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杯”中的周期性问题(1、2、3年级)

“希望杯”中的周期性问题(1、2、3年级)

一、“希望杯”中的周期性问题(高一、高二、高三)(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锴[1](2021)在《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双PBL教学模式的探索》文中提出

余铁青[2](2021)在《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一道希望杯老题看一题多解思维的广阔性》文中认为一题多解,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人手,运用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的解题过程,解答同一问题的思维活动.本文从一道希望杯老题入手,在解答中渗透一题多解思想的策略,以期培养同学们审慎的解题习惯与开阔的思维品质.

裘珏馨[3](2020)在《“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文中提出写作是摆在语文教育界的一大难题,而作文大赛作为鼓励学生写作的一种途径,值得我们给予些许关注。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开作文大赛之先锋”并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之上。恰逢“‘新概念’作文大赛”步入第三个十年,首先将“‘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一个整体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究其产生背景及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以期对其进行历史分期,并归纳总结整体特征,进而获得宏观印象。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命题以及参赛作品在不同时期的特征,由表及里探索“‘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倡导的理念,在冷静客观的沉思中明确其价值指向,以期对作文教学深层次问题——即祛除公共话语、伪话语,有所启迪。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初步完成对“‘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扫描与透视,将其发展轨迹归为异军突起(1999-2003)、受到冲击(2004-2008)、遭遇瓶颈(2009-2013)以及寻求突破(2014-至今)四个阶段,将其整体特征归为:坚守初心·谋求突破、市场利益·文人情怀、升学捷径·精神家园、沧海一粟·聚沙成塔。第二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聚焦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二十年来的复赛命题,将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具体为: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将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命题总特点归为“初戴镣铐,过犹不及”,具体为: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将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命题总特点归为“限制转向,以求平衡”,具体为: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将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命题总特点归为“谨慎尝试,稳中求变”,具体为: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第三章为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该部分首先从思维、表达、体验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借此分析各阶段作品特点,认为异军突起期(1999-2003)的作品特点为: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受到冲击期(2004-2008)的作品特点为: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遭遇瓶颈期(2009-2013)的作品特点为: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表达情感。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的作品特点为: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第四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该部分基于前三章的铺垫,从关注思维、关注表达、关注体验三个维度展开对价值指向的论述。第五章为“‘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该部分从作文命题、学生写作、语文教师、赛事举办四个维度具体展开论述。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在大量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新概念’作文大赛”进行历时性分段并完成各阶段命题特点与作品特点的共时性总结,以此探析其价值指向,并试图获得对当下作文教学的现实启迪。

张蜀青[4](2019)在《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进行了若干轮,从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到2017年的新课标,除了对教学知识版块进行了增减,还产生了各种教育理念.在教师群体中,则主要是基于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届有识之士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的再创造过程,我们也看到很多论文言必称弗莱登塔尔和“再创造”,但是什么是真正的数学再创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解释和操作行为准则.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驱动”是对弗莱登塔尔数学教育观的发展和丰富,是其“再创造”思想的具体化.它倡导教师借助数学史等深入了解知识内部,通过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了解数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剖析其文化价值.具体实施过程则是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引发概念被创建或定理被发现的问题嵌入到情境中,实现问题驱动教学.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文献综述新中国建国以来的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及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世界数学教育改革情况.根据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2.从数学教育的本质、数学教育的价值来详细阐述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强调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重视思辨和直觉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教育除了体现学科价值还应该体现人文价值.3.深入阐述了“问题驱动”的内涵与外延,指出何为“真问题”和“真情境”,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给出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解读.4.本研究在积累了近百篇教学设计基础上,通过三种课型的5个典型案例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评价,从多个角度用实际案例示范引领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驱动.5.总结了近四年的研究成果与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和导师一起建立了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理论并进行了实践.2.和导师一起建立了反映数学本质的简单易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3.提出了数学教育是数学的有限再创造的观点,丰富发展了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理论.4.大、中学教师以及教研员长期扎根一线教学,通过教学研讨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崭新合作模式,使理论研究落到实处,也使课堂教学有章法可循,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实现数学再创造的理论,一方面落实“四基”和“四能”,一方面探索出一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道路.本研究已在高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王继霞[5](2017)在《夜奔》文中研究说明一母亲来电话说:"儿子,你爸还剩下最后一口气,就想看你最后一眼,你回来吧。"母亲用哀求的语气保证,"这一次是真的。"高逸江挂掉电话,心中隐隐作痛,三步并作两步往楼下冲,到了外面,蓦然回首,隐约看见熟悉的窗口映出一个孤单的身影。他知道那是米兰,他也知道即使在家里,米兰也会戴着硕大的口罩。没有人能看到这个女人的脸,当然也没有人有兴趣看。可是在

