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进程看“两个邀请”——重读《共产党宣言》

从全球化进程看“两个邀请”——重读《共产党宣言》

一、从全球化进程看“两个必然”──重读《共产党宣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慧[1](2021)在《《共产党宣言》中私有制批判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莫丹丹[2](2021)在《《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确立时期的重要经典着作,包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在整个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思想变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深刻解读《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首先,从《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唯物史观思想构建出发,突出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创新性。通过明确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进而增强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奠定思想研究的基础。其次,以文本为出发点系统地归纳《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思想,包括从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中,论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明确任何意识特别是社会意识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存在基础上;从深刻揭示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适应状况及其性质出发,进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根本路径;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条件出发,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以及最终共产主义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最后本文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脉络梳理,得出唯物史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运用以及《共产党宣言》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于《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理论”、社会基本矛盾、意识形态理论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的把握,得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础而不断更新完善的,进而得出当下对《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系统的论述了唯物史观思想,并且彻底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对《共产党宣言》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脉络,有助于正确认识世界同时对资本主义必然失败共产主义必将走向胜利有更深刻的理解。

王贺[3](2020)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从伦理的视角剖析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以及马克思学说的阶级立场和道德追求。马克思没有系统阐述过自己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以及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只言片语的阐释当中。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正值人类交往的空间结构由分散孤立的地域交往向整体的世界交往发展。马克思在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以及对社会各种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往观,主张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工、交换问题,吸收了康德实践理性的合理内核,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交往观和费尔巴哈的交往观,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理论。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涵盖了一切社会关系以及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主体性、客体性、客观性、能动性以及社会历史性的特征。从交往的基本属性、交往的社会结构以及交往的范围分别可以把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地域交往和世界交往。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出发,对在此基础上形成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以及文化交往中的主体异化、虚假意识、抽象道德以及强制性交往做出了深刻道德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批判揭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交往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虚伪面纱,剖析了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集中彰显了共产主义的伦理导向和道德目标,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正确道路。马克思提出了人类交往的三大历史形态理论,并通过分析生产力的变化以及交往形式、范围的变化展示了人类交往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以交往为线索,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分别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对基于不同社会形态下物质生产和交往方式而产生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个阶段的交往是完全自发的,在这个阶段上,人受自然力的影响,不得不结合成团体与自然对抗,人是在狭窄的范围内活动和孤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是狭隘的,故而形成的交往伦理带有一定的依附性。而第二个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断丰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们的交往活动不断扩展,所形成的伦理道德是完全物化、依附于资本的。第三个阶段中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自由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朝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断展开的,因而所呈现的交往伦理是积极、自我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伦理目标,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从伦理的维度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进行理论研究集中彰显了马克思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的主体维度和伦理旨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的道德批判,展现了马克思独特的交往伦理观。这种观念的确立对经济伦理和政治伦理的研究提供了价值选择和道德目标。同时,在批判资本主义交往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也指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制度伦理的评价标准。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马克思提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让人与自然和解,这一理念的形成为生态伦理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原则,即既符合人的目的性,又符合自然的规律性的伦理目标。人类交往向着普遍交往发展,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在世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理论视角.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扩张在当代世界历史中最突出的体现。而用来度过危机的方式依旧是通过加强对国内、发展中国家和相对落后国家劳动人民的财富掠夺来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变、资本主义社会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未变、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未变。即使现在资本主义国家造成的问题较以往来看更加复杂多样,但依旧改不了资本的扩张、侵略的本性,以及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世界范围内的对抗。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平等、自由依旧是无产阶级劳动者最深切的祈盼。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蕴含为处理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想指引。国际关系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这一内容既道出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思想,也摆明了中国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诉求。

