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蛋白酶原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对胃肠癌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

胰蛋白酶原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对胃肠癌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

一、胰蛋白酶原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影响胃肠癌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福海[1](2021)在《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全胃切除术被普遍认为是残胃癌的标准手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残胃次全切除术也被有选择的应用于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残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的可行性和肿瘤学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1999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因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53例。排除发生在残胃贲门的患者,有21例患者行残胃次全切除术,24例患者行残胃全切术。通过对比两组临床病理信息,术后恢复情况及长期生存情况评价残胃次全切除术治疗残胃癌的可行性和肿瘤学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住院天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相似,但残胃次全切除组患者无吻合口漏发生。残胃全切组清扫淋巴结总数明显多于残胃次全切除组(18.5±11.5vs.10.7±9.2;p=0.017),但两组转移淋巴结的数量没有差异(2.9±3.5 vs.1.9±3.6;p=0.329)。残胃次全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1.0个月(95%CI,68.906-93.094),残胃全切组中位生存时间45.0个月(95%CI,15.920-74.080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36)。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是独立预后,而手术方式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肿瘤部位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肿瘤位于吻合口的患者,残胃次全切除术组和残胃全切术组的总生存无显着性差异,而在肿瘤位于胃体的患者中,残胃全切组总生存明显好于残胃次全切除术组胃体(p=0.046)。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残胃次全切除是治疗发生在吻合口的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残胃次全切除术和残胃全切术具有相同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背景:尚无研究调查首次胃癌手术与残胃癌发生的时间间隔对残胃癌预后的影响。基于不同时间间隔对残胃癌预后影响的研究或许对残胃复发癌、残胃残留癌以及残胃新发癌等残胃癌的性质的区分有一定帮助。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首次胃癌手术与残胃癌发生的时间间隔对残胃癌预后的影响,以期通过时间间隔区分不同生物特性的残胃癌。方法:本研究纳入199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胃癌术后残胃癌再行外科根治手术的患者,总计70个患者入组本研究。通过R语言survcutpoint函数寻找间隔时间的最佳截断值为4年,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长期生存率明确以此最佳截断值作为预后判断因素。结果:间隔时间<4年患者总生存率明显劣于间隔时间≥4年患者(P=0.007),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病理资料、手术资料均无显着性差异。依据肿瘤部位进行分层,发现当肿瘤位于吻合口和残胃胃体、胃底时,间隔时间≥4年患者组总体生存仍明显优于间隔时间<4年患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当肿瘤位于贲门时,两组生存无明显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间隔时间<4年、肿瘤局部侵犯深度以及肿瘤侵犯脉管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胃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首次手术和残胃癌诊断间隔时间<4年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间隔时间≥4年的患者,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两组患者预后不同,可能预示不同的生物学行为,<4年的患者预后更差可能为残胃复发癌或者为残胃残留癌。本研究为残胃复发癌,残胃癌、残胃残留癌的区分提供一定的线索。背景/目的:残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残胃癌切除率低,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认为十二指肠胃反流是残胃癌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其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十二指肠液中的胰蛋白酶是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的特异性激活剂,能够促进炎症反应和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反流明显的Billroth Ⅱ式组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AR2阳性率均高于反流较轻的Billroth Ⅰ式组,提示PAR2可能参与残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拟证实PAR2活化是否参与残胃癌的发生,从而阐明残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并为残胃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使用C57BL/6雄性小鼠进行胃肠吻合,建立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与同期行胃壁切开缝合的假手术组以及空白组进行对比,评价十二指肠胃反流在残胃癌发生过程中起的作用。我们成功建立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后,进行致癌剂MNU和PAR2抑制剂GB88的干预,将小鼠分为四组。分别为:MNU+GB88组,MNU+橄榄油对照组,GB88干预组,橄榄油对照组。在一定时间后处死小鼠评价小鼠胃肠吻合口病变情况。我们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利用胃癌细胞系AGS和BGC-823细胞研究PAR2在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表型中的功能。结果: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在术后4个月于胃肠吻合口处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无手术及假手术对照组均未见肿瘤发生。在无致癌剂的背景下,胃肠吻合小鼠术后给予GB88或橄榄油干预14个月,发现橄榄油对照组(8/11只)胃肠吻合口发生癌变小鼠的数量显着多于GB88干预组(2/10只)(p=0.027)。在致癌剂MNU的干预下,胃肠吻合术后给予橄榄油的对照组小鼠术后3月开始发生死亡,而GB88干预组小鼠则未见死亡。术后4月处死小鼠,发现橄榄油对照组可见肿瘤的发生。所有发生的残胃癌PAR2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我们在细胞水平发现,敲降PAR2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系的增殖、克隆形成、干细胞分子的表达和侵袭迁移能力。结论:十二指肠反流液中的胰酶可能激活吻合口胃上皮增生活跃的细胞表面的PAR2,从而促进了胃肠吻合口癌变的发生,PAR2在残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AR2在胃癌细胞系增殖、干性维持以及侵袭迁移中具有重要作用

