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伪稗草考证

清末民初伪稗草考证

一、清末民初伪稗丛考(论文文献综述)

缪丹兰[1](2018)在《半明半清:易代之变与雩都易学实及其家族研究》文中指出明清易代,有识之士对明清朝廷态度各异,易学实生活在明清各41年左右,故称其乃“半明半清”之人,其行为思想亦是如此,易学实对明朝的灭亡充满痛恨,面对明清之际的战乱有生活的艰难无奈。而对清王朝,在其征服明朝过程中有排斥,但随着清朝统治日益稳定,社会呈现出安定局面之时,易学实对清朝的态度有所缓和。本文以易学实《犀崖文集》、《易氏族谱》为基础资料,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明清之际赣南地区时代背景。明清之际,赣南地区各种寇乱不断,反明战争更是使得寇乱丛生,乘机劫掠地方,这些严重影响着赣南人民的生产生活,明王朝采取各种措施还是无法根治。清入关后,江西作为南明王朝主要阵地,赣州保卫战使赣南失去大量人口。甲寅之乱对残破赣南社会无疑是雪上加霜。对此,清初赣南地方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以保证赣南社会的恢复和发展。第二章考察易学实个人成长经历及其家庭,了解其生长环境,从而促进对其行为思想的深入感知。而师承关系的探讨,对易学实的学术渊源加以了解,对其文字的挖掘更能加以突破。而雩都易氏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其在雩都声名显赫。然易氏分支在发展过程中亦存在纷争。第三章介绍易学实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易学实交友广泛,结交遗民、地方官员等不同身份之人。其在地方上修渡建塔,以利百姓,乐善好施外,更是发挥自己文学优势,以振兴地方文化教育。通过易学实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能够了解其在明清之际的思想历程以及易学实更真实的生活,以及看到明清之际社会情况。第四章主要分析易学实所纂方志康熙《雩都县志》和康熙《续修赣州府志》,由此了解易学实修志理论,同时重点分析《赣州乙丙纪略》一文,凸显易学实遗民身份。易学实中举后,科举之路受阻,但亦有自己的坚守,他拒绝仕清,着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易学实研究对于学界而言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人物研究,而是希望透过易学实看到明清之际赣南甚至整个社会的状况,更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加深对易代之变遗民的思想行为的理解,从而为遗民研究增添一丝光彩。

张帆[2](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认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吴涛[3](2015)在《乾嘉学者对《后汉书》的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范晔《后汉书》体例不周,在修撰、传抄、刊刻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后世整理研究者代不乏人。清乾嘉年间,历史考据学进入黄金时期,以惠栋、杭世骏、牛运震、赵翼、王鸣盛、钱大昕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后汉书》进行了补作、注释、考订、评论等整理研究工作。补作方面,钱大昭所着《补续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补后汉艺文志着作,有开创之功。其他补作成果还有诸以敦《熊氏后汉书年表校补》、华湛恩《后汉三公年表》等。这些补作弥补了《后汉书》体例不周的缺陷,东汉历史的脉络也更加清晰。注释方面,惠栋所着《后汉书补注》成就最高,其注释的成果多为后人所借鉴和引用;沈铭彝《后汉书注又补》以读史随笔的形式对惠《注》进行了增补;卢文弨《续汉书志注补》对《后汉书》的“志”详加整理和疏证。考订方面,除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三大家外,杭世骏、牛运震等学者也在文字、史实、史法、地理、职官、名物等的考订上卓有成就。他们的考订使《后汉书》文字错讹、记载失实的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纠正,为后世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扫除了障碍。评论方面,乾嘉学者在文笔、史法,以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论方面发表见解,较之其他学者,赵翼的史评史论最具深度和水平,其观点已具有一定的历史主义思想。乾嘉学者的《后汉书》整理与研究工作与同时期其他史籍的研究相比,成果较多、质量较高,在乾嘉历史考据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成果对后世学者的《后汉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与影响。

黄胜江[4](2010)在《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乾隆时期是封建时代极盛而衰的转折期,受统治者的提倡和社会风习的影响,乾隆时期戏曲文化活动十分兴盛,同样处于生存模式的转折期:折子戏取代全本戏、花部开始取代雅部、以舞台演出取代剧本创作成为新的范式。乾隆时期成为最后一个古典戏曲文化的高潮,乾隆时期文人剧作成为古典戏曲史最后一批经典意义的文人剧作。已知143位文人曲家创作了382种剧作,至今形成超过七成的较高存留率。唐英、蒋士铨、张坚、杨潮观、徐爔、沈起凤等一批优秀剧作家继承前代艺术经验,在花雅争胜、古代传统与近代思潮交织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努力营造经典性的文本形式,剧作呈现主观化、征实化、道德化、诗文化、风雅化、感伤化交织的整体特征。由于抒写动机的强烈主体性体现,通过文本传播和舞台呈现,文人剧作的传播体现出小众化、当行性、即时性的特点,说明文人剧作内倾自喻性与案头化加强。乾隆时期文人剧作体现了十八世纪中后期一代文人之心态,在盛世之下的分化和失落,呈现感伤色彩;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的历史意义在于折射了回光返照的盛世实质;乾隆时期文人剧作作为古典剧作之殿军,是古典戏曲继“南洪北孔”之后的终结次盛期,在晚近戏曲文化坐标上居于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位置。

