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聚合制备农药微胶囊的研究

原位聚合制备农药微胶囊的研究

一、原位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韦佩彪[1](2020)在《噻唑膦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噻唑膦是一种对根结线虫防治效果显着的农药,但存在着持效期短、操作不当会抑制作物生长或烧苗、长期使用容易引起害虫抗药性等问题。将农药微胶囊化能避免其缺点。基于此,本文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4%噻唑膦微胶囊悬浮剂和5%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悬浮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10%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考察了剪切速度、剪切时间、乳化剂、分散剂、壁材用量等因素的影响,优化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通过粒径分布、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对微胶囊进行表征,同时论文还研究了微胶囊的悬浮率、缓释、光降解等性能。本论文的工作概括如下:1.4%噻唑膦微胶囊悬浮剂: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4%噻唑膦微胶囊悬浮剂,实验结果表明:(1).以农乳600#为乳化剂,NNO为分散剂,制备的微囊颗粒大小均匀,分散性好;(2).选择乙二胺作为TDI的聚合单体,得到的微胶囊包封率高于乙二醇和聚乙二醇600,形貌更好;(3).乙二胺与TDI的最佳反应物质的量之比为1:1;(4).在19000/5.5(rpm/min)剪切条件下,芯壁比为3:2~2:3时,包封率为26.80~77.97%;(5).剪切时间越长,剪切速度越高,微胶囊粒径越小,且微胶囊包封率有所降低;(6).微胶囊缓释相比噻唑膦原药、20%噻唑膦水乳剂更缓慢,其缓释性能受不同粒径、不同芯壁比、不同pH等因素的影响;(7).与85%噻唑膦原药和20%噻唑膦水乳剂相比,4%噻唑膦微胶囊悬浮剂具有更好屏蔽紫外光降解性能。2.5%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悬浮剂:以噻唑膦和阿维菌素为芯材,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乙二胺为反应单体,二甲苯为溶剂,农乳600#为乳化剂,NNO作为分散剂,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5%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悬浮剂。结果表明:(1).该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6.095μm,近似圆球形,表明光滑,阿维菌素和噻唑膦的包封率分别达到99.51%和80.86%,载药量分别为1.03%和4.02%,悬浮率分别为85.43%和97.74%;(2).与85%噻唑膦原药和20%噻唑膦水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3%阿维菌素水乳剂相比,该复配型微胶囊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和屏蔽紫外光降解。3.10%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通过溶剂挥发法,以粒径和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优化实验条件,通过粒径分布、SEM、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制备了10%的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并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缓释和光降解。(1).制备条件为:剪切速度为8500 rpm、剪切时间3.5 min、1.5%PVA、芯壁比1:5.5、0.3%NaCl、60 mL二氯甲烷。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10.7%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16.75μm,微胶囊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包封率分别为60.37%、98.71%,载药量分别为7.29%、3.43%;(2).与85%噻唑膦原药和20%噻唑膦水乳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3%阿维菌素水乳剂相比,该复配型微胶囊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和屏蔽紫外光性能。

王亚兰[2](2020)在《9.5%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辣根素是指一类由辣根属植物中提取的次生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烯丙基异硫氰酸酯(Allylisothiocynate,简称AITC)。研究发现辣根素对土壤中的杂草具有效地消灭和抑制作用,其在环境中易降解,可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型的生物源除草剂。因此在本论文中拟以辣根素为芯材,二氧化硅为壁材,研究制备微胶囊悬浮剂,旨在提高辣根素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延长持效期,并解决其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的问题。本文主要包括如下几部分:(1)9.5%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利用正硅酸乙酯作为前驱体合成的二氧化硅作为壁材,辣根素作为芯材,以溶胶-凝胶法合成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通过对制剂稳定性、胶囊粒径大小、包封率等参数的进行比较,最终确定的最佳制备工艺如下:芯材(AITC):壁材(正硅酸乙酯)为2:1,乳化剂为农乳34#,乳化剂添加量为2%,反应温度为常温25±2℃,搅拌速度为600 rpm,反应时间为4 h,稳定剂为黄原胶,稳定剂添加量为0.2%。(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了辣根素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流动相V(乙腈):V(甲醇)=60:40,检测波长为191nm,柱温为30℃,流速为1mL/min,进样量10μL。辣根素浓度与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81112 x+102435,R2=0.9999。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9.56%,均在70%-110%之间;标准偏差为3.30,变异系数为6.80,检测方法的精确度较高,可以采用该方法对辣根素进行检测。(3)辣根素微胶囊性能研究。对利用同样制备方法,制得的空白胶囊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胶囊壁材为二氧化硅。采用生物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9.5%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胶囊形态为近球形,胶囊平均粒径约为228.50±1.73 nm,有效含量为9.51%,包封率可到达77.90%,悬浮率可到达96.40%,分散性为优级。热贮后有效成分分解率为5.39%,冷贮后有效成分分解率为3.80%,即热贮、冷贮稳定性合格。以上各指标符合对农药微胶囊悬浮剂的指标要求。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层析袋法分析AITC原油与微胶囊悬浮剂累积释放率与时间的关系,AITC在第15 h内累计释放率就达到了97.87%。而辣根素微胶囊的释放率在一周内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且随时间增加,释放量增加的速率变缓,在第7天时才达到77.72%的释放。即自制的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可有效延长制剂的持效期。(4)在室内的活性测定中,证明了辣根素对于双子叶杂草—反枝苋和马齿苋的抑制效果显着高于单子叶杂草—狗尾草、野燕麦、稗草,其中对反枝苋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佳。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明,与对照药剂市售乙草胺乳油相比较,辣根素对反枝苋种子萌发抑制效果无显着差异。