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健康从属水平分析

我国老年人健康从属水平分析

一、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玲,宋靓珺[1](2022)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分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预期寿命是反映人群健康长寿的重要指标,健康预期寿命差异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了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在过去十余年间的趋势与变动,并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法测算了人口社会学等11类因素对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具体贡献值。得到以下四项重要研究结论:第一,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程度略有增加,女性、农村群体相比对应群体差距始终较高;泰尔指数分解发现,组内不平等(而非组间不平等)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呈现出高龄老人缩小而低龄老人扩大的趋势。第二,婚姻状况是健康预期寿命变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反之,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逐年上升;进一步将11类影响因素归类后发现:"个体特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和"行为因素"的重要性次之,"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第三,上述影响因素对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城乡、分性别后依然呈现出相同的特征。最后,各因素在不同城乡、性别、婚姻状态的群体中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黄群,彭如麟,王献志[2](2021)在《高龄老人失能分级量表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文中提出近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逐渐加剧,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失能率也将会明显上升。高龄化的上升将会提高失能者的比例,而高龄老人失能分级量表作为失能评估、辅具适配、照护服务方面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构建意义。文章将从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及人群特征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失能分级量表的研究现状,探究基于《国际功能、疾病和健康分类》(ICF)基本功能框架建立高龄老人失能分级量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章晓懿,马德秀,陈谦谦[3](2021)在《整合照料视角下的老年家庭照护床位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嵌入式养老的创新模式,家庭照护床位是解决当前养老服务困境,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的试点仍存在需求不足、供给乏力的双重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家庭照护床位认识不清、理解错位;政策实施中尚未有效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碎片化问题,资源整合定位不准、整合层次低。基于此,本文提出回归家庭照护床位政策本色,强调其准市场化服务属性,明确其补充、协调、整合的功能定位,探索以街镇-社区为基点、以"养老管家"为媒介、以智能科技为支撑、以老年人住所为场域、以老年人个体为中心的服务终端功能性整合路径,完善配套激励相容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动实现"医-养-康-护"一体化居家养老。

