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36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36例疗效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3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刚丽丽[2](2021)在《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近年来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患病率不断地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疗效显着且安全无依赖性的治疗方案。从古至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董氏奇穴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针法,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能促进失眠患者睡眠恢复;耳尖放血有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的作用,这两种中医特色疗法有机结合,能有效的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论文由文献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两部分组成,评价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方案的临床可行性与疗效优势,为以后的科研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一:目的:通过对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系统评价董氏奇穴对照普通针刺、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等其他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常用的有效穴位,发现既往研究中的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15日,检索文献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同时提取治疗方法、常用穴位、有效率、安全性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使用R(version 4.0.2)软件Meta包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获取结论。结果: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症的RCT研究,共纳入病例1128例,本研究中涉及穴位共24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前7位主穴分别是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其中有12项研究讲述了随机试验方法,纳入的13篇文献均未明确描述分配隐藏,没有文献明确报告具体盲法,纳入文献中有6篇提及脱落病例情况及处理措施。Meta分析结果:1.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纳入研究的13篇文献均报告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更好。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的PSQI总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PSQI总分;治疗组在改善入睡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缩短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能显着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睡眠时间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的日间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日间功能。3.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呈正态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形态对称,表明纳入的文献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极小。结论:董氏奇穴针法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等方面优于其他疗法。可能的有效穴位为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研究二: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总结最佳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将纳入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或普通针刺治疗,总疗程28天。通过记录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情况,分别在治疗第1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状况评估;分别于治疗第1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多导睡眠图监测(PSG)、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睡眠相关指标评估,同时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血清褪黑素(MT)含量,统计评价各项指标的变化,多时点、多角度观察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两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线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前PSQI、SRSS等量表总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脱落病例共5例,其中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组1例,常规针刺组4例。2.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因子积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显着降低对照组(P<0.01,P<0.05)。3.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S2、SWS、NREM、REM时间均有所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延长时间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效率均有所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入睡时间均有所缩短(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S1均有所延长(P均<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延长(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觉醒次数均有所减少(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其他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检测褪黑素(MT)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褪黑素水平均有所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褪黑素水平升高更显着(P<0.05)。治疗前后检测5-HT水平变化,治疗组5-HT水平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5-HT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对5-HT含量的改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SL与PSG客观监测SL比较均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TST与PSG客观监测的TST比较均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显着,该治疗方案能减轻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并使患者的日间功能得到恢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2.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董氏奇穴与耳尖放血各自本身具有改善睡眠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存在叠加协同作用,比普通针刺更具优势。3.从治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改善睡眠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MT、5-HT水平有关。

