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淘金热猖獗,部分水道或3年内消失

赣江淘金热猖獗,部分水道或3年内消失

一、赣江淘金肆虐,部分航道3年内可能消失(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钧[1](2019)在《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文中指出本文拟就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进行全面考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本论文的框架:一方面是划分和考察40年资本化进程经历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个阶段,把握期间演进的脉络和螺旋式上升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一、第二、第三章。另一方面是总结40年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论文的第四、第五章。第一章即1978年-1999年的市场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79年:“文革”后电影业的恢复;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电影业机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第三阶段1993年-1999年:电影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这个市场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焕发电影业的活力,实现电影行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第二章即2000年-2008年的产业化阶段。这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电影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2005年-2008年:电影业对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进一步开放。这个产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由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走向集团化和院线化,实现电影行业向产业化转轨。第三章即2009年-2018年的证券化阶段。这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9年-2012年是启动期;第二阶段2013年-2015年是高潮期;第三阶段2016年-2018年是提升期。2009年10月创业板设立华谊兄弟上市标志证券化阶段来临,民营电影公司率先陆续登陆A股市场;2016年8月中国电影、上海电影两大国有电影公司在A股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成为主流。电影公司通过IPO或借壳实现在A股上市融到大量资金,上市以后通过增发、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做优做强健康发展。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证券化的水平,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章是资本化进程的成效和问题。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取得的成效,首先是对于资本化规律和特点的把握、运行原理和阶段、启动和发展的认知。这是思想上的觉醒,是对于发展电影产业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的道路,必须接纳、借力资本、资本市场和A股市场取得了广泛共识。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是一直往这个正确的大方向前进,实际运行当中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把握、处理好产业与资本的关系;产业为主资本为附,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对资本化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必须采取电影行业整顿、A股市场监管、财税严格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而又严格的治理。第五章是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梳理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勾画资本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大阶段脉络与走向,分析资本化进程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都是为了提出更好的对策,以指导电影产业资本化历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加扎实更加长远。其中,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提高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健康发展、构建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推动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控制好金融风险等七大原则至关重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资本化进程”观察中国电影产业1978年-2018年40年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上填补了一定的空白;从市场化、产业化、证券化三阶段把握40年资本化进程,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由浅入深、不断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逻辑进程;从产业与资本的博弈入手进行分析,指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是观察中国电影“资本化进程”的一个本质性把握;研究方法上融合历史学、金融学、电影产业理论于一体。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产业40年资本化进程有力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充分吸取资本化进程呈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必将更加充分,在把握和运用金融杠杆的“度”上必将更加精确,这必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的空间和质量,推动中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柴茂[2](2016)在《洞庭湖区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流域生态作为特殊的生态区域系统,其生态价值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基础。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集水湖盆与调洪湖泊,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基础决定了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重要性与价值性。尤其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区,如何充分利用洞庭湖自然环境与资源优势,构建和完善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实现湖区生态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湖区地方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意义重要。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度安排或结构设计而形成的湖泊流域生态治理体系内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模式等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作模式和作用方式。其具有利益调节、行政监督、资源优化和绩效提升等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目标生成机制、责任履行机制、资源保障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等四个完整的系统结构。