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庭医疗室空气细菌含量调查及改善方法

城市家庭医疗室空气细菌含量调查及改善方法

一、城市家庭医疗居室空气细菌含量调查及改进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丁俊[1](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商淑菲[3](2020)在《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现状调查及其与家庭居住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病态建筑综合征(SBS)自发现以来报告率一直较高。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室内物品及通风设施的更新换代,室内环境与各种SBS的症状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往研究中对办公室、学校、医院、地下超市等公共场所进行了SBS相关的调查,但对于SBS发病的影响因素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且以往研究中对家庭居住这一室内环境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式调查辽宁省阜新市成人中病态建筑综合征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家庭居住环境因素与病态建筑综合征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SBS的发生以及改善家庭居住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SBS症状的发生和家庭居住环境因素。应用χ2检验对比不同性别、是否有过敏史、是否吸烟人群各种SBS症状报告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BS症状与各种家庭居住因素的关系并建立了两个模型来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并根据性别、是否有过敏史、进行分层分析。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描述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测试均采用SPSS21.0软件完成并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平取α=0.05。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260名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83人完成了SBS症状部分的问卷调查,整体问卷完成率为94.57%。2、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占26.1%,其中一般症状为71.3%,粘膜症状为53.9%,皮肤症状为32.1%。3、住宅周围环境因素中,住房类型为楼房会降低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OR=0.57,95%CI:0.38-0.84)、住宅区域属于工业区(OR=4.35,95%CI:2.07-9.14)、家周围100米内有臭水沟(OR=2.88,95%CI:1.60-5.17)、化工污染(OR=2.83,95%CI:1.32-6.06)和粉尘污染(OR=1.87,95%CI:1.15-3.05)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增加。距交通干线距离50-200米(OR=1.29,95%CI:1.03-1.63)、≤50米(OR=1.54,95%CI:1.18-2.01),住宅距工厂(OR=4.43,95%CI:3.21-6.11)、烟囱距离(OR=3.42,95%CI:2.53-4.62)小于等于500米,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增加。4、购买新家具家庭中的研究对象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是2.3倍(OR=2.30,95%CI:1.87-2.85)。装修的家庭中研究对象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是1.98倍(OR=1.98,95%CI:1.59-2.47)。与水泥地板相比,强化木地板的家庭中研究对象发生SBS症状的发生风险是1.72倍(OR=1.72,95%CI:1.06-2.78)。油漆墙面材料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中发生的风险是水泥墙面的8.74倍(OR=8.74,95%CI:4.73-16.15)。5、衣物被褥受潮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是参照组的2.68倍(OR=2.68,95%CI:2.16-3.32)。经常在阳光充足时晾晒被褥与参照组相比,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是参照组的0.38倍(OR=0.38,95%CI:0.25-0.56)。窗户内侧有水汽凝结(OR=2.23,95%CI:1.80-2.77)、和墙壁因受潮而发霉(OR=1.98,95%CI:1.40-2.82)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中有统计学意义。6、住所内发现蟑螂(OR=2.54,95%CI:2.04-3.16)、老鼠(OR=5.11,95%CI:3.78-6.89)和苍蝇蚊子(OR=3.83,95%CI:2.51-5.84)出现三种SBS症状的风险高于参照组。家中饲养小动物的研究对象三种SBS症状均出现风险增加47%(OR=1.47,95%CI:1.10-1.96)。使用蚊香驱蚊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增加46%(OR=1.46,95%CI:1.18-1.80);使用熏香三种SBS症状均出现的风险增加279%(OR=3.79,95%CI:2.84-5.06)。7、通风不良的不新鲜气味(OR=4.24,95%CI:3.40-5.28)、令人不愉快的气味(OR=4.34,95%CI:3.34-5.48)、刺激性气味(OR=7.00,95%CI:5.04-9.72)、发霉气味(OR=9.33,95%CI:6.54-13.31)、烟草气味(OR=3.74,95%CI:2.96-4.72)、感觉空气潮湿(OR=4.37,95%CI:3.39-5.63)、感觉空气干燥(OR=3.39,95%CI:2.73-4.19)在三种SBS症状均出现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辽宁省阜新市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报告率较高2、影响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主要住宅周围环境危险因素有:住房区域为工业区(以居住区为参照)、家周围100米内有臭水沟、化工污染、粉尘污染、住宅距交通干线距离小于200米、工厂和烟囱的距离小于500米。3、影响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主要室内环境保护因素有经常在太阳照射时充足时晾晒被褥;危险因素有:新家具、装修、强化木地板(以水泥地板为参照)、油漆墙面、衣物被褥受潮、冬季窗户内侧水汽凝结、家中墙壁因受潮而发霉、家中发现老鼠、蟑螂、苍蝇蚊子、使用蚊香、熏香、通风不良的不新鲜气味、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刺激性气味、发霉气味、烟草气味、感觉空气潮湿、感觉空气干燥。

郭晓超[4](2019)在《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开发与性能试验》文中指出在能源与环境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如何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的代价来创造安全、健康与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当下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前人针对这一问题,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有效的建筑及其关键设备与系统的节能技术。然而,从文献与实际调研发现,当前居住建筑的水资源、能源使用模式和利用效率仍有大幅的改进和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居住建筑单元家庭现有用能、用水模式及其系统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实现居住建筑户内热能的循环利用和水的梯级利用,从而提高家庭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基于此,本文以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主线,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一种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以大连地区一户建筑面积为120m2的三口之家为例,以户内热能循环利用和水梯级利用的最大化为目标,提出了可实现废水蕴含热能的循环利用与水的梯级利用的方案,结合理论分析论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概念机,并对其样机进行了设计开发。其次,设计并搭建了样机的性能测试平台。在自主开发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样机基础上,以获取样机在提取与非提取凝固热两种情况下9种运行模式下的运行特性为目标,设计开发了样机性能测试平台,并完成了系统的调试与热平衡校验。