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与非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疗效比较

显微镜下与非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疗效比较

一、显微镜与非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疗效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张禹乔[1](2021)在《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访12月前瞻性随机队列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眼科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70人(70眼),随机分为两组。35人(35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手术(Phaco-Ex PRESS组),35人(35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Phaco-Trab组)。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视野检查(Visual Field Test)、视盘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Average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Average p RNFL)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随访时间术后2周、1月、3月、6月及12月。靶眼压定义为:轻度视野缺损,眼内压下降不少于20%且眼内压不超过21mm Hg;中度视野缺损,眼内压下降不少于30%且眼内压不超过18mm Hg;重度视野缺损,眼内压下降不少于40%且眼内压不超过15mm Hg。完全成功是指无需降眼压药物控制下可达到靶眼压,术后视力下降不超过2行(Snellen表)。若在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下可达到靶眼压,视力下降不超过2行(Snellen表),则视为部分成功。结果:随访12月,入组患者术前眼压范围为10-31mm Hg,其中Phaco-Ex PRESS组2人失访(5.71%),Phaco-Trab组1人失访(2.86%)。两组患者的BCVA均较术前提高2行或以上。Phaco-Ex PRESS组及Phaco-Trab组患者术前眼压由21.61±5.72mm Hg和21.60±3.49mm Hg分别下降至12.57±2.81mm Hg和13.29±3.67mm Hg,下降幅度分别为8.70±5.42mm Hg和8.41±4.53mm Hg(P=0.82),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眼压均低于术前(P<0.01)。除术后2周及1月PhacoEx PRESS组眼压显着低于Phaco-Trab组(P<0.05),其他随访时间两组间眼压无差异。术后12月,两组术后抗青光眼药物较术前减少(2.42±1.20 VS 0.24±0.56,P<0.01),但Phaco-Trab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47±0.86 VS 1.02±1.08,P=0.60),Phaco-Ex PRESS组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显着低于Phaco-Trab组(0.24±0.56 VS 1.02±1.08,P<0.01)。术后12月完全成功率在Phaco-Ex PRESS组和Phaco-Trab组分别为69.70%(23眼)和35.29%(12眼)(P<0.01);部分成功率分别为75.76%(25眼)和64.7%(22眼)(P=0.43)没有差异。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为滤过泡结膜切口渗漏,浅前房,滤过泡包裹,没有脉络膜脱离,脉络膜出血,角膜内皮失代偿,持续性低眼压等严重并发症,两组间并发症没有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或联合小梁切除术都可以安全有效的降低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能够更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第二部分目的:利用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手术后的滤过泡形态与功能。方法:观察对象同第一部分。Phaco-Ex PRESS组33人(33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手术,Phaco-Trab组34人(34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接受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和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根据IBAGS(Indian Bleb appearance Grading Scale)评分对裂隙灯检查结果进行分级,AS-OCT扫描滤过泡有无条纹征(由于筋膜囊层间存在引流通道,组织间出现的筋膜囊层间腔隙现象,是功能型滤过泡的特征之一)。IVCM分别扫描滤过泡最上方、最右方、最下方、最左方及最高点共5个扫描点,每个扫描位置获取不重叠的5张结膜上皮组织图像及1张纤维组织图像,计算结膜上皮组织平均微囊面积,平均高反射点密度和纤维组织分级。取患者的滤过泡上方最高点结膜刮取结膜组织,利用姬姆萨染色确定IVCM中结膜上皮高反射点性质。随访时间术后2周、1月、3月、6月及12月。结果:术后12月根据IBAGS分级,Phaco-Ex PRESS组滤过泡高度>2和范围>2的患者显着高于Phaco-Trab组(84.8%VS 47.1%,P<0.01;93.9%VS 50.0%,P<0.01);苍白无血管滤过泡在Phaco-Ex PRESS组更高(36.4%VS 11.8%,P=0.02)。术后12月,Phaco-Ex PRESS组滤过泡微囊面积大于Phaco-Trab组(P<0.001)、高反射点密度及纤维组织分级低于Phaco-Trab组(P<0.01)。与基线指标相比,各随访时间点,Phaco-Ex PRESS组微囊面积增加(P<0.01),高反射点密度减少(P<0.05),纤维组织分级变化不明显(P>0.05);而Phaco-Trab组微囊面积减少(P<0.05),高反射点密度增加(P<0.05),纤维组织分级升高(P<0.05)。术后12月,AS-OCT结果显示Phaco-Ex PRESS组和Phaco-Trab组分别有69.7%(23眼)和38.2%(13眼)出现了条纹征(P=0.01)。在共聚焦显微镜下滤过泡结膜组织内高反射点,经过姬姆萨染色表现为单核及多核的炎症细胞。共聚焦显微镜量化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炎症细胞密度与微囊面积呈负相关(r=-0.664,P<0.001),与纤维组织分级呈正相关(r=0.531,P<0.001),微囊面积与纤维组织分级呈负相关(r=-0.660,P<0.