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工建设

华南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工建设

一、华南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动工兴建(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吴秋虹[2](2020)在《城市创新区导向下广州传统科技园区公共空间优化提升策略》文中提出2014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发布报告《城市创新区的崛起:美国创新的新地理》(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A new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merica),阐述了城市区域中创新活动空间聚集,并分析了其成因、资源要素特征、典型类型和建设经验。根据报告,“城市创新区”指聚集领先的“锚机构”、企业集群以及初创企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地理区域,同时这个区域空间紧凑、交通便利、通信网络顺畅,并提供办公楼宇、商业公寓、居民住宅、零售中心等配套设施。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我国面临传统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挑战,“城市创新区”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界广泛讨论。科技园区的建设在促进广州市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不可置否,但是随着经济驱动要素的转变,传统科技园区逐渐暴露出时代局限下的阶段性问题。广州传统科技园区多数分布在城市配套设施完善的中心城区,盘活既有科技园区存量空间,发挥中心城区资源优势,是提升广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竞争力、实现科技园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点,对正在进行中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因此,对城市创新区理念的研究有利于广州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推动科技园区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城市创新区概念,结合广州的创新发展阶段,以传统科技园区的公共空间为切入点,采用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调研相结合展开阐述,探讨广州传统科技园区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城市创新区理念下,传统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提升策略。本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框架。城市创新区指重点关注以吸引、培育和留住创新人群、企业集群、孵化设施等创新主体为目的,营造创新环境为手段而引起创新活动集聚的城市空间整体;本文重点关注传统科技园区,部分章节涉及创新型科技园区,但不作深入探讨。第二章是城市创新区的研究现状及概念阐述,重点介绍了城市创新区的研究现状、国内外演变历程及发展现状、构成要素与类型划分,梳理国内外文献总结巴塞罗那、波士顿、悉尼等国际实践案例建设城市创新区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章从主体实施要素和氛围营造要素两大方面进行公共空间要素框架构建。第四章是广州科技园区的公共空间调研。基于对广州科技园区发展概况的分析,归类为城区植入更新型、城区既有更新型、园区转型提升型三大类型科技园区,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调研,从城市创新区的视角分析广州传统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提出城市创新区导向下,传统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与优化提升策略。梳理广州传统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提出通达性、开放性和网络性三大原则,从主体实施要素和氛围营造要素两方面总结整体性优化策略,分别对三大类型科技园区提出针对性提升策略。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与主要创新点,并反思本文的不足点,提出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黎校[3](2019)在《大湾区经济背景下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的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推进我国工业化,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和内生增长的基础上,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优势条件,重点推进高新科技、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高端产业,大力推进和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经济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具有重要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城市化集群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为研究对象,从国家经济战略定位、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类型、社会文化基础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响番禺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外在因素,从推动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的视角,对村级产业园区升级改造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论证分析与研究,以推动形成科研型、环保型、创新型、文化型、公益性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链。在此基础上,提出借鉴国内外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突出政府主导地位,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园区及周边配套服务管理功能,促推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全文内容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对选题依据(背景、研究意义)、综述、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思路等五方面进行总体概述,从整体上介绍本文的研究脉络和方向。正文,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大方面。一是论文理论的基础研究,本文的理论创新部分,围绕“产城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关系和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展开阐述。主要论述了产业与城市、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通过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为后面三部分的展开打下理论基础。二是番禺区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侧重对番禺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理念以及实践方式,结合目前番禺区的现状和问题,从世界经济、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工业园升级改造发展机遇的外因和内因,三是国内外成功的园区发展参考经验。通过举例国外、国内工业园区的不同成功模式,对国内外成功经验的案例分析,结合番禺区地理位置优势和村级工业园的升级需求,分析产业园升级改造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四是本文的整体研究进行理论总结,通过各章的论述印证产业园升级改造的发展,并总结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并对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存在的难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结论,对本文分析、研究的总结,同时也作了研究展望。

