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温室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提高温室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一、提高温室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龙[1](2021)在《外施褪黑素促进苹果脱毒的技术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毒病害是制约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不同,植物一旦感染病毒病害,难以用其他方法治愈。栽培无毒苗是目前生产上防治病毒病害的有效方法。建立简易、高效的脱毒技术是培育和栽培无毒苗的必要条件。对苹果危害最大的潜隐病毒有三种,它们是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olorotic leafsopt virus,ACLS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和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ASPV不能侵染顶端分生组织,容易脱除,而ASGV能侵染顶端分生组织,难以脱除。褪黑素可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如干旱、低温、盐碱等)和生物胁迫(如真菌和细菌)的抗性,但在增强植物对病毒抗性和脱毒方面极少有报道。本研究旨在:(1)以模式植物为材料,研究外施褪黑素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抗性。通过病毒相对含量、防御基因表达量和抗病相关因子含量测定,初步探究外施褪黑素促进植物抗病毒的机理,并将获得的结果在苹果植株上验证;(2)测试外施褪黑素脱除苹果ASGV和ASPV的效果,通过测定抗病相关因子和病毒相对含量及病毒在茎尖的定位,揭示褪黑素促进病毒脱除的机理;(3)测试褪黑素介导植物增强对病毒抗性的关键因子(SA和NO)脱除ASGV和ASPV的效果,建立脱毒新方法。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普通烟草(N.tabac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模式植物为试材,研究了外施褪黑素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抗性的效应。心叶烟(N.glutinosa)根部外施褪黑素,增强了植株对TMV局部侵染的抗性,以100μM褪黑素施用两次效果最佳,枯斑抑制率达37.4%。RT-q PCR检测结果表明,番茄根部外施褪黑素后,PR1和PR5基因表达上调,TMV相对含量下降,以100μM褪黑素施用两次时效果最显着。Dot-ELISA对TMV的测定结果也验证了外施褪黑素降低TMV的含量。根部外施褪黑素促进了番茄带毒植株中水杨酸(SA)和一氧化氮(NO)的积累,但对H2O2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外施NO供体硝普钠(SNP)和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可以上调PR1和PR5的表达,降低带毒植株中的病毒浓度。外施一氧化氮抑制剂c PTIO,明显降低褪黑素诱导的对TMV的抗性。以转水杨酸羟化酶基因(nah G)的普通烟草(N.tabacum cv.Xanthi-nn)为材料,接种TMV后发现,nah G烟草更易感病,接种3天后病毒浓度为野生型烟草的3倍,外施100μM褪黑素对nah G烟草的TMV相对浓度没有明显影响。以上研究表明,褪黑素介导的TMV抗性很可能依赖于NO和SA途径。(2)以单感ASGV的‘Gala’苹果试管苗为材料,培养在添加0-20μM褪黑素的增殖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10-20μM褪黑素明显促进茎的增殖,10-15μM褪黑素明显促进茎的伸长。外施褪黑素明显提高试管苗内源吲哚乙酸(IAA)含量,以15μM褪黑素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在含有15μM褪黑素的增殖培养基培养4周后,取0.5 mm带有2片叶原基的茎尖进行培养,茎尖培养的成活率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再生率由对照组的47%提高至85%,脱毒率由对照组的0%提高到95%。外施15μM褪黑素明显促进试管苗内源SA和NO积累。RT-q PCR对病毒的定量检测表明,褪黑素处理显着降低带毒植株的病毒含量,病毒相对浓度下降约60%。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病毒定位研究发现,褪黑素处理抑制ASGV在茎尖的转运,扩大茎尖的无毒区。(3)以复合感染ASGV和ASPV的‘Gala’苹果试管苗为材料,取叶片外殖体培养在含有0-30μM褪黑素的再生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从不定芽取茎尖(0.3-0.5 mm、带2-3个叶原基)培养获得完整试管苗。结果表明,再生培养基中添加15-30μM褪黑素明显提高叶片不定芽再生力。对照组的不定芽发生率和不定芽数分别为81.6%和3.9。15μM和30μM褪黑素处理的不定芽发生率和不定芽数分别为100%和5.8与5.2,显着高于对照组。再生培养基中添加褪黑素(15-30μM)能提高茎尖的再生率及脱毒率,以15μM褪黑素处理对ASGV和ASPV脱毒率最高,分别达到53%和100%。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病毒定位研究发现,外施褪黑素扩大茎尖的无毒区,促进茎尖培养脱除病毒。(4)以复合感染ASGV和ASPV的‘Gala’苹果试管苗为材料,培养在添加了SA和NO供体硝普钠(SNP)的培养基培养4周后,取茎尖(0.3-0.5mm、带2-3个叶原基)培养获得完整试管苗。结果表明,低浓度的SA(10μM)与SNP(10μM和50μM)对试管苗的伸长和增殖无显着影响,高浓度SA(100μM)与SNP(70μM)明显抑制试管苗的生长,但明显提高ASGV和ASPV的脱毒率。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外施褪黑素能明显提高植物对TMV的抗性。外施褪黑素、SA及NO供体硝普钠(SNP)能有效脱除ASGV和ASPV,并初步揭示了外施褪黑素提高脱毒率的机理。本研究为植物脱毒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

沈光[2](2021)在《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橡胶草(Taraxacum kok-saghyz Rodin)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中含有2.89~27.89%的天然橡胶和25~40%的菊糖,还可作为模式植物研究天然橡胶合成机制,具有重要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其良好的商业化前景,美国、欧洲和中国纷纷成立了橡胶草产业联盟推进其产业化进程,解决本国天然橡胶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本研究主要以橡胶草优良品系K445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它的繁育技术和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结果如下:1、高效繁育技术:(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高锰酸钾浓度、浸泡时间和温度对橡胶草种子萌发率、萌发整齐度、萌发指数等的影响,揭示了温度是影响橡胶草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发现了新的橡胶草种子萌发技术:即橡胶草种子浸泡在0.7%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时间为2h,处理温度为23℃。(2)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消毒时间、激素种类和浓度对橡胶草组织诱导率和生根率的影响,建立了高效的橡胶草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体系:即用0.1%氯化汞消毒叶片6 min,然后在MS+2.0 mg·L-16-BA+1.0 mg·L-12,4-D培养基中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在MS+2.0 mg·L-16-BA+0.1 mg·L-1NAA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分化,在1/2MS+0.2mg·L-1NAA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生根率为93.3%。(3)在建立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基础之上,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养分水平、渗透性化合物种类和生长抑制剂种类对橡胶草种质离体保存的影响,形成了橡胶草种质离体保存技术:在基本培养基降至1/2MS培养基中添加30 mg·L-1甘露醇和2.0 mg·L-1脱落酸,橡胶草组培苗保存期限可达10个月,恢复生长好。2、栽培技术:(1)通过盆栽单因素试验,使用方差分析和趋势分析研究了不同灌溉频率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发现了橡胶草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8.0%,并明确了土壤含水量与橡胶草产量的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从22.8%增加到38.9%时,橡胶草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立方多项式方程;橡胶草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立方多项式方程。(2)通过田间单因素试验设计,利用方差分析和趋势分析法研究了氮、钾、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了橡胶草当地的适宜施量为:尿素107.2 g·m-2,过磷酸钙43.4 g·m-2,氯化钾10.5 g·m-2。发现了(A)氮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关系为:当施氮基肥从0增加到107.2 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B)发现了磷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当施磷基肥从0增加到10.5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C)发现了钾基肥与橡胶草产量关系为:当施钾基肥从0增加到35.3 g·m-2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平方多项式方程,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线性方程。(3)通过大田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推荐橡胶草栽培密度为20×20 cm,此时橡胶产量最高;并发现了栽培密度与橡胶草产量的关系为:当栽培密度从9.9株/m2增加到53.8株/m2时,橡胶产量变化显着符合线性模型,总糖产量变化显着符合线性模型。(4)通过大田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橡胶草叶片生物量和产量在不同土壤pH环境下的响应,确定了适宜橡胶草生长的土壤pH,推荐土壤pH为8.3,此时橡胶产量最高;并发现了土壤pH与橡胶草产量之间的关系:当土壤pH从6.8提高到8.3时,橡胶产量变化趋势显着平方多项式方程,当总糖产量变化趋势显着符合平方多项式方程。