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术比联合小梁切除术形成滤过泡功能更好。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Ex-PRESS青光眼微型引流钉植入术后滤过泡有更大的微囊面积,更少高反射点和炎症细胞浸润及更疏松纤维组织结构。第三部分目的:分析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AS-OCT)及共聚焦显微镜(IVCM)检查青光眼滤过泡成像特点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同第一部分,共67人(67眼)。裂隙灯检查滤过泡采用IBAGS评分方法评估滤过泡的范围、高度及血管化程度;AS-OCT检测滤过泡的总高度、囊腔高度、囊壁厚度及囊壁条纹征(由于筋膜囊层间存在引流通道,组织间出现的筋膜囊层间腔隙现象,是功能型滤过泡的特征之一);IVCM检测上皮层微囊面积、炎症细胞密度(在第二部分中已证实,滤过泡上皮层在IVCM中的高反射点为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及纤维组织分级。分析三种不同检查间各种滤过泡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2个月,分析发现:1)裂隙灯IBAGS分级中,滤过泡的范围越大、高度越高,IVCM中滤过泡的微囊面积越大、炎症细胞密度越低(P<0.01);而滤过泡血管化程度越高,则IVCM中滤过泡微囊的面积就越小,炎症细胞密度越高(P<0.01)。2)在AS-OCT中,滤过泡囊腔高度与IVCM中滤过泡的纤维组织等级呈负相关(r=-0.512,P=0.01),而滤过泡总高度、囊腔高度及囊壁平均厚度与滤过泡炎症细胞的密度无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有条纹征组(35眼,52.25%)比无条纹征组(32眼,47.76%)滤过泡微囊面积更大、炎症细胞密度更低(P<0.01)纤维组织分级无显着差异(P=0.14)。而在术后12月出现条纹征的滤过泡从术后3月开始微囊面积逐渐增加(术后2周0.10±0.05 VS术后3月0.16±0.08 VS术后6月0.18±0.09 VS术后12月0.20±0.09,P<0.01),术后6月开始炎症细胞密度逐渐降低(术后2周124.08±94.01 VS术后6月24.82±44.87 VS术后12月18.75±53.19,P<0.05),及纤维组织分级术后3月开始逐渐降低(术后2周1.50±0.70 VS术后3月2.00±0.74 VS术后6月2.00±0.60 VS术后12月2.15±0.70,P<0.01)。结论:裂隙灯IBAGS分级滤过泡的范围、高度及血管化程度及AS-OCT条纹征与IVCM滤过泡的微囊面积、炎症细胞的密度及纤维组织分级相关。IVCM从细胞层面评估滤过泡,能更好预测滤过泡的功能。

陈爱华,王成金,周艳梅,杨忠盛,李妍[2](2021)在《不同方式的白内障手术对老年患者术后眼内炎以及预后的不良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白内障手术对老年患者术后眼内炎以及预后的不良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眼科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636例(1645眼)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进行分为超声乳化组828例(843眼)和囊外摘除组808例(802眼)。采用回顾性分析对白内障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多因素的影响。结果:超声乳化组与囊外摘除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视力、眼压的临床指标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眼内感染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手术方式、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白内障患者的年龄(≥65岁)、糖尿病、囊外摘除术、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15min)、切口长度(≥5mm)均是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改善白内障患者的眼压及视力,但超声乳化术整体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极大的改善了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率。

李玥[3](2020)在《CNPase在后发性白内障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造成器官纤维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大多数白内障的常见发病机制。白内障是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但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等术后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再次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2’,3’-环核苷酸3’-磷酸二酯酶(2’,3’-cyclic-nucleotide3’-phosphodiesterase,CNPase或CNP)能催化2’,3’-环核苷酸水解为相应的2’-单磷酸腺苷(AMP),随后这些AMP被转化成腺苷,参与嘌呤能信号的转导。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嘌呤能信号转导系统能够显着地促进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CNPase作为腺苷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可能在PCO的EMT进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CNPase在后发性白内障EM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为PCO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第一部分:体外实验:采用重组人TGF-β2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SRA 01/04)建立体外EMT模型,运用全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来验证体外EMT过程中CNPase的动态变化。体内实验:用内径0.26mm的注射针头针刺划伤C57BL/6J小鼠晶状体前囊膜建立前囊膜损伤模型,裂隙灯下观察白内障形成情况,造模第7天取眼球切片,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模型效果,并于造模后第5、7、14天取眼球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晶状体EMT过程中CNPase的动态变化。