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污染更少,符合标准的产品更多

材料污染更少,符合标准的产品更多

一、材料污染量少产品达标数多(论文文献综述)

赵兰辉[1](2021)在《化工园区废水中1,2-二氯乙烷去除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化工园区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难降解污染物,其中的1,2-二氯乙烷常因处置不当逃逸到环境之中,对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本文基于某化工园区污水厂治理高浓度1,2-二氯乙烷废水的实际需求,选取生物处理技术和芬顿氧化技术对其展开降解研究,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采用经驯化的污泥处理目标废水,出水1,2-二氯乙烷浓度<0.02mg/L,降解率>99.9%。污泥驯化使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在极大提高1,2-二氯乙烷降解效能的同时具有与原污泥同等的COD和TOC去除效果,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同样得到较好保持;菌属Thauera和SM1A02为驯化污泥中优势菌属,与1,2-二氯乙烷快速降解密切相关。芬顿氧化法在废水初始pH=3,H2O2初始浓度20mmol/L,Fe2+初始投加量20mmol/L,反应时间60min时,1,2-二氯乙烷去除率最高为88.0%,TOC去除率为79.0%。研究表明,活性污泥法和芬顿氧化法均可作为化工园区污水厂治理高浓度1,2-二氯乙烷废水选择方案。

严亚萍[2](2021)在《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除铜响应面优化与模型建立》文中研究指明水体重金属污染是近几十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含重金属废水在排放到水体之前须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在所有重金属废水中,含铜废水则是最常见、水量最多的废水。螯合沉淀法作为化学沉淀处理技术中常见的一类方法,因其操作方法简单且絮凝效果佳而备受关注,而絮凝效果主要取决于螯合絮凝剂的性能,因此开发高效并且环保的螯合絮凝剂对含铜废水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聚丙烯酰胺(PAM)为母体,先对PAM进行胺甲基化获得中间产物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APAM),再将二硫代羧基(—CSS-)引入到APAM上,获得最终产物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DTAPAM)。本文以Cu2+初始浓度、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水样初始pH值为影响因素,以Cu2+去除率为响应值分浓度段建立了三段式响应面模型,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DTAPAM除Cu2+的絮凝条件;考察了不同影响因素对Cu2+去除率的影响和DTAPAM除Cu2+模型的影响;对不同条件下螯合絮体DTAPAM-Cu的分形维数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的三段式DTAPAM除Cu2+模型的P值均小于0.05,模型显着。经响应面优化后,低浓度段DTAPAM除Cu2+模型的最佳絮凝条件为:Cu2+初始浓度为15mg/L,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为1:6.7,水样初始pH值为6.0;中浓度段模型的最佳絮凝条件为:Cu2+初始浓度为25 mg/L,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为1:6.3,水样初始pH值为6.0;高浓度段模型最佳絮凝条件为:Cu2+初始浓度为150mg/L,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为1:7.5,水样初始pH值为4.0。(2)通过对比不同浓度段DTAPAM对Cu2+的去除性能发现,DTAPAM对高浓度段的Cu2+去除效果最好,对低浓度段的Cu2+去除效果最差,说明DTAPAM更适合处理高浓度含Cu2+废水。(3)不同浓度段的DTAPAM除Cu2+模型验证效果较好,当Cu2+初始浓度、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水样pH值分别变化时,其实测Cu2+的去除率和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4)体系中共存的无机阳离子(Na+、K+、Ca2+、Mg2+)和无机阴离子(Cl-、NO3-、SO42-)对不同浓度段的DTAPAM除Cu2+总体影响较小。当Cu2+去除率随Cu2+初始浓度或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变化时,无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均对其最高去除率影响较小,而对低去除率影响较大。(5)体系中共存的焦磷酸钠、柠檬酸钠、EDTA、浊度对DTAPAM除C u2+有一定的影响。当Cu2+初始浓度、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水样pH值分别变化时,焦磷酸钠均对DTAPAM除Cu2+起促进作用;柠檬酸钠、EDTA、浊度对DTAPAM除Cu2+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共存物质种类及浓度不同,其影响作用也不同。(6)体系中加入的无机阳离子、无机阴离子、有机配位剂及浊度对不同浓度段的DTAPAM除Cu2+模型影响不同,高浓度段验证误差基本分布在±5%以内,中浓度段验证误差大多数分布在±5%以内,低浓度段验证误差只有部分分布在±5%以内,其影响次序为:低浓度段>中浓度段>高浓度段。(7)当Cu2+初始浓度为25 mg/L、Cu2+初始浓度与DTAPAM投加量的比值为1:6.3,水样pH值为2.0~6.0时,DTAPAM对Cu2+去除率为82.34%~99.12%,对应螯合絮体DTAPAM-Cu的分形维数为1.4266~1.4575,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在其他影响条件下(焦磷酸钠、柠檬酸钠、EDTA、浊度)也有类似的规律。

叶刚[3](2020)在《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工程应用及智能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造纸工业作为国家工业基础原材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造纸废水因为有机污染物种类复杂、悬浮物含量高、化学需氧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成为工业水处理领域的重点与难点。随着造纸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迫在眉睫。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过硫酸盐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因为降解效率好且稳定、药剂成本低、易于贮存运输、操作简单、处理时间短等优点,具备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本文以造纸厂生化出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亚铁盐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中各项因素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完成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方案设计与调试运行工作。同时结合该处理系统人工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模糊BP神经网络的分析,完成对该处理过程智能加药系统的设计。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如下:(1)以某造纸厂生化出水为对象,采用亚铁盐活化过硫酸钠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实现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在室温下考察了初始p H、亚铁盐投加量、过硫酸钠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oly Aluminum Chloride,简称PAC)投加量等各项因素对CODCr降解率影响。实验表明,硫酸根自由在酸性至中性条件下皆可实现CODCr的有效降解;亚铁离子最佳投加量为0.6 g/L;考虑到降解效果和用药成本,过硫酸钠最佳投加量浓度为0.3 g/L;投加适量的絮凝剂PAC有助于离子沉淀,最佳PAC投加量为0.12 g/L。(2)完成3600 m3/d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生化出水的工程应用方案设计。调试运行后,出水CODCr、NH3-N、TN、TP等各项水质指标长期稳定达标,满足《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44—2008)中水污染排放限值的要求。本段工艺费用成本为1.30元/t,药剂成本为0.96元/t,所占比例为73.72%。