郝相赟[4](2020)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对它的科学理解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和评价,而且关涉到如何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共产主义“渺茫论”“过时论”“妖魔化”等错误论调不绝于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淡化、弱化、边缘化,成了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的呼唤和理论的自觉都迫切需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特别是如何从理论认识与理想信念的层面破解和回应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在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责难和挑战。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不断追问,本文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为逻辑主线,以概念辨析、历史生成、理解维度、时代境遇和认同建构为研究思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注重史论结合,呈现整体性的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乌托邦”等相关概念的考察辨析,界定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的基本论域。二是在思想史的视域中梳理共产主义学说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并在同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了马克思扬弃和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文本为基础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概括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三是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和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的阐释和解读。从反思现代性的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探寻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从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入手,通过对资本逻辑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来实现对现代性的内在超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关系的视角透视并展现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解答。从消灭现存状况的“实践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资本主义和剥削阶级压迫,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力图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运动。马克思从科学实践观出发,在生产劳动中找到了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即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基于这一矛盾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的深入分析,在总结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实现条件、实现方式以及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从未来社会设计的“制度维度”来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并依据这一基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在自身基础上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马克思自觉运用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体性概括,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并具体阐释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实现方式。四是通过分析当前共产主义面临的时代困境及其原因,全面审视并客观审慎评价了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解读和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阐明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五是在阐释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关系问题的基础上,着力从情感、理论、政治、话语和价值五个层面出发,系统建构了新时代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的实践路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对它的研究必将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继续深入挖掘原着,充分利用好文本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要努力就共产主义问题与西方左翼学者进行思想交流,在论辩中回应各种时代挑战,进一步增强比较研究;要坚持走进社会现实,把共产主义思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场域,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升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

徐施易[5](2020)在《马克思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文中认为自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挖掘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与重要议题。然而关于马克思是否讲过共享发展的论争,表明我们亟需剖析马克思共享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的意涵关联,考辨共享思想升华为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进程和二者的内在区别,才能避免陷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经注我”式的错误倾向。马克思共享思想首先是一种普惠性的发展哲学,缘起于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与尖锐批评,发展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规划与现实建树,并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与崇高信仰中得到确证。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复魅人本主义思潮,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共享思想经历了早期萌芽、中期发展和成熟拓展三个阶段。马克思主要在物质生产、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社会交往四个方面提出了富有建树的实践理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立场与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探索中,将马克思共享思想深化为中国化的、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党的初心和宗旨、全国人民的奋勇斗争使得中国人民推翻压迫站了起来,在经济建设维度的“共同富裕”思想使得中国一改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富了起来,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的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武装使得中国人民强了起来,以至有能力、有担当地为世界发展话语体系建设贡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突出了当代中国在制度建设改革、凝聚价值共识、保障人民权益共享上的璀璨创新,共享发展理念的传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与特色、优势与成就,为中国统揽推进“四个伟大”、把握时代机遇、应对世界变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司海燕[6](2019)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当代价值》文中提出自15、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萌发,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推动催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全球化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政治制度和文化冲突,使得世界市场的发展充满了矛盾、冲突和对抗。本文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为研究背景,以世界市场的形成条件、内容和产生的影响为基础,进而思考中国如何融入全球化,如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一部分,分析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条件。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民族国家的兴起和殖民贸易的发展使得国内贸易和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批判和超越是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前声。第二部分,阐释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容。首先辨析世界市场的概念阐发世界市场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而引申出催生世界市场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内在本性、国际贸易和分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需求。再阐发世界市场的双重影响,包括对落后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影响,最后说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当今全球化的关系。第三部分,从现实角度出发,阐释马克思世界市场对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说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关系,阐发全球化的内涵,把握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双重影响;其次,分析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的关系,阐明世界市场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世界市场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分析当前全球化趋势中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解决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如何利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

