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双层DVD格式新战场

开辟双层DVD格式新战场

一、开辟双层DVD格式新战场(论文文献综述)

梁亢[1](2020)在《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厨电管理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线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家庭厨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基础,也为传统厨电设备企业转型提供了可能。然而,在这转型一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如传统厨电硬件升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智能家居业界未形成统一的通信架构、边缘计算器造成数据整合率低以及数据实时性差等现象,同时企业服务平台未能实现大数据收集导致数据“孤岛化”、智能厨电产品不“智能”以及可视化管理效果不佳,这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导致厨电产业发展缓慢。本文通过对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厨房电器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的研究,充分利用物联网云平台的高利用率,多元化服务模式以及低成本优势,提出了一种大数据采集、智能控制、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厨电管理系统。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通过对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考虑企业和用户的实际情况,讨论出适应屋内设备网络通信、通信质量高、低能耗、低投入的无线通信方案。本文设计出了完整的智能硬件系统,保证厨房环境安全性的同时提供智能交互控制以及数据转发功能,满足了人们对传统厨房电器产品多期待的低成本和短研发周期的实际需求。(2)本文将智能厨电管理系统部署到物联网云平台中,通过对开源物联网云平台数据处理模式的异构,以软件即服务的云服务形式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服务,实现了智能设备的大数据收集和集中管理。基于云服务和手机客户端设计与实现,通过客户端可以实现设备远程可视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智能厨房生活更加的智能化。(3)本文通过对云技术的研究,将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厨电物联网云平台相结合,通过对家庭历史数据的训练,实现对家庭设备状态的预测,产生的预测数据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对该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厨电管理系统符合个人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是一个较为完整系统,对于厨电产品实现统一的管理、发展物联网技术和推广智能厨电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国敏[2](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戴婧怡[3](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言论作者个体机遇 ——以“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社会、媒体、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的变化引发媒体的多重转型,而紧紧依附着媒体进行言论表达的言论作者也经历了多重挑战和机遇。不管是把握机遇迎头赶上还是错失良机黯然退场,都会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带来巨大影响。自媒体时代本是言论兴盛,意见争鸣的新时代,却出现传统言论作者大批退场、转业的情况,令人警醒,又引人深思。探索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个体机遇的规律,有助于言论作者发挥主动性,抓住机遇,成功应对媒体转型,重回舆论场。然而既有研究通常关注某一时期社会环境或技术环境的改变对某个媒体、某一批媒体人造成的困境和机遇,少有站在整个媒体发展的角度上进行剖析。并且,因言论作者个体间差异较大,所以很难站在整个群体的角度上总结媒体转型对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因此,访谈具有典型性的言论作者,勾连其个人经历和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媒体环境,寻找媒体转型中的言论作者个体机遇,成为可行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访谈“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了解其从投稿到进入县委宣传部到进入媒体工作的经历,和其从纸媒到网站再到自媒体平台的言论表达过程,以及他获得“三农评论员”称号的辉煌和遭遇封号的过程,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背景,发现文化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工具,而媒体是将这种工具变为实际资源的一个重要中介。不同的媒体转型阶段,对言论作者运用文化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从表达力到批判力再到创新力,从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言论作者需要洞察社会背景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准确判断当下社会文化和媒体发展,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并坚持不懈地行动,同时承担社会责任,遵守国家政策制度,方能抓住机遇,成功完成转型。

杨心怡[4](2018)在《网红经济的生态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战略模式的日益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成为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推动的发展接口。“互联网+传统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加快了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也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融合与变革。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由网红引发的新型产业形态——网红经济,借助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巨大爆发力,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资本狂潮。然而,泛娱乐产业化的背后,网红经济也面临着秩序混乱、结构失衡、伦理失范等问题的考验。移动互联网高效、迅捷的传播方式加剧了网络淫秽色情事件的频发,甚至出现了暴力、侵权等违法行为,给网络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网红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和谐与有序。因此,研究网红经济的生态治理现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解决网红经济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能够切实维护网络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塑造健康、向上的网红文化。本文对网红经济的生态治理研究拟从以下五个部分加以论述:导论部分介绍了网红经济的发展背景、研究意义与思路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将网红经济放置在网络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大框架中进行理论探索,从而丰富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内涵。第一章概述了网红经济的产生、生态系统及发展现状,从网红经济的定义、演变历程出发,细致剖析了网红经济的生态构成与生态体系,并创造性地运用“网红指数OCI”评估模型,以窥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渠道。第二章结合网红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从网红经济的生态秩序、生态结构、生态伦理三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与市场数据,揭示网红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探讨体系失衡下的生态隐患。第三章针对网红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秩序混乱、结构失衡、伦理失范等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阐释给网红经济带来生态隐患的内在原因。