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神菇——百灵菇

天山神菇——百灵菇

一、天山神菇——白灵菇(论文文献综述)

曹瑶,闻绍锋,刘书畅,李荣春[1](2019)在《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文中指出概述白灵菇的分类地位,从形态特征、分布与生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基质和栽培管理方法,液体菌种研究,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贮藏保鲜等方面系统简明地介绍白灵菇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栽培、发酵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王耀辉[2](2017)在《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灵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白灵菇多糖(Pleurotus nebrodensis polysaccharides,PNPs)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功能性食品。本文研究了菌袋无覆土栽培、菌袋中部环切覆土栽培、脱袋覆土栽培三种栽培方法对白灵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综合评价得出菌袋中部环切覆土栽培占地面积小,易于管理,更适合进行白灵菇栽培。以白灵菇子实体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法提取白灵菇多糖,选取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进行单因素实验,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三个工艺条件进行分析与优化。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白灵菇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56℃、超声波处理时间45 min、提取的液料比为41:1,在此条件下进行2次提取,得到白灵菇多糖得率为12.26%,相比于传统热水提取法(提取温度77℃、提取时间190 min、液料比46:1、提取次数为2次)多糖得率提高了44.41%。白灵菇多糖除蛋白结果表明:使用Sevage法,即加入多糖1/3体积的Sevage试剂(氯仿:正丁醇=4:1),震荡30 min,3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重复9次,得到的多糖纯度为89.57%,与盐酸法相比除蛋白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利用DEAE-52纤维素柱纯化白灵菇多糖,得到蒸馏水洗脱组分PNPsA、0.1 mol/L NaCl洗脱组分PNPsB和0.3 mol/L NaCl洗脱组分PNPsC,共三个多糖组分。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的白灵菇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强于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在4 mg/mL时白灵菇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分别为98.39%、60.8%和22.06%。经过DEAE柱纯化得到的PNPsA、PNPsB和PNPsC三个组分中都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能力的大小为:PNPsB>PNPs>PNPsA>PNPsC。果蝇生存实验的结果表明,分别向培养基中添加0.25%、0.5%、1%白灵菇多糖会不同程度地提高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1%剂量组的雌性果蝇的最高寿命比对照提高10.61%,雄性果蝇的最高寿命比对照提高11.82%,二者均达到显着水平;0.5%剂量组的雌性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平均寿命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3.08%、22.77%、18.24%,其中对平均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显着水平,半数死亡时间和最高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极显着水平;添加0.5%白灵菇多糖的雄性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分别提高27.86%、21.01%、20.05%,其中对平均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显着水平,对半数死亡时间和最高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0.5%白灵菇多糖能够明显延长果蝇的寿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添加0.25%、0.5%、1%白灵菇多糖剂量组对果蝇的体重、逆重力爬行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用0.5%白灵菇多糖喂养果蝇30天后,雌性和雄性果蝇体重分别比对照显着增加了12.02%和18.77%,逆重力爬行能力显着提高了44.71%和34.80%。果蝇体内抗氧化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白灵菇多糖剂量组喂养30天的雌性和雄性果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升高,MDA含量下降,0.5%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SOD、CAT酶活性升高与MDA含量降低均达到显着水平,推测白灵菇多糖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作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王甜甜[3](2017)在《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及抗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灵菇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稀有食用真菌,人工栽培的成功无疑为开发这一生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我国白灵菇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白灵菇根部下脚料废弃。白灵菇根部含有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种潜在的宝贵资源,因此,提高白灵菇的附加值成为研究热点。为充分提高白灵菇根部下脚料的多糖提取率,本文对其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之后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及结构鉴定,最后探讨其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了水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作为实验单因素,根据Box-Benhnken(BBD)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进行响应面和各因素交互作用综合实验分析,以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率作为响应值,在分析三个所选单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基础上,得出白灵菇根部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水料比39.22:1、提取温度90.3℃、提取时间3.06h,该条件下白灵菇根部多糖提取率预测值是1.98%,根据实验条件,将水料比调整为40:1,提取温度调整为90℃,提取时间调整为3h测得多糖提取率为2.01%,与预测值基本一致。采用离子层析、凝胶过滤等纯化方法,从白灵菇根部中纯化出了5个多糖组分,通过体外细胞增殖实验,筛选出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较高的组分PN75-2,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PN75-2为分子量均一的多糖,分子量为2.90×105Da;理化性质分析得知,PN75-2具有吡喃型的α-糖苷键结构,糖含量为92.5%,蛋白质含量为3.6%,糖醛酸含量为0.6%,无硫酸基的存在,具有较多的侧链和分枝,在扫描电镜下呈絮状排列。并对其旋光度、热特性、流变学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探究。以肝癌HepG-2细胞为模型,通过MTT法研究了白灵菇根部下脚料多糖纯化组分PN75-2对其的抑制作用,PN75-2浓度为200μg/mL时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38.3%。对HepG-2细胞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以及AO/EB染色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能够诱导肝癌HepG-2细胞凋亡。

