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转移性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转移性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一、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转移性低分化鳞癌(论文文献综述)

李王慧[1](2017)在《CT形态学分析及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MSCT形态学分析在喉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MSCT在喉部病变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109例喉部病变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后将原始数据进行层厚1mm的横断面薄层重建,观察所有病例的原始轴位图像及薄层重建图像,按以下内容详细记录病变的临床资料及CT形态学表现: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病变部位、范围、形态、边缘是否清楚、密度是否均匀、强化程度(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病变的CT值)、前后联合是否受侵、会厌前间隙及喉旁间隙是否受侵、喉软骨是否受侵、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结果]109例喉部病变患者中,喉鳞癌76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1例,年龄36-75岁,平均60. 6岁;喉部良性病变3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6例,年龄38-79岁,平均57.1岁。在声门上型喉鳞癌、声门型喉鳞癌及经声门型喉鳞癌的比较中,病变范围、边缘、密度、会厌前间隙及喉旁间隙侵犯、喉软骨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这6个CT形态学表现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强化程度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喉息肉、喉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喉囊性病变、喉慢性炎的比较中,病变部位、形态及强化程度这3个CT形态学表现四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病变边缘及密度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喉鳞癌与喉部良性病变的比较中,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边缘、强化程度、会厌前间隙及喉旁间隙侵犯、喉软骨侵犯、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病变部位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性别在喉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病变的MSCT常规形态学表现对于喉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二部分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喉部病变扫描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虚拟平扫在喉部病变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喉部病变患者共28例,均行常规平扫(TNC)及动脉期、静脉期双能量扫描,得到Sn140kV、l00kV及加权线性融合120kV图像。在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利用“Liver VNC”软件得到虚拟平扫图像并保存。分别测量喉部病变病灶及同层胸锁乳突肌TNC图像和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图像的平均CT值及噪声(SD),然后计算并比较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并比较常规扫描模式及双能量扫描的辐射剂量(用CTDIvol及DLP表示)。[结果]28例喉部病变患者中,喉恶性病变16例,喉良性病变12例。喉部病变TNC与双期VNC图像的平均CT值、SD值、SNR值、CNR值进行比较:TNC与VNC (A)平均CT值及CN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VNC (A)的CNR要高于TNC;但TNC与VNC (A)的SD、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C与VNC (V)的平均CT值、SD、SNR、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C图像与双期VNC图像对喉部恶性病变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内坏死、喉旁间隙侵犯、喉软骨侵犯均显示良好(100%显示)。TNC图像与双期VNC图像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评分均在4分以上。双能量双期增强扫描较常规三期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0.085-0. 053) =0.032mSv,约38%。[结论]喉部病变CT检查中,一次双能量增强扫描可以得到增强图像及VNC图像,VNC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的图像质量基本一致;而且双能量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比常规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了 38%。双能量虚拟平扫有可能能够取代常规平扫。第三部分双源CT双能量碘图及能谱曲线在喉部癌前病变及喉鳞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DSCT双能量技术的多参数分析,探究碘图及能谱曲线在喉部癌前病变及喉鳞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扫描方法同第二部分。收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喉鳞癌及喉部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患者共20例。将双能量扫描动静脉期图像调入“LiverVNC”软件处理得到动静脉碘图,测量病变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通过“Mono Energetic”软件处理得到动静脉期60-180kev单能谱图像,观察能谱曲线变化趋势,比较不同病变的能谱曲线斜率。[结果]20例喉鳞癌及喉部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患者中,喉部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患者7例,喉鳞癌患者13例。动静脉期鳞状上皮中重度非典型增生、高分化鳞癌及中低分化鳞癌病灶的CT值随着单能keV值的升高而逐渐递减,且keV值越高,CT值降低的幅度越小,其能谱曲线均呈下降型;但动静脉期三种不同性质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中的碘图及能谱曲线无法对喉部癌前病变及喉鳞癌分化程度进行鉴别,本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朱凌[2](2014)在《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文中提出目的:常规磁共振图像无法鉴别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与MALT淋巴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2种病变的可行性。内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指多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是无创性检查,包括动态增强MR(DCE-M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MR)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等。将1H-MRS、DWI-MR、DCE-MR检查用于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及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分析功能检查各自的诊断意义及多模态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常规及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25例、MALT淋巴瘤20例,45例患者均进行常规MR检查及3种MR功能成像检查。1H-MRS空间定位采用点分辨波谱法(PRESS),以病变内胆碱化合物(3.2ppm)的检出作为诊断MALT淋巴瘤的标准。DWI-MR检查中,分别于b值为500s/mm2和1000s/mm2时测得ADC均值。DCE-MR分析中,测量每个病例的TTP、TTS、SIstart、SImax、SIending,并计算ISI、RWO数值,分析TIC曲线分型。成果:25例腮腺淋巴上皮病患者及20例MALT淋巴瘤患者常规磁共振图像表现经X2检验,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功能性磁共振检查所有参数中,1H-MRS胆碱峰、DWI-MR检查中b=1000 s/mm2时ADC均值、DCE-MR检查中TTP和ISI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恶性肿瘤低的ADC均值反映了这两种病变的病理学特征。DCE-MR检查所测TTP值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90%。根据TTP、ISI阈值,TIC曲线分为3型,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多为缓慢上升型或平台型(Ⅱ型)和晚期上升型(Ⅲ型),以Ⅱ型为主,MALT淋巴瘤多为快速上升型(Ⅰ型)。多模态磁共振检查,可以明显提高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与MALT淋巴瘤的鉴别准确率。腮腺MALT淋巴瘤多表现为囊实性肿瘤,是与其他非MALT淋巴瘤相鉴别的影像学特征要点。结论:多模态磁共振(1H-MRS、DWI-MR、DCE-MR)检查能为腮腺类肿瘤型淋巴上皮病和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更具有临床意义。

李巧珍[3](2013)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患者76个腮腺病灶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弹性评分3分作为诊断良恶性病灶的临界指标,并与病理结果作对比,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腮腺良、恶性病灶组弹性评分分别以0-2分、3-4分为主,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弹性评分分值分别为2.26±0.652、3.13±0.606,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弹性评分法与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诊断腮腺病灶正确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弹性评分法、二维超声与多普勒超声Youden指数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个多形性腺瘤与19个腺淋巴瘤弹性评分分值分别为2.40±0.577、2.11±0.465,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提供组织软硬度的信息,有助于腮腺占位性病变性质的判断。2.腮腺良、恶性病灶的弹性评分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灶多为0-2分,恶性病灶多为3-4分,但良恶性病灶在图像上有部分重叠。3.本研究中,弹性评分法及二维超声诊断腮腺良、恶性病灶的临床价值高于多普勒超声。4.多形性腺瘤的平均硬度比腺淋巴瘤大。图5幅,表7个,参考文献31篇

李巧珍,肖萤,徐乐天,唐宁,黄思[4](2012)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52个腮腺占位性病变首先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等,然后切换到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模式进行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将弹性图像分为0~Ⅳ级,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良性病变组81.8%(36/44)占位性病变弹性分级为0~Ⅱ级,而恶性病变组87.5%(7/8)占位性病变弹性分级为Ⅲ~Ⅳ级,两组病变的弹性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以弹性分级Ⅲ~Ⅳ级为恶性预测指标,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7/8)、81.8%(36/44)、82.7%(43/52)、46.7%(7/15)、97.3%(36/37)。结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提供了组织软硬度的信息,有助于腮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但部分多形性腺瘤和恶性病变在弹性图上存在一定重叠,需结合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常规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帮助鉴别诊断。