3、橡胶草生物量估计与栽培技术优化:(1)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了橡胶草叶片生物量与叶片长度和宽度之间的估计模型:即,LB=11.8334.465*L+23.5*W+0.004*L*W+49.945*L0.5-115.611*W0.5+0.011*L2-0.219*W2,其中LB为叶片生物量(干重,mg),L为叶片长度(mm),W为叶片宽度(mm),模型最少采样数量为15个叶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2)根生物量估计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发现了根生物量与分根数、茎直径、叶簇数、叶片干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橡胶草根生物量估计模型;即RD=-0.902+1.316LD-2+0.139SD-0.049LN,式中RD为根生物量(g),LD为叶片干重(g),LN为叶簇数,SD为茎直径(cm)。(3)在前面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橡胶草叶片生物量、根生物量、橡胶产量和总糖产量与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土壤含水量、栽培密度、土壤pH的回归方程,形成了橡胶草栽培技术优化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82.4、302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叶片生物量最高,为227.0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328、87.8、357.2 mg.kg-1,栽培密度为13.4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根生物量最高,为221.0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76.9、339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橡胶产量最高,为16.1 g·m-2;当土壤含水量为28.0%,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60、76.9、339 mg·kg-1,栽培密度为53.8株/m2,土壤pH为6.8时,橡胶草总糖产量最高,为111.2 g·m-2。

李彦军,滕巍,耿伟,马燕[3](2020)在《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壮苗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脱毒及种薯生产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马铃薯种薯退化的问题,而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的生产快繁是整个体系中极其关键的环节之一。进行脱毒马铃薯试管苗促壮研究,从而培育健壮、优质脱毒试管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培养基配制、光照条件、外源激素等各项因素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培养的影响,探索了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壮苗的方法,即从培养基制备、选择合适基质及调控环境条件等几个重点环节入手进行分析,以期指导马铃薯生产。

张晓晨[4](2020)在《猕猴桃(Actinidia)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建立及其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桃(Actinidia)隶属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对于猕猴桃属植物的遗传改良来说,不管是传统育种还是采用分子技术育种,丰富多样且易于获取的种质资源都十分重要。近些年来,超低温保存被认为是长期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理想方式。对猕猴桃属植物来说,目前仍缺乏简洁高效、适用性广的超低温保存方法,这极大的限制了猕猴桃属植物种质资源冷冻库的建立。同时,超低温保存体系的建立需要对再生植株进行田间表现评价以及对基因组和表观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估,这些能够为建立植物种质资源的冷冻库提供有价值的可靠信息。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美味猕猴桃(A.chinensis var.deliciosa)‘郁香’为试材,通过对不同着生位置芽、带芽茎段不同培养天数、茎尖预培养、茎尖大小、PVS2处理时长和后培养基等影响超低温再生植株再生情况的关键因素进行筛选,建立了一种小滴玻璃化法对猕猴桃茎尖进行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成功运用在中华猕猴桃(A.chinensis var.chinensis)、美味猕猴桃等5个栽培品种上和大籽猕猴桃(A.macrosperma)、葛枣猕猴桃(A.polygama)以及对萼猕猴桃(A.valvata)三种砧木上。经超低温保存后,这5个种8个不同基因型猕猴桃的平均再生率为46.4%,其中再生率最高的是大籽猕猴桃(68.3%),再生率最低的是中华猕猴桃‘金猕’(22.5%)。2.在试管体系下,经过超低温保存的再生植株和未经超低温冷冻的对照之间在生根能力和营养生长方面都没有显着性差异。同样的,经过超低温保存的再生植株和未经超低温冷冻的试管苗对照转移到温室条件下培养,在存活率、营养生长等方面亦没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经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的猕猴桃再生植株在生根能力和营养生长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3.本研究使用内部简单序列重复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再生植株进行检测,不管是在试管体系下还是移栽到温室后,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与对照相比,都没有检测到任何特异性条带。这些结果表明,经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的猕猴桃再生植株在基因组遗传特性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4.通过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检测发现,经过超低温保存后再生的试管苗以及移栽到温室环境下的再生植株与对照相比,分别发生了12.8%和1.6%的DNA甲基化改变。本研究建立的小滴玻璃化法可以被认为是目前猕猴桃属植物最适合的超低温保存方法,这为建立猕猴桃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冷冻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李晓卉[5](2020)在《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高效诱导紫杉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国家的一级保护植物,枝皮中含有一种萜类化合物——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肿瘤机制和显着的抑制肿瘤作用,对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效果极佳。但是由于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紫杉醇含量较低,单纯依靠从天然红豆杉枝皮中提取紫杉醇的方法,不仅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且对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本文主要以东北红豆杉带芽的半木质化外植体幼茎作为试验材料,为了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愈伤组织,对外植体进行生长激素浸泡处理研究,并探讨光培养条件(CO2释放浓度、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组培效果的影响,最终获得一套东北红豆杉外植体光培养的最佳方案。同时,对高产细胞愈伤组织经继代后进行悬浮培养,探讨天然物质对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及其紫杉醇产量的影响,并对添加诱导子和前体物质进行优化试验,选择适合添加的天然物及诱导物,优化悬浮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方案,为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大规模生产紫杉醇奠定基础。研究结论如下:1.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进行生长激素浸泡处理,探究生长激素NAA、IBA、6-BA以及浸泡时间对外植体初培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法对外植体组织培养效果进行比较和筛选,最终确定的最佳激素浸泡处理方案为:NAA浓度20mg/L+IBA浓度15mg/L+6-BA浓度10mg/L+浸泡时间20min,此时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6.67%,初愈时间缩短了5d,芽萌动率为93.75%,愈伤组织鲜重增殖倍数为1.78倍。2.光培养条件下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表明,将B5固体培养基中蔗糖浓度降低为10g/L时,外植体的诱导率和生长状态最佳,此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3.50%,褐化率降低至8.33%。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CO2释放浓度、光照强度、光周期为试验因素,得出适用于东北红豆杉外植体组织培养的最佳光培养条件组合为:CO2释放浓度4500PPM+光照强度50μmol·m-2·s-1+光周期14h/d,此时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95.83%,初愈时间较对照组相比缩短了6d,芽萌动率为91.67%,芽萌动时间缩短了4d,染菌率降低至6.67%,愈伤组织鲜重增殖倍数为2.68倍,紫杉醇产量为1.06mg/L,是对照组的2.83倍。3.利用高产细胞愈伤组织经继代后进行悬浮培养研究发现,向培养基中添加椰汁、马铃薯汁和苹果汁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倍数和紫杉醇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其中以椰汁对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的影响最大,当添加椰汁浓度为10mL/L时,紫杉醇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534m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23倍,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可达1.64倍,同时能够使悬浮细胞较快地进入到对数生长周期。4.在东北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对添加诱导子和前体物质的浓度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浓度为105.98μmol/L、水杨酸浓度为21.01mg/L、苯丙氨酸浓度为392.16mg/L、甘氨酸浓度为8.93mg/L时,悬浮细胞鲜重增殖倍数达到最大值为2.74倍;茉莉酸甲酯浓度为108.61μmol/L、水杨酸浓度为16.47mg/L、苯丙氨酸浓度为381.12mg/L、甘氨酸浓度为10.67mg/L时,紫杉醇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959mg/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58倍。

