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强迫症的人格倾向吗

你有强迫症的人格倾向吗

一、你是否有 强迫性人格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琦[1](2020)在《探讨中医情志学相关理论的发展研究 ——以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以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e-perceived dizziness,PPPD)为例,研究各历史时期在 PPPD 方面的中医情志理论,分析其理论内涵和特点,比较各个时期相关理论的异同,总结出致病情志、致病机制、致病模式、影响因素等内容,勾勒出PPPD患者情志病因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结合临床研究的方法验证所得出的结论,以PPPD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眩晕程度和多种情志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通过中医情志疗法中的开导解惑疗法,来促进疾病的转归、改善患者的眩晕程度和情志状况,为情志因素与眩晕的关联提供医学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考察各历史时期涉及PPPD方面的情志致病理论相关内容。选取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学着作,应用文献学一般研究方法,结合各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探讨相关的理论内涵及源流,并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各阶段的理论特点,勾勒理论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H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对80例PPPD患者进行眩晕程度、焦虑抑郁、人格因素等的调查,分析其相关关系及影响,并验证第一部分所得结论。结果:(1)症状自评量表中,PPPD患者的偏执维度在年龄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SCL-90总分在文化程度上呈显着差异(P<0.05);(2)PPPD患者在DHI量表上的情感、功能、躯体等各项的程度分别为中度、重度、中度,且DHI总分治疗前为71.40±7.66,在连续头晕的范围内,治疗后为63.20±4.92,在频繁头晕的范围内;(3)PPPD患者在HAMD量表上的得分治疗前为24.40±3.50,属重度抑郁,治疗后为22.40±3.17,属中度抑郁;PPPD患者在HAMA量表上的得分治疗前为23.40±2.63,属重度焦虑,治疗后为20.30±2.21,属中度焦虑;(4)PPPD患者在SCL-90量表上的因子得分情况表示,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敌对关系、恐怖等维度均呈阳性;且SCL-90总均分为2.17±0.50,总分为189.80±43.80(>160),呈阳性;(5)PPPD患者在EPQ量表上的因子得分情况表示,神经质分值最高,程度为典型,其余因子程度均为中间型;(6)PPPD患者眩晕程度上的功能维度及其总分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显着正相关,眩晕程度上的功能维度与SCL-90上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敌对关系呈显着正相关;(7)眩晕程度与HAMA的回归方程为Y=27.75+1.865X,眩晕程度与 HAMD 的回归方程为 Y=35.507+1.471X。结论:(1)PPPD多见于40-61岁的女性患者,文化程度多处于中学水平;(2)PPPD患者的眩晕程度为连续眩晕,抑郁焦虑情绪为重度,SCL-90得分呈阳性,人格因素以神经质为典型;(3)开导解惑疗法能有效改善PPPD患者的眩晕程度和相关情志状态;(4)情志致眩的条件包括郁、大、积、暴、过度、太过、不常、不节等,其中,PPPD患者的负性情志程度越严重,其眩晕程度越严重;(5)情志致眩集中体现在"(惊)恐志致眩”和“怒志致眩”,较少出现“(忧)思志致眩”和“喜志致眩”;(6)在PPPD中主要存在四种情志致病的机制,即单一情志致眩,多种情志并存致眩,情志病因导致其他病因致眩,其他病因导致情志病因致眩。其中,其他病因包括风邪、火邪、热邪、痰饮、气虚、血虚、瘀血等。

