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消毒剂对TTV DNA的灭活作用研究

五种消毒剂对TTV DNA的灭活作用研究

一、5种消毒剂TTV DNA灭活效果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可玟,胡泓,陈刚[1](2022)在《微生物消毒剂抗性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在物体表面和传播介质中,消毒剂能有效抑制或杀死微生物,广泛用于食品、卫生、健康、防疫等领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全球消毒剂的使用量激增,对有效防控病毒传播和防止疫情扩散起到重要作用。但消毒剂的不正确使用会降低其有效性,甚至会诱导微生物产生抗性,从而增加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微生物的消毒剂抗性基因还会通过繁殖传代增殖或在不同种属间水平转移而加剧其污染和传播风险,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ARG)的广泛出现引起了全球对公共卫生的关注,但对消毒剂的抗性认识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的研究,着重就微生物通过形成生物膜、降低细胞膜通透性、过量表达外排泵、产生消除或减弱消毒剂的特异性酶、改变作用靶点等方式产生抗性的机理进行综述。另外针对微生物消毒剂抗性的获得和传播,对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抗性基因、环境中微生物消毒剂抗性与抗生素抗性的关联进行了论述。消毒剂抗性基因能通过质粒、噬菌体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以转化、转导或接合的方式转移传播,对科学消毒提出新要求。

文峥嵘,罗鸣钟,柴毅,杨代勤,李锐,魏巍[2](2021)在《黄鳝出血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黄鳝出血病是黄鳝(Monopterus albus)养殖中频发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其暴发速度快、传染力强、死亡率高,给黄鳝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对关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鉴定方式、分子生物学与生理生化学研究进展以及黄鳝出血病常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并在对目前黄鳝出血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王晓芳,张若鸿,王纯,李晓然,杨洋,崔生辉,郭云昌[3](2021)在《抗菌剂结合热处理在食源性致病菌灭活中的应用及展望》文中指出抗菌剂具有天然、无害及清洁标签的优点,既能满足消费者对最低限度加工食品的需求,又能抑制微生物活性。该文对抗菌剂辅助热处理的方法进行综述,以微生物检测的培养基(缓冲溶液、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和脑心浸液肉汤)和食品基质(果蔬汁、新鲜及鲜切果蔬、萨尔萨辣酱和蛋液)为线索,着重介绍天然抗菌剂和温和热处理对食源性致病菌灭活的协同影响及机理,合理应用这一技术可以降低新鲜农产品等食品中潜在的微生物风险,为解决全球食品加工和保存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肖琦,赵霞玲,钱雯娴,朱家平,张冯禧,尹力鸿,温立斌,何孔旺[4](2021)在《次氯酸消毒液对猪源病原体的消杀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为评价次氯酸消毒液(以下简称消毒液)对猪源病原体的消杀作用,以猪场常见的5种病原菌和5种病毒为研究对象,测试消毒液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的消杀效果。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表明,消毒液原液(次氯酸含量为210 mg/L)和1∶2倍稀释消毒液(次氯酸含量为105 mg/L),作用30 s即可杀灭猪链球菌2型(SS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HPS)、猪丹毒杆菌(ER)和猪大肠杆菌(ETEC);1∶4倍稀释消毒液(次氯酸含量为52.5 mg/L)作用1 min能杀灭HPS、ER和ETEC,作用5 min能杀灭SS2和APP,杀灭对数值均>7.00,杀灭率均为100%。病毒灭活试验结果表明,消毒液原液作用1 min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细小病毒(PPV)的平均灭活对数值均≥5.00,杀灭率均≥99.999%;1∶2倍稀释消毒液作用1 min对PEDV的平均灭活对数值为4.00、杀灭率为99.990%;消毒液原液作用5 min和10 min,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杀灭率为99.899%,对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的杀灭率为92.921%,对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杀灭率为90.00%。表明次氯酸消毒液在推荐浓度下对猪场常见病原菌有快速高效的消杀效果,对PEDV和PPV等病毒亦有良好的消杀作用。

