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正常人群戊型肝炎抗体水平调查

淄川区正常人群戊型肝炎抗体水平调查

一、淄川区正常人群戊肝抗体水平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孙继民[1](2018)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时空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下简称SFTS)是我国学者于2009年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新发虫媒传染病,病死率较高。SFTS自发现以来其发病数逐年升高,发现病例的地区逐年扩大,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人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传统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等被动防控措施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传染病防控的需求,需要未雨绸缪,在疫情发生前科学预测病例的发生时间和空间,根据预测结果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本课题拟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阐明SFTS流行特征演变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气象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对SFTS时空分布的影响,构建时空预测模型,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及SFTS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2011年至2016年SFTS病例信息,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下载全国所有气象监测点2011年至2016年的气象数据,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欧洲航天局、地理空间数据云、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等机构网站收集全国海拔高度数据、土地覆盖数据、植被指数数据、家畜和家禽密度数据等环境因素数据,建立SFTS病例数据库、气象因素数据库和环境因素数据库,采用SPSS 20.0描述性分析SFTS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发病地区、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等流行特征的演变规律,并对差异做统计学推断,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FTS病例死亡的相关因素,采用ArcGIS、SaTScan等软件分析SFTS病例的空间相关性及时空聚集性,采用DLNM分析SFTS病例发病时间与气象因素的关系;采用ARIMA、NBM和Quasi-Poisson GAM构建SFTS时间预测模型,将预测数据和实际发病数据进行ICC分析,比较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基于最大熵算法构建SFTS的ENM,分析气象因素和环境因素对SFTS空间分布的贡献率,预测SFTS的高风险发病地区,用ROC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研究结果2011年至2016年全国共报告了 5360例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病例数逐年增加,发病率在0.034215/10万至0.094863/10万之间。绝大多数SFTS病例的职业是农民(87.91%,4712/5360),不同年份病例的职业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15.552,P=0.113)。60-69岁年龄组病例的构成比最高,其次是50-59岁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和40-49岁年龄组,91.57%的病例年龄在40岁至80岁之间。共有20个省报告了 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但99.53%的病例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辽宁省和江苏省等7个省份。98.00%(5253/5360)的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发病日期在4月至10月,5月、6月和7月为发病高峰,但不同年份SFTS病例的季节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276.845,P=0.000),不同省份SFTS病例的发病时间季节分布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isher=721.157,P=0.000),辽宁省病例的发病高峰较晚而且持续时间比较短,浙江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病例发病高峰比辽宁省、山东省和江苏省病例的发病高峰早一个月。全国共报告343例SFTS死亡病例,病死率为6.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的发病年份、病例来自的省份和病例的年龄组与死亡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至2016年全国SFTS病例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每年的SFTS病例的空间分布均具有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每年的热点地区存在差异。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至2016年SFTS共形成3个时空高聚集区,聚集区1位于河南和湖北交界处,共包括21个县区,聚集时间跨度为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相对危险度为107.62;聚集区2位于山东省胶东地区,共包括18个县区,聚集时间跨度为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相对危险度为43.40;聚集区3位于山东省中部,共涉及28个县区,聚集时间跨度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相对危险度为14.24。DLNM分析结果显示周平均气温和SFTS周发病数间的关系为反“U”型,在气温低于23 ℃时随着气温升高SFTS周发病数上升,但气温超过23 ℃后随着气温升高SFTS周发病数下降。不同气温的滞后效应时间不同,较高气温的滞后效应较短,29.30 ℃的滞后效应在第8周就不显着了,较低气温的滞后效应较长,1.62 ℃和6.97 ℃的滞后效应可以持续24周。较高气温(23.97 ℃和29.30 ℃)在lag0时相对危险度最高,但下降很快;而较低气温(1.62 ℃和6.97 ℃)在lag0时相对危险度最小,在lag 13时相对危险度最大,而且下降缓慢。所建立的最优ARIMA模型为ARIMA(2,0,0)(1,0,0)12,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域2016年1月至12月每月的发病数进行预测,实际发病数均在预测发病数的95%CI内,实际发病数与拟合值的ICC分析结果显示,ICC为0.924。利用NBM构建的最优模型对2016年研究区域1月至12月的月发病数进行预测,实际发病数与拟合值的ICC为0.948。利用Quasi-Poisson GAM所构建的最优模型对2016年研究区域1月至12月的月发病数进行预测,实际发病数与拟合值的ICC分析结果显示,ICC为0.941。对三种模型的拟合值和预测值进行比较,三种模型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其中NBM的拟合效果最好。生态位模型结果显示海拔高度、年均气温和降雨量与SFTS的空间分布显着相关,而且各变量与SFTS空间分布之间是非线性关系。所构建的生态位模型对不同县区的SFTS发生风险的预测结果显示,高风险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的胶东半岛和中部、河南和湖北交界处和辽宁等地。2011-2016年每年构建生态位模型的 ROC 曲线 AUC 值分别为 0.957、0.958、0.955、0.950、0.956 和 0.942,均大于 0.9。结论SFTS病例数逐年增高,报告病例的县区数显着升高,不同年份SFTS病例的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空间分布、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等流行特征存在差异;SFTS空间分布呈显着相关性,河南湖北交界处和山东存在SFTS时空高聚区;气温对SFTS发病数的影响为非线性的反“U”型,而且存在滞后效应;用ARIMA、NBM和GAM均可以用于SFTS发病时间的预测,其中NBM的预测效果最好。海拔高度、降雨量和气温对SFTS的空间分布显着的非线性相关,基于最大熵算法所构建的生态位模型可以科学预测不同县区SFTS的发病风险。

田杰[2](2018)在《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和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方法:我们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选定的淄博市内八家医院(淄博市中心医院及北院区,淄博市第一医院,桓台县人民医院,高青县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48医院,淄川区人民医院,临淄区人民医院,沂源县人民医院)的耳鼻喉科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三年来的门诊患者。其中淄博市中心医院及北院区位于张店区,淄博市第一医院位于博山区,桓台县人民医院位于桓台县,高青县人民医院位于高青县,解放军第148医院位于周村区,淄川区人民医院位于淄川区,临淄区人民医院位于临淄区,沂源县人民医院位于沂源县。入选标准为门诊电脑系统统计的根据变应性鼻炎(AR)的诊断依据做出诊断的,并且以变应性鼻炎(AR)为主要诊断的患者。入组的变应性鼻炎(AR)的总人数为26877人。他们的年龄范围在3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7.5岁。我们采用的门诊月就诊率计算方法为:月就诊率=每月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AR)人次/每月门诊就诊的总人次。通过分析得出淄博市所研究的这三年的就诊率无统计学差异。对2014-2016年淄博市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月平均值的统计,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无统计学意义,即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不存在差异。