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牛市的主要迹象和市场影响

全面牛市的主要迹象和市场影响

一、全面牛市的主要标志和市场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华[1](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冯文芳[2](2020)在《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价格泡沫和高杠杆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但次贷危机后的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和高杠杆作用机理更加复杂;现代金融技术发展产生的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等不但空转套利推高金融杠杆,而且让问题复杂化;内嵌于银行体系的表外业务严重期限错配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期结构中存在的各种扭曲现象,使得金融杠杆过度膨胀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原有传统理论都无法较好解释经济中的资产价格泡沫现象。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关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开始转为中高速增长,但是金融杠杆仍在不断攀升,金融杠杆增长与经济发展错配现象严重,资本市场的过度繁荣引致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膨胀和累积。金融危机后上述问题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首先,通过阅读和归纳国内外关于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经典着作和前沿文献,厘清选题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争论焦点和研究盲点等,为后期研究顺利展开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基础。其次,准确定义资产价格泡沫是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三种主流观点,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涵义进行明确界定并分析了其一般特征;从理论角度和影响因素角度剖析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运用ADF、SADF、GSADF和RADF等资产价格泡沫识别方法,对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存在周期、出现频率和程度大小等进行了识别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研究期内显着存在周期性资产价格泡沫;并且运用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提取了资产价格泡沫。第三,以金融杠杆经济本质研究作为切入点,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别定义和度量了金融杠杆,揭示微观金融杠杆与宏观金融杠杆背离的原因和实质;采用债务收入比法和即时拆分法(TD)测算了我国的金融杠杆;重点揭示和研究了金融加杠杆的根源、实质、动力、渠道、特点和成因等;不但构建了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把滚动宽窗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和Bootstrap统计检验结合,从实证上验证了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相互动态影响机制的程度、频率与方向以及与经济事件之间的关系。第四,高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仅是表象,隐藏其背后的实质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因此加入经济增长因素,从表象分析上升到实质研究,进一步揭示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经济之间的影响效应。具体内容包括:(1)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DGMM)和门限效应,对国内16家上市银行从两个阶段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杠杆机制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杠杆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着影响;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双重杠杆率门限效应;(2)运用傅里叶变换和频谱分析法研究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周期联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和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关系较复杂,并且两者在周期联动上更多的存在背离现象;(3)基于R&D模型,加入金融杠杆因素,研究了不存在和引入资产价格泡沫时经济增长的均衡结果,并推断出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共容的条件。(4)运用MCMC算法和SV-TVP-SVAR模型从时期与时点两个角度对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时变关系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三个经济变量之间具有非常显着的时变特征。最后,高杠杆下去杠杆是必然选择,准确定义去杠杆的涵义并对目前去杠杆存在的误区做了澄清;分别探索了实体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的路径;运用合成控制法(SCM)检验了限贷政策能否抑制房地产泡沫?实证结果表明:在4个研究样本中,限贷政策对3个样本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无法起到降低的作用;囿于传统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研究方法与模型的缺陷,尝试运用人工智能中的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和BP神经网络(BPNN)技术构建了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很好逼近与诠释样本历史数据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有效实现监控功能。根据上述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1)拓展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范围,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决策信息集,构建货币和信贷流动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2)减少或消除刚性兑付和不必要的政府隐性担保,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商业银行行为市场化,政府职能回归公共管理本质;(3)坚持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的货币流动性,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和对金融体系资产实施穿透管理,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管理;(4)精准掌控“结构性去杠杆”的节奏、力度、时间、主体,有条不紊降低杠杆率。

