瓷制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玻璃成分和等温晶化热处理温度不同,CaF2和钙长石会依次从玻璃基质中析出,用Ca O和/或CaF2取代SiO2会促进CaF2但会抑制钙长石析晶。透明玻璃陶瓷可在SiO2/(Ca O+CaF2)比值达到1.3,700℃以下热处理制备。单掺CeO2使硅氧网络解聚并使部分[AlO6]转化为[AlO4],提高了逾渗软区的尺度、促进CaF2析晶。CeO2/TiO2复掺时,Ti以[TiO4]直接进入硅氧网络,强化网络连接并抑制CaF2析晶。给定掺杂量下,TiO2取代部分CeO2能减少玻璃陶瓷吸收边红移并提高透明度。(3)研究了掺杂CeO2/TiO2对SiO2/B2O3/Al2O3/Na2O/ZnO/Li2O/CaF2硼硅酸盐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CeO2导致修正的Yun,Bray&Dell模型中结构参数R变化,玻璃处于不同结构状态。单掺CeO2<1.5mol%时,[BO3]转化为[BO4]并形成硼硅氧的四面体混合结构单元,Si(B)–O的网络强化以及铈离子与结构基团之间的静电连接成为主导影响因素,随着CeO2含量增加,玻璃密度、摩尔体积、硬度及弹性模量增加而断裂韧性降低。单掺1.5mol%CeO2时,Si(B)–O网络解聚及网络间隙离子密堆积成为主导影响因素,非桥氧数、玻璃密度、断裂韧性增加而摩尔体积、硬度和弹性模量降低,1mol%CeO2为玻璃结构和性质变化的临界点。复掺CeO2/TiO2时,Ti主要以[TiO4]强化网络但抑制硼硅四面体混合结构的形成,相比等量单掺CeO2玻璃的摩尔体积降低而硬度和弹性模量增加,过量TiO2作为网络外体填充网络间隙并导致玻璃的硬度、弹性模量、摩尔体积缓慢降低而密度、断裂韧性增加。(4)结合逾渗模型研究了掺杂CeO2/TiO2对SiO2/B2O3/Al2O3/Na2O/ZnO/Li2O/CaF2硼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CeO2使玻璃转变温度和析晶温度先降低后增加,CaF2晶粒尺寸和玻璃陶瓷的吸收系数先增加后下降。提高CeO2相对含量和热处理温度导致玻璃陶瓷的吸收边红移和透光性下降。1–1.5mol%CeO2为玻璃结构和析晶转变的临界区。以0.5mol%CeO2和1–2mol%TiO2复掺时,Ti强化网络并存在空间位阻效应,缩小了逾渗软区并抑制CaF2析晶,用TiO2取代部分CeO2可以抑制玻璃及玻璃陶瓷透光性下降。(5)研究了硅酸盐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γ射线辐照效应,结果表明:辐照不同程度地导致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网络断键,非桥氧数增加、吸收边红移、辐致吸收系数升高、禁带宽度降低、Urbach能增加并随γ射线剂量增加趋于稳定。掺杂CeO2/TiO2能显着改善硅酸盐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网络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辐照稳定性。玻璃微晶化能缓和辐照引起的结构无序化、增加应变键并形成空位色心和Fe2+的辐致光吸收峰。(6)研究了硼硅酸盐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γ射线辐照效应,结果表明:辐照导致玻璃及玻璃陶瓷网络解聚及[BO4]转化为[BO3]。掺杂CeO2/TiO2能显着改善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网络结构的辐照稳定性,在高剂量下[BO3]、[AlO6]转化为[BO4]、[AlO4]并且形成更多Si-O-Ti链段强化网络;单掺CeO2或者适量复掺CeO2/TiO2的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辐致吸收系数显着降低、禁带宽度和Urbach能趋于稳定。增加TiO2掺量辐致吸收系数增加而且禁带宽度和Urbach能随剂量变化较大。动力学模型分析表明辐照形成的缺陷存在γ射线剂量饱和效应,色心的形成随剂量增加存在快速和慢速两个阶段并因此影响到光学性质的剂量饱和效应。

苗慧[10](2016)在《二氧化铈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化的极速发展使得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的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降解工业废水及空气中的污染物是现阶段高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由于光催化技术的很多优势,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作为地球含量最丰富的稀土元素之一的铈,其氧化物二氧化铈又能够表现出类似于典型光催化剂二氧化钛的性能,成为一种可替代二氧化钛的潜在光催化剂。但由于其禁带较宽,降低了其光催化效率,因此,本文采用燃烧法以不同试剂对二氧化铈进行了改性,并研究了改性后样品的形貌、结构和成分等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几点研究成果:(1)采用燃烧法制备了面心立方萤石型结构的CeO2纳米颗粒。采用同样的方法将制备的纯净CeO2进行了掺杂F,通过调节氟化钠的量控制掺杂样品的光催化活性,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图证明适量的氟化钠使得F掺杂的CeO2样品表现出很强的光催化活性。(2)通过调节氟与铈的原子摩尔比,制备出纯CeO2,纯CeF3以及CeO2/CeF3复合纳米颗粒,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在紫外光下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光催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纯CeF3光催化活性高于纯CeO2和复合物。通过第一性原理对CeF3和CeO2进行计算,从理论方面解释了CeF3有较高光催化性能的原因,此项工作从实验和理论方面证实了CeF3可作为光催化剂的潜在价值。(3)采用燃烧法制备了不同量磷酸对CeO2进行改性的纳米材料。随着磷酸量的增加,样品形貌、比表面积和光催化活性发生变化,结果表明,加入磷酸对CeO2改性后可明显提高其光催化活性。

二、掺杂纳米CeO_2的纳米玻璃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掺杂纳米CeO_2的纳米玻璃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Ce基复合氧化物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的合成及其选择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材料与多相催化
    1.3 CeO_2纳米催化材料
        1.3.1 CeO_2的性质与结构
        1.3.2 CeO_2的可控制备
        1.3.3 CeO_2纳米催化材料的分类
    1.4 CeO_2纳米催化材料的应用
        1.4.1 CeO_2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
        1.4.2 CeO_2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Ce-La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肉桂醛选择加氢反应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步骤