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淄博市三年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相关系数在显着性0.01水平(双侧)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7,即该地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与空气污染指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结果:(1)通过对2014-2016年各个月份淄博市变应性鼻炎(AR)的就诊率月平均值的统计,我们发现淄博市变应性鼻炎(AR)的就诊率与季节明显相关,以4月、5月、12月就诊率最高。2014年平均就诊率为0.18±0.059,2015年平均就诊率为0.23±0.085,2016年平均就诊率为0.22±0.059,三年的就诊率无统计学差异(F=2.251,P=0.123)。(2)对2014年-2016年淄博市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月平均值的统计,我们发现淄博市空气污染以每年的11月、12月、1月最重。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F=1.237,P=0.303>0.05,统计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即三年的空气污染指数不存在差异。(3)通过对2014年-2016年淄博市三年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空气污染指数和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的相关系数在显着性0.01水平(双侧)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67,即该地区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结论: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AR)就诊率与空气污染指数(API)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宋玉文[3](2018)在《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症药物疗程初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研究目的: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组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遗传性骨骼疾病。OI病因为I型胶原及其代谢相关的多种基因突变,其中85%-90%为由编码I型胶原COLlA1或COL1A2基因突变所致。I型胶原编码基因突变导致OI的机制分为两类:一类为单倍剂量不足,即I型胶原数量减少,另一类为基因突变引起甘氨酸替换,导致胶原结构异常。OI患者不仅反复发生骨折、出现骨骼畸形,还可出现肌肉萎缩、耳聋、蓝巩膜等骨外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然而,目前罕有研究对我国大样本OI患者QoL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调查,也未见QoL与致病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为此,本研究应用通用的描述儿童及成人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相对大样本OI患者的QoL,分析QoL在不同临床表型、基因型中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1、本横断面研究纳入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38例儿童OI和38例成人OI患者,并纳入来自山东省淄博市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儿童OI患者的对照,健康成人对照来自研究者的健康同事和亲属。收集OI患者人口学资料、骨骼表现、骨骼外表现以及血清学指标,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骨吸收指标β-胶原降解产物(β-isomerized carboxy-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25 羟维生素 D(25 hydroxy vitamin D,250HD),采用酶联免疫标记法测定骨形成指标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采用双能 X线骨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GE Lunar)测量 2-4 腰椎后前位(lumbar spine,LS)、股骨颈(femoral neck,FN)及全髋(total hip,TH)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g/cm2),并计算Z值。应用本课题组自主设计的二代靶向测序平台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进行致病基因突变的验证。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OI患者的QoL进行详细评估,儿童、青少年采用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测定量表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TM 4.0),成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学校(儿童)/环境(成人)4个维度,计算总得分,每个维度最终换算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QoL越好。3、分别比较OI患者与健康对照、OI不同临床分型(轻、中、重型)在QoL各个维度的差异。临床分型标准:按照Sillence分型,I型为轻型,无明显骨骼畸形和身材矮小;II型为围生期致死型;III型为重型,因反复骨折导致进展性的严重骨骼畸形;IV型严重度介于I型和III型之间,为中等病变类型。4、比较不同基因型在QoL各个维度的差异,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OL1A1突变与COL1A2突变、单倍体不足与甘氨酸替换。5、按照患者是否接受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治疗分组,比较BPs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患者QoL的差异。6、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探讨儿童以及成人OI患者QoL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共收回有效问卷364份,包括138例儿童OI患者、138例健康儿童对照、38例成人OI和50例健康成人对照。儿童OI平均年龄10.0± 4.4岁,平均骨折次数4.6±4.2次,LS、FN骨密度Z值0.5±2.4,-0.6±2.7(治疗后)。成人OI平均年龄 31.8±10.6 岁,平均骨折次数 10.0±12.4 次,LS、FN 骨密度 Z 值-1.1±1.7,-1.1±1.3(治疗后)。在136例有治疗记录的患儿中,31例尚未接受药物治疗,105例正接受BPs治疗,平均疗程2.5±3.1年,治疗药物为阿仑膦酸钠(22例)、唑来膦酸(54例)或两药序贯治疗(29例)。成人OI中,25例患者正在接受BPs治疗,平均疗程2.0± 1.2年;3例接受特立帕肽20 IU皮下注射/天治疗,而10例患者未接受药物治疗。健康儿童对照平均年龄10.5±3.6岁,健康成人对照34.1±6.9岁,其年龄、性别均与OI组相匹配。2、(1)儿童OI患者生理维度、情感维度、社会维度、学校维度和总得分分别为64.4±30.0、71.9±22.2、75.7±24.8、63.7±24.5、68.9±22.0,健康对照儿童上述维度得分分别为 86.5±12.7、83.3±16.0、92.1±11.8、87.5±11.8、87.3±10.7,儿童 OI各维度Qo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2)轻型OI儿童患者QoL总分(76.8±18.7)高于中、重型(58.5±21.9、61.6±22.7),轻型OI生理维度QoL(74.9±22.1)显着高于中、重型(48.6±36.3、56.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中、重型之间生理维度QoL和QoL总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根据I型胶原编码基因突变导致OI的不同机制,I型胶原单倍剂量不足组与甘氨酸替换组相比,QoL 4个维度得分和总分分别为75.8±23.3 vs.63.2±30.8、78.1±19.5 vs.70.7±23.4、86.9±20.1 vs.70.6±28.1、74.7±24.7vs.58.0±25.1、78.9±19.4vs.65.6±23.8,除情感维度外,单倍剂量不足组QoL均明显高于甘氨酸替换组(P= 0.047,0.194,0.008,0.011,0.023)。(4)BPs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各维度QoL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儿童OI患者HRQoL总分与家庭经济收入(R=0.240,P=0.020),身高Z值(R=0.319,P=0.001),LSBMD(R=0.272,P=0.002),LSBMDZ值(R=0.260,P=0.004)和 FN BMD(R=0.378,P<0.001),FN BMD Z 值(R=0.351,P<0.001)呈正相关,而与疾病严重程度(R=-0.390,P<0.001),骨折次数(R=-0.284,P=0.001)呈负相关。4、成人OI患者生理维度、情感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和总得分分别为52.5±18.1、59.0±16.7、63.6±13.7、57.7±16.2、58.2±13.4,健康对照分别为 66.3±13.7、64.7±16.0、61.1±16.2、58.5±14.6、62.6±13.5,OI组生理维度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他维度QoL及总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成人轻型OI患者生理维度(58.5±16.0)得分高于中/重型(46.4±19.2、50.7±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疾病严重程度、骨折次数、受教育程度与成人OI生理维度QoL相关,而骨密度及其Z值与成人QoL无相关性。研究结论:儿童OI患者4个维度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儿童,且中/重型OI患者QoL更差。