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磨一“法”

二十年磨一“法”

一、二十年磨一“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弘,刘桂池[1](2021)在《王选:使命的力量——再读《王选传》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王选传》是《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中的一部。该系列丛书特色鲜明:既记录了中国科学家攻坚克难、追求科学真理的人生历程,又展现了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轨迹,能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我国强大起来的创新动能。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之父",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通过手机、电脑传输中文信息,通过阅读书籍、报刊获取知识时,都是基于王选当年科技创新的成果。为了推动"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蔡萌[2](2019)在《二十年磨一剑 镜鉴相连谱仁心——记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内镜超声微创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198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开创了内镜超声/内镜下超声的技术应用,此后用于内镜超声的检查器械——超声内镜开始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如今,超声内镜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超声界的超声内镜设备寥寥无几,大家对于超

童之伟[3](2017)在《国家监察立法预案仍须着力完善》文中指出推进国家监察立法的研究已比较深入,有些意见已获我国法学界普遍认同。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没必要抢时间赶进度,也不必赶在下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通过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所需的法律。可以考虑将全国人大审议表决监察立法的时间推迟到2019年或更晚。如果为建立国家监察体制而修改宪法、制定相关法律的路线图时间表不能调整,也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此种情势下最好制定出一部包括监察机关组织、权限,监察程序和监察官等方面内容的综合监察法,应考虑从制定综合性的监察法的形式、调整对象的范围、职权、工作责任制等十四个具体方面完善现有的改革设想。

徐振光[4](2017)在《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撤职是我国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具有违法违纪或者失职渎职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后处置方式。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西方议会监督理论。以人民主权为核心的民主理论为议会监督理论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从人民主权理论出发建立的代议制民主理论为议会监督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近代启蒙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成为议会监督理论更直接的思想基础,法治思想则为议会监督体现人民主权和限制政府权力提供了法治的手段和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的人民监督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议会监督理论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也是我国人大监督制度最直接的理论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根本政治制度,只有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内,撤职、罢免等监督手段才有可能发挥出应有的制度价值。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撤职权,是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组织法》)时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在此之前地方人大常委会并没有撤职权。2007年正式开始实施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参照罢免案的提出和处理的程序设计对撤职权进行了程序规定。《监督法》正式实施前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都有以具有相关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对象的撤职监督,发挥了撤职制度的监督功效。《监督法》颁布实施后,各省级行政区也相继制定颁布了地方实施细则,以实施办法、监督条例和单项专门规定为主要形式,结合本地区监督工作规定了一些创新性的立法内容,而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相关规定却鲜有创新。在监督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呈现出制度上的休眠状态和运行上的主动性欠缺等现状。其原因在于撤职制度理论属性的不清晰和撤职制度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使得撤职这种监督方式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完善需要理论与实践上的结合。第一,必须明确撤职监督的理论属性问题。撤职权是任免权和监督权的交叉融合,其不仅是具有任免性质的监督权,也是具有监督性质的任免权;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监督内容划分,无法促进监督实践的进步,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监督权;撤职并不是监督法的法律责任,而是具有更多政治责任性质的监督方式。第二,增强人大监督的实效,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权的行使受制于我国政治体制的约束,要正确处理人大常委会撤职与党内监督的关系,实现二者制度上的协调。第三,立法工作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完善《监督法》中关于撤职制度的程序规定,细化撤职案提起的具体情形,规范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期限,限制主任会议的实质裁量权,妥善处理撤职案的启动程序,促进人大信访和人大监督的结合,有效提升《监督法》的实践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地方立法需要加大监督工作的创新,使相对成熟的监督形式在《监督法》框架内合理运行,并协调各种监督方式的内部关系,促进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程序与其他监督方式的衔接,共同发挥出人大监督的法治效果。

王伟亮[5](2015)在《大众媒体视角下的新《广告法》——评析新《广告法》与媒体直接相关的若干条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9月1日,修订后的《广告法》正式施行。如果从1995年2月1日原《广告法》开始施行起算,此次修订可谓"二十年磨一剑"。《广告法》对于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认真研究修订内容,及时调整广告运营中的一些做法和方式,是媒体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告法》大修:"修订"而非"修改"一般来说,广义上的修改法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修订,另一种是修改。前者是对法律条文做全面修改,重新予以规定,全面修订大体相当于重新