(3)为满足排放水安全标准的更高要求,完成200 m3/d的过硫酸盐高级氧化+双膜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造纸生化出水中试规模的工程试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中试系统处理出水CODCr、NH3-N、TP水质指标优于GB3838-2002的IV类标准;TN、SS优于GB3544-2008的表2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各项水质指标皆优于GB/T19923-2005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的要求,可直接回用。本段工艺运行费用为4.39元/t,电费为2.76元/t,占比62.87%。(4)为解决人工控制投药过程中稳定性差,操作失误频发,加药量难以控制,避免药剂浪费,节约成本。利用实验室小试及工程现场采集的进水流量、进水CODCr、亚铁盐投加量、过硫酸钠投加量、PAC投加量、出水CODCr等各项数据。在Windows 10工作环境下,使用Matlab2016a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出水CODCr预测模型及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及Simulink仿真模型,实现对该加药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出水CODCr预测值与测量真实值之间相关性为0.9809,预测效果较好。

潘伟[4](2020)在《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沿海地区港口开发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海工建筑物的兴起对防波堤施工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选题以唐山港两个已建成防波堤为例,在充分考量海域自然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从堤型结构比选、主体材料确定、施工工艺改进三个方面对防波堤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首先,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堤身结构型式比选模型,在斜坡式、直立式、混合式3种施工方案作为备选前提下,确定了3个准则层、6个指标层,得出7个影响因子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排序,最终确定两防波堤均选用斜坡式堤型结构。其次,运用效用理论,在堤身主体材料为抛石、袋装砂、混凝土块3个备选方案中,拟合加权效用矩阵。利用多属性决策投影法,计算投影和相对贴进度。最终,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以0.3166的贴近度值获最优方案;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以0.0113的贴近度优势成为最优备择方案。再次,在两工程原始施工方案基础上,提出了防波堤施工过程中3种通用工艺优化方案,包括:增设典型试验段以找出合理施工参数并动态调整,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效率更高的动态测量,采用HSE管理体系适应最新的环保和安全要求。针对不同海域分别提出两种专用优化工艺。其中,针对曹妃甸港工程与危险化学品码头连接、理坡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提高安全等级、机械法和导轨法结合理坡的建议;针对京唐港工程沉降速率不均、沉降期长、前期容易失稳的问题,提出加强沉降监测的建议,创新性地提出“优先搭设护坡形成局部抛高护体,分层铺设袋装砂,护坡和铺设流水施工”的尝试。本研究将比选模型运用到防波堤堤型设计和主材选择上,并探索先进的防波堤施工工艺,为原方案不尽完善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后续防波堤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图7幅;表20个;参52篇。

丁偌楠[5](2020)在《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控制是当前我国碧水保卫战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农家乐污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家乐旅游起源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一种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吸引了大量城镇居民,在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农家乐分散分布,游客吃喝游玩产生大量污水无法统一收集处理,污水处理难度较大。然而目前,有关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的调查研究及处理工艺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摸清农家乐污水排放的基本特征和针对农家乐生活污水开发处理工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四川省农家乐为代表,对15个城市280家农家乐污水排放特性开展问卷调查,对其中25个农家乐污水进行水质监测,并以1个花园餐厅为模型完成了1年污水水质监测;以花园餐厅污水为模型,研究“调节池+隔油池+净化槽+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家乐污水。研究为农家乐污水的排放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工艺参考,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查明了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的基本特征,建立了农家乐污水排放量的预测模型。整体上污水直排比例较高,排放水量较大,污水水质差且浮动大。5.3%的农家乐厕所污水直排,25.3%的农家乐直接排放餐厨废水。年均污水排放量248万升,平均污水排放量与经营收入之比为9.24升/元。根据农家乐污水排放量与经营收入的相关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农家乐污水排放预测模型(火锅类:y=5.47x+24834;烧烤类:y=20.1x-136341;中餐类:y=11.3x-1847),对全面认知农家乐污水排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农家乐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TSS,10-2470mg/L)、总磷(TP,0.07-17.1mg/L)、化学需要量(COD,144-2580mg/L)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3.5-411mg/L),秋冬季较春夏季污染更严重。(2)“调节池+隔油池+净化槽+人工湿地”工艺对农家乐污水处理效果显着。净化槽是处理分散型生活污水的经典利器,研究表明“调节池+隔油池+净化槽”工艺对农家乐污水中COD和氨氮处理效率较好,最高去除率分别可达81%和68%,但对TP的去除不及50%。为达到农家乐污水的高效处理,在净化槽出水处接入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TP和COD的深度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63%和86%,且出水水质稳定,均可达到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626-2019)中二级排放标准和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徐光启[6](2020)在《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与工程绩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世纪以来,河流污染随着迅速发展的工业日益严重,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城市河流的污染还会影响到世界人民机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河流污染问题,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研究,投入了大量经费,例如:在河流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与技术示范工程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存在些许不足,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种类繁多缺乏系统梳理;示范工程数量不断增加,但缺乏工程后的绩效评估。针对这两方面问题,本文依托国家水专项课题“辽河流域典型优控单元污染治理模式与工程应用课题”子课题“城市重污染河流水污染治理模式构建与工程应用(2018ZX07601-002)”,系统开展了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收集整理和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通过查阅国家“十一五”以来国家水专项相关资料以及大量城市河流治理技术相关文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与应用情况。