第二部分:采用si RNA转染敲低CNPase,采用慢病毒转染过表达CNPase。分别观察干扰CNPase和过表达CNPase后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实验分组分别为:A1:正常细胞对照组;B1:si RNA转染组;C1:正常细胞+TGF-β2组;D1:si RNA转染+TGF-β2组;A2:正常细胞对照组;B2:慢病毒转染组。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划痕实验、Ed U掺入实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NPase表达差异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能力、增殖能力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记物表达水平的影响。第三部分:运用免疫共沉淀、蛋白质谱全谱分析和Western blot,探索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NPase与转胶蛋白2(transgelin 2,TAGLN2)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si RNA干扰CNPase,慢病毒过表达CNPase后,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NPase表达差异对TAGLN2的影响。进一步在过表达CNPase的细胞中转染TAGLN2 si RNA以敲低TAGLN2,采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划痕实验、Ed U掺入实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AGLN2在CNPase过表达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进程中的作用。第四部分:慢病毒过表达TAGLN2,运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Transwell迁移实验、划痕实验和Ed U掺入法观察TAGLN2表达差异对TGF-β/Smad信号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进一步在过表达TAGLN2的细胞中用Smad3抑制剂SIS3处理,运用W estern b lo t,免疫荧光染色、Transwell迁移实验、划痕实验和Ed U掺入法观察Smad3在TAGLN2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进程中的作用。结果1、小鼠晶状体前囊膜针刺划伤实验结果显示PCO过程中CNPase表达显着升高,其变化趋势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记物波形蛋白变化趋势相似。2、过表达CNPase显着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相反,干扰CNPase能有效地逆转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3、CNPase与TAGLN2具有相互作用,且干扰TAGLN2能显着抑制CNPase介导的晶状体上皮-间质转化。4、过表达TAGLN2能显着上调TGF-β/Smad信号通路并促进上皮-间质转化的进展,S mad3特异性抑制剂SIS3能显着抑制TAGLN2对上皮-间质转化的促进作用。结论本研究证实CNPase显着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且这一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与TAGLN2的交互作用靶向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而实现的。综上,CNPase可能成为后发性白内障等纤维化疾病新的防治靶点。

李何欢[4](2019)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发展,探究影响糖尿病患者PCO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了解糖尿病与PCO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和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4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82例(20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纳入糖尿病组(DM组)90例(98眼)及非糖尿病组(非DM组)92例(105眼)。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2月、18月、24月及30月PCO的发生率,并进行PCO程度分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PCO的发生率,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不同随访时间PCO的分级情况。DM组患者90例(98眼)按照白内障术后30月是否发生PCO进行分组,PCO组24例(26眼),非PCO组66例(72眼),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DM组患者PCO发生的相关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M组患者PC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术前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术前是否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与PCO发生的相关性。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M组与非DM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眼别、眼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2月、18月、24月、30月PCO的发生率分别为10.2%、14.3%、22.4%、26.5%,非DM组患者白内障术后12月、18月、24月、30月PCO的发生率分别为3.9%、4.8%、10.5%、14.3%。随着白内障术后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PCO发生率均逐渐升高,并且DM组PCO各时间点的发生率均高于非DM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M=4.565,P12M=0.033;?218M=5.420,P18M=0.020;?224M=5.338,P24M=0.021;?230M=4.715,P30M=0.030)。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PCO程度均逐渐加重,且DM组患者各时间点PCO程度均重于非DM组患者,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2M=-2.148,P12M=0.032;Z18M=-2.323,P18M=0.020;Z24M=-2.386,P24M=0.017;Z30M=-2.278,P30M=0.023)。