因此自制的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对于反枝苋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余曼丽[3](2019)在《功能型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及高效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药为防御重大生物灾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农药制剂存在有机溶剂用量大、持效期短、残留高等弊端,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绿色植保的新要求。农药微胶囊技术由于其具有水基化、稳定性、缓释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农药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从提高农药的叶面沉积效率、缓解长期使用单一杀菌剂容易引起的生物抗药性、开发兼具农药、化肥一体化功能的药肥复合剂的角度出发,开发了三种功能化农药微胶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单宁酸的叶面亲和型农药微胶囊的研究:作物叶面疏水性是引起农药液滴跑冒滴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大多数作物叶片表面均具有多种疏水性的结构(如蜡质层、绒毛、乳突等)。已有研究表明,单宁酸分子结构中具有大量的疏水芳香环和多酚基团,易与多种材料产生氢键、疏水和π-π堆叠等相互作用,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基于此,本实验选用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的单宁酸作为亲和性材料,与三价铁离子发生络合作用,形成单宁酸薄膜,包裹阿维菌素,制备了 3种具有不同囊壁厚度的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TA1-Starch-MC、TA3-Starch-MC和TA5-Starch-MC),平均粒径分别为 572 nm、1067 nm 和 1018 nm,载药量为 30-37%;微胶囊通过与蜡质层中大量的羧基、醇基、醛基和糖苷键产生氢键结合和配位作用,实现了叶面黏附性可控调控;此外,还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杀虫活性和储藏稳定性。(2)季铵盐协同增效嘧菌酯微胶囊的研究:季铵盐类化合物是一类广谱性杀菌剂,对细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微生物均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已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实验利用聚多巴胺表面大量的邻苯二酚基团,通过静电作用,外接季铵盐,制备季铵盐/聚多巴胺/嘧菌酯微胶囊([N+]/PDA/PLA-MC),解决了嘧菌酯传统剂型持效期短、使用有害溶剂等问题,还有利于缓解长期使用单一杀菌剂容易引起生物抗药性问题。(3)脲醛树脂/嘧菌酯药肥复合剂的研究:化肥、农药对农业的增产丰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化肥和农药合并开发兼具药、肥一体化功能的复合制剂,是化解农业增产丰收和环境污染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此,本实验采用一步法,让尿素和甲醛直接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脲醛树脂聚合物包裹嘧菌酯,形成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UF/Azox-MC),粒径约为2.0μm,呈表面粗糙的圆球型;该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在第13天时,累积释放百分率为49.7%;由于缓释的原因,该微胶囊对镰刀菌第6天的抑制活性略低于25%市售悬浮剂,由此推测,UF/Azox-MC对于生长期长的农业病虫害可能会有更好的抑制效果;目前,UF/Azox-MC对促进黄瓜幼苗的光合作用不显着,需要后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沈亚明[4](2019)在《负载阿维菌素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缓释剂具有保护原药,提高利用率,延长持效期,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等优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MSNs)因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粒径易控制,孔隙均匀,内外表面容易改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正成为药物缓释领域的研究热点。现阶段MSNs制备流程较复杂,成本偏高,在农药领域推广应用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阿维菌素为模型药物,对现有MSNs制备方法进行简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各工艺参数进行考察,对制备的阿维菌素MSNs的理化性能和释放特性进行表征,包括外观形貌观察、粒径测定、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等,最终获得3种可负载阿维菌素的MSNs的制备方法和最佳配方,并进一步测试了自然环境中MSNs对阿维菌素原药的保护作用,以及负载阿维菌素MSNs对小菜蛾的室内生物活性。本研究对载药MSNs的制备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推进MSNs在农药领域的应用,也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和解决农药环境问题提供新的途径。本论文取得的具体成果如下:1.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硅源,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在碱性乙醇水溶液中反应,通过简化现有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粒径约100 nm的阿维菌素MSNs,微观形貌观察发现,其粒径分布均一,圆整度好;红外光谱测定表明阿维菌素被MSNs成功负载,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为46.3%和93.3%;阿维菌素主要以溶蚀的方式释放,且释放速度稳定,94.0%的原药可以从MSNs中释放出来。2.以TEOS为硅源,以CTAB为模板剂,在碱性条件下使用溶剂蒸发法制备阿维菌素MSNs,得到薄壁中空的MSNs,负载能力强,制备成本低。红外光谱测定表明大部分原药被囊壁包裹在微胶囊内部,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为44.8%和96.3%;阿维菌素主要以溶蚀和扩散方式释放,83.8%的原药可以从MSNs中释放出来。3.以TEOS为硅源,以CTAB为模板剂,在碱性条件下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MSNs,得到厚壁中空的微胶囊,原药一部分嵌在囊壁孔隙,一部分被囊壁包裹在微胶囊中,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为32.3%和96.8%,阿维菌素主要以溶蚀和扩散方式释放,97.7%的原药可以从MSNs中释放出来。4.MSNs对阿维菌素原药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在自然条件下,未受保护的原药可被降解52.4%,而3种方法制备的微胶囊中阿维菌素分别降解了 13.1%、24.0%和16.9%。以小菜蛾为防治对象,以阿维菌素水乳剂为对照药剂,进行室内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阿维菌素MSNs尽管初期药效不如水乳剂,但具有较长的持效期,且药效稳定,施药15天后小菜蛾死亡率仍保持在60%以上。