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通过对网红经济现状、问题、原因的系统梳理,提出网红经济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绘制网红经济生态治理的框架结构与理念体系,从而构建横向治理与纵向治理相结合的网红经济生态治理模型,推动网红经济可持续、规模化的发展。依托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研究体系,本文将以公共管理学、文化生态学及新闻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以“解释→探析→建构”为研究思路,试图通过梳理网红经济的生态体系与生态构成,从生态秩序、生态结构、生态伦理等方面剖析网红经济的发展现状。在广泛的文献研究、精准的案例分析下,结合管理学、生态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系统研讨,揭示当前网红经济的生态乱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深化网红经济的治理理念与发展规律,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贾翠云[5](2017)在《近代冀南地区水利纠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冀南地区的滏阳河沿岸和大陆泽流域周围的诸县围绕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产生了诸多的水利纠纷,这些纠纷看似大同小异,实则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问题。本文以近代冀南地区的水利纠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冀南地区诸县的农田水利情况,包括各县渠闸的修建及管理等。在基层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分水制度的确立中可以看到传统社会自身的调节能力。从水利纠纷产生的原因上看,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水资源的缺乏决定了对水的争夺不可避免,而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机制也许才是水利纠纷频发的直接原因。水利纠纷有多种类型,有的影响县际关系,有的发生在同一河渠内部,还有的与商船航运有关。以官府为主导的调解或者司法手段是冀南地区解决水利纠纷的主要途径,集多种职能于一身的县级长官不仅是分水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水利纠纷的仲裁者。当然这其中少不了乡村精英的参与,因此本文中还探讨了在基层水利问题中政府与乡村精英诸因素的作用。本文以水为线索,将地方的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纳入考察范围,探寻水利纠纷背后的原因、水利纠纷的类型、解决机制及解决水利纠纷涉及到的相关利益主体,加深了对冀南地区区域社会变迁的认识。

杜洁[6](2016)在《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尝试做这样的努力:梳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泰国的传播轨迹,即20世纪泰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两大主体脉络(泰国共产党与泰国左翼知识界)和三支基本力量(泰国共产党、泰国50年代左翼知识界、泰国70年代左翼知识界),通过对传播效度的分析,考察泰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与革命实践在研判和解决该国社会主要矛盾方面的成败得失,明确指出本土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忽略与破坏是泰国共产主义运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并且明确指出20世纪70年代革命高峰时期的泰国曾是东南亚继越南之后的第二大左翼力量活跃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亚洲学者和西方学者认为泰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批驳西方学界关于泰国“免疫”马克思主义的偏狭观点。本文还进一步考量当代泰国在西方民主道路与国内民粹道路之间的政治僵局,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洞察当代泰国社会,最终为泰国提供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选择的思考与论证,为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共产主义运动提供基于泰国经验的历史思考、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通过对中、英、泰三语的泰国近现代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军事学、传播学等重要着作进行文献整理、阅读和研究。同时,本文还着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分析泰国社会近现代阶级利益矛盾的特殊性,为考察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有效性、当今泰国社会道路的最终选择,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依据。本文探究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即是以马克思主义暹罗化为主线,对当代泰国左翼从“问道马克思”到“弃道马克思”再到“反思马克思”甚至“回归马克思”的思想脉络进行历史的梳理。20世纪,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泰国左翼思潮总是与激进主义社会运动相伴相生,共同经历社会运动和思想论争的高潮与低谷。马克思主义左翼思潮的传播高峰总是与泰国20世纪政治气候相对民主、出版审查相对宽松、外交政策转型调整的民主开明时期相对应。本文首先梳理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泰国这一特定历史与社会土壤中所显现出的个性化特征与历史轨迹,进而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传播所遵循的普遍规律,考察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成果及其对泰国历史社会的影响,总结马克思主义在泰国传播的成功经验,并揭示马克思主义最终未能在泰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在第一章绪论中厘清关键概念之后,第二章对马克思主义在泰国传播的社会条件、历史进程与基本力量进行考量,勾勒出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历史图景,揭示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必然性与具体性。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梳理泰国共产党、50年代主流马克思主义者和70年代“十月青年”(新马克思主义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历程与历史贡献,三者均通过结社与出版有效推进泰国当代社会运动的发展,结社可以使同时代的人群聚集并实现思想的交汇交锋与启迪共鸣,出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经由出版物形式实现代际之间跨时空的传播与继承,使得原先地方性的短暂直接的斗争手法向全国性的持续间接的现代社会运动转变。第六章分析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以及其给当代泰国社会留下的正面与负面遗产。第七章基于社会主义的视角对当代泰国道路困境与出路选择进行探讨,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洞察当代泰国社会困境,并提出泰国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胆设想。“反思马克思”甚至“回归马克思”这一峰回路转,这对经历了上个世纪革命理想幻灭并彻底抛弃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政党、目前正处于困顿之中的泰国当代农工阶级而言,无疑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和理性的回归。

