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耗、供热与并网技术改造实践

节能降耗、供热与并网技术改造实践

一、节能降耗、采暖并网技术改造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彧[1](2020)在《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际轨道交通是一种运行速度快、客运量大的交通方式。随着城市体量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际轨道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城际轨道交通的用电量也越来越高,已成为城市的用电大户。在国家大力提倡和推行企业节能降耗、低碳高效的运行模式背景下,开展城际轨道交通领域节能研究,降低能源消耗,既是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也是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城际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目前轨道交通节能管理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行业基础薄弱,缺乏完整系统的节能管理对策和措施。同时轨道交通行业涉及层面多而广,专业众多,尤其是近年来各种新的理论和节能技术发展,现有节能管理措施和手段,已不能满足当前轨道交通节能管理实际需求。随着国家对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力度加大和节能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展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对国内外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方法,对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重点从管理流程优化、管理效率提升、节能管理效果评价、组织保障措施等方面研究提出了适合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的改进对策,结合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实际,重点论述了杭铁机电工程节能管理改进对策在项目决策、设计、建设、运维等全寿命周期实施的过程,通过采用权重法和专家评分法进行节能效果评估,总结出设计阶段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增加考核激励机制,施工阶段时主张标准化作业、增强创新节能意识、优化设备选型要求,运营阶段时制度管理加节能管控双举措等管理改进方案,同时从组织领导、资金保障、技术支撑、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从而为国内轨道交通机电工程节能管理提供有效管理思路和方法,最终实现降本增效与轨道交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马健[2](2018)在《公共治理视角下新疆节能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周边与俄罗斯、哈斯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8国接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陆上能源大通道。“十一五”以来,新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促进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的同时,能源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对按要求完成节能目标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通过进一步加强节能管理,确保新疆“十三五”节能目标的顺利完成,已成为当前新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运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新疆能源资源开发生产状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能源消费和节能管理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新疆节能管理主要存在节能目标未能如期完成、工业发展布局仍不合理、节能投入相对较少、节能重要性认识不足、控制原煤消费量增长措施有待完善、限制高载能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随后,运用公共治理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公共利益理论,客观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节能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节能配套政策法规尚不完善、财政扶持节能资金相对较少、违法用能行为未得到有效查处、煤炭价格相对较低、选用先进节能工艺成本较高、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成本收回较慢、节能管理第三方力量发展尚不成熟、全社会和各重点行业节能协会尚未组建、节能服务企业技术力量有待提高、三方制衡运行机制缺失、社会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在节能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新疆实际,本文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十三五”新疆节能管理提供参考。对策建议为:一是加强政府节能管理能力,二是建立节能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完善地方配套节能政策法规,四是提高政府节能专项资金投入,五是加大违法用能行为查处力度,六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七是完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八是组建成立节能协会,九是加快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十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马骧宇[3](2018)在《绿色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以及全球各国都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能源问题,就是能源资源紧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在能源的利用中存在着能源消耗高,能效极低的现状。目前在我国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7%以上,占居我国耗能的首位。最近十年时间,我国的建筑行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这就使得在建设和运行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因此建筑节能刻不容缓。一栋建筑物中,所消耗的大部分能源,往往大多是以电能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绿色节能技术相对滞后,绿色节能产品推广不够。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深入分析了新能源、能耗管理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设备选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其次以洛阳中信银行大厦为依托,针对具体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一体化的节能方案,依据洛阳气象参数、建设条件、接入电力系统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发电量计算,并对能耗管理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建筑设备选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优化设计,减少了供配电系统的损耗,提高了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了绿色建筑的节能降耗。