张光帆[5](2019)在《不同壁材三唑酮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药微胶囊剂具有实现控制释放、精准释放、控制药害发生、高毒农药低毒化、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微胶囊技术是农药剂型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三唑酮可防治小麦全蚀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同时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对作物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但有报道表明,三唑酮在环境条件不利或者使用不当时,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将三唑酮制备成微胶囊,加工成微囊悬浮剂型,不仅增加其持效期,还能预防和缓解其对作物和种子产生的副作用。本研究利用原位聚合法,分别制备了 3%三唑酮脲醛树脂微囊悬浮剂和3%三唑酮密胺树脂微囊悬浮剂,利用单因素试验法和响应面法对微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并试验了制备得到的两种壁材的3%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治效果,研究其是否缓解对小麦的药害。本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三唑酮脲醛树脂微囊悬浮剂,在芯材溶剂固定的前提下,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壁材用量、乳化剂种类及其用量、反应初始温度、终点pH、固化温度、转速对微囊悬浮剂包封率的影响,再采用响应面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到3%三唑酮脲醛树脂微囊悬浮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壁材用量占总体系质量32.38%,乳化剂选用10%Tween 20和5%SMA(1:1),用量2.65%,反应初始温度18℃,终点pH为3,固化温度70℃,转速800r/min。2.对于三唑酮密胺树脂微囊悬浮剂,在芯材溶剂固定的前提下,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壁材用量、乳化剂种类及其用量、反应初始温度、终点pH、固化温度、转速对微囊悬浮剂包封率的影响,再采用响应面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到3%三唑酮密胺树脂微囊悬浮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壁材用量占总体系质量36.08%,乳化剂选用10%SDBS和5%SMA(1:3),用量为2.05%,反应初始温度20℃,终点pH为5,固化温度68℃,转速800r/min。3.试验测定了制备的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在水中的释放性能,结果显示,在测定的28天中,两种不同壁材的3%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在水溶液中都有良好的释放效果。4.试验测定了制备的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三唑酮脲醛树脂微囊悬浮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4.62%,3%三唑酮密胺树脂微囊悬浮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6.28%。5.试验研究了制备的两种壁材的3%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对三唑酮造成的小麦药害的缓解效果,结果显示,使用本试验制备的3%三唑酮脲醛树脂微囊悬浮剂和3%三唑酮密胺树脂微囊悬浮剂处理的小麦,其在相同有效成分剂量条件下,小麦株高和鲜重要显着高于对照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处理。

薛霏[6](2019)在《一种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咪鲜胺(prochloraz)是由Boots Co研制、艾格福公司于1977年开发的咪唑类高效、低毒、广谱杀菌剂。对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防效显着,与其它种类的农药混用,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今市售的咪鲜胺剂型有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种衣剂等。本论文拟将咪鲜胺制备成胶囊悬浮剂,旨在增强其缓释性能,提高光稳定性,延长持效期。为此,本实验从以下几方面对咪鲜胺进行了新剂型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本研究使用共沉淀法制备出纳米四氧化三铁,通过透射电镜表征可以发现制备的四氧化三铁近乎球形,粒径大约5-10 nm;并在纳米氧化铁表面成功修饰了PEI,明显提高在水中的分散性能。该材料可用于制备Pickering乳状液,使得胶囊也带有材料的优良特性。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PEI-Fe3O4为壁材,咪鲜胺为芯材,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5%咪鲜胺胶囊悬浮剂。通过对制剂稳定性、胶囊粒径大小、包封率等参数的测定确定了最佳配方。其配方及制备方法是:1.将咪鲜胺溶于二甲苯中并在其中以3:2的比例加入乳化剂33#和500#以及IPDI形成油相。2.将PEI修饰氧化铁分散于少量醋酸溶液中备用。3.将油相逐渐加入水相中形成乳液。4.在乳液中加入PEI修饰氧化铁的分散溶液,并在10℃下反应6h,最后加入适量黄原胶,分散均匀后制得咪鲜胺胶囊悬浮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了咪鲜胺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咪鲜胺浓度与峰面积的回归方程为y=124.28x+102.11,相关系数R2=0.9997;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1.32%,在70%-110%之间;检测方法的精确度较高标准偏差为2.14,变异系数为2.2。采用生物显微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对5%咪鲜胺胶囊悬浮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胶囊表面带有颗粒,其形状近乎球形,粒径约为101.8 nm,改变pH会影响胶囊粒径,胶囊在酸性环境下的粒径为140 nm,碱性条件下为115 nm。制剂中咪鲜胺含量约为4.87%,载药量约为30.35%,包封率约为89.01%,悬浮率约为95%,分散性优,热贮稳定性和冷贮稳定较好。咪鲜胺胶囊悬浮剂有较小的接触角和较大的黏附功,叶面展布性、润湿性良好。胶囊能明显降低咪鲜胺的光解速率,且有一定的回收潜力。实验在室内不同条件下,利用透析袋法测试了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释放性能。通过实验发现,咪鲜胺胶囊悬浮剂具有缓释性能。胶囊在酸性环境下的释放更快,当释放介质的pH变为酸性时,胶囊存在一定的突释现象,说明胶囊对酸敏感。通过释放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发现不同条件下的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释放曲线与Peppas模型拟合度均为最高。不同条件下,Peppas模型中的扩散指数n均位于0.430.85之间,因此其释放机制属于Fickian扩散和骨架溶蚀。实验对5%咪鲜胺胶囊悬浮剂和25%咪鲜胺乳油在不同条件下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制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抑制率呈现一种先升高后降低的情况,其抑制率上升与药物的缓释有关,抑制率下降的原因是咪鲜胺的光解。第7天时,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抑制率已经超过并明显高于乳油,且在酸性条件下咪鲜胺胶囊悬浮剂呈现出更高的抑制效率。说明5%咪鲜胺胶囊悬浮剂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及防光解性能,利于增长咪鲜胺持效期,降低光解。