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生态治理意识得到提升、生态治理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治理机构开始设立等,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譬如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职能履行机制不科学、府际协调机制不通畅、资源保障机制不健全、绩效评价机制不合理以及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生态治理体制不顺、生态治理责任不明、生态能力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政绩观的偏差、制度建设滞后、体制机制缺陷、政府监督不严等。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研究和实践探索极为重视,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经验,从国外来看,日本“琵琶湖”、北美“五大湖”和欧洲“莱茵河”等在制度建设、职能构建、府际合作等湖泊流域生态治理机制积累了较好经验;从国内来看,鄱阳湖流域、云南滇池、珠江流域等在生态理念树立、生态责任明确、生态治理评价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此同时,洞庭湖区也在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机制建设中作了一些尝试和实践,为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积累丰富的经验。综合国内外的典型经验与个案分析,认为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应该重点从生态理念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政府府际合作和生态责任建设等方面加以强化。因此,在构建和完善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中,首先要明确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总体要求,包括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强化湖区政府生态治理职能、以责任政府构建为导向提高湖区政府生态责任意识、以坚持绿色发展为路径重构湖区政府政绩评价标准、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目标推进湖区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并重点的从优化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实施推进机制、构建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府际协同机制、健全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支持保障机制、构建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洞庭湖区生态治理政府的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和完善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完善和丰富了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以湖泊流域特殊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视角对湖泊流域生态的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和治理评价等政府治理机制构成要素,以及治理机制的本质和运行方式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完善了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理论框架体系,为地方政府实现对湖泊流域生态科学有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二是建立和优化了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在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中的典型经验与启示,并在梳理和总结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取得成绩、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着力从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实施推进机制、府际协同机制、支持保障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完善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为有效提升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了相关研究参考。

李志威[3](2013)在《三江源河床演变与湿地退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江源以其所处青藏高原的广袤背景和河流地貌景观的多样性,为弯曲河流、分汊河流和辫状河流的河床演变以及湿地研究提供基本无人类活动干扰的理想观测窗口和天然试验场地。三江源的河床演变研究包含干流冲积河段及支流的冲积河流的科学问题。弯曲、分汊和辫状河流作为源区主导的河型,强化其基础问题的探索,对于丰富河床演变学具有一定意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白河与黑河从三个方向贯穿若尔盖盆地。若尔盖沼泽湿地的快速退化与河床下切、水系溯源侵蚀和人工开渠等过程存在密切联系。只有定量掌握若尔盖盆地内自然河流与人工渠道对疏干沼泽的贡献,才能真正地揭示若尔盖沼泽湿地长期和短期退化机制。通过2010-2013年的四年野外调查与试验、遥感影像、水文气象数据和理论分析,较全面研究了三江源的现代河床演变,揭示了弯曲河流自然裁弯机制,揭示了沙洲形态特征、发育模式与机制,探讨了若尔盖沼泽湿地退化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保护与修复沼泽湿地的方法。长江源主要水系基本成平行状水系格局,属于树枝状河网,广泛发育辫状型河道。黄河源干流的河型具有多样性特征,尤其在黄河第一弯内河型沿程变化4次,依次是网状-分汊,网状-弯曲,弯曲-辫状和辫状-弯曲。弯曲河流的颈口裁弯划分为崩岸、冲切和串沟3种模式,而斜槽裁弯可分为切滩、串沟和主流顶冲3种模式,其裁弯机制各不相同。裁弯后牛轭湖形成速率关键取决于原河道进口断面悬移质浓度和沙栓长度。冲积河道的沙洲以洲头淤积向上游生长的发育模式。通过4组沙洲冲淤实验、沿程阻力达到最小推导、洲面植被与粒径分布、沿程挟沙能力和泥沙临界起动分析论证这一个主导模式的存在,洲头淤积主要在于洲头的分流和洲体阻挡的叠加效应。气候变暖对若尔盖沼泽湿地的萎缩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其快速消亡的主要原因。人工开渠是若尔盖沼泽数十年来快速萎缩的重要原因,其加速沼泽萎缩的三种方式为直接疏干封闭沼泽积水,强化自然水系与人工渠道连通性,和挖开泥炭层加速人工渠道溯源下切能力。黄河、白河和黑河长期下切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和水系溯源侵蚀导致疏水通道拓展是沼泽湿地长期萎缩的最重要机制。

邹春生[4](2010)在《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主,结合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考察了9-18世纪中原王朝政权和儒家主流文化对赣闽粤边区的渗透和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与客家族群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阐述了国家权力在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引用文化学的理论,对客家族群的汉民族属性作了学理上的分析。本文认为,随着唐宋以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各省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上升;同时,大庾岭—赣江通道的开凿,也使赣闽粤边区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唐宋以来,这一地区因大量外来族群的迁入,又出现了长期的社会动乱。为了维护这一地区的社会稳定,确保国家在东南地区的财税收入和南北经济动脉的畅通,中央政府改变隋唐以前依靠地方豪强进行间接统治的方式,通过征剿招抚、增设县治、推行保甲制度等“王化”措施,加强了对这里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了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直接统治。与此同时,宋明理学兴起亦使儒家学术发生了从“重治”到“重教”的重大转变,儒家文化重新获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重新构建乡村社会秩序的指导思想。