本研究首次发现,Ⅰ型胶原基因突变导致甘氨酸替换的OI患者较单倍剂量不足的儿童OI患者QoL更差。而成人OI患者仅在生理维度QoL低于正常成人,心理维度、社会维度以及环境维度与正常成人无明显差异。家庭经济收入、身高Z值、LS和FN BMD及其Z值与儿童OI QoL呈正相关,而与疾病严重程度、骨折次数呈负相关。疾病严重程度、骨折次数、受教育程度与成人OI生理维度QoL相关。本研究全面评估了中国大样本OI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患者生活质量与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及骨骼病变严重程度明显相关,为今后如何提高OI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第二部分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症药物疗程初步探索研究目的: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0I)是一组以骨脆性增加、反复骨折和骨骼畸形为特点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OI临床表现轻重不等,Sillence分型将其分为4型:I型为轻型,无明显骨骼畸形和身材矮小;II型为围生期致死型;III型为重型,因反复骨折导致进展性的严重骨骼畸形;IV型严重度介于I型和III型之间,为中等病变类型。双膦酸盐类药物(bisphosphonates,BPs)目前广泛应用于0I。然而,BPs治疗儿童OI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起始治疗时机、药物疗程、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BPs对不同类型OI的疗效,仍有较大争议。为此,本研究对BPs治疗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达正常而给予停药的OI患者,以及治疗时间相同、年龄性别匹配、因骨密度仍低而继续治疗的OI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同病情儿童OI患者BPs治疗的适宜疗程,以及BPs长期治疗O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OI患者,给予阿仑膦酸钠70mg/周口服,或唑来膦酸5mg/年静脉输注或两者序贯治疗,同时给予元素钙500mg、维生素D3 200IU/日口服。以BPs治疗后BMD达同性别成人正常范围作为停药标准,将符合停药标准的35例患儿纳入停药组,以年龄、性别、疗程匹配且因骨密度仍低而继续治疗的35例OI儿童为对照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测量腰椎(lumbar spine,LS)、股骨颈(femoral neck,FN)及全髋(total hip,TH)BMD(mg/cm2),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 I 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3-cross 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的浓度,对比分析两组基线、治疗期间及停药时身高、骨折率、BMD、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差异,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结果:共纳入70例儿童OI患者,男性46例(66%),女性24例(34%)。停药组与对照组各35例,平均年龄分别为9.1±4.6岁,9.1±4.5岁。停药组I型、III型、IV型患者分别为33、0、2例,对照组分别为11、7、17例,两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停药组基线身高Z值高于对照组(-0.8±1.7vs.-3.3±3.0,P=0.012),腰椎、股骨颈、全髋 BMD 明显高于对照组(543 mg/cm2 vs.419 mg/cm2、513 mg/cm2 vs.300 mg/cm2、573mg/cm2 vs.328mg/cm2,均P<0.01),而骨折率低于对照组(1.3±2.6/年vs.2.1±3.5/年,P=0.035),提示停药组基线病情较持续治疗组轻。2、停药组平均治疗4年(范围1-8年)BMD达同性别正常范围而停药。在第1,2,3,4 年,停药组身高 Z 值-0.6±1.7、-0.6±1.5、-0.3±1.7、-0.6±1.5,与基线相比无差异;对照组身高Z值分别为-3.2±2.1、-4.1±3.0、-4.0±3.2、-4.9±3.1,第2年开始低于基线水平。前4年治疗期间,两组各部位BMD较基线均明显升高,停药组及对照组腰椎BMD分别增加138.0%及161.4%,股骨颈BMD分别增加126.7%和113.5%,全髋BMD分别增加79.1%及87.1%,BMD升高率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血清β-CTX、ALP均较基线明显下降,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分别24.1%vs.30.9%、26.1%vs.32.2%,均P>0.05),提示双膦酸盐治疗对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3、达到停药标准时,停药组平均年龄13.2±4.0岁,对照组12.8±4.6岁。停药组身高Z值(-0.5±1.2)高于对照组(-3.6±3.1)。停药组腰椎、股骨颈、全髋BM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1065 mg/cm2 vs.803 mg/cm2、944 mg/cm2 vs.674 mg/cm2、941mg/cm2vs.687mg/cm2)(均P<0.01)。两组骨折率均较基线显着降低(0.2±0.2,0.4±0.7次/年,P=0.677)。两组间β-CTX、ALP降低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749、P=0.558)。4、平均4年、最长达8年的治疗过程中,70例患者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注唑来膦酸的急性期反应(17%),口服阿仑膦酸钠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上腹部不适(4%)。均未观察到非典型性骨折、下颌骨坏死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一直在正常范围内,提示长期治疗安全性较好。研究结论:BPs能够有效增加不同病情OI患者的BMD,降低骨折率和骨转换生化指标。病情较轻的OI患者接受平均4年BPs治疗后,有望BMD达正常而停药,而病情较重的OI患者则需BPs治疗更长时间。BPs长期治疗安全性较好。本研究对BPs治疗OI患者的适宜疗程、长期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有意义的初步探索,为儿童OI患者长期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张维嘉[4](2018)在《山东省蚊虫分布及蚊传虫媒病毒调查》文中提出背景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使脊椎动物发病从而传播疾病的一类病毒。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三面环海,地处黄河下游。省内水系较为发达,湖泊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季风性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复杂的地质地理条件,为媒介昆虫的滋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山东省在历史上是乙脑高发区,近年来成人乙脑病例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对于大年龄组人群中乙脑的防控工作应引起重视。山东省关于虫媒病毒的研究较少,对于全省开展的虫媒背景信息的调查也有待完善,而山东省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存在不明原因发热和脑炎病例,因此本研究在2016年和2017年夏季,在山东省的济宁市、临沂市、东营市、济南市、淄博市和烟台市进行了蚊虫标本的采集,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及鉴定。目的开展山东省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的基线调查,为当地虫媒病毒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持。方法在2016年和2017年在山东省采集蚊虫标本,并使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阳性分离物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病毒鉴定,使用二代测序获得病毒基因组,新分离病毒用ClustalX2.0、MegAlign、Mega5.2和BioEdit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使用电镜等方法对病毒进行形态学研究。结果1、2016-2017年在山东省济南市、烟台市、东营市、淄博市、临沂市、济宁市共采集蚊虫标本4属5种,共48139只,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89.77%。济宁市采集的蚊虫数量最多,占总数的25.77%;东营市占总数的24.49%;临沂市占总数的17.05%;济南市、烟台市、淄博市分别占总数的5.77%、3.58%和0.49%。采集生境集中在猪圈,且多为吸饱血的蚊虫。2、对山东省2016-2017年采集的蚊虫标本中的274批进行研磨,利用细胞培养法共分离得到23株病毒,经鉴定,包括21株JEV,1株CppDNV,1株KDV。21株新分离JEV均为基因Ⅰ型。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与山东2013年分离的两株JEV亲缘关系最近。使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274批蚊虫标本检测JEV核酸,结果共有53批阳性,阳性率为19.34%(53/274),所有阳性结果均从三带喙库蚊中检出。对新分离CppDNV非结构蛋白NS1和NS2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该株与我国其他省市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8.9%-9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中国分离株均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中。新分离KDV为分节段病毒,共分为12个节段,利用Illumina测序方法对其全序进行测定,和NCBI上两株KDV(JKT-7075株与QTM27331株)的同源性比较:与我国蜻蜓目分离株QTM2733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较高,分别为86%-99%和88%-99%。结论本研究在山东省采集到了4属5种蚊虫标本。蚊种构成说明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从2种蚊虫标本中分离到了 JEV、KDV和CppDNV。在山东省多个地区、多个蚊种中都分离到JEV并检测到其核酸,提示山东省自然界蚊虫中存在着较高的JEV感染率。首次在山东省分离到KDV,二代测序技术在少见病毒的分析与鉴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分子生物学分析的效率与准确度。