王建平[5](2011)在《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放疗后恶性肿瘤细胞摄取18F-FLT的早期变化目的用胰腺癌PaTu 8988细胞的3’-脱氧-3’-18F-氟代胸苷(18F-FLT)细胞结合率早期评价放疗对胰腺癌PaTu 8988细胞摄取18F-FLT的影响。方法对胰腺癌PaTu 8988细胞进行0Gy、2Gy、4Gy、8Gy照射。MTT法测定照射后24h和48h OD值,并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测定照射后24h和48h 18F-FLT细胞结合率并计算细胞结合抑制率。分析MTT实验细胞生长抑制率与18F-FLT细胞结合抑制率的关系。结果照射24h后,MTT实验各剂量组间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48h后2Gy、4Gy、8Gy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28±11.92)%、(21.03±3.37)%、(32.96±3.77)%(P<0.01)。照射24h后18F-FLT细胞结合率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2Gy、4Gy、8Gy照射后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为(6.99±11.93)%、(11.77±7.35)%、(25.57±7.61)%,各剂量组间18F-FLT细胞结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48h后,2Gy、4Gy、8Gy照射后细胞结合抑制率分别为(14.69±4.43)%、(17.71±6.08)%、(40.81±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后,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与18F-FLT细胞结合抑制率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放疗后24h即可引起胰腺癌PaTu-8988 18F-FLT细胞结合率下降,可用18F-FLT显像早期观测放疗对恶性肿瘤的辐射效应。第二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目的研究使用18F-FLT进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辅助断层仪(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与计算机辅助断层仪(computed tomography, CT)一体机(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1例恶性肿瘤和1例肺炎患者行18F-FLT PET/CT显像,31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鼻咽癌患者13例(其中中分化鳞癌和未分化癌各1例,其余均为低分化鳞癌),肺癌9例(其中1例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6例(其中霍奇金淋巴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喉癌患者2例,肾盂癌1例。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得肿瘤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ing, ROI)的最大和平均标准摄取值(Maximum or 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 SUVmax and SUVmean)分析18F-FLT PET/CT显像病灶SUVmax值和SUVmean值与肿瘤类型、病理类型和分期的关系。用SPSS统计软件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恶性肿瘤患者31例行18F-FLT PET/CT显像,显像图像质量好,病灶显影清晰,共发现100处病灶,SUVmax为5.20±2.79,SUVmean为4.35±2.38。1例肺炎患者的病灶未见18F-FLT高摄取,SUVmax和SUVmean分别仅为0.67和0.61。肺癌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和SUVmean较其他原发或转移病灶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不同病理类型间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灶SUVmax和SUVmean均较低分化腺癌和低分化鳞癌肺内病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霍杰金淋巴瘤组SUVmax和SUVmean均较非霍杰金淋巴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LT PET/CT显像原发及转移灶SUVmax平均值达到了5.20,远高于良性病灶。18F-FLT PET/CT显像能清晰显示鼻咽癌、肺癌、淋巴瘤、喉癌、肾盂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有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分期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目的通过18F-FLT PET/CT与CT肿瘤显像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18F-FLT PET/CT融合影像对肿瘤TNM分期及治疗策略的影响。方法对23例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18F-FLT PET/CT显像并形成同机融合图像;分别利用CT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对肿瘤进行TNM分期。观察两种分期方法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资料调整治疗策略。应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按照UICC TNM分期,经18F-FLT PET/CT检查后有7例患者T分期、或N分期、或M分期上发生了改变。其中有4例T分期发生了改变,1例上调分期,3例下调分期;有3例N分期发生了变化,1例上调分期,2例下调了分期;有1例喉癌患者M分期发生改变,其PET/CT显示右下肺孤立结节高摄取,考虑喉癌右下肺转移,但随访资料认为是假阳性。23例有4例总分期发生了改变,2例调低了TNM分期,2例调高分期。两种分期方式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 4例总分期发生改变的患者中有3例改变了治疗策略。1例原计划行术后放化疗的肺癌患者改为长期临床观察,可能避免了过度治疗;1例鼻咽未分化癌因N分期由N2下调至N0而降低了颈部淋巴引流区照射剂量;1例鼻咽癌PET/CT显示鞍旁脑组织受侵(T4)而增加了颅底照射剂量。另1例局部晚期(T4)喉癌术后复发的患者虽然PET/CT提示右下肺孤立性转移,但通过对比前后三个月的PET/CT扫描,排除肺转移,维持原计划予局部根治性IMRT放疗。结论18F-FLT PET/CT融合显像可以使肿瘤分期更准确;并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可以使肿瘤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比益。第四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评估中的应用目的利用在PET/CT和CT上所获得的GTVCT和GTVPET/CT,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模拟制定3D-CRT计划,观察两种勾画方式对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分别在CT图像和18F-FLT PET/CT融合显像上对2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病灶进行靶区勾画,其中用PET/CT图像勾画时,选择约40%靶本比域值进行靶区勾画。两种勾画方式所获得的GTVCT和GTVPET/CT,分别按要求制定三维放射治疗计划,并用95%等剂量曲线应包含95%GTV的剂量分布标准来评估放疗计划。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应用SAS 9.1统计学软件包。结果1. 24例患者的GTVCT和GTVPET/CT空间形态和体积均有所不同。以GTVCT为参考,靶区在空间形态上有三种关系:即包含关系(12例)、被包含关系(5例)及交叉关系(7例)。GTVCT平均值52.21cm3,GTVPET/CT平均值40.88cm3,两者相比,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GTVPET/CT<GTVCT者17例,平均缩小20.11cm3;GTVPTV/CT> GTVCT者7例,平均增大9.93cm3。2.当用优化的GTVCT 3D-CRT放疗计划对GTVPET/CT进行计划评估时,结果24例中有3例患者未达到本研究规定的靶区剂量分布,有21例达标;当用GTVPET/CT放疗计划对GTVCT进行剂量评估时,结果仅50%(12/24)满足标准治疗计划要求。结论18F-FLT PET/CT融合显像改变了CT条件下勾画的靶区形态和体积;并可使放疗计划得以调整,由此制定更优化的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第五部分18F-FLT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放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目的研究治疗前18F-FLT PET/CT显像的SUV值及治疗前后SUV值变化(△SUV)与放疗疗效的关系,探讨18F-FLT PET/CT显像早期判断放疗疗效的可行性。方法19例放疗患者进行了18F-FLT PET/CT显像,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2Gy放疗治疗前和24h后2次18F-FLT PET/CT显像,包括鼻咽癌9例,淋巴瘤、肺癌、喉癌及肾盂癌各1例,计算同一患者两次显像相同病灶的SUVmax值和SUVmean值以及△SUVmax值和△SUVmean值。分析了19例放疗患者18F-FLT PET/CT显像SUV值与疗效的关系,并对2Gy照射前后18F-FLT PET/CT显像△SUV值的变化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依据放疗后随访结果,19例患者分为完全缓解(CR)组11例、病情稳定(SD)组2例和病情进展(PD)组6例,CR组的SUVmax和SUVmean值与P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2次18F-FLT显像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CR组7例、SD组1例和PD组5例, CR组△SUVmax值和△SUVmean值较SD组和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2次18F-FLT显像鼻咽癌患者,治疗前SUVmax为6.54±3.27 , SUVmean为5.52±2.75 ;治疗后SUVmax为4.43±2.21 , SUVmean为3.76±1.84;△SUVmax值为(31.25±16.18)%,△SUVmean值为(30.75±15.92)%。根据随访结果,分为CR组(6例)、SD组(1例)和PD组(2例),其中CR组△SUVmax值和△SUVmean值均较SD组和P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组患者2Gy放疗后SUV值降低明显,测定放疗前后18F-FLT PET/CT显像△SUV值可能能早期预测放疗疗效。