受这一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中央政府在赣闽粤边区推行“王化”的过程中,也大力推行“儒化”运动,试图按照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模式构建赣闽粤边区的社会秩序。本文选取了兴办学校、推行旌表制度、控制宗教信仰三方面的事例,介绍了中央政权在赣闽粤边区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并且认为儒家文化的广泛推广,对该地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文化结构理论,一种文化通常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其中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层次决定着该种文化的文化属性。通过对客家文化结构的分析,本文认为,.尽管客家文化体系包含了多元族群文化因子,在语言、民俗、神灵信仰等许多方面含有大量土着文化的因素,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汉族文化则是该文化体系的主导文化,儒家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成为客家族群最重要的文化心理。正因为客家族群对儒家文化有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表明客家族群已经融入汉民族的大家庭,成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何承耕[5](2007)在《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生态补偿是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目前我国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和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本文在充分吸收、借鉴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突出从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角度,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层面和实物层面分析并重的方法,对生态补偿问题进行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首先,针对目前国内学界对生态补偿概念的内涵普遍存在偏重价值层面理解的现状,本文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做了从人际补偿到人地补偿的拓展和重新界定,为同时开展实物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生态补偿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分析工具。其次,本文对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做了基于新概念内涵的重新审视和建构,提出并论述了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经济学理论,而应该同时包括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分异和区域关联理论、环境公平与正义理论等的看法。第三,基于对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和决策的多尺度特性的认识和国内外的生态补偿案例分析,本文对生态补偿的核心理论问题,即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的机制和模式、补偿的额度标准等都做了动态的、具有时空流变特点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生态补偿必须与生态系统多时空尺度的自然特性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好补偿效果的观点,初步构建了具有多时空尺度内涵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第四,把理论成果应用于福建省和长汀县两个不同尺度区域的生态补偿实践的效果分析中,验证了在实际生态环境管理中,同时注重人际补偿和人地补偿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生态补偿必须与特定生态系统的时空尺度相匹配的重要性。第五,在分别对福建省和长汀县的现有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缺陷及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之后,在理论指导和国内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探讨了福建省和长汀县现有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的完善和创新空间。

肖建文[6](2006)在《江西的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 ——以民国时期及1950年代为考察时限》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是我省最严重的地方病之一,危害极大。本文灵活交叉应用历史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理论,充分重视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法、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并注重实地社会调查,不仅论述血吸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探讨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终民国时期及1950年代,我省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感染方式多样,蔓延30多个县市。血吸虫病流行的原因除了与当时江西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政治背景、医疗卫生背景有关,同样生物学因素,灾荒因素、人口流动因素、习俗因素也是血吸虫病爆发与流行的主要因素。血吸虫病的流行给社会带来了诸方面的影响,这包括对农村人口的变迁、乡村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面对血吸虫病,百姓出于求生的本能,或许求神拜佛,出神、叫魂、祭港、立禁、系红腰带;或许慌乱求医求药,倾家荡产;或许举家迁移,颠沛流离。更有甚者选择自杀的方式以求解脱。对于政府,当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往往导致政府对问题的漠视,或是为体现国家的职能,轻描淡写一番,做出少许努力却不了了之,民国政府便是如此。建国后,由于政府的清醒认识与重视,采取了自主的自上而下的行为,以行政力量对血吸虫病的普查,血防知识的宣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与规划,进行系统血防科研,组织各级力量预防治疗,进行群众性血防等,发动人们进行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一时我省成为全国防治血吸虫病的光辉典范,这为我们今天如何防治血吸虫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崔宪涛[7](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认为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李承友[8](2000)在《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以深圳、香港证券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以1990年底深沪交易所开业为标志,特别是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进入了新的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短短几年走过了国外几十年的发展道路,规模日益扩大、运作日趋规范。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国企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来促进企业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成为一项有着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深圳证券市场从成立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占据了全国证券市场的半壁江山,基本可以反映全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概貌(本论文中的资本市场主要研究证券市场,略去银行的长期信贷市场)。毗邻深圳的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香港资本市场规范的资本经营为深圳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经验。