向双云,周珍辉[5](2021)在《微电流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观察微电流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测定微电流对鸡胚的最大无毒剂量;选用硫代硫酸钠磷酸盐缓冲液作为中和剂,采用悬液定量杀毒试验,测定微电流对水中鸡新城疫病毒和鸡粪中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微电流对水中鸡新城疫病毒作用2 min即可达到98.04%灭活效果,3 min内能全部灭活病毒,病毒灭活率达100%。以鸡粪作为有机干扰物,微电流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比纯病毒悬液下有所延缓,但作用3 min也能达到98.04%的灭活效果,4 min内能全部杀灭病毒。提示微电流完全符合《兽用消毒剂鉴定技术规范》要求。

李侠,温佳琪,王秀娟,宋雨齐,代伟长,王玉华[6](2021)在《物理化学协同处理对蛋源表面微生物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比较不同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协同消毒方法对蛋源表面微生物的作用效果,确定最佳蛋源前处理方法。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系统分析消毒处理前、后蛋壳表面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物理化学协同消毒方法对蛋源表面微生物的作用效果最好,确定最佳前处理方法为鸡蛋经质量浓度为125 mg/L二氧化氯溶液浸泡5 min后,用65℃热水冲洗120 s,对蛋壳表面的微生物的杀菌率达99.9%。前处理后的蛋源表面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及群落多样性均显着降低(P<0.05),门水平OTU(操作分类单元)由19降低为4,属水平OTU由258降至29,埃希氏菌属、葡萄球菌属的丰度降为0。该方法可有效杀灭蛋壳表面微生物,为蛋制品保藏与加工提供技术保障。

尹葛子煦[7](2021)在《抗菌肽联合用药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念珠菌(Candida)是一类真菌,又被称为假丝酵母菌,是真菌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这类病菌在人体中主要是以共生的状态分布于阴道、口腔、皮肤以及消化道等人体器官中。Candida可能会引起皮肤表面的感染,更为严重的情况可能还会导致全身系统性的感染。有研究表明,白色念珠菌病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除控制其系统性感染、降低病死率外,寻找有效改善浅表感染、成本低、效果强的抗真菌治疗方法的需求十分迫切。在生物体中,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先天性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天然免疫力的多肽,具有杀菌灭活、去除病毒、活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功效。截止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0多种AMPs,表明AMPs在生物体的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一些文献与临床实验验证了AMPs与抗菌药联合使用对Candida的协同作用。但是AMPs实验范围有限、应用程度较低,且AMPs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考虑到传统抗真菌药物的诸多弊端,结合大量研究,我们挑选了一些具有文献基础并且广泛应用的AMPs与传统抗真菌药物进行协同研究,进行部分抑菌浓度指数检测(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筛选具有协同作用的AMPs与抗菌药组合,以期为念珠菌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近几年来,在诸多相关文献中常使用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C.parapsilosis)作为指示菌,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lbicans)进行对比,以验证AMPs对C.albicans的作用。因此,本次研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C.albicans为工作菌,并设置C.parapsilosis为阳性对照,充分验证AMPs联合用药对C.albicans的抑制作用,增强实验说服力。在实验中,通过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和最小抑菌浓度实验(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与不同AMPs分别作用,包括AP16、AP16-K、KK-20、Mt6-21DLeu和Hst-5。结果表明,Hst-5的MICC.albicans、MBCC.albicans分别为32±10μg/m L、64±10μg/m L,其MICC.parapsilosis、MBCC.parapsilosis分别为16±10μg/m L、64±10μg/m L。表明Hst-5在对C.albicans与C.parapsilosis的抑菌与杀菌作用上均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采用棋盘法确定了5种AMPs与6种抗真菌药ICZ、Am B、5-FC、VCZ、FCZ、PCZ联合作用对真菌的抗菌效果。结果显示Hst-5&Am B对C.albicans抑制作用的FICI值为0.2±0.1,对C.parapsilosis抑制作用的FICI值为0.3±0.1,说明Hst-5&Am B联合作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FICI<0.5)。为了进一步验证Hst-5&Am B对真菌的协同杀菌作用,再次使用棋盘法,分别选取20株临床分离的C.albicans与C.parapsilosis作为受试菌株,发现Hst-5&Am B联合作用于C.albicans和C.parapsilosis的FICI指数均小于0.5,体现明显的协同作用;并且联合作用可以让Hst-5与Am B两种药物的MIC值都明显降低,提升了杀菌能力。另外,在芽管及菌丝抑制实验中,证实了Hst-5&Am B联合使用对C.albicans与C.parapsilosis生长抑制的协同作用。为了充分了解Hst-5协同Am B抗真菌的原理,分别从细胞膜磷(Pi)通透性、细胞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单独使用抗菌肽Hst-5作用C.albicans或C.parapsilosis时,培养基的Pi浓度均值分别为0.093±0.001μg/m L、0.090±0.002μg/m L,未对真菌的细胞膜通透性产生影响;而当Hst-5&Am B联合作用于C.albicans或C.parapsilosis时,培养基的Pi浓度均值分别为0.263±0.010μg/m L、0.242±0.010μg/m L,相较于单独使用抗菌药Am B对细胞膜通透性的更强(p<0.05)。Am B单独作用时,能够使C.albicans与C.parapsilosis的ROS值都增长50左右;而Hst-5&Am B联合作用时,C.albicans与C.parapsilosis的ROS值均增长200左右,影响程度更显着(p<0.05)。Am B单独作用能够使C.albicans与C.parapsilosis细胞膜的脂质产生过氧化损伤,Hst-5&Am B联合作用能够加重C.albicans与C.parapsilosis的ROS升高而增加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以此初步验证了Hst-5&Am B是通过氧化损伤发挥了对C.albicans、C.parapsilosis的协同杀菌作用。总体来说,通过AP16、AP16-K、KK-20、Mt6-21DLeu和Hst-5五种AMPs单独作用的抗菌活性筛选,发现Hst-5对于C.albicans的抑制有着积极作用。在联合用药的抗菌效果研究中发现Hst-5能够与Am B对C.albicans产生协同抑制作用。另外,初步阐明Hst-5协同Am B是通过过氧化损伤原理抑制C.albicans。本研究为AMPs在临床上的更好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寻找高效、便捷、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研究基础。