韩葵葵[6](2016)在《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结构、测评、发展及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世界各国、地区和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都强调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也是科学论证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论证能力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论证能力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中介,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提出主张和进行推理(Argument),反思自己和别人论点的不足以提出反论点(Counterargument),同时能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为自己辩护(Rebuttal)的高级思维能力。科学论证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本研究的目的是:建构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编制适用于评价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测验工具,研究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发展特点,并从科学概念学习和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本研究具体分为理论探究、实证研究和讨论建议三大部分。理论探究包括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和合作论证教学模式的建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Toulmin的论证模式和科学思维能力结构模型为基础,建构了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科学论证能力的结构是由论证内容(包括科学现象、科学问题和技术产品)、论证方法(包括论点、反论点和反驳)和论证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构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发展性和自调性的有机整体。第二部分,以建构主义理论、Posner的概念转变理论、科学探究相关研究和林崇德、胡卫平提出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为基础,设计了科学概念教学和科学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论证教学模式。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包括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概念定向和探究、概念建构、概念解释和交流、反思评价以及概念拓展。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包括六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形成探究问题、设计和开展探究、解释和交流探究发现、反思探究发现以及迁移应用。实证研究包括科学论证能力的测评、发展特点和培养研究。第一部分,测评研究。基于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和PISA科学素养测评试题的结构,编制了《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验》,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第二部分,发展特点研究。研究对象是陕西省两所普通中学的1168名学生(初一至高三),结果显示: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呈上升趋势,初一至高一是科学论证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趋于稳定;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初中女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高于男生,但是高中阶段男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高于女生。第三部分,培养研究。从科学概念和科学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分别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首先,科学概念教学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探讨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态度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历程与论证内容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概念建构以及论证能力成长。研究对象是西安市某中学高一年级2个班级的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53名学生接受合作论证教学,对照组的56名学生则接受常规教学,整个研究的教学时间为2个月。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接受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后,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态度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后测和追踪测皆优于对照组学生,且达到显着性差异;科学论证能力与概念理解之间(r=.458,P<.01)以及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态度之间(r=.751,p<.01)呈中度正相关。其次,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采取准实验设计探讨学生在合作论证教学后科学论证倾向和科学论证能力的表现,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对象是西安市某中学高二年级3个班级的学生,随机分为合作论证组、同伴互评组和对照组。三组学生每周都有4节化学课,由同一老师进行常规教学,并且每周都有2个小时的科学实践活动时间,教学时间为1个学期。合作论证组和同伴互评组进行4个单元8个主题的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对照组的探究内容相同,但是探究过程中不进行合作论证训练。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参与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后,科学论证倾向和科学论证能力的后测皆优于对照组学生,且达到显着性差异;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论证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r=.438,p<.05,呈中度正相关。此外,同伴互评与合作论证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综合讨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思维是科学论证的核心;科学概念学习是科学论证的基础;科学实践与科学论证相辅相成;合作是科学论证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建议部分对如何在科学论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从教学环境、教师的提问策略、教学设计和时间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建议。

吴利[7](2016)在《高中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对高中数学最(极)值问题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而建立在数学竞赛基础之上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少。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最(极)值问题已经成为各类数学竞赛中较为常见的题型之一,因此,研究竞赛数学中的最(极)值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关于最(极)值问题的竞赛题,较为详细探究了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在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国内外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进行了汇编、整理和统计,进一步说明了最(极)值问题在现有的数学竞赛中地位和作用。其次,从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对最(极)值问题进行解题研究,通过研究最(极)值问题试题的解法,笔者对一些题目进行了延伸拓展或改编,但由于数学竞赛试题的拔高性以及自身水平有限,能延伸拓展的题目较少。最后,尝试从教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探讨了最(极)值问题的教学策略,依据此教学策略,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一类绝对值函数的最小值问题。