李志涛,李海燕,马腾壑,林冬梅,钟翠红[4](2016)在《白灵菇菌糠发酵饲料的加工调制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白灵菇又称白领侧耳、白阿魏菇,原产于新疆木垒,故又有"天山神菇""天山白灵芝"之美称。白灵菇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深受消费者喜爱,迅速成为我国商业种植栽培食用菌的重要品种之一。但随之产生的大量副产物菌糠大多数被焚烧或废弃处理,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与浪费。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菌糠中含有大量的菌丝体、丰富的

赵海康[5](2015)在《天山神菇 白灵菇》文中提出白灵菇又名翅鲍菇、阿魏侧耳、白灵芝,被誉为"天山神菇",原产于气候干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戈壁沙漠上,是一种珍稀的药、食兼用的大型食用真菌。因为生长于药用植物"阿魏"的根部,因此具有与阿魏同样的功效并且富含稀有元素。白灵菇子实体不但洁白清亮、菌肥肉厚、肉质致密细腻、香味浓郁,而且营养丰富。白灵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8

张亚娇[6](2015)在《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能选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生长周期短、适应性较广的白灵菇新品种,本试验采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育种以及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育种的方法对白灵菇菌种进行改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建立了白灵菇原生质体高效制备与再生体系。本试验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从培养基种类、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菌龄以及稳渗剂种类六个方面确立了白灵菇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加富PD液体培养基培养7d的菌丝,在以MgSO4.7H2O为稳渗剂配制2%浓度的溶壁酶条件下,30℃酶解2h,原生质体得率为37.75×106个/mL。最佳再生条件:选择蔗糖为稳渗剂的再生培养基,再生率可达0.89%。2.利用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其紫外诱变育种技术,筛选得到一株经紫外照射10 s的菌株“10s n29”,该菌株商品性好、生长周期短、产量高且出菇整齐度高,经RAPD技术验证是一株优良变异菌株。3.应用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遗传差异分析白灵菇和杏鲍菇的亲和性,结果表明白灵菇与杏鲍菇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和二者的亲和性有一定的关系,白灵菇第一类菌株与杏鲍菇每一类菌株的亲和性都高,杏鲍菇第三类菌株与白灵菇每一类菌株的亲和性都高。4.白灵菇单孢与杏鲍菇单孢菌株间能发生单向或双向核迁移。运用ITS-RFLP和EF1a-RFLP技术从细胞核以及细胞质水平证明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得到的杏白灵双向核迁移菌株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子,但不能区别这些异质同核的杏白灵菌株间的差异。5.杏白灵杂交子经出菇试验发现有的性状偏向白灵菇、有的偏向杏鲍菇、有的介于两者之间,但它们的生长周期都短于白灵菇,可作为白灵菇的速生优质菌株。

宋志刚,李艳婷,申挺挺,李欣欣,王琳琳,韩建荣[7](2011)在《芦笋老茎培养料对杏鲍菇、白灵菇和真姬菇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了芦笋老茎栽培料对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子实体多糖含量以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芦笋老茎培养料上栽培得到的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子实体的多糖含量差异显着,以真姬菇的多糖含量最高。3种蘑菇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表现为真姬菇>白灵菇>杏鲍菇;白灵菇、真姬菇的还原能力明显强于杏鲍菇;3种蘑菇的Fe2+螯合能力表现为白灵菇>真姬菇>杏鲍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种蘑菇的抗氧化性与总酚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沂南[8](2011)在《白灵菇》文中研究表明白灵菇是平菇家族成员,又名阿魏蘑、阿魏菇、白阿魏蘑、阿魏侧耳,因为寄生或腐生在草本药用植物"阿魏"的根茎上而得名,其形状近似灵芝,全身为纯白色,故称白灵菇,是一种野生名贵药食两用真菌。白灵菇原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干旱的戈