李晓旭[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杨玉兰主任辨治SLE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文以入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017年9月1日-2020年1月23日期间杨玉兰主任门诊及肾病风湿科住院部SLE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中药处方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现代心理测量工具以调查SLE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数据挖掘总结其辨治SLE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为继承杨玉兰教授学术思想提供一种新方法,为中医药治疗SLE焦虑抑郁状态提供经验。在此基础上,基于更广阔思路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进行指导,寻找中医药的新发展、新思路。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面对面调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9月1日-2020年1月23日杨玉兰主任门诊及肾病风湿科住院部的SLE患者进行随访,收集整理患者临床病例及中药处方,使用标准心理学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测量,自填心理学量表,如ZUNG焦虑自评量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等,获得每个SLE患者的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情况、心理健康水平并通过问卷资料形式(研究对象自填的方式)采集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信息,将关联分析、频数统计学相结合,通过Excel构建数据库,经过频数统计分析,分别统计出治疗SLE的证型、中药使用频率、药物使用频数等,对用药规律进行全面观察。再利用IBM SPSS Modeler24.0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处理,以挖掘导师使用中药间的潜在联系,总结其辨治SLE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数据挖掘得出:共纳入SLE焦虑抑郁患者48名,289份病案及中药处方,共涉及中药178味,使用频数总计3704次,使用药物频次超过75次的药物有生黄芪、青风藤、青蒿、女贞子、生甘草、泽兰、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白芍、生地黄、红景天、土茯苓、炒白芍、姜黄、远志、葛根、丹参、当归、黄连、柴胡、玄参、黄芩22味药,这些药物均是杨玉兰主任在临床治疗SLE焦虑抑郁状态的常用药物。频次位于前10名的中药为生黄芪、青风藤、青蒿、女贞子、生甘草、泽兰、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白芍、生地黄、红景天、土茯苓、炒白芍、姜黄、远志,为杨玉兰主任治疗SLE焦虑抑郁状态的特色用药。常用药物中包括18个药物类别,按照使用频次从大到小排序,分别为补虚药(补气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要、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化湿药、温里药、泻下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开窍药。SLE患者的心理特征研究:SCL-90SLE患者所得分值低于常模(P<0.01);抑郁水平、焦虑水平SLE患者所得分值高于常模(P<0.01);内外倾、情绪性分值较精神质、掩饰性相对较高。在性别、年龄、婚否、病程4个因素中,婚姻、年龄明显影响心理健康这一因素。对于已婚、年龄较小的SLE病人而言,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焦虑、情绪性这两个维度对抑郁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情绪性、恐怖、敏感、躯体化因子对焦虑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敏感因子与焦虑水平间形成负相关关系,其余因子与焦虑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各中医证型的SLE患者的心理维度比较:肝肾阴虚证SLE患者与实证的SLE患者进行比较,存在较为明显的强迫、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心理问题。心脾两虚证的SLE患者与实证的SLE患者进行比较,存在更为明显的敌对、强迫心理障碍。结论:1.导师杨玉兰主任常用生黄芪、青风藤、青蒿、女贞子、泽兰、地龙、白花蛇舌草、生白芍、生地黄、红景天、土茯苓、姜黄、远志等药物治疗SLE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亦为其特色用药。2.导师杨玉兰主任认为SLE焦虑抑郁状态主要病机特点:以肝肾亏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3.从脏腑论治情志病,以调整五脏阴阳为切入点,重视调阴阳、立中气,通过调和五脏阴阳以镇心安神、宁心安神。4.本病主要证型有热毒炽盛证、阴虚热盛证、心脾两虚证、气血亏虚证,根据证型不同施以补益肝肾、益气固本、清热养阴、解郁安神等治法。5.中国传统医学扎根于中华悠久的灿烂文化,调神思想蕴含于内,中医学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从整体出发,多角度把握。6.SLE病人的心理、身体健康水平较差,在诊断过程中,要对心理因素引起重视,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积极采取适宜的预后措施。

魏佳欣[3](2020)在《人格模式理论下的CG绘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教育、家庭各个层面给予的生活压力全方位袭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失在钢铁深林中,很多人开始多多少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近几年抑郁症发病率的逐渐增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因此,心理治疗的普及与应用在逐年增长,成为国民医疗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通过调查,现在中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心理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高校心理咨询效果不理想;调查咨询方式效率低;被调查人员不积极等。[1]因此,心理治疗需要开辟出一种新的方式,弥补现存的不足并且提高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的效果。在研究方法上,通过阅读收集整理心理绘画相关的书籍以及论文,了解到绘画心理学的发展动向。如今,绘画心理投射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心理临床医疗中。对绘画心理投射技术有了更深的研究之后,通过CG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关系,举一反三,得到CG绘画与绘画心理投射技术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通过分析每种人格模式的形成和特点,根据绘画心理投射技术进行类比,统计并总结出CG绘画特点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相比于传统心理绘画过程,CG绘画的加入会使心理测试变得更加的简单,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从而降低了交流与工作的成本。通过研究人格理论与CG绘画上的关系,不仅仅可以辅助人们更好的理解CG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总结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让本就复杂的心理学变得直观简便。本篇论文就CG绘画中的构图以及色彩能否展现出绘画者的一定的人格心理模式层面展开学习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将复杂的人格模式心理学通过CG绘画数字化,形成系统,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使人们更加快捷的进行人格模式测试,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或者在不远的将来,通过不断完善绘画心理学的准确性,不断改善CG绘画在人格模式理论下的研究结果,通过将CG与心理绘画的结合,能够间接确定心理疾病的种类来达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孙丹阳[4](2019)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对信念修正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定位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角色,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2.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3.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4.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模式。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向心理治疗领域进行有效注入。在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之上,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的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陈萍萍[5](2018)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圆形人物的创作研究 ——以李达康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映引起了全国电视观众对古今错综复杂官场的猎奇心理。该剧凭借其广阔的社会背景,真实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拨开了一层层官场上下级的运转,讲述了以人民的名义将贪赃枉法的腐败行为绳之以法的故事,与此同时,更在现实中激发了老百姓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腐必反,绝不养虎为患”的决议拍手叫好。毫无疑问,过往的电视剧中大都将官员形象做一分为二的处理办法,要么是一心为公的人民公仆,要么是用权力谋取利益,蝇营狗苟的伪君子,然而《人民的名义》独树一帜,敢于对整个官场上下进行一番真实描写,其中由吴刚饰演的李达康书记一角最是深入人心,这不仅有演员本人扎实的表演以及带来的行走表情包的效应,更有李达康这一人物身上具有的独特魅力,他很难让人用一个“好官”或者“坏人”来定义他。在编剧创作人物中,一直存在有四种典型的性格模式:“单一型”人物是以扁平人物为代表。“向心型”的人物,是多种不对抗的性格的一种组合,从而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层递型”的人物性格一般见于成长系列,可以从中明显划分出多个层次来。然而,最后一种“对立型”的人物模式是以圆形人物为代表。这一类型的人物内部充满了矛盾,比呈递型更加明显对立。该剧中的李达康的强势和弱势都是极端明显的。本文将从编剧创作的角度出发,对李达康这一圆形人物展开分析,探究他在工作上和生活中展现的复杂性、多变性和性格上二重组合关系等,与此同时,还从人物心理学出发对其隐藏性的人格进行深度挖掘。