徐颖[8](2021)在《醛化猪红细胞的制备及其在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目前威胁世界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目前仅能靠感染猪扑杀和生物安全措施进行控制,因此快速、准确诊断非常重要。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virus,ASFV)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培养、免疫荧光试验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荧光定量PCR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优点,是目前最常使用的ASFV检测方法,但目前ASF流行仍然严峻,病毒检测工作量巨大、检测成本较高。多数ASFV强毒株能吸附猪红细胞形成特征性的花环,据此推测猪红细胞可用于ASFV的富集。尽管猪新鲜红细胞来源方便,但因难以长期保存和个体差异而影响试验的重复性。醛化红细胞能长期保存,不仅使用方便,而且能增加试验的可重复性。因此,本研究选择戊二醛作为猪红细胞的醛化剂,通过醛化条件的优化,制备了能稳定保存和吸附ASFV的醛化红细胞,分别用模拟合并样品、环境样品和消毒样品,探索用醛化红细胞从不同样品中富集ASFV的可行性。为了制备能保持ASFV血吸附特性的醛化红细胞,本研究在初步筛选试验基础上,选择戊二醛作为猪红细胞的醛化剂,根据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对猪红细胞醛化条件及醛化红细胞的ASFV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对醛化红细胞的病毒吸附特异性和保存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甲醛处理导致猪红细胞凝集和ASFV血吸附特性丧失。戊二醛是合适的猪红细胞醛化剂,醛化反应具有戊二醛浓度、孵育温度和时间依赖性,最佳醛化条件是1.5%(终浓度)戊二醛4℃孵育60min。醛化红细胞吸附ASFV具有pH、温度、时间和细胞浓度依赖性,最佳吸附条件是2%醛化红细胞、pH7.0、22℃和60min,吸附ASFV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优化条件下制备了 3批醛化红细胞,以10%蔗糖为稳定剂,以0.01%普乐净300为防腐剂,4℃冰箱能保存1个月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醛化猪红细胞可以取代新鲜红细胞用于ASFV吸附试验。为了验证醛化红细胞能否用于合并样品、环境样品和消毒样品的ASFV富集,分别将不同含量的病毒样品与不同量的正常猪血清、鼻液/唾液、粪便匀浆及其猪舍污水混合,醛化红细胞吸附前、后分别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用5种消毒剂将病毒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消毒不同时间,醛化红细胞吸附前、后分别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对于含量较高(Ct值≤28)的病毒样品,经正常血清100倍稀释后,醛化红细胞富集后的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均小于吸附前的检测Ct值;对于含量较低(Ct值=30)的病毒样品,经正常血清50倍稀释后,荧光定量PCR直接检测为阴性,醛化红细胞富集后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对于含量更低(Ct值=33)的病毒样品,经正常血清20倍稀释后,荧光定量PCR直接检测为阴性,醛化红细胞富集后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对于含量很高(Ct值=23)的病毒样品,经粪便匀浆1000倍稀释后,醛化红细胞富集后的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小于吸附前的检测Ct值;对于含量较高(Ct值=25~28)的病毒样品,经粪便匀浆1000倍稀释后,荧光定量PCR直接检测为阴性,醛化红细胞富集后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对于含量很低(Ct值=33)的病毒样品,经粪便匀浆10倍稀释后,荧光定量PCR直接检测为阴性,醛化红细胞富集后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猪(唾)鼻液和猪舍污水模拟样品的测试结果与粪便匀浆模拟样品相似。在4℃条件下,病毒样品经0.1%新吉尔灭、0.5%过氧乙酸、2%氢氧化钠或2%枸橼酸碘消毒15min~180min后,醛化红细胞富集后的检测Ct值均高于富集前的检测Ct值;病毒样品经1%次氯酸钠消毒45min后,醛化红细胞富集前、后均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阴性。在22℃条件下,病毒样品经0.1%新吉尔灭或2%枸橼酸碘消毒15min~180min后,醛化红细胞富集后的检测Ct值均高于富集前的检测Ct值;病毒样品经0.5%过氧乙酸或2%氢氧化钠消毒180min后,醛化红细胞富集前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富集后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阴性;经1%次氯酸钠消毒20min后,醛化红细胞富集前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富集后为荧光定量PCR检测阴性。37℃消毒的检测结果与22℃相似。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醛化猪红细胞能从合并样品、环境样品和消毒样品中有效富集ASFV,从而显着提高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敏感性和检测效率。在测试的5种消毒剂中,1%次氯酸钠对ASFV的消毒作用最强,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