刘文[7](2016)在《基于城市视角下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密度背景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面对土地、交通、人口和生态的巨大压力,以机动车为中心的社会构造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而地铁则因其快速、安全、运量大等优势成为缓解都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首要选择,并由此确立了其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核心位置。在大城市交通和空间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如何将土地的高度利用与以地铁为中心的城市规划相联系,建立以地铁站点为节点的城市空间框架网络布局,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课题之一。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作为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相连的要素,是在土地集约化、空间一体化以及功能复合化的要求下产生的,通过系统论的导入,将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作为空间统一体,置入城市视角系统的整体研究中。作为功能复合和空间立体的集聚点,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不仅因交通要素的汇聚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有着极重要的整合意义,还因其高密度、多用途以及多流量的特殊属性,迸发出极高的经济潜力和商业价值,吸引着众多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目光。文章立足我国基本国情,试图通过对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在宏观整体层面,中观区域层面和微观建设层面的现状研究,对未来的规划和设计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得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发展更具理性化,充分发挥节点的触媒作用,为区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概念的确立和明晰,包含文章的第一、二、三章。通过对商业综合体和地铁建设历史脉络的分别梳理,整理出两者的“交汇点”——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轨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解析,对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将复杂性科学理论引入城市建筑领域,在对城市复杂趋向的理论分析下,指出作为城市子系统之一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体系,也是具有一定的复杂特性,并对整体的支撑因子以及单体的发展方向做出一定的阐释。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作为复杂体系的一种,充满了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它的发展与当下多元化探索以及社会时代所包含的对立冲突,尤其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相契合的。第二部分旨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进行整体认识研究,包含文章的第四、五、六三章。宏观方面,主要是通过目前我国地铁网线规划以及站域商业综合体建设情况的研究,探讨城市结构变化与两者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总结发展趋势,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中观方面,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三条线路已建成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进行梳理,构建包含3大类、9小项的因子框架模型,利用ARCGIS平台对地块周边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复杂环境之间的融合;微观方面,以多样业态、交通换乘以及空间感知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系统内部的运作情况,在多元整合有机协作的建构理念指导下,结合各自有机关联的总体特征,针对体系内各子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做出相关对策研究;第三部分为文章的第七、八章,旨在对之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出围绕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建设的相关发展策略和设计方法,同时指出论文研究上的不足和对后期未来的展望。文章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对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践情况进行结合,不仅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开发内容,还为我国高密度的城市转型提供了一个更实际、更系统、更全面和更具操作性的视角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谭可可[8](2015)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走进大众现实生活世界,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同与接受,并转化为思想信念,最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实现这一目标。网络传播指的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通道,以数字化(含大数据云技术)手段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息存贮在类似计算机设备或媒介上供用户上网阅读、使用、交流和刷新的全过程。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媒体,在这里是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书信等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之上的、将大众传播、多媒体手段、超文本链结、分组交换、同步传播和即时通讯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发挥传播功能的所有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作为信息化条件下一种宣传思想工作新模式,对于引领思想舆论,掌控网络时空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从时空向度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从小到大的发展进程同中国互联网20年来的发展基本上是步调协同,进展一致的。回望历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到2014年的20年里,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与指导下,经过从无到有的探索,再到重点栏目向专业网站的突破,进而实现从单频道向多形态的转变,直致进入国家战略工程的行列,表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融合扩散、开拓创新和跨界发展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应对现实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前进的。文章考察了2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成长历程,揭示了我们党和政府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和“建设网络强国”方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可以有效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网络手段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虚无主义”、“宪政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有人还将美化西方政治制度及西方价值观的言论挂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干扰混淆人们的视听,网络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一新的舆论场上,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引领作用就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文章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从五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如何从大变强、行稳致远问题:一是紧扣时代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二是壮大阵地规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三是提升科技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五是加快构建创新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这些综合的应对措施,对于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引领社会思想潮流,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价值的创造和转移以及系统创新能力的建设,使监督管理“碎片化”转变为覆盖生产传播全过程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声音在海量信息中凸现出来成为新常态,促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社会认同,抹平社会缝隙中的各种缺口,保持正常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郑晓东[9](2014)在《怡亚通公司VMI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服务模式为背景,研究供应链服务的运行模式,着重研究了一种典型的供应链服务的模式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本文通过供应链涵义、供应链理论基础研究,本人从理论上深刻领悟了供应链服务模式的特点、原则和实施步骤。