张安骏[8](2015)在《云南省业余排球赛制改革对推动大众排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的社会体育从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省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及组织结构也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规范到规范化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全省社会体育,在云南省体委,云南省体育协会指导协调和监督之下,共成立了36个产业体育协会和单项运动协会,积极的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云南省排球活动在昆明市巡津街邮电局后面的“海关俱乐部”开展活动;在1930年9月排球被正式列为云南省运会上的比赛项目;1931年云南省运会第一次采用9人制,有着和羽毛球相同的比赛规则。昆明市的群众排球赛事,在1950年昆明市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上举行排球赛,同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第一次介绍6人制排球竞赛规则,这与国际排联竞赛规则一致,从云南省的排球比赛开始沿用至今。云南省排球赛事改革是为我省的排球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提高我省整体水平、赛制的推动和运行。赛事类型的设置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分别发展了“滇池杯”、“兴滇杯”、“希望杯”、昆明市“永林杯”中小学生软式排球。中学生排球锦标赛,青少年排球锦标赛、中老年气排球比赛、“春城杯”全国业余排球邀请赛、高校教职工排球赛等各种类型的比赛。这些比赛本身运作都是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进行安排;而赛制的设置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竞技排球赛制和业余排球赛制两者均以赛而制,也是它们在发展竞技比赛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趋势。排球提高竞技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竞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现代排球的必要条件之一。赛制有利于提高赛事活动的发展,使体育比赛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同时它也是竞技比赛公平、公正、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我们不可以低估业余排球赛制对于促进群众排球普及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文就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以云南省各级、各类的排球竞赛制度为研究对象,探索业余排球赛制对推动排球运动发展的积极作用,例如:竞赛规程条件的放宽,多开展类似“春城杯”、“滇池杯”、希望杯”、“萌芽杯”、“高校教职工”等类型的排球竞赛,促进竞赛对赛制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同时,了解历年赛制实施的情况,发挥赛制的宏观调控手段,引领和规范竞技比赛的发展。当然,在改革赛制的过程中,必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具有我省、市、地方特色的竞赛体制,对云南省的未来提出适合于本省特色的赛制的建议和设想。

贾晓琳[9](2014)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的旗帜,揭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将选修课纳入课程改革内容中,并占据重要地位,这为选修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教育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修课程的实施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实行高中学分制搭建了平台。本研究选取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一所学校的跟踪调查,了解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现状,发现影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揭示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进而提出促进高中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期望对国家或地方在今后进一步修订新课程方案中,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新课程方案能切实落到实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目的:一是通过个案学校和其他同类学校的调查,了解新课程改革后选修课程实施的近况;二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期望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的实施作出判断和建议,使新课程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本文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和观察,更深入的了解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实施的状况。同时辅以量化研究,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出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从个案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概括并归纳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发现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Ⅰ与选修Ⅱ,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链接与延伸、拓展与补充。第三,通过样本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典型现状和特点,进行文本归纳分析,找出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得出总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提出参考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选修课的实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二、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在新课程改革的轨迹下,各学校按照国家、本省规定的课程模块开设相对应的选修Ⅰ课程仍未开齐开全,依旧选开与高考试题有关的科目,认为高考是重中之重,认为学生们参加选修课学习,必会占用他们学习高考内容的时间。三、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考成绩的高低也是评价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要途径,学校无论是开设选修Ⅰ还是选修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只要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变,新课程改革就不会真正地落到实处。四、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起到导向性、推动性的作用,但选修Ⅱ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设施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五、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选修课的实施并没有完全实行走班,这与选修课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相偏离,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制约了培养学生特长和学生个性发展。新课改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期望本文能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或参考,以促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孙德萌[10](2013)在《山东省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的研究 ——以淄博十中男子排球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球运动,是现代竞技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具有很高的普及率。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与发展,是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关键。排球运动亦是如此,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培养工作对于排球运动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省排球运动,特别是男子排球运动的发展,本文以淄博十中男子排球队为例,对山东省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进行研究。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等方法,对淄博十中男子排球队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青少年运动员的长远发展需要在日常训练、文化学习、比赛锻炼等方面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实现。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方法和措施。本文研究的的主要成长规律:1.七年周期性规律,2.学习与训练的协调发展规律,3.基础训练规律,4.阶段性成才规律,5.高水平运动员成才规律,6.高三阶段竞赛与高考的规律,7.排球文化的社会认识规律。本文研究的的主要建议:1.选材范围应扩大,可打破市区界限2.在各校训练方法基础上,试加入“以大带小”的独特教学法3.协调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学习为主,科学训练4.根据各校的技战术水平,明确定位目标阶段标准5.用好普通中学及名校、体校的优化资源,发展排球项目6.努力提高中学及体校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二、“希望杯”中的周期性问题(高一、高二、高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希望杯”中的周期性问题(高一、高二、高三)(论文提纲范文)