宛月[6](2010)在《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ncer, NPC)是原发于鼻咽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目前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鼻咽癌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和家族易感性的特点。其特点具体如下:①虽然在世界各国鼻咽癌均有发生,但其发病率高低差别却很大,主要见于我国南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而在欧美等国家则很少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中国的两广地区、湖南、福建、海南五省(区)属于高发区,其中广东省发病率最高,居世界首位,故又着称“广东癌”,这是唯一以地区命名的肿瘤。②鼻咽癌病人一级亲属中患鼻咽癌的风险比正常人一级亲属高十几倍。大约10%鼻咽癌病人有患本病的家族史,这种家族癌史并不是偶然现象,可见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性。众所周知,鼻咽癌的发病与EB病毒的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EB病毒感染的普遍性不能清楚解释鼻咽癌地区聚集性和家族易感性的特点,由此可见,鼻咽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虽然关于鼻咽癌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大部分学者已经公认鼻咽癌是EB病毒感染、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以下简称为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内发生的癌。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同时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被人称为“癌中之王”,因为它的死亡率约等于它的发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全世界新发的肝癌病例约有100万例,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七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我国是肝癌高发的地区之一,其发生率约为30.3/10万,每年约有14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左右,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的扶绥县和江苏省的启东县的发病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肝癌的发病率每年都有所上升,而有关肝癌的治疗效果目前尚不理想,由此可见,肝癌是一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疾病。迄今为止,关于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工作者及流行病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目前关于肝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国内外研究人员均证实肝癌的发生与乙肝病毒的感染有关。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这说明遗传因素在肝癌的发病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认可。肝癌的发生同时与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肝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共同作用的结果,同鼻咽癌有着类似的危险因素,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研究鼻咽癌、肝癌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对降低鼻咽癌、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是指以血缘父母健在的明确诊断的鼻咽癌或肝癌患者(先证者)为核心,并包括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主要是血缘父母。由每一个先证者可确定一个鼻咽癌或肝癌的核心家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既是鼻咽癌的第二大高发区同时也是肝癌的高发区之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鼻咽癌、肝癌的核心家系标本库是可行的,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是研究鼻咽癌、肝癌遗传易感基因及发病机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目的:利用鼻咽癌、肝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发的优势,摸索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有计划的建立规范的鼻咽癌、肝癌的核心家系标本库,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鼻咽癌、肝癌遗传易感基因及发病机制提供宝贵的标本及标本信息的平台。方法:⑴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建立的前提是经本单位有关部门的批准以及认可,在血标本采集前均需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⑵核心标本库中标本来源:①来医院就诊的已经明确诊断的并且血缘父母健在的鼻咽癌或肝癌患者(先证者)。主要采集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诊断的先证者及其血缘父母的外周静脉血7-8ml,其中抗凝血5ml,非抗凝血2ml.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鼻咽癌的高发区苍梧县和肝癌的高发区扶绥县,通过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及当地医院和村医的帮助下找到符合核心家系条件的已经在上级医院诊断或治疗过的先证者,收集先证者及其血缘父母的外周静脉血7-8ml。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实验室调查员,按照统一制定的鼻咽癌或肝癌的核心家系登记表的内容,详细询问以先证者为核心的家系资料:①人口学特征的资料:主要是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籍贯、联系方式等;②先证者的相关疾病信息:先证者的初诊日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鼻咽癌患者的EB病毒相关抗原抗体检测结果、肝癌患者的血清乙肝两对半以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检测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MRI、B超、腹部CT、胸片等)、病理诊断、鼻咽癌的TNM分期(参照92福州分期的标准)及临床分期、肝癌的临床分期;③先证者及其父母的生活习惯主要是烟酒史及其家族史,是否有相同疾病的家族史或其他癌症病史的家族史。将上述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并按照收集先证者先后顺序将核心家系标本库中的标本行入库编号。⑷将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严格按照血标本的保存要求尽快送到本实验,将先证者及父母的抗凝血离心、分离血清和血细胞分别放到两个冻存管中按照标本的入库编号进行标记,-80℃的冰柜冻存;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非抗凝血进行EB病毒IgA/VCA检测或血清乙肝两对半及甲胎蛋白(AFP)检测,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⑸有专人详细记录标本入库信息、存入位置信息和使用信息资料,并定期监测低温下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血标本的保存情况。⑹对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录入核心家系标本的人口学资料及其病理、临床分期资料,统计分析核心家系中先证者的一般发病特点,及将其父母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⑴在鼻咽癌核心家系中,256例鼻咽癌先证者情况:男性191例、女性65例;汉族187例、其他(主要是壮族和瑶族)69例;职业分布情况:农民132例、工人32例、干部21例、其他71例;年龄分布:最小的是6岁,最大的是53岁,平均26.60岁;家族史分布情况:有36个鼻咽癌核心家系有癌家族史,其中26个鼻咽癌核心家系有鼻咽癌家族史,共35人患有鼻咽癌,最多一个家族是包括先证者在内5个人都患有鼻咽癌;病理类型:低分化鳞癌246例、未分化癌8例、其他类型癌2例;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62例、Ⅲ75例、Ⅳ107例。先证者的父母EB病毒抗原抗体检查结果:父亲阳性人数47人,阳性率18.4﹪,母亲阳性人数35人,阳性率13.7﹪。⑵在肝癌核心家系中, 221例先证者情况:男性197例、女性24例;汉族129例、其他(主要是壮族和瑶族)92例;职业分布情况:农民164例、工人15例、干部16例、其他26例;年龄分布:最小的13岁,最大的56岁,平均35.44岁;家族史分布情况:有25个肝癌核心家系有癌家族史,其中23个肝癌核心家系有肝癌家族史,共33人患有肝癌,最多一个家族是包括先证者在内6个人都患有肝癌。先证者的父母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先证者父亲HBsAg阳性人数是32例,阳性率是14.5﹪;HBsAb阳性人数是128例,阳性率是57.9﹪; HBeAg阳性人数是5例,阳性率是2.3﹪; HBeAb阳性人数是35例,阳性率是15.8﹪; HBcAb阳性人数是65例,阳性率是28.1﹪; HBsAg+HBcAb阳性人数是30例,阳性率是13.6﹪。先证者母亲HBsAg阳性人数是63例,阳性率是28.5﹪;HBsAb阳性人数是95例,阳性率是43.0﹪; HBeAg阳性人数是5例,阳性率是2.3﹪; HBeAb阳性人数是73例,阳性率是33.0﹪; HBcAb阳性人数是112例,阳性率是50.7﹪; HBsAg+HBcAb阳性人数是61例,阳性率是27.6﹪。结论:以前的医学工作者把对肿瘤的研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动物和细胞株上,随着对肿瘤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的观点也发生了改变。医学工作者对肿瘤的研究从动物和细胞株的研究逐渐转向人体肿瘤标本的研究。因为肿瘤研究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人体,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标本是恶性肿瘤研究的重要资料,建立规范的、标准的肿瘤标本库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肿瘤标本库的建立在能够更有效的利用肿瘤标本资源,使其更有好地服务到肿瘤研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实验室充分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鼻咽癌、肝癌高发的优势利用四年时间建立了256例鼻咽癌核心家系、221例肝癌核心家系,并在这四年过程中逐渐摸索了一套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标本采集、保存和管理的体系。我们应该在这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肿瘤种类多样,地域广泛的特点,抓住发展的机遇,将肿瘤标本库做的更大,充分利用肿瘤标本库的巨大资源优势,协助深入开展肿瘤基础研究,造福千千万万的肿瘤患者。