张天阳,魏海娟,姚杰,陈广,徐斌[9](2021)在《污水处理厂不同紫外/氯化组合工艺的消毒效能对比》文中提出污水消毒对于保障生态和人体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污水消毒及安全排放备受关注。而一味通过提高消毒剂投加量来增强对致病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会导致高毒性消毒副产物(DBPs)产生量增加,从而对受纳水体带来新的安全风险。鉴于此,以上海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单独氯化、单独紫外、先紫外后氯化、紫外/氯化同时等不同消毒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先紫外后氯化消毒对粪大肠菌群具有更优的灭活效果,灭活率可达到100%,对几种潜在致病菌属的灭活效果最为均衡,并且DBPs生成量更低,其中高毒性二氯乙腈浓度仅为单独氯化和紫外/氯化同时消毒方式的50%左右,说明该方法在微生物灭活和DBPs协同控制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10](2021)在《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鸡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能引起家禽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滑膜炎、蛋壳顶端异常及生长迟缓等,给全球家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MS无细胞壁,只有1个血清型,分离培养要求苛刻,基因组较细菌小,有极强抗原变异能力,表面膜蛋白与其免疫应答和细胞黏附等有关。MS具有宿主特异性,主要侵害幼龄鸡和火鸡,水平和垂直均可传播,呈世界性分布。MS通过膜蛋白黏附宿主细胞、释放有毒产物、免疫逃避、掠取营养成分等,从而导致宿主细胞损伤或死亡。MS灭活苗安全性和保护率高,能阻止其在气囊和气管定植;活疫苗无法保护已感染鸡群,接种后会诱发鸡群发病或加重症状;基因工程疫苗安全性高、易量产,将是未来MS疫苗研发方向。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药物联合疫苗免疫防控效果最好,不同国家和地区MS耐药性存在差异。针对MS防治存在的问题,开发能突破母源抗体和抗生素干扰的新型高效疫苗、抗生素替代品,将是今后的重点工作。作者介绍了MS的病原学特性、流行特点、国内外流行现状、实验室诊断方法及致病机制,重点阐述了MS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最后对该病防治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5种消毒剂TTV DNA灭活效果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种消毒剂TTV DNA灭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消毒剂抗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消毒剂种类
2 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抗性机制
    2.1 形成生物膜
    2.2 降低细胞膜通透性
    2.3 外排泵系统
    2.4 抗性相关特异性酶
    2.5 改变消毒剂作用靶点
3 消毒剂抗性相关基因的获得与传播风险
    3.1 染色体介导的消毒剂抗性
    3.2 质粒介导的消毒剂抗性
    3.3 获得抗性和抗性基因的水平传播
4 消毒剂抗性与抗生素抗性的关联
5 结论与展望