(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一道希望杯老题看一题多解思维的广阔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实例分析
三、解题反思

(3)“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背景、分期与整体特征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背景
        1.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2.高校紧缺“文科后备人才”
        3.作文教学误入歧途
    (二)“‘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史分期
        1.异军突起(1999-2003)
        2.受到冲击(2004-2008)
        3.遭遇瓶颈(2009-2013)
        4.寻求突破(2014-至今)
    (三)“‘新概念’作文大赛”整体特征
        1.坚守初心·谋求突破
        2.市场利益·文人情怀
        3.升学捷径·精神家园
        4.沧海一粟·聚沙成塔
二、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命题特点分析
    (一)异军突起期(1999-2003):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1.多种命题方式并举,提供多样表达平台
        2.实物入题趣味性强,触发主体表达欲望
        3.材料富有文化底蕴,理趣情趣兼容并重
        4.材料极具可延展性,注重思维驰骋空间
    (二)受到冲击期(2004-2008):初戴镣铐,过犹不及
        1.指示用语霸道强势,限制条件陡然增多
        2.材料命题二分天下,主题立意趋于明确
        3.内容指向更为现实,自我立场突出明显
        4.以命题人观点为题,主体经验有所忽视
    (三)遭遇瓶颈期(2009-2013):限制转向,以求平衡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寻求新的限制方式
        2.触发点选择生活化,发现平凡中的非凡
        3.触发点呈现场景化,展开想象力的翅膀
    (四)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谨慎尝试,稳中求变
        1.个别试题表述受限,交际文体初露头角
        2.试题重回抽象哲理,出现神秘科幻色彩
三、各阶段“‘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特点分析
    (一)构建分析框架
        1.思维:强调创造
        2.表达:追求独特
        3.体验:拥抱真实
    (二)异军突起期(1999-2003):万象俱新
        1.想象奇特思维发散,海量阅读不乏思辨
        2.语词来源丰富多样,兼具年龄时代特征
        3.结构形式寻求变化,构思精巧出人意料
        4.关注现实追问究极,坦诚面对情绪体验
    (三)受到冲击期(2004-2008):问题暴露
        1.对想象力要求提高,文学意味逐渐浓厚
        2.遣词造句易走极端,仍需倡导健康文风
        3.形式结构仍有创新,经典新说需要审慎
        4.影视游戏触发灵感,心态视野更加开阔
        5.理性批判不曾缺席,虚构之乐占据上风
    (四)遭遇瓶颈期(2009-2013):急速调整
        1.语言追求简洁日常,想象与现实结合
        2.精巧构思层出不穷,多角度实现创新
        3.寻常之事亦能成文,日常生活审美化
        4.校园生活不乏情趣,不沉迷消极抱怨
        5.冷静思考社会现实,不羞于情感表达
    (五)寻求突破期(2014-至今):稳步前行
        1.想象虚构依旧动人,逻辑推论鞭辟入里
        2.语言风格顺其自然,结构形式创新依旧
        3.青春有叛逆有和解,明媚通透富有朝气
        4.直击时代各个角落,青春之力破纸而出
四、“‘新概念’作文大赛”价值指向
    (一)关注思维,以“新”创造于世界
        1.鼓励想象力腾飞,激发创造性思维
        2.多样化命题解读,培养发散性思维
        3.追寻文章独特视角,打破思维定势
    (二)关注表达,以“我”推之于世界
        1.不拘泥于文本形式,服务于表达需求
        2.肯定自身语言能力,以模仿催生创新
        3.为世界个性化作注,不惧怕与众不同
    (三)关注体验,以“心”感知于世界