李冰[7](2019)在《《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中国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当代中国意义同其理论内涵是紧密联系的,要认识《宣言》的当代中国意义就需要理解其理论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宣言》是一部历史性经典着作,要理解其理论内涵首先需要掌握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理论准备。在词义上,理论内涵不完全等同于理论内容,理论内涵应包括理论内容、理论逻辑以及理论特点三个部分。因此,要准确理解《宣言》的理论内涵应从《宣言》的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特点三个方面入手。学原着是为了用原着,理解《宣言》的理论内涵,用《宣言》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明确时代方位,分析时代问题,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宣言》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宣言》虽历经170多年的岁月洗礼,但其理论依旧没有过时,其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而言依旧具有重大价值。这表现在其为我国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自信之源和行动指南。具体地说,认识《宣言》对于当代中国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推向前进。本文分为四章,绪论:介绍本选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综述关于本选题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阐述《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准备,同时阐明《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第二章:阐述《宣言》的理论内涵,从《宣言》的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特点三个方面揭示《宣言》的理论内涵;第三章:阐述《宣言》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通过明确《宣言》的时代价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四个自信和四个伟大为切入点,阐明《宣言》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王慧阳[8](2019)在《《共产党宣言》国内研究的三次热潮——以改革开放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着作,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它既改变了世界,也回应了新的时代问题。上世纪初,《宣言》传入我国,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宣言》的翻译与传播、《宣言》的重要思想、《宣言》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早期国内学术界为了更好地促进《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对《宣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内容的研究以及《宣言》的翻译与传播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国内学术界对《宣言》的研究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宣言》的研究不再仅局限于文本,《宣言》与现实世界的发展相融合,致力于回应时代潮流,解决时代问题。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宣言》的讨论掀起了三次研究热潮: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者通过对《宣言》的重新解读,扞卫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而饱受质疑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是21世纪初,全球化潮流的到来,激起了学术界认识全球化的兴趣,《宣言》的全球化思想受到广泛关注;第三次是在《宣言》发表160周年之后,金融危机的产生使学术界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私有制,《宣言》的"消灭私有制"思想为其提供了思路。同时,"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激发了学术界对《宣言》中人本思想的讨论。我们从历史的视野出发,对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研究《宣言》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及其所关注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通过展现《宣言》对国内产生的影响以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试图证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言》中蕴含的思想仍值得我们去借鉴,现实世界的发展需要以《宣言》为指导,《宣言》不仅属于创造它的那个时代,还融入了新时代。

苗苗[9](2018)在《人类解放之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研究》文中提出古往今来的人们,从未停止对未来那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马克思基于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凭借其坚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穿越历史层层的迷雾,预测人类通往未来解放之路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人类解放之路这一光明的历史征程是通过他晚年的着作《哥达纲领批判》呈现给世人的。在马克思卷帙浩繁的经典着作中,《哥达纲领批判》这部经典名篇于1875年4月至5月初写作完成,并由恩格斯在1891年将其公开发表。这是一篇代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也是马克思晚年时期撰写的一部巨着,是其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系统总结。这篇着作的诞生为其之后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143年的时间里,不管是曾经轰轰烈烈的国际工人运动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的各项改革均已经发生极为重大的变化。马克思写作的《哥达纲领批判》为我们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前进方向,激励着几代人为之奋斗,并从中汲取营养。这部着作是马克思在探索真理之路上所收获的智慧结晶,它让深处迷茫中的人们看清如何才能科学的走向共产主义。但是理想通往现实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尽管前途充满希望,但过程却难免遭逢曲折与艰辛。纵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以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尽管不是由马克思首创,但是这一永恒价值追求伴随着马克思光辉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充满希望的未来。中国的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武器,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起步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尽管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但是仍需发挥资本逻辑在当今时代的促动效应。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利用资本的优势,社会主义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而一旦失去社会主义约束的资本,将成为脱缰的野马。资本的确是带动社会进步的良驹,但是必须给它套上“共益性”的缰绳,防止其迷失方向,保证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起步的,改革者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务实的态度,在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同时,并没放弃经典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对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起到了对冲作用。中国社会主义者们既保留了理想,又不受教条主义的束缚,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历经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低潮后,中国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仍旧坚定的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并大踏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面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未来不断探索前进。时至今日,历经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哥达纲领批判》蕴含的理论魅力反而在历史的进步中更加熠熠生辉,折射出现实的璀璨之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对资本主义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深度剖析。