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

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

一、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论文文献综述)

刘衍,鲍嘉阳,张存德,杨柳,陈景衡,姚慧[1](2021)在《北方地区地下空间保温与防潮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地下空间围护结构的保温、防潮设计方法的精细化以及室内除湿技术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地下空间室内热湿环境的优劣。我国地下空间围护结构热工设计方法主要由GB 50176—2016《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确定。结合国内外地下空间热工设计相关研究,探讨了北方地区地下空间的实际工程价值以及节能潜力;并基于地下空间的室外气候条件、室外计算参数以及现有技术发展等多个角度,对目前指导建筑热工设计的主要方法进行分析;同时从地下空间围护结构保温与防潮两个方面对相关技术措施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地下空间的发展对围护结构热工设计方法以及地温综合影响分析产生的需求,并对地下空间围护结构保温防潮研究做出了展望。

孙彬哲[2](2021)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除湿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空间愈发拥挤,许多地区的城市化速度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城市化进程面临迟滞问题。此时,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扩展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在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下水渗漏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建筑设施的墙体受到侵蚀,导致墙皮脱落甚至墙体开裂等问题,危及地下建筑结构安全。针对地下墙体渗漏问题,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以远程控制的智能地下除湿系统。系统以MPS多脉冲电渗透技术为除湿方法,以单片机为总控制中心,添加了信息采集模块,用于监测除湿系统的工作参数,并基于Wi-Fi模块和阿里云IoT平台为系统添加了物联网模块。除湿系统开发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除湿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以ATmega8单片机为总控中心,基于电渗透原理,开发了一套MPS脉冲发生控制装置,完成了包括脉冲发生电路的原理图绘制及PCB设计等工作内容,并最终实现了中控电路板及MPS控制箱的实物开发。(2)完成了系统的信息采集与交互模块开发。系统选用了几种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模块:在中控电路中添加了电流传感器,用来读取MPS脉冲电流大小;在系统的中控电路板上添加了温度传感器并连接直流风扇,用来检测电路板温度并在温度过高时进行散热;在中控电路板原理图设计时,还添加了一段线路连接故障检测单元,用来检查除湿电极接线状态。选用一款带有Wi-Fi模块的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模块,完成了触摸屏与单片机的通信连接,单片机通过USART将采集信息送至触摸屏显示。(3)基于阿里云IoT平台完成了除湿系统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实现。在阿里云平台完成系统的产品定义,并在人机交互开发页面完成了一套手机APP界面开发,作为系统的应用终端。通过含Wi-Fi模块的触摸屏实现了系统接入无线网络,完成触摸屏的UI界面开发及控件布局,编写触摸屏工程脚本来解析阿里云IoT平台与屏之间的数据传输。最后完成了基于阿里云平台APP的系统远程监测与控制的功能实现。

闫泽文[3](2020)在《地下储粮新仓型及其构造、仓群布置和节地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各项安全的首要任务。我国建设了大量粮仓,来保证粮食产后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这对我国长期的经济建设、国家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长期规划中一项艰难、庞大的任务。在我国长期储粮的粮仓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大量土地,且在保粮过程中,低温储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药物熏蒸不仅对粮食品质有损害,而且污染环境,因此需要建设新型的粮仓,来应对我国粮仓所暴露出来的节地、节能、环保及对粮食品质的影响等问题。地下粮仓属于天然的准低温粮仓,我国利用地下仓储粮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在在使用中的地下粮仓仅有喇叭仓仓型,喇叭仓仓型对地形及土壤条件限制过多,无法进行全国范围的推广。新研究设计的地下仓仓型单仓可以解决仓容问题,但有防水、防结露和仓群布置时不利于节约土地等问题。因此需要创造新的地下粮仓仓型,并研究其构造措施、仓群布置和进行节地研究,来应对我国绿色储粮的发展需求和节约土地的需求。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地上粮仓和地下粮仓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查阅了文献,总结出了地下粮仓在仓型、构造措施、仓群布置方面的不足。通过研究粮食的物理特性、仓储特性、保粮措施等对地下仓设计的影响,结合建筑、结构、工艺等对仓型设计的要求,设计出更加合理的仓型。并通过研究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等,对该地下粮仓新仓型的防水、防结露和保温隔热等构造措施进行了研究,解决地下仓在构造设计上所存在的不足。研究了基于该仓型仓群的布置方法和基于仓群布置的节地研究,包括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粮仓作为通用仓库的工艺流程。并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结合车库和厂房进行了案例设计分析。