最后详细对比分析了方案实施之前和实施之后的实际数据,结果表明节电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李邓超[4](2018)在《基于供热系统热惯性供热机组短时深度参与电网调峰及风电消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不断增长,尤其是在我国风电装机集中的“三北”地区(指东北、华北、西北),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机组比重较大,因在冬季供暖期内供热机组受“热电耦合”限制,可参与电网调峰的能力十分有限,大大降低了系统的灵活性,再加上又缺少能够快速跟踪风电出力的灵活电源,导致弃风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几个突出的问题:冬季供热期间大型供热机组负荷调整受限于所带供热负荷,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参与调峰更加困难;机组参与调峰影响机组供热质量;风电机组受限于电网调峰和供热影响,风电逆向调峰多有发生,目前电网已经尽最大可能消纳风电,但仍有部分弃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在冬季供暖期,风电并网后弃风限电问题严重,以及电网内大型供热机组占比高的特点,阐述了对于吉林省而言的供热机组对电网调峰的影响;对于供热系统蓄热前后的电热特性做出分析,提出了基于供热系统蓄热特性的大型供热机组深度调峰的方法,并建立了深度调峰的数学模型;同时,给出了供热机组在风电消纳中的能力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计算,在一定范围内大型供热机组产热量的变化不会影响供热质量下,建立的数学模型可提前计算出蓄热时间和放热时间以及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此外,针对吉林省目前风电消纳进行问题探讨,从电网公司和政策角度给出综合建议。在采暖期间,热网配合电网低谷深度调峰适当降低热负荷运行,在电网调峰容量十分紧张情况下,利用建筑物具有蓄热特点适当减少供热量,从而获得更加深度调峰容量空间,使协助电网度过低谷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电网调度进行供热机组深度调峰供了科学的依据。

许沺[5](2017)在《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保利广州总部办公楼设计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一带一路、产业新城、特色小镇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推进,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雾霾气候的日益加剧,资源、能耗的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在此背景下,对于能源消耗大户的建筑领域,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绿色建筑的理念来寻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满足舒适健康的使用前提下,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于是,绿色生态建筑便成为全球建筑行业力捧的“宠儿”,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一项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的现实任务。办公建筑因其在城市中的地标作用和所具有的商业投资价值等因素,在世界各地呈飞速增长态势,办公建筑的建设量日益加大。但又在能源、资源、环境、交通及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办公建筑的绿色生态、节能、低碳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未来办公建筑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华南地区作为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有着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征,而珠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的前沿和重点,办公建筑建设量巨大。故在岭南地区推行绿色办公建筑显得意义尤为重大。本论文通过介绍绿色办公建筑的发展历程,引入岭南地域性设计的概念,综合整理分析岭南地域绿色办公建筑的设计特点,并以笔者全程参与设计的一个绿色三星建筑项目——保利地产总部基地办公楼项目为例,依据国标《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中有关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节水、建筑选材及室内环境设计等要点要素要求,探讨了岭南地域绿色办公建筑从生态设计、技术研发、施工工艺及产品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绿色建筑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从开发到技术的多层面思考与总结。包括在岭南地区绿色建筑如何能够更好地实施、对节水等技术研发实践的理解、如何让绿建技术在产品运营中取得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等。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对岭南地区绿色办公建筑的概念及特征深入描述,分析了绿色建筑在节约工程成本、促进低碳生活和改善市民生活条件上所起到的中要作用。并且本论文对我国目前绿色生态办公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探析,建议政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建筑,对如何让绿色建筑走入中国的市场机制,如何把绿色生态理念运用到房地产项目中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论文能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理念在中国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王冠[6](2017)在《发电侧与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的效益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也随之快速增加,但由于能源结构单一导致经济增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已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了含有政府补贴的固定上网电价制度和税收优惠制度等,以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缓解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的问题,但能源储备与需求的逆向分布抑制了中国清洁能源的规模化消纳。因此,为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增加清洁能源的利用程度,需要通过发电侧电能替代、用户侧电能替代和两侧联动电能替代等措施深入开展电能替代工作。本文以中国电能替代政策为研究对象,围绕电能替代途径优化和综合效益评价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电能替代已有的研究成果,介绍电能替代的基本含义、演变过程和相关政策,总结典型发达国家电能替代的实施经验启示,明确电能替代的综合作用途径,能够为中国电能替代政策的深入具体化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发电侧、用户侧和两侧联动的电动替代优化机制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决策价值,为论文开展电能替代途径优化及综合效益评估提供了全面的理论依据。(2)建立了发电侧参与电能替代潜力动态预测及优化模型。从空间、潜力和途径三个方面分析了发电侧电能替代的潜力及空间,针对区域内发电侧电能替代,引入鲁棒随机优化理论,并针对电源的不确定性建立了鲁棒随机约束条件及随机调度优化模型。