        2.3.1 摩尔比为1:1 的CeLa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2.3.2 摩尔比为1:10 的CeLa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2.3.3 摩尔比为10:1 的CeLa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2.3.4 不同摩尔比Ce-La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
        2.3.5 La_2O_2CO_3纳米粒子之及其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
        2.3.6 CeO_2纳米粒子及其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
    2.4 催化剂结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XRD)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3 拉曼光谱(Raman)
        2.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
        2.4.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5 肉桂醛选择加氢反应性能测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Ce-La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2.6.2 Ce-La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Ce-Al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2-戊烯醛选择加氢反应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主要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 摩尔比为1:1 的CeAl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3.3.2 摩尔比为1:10 的CeAl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3.3.3 摩尔比为10:1 的CeAl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3.3.4 不同摩尔比Ce-Al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
        3.3.5 Al_2O_3纳米粒子及其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
        3.3.6 CeO_2纳米粒子及其负载Pt催化剂的制备
    3.4 催化剂结构表征
        3.4.1 X-射线衍射(XRD)
        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4.3 拉曼光谱(Raman)
        3.4.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
        3.4.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3.5 2-戊烯醛选择加氢反应性能测试
    3.6 结果与讨论
        3.6.1 Ce-Al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3.6.2 Ce-Al复合氧化物负载Pt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3.7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稀土硫化物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稀土硫化物简介
3 稀土硫化物的制备
    3.1 固相合成方法
    3.2 气固合成方法
    3.3 液相合成方法
    3.4 气相合成方法
    3.5 其他合成方法
    3.6 稀土硫化物形貌调控和制备方法
4 稀土硫化物的应用
    4.1 稀土硫化物颜料
    4.2 稀土硫化物能源材料
    4.3 稀土硫化物光催化材料
    4.4 稀土硫化物的其他相关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3)基于无序构造的光电功能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序构造
    1.3 随机激光
        1.3.1 激光工作原理
        1.3.2 随机激光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测试方法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扫描电镜分析
        2.2.3 透射电镜分析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5 折射率测量
        2.2.6 荧光相关光谱分析
        2.2.7 差热分析
        2.2.8 粒径分析
        2.2.9 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
        2.2.10 显微-激光测试
        2.2.11 Mie散射模拟计算
第3章 非晶铋酸盐玻璃的制备及其诱导的随机激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非晶铋酸盐玻璃的制备与表征
    3.3 随机放大介质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分析
        3.4.2 随机激光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sPbBr_3纳米晶玻璃的制备及其放大自发辐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CsPbBr_3纳米晶玻璃的制备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与形貌
        4.3.2 光致发光特性
        4.3.3 随机激光性能
        4.3.4 模拟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零维钙钛矿Cs_4PbBr_6陶瓷的制备及其受激辐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零维钙钛矿Cs_4PbBr_6陶瓷的制备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与形貌
        5.3.2 光致发光特性
        5.3.3 随机激光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发表的专利