李朝全[4](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研究指明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李泳妍[5](2018)在《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广州新型创业孵化器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代表工业时代先进生产力的的产业建筑被废弃,成为了城市里明显低效的资产,其占有城市中的优势区位,却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成为城市的阻碍,改造利用迫在眉睫。而随着知识经济崛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促使创业孵化器大量涌现,它们急需寻找“低成本、便利化”的“落脚处”。尤其在广州,旧产业建筑存量大,且广泛分布在中心城区;新型创业孵化器在广州良好的城市土壤下蓬勃发展。加之,有众多政策的鼓励,极大地推动旧产业建筑与新型创业孵化器的二者的结合。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申出“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新型创业孵化器设计策略”这一研究问题的思考。研究首先梳理了旧产业和新型创业孵化器的相关概念及相关延伸,论述了两者结合的可行性及意义;然后通过对广州实例的调研分析和横向对比,结合借鉴案例的比对,总结现存的问题;再结合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基础条件、新型创业孵化器的设计前提及政策引导等相关研究分析,分析总结出相应设计策略;最后对未来的趋势提出个人观点,及以作者亲身参与的实践项目的设计分析作为对设计策略的比对印证,以期为今后利用旧产业建筑改造作新型创业孵化器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交代了研究的背景,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说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构建了整体研究的框架。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对旧产业建筑和新型创业孵化器的概念、分类和实践等进行梳理,为后文的研究分析扫清概念上的模糊,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并从二者的结合契机、广州的现状条件和政策上剖析了二者就广州地区结合的实践可行性和意义。第三章为实地调研与分析总结。实地调研和分析广州地区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新型创业孵化器现状,总结出其总体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其中三个案例作为重点分析和横向对比的对象,从各个层面总结其经验和不足。再比对境内外成功案例获得可借鉴之处。第四章为设计相关条件分析。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基础条件、创业孵化器的设计前提和相关政策三方面,对旧产业建筑改造为新型创业孵化器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引申出下文对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新型创业孵化器在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风格以及与周边社区关系几个层面的设计策略。第五章为设计策略的归纳总结。在实地调研总结和设计相关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风格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四个层面,总结归纳出针对广州地区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新型创业孵化器设计策略。第六章为实践研究比对。对未来旧产业建筑改造为新型创业孵化器的趋势方向提出个人观点,再结合实践案例,与文中提出设计策略进行比对印证,深化研究的主题,为今后相关项目的设计提供借鉴。

曾慧佳[6](2017)在《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科技园是依托于高校搭建的具备产学研合作功能的园区,作为被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认定的湖南省唯一一家以高校独立申办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自2006年成立以来,其运营主体——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积极发挥湖南大学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不断完善平台建设与服务,聚集高端人才,致力于发展原创科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流的创业、创新、技术转移服务,助推企业做强做大。但是,从总体上看,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目前尚处于深化发展阶段,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本文首先对大学科技园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还存在园区硬件设施落后于当前企业孵化的需要、与学校的关联度不够、服务能力弱、市场化水平不高、缺乏后续发展资金等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出存在定位不清晰、发展方向模糊、管理体制不畅、缺乏专业的人才、国有企业体制不利于公司发展等原因。为解决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面临的问题,应当制定5年发展目标及具体实施措施,主要从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夯实现有基础的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运营支撑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高度、理顺管理体制、改革高校绩效评价体系、争取政府支持、引入专业化的团队五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通过对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根据该解决方案,争取通过湖南大学科科技园有限公司5年时间的努力,将湖南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具备优良的创业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着、良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的产业园区。

张勇[7](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马慧[8](2017)在《镇江市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科技园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载体。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管理运行模式,不仅关系到园区本身的建设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景发展。本文研究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是指园区的管理机构对园区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从理念、制度体系、机构职能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诠释,管理模式是各要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统一体。首先本文对我国大学科技园所采取的管理模式进行分类和分析,并以镇江大学科技园为例,从行政主体地位、管理职能、人才机制三个方面剖析了其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又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职能界定三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接着通过学习借鉴国内优秀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得到一些启示。管理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园区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园区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根据镇江大学科技园在目前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园区的健康发展。研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它应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适时调整,需要经过持续地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加科学地、有效地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基本职能。