同时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所要经历的过渡时期、未来社会的实现途径、国家制度、发展阶段、以及分配制度做出了原则性的构想。这些理论构想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位、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干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面临我国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巨大变化,我们应如何做到立足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明确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乃至“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后的社会主义未来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初心以及历史使命。本文透过《哥达纲领批判》研究人类解放的道路,着重阐明以下观点:第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只是从原则上为我们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历一个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在未来,在共产主义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一切历史的局限将会消失,人类将迎来一个人尽其才、按需分配的社会。而通往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马克思没有深入阐述。这点体现出马克思作为一个思想家的真诚和严谨。因此,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具体行动中,中国人必须结合自身实际,靠我们自己依据中国国情去探索实践。第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商品经济及其发达形态的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生产力发展进步所必须选择的手段和方式。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利用市场经济的效率和优势,又防范了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带来的风险。给市场经济这匹容易“脱缰”的野马套上了笼头。第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证明,起步于经济文化水平较为落后的中国,要想真正促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得以实现,促使社会能全面实现发展和进步,则必须由中国人自己立足中国实际去探索“中国道路”。全文的内容(从绪论到结论)共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依次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即第2章,国际工人运动与《哥达纲领批判》的问世。该章是在国际工人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下,分别论述了《德国工人党纲领》即《哥达纲领》的由来、马克思写作《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并着重分析了《哥达纲领批判》在成稿15年之后才得以公开发表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哥达纲领批判》写作和发表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即第3章,《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立场。分别从序言以及书信部分的思想诠释、正文部分的主要思想两个方面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了文章公开发表后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正文部分总体上表达了马克思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尖锐批判,并相应提出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本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对《哥达纲领批判》的主旨思想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鼓励我们依据自身实际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第四部分,即第4章,《哥达纲领批判》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该部分内容一方面论述了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另一方面重点论述《哥达纲领批判》中彰显的人类解放思想。这部分主要是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透露出的人类解放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马克思论述的人类解放实现的前提、人类解放的发展阶段、人类解放必经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更好的指导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五部分,即第5章,《哥达纲领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该部分内容重点分析了《哥达纲领批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现实启示。明确论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以及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体现的平等观对当下中国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意义以及立足当下我们该如何面向未来,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实之基。具体来讲,详细论述了在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中国如何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并且明确我国当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追求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场以改变现状为前提的社会主义运动,我们既要志存高远而又要脚踏实地。第六部分,即第6章,论文的结论。通过对《哥达纲领批判》的研究得出几点重要结论。第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以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基本经济的确立为基础,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四个字恰恰能够对冲和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利己主义和人的“异化”等负效应。第三,坚决反对教条主义运用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对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第四,人类解放是实现人类事实上平等、自由的唯一的道路,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以私有制的最终消灭为前提。总之,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追求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姜素萍[10](2019)在《马克思正义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就正义问题“回到马克思”,挖掘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历程,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照当代西方正义理论,以期得到社会主义新时代正义建设的相关启示。正义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类的共同政治价值,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现代性的危机促使新自由主义者罗尔斯恢复了人们对政治哲学的关注,他以“作为公平的正义”使政治哲学研究恢复了活力,其正义理论回应了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效地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做了解释和辩护。一石激起千层浪,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正义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政治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心,当代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共和主义和第三势力等纷纷加入争论的行列。以罗尔斯、诺奇克为首的自由主义直接或间接地对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挑战,比如,面对资源的有限性,我们能否对生产力发展的“两个必然”保持乐观?在当下的现实世界,马克思“超越性”的正义理论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应得的正义与平等的正义之间,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看待马克思的分配原则?对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与正义”,探讨了马克思如何看待道德和正义的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的新领域。但是,在这些思考中,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有意冷落了历史唯物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是经济主义、历史主义或阶级主义,他们普遍强调规范微观的分析论证,在诉诸于“道德工程”建设的道路上又走得太远。针对正义问题在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的境遇,我们回到马克思的经典文本,期望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否、以及如何成为正义理论的研究方法找到可能性的回答。同样面对“马克思与正义”的问题,我们需要厘清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过程,审慎辨别马克思对正义的态度,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对立又协作的今天,得到马克思理论给予的现实启迪。