第三,试验研究了样机在非提取凝固热情况下的动态运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制热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以空气、废水、空气和废水作为热源的热泵系统平均COPh分别为3.77、3.28、3.97,回收废水中废热的热量分别为6.3MJ、14.7MJ、10.3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分别为39.9%、93.0%、65.2%;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供暖模式(本试验工况)下,以空气、废水、空气和废水作为热源的热泵系统平均COPh分别为2.90、2.85、3.15,回收废水中废热的热量分别为7.9MJ、15.6MJ、15.6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分别为39.9%、98.7%、98.7%;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制冷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风冷、水冷、风冷和水冷联合空调制冷水系统的平均COPc分别为3.31、3.89、3.79;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制冷水兼制热水模式下具有良好的节能性,其COPp的均值高达6.11,回收废水中废热的热量为8.2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为86.7%。第四,试验研究了样机在提取凝固热情况下的动态运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水温从8.00°C提高到到12.50°C,非实时除冰制热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的平均COPh从2.32增加到2.50,废热循环量从12.8MJ减小到11.2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从735%减小到238%;初始水温从8.00°C提高到到12.50°C,实时除冰制热水模式(本试验工况)下的平均COPh从3.03减少到2.83,废热循环量从4.5MJ减小到4.0MJ,占废水总显热量的比例从214%减小到85%。最后,结合样机测试结果对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以应用传统能源应用系统的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地区建筑面积为120m2的三口之家为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年能量的循环量分别为17.70GJ、15.50GJ、15.13GJ、13.27GJ、9.88GJ,占各总消耗能量的比例分别为25.31%、25.90%、24.70%、25.18%、30.90%;全年节水量为49m3,占总用水量的1/3;我国每户家庭全年总节能量为14005180kW·h,机组LCC费用比传统设备低1.4-3.1万元,机组LCC费用低于传统设备LCC费用时的使用时间为0.66-1.34年。本文研究成果对家庭用能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单元家庭内部热能的循环利用和水的梯级利用具有参考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为解决本专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改进居住建筑单元家庭的资源与能源利用模式、大幅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建筑绿色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杨娇[5](2019)在《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是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活动空间,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住宅室内度过,居住空间环境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空气污染,环境恶化,西安市人民的居住环境品质面临严重挑战。大量封闭式的居住建筑淡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居民日常锻炼的空间被严重压缩。暴露出既有住宅设计缺乏对人体心理及生理健康需求的积极关注,居住环境(如住区用地、住宅室内空间、空气质量、声、光、热、绿化等)的健康需求与社会环境(道德、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健康需求的发展不平衡,缺乏相关的设计理论。因此,研究旨在阐明西安城市住宅中存在的影响人体健康的空间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空间优化,实现健康住宅在本地区的发展。首先,通过实地访谈和广泛的问卷调查,并以《健康住宅评价标准(2017年版)》中与空间设计相关的评价指标为依据,总结出西安城市住宅现状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住宅室内舒适性较差,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邻里交往空间缺失,缺乏积极的健身活动场所。其次,基于调研结果和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健康居住需求,从住宅建筑空间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出发,分析了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健康设计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住宅现状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分别从提高室内空间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建立多层次交往空间、营造丰富的健身活动场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从西安城市住宅现状中影响居住健康的问题出发,并以问卷和实地调研为基础,探索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期为建筑师提供从健康的角度进行住宅空间设计的思路,为西安市健康居住环境的改善做出有益贡献。

何润年[6](2018)在《3种植物墙及其栽培的绿萝对甲醛净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空白对照、雾培植物墙、水培植物墙及基质培3种植物墙进行室内模拟甲醛污染环境,以连续用甲醛溶液处理5天期间的大棚内生态因子变化作为环境指标,研究了3种植物墙对温度、湿度、甲醛、PM2.5和TVOC的时空变化及5天动态变化规律,以比较3种植物墙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甲醛熏蒸下3种植物墙对温度等生态因素的时空变化影响。(1)在不同地面高度上,各植物墙在距离植物墙表面0cm、50cm、100cm处的温度没有显着性差异,雾培植物墙的温度均略高于其它处理。(2)不论是在地面高度上还是时间上,距离植物墙表面0cm、50cm、100cm处的相对湿度,雾培植物墙都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水培植物墙和土培植物墙之间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CK。(3)不论是在地面高度上还是时间上,距离植物墙表面0cm、50cm、100cm处的甲醛浓度,雾培植物墙都显着低于其它处理,而土培植物墙和CK间差异不显着。(4)不论是在地面高度上还是时间上,距离植物墙表面0cm、50cm、100cm处的PM2.5浓度,雾培植物墙都显着低于其它处理,水培植物墙和土培植物墙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低于CK。(5)不论是在地面高度上还是时间上,距离植物墙表面0cm、50cm、100cm处的TVOC浓度,雾培植物墙和CK的TVOC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2.在甲醛熏蒸的5d内50cm处,3种植物墙的生态因子5天动态变化影响(1)雾培植物墙的温度略高于其他植物墙,接下来分别是CK、水培植物墙及土培植物墙。(2)雾培植物墙相对湿度高于其它处理,水培植物墙和土培植物墙相对湿度差异不大。(3)3种植物墙都有一定净化甲醛的能力,但雾培植物墙甲醛浓度低于其它处理,净化效果最佳且最稳定。(4)3种植物墙都有一定吸收TVOC的能力,但雾培植物墙TVOC浓度低于其它处理,吸收效果最佳且最稳定。(5)3种植物墙都有净化吸收PM2.5的效果,但雾培植物墙的PM2.5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净化效果最佳。比较不同植物墙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发现,3种植物墙净化污染物的最佳时间点是早上,净化污染物的最佳空间点在于距离植物墙表面0cm处,高度100cm至150cm处。3种植物墙均有净化效果,但雾培的净化效果显着高于另外2种植物墙。以绿萝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对比实验设计方法进行实验,研究雾培、水培、土培3种植物墙中绿萝对甲醛胁迫的生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甲醛胁迫4d后,3种植物墙的绿萝叶绿素含量比较,雾培>水培>土培,叶绿素a/b值雾培>水培>土培。3种植物墙中绿萝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的含量均随甲醛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土培植物墙电导率和丙二醛最高,雾培植物墙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最低。结论:3种植物墙中的绿萝耐受甲醛胁迫的能力存在显着差异,雾培植物墙中绿萝耐受能力最强,土培植物墙中绿萝耐受能力最弱。