殷茵[2](2020)在《基于TRPA1通道探讨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在中医《方剂学》教材中归属于温里剂,主治中焦寒证。脘腹疼痛是中焦虚寒证的主要表现之一,通过温中散寒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缓疼痛。胰腺位处中焦,受到炎症影响,可出现疼痛。吴茱萸汤、小建中汤、理中丸(温中三方)均对中焦寒痛疗效显着,现代研究证明它们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热敏通道瞬时感受器电位锚蛋白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1)在慢性胰腺炎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TRPA1介导胰腺的神经元性炎症和痛觉过敏,阻断该通路能显着缓解疼痛,减轻炎症。已报道温中三方中包含的干姜、生姜、肉桂、吴茱萸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姜酚、肉桂醛和吴茱萸碱等具有调节TRPA1的作用。温中三方治疗胰腺炎症及疼痛可能是通过活化、脱敏或抑制TRPA1而实现。本研究通过长时间反复多次注射雨蛙素的实验手段诱导产生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采用温中三方进行干预,通过小鼠疼痛行为学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测定、胰腺组织病理学分级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等实验方式,从热敏通道TRPA1的角度揭示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治疗CP的炎症和疼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目的:探讨热敏通道TRPA1在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治疗慢性胰腺炎中发挥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的作用机制,为阐明方剂药效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对中医临床作出指导。研究方法:1.通过长期反复多次腹腔注射雨蛙素的实验手段诱导产生小鼠慢性胰腺炎模型,采用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进行干预,观察温中三方对小鼠疼痛行为的影响。2.复制CP小鼠模型,取小鼠血液用于血清淀粉酶的检测,取小鼠胰腺组织以ELISA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HE染色法用于胰腺组织病理分级,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3.在小鼠CP模型上,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RPA1、PAR2、cPLA2和EP4受体在小鼠胰腺组织的定位和表达。研究结果:1.小鼠慢性胰腺炎行为学实验雨蛙素腹腔注射造模后,在机械痛实验中,模型组对纤维丝敏感性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给药治疗后,理中丸组、小建中汤组和吴茱萸汤组与模型组比较,敏感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小鼠CP生理、病理实验模型组小鼠胰腺损伤程度明显,与正常组比较,病理评分高,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与模型组进行比较,三方治疗后,三组病理损伤程度改善,评分低于模型组,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雨蛙素造模后,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小鼠MPO明显增高,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药治疗后,阳性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小鼠MPO值较模型组降低,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小鼠血AMY值较正常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理中丸组、小建中汤组和吴茱萸汤组与模型组比较,AMY值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CP小鼠胰腺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实验三方对小鼠胰腺组织TRPA1的表达影响。胰腺组织中的TRPA1表达在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中药给药后,TRPA1表达与模型组比较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方对小鼠胰腺组织PAR2的表达影响。雨蛙素造模后,PAR2在小鼠胰腺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后,组织中的PAR2表达量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方对小鼠胰腺组织cPLA2的表达影响。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cPLA2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方给药后,胰腺组织中cPLA2表达较模型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方对小鼠胰腺组织EP4的表达影响。小鼠胰腺组织中EP4含量在雨蛙素造模后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给药治疗后,治疗组EP4含量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三方均能降低胰腺组织中PAR2、cPLA2、EP4和TRPA1受体的表达量,抑制TRPA1通道的活性,减少其下游炎症物质释放,从而改善了胰腺炎症,缓解了腹部疼痛。

刘佳玉[3](2019)在《重组irisin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胰腺导管癌抗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以及运动的缺乏,导致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也使得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增长。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癌症的控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由于癌症的复杂性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癌症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已有研究证实锻炼及改善肥胖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以及复发风险,对肿瘤的辅助化疗起到积极作用,但相关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Irisin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骨骼肌伴随运动产生的肌因子,在体内分布广泛。研究表明irisin可以调节体重,并影响各种代谢性疾病,其中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T2DM)、脂质代谢和心血管疾病(CVD)、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等。Irisin还可以通过上调过氧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和解偶联蛋白1(UCP1),诱导白色脂肪组织的褐变。此外,作为运动相关的肌肉及脂肪因子,irisin在癌症患者体内水平的改变和irisin对多种癌症的体外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已经得到了许多关注。因此,irisin有潜力成为治疗某些癌症的药物。本研究中,主要开展了三部分工作:第一部分,利用毕赤酵母(P.pastoris)真核表达系统,构建了重组irisin的表达体系,表达并纯化了糖基化修饰的E-irisin。