从城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城市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处置技术、城郊无管网地区污水处理技术、城市管网优化技术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技术五个方面出发,总计整理28项相关技术。对每一项技术,都从技术特点与技术原理、技术的创新点两大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针对于工艺流程和创新点、基本原理和设计理念等方面进行着重阐述,并对进行技术就绪度评价,为之后河流治理工程治理技术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技术资料与依据。在全面了解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工程实施与治理技术特点,结合对国内外工程绩效评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绩效评估问题,在健康河流、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依托P-S-R模型,从工程实施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民生效益三方面出发,建立了包含25项具体评价指标、9个评价主题和3个子系统的工程绩效评估三级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绩效评估体系中各项指标权重;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确定了各项指标评价等级划分和评价标准。最终形成了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在盘锦市螃蟹沟示范河段进行治理工程绩效实证研究,结合实地考察、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文献查阅等方式获取示范河段治理工程相关指标数据,依托所建立的绩效评估体系,对示范河段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盘锦市螃蟹沟治理工程绩效水平良好(E=7.31)。

王军山[7](2019)在《腐殖酸提取及热解反应热性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预测资源总量达2.19万亿吨,约占全国预测煤炭资源总量的40.6%,主要以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等低阶煤为主。目前,新疆煤炭资源主要用于发电、气化、兰炭的生产等,资源浪费较大,生产附加值低,因此就地利用新疆低阶煤以生产高附加值、易储存运输的产品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空间,也是科学开发新疆煤炭资源的基础。本文以新疆哈密地区淖毛湖褐煤为研究对象,利用H2O2氧化-碱抽提法和碱-H2O2氧化法两种不同过氧化氢氧化法提取煤中的腐殖酸并对提取的腐殖酸进行了结构表征,对不同氧化方法及影响氧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煤/H2O2固液比、氧化时间、氧化温度分别作了考察,通过分析腐殖酸收率、结构特性、优化氧化方法和条件,探究如何提高产物收率,达到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目的。同时,对提取的腐殖酸、原煤、煤氧化残渣分别在450-650℃范围内进行了热解,初步探究其热解产物特性。通过不同氧化方法及各条件下的产物收率、结构表征、热解分析,结果如下:(1)用过氧化氢直接氧化哈密褐煤,即H2O2氧化-碱抽提法下提取腐殖酸过程中,在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煤/30%H2O2(W/V)比1/5、反应时间6小时、氧化温度60℃下,仍然不能将棕腐酸和黑腐酸较为彻底的提取出来,所得腐殖酸收率偏低,最高仅达到4.45%,其中棕腐酸收率最高为1.46%,黑腐酸收率最高为2.99%。(2)在碱性环境中用过氧化氢氧化哈密褐煤,即碱-H2O2氧化法下提取腐殖酸过程中,确定了提取煤中腐殖酸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煤/30%H2O2(W/V)比1/3,反应时间6小时,氧化温度60℃,此时,腐殖酸收率最高可达59.78%,其中棕腐酸收率高达18.19%,黑腐酸收率高达41.59%。(3)经腐殖酸产物结构表征分析,氧化哈密褐煤所得的腐殖酸产物中含有芳香结构及碳碳双键结构,主要存在1-4环的芳香结构,而高度共轭的芳香结构较少。其中棕腐酸产物中所含芳香结构键型较多,在波长410 nm处有强烈吸收峰,主要为四环芳香结构,同时有少量三环及五环芳香结构;黑腐酸产物中含碳碳双键结构较多,在波长325 nm处吸收较强,波长340-400 nm范围内有不太明显的肩峰,主要为二环芳香结构,同时有少量一环及三环芳香结构。(4)在对腐殖酸、原煤、煤氧化残渣的热解分析中,得出原煤经初步氧化解聚,提取分子量较小物质-腐殖酸再进行热解,可提高热解产物中焦油的转化率,且腐殖酸相较原煤和煤氧化残渣更容易热解。在热解温度500℃时,黑腐酸和棕腐酸热解产物中焦油的收率最高达22.26%和12.73%,在热解温度600℃时,原煤和煤氧化残渣热解产物中焦油的收率最高达14.13%和11.74%,黑腐酸热解产物中焦油的收率明显高于原煤、煤氧化残渣和棕腐酸。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碱-H2O2氧化法是提取腐殖酸非常好的方法,使煤能够充分的氧化;腐殖酸热解后焦油收率增加,即原煤经氧化为分子量较小物质后再热解,可明显提高焦油的收率。

王志鹏[8](2019)在《NOx和SO2在Ca(OH)2表面脱除机理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低温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是在半干法脱硫基础上,实现NOx和SO2的协同脱除,为此需要详细研究NOx、SO2在Ca(OH)2等吸收剂表面的脱除反应路径且要提高协同脱除效率,以此为背景本文研究了NOx、SO2协同脱除过程气固反应机制。首先通过原位漫反射装置测定Ca(OH)2和NOx、SO2反应的产物的光谱,分析产物成分和结构;其次用固定床实验平台研究了协同脱除效率,反应物和产物生成和消耗比例,研究温度、O2等的影响,通过间歇性通断气相反应物,研究NOx/SO2和Ca(OH)2反应过程,本文提出了详细的气相转化反应路径,从气固反应的角度角度解释反应机理;然后建立了固定床脱硫脱硝的反应模型,拟合了实验数据,获得了扩散系数、反应速率常数、衰减因子等参数,验证了反应机理,用DFT计算从微观角度解释了NOx和SO2协同脱除机理;最后通过工业化试验和应用验证了协同脱除新工艺。本文发现NO2的脱除是两个NO2先发生歧化反应,然后再和Ca(OH)2发生酸碱反应生成产物,反应前期生成Ca(NO2)(NO3),随后被NO2氧化成Ca(NO3)2。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结构经历了表面桥式硝酸盐→双齿硝酸盐→单齿硝酸盐→体相硝酸盐的变化。NO2的反应级数约等于2,NO2的脱除分两部分,N2O4反应以及两个NO2的反应。NO2能氧化Ca(NO2)2,但却很难氧化Ca SO3。NO和Ca(OH)2反应弱,产物为亚硝酸-硝基物种以及硝酸盐物种。NOx、SO2在Ca(OH)2表面协同脱除时,产物主要是Ca(NO3)2和Ca SO4,从反应物到终产物之间存在硫和氮的含氧酸盐的多分子的活性中间体,中间体分解生成终产物。1000~850cm-1之间的红外光谱先快速上升然后下降,即Ca SO3会部分的被氧化。NO和NO2可形成协同脱除。无O2时NO2和SO2协同脱除时,NO2转化成NO。O2对Ca(OH)2和SO2反应生成Ca SO3的过程无影响,但有O2时反应生成了更多的Ca SO4。Ca(NO2)2和SO2反应产物是Ca S2O6。SO2脱除过程中能同时脱除NO,1分子的NO和1分子的SO2结合。SO2或NO2时“倒扣”着吸附在Ca2+位上时,和Ca2+相邻的O2-位能协同吸附NO2或NO。在模型研究方面,提出了成核膨胀共模型用于修正反应面积,可以更好拟合有扩散影响的实验数据。本文提出了分段协同脱除工艺,形成高SO2区域,实现了SO2和NOx的高效协同脱除,形成了基于半干法的同时脱硫脱硝新工艺。

郑国权[9](2019)在《轧钢浊环系统运行设计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轧钢浊环系统是轧钢水处理循环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轧钢浊环系统中悬浮物和油浓度较高,系统循环用水量大,浊环系统污水处理工艺相对复杂、运行中使用的机电设备数量多,能耗很大。浊环系统水质是否达标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产品质量,尤其是近年来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日趋变小,国家对钢铁生产企业污染排放管理日趋严格,因此在对浊环系统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在保证处理后污水满足水质标准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寻求降低运行成本和能耗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热轧卷板生产线浊环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工程现状对运行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以提高浊环系统处理后水质并降低运行设备的能耗。热轧污水处理旋流沉淀池运行中经常因吸水井内氧化铁皮的沉积量过大而被迫停产检修,本文通过对原冲渣泵组优化改造增加了反冲洗功能,将吸水井内氧化铁皮的沉积量由原每月300mm降低到每月100mm以内,减少了清淤的工作量和成本,提高了提升泵组的运行寿命。