徐亮[7](2010)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目前,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也呈现一些重要变化,例如,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明显,还有发病年龄出现两个极端,即年龄小的人群和老年人群患恶性肿瘤人数增长最快。对于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对于肿瘤的临床治疗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像检查手段包括传统X线、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超声波检查法(ultrasonography, USG)、介入诊断、核医学单光子发射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和正电子发射成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等。磁共振成像由于具有良好的组织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以进行大视野和多方位扫描成为评价恶性肿瘤的重要影像检查手段。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属于磁共振功能成像,不仅能反映病变的大小及形态,而且可以评价病变的组织结构等状况。DWI最早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对于急性脑梗塞具有重要的影像诊断价值。近些年来,DWI的应用逐渐由中枢神经系统扩展到体部成像,对于例如腹盆腔内实质性器官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发挥着重要作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 WB-DWIBS)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磁共振DWI技术,克服了以往体部DWI扫描必须行屏气扫描因而使其扫描范围受限制的局限性,可以在患者自由呼吸的状态下行全身大范围的扩散加权成像,并且采用了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TIR)技术,使得正常组织器官的信号被更好地抑制,从而使病变组织表现地更为突出和明显。本课题将WB-DWIBS应用于临床诊断恶性肿瘤(包括部分初诊为原发性肿瘤及部分初诊为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及临床诊为肺部占位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或细胞学结果的患者,旨在探讨本技术对于检出转移性及原发性恶性肿瘤以及及对于肺癌的鉴别诊断以及评价肺癌淋巴结的临床应用价值。一、目的:(1)探讨探讨健康成人WB-DWIBS成像的特点,评价正常脏器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和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xponenti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EADC)的特点及不同b值对图像质量的影响。(2)探讨WB-DWIBS对于全身转移性肿瘤的检出能力,并评价在检出骨转移灶方面与SPECT的一致性。(3)探讨WB-DWIBS对于原发性肿瘤的检出能力(4)探讨WB-DWIBS对于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肺癌病理类型的鉴别以及诊断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二、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2008年5月~2009年2月,6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4.6±6.9岁。(2)2009年5月~2009年10月之间的66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6.2±12.9岁。(3)2009年2月~2009年6月之间29例初诊为转移性肿瘤而原发性肿瘤不明的患者,其中包括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30岁~79岁,平均年龄57.1±11.1岁。(4)2009年3月~2010年2月之间临床诊断为诊为肺占位的患者共3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9.0±9.3岁。2.MR扫描方法使用扫描加长板,患者平躺,采取仰卧位、足先进的方式,扫描期间保持平静呼吸。将定位线定位于患者的下颌部位。扫描常规定位相后,扫描多体块的全身冠状位定位相,第一部分中采用两组b值(0s/mm2和600 s/mm2以及0 s/mm2和1000 s/mm2)。第二、三、四部分采用一组b值(0 s/mm2和600 s/mm2).扫描完成后,使用拼接(Mobiview)功能将多体块冠状位图像合成全身冠状定位相。再在该定位相上定位行全身多体块横轴位WB-DWIBS扫描。3.图像后处理将扫描所得原始图像使用沿身体长轴的多角度旋转的最大信号投射(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的方法重组,将重组后图像使用"Mobiview"功能合成全身WB-DWIBS图像。将原始横轴位图像使用" diffusion"功能进行计算得到ADC图和EADC图。4.图像分析方法(1)对60例健康志愿者扫描所得全身横轴位WB-DWIBS图像及ADC图和EADC图进行图像关联,使用勾画并复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法测量并评价各主要脏器的ADC值、EADC值和SI值以及信号噪声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分析各正常组织器官的影像表现。(2)对于所有66例临床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的WB-DWIBS图像进行直接观察,分别统计WB-DWIBS检出的各部位转移瘤的数目。将骨转移瘤按照累及的部位数及病灶数分别与SPECT骨扫描进行对照,评价两者其发现全身各部位转移灶的一致性。分析骨转移瘤和肝脏转移瘤的SI、ADC值和EADC值特点。(3)对于29例临床诊断为转移性肿瘤而原发性肿瘤不明的患者的横轴位及全身DWIBS图像进行直直接观察,评价其检出原发性肿瘤的能力。按照病变的信号强度的改变将诊断信度分为5度,由三位阅片人对所有患者的全身扩散加权图像进行分析并把发现的原发性病灶分度。评价WB-DWIBS在检出原发性肿瘤方面的价值。(4)对34例诊断为肺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扫描重组所得横轴位及全身WB-DWIBS图像进行直接观察,并测量病变的SI、ADC、EADC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其对于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和对于评价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对于肺癌患者分析SI、ADC、EADC值在诊断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作用。5.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1.0录入和处理。数据测量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X±s)的形式描述。组间均数的比较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别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采用κ检验评价两种方法检出病变的一致性。采用ROC分析评价检出病变的准确性并计算最佳界点和相应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法进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相关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用t检验对方程进行显着性和拟合度检验。以P<0.05为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正常人体全身扩散成像大多数实质性脏器及全身骨骼(骨髓)信号被压低而显影浅淡。但是由于DWI上T2穿透效应(T2 shine-through effect)的存在,某些组织器官,如脾、胆囊、睾丸、精囊腺、前列腺、椎管内的脑脊液等可表现为程度不等的高信号。在双侧腹股沟、腋窝、腹腔内等部位血管在轴位图像上可表现为点状或条状高信号,有时不易与淋巴结区分,但具有双侧对称分布,且多为沿身体长轴的条状走形为特点。b值为600s/mm2与b值为1000s/mm2的图像对比,前者全身各部位的ADC值、EADC值、SI值和SNR均高于后者,而且对于大多数脏器来说这种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平均噪声信号强度显着低于后者。(2) WB-DWIBS和SPECT在检出全身骨骼的转移性肿瘤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κ=0.705)。WB-DWIBS和CT/MR在转移性淋巴结直径的测量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骨转移灶的SI、ADC和EADC值与正常腰椎松质骨有统计学差异。转移性淋巴结与肌肉之间ADC值和EADC值无统计学差异(Z=-1.31,P=0.19; Z=-1.503,P=0.133), SI值有统计学差异(Z=-7.756,P=0.000),转移性淋巴结SI值高于肌肉。转移性淋巴结与肝脏之间ADC值和EADC值无统计学差异(Z=-1.844,P=0.065; Z=-7.80,P=0.435), SI值有统计学差异(Z=-7.662,P=0.000),转移性淋巴结SI值高于肝脏。肝转移瘤和肝囊肿之间ADC值、EADC值和SI值均有显着性差异(Z=-4.797,P=0.000;Z=-4.798,P=0.000和Z=-3.094,P=0.001)。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之间SI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Z=-0.593,P=0.581),但是ADC值和EADC有统计学差异(Z=-3.178,P=0.001和Z=-2.963,P=0.002)。肝囊肿和肝血管瘤之间ADC值、EADC值和SI值均有统计学差异(Z=-3.092, P=0.001; Z=-3.377, P=0.000和Z=-2 .718, P=0.005)。肝转移瘤和正常肝脏相比,ADC值和SI值有统计学差异(Z=-2.836, P=0.005和Z=-5.403, P=0.000), EADC值无统计学差异(Z=-1.669, P=0.095)。肝囊肿和正常肝脏相比,ADC值、EADC值和SI值均有统计学差异(Z=-5.012, P=0.000; Z=-5.013,P=0.000和Z=-3.077, P=0.002)。肝血管瘤和正常肝脏相比,ADC值、EADC值和SI值均有统计学差异(Z=-2.844,P=0.004; Z=-2.590, P=0.010和Z=-3.821, P=0.000)。(3)对于82.8%(24/29)的患者,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正确诊断出原发肿瘤,并经过穿刺活组织检查得到确诊。对于17.2%(5/29)的患者,原发肿瘤没有被检出。ROC分析显示对于三位阅片人诊断原发肿瘤的Az值分别为0.907,0.914和0.910。以诊断信度3分界点,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8%(24/29)和100%(25/25)。各阅片人之间的诊断一致性分别为0.935,0.804和0.873。(4)肺癌的ADC值低于肺良性病变,EADC值和SI值高于肺良性病变。肺癌和肺良性病变之间的ADC值、EADC值和SI值均有显着性差异(t=-9.932,P=0.000; t=6.561,P=0.000和t=5.383, P=0.000).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每两组之间的ADC、EADC和S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WB-DWIBS与CT/MR对于肺癌病变大小的测量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0.020,P=0.984),两者之间呈密切正相关(r=0.984,P=0.000)。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组转移性淋巴结中有26组(89.6%)在WB-DWIBS上可显示。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低于正常淋巴结(Z=-4.420,P=0.000),EADC值高于正常淋巴结(Z=-4.287, P=0.000), SI值高于正常淋巴结(Z=-3.360, P=0.000)。ROC分析显示ADC、EADC和SI用于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及正常淋巴结有显着性意义(Az=0.965, P=0.000; Az=0.951, P=0.000和Az=0.828, P=0.001)。WB-DWIBS的ADC、EADC和SI值用于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最佳界点分别为2.42×10-3mm2/s、0.245和227.5。四、结论1.WB-DWIBS成像效果好,不同b值对脏器的ADC、EADC和SI值以及SNR有影响2. WB-DWIBS可检出恶性肿瘤全身各部位的转移瘤,对于骨转移瘤与SPECT的结果基本一致。ADC、EADC和SI值对于肝转移瘤和肝脏良性病变有鉴别诊断意义。对于转移性淋巴结大小的评价与CT/MR一致。3.WB-DWIBS检出原发性肿瘤的准确性较高,对于临床上仅表现为转移性肿瘤的患者可以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筛检原发性肿瘤的影像诊断方法。4. WB-DWIBS对肺内良恶性病变有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对于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的价值有限。对于检出肺癌肺门及纵隔转移性淋巴结比较敏感,结合ADC值和EADC值有助于鉴别转移性淋巴结和正常淋巴结。