因此,对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关系研究,是以香港与深圳的证券市场为例来进行的。 以制度变迁理论、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代理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香港、深圳证券市场发展演变为例,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关系的分析。 通过对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制度演变的研究分析,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与企业制度创新之间呈现出强烈的互动关系:企业的发展形式与水平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有时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本市场作为企业融资环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将促进企业制度的创新,使企业制度形式向适应有限责任制的形式不断转变;而企业制度形式的不断演变,需要资本市场不断的扩大与完善,以实现其对外部融资的需求。 从企业制度的发展演变及资本市场的发育以展过程中,在企业制度进入以公司制度为主的阶段,尤其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为主的阶段,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且其相互促进的关系越明显。因此,对于企业制度形式来说,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越来越大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如何在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进行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 资本市场通过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改变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来促进企业制度的创新。资本市场实现这一功能,主要依赖两个机制:一是股价机制;二是接管机制,这两种机制在实际运作中是互为条件的。在这两个机制的作用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影响到企业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投资者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变化,将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外部制度环境变化。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制度的创新将以企业内部的委托---代理关 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系为核心,进行制度的创新,即对经营者的激励与制约。企业的经营者属于经 理人市场,企业的所有者属于资本市场,这两个市场通过企业发生快捷、有效。 公平的互动关系。企业的代理问题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及其他相关 市场得到有效解决。具体地讲,市场产生“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制约机制” 三个有效机制来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而建立这三个机制所需付出的代价与这 三个机制本身付给经营者的代价之和,就是市场经济中最低限度的代理成本。 制度创新是对制度要素的重新组合,其目的与结果是重新分配和占有经济 租金。制度创新是个耗费实际资源的过程。为了克服制度创新的交易成本,就 需要有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支持。 对企业制度创新的资本市场发展支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资金支持, 制度创新涉及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对于利润受损的主体必须予以一 定的补偿,因而需要预先的资金垫付;二是资本市场的机构对制度创新的咨询 和辅导,金融机构作为专门性中介组织,有着强大的协调能力,而企业制度创 新过程涉及众多主体错综复杂的关系调整,因而需要金融中介机构介入以降低 协调成本:三是资本市场制度对企业创新制度的支持,需要特定的资本市场制 度安排,帮助企业实现制度创新。 2、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从“整体”与“个案”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对“整体”的分析, 通过深圳与香港的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民营企业的发 展等方面,来说明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的关系。 企业的资产重组是各种企业内部与企业间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它的发展 过程就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是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 市场的融资环境不断改善的前提下逐渐展开的,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发展使上市 公司的资产重组成为可能。证券

二、赣江淘金肆虐,部分航道3年内可能消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江淘金肆虐,部分航道3年内可能消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与概念界定
        (一) 论文缘起
        (二) 概念界定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述评
    四、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主要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一) 框架
        (二) 创新点
        (三)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资本化的市场化阶段(1978年-1999年)
    一、第一阶段:“文革”以后电影业的恢复(1978年-1979年)
        (一) 电影业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曲折进程
        (二) “文革”后恢复老电影放映时出现的盛况
    二、第二阶段:电影业体制在转型时期的改良(1979年-1992年)
        (一) 政策上重点是先后调动“制发放”行业的积极性
        (二) 电影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走市场化道路
        (三) 调整机构设置形成“影视合流”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电影业体制启动全面改革(1993年-1999年)
        (一) 打破中影集团一家独大统购统销的垄断
        (二) 打破中影集团和省级发行公司的垄断
        (三) 打破16家制片厂的垄断调动各界拍片积极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本化的产业化阶段(2000年-2008年)
    一、第一阶段:电影行业内改革向纵深发展(2000年-2004年)
        (一) 政策上大力推进集团化和院线制改革,推动向产业化转向
        (二) 投融资上国企加快转企改制,民企扩大融资渠道
        (三) 资本多元化大力促进了电影产业发展
    二、第二阶段:电影行业对外开放打开大门(2005年-2008年)
        (一) 政策上对于境外资本和非公资本进一步开放
        (二) 投融资上中影发债民企谋求上市,行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三) 电影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快资本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本化的证券化阶段(2009年-2018年)
    一、第一阶段:证券化的启动期(2009年-2012年)
        (一) 政策上加大金融政策推动企业上市成为着力点
        (二) 投融资上电影公司上市标志着证券化时代来临
        (三) 华谊兄弟首家在A股上市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第二阶段:证券化的高潮期(2013年-2015年)