史路阳[4](2019)在《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式调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是战时人防指挥机关工作与通信的重要场所,是我国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内部安装有大量的防护、防化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对环境湿度有较高要求,但由于和平时期使用频率低以及维护管理的疏漏,工程内部潮湿问题比较严重。近年来,针对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的控制国内外陆续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机械除湿系统性能更新和提升上,而基于调湿建材地被动式调湿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调湿建材与自然通风耦合的系统性研究。与主动除湿相比,被动式调湿无需消耗人工能源,具有节能、管理维护方便等优势。本文以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的湿环境被动调节为目标,采用工程实测、实验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和自然通风模型及其耦合计算模型,系统地分析我国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的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以及应用界限。本文首先选取了北京某地下人防指挥工程作为实测对象,通过与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热湿环境对比研究,分析了典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内部热湿环境特性,提出了利用调湿建材的吸放湿特性的被动调湿技术。然后对不同种类调湿建材的吸放湿性能以及在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调湿效果进行了测试,从材料层面综合评价了不同种类调湿建材吸放湿性能的差异以及对地下人防指挥工程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其次,基于Matsumoto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和地下建筑动态传热特性,建立了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对调湿建材的吸放湿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Mualem吸放湿滞后实验模型对预测模型修正。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研究,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此外,基于建立的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种类调湿建材在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调湿效果以及通风换气次数、外界气象条件等因素对材料调湿效果的影响。再次,本研究利用多区网络通风模型建立了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计算模型,并根据哈尔滨某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的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利用验证的模型对我国不同气候分区的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竖井自然通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竖井自然通风波动特性的地域差异以及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各个气候分区地下人防指挥工程室内热湿环境的差异。最后,将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与自然通风计算模型耦合,同时对调湿建材的吸放湿过程和竖井自然通风进行模拟,通过一系列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以及在不同气候分区的应用界限。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各个气候分区(除夏热冬暖区)地下人防指挥工程,通过调湿建材的被动调湿作用和竖井的自然通风控制优化,室内相对湿度全年均可控制在75%以下;在夏热冬暖区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比较局限,即使在夏季竖井处于关闭状态下室内湿度全年仍有42.78%的时间超过安全范围,虽然无法完全满足工程的要求,但是室内出现潮湿和非常潮湿的比例大大降低,室内湿环境的改善程度显着。综上,本文的研究工作将调湿建材的吸放湿特性与自然通风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应用于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的湿环境被动调节,其结论有助于在工程平时维护管理中充分发挥被动调湿的优势,从而改善室内湿环境,同时降低维护管理的难度与费用,保障人防指挥工程的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羊雷,奉祁林,王强,杨斌[5](2019)在《防护工程口部结露分析及组合除湿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防护工程口部结露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口部除湿风幕机和内部除湿机进行的适用于防护工程的组合防潮除湿技术,并利用数值模拟探究了该方法的工程内部除湿效果。以某假定工程为依据建立防护工程模型,设计和模拟计算了8种典型除湿方案,着重探讨了维护状态与工作状态工况下不同除湿设计方案的温度、湿度场分布及其除湿效果。

李馨玥[6](2019)在《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地下建筑工程日渐增多,建筑物的霉、潮、渗、漏等问题却难以解决。传统建筑防水工艺质保期有限,防渗效果差,建筑物的寿命和安全仍然受到威胁。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利用电渗原理和物联网技术,可预防并解决地下建筑的渗漏问题,实现地下工程的防渗除湿、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本文根据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的功能需求进行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由一个主机和多个节点组成。主机处理各节点的环境数据后,配置工作参数,输出相应的电渗脉冲波形。主机和节点的主控芯片均为STM32,节点包括433无线模块、传感器模块、电源模块,除此之外,主机还包括GPRS/超级网口双模式通讯模块、显示模块、电渗脉冲输出模块,实现多级电源选择、耐高压全桥电极转换、三电平脉冲波形可调、双模式网络通讯选择、433无线通讯、数据显示等功能,保证设备数据正确,功能完善。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主机通过433无线模块采集和处理多节点数据,且运用GPRS或超级网口与服务器通讯,实现数据存储和指令收发。用户运用Web端可以远程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设备工作状况,根据现场湿度变化,自动或手动改变设备工作参数,增加或降低功耗,以达到防渗除湿目的。

程海[7](2019)在《基于Internet远程控制的地下除湿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缓解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一个重要手段,城市中地铁、地下室、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场等一系列地下场所随处可见,但是这些地下场所普遍存在空气潮湿、墙体渗漏,空间内物品易发霉滋菌等一系列问题。地下空间除湿通常是采用多种手段共同作用,互相弥补各种手段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地下空间空气潮湿和墙体渗漏开发了一个可以远程控制的除湿系统,采用冷却除湿法进行空气除湿,基于电渗透原理进行墙体除湿,开发的主要内容如下:(1)在除湿系统的硬件设计中,使用ATmega128位总控芯片,使用AltiumDesigner绘制了电源电路、脉冲发生电路、空气除湿器控制电路的原理图并进行BCB设计,根据系统的需要对WIFI模块、触摸屏、半导体制冷片和温湿度传感器等硬件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最后用AutoCAD对空气除湿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2)首先用使用ICCV7 for AVR软件编写电渗透除湿的单片机程序,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确定了电渗透除湿效果比较好的脉冲波形,根据得到的脉冲波形画出单片机输出的两路PWM信号波形,从而确定他们的占空比,用单片机的定时器1来产生这两路PWM信号;然后编写空气除湿器的单片机程序,用单片机定时器0产生的PWM信号控制空气除湿气的功率,空气除湿器划分了三个档位,分别对应三个占空比,根据输入的档位来改变空气除湿器的功率;对USART HMI串口屏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开发,通过该触摸屏显示除湿系统的各个参数,并且可以设定期望湿度值与空气除湿器的档位。(3)在实现远程控制部分中,首先在Windows系统下搭建了MQTT服务器,使用路由器的端口映射功能将服务器的IP地址映射到外网,利用动态DNS将路由器与域名绑定,可以实现通过固定的域名登录服务器,然后给WIFI模块刷入Lua固件,使用Lua语言编写服务端程序,使WIFI模块成为连接服务器与单片机的桥梁,最后使用AdroidStudio开发了一个运行Android系统下了客户端软件,通过该软件可以远程查看除湿系统的各个参数。