张冰冰[5](2013)在《小空间尺度上手足口病时空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病毒CoxA16和EV71为主,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传染性极强,4-8月份是高发季节,传播途径较为复杂,在短时间内可形成较大规模的流行或暴发。山东省是手足口病多发省份。自1984年山东省枣庄市报道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以来,2000年山东招远市、2003年新泰市、2007年临沂市和2009年菏泽市等地发生手足口病暴发流行。聊城市手足口病疫情较为严重,特别是2009年是近几年中最为严重一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在中国手足口病除具有季节性分布特征外,还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结构性。然而不同空间尺度上的HFMD时空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因而,探讨手足口病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对于追踪时空流行暴发点和制定区域化防控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空间分析主要集中在以县为地理单元的中等空间尺度上。但在手足口病的实际防控中,实施具体的手足口病防控干预措施的单位一般是市级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此仅了解手足口病在县级空间尺度上的时空流行动态是不够的。为了为市级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提供手足口病在其辖区内的时空流行动态以便及时锁定高发区域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必须阐明其在更小的空间尺度上(以乡镇为单位)时空流行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选取山东省历年手足口病高发的聊城市作为研究现场,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时空扫描统计量(space-time scan statistic)和地理权重回归分析(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GWR)等空间统计学方法,以乡镇为单位对该市2007年到2011年的0-5岁婴幼儿的手足口病的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聊城市手足口病具备以下流行特征:①历年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一般在3月份病例数逐渐增加,5月份病例数最多,然后逐渐下降,9月份开始病例数基本与3月份持平。发病基本呈单峰分布。②各年份发病性别比见表1。尽管各年份之间性别比有所不同,但男性高于女性的性别比始终没有改变。③不同职业之间的发病构成具有统计学差异(x2=263,P<0.01),但以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④1-2岁病例在每年中的比重是最大的,意味着较小的孩子更易感染HFMD。⑤聊城市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病毒株是CoxA16(59.87%)和EV71(21.99%)。2.聊城市2007-2011年以乡镇为单位手足口病高平均发病率地区主要集中在冠县、东昌府区中部、阳谷县南部和高唐县中北部地区,多为县临界区域。2007年高发病率地区主要集中在聊城市的东部,比如东阿县和茌平县。2008年,高发病率地区主要集中在高唐县、冠县和东昌府区。2009年高发病率地区集中在冠县、阳谷和东昌府区。2010年高发病率地区集中在冠县、固河镇(高唐县)、东昌府区和阳谷县。2011年高发病率地区集中在东昌府区、冠县、高唐县和阳谷县的一部分。手足口病发病分布特征显示其发病呈现明显时空异质性特征。3.聊城市2007-2011年以乡镇为单位手足口病经空间贝叶斯平滑校正发病率后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冠县、东昌府区和高唐县境内。2007-2011年每年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聊城市冠县、东昌府区和高唐境内,说明手足口病的空间分布受人口构成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较大,消除这种影响后,高发地区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4.聊城市2007年-2011年以乡镇为单位手足口病总发病超额危险度的高危地区主要集中在冠县、东昌府区中部和阳谷县南部的某些乡镇。2007年度,主要高危地区集中在聊城市的东部(高唐、东阿和茌平)的某些乡镇。2008年度,高危地区呈现出离散状态。2009年度,高危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冠县、阳谷和东昌府区),聚集区域明显。2010年度,高危发病地区集中在冠县、东昌府区、阳谷以及高唐县。2011年度,高危地区集中在冠县东部、东昌府区中部以及高唐县。5.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具有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0.46, P<0.01),其空间分布呈现非随机性,具有一定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和空间聚集性。各年度空间自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得到聚集区域集中在冠县、东昌府区和阳谷县境内,并且聚集区域集中在县临界区域。6.时间扫描分析得到自2007-2011年整个期间内存在一个一阶聚集(most likely cluster)区域,时间范围为2009/3/22-2011/7/18,相对危险度为10.65,P为0.001。若在每年均以天为单位进行时间扫描发现每年均存在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一发病聚集时间,但聚集时间范围大小有所不同且发病时间聚集危险性呈逐年下降。7.由2007-2011年以乡镇为单位手足口病空间扫描可知,整个区域内存在9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发区域,包含1个一阶聚集区域和8个二阶聚集区域(secondary likely cluster)。一阶聚集区域包含7个乡镇,相对危险度为3.38,位于东昌府区的古楼、新区、柳园、东城、湖西、北城和蒋官屯。2007年手足口病空间扫描分析可见,整个区域内存在2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发区域,一阶聚集区域包含17个乡镇街道,相对危险为6.49(P<0.01),位于聊城市茌平县和东阿县境内。2008手足口病空间扫描分析可见,整个研究区域存在9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发区域,包含1个一阶聚集区域和8个二阶聚集区域。一阶聚集区域包含3个乡镇街道,相对危险为12.83(P<0.01),位于东昌府区的古楼、柳园和新区街办。2009年手足口病空间扫描分析可见,整个区域内存在7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高发区域,包含1个一阶聚集区域和6个二阶聚集区域。一阶聚集包含20个乡镇街道,相对危险为3.33(P<0.01),位于东昌府区、茌平、冠县、阳谷和苹县境内。2010年手足口病空间扫描分析可见,整个区域内存在4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热点区域,包含1个一阶聚集区域和3个二阶聚集区域。一阶聚集包含7个乡镇街道,相对危险为4.10(P<0.01),位于东昌府区境内。2011年手足口病空间扫描分析可见,整个区域内存在3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热点区域,包含1个一阶聚集区域和2个二阶聚集区域。一阶聚集包含31个乡镇街道,相对危险为4.08(P<0.01),位于东昌府区、阳谷、茌平和冠县境内。8.2007年-2011年聊城市手足口病时空扫描分析可见,整个区域内存在5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热点区域。一阶聚集区域包含29个乡镇街道,聚集时间为2009/4/17-2009/9/29,总相对危险为1.65(P<0.01),位于东昌府区、冠县和莘县境内。9.利用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全局线性回归模型,9个自变量中的CPD和NMW被纳入回归模型中。Radj2=0.592,F统计量为78.306,P<0.001。地理权重回归分析Radj2=0.613,拟合优度好于全局回归分析。儿童人口密度与手足口病的空间变异性在聊城市绝大部分范围内呈正相关。在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范围之内,人口密度越大,发病率水平越高。卫生人力资源与手足口病的空间变异性在聊城市绝大部分范围内呈负相关。在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范围之内,卫生人力资源越多,发病率水平越低。人口密度和卫生人力资源对手足口病发病率水平的影响呈明显的地理梯度变异性。研究结论:1.聊城市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单峰性分布特征,男性多于女性,散居儿童占主导地位,以1-2岁散居儿童居多,流行病毒株主要为EV71和CoxA16。2.手足口病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而非随机性分布。3.手足口病具有鲜明的时空分布特征:时间维上,既存在单一发病时期的长期趋势,又存在其特定的季节性发病单峰;空间维上,尽管总体上存在多个高发区域,但历年高发区域并非固定不变,而呈游走不定状态;时空维上,手足口病呈现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其高发区域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流行条件之下,提示高发聚集区域内在特定时间内具有促使发病的流行因素。4.影响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的地理生态因素主要为儿童人口密度和卫生人力资源。人口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卫生人力资源越低,发病率越低。这种空间依赖关系均以特定空间点为中心向四周呈现明显的地理梯度变异性。5.针对手足口病所特有的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在其防控中既需要关注时空发病热点区域制定区域化防控措施,及时采取应急预防控制措施。创新点:1.任何疾病的时空流行特征均依赖于特定的时空尺度。本研究在小的时间(以天为单位)和空间(以乡镇为单位)系统研究了聊城市手足口病的时空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次阐明该病在小空间尺度上的时空流行病学特征。2.阐明手足口病发病具有较为固定的发病热点区域,为其防控措施提供新的流行病学依据。3.阐明人口密度和卫生人力资源是影响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地理生态因素及其地理梯度变异性特征,为区域化防控措施提供新依据。4.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扫描分析和地理权重回归分析等空间统计学方法综合应用,系统阐明了手足口病的时空流行病学特征,为传染病时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空间统计学分析策略。不足之处:1.因研究区域较小,气候、植被、生态等重要生态流行病学因素空间变异性较小,在研究中未能将其纳入。今后需扩大研究范围进行系统研究。2.由于时间限制,尽管我们也获得更小尺度(以自然村为单位)上的发病数据,但在本研究中未进行分析。需进一步补充研究该部分内容,阐明其微小尺度上的时空流行病学特征。