稀土磁盘净化处理设备原设计中未考虑北方寒冷地区冬季运行和检修的需求,冬季运行中冻结、压辊损坏等问题突出,本文通过接入蒸汽外加热源和保温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设备冬季运行防冻问题。浊环低压泵组原设计选型设备与管道特性曲线严重不匹配,能耗损失大,本文通过更换新型节能泵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絮凝沉淀效果直接影响浊环污水处理后出水水质,本文通过对运行水质的检测及多种絮凝剂沉淀效果的对比,调整了系统中投加絮凝剂等药剂的品种,提高了旋流沉淀池和稀土磁盘设备出水水质,使处理后出水中悬浮物低于30mg/L、油含量低于5mg/L。浊环冷却塔风机设备原设计为远程控制,但因人为操作因素导致风机运行数量与水温经常不匹配,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浪费,本文通过采用冷水池水温与运行风机联动控制的方式有效降低了运行能耗。浊环高压供水泵组生产中流量波动很大,水泵设备长期运行易产生汽蚀加速损坏或因系统超压工作造成泄漏,本文通过对泵组进行高压变频改造实现系统设备运行状态与轧线使用点需求压力同步调整变化,提高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对热轧浊环系统进行提质增效优化改造,不但提高了系统循环水质、降低了系统运行能耗,也为工业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王泽[10](2019)在《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水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楼林宇的建造、不透水地面的增加削减了城市的降雨入渗量和河塘水体的调蓄能力,城市愈发难以抵御洪水侵害;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经济发展使得城市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加重了河流水体的污染;城市中河道湖泊等湿地逐渐流失,河网水系趋于破碎化,水生态系统日益脆弱,不能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如今,城市中频发的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态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关于城市水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以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为研究区域,梳理分析得出城区存在的三个主要水问题:核心区的排涝问题、水污染治理问题以及水生态的保护修复问题。并通过系统研究,提出了相应水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成果总结如下:(1)规划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排涝泵站的建设,优化比选泵站选型方案并提出合理的运行意见,以保障城区水安全。通过软件HEC-RAS,基于非恒定流基本原理,采用河道-泵站统一建模,推求不同型号、台数水泵运行下河道的最高水面线,并与河道的控制水位进行比较,比选得出了 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下最优泵站规划方案;甄别河道易发生内涝危险的河段位置以及发生时段,提出汛期泵站运行监控意见;模拟不同重现期下规划泵站的运行效果,制定区域遭遇50年一遇降雨的河道预排方案和遭遇5年一遇降雨的泵站机组合理运行方案。(2)科学评价并合理分析生态科技新城的地表水质情况,综合污染物成因来源提出控污措施,以改善城区水污染。调查监测生态科技新城内河流水质,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价,计算点、面源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参数COD、BOD5和氨氮的入河污染物量,探讨分析区域的水污染成因。根据成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对点、面源污染源头采取截污削减措施,综合治理水污染,确保优良水质。(3)结合生态科技新城水生态保护区现状,因地制宜地选用修复对策,以恢复重塑城区水生态健康。分析区域的水生态修复目标和理念,提出具体的水生态保护策略和工程修复措施。其中包括湿地保育策略、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实施清水活水工程、规划都市生态景观河道以及提倡低影响开发建设,在维护区域水生态健康的同时也为其它城市提供参考。

二、材料污染量少产品达标数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材料污染量少产品达标数多(论文提纲范文)

(1)化工园区废水中1,2-二氯乙烷去除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化工废水
        2.1.1 化工废水概述
        2.1.2 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2.2 氯代烃类污染物的危害和处理技术
        2.2.1 氯代烃类污染物的危害
        2.2.2 氯代烃类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2.3 典型氯代烃类污染物1,2-二氯乙烷的危害和处理技术
        2.3.1 我国1,2-二氯乙烷的污染现状
        2.3.2 1,2-二氯乙烷的危害
        2.3.3 1,2-二氯乙烷的处理技术
    2.4 活性污泥法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2.4.1 生物处理技术特征
        2.4.2 生物处理技术应用
        2.4.3 高通量测序技术
    2.5 芬顿氧化法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2.5.1 芬顿反应原理
        2.5.2 芬顿反应分类
        2.5.3 芬顿反应应用
第3章 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与装置
    3.3 分析方法
        3.3.1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3.3.2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
        3.3.3 pH值的测定
        3.3.4 过氧化氢浓度的测定
        3.3.5 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3.3.6 1,2-二氯乙烷浓度的测定
        3.3.7 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测定
        3.3.8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测定
第4章 1,2-二氯乙烷毒性及生物降解可行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高浓度1,2-二氯乙烷溶液配制方法
        4.2.2 活性污泥耗氧抑制实验方法
        4.2.3 硝化抑制实验方法
        4.2.4 反硝化抑制实验方法
        4.2.5 活性污泥生物降解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污泥耗氧抑制实验
        4.3.2 硝化抑制实验
        4.3.3 反硝化抑制实验
        4.3.4 活性污泥生物降解实验
    4.4 小结
第5章 1,2-二氯乙烷降解污泥强化培养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1,2-二氯乙烷降解污泥强化培养方法
        5.2.2 1,2-二氯乙烷去除方式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活性污泥对1,2-二氯乙烷降解效能的变化
        5.3.2 活性污泥对COD和TOC降解效能的变化
        5.3.3 活性污泥性能指标的变化
        5.3.4 活性污泥微生物形态的变化
        5.3.5 1,2-二氯乙烷去除方式研究
        5.3.6 驯化污泥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
    6.3 结果与讨论
        6.3.1 OTU划分和分类鉴定结果统计
        6.3.2 物种组成热图分析
        6.3.3 α-指数分析
        6.3.4 Rank-abundance曲线
        6.3.5 主坐标(PCoA)分析
        6.3.6 主成分(PCA)分析
        6.3.7 微生物门水平物种组成分析
        6.3.8 微生物属水平物种组成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芬顿氧化法降解1,2-二氯乙烷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内容
        7.2.1 芬顿氧化实验方法