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DM组患者PCO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术前糖尿病病程、存在DR与PCO的发生相关(糖尿病病程:?2=9.237,P=0.002;DR:?2=7.724,P=0.005),术前HbA1c水平与PCO的发生无关(?2=0.678,P=0.409)。以发生PCO为因变量,术前糖尿病病程、HbA1c水平、D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术前糖尿病病程>10年(OR=3.216,P=0.023)、术前存在DR(OR=2.972,P=0.032)是影响PC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能够促进PCO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并且混浊程度较重。糖尿病患者术前糖尿病病程、术前存在DR与PCO的发生相关,术前HbA1c水平与PCO的发生无关。术前糖尿病病程>10年、术前存在DR是糖尿病患者PCO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韩子豪[5](2019)在《急性氧化应激状态下SMP30的变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及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RA01/04处于急性氧化应激初期时,细胞内衰老标记蛋白30(Senescence Marker Protein 30,SMP30)含量的变化对SRA01/04生理功能的影响,对白内障病因和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研究。方法:①实验所需最佳H2O2浓度的选择: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RA01/04种入96孔板,使用含不同浓度(150μMOL·L-1、200μMOL·L-1、250μMOL·L-1、300μMOL·L-1、350μMOL·L-1、400μMOL·L-1、450μMOL·L-1)H202的培养基作用2 h,CCK8法选取最佳H2O2浓度建立处于急性氧化应激初期时的细胞模型。②实验所需细胞模型的构建: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使用慢病毒对SRA01/04进行转染建立细胞模型:SMP30过表达(Over Expression,OE)组、SMP30 过表达相应空载(Negative Control Over Expression,NCOE)组、SMP30 沉默(Knock Down,KD)组、SMP30 沉默相应空载(Negative Control Knock Down,NCKD)组。转染成功后运用 q-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确定模型是否成功建立,之后将模型置于含最佳浓度H2O2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③细胞功能的检测: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Kit-8(Cell Counting Kit-8,CCK-8)对细胞活力进行检测,5-溴脱氧尿苷(BrdU)对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进行检测;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评估凋亡;使用SOD测试盒检测细胞抗氧化能力。结果:①通过预实验,确定建立处于急性氧化应激状态细胞模型的最合适的H2O2浓度为300μMOL·L-1。②使用q-PCR技术来确定OE、NCOE、KD、NCKD组SRA01/04细胞系的转染效率,与NCOE组相比,OE组细胞的表达丰度为其的18.378倍,与NCKD组相比,KD组细胞的沉默效率约为94%。③通过CCK-8测定显示,与NCOE组及CON组相比,OE组的细胞活力升高(P<0.05),与NCKD组及CON组相比,KD组的细胞活力降低(p<0.05),Brdu增殖实验示,与CON组(5.618±0.295)及相比,OE组(7.681 ±0.490)增殖能力提高(p<0.01),与 NCOE 组(5.886±0.387)相比,OE 组(7.681 ±0.490)增殖能力提高(p<0.01),与 CON 组(5.618±0.295)相比,KD 组(4.777±0.353)增殖能力降低(p<0.05),与 NCKD 组(5.494±0.067)相比,KD组(4.777±0.353)增殖能力降低(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指出处于急性氧化应激下的OE组细胞处于DNA合成后期和细胞分裂期的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同时处于DNA合成前期的细胞减少,KD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期的细胞明显减少,同时处于DNA合成前期与DNA合成期的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通过细胞凋亡测定的结果显示与NCOE组(2.28±0.059)相比,OE组(1.94±0.066)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同时,与 NCKD 组(1.86±0.107)相比,KD组(6.28±0.176)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p<0.01)。通过SOD测定试剂盒(WST-1法)检测各组细胞SOD活力值,与NCOE组细胞(10.734±0.651)相比,OE 组细胞(17.523±0.975)SOD 活力值升高(p<0.01),与 CON 组细胞(11.985±0.364)相比,OE 组细胞(17.523±0.975)SOD 活力值升高(p<0.01);与NCKD组细胞(10.781 ±0.060)相比,KD组细胞(8.150±0.506)SOD 活力值下降(p<0.01),与 CON 组细胞(11.985±0.364)相比,KD组细胞(8.150±0.506)SOD活力值下降(p<0.01).结论:建立处于急性氧化应激初期的SRA01/04细胞模型的最佳H2O2浓度与时间为300μMOL·L-1 2h。当SRA01/04处于急性氧化应激初期时,SMP30含量的增加可有效促进细胞的生长活性、增殖能力、抗氧化能力,同时抑制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内SMP30的含量可以抑制或延缓HLEC SRA01/04受氧化应激影响而引起的白内障。