刘进康[8](2008)在《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与MS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构建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表达技术平台,探讨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对MSCT肺灌注结果的影响,明确MSCT肺灌注成像能否评价NSCLC与炎性肿块血流模式的差异以及NSCLC恶性程度的差异,为科学地解释MSCT肺灌注成像差异产生原因寻求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2月至2008年1月就诊于我院胸外科肺内单发结节患者65例行MSCT灌注成像,其中34例按活体肺内解剖方位选取与MSCT灌注成像最大层面相当的病理层面,采用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电镜观察等技术构建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检测指标包括微血管的形态学、微血管基底膜完整性、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不同表型与微淋巴管、微血管成熟度与管腔化程度、微血管免疫遗传学特性。34例患者中21例获取完整的肺内结节标本,每个结节各取5层组织层面石蜡包埋(包括与MSCT灌注成像最大层面对应的病理层面),检测每一层石蜡包埋标本的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用变异系数与异质率来定量评价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的大小,用多元相关来探讨纳入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微血管构筑表型与NSCLC MSCT形态学表现及灌注成像差异的关系,同时研究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对探讨MSCT肺灌注成像机制的影响。结果:(1)成功构建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表达技术平台:周围区、中心区MVD及总MVD均较交界区MVD明显增高(p<0.05),周围区MVD高于中心区MVD,但差异无显着性;随结节体积增大,不同区域MVD数据分布异质性增高;周围区未形成完整管腔的MVD明显多于中心区(p<0.05);ephrinB2及EphB4在瘤细胞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在间质血管中的表达具有差异性。(2)肺癌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元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管腔成熟度周围区CD34-MVD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与P-TNM分期及肿瘤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与VEGF表达强度、ephrinB2及EphB4表达强度和PCNA阳性率正相关(p<0.05),分化程度与PCNA阳性率、淋巴结转移、VEGF表达强度正相关(p<0.05);与基底膜完整性负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与PTNM分期、分化程度、PCNA阳性率与ephrinB2及EphB4表达强度正相关(p<0.05)。(3)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检测:所有检测的组织标本中,2D-TMAP与3D-TMAP均呈现程度不同的异质性,正常组织和非活动性炎性病变的异质性明显小于恶性病变。NSCLC CD34-MVD变异系数分布于16.7%~28.3%之间,总的变异系数23%,PCNA的变异系数分布于4.07%~8.33%之间,总的变异系数6.45%,CD34-MVD和PCNA的变异系数与分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8、0.535,p值为0.003、0.020;ephrinB2、EphB4、VEGF总的异质率分别为38.5%、33%、40%,腺癌(42%)具有较高的异质率,其次为腺鳞癌(28%),癌前病变与鳞癌的异质率最低(16%~20%)。(4)MSCT形态学表现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的多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与空泡征正相关(p<0.05);P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显着正相关(p<0.01),与毛刺征正相关(p<0.05);结节大小与衰减密度显着负相关(p<0.01);周围区管腔不完整的MVD与深分叶、空泡征、血管集束征、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5)MSCT灌注参数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及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的多元相关性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与周围区BF显着负相关(p<0.01);与总BF、总BV、总PEI均成负相关(p<0.05);管腔不成熟的周围区CD34-MVD与周围区BF负相关(p<0.05),与总BF、总BV、总PEI均成负相关(p<0.05);PCNA与周围区BF显着负相关(p<0.01);与总BF、总BV、总PEI均成负相关(p<0.05);变异系数与周围区BF显着负相关(p<0.01)与总BF、总M/A均成负相关(p<0.05)。(6)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在探讨MSCT肺灌注成像机制中的影响:在纳入的22个恶性结节中每个结节随机抽取5个受检蜡块,按常规方法测定受检蜡块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共获取5组数据,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每组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与MSCT灌注成像各参数相关性。结果显示:2组显示恶性结节的BF、PEI、M/A与MVD呈正相关(p均<0.05),3组显示无相关(p均>0.05)。结论:(1)MSCT灌注成像能有效地鉴别肺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与NSCLC分化程度,其机制在于通过检测成熟的功能性管腔化血管的密度差异,评价肺内占位性病变的血流模式;(2)在没有发生中心坏死之前,按常规方法测定的灌注参数对结节的整体评价较好,而要确切评价结节与肿瘤分化程度的相关性,首选周围区BF值;(3)在探讨MSCT肺灌注成像机制时,如果不有效控制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的影响,保证所选取的病理标本取材部分与兴趣区完全一致,将会得到不可靠的结论;(4)通过PEI无法确切鉴别活动性炎性结节与恶性结节;MSCT形态学分析指标中,空泡征、短毛刺、非实性结节、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征及血管聚集征在恶性结节的诊断中意义较大;(5)NSCLC微血管构筑表型对血管新生与肿瘤增殖的调控是一种网状结构,以往对于肿瘤研究中试图通过单一因素来回答复杂的生物学基本问题的观念有待更新;(6)NSCLC的生物学行为至少具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3cm很有可能就是生物学特性发生转变的重要分界值,将不同阶段的病变纳入一组进行统计分析,是不合理与不科学的。