论文的基本思路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困惑和现实关怀,研读和深挖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思想,以马克思的基本方法、阶级立场和核心观点为基本要点,初步呈现出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轨迹、理论实质与当代要义。具体来看,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简要考察了西方思想史上的正义观。探寻了马克思正义观的思想根基,对始于苏格拉底的古典正义,到由霍布斯开启的现代正义进行了追溯,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对人类正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是正义思想史上新的里程碑。第二、三章着重研究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过程,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实质。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在与其他思想家和现实的碰撞中逐渐发展的,其正义观的形成经过了萌芽、形成、成熟的三个阶段,大致经历了革命民主主义正义观,到人本主义正义观,再到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的历史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出了马克思正义观的“变”与“不变”:改变的仅仅是具体问题的具体观点,不变的是分析方法、阶级立场和价值旨向。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实质是实现人的解放: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到“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劳动者的权益、个人的自由尊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他的正义观是以实现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具有实践性、历史性、阶级性三个基本特征。第四、五章是当代西方诸正义理论研究和以马克思的视角来审视其正义理论部分。在“全球正义”时代,对何谓正义、如何实现正义的讨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只有深入了解当代西方的正义观,在马克思的视角下对其进行批判和吸收,才能形成更具说服力、更完善、实践性更强的正义理论。这部分通过剖析西方正义理论的问题和局限,展现出马克思正义观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表明马克思正义思想在当代正义理论中的“在场性”。用马克思正义思想观照资本主义实践可以发现,西方理论不可能站在非西方立场上研究问题,也不足以解释我们国家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时至今日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第六章是马克思正义观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社会主义的正义价值理念需要依据马克思正义观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正义不是依靠抽象的理论批判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在处理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开展,正义嬗变的根源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只有牢牢抓住在物质领域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前提,人的自由平等才能得以实现。而在当前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处理好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的关系、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关注分配正义也就成为马克正义观的应有之义。概而言之,无论马克思曾经怎样嘲讽、奚落和斥责过那些泛泛而谈的“正义”,他实质上持有一种批判式的正义观,也有一个大致完备的正义论证过程。一方面,正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本身就自带神秘感和模糊性,它具有积极担当的正面价值,但并不能作为承载社会之重的“首要德性”;另一方面,马克思重视最多的是物质生产,对自由、平等、解放和自我实现的考虑贯穿始终,他并没有明确专注地为正义下过结论,但是,这种貌似“轻视”甚至“不耐烦”,以其他价值名义进行批判的字里行间恰恰是对正义的阐释,其随处可见于文本中的关切和表述已经构成了他的正义观。马克思不是拒斥正义、不要正义,而是不要“一般的正义”,他伟大无私的品格、他倾其一生为人类事业奋斗的牺牲精神、他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对正义最好的解读,还有谁能比马克思对正义的诠释更有力量?我们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看不到确之凿凿、雄辩滔滔的正义言辞,因为,他已经将对正义的探索和追寻纳入到了波澜壮阔的人类真实的社会运动之中。马克思的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理论,其立足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结合的。将马克思的理论当做绝对真理并机械地、教条地运用到社会现实,不仅不是对马克思的追随,反而是背离了马克思的精神。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成就,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密不可分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须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其他理论的合理因素,更好地指导当代社会建设。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分享广度、受益的程度仍大为不同,由此导致人们的不公平感也在增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任何有吸引力的规范的政治理论都必须解释政治制度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事实”。①我们期望通过马克思的正义视角,观照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变化,审视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价值之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概念,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以之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正义建设的价值取向。

二、从全球化进程看“两个必然”──重读《共产党宣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全球化进程看“两个必然”──重读《共产党宣言》(论文提纲范文)

(2)《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和意义
        1.研究缘由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
    (一)经济条件
        1.资本主义步入工业革命新时代
        2.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二)阶级条件
        1.无产阶级的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2.无产阶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思想条件
        1.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宣言》诞生的哲学基础
        2.剩余价值理论的初步形成是《宣言》诞生的经济学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思想形成的理论准备
    1.《莱茵报》时期的探索
    2.《德法年鉴》时期的探索
    3.《神圣家族》的探索
    4.《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唯物史观萌芽
    5.《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诞生
三、《共产党宣言》中的唯物史观基本思想
    1.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3.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4.进一步论证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
    5.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唯物史观论证
    6.对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一)《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历史地位
        1.开启了唯物史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新纪元
        2.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1.“两个必然”有利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把握世界历史理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科学运用阶级斗争思想,开展新的伟大斗争
        4.科学认识“两个决裂”,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缘起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目的
        1.2.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4.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思路
        1.4.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方法
    1.5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1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1.2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凸显
        2.1.3 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
    2.2 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
        2.2.1 亚当·斯密的交换以及分工理论
        2.2.2 康德的实践理性基础
        2.2.3 黑格尔的交往观