徐美玲[9](2010)在《杏鲍菇和白灵菇的远缘杂交育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杏鲍菇和白灵菇两大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选育出一种集杏鲍菇和白灵菇优点于一身的新品种,本研究以杏鲍菇和白灵菇单孢菌株远缘有性杂交为基础,对一系列的杂交后代展开试验工作,结果如下:1、远缘杂交的可行性分析对两株由杏鲍菇和白灵菇单孢杂交得到的杏白灵进行ITS克隆测序及可育性分析。结果表明:杏白灵的ITS产物不是单一的序列,其中有一些偏向于白灵菇的序列,而另一些偏向于杏鲍菇的序列;杏白灵的单孢菌株配对能够形成锁状联合;杏白灵的多孢分离菌株具有出菇能力,说明了杏白灵是可育的。由此可以说明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亲本的分析和杂交以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保存的己知分子标记资料背景的杏鲍菇和白灵菇单孢菌株为研究材料,对这些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分组。按照Griffing NCΙΙ不完全双列杂交,分别进行了27×23,32×25两组杂交,试验得到的平均交配率为14.36%。3、杂交子的出菇及农艺性状分析有145个杂交子参加出菇试验。其中有81个杂交子能够正常现蕾,在菇形、菌褶、菌盖颜色、子实体硬度上都表现出了一系列的过渡性状。63个杂交子参与数据分析,通过表型观测及方差分析,筛选出4个综合性状较优秀的杂交子与亲本进行比较,杂交子在一个或几个性状上表现出超亲优势。生物学特性表明了杂交后代与两方亲本一样,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喜好的环境为中性或中性偏微酸性环境。根据遗传估算结果,生长速度,菌盖直径,单朵重量,单朵长度这四个性状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控制的,而菌柄的上径,中径以及平均单袋产量,由非加性遗传效应控制的。4、杂交子的验证以杂交子杏白030为代表,进行形态学、拮抗、分子等方面的验证。杏白030能够与两个亲本生成拮抗线。对其菌褶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该品种具有典型的担子结构,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对杏白030的ITS-RFLP分析显示杏白030的ITS产物含有的遗传物质来自于两个亲本,而后代单孢菌株的ITS产物也出现分离,有的趋同于杏鲍菇,有的趋同于白灵菇,而有的一些趋同于杏白灵。

刘盛荣[10](2008)在《杏鲍茹的遗传特性及种间杂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拮抗、交配型因子及种间交配等方面研究了杏鲍菇的遗传特性。并探讨了白灵菇与侧耳属内的其它种的交配,从交配反应结果分析交配行为与亲缘关系远近的关系。通过交配反应的研究,获得了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所形成的杂交种,并对杂交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与比较。主要内容如下:1、拮抗与杏鲍菇分类的研究通过杏鲍菇菌株间的拮抗反应,用有无拮抗反应作为分类的依据,把81株杏鲍菇分成11个大类,其中有些类别含有较多的菌株,这些菌株中,可能有些原本是同一菌株,是由于随意命名,随意编号导致出现不同的名称或编号,因此,可通过拮抗反应作一个初步的判断。2、杏鲍菇交配型因子测定杏鲍菇属于典型的四极性异宗结合交配系统,交配型因子的测定对于育种以及菌种的鉴定都有其意义,本实验表明:13株杏鲍菇菌株可以分成5个类别,pl.e0001、pl.e0008、pl.e0014、pl.e0031具有A1A2B1B2型交配型因子,pl.e0023、pl.e0035、pl.e0068具有A1A3B1B3型交配型因子,pl.e0047、pl.e0067具有A1A4B1B4型交配型因子,pl.e0041具有A5A6B5B6型交配型因子,pl.e0009、pl.e0016、pl.e0020具有A5A7B5B7型交配型因子。3、白灵菇与侧耳属内的鲍鱼菇、秀珍菇、金顶侧耳、小平菇和红平菇交配的探讨白灵菇单核菌株均不能与鲍鱼菇、秀珍菇、金顶侧耳、红平菇单核菌株交配、不能形成锁状联合,可能是因为白灵菇与它们之间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而小平菇单核菌株与白灵菇单核菌株可以形成锁状联合,表明可以交配,推测可能是因为小平菇与白灵菇具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4、白灵菇与其近缘种杏鲍菇、阿魏蘑杂交的研究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与ITS鉴定均认为杏鲍菇、阿魏蘑与白灵菇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杂交实验表明:杏鲍菇、阿魏蘑均能与白灵菇杂交,形成锁状联合。本研究获得了由杏鲍菇与白灵菇杂交所形成的2株杂交种,编号为pl.ne0001与pl.ne0002。5、杂交种的SRAP、ISSR鉴定通过引物筛选,SRAP-PCR扩增,ISSR-PCR扩增,菌株pl.ne0001与pl.ne0002确系为两者杂交所形成。6、杂交种pl.ne0001与pl.ne0002出菇验证实验表明:两杂交菌株均能出菇,与亲本白灵菇相比,两杂交菌株均明显缩短了出菇周期,大约可以缩短30天左右的时间,有效克服了白灵菇生产周期过长的问题。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天山神菇——白灵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山神菇——白灵菇(论文提纲范文)