李烁[9](2007)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动物模型及临床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动物模型的正常、炎性增生及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的可行性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左侧足垫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淋巴结炎性增生模型和经右侧股四头肌注射VX2癌细胞悬液(4×107/ml)建立肿瘤转移淋巴结模型,以炎症组的对侧下肢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于造模后14天分别行MR常规序列及STIR-EPI-DWI检查,以表观弥散系数(ADC)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别测量T2WI、DWI图像及病理检查各组淋巴结的大小,摘取各组的腘窝及髂内淋巴结,行HE染色及病理分析。结果:STIR-EPI-DWI在动物模型上可清晰显示正常、炎症及转移组的腘窝及髂内淋巴结,所测得的各组淋巴结大小与T2WI及病理检查所测得大小无明显差异(正常组F=0.88,P=0.43;炎症组F=0.38,P=0.69;转移组F=0.64,P=0.53)。炎症组和转移组淋巴结的大小无明显差异,二者均大于正常淋巴结。三组间常规MR序列信号无明显差异,均为T1WI等信号及T2WI高信号,在DWI上呈高信号,正常组、炎症组及转移组淋巴结的ADC值分别为(1.35±0.15)×10-3mm2/s,(1.14±0.02)×10-3mm2/s和(0.78±0.07)×10-3mm2/s,三组间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F=112.12,P<0.01)。结论:STIR-EPI-DWI序列用于兔模型可获得高质量的DWI图像;DWI在鉴别兔炎性增生及肿瘤转移性淋巴结方面能够提供常规MR序列形态学以外的功能信息。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监测兔VX2肿瘤放疗疗效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6只新西兰白兔经右侧股四头肌注射VX2癌细胞悬液(4×107/ml)0.5ml建立兔VX2肿瘤模型。2周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6)。治疗组接受单次剂量10Gy的放射治疗,并于放疗前1天及放疗后1、2、3、7天行MR常规序列及STIR-EPI-DWI检查,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并于相同时间点进行MR检查。以表观弥散系数(ADC)为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测量计算肿瘤的体积并评价T1WI、T2WI图像上的信号特征。结果:基线时治疗组及对照组肿瘤大小没有明显差异,其后对照组肿瘤持续增大,而治疗组肿瘤虽然略有增大但不如对照组明显。治疗后第2天两组肿瘤体积出现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肿瘤于放疗后第2天在T1WI及T2WI上逐渐可以看到坏死(n=8)及出血(n=2);而对照组直到第7天才能看到明显坏死。ADC值从放疗后第1天起即有明显改变,治疗组放疗后第1、2、3和7天的ADC值分别为(1.23±0.08)×10-3mm2/s;(1.45±0.07)×10-3mm2/s;(1.63±0.06)×10-3mm2/s;(2.02±0.18)×10-3mm2/s,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ADC值分别为(1.03±0.04)×10-3mm2/s;(1.05±0.02)×10-3mm2/s;(1.05±0.05)×10-3mm2/s;(0.95±0.07)×10-3mm2/s。除基线外,两组间各时间点的ADC值均有显着差异。病理检查表明治疗组的肿瘤组织放疗后第1天其内存活的肿瘤细胞即开始减少,而放疗后第7天几乎没有存活的肿瘤细胞并被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DWI是一种有效的监测放疗疗效的新技术,ADC值可以较常规MRI更早的提供放疗后结构改变的信息。目的:在自由呼吸状态下,采用短TI翻转恢复平面回波弥散序列(STIR-EPI-DWI)及大体线圈进行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所得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建,探讨其在肿瘤成像中的可行性。材料及方法:1)STIR-EPI-DWI与SE-EPI-DWI序列成像比较:5例行腹部MR检查的患者,比较应用STIR-EPI-DWI序列和SE-EPI-DWI序列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以及对正常组织背景信号的抑制程度。2)预扫描技术改进:30例志愿者行WB-DWI检查,记录每位受检者各段的中心频率(CF),比较由机器自动计算的中心频率及由手动设置统一中心频率扫描所得图像质量,计算最佳的优化CF组合,匀场时仅保留了发射增益及梯度匀场,其余参数均采用经验值。3)可行性分析:对30例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以最终的扫描方案行WB-DWI以评价可行性,以优化后的CF作为全身扫描的CF,扫描分为5段覆盖从颅顶到股骨上段的范围,总时间约30分钟。每一段含有39层,层厚7mm,层间距-1mm,b值取0及800 s/mm2,同时采集相同层面的常规FSE T2WI作为参照。结果:采用STIR-EPI-DWI序列时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均优于SE-EPI-DWI序列,分别为(30.10±11.82,12.10±6.87;56.22±17.69,43.30±19.83)。由手动设置统一CF扫描所得图像明显优于机器自动计算的CF扫描所得图像,相邻部分无明显错位,腹段和头段的平均CF与五段的总平均CF最为接近,标准差为13.2Hz。自由呼吸状态下,WB-DWI在所有患者及志愿者均成功进行,所得图像清晰,全身信号一致,无明显图像扭曲及错位,正常组织的背景信号被充分抑制。重建的3D-MIP可充分显示患者病变部位。结论:通过预扫描技术改进,稳定且分辨率高的WB-DWI图像可成功获得,WB-DWI在发现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及远处转移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评价。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各器官的弥散特点,建立不同器官的正常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标准,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侧别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健康志愿者50例,分为5个年龄组:≤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岁组,每组10例,男女各5例,采用短TI翻转恢复平面回波序列(STIR-EPI)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b值分别为0和800s/mm2。分别测量脑灰质和白质,尾状核头,豆状核,丘脑,桥脑,双侧颌下腺,双侧腮腺,左心室壁、胃体大弯侧胃壁、肝脏(左、右叶)、脾脏、胰头、双侧肾脏、升结肠、直肠、T8胸椎、T8-9椎间盘、L2腰椎、L2-3椎间盘、前列腺中央叶及外周带、双侧乳腺、子宫体及子宫腔的ADC值,并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组ADC值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器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脑灰质:1.09±0.07mm2/s;脑白质:0.86±0.09mm2/s;尾状核头:0.75±0.06mm2/s;豆状核:0.79±0.08mm2/s;丘脑:0.80±0.07mm2/s;桥脑:0.64±0.05mm2/s;颌下腺:1.33±0.14mm2/s;腮腺:1.17±0.11mm2/s;左心室壁:2.18±0.28mm2/s;胃体大弯侧胃壁:1.85±0.28mm2/s;肝脏:1.22±0.05mm2/s;脾脏:0.83±0.08mm2/s;胰头:1.72±0.05mm2/s;肾脏:1.98±0.12mm2/s;升结肠:1.18±0.07mm2/s;直肠:1.28±0.18mm2/s;前列腺中央叶:1.44±0.18mm2/s;前列腺外周带:1.64±0.15mm2/s:乳腺:1.56±0.22mm2/s;子宫体:1.64±0.13mm2/s;子宫腔:1.26±0.14mm2/s;T8胸椎:0.30±0.08mm2/s;T8-9椎间盘:1.27±0.13mm2/s;L2腰椎:0.34±0.08mm2/s;L2-3椎间盘:1.40±0.15mm2/s。>61岁组脑白质的ADC值高于≤30岁组(p=0.02);>61岁组前列腺中央叶的ADC值与其它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02),且≤30岁组中央叶的ADC值明显低于51-60岁组(p=0.02);>61岁组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高于≤30岁组、31-40岁组及41-50岁组(p=0.04,0.01,0.02);>61岁组子宫腔的ADC值与≤30岁组、31—40岁组存在显着差异(p=0.00,0.02),≤30岁组、31—40岁组腰椎间盘的ADC值与51—60岁组、>61岁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0.00,0.00,0.00)。脑白质、前列腺中央叶、前列腺外周带、子宫腔及腰椎间盘的ADC值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413,0.699,0.757,0.632,—0.626。双侧颌下腺、腮腺、肾脏、乳腺及肝左右叶的侧别间ADC值没有显着差异(p=0.436-0.916),男女各器官的ADC值没有显着差异(p=0.251-0.966)。结论:本研究通过测量建立了正常成人各器官的ADC值标准,发现除部分器官的ADC值与年龄有相关性,性别及侧别对ADC值无显着影响,为全身DWI图像评价及半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目的评价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及18F-FDG-PET对恶性肿瘤分期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16例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35-82岁)行PET和WB-DWI进行临床分期,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周。评价两种检查识别原发灶、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的效果,分别以不同的ADC值(淋巴结1.1×10-3mm2/s,肝脏转移1.2×10-3mm2/s,骨转移0.6×10-3mm2/s)和SUV值2.5作为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标准,以病理诊断、临床随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作为判断病变良恶性的金标准,分别计算两种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结果16例患者中,WB-DWI共检测发现11例患者80处病灶,PET共检测发现13例患者77处病灶,两种检查方法对12例(75%)患者的TNM分期一致,经卡方检验两者的符合率较高(X2=0.607,P=0.437>0.05)。PE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1.67%(11/12)、50%(2/4)、84.6%(11/13)、66.7%(2/3)、81.3%(13/16)。WB-DWI相应指标分别为91.67%(11/12)、100%(4/4)、100%(11/11)、80%(4/5)及93.75%(15/16)。PET漏诊了1例前列腺癌患者,WB-DWI漏诊了1处NHL治疗后残存病灶。评价局部淋巴结时,PE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5%,而WB-DWI均为100%。对2例寻找原发灶的患者,WB-DWI较PET发现更多的颈部及髂部转移性淋巴结。在51处远处转移病灶中,PET发现45处,敏感度为88.2%,WB-DWI发现47处,敏感度为92.2%。二者相比,PET较WB-DWI发现更多的肺转移及脾转移灶,而WB-DWI较PET发现更多的颅内转移灶。结论WB-DWI是一种有价值的恶性肿瘤成像技术,与PET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MRI成像(WB-DWI)在恶性淋巴瘤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55例临床确诊或疑诊为恶性淋巴瘤的患者行WB-DWI检查,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与病理结果及同时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初诊的31例患者中,18例淋巴瘤患者WB-DWI均显示为阳性,5例淋巴结转移癌WB-DWI也显示为阳性,8例良性淋巴结病变患者有4例WB-DWI显示为阳性,WB-DWI诊断淋巴瘤的灵敏度为100%(18/18)、特异度为30.8%(4/13)、准确性为71.0%(22/31)、阳性预测值为66.7%(18/27),阴性预测值为100%(4/4)。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及良性淋巴结病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7±0.17)×10-3mm2/s,(0.98±0.09)×10-3mm2/s和(1.20±0.10)×10-3mm2/S,良性淋巴结病变与前两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以ADC值1.085×10-3mm2/s作为诊断恶性淋巴结病变的临界值,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7.8%和91.3%。88.9%(16/18)患者WB-DWI检查后分期与临床分期一致。24例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后行WB-DWI检查,4例临床疗效为完全缓解(CR),WB-DWI检查均为阴性,17例临床确认有肿瘤复发及明显残留,WB-DWI显示为阳性的14例,另外3例常规影像评价为部分缓解(PR)的患者,WB-DWI检查提示2例病灶以坏死液化为主,1例病灶无明显活性。13例淋巴瘤患者行多次WB-DWI检查,发现6例治疗后病灶消失,4例缓解,1例原发病灶缓解,新出现结肠癌,2例淋巴瘤进展,皆与临床相符。结论:WB-DWI诊断恶性淋巴瘤的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不强,难以与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相鉴别,ADC值有一定帮助但不具有特异性。WB-DWI可准确的检出淋巴瘤复发及残余病灶,对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价值。