池晨晨[7](2016)在《室内空气中典型有机污染的来源、特征及规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人们对室内装修装饰越来越重视,甚至在整个装修装饰过程中极尽奢华,导致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室内空气污染中以有机污染物最为普遍和突出,其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是室内空气污染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了TVOC、甲醛以及邻苯二甲酸酯作为室内空气中普遍关注的典型有机污染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特征、规律和来源进行研究。本文以TVOC和甲醛作为室内空气污染的指示性污染物,综述了国内外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的污染现状和特征,测定了近几年来杭州市3122户家庭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浓度水平,TVOC的浓度平均值为0.611mg/m3,浓度范围为0.028-7.2mg/m3,超标个数为1417,甲醛的浓度平均值为0.179mg/m3,浓度范围为0.005-0.88mg/m3,超标个数为1752。根据大量TVOC实测值确定了TVOC源特征因素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在这一基础上结合甲醛和优化的TVOC浓度模型对室内空气有机物污染进行分类并确定临界值分别是:在装修完成的12个月以内是装修污染阶段;在装修完成的12-24个月之内是过渡污染阶段;在装修完成的24个月之后为生活污染阶段。并用实际数据检验分类和临界值的准确性,阐明各个污染类型的污染特征,同时针对室内空气污染不同污染阶段提出了控制TVOC和甲醛浓度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综述不同场所室内空气中PAEs的污染现状和特征,并总结了室内空气中PAEs的污染来源及特征,提出了挥发强度系数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物理含义的分析,即为单位质量和单位表面积的污染源中污染物的含量。并选择了生活用品中的塑料制品作为待研究的污染源,测定了几种常见的家用的塑料制品的PAEs挥发强度系数,根据PAEs挥发强度系数对常见的塑料制品进行初步的分类。通过环境舱实验,探究典型塑料制品释放PAEs浓度水平与环境影响因素和PAEs挥发强度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初步确定了典型塑料制品PAEs浓度释放规律模型。本文的研究完善了典型污染指标(TVOC和甲醛)的污染特征数据库,探究和阐明了室内空气污染不同类型的临界时间点、规律及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最佳入住时间。同时首次建立了塑料制品中PAEs的释放规律模型,为室内有机污染物的源解析提供了方法,并为治理室内空气PAEs污染,调控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孙超[8](2015)在《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转型期内的消费者针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产品经济时代的使用功能层面需求到体验经济时代的精神体验层面需求,冰箱产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种集中体现生活方式的家电产品,能否在满足用户物质使用维度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精神维度需求开始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通过更好的冰箱产品设计为用户带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好的体验感受,正成为诸多设计师和冰箱生产企业的目标。本课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从研究冰箱产品及生活方式的一般理论出发,分析了冰箱产品的发展与现状,冰箱产品的技术分类以及冰箱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生活方式的概念、构成要素与研究方法进一步确定了生活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与冰箱产品发展的关系;之后通过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的入户观察研究了解冰箱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行为,通过针对目标用户的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在冰箱产品选择、购买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关注点和满意度情况;之后结合前期文献调研和定性研究结果,依靠AIO量表甄选并构建适合本课题以及目标用户特点的生活方式测量模型,使用此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样本数据,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深入分析进一步验证目标用户的生活方式结论,最终归纳得到关于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的生活方式典型特征,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典型生活方式族群,对不同生活方式下的冰箱产品使用需求进行归纳总结;基于上述研究和所得结论,最终确定冰箱产品的可用性目标和用户体验目标,以及优先物质使用维度的可用性设计原则和强调精神维度的用户体验设计原则,梳理得到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流程,通过最终的项目设计实践对总结得到的冰箱产品设计策略与原则进行进一步验证。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生活方式的研究,了解目标群体的行为活动、价值观念、消费模式以及产品使用模式等生活方式相关内容,可以帮助研究者更近距离更深入地了解目标人群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状态变化,保证据此设计出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目标群体的真实需求。此外,长三角地区作为我们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针对这一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归纳得到的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的冰箱产品设计策略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可以帮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特定区域内消费群体的典型需求,设计生产出更符合目标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产品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企业未来拓展更为广泛的区域市场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王忠君[9](2013)在《基于园林生态效益的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休闲游憩是现代城市居民重要生活方式,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日常进行游憩活动的主要区域,科学引导游人合理地使用城市公园一直是现代城市公园管理者与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于2009年至2011年,对圆明园公园绿地生态效益与环境质量进行了实地监测,分析了圆明园公园园林环境的游憩适宜性,并对公园游人的游憩行为进行了调查,总结了游人对公园的使用特征,将游人的游憩需求与公园适游空间相匹配,构建了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并探讨了公园游憩机会谱在游憩行为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圆明园公园具有较高园林生态效益水平。公园绿地形成了明显的小气候特征,尤其在春、夏、秋三季植物的增湿降温效益明显,使得公园在湿热条件方面优于城区环境;圆明园公园植物群落具有降低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显着作用,尤其是乔灌草型、乔灌型、乔灌结合水面型植物群落的阻滞粉尘效果最佳,公园植物夏季滞尘能力较强;公园绿地环境表现较强的抑菌效应,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微生物含量相对较低,而结构复杂、密植、郁闭高的植物群落中含菌量相对较高;公园绿地具有显着的降噪能力,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郁闭度、群落宽度、噪声源特征等因子是决定绿地降噪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保持在较高水平,绿量越大、植被的郁闭度越高、越靠近水体的场所空气负离子效应越显着。圆明园公园园林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为公园创造宜游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2)良好的生态效益发挥提升了圆明园公园园林环境游憩适宜性水平。研究从自然、社会、美学三个方面对圆明园公园园林环境的游憩适宜性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春、秋两季是圆明园公园小气候适宜游憩时期;公园绿地微生物含量在全年中处于“非常适宜”或“很适宜”游憩水平;从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水平来看,圆明园公园夏季宜游而秋冬两季不宜游,公园中近水空间比非亲水空间更适宜开展游憩活动;公园五月至十一月份具有良好的空气负离子效应,尤其夏季空气负离子水平非常适宜户外游憩活动;公园夏季(七月份除外)声环境质量较高,以乔木为主体的乔灌草型、乔灌型复层植物群落内适宜开展安静型游憩活动;园林植被盖度、绿地可进入条件、山水组合意境、景观亲水程度、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和文化遗存的价值高低决定了圆明园公园各场所的园林景观美景度的差异。(3)圆明园公园游人参与的游憩活动内容可划分为运动类、观光类、休闲类和主题类等4种类型,激发圆明园公园游人游憩动机的主要因素是园林环境和园林文化,公园的小气候特征、绿色空间构成形式、园林建筑与文化遗址的分布与整理、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等环境因素对游客的游憩行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研究确定了56个景观单元的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成,将圆明园公园内部游憩空间总体上划分为高适宜水平游憩机会、较高适宜水平游憩机会、中度适宜水平游憩机会、较低适宜水平游憩机会和低适宜水平游憩机会等五种级别与类型。(5)研究提出了城市公园游憩机会谱应用设想——构建城市公园“游憩前线”系统,从平台建设、具备功能、应用对象等三个方面设想了“游憩前线”系统构成框架及其指标体系。