针对已有报道的irisin对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验证本研究中真核表达重组E-irisin和原核表达重组P-irisin的抗癌活性,并评估了重组irisin对几种肥胖相关癌症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重组irisin对胰腺导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探讨了irisin与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共同作用对诱导胰腺导管癌凋亡的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毕赤酵母真核表达重组E-irisn及重组irisin的抗癌活性测定根据P.pastoris密码子偏好合成了含有6×His tag的irisn序列;利用EcoR I,Not I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表达质粒上,成功构建pPIC9K-irisin;将其线性化并导入至P.pastoris宿主菌GS115中,经G418抗性筛选获得高拷贝的GS115-pPIC9K-irisin转化子;进一步对P.pastoris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最佳诱导时间为96h、最佳甲醇剂量为1%、最佳温度30°C、最佳pH为6.0诱导获得了重组蛋白,并经免疫亲和实验(Western blot)和过碘酸希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染色鉴定确认,纯化后得到糖基化修饰重组E-irisin。利用真核来源重组E-irisin和原核来源重组P-irisn,验证了本实验中的重组irisin对乳腺癌、肺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已有报道结果相符。此外,我们还发现重组E-irisin和重组P-irisn对胰腺导管癌MIA PaCa-2细胞也呈现出抗肿瘤活性,但对于肝癌细胞BEL-7402、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人多发性骨髓瘤RPM18226均未见明显作用。第二部分:重组irisin对胰腺导管癌细胞MIA PaCa-2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免疫荧光分析显示irisin在MIA PaCa-2细胞膜表面可能存在有未知受体。MTT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表明,重组E-irisin和P-irisin均具有抑制MIA PaCa-2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克隆形成的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重组E-irisin和P-irisin会使MIA PaCa-2的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降低周期蛋白Cyclin D1的水平。划痕实验和Tanswell实验表明,MIA PaCa-2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也受到抑制,并且重组E-irisin和P-irisin通过改变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中的标志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抑制MIA PaCa-2细胞EMT过程。另外,本研究还发现重组E-irisin和P-irisin激活了细胞中生物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引起MIA PaCa-2胞内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进而下调其靶分子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磷酸化,影响细胞中蛋白质的代谢。但本研究中未发现重组E-irisin和P-irisin在抑制胰腺导管癌过程中的显着区别,推测irisin是否进行糖基化修饰并不影响其在MIA PaCa-2细胞中的活性。第三部分:重组irisin对胰腺导管癌DOX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发现irisin可以显着降低DOX在MIA PaCa-2和BxPC-3细胞中的IC50值,增强低浓度DOX的抗癌活性,并能提高MIA PaCa-2和BxPC-3胞内caspase-3和PARP蛋白的剪切激活,降低BCL-2和BCL-xL的表达,增加DOX引起的MIA PaCa-2和BxPC-3细胞凋亡。在MIA PaCa-2和BxPC-3细胞中,irisin下调了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的磷酸化,上调了DOX引起的抑制核因子κB(IkB-α)的下降,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三激酶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增强了MIA PaCa-2和BxPC-3细胞对DOX的敏感性。

陈凯[4](2018)在《黄连解胰汤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介导抗胰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认为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课题。而炎症在胰腺癌恶性进展中扮演着了重要角色。针对该特点,我们以经典方剂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为基础,设计了黄连解胰汤方剂(Huang-Lian-Jie-Yi-Tang,HLJYT)。该方剂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柴胡配伍而成,具有清化湿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该方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并能改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了探明黄连解胰汤方剂的作用及其机制,本论文通过一系列体外、体内实验,研究了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并通过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了黄连解胰汤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及迁移的影响目的:中医学理论认为,大多数胰腺癌患者以“湿热”为主要证候。临床应用显示,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黄连解胰汤可改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本部分旨在研究黄连解胰汤在体外是否能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生长和迁移。方法:应用黄连解胰汤汤剂灌胃及腹主动脉取血法,制备大鼠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以及对照血清,作为体外细胞实验用药;应用MTT法观察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PANC-1细胞的生长的作用;应用划痕实验观察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PANC-1细胞的迁移的作用。结果:MTT实验显示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PANC-1细胞体外生长无明显的效应;但划痕实验表明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PANC-1细胞的迁移。结论:本部分研究结果发现,虽然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并无直接的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第二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目的:本部分拟探讨黄连解胰汤在体内是否能影响裸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方法:应用水煎剂法制备黄连解胰汤汤剂,作为动物实验用药;应用尾静脉注射二丁基二氯化锡(dibutyltindichloride,DBTC)技术建立裸鼠慢性炎症模型;采用胰腺原位包膜下注射PANC-1细胞悬液构建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及小动物活体成像Luminex技术检测裸鼠体内移植瘤萤光强度,评价移植瘤的生长;剥离瘤体测量并称重。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胰腺癌移植瘤组织标本的Ki-67、CD68、CD163的表达。结果:黄连解胰汤抑制胰腺癌移植瘤生长,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具有炎症基础的模型中更为显着;黄连解胰汤抑制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结论:本部分研究证实黄连解胰汤能够减少肿瘤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浸润,提示黄连解胰汤可能通过重组胰腺癌的免疫微环境,发挥抗肿瘤作用。第三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目的: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更多地类似于M2型巨噬细胞,其释放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等涉及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浸润转移。