在供应链基础理论和国内国外供应链研究指导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了怡亚通公司的情况和怡亚通公司VMI模式概况,对VMI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发展VMI服务模式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怡亚通公司给客户华录松下公司服务的VMI实例,对VMI案例项目进行了介绍并进行了案例的分析。本文深入分析了发展VMI服务所面临的问题和华录松下VMI模式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改善怡亚通VMI服务模式的四条对策建议。案例选之于日常工作中怡亚通公司给客户实际服务的案例。本文运用相关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对这种案例所代表的运营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分析这种模式具备的优点和缺点、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等,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并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怡亚通公司供应链服务运行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与总结,为更多初接触供应链管理的人士提供较形象的认识和了解,为更多企业较好的利用怡亚通公司供应链服务模式提供借鉴。

许程程[10](2012)在《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实时性、广泛性、便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强大优势,一举打破了各种传播平台之间的壁垒,成为与生俱来的全球传播载体。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对外传播始于1995年,现在已基本形成了以新闻网站、网络电视以及社交媒体为补充的新媒体对外传播体系。新媒体能够突破国界、天然落地、快速到达,同时包容多种文本、海量信息。“世界一网,地球一村”决定了新媒体是对外传播最经济、最快捷、覆盖最广泛的无障碍新兴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国际传播秩序的变革为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新媒体较高的发展规模,又为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尽管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的发展极为迅速,但由于国际舆论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新媒体对外传播自身存在的劣势,新媒体对外传播力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从外部环境来看:文化环境上,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传而不通”;信息环境上,信息传播中的欧美“话语霸权”很难打破;经济环境上,国际传媒市场呈现出白热化竞争态势。内在劣势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上,新媒体对外传播机制体制存在缺陷,缺乏对传播效果的评估以及国际传播人才匮乏;微观层面上,新媒体国际公信力不强,缺乏对受众的心理研究等。所以,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是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本文认为要提升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力,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克服劣势,积极化解威胁,并提出六点对策:一是改革对外传播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培育新媒体国际公信力,打造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受众研究,增强对外传播贴近性;四是,提升传播技巧,消除传播隔阂;五是,把握传播时机,抢占话语霸权;六是,拓展传播渠道,开拓国际传媒市场。

二、开辟双层DVD格式新战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辟双层DVD格式新战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厨电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智能厨电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物联网相关概述
        2.1.1 云计算与物联网
        2.1.2 消息处理系统
        2.1.3 物联网平台概述
    2.2 物联网通信架构简述
        2.2.1 MQTT通信协议
        2.2.2 无线通信方式比较
    2.3 神经网络相关技术
        2.3.1 人工神经网络
        2.3.2 算法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厨电管理系统分析
    3.1 系统总体分析
        3.1.1 系统功能分析
        3.1.2 系统角色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系统管理员用例分析
        3.2.2 企业用户用例分析
        3.2.3 个人用户用例分析
    3.3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厨电管理系统整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目标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智能厨电管理系统层次架构
        4.2.2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4.2.3 通信架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厨电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硬件网络拓扑架构
    5.2 家庭协调器模块设计与实现
        5.2.1 基于STM32 的主控模块
        5.2.2 WI-FI联网模块
        5.2.3 智能语音模块
        5.2.4 环境监测模块
    5.3 厨电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5.4 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实现
        5.4.1 家庭协调器软件
        5.4.2 语音芯片软件
        5.4.3 串口通信协议设计
    5.5 硬件系统功能测试
        5.5.1 硬件系统基础功能测试
        5.5.2 智能联网模块最大通信距离测试
        5.5.3 烟雾预警和智能灯光控制功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厨电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及安装
        6.1.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6.1.2 云服务端基础开发环境搭建
        6.1.3 云服务系统运行环境
    6.2 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6.2.1 基本信息维护
        6.2.2 设备信息维护
        6.2.3 用户管理模块
        6.2.4 厨电操控模块
    6.3 智能预测模块
        6.3.1 智能预测模块详细设计
        6.3.2 基于Spark的智能预测模块具体实现
    6.4 POSTGRESQL数据库设计
        6.4.1 数据库选择
        6.4.2 数据库表的设计
    6.5 云服务平台部署
        6.5.1 物联网云平台关键技术介绍
        6.5.2 基本信息维护
        6.5.3 设备信息维护
        6.5.4 用户管理
    6.6 ANDROID客户端部署
        6.6.1 注册登录实现方法
        6.6.2 厨电操控功能界面实现方法
    6.7 智能厨电管理系统测试
        6.7.1 登录测试
        6.7.2 数据可视化测试
        6.7.3 厨电控制测试
        6.7.4 消息推送功能测试
        6.7.5 智能模块功能测试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言论作者个体机遇 ——以“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媒体经历多次重大的转型