        (一) 政策上继续鼓励公司上市,同时改进和完善电影审查
        (二) 投融资上互联网资本强势进入,电影产业基金十分活跃
        (三) 二级市场并购火爆与出现问题的表现与原因
    三、第三阶段:证券化的提升期(2016年-2018年)
        (一) 政策上对明星证券化的遏制和再融资疏堵结合
        (二) 投融资上资本有进有退步入去伪存真的提升期
        (三) 中影上影两大国企实现A股上市的标志性意义
        (四) “内容为王”获得支持,资本流向发生结构性变化
        (五) 互联网影业与国企和民企三分天下重塑行业格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本化进程的成效与问题解析
    一、电影产业资本化的成效解析
        (一) 对资本化的运行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 对资本化的运行原理和阶段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 对资本化进程的启动和发展形成的共识更加坚定
        (四) 对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的意义和路径更加明确
        (五) 对保持市场活力与严控风险之间的把控能力更加强大
        (六) 对建构产业与资本辩证关系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加自觉
    二、电影产业资本化的问题解析
        (一) 电影公司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通过IPO进行融资
        (二) 跨界定增存在虚火与企业并购存在严重障碍
        (三) 证券化负面影响凸显影企上市后的风险边界
        (四) 资本的霸权导致电影产业的异化和扭曲行为
        (五) “保底发行”与“天价片酬”对于电影产业的侵蚀
        (六) 电影板块在A股市场回报率偏低、规模偏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推动资本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保证资本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原则
        (一) 把握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发生的方向性调整
        (二) 努力创作出资本与内容结合的佳作
    二、遵循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做优做强产业的原则
        (一) 影企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融资
        (二) 借力A股市场资源配置优势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 重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与A股市场对接
        (四) 打造影视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小微影企融资
    三、通过并购等金融手段实现影企健康发展
        (一) 发挥股市先发优势的公司在外延并购上的优势
        (二) 通过不断外延并购做优做强是必然选择
    四、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实现影企自身发展
        (一) 把握互联网资本在电影产业链地位主流化的趋势
        (二) 上市电影企业要积极拥抱互联网资本的进入
    五、构建与资本化进程相适应的规范运行体制
        (一) 应制定和出台规范资本运行的相关制度
        (二) 尽快组建电影经纪人群体的行业协会
    六、把握“内容为王渠道致胜”的原则,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一) 上市影企要打造全产业链模式防控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 上市影企要瞄准“内容+渠道”模式以提高经营业绩
    七、完善与资本化进程相一致的产业规则和市场规则
        (一) 要遵从产业和市场规律推动资本化进程
        (二) 用大工业运行的方式分散和控制好金融风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洞庭湖区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预期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湖泊流域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内涵与运行结构
    2.1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基本内容
        2.1.1 湖泊流域生态的特征分析
        2.1.2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内容与要求
    2.2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的内涵及其功能
        2.2.1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的内涵
        2.2.2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的功能分析
    2.3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的分析要素
        2.3.1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主体
        2.3.2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结构
        2.3.3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模式
        2.3.4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评价
    2.4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的运行结构分析
        2.4.1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目标生成机制
        2.4.2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责任履行机制
        2.4.3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资源保障机制
        2.4.4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2.5 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机制的理论依据
        2.5.1 公共治理理论
        2.5.2 公共产品理论
        2.5.3 新区域主义理论
        2.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运行的成效与问题分析
    3.1 洞庭湖区基本概况与生态总体特征分析
        3.1.1 洞庭湖区基本情况
        3.1.2 洞庭湖区生态资源构成
        3.1.3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分析与评价
    3.2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运行取得的主要成效
        3.2.1 生态治理意识得到强化
        3.2.2 生态治理制度逐步完善
        3.2.3 生态治理机构开始设立
        3.2.4 生态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3.2.5 生态治理效果明显好转
    3.3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
        3.3.1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履行机制不科学
        3.3.2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合作机制不通畅
        3.3.3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保障机制不健全
        3.3.4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评价机制不合理
        3.3.5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责任机制不完善
    3.4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政绩观念偏差
        3.4.2 制度建设滞后
        3.4.3 体制机制缺陷
        3.4.4 政府监督不严