徐勇[7](2017)在《新型农药载体材料及微胶囊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胶囊技术具有改善农药理化性能、增加农药化学稳定性、控制农药分子释放和延长持效期的优点,是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解决农药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同时,丰富微胶囊的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提高微胶囊的控释性能,本论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药作为研究模型药物,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传统界面聚合法壁材单体毒性大、反应活性高、反应速率不易控制的缺陷,本论文采用改性的异氰酸酯为壁材,对传统的界面聚合制备微胶囊的方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温和,壁材毒性低。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制备了甲基嘧啶磷微胶囊,并对微胶囊制备条件进行讨论,制备的微胶囊通过SEM、CLSM、FTIR、TG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微胶囊外观良好,粒径分布均匀,热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为2.05 μm,包覆率为90.88%,载药量约为50%;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制备的微胶囊控释性能良好,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曲线与现有模型拟合度存在差异,释放机理也存在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界面聚合法适合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并使用此方法解决了甲基嘧啶磷气味大、稳定性差的问题。2.针对传统微胶囊剂型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本论文以丁硫克百威和噻虫嗪为模型药剂,对新型多功能微胶囊剂型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进行研究。采用改进的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丁硫克百威微胶囊,并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电镜显示微胶囊外观良好,粒径均一,平均粒径为2.08μm,包覆率为96.23%,载药量约为50%,持续释放时间达到50天以上。稳定性研究表明,微胶囊使丁硫克百威的稳定性提高,并且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降低使用时环境中克百威的浓度,减小对环境、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潜在威胁。通过对小麦发芽率和后期生长活性实验表明,与丁硫克百威乳油相比,丁硫克百威微胶囊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及后期生长基本无影响。采用常规方法制备出噻虫嗪悬浮剂,与丁硫克百威微胶囊悬浮剂进行混合制备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研究增稠剂种类和用量以及pH调节剂的种类和pH值对体系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的中试生产研究,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为新型多功能微胶囊剂型的开发提供借鉴。3.以安全环保的二氧化硅为壁材,对纳米二氧化硅微胶囊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制备了高效氯氟氰菊酯/SiO2纳米微胶囊,并对纳米微胶囊的制备过程进行讨论,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均匀,分散度高;为了更好地控制释放,对制备的高效氯氟氰菊酯/SiO2纳米微胶囊进行改性,制备出有机无机掺杂的双层微胶囊,两种制备的微胶囊使用SEM、TEM、FTIR、TGA等进行表征,两种微胶囊外观良好,载药量分别为50%和25%,热稳定性高;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在不同pH下,双层微胶囊的释放速率低于单层微胶囊的释放速率,通过与释放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两种微胶囊的释放曲线符合Korsmeyer-Peppas方程,并且释放机制为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的释放机制;家蝇生物活性实验表明,与传统制剂相比,制备的两种微胶囊在第90天仍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以上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制备的SiO2以及SiO2-NIPAM-MBA两种微胶囊缓释性能良好,两种材料是很有开发潜力的安全环保材料。4.以丙交酯、聚乙二醇和丙烯酰氯为原料,制备出环保的丙烯酸酯改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制备的材料经过NMR、FTIR等进行了表征,并以该共聚物为壁材制备出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制备的微胶囊通过FTIR、SEM、TGA进行表征,释放性能显示,制备的微胶囊缓释性能良好,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微胶囊在异丙醇水溶液中以扩散和溶蚀相结合的释放机制为主。以上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为可降解材料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借鉴。本论文采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微胶囊的制备材料和制备方法进行研究,为安全、环保、多功能微胶囊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高子登[8](2017)在《三种农药缓/控释载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农药缓释制剂是指实际应用中药效持续时间长于含等量有效成分的传统剂型的农药新剂型。具有增加农药药效,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使用安全性等优点,本研究针对当前农药传统制剂和缓控释制剂产品制备工艺上存在的问题,采用环保工艺流程依据不同的原理制备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颗粒,液体和化学型农药缓控释制剂,对其理化性能和有效成分释放进行了研究讨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水相条件下利用多巴胺和二异氰酸酯制备新型吡虫啉微胶囊,实现了制剂稳定的分散和水中的持续释放。在制备过程中不使用表面活性剂或有机溶剂。首先,通过湿法研磨工艺获得了 IMSC。然后,使用多巴胺在IMSC的表面上通过氧化自聚合形成膜层,所得产物(记为IMPAD)在PDA层上富含氨基和羟基,易于分散在水中并与二异氰酸酯反应。最后,通过在IMPDA的PDA层上聚合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来制备IMPU。研究表征吡虫啉微胶囊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热稳定性,粒度尺寸和尺寸分布,表观形态,亲疏水性和分散稳定性。研究了微胶囊制剂的封装效率(达到40%)和农药载药量(高于66%)以及缓释性能(释放期达到10天)。释放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微胶囊中有效成分释放行为属于复杂变异型释放,微胶囊膜材料的破坏侵蚀是主导吡虫啉释放的主要因素。(2)设计了化学型农药荧光缓/控释载体。探究了基于席夫碱配体和镁络合的新型荧光增强机理。研究发现席夫碱配体-镁配合物(2:1)的配位数可以在胺的存在下变为(1:1),由于胺基具有吸电子能力,影响席夫碱-镁配合物的空间构型,抑制C=N异构作用,从而产生显着荧光增强现象。基于该原理,设计了一种新颖且容易获得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其显示出对乙醇中的镁和胺检测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限(LOD)分别为为0.221和0.667μM。依据该机理设计了农药荧光载体。通过荧光强度建立标准工作曲线,通过曲线拟合计算出席夫碱与镁在胺基物质存在体系中结合常数Kb=(1.196±0.08)× 104M-1。依据荧光增强原理制备了一种荧光农药控释载体,实现对农药释放的可视化指示。(3)制备了具有杀虫效果和除草效果的两种缓控释农药颗粒剂,农药有效成分采用复肥造粒、包结化合物、吸附包膜等不同方式引入药肥核芯,肥料和农药科学配伍,无相互拮抗减效效果。膜材料采用热固性树脂材料,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实现原位固化成膜,包膜农药颗粒剂制备过程简单、环保、易于控制。得到的包膜颗粒农药性能均一性好,其中缓释吡虫啉颗粒剂中肥料缓释期达到21天,农药缓释期达到14天。缓释除草颗粒农药在田间应用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的靶生物防控效果和作物增产效果,对稻田四种杂草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控能力,在70天内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缓释除草颗粒农药处理均表现出增产效果,其中高剂量处理达到25.75%。