刘晓雯[6](2017)在《中医心理TIP技术对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教授将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进行融合,创建的中医心理TIP技术。在低阻抗状态下,利用TIP技术独有的提纲式作业、广安门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简称WMPI)和“再成长治疗”技术,在低阻抗状态下将患者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童年创伤以及患者至青年等不同时期成长要素的缺失或“偏移性发展”,进行人格的“再成长”治疗或矫正,从而帮助患者建立健全人格,提高患者应对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目前,中医心理TIP技术已广泛用于治疗睡眠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疗效显着[1]。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合并有睡眠障碍及情绪抑郁问题,睡眠和情绪问题也是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果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中使用中医心理TIP技术,利用中医心理TIP技术的睡眠调控技术来改善睡眠,情绪调控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情绪调控能力,加之系统的人格“再成长”,改善患者错误认知,提高应对能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幻觉妄想能否产生治疗效果?如果产生治疗效果,在患者精神症状改变过程中,患者的内在认知及反省水平随着治疗的进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幻觉妄想的心理机制是什么?西方心理治疗已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这种新兴的本土心理治疗技术,治疗主旨“治病求本”,强调“人格成长”,在治疗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方面是否具有更大的优势是本研究的主要动机。1研究目的通过对两例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接受中医心理TIP技术治疗的临床描述和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幻觉妄想等主要精神症状及心理量表复测的改变,描述并分析两例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中医心理TIP技术系统治疗后内在认知及人格水平的变化,并通过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日记等文字资料的质性分析,深入描述并探讨中医心理TIP技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中的有效性、内在机制及改变特点,为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中医心理TIP技术用于治疗重型精神疾病、消除精神症状提供更详实的范例和经验,为该技术在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经验与心得。也为进一步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做好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治疗,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减少复发,顺利回归社会提供临床探索。2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质性倾向、以个案研究为总设计策略、以参与观察、日记法等多种质性工具组合为研究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选取两名无家族史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分别进行为期5个月(2015年11月-2016年4月)、4个月(2016年11月---2017年4月)、各自33次和34次的中医TIP心理治疗,(患者的实际治疗次数及每周的治疗频次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会有变化,本研究主要的着眼点在治疗前后的症状对比,以验证中医心理TIP治疗有无效果及发生机制)。详细并及时记录每次心理治疗的过程及每次治疗后患者再成长报告,制作成文字记录。通过对患者提纲式作业内容、每次治疗记录、患者的再成长报告等多项文字进行分析,反复阅读比较,寻找事件与症状的相关关系,将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改变与成长、患者的认知及精神症状的改变进行具体化、明晰化。并根据广安门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对患者的认知及人格倾向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对患者发生的变化进行记录描述,以人格成长要素视角,通过叙说分析法,对患者发生治疗性改变及其变化机制进行细节描记和机制阐述。分析中医心理TIP技术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幻觉妄想的作用机制,给出相应的心理学理论解释。3结果两例患者分别接受中医TIP技术治疗23次和32次治疗后,自觉症状好转,进行临床评估,发生改变如下:3. 1两名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妄想等主要精神症状减轻,自知力改善,对幻觉妄想的识别力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增强,自我感知明显改善,人际关系改善。3.2两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测量对比:广安门忆溯性人格发展问卷(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前后结果对比,分值差异明显,有显着临床效果。3. 3对患者的心理日记研究发现,虽然受人格基础及环境和情绪的影响,患者的主要精神症状与人格成长时有反复,但在中医TIP技术的“人格再成长”治疗下,患者的精神症状整体趋于向好,人格日趋成熟,二者分别呈现出螺旋形下降和上升的特点。3.4在对患者的心理日记研究中发现,患者对以往负性事件的认知影响治疗进程。患者徐某反复执着于“被父亲当街打骂”事件,经多次中医心理TIP治疗,给予情绪宣泄、合理认知后,患者出现了“自我沉浸”转向“自我抽离”的适应性反省,这之后出现较快速的的转变与人格成长,揭示了患者在接受治疗信息的过程中,认知领悟-内化有一个转化过程。自我反省视角的适应性转变是治疗过程中不易捕捉到的细节,这种转变在患者心理治疗中有重要作用。4结论(1)中医心理TIP技术在对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妄想症状有治疗作用。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抗精神病类药物减量时可以有效减控精神症状复发,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的发生,增强患者依从性。(2)患者对负性事件的“自我抽离”是本次质性分析中捕捉到患者出现明显成长和转变前的重要过程。在心理治疗中能否针对负性事件人为拉远心理距离,实现患者的“自我抽离”来进行心理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思路。(3)中医心理TIP技术治疗治疗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其原因可能与中医心理TIP治疗过程涵盖了针对“成长偏移”和“成长缺失”进行人格“再成长”的人格矫正有关。中医TIP技术通过具象思维和记忆膨胀,纠正了错误认知,消除了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心理原因,“完善”了患者人格。人格的成长提高了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形成正确的防御机制,启动了心理机制的正性运行可能是患者减药过程中精神心理状况向好的机制。也与停药后疗效持久与低阻抗状态下运用了多种思维模式及想象技术,强化了具有治疗意义的信息有关。(4)从两位患者的提纲式作业中所提及的“负性事件”与治疗后的心理日记所提及的同一件事对比,没有发现明显情节出入,但在用词上,治疗前负性词汇较多。人格倾向都展现为胆怯、依恋和偏执的特点。发病前都遭遇了强力的精神刺激。临床上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年龄多在35岁之后,徐某发病时间为15岁,通过对徐某的家庭环境分析,提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可能会提早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5)中医心理TIP治疗技术产生目前适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处于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为这类患者具有一定自知力,能够坚持心理治疗并完成提纲式作业和再成长报告(心理日记)。(6)质性研究工具的配伍使用,能挖掘心理治疗过程中重要却易被忽略的信息,从而将个案价值最大化。