本文在分析圆明园公园园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引入公园游憩组织与环境管理,探讨了在当前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游憩机会谱在公众游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裴小强[10](2013)在《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文中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室内所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和日常生活用品发生很大的变化,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也逐渐发生变化,新型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健康危害及其控制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邻苯二甲酸酯作为一类内分泌干扰素,具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已成为室内环境普遍存在的污染物质。本文建立了同时采集和测定室内空气中气相和颗粒相邻苯二甲酸酯的采样分析方法。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样品使用XAD-2树脂和玻璃纤维滤膜采集,通过超声萃取和氮吹浓缩,利用GC-FID进行分析。优化前处理条件得到最优的提取剂为二氯甲烷/丙酮(1:1,v:v),最佳的提取方式为超声萃取,气相邻苯二甲酸酯最佳提取时间为30min,颗粒相为25min。本方法中XAD-2采样效率在92.64%~98.64%之间,回收率在88.78%~109.54%之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0%,邻苯二甲酸酯的检出限在12.21~27.58ng/m3范围内。本文详细介绍了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来源及其特征,并以杭州市为代表,研究了我国居民新装修家庭、商场和学生宿舍以及轿车车内空气中不同形态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同时估算了杭州市新装修家庭中邻苯二甲酸酯暴露造成的健康风险。结果发现:四种环境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分别为:12096.4ng/m3、68.00μg/m3,8122.8ng/m3,10492.6ng/m3,污染程度是:商场>家庭>小轿车>学生宿舍。家庭、学生宿舍和轿车空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是DEHP和BBP,而商场空气中为DEHP和DBP,且均未检出DnOP。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室内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的特征数据库。首次研究不同场所室内空气中不同形态邻苯二甲酸酯的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以了解我国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状况,为治理室内环境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制定室内空气邻苯二甲酸酯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二、城市家庭医疗居室空气细菌含量调查及改进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家庭医疗居室空气细菌含量调查及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现状调查及其与家庭居住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1.2 样本量计算
        2.1.3 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态建筑综合征症状调查及定义
        2.2.2 一般信息调查
        2.2.3 家庭居住环境调查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人口学特征
    3.2 病态建筑综合征症状报告率
    3.3 家庭居住环境特征
        3.3.1 住宅周围环境
        3.3.2 室内环境
    3.4 家庭住宅周围环境与SBS症状关系
    3.5 家庭居室的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3.5.1 装修、新家具与地板墙面材料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3.5.2 湿度相关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3.5.3 生物相关室内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3.5.4 不良气味感知环境与SBS症状的关系
4 讨论
    4.1 病态建筑综合征症状报告率
    4.2 住宅周围环境因素对SBS症状的影响
    4.3 装修、新家具、地板和墙面材料对SBS症状的影响
    4.4 室内潮湿因素、生物因素、蚊香熏香对SBS症状的影响
    4.5 室内不良气味感知对SBS症状的影响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1.SBS的影响因素
        1.1 空气污染物
        1.2 物理因素
        1.3 其他因素
    2.SBS对健康的影响
        2.1 短期效应
        2.2 长期效应
    3.小结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开发与性能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现状
        1.1.2 暖通空调与能源现状
        1.1.3 暖通空调与环境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家庭生活废水梯级利用研究进展
        1.2.2 家庭低品位余热循环利用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及样机开发
    2.1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
        2.1.1 家庭能源需求
        2.1.2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方案的提出
    2.2 家庭废水梯级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2.1 废水梯级利用理论分析
        2.2.2 家庭热能循环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2.3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概念机
    2.4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样机开发
        2.4.1 样机设计参数
        2.4.2 凝固热换热器设计
        2.4.3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其他部件选型
    2.5 本章小结
3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性能测试平台的建设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原理
    3.3 试验系统
    3.4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3.4.1 数据处理
        3.4.2 误差分析
    3.5 系统调试及热平衡校验
        3.5.1 系统调试
        3.5.2 系统热平衡校验
    3.6 本章小结
4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非提取凝热情况下的运行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工况
    4.2 不同热源形式下试验系统制热水的动态运行特性比较
    4.3 不同热源形式下试验系统供暖的动态运行特性比较
    4.4 不同冷却形式下试验系统制冷的动态运行特性比较
    4.5 试验系统制冷水兼制热水的动态运行特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情况下的运行特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工况
    5.2 非实时除冰模式下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2.1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2.2 初始水温对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制热性能的影响
        5.2.3 热能循环量
    5.3 实时除冰模式下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3.1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动态制热性能试验
        5.3.2 初始水温对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提取凝固热的制热性能的影响
        5.3.3 热能循环量
    5.4 非实时除冰与实时除冰模式下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的动态制热性能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系统经济性分析
    6.1 节水经济性分析
    6.2 能量循环及节能经济性分析
        6.2.1 全年生活热水
        6.2.2 全年冷热负荷
    6.3 本样机与传统设备的全生命周期(LCC)费用对比
    6.4 环保效益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合表
附录B 建筑平面图
附录C 各种换热器优缺点
附录D 各种除冰技术优缺点
附录E 各种金属物性参数
附录F 压缩机模型的建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健康”的定义