        1.1.2 言论作者面临新的转型
        1.1.3 媒体转型与个体探索密不可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关键概念
        1.3.1 媒体转型
        1.3.2 言论作者
    1.4 文献综述
        1.4.1 作为方法的个体经历描述
        1.4.2 改革开放40 年媒体转型研究
        1.4.3 媒体人的发展出路与价值选择
    1.5 研究方法
        1.5.1 个案研究
        1.5.2 深度访谈
    1.6 思路与结构
    1.7 主要创新点与局限
        1.7.1 主要创新点
        1.7.2 主要局限
2 1980年代:机会留给爱文字的人
    2.1 媒体转型:关注民众的休闲生活需要
        2.1.1 媒体:四大晚报与周末版
        2.1.2 内容:杂文和小言论的兴起
        2.1.3 受众:为了切实的需求读报
    2.2 社会机遇:文字能力成为社会流动的硬通货
        2.2.1 人才:被挤出高考独木桥的人们
        2.2.2 机会:文学提供表能能力的方式
        2.2.3 机遇:文人走向行政事业单位
    2.3 发展反思:个体发展依赖于媒体急速扩张
        2.3.0 媒体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2.3.1 个体表达赢得社会共鸣
        2.3.2 “种田”也能改变自我和社会
3 1990年代:社会需要大量信息
    3.1 媒体转型:都市类媒体大发展
        3.1.1 媒体:都市报的发展繁荣
        3.1.2 内容:舆论监督成为社会风尚
        3.1.3 受众:带有消费主义取向的读者
    3.2 社会机遇:记者成为流动者
        3.2.1 人才:媒体需要优秀传媒人才
        3.2.2 机会:都市类媒体蓬勃发展
        3.2.3 机遇:可以自由流动的职业
    3.3 发展反思:社会流动背景下的信息饥渴
        3.3.1 越是阅读,越是渴望阅读
        3.3.2 言论表达既是工具也是目的
4 2000 年代:言论黄金时代
    4.1 媒体转型:言论成为立媒之本
        4.1.1 媒体:开始形成的媒体竞争格局
        4.1.2 内容:求独到、求深入、求互动
        4.1.3 受众:寻找事实背后的观点
    4.2 社会机遇: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表达者
        4.2.1 人才:无所不在的表达者
        4.2.2 机会:积极的言论环境
        4.2.3 机遇:畸高的稿费培养言论作者
    4.3 发展反思:剧烈变化的表达
        4.3.1 失去社会价值的批判表达
        4.3.2 专业言论作者退场的征兆
5 2010 年代:摆脱渠道的束缚
    5.1 媒体转型:自媒体平台的大发展
        5.1.1 媒体:自媒体平台成为新的霸主
        5.1.2 内容:融合中走向服务
        5.1.3 受众:既是受者,又是传者
    5.2 社会机遇:人人皆可成媒体
        5.2.1 人才:创作者掀起自媒体创业热潮
        5.2.2 机会:旧作者的坎坷自媒体之路
        5.2.3 机遇:名气带来转型机会
    5.3 发展反思:媒体发展与社会稳定
        5.3.1 自媒体在狂欢中乱象频生
        5.3.2 社会稳定需要媒体自觉
6 结语
    6.1 转型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6.2 机遇留给具有职业敏感的人
    6.3 转型还需考虑政策、责任等因素
参考文献
附录 :洪巧俊访谈笔录整理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网红经济的生态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网络文化产业研究
        (二)公共治理与文化生态研究
        (三)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第一章 网红经济概述
    第一节 网红经济的产生
        一、“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变革
        二、从网红到网红经济
    第二节 网红经济的生态系统
        一、网红经济的生态构成
        二、网红经济的生态体系
    第三节 网红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
        二、网红经济的盈利渠道
第二章 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网红经济生态秩序混乱
        一、网红公司捆绑眼球效应与商业营销
        二、网红平台监管缺失乱象丛生
    第二节 网红经济生态结构失衡
        一、文化供给侧结构性失衡
        二、创意枯竭与网红产品同质化
    第三节 网红经济生态伦理失范
        一、草根文化滋长浮躁之风
        二、冲击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底线
第三章 网红经济问题的产生原因
    第一节 制度缺失导致网红市场紊乱
        一、网络服务提供商存在管控盲区
        二、网红群体个人规范管理模糊
    第二节 IP资本化引发供应链产品危机
        一、IP热引发网红产品供需失衡
        二、优质IP无序传播加剧网络侵权
    第三节 利益驱动加速文化生态恶化
        一、消费主义时代资本、用户的双重压力
        二、网红市场恶性竞争引发行业混战
第四章 网红经济的生态治理路径
    第一节 网红经济生态治理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网红经济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二、网红经济生态治理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网红经济生态治理框架与理念体系
        一、网红经济生态治理的框架结构
        二、网红经济生态治理的理念体系
    第三节 网红经济生态治理模型与制度构建
        一、网红经济生态治理模型
        二、横向治理:“政府-企业-主体”多中心协同
        三、纵向治理:“生产-传递-消费”良性运转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近代冀南地区水利纠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冀南地区农田水利的分布及其管理
    (一)各县渠道闸坝及其灌溉状况
        1.磁县的水渠闸坝及灌溉状况
        2.邯郸县的渠道闸坝及灌溉状况
        3.永年县的渠道闸坝及灌溉状况
        4.邢台县的渠道闸坝及灌溉状况
        5.南和县的渠道闸坝及灌溉状况
        6.任县的渠道闸坝及灌溉状况
    (二)各县渠道闸坝的管理
        1.闸坝启闭日期的规定与调整
        2.同一渠系内各村庄分水的标准与规则
        3.闸坝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二、冀南地区水利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近代冀南地区人地矛盾凸显与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对水资源的争夺
        1.人口与耕地的矛盾
        2.生态环境恶化
        3.水资源匮乏
    (二)传统乡村社会水利纠纷解决机制的局限
        1.乡规民约的有限性
        2.地方本位主义限制了水利纠纷的解决
        3.水利法规不完善
三、水利纠纷的类型及解决途径
    (一)水利纠纷的类型
        1.县际关系中的水利纠纷
        2.同一河渠水系内的水利纠纷
        3.商业航运与农田灌溉之间产生的水利纠纷
        4.其他类型的水利纠纷
    (二)水利纠纷的解决途径
        1.以官府为主体的调解手段
        2.以政府为主体的诉讼手段
        3.械斗手段
四、基层水利事业和水利纠纷中的各方影响力量
    (一) 以县级政府为代表的行政力量的作用
        1.水利工程的修建者
        2.仲裁水利纠纷及制定分水规则
    (二)乡村精英
        1.辅助水利工程的建设
        2.参与分水规则的制定与水利纠纷的解决
    (三)乡村普通民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后记

(6)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思路与框架
    1.4 关键概念界定
        1.4.1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
        1.4.2 泰国马克思主义者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社会条件、历史进程与基本力量
    2.1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社会历史土壤
        2.1.1 民族、宗教、国王:泰国传统立国三原则
        2.1.2 泰国激进主义思想的本土缘起
    2.2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历史进程
        2.2.1 泰国社会主义先驱思想与传播
        2.2.2 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早期传播