    三、其他

(4)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玻璃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玻璃的特征
        1.2.1 结构特征
        1.2.2 能量特征
    1.3 纳米玻璃的制备方法
        1.3.1 惰性气体冷凝法
        1.3.2 物理气相沉积法
        1.3.3 剧烈塑性变形法
        1.3.4 化学方法
    1.4 纳米玻璃的特性
        1.4.1 热稳定性
        1.4.2 机械性能
        1.4.3 其它性能
    1.5 ZrO_2基复合薄膜的研究现状
        1.5.1 ZrO_2基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质
        1.5.2 ZrO_2基复合薄膜的电学性质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思路
第2章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分析
    2.1 样品的制备
        2.1.1 沉积态样品的制备
        2.1.2 样品的热处理实验
    2.2 测试分析方法
        2.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
        2.2.2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2.2.3 原子力显微分析
        2.2.4 表面轮廓仪
        2.2.5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和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
        2.2.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2.7 椭圆偏振光谱分析
        2.2.8 霍尔效应测试
第3章 Cu-ZrO_2复合纳米玻璃的微观结构及性能
    3.1 纯ZrO_2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3.1.1 纯ZrO_2膜的沉积
        3.1.2 纯ZrO_2膜的微观结构
    3.2 Cu-ZrO_2复合纳米玻璃薄膜的微观结构
        3.2.1 Cu-ZrO_2复合纳米玻璃微观结构的表征
        3.2.2 Cu-ZrO_2复合纳米玻璃的形成机理
    3.3 Cu-ZrO_2复合纳米玻璃薄膜的光学特性
        3.3.1 透过率和光学带隙
        3.3.2 折射率和消光系数
    3.4 Cu-ZrO_2复合纳米玻璃薄膜的电学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对Cu_(0.59)(ZrO_2)_(0.41)复合纳米玻璃的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1 沉积温度对Cu_(0.59)(ZrO_2)_(0.41)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4.2 热处理对Cu_(0.59)(ZrO_2)_(0.41)纳米玻璃结构的影响
        4.2.1 不同热处理温度下Cu_(0.59)(ZrO_2)_(0.41)微观结构的表征
        4.2.2 热处理对Cu_(0.59)(ZrO_2)_(0.41)纳米玻璃结构的影响机理
    4.3 热处理温度对Cu_(0.59)(ZrO_2)_(0.41)薄膜光学特性的影响
    4.4 热处理温度对Cu_(0.59)(ZrO_2)_(0.41)薄膜光学特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和科研参加情况说明
致谢

(5)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究金属表面吸附物的组装及原位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表面超分子化学
        1.2.1 有机分子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
        1.2.2 关于金属表面分子自组装的STM研究
        1.2.3 表面辅助合成
        1.2.4 表面脱卤反应
        1.2.5 关于表面脱卤反应的STM研究
    1.3 非晶合金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
    2.1 STM简介
    2.2 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原理
    2.3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2.3.1 恒流模式
        2.3.2 恒高模式
    2.4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构成
第三章 带有含卤官能团的碳基有机小分子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以及原位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扫描隧道显微镜
    3.3 2,7-二溴-4,5,9,10-芘(DBP分子)在Au(111)表面的实验内容
        3.3.1 实验前驱体分子(DBP分子)的选定
        3.3.2 Au(111)表面DBP分子的自组装行为
        3.3.3 Au(111)表面DBP分子的热诱导原位反应
        3.3.4 结论
    3.4 2,7-二溴芴(DBF分子)在Au(111)表面的实验内容
        3.4.1 实验前驱体分子(DBF分子)的选定
        3.4.2 Au(111)表面DBF分子的自组装行为
        3.4.3 Au(111)表面DBF分子的热诱导原位反应
        3.4.4 结论
第四章 带有含卤和含氧官能团的碳基有机小分子在金属表面的自组装以及原位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
        4.2.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4.3 (R)-(-)-6,6'-二溴-1,1'-二2萘酚(DN分子)在Au(111)表面的实验内容
        4.3.1 实验前驱体分子(DN分子)的选定
        4.3.2 Au(111)表面DN分子的自组装与初期热诱导脱水或脱氢反应
        4.3.3 Au(111)表面进一步加热后导致的脱卤反应以及C-C偶合
        4.3.4 DN分子在Au(111)表面反应过程的XPS实验分析
        4.3.5 结论
    4.4 (R)-(-)-6,6'-二溴-1,1'-二2萘酚(DN分子)在Ag(111)表面的实验内容
        4.4.1 实验前驱体分子(DN分子)的选定
        4.4.2 Ag(111)表面DN分子的自组装行为
        4.4.3 Ag(111)表面DN分子的热诱导原位反应以及C-H偶合
        4.4.4 DN分子在Ag(111)表面反应过程的XPS实验分析
        4.4.5 结论