(1)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分布与生态习性
2 栽培研究
    2.1 培养基质
    2.2 栽培管理
3 液体菌种研究
4 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
    4.1 营养成分
    4.2 药用价值
5 贮藏保鲜研究
6 问题与建议

(2)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多糖提取及测定
        1.1.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艺
        1.1.2 食用菌多糖定量测定方法
    1.2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研究
        1.2.1 脱蛋白工艺
        1.2.2 除色素
        1.2.3 小分子杂质的去除方法
        1.2.4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精制
    1.3 多糖抗氧化研究
        1.3.1 多糖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
        1.3.2 多糖抗氧化能力的体内评价方法
        1.3.3 自由基损伤学说
    1.4 白灵菇概述
        1.4.1 白灵菇营养价值
        1.4.2 白灵菇栽培研究进展
        1.4.3 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1.4.4 白灵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白灵菇不同栽培方法出菇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白灵菇菌棒的制备
        2.2.2 不同栽培方法出菇实验
        2.2.3 数据统计及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栽培方法对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白灵菇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白灵菇粗多糖的提取
        3.2.2 多糖得率的测定
        3.2.3 单因素实验
        3.2.4 白灵菇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3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
    3.4 讨论
第四章 白灵菇多糖的纯化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白灵菇多糖的初步纯化
        4.2.2 白灵菇多糖DEAE-52 纤维素柱分离
        4.2.3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盐酸法与Sevage法除蛋白比较
        4.3.2 白灵菇多糖DEAE-52 纤维素柱纯化结果
        4.3.3 白灵菇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4.3.4 不同白灵菇多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4.4 讨论
第五章 白灵菇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果蝇的喂养
        5.2.2 果蝇逆重力爬行实验
        5.2.3 果蝇抗氧化活性实验
        5.2.4 果蝇生存实验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逆重力爬行能力的影响
        5.3.2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平均体重的影响
        5.3.3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3.4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及抗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灵菇概述
        1.1.1 白灵菇简介
        1.1.2 白灵菇加工利用现状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多糖的分类
        1.2.2 多糖的提取
        1.2.3 多糖的分离纯化
        1.2.4 多糖的结构鉴定
        1.2.5 真菌多糖的理化性质
    1.3 白灵菇多糖的研究现状
        1.3.1 白灵菇多糖的提取及结构鉴定
        1.3.2 白灵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4 真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1.4.1 多糖的一级结构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1.4.2 真菌多糖的高级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粗多糖提取
        2.2.2 白灵菇根部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2.2.3 Box-Behnken实验
        2.2.4 多糖纯化
        2.2.5 MTT法检测白灵菇根部多糖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2.6 白灵菇根部多糖理化性质测定
        2.2.7 PN75-2多糖的结构鉴定
        2.2.8 细胞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白灵菇根部多糖最佳提取条件的确定
        3.1.1 单因素实验
        3.1.2 Box-Behnken实验
    3.2 白灵菇根部多糖的纯化
        3.2.1 白灵菇根部多糖的DEAE-纤维素-52层析柱分离
        3.2.2 白灵菇根部多糖各组分对HepG-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2.3 白灵菇根部多糖的Sepharose-2B层析柱分离
        3.2.4 白灵菇根部多糖各组分对HepG-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2.5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的糖含量
        3.2.6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的蛋白质含量
        3.2.7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糖醛酸含量
        3.2.8 白灵菇根部多糖PN75-2的硫酸基含量
    3.3 多糖PN75-2的理化性质
        3.3.1 比旋光度的测定
        3.3.2 流变学性质的测定
        3.3.3 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
        3.3.4 电镜观察多糖形态
    3.4 多糖PN75-2的结构特征
        3.4.1 碘-碘化钾实验
        3.4.2 刚果红实验
        3.4.3 红外光谱测定
        3.4.4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3.4.5 单糖组成分析
        3.4.6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3.5 多糖PN75-2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
        3.5.1 PN75-2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3.5.2 PN75-2对HepG-2细胞表观形态的影响
        3.5.3 AO/EB染色后细胞的凋亡情况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白灵菇菌糠发酵饲料的加工调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白灵菇菌糠和菌种
    1. 2 菌糠的预处理
    1. 3 菌液的制备
    1. 4 发酵饲料优化试验设计
        1.4.1 Plackett Burman设计
        1.4.2正交试验设计
    1. 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Plackett - Burman试验筛选主要影响因子
    2. 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6)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白灵菇概述
        1.1 白灵菇简介
        1.2 白灵菇的食药用价值
        1.3 白灵菇的形态特征及其栽培要点
        1.4 白灵菇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食用菌育种方法概述
        2.1 食用菌传统育种方法及研究
        2.2 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2.3 基因工程育种
    第三节 食用菌菌种鉴定方法的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五节 本试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生质体技术选育白灵菇优良变异菌株
    第一节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与设备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单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2 复合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3 再生培养基种类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原生质体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仪器与设备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紫外诱变剂量对白灵菇原生质体致死率的影响
        2.2 白灵菇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初筛结果
        2.3 白灵菇再生无性系及紫外诱变菌株的复筛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白灵菇复筛菌株出菇试验及优良变异菌株的分子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白灵菇菌株出菇结果
        2.2 白灵菇优良菌株分子验证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白灵菇与杏鲍菇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从遗传差异分析白灵菇与杏鲍菇的亲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主要仪器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与杏鲍菇亲和性分析
        2.2 白灵菇与杏鲍菇遗传差异分析
        2.3 白灵菇和杏鲍菇遗传差异与亲和性关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之间核迁移鉴定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核迁移菌株获得
        2.2 核迁移菌株ITS鉴定
        2.3 克隆分析
        2.4 核迁移菌株EF1a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杏白灵双向核迁移菌株出菇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配方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生长周期比较分析
        2.2 供试菌株表观性状分析
        2.3 供试菌株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7)芦笋老茎培养料对杏鲍菇、白灵菇和真姬菇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子实体多糖含量测定
        1.3.2 抗氧化性测定
    1.4 总酚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蘑菇子实体多糖含量比较
    2.2 3种蘑菇抗氧化性比较
        2.2.1 DPPH清除作用
        2.2.2 还原力
        2.2.3 Fe2+螯合能力
    2.3 3种蘑菇总酚含量比较
    2.4 总酚含量与抗氧化性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8)白灵菇(论文提纲范文)