最后,基于可信性理论分别建立了电能替代常规数学模型和随机调度优化模型,并对所提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3)设计了用户侧参与电能替代经济效益分析及优化模型。讨论了用户侧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和以电代气等电能替代途径,建立用户侧不同电能替代途径的综合效益分析模型。以用户侧电能替代组合投资效益最大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电能替代实施过程中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经典投资组合模型的用户侧参与电能替代组合优化模型。基于用户侧电能替代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围绕电能采暖、烤烟电价和电动汽车三种电能替代政策,设计了用户侧电能替代的补贴政策。(4)构建了发电侧与用电侧联动电能替代优化模型。首先,设计了低谷风电参与电采暖的技术途径,建立了电采暖的经济分析模型。然后,介绍了虚拟电厂的基本结果,建立了基于鲁棒随机优化理论的虚拟电厂随机调度优化模型。最后,提出了清洁能源驱动的多能互补系统,以系统运营收益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多能互补系统运行优化模型。(5)提出了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多目标优化评价模型。设计了电能替代标准体系,从发电侧和用户侧两个维度构建包括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集成主观可赋权原理的指标权重计算模型,建立了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多目标优化评估机制,从整体和局部掌握中国电能替代政策实施的主要效果,并纵向和横向对比了电能替代的综合效益。

陈娟[7](2017)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石燃料的枯竭及其长期以来大规模使用所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使以能源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入结合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被认为是未来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问题的关键所在。分布式能源系统被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原型,在许多发达国家已有相当的规模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未来建筑能耗超越工业能耗将成为城市的主要能耗,而城市中普遍出现的空间紧凑和功能集中的区域,成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载体。因此,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研究我国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规划问题,构建绿色低碳、适应气候变化,具有良好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区域用能效率的提高,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在能源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对影响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的因素、负荷预测、系统建模与优化、区域能源站网布局进行了研究,并设计开发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界定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内涵及区域指向,对能源互联网发展下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低碳化、柔性化、能源互联网属性、综合能源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将通过用能需求、系统构建、配置优化、管网优化的规划环节落实系统的产能、用能、输能、蓄能、节能过程,并通过设计能源输送网络、能源信息传输网络,以及能源设备物联网,实现区域能源互联网的架构。(2)分析了影响系统规划的气候、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区域功能、系统综合价值等因素。采用聚类方法对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气候适应性和太阳能可利用性进行了区划;提出了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的能源互补理念;探讨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的碳排放和空气环境压力;从宏观经济、城市化进程、政府优惠政策、系统自身价值等方面探讨了系统规划的经济、社会、政策环境影响。(3)利用Sketch Up Pro、EnergyPlus、Openstudio的结合,实现区域单体建筑的冷、热、电逐时负荷预测,并从区域整体能源供需角度出发,运用同时利用系数得到区域整体冷、热、电负荷,避免简单叠加可能产生的负荷预测误差过大的问题,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4)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信息物理融合模型,即由电力网络、供热网络、供冷网络和信息网络耦合而成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架构。系统模型利用MAS的能量管理功能,从而保证了系统内各能源供应设备之间、设备与负荷之间控制运行的协调性、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模型设置了能源管理Agent和路由Agent,以实现区域能源互联网未来的能源调度与信息协调,并设计给出了一种结合元胞自动机机(CA)的能源路由结构。(5)构建了基于决策和系统配置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双层优化模型。决策优化层由影响系统规划决策的社会、环境、资源等宏观因子构成;系统优化层由影响系统容量优化的经济与环保目标因子、能量均衡约束因子和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因子构成。结合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孤岛运行和并网上网运行模式进行了算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双层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6)给出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中站网布局的能距概念,即供需能源结点之间管网建设费用的年值;建立了基于能距的P中位站网布局模型;提出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的定址布网算法。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模型与算法在确定区域能源站数量、选址和储能中心位置的同时,给出了能源站与储能中心、负荷中心之间的能源输送管网最优路径,站网布局实现了总能距最小。(7)设计并实现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RDES-DSS)。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融合了论文构建与提出的能源系统规划相关模型和优化算法,实现了系统规划的因素分析、负荷预测、系统优化、布局优化等各个功能模块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完整规划和决策支持系统功能的展示。