本部分旨在研究黄连解胰汤对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通过Transwell小室建立巨噬细胞与PANC-1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及分析巨噬细胞的基因表达谱;通过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检测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对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可在体外抑制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基因芯片及生信分析结果显示黄连解胰汤含药血清处理影响巨噬细胞多个基因表达及多条信号通路的活化,涉及与M2型巨噬细胞分化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体外血管生成实验显示,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macrophage conditioned medium,MCM)促进血管生成;黄连解胰汤方处理组,肿瘤组织标本中CD34+血管内皮细胞丰度下降、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降低。结论:本部分研究证实黄连解胰汤通过抑制M2型巨噬细胞分化,减少TAMs浸润,调节胰腺癌肿瘤微环境,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旦增曲珍,廖雪莲,侯晨姝,许彬彬,杨杰,康焰[5](2018)在《胰蛋白酶在脓毒症大鼠模型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胰蛋白酶在脓毒症大鼠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乌司他丁干预组,每组6只。脓毒症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推注脂多糖复制脓毒症模型,乌司他丁干预组大鼠复制脓毒症模型1 h后缓慢静脉推注乌司他丁50 000 U/kg。免疫印迹法检测3组大鼠空肠组织中胰蛋白酶、黏蛋白2和E-钙黏蛋白表达。检测3组大鼠血清和组织中胰蛋白酶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脓毒症模型组大鼠血清[(73.71±9.14)ng/ml比(12.12±2.36)ng/ml]、心组织[(51.60±15.06)ng/ml比(6.39±3.53)ng/ml]、肺组织[(54.73±5.57)ng/ml比(5.24±3.08)ng/ml]、空肠组织(1.19±0.48比0.40±0.12)胰蛋白酶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值均<0.05);脓毒症模型组的血清胰蛋白酶水平与其空肠组织的黏蛋白2、E-钙黏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6、-0.954,P值均<0.05),与其血清TNFα、IL-6、NE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36、0.835、0.784,P值均<0.05)。与脓毒症模型组比,乌司他丁干预组胰蛋白酶[血清:(65.79±4.88)ng/ml;心组织:(26.33±12.03)ng/ml;肺组织:(28.73+14.46)ng/ml;空肠组织:0.80±0.20]、血清TNFα[(247.34±16.97)ng/L比(178.78±40.81)ng/L]、血清IL-6[(37.60±6.24)pg/ml比(23.30±1.55)pg/ml]水平显着下降(P值均<0.05),空肠组织黏蛋白2(0.58±0.14比0.89±0.17)、E-钙黏蛋白(0.11±0.04比0.23±0.06)表达显着增加(P值均<0.05)。结论胰蛋白酶在脓毒症大鼠血清及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使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可能起到肠道保护及减轻全身炎症的作用。

郜峰[6](2018)在《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促进胰腺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胰腺癌发病率约为6.22/10万,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生存率位居60种常见肿瘤之末,至今胰腺癌发生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胰腺癌患者存在胰蛋白酶原基因(Protease Serine 1,PRSS1)突变,而且胰蛋白酶还可作为信号分子激活蛋白酶活化受体-2(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2,PAR2)刺激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粘附,还可以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参与胰腺癌的侵袭和转移。本研究拟在胰腺癌患者的外周血样本中筛查PRSS1基因变异,之后通过细胞、转基因小鼠模型探讨PRSS1常见的突变形式(R116C)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1)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2个胰腺癌高危家系进行筛查,家系内匹配对象分别为:家系1中2例胰腺导管腺癌和3个健康的一级亲属;家系2中1例胰腺导管腺癌、1例慢性胰腺炎和2个健康一级亲属。(2)致病基因数据分析,并结合遗传模式进行致病基因筛选。(3)对可疑的致病基因,设计引物,在散发患者中进行Sangar测序验证。(4)构建PRSS1R116C突变稳转胰腺癌细胞株(PANC-1)。(5)RNA-SEQ高通量检测PRSS1R116C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6)RNA-SEQ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7)应用磷酸化抗体芯片、WB等方法验证主要的差异蛋白或者基因。(8)Knock-In小鼠模型构建,利用Piggy BAC转座酶系统,采用受精卵注射方式,将i ZEG-mt Prss1和i ZEG-wt Prss1插入小鼠基因组获得过表达转基因小鼠。(9)转基因小鼠的胰腺组织观察及肿瘤相关蛋白检测。【结果】(1)全外显子筛查:在全外显子区域内有14,246个同义突变,13,612个错义突变。在总体的SNP中,有39个SNP使得终止密码变为非终止密码,132个SNP使得非终止密码变为终止密码,24个SNP使得起始密码变为非起始密码,91个SNP在剪接位点区域改变剪接受体或剪接供体。在总体的In Del中,编码区域内有228个移码突变,有4个In Del使得终止密码变为非终止密码,2个In Del使得起始密码变为非起始密码,43个In Del在剪接位点区域改变。滤过正常个体中存在的多态性变异,再筛查与肿瘤或者免疫相关的基因突变,最终获得包括PRSS1等在内的586个基因突变。PRSS1编码的胰蛋白酶原是胰腺特异性酶,而且之前我们已经报道PRSS1基因突变发现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尤其重要的是PRSS1突变具有较高的外显率,所以我们将验证的焦点集中在PRSS1上。(2)在86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共发现PRSS1基因7种不同的突变(均为杂合子突变):(1)8例p.Thr137Met(钙离子结合位点);(2)2例p.139 Cys>Cys同义突变;(3)4例p.R116C(可能影响胰蛋白酶原折叠)(包括2例来源于全外显子测序的患者);(4)2例p.V123M(功能未明);(5)5例IVS 3+110 C>T(功能未明);(6)1例p.13Leu→Leu新突变(功能未明);(7)1例Q56*新突变形式(功能未明)。(3)应用RNA-SEQ技术对过表达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PRSS1p.R116C)的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与过表达野生型PRSS1及空载的胰腺癌细胞株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其中白细胞介素(IL2、6、7、8和13)上调表达、胶原蛋白(COL4和COL9)上调表达、肿瘤通路蛋白(k Ras、MAPK、PI3K、TGF、RB1)上调表达;而JUN、MMP1、MMP9和MMP14下调表达。(4)通过Westen blot验证RNA-SEQ的结果,发现DNA损伤诱导转录子4(DNA Damage Inducible Transcript 4,DDIT4)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在过表达PRSS1R116C的胰腺癌细胞与过表达野生型胰蛋白酶的胰腺癌细胞相比呈高表达。(5)转染了PRSS1R116C的PANC-1细胞S期所占比例为(34.69±1.69)%,过表达野生型PRSS1的PANC-1细胞S期所占比例为(36.63±1.97)%,两者差异不明显,但二者均高于非过表达胰蛋白酶的PANC-1(24.57±5.40)%;同时G2/G1比例在各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高胰蛋白酶可使PANC-1细胞停滞在S期,而不影响G1/G2转换;而且PRSS1R116C突变本身不影响周期,只是因为突变之后造成胰蛋白酶的过表达进而驱动细胞周期改变。(6)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PRSS1R116C小鼠的胰腺明显增大,质地硬。组织病理显示PRSS1R116C转基因鼠(EIIA和PDX1)均出现胰腺小导管发生炎症伴有结构和细胞的异型性,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排列紊乱、粘液化生,呈现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 INs)。【结论】(1)临床样本:PRSS1突变是胰腺癌的重要标志基因之一;(2)体外实验:PRSS1突变可以促进胰腺细胞的增殖和转移;(3)在体实验:PRSS1突变可导致胰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或者上皮内瘤变(Pan INs)。