        2.2.3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理论高峰(20 世纪40年中后期-50 年代)
        2.2.4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革命高峰(20 世纪70年代)
        2.2.5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衰退沉寂(20 世纪70年代末-80 年中后期)
    2.3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力量
第三章 泰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实践
    3.1 泰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3.1.1 泰国共产党初创时期(1927-1942 年)
        3.1.2 泰国共产党困顿前行时期(1943-1960 年)
        3.1.3 泰共人民战争三角战略时期(1961-1978 年)
    3.2 泰共的理论主张与重要传播载体
        3.2.1 泰共的理论主张
        3.2.2 泰共重要传播载体
    3.3 泰共的历史贡献与缺陷
        3.3.1 泰共的历史贡献
        3.3.2 泰共的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主流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传播及其影响
    4.1 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
        4.1.1 社会历史背景
        4.1.2 思想来源
    4.2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4.2.1 集·普密萨
        4.2.2 古腊·柿巴立
        4.2.3 阿沙尼·蓬占
        4.2.4 社尼·绍瓦蓬
        4.2.5 布栾·万纳舍
        4.2.6 伊沙拉·阿曼达恭
    4.3 主要出版物与结社
        4.3.1 主要出版物
        4.3.2 结社情况:作家联合会
    4.4 重要贡献与不足
        4.4.1 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肇始
        4.4.2 存在不足与历史命运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及其影响
    5.1 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
        5.1.1 社会历史背景
        5.1.2 思想来源
    5.2 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
        5.2.1 泰共城市前线组织
        5.2.2 知识界代表人物
        5.2.3 进步知识分子
    5.3 重要出版物与结社
        5.3.1 重要出版物
        5.3.2 重要结社
    5.4 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
        5.4.1 思想特点与理论贡献
        5.4.2 历史局限与历史命运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暹罗化的成功经验、失败原因与社会影响
    6.1 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
        6.1.1 成功经验
        6.1.2 失败原因
    6.2 社会影响
        6.2.1 正面遗产
        6.2.2 负面遗产
第七章 启示与思考
    7.1 当代泰国社会困境的阶级观点分析
        7.1.1 当代泰国社会困境
        7.1.2 当代泰国社会的阶级分析
        7.1.3 当代泰国人民运动的真空
    7.2 当代泰国社会困境的社会主义出路
        7.2.1 西方学者关于泰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主张
        7.2.2 泰国学者关于泰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主张
    7.3 泰国社会主义道路设想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再思考
        7.3.1 泰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设想
        7.3.2 基于泰国经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再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1 1932-2016 年泰国政府历任总理及其任期一览表
附录 2 泰国曼谷王朝历代国王一览表
附录 3 20 世纪泰国政府历次颁布或废止《反共法案》一览表

(7)基于城市视角下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 研究现状及目标
        1.2.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2.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
        1.2.3 研究目标
    1.3 创新点及方法框架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建立及现状问题探讨
    2.1 商业综合体的演进及“地铁城市”的兴起
        2.1.1 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内涵延伸
        2.1.2 地铁作为城市交通动力的发展脉络
        2.1.3 商业综合体与“地铁城市”的对接
    2.2 “横竖”穿插的立体模式——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提出
        2.2.1 横向——地铁对商业综合体的触媒作用
        2.2.2 竖向——商业综合体对于地铁的适应性转变
        2.2.3 横竖的整合——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提出
    2.3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现状问题探讨
        2.3.1 策划方面——策划表面化和意志长官化
        2.3.2 制度方面——管理混乱化和律法缺失化
        2.3.3 设计方面——规划无序化和空间消极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复杂性理论背景下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
    3.1 复杂性的引入
        3.1.1 复杂性的起源及概念
        3.1.2 复杂性的哲学思辨
        3.1.3 建筑的复杂性
    3.2 复杂性理论下的城市视角组织
        3.2.1 城市视角的复杂性
        3.2.2 城市视角复杂性的特性
        3.2.3 城市视角复杂性的语境分析
    3.3 复杂城市视角下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
        3.3.1 复杂性理论之于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基本认识
        3.3.2 复杂性理论之于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支撑因子
        3.3.3 复杂性理论之于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趋向
    3.4 小结
第四章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之于城市层级视角的调配适应
    4.1 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层级框架
        4.1.1 城镇化背景下的高密度城市空间
        4.1.2 我国地铁交通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4.1.3 城市层级下地铁建设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4.2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在城市设计层面的调整适应
        4.2.1 我国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概况及特殊性
        4.2.2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引导
        4.2.3 空间结构视角下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
    4.3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对原有城市层级的穿刺
        4.3.1 地域穿刺——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交通效益
        4.3.2 时间穿刺——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
        4.3.3 空间穿刺——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社会效益