徐盼盼[6](2020)在《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钻蔓绿绒(Philodendron‘con-go’)是天南星科(Araceae)、喜林芋属(Philodendron Schott)观叶类花卉,是居家及公共场所绿化的优良植物,市场需求量大,组培快繁是金钻蔓绿绒种苗繁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金钻蔓绿绒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蔗糖、甘露醇和生长抑制剂及培养基对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的影响,将保存后的组培苗进行恢复生长,并开展了驯化移栽,建立了完整的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体系,为金钻蔓绿绒组培苗规模化生产及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缓慢生长离体保存研究添加0~5g/L的蔗糖、15~30g/L的甘露醇,金钻蔓绿绒离体保存成活率高,分别为80%、90%,70%、80.5%;株高变化较小,SPAD值分别为33.32、43.86,37.47、20.77;相对电导率分别为33.19、35.40,33.21~34.16;增殖系数分别为3、3.67、8.67、12;蔗糖处理组培苗生物量增加,甘露醇处理组培苗生物量减小,组培苗显微结构良好,有利于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添加3~4mg/L的ABA,组培苗生长良好,成活率高分别为83.33%、80%,SPAD值为57.34、58.88,相对电导率29.88、33.21,增殖系数3.67、3。添加1.0~1.5mg/L的PP333,组培苗成活率为70%、80.33%,生长势佳,利于壮苗;SPAD值为58.08、60.90,相对电导率24.09、27.86,增殖系数4、3。添加3~4mg/L的B9,组培苗成活率分别为83.33%、80%,生长势佳,株高变化小,SPAD值为57.34、58.88,相对电导率29.88、33.21,增殖系数3.67、3。在生长抑制剂处理下,在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生物量变化小,组培苗叶片显微结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逐渐加厚,有利于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不同培养基营养成分试验:减少MS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含量,成活率较低,在50%~62.5%之间,组培苗枯叶严重,保存效果不佳,不利于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对金钻蔓绿绒组培苗进行相关性分析:株高和增殖系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增殖系数和SPAD值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说明组培苗株高和增殖系数成反比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发现:离体保存效果:B3>A4>P3>P2>B2>T0、T5>G15>CK>A3>G30。2.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后恢复生长研究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后恢复生长60d中,比较株高,茎粗,恢复生长率及SPAD值等地上部生物学特征和组培苗生根情况发现,离体保存后的金钻蔓绿绒组培苗与对照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恢复生长率均达100%;离体保存后的组培苗POD和SOD酶活性逐渐与对照苗酶活性相近,恢复生长的组培苗与对照苗在生物学特征上无显着性差异。离体保存后的金钻蔓绿绒组培苗保持了其遗传稳定性,离体保存方法可行。3.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后驯化移栽研究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后驯化移栽,离体保存后的组培苗移栽后其生物学特征、SPAD值及生根能力与对照组培苗无显着性差异。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株高、茎粗、叶长、叶宽、叶片数及生根方面均与对照组培苗一致。离体保存后的金钻蔓绿绒组培苗可以恢复至正常的生长状态。

张媛媛[7](2019)在《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茎尖脱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马铃薯病毒大约有40多种,其中能够直接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主要包括6种病毒(PVX,PVY,PVA,PVM,PVS,PLRV)和1种类病毒(PSTVd)。马铃薯病毒病发病严重时可导致减产高达60%,这严重影响了榆林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采用茎尖脱毒技术来脱除马铃薯体内对生产造成危害的病毒及类病毒,恢复马铃薯的优良种性,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大力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最终做到为生产服务,将对提高榆林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开发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对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克新1号、夏波蒂、费乌瑞它、冀张薯8号、青薯9号、陕北红洋芋)的脱毒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品种的马铃薯茎尖分化成苗的影响夏波蒂的茎尖培养成苗难度最大、周期较长、成苗率相对较低。在同一配方的培养基中,比其他品种生长缓慢,而且容易黄化死亡。在NAA、GA3浓度固定为0.1 mg.L-1的情况下调整6-BA的使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高茎尖的成活率和成苗率,陕北红洋芋的最适6-BA浓度为0.05 mg.L-1,夏波蒂的最适6-BA浓度为0.15 mg.L-1,克新1号和青薯9号的最适6-BA浓度为0.1 mg.L-1,当浓度达到0.2 mg.L-1的时候,对茎尖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费乌瑞它和冀张薯8号用D-泛酸钙代替培养基中的NAA,茎尖生长势明显,成苗率明显提高。(2)筛选出了6个本地区主栽品种的较适宜培养基配方克新1号、青薯9号——MS+0.1mg.L-1 NAA+0.1mg.L-1 GA3+0.1mg.L-1 6-BA+白糖3%+卡拉胶0.65%夏波蒂——MS+0.1mg.L-1 NAA+0.1mg.L-1 GA3+0.15mg.L-1 6-BA+白糖3%+卡拉胶0.65%费乌瑞它、冀张薯8号——MS+0.1mg.L-1 6-BA+0.1mg.L-1 GA3+0.2mg.L-1 D-泛酸钙+白糖3%+卡拉胶0.65%陕北红洋芋——MS+0.1mg.L-1 NAA+0.1mg.L-1 GA3+0.05mg.L-1 6-BA+白糖3%+卡拉胶0.65%(3)不同茎尖大小对马铃薯脱毒效果的影响马铃薯茎尖成活率和成苗率与茎尖大小呈正比,茎尖越大,茎尖越容易成活;反之,脱毒率与茎尖大小呈反比,茎尖越大,脱毒率越低。综合考虑,带2个叶原基的茎尖大小比较理想。(4)马铃薯芽长度和剥离时间对脱毒效果的影响马铃薯剥离芽的长度和剥离时间可以影响茎尖成苗率和脱毒成功率。在春季马铃薯刚刚结束休眠期的时候,一般是3月下旬,在室温条件下(大约14℃16℃),先暗光催芽7-10d,再经散射光照射5-7d后,马铃薯芽状态为短壮芽;在4月初开始剥离的茎尖成活率高。在合适的芽长度和剥离时间进行剥离,抓住茎尖生命力最旺盛、顶端病毒最稀薄的时间节点,不仅能使茎尖的成活率和成苗率达到最大,而且更易获得脱毒合格的试管苗。(5)不同栽培方式和基肥配比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的影响在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中,使用苗床移栽方式优于传统地栽方式,不易积水,能有效的隔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基肥配比b(15袋蛭石+1kg撒可富+0.2kg二胺)下移栽苗生长健壮,种薯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更适合脱毒微型薯生产。

王敏瑞[8](2019)在《苹果带毒茎尖超低温保存与茎尖超低温技术对病毒脱除和保存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超低温保存被认为是目前最理想的植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方法。在诸多研究中发现,不同实验室用同样的方法保存同一基因型时再生率有很大差异。探明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无疑将有利于不同实验室超低温基因库的建立。病毒病害是制约苹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无毒苗的培育是生产上防止病毒病害的核心技术。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是一种难以脱除的病毒,建立该病毒的高效脱毒新技术有利于苹果产业的发展。带毒材料是病毒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提条件。病毒是专性病原体,必须依赖寄主才能复制与增殖。因此,病毒的长期保存十分困难。建立病毒高效、安全、长期的保存技术可为病毒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病原材料。本研究旨在:(1)比较苹果带毒(ASGV)茎尖与无毒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再生的差异,并探讨病毒导致茎尖超低温保存后再生力低的原因;(2)建立热处理结合茎尖超低温疗法高效脱除ASGV的技术,并揭示其脱毒机理;(3)建立茎尖超低温保存ASGV的技术,并证明该技术保存病毒的有效性。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苹果‘Gala’单感ASGV和无毒试管苗为试材,用小滴玻璃化(droplet-vitrification)保存茎尖。结果表明,带毒茎尖与无毒茎尖的成活率和再生率均没有明显差异。但无毒茎尖的再生速度快于带毒茎尖,且均再生正常的茎。带毒茎尖表现出三种再生类型:正常茎、莲座茎和莲座茎带不正常叶片,三种再生类型的比例分别为45%,32%和23%。