张天铭[7](2018)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筛查及功能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胰腺癌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预后极差。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明确胰腺癌发生、增殖及转移的具体机制。胰蛋白酶原基因(Protease Serine 1,PRSS1),突变可以引发慢性胰腺炎,并且先前研究在胰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也发现存在PRSS1突变,但迄今尚未解答PRSS1突变是否是胰腺癌的原发因素。因此,本研究将通过直接测序法检测胰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PRSS1突变的频率,构建人源突变型胰蛋白酶原基因(PRSS1p.Thr137Met)敲入小鼠模型(transgenic mice,mt PRSS1),验证突变型胰蛋白酶与胰腺癌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1)抽提80例胰腺导管癌患者与220例正常对照的全血DNA,PCR扩增之后,直接测序分析,对突变与多态性位点进行定位并分析突变类型;(2)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cal,IHC)分析PRSS1突变的胰腺癌组织;(3)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人源突变型基因敲入(mt PRSS1)小鼠,繁殖扩群,子代小鼠基因型鉴定;(4)mt PRSS1小鼠与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用血生化检测、组织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胶原染色和网纤染色分析小鼠的表型差异;(5)选取同窝8周龄3只mt PRSS1小鼠和3只WT小鼠,取其胰腺组织抽提RNA做q RT-PCR和Western blot对可能的通路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在胰腺癌患者中,发现4例携带PRSS1p.Thr137Met突变、1例携带PRSS1p.Gln56*突变(为新发现的突变形式,终止密码提前出现,产生截断蛋白)、1例携带PRSS1p.Asp162Asp突变,而这些变异形式均未发现于220例正常对照中。(2)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胰腺癌组织胰蛋白酶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3)人源突变型PRSS1基因敲入小鼠模型(mt PRSS1)成功构建,子代(F1F6)小鼠生长发育状况良好;子代小鼠可鉴定出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种基因型,且比例符合孟德尔定律。(4)mt PRSS1小鼠血脂肪酶(lipase,LIPA)(mt PRSS1:441±69.376 U/L;WT:260±8U/L;P=0.0109)、淀粉酶(amylase,AMY)(mt PRSS1:1953.333±298.719U/L;WT:1073.333±16.073 U/L;P=0.0073)及血糖(mt PRSS1:15.433±1.464 mmol/L;WT:4.933±0.757 mmol/L;P=0.0004)明显高于正常小鼠水平。(5)组织病理显示mt PRSS1小鼠相对于同一窝野生型小鼠出现胰腺小导管结构和细胞的异型性,导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粘液化生,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 IN)。(6)Western blot结果发现mt PRSS1小鼠的DNA损伤诱导转录本(DNA Damage Inducible Transcript,DDIT4)、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PI3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eptidase,MMP)(MMP1,MMP8和MMP9)表达均高于WT小鼠,抑癌基因(Tumor Protein p53,p53)表达低于WT小鼠。(7)q RT-PCR分析表明,mt PRSS1小鼠胰腺组织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STAT5A和STAT6)、酪氨酸蛋白激酶(Janus Kinase,JAK)(JAK1和JAK2)表达量均升高。结论:(1)胰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PRSS1基因突变,其中PRSS1p.Thr137Met为相对高频突变(5%)。(2)mt PRSS1小鼠与人类胰腺癌早期改变存在着相似的变化,PRSS1p.Thr137Met突变可引发胰腺一些胰腺损伤、炎症和肿瘤指标的改变。(3)PRSS1p.Thr137Met突变导致DDIT4高表达,还可能同时激活PI3K-Akt与JAK-STAT两条信号通路导致胰腺癌的发生,通过MMPs发生侵袭与转移。

单人锋[8](2017)在《Aurora-B基因促肝癌转移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癌因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差被认为是难治性恶性肿瘤,多发于亚、非州,我国是肝癌发病大国,每年肝癌的发生率占全世界肝癌的半数以上,我国肝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一直困扰临床,肝癌的复发及侵袭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3】。因此肝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的探讨是目前肝癌研究方面的热点。Aurora-B被证实与肿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其过表达会引起细胞中心体的扩增、细胞多倍体或异倍体的形成以及p53基因的缺失,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Aurora B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肿瘤相关基因。迄今为止已发现其在多种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情况,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腺癌、甲状腺滤泡癌、喉癌、肺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等。但目前研究未见Aurora-B在肝癌侵袭性及其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拟分三部分来阐述Aurora-B基因促进肝癌转移及其机制研究第一部分Aurora-B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找寻Aurora-B基因参与肝癌形成的组织学证据,为进一步研究Aurora-B基因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的方法检测本院80例手术切除肝癌标本和30例肝癌旁组织中Aurora-B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结果来判断Aurora-B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患者预后等的关系。结果:Aurora-B蛋白染色阳性标志物分布于肝癌细胞的细胞核中,其中80例肝癌组织标本中有55例Aurora-B蛋白表达呈阳性反应,阳性率为68.8%;30例肝癌癌旁组织中有2例Aurora-B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67%,(P<0.001)。