秦宁伟[3](2020)在《我国A股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对数收益率整体和尾部动态相关性研究 ——基于GJR-GRACH-Copula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关系日益紧密,而股票市场在各国的金融市场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载体,对于资金的融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股票市场又因交易的高频性,资金的流动性较高,往往对风险的反映最为敏感,所以研究股票市场间的相关性就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以我国A股市场为锚,研究我国A股市场和其它全球重要股票市场的整体和尾部动态相关性的变化。在进行相关性问题研究时,传统意义上的相关性模型大多只能解决金融变量间的线性相关问题,难以解决实际情况中金融变量的非线性相关性问题。本文选用目前解决金融变量非相关性问题最为有效的Copula模型,使用极大似然两阶段参数估计的方法测算A股市场和其它全球重要股票市场从2005年到2019年的整体和尾部动态相关性的变化,选取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恒生指数、日经225指数、富时100指数分别作为衡量A股市场、美股市场、香港股市、日本股市、英国股市表现的代表性指数。我们通过GJR-GRACH模型对各国股市代表性指数的对数收益率进行边缘分布拟合,研究发现:各国指数对数收益率都有明显的杠杆效应,其中沪深300的杠杆效应最小,日经225的杠杆效应最大,从参数α+β值可得,A股和港股市场的波动效应比较持久。在第二阶段Copula参数估计部分,分别选用SJC-Copula和T-Copula来估算各国市场指数对数收益率的尾部和整体相关性,研究发现:在整体相关性部分,我国A股市场和港股最为相关,与日本、美国、英国相关性相对较弱,近两年A股与日、美、港股整体相关性有逐步走强的趋势;在尾部相关性部分,我国A股市场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的下尾性相关明显要高于上尾性相关,这也符合A股投资者总结的“跟跌不跟涨”的实盘经验;我国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上下尾部相关性最为紧密,特别是和港股市场的下尾性相关近两年呈现整体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尾性相关并无太大变化,投资者应该警惕港股暴跌行情带给A股的相关性冲击。我国与日本股市、美股、英股的上下尾部相关相对而言较小,这表明我国目前受日本股市、美股、英股的暴跌暴涨冲击影响是可控的。对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监管层、投资者、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四个层面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吴昊[4](2020)在《基金家族规模排名与基金业绩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者在选择目标基金时,家族规模常常是重要的考虑因素,既可参考基金家族的绝对规模,也可参考基金家族规模的相对排名。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中,基于家族绝对规模的研究较多,而基于排名这个相对指标的研究则很少。虽然排名只是个相对指标,但鉴于其相更容易为大量散户投资人所熟悉和使用,本文使用2006年初至2019年末的75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和开放式混合偏股型基金的数据,对这些基金的家族规模排名和和基金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上,本文从基金公司的角度出发,就基金家族规模排名领先隐含的投资管理竞争力、基金规模因素对基金业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再从基金投资者角度,就基金家族规模排名领先隐含的搜寻成本因素对基金资金净流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证方面,本文先以基金业绩、规模、收益波动率、分红和费用率为控制变量,验证了基金家族规模排名领先的确能有效吸引投资者优先选择;接着,以基金资金净流入、规模、年龄、收益波动率和费用率为控制变量,证实了基金家族规模排名领先对基金业绩的促进作用;最后,考虑基金产品和股票市场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引入了基金家族规模排名与牛市熊市虚拟变量的交叉变量,对基金家族规模排名领先性在牛市和熊市中对基金业绩促进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实证表明牛市中体现出来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各个控制变量对基金资金净流入和基金业绩的作用。从投资者选择看,中国的基金投资者是业绩追逐者。同样的条件下,投资者更偏好小规模、低费率、高分红、高波动的基金产品。从基金业绩看,基金资金净流入和基金年龄经验的作用并不显着;基金收益波动程度与基金业绩的关系符合风险收益报酬理论;基金规模增大负向作用于基金业绩。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新地就基金家族规模排名与基金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基金家族规模排名领先对旗下基金业绩的促进作用;第二,创新性的设计了牛熊市虚拟变量和基金家族规模排名之间的交叉变量,证实基金家族规模排名领先在不同市场情况下对旗下基金业绩作用存在差异,在牛市对基金业绩产生的促进作用更大。

潘凌波[5](2020)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对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A股市场创立至今已有近30年,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出现了严重的暴涨暴跌,不少专家学者将这一现象归咎于我国散户占主体的投资者结构,并寄希望于提高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占比来降低股票市场波动性。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我国机构投资者中占主导地位的机构,其规模在近十年来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但直观地看市场波动性并未因此而降低,暴涨暴跌现象仍有出现。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持股对股票波动性的影响。本文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就基金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从基金内部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存在羊群效应和正反馈交易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对股市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外部市场角度来看,我国股票市场尚未具备全面推广价值投资的条件,这使得管理层对基金成为市场稳定器的预期和基金的最大目标(盈利)产生了利益冲突,导致基金无法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在理论基础上,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8年间基金持股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基金持股比例及其变动与股票波动性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未区分市场行情时,我国基金的持股比例及其变动与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性呈显着正相关;(2)在区分市场行情后,基金持股比例越高,股票的波动性越大,并且这种情况在熊市中比在牛市中更明显;(3)在牛市行情中,基金持股比例的变动(包括增持和减持行为)降低了股票波动性,但在熊市中基金持股比例的变动仍然加剧了股票波动性。

陈彩云[6](2019)在《创新投入、企业风险与股票收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活动在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我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同时,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创新投入能否有效转化为创新成果并推动企业股价发展值得关注。既有研究探讨了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然而,鲜有文献关注创新投入影响股票收益的作用机制。关于创新投入如何影响股票收益这一话题,仅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且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其结论主要包括促进论和无关论两种类型。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单向影响,集中关注的是企业创新投入是增加股票收益还是与股票收益无关,且并未探讨二者的作用机理。鉴于创新活动的多阶段性及其引发企业风险的多样性和传递性,从实证角度深入研究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探讨企业风险在二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指导,采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探讨创新投入对企业经营风险、信息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产生影响的机理,并进一步探索上市公司规模、行业性质、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研发投入资本化、投资者关注、外部市场态势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以进一步强化并完善本文的逻辑框架。最后,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创新投入的高低代表了上市公司为获取高额回报而承担风险的意愿,不同的创新投入下,企业经营风险也存在着差异。一方面,过高的创新投入因伴随着融资约束、委托代理问题和破产风险的加重而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剧。另一方面,适度的创新投入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整空间,可以提升创新的动态效率,进而能够减弱企业经营风险。