        7.2.2 自由基捕获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H_2O_2初始浓度对1,2-二氯乙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7.3.2 Fe~(2+)初始投加量对1,2-二氯乙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7.3.3 初始pH值对1,2-二氯乙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7.3.4 自由基捕获实验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除铜响应面优化与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铜废水概况
        1.1.1 含铜废水的来源
        1.1.2 含铜废水的危害
    1.2 含铜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化学法
        1.2.2 物理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3 水处理絮凝剂概况
        1.3.1 无机絮凝剂
        1.3.2 有机絮凝剂
        1.3.3 复合絮凝剂
    1.4 论文相关理论
        1.4.1 絮凝机理
        1.4.2 分形理论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6.1 论文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1.7 论文创新点
2 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除Cu~(2+)的响应面模型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DTAPAM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响应面结果方差分析
        2.3.2 响应面结果交互作用分析
        2.3.3 最佳絮凝条件的确定与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无机阳离子对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去除Cu~(2+)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的影响
        3.3.2 K~+的影响
        3.3.3 Ca~(2+)的影响
        3.3.4 Mg~(2+)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无机阴离子对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去除Cu~(2+)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l~-的影响
        4.3.2 NO_3~-的影响
        4.3.3 SO_4~(2-)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有机配位剂和浊度对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去除Cu~(2+)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焦磷酸钠的影响
        5.3.2 柠檬酸钠的影响
        5.3.3 EDTA的影响
        5.3.4 浊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絮体分形维数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H值的影响
        6.3.2 焦磷酸钠的影响
        6.3.3 柠檬酸钠的影响
        6.3.4 EDTA的影响
        6.3.5 浊度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工程应用及智能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造纸工业污染现状
    1.2 造纸废水水质特征及处理方法
        1.2.1 造纸废水来源及特点
        1.2.2 造纸废水常规处理方法
        1.2.3 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1.3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
        1.3.1 过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的活化方法
        1.3.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的应用
    1.4 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化控制研究概况
        1.4.1 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化控制研究的意义
        1.4.2 废水处理过程智能化控制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技术路线
        1.5.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1.5.4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生化出水的研究
    2.1 造纸废水的来源及水质指标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分析方法
        2.3.1 化学需氧量COD_(Cr)
        2.3.2 Fe~(2+)浓度的测定
        2.3.3 过硫酸钠浓度的测定
    2.4 实验步骤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PS氧化体系下p H值对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2.5.2 PS氧化体系下Fe~(2+)投加量对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2.5.3 PS氧化体系下Na_2S_2O_8 投加量对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2.5.4 混凝剂(PAC)投加量对PS氧化体系下COD_(Cr)降解率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S高级氧化技术工程应用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主要技术规范与标准
    3.3 工程设计要点及主要设计参数
        3.3.1 设计水量
        3.3.2 设计进水水质
        3.3.3 设计出水水质
        3.3.4 造纸废水处理工程升级改造系统设计
    3.4 调试与运行方案
        3.4.1 运行调试过程与步骤
        3.4.2 运行管理注意事项
    3.5 运行情况分析
        3.5.1 运行水质结果分析
        3.5.2 升级改造工艺的技术特点
        3.5.3 升级改造系统工程现场图
        3.5.4 升级改造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S高级氧化+双膜法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造纸生化出水的中试研究
    4.1 中试系统水质水量分析
    4.2 中试废水处理系统工艺
        4.2.1 中试废水处理系统工艺选择
        4.2.2 中试废水处理系统工艺特点
    4.3 中试系统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4.3.1 PS高级氧化处理单元
        4.3.2 双膜处理单元
    4.4 中试研究运行结果
        4.4.1 中试系统对COD_(Cr)、NH_3-N、TN、TP的去除效果
        4.4.2 中试系统对电导率的去除效果
        4.4.3 中试系统现场图
        4.4.4 中试系统运行费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BP神经网络的废水高级氧化处理的智能加药系统
    5.1 本章基本理论概述
        5.1.1 主元分析法
        5.1.2 BP神经网络算法
        5.1.3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5.2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出水COD_(Cr)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数据选取及预处理
        5.2.2 建模基本过程及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设定
        5.2.3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及运行结果与分析
    5.3 PS高级氧化技术智能加药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5.3.1 PS高级氧化智能加药控制系统的描述
        5.3.2 模糊控制器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参数的选择与设定
        5.3.3 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津港北防波堤
        1.2.2 烟台港东防波堤
        1.2.3 日本釜石港梯形沉箱防波堤