        2.2.4 费尔巴哈的交往观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基础
    3.1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
        3.1.1 交往概念的界定
        3.1.2 交往形式的划分
        3.1.3 交往的特征
        3.1.4 对唯物史观形成的作用
    3.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人性论基础
        3.2.1 交往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
        3.2.2 交往表征着人的社会本质
        3.2.3 交往自由是类本质的应然规定
        3.2.4 “交往异化”的道德判断
    3.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论基础
        3.3.1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
        3.3.2 基于在实践基础上的交往
        3.3.3 唯物史观视域下交往的功能
    3.4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论基础
        3.4.1 劳动价值论基础
        3.4.2 “两个和解”的伦理诉求
        3.4.3 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理想
        3.4.4 坚持经济尺度与伦理尺度相统一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意蕴:基于历史发展向度
    4.1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交往伦理
        4.1.1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性”交往
        4.1.2 “人的依赖性”阶段中的伦理主体分析
        4.1.3 基于“人的依赖关系”的交往伦理
    4.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交往伦理
        4.2.1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的依赖性”交往
        4.2.2 世界交往的价值分析
        4.2.3 基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交往伦理
    4.3 “自由个性”阶段的交往伦理
        4.3.1 实现“自由个性”的现实条件
        4.3.2 马克思理想的交往形式——真正的共同体
        4.3.3 基于“自由个性”的交往伦理
第五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意蕴:基于社会结构向度
    5.1 马克思的经济交往伦理思想
        5.1.1 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中伦理主体异化的批判
        5.1.2 对资本主义拜物教的批判
        5.1.3 对资本主义经济交往中虚假性自由与平等的批判
    5.2 马克思的政治交往伦理思想
        5.2.1 马克思政治交往伦理的主体承载
        5.2.2 对资本主义政治关系的批判
        5.2.3 马克思政治理想的道德内涵
    5.3 马克思的文化交往伦理思想
        5.3.1 文化交往同经济交往、政治交往的关系
        5.3.2 对资本主义形成的世界性文化交往的价值分析
        5.3.3 对资本主义文化交往的批判
第六章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贡献
    6.1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6.1.1 对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的影响
        6.1.2 对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研究的意义
        6.1.3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贡献
    6.2 马克思交往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6.2.1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适用性
        6.2.2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价值选择
        6.2.3 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价值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和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和问题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共产主义概念溯源
        一、共产主义概念内涵的多维审视
        二、共产主义相关概念辨析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之前共产主义学说的历史演进
        一、古典共产主义
        二、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节 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第二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出场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时空场域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萌发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成熟
    第三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前提——哲学批判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场域——市民社会
        四、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逻辑线索——人的解放
第三章 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现代性危机的诊断
        一、当代社会现代性危机及其表现
        二、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于现代性的反思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
    第二节 “历史之谜”的沉思
        一、对“历史之谜”经济根源的批判
        二、对“历史之谜”政治桎梏的批判
        三、对“历史之谜”文化迷障的批判
    第三节 “历史之谜”的解答
        一、人与自然的和解
        二、人与社会的和解
        三、人与自身的和解
第四章 消灭现存状况的共产主义运动
    第一节 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
        二、发展物质生产的实践
        三、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尝试
        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立与发展
        二、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与影响
        三、巴黎公社的尝试与贡献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革命运动
        一、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条件
        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实现方式
        三、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主体、特点和实质
第五章 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蓝图描绘
    第一节 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演进规律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逻辑
        三、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四、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
        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追求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
第六章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当代境遇与扞卫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的当代困境
        一、“共产主义失败论”
        二、“共产主义庸俗化”
        三、“共产主义乌托邦论”
        四、“共产主义渺茫论”
    第二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本身的深刻性、复杂性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第三节 当代西方左翼的共产主义回归
        一、阿兰·巴迪欧:“共产主义的假设”
        二、斯拉沃热·齐泽克:“共产主义观念”
        三、安东尼奥·奈格里、迈克尔·哈特:“共有的共产主义”
    第四节 当代中国对共产主义的坚守与扞卫
        一、实践探索:开辟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新阶段
        二、理论创新: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
        三、制度完善:谱写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新篇章
第七章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逻辑
    第一节 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内涵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
        一、深化情感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感染力
        二、深化理论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说服力
        三、深化政治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引领力
        四、深化话语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亲和力
        五、深化价值认同,增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