实证结果发现,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相对于创新投入适度的公司,创新投入过高的公司经营风险较高。本文同时考察了税收规避对创新投入与经营风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税收规避因有助于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可以缓解创新投入对经营风险的影响,从而支持了传统的避税理论。进一步探索发现,创新投入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因驱动因素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同时创新投入对经营风险的影响以及税收规避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在企业规模较大组、管制性行业组、高技术行业组和东部区域组才存在。此外,本文还发现创新投入通过增加企业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而加剧了经营风险,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在创新投入影响经营风险的路径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第二,上市公司拥有自身创新能力、技术优势、项目前景等更多信息,但出于保护技术秘密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减少披露创新项目的详细信息,甚至可能为了获取更多外源融资而隐藏创新项目的潜在风险或夸大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而外部投资者若要筛选创新实力较强的优质企业,需要付出昂贵的信息搜集和甄别成本。因此,创新投入会导致上市公司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滋生信息风险。实证结果发现,创新投入会导致更高的信息风险。对信息风险分解为基本面信息风险和操控性信息风险后发现,创新投入不会影响企业的基本面信息风险,但会影响企业的操控性信息风险。探索研发投入资本化的调节作用发现,研发投入资本化向市场传递了上市公司研发成功的利好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风险。本文也检验了管理层是否存在利用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现管理层有利用研发投入资本化进行减持套现的动机,研发投入资本化率越高,减持动机越强。进一步探索还发现,审计投入较高的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引致的信息风险相对较低;代理成本在创新投入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中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创新投入较高的上市公司通过更多的信息管理,增加代理成本,进而加大了信息风险。第三,鉴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作为信息的劣势方,信息获取能力较为匮乏,为识别出真正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外部投资者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搜集创新项目相关信息,并监督企业的创新进展及创新结果。上市公司为避免商业机密泄漏,其进行的信息管理行为增加了外部投资者对优质企业的识别难度和决策难度,外部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从而可能加剧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另外,上市公司通过创新投入创造的有差别化的无形资产,可以使其免受市场低迷的冲击,从而可能会减弱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实证结果发现,创新投入对市场风险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进一步探索发现,当投资者关注度较高、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和处于牛市年份时,上市公司的股价更容易被高估,从而导致创新投入对市场风险的影响效应更大。本文按照企业规模、企业所属行业特质和企业所属地区市场化进程分组研究发现,上述关系仅在小型企业、高技术行业和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才成立,表明小型企业、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以及处于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创新投入对市场风险更为敏感。第四,创新投入较低的公司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至为顾客、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中,通过提升企业绩效获得较高的股票收益;中等创新投入的企业因创新活动占据了部分资源,导致维持日常运营和开展其他投资活动的资源减少,同时容易引起其他竞争者的对抗行为,造成企业绩效和股票收益降低;创新投入较高的公司因风险较大,投资者会要求要高的风险溢价,导致股票回报较高。实证研究发现,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关系,且经营风险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关系仅存在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弱的公司、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和牛市年份中,表明当产品市场竞争较小、公司创新能力较强以及处于牛市阶段时,创新投入更有助于提升公司股票收益,从而导致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按照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属行业特质分组研究发现,上述关系仅在大规模公司和高技术行业中才成立,表明大规模公司和高技术行业企业创新投入能带来更高的股票收益。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目前已有少量文献关注风险的传递效应,但是有关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鲜见文献,本文深入分析了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并基于创新价值链和风险效应链的角度构建了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内生机制模型和传导效应模型,为深入理解企业风险及其传递效应提供了新的框架。第二,现有关于创新投入经济后果的文献中,仅有少部分学者探究了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鲜有文献探讨二者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在少量的关于创新投入影响股票收益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单向促进或抑制作用,且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创新投入对企业股票收益的影响,并考察了企业风险的中介作用,得出与前人结果迥异的结论,丰富了创新投入经济后果和股票收益相关文献。第三,虽然现有关于企业风险的文献已经很多,但是有关企业风险的分类研究较少,由于不同类型的风险存在于企业创新的各个阶段,且风险间具有传递效应。本文基于风险传导流程从企业运行层面和外部网络层面探讨了创新投入与经营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营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丰富了有关企业风险的文献。第四,之前有关税收规避对企业影响的文献大多都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之下展开,鲜有文献考察税收规避对经营风险的影响,通过研究税收规避对创新投入与经营风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发现税收规避可以减弱经营风险,形成了与委托代理框架下迥异的结论,从而丰富了税收规避与企业风险相关文献。