蒋文[6](2012)在《河南省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乙肝在我国广泛流行。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5%,全国有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多年来乙肝的发病数和发病率一直高居前列。乙肝是我国现阶段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卫生部在全国采取了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其中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国家防控乙肝的主要措施,通过对新生儿的免疫保护,来降低全人群的乙肝发病。周口市1992年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2003年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其中在1999年、2009年开展了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血清学调查。本研究结合近年来周口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乙肝发病情况、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分析,评价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效果,为以后全市乙肝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周口市辖区所有7岁以下儿童,通过收集、分析2004~2009年全市各预防接种门诊的服务频率资料、乙肝疫苗接种报表数据及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资料,综合评价各级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服务频率、疫苗接种率情况。2009年周口市进行了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与免疫水平调查,从血清流行病学方面评价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分1-4岁组、5-9岁组、10~14岁组、15-18岁组4个年龄组,共调查周口市所辖10个县(市、区)10个城区办事处、20个乡镇,10个社区、20个行政村,每个村级单位每个年龄组调查20人。总计样本量2400人,每个年龄组调查600人。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县级工作人员担任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个案调查、采集血清标本,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测HBsAg、抗-HBs。统计学分析:数据统一采用Epidata3.1双人双录入数据库,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预防接种网络及乙肝疫苗接种频次2004~2009年,全市乙肝疫苗接种网络健全,各乡镇乙肝疫苗预防接种运转频次都在12次以上,为儿童提供了足量接种机会。2.乙肝疫苗接种率数据报告情况每个预防接种门诊每年应上报12次报表。2004-2009年,全市196个预防接种门诊每年应上报乙肝疫苗接种报表2352份,实际上报2352份,报表完整率100%。3.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情况2004-2009年报告接种率以乡级为单位,90%以上乡级预防接种门诊每年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都达到了90%以上:以县为单位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目标要求;2004~2009年90%以上的乡级首针乙肝疫苗24小时及时接种率都达到80%以上;调查接种率以县为单位,各县市2004-2009年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都保持在95%以上。4.全市乙肝发病情况2004-2009年全市乙肝发病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2004年发病数9702,发病率91.20/10万,2009年发病数13564,发病率146.45/10万,2009年发病率较2004年上升44.61%。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数为1274人,发病率为45.83/10万,2009年15岁以下乙肝发病数510人,发病率为25.34/10万。2009年与2004年相比,发病率下降44.71%。2004-2009年不同年份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呈现随年龄增加乙肝发病率增加的趋势,0~岁、1-岁组发病率最低,3~岁至7~岁组发病率缓慢增高,8~岁组起发病率增高明显;相同年龄组在不同年份乙肝发病率比较,0-岁、1~岁、2~岁、3~岁组波动不大,4~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在不同年份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06-2009年下降明显。5.2009年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与免疫水平调查结果全市共调查检测2449人,HBsAg阳性56人,阳性率2.29%。其中1~岁为1.28%,5~岁为1.78%,10~岁为2.14%,15-18岁为4.00%,呈现随年龄增加HBsAg阳性率增高的趋势。抗-HBs抗体阳性1988人,阳性率81.18%,其中1~岁为90.22%,5~岁为85.25%,10~岁为80.92%,15-18岁为67.83%,不同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呈随年龄增高而下降趋势。有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者1840人,接种率为75.12%,不同年龄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情况为:1~岁92.15%,5~岁87.36%,10~岁68.75%,15-18岁51.25%.不同年龄组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呈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与1999年周口市2-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比较,2009年HBsAg阳性率2.29%较1999年7.97%下降比例达71.27%,2009年抗-HBs抗体阳性率81.18%较1999年50.82%增加37.40%,2009年调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75.12%,较1999年40.17%增加46.53%。结论周口市通过实施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乙肝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乙肝发病,减少了乙肝病毒感染,初步形成了人群免疫屏障。1.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网络健全,乙肝疫苗接种率、冷链运转次数均达到了国家规定指标。2.周口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数、发病率逐年下降。3.周口市1-18岁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抗体阳性率增高。

王萍[7](2012)在《淄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媒介蚊虫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急性传染病。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发生大流行,发病率高时达20/10万左右,病死率高达25%。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乙脑疫苗的成功研发和的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乙脑发病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90年代以来淄博市乙脑的发病以中年以上年龄组占大多数,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了解淄博市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分析乙脑的发病率、病死率、后遗症,了解乙脑的疾病负担,为淄博市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基础信息,为制定成人乙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淄博市乙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乙脑病例的临床转归情况,初步了解乙脑疾病负担,为下一步乙脑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借鉴。