通过对肝癌病例资料结合Aurora-B蛋白的表达进行统计分析提示肝癌的临床分期、瘤体大小、肿瘤合并门静脉癌栓与Aurora-B蛋白是否表达有关联因素,(P<0.05),Aurora-B是否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患者血清AFP水平未见明显关系(P>0.05)。结论:Aurora-B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临床分期越晚、肿瘤越大、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标本中Aurora-B蛋白表达阳性率较临床分期早、肿瘤小、无血管侵犯的肝癌标本为高。结论:Aurora-B基因在肝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并且与其预后、复发相关,提示Aurora-B是一个潜在的肝癌预后评价指标及治疗的靶基因。第二部分:微小RNA作用于Aurora-B基因影响肝癌细胞HepG2的侵袭及转移目的:探讨微小RNA对Aurora-B基因的干扰作用,从而影响肝癌细胞株HepG2的侵袭及转移能力。方法:以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微小RNA重组质粒内含人工构建靶向Aurora-B基因去干扰转染细胞,通过伤口愈合实验和经典的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抑制Aurora-B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从反面论证Aurora-B高表达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结果:本实验研究成功的组建了有效的微小RNA表达质粒(包含靶向Aurora-B基因),含AURKB-RNAi(27193-1)的转染组细胞迁徙率显着低于空载体转染组(P值<0.05),含靶向Aurora-B的微小RNA的重组质粒AURKB-RNAi(27193-1)转染组细胞的侵袭力显着弱于空载体转染组(非转染组)(P值<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下调Aurora-B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能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力。第三部分:微小RNA作用于Aurora-B抑制PI3K/AKT/NF-κβ通路抑制肝癌细胞迁徙侵袭目的:研究微小RNA作用于Aurora-B抑制PI3K/AKT/NF-κβ通路能否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迁徙力和侵袭力。方法: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基因干扰、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通过体外伤口愈合实验及Transwell侵袭的实验实验方法,检测Aurora-B抑制HER2/PI3K/Akt/NF-κβ信号通路对肝癌侵袭转移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微小RNA干扰Aurora-B下调AKT/NF-κβ/MMPs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空载体转染细胞组相比,pAKT、NF-κβ(p65)、MMP2、MMP9蛋白在靶向Aurora-B基因的微小RNA重组质粒转染的HepG2细胞中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值<0.05)。结论:微小RNA作用于Aurora-B能调低AKT的磷酸化水平,抑制NF-κβ核的转入进而降低MMP2、MMP9的表达水平,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转移和侵袭。

邓全军[9](2017)在《PAR-2调节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inase-actived receptors 2,PAR-2)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G蛋白藕联受体,该受体受激活后可引起一系列关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等方面的生物学行为。食管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机制目前还不太明确,是当前食管癌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本课题第一部分探讨PAR-2激动剂对人食管鳞癌细胞系EC-109 c-fos、CyclinD1、PCNA表达的影响,以及PAR-2 shRNA的负调控效应。实验结果显示PAR-2激动剂SLIGKV能促进食管癌细胞EC-109 c-fos、CyclinD1、PCN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PAR-2基因表达下调的食管癌稳定细胞系PAR-2shRNA EC109中c-fos、CyclinD1、PCNA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表明PAR-2shRNA能负调控食管癌细胞EC-109 c-fos、CyclinD1、PCNA的表达。课题第二部分探讨PAR-2激动及抑制对食管癌细胞MAPK通路ERK1蛋白表达及活性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内[Ca2+]c浓度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PAR-2激动剂SLIGKV能促进食管癌细胞ERK1 mRNA的表达水平,对ERK1总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但能促进p-ERK1蛋白的表达,使ERK1蛋白活性增加;利用PAR-2 shRNA抑制PAR-2能下调ERK1 mRNA及p-ERK1蛋白的表达,但对ERK1总蛋白表达无影响。另研究表明PAR-2激动剂SLIGKV能使食管癌细胞胞内[Ca2+]c浓度增加,抑制PAR-2则能抑制激动剂诱导的胞内[Ca2+]c浓度的升高。课题第三部分探讨MAPK通路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对c-fos、CyclinD1、PCNA表达的影响。MTT实验结果显示MAPK通路抑制剂PD98059能抑制食管癌细胞EC-109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经PD98059最有效药物浓度预处理食管癌细胞后,其能明显抑制SLIGKV诱导的细胞增殖,使癌细胞生长曲线下移;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抑制剂PD98059能使G0/G1期食管癌细胞百分比增加,S期、G2/M期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增殖指数降低。另结果显示抑制剂PD98059能下调c-fos、CyclinD1、PCN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PAR-2激动剂能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系EC-109 c-fos、CyclinD1、PCNA、p-ERK1的表达,增加ERK1蛋白的活性,使癌细胞内[Ca2+]c的浓度上升,PAR-2 shRNA则能负调控c-fos、CyclinD1、PCNA、p-ERK1的表达,降低ERK1蛋白的活性;MAPK通路抑制剂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食管癌细胞EC-109的增殖,且能明显抑制激动剂SLIGKV诱导的细胞增殖,使食管癌细胞生长曲线下移,另可增加G0/G1期食管癌细胞百分比,降低S期、G2/M期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增殖指数,下调c-fos、CyclinD1、PCN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PAR-2可能是通过ERK1 MAPK通路及Ca2+途径来调控肿瘤增殖相关分子及细胞周期相关分子c-fos、CyclinD1、PCNA的表达,进而来调节食管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来调控癌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食管癌的发生。

宋海飞,林博文,龚诚宸,崔映宇[10](2017)在《细胞迁移相关蛋白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蛋白酶在胚胎发育、免疫防御、损伤修复、血管新生及肿瘤转移等相关细胞迁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蛋白酶影响肿瘤细胞侵袭、迁移的机制研究渐成热点,但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增生、迁移、侵袭、异位定植等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对相关蛋白酶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愈显重要.本文从蛋白酶的正常生理功能入手,综述肿瘤细胞迁移中相关蛋白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靶向肿瘤浸润和迁移过程的蛋白酶抑制剂类新药筛选和研发提供线索和新思路.