杨庆,陆为民[6](2018)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观察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在2014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20例,治疗组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照组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与散光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都能够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切口小,并发症发生率少一些,应加大程度应用,其次对患者实施手术时应该根据患者的本身不同的情况实施相应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

于菁菁[7](2018)在《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超声乳化晶状体后实施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快和效果良好等特点,成为医学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在人眼科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采用氧化损伤方案制作犬白内障模型,然后采用超声乳化的方法破碎晶状体,比较硬质J-袢人工晶体植入术与折叠平板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的指标包括犬房水Diff-Quik染色、眼内压、外周血血常规、术后角膜组织切片以及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等,具体试验情况报告如下:选取健康比格犬36只,年龄8月龄至1.5岁,体重4~8kg。12只犬用作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研究,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6只。B组犬,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自制造模液,于9~12点钟处沿角巩膜缘刺入前房,避开虹膜针头再刺入晶状体前囊进入晶状体皮质2~3mm,注入造模液,停留3min后拔出,无菌棉签按压进针点1min。造模后用双氯芬酸钠和诺氟沙星滴眼液交替点眼,每天3次。A组犬,用相同方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每隔2天注入一次,连续注入3次。造模后分别在第7、14、21、28天用眼裂隙灯观察,并对晶状体的透明度评分,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和眼压测量。在造模后第14和28天摘取眼球做眼房水Diff-Quik染色和晶状体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造模后A、B两组犬在第7天裂隙灯下可见前房深度变浅,晶状体无明显颜色异常,但B组晶状体中央出现小块团状白色斑块,个别犬前囊膜有黑色斑点,角膜透明度正常。第14、21、28天,A组晶状体较第7天无明显变化,B组可见晶状体中央有白色斑块,皮质区出现放射状楔形浑浊、逐渐融合。组织学观察,第14天,A、B两组囊膜损伤、皮质断裂;第28天,A组对皮质区仍有损伤。B组晶状体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细胞质淡染,排列疏松,有大量空泡。A、B两组外周血WBC均正常,房水中未见WBC;第7天两组犬眼内压均低于正常值,之后恢复至正常值。选取24只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犬,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C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然后植入硬质人工晶体,D组犬用超声乳化技术破碎晶状体,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分别在术后第7、14、21、28、35天用裂隙灯观察人工晶体的位置和眼表面情况,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眼压测量和视力评估,在术后第14、35天采集眼球进行房水Diff-Quik染色和角膜组织切片观察,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如下:(1)裂隙灯观察: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天,角膜切口处水肿混浊,其它部分均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内未见絮状物,IOL颜色透明;术后第21、28和35天,角膜切口水肿逐渐消失,整个角膜透明,瞳孔形状规则,前房未见絮状物;两组试验犬术后均有少数出现IOL移位、虹膜色素减少、切口处虹膜与IOL粘连。(2)眼内压、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房水:C、D两组犬在术后第7、14、21、28和35天,眼内压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P>0.05)。在术后第14、35天,C、D两组犬房水中未见WBC。(3)角膜组织切片:术后第14天,C、D两组犬角膜表面上皮细胞覆盖创口,角膜切口交界处纤维排列紊乱,切口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内出现毛细血管;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表面光滑,厚度与正常角膜相似,创缘处仍有少量炎性细胞,少量纤维排列不整。(4)虹膜和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的基因表达: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虹膜、睫状体组织中TNF-α、IL-6和TGF-β1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5)犬术后视觉评估:Y型迷宫试验显示,术后第35天,C、D两组犬均能快速通过Y型迷宫,视觉恢复。综上所述,用自制氧化液体可成功制作犬氧化损伤白内障模型。通过超声乳化破碎氧化损伤的晶状体后植入人工晶体,硬质J-袢IOL与折叠平板型IOL都可快速提高白内障犬的术后视觉。植入的两种IOL,在术后少数试验犬会出现IOL移位,但折叠型平板IOL可移位入前房,硬质型J-袢IOL只是在囊袋内移位,稳定性良好。

郑祥[8](2018)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观察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后疗效,分析总结较好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原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12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80眼)采取小切口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观察组64例(80眼)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月视力均有显着改善,但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月角膜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后疗效观察比较差异不大,两组术式都可以作为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术式的适应证,对相应的患者实施最恰当的治疗方法。