梁秋语[7](2017)在《象思维在失眠诊疗中的应用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认知科学正在发生一场具身性革命的思潮,诸多的理论和实验已经论证了身体与心智、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性。象思维被认为是中医的特征性思维,关于象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研究涉及到哲学、语言和思维框架等角度,其研究内容覆盖了大部分中医学领域,并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和创新诊疗方法。失眠是最常见的心身疾病。中医对失眠的认识角度多样,治法不同,但疗效肯定,主要有内服法、外治法和行为与心理疗法。低阻抗意念导入法(TIP)是源自中医心理学的创新疗法,在失眠的治疗上可以不借助药物等理化手段,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持久,已经形成一套规范的诊疗体系。笔者从自己的临床实际出发,围绕象思维的临床与应用,从失眠的诊疗着手,采用文献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方法,旨在尝试初步探索象思维的存在方式(即象思维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影响因素,和对人体的反作用),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同心身疾病的关系,以解释TIP疗法的原理,以及中医不同诊治法都能够起效的原因。理论研究象思维是在心身一元、物我一体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表象出发,运用表象的自我运动进行认识活动及其他思维操作,并以从根本上基于身体感觉的概念形式来进行表述的思维方法。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汉语的思维习惯和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具有系统性的象思维得以充分发展和巩固,并成为中国人认识事物的核心方法。从临床应用角度划分,中医象思维包含了意象思维和具象思维两个方面,即身体参与思维和思维领导身体两个方面,认知在这种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发展起来,身体也在被认知塑造着,二者组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心身一元、形神合一是中医的指导思想之一,与心身医学一样,中医也将所有的疾病视为心身问题,并描述为气血的逆乱。情志由心主宰,出于五脏,对气血有直接的作用,因此能够直接影响五脏功能。五脏的正常功能有其特定的运动方向,因此,诊断就是根据种种表象,是找出能够带来这些气血变化的因素,并根据一定的系统进行判断,包括经络、六经、五脏、气血等;而"治之要"在"极于一",找到神层面的病因,对因治疗。中医治疗的方法形式上虽然不同,但原理都是通过调理气血,使之恢复平衡。诊断过程属于意象思维,是象思维的理性认识,由表象的概括、判断、确证、深化而得到。高层次的具象思维能够实现意识改变感知觉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提高治疗的效果。质性研究目的:探索中医心理学对失眠的诊疗特色和取效原因,以为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更细微的见解。核心问题:失眠的中医心理诊疗是如何应用象思维的?具体问题:患者对于失眠都有哪些体验和认识?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与失眠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因素对这些过程造成了影响?TIP为什么能够获得疗效?对象与方法:研究者在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医学专题门诊以及北京广安中医心理研究院进行观察、基于WIIQ的访谈和案例分析的质性研究,研究对象须是采用TIP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失眠的患者,并曾经寻求过其他治疗方法,包括西药、中药和针灸;入选者均精神、记忆能力正常;有完整的汉语表达能力并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研究者会对转录后的资料和现场观察笔记用Atlas.ti进行编码和质性分析,即在全面把握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找出对失眠形成有意义的部分进行编码,从中引申和归纳出一系列分类和主题,并且就其关键环节的表述开展精密的解析分析,建立理论框架,最终回到患者处进行验证。结果:知识、期待、压抑(愤怒)、焦虑、创伤感、恐怖、控制是失眠患者所表述的共同主题。象思维是一种基于体验的思维方式,具有接近、导致、反映事物的本质的能力。然而,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表象在接近和导致事物的本质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偏离事物的本质。与此同时,象思维对身体有能动作用,这是心身疾病的来源。象思维能即刻产生生理效应,但可视、可感的症状可能会延迟出现,因为存在压抑和屏蔽作用。结论:重视和利用感觉,是TIP疗法成功治疗失眠等心身疾病的关键。