第五,不同于以往文献关于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间线性关系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对二者关系影响的认识,本文通过探讨创新投入影响股票收益的积极作用边界范围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发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弱时,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更为显着,得出了与前人迥异的结论,拓展了市场竞争与股票收益相关研究,有助于政府全面认识创新活动对企业可能的影响,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推动企业合理地增加创新投入提供经验证据,从而让创新活动更好地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因而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王婕[7](2019)在《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的我国QFII投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其中,在证券市场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QFII)的制度安排,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QFII作为境外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在我国低有效性的市场环境下,会采取什么样的投资行为,是否如管理层期待的秉持价值投资理念,促进我国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一直是有关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在疏理经济学和投资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从理论上分析了 QFII在我国低有效性市场环境下可能采取的投资行为,进而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和经济计量分析,对QFII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开展精细化研究,文章首先使用修正的BB转折点法,对牛市和熊市进行了划分。根据划分结果,分别构建了牛市和熊市的QFII重仓共持网络。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的几何特征进行了研究,证明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为无标度网络,说明机构之间存在“择优连接”现象。进一步使用复杂网络的Louvain算法,分别对牛市和熊市的QFII重仓共持网络进行社团划分后发现,QFII在我国投资时具有明显的社团行为,社团以复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即QFII中的重点机构为核心形成。这就证明了 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且为“从羊”模仿“领头羊”的典型类型。因此,我国应重点加强对核心QFII的监管,以维护市场稳定。在社团划分基础上,使用面板混合回归对QFII投资偏好行为进行检验,研究发现QFII的持股行为具有典型的价值投资倾向,同时对企业治理结构较为重视。所以文章认为QFII机制对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发展,提高市场整体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市场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成熟,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具有积极意义。

马芳琳[8](2019)在《我国开放式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基金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开放式基金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开放式基金的费用问题也一直是基金产品设计与基金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基金费用与业绩是相关的,国内外学者对于基金费用与业绩的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国学者对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的研究处于不断探索阶段,基于我国的基金费用现状,探究二者关系,也有利于基金行业的发展与投资者决策。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并回顾了相关理论,旨在分析我国开放式基金运营费用与业绩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样本涵盖了较为完整的股市周期,将全样本分为牛市阶段和熊市阶段,分析不同股市周期下基金费用与业绩间的关系。同时在前人分析基础上,引入投资者结构因素作为交互项,进一步分析投资者结构对不同股市周期下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基金费用与基金业绩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划分股市周期之后,牛熊市时费用与业绩呈现负相关,但是牛市下业绩对费用的影响程度是熊市下的的两倍;加入机构投资者比例交互项之后,全样本中投资者结构因素对二者关系有促进作用,熊市样本中也有促进作用,但牛市下是弱化作用,也证明了股市周期会影响基金费用与基金业绩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合我国基金费用现状,另外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相对不够成熟,股市行情波动较大,探究不同股市行情下基金费用与业绩的关系,有利于细化基金管理公司的费用设计以及投资者的决策;此外加入投资者结构因素进一步探究,有利于基金行业的规范与监管。

吴思琼[9](2019)在《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的引入宣告我国正式进入双边交易时代,在这八年多的实践中,融资融券业务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规模不断壮大,交易机制日益完善。融资融券业务使得投资者情绪能够充分表达,乐观投资者利用该交易的杠杆性特点额外融入资金大量购买所需股票,悲观投资者同样可以利用该交易表达利空意愿,维持市场多空力量,增加市场交易量和流动性,丰富投资者的盈利模式。但是,融资融券业务在获取高额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各类风险,可能会带来股票定价的失灵和扰乱市场秩序。因此,融资融券业务一直是社会各界不断争论的话题,特别是融资融券业务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理论上,主要回顾了有效市场理论、信息效率理论和异质信念理论,并对比国内外文献发现,由于选取的样本、市场环境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国内外学者就融资融券业务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实证上,本文借鉴并修正Hou&Moskowitz(2005)和Bris(2007)的信息效率指标来衡量定价效率,接着基于相关理论文献和融资融券与定价效率的传导机制来选取相关解释变量。然后,选取面板回归模型来检验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分别构建横向与纵向模型。横向模型实际样本时间为2013年9月16日至2018年8月31日,选取2013以前上市的沪深两市主板股票为样本,比较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与非标的股票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并分不同市场行情再次验证融资融券业务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定价效率。纵向模型样本时间与横向一致,选取2013年9月16日扩容后的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为样本,通过面板回归研究各因素对股市定价效率的不同影响,同样再做一次分阶段面板回归。本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相比于非标的股票,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总体上更有助于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提升,但是当市场处于不同的行情下,结论不完全一致。(2)从价格的信息含量角度来看,融资交易与融券交易始终有利于定价效率的提高;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速度来看,当市场处于不同的行情,融资交易与融券交易对定价效率的影响也不同。(3)融资交易额远高于融券交易额,融资融券失衡的局面给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4)无论是全样本回归还是不同市场行情下,异质信念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并非始终显着且有利。基于以上实证结论和现存问题,并借鉴海外融资融券交易的发展经验,本文就交易参与者、交易制度本身和市场监管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融资融券业务更为规范的发展,有效提高定价效率,并提出近一步研究展望。