ASGV带毒苗和无毒苗在继代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带毒苗形成的茎数/株为7.2,明显高于无毒苗(5.1)。无毒苗形成的≥1.0 cm和<1.0 cm但≥0.5 cm的茎数为2.9和2.2,且没有<0.5 cm的茎。带毒苗形成的≥1.0 cm、<1.0 cm但≥0.5cm和<0.5 cm的茎数分别为1.8、2.8和2.6,分别占总茎数的25%、38.9%和36.1%。无毒苗的生长素(IAA)和玉米素(ZR)含量分别为15.9和14.3μg/g,明显高于带毒苗(12.4μg/g和11.2μg/g)。带毒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总蛋白和脯氨酸水平分别为11.1 mg/g、8.7 mg/g和17.2μg/g,分别比无毒苗高16%、30%和28%。无毒苗的电解质渗出率为8.1%,明显低于带毒苗(9.8%)。组织切片对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细胞在茎尖的分布结果表明:无毒茎尖的成活细胞分布在顶端分生组织1-8层和第1-4叶原基,成活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2%和34%。而带毒茎尖的成活细胞分布在顶端分生组织1-5层和第1-4叶原基,成活比例分别为46%和30%。细胞超微结构研究表明:无毒茎尖和带毒茎尖的超微结构大致相似,唯有线粒体形态有所不同:无毒茎尖细胞的线粒体为卵形(正常),而带毒茎尖细胞的线粒体明显加长。带毒试管苗生长素和玉米素的降低可能导致试管苗茎数量的增加和长度降低。病毒引起的细胞膜伤害(电解质渗出率上升)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能降低细胞对超低温的抗性,进而导致再生正常茎的能力降低。2.以单感ASGV的苹果‘Gala’试管苗为试材,成功建立了热处理结合小滴玻璃化法茎尖超低温疗法脱除ASGV的技术。将带毒试管苗置于36 o C/32 o C(白天/夜间)光照条件下热处理4周,从热处理后的试管苗上取1.5 mm(带3-4叶原基)的茎尖,经小滴玻璃化超低温处理或茎尖培养,获得再生试管苗。待试管苗移入温室生长10个月后,用RT-PCR检查植株的带毒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不会影响带毒试管苗的成活,但明显影响试管苗的营养生长:热处理后植株茎的长度为2.5 cm,显着低于对照(3.5 cm);但增殖率(4.7)明显高于对照(2.5)。超低温疗法后的茎尖再生率随热处理周数的延长而明显下降,但脱毒率明显上升。热处理4周的脱毒率为100%。热处理后茎尖培养的再生率(78%)高于超低温疗法(44%),但前者的脱毒率(26%)明显低于后者(100%)。热处理结合茎尖超低温疗法分别得到了100%(‘Fuji’)、40%(‘浓果25’)、30%(‘瑞雪’)和83%(‘M9’)的脱毒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ASGV在‘Gala’和‘瑞雪’茎尖的定位表明:ASGV可感染两个苹果品种的顶端分生组织和幼嫩叶原基。随着热处理周数的增加,茎尖顶端分生组织的无毒区明显扩大。热处理4周后,‘Gala’茎尖的分生组织和第1-5片叶原基不能定位到病毒,而‘瑞雪’茎尖的第4叶原基中能明显定位到病毒。超低温疗法处理后,‘Gala’和‘瑞雪’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和第1-3片叶原基中有大量细胞成活,但‘Gala’在第4叶原基中仅有少量细胞成活,而‘瑞雪’的第四片叶原基中有较多细胞成活。病毒在不同基因型茎尖中分布的不同和超低温处理后的茎尖细胞成活模式的差异解释了不同基因型中存在脱毒率差异的原因。3,以单感ASGV的苹果‘Gala’试管苗为试材,用小滴玻璃化法(droplet-vitrification)和包埋干燥法(encapsulation-dehydration)分别处理茎尖,获得62-67%的再生率。再生试管苗经RT-PCR检测,两种茎尖超低温方法所获得的再生苗ASGV带毒率均为100%。与带毒试管苗(对照)比较,超低温保存后带毒苗继代培养8周后的增殖率和病毒浓度明显低于对照,但继代培养16周后的增殖与病毒浓度与对照相似。使用试管苗微型嫁接技术将超低温保存后的带毒苗嫁接在苹果‘Gala’无毒试管苗上,嫁接21天后的传毒率为100%。将超低温保存后的病毒使用摩擦接种技术侵染烟草叶片,接种21天后,明显观察到烟草叶片上的病毒症状。应用RT-PCR法在显示症状的叶片中检测到了病毒。对超低温保存的ASGV病毒的三个基因片段(包括编码外壳蛋白和运动蛋白)的测序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后的ASGV与对照ASGV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87%。本研究获得的结果为使用无毒材料超低温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热处理结合茎尖超低温疗法为脱除难脱除的植物病毒提供了新的技术。茎尖超低温病毒保存技术为植物病毒的安全、长期、高效保存开辟了新的途径。

徐仕英[9](2019)在《基于2n配子途径的杂交兰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交兰是国兰和大花蕙兰杂交培育的兰花新类型,既有国兰的幽香和株型优美,又有大花蕙兰的花大色艳,市场前景广阔。多倍体育种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方法,但目前有关利用2n配子途径选育多倍体杂交兰新品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株系44-58、‘小凤兰’、‘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等为材料,研究利用2n配子途径选育杂交兰多倍体新品种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金嘴墨兰’、‘太平洋兰’、‘小凤兰’、‘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进行2n雄配子发生率鉴定。发现不同兰花品种的2n雄配子发生率不同,‘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2n雄配子发生率较高。2.株系44-58ב小凤兰’杂交后代种子萌发率为100%,共获得1226个株系,其中疑似多倍体有2个。‘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杂交后种子萌发率为98.00%,共获得231个株系;其中间繁殖体形态有根状茎、原球茎和中间型,比例分别为56.71%、23.38%和19.91%,再生植株形态中,国兰型占20.78%,杂交兰型占77.49%,大花蕙兰型占1.73%,不同株系的中间繁殖体增殖分化特性差异显着。3.有性三倍体与同组合二倍体开花植株的性状差异显着。‘黄荷兰’的株宽、花朵数等均显着大于二倍体株系DH。‘玉桃兰’的株高、假鳞茎直径等均显着大于二倍体株系ZJ-3-88,株系F410的株高、叶片数等也显着大于二倍体株系F103。‘黄荷兰’株型紧凑,花大、黄色、荷型、香气浓郁;‘玉桃兰’株型紧凑,花型圆整,桃红色,香气浓郁。4.‘黄荷兰’和‘玉桃兰’比同组合二倍体组培快繁效率高,其根状茎的诱导率、增殖系数、分化率、生根壮苗和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均高于二倍体,但二倍体试管苗的苗高和根长均显着大于对应有性三倍体。不同有性三倍体组培快繁特性也不同,‘黄荷兰’根状茎的苗分化率和苗分化数以及试管苗叶宽均显着大于‘玉桃兰’,但‘玉桃兰’试管苗的根数显着高于‘黄荷兰’。5.‘黄荷兰’横切茎尖的起始脱分化时间早于纵切,诱导率高于纵切。切割长度、外源激素、光照强度和有机附加物对根状茎的增殖影响显着,将根状茎切割成0.50 cm长接种到MS+6-BA 1.00 mg·L-1+NAA 0.20 mg·L-1+土豆80.00 g·L-1+蔗糖30.00g·L-1+卡拉粉7.00 g·L-1+AC 0.30 g·L-1培养基中培养40 d,根状茎增殖系数为3.18。外源激素对根状茎的分化影响显着,将根状茎掰成1.00 cm长接入MS+6-BA 1.00mg·L-1+NAA 0.20 mg·L-1+蔗糖20.00 g·L-1+卡拉粉7.00 g·L-1+AC 0.02 g·L-1培养基中培养40 d,芽分化率和苗分化率分别为60.00%和57.50%。将4.00 cm高的苗转入1/2MS+6-BA 0.10 mg·L-1+NAA 0.50 mg·L-1+蔗糖20.00 g·L-1+卡拉粉7.00 g·L-1+AC 0.50 g·L-1中培养50 d,平均株高和根数分别为7.32 cm和3.56条。4月和10月用水草移栽,试管苗成活率分别为98.67%和99.67%。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利用2n配子途径选育杂交兰多倍体新品种技术体系,明确有性多倍化对兰花组培快繁特性和主要观赏性状的效应,弄清了影响‘黄荷兰’组培快繁效率的因素,建立了‘黄荷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多倍体杂交兰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奠定坚实基础。

孙钟毓[10](2019)在《杭州甘薯病毒检测和脱毒健康种苗培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Ipomonea batatas Lam)属旋花科甘薯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生产甘薯的大国。田间调查发现,甘薯深受多种病毒侵染,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脱毒健康种苗的培育是提高甘薯产量、改良品质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对临安市等7个杭州市甘薯主栽区的甘薯病毒病发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检测,并对甘薯’1042’株系通过剥茎尖结合小滴液化法获得了脱去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mottled virus,SPFMV)的脱毒种苗,开展了脱毒种苗繁育体系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杭州市甘薯主产区病毒病发生状况调研和采样。调研了余杭、桐庐、萧山、富阳、建德、淳安、临安等7个杭州市甘薯主产区,发现主产区甘薯普遍具有矮化、花叶、皱缩、叶脉突起等症状,采集具有病毒病典型症状的叶片20份,其中余杭2份、桐庐4份、萧山3份、富阳2份、建德4份、淳安3份、临安2份。初步确认杭州市主产区的甘薯受到病毒病感染。2、甘薯病毒病检测。以病毒症状严重的病样(桐庐TL-4)为材料,经电镜负染色观察到组织汁液中含有大量600~900 nm的弯曲线状病毒粒子,超薄切片中发现细胞质内存在着大量结晶体。RT-PCR结果表明,杭州市20份病样中检测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d virus,SPFMV)、甘薯褪绿矮缩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Y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Y,SPVY)和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s virus,SPCFV)等6种病毒。其中桐庐检测到6种、余杭检测到4种、建德检测到4种、淳安检测到3种,临安检测到2种、萧山检测到1种、富阳检测到1种。3、甘薯茎尖小滴液化法脱毒体系建立。通过预培养基蔗糖浓度、玻璃化溶液成分以及处理时间等因子对茎尖再生率影响的研究,建立了高效简便的茎尖小滴液化法,具体方法为:剥离带有SPFMV的甘薯’1042’无菌苗约1.0mm顶端茎尖,在预培养基A(0.3 mol/L蔗糖+MS,pH=5.8)和预培养基B(0.5 mol/L蔗糖+MS,pH=5.8)中分别培养1d后,依次用加载液(2mol/L甘油+0.4mol/L蔗糖,pH=5.8)处理 60 min、PVS2(MS+30%甘油 +15%乙二醇+15%DMSO+0.4mol/L蔗糖,pp5.8)处理60min、液氮处理301min,洗涤液(1.2 mol/L蔗糖+MS,pH=5.8)处理20min,最后把茎尖接种于恢复培养基A(不含NH4+的MS+0.5mg/LBA)黑暗培养3d,再转入恢复培养基B(MS +0.5mg/L BA)培养 1 周,转入再生培养基(BM+0.5 mg/L BA+0.1 mg/L NAA+8 mg/L GA3;BM:0.01 g/L Ca(NO3)2,0.2 g/L G6H8O6,0.02 g/L C4H12N2,0.002 g/L C18H32N2O10Ca和0.1 g/LC6H14N4O2+MS),茎尖存活率81.88%,植株再生率72.06%。经RT-PCR和EL1SA检测,结果表明小滴液化法的脱毒率为100%。同时发现只经过茎尖培养的植株,经检测SPFMV脱毒率为33.33%。4、不含SPFMV的’1042’脱毒苗繁育。将不含SPFMV的’1042’脱毒植株切割成含有1-2个节间的茎段,茎段接种于生根壮苗培养基,培养3-4周后,植株长到6-8 cm,5-7片叶子,3-5个节问时,于室温下放置一周后洗净,移栽于带有防虫网的培养箱(珍珠岩:蛭石:泥炭=1:]:2)中,成活率为1100%。2个月后苗移栽海南岛基地繁殖。5、脱毒种苗的生长指标测定和品质分析。分别检测脱毒苗与对照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形态学指标,结果表明脱毒苗的薯块形态、干重、叶长、叶宽、蔓长、蔓粗、分枝数等显着优于对照苗。淀粉、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脱毒甘薯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淀粉、可溶性总糖和蛋白质略高于对照,还原糖等无明显变化。