    4.5 2,7-二溴-4,5,9,10-芘四酮(DBPT)分子在Au(111)表面的实验内容
        4.5.1 实验前驱体分子(DBPT分子)的选定
        4.5.2 Au(111)表面DBPT分子的自组装行为
        4.5.3 Au(111)表面DBPT分子的热诱导原位反应
        4.5.4 结论
第五章 Fe Sc非晶合金(金属玻璃)在金属表面的行为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内容
        5.3.1 非晶合金在金属表面形成分层组装的超薄纳米玻璃薄膜
        5.3.2 超薄纳米玻璃薄膜的可逆动力学行为
        5.3.3 超薄纳米玻璃薄膜的热力学行为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稀土掺杂纳米荧光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学温度传感简介
    1.2 稀土离子掺杂磷光体材料光致发光机制
    1.3 稀土离子掺杂磷光体材料的光温传感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1.3.1 基于Er~(3+)离子掺杂磷光体的光温传感
        1.3.2 基于Tm~(3+)离子掺杂磷光体的光温传感
        1.3.3 基于Dy~(3+)离子掺杂磷光体的光温传感
        1.3.4 基于Eu~(3+)离子掺杂磷光体的光温传感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Yb~(3+)/Er~(3+),Yb~(3+)/Tm~(3+)共掺杂NaYF_4核壳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
    2.1 纳米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
        2.1.1 NaYF_4:Yb~(3+)/Er~(3+)和NaYF_4:Yb~(3+)/Tm~(3+)纳米颗粒的制备
        2.1.2 NaYF_4:Yb~(3+)/Er~(3+)@NaYF_4和NaYF_4:Yb~(3+)/Tm~(3+)@NaYF_4核壳纳米颗粒的制备
        2.1.3 NaYF_4:Yb~(3+)/Er~(3+),Yb~(3+)/Tm~(3+)@NaYF_4@SiO_2三层纳米颗粒的制备
    2.2 样品的结构表征
    2.3 NaYF_4:Yb~(3+)/Er~(3+)@NaYF_4@SiO_2核壳材料光温传感性质研究
        2.3.1 样品的变温光谱分析
        2.3.2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温传感特性
    2.4 NaYF_4:Yb~(3+)/Tm~(3+)@NaYF_4@SiO_2核壳材料光温传感性质研究
        2.4.1 样品的变温光谱分析
        2.4.2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温传感特性
    2.5 样品的光温传感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u~(3+)掺杂Ca_7V_4O_(17)纳米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
    3.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1.1 Eu~(3+)掺杂Ca_7V_4O_(17)纳米材料的制备
        3.1.2 Eu~(3+)掺杂Ca_7V_4O_(17)纳米材料的结构表征
    3.2 样品的可见/近红外漫反射谱与带隙分析
    3.3 样品的激发谱与变温发射光谱分析
    3.4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温传感特性
    3.5 样品的光温传感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y~(3+)-Eu~(3+)掺杂LaF_3透明陶瓷的光温传感性质
    4.1 样品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2 样品的激发谱和变温发射谱分析
    4.3 Dy~(3+)单掺杂样品的光温传感特性及机理分析
    4.4 Dy~(3+)-Eu~(3+)掺杂样品的光温传感特性
        4.4.1 样品的变温发射谱与色度坐标分析
        4.4.2 样品的激活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y~(3+)掺杂MF_2(M=Ba,Ca,Sr)透明陶瓷的光温传感性质
    5.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5.2 样品的激发谱与变温发射谱分析
    5.3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温传感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a_2ErF_7纳米透明陶瓷的光温传感性质
    6.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6.2 样品的吸收谱与变温发射谱分析
    6.3 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的光温传感特性
        6.3.1 样品的有效带宽与光温传感机理分析
        6.3.2 荧光强度比与灵敏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酵母菌模板法制备复含氧化物空心微纳米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模板制备空心微纳米材料的应用
    1.2 锡锑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3 Fe~(3+)掺杂CeO_2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合成方法
    2.4 表征与测试方法
3 氧化锡锑空心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氧化锡锑空心微球的表征
    3.3 氧化锡锑空心微球的形成机理
    3.4 氧化锡锑空心微球的近红外反射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Fe~(3+)掺杂CeO_2空心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Fe~(3+)掺杂CeO_2空心微球的表征
    4.3 Fe~(3+)掺杂CeO_2空心微球的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Fe~(3+)掺杂CeO_2空心微球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反应条件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5.3 Fe~(3+)掺杂CeO_2空心微球的光催化性能分析
    5.4 Fe~(3+)掺杂CeO_2空心微球的光降解循环利用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氧化铈及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纳米结构CeO_2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1.1.2 ZnO-CeO_2纳米材料光学性能研究现状