董永琦[10](2019)在《基金公司实地调研的价值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代表,在投资分析能力和监管上市公司方面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和实务界的期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基金管理公司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事实上,专业投资机构投资能力不足和上市公司质量不高,这两大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更好地提升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解决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两大问题,才能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而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作为基金管理公司最为重要的投研活动,也是基金管理公司与上市公司互动,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重要方式。那么,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活动是否有效?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能否成为基金管理公司强化市场竞争力、提高投资能力、进行市场突围的重要方式?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又能否成为提升上市公司效率、推动资本市场微观基础治理的重要方式呢?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究竟该如何定位?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价值效应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又恰好可以为解决资本市发展中的两大问题,提供思路、指明方向。与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在实务中受到广泛追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对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研究甚少,对基金管理公司实地的调研所产生的价值效应也知之甚少。本研究利用手动收集的2013-2016年间110家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和1347家上市公司接待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数据,从基金公司与上市公司双维度对实地调研带来的价值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既能为自身带来积极的价值效应,提升自身的投资收益,遏制自身的投机行为;同时,也能为上市公司带来积极的价值效应,推动上市公司效率的提升。这一结论表明了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可以成为基金管理公司提升投资能力的重要方式,也表明了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可以成为基金管理公司发挥对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验证了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专业投资者”和“积极机构股东”的角色定位。首先,本研究运用面板回归方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PSM模型法对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动机进行分析,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动机是投资能力提升,且主要表现为选股能力的提升,实地调研是基金管理公司非公开信息搜寻的重要渠道;但不同治理水平下,基金管理管理公司进行实地调研的动机是不同的,相对于低治理水平的基金管理公司,具有高治理水平的基金管理公司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呈现出更强烈的投资能力提升动机,而相对于高治理水平的基金管理公司,具有低治理水平的基金管理公司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呈现出更强烈的规模扩张动机而非投资能力提升动机,这表明实地调研不但是基金管理公司非公开信息搜寻的重要渠道,也是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塑造形象、吸引基金持有者的重要方式。其次,在明确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的基础上,对实地调研为基金管理公司所带来的价值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可以显着提升其投资收益、缓解其投机行为,证实了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确实获取了上市公司增量的非公开信息;但不同治理水平下,基金管理管理公司实地调研提高其投资收益的程度和缓解其投机行为的程度是不同的,表明不同治理水平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实地调研获取非公开信息的增量是不同的。最后,本研究对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为上市公司所产生的价值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可以推动上市公司效率显着提升;具体体现为,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可以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并降低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一定程度上带来上市公司财务效率的提升,但也会带来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增强,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违规倾向,并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且,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也可以显着降低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效率。这意味着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所获取的非公开信息可能在市场上进行了扩散,由此推动了上市公司效率的提升。并综合使用GMM方法、联立方程法以及RLS回归法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不同于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研究,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视阈和研究体系上进行了创新,对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所产生的价值效应进行了系统化、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为清晰认识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价值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同时推动了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且从实地调研的角度回答了有关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专业投资能力”和“积极股东治理”的质疑。这为监管层继续推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支撑、指明了侧重的方向,更为推动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健康发展,发挥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推动上市公司效率提升的积极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基金管理公司提升投资收益、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力度提供了文献支撑。

二、全面牛市的主要标志和市场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牛市的主要标志和市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承袭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一、民初人口统计
        二、民初山西人口
        三、民初太原人口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一、分类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三、统计管理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一、创立运营
        二、组织管理
        三、初具规模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一、国内成长环境
        二、调整巩固提高
        三、稳步投资建设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一、系统规划
        二、统筹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自来水事业
        二、下水道计划
        三、尘芥物清理
        四、重点行业管理
        五、卫生防疫体系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二、加强环卫清理
        三、宰杀牲畜管理
        四、公厕粪场管理