韩伟表[5](2006)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从学科发展范式的角度,对自1840年至2005年学术界关于近代(1840-1911)小说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希冀为新世纪的近代小说研究提供借鉴,也为今后建立“近代小说研究史”这一小说研究史的分支学科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本文分四章予以阐述。 第一章“承绪与萌新”,评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近代小说研究。从学科建设考察,该阶段是近代小说研究学科发展的酝酿萌芽时期。该阶段的各种研究文章共800篇(部)左右。其中传统形态的序跋、评点是最主要的评论形式。从评论的内容而言,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序跋和评点在观念、旨趣、视角等方面基本上与此前一脉相承。但从19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世纪末开始,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新思潮的叠兴、文艺报刊的涌现、新小说的产生,评论的形态和内涵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与新小说、新思潮等互为表里,评论者在序跋、评点中大量表现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术语。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主要的评论形式的专题论文开始出现,虽然数量还很有限,篇幅也还不长。这一阶段,从总体特征考察,在近代小说研究史的发展历程中,还算不上真正自觉的近代小说研究。但其在学术和学术史上的价值与意义并不能因此而轻忽或低估。要言之,主要有:首先,这一阶段大部分的序跋、评点等评论文章与具体作品的创作时间相距不远,有些甚至基本上与创作同步,因此保留了许多有关创作经过、作者身世、作品意旨、版本演变、本事源流等方面的原始资料,有些本身就是极其宝贵的史料。而这些正是研究赖以进行与深入的根本基础。其次,这一阶段的序跋、评点中对新观念、新思想、新术语等的尝试与运用,孕育了学术研究新范式的萌芽,成为20世纪20年代小说研究现代转型的先导。还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近代小说研究奠基期的许多研究者,有不少是在这些序跋、评点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这对他们今后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就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等等。 第二章“初创与杰构”,评述20世纪20至40年代末的近代小说研究。该阶段是近代小说研究学科建设的奠基时期。该阶段的各种研究文章共700篇(部)左右。其总的特点是,在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背景中,鲁迅、胡适、阿英等,在

占骁勇[6](2002)在《清末民初伪稗丛考》文中提出 清末民初伪书风行,表现在文言小说领域尤烈。民国以来,一度将所有的笔记、小说统而称之为"笔记小说"——最典型的是影响颇大的《笔记小说大观》,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名称,因为笔记不一定是小说,而小说不一定是笔记。其中固然有一些混杂的现象,但究竟还是可以区别开来。实际上,笼统地称作笔记小说,在书目着录上是一个倒退,一个严肃的学者不可能忍受将不同体

二、清末民初伪稗丛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末民初伪稗丛考(论文提纲范文)