曹叔亮[9](2017)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文中指出教育组织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组织载体,传统的高职教育组织载体主要是单一组织形式的高职学院及相关机构,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作为一种复合教育组织形式,是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是高职教育开展合作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而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传统的单一组织形式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与作用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复合组织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组织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类:集团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行业性的高职教育集团为代表,集群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地理集中的高职教育园区为代表,联盟式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主要以功能性的高职教育联盟为代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是高职教育合作创新的必要前提;合作创新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最佳结合。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践案例—理论建构—实践路径”的研究思路,以高职教育网络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方法,结合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典型实践案例,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现状,厘清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构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阐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探索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集中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界定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简述研究中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本章主要从理论上界定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内涵特征、主要类型及其功能与影响,并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演化周期、影响因素、主要形式及其优势与意义。第三章分析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本章选取C市高职教育园区作为典型案例,主要介绍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及其形成与发展概况,详细描述了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发展进程与社会影响以及若干具体实践案例,最后对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予以评价,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论述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本章主要从不同主体范围、组织方式、构建形式与目的指向等方面分析总结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并从动力机制、分工机制、信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沟通协调机制等方面阐释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第五章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从内部合作、内部竞争、对外合作、对外竞争与体制机制等方面探讨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从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等方面提出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刘淑虎[10](2016)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分权化与全球化相耦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基础和空间配置方式,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处于同轨转型中,在此背景下,西安以3100余年城市发展史和1100余年都城史的特殊背景,进入剧烈转型时期,众多历史遗存的空间布局使其空间发展历经了复杂的演化过程,聚焦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西安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向,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以1978-2002年间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为对象,运用地图还原、系统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以“过程分析”-“特征识别”-“机制解释”为路径,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特征和动力机制,判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典型性与特殊性,总结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为西安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型城市研究提供实证基础。围绕问题及目标导向,研究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基础与研究论体系构建。以确立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体系为目标,通过国外—国内—西安三个层面相关研究进展的梳理,在此基础上,确立“过程分析”-“特征识别”-“机制解释”的技术路径;同时,构建了契合历史研究范式的“过程分析体系”和“机制解释体系”,为解析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第二部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基础和历史分期研究。首先,阐明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地理条件和空间基础;其次,以空间拓展、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社会演进为分期要素,梳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脉络,理清研究时段的角色和地位;最后,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确立为两个阶段,并对两个阶段经济-社会的宏观脉络进行总结,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研究提供时段基础。第三部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解析及特征识别研究。依托本文构建的“特征分析体系”,从“空间格局”和“功能类型”两个层面,分阶段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通过“空间格局”特征和“功能类型”特征的叠加,提炼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对比阶段特征的异同。在此过程中,“空间格局”以功能区位、功能比例、地块尺度、空间强度为对象,阐述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总体过程;“功能类型”以工业、居住、道路、商业、公共空间为对象,阐述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系统过程。第四部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机制解释研究。依托论文构建的“机制解释体系”,分“动力因素”和“社会主体”两个层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因素演化及其空间响应,理清主体互动下的空间结构响应机制,并通过两个层面的耦合关系分阶段解释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在此过程中,将历史遗址对空间结构转型的影响进行重点解析,以阐明特殊性因素与西安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方式。研究具有三点创新:第一,研究时段:1978-2002年是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剧烈时期,聚焦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于此时段的研究对当前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具有直接启示作用,同时,弥补了关于此时段系统研究的薄弱点。第二,研究方法:以城市形态学为理论基础,在借鉴其类型研究与多层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空间格局”与“功能类型”为内容,以类型叠加为技术策略的“过程分析体系”,契合了城市空间历史研究的基本逻辑,拓展了城市形态学的应用领域。第三,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制度、经济、文化、技术因素推动了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使其呈现工业郊区化、功能圈层分化、空间强度梯度化;同时,大遗址空间布局使城市空间发展呈现避让历史大遗址下的空间拓展、功能布局、强度分异等特征,使西安城市空间演化具有自身特殊轨迹。