        五、夏令卫生扫除
        六、城市用水管理
        七、防疫卫生管理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符号变量的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论文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产价格泡沫的含义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综述
        2.1.1 理性预期理论
        2.1.2 行为金融理论
        2.1.3 以分形和混沌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理论
        2.1.4 信贷理论
        2.1.5 金融发展理论
    2.2 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检验及测度研究综述
        2.2.1 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检验
        2.2.2 资产价格泡沫存在性的检验方法
        2.2.3 资产价格泡沫的测度方法
    2.3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关系研究综述
        2.3.1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关系
        2.3.2 金融杠杆与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关系
    2.4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综述
        2.4.1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4.2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增长的不利作用
        2.4.3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效应
    2.5 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研究综述
        2.5.1 主张从市场层面入手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5.2 从货币政策角度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5.3 利用托宾税监控资产价格泡沫
    2.6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机理及其检验研究
    3.1 资产价格泡沫的理论界定
        3.1.1 资产
        3.1.2 资产价格泡沫的载体类型
        3.1.3 资产价格泡沫涵义界定
    3.2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
        3.2.1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理论基础
        3.2.2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影响因素
    3.3 资产价格泡沫的检验
        3.3.1 检验方法
        3.3.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3.3.3 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3.4 资产价格泡沫的提取
        3.4.1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3.4.2 资产价格泡沫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金融杠杆的经济本质及度量
        4.1.1 金融杠杆的经济本质
        4.1.2 金融杠杆的度量
    4.2 金融加杠杆的机理分析
        4.2.1 金融加杠杆的根源
        4.2.2 金融加杠杆的实质
        4.2.3 金融加杠杆的内在驱动力
        4.2.4 金融加杠杆的实现路径
        4.2.5 金融加杠杆的特征与成因
    4.3 基于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构建
        4.3.1 理论分析
        4.3.2 基于金融杠杆驱动的资产价格泡沫模型
    4.4 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4.4.1 滚动宽窗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4.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检验
        4.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杠杆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响效应研究
    5.1 金融杠杆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研究
        5.1.1 理论分析
        5.1.2 研究假设与变量定义
        5.1.3 动态面板模型和门限检验方法
        5.1.4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2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周期联动效应研究
        5.2.1 频谱分析方法
        5.2.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2.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3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共容效应研究
        5.3.1 模型基本假设
        5.3.2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共容条件
    5.4 金融杠杆、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研究
        5.4.1 SV-TVP-SVAR模型
        5.4.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5.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去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1 去杠杆的范畴界定及认知
        6.1.1 去杠杆的范畴界定
        6.1.2 去杠杆的正确认知
    6.2 实体去杠杆路径研究
        6.2.1 “去杠杆”与“稳增长”的困境
        6.2.2 实体去杠杆的路径
    6.3 金融去杠杆路径研究
        6.3.1 金融去杠杆的阶段和政策
        6.3.2 金融去杠杆的路径
    6.4 限贷政策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效应研究
        6.4.1 合成控制法
        6.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6.4.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6.5 资产价格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5.1 SVR模型与股市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5.2 BP神经网络与房地产泡沫监控系统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3)我国A股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对数收益率整体和尾部动态相关性研究 ——基于GJR-GRACH-Copula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性理论文献综述
        1.3.2 相关性模型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动态相关性理论分析
    2.1 基于经济基础假说的相关性理论
    2.2 基于溢出效应的相关性理论
    2.3 基于传染效应的相关性理论
    2.4 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相关性理论
第3章 我国A股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发展及指数选择简介
    3.1 我国A股市场发展和指数选择简介
        3.1.1 我国A股市场简介
        3.1.2 A股市场相关指数选择简介
    3.2 其它全球重要股票市场发展及指数选取简介
        3.2.1 美国股票市场发展及指数选取简介
        3.2.2 日本股票市场发展及指数选取简介
        3.2.3 英国股票市场发展及指数选取简介
        3.2.4 香港股票市场发展及指数选取简介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模型的简介
        4.1.1 Copula模型简介