王昕[8](2017)在《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在世界各地频有发生。突发事件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更严重的是长期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创伤,继而引发衍生的疾病和其它事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不利影响。因此,随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公众灾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如何更深入地认识突发事件后公众的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高对公众心理应激状况态势的评估、预警以及干预能力,已经成为应急管理中心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突发事件中的自然灾害事件下公众的应激心理为背景,以灾害事件应急管理、社会心理、演化与评估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引入灰色复杂系统科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多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设计、灰色关联分析、结构方程、马尔科夫预测和贝叶斯态势评估等工具,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在各个因素影响下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态势发展的分析及预警问题,继而进行相应的心理救援策略建议。首先,量化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体系各个因素的灰色影响度。从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出发,选取了多个典型案例,从公众社会心理的多样性、层次性、动态性及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分析了公众心理应激的灰色特征,论证了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合理性,并站在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建立公众心理应激体系的灰色影响度模型,初步确定不同影响因素在心理应激体系中与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的灰色关联程度,从而为后文的交互影响和演化机理分析提供影响因素的支持。其次,本文对公众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交互影响分析。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来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公众心理应激的灰色交互影响。从微观角度研究事件、社会环境及个体因素等对个体心理应激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从宏观角度研究事件、社会环境、应急响应和人员、经济损失对群体心理应激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构建个体和群体心理应激之间通过重要因素的交互影响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了对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的全面研究。再次,本文从动态的角度进行了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状态的演化研究。针对各影响因素、不同角色及早期干预等变量,对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的动态演化做进一步具体化表述。运用灰色系统、马尔科夫理论阐述公众心理应激变化的马尔科夫性,并建立演化影响模型。从微观个体角度揭示个体心理应激在因素影响下的动态演化过程;从宏观群体角度揭示群体心理应激的演化过程,以及救援军人和群众不同角色的心理应激动态演化差异、是否早期干预对公众心理应激演化的不同影响,之后对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公众应激心理系统进行了动力学演化仿真。这一研究为突发事件下公众的心理应激发展提供了演化发展影响数据的支持,实现了动态和静态研究的统一。然后,本文对公众心理应激体系结构进行了抽象化处理,运用D-S证据理论及专家意见,提出公众心理应激障碍态势影响网络结构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公众心理应激障碍贝叶斯网络模型,利用联合树推理方法对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状况进行态势评估,进而对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警,并进行了模型的验证和实例分析,实例分析证实了模型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最后,以前文对公众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评估理论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将明确政府职责、救助工作的特点及原则、救助方案的合理实施以及建立公众心理应激预警及管理体系为救助工作重点内容,并强调社会环境作用合理发挥的重要性,根据突发事件后公众心理应激发展的特征,提出了应急心理救助的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策略。

唐常荣,董徐斌,Birling Yoann,冯帆,田辰辰,汪卫东[9](2016)在《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的临床应用解读》文中研究说明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汪卫东教授及其团队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编制而成,问卷涵盖失眠患者的睡眠习惯、失眠特点和原因、人格特点等,系统把握患者失眠的发病过程,对于临床治疗起到针对性的指导作用,提高临床诊疗效率。本文就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的临床应用进行解读,为开展临床失眠评估与治疗提供参考。

张纯颖[10](2012)在《调整教育方式,避免完美教子的负面影响——访訾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致力于完美主义研究,着有《完美主义研究》等着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有追求完美教子的趋向。他们或是希望孩子处处优秀,给孩子提出了很高甚至是苛刻的要求,或是给孩子极为周到的关怀,希望孩子拥有完美的生活环境,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可以