李令康[3](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任彩连[4](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症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中西结合治疗方案应用在神经衰弱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1—10月该院收治的46例神经衰弱症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排序按照年龄由大到小,每组患者2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数据,开展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65.21%(χ2=4.6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结局情况对比均有好转,但观察组睡眠质量、精神状态、负面情绪各项评分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情况发生率情况为13.04%,优于对照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症患者,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不良情况情况,缩短康复治疗周期,有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降低疾病复发率。

张霜梅[5](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钟岢屹[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蔡羽宣(Tsai YuHsuan)[7](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近10年当代期刊文献中关于便秘、泄泻两类病种的针灸治疗处方,对比分析两类疾病腧穴使用规律。从而为针灸对于肠道双向调节提供证据,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帮助。方法:分别以“便秘”“针灸”组合、“泄泻”“针灸”组合,为关键词或者主题词,检索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文献数据库的中文文献。按照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过滤筛选文献。将所纳入的目标文献导入Microsoft Excel分别建立“便秘针灸治疗数据库”和“腹泻针灸治疗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频次的统计分析。并将数据导入SPSS Modeler和Gephi并进行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对分析后的数据进行总结。结果:1.便秘:便秘的腧穴使用中,单个腧穴的使用较高的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关联分析所示,天枢-上巨虚、气海-天枢、肾俞-天枢以及气海-上巨虚-天枢、中脘-上巨虚-天枢、气海-足三里-天枢为常用配伍,腧穴所属归经多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和脾经,腧穴多分布在胸腹部、下肢部以及背部,特定穴中多为募穴、五输穴以及下合穴。腧穴组合可得出三个腧穴使用社团,社团一包括了气海、大横、关元、中脘、天枢、合谷、归来、下脘、腹结。社团二包括了肾俞、脾俞、胃俞、中髎、次髎、下髎、承山、百会。社团三包括了足三里、三阴交、上巨虚、支沟、大肠俞、太冲、曲池、照海、丰隆、四神聪。2.泄泻:泄泻腧穴的使用中,单个腧穴的使用较高的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联分析所示,中脘-天枢、太冲-天枢、上巨虚-天枢、中脘-足三里-天枢、太冲-足三里-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天枢为常用配伍,腧穴所属归经多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脾经,腧穴多分布在下肢部、胸腹部以及背部,特定穴中多为募穴、五输穴以及下合穴。腧穴组合可得出三个腧穴使用社团,社团一包括了中脘、神阙、关元、气海、下巨虚、阴陵泉、曲池、大横、合谷、内关。社团二包括了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太冲、公孙、三阴交、百会。社团三包括了肾俞、大肠俞、脾俞、胃俞、命门。3.便秘与泄泻比较:两者相同腧穴中,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用穴较多,其腧穴多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脾经,多分布在胸腹部、下肢部及背部。结论:1.单个腧穴如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等均在便秘和泄泻中使用最多,其自身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2.腧穴的配伍应用在便秘和泄泻的治疗中的差异性体现了针灸理论中的辨证论治,也体现了腧穴的配伍对腧穴调节机体功能的影响。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的腧穴选用规律,其结果符合中医针灸理论,可为临床用穴提供指导。

古敏静[8](2019)在《香港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特征及耳针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亚健康状态是一种躯体与心理等方面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低质状态。亚健康为现代人所特有,它不仅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而且常常演变为器质性病变。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成为生命健康的隐患。因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己成为本世纪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回归祖国的利好以及经济的向好发展,香港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使得香港市民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甚至影响了市民的健康水平,因此香港市民的亚健康状态非常普遍。近年来,香港公务员的政务工作压力有增无减,导致不少职业健康问题,因此提出亚健康状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截至目前,未见报道调查及分析何种因素会给香港公务员造成身心亚健康问题以及其发生率情况、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情况等。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从分析香港公务员亚健康人群的特质入手,探讨香港公务员亚健康形成的内在根源,为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切入点;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采用耳针疗法对香港公务员的亚健康状态进行治疗,将可在未来为香港公务员疾病治疗方式更多的提供理论依据与临床依据。目的:通过分析香港公务员亚健康人群的特质,观察香港公务员的亚健康状态,采用耳针疗法对香港公务员的亚健康状态进行治疗,将可在未来为香港公务员疾病治疗方式更多的提供理论依据与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选择在社康体检中心做常规体检,结果显示为无明确患病的公务员个体200例列为研究对象,用亚健康筛选表区分健康和亚健康人群,90项症状清单(SCL-90)、应付方式问卷(CSQ)、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分析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方式和人格特质的差异,探讨香港公务员亚健康形成的内在心理根源。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第一部分研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香港公务员个体80例,将之列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入选40例。治疗组采用耳针疗法结合心理干预,其中耳针疗法每周治疗2次,心理干预每2周进行1次,治疗8周后统计相关数据。对照组采用单纯心理干预,方法同治疗组。结果:1.本研究第一部分1.1共纳入研究200人,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男性71人,女性115人,年龄范围21~55岁,学历包括中学、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四个学历段。女性亚健康者比例比男性明显偏高。亚健康在不同的年龄分层有不同的特点,随着年龄分层的不断增加,亚健康水平呈现出与之正相关的趋势。不同婚姻状况下,离异者的亚健康发生率最高,已婚者和未婚者区别不大。随着学历的增高,亚健康发生率基本上呈平稳递增的状态。1.2研究对象亚健康状况及分布特征:经过筛查以及评分后(亚健康状态筛选表及SCL-90评分),将186名研究对象划分为健康状态和亚健康状态两部分,其中健康状态者为分别为77人,亚健康状态者为109名,亚健康检出率为58.60%。与健康人群相比,亚健康人群SCL-90 9个因子中躯体化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和偏执因子的因子分均显着增高(P<0.05或P<0.01)。