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毛肉结合细毛羊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青海毛肉结合细毛羊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持续发展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尼玛扎西[1](2015)在《青海细毛羊羊毛品质剖析》文中指出笔者对青海细毛羊生产性能和羊毛品质进行了分析,从分析当地品种质量退化的同时,提出提高青海细毛羊品质和生产性能的有效建议,为养羊业提供参考。

么红杰[2](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夏东[3](2010)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但要追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同时草原畜牧业现代化也越来越被提上议程。我国草原面积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41.7%,其中牧区有120个县(旗),半农半牧区有146个县(旗),相当于农耕面积(约1.22亿公顷)的3.2倍、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的2.5倍,相当于耕地和森林面积之和的1.42倍。从省区分布来看,西部十二个省区草原面积3.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所以,草原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完好性直接关联到全国的现代化水平和生态系统的完好性,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是实现全国现代化这个战略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草原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载畜量过大、草原退化、沙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今对于草原畜牧业的研究主要还集中于政策建议方面,要想使得草原畜牧业走向人性化、科学化,最终实现现代化,还需要构建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指标,来跟踪、监测、评价和准确地判断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在研究草原以及草原畜牧业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于草原畜牧业相关的理论研究,以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主题,将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与草原畜牧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根据我国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特点提出基本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准,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据此对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李盛刚[4](2007)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加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增强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统筹发展。本文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实际,结合历史和新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努力探求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及相关政策措施,从而揭示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因素除初始期的发展水平外,还包括宗教、人力资本、制度创新等。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差是发展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从西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看,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社会形态发育、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少数民族存在很大的差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宗教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有着更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为缩小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差距,应强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和农村基层政权的保障作用,重视乡村组织体系创新。人力资本禀赋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农村面临着人力资本投资经费短缺、数量不足、质量低下以及大量人力资本流失问题,这成为民族地区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通过建立包含人力资本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定量估计了人力资本及其质量的提高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民族地区农村尽管由于相对落后而形成“后发优势”,但在转型期受“有效制度短缺”的制约,其“后发优势”难以发挥。正是制度创新差距决定了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民族地区农村要加快自我发展,关键是克服“有效制度短缺”的制约。

兰海军[5](2005)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探索绵羊改良新路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宇诚[6](2004)在《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省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草地资源和畜种资源优势,使青海省草地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高寒自然条件的限制、饲养管理水平落后、超载放牧、鼠虫危害、草地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原因,严重制约着青海省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针对青海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优、劣势,提出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天然草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突出高原特色,实施科技兴牧等综合措施,以达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尹洁[7](2003)在《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我国传统的经验农业向西方实验农学转化的进程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地区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研究了 100 多年来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萌芽及发展过程,阐述了其走过的艰难历程,揭示了西北农业科技发展所取得的科学实验成果和存在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实际,提出了借鉴国外先进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推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措施;探讨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实现振兴西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口。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一、划分出了“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同发展时期。 通过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史料分析,综合“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萌芽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特征的研究,认为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包含着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历史时段,并经历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等三个政权时期。 二、阐述了三个政权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学习、引进西方近代农学和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伴随着 19 世纪 60~90 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和改良主义的兴起,国外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引进,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促进了近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1)清末政府倡导近代农业。“戊戌变化”前,少数外国传教士和一些受西学影响较深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西方农业优于我国传统的经验农业的事实,积极提倡学习西方农业科学技术,但这些只是民间个别自发的行为,可以认为是中国近代农业的萌芽。“戊戌变化”后,清政府为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在国难和舆论压力下,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决定在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学习、引进和传播西方实验农学和技术,此时,落后封闭的西北受到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逐渐引进其西方农业科学技术。在政府的推动下,西方先进农业科技的学习和引进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示范性,可以认为是我国近代农业的开端,但其影响的范围有限。(2)军阀混战使西方农学在我国走进低谷。西北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处在北洋政府和军阀混战时期,颁布鼓励学习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政令,终因军阀忙于争权争地的战争,无暇顾及开发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把刚刚拉开的学习西方农学和技术的帷幕中断了,使当时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活动跌入低谷;(3)国民党政府掀起西北实验农学的小高潮。从客观上分析了 1<WP=9>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西北地区引进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设想将西北作为战略后方基地,把长安(西安)作为陪都,派遣中央农业、地质等科学研究部门到西北考查、设点,进行农业科学试验研究。在此期间,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支持农业科技的发展。抗战时期,沦陷区的部分高等院系、科学研究单位和农业科学技术专家、教授,支援了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终因国民党的腐败和忙于不得人心的内战,西北农业科技的开发并未取得大的作为。三、分析了西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特点,阐明了其盛衰演变之根源。促使西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背景是:①生齿繁衍的沉重压力;②丝茶外贸的衰落;③“坚船利炮”洋务运动的破产;④“戊戌变法”促进了清政府倡导近代农业的开发。西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发展特点表现为:主要依靠西北区外条件开发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研究规模小,影响力弱;实验基地多分布在条件较好的省份,研究力量分布不均匀。西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发展过程表明:国家政权的更替、国家政治与国防的状况与政府的作用是其兴衰的根源。在中国近代史上,对西北地区经济的开发,表现为明显的阶段性。每次开发高潮的兴起,都与政治、国防紧紧相扣,随着政权的更替而发生着高潮与低谷的更替,与西北地区经济的开发相联系,西北农业科技的开发,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本研究通过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园艺业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土壤、肥料、植保(植物病虫防治)、兽医、农田水利等学科知识运用、在全国引进西方农学的大环境中,重点探讨了具有西北地域特点的粮棉为主的旱田作物,以羊、马、牛为主的畜牧业及为其服务的相关学科开发的历史事实,指出发展为农、林、牧、水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农业教育是关键。四、论述了政府及其主政者在引进利用“近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主政者对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其它行业开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 100 多年间,历代政府及其主政者对待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开发的态度,对颁布的政令贯彻执行的力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1、国内外形势迫使清政府倡导发展西方农业科学技术;2、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北洋政府窒息了新农学的发展;3、抗战期间倡言开发西北,促进西北农业科学的发展。从中总结出要在西北建设农业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思路,