曲晗[8](2014)在《钢厂转炉余热发电系统控制及并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炼钢部转炉余热锅炉为例,探讨研究了将转炉生产过程中产生出的饱和蒸汽回收利用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由于钢铁企业全厂管网一般为过热蒸汽,饱和蒸汽无法直接并网使用。本文根据余热锅炉产汽量不均衡的特点,将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首先被送进蓄热器,经蓄热器调压后向外输送。新建一座余热发电站,内设一套8MW饱和蒸汽补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及配套设施,将炼钢厂转炉余热锅炉的中压饱和蒸汽及该区域的低压饱和蒸汽回收转换为电能,同时并入钢铁企业全厂管网,将浪费的余热能源回收利用。汽轮机发电机并网采用准同步法,同步汽轮发电机与电网并网时,调节其电压、频率及相位角,使待并网发电机的电状态尽可能地与电网一致。发电机电压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无功补偿由总降同步电动机系统集中补偿。余热电站与电力系统并网运行,并网但不上网,全部电量供钢厂自用。通过数字电调系统DEH、集散控制系统DCS、汽轮机危机遮断保护系统ETS、汽轮机安全监视系统TSI实现对余热发电系统的控制及保护。电力系统的并网设计两种接网方案,利用潮流计算及短路电流计算,分析发电机组并网后引起系统内潮流的变化,通过两种接网方案分析对比发现,若采用将富余蒸汽发电机串联电抗器后接入炼钢总降10kV系统Ⅱ段母线,母线的短路电流与炼钢总降目前电气设备的承受能力非常接近,可能对电力系统造成破坏,因此采用将富余蒸汽发电机和两台CDQ发电机分别串联电抗器后接入炼钢总降10kV系统的各段母线的方案。并通过暂态分析看出系统在受到扰动的时候能够迅速恢复稳定。本文通过对钢厂转炉余热发电系统控制及并网技术的研究,实现了中低压饱和蒸汽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对能源的浪费,将接网方案分析的结果用于实际工程中,避免并网过程中可能对电网系统造成的影响。

李彬[9](2014)在《北京市低碳能源综合评价模型与2030年能源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能源消耗则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开发出高效能源新技术并加快应用,降低能源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了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着力点,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为此设定了中长期的发展和减排目标,展开低碳能源行动。北京市作为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对其他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在目前快速发展的时期,北京市尽管已经较好的完成了国家设定的二氧化碳和节能指标,但较低水平的能源利用技术和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不仅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绝对值的持续增加,而且使大气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影响,PM2.5等有害颗粒物排放也在持续增加,严重影响了首都城市功能和居民身体健康,因此迫切需要找出一条城市低碳能源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研究方法上,在对北京经济能源环境现状和国际主流能源系统分析模型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北京市在现阶段要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和能源安全的多重目标,充分考虑能源环境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对于发展质量的提升的作用,建立IPAC-Beijing模型能源技术经济数据库,利用C++BULIDER语言、GAMS语言和IPAC模型框架开发了IPAC-Beijing模型,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情景分析法,并以2005年为基年利用模型计算出了三种情景下的北京市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发展路径,给出了2030年的低碳能源发展目标和政策建议,同时为国内其他省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了定量理论分析支撑。研究最后提出,在强力政策驱动情景下,北京市在203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可以控制在1.1亿吨标准煤,其中2025年可达到1.4亿吨左右的峰值,温室气体排放达到230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水平,大气污染水平也将大幅度降低。主要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应该全面构建基于最先进技术的能源体系,彻底取消终端领域的燃煤,促进天然气高效燃烧技术和新能源的应用,争取使北京市的用能效率在2020年到2030年期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10%,其中城市太阳能光热和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屋顶电站应大力发展,浅层地温能和污水源热泵技术应该是发展的重点,新能源汽车和生物燃油研发技术也应是政府政策的着力点。此外,北京市应进一步明确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明确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低碳产业,在全社会积极营造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刊编辑部[10](2013)在《加强管理,全面提升绿色建筑质量——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中提出2013年4月1日,"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及其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和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主题为"加强管理,全面提升绿色建筑质量"。

二、节能降耗、采暖并网技术改造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能降耗、采暖并网技术改造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节能管理的相关方法与举措
    2.1 全寿命周期成本(LCC)管理方法
    2.2 节能管理的内涵
    2.3 节能规范及标准要点概述
    2.4 项目节能管理阶段及措施
    2.5 项目节能管理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杭铁工程项目概况
    3.2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构成
    3.3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改进方案
    4.1 改进目的与原则
        4.1.1 改进目的
        4.1.2 改进原则
    4.2 项目供电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2.1 制动能量回收节能改进研究
        4.2.2 直线电机降耗节能改进研究
        4.2.3 电能质量评估降耗节能改进研究
    4.3 项目车站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3.1 环控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3.2 照明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3.3 电梯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4 项目其它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4.1 采用新能源技术降耗节能改进研究
        4.4.2 车辆工程节能改进研究
        4.4.3 能耗评价节能改进研究
        4.4.4 能源管理系统节能改进研究
    4.5 相关保障措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铁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