魏芳[6](2015)在《广告策略调整 别“干等”也别错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今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开始,新《广告法》就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到9月1日正式实施,新《广告法》更是掀起一场全民热议,相关文章也开始在朋友圈刷屏。新《广告法》对媒体发布平台的责任如何规定?传媒业又该如何在新《广告法》的“规矩”之内做好媒体

卢萌[7](2014)在《纪念梁斌诞辰100周年文学研讨会综述》文中指出为纪念文学巨匠、人民作家梁斌诞辰100周年,2014年4月12日在先生的故里蠡县举办了梁斌文学研讨会,各位作家和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梁斌先生磊落的为人、高尚的文品以及其作品的文化意蕴、艺术魅力及创作经验等重大成就进行了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深切怀念这位在当代文学史中成就不朽经典的人民作家。

王平[8](2013)在《魏斐德与他的中国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Jr.,1937-2006)是美国着名的中国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七、八十年代美国中国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之一。魏斐德教授生前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1992)、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1990-2001)、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1973-1979)、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国家资源中心主任(1990-2001)。他也是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文明研究委员会主席(1974-1979)、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1986-1989)、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研究联合委员会会长(1982-1985)。他曾为中美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创建人之一,他的治学风格、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对美国中国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斐德始终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研究中华文明为研究人类文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认为自己中国学研究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他一直在研究人类文明中未知的因素。除了在美国中国学界开地方史研究之先河之外,他还探讨了世界历史研究中“最迷人”的问题,即制度模式与其大环境,特别是与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中国史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比较史学与世界历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再者,魏斐德用他四十年来对中国历史动态的研究,明确地回答了史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史学家们苦苦思考的问题--历史究竟该如何书写;更重要的是,魏斐德用其一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诠释了什么是“世界主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明以及什么是人类发展的方向。魏斐德及其中国学研究,无论对美国、中国还是世界史学界,都是一笔宝贵遗产。对魏斐德的学术经历、学术研究史及主要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史学理论、治史方法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走进他历时四十年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心路历程,从而有利于我们梳理出美国中国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对其中国历史研究的视角、方法有深入的把握。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美国中国学家,目前国内外尚无对其一生的治史轨迹、史学理论及史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专着,仅有少量的对其某一个历史研究阶段的进行探讨的专论和较多的关于魏斐德作品书评。本文首先从美国中国学的发展来探讨魏斐德的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其次,以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社会学理论和社会政治学等理论和方法,对魏斐德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路、他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治史特点等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全文共有十个章节。第一章导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撰述动机、魏斐德中国学研究的意义、目前国内外魏斐德研究状况、本文的研究思路等。第二章,通过对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及求学经历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着重阐述了魏斐德是如何走上中国学研究道路的以及他与中国历史的不解之缘。第三章,从《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社会的暴乱》(1966)入手,重点探讨了青年魏斐德如何在导师列文森教授的指导和培养下初露锋芒的。第四章,通过魏斐德两部重要作品《控制与冲突》(1975)和《中华帝国的衰落》(1975),重点探讨他对晚期中华帝国地方治理的演进的探究及对明清易代时期意识形态转变的研究。第五章,主要研究魏斐德对中国诸种问题的思考,其中既有对中国理论研究问题的思考,也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怀,如对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粉碎“四人帮”及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政局、学术理论、研究方法的转型的思考。本文认为,魏斐德教授在用他一生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来说明什么是人类的共生之道。第六章,重点分析魏斐德二十年磨一剑的代表作《洪业》(1985)。魏斐德以“全球性的视野”分析了明清易代的原因,探讨了世界历史研究中“最迷人”的问题,即制度模式国际环境之间的关系。魏斐德指出,同样面临一场危机——全球性的气候危机和经济危机,中西方因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所采取的道路也各不相同,中国选择了独一无二的制度模式,从而使中国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摆脱了这场危机;而正是这种模式,却无法让中国抵御十九世纪的外来侵略,这足以说明了一种制度模式与国际大环境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魏斐德在进行叙述的过程中鲜明地答了一个让史学家们苦苦思索的问题:历史究竟该如何书写?第七章,从魏斐德的两本专着《上海警察,1927-1937》(1995)和《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1996)入手,着重探讨了民国时期的上海史研究。《上海警察,1927-1937》以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警察队伍的改革为切入点来研究1927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大力治理下的上海,从而进一步探讨国民党政府的管理机制及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以1937年日本势力进入上海到1941年12月日本人完全占领上海时的“孤岛”为背景,探讨了“孤岛”上极为复杂的各方势力为控制孤岛而进行的斗争。作者通过对二战时期世界背景下上海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等方面的考察,展示了在中西文明交汇下上海城市的演变过程。作者的主旨在于通过这两部作品揭示清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第八章,主要以《间谍王——戴等与中国特工》中的戴等为线索,魏斐德将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政权研究从上海拓展到了整个中国。在魏斐德笔下,戴笠是一个残忍无比、阴险狡诈、喜怒无常、变化莫测、难以捉摸、狡黠暧昧、一度主宰了一个“秘密世界”的邪恶之徒,是中国的希姆莱,是中国法西斯恐怖主义的象征,而正是这样一位人物,却是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核心。通过对戴等的研究,魏斐德得以揭示蒋介石政府的腐败、阴暗面,揭露了其统治的混乱和无序。戴等的所作所为,见证了蒋介石政府法西斯恐怖主义的实质。第九章,作者重点探讨贯彻魏斐德一生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在史学面临被社会科学化同时又遭遇后现代挑战之际,魏斐德是怎样面对当时史学界面临的难题?在风云多变的史学界,魏斐德又为何能以“叙事史”不朽于史学界?作为美国中国学界一名重要学术代表,他是如何以新颖而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的?这是本章重点回答的问题。第十章,余论部分总结了魏斐德教授史学研究的特点及高度。本文认为,魏斐德一生都在观察、探索人类文明史上的那些未知因素、未解之谜及其有待解决的问题,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在魏斐德的世界观中,让东西方保持其固有的特点和价值,在人类未来社会发展中和谐共存,让人类因了解而彼此交流对话,彼此包容,在彼此接受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多元文化的人类文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魏斐德所谓的“世界主义”的真正涵义。诚然,魏斐德的中国历史研究并非完美无缺。本文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当年进行中国学研究的魏斐德无法亲自到中国考察,所有的研究皆为魏斐德远离现实中国、远离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第一手档案资料情况下完成的,所以他的研究中也难免有一定的缺憾,如对毛泽东思想的不透彻的理论分析--没有充分的资料证明,毛泽东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一定是他青年时代所受的知识环境的影响,因此《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的着述过程为一次证据不充分的哲学推断和解析过程。所以魏斐德这一研究难以逃脱“隔靴搔痒”之嫌。