二、胰蛋白酶原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影响胃肠癌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蛋白酶原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影响胃肠癌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方式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手术方式
        3. 研究方法
        4. 患者随访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 残胃次全切除组和残胃全切除组术中、术后特征的比较
        3. 两组患者生存比较
        4.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5. 根据不同分期的分层分析
        6. 根据肿瘤部位的分层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癌根治性远端胃术后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生时间间隔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患者随访
        4. 统计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3.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比较
        4. 根据肿瘤部位的分层分析
        5.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蛋白酶活化受体-2 (PAR2)参与残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
        2. 实验动物
        3. 动物手术器械及材料
        4. 主要试剂
        5. 主要仪器
        6. siRNA靶序列
        7. 溶液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模型的建立
        2. 小鼠的分组及干预
        3. 细胞实验
        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5. H&E染色
        6. 免疫组化
        7. Western Blot实验
        8. RNA提取及qRT-PCR
        9.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小鼠十二指肠胃反流促进了小鼠胃肠吻合口恶性病变的发生
        2. PAR2抑制剂GB88抑制小鼠胃肠吻合口的癌变
        3. PAR2抑制剂GB88降低致癌剂诱导的小鼠胃肠吻合口癌变
        4. PAR2在人残胃癌及肿瘤中的表达
        5. PAR2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6. PAR2的敲降效率验证
        7. PAR2影响胃癌细胞系的增殖和克隆形成
        8. PAR2在胃癌细胞系侵袭迁移中的作用
        9. 敲降PAR2降低了胃癌细胞的干性特征
        10. 数据库分析与PAR2相关的信号通路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残胃癌
    References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2)基于TRPA1通道探讨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热敏通道TRPA1的研究进展
        1. TRPA1的生理特性
        2. TRPA1的活化与脱敏
        3. TRPA1与炎症性疼痛的关系
        4. TRPA1和慢性胰腺炎的关系
        5. TRPA1与中医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对雨蛙素腹腔注射诱导的CP模型小鼠的影响
    实验一 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对CP模型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实验二 三方对CP模型小鼠炎症相关生化、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4. 讨论
研究二 三方对CP模型小鼠胰腺组织中TRPA1、PAR2、cPLA2和EP4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讨论
    1. 热敏通道TRPA1通道介导的CP炎症和疼痛的病理机制
    2. 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减轻CP的炎症和疼痛的机制
结语
    1 结论
    2.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重组irisin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胰腺导管癌抗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Irisin介绍
        1.1.1 Irisin的起源与结构
        1.1.2 Irisin的功能和作用机理
    1.2 胰腺导管癌
        1.2.1 胰腺导管癌介绍
        1.2.2 胰腺导管癌的诱因
        1.2.3 胰腺导管癌的信号通路
        1.2.4 胰腺导管癌的耐药性
    1.3 毕赤酵母P.pastoris真核表达系统
    1.4 选题依据
第二章 毕赤酵母真核表达E-irisn及其对癌细胞活力的影响
    2.1 序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毕赤酵母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3.2 重组E-irisin的诱导表达及表达条件优化
        2.3.3 重组E-irisin的鉴定及纯化
        2.3.4 细胞培养
        2.3.5 细胞活性检测(MTT比色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毕赤酵母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4.2 重组E-irisin的成功表达
        2.4.3 重组E-irisin高表达诱导条件的优化
        2.4.4 重组E-irisin的鉴定
        2.4.5 重组E-irisin的纯化
        2.4.6 重组irisin的抗癌活性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组irisin对胰腺导管癌MIA PaCa-2 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3.1 序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膜受体免疫荧光分析
        3.3.3 细胞活力检测(MTT比色法)
        3.3.4 细胞的克隆形成实验
        3.3.5 细胞周期分析
        3.3.6 细胞迁移实验
        3.3.7 细胞侵袭实验
        3.3.8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analysis)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重组irisin与 MIA PaCa-2 细胞膜未知受体的结合
        3.4.2 重组irisin抑制MIA PaCa-2 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进展
        3.4.3 重组irisin抑制MIA PaCa-2 细胞迁移,侵袭及EMT发生
        3.4.4 重组irisin激活AMPK抑制MIA PaCa-2 细胞生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组irisin对胰腺导管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4.1 序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细胞活力检测(MTT比色法)
        4.3.3 细胞凋亡检测(TUNEL法)
        4.3.4 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analysis)
        4.3.5 细胞内阿霉素积累检测
        4.3.6 NF-κB p65 核位移的免疫荧光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Irisin增强了DOX对 MIA PaCa-2,BxPC-3 细胞的抑制作用
        4.4.2 Irisin增强了DOX诱导的MIA PaCa-2,BxPC-3 细胞凋亡
        4.4.3 Irisin对 DOX诱导MIA PaCa-2,BxPC-3 中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4.4.4 Irisin对 MIA PaCa-2,BxPC-3 细胞内DOX积累的影响
        4.4.5 Irisin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增强MIA PaCa-2,BxPC-3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黄连解胰汤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介导抗胰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及迁移的影响
    1 材料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胰腺癌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1 材料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黄连解胰汤对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