        4.1.2 Copula模型的估计方法
    4.2 模型的选择
        4.2.1 第一阶段边际分布模型的选择
        4.2.2 第二阶段Copula函数的选择
        4.2.3 模型参数检验方法
    4.3 研究对象及数据预处理
第5章 我国A股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整体和尾部动态相关性实证分析
    5.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2 样本数据平稳性检验
    5.3 A股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对数收益率两阶段参数估计及检验结果
    5.4 A股与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整体和尾部动态相关性变化图
    5.5 研究结论
第6章 对策建议
    6.1 对监管层的建议
    6.2 对投资者建议
    6.3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6.4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金家族规模排名与基金业绩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序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 研究贡献和不足
        1.3.1 本文的贡献
        1.3.2 本文的不足
    1.4 本文结构
2.文献综述
    2.1 基金业绩和基金资金流入的相关研究
        2.1.1 基金业绩对基金资金流入的影响
        2.1.2 基金资金流入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2.2 基金业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 基金资金流入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基金家族规模和基金业绩相关研究
    2.5 基金家族规模和基金资金流入相关研究
    2.6 小结
3.理论基础分析
    3.1 现代资产投资组合理论
        3.1.1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3.1.2 资产定价理论
        3.1.3 套利定价理论
        3.1.4 有效市场假说
    3.2 基金业绩评价指标
    3.3 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
        3.3.1 前景理论
        3.3.2 房钱效应
        3.3.3 过度自信效应
    3.4 委托代理理论
    3.5 小结
4.研究方法和样本数据
    4.1 研究变量的说明
        4.1.1 基金业绩的测算
        4.1.2 基金资金净流入
        4.1.3 基金家族规模排名
        4.1.4 控制变量
        4.1.5 牛市和熊市的划分
    4.2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4.3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基金家族规模排名对基金资金流量的影响
        5.1.1 描述性统计
        5.1.2 实证结果和分析
    5.2 基金家族规模排名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5.2.1 描述性统计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3 基金家族规模排名在牛市和熊市对基金业绩的影响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分析
6.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1.1 主要研究结论
        6.1.2 关于控制变量的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5)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对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基金的持股特征
        二、关于基金的投资行为
        三、关于基金持股与股市波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金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二节 股票波动性
        一、刻画波动性的指标
        二、我国股市波动特征
第三章 基金持股影响股价波动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分析
        一、有效市场理论回顾
        二、有效市场理论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基金
    第二节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析
        一、基金羊群行为对股价波动的影响
        二、基金正反馈交易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影响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其他因素
第四章 基金持股对股票收益率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样本区间与牛熊市划分
    第三节 变量设置与模型构建
        一、样本选取
        二、变量设置
        三、模型构建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检验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未区分市场行情时的实证结果分析
        二、区分市场行情后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理论分析结论
        二、实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
        二、督促基金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教育
        三、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
        四、优化股票发行和退市机制
参考文献

(6)创新投入、企业风险与股票收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资源基础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信号传递理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创新投入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相关文献
        二、企业风险测量方法及影响效应相关文献
        三、股票收益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四、文献述评
第二章 创新投入对企业风险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创新投入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机制
        一、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要素
        二、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内生机制
    第二节 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
        一、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传导因素
        二、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传导机制
第三章 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一、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
        二、税收规避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选取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和中位数差异检验以及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回归分析
        四、进一步探索
        五、作用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投入与企业信息风险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推导及假设提出
        一、创新投入与企业信息风险
        二、创新投入与信息风险构成成分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差异检验及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企业信息风险回归分析
        四、研发投入资本化的调节作用:信号传递抑或盈余管理?