    二、外文译着
    三、中文着作
    四、外文文献
    五、期刊论文
    六、学位论文
    七、报纸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马克思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研究综述
        1.3.2 当前研究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2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发展历程
    2.1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早期萌芽
    2.2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中期发展阶段
    2.3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成熟拓展
3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基本内涵
        3.1.1 剖析劳动价值规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统一
        3.1.2 破解物质利益难题,树立共享社会真正共同体
        3.1.3 重新占有人的本质,粉碎异化劳动的文化枷锁
        3.1.4 人与社会一体发展,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3.1.5 审思近代生态危机,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交互
    3.2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实现途径
        3.2.1 物质生产是实现共享的前提基础
        3.2.2 制度建设是实现共享的基本保障
        3.2.3 思想建设是实现共享的重要一环
        3.2.4 社会交往是实现共享的必要条件
4 马克思共享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4.1 毛泽东对共享思想的开拓探索
        4.1.1 毛泽东共享思想的历史贡献
        4.1.2 毛泽东共享思想的主要特征
    4.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共享思想的创新建树
        4.2.1 邓小平: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打开共同富裕崭新思路
        4.2.2 江泽民:坚持共同富裕不动摇,凝练共享发展科学内涵
        4.2.3 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解答共享发展核心问题
    4.3 习近平对共享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升华
        4.3.1 习近平共享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4.3.2 共享发展理念的四大显着表征
5 马克思共享思想的当代中国意义
    5.1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共建物质发展,共享全面小康
    5.2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代化中国之治保障共享
    5.3 以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凝聚共享共识,关切民生保障
    5.4 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交往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经济条件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工业革命的推动
        三、国际贸易的繁盛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
        一、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殖民扩张
        二、重商主义的盛行、民族国家的兴起
        三、世界对工业的旺盛需求
    第三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前声
        一、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
        二、亚当·斯密关于国际贸易的论述
        三、大卫·李嘉图关于国际贸易的论述
        四、马克思对前人世界市场理论的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容
    第一节 关于世界市场的概念和发展阶段的阐发
        一、世界市场的概念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二节 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
        一、生产力与世界市场形成
        二、资本本性与世界市场形成
        三、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形成
        四、市场经济与世界市场形成
        五、需求与世界市场形成
    第三节 关于世界市场影响的阐述
        一、世界市场给资本主义带来了双重影响
        二、世界市场对落后国家的双重影响
        三、世界市场对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启示
        一、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为指导把握当今经济全球化新特点
        二、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为指导把握当今经济全球化实质
        三、以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为指导把握当今经济全球化双重趋势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深刻剖析“两个必然”的合理性
        二、世界市场为落后国家采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启示
        一、在世界市场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在世界市场中把握机遇和破解挑战
        三、在世界市场中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在世界市场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中国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准备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与发展
        二 两大阶级的对立
        三 关于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诞生前的理论准备
        一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
        二 唯物史观的发现和阐述
        三 剩余价值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是马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一 正义者同盟早期的理论及其组织的工人运动
        二 正义者同盟的理论转向及改组
        三 从《共产主义原理》到《共产党宣言》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容
        一 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
        二 关于“两个必然”理论
        三 关于“两个决裂”理论
        四 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
        五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策略的理论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逻辑
        一 以辩证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为出发点
        二 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价值旨归
        三 以社会革命实践为现实路径
        四 以发挥历史主体能动性为动力源泉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
        二 阶级性和人民性相结合
        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三章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中国意义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没有过时
        一 《宣言》诞生后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二 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变化无法否定《宣言》
        三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无法否定《宣言》
    第二节 新时代与时代课题
        一 新时代的判断依据
        二 新时代的时代课题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当代中国意义诠释
        一 《宣言》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信心
        二 《宣言》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三 《宣言》为社会总布局提供思想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共产党宣言》国内研究的三次热潮——以改革开放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初期:重读《宣言》的基本思想
二、世纪之交:解读《宣言》的全球化思想
三、 近十年来:思考《宣言》的“消灭私有制”思想和人学思想
    (一) 金融危机的反思——《宣言》中“消灭私有制”思想的启示
    (二) 时代发展的需要——挖掘《宣言》中人学思想

(9)人类解放之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际工人运动与《哥达纲领批判》的问世
    2.1 国际工人运动与《哥达纲领》的产生
        2.1.1 “国际工人协会”领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
        2.1.2 拉萨尔派的诞生
        2.1.3 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
        2.1.4 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的理论分歧