资料与方法1、对淄博市乙脑历年疫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乙脑在不同乙脑疫苗免疫策略时期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2、对淄博市2006-2010年报告的乙脑病例在发病6个月后,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通过问卷调查,采用入户或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分析淄博市乙脑病例临床转归情况。3、对2009年报告的确诊乙脑病例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乙脑病例因治疗产生的门诊及住院费用等直接医疗费用和交通费、礼品费等直接非医疗费用,初步了解淄博市乙脑的疾病负担。4、数据运用Excel2003及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指标进行χ2检验分析主要结果1、1956-2010年间内共报告乙脑2268例,年发病率波动在0.1/10万~27.14/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在1956-1967、1968~1985、1986-2003和2004-2010年间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42/10万、1.72/10万、0.80/10万、0.52/10万。7-9月为乙脑流行的高峰季节。2、1996-2010年间淄博市8个区县中,7个区县有乙脑报告病例,报告较多的区县为淄川区,占病例总数的36.34%;淄川、临淄、张店和博山四个区县乙脑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9.62%,沂源县在15年间从未报告过乙脑病例。3、(1)年龄分析显示:≥20岁的乙脑病例数在1956-1967、1968-1985、1986-2003和2004-2010年间分别占病例数的20.47%、33.13%、80.17%、96.67%;20岁以下的病例在1956~1967、1968-1985、1986~2003和2004-2010年间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9.42%、51.72%、19.7%、8.33%。不同乙脑疫苗免疫策略时期不同年龄组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756P=0.000)。(2)性别分析显示:1956-2010年报告乙脑病例,男性1327人,女性941人,男女之比为1:1.039。在1956-1967、1968-1985、1986~2003和2004-2010年间男女之比为分别为1.41:1、1.88.1、0.92:1、0.79:1。不同乙脑疫苗免疫策略时期不同性别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25P=0.000)。(3)职业分析显示:1956-1967年以儿童为主,儿童占病例数的50.76%、学生占20.26%、农民占19.72%;1968-1985年以农民为主,农民占病例数的32.97%、儿童占22.34%、学生占20.31%;1986-1991年以农民为主,农民占病例数的47.00%、儿童占24.00%、学生占12.00%;2004-2010年以农民为主,农民占病例数的62.82%、工人占18.37%和家政、家务、待业及离退人员占18.37%。不同乙脑疫苗免疫策略时期不同职业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653P=0.000)。4、2006~2010年,乙脑发病6个月后随访,乙脑病死率为35.24%,死亡病例年龄40岁以上占94.59%,随访乙脑后遗症发生率为22.06%。5、淄博市2009年乙脑病例的直接经济负担费用为238032元。结论与建议1、随着乙脑疫苗免疫策略的调整,近年来淄博市乙脑发病以40岁以上的农民为主,乙脑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2、乙脑病死率高,后遗症发生率高,应加强乙脑病例远期后遗症的随访。3、乙脑患者要承担高额的治疗费用,由乙脑造成的经济负担不可低估。4、建议探讨研究成人乙脑发病危险因素,探讨成人接种乙脑疫苗的成本-效益分析,为制定成人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王玲[8](2011)在《淄博市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广泛传播,由于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只能通过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确诊,检测费用成本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同时由于大量轻症患者和隐性感染的存在,通过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确诊病例数不能反映疫情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了解不同时间节点我国各年龄段人群的实际感染水平,为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和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2009年底国家制定调查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调查。根据方案要求,淄博市被抽取为山东省项目调查市。研究目的该次调查目的主要是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甲型H1N1流感感染水平;了解淄博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情况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应对流感大流行,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淄博市9个区县中随机抽取2个区县作为本次项目调查区县,每个区县随机抽取2~5个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再随机抽取3~5个居委会。分别于2010年1月、2010年3~4月、2010年8~9月开展三次横断面调查。每次调查,每个区县按照0~5岁,6~15岁,16~24岁,25~59岁,60岁及以上5个年龄组抽取调查对象,每个年龄组在150人左右,三次横断面调查共抽取调查对象4500人。对所有确定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甲型H1N1流感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抗体效价≥1:40为阳性,所有调查问卷双录入Epidata 3.1数据库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数据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主要结果1、4500名调查对象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25.60%,自然感染率21.09%,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比例为1.97:1。男性阳性率为27.05%,稍高于女性24.39%,不同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00人中共有476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占调查人数的10.58%,接种甲流疫苗者抗体阳性率42.65%,高于未接种甲流疫苗抗体阳性率23.58%。3、全人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者和未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者抗体阳性率均以第一次调查为最高。接种甲流感疫苗1个月之内抗体呈上升趋势,15~28天抗体阳性率最高71.43%,以后随时间推移抗体衰减,接种半年后抗体阳性率11.36%。4、全人群甲型H1N1流感阳性率以16~24年龄组为最高33.99%,60岁以上年龄组最低14.43%。5、全人群甲型H1N1流感阳性率以教师为最高,38.10%,学生次之,35.68%,医务人员阳性率相对较低,19.35%。6、至少接种1剂流感疫苗者甲型H1N1流感阳性率33.97%,高于自2007年以来未接种过流感疫苗者抗体阳性率22.54%。7、甲型H1N1流感感染者中,发烧者占61.23%,有咳嗽症状者占69.70%,有咽痛症状者占54.80%,全部症状具备者所占比25.88%,感染者均为轻症病例。结论与建议1、本次调查淄博市甲型H1N1流感抗体阳性率25.60%,与全国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平均抗体阳性率一致,不同地区人群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性和感染风险是一致的。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淄博市广泛传播,自然感染率为21.09%,实际感染人数远远超过确诊病例数。2、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与季节性流感相似,一是学龄人群和年轻人群是最大的感染群体;二是在感染人群里,有一定比例的人是没有出现流感样症状的。3、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流行病学保护效果,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可能对甲型H1N1流感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特定人群中季节性H1N1流感抗体可能对甲型H1N1流感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4、随时间推移全人群、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者和未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者抗体阳性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以接种疫苗者抗体水平下降速率较快。5、接种流感、甲型H1N流感疫苗可以产生针对性的抗体,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由于随着免疫后的时间推移,抗体水平有下降趋势,建议重点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6、扩大流感监测范围,长期、连续地开展流感监测,以便于及时、准确地掌握流感活动情况,为季节性流感流行、流感大流行预警提供可靠依据。7、定期在人群中开展流感病毒抗体监测,可以了解人群对流感流行株的免疫保护和病毒抗原变化,为防控流感提供重要依据。