与健康人群相比,亚健康人群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因子分显着低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自责和退避因子分则显着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亚健康人群16-PF的乐群性和兴奋性因子分显着低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因子分均显着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本研究第二部分2.1共有80例亚健康状态者参加,其中治疗组40例,完成了 36例,最终脱落4例,完成率为90%;对照组40例,完成了 37例,最终脱落3例,完成率为92.5%。治疗组36例平均年龄45.31岁;对照组37例的平均年龄44.52岁。两组在基本情况及上述量表初步筛查中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2经过为期8周的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具体为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6例;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57%,具体为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治疗前后两组亚健康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亚健康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治疗前后两组SCL-90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亚健康人群SCL-90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5治疗前后两组SF-36健康量表得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SF-36显着提高(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仅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和活力3个维度较治疗前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总体健康维度以及活力维度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6中医症状改善程度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前症状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疗前、疗后症状体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体征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香港公务员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在心理症状、应付方式和人格特征诸多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亚健康状态的流行具有其独特性,表现为性别、年龄、社会和地域属性,40~49岁中离异的脑力劳动者易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人群更多运用不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处理问题,呈现低乐群性、低兴奋性和高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可能是亚健康人群的人格特征。2.耳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香港公务员亚健康症状和提高总体生活质量。

林文颖[9](2018)在《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将耳穴贴磁应用于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观察耳穴贴磁对其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睡眠效率(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脑卒中特定生活质量量表)的影响,旨在评价耳穴贴磁改善PSSD的疗效,为PSSD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选取符合条件的PSSD患者93例,用Excel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耳穴贴磁组患者予以耳穴磁疗贴按压,王不留行籽组予以王不留行籽按压,两组均选择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肾、枕、垂前耳穴,采用对压法,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日按压耳穴4次(三餐后及睡前),每次每穴按压20~30秒,两耳交替,每隔3天更换一侧耳廓贴压,共治疗4周。试验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睡眠效率值、生活质量(SS-QOL)量表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睡眠状况、生活质量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1 PSSD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试验前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职业等)、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居住环境、饮酒、吸烟、熬夜、午休等)、评价指标基线(PSQI量表评分、睡眠效率值、SS-QOL量表评分)比较分析,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PSSD患者完成试验情况本研究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83例完成试验,耳穴贴磁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失访);王不留行籽组完成27例,剔除2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脱落2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患者依从性差);常规护理组完成28例,剔除1例(原因:患者在试验期间未配合试验研究),中止1例(原因:患者出现病情恶化),脱落1例(原因:患者提前出院,出院后失访)。3 PSSD患者试验后的临床效果评价3.1睡眠质量3.1.1 PSQI评分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睡眠质量的提高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其中:耳穴贴磁组在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评分较王不留行籽组有所下降(P<0.05);耳穴贴磁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下降(P<0.01),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维度评分上较常规护理组有所下降(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患者睡眠质量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其中,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在各维度评分方面较试验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护理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较试验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3.1.2睡眠效率值比较三组试验后比较,耳穴贴磁组与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睡眠效率值较常规护理组有所提高(P<0.01、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耳穴贴磁组、王不留行籽组试验后睡眠效率值有明显提高(P<0.01);常规护理组睡眠效率值试验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生活质量三组试验后SS-QOL量表评分比较,耳穴贴磁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具体表现,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个性、社会角色方面明显优于王不留行籽组(P<0.01);耳穴贴磁组在改善患者精力、家庭角色、情绪、个性、社会角色、工作或劳动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王不留行籽组在改善精力、家庭角色、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1),在改善个性、社会角色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三组试验前后比较,除视力方面的变化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观察经安全性观察,三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并未出现晕厥、异常感觉、皮肤损伤或过敏等耳穴疗法的不良反应。结论1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均可一定程度改善PSSD患者的睡眠状况。耳穴贴磁组的疗效优于王不留行籽组。2耳穴贴磁、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可有助于提高脑PSSD患者的生活质量。耳穴贴磁组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王不留行籽组。