二、提高温室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温室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外施褪黑素促进苹果脱毒的技术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生产概况与病毒病害对苹果生产的影响
    1.2 苹果脱毒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茎尖培养
        1.2.2 热疗法
        1.2.3 化学疗法
        1.2.4 茎尖嫁接
        1.2.5 茎尖超低温疗法
    1.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1.3.1 褪黑素的概况
        1.3.2 褪黑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功能
        1.3.3 褪黑素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抗性
        1.3.4 褪黑素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抗性的研究
        1.3.5 褪黑素增强植物对生物胁迫抗性的机理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本研究的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褪黑素增进植物抗病毒的机理研究
    2.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2.1.3 主要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TMV病毒粒子的提纯
        2.2.2 外施褪黑素对烟草TMV局部侵染抗性的影响
        2.2.3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TMV系统侵染抗性的影响
        2.2.4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SA含量的影响
        2.2.5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H_2O_2含量的影响
        2.2.6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NO含量的影响
        2.2.7 外施NO供体对番茄TMV抗性的影响
        2.2.8 内源SA对番茄TMV抗性的影响
        2.2.9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外施褪黑素对烟草TMV局部侵染抗性的影响
        2.3.2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TMV系统侵染抗性的影响
        2.3.3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中SA含量的影响
        2.3.4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中H_2O_2含量的影响
        2.3.5 外施褪黑素对番茄叶片NO含量的影响
        2.3.6 NO对番茄TMV抗性影响
        2.3.7 内源SA对番茄TMV抗性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外施褪黑素结合茎尖培养脱除ASGV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带毒试管苗的建立与保持
        3.2.2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3.2.3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IAA含量的影响
        3.2.4 外施褪黑素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3.2.5 再生苗的温室移栽
        3.2.6 病毒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
        3.2.7 病毒的指示植物法与DAS-ELISA检测
        3.2.8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SA与NO含量的影响
        3.2.9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病毒含量的影响
        3.2.10 外施褪黑素对病毒在茎尖分布的影响
        3.2.11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3.3.2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IAA含量的影响
        3.3.3 外施褪黑素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3.3.4 病毒RT-PCR检测结果
        3.3.5 病毒的指示植物法与DAS-ELISA检测结果
        3.3.6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病毒含量的影响
        3.3.7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内源SA和NO含量的影响
        3.3.8 外施褪黑素对病毒在茎尖分布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外施褪黑素结合叶片不定芽茎尖培养脱除苹果病毒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带毒试管苗的建立与保持
        4.2.2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4.2.3 外施褪黑素结合不定芽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
        4.2.4 病毒的RT-PCR检测
        4.2.5 外施褪黑素影响叶片再生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定位
        4.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外施褪黑素对带毒试管苗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4.3.2 外施褪黑素结合叶片再生不定芽茎尖培养的脱毒效应
        4.3.3 外施褪黑素对叶片再生不定芽影响的组织学观察和病毒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褪黑素介导植物增强对病毒抗性的关键因子在促进病毒脱除中的应用研究
    5.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5.1.3 主要试验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带毒试管苗的建立和保持
        5.2.2 外施SNP与SA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5.2.3 外施SNP与SA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5.2.4 病毒的RT-PCR检测
        5.2.5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外施SNP与SA对带毒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5.3.2 外施SNP与SA对茎尖培养脱毒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橡胶
    1.2 橡胶草形态特征与价值
        1.2.1 橡胶草形态特征
        1.2.2 橡胶草价值
    1.3 橡胶草发展历史
    1.4 橡胶草产业化现状
    1.5 橡胶草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1.5.1 种子萌发技术
        1.5.2 组织培养技术
        1.5.3 根茎扦插技术
    1.6 橡胶草栽培技术研究现状
        1.6.1 营养元素对橡胶草产量的影响
        1.6.2 水分对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影响
        1.6.3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产量的影响
        1.6.4 土壤pH对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影响
        1.6.5 其它影响橡胶草橡胶产量的因素
    1.7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地点和试验方法
    2.1 前言
    2.2 研究地点
    2.3 植物材料
    2.4 试验方法
        2.4.1 土壤理化性质
        2.4.2 橡胶草形态指标
        2.4.3 橡胶草理化指标
3 橡胶草种子高效萌发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正交试验
        3.3.2 结果验证实验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橡胶草组织培养技术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外植体选择
        4.3.2 外植体消毒时间