二、你是否有 强迫性人格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是否有 强迫性人格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中医情志学相关理论的发展研究 ——以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
        1.1 传统医学对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的解释及其发展
        1.2 现代医学对PPPD的解释及其发展
        1.3 PPPD的诊断及相关研究
        1.4 PPPD治疗及相关研究
    2 中医情志
        2.1 情的概念
        2.2 志的概念
        2.3 情志的概念
        2.4 情志致病的概念
    3 PPPD中涉及中医情志相关理论的发展情况
        3.1 先秦两汉时期
        3.2 隋唐五代时期
        3.3 宋金元时期
        3.4 明代
        3.5 清代
        3.6 现代
    4 结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病例来源
    3 研究方法
    4 研究工具
        4.1 一般资料收集
        4.2 量表评估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PPPD患者各因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6.2 PPPD患者各因素情况比较
        6.3 PPPD患者各因素间的相关分析
        6.4 PPPD患者各因素间的回归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意义
    3 不足之处
    4 展望未来
附录
    1 文献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2 临床研究量表
    3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数据挖掘杨玉兰主任辨治SLE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调查工具
        6.调查方法
    【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对焦虑抑郁状态下患者统计
        (一)SLE 焦虑抑郁患者性别分布
        (二)SLE 焦虑抑郁患者年龄分布
        (三)对焦虑抑郁状态下患者主要症状频数及频率
        (四)对焦虑抑郁状态下患者证素、证型频数及频率
        (五)相关度分析研究
        (六)SLE 患者心理特征描述
        1 SLE 患者心理特征描述研究
        2 人格特征
        (七)心理特征描述研究
        (八)SLE 患者心理特征相互关系研究
        (九)心理影响因素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SLE的认识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人格模式理论下的CG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CG绘画
    2.1 绘画心理学
    2.2 CG绘画
    2.3 CG绘画的发展
第三章 人格模式心理学
    3.1 人格
    3.2 人格模式
    3.3 十六种人格模式的形成
第四章 CG绘画构成要素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1 CG绘画中构图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1.1 CG绘画中构图大小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1.2 CG绘画中构图位置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2 CG绘画中线条笔触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3 CG绘画中肖像风格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4 CG绘画中的色彩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4.1 CG绘画中暖色系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4.4.2 CG绘画中冷色系与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人格模式下的CG绘画特点
    5.1 十六个人格模式下的CG绘画特点
    5.2 组合人格模式与CG绘画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人格模式与CG绘画后期渲染之间的联系
    6.1 CG绘画后期渲染
    6.2 人格模式与CG绘画后期渲染之间的联系
        6.2.1 人格模式与CG滤镜之间的关系
        6.2.2 人格模式与CG特效之间的关系
        6.2.2.1 正向人格模式与CG特效之间的关系
        6.2.2.2 负面人格模式与CG特效之间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
        1.1.2 心理异常应对的范式转化拓宽心理治疗技术的作用领域
        1.1.3 心理治疗技术的范式整合趋向
        1.1.4 哲学咨询的方法论困境推动信念修正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取向
        1.1.5 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信念修正”具有研究空间
    1.2 研究现状
        1.2.1 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研究内容概述
        1.2.2 “信念修正”研究现状
    1.3 研究视角、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文章架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信念与信念修正
    2.1 信念的本质
        2.1.1 信念的解释
        2.1.2 信念的来源
        2.1.3 信念形成的途径
        2.1.4 信念的特性
        2.1.5 信念的功能
    2.2 信念系统的基本问题
        2.2.1 内隐信念与外显信念
        2.2.2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中心-外周”模型
        2.2.3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真-善-美”模型
        2.2.4 信念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
    2.3 信念修正的科学基础
        2.3.1 “4E+S”理论模型
        2.3.2 神经可塑性
        2.3.3 镜像神经元
    2.4 信念修正的原则与策略
        2.4.1 一致性维护
        2.4.2 信息经济原则
        2.4.3 置信度消减
        2.4.4 稀释与降低权重
    2.5 小结
第三章 信念修正的精神分析进路(1900-1950 年)
    3.1 精神分析的思想内核
        3.1.1 心理地形学说
        3.1.2 人格结构理论
        3.1.3 防御机制
        3.1.4 心理动力
    3.2 精神分析对“信念”的关涉
        3.2.1 早期经验与信念塑造
        3.2.2 记忆缺失与潜意识信念
        3.2.3 病理性观念与不合理信念
        3.2.4 情感负载与情绪性信念
        3.2.5 过度联想与信念的衍生
    3.3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对信念修正的启示
        3.3.1 破除象征与转换: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3.3.2 宣泄:信念的情感卸载
        3.3.3 移情:信念传递的基础
        3.3.4 暗示:信念修正的方式
    3.4 案例分析: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信念修正
        3.4.1 强迫症的界定及其特征
        3.4.2 强迫症的潜意识内容解析
        3.4.3 基于信念修正对强迫症的治疗
    3.5 小结
第四章 信念修正的存在主义进路(1940-1980 年)
    4.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
    4.2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4.2.1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疗
        4.2.2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4.2.3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4.3 存在主义对个体信念系统的构建
        4.3.1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的基本特征
        4.3.2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在实践中的价值
    4.4 案例分析:信念系统重塑对厌倦的应对
        4.4.1 厌倦的产生与界定
        4.4.2 存在主义哲学对厌倦的研究
        4.4.3 异化实存下的信念系统特征
        4.4.4 存在主义进路下对厌倦患者的信念修正
    4.5 小结
第五章 信念修正的认知行为进路(1960-2000 年)
    5.1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应用
        5.1.1 核心预设与特征
        5.1.2 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主义基础
        5.1.3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理论支撑
        5.1.4 临床适用性及其应用
    5.2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信念修正”研究
        5.2.1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5.2.2 贝克的标准认知治疗
        5.2.3 认知行为治疗下的信念加工与表征
    5.3 案例分析:信念修正与抑郁症治疗
        5.3.1 抑郁症的产生、界定与治疗实践
        5.3.2 基于信念修正AGM理论对抑郁症的治疗
        5.3.3 抑郁症的行为激活与反向信念修正
    5.4 案例分析:从幻觉干预看信念修正
        5.4.1 幻觉的界定及其特征
        5.4.2 幻觉的解释与表征问题
        5.4.3 信念修正对幻觉的干预要点
    5.5 小结
第六章 整合范式下的信念修正模型构建
    6.1 心理障碍应对的整合趋势
    6.2 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6.2.1 治疗理论的整合
        6.2.2 技术折衷主义
        6.2.3 共同因素研究
    6.3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
        6.3.1 MBIRM的核心理念
        6.3.2 MBIRM的基本要件
        6.3.3 MBIRM的操作流程
    6.4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的可行性评估
        6.4.1 心理治疗技术的评估要点
        6.4.2 MBIRM的技术可操作性
        6.4.3 MBIRM的经济可行性
        6.4.4 MBIRM的伦理可行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思想到技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发展路径
    7.2 对立向整合:信念修正作为共同因素的角色定位
    7.3 技术与心灵:信念修正的效用价值
    7.4 科学与社会:心理治疗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5)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圆形人物的创作研究 ——以李达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和现状
    二、研究线索和框架
第一章 圆形人物的创作
    第一节 何为圆形人物
        一、扁形人物
        二、圆形人物
    第二节 圆形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
        一、矛盾对立的内核
        二、流动变化的外衣
        三、相对稳定的主心骨
第二章 李达康这一圆形人物塑造
    第一节 从横向空间上见其多面性
        一、工作上的强势与生活中的弱势
        二、工作内部的大刀阔斧与谨小慎微
    第二节 从纵向时间上见其多变性
        一、从漠不关心到满怀愧疚
        二、从疑心提防到真心相交
第三章 李达康型的隐藏性人格
    第一节 轻微强迫型人格
        一、意志坚定
        二、适时变通
    第二节 严重孤独型人格
        一、享受孤独
        二、伪装与重整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致谢