        1.感性洞察理性穿透,遇见客观世界
        2.虔诚剖析反求诸己,充盈主观世界
        3.沉浸体悟文字之乐,畅游语言世界
五、“‘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作文教学的启迪
    (一)作文命题:奋力激起思维火花
        1.注重命题内在可延展性,合理平衡限制开放
        2.注重命题来源趣味多元,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3.审慎对待命题价值引导,注重命题主体视角
    (二)学生写作:力图彰显飞扬活力
        1.自主拓宽阅读视野,敏锐洞察周遭世界
        2.极力捕捉倾吐欲望,体验畅所欲言之乐
        3.以文会友交流共进,自由审评反复修改
    (三)语文教师:搭建自由表达平台
        1.创设良好写作氛围,吸引学生勤写乐写
        2.评价标准动态多元,珍视学生个性话语
        3.下水作文平等交流,提升作文指导水平
    (四)赛事举办:侧面鼓舞写作激情
        1.全面提升办赛水平,着力扩大赛事影响
        2.趣味比拼随堂而练,专题比武强化要点
        3.优秀作品集结成册,有效反馈共促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历届复赛试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2.1 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发展概述
        1.2.2 国外当代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历程
        1.2.3 我国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与问题驱动教学设计相关的研究综述
        1.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3 研究的意义
        1.3.4 研究的目的
        1.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理论
    2.1 何为数学的再创造?
    2.2 何为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3 如何实现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
    2.4 我们应该教什么样的数学
        2.4.1 思辨、演绎、算法并重的数学课堂教学
        2.4.2 培养直觉能力的数学教学
第三章 从数学教育的本质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1 数学教育的本质
        3.1.1 数学的本质
        3.1.2 数学教育的本质
    3.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3.3 案例分析
    3.4 体现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的教学评价量表
第四章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4.1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4.1.1 概念课案例1
        4.1.2 概念课案例2
        4.1.3 概念课案例3
    4.2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原理课教学
        4.2.1 原理课案例1
        4.2.2 原理课案例2
    4.3 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解题课教学
        4.3.1 问题驱动的习题课教学设计
        4.3.2 教学评析
第五章 反思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价值观念的改变
        5.1.2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5.1.3 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5.1.4 开创了一线教学实践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合作新模式
        5.1.5 研究的不足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夜奔(论文提纲范文)