        4.3.3 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4.3.4 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4.3.5 不同培养基对橡胶草生根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橡胶草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培养基养分水平对橡胶草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5.3.2 渗透性调节化合物对橡胶草试管苗保存的影响
        5.3.3 生长抑制剂对橡胶草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2.1 试验设计
        6.2.2 研究方法
        6.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6.3.2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地上部位的影响
        6.3.3 灌溉频度对橡胶草地下部位的影响
        6.3.4 灌溉频率对根叶比的影响
        6.3.5 灌溉频率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6.3.6 水分利用效率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氮磷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7.1 引言
    7.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7.2.1 试验设计
        7.2.2 整地与定植
        7.2.3 测定指标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氮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7.3.2 磷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7.3.3 钾基肥对橡胶草生长的动态影响
        7.3.4 氮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7.3.5 磷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7.3.6 钾基肥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研究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整地与定植
        8.2.4 指标测定
        8.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地上部位的影响
        8.3.2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地下部位的影响
        8.3.3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根叶比的影响
        8.3.4 栽培密度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8.4 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土壤pH对橡胶草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9.1 引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研究材料
        9.2.2 试验设计
        9.2.3 整地与定植
        9.2.4 指标测定
        9.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9.3 结果与分析
        9.3.1 土壤pH对橡胶草地上部分的影响
        9.3.2 土壤pH对橡胶草地下部分的影响
        9.3.3 土壤pH对橡胶草根叶比的影响
        9.3.4 土壤pH对橡胶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趋势分析
    9.4 讨论
    9.5 本章小结
10 橡胶草生物量无损估计与栽培技术优化
    10.1 引言
    10.2 研究方法
        10.2.1 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建立方法
        10.2.2 根生物量估计模型建立方法
        10.2.3 栽培技术优化模型建立方法
        10.2.4 数据处理与作图使用的软件包
    10.3 结果与分析
        10.3.1 橡胶草叶片生物量估计模型
        10.3.2 橡胶草根生物量估计模型
        10.3.3 橡胶草栽培技术优化模型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橡胶含量测定红外光谱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壮苗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脱毒试管苗生长的因素
    1.1 培养基
        1.1.1 基础培养基
        1.1.2 培养基成分
    1.2 试管苗本身特点
    1.3 光照条件
    1.4 外源激素
2 壮苗措施
    2.1 选择合适的基质
    2.2 培养基的制备
        2.2.1 选择蔗糖作为碳源
        2.2.2 使用细胞分裂素处理
        2.2.3 选择适宜的培养方式
    2.3 调控好外界环境
3 小结

(4)猕猴桃(Actinidia)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建立及其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
    1.2 超低温保存植物种质资源
        1.2.1 植物超低温保存的几种方法
        1.2.2 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关键因素
    1.3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
    1.4 猕猴桃超低温保存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试管苗的建立
        2.3.2 猕猴桃茎尖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建立
        2.3.3 超低温保存后茎尖成活细胞的定位
        2.3.4 小滴玻璃化法在其它七个猕猴桃基因型上的应用
        2.3.5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和对照在生根和营养生长方面的比较
        2.3.6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评价
        2.3.7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表观遗传变化评价
        2.3.8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猕猴桃茎尖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建立
        3.1.1 带芽茎段不同培养天数对超低温保存茎尖成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3.1.2 不同着生位置芽对超低温保存茎尖成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3.1.3 高糖预培养处理对超低温保存茎尖成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3.1.4 茎尖大小对超低温保存茎尖成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3.1.5 PVS2处理时长对超低温保存茎尖成活率和再生率的影响
        3.1.6 后培养基对超低温保存茎尖生长情况的影响
    3.2 成活细胞定位
    3.3 小滴玻璃化法在其它七个猕猴桃基因型上的应用
    3.4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和对照在生根和营养生长方面的比较
        3.4.1 试管条件下
        3.4.2 温室条件下
    3.5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的评价
        3.5.1 ISSR分析
        3.5.2 AFLP分析
    3.6 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表观遗传变化评价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高效诱导紫杉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豆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2.2 光培养技术的产生及研究现状
        1.2.3 光培养因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
        1.2.4 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生成紫杉醇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预期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初培效果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芽萌动的影响
        2.3.2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2.3.3 激素浸泡处理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2.3.4 激素浸泡处理对愈伤组织鲜重的影响
        2.3.5 综合评价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组培效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光培养条件下蔗糖浓度对组培效果的影响
        3.3.2 光培养条件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染菌的影响
        3.3.3 光培养条件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芽萌动的影响
        3.3.4 光培养条件对东北红豆杉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3.3.5 光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鲜重及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3.3.6 综合评价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然物对东北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过程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天然物对细胞悬浮培养前期过程的影响研究
        4.3.2 天然物对细胞悬浮培养中期过程的影响研究
        4.3.3 天然物对细胞悬浮培养后期过程的影响研究