刘松山[9](2012)在《当代中国立法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演变》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的改革实际上发轫于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之初,基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及发展民主的紧迫需要,加之第二代领导集体广泛的群众基础及他们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妥善处理,我们采取了立法有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立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发生了重要转变,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法开始变得审慎、持重,三思而行。当前,妥善处理好立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江洪波,宋立群,胡国鑫[10](2008)在《监督:重在取得实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纪实》文中认为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基本职权。人大监督是我们国家监督体制中最具权威的监督。二十年磨一剑的监督法出台,更让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有了"尚方宝剑"。

二、二十年磨一“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年磨一“法”(论文提纲范文)

(1)王选:使命的力量——再读《王选传》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使命的力量:“二十年磨一剑”的“技术革命”风范
品格的根基:“立德立功立言”人生目标的奥秘
志向的不懈: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绽放科学生命力光芒
坚忍的意志: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知识分子楷模
民族的光照:是什么精神铸就了王选“大师品格”

(2)二十年磨一剑 镜鉴相连谱仁心——记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内镜超声微创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0年只做一件事——扎根超声内镜相关技术研究
创办期刊、编写书籍, 提高超声内镜领域国内外影响力
普及内镜超声技术, 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矢志不移医学梦, 带领团队创新篇

(3)国家监察立法预案仍须着力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法学界已取得广泛共识的意见
二、做好国家监察立法的较理想步骤
三、既定规划基本不变时国家监察立法预案之完善