(1)半明半清:易代之变与雩都易学实及其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材料及方法
    三、研究现状及发展
        1、明清绅士研究
        2、明遗民研究
        3、明清之际江西战争、动乱研究
        4、发展
第一章 明末清初的赣南战事与社会变乱
    第一节 明末赣南地方乱象
        一、盗寇现象
        二、盗寇之因
        三、治理盗寇之策
    第二节 “甲申之变”与“三藩之乱”中的赣南社会
        一、赣州保卫战概况
        二、“三藩之乱”概况
        三、残破赣南
    第三节 清初赣南地方官府的安抚政策
        一、改善政区,加强治安
        二、舒缓民困,恢复生产
        三、开科取士,编撰方志
第二章 易学实与雩都易氏家族
    第一节 雩都易氏的由来及发展
        一、雩都易氏的由来
        二、雩都易氏家族建设
        三、雩都易氏的发展
    第二节 易学实及其家庭与受业师从
        一、易学实的基本概况
        二、易学实的家庭
        三、易学实的受业师从
    第三节 雩都易氏的地位及内部纷争
        一、雩都易氏的地位
        二、雩都易氏的内部纷争
第三章 易学实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呼朋交友,以慰其心
        一、易学实与遗民的交往
        二、易学实与地方官员的交往
        三、易学实与诸生的交往
        四、易学实与易氏同族的交往
    第二节 铺桥建津,乐善好施
        一、易学实的生计问题
        二、修渡建塔,救人之急
    第三节 迁学培龙,振兴文教
        一、易学实的文学态度
        二、易学实的文教活动
        三、易学实的文学影响
第四章 易学实的修志实践与理论整理
    第一节 易学实的修志实践
        一、康熙《雩都县志》
        二、康熙《续修赣州府志》
    第二节 易学实的修志理论
        一、易学实观念的体现
        二、易学实衡物、理财理论
    第三节 易学实与文德翼的比较
        一、经历比较
        二、遗民心态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史料
    二、专着
    三、论文
附录
    附录1 :易学实年谱
    附录2 :《犀崖文集》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乾嘉学者对《后汉书》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清代乾嘉时期历史考据学概况
    第二节 《后汉书》整理与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立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乾嘉学者的《后汉书》补作
    第一节 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后汉书补表》
    第二节 诸以敦《熊氏后汉书年表校补》
    第三节 华湛恩《后汉三公年表》
第二章 乾嘉学者的《后汉书》注释
    第一节 惠栋《后汉书补注》
    第二节 沈铭彝《后汉书注又补》
    第三节 卢文弨《续汉书志注补》
第三章 乾嘉学者的《后汉书》考订
    第一节 杭世骏《诸史然疑》
    第二节 张熷《读史举正》
    第三节 牛运震《读史纠谬》
    第四节 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的《后汉书》考订成绩
    第五节 钱大昭《后汉书辨疑》
    第六节 其他学者的《后汉书》考订
第四章 乾嘉学者的《后汉书》评论
    第一节 对《后汉书》“文笔”与“史法”的评论
    第二节 对《后汉书》所载历史人物的评论
    第三节 对《后汉书》所载历史事件的评论
第五章 乾嘉学者的《后汉书》整理研究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节 乾嘉学者《后汉书》整理与研究在乾嘉历史考据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乾嘉学者《后汉书》整理与研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一、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概况
    二、研究缘起与构想
第一章 范畴论
    第一节 文人与中国古典戏曲之因缘
    第二节 文人剧作需理清的几个概念
    第三节 文人剧作的文人品格
    第四节 乾隆时期文人剧作外延
第二章 生态论
    第一节 政治环境——乾纲独断、乱伏其中
    第二节 经济状况——本末兼长、瓶颈制约
    第三节 文化氛围——稽古右文、寻求突围
    第四节 剧运隆衰——花雅争胜、风习转移
第三章 曲家论
    第一节 曲家概览与年代
    第二节 曲家身份与素养
    第三节 曲家里籍与地域文化
    附论:满洲文化与文人剧作
第四章 剧作论
    第一节 存佚概览与分期
    第二节 剧作体制
    第三节 合论
第五章 传播论
    第一节 预拟受众
    第二节 文本传播
    第三节 舞台呈现
    第四节 传播特征
    附论:文人与优人之间的对立——案头剧与舞台剧述略
第六章 地位论
    第一节 盛世之折光倒影
    第二节 一代文人心态之呈现
    第三节 清中叶文学之重要一翼
    第四节 古典剧作之殿军
余论
附录一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第一节 本文的论述对象和范围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已有成果评述
    第三节 本论文思路、构架和方法
第一章 承绪与萌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近代小说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丰阜丛杂的原生史料
    第三节 观念的艰难演进
    第四节 对奠基期之影响举隅
第二章 初创与杰构:20世纪20至40年代末的近代小说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鲁迅与近代小说研究格局的奠立
    第三节 胡适的近代小说考证
    第四节 阿英的近代小说研究贡献
第三章 异变与沉潜:20世纪50至70年代末的近代小说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代小说研究
    第三节 政治思想批判背景中的谴责小说研究
    第四节 阿英、魏绍昌的近代小说史料建树
第四章 回归与新创:20世纪80年代至2005年的近代小说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视野的大规模拓殖
    第三节 近代小说本位观的渐显
主要参考和引用书目
后记
附录
    一 樽本照雄《中国近代小说发表数量一览表》(1840-1911年)
    二 鲁迅述、论近代小说系年要录
    三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论着索引(1840-2005)

(6)清末民初伪稗丛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挖改序跋落款时间者
二、改换书名作者名氏者
三、拼合杂凑成书者
    (一)《闲谈消夏录》
    (二)《古今志异》六卷
    (三)《续闲谈消夏》
    (四)《怪异录》四卷
四、无意作伪者

四、清末民初伪稗丛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半明半清:易代之变与雩都易学实及其家族研究[D]. 缪丹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0)
  • [2]《<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3]乾嘉学者对《后汉书》的整理与研究[D]. 吴涛.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4]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 黄胜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5]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D]. 韩伟表.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6]清末民初伪稗丛考[J]. 占骁勇. 文献, 2002(01)

标签:;  ;  ;  

清末民初伪稗草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