郭雯婷,崔蕊蕊,庄占兴,左文静,主艳飞,高继跃[9](2017)在《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综述了农药微胶囊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在总结农药微胶囊芯材与壁材种类及农药微胶囊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对难溶性农药微胶囊化方法、吸附型缓控技术、包合型缓控技术以及化学键合缓控技术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我国农药微胶囊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冯建国,郁倩瑶,孙陈铖,杨关天,吴学民,瞿唯钢[10](2016)在《农药控释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由于理化性质不稳定和施药方法不当而造成有效成分易降解或流失,农药控释剂不仅可以保护有效成分免受环境破坏,而且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剂量和使用次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是今后农药剂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使农药控释剂不断创新发展,笔者重点综述了当前农药控释剂主要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国内农药控释剂(主要是微胶囊剂)的登记应用和研究开发情况,并分析了农药控释剂研究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希望控释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能够为农药的高效、经济和安全使用提供有效途径。

二、原位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噻唑膦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微胶囊技术概述
        1.2.1 微胶囊简介
        1.2.2 农药微胶囊化的优点
        1.2.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 噻唑膦和阿维菌素简介
        1.3.1 阿维菌素理化性能
        1.3.2 噻唑膦理化性能
    1.4 噻唑膦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4%噻唑膦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试剂和仪器
        2.1.1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微胶囊的制备
        2.2.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2.2.3 FTIR光谱测定
        2.2.4 悬浮率的测定
        2.2.5 微胶囊缓释特性的测定
        2.2.6 微胶囊紫外光降解特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噻唑膦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3.2 噻唑膦标准曲线
        2.3.3 乳化剂的筛选
        2.3.4 分散剂的筛选
        2.3.5 不同单体与TDI聚合对微胶囊的影响
        2.3.6 乙二胺用量对微胶囊的影响
        2.3.7 芯壁比的影响
        2.3.8 乳化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
        2.3.9 扫描电镜
        2.3.10 FTIR光谱分析
        2.3.11 微胶囊的悬浮率
        2.3.12 微胶囊缓释特性的研究
        2.3.13 微胶囊的紫外光降解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阿维菌素.噻唑膦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试剂和仪器
        3.1.1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微胶囊的制备
        3.2.2 包封与率载药量的测定
        3.2.3 FTIR光谱测定
        3.2.4 悬浮率的测定
        3.2.5 微胶囊缓释特性的测定
        3.2.6 微胶囊紫外光降解特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噻唑膦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3.2 噻唑膦标准曲线
        3.3.3 阿维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3.4 阿维菌素标准曲线
        3.3.5 微胶囊粒径的调控
        3.3.6 微胶囊的包封率及载药量
        3.3.7 扫描电镜与粒径分布图
        3.3.8 FTIR光谱分析
        3.3.9 微胶囊的悬浮率
        3.3.10 微胶囊的缓释特性和动力学拟合
        3.3.11 微胶囊的紫外光降解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0%阿维菌素.噻唑膦复配型微胶囊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试剂和仪器
        4.1.1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微胶囊的制备
        4.2.2 微胶囊的形态观察
        4.2.3 微胶囊粒径分布的测定
        4.2.4 微胶囊包封率(EE)和载药量(LC)的测定
        4.2.5 FTIR光谱测定
        4.2.6 微胶囊缓释特性的测定
        4.2.7 微胶囊紫外光降解特性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胶囊粒径的调控
        4.3.2 微胶囊的包封率及载药量
        4.3.3 氯化钠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
        4.3.4 FTIR光谱分析
        4.3.5 微胶囊的缓释特性和动力学拟合
        4.3.6 微胶囊的紫外光降解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文所取得的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本文的不知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9.5%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农药微胶囊悬浮剂的概述
        1.1 农药微胶囊悬浮剂的定义
        1.2 农药微胶囊的特点
        1.3 农药微胶囊研究进展
        1.4 农药微胶囊壁材研究进展
        1.5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2 辣根素介绍
        2.1 辣根素的来源和组成
        2.2 AITC的理化性质
        2.3 辣根素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引言
第2章 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制备
    1 材料
        1.1 供试药品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工艺条件试验
        2.2 单因素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乳化剂种类筛选
        3.2 乳化剂用量筛选
        3.3 芯壁比筛选
        3.4 反应时间筛选
        3.5 转速筛选
    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的性能研究
    1 材料
        1.1 供试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辣根素高效液相色谱(HLPC)检测方法
        2.2 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的性能表征