阮一晨[4](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市生活性空间的发展随之转变为引领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是承载城市居民生活性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空间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城市研究数据与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量化支撑。但同时也引申出公共中心体系研究中,数据表征的充分性、研究方法的适应性、表征关系的实效性等数据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为对象,针对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研究,在数据技术选择与应用、影响要素与机制分析、优化布局手段等多方面文献综述基础上,结合规划研究中数据应用的特征,总结出本研究着力探索的三个主要问题:如何观察并总结公共中心的特征、公共中心体系发展类型特征与影响要素有哪些、怎样正确引导公共中心空间优化。并借鉴弱假设强表征的数据驱动范式,形成了由理论线索指导表征数据,再构建表征关系,从而推导特征规律的研究逻辑,将之应用于研究问题所对应的空间认知、空间分析与空间优化三个主要流程,以实现空间认知与优化的研究目的,解释公共中心体系空间特征与规律,完善其优化方法与流程。研究内容与结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与空间特征认识。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入手,针对公共中心体系的构成要素,搭建手机信令、POI与调研数据结合的多源数据识别框架,实现杭州市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识别,并从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关系与功能关联认识其基本空间特征。初步认识了体系内的公共中心路径依赖与道路亲缘特征规律与“一主一副数次多基”的4级中心体系,同时发现政府主导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中心关联中具有重要引领性作用。二是在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影响要素分析。构建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大层面的分析框架:在常态化层面,遵循先扩样后收缩的思路,从浙江省扩样识别公共中心体系的初长型、增长型、成熟型、完善型四大聚类,定位出与萧山区近似的成熟型与完善型聚类样本。同时地形条件、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力与公共交通6类影响要素存在显着的类型性差异,其变化特征主要由发展初期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变为后期由市场引领的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各影响要素间呈现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其中人口规模是发展程度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要素。在非常态化要素方面,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深受G20、亚运会与新冠疫情防控等大事件中正向推动力的促进,并在后续使其持续影响。三是在公共中心体系优化分析。杭州市萧山区的研究范围,通过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具有强关联的线索,从人口的居住、就业、旅游三方面入手构建“人口—公共中心”的空间关联模型,推导出中心优化的空间基础。在此基础上借助三方面目标准则:一是通过公共中心发展的监督学习模型、满意度与亚运会大事件分析结合,总结出经验目标。二是通过人本主义价值尺度下总结出效率与公平的发展目标,三是在公共中心现状特征中总结的规律性原则。最终在空间与非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优化指引。经三方面内容的逐层推进,实现了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的数据驱动研究框架搭建,通过实证案例分析与认知,总结具有时空背景的特征经验与一般性的规律,丰富了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罗立杰[5](2021)在《哈尔滨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谢梦雅[6](2021)在《西安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张文相[7](2021)在《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怡[8](2021)在《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社区层面最重要的养老设施。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项关于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学术界也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促进了日间照料中心的快速发展并在缓解养老压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从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地表现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和老人需求之间的不对等。本研究设计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供给调查问卷》、《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满意度及未提供服务需求度调查问卷》、《社区日间照料需求度调查问卷》三套问卷。基于调研数据,研究日间照料中心的现实问题,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老年人使用满意度;并从老人的基本属性出发,研究老人对于日间照料中心的服务需求,以增加服务供给与老人需求的契合度。(1)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评价正在接受日间照料服务老人的使用满意度,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及各项一级指标评价值均高于3.5分,即满意。二级指标中,除了健身为中立以外,其余的午休、就餐、协助如厕、协助服药、测量体温、阅读、书画、看电视、棋牌、游戏、按摩等11个二级指标均为满意,其中棋牌的满意度最高。(2)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使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发现满意度主要受照料者和失能程度的影响。总的来看,自我养老能力越弱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越简单,同时也更容易感到满意;相反,养老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越高,不容易感到满意。此外,日间照料中心的空间环境舒适度、安全度以及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客观因素也影响老年人的使用满意度。(3)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分析模型,研究未接受日间照料服务的老年人是否愿意参与日间照料。结果显示老年人接受日间照料意愿主要受经济来源、照料者和日间照料了解程度的影响。有持续稳定收入、无主干家庭照料、对日间照料了解程度高的老人选择意愿更强。(4)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计算未接受日间照料服务老人的需求度指数,发现健康相关的项目需求较高。最需要的是老年营养教育、保健养生教育、常见疾病预防教育、测量血压、测量血糖、测量体温6个项目,其次为康复教育、法律咨询、安全教育3个项目,再次为老年餐食、午间休息、看电视、棋牌、健身等基础活动,其他项目的需求度很小。(5)采用相关分析及最优尺度回归模型,研究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发现其服务需求主要受年龄、经济来源、照料者、失能程度及孤独程度的影响。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孤独程度严重的老人更需要午休餐食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反之对精神娱乐服务和教育咨询服务需求较高。无主干家庭照料的老人既需要午休餐食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又需要心理慰藉服务。有持续稳定收入的老人更需要教育咨询服务和生活照料服务。

张春梅[9](2021)在《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文中提出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在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如何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是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需要着力思考的重大问题。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养老模式改变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年宜居社区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做了解读,基于老年人的宜居需求、文献追溯和客观分析构建了适宜本土环境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吴良镛院士的五大系统理论,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系统、设施系统、自然系统、居住系统和人类系统5个一级指标。为了体现社区空间的代际公平,从老年宜居专项指标和公共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二级指标体系,专项指标主要体现老年群体的宜居要求;公共指标体现老年人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与其他年龄群体一致性的要求。基于抽样调查、空间兴趣点、DEM地形数据、人口普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运用熵值法对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辽宁省182个抽样社区的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抽样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说明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城市比较来看,大连市所属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最高。(2)就空间分布特征:从社区尺度来看,评价值较高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城区,而评价值较低的社区通常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城区以外的镇/乡镇中心、乡镇附近或离乡镇较远的地区;从市域尺度来看,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西北-北部凹陷”的分布格局,评价值较高的社区主要分布于大连市和沈阳市,大连和沈阳成为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的双中心。(3)分系统研究表明:设施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质量差,自然系统整体质量良好,人类系统和居住系统整体质量较高。在五大系统中,平均值较低的指标分别是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数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数量、无障碍设施建设指数、老年大学数量、老年协会数量、舒适日数、空气质量、户籍登记百岁老年人口,这些是社区人居环境建设需要着力加强的部分。(4)从老年宜居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的对比来看,公共指标的评价值明显高于专项指标;对比中等级别以上社区数量,公共指标是专项指标的2.69倍,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代际不公平现象。从城市尺度和社区尺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大数据挖掘等方法探寻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是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核心驱动力、社会群体状况是根本驱动力、政府干预和住宅建设是重要驱动力。根据评价结果及机制分析,从基于城市尺度的宏观路径和基于社区尺度的具体对策两方面提出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社区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居家养老提供适宜的支持性环境提供思路。