    1 材料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促进胰腺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胰腺癌相关突变基因的筛查与验证
    引言
    (一)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筛查胰腺癌可疑的基因突变
        1 材料和方法
        2 分析结果
    (二) 应用Sangar测序法验证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突变型胰蛋白酶促进胰腺癌细胞增殖转移的研究
    引言
    (一) 过表达PRSS1_R116C慢病毒载体构建和鉴定
        1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
        2 表达检测
    (二) PRSS1_R116C突变对胰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1 方法学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三) PRSS1_R116C突变影响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诱导胰腺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初探
    引言
        参考文献
    (一) 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
    (二) 在体实验验证PRSS1_R116C突变促进胰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
        1 PRSS1_R116C基因敲入小鼠的建立
        2 模型的鉴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综述 胰蛋白酶和抗胰蛋白酶失衡造就独特的微环境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7)胰腺癌患者外周血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筛查及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胰腺癌患者外周血PRSS1基因变异的实验研究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构建人源突变型PRSS1基因敲入小鼠验证组织表型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人源突变型PRSS1基因敲入引起胰腺癌机制探讨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Aurora-B基因促肝癌转移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Aurora-B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引言
    1.1 材料和方法
        1.1.1 临床病例资料
        1.1.2 常用试剂及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1.4 方法
    1.2 结果
        1.2.1 Aurora-B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1.2.2 Aurora-B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1.2.3 Aurora-B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复发率和生存率之间关系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微小RNA干扰Aurora-B基因对肝癌细胞HepG2侵袭转移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靶向Aurora-B基因的微小RNA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2.1.1 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结论
    第二节 微小RNA干扰Aurora-B基因抑制肝癌细胞HepG2转移的实验研究
        引言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统计分析
        2.2.3 结果
        2.2.4 讨论
        2.2.5 结论
第三章 微小RNA干扰Aurora-B抑制PI3K/AKT/NF-κβ通路抑制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
    引言
    3.1 实验中所用的材料和实验方法
        3.1.1 实验所用细胞株
        3.1.2 细胞培养所需要的培养基及药物
        3.1.3 实验研究中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和器材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3.1.6 细胞培养和转染
        3.1.7 Western blot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PAR-2调节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AR-2 对食管鳞癌细胞c-fos、CyclinD1、PCNA表 达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RT-PCR法检测PAR-2、c-fos、CyclinD1、PCNA mRNA的表达结果
        1.2.2 Western-blot法检测PAR-2、c-fos、CyclinD1、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PAR-2 对MAPK通路蛋白及胞内[Ca~(2+)]c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PAR-2 激动及抑制对食管癌细胞MAPK通路ERK1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2.2.2 PAR-2 激动及抑制对食管癌细胞胞内 [Ca~(2+)]c变 化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MAPK通路对PAR-2 调节食管癌细胞增殖以及c-fos、CyclinD1、PCNA表达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MAPK通路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生长抑制、增殖活性及生长曲线的影响
        3.2.2 MAPK通 路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3.2.3 MAPK通 路抑制剂对c-fos、CyclinD1、PCNA表 达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PAR-2 与食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细胞迁移相关蛋白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迁移在正常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2 肿瘤恶化后的癌细胞迁移
3 影响细胞迁移的几类蛋白酶
    3.1 泛素蛋白酶系(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转移最密切相关的蛋白酶
    3.3 组织蛋白酶
    3.4 胰蛋白酶及蛋白酶激活受体
4 总结与展望

四、胰蛋白酶原及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影响胃肠癌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残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D]. 马福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基于TRPA1通道探讨理中丸、小建中汤和吴茱萸汤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机制[D]. 殷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重组irisin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胰腺导管癌抗癌活性的研究[D]. 刘佳玉. 吉林大学, 2019(02)
  • [4]黄连解胰汤通过抑制肿瘤微环境M2型巨噬细胞分化介导抗胰腺癌的作用及其机制[D]. 陈凯. 苏州大学, 2018(04)
  • [5]胰蛋白酶在脓毒症大鼠模型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旦增曲珍,廖雪莲,侯晨姝,许彬彬,杨杰,康焰. 中华内科杂志, 2018(07)
  • [6]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促进胰腺癌细胞恶性增殖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郜峰.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7]胰腺癌患者外周血胰蛋白酶原基因突变筛查及功能初步研究[D]. 张天铭.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8]Aurora-B基因促肝癌转移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单人锋. 南昌大学, 2017(04)
  • [9]PAR-2调节食管鳞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 邓全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10]细胞迁移相关蛋白酶的研究进展[J]. 宋海飞,林博文,龚诚宸,崔映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7(02)

标签:;  ;  ;  ;  ;  

胰蛋白酶原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表达对胃肠癌恶性行为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