蔡自海[9](2017)在《白内障患者小切口囊外摘除术(SICS)后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讨分析白内障患者小切口囊外摘除术(SICS)后泪液分泌以及泪膜功能的变化。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90例进行研究,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囊外组与超声组,每组各45例,超声组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囊外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实验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泪液分泌状况以及泪膜功能的变化状况。通过对比发现,囊外组患者手术前的泪液分泌状况以及泪膜功能的变化状况与超声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的泪液分泌状况以及泪膜功能的变化状况与超声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小切口囊外摘除术(SICS)治疗白内障患者对泪液分泌以及泪膜功能的变化均有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可逐渐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钊,黎海平[10](2017)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的100例(10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裸眼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1和0.8±0.2。将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其中,有2例(2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例(1只眼)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有8例(8只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青光眼3例(3只眼)及玻璃体积血2例(2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较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二、显微镜与非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疗效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显微镜与非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汇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超声乳化联合引流钉植入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引流钉植入手术后滤过泡形态及功能评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与共聚焦显微镜在青光眼滤过泡成像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方式的白内障手术对老年患者术后眼内炎以及预后的不良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1.2.2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1.3 眼内炎诊断标准[6]: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2.2 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2.3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多因素分析:
    2.4 眼内炎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情况分析:
3 讨论

(3)CNPase在后发性白内障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晶状体上皮-间质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CNPase的动态表达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1.1.5 主要试剂以及溶液的配制
        1.1.6 其他实验耗材
        1.1.7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样品总RNA质检
        1.2.2 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
        1.2.3 定量分析
        1.2.4 TGF-β2 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EMT中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1.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6 TGF-β2 显着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 EMT标记物α-SMA、Vimentin和 Fibronectin的表达
        1.2.7 TGF-β2 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EMT过程中CNPase的动态变化
        1.2.8 小鼠晶状体前囊损伤动物模型效果观察
        1.2.9 小鼠晶状体前囊膜损伤模型中CNPase和 EMT标记物Vimentin被显着上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CNPase对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主要试剂以及溶液的配制
        2.1.5. 其他实验耗材
        2.1.6.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siRNA对 CNPase干扰效果观察
        2.2.2. 干扰CNPase能够抑制EMT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
        2.2.3. 干扰CNPase能够抑制EMT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