    4.4 小结
第五章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之于区域复杂环境的有机融合
    5.1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5.1.1 空间对话——高密度背景下的三维立体
        5.1.2 功能对话——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杂交共生
        5.1.3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与周边环境互动的经验借鉴
    5.2 区域视角下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
        5.2.1 城市线路的选择及相关背景
        5.2.2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周边环境的评价分析
        5.2.3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因子分析的架构
    5.3 基于GIS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区域布局模型的建立
        5.3.1 影响因子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5.3.2 不同城市的GIS影响因子分布
        5.3.3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分布差异及选址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子系统的内部建构
    6.1 多样业态之于子系统的活力研究
        6.1.1 多样业态子系统
        6.1.2 多样业态子系统开放状态下的演变
        6.1.3 多样业态的建构原则及趋势
    6.2 以便捷交通为框架的子系统内部资源间的优化整合
        6.2.1 交通子系统在复杂体系中的特殊性及其设计原则
        6.2.2 交通子系统之于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空间整合
        6.2.3 慢行系统的立体整合
    6.3 基于SD法的内部空间感知
        6.3.1 研究方式及相关数据
        6.3.2 因子分析法的运用及空间感知的评价
        6.3.3 空间子系统的设计对策
    6.4 小结
第七章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建设实施的相关机制
    7.1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城市视角下的开发策略
        7.1.1 城市空间整合下的规划价值
        7.1.2 统一理念指导下的机制健全
        7.1.3 多节点规划导向下的开发管理
    7.2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区域视角下的整合应用
        7.2.1 明确现状发展下的多元矛盾
        7.2.2 区域框架视角下的整合原则
        7.2.3 联系不同要素下的城市设计
    7.3 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系统内部的立体化实现
        7.3.1 多样功能外向下的立体差异
        7.3.2 复杂站城一体下的立体推动
        7.3.3 高密度背景感知下的立体体验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研究展望
    8.3 关于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的几点想法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0.2.1 选题的研究现状
        0.2.2 选题意义
    0.3 基本思路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方法
    0.6 概念界定
    0.7 创新之处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学视角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
        1.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时代化
        1.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求大众化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播学的内在关联
        1.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播学的三重契合
        1.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播学的对接要点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及特点
        1.3.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
        1.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特点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进入网络时代
        1.4.1 互联网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4.2 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造巨大受众需求
        1.4.3 互联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平台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生成发展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发展进程
        2.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从无到有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从重点栏目到专业网站
        2.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从单频道到多形态
        2.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进入国家战略工程行列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巨大作用
        2.2.1 发挥专业网站优势答疑解惑影响大
        2.2.2 依托主流媒体网站举大旗一路高歌
        2.2.3 借助政府网站汇聚释放巨大正能量
        2.2.4 引导校园网站张扬中国梦催人奋进
    2.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基本经验
        2.3.1 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之举
        2.3.2 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传播方式让理论掌握群众
        2.3.3 内容上贴近生活将理论教育与大众需求相结合
        2.3.4 形式上贴近大众喜好凸显通俗化、生活化特色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面临的挑战
    3.1 反击企图颠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西化思潮是最大挑战
    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阵地规模偏小强势发声不够
    3.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形式内容有限科技水平不高
    3.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人才队伍不足创新机制缺失
第4章 紧扣时代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4.1 “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是传播主攻方向
    4.2 “中国梦”“四个全面”是主题传播的重中之重
    4.3 紧扣时代主题在加强引导中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第5章 壮大阵地规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5.1 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发展意识
    5.2 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阵地意识
    5.3 “双轮驱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阵地建设
        5.3.1 从“国家单轮驱动”转变为“国家和社会双轮驱动”
        5.3.2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阵地建设的新路径
第6章 提升科技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6.1 积极整合网络技术资源抢占发展先机