        1.2.4 印尼Adipala防波堤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唐山港海域情况及工程设计要求
    2.1 曹妃甸港海域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情况
        2.1.3 水文情况
        2.1.4 工程地质
        2.1.5 地震
    2.2 京唐港海域自然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象条件
        2.2.3 水文情况
        2.2.4 工程地质
        2.2.5 地震情况
    2.3 曹妃甸港和京唐港海域人文条件
        2.3.1 港口经济发展情况
        2.3.2 港口区域优势和开发前景
    2.4 曹妃甸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2.4.1 设计原则
        2.4.2 设计标准选择
    2.5 京唐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2.5.1 设计原则
        2.5.2 设计标准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波堤结构型式比选
    3.1 防波堤结构型式
        3.1.1 斜坡式防波堤
        3.1.2 直立式防波堤
        3.1.3 混合式防波堤
        3.1.4 特殊式防波堤
    3.2 建立比选模型
        3.2.1 比选要求
        3.2.2 模型概述
    3.3 对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案例结构型式进行比选
        3.3.1 构建影响因素结构
        3.3.2 构建因素权重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3.3 构建方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3.4 层次总排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波堤堤身主体材料比选
    4.1 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常用材料
        4.1.1 抛石防波堤
        4.1.2 袋装砂防波堤
        4.1.3 混凝土块防波堤
        4.1.4 沉箱防波堤
    4.2 建立比选模型
        4.2.1 比选要求
        4.2.2 效用理论概述
        4.2.3 多属性决策投影法概述
        4.2.4 模型比选流程
    4.3 对曹妃甸港、京唐港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材料进行比选
        4.3.1 两案例海域情况分析
        4.3.2 比选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工工艺控制与改进
    5.1 原施工流程和重点施工工艺
        5.1.1 曹妃甸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5.1.2 京唐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5.2 施工工艺优化方案
        5.2.1 两工程通用优化方案
        5.2.2 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5.2.3 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家乐污水
        1.1.1 我国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1.1.2 我国农家乐生活污水的背景和现状
        1.1.3 四川省农家乐生活污水特点
    1.2 国内外对农家乐污水的主要处理技术与工艺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电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2.4 其他新型组合处理工艺
    1.3 日本净化槽技术的工艺历史及应用研究
        1.3.1 净化槽在日本的起源与发展
        1.3.2 净化槽技术处理机理与工艺特点
        1.3.3 净化槽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农家乐样本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问卷设计与调查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农家乐基本信息
        2.2.2 农家乐经营现状与计划
        2.2.3 农家乐油水使用情况
        2.2.4 农家乐泔水、厕所污水和餐厨废水的排放情况
        2.2.5 农家乐经营者对排水现状的认知
3 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3 水样采集
        3.1.4 水质监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四川农家乐污水排放方式特征
        3.2.2 四川农家乐污水水量排放特征
        3.2.3 四川农家乐污水的水质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净化槽技术处理农家乐污水的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水
        4.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3 实验装置与工艺
        4.1.4 实验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DCX-40 净化槽对农家乐污水的处理效率
        4.2.2 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农家乐污水的工艺研究
        4.2.3 农家乐污水建议处理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与工程绩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国内外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河流治理绩效评估发展现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
    2.1 城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
        2.1.1 A~2O工艺优化与强化脱氮技术
        2.1.2 MBR强化脱氮除磷技术
        2.1.3 城市污水厂A~2/O工艺功能提升“精细化”调控技术
        2.1.4 氧化沟工艺污水厂功能提升调控技术
        2.1.5 低碳源进水水质氧化沟处理工艺的升级改造工艺技术
        2.1.6 基于CMAS工艺的AA-MBBR提标改造技术
        2.1.7 微絮凝-砂滤深度处理工艺优化与自动加药系统
        2.1.8 基于高效功能性悬浮生物载体的应用技术
        2.1.9 絮凝旋流沉淀尾水深度处理技术
        2.1.10 添加水生植物生物质炭-发酵液的人工湿地强化净化技术
    2.2 城市河道污染底泥处理处置技术
        2.2.1 底泥环保疏浚技术
        2.2.2 底泥多目标疏浚技术
        2.2.3 高效污泥转盘干化技术与设备
        2.2.4 污泥底泥联合高温烧结制备陶粒技术
    2.3 城郊无管网地区污水处理技术
        2.3.1 利用地形势能的小型污水处理曝气设备成套化技术
        2.3.2 村镇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集成技术
        2.3.3 恒水位SBR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2.3.4 FMBR兼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2.3.5 农村生活污水营养供体利用型处理技术
        2.3.6 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
        2.3.7 人工快渗一体化净化技术
    2.4 城市管网优化技术
        2.4.1 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水管网混接识别与改造技术
        2.4.2 合流管网的源-流-汇综合降污集成技术
        2.4.3 老城区滨河带适宜性真空截污技术
        2.4.4 雨水径流时空分质收集处理技术
    2.5 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技术
        2.5.1 强去除型人工湿地构建与硬质河道水污染净化集成技术
        2.5.2 中小河流河道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集成技术
        2.5.3 河湖富营养化水体多功能除藻技术
    2.6 技术就绪度评价
    2.7 本章小结
3 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绩效评估指标筛选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系统性原则