李伟[8](2002)在《持续发展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几点意见》文中指出

韩尚箴[9](1989)在《试论提高青海半细毛羊生产性能的途径》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提高青海半细毛羊生产性能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根据乌兰县青海半细毛羊目前的现状和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就如何提高和完善青海半细毛羊的品质及群体生产水平,提出了综合性措施。

董文朗[10](1980)在《我国西北区农业生产布局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西北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三省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广达30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2%,而人口仅有6300余万,约占全国人口的7%,是全国面积最大而人口最少的一个经济协作区。西北区地处我国西北部,与苏联、蒙古接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区工业发展迅速,

二、持续发展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续发展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细毛羊羊毛品质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青海细毛羊生产性能
2 对羊毛品质的分析
3 青海细毛羊羊毛品质下降的原因
    3.1 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3.3 培育工作没有进行到底
    3.4 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3.5 饲养管理力度不够
4 提高羊毛品质的措施
    4.1 政策优势
    4.2 改变认识, 着眼大局
    4.3 探索新方法, 提高品种质量
    4.4 储备充足的饲草, 加强饲养管理

(2)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2.1 现代化的基本原理
        2.1.1 现代化的概念
        2.1.2 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界定
    2.2 草原畜牧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2.1 草原畜牧业的内涵
        2.2.2 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特征
    2.3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3.1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内涵
        2.3.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3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
    3.1 建立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测评方法
    4.1 确立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
    4.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的步骤
        4.2.1 各项指标标准值和权重的确定
        4.2.2 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5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的应用
    5.1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方法的应用范围
    5.2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发展阶段划分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2.4 当前我国草原畜牧业面临的问题
        5.2.5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主题
    三、文献综述及评论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五、研究意义和预期价值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发展理论述评
    一、发展观和自我发展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发展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评论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民族自我发展问题的论述
    五、国内理论界相关研究综述
    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的成因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的经济基础及差距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农牧业发展趋势及现状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三次产业增长变动分析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市场化程度
    五、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总体增长态势
    七、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的社会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类发展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中的作用
    四、宗教对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西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问题
    一、推进西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意义
    二、甘肃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的基本现状
    三、西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西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思路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差距:评价与比较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流动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建议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政策设计
    一、现行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二、国外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政策的借鉴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的路径选择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的战略构架
    五、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政策措施
第七章 增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组织保障和创新
    一、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组织制度创新
    二、围绕促进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区建设,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营机制
    三、提高农牧产品商品率,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
    四、激活农业组织模式生产要素,实现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五、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
    六、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乡村组织体系创新
结语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草地畜牧业的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1.2 草地资源状况
    1.3 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2 发展草地畜牧业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优势
    2.2 草地资源优势
    2.3 畜种资源优势
3 草地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3.1 草畜供需矛盾突出