张序[9](2011)在《猪戊型肝炎病毒RT-nPCR方法的建立及SHEV-JX株的分离》文中认为猪戊型肝炎(Swine Hepatitis E)是由猪戊型肝炎病毒(Swine Hepatitis E Virus, SHE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猪群中主要呈隐性感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猪戊型肝炎病毒与人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猪戊型肝炎病毒可直接跨物种感染人,因此,SHEV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为了解江西省猪群中猪戊型肝炎的感染情况及病毒特性,本论文进行以下几方面研究。1.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SHEV基因组序列,设计2对简并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SHEV的RT-nPCR方法,可检出SHEV RNA最低含量为2.5×10-5ng。利用建立的方法,对胆汁中SHEV为阳性猪的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腹股沟淋巴结、血液、小肠内容物及粪便进行SHEV检测,发现在以上组织脏器中均存在SHEV。对江西省部分地区送检的270份40-90日龄猪的胆汁进行SHEV检测,检测结果表明SHEV的感染呈季节性变化:每年的第一季度(1、2、3月)与第四季度(10、11、12月)SHEV的感染率最高,第三季度(7、8、9月)SHEV感染率较低,第二季度(4、5、6月)SHEV感染率最低。2.以人肺腺癌细胞(A549)作为SHEV的宿主细胞,从猪胆汁样品中分离得到1株猪戊型肝炎病毒,将该分离株命名为SHEV-JX,并对其在A549细胞中的培养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将胆汁样品以0.22μm滤器过滤后接种于A549细胞,盲传至第3代开始出现细胞病变(CPE),即细胞折光性增强,并逐渐向两级拉伸、破碎,细胞由致密排列生长状态逐渐变成疏松排列,形成交联网状结构,细胞内形成空泡、脱落的现象。第5-7代CPE最为明显,第8代CPE开始减弱,至第10代细胞恢复正常。以特异性的RT-nPCR方法检测第1-10代细胞中SHEV的复制情况,检测结果表明SHEV-JX株在A549细胞中的增殖仅能维持7代。3.以SHEV-JX株的RNA为模板,根据GenBank中己登录的SHEV基因组序列设计6条简并引物,扩增得到了SHEV-JX株基因组的部分序列。该序列长1629 bp, GenBank登录号为:JN052926,包括SHEV ORF2的部分序列(1551 bp)及3’UTR序列(78 bp)。以DNAstar软件将序列与已登录GenBank的猪戊型肝炎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由结果可知SHEV-JX株与其它猪戊型肝炎病毒毒株的同源性为74.1%-93.8%,系统进化树显示SHEV-JX株属猪戊型肝炎病毒基因Ⅳ型。对SHEV 3`UTR进行分析,SHEV 3`UTR由两个茎-环结构组成,其中第二个茎-环结构又可分成两个小的茎-环结构,该二级结构受poly(A)长度影响。

王勤[10](2010)在《淄博市疾病控制机构卫生检验资源配置现状与检验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新时期公共卫生建设的战略目标,而实验室设备装备和检验能力建设是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控机构科学规范化指导疾病控制工作的能力基础,是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技术支撑。为全面了解淄博市疾病控制机构卫生检验资源配置现状与检验能力,制定淄博市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和检验能力建设规划,提高检验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切实承担起《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任务,确定在淄博市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和检验能力现状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普查方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淄博市疾控中心及所辖的8个县(区)疾控中心从单位基本情况、机构资质、资产收支、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配置、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采用了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查找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1)基本情况:淄博市市县两级疾控中心除桓台县防疫站为差额预算管理且未进行两项体制改革外,其余8家单位均为全额预算管理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且已改革完毕。(2)机构收支情况:淄博市疾控中心2007、2008年财政拨款分别占总支出的90.0%,89.5%,但基本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86.3%和88.0%;所辖县(区)疾控中心2007、2008年财政拨款分别占总支出的69.8%、75.6%,基本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92.4%、90.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受其影响,2007、2008年各单位对业务房屋建设均未投入,对仪器设备投入也较少,淄博市疾控中心仪器设备投资占总支出的10.7%,1.9%;县(区)疾控机构占总支出的2.21%,2.25%。(3)人力资源:各单位人员数量多,质量不高现象并存,特别是检验人员数量较少,专业、职称、学历分布不均衡,人员搭配不尽合理。(4)实验用房:淄博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建设规模不够、实验用房比例不科学等诸多问题(5)实验室获得资质情况:淄博市疾控中心获得的各项资质基本能满足工作需求,各县(区)疾控中心获得资质较少,法律意识、质量意识还有待加强。(6)仪器设备配置:截至2008年底,淄博市疾控中心A、B、C三类仪器设备的配置率分别为73.7%、63.9%、15.5%;所辖县(区)疾控中心三类设备的配置率分别为48.7%、42.2%、16.2%。市县(区)两级疾控机构设备种类及数量明显不足,.部分仪器设备陈旧,运行状况较差。(7)检测能力:淄博市疾控中心A、B类检验项目的开展率分别为59.3%、20.3%;所辖县(区)疾控中心A、B类检验项目的开展率分别为45.8%,14.9%,两级疾控机构检测能力均不足,且随检验任务种类不同检验能力差异较大。结论:淄博市各级疾控机构无论从实验室设备装备还是检验能力均不能满足国家《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对仪器设备及检验能力的要求,实验室建设任重而道远。对策及建议:(1)加大对疾控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2)强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强能力建设,强化在职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3)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疾控机构的现有检验资源及多年来检验能力的积淀。(4)建议标准制定部门根据地域特点细化检验能力标准要求,根据检验方法的发展适时调整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二、淄川区正常人群戊肝抗体水平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淄川区正常人群戊肝抗体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时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演变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二部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预测研究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时间预测模型研究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第三部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空间预测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小结
创新点
不足之处
研宄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和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空气因素指标
    2 AR的就诊率计算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三年就诊率比较
    2 三年空气污染指数比较
    3 空气污染指数与AR就诊率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症药物疗程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前言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症药物疗程初步探索前言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罕见疾病骨硬化症一例家系研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山东省蚊虫分布及蚊传虫媒病毒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节
    山东省蚊虫标本的采集 1
    材料与方法 2
    采集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蚊虫标本病毒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节
    2016-2017年山东省蚊虫中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节
    山东省蚊虫中首次分离到Kadipiro病毒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之处 附录:
    标本采集背景资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小空间尺度上手足口病时空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现场与资料来源
    1.1 研究现场
    1.2 病例收集
    1.3 生态流行病学调查
二、GIS空间数据库建立
    2.1 地图数字化及配准
    2.2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
三、统计分析方法