        3.1.3 操作性原则
        3.1.4 推广性原则
    3.2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城市生态学理论
        3.2.3 河流健康理论
        3.2.4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3.3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3.3.2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指标选择
        3.3.3 绩效评估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工程绩效评估体系
    4.1 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4.1.1 建立评估分析的层次结构
        4.1.2 建立因素判断矩阵
        4.1.3 计算对目标的权向量
        4.1.4 一致性检验
        4.1.5 绩效评估指标权重与综合评估模型
    4.2 绩效评估指数分级与评价标准
        4.2.1 绩效评估指数分级
        4.2.2 绩效评估综合指数分级与评价标准
    4.3 本章小结
5 盘锦市PX河治理工程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水系组成
        5.1.2 气候特征
    5.2 工程实施方案
        5.2.1 控源截污工程
        5.2.2 内源治理工程
        5.2.3 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5.2.4 生态修复与生态净化工程
    5.3 示范河段污染治理工程绩效评估
        5.3.1 评估指标数据的获取
        5.3.2 评价指标分级赋值
        5.3.3 工程绩效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腐殖酸提取及热解反应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煤资源特点及研究背景
    1.2 新疆哈密煤的结构特性及利用现状
    1.3 腐殖酸
        1.3.1 腐殖酸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1.3.2 腐殖酸的应用
        1.3.3 腐殖酸的制取
        1.3.4 腐殖酸的热解
    1.4 煤氧化制腐殖酸的主要方法及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_2O_2 氧化-碱抽提法
        2.3.2 碱-H_2O_2 氧化法
        2.3.3 腐殖酸热解
        2.3.4 原煤、煤氧化残渣热解
    2.4 相关公式
        2.4.1 腐殖酸收率计算方法
        2.4.2 热解产物收率的计算
    2.5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CHNS)
第三章 H_2O_2 氧化哈密褐煤促进腐殖酸收率的研究
    3.1 H_2O_2 氧化-碱抽提法下收率的研究
        3.1.1 煤/30%H_2O_2(W/V)比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1.2 反应时长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1.3 氧化温度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2 碱-H_2O_2 氧化法下的收率研究
        3.2.1 煤/30%H_2O_2(W/V)比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2.2 反应时长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2.3 氧化温度对酸不溶物(棕腐酸、黑腐酸)收率的影响
    3.3 两种方法下收率的对比
        3.3.1 棕腐酸收率对比
        3.3.2 黑腐酸收率对比
        3.3.3 HA(棕腐酸+黑腐酸)收率对比
        3.3.4 棕腐酸和黑腐酸收率关系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棕腐酸、黑腐酸的结构表征
    4.1 棕腐酸的红外光谱图像分析
    4.2 黑腐酸的红外光谱图像分析
    4.3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腐殖酸热解反应研究
    5.1 腐殖酸在不同温度下热解后产物的分析
        5.1.1 热解过程
        5.1.2 产物的含量测定
        5.1.3 腐殖酸热重分析
        5.1.4 固、液相热解产物分析
        5.1.5 热解气分析
    5.2 原煤在不同温度下热解后产物的分析
        5.2.1 原煤热重分析
        5.2.2 固、液相热解产物分析
        5.2.3 热解气分析
    5.3 煤氧化残渣在不同温度下热解后产物的分析
        5.3.1 固、液相热解产物分析
        5.3.2 热解气分析
    5.4 三种不同物质热解产物的对比
        5.4.1 热重分析对比
        5.4.2 固、液热解产物对比
        5.4.3 热解气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NOx和SO2在Ca(OH)2表面脱除机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燃煤烟气排放现状
        1.1.2 非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1.1.3 联合脱除技术
    1.2 SO_2和NO_x的异相反应问题
    1.3 Ca(OH)_2和NO_x及SO_2反应机理
        1.3.1 Ca(OH)_2和SO_2反应机理
        1.3.2 NO_x的脱除反应机理
        1.3.3 SO_2和NO_x协同脱除机理
        1.3.4 水蒸气在脱硫脱硝中的作用
        1.3.5 溶液中SO_2和NO_x脱除机理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原位漫反射红外装置
        2.2.1 原位漫反射红外原理
        2.2.2 原位漫反射红外实验装置
    2.3 固定床反应装置
    2.4 表征和分析手段
    2.5 其他实验手段
第3章 Ca(OH)_2脱除NO_x和SO_2反应产物研究
    3.1 引言
    3.2 Ca(OH)_2等化合物和脱硫脱硝产物光谱
        3.2.1 Ca(OH)_2等的红外光谱
        3.2.2 产物的红外光谱
    3.3 Ca(OH)_2单独脱除SO_2或NO_x反应产物研究
        3.3.1 Ca(OH)_2脱除SO_2
        3.3.2 Ca(OH)_2脱除NO_2
        3.3.3 Ca(OH)_2脱除NO
    3.4 Ca(OH)_2等同时脱除SO_2和NO_x反应产物研究
        3.4.1 Ca(OH)_2脱除SO_2和NO_2
        3.4.2 Ca(OH)_2脱除SO_2和NO
        3.4.3 Na OH脱除SO_2和NO
        3.4.4 SO_2和NO_x同时脱除过程中Ca SO_3氧化问题
        3.4.5 Ca(OH)_2和SO_2、NO_x反应时Ca SO_4的生成
    3.5 Ca SO_3、Ca(NO_2)_2等和NO_x、SO_2反应产物
        3.5.1 Ca(NO_2)_2和SO_2反应产物
        3.5.2 Ca(NO_2)_2和NO_2反应产物
        3.5.3 Ca SO_3和NO_2反应产物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Ca(OH)_2脱除NO_x和SO_2的反应机理
    4.1 研究思路和方法
    4.2 气-固反应条件下NO_2的脱除
        4.2.1 Ca(OH)_2脱除NO_2反应方程式
        4.2.2 Ca(OH)_2脱除NO_2反应级数
        4.2.3 NO对 NO_2脱除的影响
        4.2.4 NO_x在Ca(OH)_2表面表面反应路径
    4.3 气固反应条件下NO_2和SO_2共同脱除
        4.3.1 NO_2和SO_2脱除特性
        4.3.2 间歇性通断反应气体实验
        4.3.3 SO_2及O_2通入或切断的结果
        4.3.4 Ca(OH)_2和SO_2、NO_2反应路径分析
        4.3.5 以Ca(NO)_2为吸收剂的实验
    4.4 NO和 SO_2同时脱除特性研究
        4.4.1 NO和 SO_2同时脱除典型特征
        4.4.2 NO和 SO_2同时脱除的气相通断实验
        4.4.3 NO对 SO_2的影响
        4.4.4 SO_2和NO同时脱除小结
    4.5 NO_x和SO_2协同脱除微观机理
        4.5.1 CaO等表面的协同吸附NO_2概述
        4.5.2 CaO表面单独吸附NO_2或SO_2
        4.5.3 NO_2和SO_2在CaO等表面的协同吸附
        4.5.4 NO和 SO_2、NO_2在CaO表面协同吸附
    4.6 小结
第5章 NO_x和SO_2脱除的固定床模型研究
    5.1 前言
        5.1.1 气固反应概述
        5.1.2 脱除反应的不同阶段