    5.1 改进方案各实施阶段的实施
        5.1.1 设计阶段的实施
        5.1.2 施工阶段的实施
        5.1.3 运营阶段的实施
    5.2 节能管理的效果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公共治理视角下新疆节能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节能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节能管理研究
        1.2.2 国内节能管理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本章注释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制度概述
    2.1 节能管理概念界定
    2.2 节能管理理论基础
        2.2.1 政府失灵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2.2.4 公共利益理论
    2.3 我国节能管理制度概述
        2.3.1 节能管理体制的历史沿袭
        2.3.2 节能管理政策法规
        2.3.3 节能强制性标准
    2.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新疆节能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3.1 新疆节能管理现状实地调研与分析
        3.1.1 新疆节能管理的做法
        3.1.2 新疆节能管理取得的成效
    3.2 新疆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节能目标未能如期完成
        3.2.2 工业发展布局仍不合理
        3.2.3 节能投入相对较少
        3.2.4 节能重要性认识不足
        3.2.5 控制原煤消费量增长措施有待完善
        3.2.6 限制高载能产业发展力度不够
4 新疆节能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基于公共治理视角
    4.1 节能管理的政府失灵
        4.1.1 政府节能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4.1.2 节能配套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4.1.3 财政扶持节能资金相对较少
        4.1.4 违法用能行为未得到有效查处
    4.2 节能管理的市场失灵
        4.2.1 煤炭价格相对较低
        4.2.2 选用先进节能工艺成本较高
        4.2.3 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成本收回较慢
        4.2.4 节能服务企业技术力量有待提高
    4.3 节能管理第三方力量发展尚不成熟
        4.3.1 全社会和各重点行业节能协会尚未组建
        4.3.2 社会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4.4 多方制衡运行机制缺失
5 国外和国内节能管理经验借鉴
    5.1 国外节能管理的经验做法
        5.1.1 日本节能管理
        5.1.2 美国节能管理
        5.1.3 德国节能管理
    5.2 国内其他省市节能管理经验做法
        5.2.1 上海市节能管理
        5.2.2 山东省节能管理
        5.2.3 四川省节能管理
    5.3 国外和国内节能管理经验总结
    本章注释
6 提升新疆节能管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政府节能管理能力
    6.2 营造有利于节能的市场环境
    6.3 发展壮大节能管理第三方力量
    6.4 构建节能管理多方制衡运行机制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3)绿色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绿色建筑电气节能关键技术
    2.1 可再生能源利用
        2.1.1 我国建筑新能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2.1.2 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
    2.2 建筑能耗系统计量与管理
        2.2.1 建筑能耗系统概述
        2.2.2 建筑能耗系统构架及内容
        2.2.3 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
    2.3 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2.3.1 电压选择与降低有功损耗
        2.3.2 选用高效节能型变配电设备
        2.3.3 谐波治理
    2.4 电气照明的节能
        2.4.1 合理选择照度、控制照明功率密度
        2.4.2 采用高光效的光源及高效节能灯具
        2.4.3 照明控制与节能
    2.5 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
        2.5.1 暖通空调系统
        2.5.2 风机水泵
        2.5.3 电梯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一体化的电气节能方案
    3.1 项目情况简介
    3.2 洛阳中信银行大厦电气节能方案设计
        3.2.1 太阳能光伏发电一体化设计
        3.2.2 能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3.2.3 供电系统节能设计
        3.2.4 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3.2.5 建筑设备选型节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洛阳中信银行大厦电气节能实效分析
    4.1 节能效果分析
    4.2 节能效果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供热系统热惯性供热机组短时深度参与电网调峰及风电消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我国风电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供热系统热惯性研究现状
        1.3.2 供热机组参与电网调峰研究现状
        1.3.3 风电消纳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供热机组对电网调峰的影响
    2.1 冬季供热需求对火电机组的要求
    2.2 我省供热机组发展的制约
    2.3 供热机组对电网调峰的影响
        2.3.1 供热机组参与电网调峰的限制条件
        2.3.2 供热与电网调峰之间的相互影响
        2.3.3 风电消纳与供热机组调峰之间的矛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热系统蓄热后的电热特性
    3.1 热负荷的种类及特点
    3.2 热电联产机组机型应与规划热负荷相匹配
    3.3 供热机组分类及工作原理
    3.4 供热系统的组成
    3.5 供热系统蓄热后的电热特性
        3.5.1 供热系统蓄热前的电热特性
        3.5.2 供热系统蓄热后的电热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热机组在风电消纳中的能力模型
    4.1 蓄热提升风电消纳能力的基本运行机理
    4.2 供热机组在风电消纳中的能力模型
        4.2.1 供热机组发电功率Pfd的确定
        4.2.2 主汽流量Gzq的确定
        4.2.3 新蒸汽做功能力Hzq的确定
        4.2.4 供热抽汽量Gcn的确定
        4.2.5 供热抽汽做功能力Hcn的确定
        4.2.6 机组调峰最高限负荷Pmax的计算
        4.2.7 机组调峰最低限负荷Pmin的计算
        4.2.8 供热机组在风电消纳中的能力ΔPtf模型
    4.3 蓄、放热时间模型
        4.3.1 蓄热时间
        4.3.2 建筑物的热容量
        4.3.3 放热时间
    4.4 案例计算与分析
        4.4.1 实例简介
        4.4.2 实例计算过程及结果