        2.2.4. Western blot观察干扰CNPase对晶状体上皮细胞EMT标记物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2.5. 细胞荧光免疫染色观察干扰CNPase对晶状体上皮细胞EMT标记物蛋白表达的影响
        2.2.6. 过表达CNPase慢病毒转染效率
        2.2.7. CNPase过表达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2.2.8. Western blot观察CNPase过表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EMT标记物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CNPase靶向转胶蛋白2(TAGLN2)对上皮-间质转化的调控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4. 主要试剂以及溶液的配制
        3.1.5. 其他实验耗材
        3.1.6.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免疫共沉淀-蛋白质谱全谱分析对CNPase相互作用蛋白鉴定结果
        3.2.2. 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NPase与 TAGLN2 之间的相互作用观察
        3.2.3. siTAGLN2对TAGLN2 干扰效果观察
        3.2.4. 干扰CNPase对晶状体上皮细胞TAGLN2 表达的影响
        3.2.5. 过表达CNPase对晶状体上皮细胞TAGLN2 表达的影响
        3.2.6. 干扰TAGLN2 能够抑制CNPase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3.2.7. 干扰TAGLN2 能够抑制CNPase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的促进作用
        3.2.8. 干扰TAGLN2 能够抑制CNPase介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EMT过程
    3.3. 讨论
    3.4. 小结
四、TGF-β/Smad信号通路在转胶蛋白2(TAGLN2)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4. 主要试剂以及溶液的配制
        4.1.5. 其他实验耗材
        4.1.6.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Smad3 特异性抑制剂SIS3对Smad3 磷酸化的抑制效果观察
        4.2.2. Western blot观察SIS3对TAGLN2 介导的EMT过程的影响
        4.2.3.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IS3对TAGLN2 介导的EMT过程的影响
        4.2.4. SIS3 能够抑制TAGLN2 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4.2.5. SIS3 能够抑制TAGLN2 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迁移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上皮-间质转化在后发性白内障进程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观察指标及收集方法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2 PCO的诊断及分级
        2.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分期
        2.4 其他眼科常规检查
        2.5 生化指标检测
    3 主要设备和材料
    4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PCO发生情况
    2 糖尿病患者PCO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5)急性氧化应激状态下SMP30的变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及氧化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RA01/04生长状况佳
    2.2 不同浓度下H_2O_2处理细胞后存活率比较
    2.3 慢病毒感染SRA01/04细胞
    2.4 成功构建SMP30过表达及沉默SRA01/04稳定株细胞
    2.5 急性氧化应激初期转染细胞模型的成功建立
    2.6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2.7 Brdu法检测SRA01/04细胞增殖能力
    2.8 流式细胞仪测定PI FACS细胞周期
    2.9 Annexin V APC信号单染法测定凋亡率
    2.10 使用SOD测定试剂盒(WST-1法)检测各组细胞抗氧化能力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观察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1.2.2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和散光程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7)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综述
    1 晶状体的解剖与组织学特征
        1.1 晶状体解剖
        1.2 晶状体的组织学特征
    2 白内障的类型及病因
        2.1 白内障的类型
        2.2 白内障的病因
        2.2.1 氧化损伤
        2.2.2 糖代谢异常
        2.2.3 辐射损伤
        2.2.4 中毒性损伤
        2.2.5 遗传性白内障
    3 白内障手术疗法的研究进展
        3.1 囊内白内障摘除术
        3.2 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3.3 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
        3.4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3.5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4 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4.1 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史
        4.2 人工晶状体的分类
    5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中并发症
        5.1 角膜内皮损伤