(6)中医心理TIP技术对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心理治疗研究方法论
        1.2 质化研究中个案研究在心理研究中的优势
        1.3 小结
    2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之文献综述
        2.1 中医对精神分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
        2.3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现状
        2.4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模式转变
        2.5 小结
    3 中医心理TIP技术
        3.1 中医心理TIP定义
        3.2 中医心理TIP产生的背景
        3.3 中医心理TIP技术核心内容
        3.4 中医心理TIP技术的特点
        3.5 中医心理TIP治疗核心技术图及流程
        3.6 中医心理TIP治疗流程
        3.7 中医心理TIP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中医心理TIP技术对康复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质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3 使用的评定量表
    2.4 统计方法
    2.5 评估方法
    2.6 研究过程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医心理TIP治疗前后症状对比
    3.2 中医心理TIP治疗前后心理测量对比
    3.3 治疗前后心理日记对比
    3.4 中医心理TIP技术使用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1 结语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象思维在失眠诊疗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象思维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1 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1.1 基础理论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3 诊法
        2 象思维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2.1 治则治法
        2.2 方药
        2.3 针刺
        2.4 具体疾病辨证论治
        3 象思维诊疗体系
        3.1 周易象数切脉疗法
        3.2 象数疗法
        3.3 低阻抗意念导入法
        3.4 意象医学
        3.5 性理疗法
        4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创新
    (二) 失眠的中医诊疗现状
        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论治
        1.3 中医对失眠的基础研究
        1.4 中医心理学对失眠的认识
        2 中医对睡眠的评价方法
        2.1 时长评价法
        2.2 睡眠率法
        2.3 睡眠知觉法
        2.4 多导睡眠图
        2.5 匹兹堡量表
        3 中医治疗方法
        3.1 内服法
        3.2 外治法
        3.3 行为与心理疗法
        4 小结
    (三) 认知科学中的象思维相关研究
        1 认知的具身性研究
        1.1 概念
        1.2 关系概述
        1.3 研究历程
        1.4 生物学、神经学基础
        1.5 心—身交互作用
        2 概念 隐喻
        2.1 具身认知下的概念形成
        2.2 概念隐喻理论
        3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中医象思维与心身疾病
    1 象思维溯源及其概念的提出
        1.1 思想溯源
        1.2 象思维的提出
    2 中医象思维的相关概念
        2.1 意象思维
        2.2 具象思维
        2.3 小结
    3 中医象思维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3.1 发病
        3.2 诊断
        3.3 治疗
第三部分 质性研究 象思维在失眠诊疗中的应用
    前言
    1 目的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场所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资料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焦虑、愤怒和期待——一个完整病例的呈现
        3.2 "我的失眠比谁都重"——创伤感、控制与恐怖
        3.3 治疗策略小结
    4 讨论
        4.1 表象的运动与认识的形成
        4.2 象思维认识活动中的影响因素
        4.3 象思维的生理效应
        4.4 象思维的动态结构
        4.5 创新与局限
结论
致谢
简历
参考文献