第4章 洞庭湖区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个案分析——以湖区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为例
    4.1 洞庭湖区生物生态型灾害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
        4.1.1 构建了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的预防预警机制
        4.1.2 优化了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的应急处置机制
        4.1.3 完善了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的善后保障机制
        4.1.4 强化了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的责任追究机制
        4.1.5 确立了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的灾后评估机制
    4.2 洞庭湖区生物生态型灾害政府治理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意识观念有待加强
        4.2.2 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4.2.3 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经费保障支持不足
        4.2.4 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基础能力严重落后
        4.2.5 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4.3 洞庭湖区生物生态型灾害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目标要求
        4.3.1 重视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预防预警机制
        4.3.2 完善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应对处置机制
        4.3.3 健全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信息沟通机制
        4.3.4 实施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绩效评价机制
        4.3.5 构建生物生态型灾害治理问责追责机制
第5章 国内外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典型经验
        5.1.1 日本“琵琶湖”政府治理的典型经验
        5.1.2 北美“五大湖”政府治理的典型经验
        5.1.3 欧洲“莱茵河”政府治理的典型经验
    5.2 国内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案例考察
        5.2.1“鄱阳湖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主要做法
        5.2.2“云南滇池”生态政府治理的主要做法
        5.2.3“珠江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主要做法
    5.3 国内外湖泊流域生态政府治理的基本启示
        5.3.1 强化生态理念是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价值导向
        5.3.2 完善制度体系是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前提基础
        5.3.3 加强府际合作是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内在要求
        5.3.4 构建责任体系是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制度保障
第6章 推进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的价值理念与目标导向
        6.1.1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突出湖区政府生态治理职能
        6.1.2 以责任政府构建为导向明确湖区政府生态治理责任
        6.1.3 以坚持绿色发展为路径重构湖区政府政绩评价标准
        6.1.4 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着力环湖区生态经济带建设
    6.2 优化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实施推进机制
        6.2.1 明确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责任主体
        6.2.2 规范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任务要求
        6.2.3 强化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职能履行
        6.2.4 严格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执行监督
    6.3 构建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府际协同机制
        6.3.1 建立湖区生态治理府际沟通协调机制
        6.3.2 建立湖区生态治理府际利益整合机制
        6.3.3 建立湖区生态治理府际信息共享机制
        6.3.4 建立湖区生态治理府际法律约束机制
    6.4 健全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支持保障机制
        6.4.1 完善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6.4.2 加大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财政支持保障
        6.4.3 提升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人才技术水平
        6.4.4 推动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
    6.5 创新洞庭湖区生态政府治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6.5.1 完善湖区生态政府治理多元评价主体
        6.5.2 科学遴选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评价指标
        6.5.3 合理优化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评价方法
        6.5.4 严格运用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评价结果
    6.6 完善洞庭湖区生态治理政府的责任追究机制
        6.6.1 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责任追究实施原则依据
        6.6.2 严格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责任追究认定机制
        6.6.3 强化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责任追究问责机制
        6.6.4 完善湖区生态政府治理责任追究救济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三江源河床演变与湿地退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江源的河床演变
        1.2.2 弯曲河流形态与裁弯
        1.2.3 沙洲发育与分汊河道演变
        1.2.4 若尔盖沼泽退化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三江源水系特点与水沙变化
    2.1 三江源河流水系基本特征
        2.1.1 长江源水系基本特点
        2.1.2 黄河源水系基本特点
        2.1.3 澜沧江源水系基本特点
    2.2 黄河源水沙变化
        2.2.1 研究方法与资料
        2.2.2 水沙变化规律
    2.3 气候要素变化规律
        2.3.1 气温变化
        2.3.2 降雨量变化
        2.3.3 降雨量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2.3.4 水沙变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江源河型分布与变化规律
    3.1 长江源河网形态与河型变化
        3.1.1 长江源河网特征
        3.1.2 长江源河型分布特点
    3.2 长江源辫状河道的成因