        2.1.2 空间设计与健康的关系
        2.1.3 健康住宅的理念
    2.2 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
    2.3 国内外健康住宅标准概况
        2.3.1 健康住宅评价内容
        2.3.2 健康住宅评价要求
        2.3.3 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2.4 中国健康住宅试点项目分析
        2.4.1 西安华远·君城
        2.4.2 北京三环新城(一期)
        2.4.3 中山奥园-爱琴湾
        2.4.4 上京·新航线
    2.5 小结
3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健康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西安地区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2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发展状况
    3.3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的健康现状调研
        3.3.1 调研范围
        3.3.2 调研内容及具体方法
        3.3.3 调研结果统计及分析
    3.4 西安城市住宅空间存在的健康问题
        3.4.1 室内空间舒适性较差
        3.4.2 室内环境污染严重
        3.4.3 交往空间缺失
        3.4.4 缺乏健身活动空间
    3.5 小结
4 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4.1 居民生活方式与健康居住需求
        4.1.1 居民生活方式
        4.1.2 健康居住需求
    4.2 住宅空间的生理健康因素
        4.2.1 功能与空间
        4.2.2 室内无障碍设计
        4.2.3 锻炼活动场所
        4.2.4 居住空间环境
        4.2.5 空间的灵活性
    4.3 住宅空间的心理健康因素
        4.3.1 交往空间
        4.3.2 空间私密性
        4.3.3 安全设施
        4.3.4 自然环境
    4.4 小结
5 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策略
    5.1 提高室内空间舒适性
        5.1.1 细化居家功能空间
        5.1.2 良好的视觉景观
        5.1.3 完善无障碍设施
        5.1.4 保障空间私密性
        5.1.5 空间功能灵活可适
    5.2 改善室内环境品质
        5.2.1 减少空气污染源
        5.2.2 加强室内自然通风
        5.2.3 室内噪声控制
    5.3 建立多层次交往空间
        5.3.1 室内交往空间
        5.3.2 公共交往空间
    5.4 营造丰富的健身活动空间
        5.4.1 室内健身活动空间
        5.4.2 楼栋健身活动空间
    5.5 基于健康的住宅空间改进设计
        5.5.1 住宅基本请况
        5.5.2 住宅现状的主要问题
        5.5.3 改进设计实践
        5.5.4 健康设计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西安地区城市住宅空间健康性调查
    附录2:健康住宅试点项目汇总
    附录3:西安地区城市住宅空间健康性调查实地访谈记录
    附录4:图录
    附录5: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3种植物墙及其栽培的绿萝对甲醛净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1.1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1.2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1.1.3 城市室内空气污染超标的调查情况
        1.1.4 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方法
    1.2 植物对室内甲醛等空气污染净化的研究
        1.2.1 国外有关植物对甲醛净化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植物对甲醛等净化的研究
        1.2.3 植物净化甲醛等能力的排序
        1.2.4 植物科属净化甲醛等的差异
    1.3 植物净化室内甲醛污染的生理与生化研究
        1.3.1 植物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的途径
        1.3.2 植物对甲醛净化的差异
        1.3.3 盆土和根际微生物对空气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
        1.3.4 植物对甲醛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1.4 植物和植物墙对PM2.5 影响
        1.4.1 PM2.5 与危害
        1.4.2 植物对PM2.5 影响
        1.4.3 植物墙对PM2.5 影响
    1.5 问题与展望
    1.6 本试验研究目的
第二章 甲醛熏蒸下3种植物墙对生态因子时空变化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条件
        2.1.2 试验方法及处理过程
        2.1.3 试验期间管理方法
        2.1.4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甲醛熏蒸下3 种植物墙对温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2.2.2 甲醛熏蒸下3 种植物墙对相对湿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2.2.3 甲醛熏蒸下3 种植物墙对甲醛浓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2.2.4 甲醛熏蒸下3 种植物墙对TVOC浓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2.2.5 甲醛熏蒸下3 种植物墙对PM2.5 浓度时空变化的影响
    2.3 讨论与总结
        2.3.1 3 种植物墙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比较
        2.3.2 3 种植物墙净化污染物的最佳时间空间点比较
        2.3.3 甲醛熏蒸下3 种植物墙对生态因子5 天动态变化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3种植物墙栽培的绿萝对甲醛胁迫的生理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与条件
        3.1.2 药品与仪器
        3.1.3 供试材料绿萝及预处理
        3.1.4 生理指标的测定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栽培绿萝叶片的形态影响
        3.2.2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栽培绿萝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栽培绿萝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3.2.4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栽培绿萝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3.2.5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栽培绿萝叶绿素a/b的影响
        3.2.6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栽培绿萝电导率的影响
        3.2.7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栽培绿萝MDA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的绿萝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3.3.2 甲醛胁迫对3 种植物墙的绿萝叶片电导率和MDA的影响
        3.3.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室内空气中典型有机污染的来源、特征及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引言
    1.1. 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概述
        1.1.1. TVOC和甲醛的性质及用途
        1.1.2. TVOC和甲醛的毒性
        1.1.3. 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的标准
    1.2. 邻苯二甲酸酯概述
        1.2.1. 邻苯二甲酸酯的性质
        1.2.2. 邻苯二甲酸酯的用途
        1.2.3. 邻苯二甲酸酯的毒性
        1.2.3.1. 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1.2.3.2. 生殖系统毒性作用
        1.2.4. 邻苯二甲酸酯的标准
    1.3. 室内空气中典型有机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
        1.3.1. TVOC和甲醛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1.3.2. 邻苯二甲酸酯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1.4. 国内外室内空气中典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的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污染状况
        1.4.1.1. 居室室内环境
        1.4.1.2. 公共场所室内环境