(8)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突发事件
        2.1.1 突发事件特点
        2.1.2 突发事件社会影响
        2.1.3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2.2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问题
        2.2.1 公众心理应激涵义
        2.2.2 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
        2.2.3 突发事件致心理应激障碍案例
        2.2.4 心理应激障碍干预与救助
    2.3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灰分析
        2.3.1 灰色系统
        2.3.2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系统灰色特性
        2.3.3 公众心理应激系统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灰色影响度
    3.1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影响体系构建
        3.1.1 影响因素指标选择
        3.1.2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1.3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2 数据收集和样本结果分析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调查样本概况
        3.2.3 初步数据分析
    3.3 个体心理应激系统的灰色关联分析
        3.3.1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因素数据采集
        3.3.2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3.4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灰色关联分析
        3.4.1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影响因素数据采集
        3.4.2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灰色关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因素的灰色交互影响
    4.1 个体PTSD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4.1.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1.2 数据处理及分析
        4.1.3 测量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1.4 模型评估
        4.1.5 个体应激障碍因素灰色交互影响分析
    4.2 群体应激障碍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4.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2.2 数据处理及模型构建
        4.2.3 模型评估
        4.2.4 群体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灰色交互影响
    4.3 突发事件下个体和群体间应激心理的交互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的灰色演化
    5.1 公众心理应激障碍的灰色预测和马尔科夫性
        5.1.1 灰色无偏预测模型
        5.1.2 滑动无偏GM(1,1)模型
        5.1.3 心理应激障碍演化的马尔科夫性
    5.2 公众心理应激的灰色马尔科夫演化
        5.2.1 公众心理应激状况数据处理
        5.2.2 公众心理应激灰色生灭GM(1,1)模型
        5.2.3 状态划分和状态转移概率计算
        5.2.4 编制预测表
    5.3 突发事件下公众应激障碍动态演化
        5.3.1 因素影响下个体应激障碍动态演化
        5.3.2 因素影响下群体应激障碍动态演化
        5.3.3 角色和早期干预下群体应激障碍演化
    5.4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演化动力学仿真
        5.4.1 个体心理应激障碍动力学仿真建模
        5.4.2 群体心理应激障碍动力学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态势评估及预警
    6.1 公众心理应激评估贝叶斯网络构建
        6.1.1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步骤
        6.1.2 公众心理应激贝叶斯模型构建
    6.2 公众心理应激障碍态势评估
        6.2.1 公众心理应激贝叶斯网络推理
        6.2.2 心理应激障碍态势评估实例
    6.3 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危机预警
        6.3.1 突发事件下的公众心理危机
        6.3.2 公众心理危机预警输出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突发灾害事件下公众的心理救助
    7.1 重要因素影响下的公众心理救助建议
        7.1.1 关注高危应激人群
        7.1.2 注重心理救助工作的有效方法
        7.1.3 重视政府及权威媒体的积极引导
        7.1.4 保持救助方式的综合应用
    7.2 心理救助工作动态阶段性建议
        7.2.1 公众心理救助工作动态特征
        7.2.2 公众心理救助工作分阶段建议
    7.3 建立心理救助应急管理体系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的临床应用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般信息 日期:
二、睡眠情况
    1 0、是否打鼾 (是否)
三、白天情况

四、你是否有 强迫性人格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中医情志学相关理论的发展研究 ——以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为例[D]. 张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基于数据挖掘杨玉兰主任辨治SLE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经验研究[D]. 李晓旭.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人格模式理论下的CG绘画研究[D]. 魏佳欣.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4]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D]. 孙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圆形人物的创作研究 ——以李达康为例[D]. 陈萍萍. 上海戏剧学院, 2018(02)
  • [6]中医心理TIP技术对2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质性研究[D]. 刘晓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7]象思维在失眠诊疗中的应用初探[D]. 梁秋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8]突发事件下公众心理应激障碍因素影响机制及态势研究[D]. 王昕. 燕山大学, 2017(05)
  • [9]汪氏失眠综合问卷(WIIQ)的临床应用解读[J]. 唐常荣,董徐斌,Birling Yoann,冯帆,田辰辰,汪卫东.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6(05)
  • [10]调整教育方式,避免完美教子的负面影响——访訾非[J]. 张纯颖. 少年儿童研究, 2012(15)

标签:;  ;  ;  ;  ;  

你有强迫症的人格倾向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