    3.3 黄河源河型多样性与河型变化
        3.3.1 河型多样性及成因
        3.3.2 玛曲河段河型沿程变化及其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弯曲河流形态与裁弯机理
    4.1 白河与黑河的几何形态特征
        4.1.1 流域简介
        4.1.2 形态特征统计
    4.2 自然裁弯模式与机理
        4.2.1 裁弯形式
        4.2.2 临界形态
        4.2.3 颈口裁弯模式与机理
        4.2.4 斜槽裁弯模式与发育过程
    4.3 牛轭湖形成机制与长期演变
        4.3.1 牛轭湖形成机制
        4.3.2 牛轭湖长期演变规律
    4.4 草甸型弯曲河流崩岸机制
        4.4.1 崩塌体几何形态统计
        4.4.2 崩塌体临界受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沙洲发育模式与机理
    5.1 沙洲形态特征统计
        5.1.1 研究方法与参数定义
        5.1.2 沙洲类型与形态
        5.1.3 沙洲形态与河道的关系
    5.2 沙洲发育模式与机理
        5.2.1 冲积河流沙洲发育机理
        5.2.2 卵砾石淤积的沙洲发育模式
    5.3 沙洲冲淤过程的野外实验
        5.3.1 实验布置
        5.3.2 沙洲发育的加沙淤积实验
        5.3.3 沙洲清水冲刷实验
    5.4 沙洲蚀退机制-以长江中下游为例
        5.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4.2 三峡蓄水前后水沙变化
        5.4.3 江心洲萎缩机制分析
        5.4.4 蓄水前后江心洲面积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若尔盖沼泽湿地退化机制
    6.1 若尔盖湿地简介
    6.2 研究方法与资料
    6.3 沼泽湿地退化机制
        6.3.1 气温升高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6.3.2 径流量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6.3.3 人工开渠对湿地退化的影响
        6.3.4 溯源下切加速湿地退化的机制
    6.4 沼泽湿地保护与修复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资料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唐末五代以前赣闽粤边区的早期开发和中原汉族政权的间接统治
    第一节 赣闽粤边区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第二节 六朝以前赣闽粤边区的族群结构和社会发展
        一、六朝以前赣闽粤边区的族群结构
        二、六朝以前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发展状况
    第三节 中原汉族政权在赣闽粤边区粗放的间接统治
        一、酋豪持政——六朝以前中原汉族政权在赣闽粤边区的脆弱统治
        二、隋唐五代赣闽粤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华南地区的加强控制
第二章 宋至清初世纪中原汉族政权在赣闽粤边区直接统治的确立和巩固
    第一节 中原汉族政权在赣闽粤边区建立直接统治的历史背景
        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赣闽粤边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二、赣江—大庾岭通道的开凿提高了赣闽粤边区的交通地位
        三、唐末以来的移民运动使赣闽粤边区出现了大量的脱籍人口
    第二节 征剿与招抚——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动乱与中央政权对赣闽粤边区的军事经略
        一、宋至明清时期赣闽粤边区社会动荡的概况
        二、防御·征剿·招抚:官方对赣闽粤边区动乱的应对措施
    第三节 增设县治与推行保甲——中原汉族政权在赣闽粤边区建立直接统治的行政措施
        一、增设行政区划
        二、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
第三章 中央政府在赣闽粤边区的文教政策与多元族群社会的文化整合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转变:中原主流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传播的文化史背景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宋明理学发展的简要脉络
        三、由"重治"到"重教":宋明理学的转变及其对重建社会秩序的意义
    第二节 学校与科举:儒家主流文化在赣闽粤边区的直接传播
        一、学校与科举:赣闽粤边区推行学校教育的概况
        二、士仕之间:关于宋代以来赣闽粤边区办学热潮的原因分析
        三、学校教育对儒家思想的推广与赣闽粤边区崇文重教之习俗的形成
    第三节 义举与旌奖:儒家道德价值观念在赣闽粤边区的构建
        一、我国古代旌奖制度的发展
        二、赣闽粤边区的旌奖实践
        三、旌表制度与赣闽粤边区伦理秩序的构——基于对明清时期赣闽粤边区"五世同堂"现象的考察和分析
    第四节 "以神道设教":官府对赣闽粤边区民间信仰的控制
        一、儒家思想的神道观和封建国家的神灵祀典化
        二、唐宋以来政府对赣闽粤边区民间神灵信仰的控制
        三、官方对民间神灵的改造:以南康刘氏女由人入神的事迹为例
第四章 唐宋以来赣闽粤边区的地域社会变迁与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从"化外"到"化内":唐宋以来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
        一、唐宋以来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的变迁
        二、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统治在赣闽粤边区的深化
    第二节 从冲突到融合——客家族群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一、赣闽粤边区的族群结构与族群融合
        二、赣闽粤边区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福建省相关研究情况
        1.2.4 本领域研究现状总体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生态补偿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2.1 相关概念的解析
        2.1.1 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
        2.1.2 生态效益与生态价值
        2.1.3 生态系统服务
        2 1.4 补偿与赔偿、补助、补贴的区别
    2.2 生态补偿概念的内涵
        2.2.1 内涵
        2.2.2 生态补偿的主要类型
    2.3 本文对其他概念界定的说明
        2.3.1 关于资源、环境、生态等概念
        2.3.2 关于制度、产权等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3.1 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3.1.1 理论内涵和研究趋势
        3.1.2 人地关系研究范式
        3.1.3 与生态补偿关系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1 理论内涵和理解分歧
        3.2.2 与生态补偿关系
    3.3 相关经济学理论
        3.3.1 外部性理论
        3.3.2 公共产品理论
        3.3.3 生态资本理论
    3.4 区域分异和区域关联理论
        3.4.1 理论内涵
        3.4.2 区域关联与生态补偿
    3.5 环境公平与正义理论
        3.5.1 环境正义的实质内涵和意义
        3.5.2 我国的环境正义问题
        3.5.3 环境正义与生态补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补偿基本理论的解析与建构
    4.1 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研究
        4.1.1 确定补偿主客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1.2 我国资源产权制度演变与生态补偿主体变迁考察
        4.1.3 国外研究动态评析
    4.2 生态补偿机制和模式研究
        4.2.1 补偿机制的内涵和类型
        4.2.2 同一补偿机制的国内外比较和案例分析
    4.3 生态补偿数额和资金来源的研究
        4.3.1 补偿数额依据的研究现状评析
        4.3.2 本文的看法和思路
        4.3.3 补偿资金来源问题