【醋溜白灵菇】
【炒三鲜】
【清蒸白灵菇】

(9)杏鲍菇和白灵菇的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杏鲍菇、白灵菇概述
        1 杏鲍菇概述
        2 白灵菇概述
        3 杏鲍菇与白灵菇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食用菌育种
        1 食用菌的育种方法
        1.1 自然选育
        1.2 诱变育种
        1.3 杂交育种
        1.4 细胞融合育种
        1.5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和菌种的改良
        2 食用菌远缘育种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品种的的鉴定与分类
        1 形态学鉴定与分类
        2 细胞学鉴定与分类
第二章 杏鲍菇与白灵菇远缘杂交的可行性分析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菌丝的收集
        2.2 菌丝 DNA 提取(CTAB 法)
        2.3 ITS-RFLP 分析
        2.3.1 ITS-PCR 反应体系
        2.3.2 扩增步骤
        2.3.3 ITS-RFLP 分析
        2.3.4 ITS 序列的克隆测序
        2.3.4.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3.4.2 与载体的连接
        2.3.4.3 转化
        2.3.4.4 阳性克隆的检测(菌落PCR)
        2.3.4.5 测序分析
        2.4 杏白灵极性因子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4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亲本的分析和杂交
    第一节 亲本的遗传分析与分组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杏鲍菇与白灵菇的杂交配对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同第一节2.2)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1.3.1 杏鲍菇与白灵菇单孢菌株配对杂交
        1.3.2 杂交菌株的纯化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杂交种及其亲本菌株的出菇及农艺性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杏白灵的验证及遗传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 三
致谢