        1.4.2. 国内外室内空气中PAEs污染状况研究
        1.4.2.1. 居室室内环境
        1.4.2.2. 公共场所
        1.4.2.3. 流动微环境
    1.5. 室内典型有机污染物污染来源
        1.5.1. VOCs的污染来源
        1.5.2. 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来源
        1.5.2.1. 建筑材料和装修装饰材料
        1.5.2.2. 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
        1.5.2.3. 个人护理产品
    1.6. 小结
        1.6.1. 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的科学问题
        1.6.2. 室内空气中PAEs的科学问题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室内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类型和特征
        1.7.2. 典型塑料品PAEs的释放规律及特征初探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质量控制
    2.3. 室内空气中PAEs浓度测定实验方法
        2.3.1. 室内空气中PAEs采样方法
        2.3.2. 前处理方法
        2.3.3. 分析方法
        2.3.4. 标准曲线绘制
        2.3.5. 分析方法质量控制
    2.4. 污染源中PAEs含量测定实验方法
        2.4.1. 前处理方法
        2.4.2. 分析方法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4. 分析方法质量控制
    2.5. 数据处理方法
3. 室内空气有机物污染的类型及特征
    3.1. 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污染现状
    3.2. 室内空气中TVOC改进模型的验证
    3.3. 室内空气污染类型临界点的确定以及不同类的特征
        3.3.1. 室内空气污染类型临界点的确定及验证
        3.3.2. 室内空气污染的分类及特征
    3.4.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3.4.1. 装修污染阶段的防治对策
        3.4.2. 生活污染阶段的防治对策
        3.4.3. 两个阶段都适用的防治对策
    3.5. 小结
4. 典型塑料制品PAEs的释放规律及特征初探
    4.1. 家庭用典型塑料制品PAEs挥发强度系数的测定
        4.1.1. 污染物挥发强度系数概念的确定
        4.1.2. 家庭用典型塑料制品的PAEs挥发强度系数测定
    4.2. 污染源释放PAEs浓度水平的环境影响因素
        4.2.1. 封闭时间的影响
        4.2.2.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4.3. 相关性分析
    4.4. 污染源挥发的PAEs浓度与各种因素比重分析
    4.5. 典型塑料制品中PAEs挥发规律模型初探
    4.6. 小结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室内空气中TVOC和甲醛的结论
        5.1.2. 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8)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转型期中的动态生活方式
        1.2.2 体验经济时代与贩卖生活方式
        1.2.3 冰箱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1.2.4 长三角地区在冰箱产业布局中的关键地位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针对生活方式理论的相关研究
        1.3.2 针对冰箱产品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冰箱产品与用户生活方式
    2.1 冰箱产品概述
        2.1.1 冰箱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2.1.2 冰箱产品及技术分类
        2.1.3 冰箱产品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2.2 生活方式的概述
        2.2.1 生活方式的概念
        2.2.2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2.2.3 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2.3 生活方式研究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2.4 基于生活方式研究的用户需求分析
        2.4.1 需求理论基础
        2.4.2 经典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综述
    2.5 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研究
        2.5.1 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与冰箱产品的发展演变
        2.5.2 生活方式与冰箱产品的关系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研究
    3.1 课题调研思路
    3.2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入户观察研究
        3.2.1 冰箱产品使用环境观察研究
        3.2.2 冰箱产品使用行为观察研究
    3.3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访谈
        3.3.1 访谈计划及实施
        3.3.2 受访用户生活方式特征分析
        3.3.3 受访用户冰箱产品消费行为及满意度分析
    3.4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测量模式的构建
    3.5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实证研究
        3.5.1 问卷设计与实施
        3.5.2 一般人口统计分析
        3.5.3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冰箱产品消费行为及满意度分析
        3.5.4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方式测量分析
    3.6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冰箱产品需求归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冰箱产品设计策略
    4.1 冰箱产品设计目标
        4.1.1 冰箱产品与交互设计
        4.1.2 冰箱产品的可用性目标
        4.1.3 冰箱产品的用户体验目标
    4.2 优先物质使用维度的冰箱产品可用性设计原则
        4.2.2 交互过程的自然和直观
        4.2.3 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的低碳与环保
        4.2.4 突出冰箱产品的健康属性
    4.3 强调精神维度的冰箱产品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4.3.1 强化品牌形象与价值
        4.3.2 重视个性化需求
        4.3.3 注重用户情感诉求
    4.4 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流程
        4.4.1 第一阶段:分析设计背景
        4.4.2 第二阶段:定位用户需求
        4.4.3 第三阶段:呈现设计概念
        4.4.4 第四阶段:评估设计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设计实践
    5.1 项目简介
    5.2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冰箱产品设计实践
        5.2.1 设计背景分析
        5.2.2 用户需求定位
        5.2.3 设计概念呈现
        5.2.4 设计方案评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研究总结
    6.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2.1 课题研究局限性
        6.2.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活动
附录 2.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 3. 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用户生活方式及冰箱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 4. 冰箱产品设计评估问卷

(9)基于园林生态效益的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范畴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界定与辨析
        1.2.3.1 城市公园的概念
        1.2.3.2 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内涵
        1.2.3.3 游憩的含义
        1.2.3.4 游憩机会
        1.2.3.5 游憩行为
        1.2.3.6 游憩质量
        1.2.3.7 游憩体验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游憩机会谱研究
        1.3.1.1 游憩机会谱(ROS)理论产生的背景
        1.3.1.2 游憩机会谱(ROS)理论的发展
        1.3.1.3 游憩机会谱(ROS)理论的应用
        1.3.1.4 游憩机会谱(ROS)国内研究与应用