陈鹏慧[10](2020)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如何为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成为党和政府当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使老年人不脱离原有熟悉的居住社区即可享受便捷的养老服务,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进而实现了传统的落叶归根文化理念与成本效益原则的有机统一,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缓解城市养老压力的重要突破点。然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社区居住环境的建设,并缺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而在理论层面,以往学者大多从模式构建、发展现状与策略等宏观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探究,忽略了老年人的主观感受,更没有综合住宅、社区等多方面因素对其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使老年人舒适地度过晚年的初衷。为此,本文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探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老年人的居住满意度,旨在得到老年人真实的养老需求,以为相关供给主体制定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有以下几点:(1)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和相关理论的阐述,对本文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准确界定,并得到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即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以适宜的居住环境为基础、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养老模式。同时,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建立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模型,模型包含感知质量、居住满意度、感知价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住户忠诚度五个主要变量。(2)基于在大连市四个主城区开展问卷调查所获取的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对居住满意度模型进行拟合和检验,六个研究假设全部通过。(3)以居住满意度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大连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城市老年人,得到了定量化的居住满意度评价结果,同时将结果以正态云图的形式体现出来。(4)依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企业和社区等角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为这些供给主体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进而助力养老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1.健康预期寿命趋势与特征的研究综述
    2.夏普利值分解法运用的研究综述
三、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趋势与变动
    1.健康预期寿命的测算
    2.健康预期寿命的趋势与特征
    3.健康预期寿命变动造成的健康不平等
四、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变动的因素分解
    1.分解方法的介绍
    2.变量介绍
    3.总样本夏普利值分解的结果
    4.分性别和城乡的分解结果
    5. 分婚姻状况的分解结果
五、结论与讨论

(2)高龄老人失能分级量表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失能分级量表概述
    (一)老年人身体特征
    (二)失能及失能分级量表概述
三、高龄老人失能分级量表构建的必要性
    (一)现有量表研究不足
    (二)现有辅具适配性不高
    (三)现有长期照护服务不完善
四、高龄老人失能分级量表构建的可行性
    (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二)现有量表的基础支持
    (三)重度失能群体照护需求
五、结语

(3)整合照料视角下的老年家庭照护床位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家庭照护床位政策案例分析
    2.1 案例样本选取
    2.2 家庭照护床位政策比较分析
        2.2.1 服务对象
        2.2.2 服务内容
        2.2.3 补贴方式
    2.3 小结
3. 家庭照护床位政策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政策试点存在的问题
        3.1.1 老年人有效需求水平低下
        3.1.2 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
    3.2 政策推进难的主要原因
        3.2.1 对家庭照护床位认识不清、理解偏差
        3.2.2 尚未实现服务资源整合优化
4. 进一步推进家庭照护床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回归家庭照护床位政策本色
    4.2 明确资源整合的核心目标
    4.3 构建资源整合的发展路径
        4.3.1 以“养老管家”为媒介
        4.3.2 以智能科技为支撑
    4.4 完善资源整合的配置机制
        4.4.1 激励相容机制
        4.4.2 支付保障机制