王燕[10](2011)在《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的罹患关系;2)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病情、证情与西北燥证主兼证的相关性;3)分析新疆地区心系疾病患者与西北燥证罹患者素体状态的异同,从而揭示西北燥证对新疆地区心系疾病患者病证状态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学分析方法及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共收集1314份调查问卷,其中病例组486例,对照组828例,对2组西北燥证罹患率、西北燥证证情、气血阴阳及五脏虚证罹患率进行比较。对病例组中燥证组非燥证组病情、临床证候证情、西北燥证证情、虚证证情进行比较。资料全部收回后采取EPIDATA3.0录入,然后导出数据。由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均进行人口学资料均衡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t’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计数资料多组间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 = 2α/k(k-1)。结果:1)心系疾病病例组西北燥证罹患率为37.86%,对照组为18.47%,病例组高于对照组(χ2=60.329,P<0.01)。各病种病例组西北燥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各病种西北燥证罹患率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衰弱(62.65%)、皮肤瘙痒症(49.35%)、冠心病(31.48%)、高血压(31.37%)、痤疮(24.13%);2)心系疾病组西北燥证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各证候除肺心脾风火燥证两组无差异外,其余主兼证西北燥证积分二者均有显着差异,病例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各证候均数差值以心肾阴虚证及肺卫孔窍皮肤燥证最高;3)除高血压外,各病种病例组外燥证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尤以皮肤瘙痒症、痤疮明显。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三病种内燥证均高于外燥证(均有P<0.05)。皮肤瘙痒症、痤疮内燥证与外燥证积分比较未显示出差异(P>0.05);4)高血压与神经衰弱燥证组病情积分均高于非燥证组(均见P<0.01)。皮肤瘙痒症与痤疮燥证组与非燥证组病情积分未显示出差异(P>0.05);5)高血压阴阳两虚证与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864,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高血压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与自变量组脾胃蕴湿证、肝肾精血不足证相关性最强。神经衰弱气郁化火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692,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神经衰弱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肝阴亏虚证、气郁化火证与自变量组肝肾精血不足证、心肾阴虚证相关性最强。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517,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皮肤瘙痒症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血虚风燥证、湿热壅盛证与自变量组肺心脾风火燥证、脾胃阴虚证相关性最强。痤疮湿热证与西北燥证总证情相关性最强(r=0.391,P<0.01);典型相关分析提示,西北燥证主兼证与痤疮各证有很强关联性,其中因变量组湿热证、风热证与自变量组肺心脾风火燥证、肺卫孔窍皮肤燥证相关性最强;6)高血压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有较强关联度(fi=0.51)。类证中与肝肾精血不足证(fi=0.49)、肺心脾风燥证(fi=0.38)、心肾阴虚证(fi=0.38)关联度也较强(P<0.01)。神经衰弱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病证切合指数=0.31(P<0.01),提示神经衰弱病情与西北燥证证情有较强关联度。与各类兼证病证切合指数均有P<0.01,尤以肝肾精血不足证病证切合指数(fi=0.40)最大,其次是脾胃蕴湿证(fi=0.37)、心肾阴虚证(fi=0.32)、脾胃阴虚证(fi=0.32),与肺心脾风火燥证关联度最小(fi=0.29)。皮肤瘙痒症病情除与肺心脾风火燥证(fi=0.30,P<0.01)有较强关联度外,其余各证f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病情积分与西北燥证病证切合指数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心系疾病病例组气虚证、阳虚证、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虚证罹患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阳虚证、心虚证、肺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均有P<0.01)。高血压组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衰弱组气虚证、心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虚证罹患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肤瘙痒症组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罹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尤以气虚证、阳虚证明显(P<0.01)。痤疮组各类虚证罹患情况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8)冠心病燥证组气血阴阳虚证及五脏罹患率均高于非燥证组(P<0.01)。高血压燥证组气血阴阳及五脏虚证罹患率均高于非燥证组(P<0.01)。神经衰弱燥证组气虚证、阴虚证、心虚证、肺虚证、肝虚证罹患率高于非燥证组(P<0.01)。血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皮肤瘙痒症燥证组阴虚证、阳虚证、心虚证、肝虚证、肾虚证罹患率高于非燥证组(P<0.05)。气虚证、血虚证、肺虚证、脾虚证、胃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痤疮燥证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肝虚证高于非燥证组(P<0.05)。其他虚证罹患率2组无差异(P>0.05);9)病证组、唯病组、唯证组、非病证组4组虚证比较:既罹患心系疾病又罹患西北燥证的人群体质最差,各类虚证均较明显。其次为西北燥证罹患者,再次为仅患有心系疾病者,而以既无疾病又无西北燥证罹患的人群体质状态最佳。结论:1)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的危险因素。西北燥证是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的共同临床伴随证候,并以心肾阴虚证为突出表现;2)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病情和证情与西北燥证主兼各证均有较强相关性,随各病种特点,与西北燥证主兼证相关性亲疏不等;3)新疆地区心系疾病组虚证证情较对照组严重,突出表现为气虚、阳虚、心虚和肝虚证重而且多;4)冠心病组以阳虚为主,其次为气虚。五脏虚证中以心虚、肺虚、肝虚较为突出。其中肺虚证是新疆地区冠心病患者特殊素体状态。高血压组以心虚、肝虚为主,亦有气虚表现。这是新疆地区高血压患者有别于内地的体质特点。神经衰弱组气虚、心虚、肝虚较为突出。皮肤瘙痒症组气虚、阴虚、阳虚较为突出。痤疮组因年龄较轻,整体体质状况较好,但亦有肾虚表现。肾虚可能是新疆地区痤疮患者的潜在病理状态;5)西北燥证加重新疆地区心系疾病虚证证情。西北燥证是新疆民众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防治西北燥证有助于提高新疆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3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3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2. 传统医学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在失眠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 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本研究结论及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指导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结局及住院时间情况
    2.2 治疗效果
    2.3 治疗期间不良情况发生率情况
3 讨论

(5)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针灸双向调节研究概况
        1.1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的概念
        1.2 针灸双向调节的古籍记载