        1.3.1.5 游憩机会谱(ROS)的发展趋势
        1.3.2 城市公园生态效益研究
        1.3.3 关于小气候人体舒适度的研究
        1.3.3.1 国外对人体舒适度的研究概况
        1.3.3.2 国内对人体舒适度的研究概况
        1.3.4 关于城市绿地空气微生物特征的相关研究
        1.3.5 关于城市绿地植物滞尘效益的研究
        1.3.5.1 植物滞尘效应机理
        1.3.5.2 城市绿地植物滞尘能力的研究
        1.3.5.3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滞尘效益的研究
        1.3.6 城市绿地植物降噪效益的研究
        1.3.6.1 植物降噪效果与机理研究
        1.3.6.2 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对噪声的削减效果研究
        1.3.7 关于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特征的研究
        1.3.8 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SBE)研究进展
        1.3.8.1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
        1.3.8.2 国外景观审美研究进展
        1.3.8.3 国内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进展
        1.3.8.4 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情况
        1.3.8.5 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现存的主要问题
        1.3.8.6 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1.1 研究地概况
        1.4.1.2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北京圆明园公园微环境生态效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样点设置
        2.1.2 监测时间
        2.1.3 监测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圆明园公园植物群落的增湿降温效益
        2.2.1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定
        2.2.2 植物群落降温效益
        2.2.2.1 植物群落不同季节温度变化特征
        2.2.2.2 植物群落降温效应日变化
        2.2.3 植物群落增湿效应
        2.2.3.1 公园植物群落增湿效应季变化
        2.2.3.2 植物群落增湿效应日变化
        2.2.4 植物群落增湿降温效益研究结果
    2.3 圆明园公园植物群落的阻滞粉尘效益
        2.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3.2 植物群落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季节变化
        2.3.3 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日变化
        2.3.4 影响植物群落空气悬浮颗粒物水平的环境因素的确定
        2.3.5 公园植物群落滞尘效应研究结果
    2.4 圆明园公园植物群落抑菌效益
        2.4.1 空气真菌和细菌种类
        2.4.2 空气微生物不同季节日变化特征
        2.4.2.1 圆明园植物群落空气细菌含量日变化
        2.4.2.2 圆明园公园植物群落空气真菌含量日变化
        2.4.2.3 不同结构类型植物群落空气微生物含量日变化特征分析
        2.4.3 植物群落空气微生物含量季变化特征分析
        2.4.4 圆明园植物群落空气微生物浓度年变化特征
        2.4.4.1 空气细菌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2.4.4.2 空气真菌浓度年变化特征
        2.4.5 圆明园公园植物群落抑菌效益研究结论
    2.5 圆明园公园植物群落的降噪效益
        2.5.1 材料与方法
        2.5.1.1 实验对象选取
        2.5.1.2 群落降噪实测方法
        2.5.2 植物群落降噪效应测量结果分析
        2.5.2.1 不同结构类型植物群落的降噪效应
        2.5.2.2 植物群落不同季节的降噪效应比较分析
        2.5.3 本节结论与讨论
    2.6 圆明园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水平
        2.6.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6.1.1 样点设置
        2.6.1.2 测量方法
        2.6.2 结果与分析
        2.6.2.1 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
        2.6.2.2 空气负离子浓度周年月变化特征
        2.6.2.3 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含量变化特征
        2.6.2.4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湿度和郁闭度的关系
        2.6.3 关于空气负离子水平特征与绿地结构、环境因子关系的讨论
        2.6.3.1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植物群落结构及类型的讨论
        2.6.3.2 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温湿度、郁闭度等因子相关性的讨论
        2.6.4 本节小结
    2.7 本章研究结论
3 圆明园公园环境游憩适宜性评价
    3.1 城市公园环境游憩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意义
    3.2 园林微环境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及方法
    3.3 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因子选取
        3.3.1 城市公园环境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
        3.3.2 城市公园环境游憩适宜性评价标准
    3.4 圆明园公园自然环境质量游憩适宜性评价
        3.4.1 圆明园公园环境小气候游憩适宜性
        3.4.1.1 小气候游憩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3.4.1.2 小气候游憩适宜度分级标准
        3.4.1.3 圆明园环境小气候游憩适宜度分析
        3.4.1.4 圆明园环境小气候游憩适宜度评价结论
        3.4.2 圆明园公园绿地空气微生物水平游憩适宜度
        3.4.2.1 城市公园空气菌环境游憩,性评价指标与标准
        3.4.2.2 圆明园公园环境空气微生物含量游憩适宜性分析
        3.4.2.3 圆明园公园环境空气微生物水平游憩适宜性结论
        3.4.3 圆明园公园环境清洁度游憩适宜性
        3.4.3.1 公园环境清洁度游憩适宜性评价指标与标准
        3.4.3.2 圆明园公园环境TSP游憩适宜性分析
        3.4.3.3 圆明园公园环境清洁度游憩适宜性评价结论
        3.4.4 圆明园公园空气负离子水平游憩适宜性评价
        3.4.4.1 空气负离子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比较
        3.4.4.2 圆明园公园空气负离子游憩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3.4.4.3 圆明园公园空气负离子游憩适宜性评价结论
        3.4.5 圆明园公园绿地声环境质量旅游适宜性评价
        3.4.5.1 城市公园声环境质量游憩适宜性评价标准
        3.4.5.2 圆明园公园声环境质量游憩适宜性分析
        3.4.5.3 圆明园公园声环境质量游憩适宜性评价结论
    3.5 圆明园公园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
        3.5.1 美景度评价的方法选择
        3.5.1.1 美景度评价法(SBE法)的原理与基本步骤
        3.5.1.2 SBE法对园林景观评价的适用
        3.5.2 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体系
        3.5.2.1 园林景观分类与景观评判层次界定
        3.5.2.2 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方法技术路线
        3.5.3 圆明园公园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步骤
        3.5.3.1 样地调查与典型景观选择
        3.5.3.2 评价方式与对象选择
        3.5.3.3 评估过程
        3.5.3.4 美景度(SBE)值计算
        3.5.3.5 景观要素分解
        3.5.4 圆明园公园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3.5.5 圆明园公园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结论与讨论
        3.5.5.1 评价结论
        3.5.5.2 研究讨论
    3.6 圆明园公园人文资源质量游憩适宜性评估
        3.6.1 圆明园公园遗产资源赋存状况
        3.6.2 圆明园公园人文遗产游憩价值
        3.6.3 圆明园公园人文资源游憩适宜性评价
        3.6.3.1 评价体系建立
        3.6.3.2 评价步骤
        3.6.3.3 评价结果
        3.6.4 圆明园公园人文资源游憩适宜性评价结论
    3.7 圆明园公园整体环境游憩适宜性评估
    3.8 本章研究结论与讨论