(4)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带来的新需求
        1.1.2 公共服务规划地位提升形成的新定位
        1.1.3 数据科学革命引领的新视野
        1.1.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主要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数据驱动
        1.3.2 公共中心体系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定性研究方法
        1.5.2 定量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章节组织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城市形态发展与演化理论中的城市中心
        2.1.2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中的城市中心
    2.2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
        2.2.1 城市中心识别数据源
        2.2.2 城市中心及其体系识别方法
    2.3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变趋势与影响要素
        2.3.1 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实践与效能
        2.3.2 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趋势
        2.3.3 公共中心的形成机制与影响要素
    2.4 公共中心与城市服务的空间布局优化
        2.4.1 公共中心的布局优化
        2.4.2 各类城市服务的布局优化
    2.5 借鉴与启示
        2.5.1 研究借鉴
        2.5.2 研究启示
3 研究框架
    3.1 数据驱动的发展脉络
        3.1.1 大数据的发展及利用
        3.1.2 机器学习发展历程
        3.1.3 数据驱动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3.2 表征学习与城市空间科学互动的研究理念
        3.2.1 表征学习的应用难点
        3.2.2 分析框架的基本流程
        3.2.3 数据分析的基本逻辑
        3.2.4 数据获取的基本原则
    3.3 数据驱动的公共中心体系研究框架
        3.3.1 研究主要问题难点
        3.3.2 测度识别的理论先验
        3.3.3 影响要素分析的理论先验
        3.3.4 优化策略的理论先验
    3.4 本章小结
4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识别与空间特征
    4.1 供需视角下的中心度评级体系与数据基础
        4.1.1 中心度的评价
        4.1.2 中心度计算的数据基础
    4.2 中心度计算结果与空间特征
        4.2.1 指标权重计算
        4.2.2 设施聚合度:多中心结构展现
        4.2.3 设施规模度:中心集聚特征显着
        4.2.4 设施使用度:就近满足的网络结构
        4.2.5 中心度:内聚外散,北密南疏的整体格局
    4.3 识别与特征分析
        4.3.1 基于密度阈值的公共中心识别流程设计
        4.3.2 公共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公共中心的体系结构特征
        4.3.4 功能关联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影响要素
    5.1 公共中心体系发展程度的表征
        5.1.1 公共中心体系的总能级
        5.1.2 公共中心体系的总数量
        5.1.3 公共中心体系的均衡度
    5.2 基于集成学习的中心度表征模型
        5.2.1 特征构造与模型设计
        5.2.2 模型精度检验方法
        5.2.3 模型训练与精度表现
    5.3 基于集成模型省域区县中心度拟合
        5.3.1 中心度的分块拟合
        5.3.2 中心体系的采样结果
        5.3.3 省域区县公共中心体系表征
    5.4 常态化影响要素分析
        5.4.1 公共中心体系常态化影响要素的选择
        5.4.2 中心度的多元线性回归
        5.4.3 公共中心发展程度的聚类及其特征
        5.4.4 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化趋势分析
        5.4.5 常态化影响要素构成与影响机制构建
    5.5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非常态化影响要素
        5.5.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5.5.2 基础设施建设
        5.5.3 城市空间调整
        5.5.4 经济发展
        5.5.5 城市品牌价值提升
        5.5.6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优化
    6.1 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布局的空间关联
        6.1.1 基于人口的公共中心体系布局先验
        6.1.2 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联
        6.1.3 人口与公共中心的空间关联模型构造
        6.1.4 模型结果与分析
        6.1.5 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关联中的主要特征
    6.2 公共中心优化目标
        6.2.1 经验目标
        6.2.2 价值目标
        6.2.3 规律原则
    6.3 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优化指引
        6.3.1 空间优化指引
        6.3.2 服务优化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1.1 公共中心识别与空间特征分析
        7.1.2 公共中心的影响要素与机制分析
        7.1.3 公共中心的优化指引
    7.2 主要创新之处
        7.2.1 引入了多源数据与算法适应的公共中心识别系统
        7.2.2 尝试了表征数据与理论结合的影响要素解释机制
        7.2.3 构建了集成框架与机制协同的目标估计监督模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内容的深入挖掘
        7.3.2 研究理论的深化演绎
        7.3.3 数据技术的更新适应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浙江省区县中心体系发展程度影响要素
    附录2 集成树分类规则
    附录3 网络调查问卷中公共中心体系相关问题
个人简介