        1.1.3 ZnO纳米湿敏材料的研究现状
        1.1.4 纳米结构ZnWO_4的研究现状
    1.2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与表征测试
    2.1 实验工艺
    2.2 表征测试
        2.2.1 结构表征
        2.2.2 性能测试
第3章 哑铃型ZnO-CeO_2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与电荷存储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哑铃型ZnONPs-CeO_2NRs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
        3.2.2 哑铃型ZnONPs-CeO_2NRs纳米异质结构电容器组装
        3.2.3 哑铃型ZnONPs-CeO_2NRs纳米异质结构的表征测试
    3.3 哑铃型ZnONPs-CeO_2NRs异质结构组成和微观结构
    3.4 哑铃型ZnONPs-CeO_2NRs异质结构的电化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壳核型CeO_2/ZnO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与光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壳核型CeO_2/ZnO纳米异质结构的制备
        4.2.2 壳核型CeO_2/ZnO纳米异质结构的表征
    4.3 壳核型CeO_2/ZnO纳米异质结构的组成和微观形貌
        4.3.1 壳核型CeO_2/ZnO纳米异质结构的组成物相分析
        4.3.2 壳核型CeO_2/ZnO纳米异质结构的微观形貌分析
    4.4 壳核型CeO_2/ZnO纳米异质结构的光学性能
        4.4.1 荧光发射谱分析
        4.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Ce掺杂的ZnO纳米混合结构的制备与湿敏特性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Ce掺杂ZnO纳米混合结构的制备和表征
        5.2.2 Ce掺杂ZnO纳米混合结构湿敏元件的制备和湿敏测试
    5.3 Ce掺杂ZnO纳米混合结构的组成与形貌
    5.4 Ce掺杂量及频率对ZnO纳米混合结构湿敏性能的影响
    5.5 Ce掺杂ZnO纳米混合结构的湿敏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纳米结构ZnWO_4的制备与光学性能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2.1 纳米结构ZnWO_4的制备
        6.2.2 纳米结构ZnWO_4的表征
    6.3 纳米结构ZnWO_4的组成与光学性能
        6.3.1 纳米结构ZnWO_4的组成
        6.3.2 纳米结构ZnWO_4的光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硼硅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CeO2/TiO2掺杂与辐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玻璃辐照效应
        1.1.1 微观效应
        1.1.2 宏观效应
    1.2 玻璃耐辐照改性
        1.2.1 玻璃主成分的优化
        1.2.2 重金属氧化物玻璃
        1.2.3 非金属掺杂
        1.2.4 过渡金属氧化物掺杂
        1.2.5 玻璃微晶化
    1.3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2.1 玻璃的熔制与成型
    2.2 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
    2.3 材料的结构分析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拉曼光谱分析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扫描电镜观察(SEM)
    2.4 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2.4.1 热分析(DSC)
        2.4.2 密度和摩尔体积
        2.4.3 力学性能
        2.4.4 光学性能
    2.5 材料辐照实验
    2.6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第3章 掺CeO_2/TiO_2硅酸盐玻璃的结构与性能
    3.1 前言
    3.2 掺CeO_2/TiO_2玻璃的熔制
    3.3 掺CeO_2/TiO_2对玻璃结构的影响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拉曼光谱分析
    3.4 掺CeO_2/TiO_2对玻璃物理性能的影响
        3.4.1 光学性质
        3.4.2 力学性能
    3.5 CeO_2/TiO_2对玻璃结构与性能影响的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掺CeO_2/TiO_2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4.1 前言
    4.2 CaF2纳米晶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
    4.3 主成份对Ca F2纳米晶透明玻璃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1 玻璃及玻璃陶瓷的结构
        4.3.2 热分析
        4.3.3 物相分析
        4.3.4 微观形貌
        4.3.5 光学性能
    4.4 CeO_2/TiO_2掺杂对氟氧化物透明玻璃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掺CeO_2/TiO_2硼硅酸盐玻璃的结构与性能
    5.1 前言
    5.2 掺CeO_2/TiO_2硼硅酸盐玻璃的熔制
    5.3 掺CeO_2/TiO_2对硼硅酸盐玻璃结构的影响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拉曼光谱分析
    5.4 掺CeO_2/TiO_2对玻璃物理性能的影响
        5.4.1 密度与摩尔体积
        5.4.2 光学性质
        5.4.3 力学性能
    5.5 CeO_2/TiO_2对硼硅酸盐玻璃结构和性能影响的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掺CeO_2/TiO_2硼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6.1 前言
    6.2 硼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的制备