        3.8.1 本章小结
        3.8.2 本章讨论
4 圆明园公园游客游憩行为特征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2.1 行为观察法
        4.1.2.2 问卷调查法
    4.2 游憩行为规律观察结果与分析
        4.2.1 游憩活动时间特征
        4.2.2 游憩者空间利用特征
        4.2.3 游憩活动类型
    4.3 游憩行为特征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圆明园公园使用者特征
        4.3.2 游憩行为特征
        4.3.3 游憩偏好与动机
        4.3.3.1 游憩动机分析
        4.3.3.2 游憩场所偏好
        4.3.4 游憩活动与游憩区域/场所的相关性分析
    4.4 影响游憩行为的环境因素分析
        4.4.1 小气候环境条件
        4.4.2 绿色空间构成
        4.4.3 园林建筑与小品
        4.4.4 基础服务设施
    4.5 本章结论与讨论
        4.5.1 本章研究结论
        4.5.2 本章研究讨论
5 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ROS)构建
    5.1 城市公园游憩机会谱(ROS)建立的必要性
    5.2 游憩机会谱(ROS)构建方法
        5.2.1 城市公园游憩机会因子谱系清查与确定
        5.2.1.1 物理环境质量因子谱系
        5.2.1.2 游憩活动质量因子谱系
        5.2.1.3 管理条件与水平因子谱系
        5.2.2 城市公园游憩机会谱系拟定
        5.2.3 城市公园游憩机会分级体系构建
        5.2.3.1 评分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2 评分体系的确定
        5.2.3.3 评价分级分类体系构建
        5.2.4 城市公园游憩机会谱与其它类型游憩场所游憩机会谱的比较
        5.2.4.1 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区别
        5.2.4.2 游憩环境的分类/分级
        5.2.4.3 城市公园ROS的特点与应用范畴
    5.3 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的构建与应用
        5.3.1 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
        5.3.1.1 圆明园游憩机会谱构成因子及类型分析
        5.3.1.2 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系构成
        5.3.1.3 圆明园游憩机会谱分类
        5.3.2 圆明园公园游憩环境对游人游憩行为的支持
        5.3.3 游憩机会谱与游客游憩心理期望的比较分析
        5.3.4 游憩机会谱理想状态与公园利用现实的比较
        5.3.5 圆明园公园游憩功能区划与游憩行为引导
    5.4 本章研究结论与讨论
        5.4.1 研究结论
        5.4.2 研究讨论
6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系统建设
    6.1 “游憩前线”系统的内涵
        6.1.1 “游憩前线”的概念
        6.1.2 “游憩前线”系统运行模式
    6.2 “游憩前线”系统建设目的与必要性
        6.2.1 “游憩前线”系统建设的目的与目标
        6.2.2 “游憩前线”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6.2.2.1 智慧旅游业态发展要求
        6.2.2.2 游憩场所建设与游人需求满足
    6.3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系统建设内容
        6.3.1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系统构成框架
        6.3.2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指标体系构成
        6.3.2.1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指标分类
        6.3.3.2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指标的选取原则
        6.3.3.3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指标体系构建
    6.4 城市公园游憩机会谱对城市公园“游憩前线”系统的支持
    6.5 城市公园“游憩前线”系统应用意义与价值
    6.6 本章小结与讨论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讨论
    7.3 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7.3.1 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7.3.2 研究创新之处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1 圆明园公园游客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圆明园公园游客游憩行为观察记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插图清单
附表清单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引言
    1.1 邻苯二甲酸酯概述
        1.1.1 邻苯二甲酸酯的性质
        1.1.2 邻苯二甲酸酯的毒性
        1.1.3 邻苯二甲酸酯的使用
    1.2 采集手段与分析方法
        1.2.1 富集方法
        1.2.2 前处理方法
        1.2.3 分析方法
    1.3 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研究
        1.3.1 污染现状
        1.3.2 污染来源
        1.3.3 人体暴露及健康风险
    1.4 小结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2.1 仪器与试剂
    2.2 采样方法
        2.2.1 采样管制备
        2.2.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2.3 采样方法的比较
    2.3 前处理方法
        2.3.1 提取剂的选择
        2.3.2 提取方法的比较
        2.3.3 提取时间的优化
    2.4 分析方法
        2.4.1 色谱条件的确定
        2.4.2 工作曲线绘制
        2.4.3 定量分析方法
        2.4.4 方法回收率
        2.4.5 检出限
        2.4.6 穿透实验
    2.5 小结
3 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分析
    3.1 实验方法
        3.1.1 样品的采集
        3.1.2 样品的前处理
        3.1.3 样品的测定
        3.1.4 质量控制
    3.2 采样点基本情况
        3.2.1 居室家庭
        3.2.2 公共场所
        3.2.3 小轿车
    3.3 居室家庭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分析
        3.3.1 浓度水平
        3.3.2 污染特征
    3.4 公共场所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分析
        3.4.1 商场
        3.4.2 学生宿舍
    3.5 小轿车车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分析
        3.5.1 浓度水平
        3.5.2 污染特征
    3.6 四种环境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总体分析
    3.7 小结
4 家庭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健康风险评价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城市家庭医疗居室空气细菌含量调查及改进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成人病态建筑综合征的现状调查及其与家庭居住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D]. 商淑菲.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家庭废水资源化利用样机开发与性能试验[D]. 郭晓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5]西安城市健康住宅空间设计研究[D]. 杨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3种植物墙及其栽培的绿萝对甲醛净化的影响[D]. 何润年.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7]室内空气中典型有机污染的来源、特征及规律[D]. 池晨晨. 浙江大学, 2016(08)
  • [8]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冰箱产品设计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城市家庭为例[D]. 孙超. 江南大学, 2015(12)
  • [9]基于园林生态效益的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D]. 王忠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10]室内空气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D]. 裴小强. 浙江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城市家庭医疗室空气细菌含量调查及改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