(8)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镇地区养老形势严峻
        1.1.2 社区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1.1.3 日间照料服务供需不平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发展历程研究
        2.1.2 服务模式研究
        2.1.3 服务内容研究
        2.1.4 服务人员及设施规模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发展历程研究
        2.2.2 经验借鉴与建设、运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2.2.3 建筑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2.2.4 养老需求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原居安老理论
        2.3.2 期望差异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3 绵阳市乡镇日间照料中心现状及满意度研究
    3.1 建设现状分析
        3.1.1 现状调查
        3.1.2 服务供给情况
    3.2 使用满意度评价
        3.2.1 满意度调查
        3.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2.3 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3.3 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老年人基本属性情况
        3.3.2 基本属性对模糊评价结果的影响
    3.4 未提供服务需求度评价
        3.4.1 未提供服务需求度分析
        3.4.2 分乡镇未提供服务需求度分析
        3.4.3 未提供服务需求度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绵阳市乡镇日间照料服务需求研究
    4.1 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调查
        4.1.1 老年人基本属性分析
        4.1.2 日间照料选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2 日间照料服务内容需求度分析
        4.2.1 服务内容需求度
        4.2.2 日托老人和乡镇老人需求对比分析
        4.2.3 分乡镇需求度分析
    4.3 服务内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优化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5.3 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5.4 扩大资金来源,促进多方参与
    5.5 加强组织管理,提升需求层次
    5.6 设施类型重划分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9)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3.3 个体老化与人居需求变化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2.1.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2.1.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2.2.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2.2.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2.3 研究展望
        2.3.1 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渗透
        2.3.2 充分利用多源数据
        2.3.3 探索社区空间的代际共享
3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
        3.2.1 指导理念
        3.2.2 基本原则
    3.3 指标体系构建
        3.3.1 自然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2 社会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3 设施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4 人类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5 居住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预处理
        4.2.3 评价方法
    4.3 评价结果
        4.3.1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等级
        4.3.2 不同等级社区的对比分析
        4.3.3 分系统差异显着
        4.3.4 各等级社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4.3.5 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指数差异明显
    4.4 本章小结
5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机制分析
    5.1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影响因子的地理探测结果分析
        5.2.3 影响因子作用的空间分异
    5.3 驱动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
    6.1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宏观路径
        6.1.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1.2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6.1.3 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
        6.1.4 转变社区建设思路
    6.2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具体对策
        6.2.1 针对分系统评价结果的优化对策
        6.2.2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优化对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3 本文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社区居家养老
        1.3.2 顾客满意度
        1.3.3 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
        1.3.4 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老人与环境适应理论
        1.4.2 社会嵌入理论
        1.4.3 马斯洛需求理论
    1.5 概念界定
        1.5.1 社区居家养老
        1.5.2 居住满意度
2 大连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2.1 大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2.1.1 老年人口抚养比提高
        2.1.2 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2.1.3 老年人口呈现高龄化态势
    2.2 大连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历史沿革
        2.2.1 探索阶段(2010年以前)
        2.2.2 发展阶段(2010-2014年)
        2.2.3 深化阶段(2014年至今)
    2.3 大连市社区居家养老的运作模式
        2.3.1 政府主导,层级联动
        2.3.2 政府主导,中介运作
        2.3.3 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运营
    2.4 大连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2.4.1 居住环境建设现状
        2.4.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模型研究
    3.1 模型构建
        3.1.1 变量选取
        3.1.2 模型构建
    3.2 调研方案设计
        3.2.1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3.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3.2.3 问卷的信度分析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居住满意度概况
        3.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3.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3.4.1 结构方程
        3.4.2 模型拟合
        3.4.3 检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
    4.1 居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4.1.3 评价指标的量化
    4.2 居住满意度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2.1 赋权方法的选择
        4.2.2 熵权法赋权步骤
    4.3 基于云模型的居住满意度评价方法
        4.3.1 云模型的基本原理
        4.3.2 居住满意度的评价流程
    4.4 本章小结
5 大连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评价
    5.1 问卷量表的质量检验
        5.1.1 信度分析
        5.1.2 效度分析
        5.1.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居住满意度的综合评价
        5.2.1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5.2.2 评价指标的云参数计算
        5.2.3 评价标准云确定
        5.2.4 综合评价云计算
    5.3 居住满意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
        6.2.2 企业
        6.2.3 社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分解研究[J]. 杨玲,宋靓珺. 人口与经济, 2022
  • [2]高龄老人失能分级量表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 黄群,彭如麟,王献志.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11)
  • [3]整合照料视角下的老年家庭照护床位政策研究[J]. 章晓懿,马德秀,陈谦谦. 今日科苑, 2021(07)
  • [4]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D]. 阮一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5]哈尔滨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罗立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西安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对策研究[D]. 谢梦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沈阳市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 张文相.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8]绵阳市乡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评价及优化研究[D]. 周怡.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9]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D]. 张春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5)
  • [10]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下的居住满意度研究[D]. 陈鹏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老年人健康从属水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