(6)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结构、测评、发展及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回顾与反思
    2.1 科学论证的定义
    2.2 科学论证能力的定义
    2.3 科学论证的类型
    2.4 科学论证的模式
    2.5 科学论证的作用
    2.6 科学论证能力的评价标准
    2.7 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第3章 总体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流程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4章 科学论证能力的结构模型
    4.1 科学能力的结构
    4.2 科学论证能力的内涵
    4.3 科学论证能力结构模型
第5章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验编制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验项目相关性
        5.3.2 测验信度
        5.3.3 测验效度
    5.4 小结
第6章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发展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年龄和性别对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
        6.3.2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年龄差异
        6.3.3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性别差异
    6.4 小结
第7章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
    7.1 理论依据
    7.2 合作论证教学模式
    7.3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模式建构
        7.3.1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的环节设计
        7.3.2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7.4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模式建构
        7.4.1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的环节设计
        7.4.2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第8章 科学概念教学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8.1 问题的提出
    8.2 研究方法
    8.3 研究结果与分析
        8.3.1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科学态度的影响
        8.3.2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概念理解的影响
        8.3.3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对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
        8.3.4 科学态度、概念理解与科学论证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8.3.5 合作论证科学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表现
    8.4 小结
第9章 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9.1 问题的提出
    9.2 研究方法
    9.3 研究结果与分析
        9.3.1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论证倾向的影响
        9.3.2 合作论证科学实践活动对科学论证能力的影响
        9.3.3 科学论证能力与科学论证倾向相关性分析
    9.4 小结
第10章 综合讨论
    10.1 科学论证能力的内涵和结构讨论
    10.2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测量
    10.3 中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发展特点
    10.4 合作论证教学效果的讨论
第11章 结语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1.3 研究局限
    11.4 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中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最(极)值问题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的试题汇编与分析
    2.1 本研究试题汇编选择依据
    2.2 高中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1 “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2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3 加拿大数学奥林匹克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4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中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2.5 其他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汇编
    2.3 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试题分析
第三章 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解题研究
    3.1 最(极)值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3.1.1 不等式法
        3.1.2 构造法
        3.1.3 数形结合法
        3.1.4 向量法
        3.1.5 局部调整法
        3.1.6 反证法
    3.2 解决竞赛中最(极)值问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3.2.1 化归
        3.2.2 构造
        3.2.3 对应
        3.2.4 极端原理
    3.3 “解题方法”与“数学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异同
第四章 数学竞赛中的最(极)值问题实践教学研究
    4.1 最(极)值问题的教学策略
        4.1.1 掌握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
        4.1.2 结合生活实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4.1.3 挖掘本质内容,注重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4.1.4 倡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4.2 最(极)值问题的教学实施案例
        4.2.1 教学案例
        4.2.2 案例分析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云南省业余排球赛制改革对推动大众排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研究
        1.3.2 赛制改革方面的研究
        1.3.3 赛制改革与各运动项目发展之间的研究
        1.3.4 赛制对后备人才的培养
第2章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省排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3.1.1 诞生、孕育阶段
        3.1.2 传播、发展阶段
        3.1.3 改革创新阶段
    3.2 云南省排球现行赛制状况的分析
        3.2.1 云南省群众排球组织管理状况分析
        3.2.2 云南省专业与业余排球运动状况分析
    3.3 云南省业余排球赛制对推动大众排球赛事的贡献
        3.3.1 改革云南省业余的少年儿童排球赛制
        3.3.2 改革云南省现行的中老年排球赛制
        3.3.3 存在的问题
    3.4 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赛制体系
        3.4.1 赛制改革对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3.4.2 赛制改革对排球项目本身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4.3 赛制改革对时间的合理化意见
        3.4.4 赛制改革对赛事活动的有序衔接
    3.5 赛制改革对排球运动普及和未来发展的构想
        3.5.1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3.5.2 赛制向着公众服务型发展
        3.5.3 构建互联网赛制改革模式
        3.5.4 借鉴优势项目发展
        3.5.5 完善竞赛方法和参赛名额的规定
        3.5.6 逐步完善排球年度系列赛制度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云南省业余排球赛制改革对推动大众排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普通高中
        (二) 课程
        (三) 选修课
        (四) 课程实施
    二、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综述
        (一) 课程目标
        (二) 课程结构
        (三) 课程内容
        (四) 课程管理
        (五) 课程评价
    三、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研究现状
        (一) 我国选修课的历史沿革