        4.4.3 不同抽汽量下蓄、放热时间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包含蓄热的调度方案
    5.1 供热系统模型
    5.2 供热机组模型
    5.3 优化调度模型
    5.4 调度方案分析
        5.4.1 供热机组风电消纳能力的计算
        5.4.2 调度方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风电消纳问题研究探讨
    6.1 目前吉林省风电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从公司层面提高风电接纳能力有效措施
    6.3 吉林省风电产业支撑政策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5)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保利广州总部办公楼设计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1.1.2 绿色办公建筑是中国办公建筑的发展重点
    1.2 课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2.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 课题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5 课题的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办公建筑的绿色理念发展及其岭南地域性设计探究
    2.1 办公建筑的绿色理念发展和现状
        2.1.1 传统办公建筑到绿色办公建筑的理念过渡
        2.1.2 绿色办公建筑的发展和趋势
        2.1.3 绿色办公建筑与评价机制的关联
        2.1.4 绿色办公建筑与市场机制的结合
    2.2 绿色办公建筑的设计策略和要点
        2.2.1 节地、规划与地域环境的融合
        2.2.2 建筑单体平面、空间与绿建设计的结合
        2.2.3 新技术、新能源的绿色应用
        2.2.4 绿化景观的引入
    2.3 岭南地域绿色办公建筑设计特点
        2.3.1 传统聚落布局对岭南绿色办公建筑的启发
        2.3.2 岭南办公建筑中的节能通风处理
        2.3.3 岭南办公建筑中构件运用对绿建节材的诠释
        2.3.4 岭南绿色办公建筑中节水及微环境改善
        2.3.5 岭南绿色办公建筑中植被绿化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经典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3.1 国外绿色办公建筑经典案例分析
        3.1.1 英国诺丁汉大学朱比丽分校的绿色生态示范
        3.1.2 英国BRE环境大楼的绿色建筑样板作用
    3.2 国内绿色办公建筑经典案例分析
        3.2.1 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绿色理念早期示范
        3.2.2 深圳南海意库3号楼-绿建技术中期提升
        3.2.3 深圳万科中心-绿建技术全面探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利广州总部办公楼绿建设计策略研究及探讨
    4.1 工程概况及绿建设计目标
        4.1.1 工程概况介绍
        4.1.2 地理条件分析
        4.1.3 绿建示范内容
        4.1.4 绿建经济技术指标
    4.2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及技术应用
        4.2.1 节地与自然环境共生
        4.2.2 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与节能、能源应用
        4.2.3 可再生能源的充分运用
        4.2.4 节水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4.2.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2.6 室内声、光、风环境控制与改善
        4.2.7 运营管理耗能与检测
    4.3 经济及效益分析
        4.3.1 节能效果分析
        4.3.2 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4.3.3 社会效益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文献
    学术着作
    有ISBN号的论文集
    学位论文
    报纸文章
    技术标准
附图 1
附图 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6)发电侧与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的效益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节能减排相关机制研究现状
        1.2.2 清洁能源替代火电研究现状
        1.2.3 电能替代其他能源研究现状
        1.2.4 不同区域电能替代研究现状
        1.2.5 电能替代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电能替代相关政策、实践经验和作用途径
    2.1 电能替代内涵及政策
        2.1.1 电能替代基本含义
        2.1.2 电能替代演变过程
        2.1.3 电能替代相关政策
    2.2 国内外电能替代实施现状及经验启示
        2.2.1 国外电能替代实践现状
        2.2.2 国内电能替代存在问题
        2.2.3 国外电能替代经验启示
    2.3 中国电能替代多元化作用途径分析
        2.3.1 发电侧电能替代途径
        2.3.2 用电侧电能替代途径
        2.3.3 多元化电能替代途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电侧参与电能替代潜力分析及调度优化模型
    3.1 发电侧电能替代途径及潜力分析
        3.1.1 电能替代空间分析
        3.1.2 电能替代潜力分析
        3.1.3 电能替代途径分析
    3.2 区域内发电侧电能替代优化模型
        3.2.1 鲁棒优化理论
        3.2.2 常规调度数学模型
        3.2.3 鲁棒随机调度模型
    3.3 跨省区发电侧电能替代调度优化模型
        3.3.1 可信性理论
        3.3.2 能源外送数学模型
        3.3.3 能源外送随机优化模型
        3.3.4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及优化模型
    4.1 用电侧电能替代主要途径分析
        4.1.1 实施以电代煤的途径
        4.1.2 以电代油实施途径
        4.1.3 以电代气实施途径
    4.2 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4.2.1 以电代煤效益分析模型
        4.2.2 以电代油效益分析模型
        4.2.3 以电代气效益分析模型
        4.2.4 算例分析
    4.3 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组合优化模型
        4.3.1 经典投资组合模型
        4.3.2 电能替代目标函数
        4.3.3 电能替代约束条件
    4.4 用电侧电能替代补贴政策设计
        4.4.1 电能采暖补贴政策
        4.4.2 烤烟电价补贴政策
        4.4.3 电动汽车补贴政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电侧与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分析与优化模型
    5.1 发电侧与用户侧组合电能替代途径
        5.1.1 低谷风电参与电采暖
        5.1.2 分布式能源集成虚拟电厂
        5.1.3 清洁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系统
    5.2 低谷风电参与电采暖经济分析模型
        5.2.1 电采暖技术路径设定
        5.2.2 电采暖经济性分析模型
        5.2.3 算例分析