        4.3.4 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及紫杉醇产量变化曲线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诱导物质对东北红豆杉悬浮培养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甘氨酸浓度对悬浮细胞生长和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5.3.2 诱导物质对悬浮细胞鲜重的影响
        5.3.3 诱导物质对紫杉醇产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6)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研究进展
    1.2 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及其分化过程
    1.3 组织培养的微环境及其特征
    1.4 国内外组培苗微环境调控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5 植物组织培养限制生长离体保存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6 组培苗驯化移栽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缓慢生长离体保存技术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金钻蔓绿绒组培苗植物学性状的观察与生长情况统计方法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金钻蔓绿绒组培苗启动生长及驯化移栽试验
    3.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3.2 数据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茎尖脱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马铃薯概述
        1.1.2 我国马铃薯生产概况
        1.1.3 榆林马铃薯产业概况
        1.1.4 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
        1.1.5 存在的问题
    1.2 马铃薯病毒病
        1.2.1 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现及危害
        1.2.2 马铃薯病毒病的种类、症状和传播方式
        1.2.3 国内外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概况
        1.2.4 榆林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概况
    1.3 马铃薯脱毒技术
        1.3.1 马铃薯脱毒技术种类
        1.3.2 马铃薯脱毒效果的检测技术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设备
        2.1.1 马铃薯品种来源
        2.1.2 马铃薯品种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2 培养基的制备
        2.2.3 茎尖剥离脱毒方法
        2.2.4 病毒检测
        2.2.5 脱毒苗防虫网棚移栽试种
    2.3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的比较
    3.2 不同培养基中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的比较
        3.2.1 克新1 号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2 夏波蒂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3 费乌瑞它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4 冀张薯8 号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5 青薯9 号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6 陕北红洋芋茎尖接种培养生长状况分析
        3.2.7 较适宜培养基配方筛选
    3.3 不同茎尖大小对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的比较
    3.4 马铃薯芽长度和剥离时间对脱毒效果的比较
    3.5 不同栽培方式和基肥配比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品种的茎尖成活率及成苗率
        4.1.2 生长调节剂与马铃薯茎尖分化成苗
        4.1.3 不同茎尖大小对马铃薯脱毒效果的影响
        4.1.4 马铃薯芽长度和剥离时间对脱毒效果的影响
        4.1.5 不同栽培方式和基肥配比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苹果带毒茎尖超低温保存与茎尖超低温技术对病毒脱除和保存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苹果生产概况
        1.1.1 全球苹果的生产概况
        1.1.2 我国苹果的生产概况
    1.2 苹果种质资源与重要性
        1.2.1 苹果属植物的起源
        1.2.2 苹果属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3 苹果种质资源的传统保存方法
    1.4 苹果茎尖超低温保存
        1.4.1 玻璃化法
        1.4.2 .小滴玻璃化法
        1.4.3 包埋干燥法
        1.4.4 包埋玻璃化法
        1.4.5 影响苹果茎尖超低温保存效率的因素
        1.4.6 目前植物茎尖超低温保存中存在的两个问题
    1.5 苹果病毒病害及对生产的影响
        1.5.1 苹果病毒病的种类
        1.5.2 苹果病毒病害的影响
    1.6 苹果脱毒技术
        1.6.1 传统的脱毒技术
        1.6.2 苹果茎尖超低温疗法脱除病毒
    1.7 植物病毒的保存
        1.7.1 植物病毒保存的意义
        1.7.2 植物病毒保存的传统方法
        1.7.3 茎尖超低温保存病毒技术的提出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本研究中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苹果茎沟病毒对苹果茎尖超低温保存影响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管苗的建立和培养
        2.2.2 RT-PCR法病毒检测
        2.2.3 ASGV带毒茎尖的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
        2.2.4 ASGV对茎尖超低温保存后植株再生的影响测定
        2.2.5 超低温保存后苹果成活茎尖的组织学观察
        2.2.6 ASGV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测定
        2.2.7 ASGV对于苹果试管苗内源激素和几个生理指标的影响测定
        2.2.8 茎尖分生组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2.2.9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ASGV在植株内的检测
        2.3.2 ASGV感染对于超低温保存后的苹果茎尖的再生影响
        2.3.3 超低温保存后ASGV带毒与无毒茎尖的成活细胞组织学观察
        2.3.4 ASGV感染对于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2.3.5 感染ASGV病毒对试管苗内源激素、生理代谢和叶片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
        2.3.6 无毒与ASGV带毒试管苗的茎尖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脱除ASGV病毒
    3.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材料的继代与保存
        3.2.2 试管苗的热处理
        3.2.3 茎尖培养
        3.2.4 小滴玻璃化超低温疗法
        3.2.5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中不同热处理周数和茎尖大小的筛选
        3.2.6 再生苗的病毒检测
        3.2.7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在其它苹果基因型上的应用
        3.2.8 不同热处理周数后ASGV在茎尖中的病毒定位
        3.2.9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冷冻后的茎尖成活细胞观察
        3.2.10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热处理对于试管苗营养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3.3.2 不同周数热处理对茎尖培养或超低温疗法后的茎尖再生与脱毒率的影响
        3.3.3 不同茎尖大小对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的茎尖再生和脱毒率的影响
        3.3.4 病毒RT-PCR检测结果
        3.3.5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在其它苹果基因型上脱除ASGV
        3.3.6 不同热处理周数后茎尖内的病毒定位情况
        3.3.7 热处理结合超低温疗法后的茎尖组织细胞成活观察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茎尖超低温冷冻保存苹果茎沟病毒(ASGV)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材料的继代与保存
        4.2.2 超低温保存病毒的方法
        4.2.3 超低温保存后再生苗的RT-PCR病毒检测
        4.2.4 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营养生长测定
        4.2.5 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植株中病毒含量的测定
        4.2.6 超低温保存后的病毒遗传稳定性测定
        4.2.7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微型嫁接的侵染力测定
        4.2.8 微型嫁接的组织学观察
        4.2.9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摩擦接种的侵染力测定
        4.2.10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Gala’带毒茎尖的超低温保存再生
        4.3.2 ASGV病毒的超低温保存效率
        4.3.3 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营养生长测定