二、华南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动工兴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南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动工兴建(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城市创新区导向下广州传统科技园区公共空间优化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经济的兴起,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园区升级需求
        1.1.2 广州打造国家创新中心城市背景下,科技园区转型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需求
        1.1.3 创新产业向城市转移促使城市创新区的形成
        1.1.4 公共空间承担城市创新区的新公共利益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丰富我国城市创新发展方面的既有理论探索
        1.2.2 实践意义:为我国科技园区转型升级提供借鉴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创新相关概念
        1.3.2 城市创新区
        1.3.3 传统科技园区
        1.3.4 城市创新区与创意产业园、传统科技园区的比较
        1.3.5 科技园区的公共空间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创新区的研究现状及概念阐述
    2.1 研究现状及动态
        2.1.1 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
        2.1.2 城市创新区的相关研究
        2.1.3 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
        2.1.4 文献评述
    2.2 城市创新区的演变及发展现状
        2.2.1 城市创新区的演变
        2.2.2 国外城市创新区发展现状
        2.2.3 国内城市创新区发展历程及现状
    2.3 城市创新区的构成要素与类型划分
        2.3.1 城市创新区的构成要素
        2.3.2 城市创新区的类型划分
    2.4 城市创新区的国际实践案例
        2.4.1 巴塞罗那22@创新区
        2.4.2 波士顿海港创新区
        2.4.3 悉尼麦考瑞公园创新区
        2.4.4 经验及启示
第3章 城市创新区导向下公共空间的要素框架构建
    3.1 城市创新区导向下公共空间的要素框架
    3.2 主体实施要素
        3.2.1 区位、城市/区域特征
        3.2.2 公共空间组织
        3.2.3 硬质空间要素
        3.2.4 景观及环境设施
    3.3 氛围营造要素
        3.3.1 商业业态及网点分布
        3.3.2 事件活动
        3.3.3 空间维护与安全
第4章 广州传统科技园区的公共空间调研
    4.1 广州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4.1.1 发展演变历程
        4.1.2 广州科技园区的分布
        4.1.3 广州科技园区的类型
        4.1.4 小结
    4.2 调研对象选取及概况
        4.2.1 调研对象选取
        4.2.2 城区植入更新型--天河软件园科韵片区
        4.2.3 城区既有更新型--黄花岗科技园片区
        4.2.4 园区转型提升型--广州科学城核心片区
    4.3 主体实施要素分析
        4.3.1 区位背景
        4.3.2 空间布局
        4.3.3 交通组织
        4.3.4 硬质空间要素
        4.3.5 绿化及景观设施
    4.4 氛围营造要素分析
        4.4.1 商业业态及网点分布
        4.4.2 事件活动
        4.4.3 空间维护及慢行环境
    4.5 小结
第5章 城市创新区导向下的广州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升策略
    5.1 广州科技园区公共空间主体实施要素的借鉴与不足
        5.1.1 空间区位是影响公共空间组织的重要因素
        5.1.2 片区缺乏公共空间之间的通达关系
        5.1.3 忽略尺度适宜、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
    5.2 广州科技园区公共空间氛围营造要素的借鉴与不足
        5.2.1 孵化设施对公共空间的开放度有待提高
        5.2.2 商业服务网点丰富度与产业空间发展程度不匹配
        5.2.3 触媒活动门槛高,带动作用不足
    5.3 城市创新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5.3.1 通达性原则: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区的互联互通
        5.3.2 开放性原则:公共空间使创新变得可见和开放
        5.3.3 网络性原则:依托公共空间构建弱联系网络
    5.4 广州传统科技园区的整体性优化策略
        5.4.1 精准定向的主体实施策略
        5.4.2 知识流动的氛围营造策略
    5.5 广州传统科技园区的针对性优化策略
        5.5.1 增强城区植入更新型科技园区的空间联动性
        5.5.2 提升城区既有更新型科技园区的空间开放度
        5.5.3 改善园区转型提升型科技园区的空间尺度感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大湾区经济背景下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的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三) 国内外模式和综述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相关理论
    (一) 产城和产业融合理论
    (二)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理论
    (三) 产城、产业融合是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
    (四) 村级产业园产城融合意义
二、村级产业园现状、存在问题和升级改造机遇
    (一) 村级产业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 村级工业园产业升级改造机遇
三、国内外成功的参考模式
    (一) 国外产业园区的发展参考模式
    (二) 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参考模式
    (三) 番禺区可借鉴模式
四、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的对策和建议
    (一) 村级产业园升级发展规划
    (二) 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
    (三) 创新招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广州新型创业孵化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更新的现实背景
        1.1.2 创业孵化器兴起的时代潮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
    2.1 旧产业建筑概述
        2.1.1 旧产业建筑
        2.1.2 旧产业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2.1.3 旧产业建筑的改造实践
    2.2 新型创业孵化器概述
        2.2.1 新型创业孵化器
        2.2.2 新型创业孵化器的分类和特点
        2.2.3 新型创业孵化器的实践
    2.3 广州旧产业建筑和新型创业孵化器结合的相关研究
        2.3.1 现状条件的促进
        2.3.2 出台政策的支持
        2.3.3 两者结合的重要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现状调研总体
        3.1.1 调研对象
        3.1.2 调研信息汇总
        3.1.3 现状分类
        3.1.4 发展良好实例的总体特征
    3.2 调研实例分析
        3.2.1 羊城同创汇·创业综合体
        3.2.2 289艺术park·文化艺术产业社区
        3.2.3 五号空间·“创业+社区”创业聚合体
        3.2.4 调研实例对比和总结
    3.3 案例借鉴分析
        3.3.1 北京共享际(东四)·联合办公空间
        3.3.2 香港PMQ元创坊·创意创业中心
    3.4 存在的现状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产业建筑改造为新型创业孵化器的相关条件分析
    4.1 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基础条件分析
        4.1.1 功能因素
        4.1.2 历史文化因素
        4.1.3 技术条件因素
    4.2 新型创业孵化器的设计前提分析
        4.2.1 创业产业特点
        4.2.2 创业主体行为特征
        4.2.3 创业人员心理需求
    4.3 相关政策分析
        4.3.1 相关政策条文
        4.3.2 政策上的引导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新型创业孵化器设计策略