    2.2 《哥达纲领批判》写作的历史背景
        2.2.1 《哥达纲领批判》名称的由来
        2.2.2 马克思写作《哥达纲领批判》的初衷
    2.3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的历史背景
        2.3.1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的国内背景
        2.3.2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的国际背景
第3章 《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立场
    3.1 序言以及书信部分的思想诠释
        3.1.1 序言部分主要思想
        3.1.2 书信部分主要思想
    3.2 正文部分的主要思想
        3.2.1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经济思想
        3.2.2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政治思想
        3.2.3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文化思想
        3.2.4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社会思想
    3.3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的社会影响
        3.3.1 《哥达纲领批判》发表的社会反响
        3.3.2 《哥达纲领批判》产生的后世影响
第4章 《哥达纲领批判》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
    4.1 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全面理解
        4.1.1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解放的光明前途
        4.1.2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
        4.1.3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4.2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人类解放思想
        4.2.1 人类解放的前提:私有制的消灭
        4.2.2 人类解放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4.2.3 人类解放的必经之路: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5章 《哥达纲领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5.1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在中国的发展
        5.1.1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判断
        5.1.2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5.1.3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5.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5.2.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显着特征
        5.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
    5.3 马克思平等观的当代实践
        5.3.1 马克思的平等观
        5.3.2 共享发展理念的平等内涵
        5.3.3 马克思平等观的当代践行
        5.3.4 通过共享破解发展难题
    5.4 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之路
        5.4.1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4.2 正确看待“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
        5.4.3 实现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
        5.4.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人类解放而奋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三、论文的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古典正义观:等级正义
        一、苏格拉底的德性正义观
        二、柏拉图的秩序正义观
        三、亚里士多德的现实正义观
    第二节 现代正义观: 形式正义
        一、霍布斯的契约正义观
        二、洛克的权利(财产权)正义观
        三、卢梭的公意正义观
        四、黑格尔的理性正义观
第二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萌芽时期
        一、正义的诉求
        二、正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第二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时期
        一、对正义的思辨性反思
        二、人本主义正义话语
    第三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成熟时期
        一、哲学信仰的清算
        二、正义的宣言
第三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实质
        一、人的解放的意蕴
        二、人的解放的正义逻辑
        三、人的解放的真正实现
    第二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特征
        一、实践性
        二、历史性
        三、阶级性
第四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话语语境
    第一节 自由主义: 平等、权利与正义
        一、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
        二、诺奇克: 正义意味着权利
    第二节 社群主义: 正义与善、共同体
        一、自由主义批判
        二、正义与善
        三、共同体
    第三节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正义”
        一、资本主义剥削是否正义
        二、马克思以何批判资本主义
        三、正义自身的限度
第五章 马克思正义观的批判视野
    第一节 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是最大的不正义
        二、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存在物
        三、不存在普遍永恒的正义原则
    第二节 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实质
        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内容
        二、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批判的理论局限
        三、马克思视角下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
    第三节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异质话语
        一、正义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困境
        二、马克思正义观合法性的境遇
        三、“道德工程”不能承受之重
第六章 马克思正义观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正义观作为社会主义正义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义转向
        二、马克思正义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正义建构
    第二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重心调试:物质生产
        一、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正义嬗变的根源是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正义的实现无法脱离物质生产领域
    第三节 马克思正义观的“超越方式”:基于应得与平等的分配正义
        一、分配正义: 分配什么
        二、分配要适应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三、在应得正义与平等正义之间
结语:我们应承担起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正义之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全球化进程看“两个必然”──重读《共产党宣言》(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党宣言》中私有制批判思想研究[D]. 陈佳慧. 辽宁大学, 2021
  • [2]《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及当代价值研究[D]. 莫丹丹.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D]. 王贺. 河北大学, 2020(03)
  • [4]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研究[D]. 郝相赟. 兰州大学, 2020(01)
  • [5]马克思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D]. 徐施易. 浙江大学, 2020(08)
  • [6]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当代价值[D]. 司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0)
  • [7]《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中国意义研究[D]. 李冰. 云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共产党宣言》国内研究的三次热潮——以改革开放为视角[J]. 王慧阳. 知与行, 2019(02)
  • [9]人类解放之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研究[D]. 苗苗. 吉林大学, 2018(04)
  • [10]马克思正义观研究[D]. 姜素萍. 云南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从全球化进程看“两个邀请”——重读《共产党宣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