(2)黄鳝出血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鳝出血病的病原及其特性
    1.1 嗜水气单胞菌菌体形态
    1.2 嗜水气单胞菌菌落的形态特征
    1.3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
    1.4 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理
2 黄鳝出血病的病征及病理特征
3 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的诊断与检测
    3.1 生化方法
    3.2 免疫学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4 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4.1 黄鳝免疫系统对嗜水气单胞菌侵染的应答机制
    4.2 抗菌肽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5 黄鳝出血病的防治
    5.1 抗生素
    5.2 中药
    5.3 全菌灭活苗
    5.4 养殖管理
6 结论

(3)抗菌剂结合热处理在食源性致病菌灭活中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剂和热处理的联合应用
    1.1 抗菌剂和热处理结合在缓冲溶液中的应用
    1.2 抗菌剂和热处理结合在脑心浸液肉汤和胰蛋白胨大豆肉汤中的应用
    1.3 抗菌剂和热处理结合在果蔬汁的应用
    1.4 抗菌剂和热处理结合在新鲜及鲜切果蔬的应用
    1.5 抗菌剂和热处理结合在萨尔萨辣酱和蛋液的应用
2 展望
    2.1 研发纳米抗菌剂的抗菌作用
    2.2 致病菌应激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
    2.3 抗菌剂和热处理结合在鲜切果蔬产业的开发应用
3 结语

(4)次氯酸消毒液对猪源病原体的消杀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次氯酸消毒液
    1.2 菌株、毒株及细胞
    1.3 主要试剂
    1.4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1.4.1 菌种复苏
        1.4.2 试验组
        1.4.3 对照组
    1.5 病毒灭活试验
        1.5.1 病毒培养
        1.5.2 试验组
        1.5.3 对照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2.2 病毒灭活试验
3 讨论

(5)微电流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微电流消毒装置
        1.1.2 鸡新城疫病毒
        1.1.3 其他材料
    1.2 方法
        1.2.1 新城疫病毒悬液的制备及其EID50测定
        1.2.2微电流对鸡胚的最大无毒剂量测定
        1.2.3 中和剂鉴定试验
        1.2.4 微电流对水中新城疫病毒的杀灭试验
        1.2.5 微电流对鸡粪中新城疫病毒的杀灭试验
2 结果
    2.1 新城疫病毒EID50的测定结果
    2.2 微电流对鸡胚的最大无毒剂量测定结果
    2.3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
    2.4 微电流对水中新城疫病毒的杀灭试验结果
    2.5 微电流对鸡粪中新城疫病毒的杀灭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3.2
4 结论
    4.1
    4.2
    4.3