    6.3 单掺CeO_2硼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6.3.1 热性能分析
        6.3.2 析晶行为
        6.3.3 透明玻璃陶瓷的IR分析
        6.3.4 微观形貌
        6.3.5 透光性能
    6.4 复掺CeO_2/TiO_2的硼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的结构和性能
    6.5 掺杂硼硅酸盐玻璃析晶行为的逾渗模型解释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硅酸盐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 γ 射线辐照效应
    7.1 前言
    7.2 辐照实验设计
    7.3 γ 射线辐照对硅酸盐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7.3.1 玻璃结构的变化
        7.3.2 光学性质的变化
    7.4 γ 射线辐照对硅酸盐玻璃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7.4.1 微观结构
        7.4.2 光学性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硼硅酸盐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 γ 射线辐照效应
    8.1 前言
    8.2 辐照实验
    8.3 γ 射线辐照对硼硅酸盐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8.3.1 玻璃结构
        8.3.2 光学性能
    8.4 γ 射线辐照对硼硅酸盐透明玻璃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8.4.1 微观结构
        8.4.2 光学性能
    8.5 辐照效应的动力学分析
        8.5.1 结构损伤
        8.5.2 色心的形成
        8.5.3 光学性质的变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二氧化铈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概述
        1.2.1 纳米材料
        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3 CeO_2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CeO_2的晶体结构
        1.3.2 CeO_2的应用
        1.3.3 常见CeO_2的制备方法
    1.4 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F掺杂CeO_2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所需试剂
        2.2.2 实验所需设备
        2.2.3 实验所需测试设备
        2.2.4 实验样品制备
        2.2.5 实验样品表征
        2.2.6 光催化降解实验
    2.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形貌表征分析
        2.3.2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2.3.3 光吸收性能及分析
        2.3.4 光催化性能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氟化铵对CeO_2材料的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需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测试设备
        3.2.4 实验样品制备
        3.2.5 实验样品检测
        3.2.6 理论计算细节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形貌表征及成分分析
        3.3.2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3.3.3 比表面积结果及分析
        3.3.4 光吸收性能及分析
        3.3.5 光催化性能及分析
        3.3.6 态密度计算结果及光催化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酸对CeO_2材料的改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所需试剂
        4.2.2 实验所需仪器
        4.2.3 实验所需测试仪器
        4.2.4 实验样品制备
        4.2.5 光催化实验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表面形貌分析
        4.3.2 光催化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掺杂纳米CeO_2的纳米玻璃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Ce基复合氧化物负载贵金属Pt催化剂的合成及其选择加氢性能研究[D]. 胡凯. 常州大学, 2021(01)
  • [2]稀土硫化物的制备与应用[J]. 娄晨杰,傅继澎,唐明学,李成宇,张洪杰. 中国科学:化学, 2021(07)
  • [3]基于无序构造的光电功能材料[D]. 刘阳.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玻璃薄膜的制备与性能[D]. 尹乐琦. 天津大学, 2020(02)
  • [5]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究金属表面吸附物的组装及原位反应[D]. 黄心言.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6]稀土掺杂纳米荧光材料的光温传感性质研究[D]. 步妍妍.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1)
  • [7]酵母菌模板法制备复含氧化物空心微纳米材料的研究[D]. 赵宝勤.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8]氧化铈及氧化锌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D]. 贺格平.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5)
  • [9]硼硅玻璃及透明玻璃陶瓷的CeO2/TiO2掺杂与辐照效应[D]. 王振林.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8)
  • [10]二氧化铈及其改性材料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D]. 苗慧. 湖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纳米CeO_2掺杂纳米玻璃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