    5.3 需求响应参与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
        5.3.1 虚拟电厂基本构成介绍
        5.3.2 虚拟电厂调度优化模型
        5.3.3 虚拟电厂随机调度模型
        5.3.4 算例分析
    5.4 清洁能源驱动多能互补系统运营模型
        5.4.1 多能互补系统构成
        5.4.2 多能互补系统运行模型
        5.4.3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电侧与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1 电能替代标准体系设计
        6.1.1 构建依据与原则
        6.1.2 架构与层次划分
    6.2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指标体系要素分析
        6.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3 指标体系构建
    6.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3.1 标准化处理模型
        6.3.2 主观赋权模型
        6.3.3 客观赋权模型
        6.3.4 多目标优化的评价模型
    6.4 算例分析
        6.4.1 基础数据
        6.4.2 权重计算
        6.4.3 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7)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内涵与特点
        1.2.1 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内涵
        1.2.2 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能源规划的相关研究
        1.3.2 建筑负荷预测的相关研究
        1.3.3 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相关研究
        1.3.4 能源互联网相关研究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影响因素
    2.1 气候因素
        2.1.1 RDES规划的气候适应性
        2.1.2 RDES的气候区划
    2.2 资源禀赋
        2.2.1 天然气
        2.2.2 太阳能
        2.2.3 风能
        2.2.4 地热能
        2.2.5 生物质能
        2.2.6 潮汐能
        2.2.7 能源资源的互补性
    2.3 区域环境因素
        2.3.1 碳排放影响
        2.3.2 空气质量影响
    2.4 建筑类型与功能因素
        2.4.1 建筑类型的影响
        2.4.2 区域功能的影响
        2.4.3 建筑布局与热岛效应
    2.5 社会发展水平
        2.5.1 宏观经济
        2.5.2 城镇化水平
        2.5.3 政策因素
    2.6 系统综合价值
        2.6.1 经济收益
        2.6.2 技术性能
        2.6.3 社会环境价值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负荷预测分析
    3.1 建筑负荷影响因素与特性分析
        3.1.1 建筑负荷影响因素
        3.1.2 建筑负荷特性
    3.2 负荷预测方法
        3.2.1 单位面积指标法
        3.2.2 数据外推预测法
        3.2.3 数值模拟方法
        3.2.4 情景分析方法
    3.3 区域负荷预测
        3.3.1 简单叠加法
        3.3.2 区域负荷预测模型
        3.3.3 同时利用系数
    3.4 仿真算例分析
        3.4.1 单体建筑负荷预测
        3.4.2 区域负荷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建模与优化
    4.1 RDES的一般结构
    4.2 基于MAS的RDES信息物理融合模型
        4.2.1 MAS的内涵及其结构
        4.2.2 基于MAS的RDES模型架构
        4.2.3 能源管理Agent和路由Agent
    4.3 RDES优化模型
        4.3.1 基于决策和系统的RDES双层优化
        4.3.2 RDES决策优化层
        4.3.3 RDES系统优化层
    4.4 算例仿真分析
        4.4.1 算例决策层优化分析
        4.4.2 算例系统优化层分析
        4.4.3 算例系统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RDES站网布局与优化
    5.1 管网布局优化与图论
        5.1.1 管网布局优化概述
        5.1.2 图论概述
    5.2 基于能距的P中位站网布局模型
        5.2.1 能距
        5.2.2 基于能距的中位点
        5.2.3 基于能距的P中位模型
    5.3 基于能距的定址布网算法
    5.4 仿真算例分析
        5.4.1 算例简介
        5.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RDES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及应用研究
    6.1 RDES-DSS系统设计目标
    6.2 RDES-DSS系统结构框架
        6.2.1 可视化人机交互系统
        6.2.2 决策功能应用系统
    6.3 RDES-DSS功能模块设计
        6.3.1 因素功能模块
        6.3.2 预测功能模块
        6.3.3 系统功能模块
        6.3.4 布局功能模块
    6.4 RDES-DSS案例应用研究
        6.4.1 案例介绍
        6.4.2 案例RDES-DSS仿真应用
        6.4.3 案例仿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钢厂转炉余热发电系统控制及并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钢铁企业余热回收利用的现状、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1.2.1 余热回收利用的现状
        1.2.2 余热回收利用的差距
        1.2.3 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产生的原因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炼钢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发电系统分析
    2.1 炼钢生产流程
    2.2 转炉炼钢工艺流程
    2.3 炼钢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发电的方法
        2.3.1 炼钢转炉余热发电系统构成
        2.3.2 炼钢转炉余热发电技术要点
    2.4 炼钢转炉余热发电主要设备及功能
    2.5 炼钢转炉余热发电电力系统分析
        2.5.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
        2.5.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意义
        2.5.3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基本方程
    2.6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
        2.6.1 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
        2.6.2 短路电流的计算公式
    2.7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2.7.1 机电暂态过程的分析
        2.7.2 电磁暂态过程的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炼钢转炉烟气回收发电方案研究
    3.1 炼钢转炉烟气余热回收项目概况