(6)物理化学协同处理对蛋源表面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不同处理方法对蛋壳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
        1.3.1次氯酸钠消毒法对蛋壳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
        1.3.2二氧化氯消毒法对蛋壳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
        1.3.3 过氧乙酸消毒法对蛋壳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
        1.3.4 紫外线辐射消毒法对蛋壳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
        1.3.5 巴氏杀菌消毒法对蛋壳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
        1.3.6 物理化学协同消毒法
    1.4 微生物传统培养
    1.5 蛋源表面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1.5.1 样品的采集
        1.5.2 多样性分析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源消毒前处理方法比较与优化
        2.1.1 化学前处理方法
        2.1.2 物理前处理方法
        2.1.3 二氧化氯协同加热前处理对蛋壳表面菌落总数的影响
    2.2 二氧化氯结合加热前处理对蛋源表面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2.2.1 前处理后蛋源表面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2.2.2 前处理后菌群分类学组成变化
    2.3 二氧化氯协同加热前处理对蛋源表面常见致病菌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7)抗菌肽联合用药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行病学
        1.1.2 抗菌药物种类及抗菌机制
    1.2 AMPs活性研究及介绍
        1.2.1 AMPs定义与分类
        1.2.2 AMPs的构效关系
        1.2.3 AMPs的作用机制
        1.2.4 AMPs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1.3 五种AMPs概述
        1.3.1 AP16 与AP16-K
        1.3.2 KK-20
        1.3.3 Hst-5
        1.3.4 Mt6-21DLeu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AMPs单独抗菌活性筛选
    2.1 实验器材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菌种
    2.2 实验方法
        2.2.1 五种AMPs的合成
        2.2.2 真菌的培养
        2.2.3 五种AMPs的 MIC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联合用药的抗菌效果研究
    3.1 实验器材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菌种
    3.2 实验方法
        3.2.1 真菌的培养
        3.2.2 微量棋盘稀释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六种抗真菌药抗菌效果
        3.3.2 Hst-5 联合用药抗菌效果
        3.3.3 Mt6-21DLeu联合用药抗菌效果
        3.3.4 KK-20 联合用药抗菌效果
        3.3.5 AP16-K联合用药抗菌效果
        3.3.6 AP16 联合用药抗菌效果
    3.4 讨论
第4章 Hst-5与AmB体外协同抗真菌的作用研究
    4.1 实验器材和仪器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菌种
    4.2 实验方法
        4.2.1 真菌的培养
        4.2.2 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4.2.3 Hst-5与AmB协同作用对真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2.4 芽管及菌丝抑制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Hst-5与AmB对40 株临床分离菌种的作用
        4.3.2 Hst-5与AmB联合用药对真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3.3 Hst-5与AmB联合作用对芽管及菌丝抑制研究
    4.4 讨论
第5章 Hst-5协同AmB抗菌机制研究
    5.1 受试菌株
    5.2 真菌培养基
    5.3 主要化学实验试剂
    5.4 仪器设备
    5.5 实验方法
        5.5.1 细胞膜磷通透性检测
        5.5.2 细胞内ROS水平检测
        5.5.3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检测
    5.6 实验结果
        5.6.1 Hst-5&AmB协同作用对细胞膜磷通透性的影响
        5.6.2 Hst-5&AmB协同作用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5.6.3 Hst-5&AmB协同作用对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5.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醛化猪红细胞的制备及其在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说明
文献综述
    1 非洲猪瘟研究进展
        1.1 非洲猪瘟简介
        1.2 临床症状
        1.3 传播途径
        1.3.1 家猪与家猪接触传播
        1.3.2 野猪与家猪接触传播
        1.3.3 间接接触传播
        1.3.4 传播媒介
        1.4 ASFV的环境稳定性
        1.4.1 分泌物中的稳定性
        1.4.2 饲料与饮水中的稳定性
        1.4.3 空气中的稳定性
        1.4.4 土壤与垫料中的稳定性
        1.4.5 野猪尸体中的稳定性
        1.4.6 肉制品中的稳定性
        1.5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1.5.1 封闭养殖
        1.5.2 饲料管理
        1.5.3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1.5.4 病毒检测
        1.5.5 运输管理
        1.5.6 消毒管理
    2 非洲猪瘟检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1 病毒核酸检测
        2.1.1 普通PCR检测
        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2.1.4 交叉引物扩增法
        2.2 病毒分离(血吸附试验)
        2.3 血清学检测
        2.3.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3.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2.3.3 免疫印迹试验
        2.3.4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3 醛化红细胞及其应用
        3.1 红细胞醛化方法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实验研究一、醛化猪红细胞的制备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检测材料
        1.1.4 溶液配制
        1.2 方法
        1.2.1 病毒核酸提取
        1.2.2 荧光定量PCR检测
        1.2.3 猪红细胞分离
        1.2.6 醛化猪红细胞的制备与保存
        1.2.7 醛化猪红细胞的ASFV吸附条件优化
        1.2.8 醛化猪红细胞吸附ASFV的特异性性检测
        1.2.9 醛化红细胞吸附ASFV的重复性检测
        1.2.10 醛化猪红细胞的保存期试验
    2 结果
        2.1 醛化剂选择
        2.2 猪红细胞戊二醛化条件的优化
        2.2.1 戊二醛浓度优化
        2.2.3 醛化时间优化
        2.3 醛化猪红细胞的ASFV吸附条件优化
        2.3.1 孵育pH
        2.3.2 孵育温度
        2.3.3 孵育时间
        2.3.4 醛化红细胞浓度
        2.4 醛化猪红细胞吸附ASFV的特异性检测
        2.5 醛化猪红细胞吸附ASFV的重复性检测
        2.6 醛化猪红细胞的保存期检测
    3. 讨论
实验研究二、醛化猪红细胞在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检测材料
        1.2 方法
        1.2.1 病毒核酸抽提
        1.2.2 荧光定量PCR检测
        1.2.3 模拟合并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1.2.4 模拟粪便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1.2.5 模拟唾液与鼻液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1.2.6 模拟猪舍污水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1.2.7 模拟消毒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2 结果
        2.1 模拟合并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2.2 模拟粪便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2.3 模拟猪唾/鼻液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2.4 模拟猪舍污水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2.5 模拟消毒样品的ASFV富集与检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9)污水处理厂不同紫外/氯化组合工艺的消毒效能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1.2 实验水样及水质参数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不同消毒方式对粪大肠菌群的灭活效能
    2.2 不同消毒方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3 不同消毒方式下DBPs的生成特性
    2.4 不同消毒方式下有机物组分的变化规律
    2.5 出水余氯形态分析
3 结论