        5.2 晶状体核及碎片坠入玻璃体腔
        5.3 后囊膜破裂
    6 国内白内障手术在兽医临床上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试剂的配制
        1.4 眼科手术器械及相关耗材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及分组
        2.2 白内障模型的制作
        2.3 临床指标观察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犬眼裂隙灯下的观察结果
        3.2 晶状体混浊过程及分级
        3.3 犬眼内压变化
        3.4 犬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3.5 犬晶状体组织学变化
        3.6 犬眼房水Diff-Quik染色的变化
        4 讨论
        参考文献
    试验二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的效果观察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试剂配制
        1.4 眼科手术器械
        2 试验动物分组、用药方法及术前准备
        2.1 试验动物
        2.2 术后用药方法
        2.3 术前准备
        2.4 术前麻醉与保定
        2.5 术眼消毒
        3 手术方法
        3.1 透明角膜切口
        3.2 连续环形撕囊
        3.3 水分离和水分层
        3.4 晶状体超声乳化
        3.5 注吸皮质
        3.6 植入人工晶状体
        3.7 切口闭合
        4 临床指标的观察
        4.1 裂隙灯观察
        4.2 犬眼压测量
        4.3 犬外周静脉血的采集
        4.4 犬视觉测试
        4.5 术后角膜切口处的组织学观察
        4.6 术后眼房水Diff-Quik染色观察
        4.7 数据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超声乳化术后裂隙灯下观察结果
        5.2 术后并发症
        5.3 术后犬眼内压的变化
        5.4 术后犬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5.5 术后犬视觉测试结果
        5.6 术后第14和35天犬角膜组织结构的变化
        5.7 术后第14和35天眼房水Diff-Quick染色观察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试验三 超乳-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犬白内障对虹膜、睫状体中IL-6、TNF-α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影响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2.2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总RNA的提取
        2.3 反转录合成cDNA
        2.4 cDNA序列的PCR扩增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犬虹膜、睫状体组织TNF-α、IL-6和TGF-β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5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8)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观察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患眼视力改变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患眼治疗前后角膜散光程度改变情况比较
3 讨论

(9)白内障患者小切口囊外摘除术(SICS)后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超声组采用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
        1.2.2 囊外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
    1.3 护理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资料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泪液分泌状况
    2.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泪膜功能的变化状况
3 讨论

四、显微镜与非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疗效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D]. 张禹乔. 汕头大学, 2021(02)
  • [2]不同方式的白内障手术对老年患者术后眼内炎以及预后的不良影响[J]. 陈爱华,王成金,周艳梅,杨忠盛,李妍. 河北医学, 2021(01)
  • [3]CNPase在后发性白内障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玥.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临床研究[D]. 李何欢. 青岛大学, 2019(02)
  • [5]急性氧化应激状态下SMP30的变化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及氧化活性的影响[D]. 韩子豪.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观察比较[J]. 杨庆,陆为民. 中外医学研究, 2018(33)
  • [7]犬氧化损伤性白内障模型的建立及超乳—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D]. 于菁菁. 扬州大学, 2018(01)
  • [8]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疗效观察比较[J]. 郑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06)
  • [9]白内障患者小切口囊外摘除术(SICS)后泪液分泌及泪膜功能变化研究[J]. 蔡自海.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21)
  • [10]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J]. 杨钊,黎海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标签:;  ;  ;  ;  ;  

显微镜下与非显微镜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