    5.1 建筑功能的建构
        5.1.1 空间布局
        5.1.2 复合化功能
        5.1.2.1 功能构成
        5.1.2.2 功能置换
        5.1.2.3 功能布局
        5.1.3 停车配套功能
    5.2 建筑空间的重构
        5.2.1 创业办公空间
        5.2.2 创业路演空间
        5.2.3 非正式交流空间
    5.3 建筑风格的重塑
        5.3.1 空间氛围的再造
        5.3.2 历史细节的凸现
        5.3.3 外部形象的重塑
    5.4 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5.4.1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
        5.4.2 对社区公共空间的增补
        5.4.3 对周边社区的创新文化辐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前景展望与实践研究
    6.1 前景展望
        6.1.1 改造走向制度化
        6.1.2 改造注入更多城市活力
    6.2 广州珠江钢琴厂改造为创业孵化园的设计实践研究
        6.2.1 概述
        6.2.2 建筑功能
        6.2.3 建筑空间
        6.2.4 建筑风格
        6.2.5 与周边环境关系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2.1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概况
        2.1.1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2.1.2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特征
    2.2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2.2.1 公司架构及运营管理
        2.2.2 内部资源
        2.2.3 基础服务
        2.2.4 专业化服务平台
    2.3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原因分析
第3章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思路及发展策略
    3.1 国内优秀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3.1.1 清华科技园发展模式
        3.1.2 北大科技园发展模式
        3.1.3 东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3.2 发展目标和定位
        3.2.1 发展目标
        3.2.2 发展定位
    3.3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策略
        3.3.1 夯实现有基础的发展策略
        3.3.2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
        3.3.3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运营支撑策略
第4章 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保障措施及效果分析
    4.1 保障措施
        4.1.1 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升到学校战略发展高度
        4.1.2 建立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
        4.1.3 改革高校绩效评价体系
        4.1.4 给予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
    4.2 效果分析
        4.2.1 建成优良的创业环境
        4.2.2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着
        4.2.3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4.2.4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镇江市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 研究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背景
        (二) 研究的价值
    二、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概述
    第一节 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功能
    第二节 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类型和特征
        一、主要管理模式类型
        二、主要管理模式特征
第二章 镇江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及其成就
    第一节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一、镇江市简介
        二、科技园概况
        三、科技园的建设意义
    第二节 科技园的管理模式
        一、组织管理体制
        二、管理职责分工
    第三节 科技园目前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成果
        二、人才培养和引进
        三、企业培育及成果转化
第三章 镇江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管委会的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
        二、管委会对委托运营公司的管理职能不到位
        三、人才工作机制缺乏创新
    第二节 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园区管理理念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二、园区管理体制创新缺乏经验
        三、管委会与园区运营公司的职能定位界定不清
第四章 国内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借鉴
    第一节 国内知名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
        一、东北大学科技园
        二、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
        三、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第二节 国内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启示
        一、明确园区使命,对接有效资源
        二、整合政府力与市场力
        三、因地制宜,立足实际
第五章 完善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政府职能定位及转变
        一、建立主体平等关系,尊重园区发展
        二、明确政府职能,促进园区经济发展
    第二节 优化政府管理
        一、创新政府管理理念
        二、大力拓展园区融资渠道
        三、完善园区各项政策支持
        四、建立园区管理人才队伍
    第三节 改进政府服务
        一、加强园区硬环境,提高园区软实力
        二、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迎合园区创新发展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网络组织与合作创新的研究综述
        (三) 研究结论与存在不足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高职教育
        (二) 网络组织
        (三) 合作创新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及其合作创新的理论界定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基本界定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内涵、要素及特征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主要类型及比较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功能与影响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合作创新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演化周期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优势与意义
第三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案例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的案例选择与案例概况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案例选择依据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案例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合作创新
        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合作创新
        三、信息产业园的合作创新