(4)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撤职制度的议会监督理论渊源
        二、撤职制度的人民监督理论渊源
    第二节 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撤职制度是我国人大监督制度的历史选择
        二、撤职制度是罢免制度的必要补充
        三、撤职制度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 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运行现状
    第一节 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规范现状
        一、国家法律层面有关撤职制度的规定
        二、省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实施细则中的撤职制度规定
    第二节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中的撤职实践
        一、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撤职权的事例较少
        二、撤职制度处于总体休眠状态
        三、撤职制度缺乏运行主动性
第三章 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问题剖析
    第一节 撤职监督的理论属性不清晰
        一、撤职权的权力属性不确定
        二、撤职权的监督定位有分歧
        三、撤职权监督的后果性质不明确
    第二节 撤职制度相关立法的不完善
        一、《监督法》中撤职制度的立法不足
        二、地方立法中撤职制度的立法不足
第四章 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的思考
    第一节 明确撤职监督的理论属性
        一、撤职权是任免权与监督权的交叉融合
        二、撤职权是依法监督的重要方式
        三、撤职监督的后果具有更强政治属性
    第二节 协调撤职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
        二、理顺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与党内监督的关系
    第三节完善撤职制度的相关法律规定
        一、完善《监督法》中撤职的程序规定
        二、加强各种监督方式的内部程序衔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纪念梁斌诞辰100周年文学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浓郁的文化意蕴
二、经典的艺术魅力
    1. 广阔浑厚的大家气象
    2. 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
    3. 生命律动的审美建构
三、丰富的创作经验
    1. 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
    2. 艺术魅力源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3. 扎实深厚的文化修养
    4. 严谨的创作态度
四、深切缅怀先生之风
    1. 引领人生的启明星
    2. 抗战戏剧的开拓者

(8)魏斐德与他的中国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魏斐德中国学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魏斐德研究状况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走上中国学研究道路
    一、童年时期
    二、少年时代
    三、青春起航
第三章 初露锋芒:《大门口的陌生人》
    一、地方史研究的开创性着作
    二、从士绅入手研究中国
    三、魏斐德的锋芒
第四章 对社会史的研究
    一、对地方执政和士绅的考察
    二、对忠君思想演变的考察
    三、士绅与中华帝国衰落
第五章 对中国诸种问题的思考
    一、对毛泽东的初步研究
    二、关注中国史学与现实的变革
    三、世界主义与普系价值
第六章 《洪业》:二十年磨一剑
    一、从全球视野看中国
    二、再探“忠君”问题
    三、帝国重建问题
    四、对“冲击-反应”论的质疑
第七章 转向上海史研究
    一、突破口:《上海警察,1927-1937》
    二、“歹土”研究的意义
第八章 戴笠与国民党政治
    一、关于撰写动机
    二、间谍王的起家与覆亡
    三、“儒家法西斯”及其它
第九章 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一、对历史学编撰的不断反思
    二、对史家视角和前沿意识的思考
第十章 余论
    一、魏斐德史学研究的特点
    二、魏斐德史学研究的高度
附录一 主要参考资料
    一、魏斐德英文参考文献
    二、其他英文参考文献
    三、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二 魏斐德简历
后记

(9)当代中国立法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之初:立法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
二、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立法策略的转变
三、立法策略由进击变为审慎的背景分析

(10)监督:重在取得实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发展与民生:锁定监督着力点
刚性与韧性:力求监督实效
规范与完善:成就监督方圆

四、二十年磨一“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王选:使命的力量——再读《王选传》的几点思考[J]. 杨树弘,刘桂池. 新阅读, 2021(09)
  • [2]二十年磨一剑 镜鉴相连谱仁心——记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内镜超声微创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 蔡萌. 中国科技奖励, 2019(02)
  • [3]国家监察立法预案仍须着力完善[J]. 童之伟. 政治与法律, 2017(10)
  • [4]地方人大常委会撤职制度研究[D]. 徐振光.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5]大众媒体视角下的新《广告法》——评析新《广告法》与媒体直接相关的若干条款[J]. 王伟亮. 青年记者, 2015(31)
  • [6]广告策略调整 别“干等”也别错位[N]. 魏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5
  • [7]纪念梁斌诞辰100周年文学研讨会综述[J]. 卢萌. 保定学院学报, 2014(03)
  • [8]魏斐德与他的中国学研究[D]. 王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3)
  • [9]当代中国立法与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演变[J]. 刘松山. 学习与探索, 2012(07)
  • [10]监督:重在取得实效——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纪实[J]. 江洪波,宋立群,胡国鑫. 中国人大, 2008(22)

标签:;  ;  ;  ;  ;  

二十年磨一“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