        1.3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在不同系统中的应用
        1.4 针刺对机体双向调节的影响因素
    2. 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3. 数据挖掘在针灸领域的应用现状
    4. 针灸治疗便秘和腹泻现状
        4.1 便秘概述及针灸治疗现状
        4.2 泄泻概述及针灸治疗现状
        4.3 便秘和腹泻与针灸双向调节
第二部分 针灸对肠道运动双向调节的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1.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2 数据库的建立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便秘腧穴使用规律分析结果
        2.2 泄泻腧穴使用规律分析结果
        2.3 便秘和泄泻腧穴挖掘数据比较
    3. 讨论
        3.1 针灸对肠道的双向调节作用
        3.2 单个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
        3.3 腧穴配伍的治疗意义
        3.4 腧穴社团划分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香港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特征及耳针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亚健康中西医认识
        一、亚健康的概念与现状
        二、亚健康的中医学认识
        三、亚健康的中医病因、病机
        四、亚健康的现代医学分类
    第二节 亚健康的评价方法
        一、亚健康的客观检测方法
        二、亚健康的评价量表
    第三节 亚健康中医治疗
        一、针灸治疗
        二、推拿治疗
        三、中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香港地区公务员亚健康心理特征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抽样方法及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评定工具
        五、量表调查填写质量控制
        六、分析指标
        七、安全评价
        八、统计学分析
        九、研究结果
    第二节 香港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状态的耳针干预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干预方法
        六、评定工具
        七、效应指标
        八、安全评价
        九、统计学分析
        十、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详细摘要

(9)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PSSD的认识
        1.1 PS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
    2 祖国医学对PSSD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治疗PSSD的临床研究进展
        3.1 药物治疗
        3.2 非药物治疗
    4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4.1 耳穴疗法的治病机理
        4.2 常用耳穴疗法
        4.3 耳穴疗法治疗PSSD的研究现状
        4.4 选穴依据
    5 研究假设
    6 创新性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对象来源及研究设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者,方可入选)
        1.4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其中一项者,即予排除)
        1.5 病例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6 样本含量估算
        1.7 随机序列的产生及分组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评价工具
        2.3 统计学处理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考虑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结果
    1 患者入组及完成试验情况
    2 试验前三组基线资料情况
        2.1 试验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比较
        2.3 评价工具基线比较
    3 试验后疗效评价工具
        3.1 主要评价工具
        3.2 次要评价工具—SS-QOL量表评分
        3.3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PSSD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试验研究的患者纳入情况分析
    3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3.1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的睡眠效果分析
        3.2 耳穴贴磁对PSSD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
    4 安全性观察分析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耳穴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病机关联性分析
1. 心系疾病的概念与疾病谱系
    1.1 心系疾病的概念
    1.2 心系疾病与他系疾病疾病谱的划分
2.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分析
    2.1 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文献学分析
    2.2 西北燥证病因病机及证候流行病学分析
3. 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病机关联性
    3.1 新疆多发病中的心系疾病
    3.2 新疆心系疾病的病机分析
    3.3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病机关联性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罹患关系及病情证情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
    2.2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西北燥证证情比较
    2.3 心系疾病组与对照组内燥证、外燥证积分比较
    2.4 心系疾病组病情分析
    2.5 心系疾病组中医证候分析
    2.6 心系疾病中医证情与与西北燥证关联度分析
    2.7 心系疾病病情与西北燥证关联度分析
    2.8 心系疾病和肺系疾病、脾系疾病西北燥证罹患率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心系疾病与西北燥证罹患者素体状态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心系疾病组虚证罹患情况分析
    2.2 心系疾病组虚证积分情况分析
    2.3 心系疾病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虚证罹患情况比较
    2.4 心系疾病燥证组与非燥证组虚证积分比较
    2.5 心系疾病病证组、唯病组、唯证组、非病证组虚证积分比较
    2.6 心系疾病组中医证候与西北燥证主兼证及虚证聚类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心系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燥证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3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D]. 刚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症的疗效研究[J]. 任彩连. 中外医疗, 2020(17)
  • [5]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当代文献中针灸对肠道双向调节选穴规律研究[D]. 蔡羽宣(Tsai YuHsua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香港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特征及耳针干预的临床研究[D]. 古敏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耳穴贴磁对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D]. 林文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6)
  • [10]西北燥证与心系疾病关联性研究[D]. 王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36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