    4.4 生态补偿中的时空尺度问题
        4.4.1 生态系统管理中的时空尺度
        4.4.2 时空尺度与补偿主客体
        4.4.3 时空尺度与补偿模式
        4.4.4 时空尺度与补偿标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间维度上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资源环境对福建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5.2.1 历史和现状考察
        5.2.2 资源环境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
    5.3 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5.3.1 已有资源环境代价估算成果分析及本文研究方法
        5.3.2 基于EKC曲线的福建省资源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5.4 区域生态建设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5.4.1 福建生态建设目标
        5.4.2 人地生态补偿的时机选择和合理力度探讨
        5.4.3 生态建设投入的机制和模式探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空间维度上的生态补偿研究
    6.1 引言
        6.1.1 内涵和意义
        6.1.2 研究目标和思路
    6.2 空间维度生态补偿的自然和人文基础
        6.2.1 自然环境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
        6.2.2 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关联
    6.3 生态服务的空间关系特征和空间维度生态补偿机理
        6.3.1 生态服务空间关系特征及空间冲突原因
        6.3.2 空间维度生态补偿机理:以土地利用为例
    6.4 福建省生态补偿实践评价和制度创新探讨
        6.4.1 现有生态补偿实践及评价
        6.4.2 基于多尺度视野的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7.1 引言
        7.1.1 选择缘由
        7.1.2 研究内容和方法概述
        7.1.3 研究区概况
    7.2 治理历史回顾和水土流失机制探析
        7.2.1 治理历史回顾
        7.2.2 流失机制分析
    7.3 近6年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7.3.1 实施过程和治理技术模式
        7.3.2 实施效果及评价
    7.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机制分析
        7.4.1 人际补偿机制方面的分析
        7.4.2 人地补偿机制方面的分析
        7.4.3 结论和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江西的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 ——以民国时期及1950年代为考察时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江西的生态社会背景
    第一节 生态自然背景
    第二节 社会政治背景
    第三节 医疗卫生背景
第二章 江西的血吸虫病
    第一节 流行史
    第二节 流行范围和程度
    第三节 钉螺的分布及其特点
    第四节 家畜的感染情况与防治
第三章 血吸虫病流行成因探析
    第一节 流行病学因素
    第二节 洪灾因素
    第三节 习俗因素
    第四节 人口流动因素
第四章 血吸虫病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血吸虫病与农村人口变迁
    第二节 血吸虫病与乡村经济
    第三节 血吸虫病与乡村生态环境
第五章 百姓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与应对
    第一节 百姓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第二节 百姓对血吸虫病的自然应对
第六章 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对血吸虫病的应对防治
    第一节 民国时期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努力
    第二节 1950年代政府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7)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四、 劳务合作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后记

(8)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以深圳、香港证券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基础
三、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深、港证券市场的演进与制度变迁
    第一节 香港证券市场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 深圳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制度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深、港证券市场微观结构
    第一节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与证券市场效率
    第二节 香港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
    第三节 深圳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
    第四节 深、港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比较
        小结
第三章 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关系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 资本市场对企业制度创新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企业制度创新对资本市场变革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实证分析(一)
    第一节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证券市场制度创新
    第三节 民营公司上市与资本市场制度演变
        小结
第五章 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实证分析(二)
    第一节 资本市场发展与上市公司的企业制度变迁
    第二节 上市公司的海外债务重组
    第三节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股市退出
    第四节 香港证券市场的收购案例
        小结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 有益的启示
    第二节 展望与建议
    第三节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赣江淘金肆虐,部分航道3年内可能消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研究(1978年-2018年)[D]. 周子钧. 山东大学, 2019(09)
  • [2]洞庭湖区生态的政府治理机制建设研究[D]. 柴茂. 湘潭大学, 2016(02)
  • [3]三江源河床演变与湿地退化机制研究[D]. 李志威. 清华大学, 2013(07)
  • [4]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 邹春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5]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 何承耕.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6]江西的血吸虫病与地方社会 ——以民国时期及1950年代为考察时限[D]. 肖建文. 江西师范大学, 2006(12)
  • [7]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 [8]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以深圳、香港证券市场为例的实证分析[D]. 李承友. 东北财经大学, 2000(01)

标签:;  ;  ;  ;  ;  

赣江淘金热猖獗,部分水道或3年内消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