        2.3 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释放性能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AIT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
        3.2 形态与红外光谱
        3.3 质量指标
        3.4 释放性能研究
    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9.5%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的除草效果评价
    1 材料
        1.1 供试药剂
        1.2 供试杂草
    2 实验方法
        2.1 辣根素除草活性试验
        2.2 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的室内药效试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辣根素对不同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辣根素毒力回归方程
        3.3 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室内药效实验
    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功能型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及高效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 微胶囊芯材及壁材分类
        1.2.1 微胶囊芯材分类
        1.2.1.1 液体囊芯微胶囊
        1.2.1.2 固体囊芯微胶囊
        1.2.2 微胶囊壁材的分类及选择
        1.2.2.1 微胶囊壁材的分类
        1.2.2.2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1.3 农药微胶囊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物理化学法
        1.3.3 化学法
        1.3.3.1 界面聚合法
        1.3.3.2 原位聚合法
        1.3.4 难溶性固体农药微胶囊化方法
        1.3.5 控制释放新技术
    1.4 农药微胶囊剂型现存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 基于单宁酸的叶面亲和型微胶囊的高效沉积调控机制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制备
        2.3.2 叶面亲和型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叶面黏附性
        2.3.3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缓释性能
        2.3.4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室内毒力测试结果
        2.3.5 单宁酸/醋酸淀粉/阿维菌素微胶囊的储藏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铵盐协同增效嘧菌酯微胶囊的抑菌性能研究
    3.1 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季铵盐/聚多巴胺/嘧菌酯微胶囊的制备
        3.2.2 微胶囊的形貌表征及其表面电位的测量
        3.2.3 载药量
        3.2.4 微胶囊的释放行为
        3.2.5 荧光标记检测微胶囊的叶面滞留量
        3.2.6 室内抑菌活性测试
        3.2.7 不同储存温度下微胶囊的稳定性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微胶囊的形态表征
        3.3.1.1 不同制备方法对微胶囊微观形态的影响
        3.3.1.2 多巴胺加入量对微胶囊微观形态的影响
        3.3.2 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3.3.2.1 微胶囊的缓释行为
        3.3.2.2 微胶囊的叶面滞留行为
        3.3.2.3 微胶囊的抑菌活性
        3.3.2.4 微胶囊的储存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药肥复合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4.1 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的制备
        4.2.2 形态表征
        4.2.3 缓释性能分析
        4.2.4 室内抑菌活性的测定
        4.2.5 黄瓜幼苗的培养
        4.2.6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工艺参数对UF/Azox-MC的影响
        4.3.2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的缓释效果
        4.3.3 嘧菌酯/脲醛树脂微胶囊的抑菌活性
        4.3.4 脲醛树脂/嘧菌酯微胶囊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负载阿维菌素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农药剂型的现状与趋势
    2 农药微胶囊剂的发展概况
        2.1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2.1.1 原位聚合法
        2.1.2 界面聚合法
        2.1.3 复凝聚法
        2.1.4 溶剂蒸发法
        2.2 微胶囊的壁材
    3 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概述
        3.1 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制备方法
        3.1.1 溶胶—凝胶法
        3.1.2 微乳液法
        3.1.3 聚合诱导胶体团聚法
        3.1.4 水热合成法
        3.2 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的应用
    4 阿维菌素
        4.1 阿维菌素理化性能
        4.2 阿维菌素现有加工剂型
    5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阿维菌素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制备方法
        1.3 性能表征
        1.3.1 外观形貌观察
        1.3.2 粒径测定
        1.3.3 热重分析
        1.3.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1.3.5 释放特性测定
        1.3.6 稳定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观形貌观察
        2.2 粒径测定
        2.3 热重分析
        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2.5 释放特性测定
        2.6 稳定性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溶剂蒸发法制备阿维菌素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制备方法
        1.3 性能表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观形貌观察
        2.2 粒径测定
        2.3 热重分析
        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2.5 释放特性测定
        2.6 稳定性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乳液聚合法制备阿维菌素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仪器
        1.1.2 试剂
        1.2 制备方法
        1.3 性能表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观形貌观察
        2.2 粒径测定
        2.3 热重分析