        五、进一步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投入与企业市场风险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推导及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差异检验、中位数差异检验与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市场风险回归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推导及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差异检验、中位数差异检验与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回归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的我国QFII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QFII投资行为文献综述
        1.2.1 国外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从QFII在我国市场持股偏好行为角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从QFII在我国市场行为投资决策角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QFI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其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1 QFI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2.1.1 QFII的定义
        2.1.2 QFII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2.1.3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QFII的战略目标
    2.2 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2.2.1 价值投资行为
        2.2.2 投机行为
        2.2.3 行为金融投资行为
        2.2.4 关注公司治理结构的投资行为
第3章 复杂网络及社团划分方法概述
    3.1 复杂网络
    3.2 复杂网络基本几何特征
    3.3 网络机制模型
    3.4 社团划分算法概述
第4章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构建及社团划分
    4.1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的构建
        4.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2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构建
    4.2 我国QFII重仓共持网络几何特征分析
    4.3 社团划分
第5章 我国QFII持股偏好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变量选取
    5.3 模型设定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相关性分析
    5.6 经济计量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开放式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基金费用与基金业绩关系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基金费用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假设
    2.1 我国开放式基金费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我国开放式基金持有人费用现状
        2.1.2 我国开放式基金运营费用现状
        2.1.3 我国开放式基金费用存在的问题
    2.2 开放式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机理分析与假设提出
        2.3.1 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的假设
        2.3.2 不同股市周期下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假设
        2.3.3 投资者结构因素影响下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假设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样本与数据
    3.2 变量说明
    3.3 模型选择
    3.4 描述性统计
第4章 实证检验
    4.1 实证结果分析
        4.1.1 基金费用与业绩的关系
        4.1.2 不同股市周期下基金费用与业绩的关系
    4.2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对投资者的建议
        5.2.2 对基金公司的建议
        5.2.3 对监管者的建议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9)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1.1 有效市场理论
        2.1.2 信息效率理论
        2.1.3 异质信念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章 融资融券对定价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阐述
        3.1.1 融资融券概念及特点
        3.1.2 定价效率概念及衡量
    3.2 融资融券与定价效率的传导机制
        3.2.1 融资与定价效率的传导机制
        3.2.2 融券与定价效率的传导机制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1 横向模型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2 纵向模型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 变量定义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控制变量
    4.4 模型选择与构建
        4.4.1 实证模型选择
        4.4.2 横向模型构建
        4.4.3 纵向模型构建
    4.5 牛熊市界定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横向模型回归分析
        5.1.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1.2 变量相关性分析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纵向模型回归分析
        5.2.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2.2 变量相关性分析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基金公司实地调研的价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主要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章节安排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2.1.1 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影响因素
        2.1.2 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效应
        2.1.3 分析师实地调研的相关研究
    2.2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2.2.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定义和评价体系
        2.2.2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影响因素
        2.2.3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价值效应
    2.3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2.3.1 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2.3.2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价值效应
    2.4 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2.4.1 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的内涵
        2.4.2 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2.4.3 国外基金管理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
        2.4.4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5 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收集、样本选择与特征描述统计
    3.1 数据来源
        3.1.1 上市公司接待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和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采集
        3.1.2 基金管理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及基金管理公司相关数据的采集
    3.2 样本选择
        3.2.1 接待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上市公司样本选择
        3.2.2 开展实地调研的基金管理公司样本选择
    3.3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在上市公司间的分布特征
        3.3.1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在上市公司不同业绩水平间的分布
        3.3.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在上市公司不同产权性质间的分布
        3.3.3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在上市公司不同股权结构间的分布
        3.3.4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在上市公司不同信息披露质量间的分布
        3.3.5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在上市公司不同风险间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的动机分析
    4.1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的理论假设
    4.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的理论模型推导
    4.3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分析的实证模型与变量设计
        4.3.1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分析的实证模型
        4.3.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分析的变量设计
    4.4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分析的实证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相关系数分析
        4.4.3 平稳性检验
        4.4.4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分析的面板回归结果
    4.5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动机分析的进一步强化检验
        4.5.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5.2 PSM模型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地调研对基金管理公司的价值效应
    5.1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对投资收益影响的理论假说
    5.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对投机行为影响的理论假说
    5.3 实地调研对基金管理公司价值效应分析的变量设计与实证模型
        5.3.1 实地调研对基金管理公司价值效应分析的主要变量设计
        5.3.2 实地调研对基金管理公司价值效应分析的相关控制变量
        5.3.3 实地调研对基金管理公司价值效应分析的实证模型
    5.4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对投资收益和投机行为影响的结果
        5.4.1 投资收益和投机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投资收益和投机行为的相关分析
        5.4.3 投资收益和投机行为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4.4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对投资收益和投机行为影响的面板回归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对上市公司的价值效应
    6.1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财务效率的理论假说
    6.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理论假说
    6.3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信息效率的理论假说
    6.4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变量与模型
        6.4.1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变量设计
        6.4.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模型
    6.5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结果
        6.5.1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5.2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6.5.3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结果分析
    6.6 基金管理公司实地调研与上市公司效率的稳健性检验
        6.6.1 极端值问题
        6.6.2 内生性问题
    6.7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管理启示
    研究局限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全面牛市的主要标志和市场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2]金融杠杆与资产价格泡沫:影响机制及其监控研究[D]. 冯文芳. 东南大学, 2020(02)
  • [3]我国A股和其它全球重要股市对数收益率整体和尾部动态相关性研究 ——基于GJR-GRACH-Copula模型[D]. 秦宁伟.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金家族规模排名与基金业绩关系的研究[D]. 吴昊.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对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影响[D]. 潘凌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创新投入、企业风险与股票收益[D]. 陈彩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7]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划分的我国QFII投资行为研究[D]. 王婕.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我国开放式基金费用与业绩关系实证研究[D]. 马芳琳. 湖南大学, 2019(06)
  • [9]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D]. 吴思琼.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基金公司实地调研的价值效应研究[D]. 董永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全面牛市的主要迹象和市场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