        4.3.4 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植株中病毒含量的测定
        4.3.5 超低温保存后的病毒遗传稳定性测定
        4.3.6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微型嫁接的侵染力测定
        4.3.7 微型嫁接的组织学观察
        4.3.8 超低温保存后病毒摩擦接种的侵染力测定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2n配子途径的杂交兰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兰花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1 兰花无性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1.1 化学诱导
        1.1.1.2 物理诱导
        1.1.1.3 生物诱导
        1.1.1.4 无性多倍化育种存在的问题
        1.1.2 兰花有性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2.1 未减数配子发生
        1.1.2.2 倍性杂交育种
        1.1.2.3 兰花不同倍性有性多倍体的增殖分化特性
        1.1.3 兰花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1.1.3.1 形态学鉴定
        1.1.3.2 气孔鉴定
        1.1.3.3 流式细胞仪鉴定
        1.1.3.4 染色体计数
    1.2 杂交兰种苗工厂化生产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根状茎的诱导
        1.2.3 根状茎的增殖与分化
        1.2.4 杂交兰生根壮苗
        1.2.5 杂交兰试管苗移栽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利用2n配子途径创建杂交兰多倍体新种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方法
        2.2.4.1 兰花花粉2n配子的鉴定
        2.2.4.2 兰花亲本选配与杂交
        2.2.4.3 杂种后代群体构建
        2.2.4.4 多倍体的筛选和优良单株选择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兰花亲本2n雄配子发生率
        2.4.2 果荚的种子无菌播种
        2.4.3 44-58ב小凤兰’和‘君豪兰’ב宫粉佳人兰’杂交后代形态学及组培快繁
        2.4.3.1 中间繁殖体及再生植株的形态观察
        2.4.3.2 中间繁殖体的增殖特性
        2.4.3.3 中间繁殖体的分化特性
    2.5 小结
3 有性三倍体杂交兰‘黄荷兰’的快速繁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方法
        3.2.4.1 根状茎诱导
        3.2.4.2 根状茎增殖
        3.2.4.3 根状茎分化
        3.2.4.4 生根壮苗
        3.2.4.5 试管苗移栽
    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切割方式对‘黄荷兰’根状茎诱导的影响
        3.4.2 影响‘黄荷兰’根状茎增殖的因素
        3.4.3 影响‘黄荷兰’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3.1 外源激素对不切割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3.2 有机附加物对不切割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3.3 外源激素对切割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4 影响‘黄荷兰’生根壮苗的因素
        3.4.5 影响‘黄荷兰’试管苗移栽的因素
    3.5 小结
4 有性三倍体杂交兰的性状鉴评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方法
        4.2.4.1 形态学和主要观赏性状性状观测
        4.2.4.2 组培快繁特性研究
    4.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有性三倍体的主要观赏性状
        4.4.1.1 苗期性状
        4.4.1.2 开花植株性状
        4.4.3 有性三倍体的组培快繁特性
        4.4.3.1 根状茎诱导特性
        4.4.3.2 根状茎增殖特性
        4.4.3.3 根状茎分化特性
        4.4.3.4 生根壮苗特性
        4.4.3.5 试管苗移栽特性
    4.5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利用2n配子选育杂交兰多倍体新品种的技术
        5.1.2 有性多倍化对杂交兰组培快繁特性与主要观赏性状的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杭州甘薯病毒检测和脱毒健康种苗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甘薯病毒病现状
        1.1 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
        1.2 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
        1.3 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
        1.4 其他科
    2 植物病毒病检测技术
        2.1 生物学检测方法
        2.2 血清学检测技术
        2.3 电镜观察法
        2.4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 甘薯病毒病的防治策略
        3.1 抗病种质的创制
        3.2 转基因培育抗病品种
        3.3 脱毒苗培育
    4 甘薯组织培养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杭州市甘薯病毒病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杭州市甘薯病毒病调查
        2.2 样品采集
        2.3 电镜观察
        2.4 分子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杭州市甘薯主产区病毒病发生调查
        3.2 甘薯病毒电镜观察结果
        3.3 甘薯病毒的分子鉴定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茎尖小滴液化法脱毒体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培养基与试剂
        1.3 供试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外植体建立
        2.2 无菌苗的培养
        2.3 继代培养基筛选
        2.4 小滴液化法影响茎尖存活再生的关键因素
        2.5 茎尖分生组织恢复培养
        2.6 茎尖分生组织成苗
        2.7 脱毒鉴定
        2.8 数据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不同消毒方法对甘薯茎尖存活率的影响
        3.2 不同激素对甘薯茎尖成苗的影响
        3.3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甘薯试管苗的影响
        3.4 预培养蔗糖浓度对甘薯茎尖小滴液化法脱毒的影响
        3.5 玻璃化溶液对无菌苗存活率再生率的影响
        3.6 PVS2处理时间对茎尖成活率再生率的影响
        3.7 不同恢复培养基配方对甘薯茎尖存活的影响
        3.8 不同再生培养基的生长状况
        3.9 病毒检测
        3.10 小滴液化法晚毒体系建立
    4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脱毒苗繁育与田间农艺性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继代培养基筛选
        2.2 脱毒苗田间繁育
        2.3 田间试验设计
        2.4 甘薯脱毒苗生长指标测定
        2.5 品质分析
        2.6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快繁培养基对甘薯生长状况的影响
        3.2 脱毒苗移栽繁育
        3.3 脱毒处理对甘薯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3.4 脱毒对甘薯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3.5 脱毒对甘薯品质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1 全文小结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提高温室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施褪黑素促进苹果脱毒的技术与机理研究[D]. 陈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橡胶草高效繁育、栽培技术与管理优化研究[D]. 沈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壮苗措施[J]. 李彦军,滕巍,耿伟,马燕. 中国果菜, 2020(09)
  • [4]猕猴桃(Actinidia)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建立及其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评价[D]. 张晓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5]光培养对东北红豆杉高效诱导紫杉醇的影响研究[D]. 李晓卉. 吉林大学, 2020(08)
  • [6]金钻蔓绿绒组培苗离体保存技术研究[D]. 徐盼盼. 宁夏大学, 2020(03)
  • [7]榆林地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的茎尖脱毒研究[D]. 张媛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8]苹果带毒茎尖超低温保存与茎尖超低温技术对病毒脱除和保存效应的研究[D]. 王敏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9]基于2n配子途径的杂交兰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D]. 徐仕英.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10]杭州甘薯病毒检测和脱毒健康种苗培育[D]. 孙钟毓. 浙江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提高温室马铃薯试管苗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