        5.1.3 反应方程式与参数选择
        5.1.4 固定床实验模拟方法
    5.2 不考虑扩散过程的模拟
        5.2.1 表面吸附模型
        5.2.2 表面失活模型
    5.3 考虑扩散过程的模拟
        5.3.1 未反应核模型
        5.3.2 扩散修正的表面失活模型
        5.3.3 晶粒模型
    5.4 反应面积修正
        5.4.1 活性表面衰减因子
        5.4.2 未反应核模型反应面积修正
    5.5 NO_x脱除过程模拟
        5.5.1 NO_2脱除过程模拟
        5.5.2 NO脱除过程模拟
    5.6 小结
第6章 钙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应用
    6.1 前言
    6.2 钙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工业应用
        6.2.1 工艺流程
        6.2.2 技术应用
    6.3 钙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相关问题
        6.3.1 反应速度问题
        6.3.2 NO脱除的特征
        6.3.3 机理实验对工业应用的指导
    6.4 产物稳定性
    6.5 溶液中S和N的含氧酸盐的E-p H相图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NO_2~-、SO_4~(2-)、NO_2~-、NO_3~-
附录B 典型化合物的分峰表
附录C 光谱分峰方法
附录D 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
    D.1 光谱K-M函数和稀释浓度关系
    D.2 光谱K-M函数和稀释浓度关系
附录E 实验条件列表
附录F 表面N_xO_y的吸收峰位置
附录G DRIFT谱图
附录H 固定床模型涉及参数以及E-p H相图成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轧钢浊环系统运行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1.1 钢铁冶金污水的主要来源及分类
        1.1.2 热轧浊环污水的主要污染物
        1.1.3 热轧浊环污水的特点和危害
    1.2 国内外热轧浊环污水处理概况
        1.2.1 国外热轧卷板浊环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热轧卷板浊环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概况
        1.2.3 热轧卷板浊环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
        1.2.4 热轧浊环污水处理技术
    1.3 河北某钢铁公司1780mm热轧卷板厂水处理现状
        1.3.1 热轧卷板厂水处理系统的构成
        1.3.2 浊环水处理系统工艺
        1.3.3 浊环水处理系统工艺和设备的效果分析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对象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2 旋流沉淀池及设备优化
    2.1 旋流沉淀池主要设备构成
    2.2 设备运行中存在问题
    2.3 旋流沉淀池优化方案
    2.4 旋流沉淀池优化效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稀土磁盘、污泥处理设备及加压泵优化
    3.1 稀土磁盘、污泥处理设备构成及特点
    3.2 稀土磁盘、污泥处理设备及加压泵使用中存在问题
    3.3 设备优化改造实施方案
    3.4 实施改造后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药剂的选择及投药制度优化
    4.1 浊环系统水质检测
    4.2 浊环加药方案优化
        4.2.1 混凝剂选择试验
        4.2.2 助凝剂选择试验
        4.2.3 缓蚀阻垢剂试验
        4.2.4 浊环药剂投加
    4.3 优化药剂后水质检测
    4.4 本章小结
5 冷却塔及循环水泵的运行优化
    5.1 现场冷却塔及循环水泵设备
    5.2 冷却塔及循环水泵设备运行中问题
    5.3 对冷却塔及循环水泵设备改造优化方案
    5.4 对实施优化改进后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城市水安全研究现状
        1.2.2 城市水污染研究现状
        1.2.3 城市水生态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科技新城概况及存在水问题
    2.1 生态科技新城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系概况
        2.1.3 水文气象概况
    2.2 生态科技新城存在水问题
        2.2.1 核心区排涝问题
        2.2.2 区域水污染问题
        2.2.3 水生态保护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心区排涝规划
    3.1 治涝标准确定
    3.2 排涝水文计算
        3.2.1 设计暴雨计算
        3.2.2 产流计算
        3.2.3 汇流计算
    3.3 传统排涝泵站规划
        3.3.1 排涝模数确定
        3.3.2 机泵选型
    3.4 排涝泵站优化研究
        3.4.1 HEC-RAS软件简介及基本方程
        3.4.2 优化研究思路
        3.4.3 河道控制水位线确定
        3.4.4 河道模型建立
        3.4.5 排涝泵站方案比选
        3.4.6 汛期泵站的运行监控
        3.4.7 50年一遇降雨的泵站运行方案
        3.4.8 5年一遇降雨的泵站运行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污染评价与治理策略
    4.1 区域水体水质现状评价
        4.1.1 河流水质监测
        4.1.2 评价因子及标准
        4.1.3 水污染评价及问题分析
    4.2 入河污染物计算及成因分析
        4.2.1 工业用水污染
        4.2.2 生活用水污染
        4.2.3 面源污染
        4.2.4 入河污染量汇总
        4.2.5 污染物成因分析
    4.3 水污染综合治理措施
        4.3.1 点源污染治理措施
        4.3.2 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5.1 水生态功能区现状
        5.1.1 水源水质保护区
        5.1.2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
    5.2 水生态修复目标和理念
        5.2.1 水生态修复目标
        5.2.2 水生态修复基本理念
    5.3 湿地的生态保育策略
    5.4 水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5.4.1 水生态修复工艺技术
        5.4.2 清水活水工程
        5.4.3 生态景观河道规划
    5.5 提倡低影响开发模式
        5.5.1 低影响开发的内涵
        5.5.2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手段
        5.5.3 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材料污染量少产品达标数多(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工园区废水中1,2-二氯乙烷去除工艺研究[D]. 赵兰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除铜响应面优化与模型建立[D]. 严亚萍.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PS高级氧化技术深度处理造纸废水工程应用及智能化控制研究[D]. 叶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 潘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四川省农家乐污水排放特征及净化槽处理工艺研究[D]. 丁偌楠.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辽河流域城市重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与工程绩效评估[D]. 徐光启.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腐殖酸提取及热解反应热性研究[D]. 王军山.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8]NOx和SO2在Ca(OH)2表面脱除机理与应用研究[D]. 王志鹏. 清华大学, 2019(01)
  • [9]轧钢浊环系统运行设计优化研究[D]. 郑国权.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水问题研究[D]. 王泽. 扬州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材料污染更少,符合标准的产品更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