        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2.5 释放特性测定
        2.6 稳定性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阿维菌素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生物活性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小菜蛾饲养
        2.2 小菜蛾生物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不同壁材三唑酮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控制释放技术
        1.1.1 控制释放技术概念
        1.1.2 控制释放技术的分类
        1.1.2.1 物理法控制释放体系
        1.1.2.2 化学法控制释放体系
        1.1.3 控制释放技术在农药中的应用
        1.1.4 控制释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1.4.1 存在的问题
        1.1.4.2 发展趋势
    1.2 微胶囊技术
        1.2.1 微胶囊技术概述
        1.2.2 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2.3 农药微胶囊芯材和壁材的分类
        1.2.3.1 微胶囊芯材
        1.2.3.2 微胶囊壁材
        1.2.4 农药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2.4.1 原位聚合法
        1.2.4.2 溶剂挥发法
        1.2.4.3 相分离法
        1.2.4.4 界面聚合法
    1.3 三唑酮概述
    1.4 响应面分析法
        1.4.1 响应面分析法概述
        1.4.2 响应面分析法原理及特点
        1.4.3 响应面分析法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药品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三唑酮微囊悬浮剂的制备
        3.2.1.1 三唑酮脲醛树脂微囊悬浮剂的制备
        3.2.1.2 三唑酮密胺树脂微囊悬浮剂的制备
        3.2.2 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3.2.2.1 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
        3.2.2.2 响应面法试验
        3.2.3 农药微囊悬浮剂质量指标的测定
        3.2.3.1 微胶囊形态观察和粒度测定
        3.2.3.2 微囊剂包封率的测定
        3.2.3.3 微胶囊释放性能测定
        3.2.3.4 微囊悬浮剂悬浮率测定
        3.2.4 微囊悬浮剂小麦全蚀病的室内防效及药剂对小麦的药害检测
        3.2.4.1 微囊悬浮剂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3.2.4.2 微囊悬浮剂对三唑酮产生小麦药害的缓解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脲醛树脂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4.1.1 脲醛树脂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4.1.1.1 脲醛树脂微胶囊乳化剂的选择
        4.1.1.2 脲醛树脂微胶囊壁材用量的选择
        4.1.1.3 脲醛树脂微胶囊乳化剂用量的选择
        4.1.1.4 脲醛树脂微胶囊反应初始温度的选择
        4.1.1.5 脲醛树脂微胶囊终点pH的选择
        4.1.1.6 脲醛树脂微胶囊固化温度的选择
        4.1.1.7 脲醛树脂微胶囊转速的选择
        4.1.1.8 脲醛树脂微囊分散剂的选择
        4.1.1.9 脲醛树脂微囊增稠剂的选择
        4.1.1.10 脲醛树脂微囊防冻剂的选择
        4.1.2 脲醛树脂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条件的响应面试验
        4.1.2.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4.1.2.2 响应面方差分析及结果
        4.1.2.3 响应面分析
        4.1.2.4 结果验证
        4.1.2.5 3%三唑酮脲醛树脂微囊悬浮剂优化配方
    4.2 密胺树脂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条件的优化
        4.2.1 密胺树脂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4.2.1.1 密胺树脂微胶囊乳化剂种类的选择
        4.2.1.2 密胺树脂微胶囊壁材用量的选择
        4.2.1.3 密胺树脂微胶囊乳化剂用量的选择
        4.2.1.4 密胺树脂微胶囊反应初始温度的选择
        4.2.1.5 密胺树脂微胶囊终点pH的选择
        4.2.1.6 密胺树脂微胶囊固化温度的选择
        4.2.1.7 密胺树脂微胶囊转速的选择
        4.2.1.8 密胺树脂微胶囊分散剂的选择
        4.2.1.9 密胺树脂微胶囊增稠剂的选择
        4.2.1.10 密胺树脂微胶囊防冻剂的选择
        4.2.2 密胺树脂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制备工艺条件的响应面试验
        4.2.2.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4.2.2.2 响应面方差分析及结果
        4.2.2.3 响应面分析
        4.2.2.4 结果验证
        4.2.2.5 3%三唑酮密胺树脂微囊悬浮剂优化配方
    4.3 三唑酮微囊悬浮剂释放速率的测定
    4.4 三唑酮微囊悬浮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4.5 微囊悬浮剂对三唑酮产生小麦药害的缓解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单因素试验结论
        5.1.1.1 乳化剂种类
        5.1.1.2 壁材用量
        5.1.1.3 乳化剂用量
        5.1.1.4 反应初始温度
        5.1.1.5 终点pH
        5.1.1.6 固化温度
        5.1.1.7 转速
        5.1.1.8 分散剂
        5.1.1.9 增稠剂
        5.1.1.10 防冻剂
        5.1.2 响应面试验
        5.1.3 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5.1.4 小麦的药害检测
    5.2 讨论
        5.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5.2.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5.2.3 微囊悬浮剂的是释放性能结果分析
        5.2.4 两种药剂对小麦全蚀病的盆栽试验防治效果及药害缓解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6)一种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胶囊悬浮剂的发展概况
        1.1.1 农药胶囊悬浮剂的特点
        1.1.2 农药胶囊悬浮剂发展概况
        1.1.3 农药胶囊悬浮剂的释放机制
        1.1.4 农药缓控释载体研究进展
        1.1.5 农药胶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
    1.2 咪鲜胺介绍
        1.2.1 咪鲜胺的特性
        1.2.2 咪鲜胺的研究现状
引言
第2章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2.1.3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修饰
        2.1.4 微观结构分析
        2.1.5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制备
        2.1.6 配方的筛选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2.2.2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制备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壁材PEI-Fe_3O_4 的制备