    3.2 生态环境恶化
    3.3 畜牧业经营管理落后
    3.4 生产经营效益不高
4 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发展青海草地畜牧业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4.2 重视草地的可持续发展
    4.3 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
    4.4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4.5 发挥独特的环境优势,发展有机农牧业
    4.6 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7 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科技兴牧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难点和主要贡献
第二章 西北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对接的历史条件
    2.1 清政府及其有识之士对西北近代农业的开发
        2.1.1 林则徐对新疆农业的贡献
        2.1.2 左宗棠对西北农业的贡献
        2.1.3 清政府开发西北农业的基本方略
    2.2 孙中山以近代科学技术开发西北的规划
    2.3 北洋政府开发西北的主张
    2.4 国民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农业的发展
    2.5 西北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对接的历史条件
        2.5.1 近代西北地区简单的生产关系
        2.5.2 西北传统农业与近代农业对接的历史条件
第三章 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引进的途径
    3.2 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成就
        3.2.1 陇中地区抗旱砂田
        3.2.2 治理盐碱改良土壤
        3.2.3 科学的利用水资源
        3.2.4 精耕细作趋向于集约化经营
    3.3 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
        3.3.1 优良农作物的选种育种
        3.3.2 园艺的引进和发展
        3.3.3 近代农作物产品加工技术的萌芽
        3.3.4 近代土壤学与肥料研究的初步发展
        3.3.5 近代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
第四章 西北近代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4.1 新疆近代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4.1.1 晚清新疆的农田水利
        4.1.2 民国时期新疆的农田水利
    4.2 宁夏近代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4.2.1 宁夏近代引黄灌区的发展
        4.2.2 宁夏近代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应用
    4.3 陕西近代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成就
        4.3.1 以近代水利科学技术兴建“关中八惠”灌溉工程
        4.3.2 陕西近代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4.4 青海农田水利的发展
    4.5 甘肃的近代水利事业
        4.5.1 近代以来甘肃水利建设概况
        4.5.2 抗战时期甘肃新式灌溉工程的兴建
        4.5.3 对各地旧式灌溉设施的改造
第五章 西北近代林业科学技术的进展
    5.1 近代林业资源调查统计
    5.2 近代植树造林试验研究
        5.2.1 植树造林技术方案的设计
        5.2.2 荒山荒地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5.2.3 水土保持试验研究
        5.2.4 造林和育苗试验研究
    5.3 林学基础研究成果
        5.3.1 引种和杂交培育新树(草)种
        5.3.2 考察、试验研究成果论着
    5.4 建立近代法制意识的营林制度
    5.5 以科学的观念经营森林资源
        5.5.1 天然森林是生物学研究的基地
        5.5.2 用政策法规推进林业的发展
第六章 西北近代畜牧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6.1 近代畜禽良种引进和土种改良
        6.1.1 近代良种马的引进和土种马的改良
        6.1.2 近代种牛的引进与土种牛的改良
        6.1.3 近代种羊的引进和土种羊的改良
        6.1.4 近代其他良种的引进和土种的改良
    6.2 西北近代牧草调查、引进和改良
        6.2.1 近代对牧草的调查
        6.2.2 近代牧草的引进、栽培和草原草地的改良
        6.2.3 近代牧草贮藏的试验研究
    6.3 近代家禽繁殖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6.4 近代畜牧产品加工业的初创
        6.4.1 以近代技术设备创建毛纺织业
        6.4.2 以近代技术设备创建制革业
    6.5 西北近代兽医科学技术的萌芽
第七章 西北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
    7.1 清末西北教育落后的状况及演变
        7.1.1 清末西北教育落后的状况
        7.1.2 左宗棠呈奏创建兰州贡院与重教兴学
        7.1.3 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学建立
    7.2 西北近代农业教育的萌芽
    7.3 辛亥年至抗战爆发西北近代农业教育的开发
    7.4 抗战到解放前夕西北近代农业教育的发展
第八章 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开发的分析
    8.1 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背景分析
    8.2 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承受它区之惠
    8.3 政府政策对近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影响
    8.4 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只是星点式的开发
第九章 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9.1 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9.2 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
    9.3 合理改善西北自然生态环境
    9.4 加强林业新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9.5 巩固水利在西北农业与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9.6 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致 谢
作者简介

四、持续发展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细毛羊羊毛品质剖析[J]. 尼玛扎西. 中兽医学杂志, 2015(09)
  • [2]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3]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 夏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4]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研究[D]. 李盛刚. 兰州大学, 2007(04)
  • [5]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探索绵羊改良新路子[J]. 兰海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5(05)
  • [6]青海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冯宇诚.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9)
  • [7]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D]. 尹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8]持续发展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的几点意见[J]. 李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2(06)
  • [9]试论提高青海半细毛羊生产性能的途径[J]. 韩尚箴.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89(01)
  • [10]我国西北区农业生产布局问题[J]. 董文朗.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0(02)

标签:;  ;  ;  ;  ;  

关于青海毛肉结合细毛羊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