        四、现代工业中心的合作创新
        五、政校企所合作培养人才
        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第三节 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案例评析
        一、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成效评价
        二、C市高职教育园区合作创新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一、不同主体范围的合作创新模式
        二、不同组织方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不同构建形式的合作创新模式
        四、不同目的指向的合作创新模式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运行机制
        一、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动力机制
        二、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分工机制
        三、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信任机制
        四、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五、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沟通协调机制
第五章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路径与建议
    第一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内部紧密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二、促进内部协同竞争,通过创新引领发展
        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构建合作创新平台
        四、创新驱动对外竞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五、建立合作创新机制,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节 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
        二、完善合作创新的组织结构
        三、健全合作创新的政策制度
        四、探索合作创新的实践模式
        五、优化合作创新的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概念辨析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基础与体系构建
    2.1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历程
    2.2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西安相关研究
    2.3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启示
        2.3.1 过程分析启示
        2.3.2 特征识别启示
        2.3.3 机制解释启示
    2.4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研究体系构建
        2.4.1 论文研究路径确立
        2.4.2 过程分析体系构建
        2.4.3 机制解释体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基础与阶段划分
    3.1 自然地理基础
        3.1.1 区位条件
        3.1.2 山水格局
        3.1.3 地形地貌
    3.2 空间发展基础
        3.2.1 区域空间演化轨迹
        3.2.2 历史遗址分布特征
        3.2.3 内部空间发展基础
    3.3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历史分期
        3.3.1 相关研究启示
        3.3.2 历史分期原则
        3.3.3 历史分期标准
        3.3.4 要素演化时段
        3.3.5 分期节点判识
    3.4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脉络
        3.4.1 阶段一演化脉络(1978-1992)
        3.4.2 阶段二演化脉络(1992-2002)
    3.5 本章小结
4 1978-1992时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与特征判识
    4.1 城市“经济-社会”背景
        4.1.1 经济体制转型
        4.1.2 价值体系转变
        4.1.3 发展目标转变
        4.1.4 城市规划“科学化”转变
    4.2 “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分析
        4.2.1 功能区位演化
        4.2.2 功能用地比例演化
        4.2.3 地块尺度演化
        4.2.4 空间强度演化
    4.3 “功能类型”演化过程分析
        4.3.1 工业空间演化
        4.3.2 居住空间演化
        4.3.3 道路结构演化
        4.3.4 商业空间演化
        4.3.5 公共空间演化
    4.4 阶段演化的“特征识别”
        4.4.1 “空间格局”特征
        4.4.2 “功能类型”特征
        4.4.3 阶段“特征识别”
    4.5 本章小结
5 1992-2002时期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与特征判识
    5.1 城市“经济-社会”背景
        5.1.1 经济体制转变
        5.1.2 价值体系转变
        5.1.3 城市规划“区域化”转变
    5.2 “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分析
        5.2.1 功能区位演化
        5.2.2 功能用地比例演化
        5.2.3 地块尺度演化
        5.2.4 空间强度演化
    5.3 “功能类型”演化过程分析
        5.3.1 工业空间演化
        5.3.2 居住空间演化
        5.3.3 道路结构演化
        5.3.4 商业空间演化
        5.3.5 公共空间演化
    5.4 阶段演化的“特征识别”
        5.4.1 “空间格局”特征
        5.4.2 “功能类型”特征
        5.4.3 阶段“特征识别”
    5.5 阶段特征的比较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解释
    6.1 动力因素层面
        6.1.1 空间性因素
        6.1.2 文化性因素
        6.1.3 秩序性因素
        6.1.4 经济性因素
        6.1.5 技术性因素
    6.2 社会主体层面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6.2.3 市民层面
    6.3 层级耦合下的机制解释
        6.3.1 1978-1992时期的机制解释
        6.3.2 1992-2002时期的机制解释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标目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四、华南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动工兴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城市创新区导向下广州传统科技园区公共空间优化提升策略[D]. 吴秋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大湾区经济背景下村级产业园升级改造的对策研究 ——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D]. 黎校. 吉林大学, 2019(03)
  • [4]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5]基于旧产业建筑改造的广州新型创业孵化器设计研究[D]. 李泳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湖南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发展策略研究[D]. 曾慧佳. 湖南大学, 2017(07)
  • [7]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8]镇江市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研究[D]. 马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9]高职教育网络组织合作创新研究 ——以C市高职教育园区为例[D]. 曹叔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10]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研究(1978-2002)[D]. 刘淑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标签:;  ;  ;  ;  ;  

华南首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工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