(10)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特点
    2.2 世界范围流行现状
    2.3 中国流行现状
3 诊 断
4 致病机制
    4.1 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侵入其内部
    4.2 逃避免疫应答
    4.3 掠取宿主细胞营养成分,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4.4 影响机体钙的代谢
5 防控技术
    5.1 疫苗预防
    5.2 药物防治
    5.3 综合措施
6 展 望

四、5种消毒剂TTV DNA灭活效果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消毒剂抗性机理[J]. 张可玟,胡泓,陈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2(01)
  • [2]黄鳝出血病研究进展[J]. 文峥嵘,罗鸣钟,柴毅,杨代勤,李锐,魏巍.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 [3]抗菌剂结合热处理在食源性致病菌灭活中的应用及展望[J]. 王晓芳,张若鸿,王纯,李晓然,杨洋,崔生辉,郭云昌.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22)
  • [4]次氯酸消毒液对猪源病原体的消杀效果[J]. 肖琦,赵霞玲,钱雯娴,朱家平,张冯禧,尹力鸿,温立斌,何孔旺.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5]微电流对鸡新城疫病毒的杀灭效果研究[J]. 向双云,周珍辉.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1(05)
  • [6]物理化学协同处理对蛋源表面微生物的影响[J]. 李侠,温佳琪,王秀娟,宋雨齐,代伟长,王玉华. 中国食品学报, 2021(09)
  • [7]抗菌肽联合用药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葛子煦. 吉林大学, 2021(01)
  • [8]醛化猪红细胞的制备及其在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D]. 徐颖. 扬州大学, 2021
  • [9]污水处理厂不同紫外/氯化组合工艺的消毒效能对比[J]. 张天阳,魏海娟,姚杰,陈广,徐斌. 中国给水排水, 2021(17)
  • [10]鸡滑液囊支原体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王艳丰,张丁华,朱金凤. 中国畜牧兽医, 2021(08)

标签:;  ;  ;  ;  ;  

五种消毒剂对TTV DNA的灭活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