(10)杏鲍茹的遗传特性及种间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杏鲍菇概述
        1.1 杏鲍菇研究与栽培
        1.2 杏鲍菇食药用价值
        1.3 杏鲍菇发展前景
        1.4 杏鲍菇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微生物的拮抗反应
        2.1 拮抗反应对微生物种群存在的必要性
        2.2 真菌间拮抗反应的特征
        2.3 食用菌拮抗研究进展与应用
        2.4 利用拮抗反应特征进行分类的局限
    第三节 食用菌交配型因子多样性
        3.1 交配因子与交配行为
        3.2 交配型因子的组成
        3.3 交配型因子在食用菌育种上的应用
        3.4 不亲和性因子的研究
        3.5 交配型因子测定与菌种鉴定
        3.6 交配型因子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食用菌育种
        4.1 自然选育
        4.2 诱变育种
        4.3 杂交育种
        4.4 细胞融合育种
        4.5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和菌种的改良
    第五节 DNA分子标记与杂交种鉴定
        5.1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
        5.2 DNA分子标记在食用茵杂交种鉴定中的作用
    第六节 白灵菇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前景
        6.1 白灵菇研究
        6.2 白灵菇发展存在的问题
        6.3 白灵菇发展前景
第二章 拮抗反应用于杏鲍菇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的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杏鲍菇菌株之间拮抗反应图片
        2.2 81株杏鲍菇分类表格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杏鲍菇交配型因子测定
    第一节 单核菌株的获得与极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第二节 交配型因子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轮反应
        2.2 第二轮反应
        2.3 第三轮交配
        3 小结与讨论
        3.1 总的结果
        3.2 交配型因子的测定结果分析
第四章 白灵菇侧耳属内的种间交配及杏鲍菇与小平菇的交配
    第一节 白灵菇与侧耳属内的红平菇、鲍鱼菇、金顶侧耳、秀珍菇、小平菇交配及杏鲍菇与小平菇的交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菌株说明
        1.3 培养基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白灵菇与红平菇pl.d0002交配
        2.2 白灵菇与鲍鱼菇pl.a0014交配
        2.3 白灵菇与金顶侧耳pl.c0003交配
        2.4 白灵菇与秀珍菇pl.g0032交配
        2.5 白灵菇及杏鲍菇与小平菇的交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与其近缘种阿魏蘑、杏鲍菇的交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灵菇与阿魏蘑的交配
        2.2 白灵菇与杏鲍菇交配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白灵菇与杏鲍菇交配反应重现性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白灵菇与杏鲍菇杂交种的获得以及杂交种的验证
    第一节 杂交种的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观察结果与杂交种生长势
        2.2 杂交种编号及其亲本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拮抗与锁状联合对杂交种的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反应
        2.2 锁状联合
    第三节 杂交种的分子标记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丝的收集
        1.2 菌丝DNA提取(CTAB法)
        1.3 SRAP分析
        1.4 ISS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RAP电泳图
        2.2 ISSR电泳图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白灵菇和杏鲍菇杂交种出菇验证与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豆饼粉液体培养基配方
        1.3 栽培料配方
        1.4 菌袋装料量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种在试管中生长状况
        2.2 杂交种在玉米粉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状况
        2.3 杂交种与亲本在菌袋中的生长比较
        2.4 杂交种与亲本子实体的比较
        2.5 农艺性状
    3 小结与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天山神菇——白灵菇(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J]. 曹瑶,闻绍锋,刘书畅,李荣春. 食药用菌, 2019(03)
  • [2]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耀辉. 山西大学, 2017(03)
  • [3]白灵菇根部多糖的提取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 王甜甜.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1)
  • [4]白灵菇菌糠发酵饲料的加工调制与优化[J]. 李志涛,李海燕,马腾壑,林冬梅,钟翠红.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5)
  • [5]天山神菇 白灵菇[J]. 赵海康. 北京农业, 2015(10)
  • [6]白灵菇原生质体育种及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D]. 张亚娇.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7]芦笋老茎培养料对杏鲍菇、白灵菇和真姬菇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性的影响[J]. 宋志刚,李艳婷,申挺挺,李欣欣,王琳琳,韩建荣. 广东农业科学, 2011(18)
  • [8]白灵菇[J]. 沂南. 食品与健康, 2011(09)
  • [9]杏鲍菇和白灵菇的远缘杂交育种研究[D]. 徐美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10]杏鲍茹的遗传特性及种间杂交研究[D]. 刘盛荣.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天山神菇——百灵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