    6.2 以大数据云技术提升精准投放的效能
    6.3 以移动智能平台支持传播形态的扩散
第7章 培育人才队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7.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7.2 培养更多的复合性人才、应用性人才和创新团队
    7.3 进一步提升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8章 构建创新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
    8.1 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多频共振机制
    8.2 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推荐推送机制
    8.3 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绩效评估机制
结语 迎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的发展黄金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怡亚通公司VMI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供应链的涵义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起源
        2.2.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点
        2.2.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
        2.2.4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步骤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供应链的研究
        2.3.2 国外关于供应链的研究
第3章 怡亚通公司 VMI 模式分析
    3.1 怡亚通公司的情况介绍
        3.1.1 怡亚通公司的基本情况
        3.1.2 怡亚通公司主要的供应链服务
    3.2 怡亚通公司 VMI 模式概况
        3.2.1 怡亚通 VMI 的基本设计
        3.2.2 怡亚通 VMI 的实施要求
    3.3 怡亚通 VMI 的具体运作模式
    3.4 怡亚通发展 VMI 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第4章 怡亚通公司 VMI 案例分析——华录松下项目
    4.1 华录松下 VMI 服务项目案例介绍
        4.1.1 华录松下公司概况介绍
        4.1.2 华录松下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前景
    4.2 华录松下项目的组织运行
        4.2.1 华录松下项目的 VMI 运行模式
        4.2.2 华录松下项目的组织
        4.2.3 华录松下项目的投资构成
    4.3 华录松下 VMI 运行效果及风险分析
        4.3.1 华录松下项目效益分析
        4.3.2 华录松下 VMI 模式的优势
        4.3.3 华录松下 VMI 模式对客户的贡献
        4.3.4 华录松下 VMI 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第5章 改善怡亚通公司 VMI 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防范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
    5.2 建立 B2B 的创新服务模式
    5.3 引入不同专业团队,提高服务水平
    5.4 加强人才培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的发展现状
    2.1 对外传播在我国的变革
        2.1.1 对外传播思想观念更新
        2.1.2 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转变
        2.1.3 对外传播媒介形态革新
    2.2 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的典型形态
        2.2.1 新闻网站
        2.2.2 网络电视
        2.2.3 社交媒体
    2.3 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的主要模式
        2.3.1 交互式非线性传播模式
        2.3.2 多节点去中心扩散模式
        2.3.3 减噪效应模式
第3章 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 SWOT 分析
    3.1 新媒体对外传播的优势(Strengths)
        3.1.1 国家的政策扶持
        3.1.2 多元的媒介形态
        3.1.3 丰富的内容资源
        3.1.4 新媒体自身优势
    3.2 新媒体对外传播的劣势(Weaknesses)
        3.2.1 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3.2.2 媒介国际公信力不足
        3.2.3 受众心理研究欠缺
        3.2.4 传播效果评估短板
        3.2.5 国际传播人才匮乏
    3.3 新媒体对外传播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3.3.1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传播格局变迁
        3.3.2 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显着提升
        3.3.3 新媒体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3.4 新媒体对外传播面临的威胁(Threats)
        3.4.1 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中的传播隔阂
        3.4.2 信息资源流动失衡导致的话语霸权
        3.4.3 国际传媒市场下的白热化竞争态势
第4章 提升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力的策略
    4.1 改革对外传播体系
        4.1.1 创新对外传播体制机制
        4.1.2 建立传播效果评估体系
        4.1.3 培养复合型全媒体人才
    4.2 培育媒介国际公信力
        4.2.1 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媒介品牌
        4.2.2 构筑权威的一体化信息平台
        4.2.3 加强对负面网络舆论的引导
        4.2.4 适度平衡对外新闻报道视角
    4.3 加强国际受众研究
        4.3.1 明晰目标受众定位
        4.3.2 注重受众接受心理
        4.3.3 强化与受众沟通
    4.4 提升跨文化交流“对话”技巧
        4.4.1 营造共同感知的传播语境
        4.4.2 树立国际化的对外传播理念
        4.4.3 善用讲故事的话语表达方式
    4.5 把握对外传播最佳时机
        4.5.1 依托重大事件报道
        4.5.2 主动设置中国议题
        4.5.3 灵活运用舆论领袖
    4.6 拓宽立体化对外传播渠道
        4.6.1 整合新旧媒体资源
        4.6.2 联手海外华文媒体
        4.6.3 加强与西方主流媒体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开辟双层DVD格式新战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联网云平台的智能厨电管理系统[D]. 梁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改革开放40年来媒体转型与言论作者个体机遇 ——以“三农评论员”洪巧俊为例[D]. 戴婧怡.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4]网红经济的生态治理研究[D]. 杨心怡.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5]近代冀南地区水利纠纷研究[D]. 贾翠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9)
  • [6]马克思主义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 杜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 [7]基于城市视角下的地铁站域商业综合体研究[D]. 刘文. 东南大学, 2016(12)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传播研究[D]. 谭可可. 湘潭大学, 2015(06)
  • [9]怡亚通公司VMI服务模式研究[D]. 郑晓东. 吉林大学, 2014(09)
  • [10]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新媒体对外传播研究[D]. 许程程. 湖南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开辟双层DVD格式新战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