李成州[10](2003)在《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病理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肺内结节或肿块的性质与肺外原发性肿瘤的部位和病理类型的对照;肺外恶性肿瘤与肺内病灶确诊时的时间间隔与肺内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肺外恶性肿瘤肺内病灶最大径与其性质的相关性;CT形态学表现对诊断原发、转移与良性病灶间的相关性;以及患者年龄和吸烟史与肺外恶性肿瘤肺内病灶关系的研究,目的是试图明确肺外恶性肿瘤患者其胸部CT所见的肺内孤立性病灶为转移、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和良性病灶的可能性,评价CT对肺外恶性肿瘤患者其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有肺外原发性恶性肿瘤史,且肺内有孤立性结节或肿块患者101例,回顾性分析肺内病灶的性质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与肺外原发肿瘤间两瘤时间间隔、肺内病灶的最大径、肺外恶性肿瘤病理类型间等的关系,及肺内病灶的CT影像特征对其定性诊断的意义。并结合免疫组化等方法试图提供肺外恶性肿瘤史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模式。48例(47.5%,48/101)经过了肺叶、全肺和楔形切除术,其中8例经皮穿刺和纤支镜检查证实后进行开胸手术;29例通过CT引导经皮肺穿刺(1例为B超引导下活检)得到证实: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主要用于近肺门和较大支气管受累者,对位于较外周的病灶,则采用刷检和灌洗等方法,并注意观察支气管管腔内表面光整、粗造、菜花样等形态学表现,共16例;经胸膜胸腔镜证实6例;2例经抗炎治疗后吸收,而证实为炎性肉芽肿。 结果:除2例炎性肉芽肿经临床证实外,其余均经病理证实。肺内病灶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6例,转移瘤48例,肺内良性结节7例(肺结核3例,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3例,真菌性肉芽肿1例)。按原发肺外肿瘤的部位分:1.肺外肿瘤为头颈部肿瘤者14例:包括喉癌8例,鼻咽癌4例,均为鳞状细胞癌;左腮腺腺样囊性癌1例和右侧扁桃体鳞癌1例。该组病例中8例(57.1%)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鳞状细胞癌5例,腺癌3例);转移癌4例(28.6%);2例(14.3%)鼻咽癌患者分别经手术和纤维支气管镜证实为肺结核。2.乳腺癌13例:除1例为浸润癌外,其余均为腺癌。10例(76.9%)肺内肿瘤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腺癌7例,鳞状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转移癌2例(15.4%)。1例(7.7%)为右中叶的炎性肉芽肿。3.食管癌6例:其肺内病灶5例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其中4例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李成J为鳞状细胞癌,证实为结核病。例为腺癌,另一例右上叶前段直径,.SCm结节,经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4.赏门胃和十二指肠癌17例:除十二指肠降部腺癌,例外,其余均为胃和责门腺癌(不包括,例胃非何杰金色氏淋巴瘤),其中2例为粘液腺癌。17例中,12例肺内病灶为原发性肺癌,5例为转移性癌。5.大肠癌18例:其中直肠癌7例,升结肠3例,乙状结肠癌3例,横结肠癌2例,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部腺癌,例,部位未特指2例(外院手术)。原发性肺鳞癌,所有病理类型均为腺癌(其中1例横结肠癌为粘液腺癌)。肺内病灶除3例例原发性肺腺癌和高达72.22%(13/18)。6.肾细胞癌7例:例为炎性肉芽肿外,其余13例均为转移癌,转移率不包括1例左肾非霍杰金氏淋巴瘤。所有7例肺内病灶均为转移,转移率高达1000/0(717)。膀耽移行细胞癌3例:其肺内病灶2例为原发性肺鳞癌,另一例为肺内转移癌。7.肝细胞癌5例,胆总管高分化腺癌,例,胰头癌,例:除,例肝左叶原发性肝腺癌患者,其右上肺见巨大肿块,CT经皮穿刺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外,其余均属转移癌。8.,胃,肉瘤4例,左大腿横纹肌肉瘤,例:除,例女性25岁左胫一l:.端骨肉瘤患者(确诊时23岁),术后2年平片和CT见左下肺ZCm边光结节,因内无钙化和脂肪而拟诊为转移,手术证实为错构瘤。其余均为肺内孤立性转移瘤。9.卵巢肿瘤2例 (粘液腺癌和粘液乳头状囊腺癌各1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1例,子宫体腺癌1例:其肺内病灶2例为原发性腺癌,1例为粘液乳头状囊腺癌转移,另1例右上叶后段约1.SCm小结节,穿刺活检后证实为隐球菌性肉芽肿,经抗真菌治疗后吸收。10.淋巴瘤6例:均为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日L),其中1例为粘膜相关性淋巴瘤,另1例为B细胞系恶性淋巴瘤。肺内病灶4例为淋巴瘤肺内浸润,2例为原发性肺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各1例)。11.胸骨上窝黑色素瘤1例:其右中下肺野见直径达18.5Cm巨大肿块,CT引导经皮穿刺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证实为肺内转移。12.本组有2例分别有2个肺外恶性肿瘤史:1例男性85岁患者,有吸烟史(500年支)。19%年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肤癌,1 997年再次以手术证实为胃癌;21月后因声音嘶哑检查发现左上肺肿块,最大直径为 4.2Cm,边界清楚,有毛刺,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纤维支气管镜发现左上叶支气管狭窄,并凹凸不平,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另一例为女性62岁,1978年乳腺癌手术,,9%年横结肠腺癌H·Hl级,12个月后左肺尖发现SCm月中块,诊断为左Pancoast瘤,行左上叶切除术证实为鳞状细胞癌。以上2例每一肺外原发癌均按1例计入本组资料。 统计学分析结果:1.101例病例中男性66例,女性35例,男女之比为1.89:,。年龄第二军医大学博士论文李成州为12一85岁,平均57.