    3.1 描述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方法
    3.2 空间统计学方法
    3.3 时空热点分析
    3.4 地理权重回归分析
四、统计分析软件 结果
一、聊城市手足口病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二、聊城市时空流行特征
    2.1 发病分布特征
    2.2 发病率分布的平滑地图
    2.3 发病超额危险度分布
三、聊城市手足口病空间自相关特征
    3.1 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
    3.2 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
四、聊城市手足口病发病时空热点的分布特征
    4.1 时间聚集性特征
    4.2 空间聚集性特征
    4.3 时空聚集性特征
五、地理权重回归
    5.1 全局回归分析
    5.2 地理权重回归分析 讨论
一、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二、手足口病时空流行特征
    2.1 手足口病发病的时空动态
    2.2 手足口病空间分布模式
    2.3 手足口病时空热点分布特征
三、手足口病发病的空间影响因素 结论 创新与不足 附件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报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河南省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乙肝带来的社会问题
    1.2 我国政府防控乙肝策略
    1.3 开展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研究的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乙肝的诊断标准
    3.2 技术原理
    3.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4 主要技术措施
    3.5 评价方法
    3.6 时间安排
    3.7 工作基础
    3.8 协作单位任务分工情况
    3.9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全市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4.2 全市乙肝发病情况
    4.3 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及免疫水平调查
5 讨论
    5.1 研究表明预防接种是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策略
    5.2 周口市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成效明显
    5.3 周口市乙肝防控工作仍需努力
    5.4 研究结果的意义
    5.5 建议
6 结论
    6.1 乙肝疫苗接种网络健全
    6.2 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国家要求
    6.3 15岁以下乙肝发病率逐年降低但有明显的年龄增加趋势
    6.4 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降低,抗体阳性率增高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7)淄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淄博市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猪戊型肝炎病毒RT-nPCR方法的建立及SHEV-JX株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戊型肝炎研究进展
        1.1.1 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及其理化特性
        1.1.2 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
        1.1.3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1.4 戊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5 戊型肝炎的检测方法
    1.2 戊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培养
        1.2.1 原代细胞
        1.2.2 二倍体细胞
        1.2.3 传代细胞
    1.3 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3’非编码区结构与功能分析
        1.3.1 3'UTR结构与功能的主要分析方法
        1.3.2 3'UTR一级结构
        1.3.3 3'UTR高级结构
        1.3.4 3'UTR结构与功能分析的问题与前景
2 猪戊型肝炎病毒RT-n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1 材料
        2.1.1 样品
        2.1.2 主要生化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2.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方法
        2.2.1 RNA的提取
        2.2.2 RT-nPCR
        2.2.3 PCR产物纯化
        2.2.4 PCR产物的测序
        2.2.5 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实验
        2.2.6 猪戊型肝炎病毒对各组织器官感染情况分析
        2.2.7 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季节变化
    2.3 结果
        2.3.1 RT-n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3.2 猪戊型肝炎病毒的组织分布
        2.3.3 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季节变化
    2.4 讨论
        2.4.1 猪戊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
        2.4.2 猪戊型肝炎病毒的组织分布
        2.4.3 江西省部分地区猪戊型肝炎的检出率及其感染的季节性变化
3 猪戊型肝炎病毒江西株(SHEV-JX)的分离
    3.1 材料
        3.1.1 病料
        3.1.2 细胞株
        3.1.3 主要生化试剂
        3.1.4 仪器设备
        3.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3.2 方法
        3.2.1 A549细胞的培养
        3.2.2 接毒
        3.2.3 观察细胞CPE
        3.2.4 病毒检测
    3.3 结果
        3.3.1 细胞病变(CPE)
        3.3.2 RT-nPCR检测
    3.4 讨论
        3.4.1 体外培养细胞系的选择
        3.4.2 SHEV病毒江西分离株(SHEV-JX)细胞培养特性
4 猪戊型肝炎病毒江西株部分序列克隆分析及3'UTR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材料
        4.1.1 SHEV江西分离株(SHEV-JX)
        4.1.2 主要生化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4.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 方法
        4.2.1 细胞总RNA的提取
        4.2.2 RT-nPCR
        4.2.3 PCR产物纯化
        4.2.4 基因测序
        4.2.5 序列拼接及同源性分析
        4.2.6 3'UTR二级结构分析
    4.3 结果
        4.3.1 SHEV西分离株(SHEV-JX)ORF2部分序列及3'UTR序列
        4.3.2 3'UTR序列分析
        4.3.3 poly(A)长度对SHEV 3'UTR级结构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序列同源性
        4.4.2 SHEV-JX株3’UTR结构预测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淄博市疾病控制机构卫生检验资源配置现状与检验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对策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淄川区正常人群戊肝抗体水平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时空预测研究[D]. 孙继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2]淄博市区变应性鼻炎就诊率和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田杰. 青岛大学, 2018(12)
  • [3]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症药物疗程初步探索[D]. 宋玉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4]山东省蚊虫分布及蚊传虫媒病毒调查[D]. 张维嘉. 山东大学, 2018(01)
  • [5]小空间尺度上手足口病时空流行病学研究[D]. 张冰冰. 山东大学, 2013(11)
  • [6]河南省周口市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与效果评价[D]. 蒋文. 郑州大学, 2012(10)
  • [7]淄博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D]. 王萍. 山东大学, 2012(02)
  • [8]淄博市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调查研究[D]. 王玲. 山东大学, 2011(04)
  • [9]猪戊型肝炎病毒RT-nPCR方法的建立及SHEV-JX株的分离[D]. 张序.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1)
  • [10]淄博市疾病控制机构卫生检验资源配置现状与检验能力评价研究[D]. 王勤. 山东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淄川区正常人群戊型肝炎抗体水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