    3.2 接网点简介
    3.3 接入系统方案
        3.3.1 方案一仿真分析
        3.3.2 方案一潮流及短路仿真分析结论
        3.3.3 方案二仿真分析
        3.3.4 方案二潮流及短路仿真分析结论
        3.3.5 方案二暂态稳定性分析
        3.3.6 方案二暂态仿真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炼钢转炉烟气回收发电系统的控制
    4.1 转炉余热发电系统自控系统组成
    4.2 操作站的设置
    4.3 集散控制系统
    4.4 配置清单
    4.5 DCS系统控制
        4.5.1 工程概况
        4.5.2 主要检测与控制项目
        4.5.3 DCS系统控制方案
        4.5.4 DEH主要功能
        4.5.5 控制功能说明
        4.5.6 汽机电气监视保护系统图
    4.6 控制界面
        4.6.1 汽水系统控制界面
        4.6.2 汽轮机油系统控制界面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北京市低碳能源综合评价模型与2030年能源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低碳发展现状
        1.1.2 国内低碳能源发展现状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低碳能源政策研究有关方法分析
    2.1 偏重经济的定性研究
        2.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方法
        2.1.2 结构分解分析方法(SDA)的发展
        2.1.3 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
    2.2 能源经济综合模型的方法
        2.2.1 自顶向下的模型
        2.2.2 自底向上的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IPAC-BEIJING 模型的构建和实现
    3.1 模型建立的主要思路
        3.1.1 IPAC 模型开发框架
        3.1.2 代数建模(GAMS)系统
    3.2 IPAC-BEIJING 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的目标函数
        3.2.2 模型的技术演进约束
        3.2.3 模型的误差修正及敏感性分析
    3.3 IPAC-BEIJING 模型的实现
        3.3.1 主要开发工具介绍
        3.3.2 模型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低碳能源技术进步分析及数据库的建立
    4.1 模型中的低碳技术
        4.1.1 CO2捕集与封存技术
        4.1.2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4.1.3 智能电网
        4.1.4 新能源汽车
    4.2 北京低碳能源数据库
        4.2.1 数据库的数据表
        4.2.2 数据库的结构与实现
    4.3 数据库中的低碳能源工程案例
        4.3.1 A 公司纯电动汽车充电站项目
        4.3.2 B 公司煤改天然气锅炉房项目
        4.3.3 C 公司光伏电站项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景的制定和分析
    5.1 情景分析的理性预期方法
        5.1.1 理性情景分析的理论基础
        5.1.2 情景分析的步骤
    5.2 北京市经济社会的现状分析
        5.2.1 基本的经济社会现状
        5.2.2 现状发展思路和指标
    5.3 北京能源供需现状分析
        5.3.1 能源供应
        5.3.2 能源消费
        5.3.3 能源发展目标
    5.4 主要情景的设置
        5.4.1 国际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5.4.2 宏观情景主要指标的设置
        5.4.3 主要情景的描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型的计算与结果
    6.1 IPAC –BEIJING 模型的运算
    6.2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6.2.1 不同情景下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
        6.2.2 不同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结果
        6.2.3 不同情景政策的边际成本
    6.3 本章小结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加强管理,全面提升绿色建筑质量——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综合论坛
绿色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践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及工程实践
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及室内环境优化
绿色校园
大型商业建筑的节能运行与监管
微城市 绿建筑
宜居新加坡——持续发展、兼容并顾、改革创新
中国如何迈向未来碳中和城市
预制装配式住宅技术专题
绿色建筑智能化与数字技术
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与监管
绿色照明中的新光源和新技术
从绿色建筑到生态城市——法国营造绿色未来的专业知识
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
低碳社区与绿色建筑——生态城市语境下的绿色建筑、绿色园区及产业发展
绿色生态城区——背景与发展

四、节能降耗、采暖并网技术改造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杭海城际铁路机电工程项目节能管理改进研究[D]. 刘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公共治理视角下新疆节能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健.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3]绿色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马骧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4]基于供热系统热惯性供热机组短时深度参与电网调峰及风电消纳研究[D]. 李邓超. 长春工程学院, 2018(04)
  • [5]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保利广州总部办公楼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 许沺.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6]发电侧与用电侧参与电能替代的效益分析与优化研究[D]. 王冠.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2)
  • [7]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研究[D]. 陈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12)
  • [8]钢厂转炉余热发电系统控制及并网技术研究[D]. 曲晗.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北京市低碳能源综合评价模型与2030年能源战略研究[D]. 李彬.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10]加强管理,全面提升绿色建筑质量——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J]. 本刊编辑部.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4)

标签:;  ;  ;  ;  ;  

节能降耗、供热与并网技术改造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