二、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转移性低分化鳞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转移性低分化鳞癌(论文提纲范文)

(1)CT形态学分析及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MSCT形态学分析在喉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喉部病变扫描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双源CT双能量碘图及能谱曲线在喉部癌前病变及喉鳞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腮腺类肿瘤型BLEL与 MALT淋巴瘤的常规磁共振表现分析
第二部分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应用及分析
    第一节 ~1H-MRS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二节 DWI-MR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节 DCE-MR在腮腺类肿瘤型BLEL及MALT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鉴别诊断意义
第四部分 腮腺MALT淋巴瘤与非MALT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3)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腮腺良恶性病灶超声弹性评分结果
    3.2 超声弹性评分法与常规超声诊断腮腺良恶性病灶的正确率及Youden指数比
    3.3 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超声弹性评分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4)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5)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放疗后恶性肿瘤细胞摄取 ~(18)-FLT 的早期变化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肿瘤分期和治疗策略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18)F-FLT PET/CT 显像在肿瘤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评估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18)-FLT PET/CT 显像在恶性肿瘤放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PET/CT 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英文缩写词释表
致谢

(6)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技术路线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1: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Epidate 登记表
附录2: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资料表格
致谢

(7)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人全身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WB-DWIBS检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WB-DWIBS应用于初诊转移瘤的患者检出原发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WB-DWIBS对于肺癌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语论文一 WHOLE-BODY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 WITH FAT SUPPRESSION BY USING STIR: CLINICAL UTILITY FOR DETECTION OF PRIMARY MALIGNANCIES IN PATIENTS INITIALLY PRESENTED WITH METASTASIS
英语论文二 HIGH B VALUE DIFFUSION WEIGHTED MR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 (DWIBS): CLINICAL VALUES IN DETECTION OF METASTATTC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MALIGNANCIES

(8)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与MS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
第一章 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构建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结果
        3.1 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构建
        3.2 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与NSCLC临床特征的关系
        3.3 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与NSCLC病理特征的关系
    4、讨论
        4.1 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构建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4.2 NSCLC组织中微血管的形态学表现与MVD异质性表达
        4.3 间质血管EphrinB2/EphB4蛋白表达在NSCLC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中的作用
        4.4 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5 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的超微形态学观察及其意义
        4.6 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的网状结构与调控
第二章 NSCLC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评估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实验方法
    3.结果
        3.1 微血管构筑二维表型在癌组织中的形态、数目、类型、二维分布及立体分布的异质性
        3.2 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评估
    4.讨论
第三章 NSCLC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与MS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2.3 成像仪器、后处理软件与对比剂
        2.4 CT检查方法
        2.5 图像处理与分析
        2.6 病理标本处理与观察
        2.7 质量控制
        2.8 数据分析方法
    3、结果
        3.1 MSCT形态学表现与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的关系
        3.2 MS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的关系
        3.3 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在探讨MSCT肺灌注成像机制中的影响
    4、讨论
        4.1 本研究MSCT扫描采取的关键技术选取理由与理论依据
        4.2 MSCT形态学表现与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及异质性的关系
        4.3 MSCT灌注成像与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及异质性的关系
结论
附图
附件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9)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动物模型及临床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用于动物模型淋巴结病变的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监测兔VX2肿瘤放疗疗效的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技术改进及参数优化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成人各器官ADC值的定量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PET对恶性肿瘤分期的比较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淋巴瘤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致谢

(10)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肺外肿瘤及其相应肺内病灶性质
    2 平均年龄与肺内病灶原发或转移的相关性
    3 吸烟史对决定肺外恶性肿瘤肺内孤立性结节性质的关系
    4 时间间隔与肺内结节/肿块转移与否的相关性
    5 瘤体大小与转移与否的相关性
    6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肺内病灶性质相关性
    7 肺内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与原发或转移相关性
    8 免疫组化对鉴别肺内病灶性质和来源的价值
    9 肺外肿瘤病理类型与肺内孤立性病灶性质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附录1: 近年发表论文和成果
附录2: 原始资料随访表

四、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转移性低分化鳞癌(论文参考文献)

  • [1]CT形态学分析及双能量技术在喉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王慧.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2]腮腺淋巴相关良恶性疾病多模态磁共振鉴别[D]. 朱凌.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3]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李巧珍. 中南大学, 2013(05)
  • [4]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李巧珍,肖萤,徐乐天,唐宁,黄思.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09)
  • [5]18F-FLT PET/CT显像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D]. 王建平. 苏州大学, 2011(06)
  • [6]鼻咽癌、肝癌核心家系标本库的建立[D]. 宛月.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7]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D]. 徐亮. 山东大学, 2010(08)
  • [8]非小细胞肺癌微血管构筑立体表型异质性与MSCT肺灌注成像的关系[D]. 刘进康. 中南大学, 2008(12)
  • [9]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动物模型及临床初步研究[D]. 李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9)
  • [10]肺外恶性肿瘤患者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病理对照研究[D]. 李成州. 第二军医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肝脏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转移性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