        (二) 国外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三) 国内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一) 质化研究
        (二) 工具性个案研究
        (三) 量化辅助研究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个案选取
        (二) 研究对象抽样
    四、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 进入研究现场
        (二)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背景追问
    一、 个案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文化背景
        (二) 办学理念
    二、 个案高中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
        (一) 人才素质的需求
        (二) 办学思想的驱动
    三、 国家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与国内课程改革背景
        (二) 个案高中整体课程结构与课程方案
    四、 个案高中课程设置的内在因素
        (一) 国家课程与特色课程设置
        (二)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三) 选修Ⅰ与选修Ⅱ的关系
第五章 个案高中选修Ⅰ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二) 评价理念与目标
        (三) 学分认定方法及功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语言与文学
        (二) 数学
        (三) 人文与社会
        (四) 科学
        (五) 技术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六章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方案
        (一) 选课原则
        (二) 选课要求
        (三)选课程序
        (四)具体实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普及型选修课
        (二) 学科特色选修课
        (三) 艺术特色选修课
        (四) 学生社团活动选修课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七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的特征
    一、 课程设计
        (一) 兴趣性特征
        (二) 持续性特征
        (三) 主体性特征
        (四) 开放性特征
    二、 课程实施
        (一) 主导性特征
        (二) 合作性特征
        (三) 实效性特征
    三、 选修课的价值取向
        (一) 学校价值取向
        (二) 教师价值取向
        (三) 学生价值取向
第八章 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自身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 改革方案的实用性
        (三) 改革内容的多样性
    二、 课程主体影响因素
        (一) 校长因素
        (二) 教师因素
        (三) 学生因素
    三、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一) 与社区、家长对接
        (二) 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对接
        (三) 与各个层面对高考所持态度对接
第九章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 存在问题
        (一) 管理制度与教学实际存在偏差
        (二) 选修教材的开发尚显不足
        (三) 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四)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五)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难以消除
    二、 改进建议
        (一) 转变师生观念
        (二) 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三) 合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六)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
        (七)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十章 研究结论
    一、 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
    二、 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
    三、 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
    四、 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
    五、 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山东省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的研究 ——以淄博十中男子排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青少年男子排球队员的特点及生理、心理规律
        1.3.2 山东省青少年男子排球学校及队员的现状
        1.3.3 国外、国内青少年男子排球队员的成长情况分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
    2.3 对论文中一些概念的界定
        2.3.1 规律的简要概述
        2.3.2 成长规律的简要概述
        2.3.3 排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的概念
3.以山东淄博十中男子排球队为例进行研究
    3.1 淄博十中排球发展历程及现状
    3.2 淄博十中排球运动员初始训练时间的规律
        3.2.1 初始训练时间的规律
        3.2.2 运动员选材的规律
    3.3 七年周期性规律
        3.3.1 初一到初二能够完成基本的训练
        3.3.2 初二到初三能够顺利完成训练
        3.3.3 初三到初四能够熟练运用并进行简单的比赛
        3.3.4 高一到高二能够使用难度较大的排球技战术
        3.3.5 高二到高三能够参加高级比赛
    3.4 学习与训练协调发展规律
        3.4.1 以学习为主,科学训练
        3.4.2 注重全面培养,以成才为目的
    3.5 基础训练成才规律
        3.5.1 身体训练规律
        3.5.2 技术训练规律
    3.6 高水平运动员成才规律
        3.6.1 基础训练之后,配以复杂的战术演练
        3.6.2 为适应高水平比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6.3 经常参加比赛,提高比赛能力
    3.7 科学训练规律
        3.7.1 按身体成长规律训练
        3.7.2 阶段性制定具体目标
    3.8 排球文化的社会认识规律
        3.8.1 成绩被社会认可,形成排球文化
        3.8.2 排球文化底蕴代代传承
4.对淄博十中男子排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的总结
    4.1 成才规律
        4.1.1 具有七年一届的周期规律
        4.1.2 学习为主,科学训练
    4.2 训练规律
        4.2.1 以大带小
        4.2.2 队长负责
        4.2.3 以赛代练
    4.3 阶段性成才规律
        4.3.1 初中阶段基础性
        4.3.2 高中阶段成熟性
    4.4 高三阶段竞赛与高考的规律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四、“希望杯”中的周期性问题(高一、高二、高三)(论文参考文献)

  • [1]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双PBL教学模式的探索[D]. 王晓锴. 宁夏大学, 2021
  • [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一道希望杯老题看一题多解思维的广阔性[J]. 余铁青.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04)
  • [3]“新概念”作文20年 ——历史回眸、价值指向和现实启迪[D]. 裘珏馨.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问题驱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D]. 张蜀青. 广州大学, 2019(01)
  • [5]夜奔[J]. 王继霞. 参花(上), 2017(03)
  • [6]中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 ——结构、测评、发展及培养[D]. 韩葵葵.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7]高中数学竞赛中最(极)值问题的研究[D]. 吴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8]云南省业余排球赛制改革对推动大众排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研究[D]. 张安骏.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1)
  • [9]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贾晓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山东省青少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成长规律的研究 ——以淄博十中男子排球队为例[D]. 孙德萌.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希望杯”中的周期性问题(1、2、3年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