        2.3.2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制备
第3章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质量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咪鲜胺高效液相色谱(HLPC)分析方法
        3.1.3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质量性能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咪鲜胺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建立
        3.2.2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质量性能检测
        3.2.3 接触角及黏附功的测定
        3.2.4 磁分离性能测定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释放模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释曲线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释放动力学研究
        4.2.2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释放模型拟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室内生物测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咪鲜胺对柑橘炭疽病菌毒力回归曲线建立
        5.1.3 不同pH值下咪鲜胺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制率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咪鲜胺对柑橘炭疽病菌毒力回归曲线的建立
        5.2.2 不同pH值下咪鲜胺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制率测定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获得制备咪鲜胺胶囊悬浮剂优选配方
        6.1.2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性能表征
        6.1.3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释放性能研究
        6.1.4 咪鲜胺胶囊悬浮剂室内生测实验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型农药载体材料及微胶囊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世界农药发展状况
    1.3 农药剂型概述
    1.4 农药微胶囊概述
第二章 论文设计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方案设计
    2.3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新型界面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新型界面聚合法制备甲基嘧啶磷微胶囊
    3.3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多功能剂型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制备研究
    4.1 引言
    4.2 丁硫克百威微胶囊制备及性能表征
    4.3 噻虫嗪悬浮剂制备工艺研究
    4.4 丁硫克百威·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4.5 丁硫克百威·噻虫嗪微囊悬浮悬浮种衣剂中试生产工艺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二氧化硅纳米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丙烯酸酯改性聚乳酸嵌段共聚物材料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步骤
    6.4 结果与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三种农药缓/控释载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药剂型分类
    1.3. 微胶囊缓/控释农药研究进展
    1.4. 金属配合物型药物控释载体研究现状
    1.5. 聚合物包膜缓控释农药颗粒剂研究进展
    1.6. 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聚多巴胺/PU原位包膜微胶囊农药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荧光功能性农药载体的制备
    3.1. 前言
    3.2. 研究思路
    3.3. 材料及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固性树脂包膜农药颗粒剂的研发与应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2 微胶囊芯材及壁材分类
    2.1 微胶囊芯材分类
        2.1.1 液体囊芯微胶囊
        2.1.2 固体囊芯微胶囊
    2.2 微胶囊壁材的分类及选择
        2.2.1 微胶囊壁材的分类
        2.2.2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3 农药微胶囊化方法
    3.1 物理法
    3.2 物理化学法
    3.3 化学法
        3.3.1 界面聚合法
        3.3.2 原位聚合法
    3.4 难溶性固体农药微胶囊化方法
    3.5 控制释放新技术
4 展望

(10)农药控释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控释剂制备方法的研究现状
    1.1 界面聚合法
    1.2 原位聚合法
    1.3 复凝聚法
    1.4 溶剂蒸发法
    1.5 环糊精包合物
    1.6 层层纳米自组装复合物
    1.7 水滑石类插层化合物
2 国内农药控释剂的应用研究现状
3 农药控释剂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 展望

四、原位聚合法制备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噻唑膦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韦佩彪. 贵州大学, 2020(02)
  • [2]9.5%辣根素微胶囊悬浮剂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亚兰. 西南大学, 2020(01)
  • [3]功能型农药微胶囊的制备及高效化利用研究[D]. 余曼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5)
  • [4]负载阿维菌素介孔二氧化硅微胶囊制备及性能研究[D]. 沈亚明. 扬州大学, 2019(02)
  • [5]不同壁材三唑酮微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光帆.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6]一种咪鲜胺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薛霏. 西南大学, 2019(01)
  • [7]新型农药载体材料及微胶囊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8]三种农药缓/控释载体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高子登.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9]农药微胶囊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郭雯婷,崔蕊蕊,庄占兴,左文静,主艳飞,高继跃. 现代农药, 2017(02)
  • [10]农药控释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冯建国,郁倩瑶,孙陈铖,杨关天,吴学民,瞿唯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8)

标签:;  ;  ;  ;  ;  

原位聚合制备农药微胶囊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