任彤[8](2018)在《基于水电工程的地下廊道/洞室热湿环境变化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深部空间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地下洞室群中,如地下水电站、地铁或人防工程及国防工程中的热湿环境计算及控制问题是目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深埋地下洞室不同于地上建筑,不受阳光照射,受地形地貌、壁面渗透传湿等因素影响较大。深埋地下建筑的热湿环境对人员的工作效率乃至生命健康有重要影响,同时,潮湿的环境亦可能导致地下洞室机电设备线路短路,从而引发重大事故,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研究地下洞室廊道围护结构的热湿传递特性及热湿环境控制方法、以及技术措施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对地下水电站洞室廊道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特性及热湿环境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基于水电工程地下廊道的结构形状特点,建立了一般性旋转曲面地下廊道与空气热湿传递方程,获得了地下廊道围护结构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和传湿关系,提出了圆形廊道、拱形(马蹄形)廊道和矩形廊道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简化预测公式,并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其应用于工程计算的实用性。研究发现,等横截面面积下,矩形廊道比拱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0.25%,比圆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0.8%。等横截面周长下,矩形廊道比拱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0.51%,比圆形廊道平均降温幅度提高1.37%。三种形状廊道的当量直径相同时,热湿传递效果几乎没有差异。其次,通过对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大岗山电站、锦屏一级电站夏、冬典型季节工况地下廊道热湿效应现场测试,补充完善了地下廊道围护结构的热、湿物性边界条件,得到了各电站地下廊道内空气温湿度变化解析式。对比不同气候分区地下廊道通风温降(升)、散热量、散湿量指标发现,仙游电站和大岗山电站夏季工况下廊道具有降温冷却作用,交通洞对流入空气进行减湿,冬季工况下都有升温加热效果,但仙游电站对流入空气进行减湿处理,而大岗山电站对空气进行加湿处理。锦屏一级电站夏季交通洞的散湿量为0,冬季对空气进行冷却降温,空气处于加湿过程。得出影响地下廊道热湿变化特性因素主要包括:廊道结构尺寸(截面尺寸、廊道进深长度、廊道壁温)及流经空气物性参数(空气流速、温度、相对湿度)。此外,依据实测获得的热、湿物性边界条件,建立了预测地下廊道与空气热湿耦合传递数值计算模型,利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对地下廊道进行全尺寸数值模拟,进一步对比分析廊道截面尺寸、壁面温度、进深深度及入口空气流速、温度、相对湿度等参数变化对地下廊道与空气热湿传递效果的具体影响。研究得出,在夏季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廊道横截面当量直径、壁面温度的升高,廊道对空气的降温加湿效果逐渐减弱。随着进风速度的增大,廊道对空气的降温效果逐渐减小,当入口送风速度v>2 m/s时,增大送风速度对廊道岩壁与空气的吸放热影响作用不明显。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当量直径和流速下,廊道存在一个有效长度提供的冷量最大。廊道入口空气温度越低,廊道进出口空气温(湿)差越小,廊道对空气的冷却效率越低。入口空气的相对湿度(含湿量)是影响廊道内结雾的主要因素。廊道内空气温湿度随着进深增加呈周期性变化,波动幅度随着廊道的进深逐渐减小。最后,本文以仙游电站地下洞室主厂房发电机层为例,通过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送风速度和热源强度下地下高大空间洞室热湿环境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送风方式对发电机层内速度场、温度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工作区气流组织效果评价指标,提出了适用于仙游电站地下水电站高大空间顶送风方式的最优送风速度,为地下洞室复杂的气流通风及热湿环境优化设计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从系统节能和大空间气流组织舒适性的角度出发,v=8 m/s是仙游电站风口射流速度的最优值。本文为水电行业暖通空调领域相关行业标准和通风空调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数值模拟设计工具。

刘雄[9](2018)在《通风除湿系统改造设计在地下工程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地下工程作为地面工程建筑功能的延伸,其通风除湿系统要比地面工程重要很多,同时因地下工程特殊的地理环境通风除湿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本文对地下工程的空气质量现状和引起工程潮湿的原因详细分析,并对如何做好地下工程通风设计及除湿防潮设计,结合笔者多年施工经验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刘理[10](2017)在《地铁变电所内成套开关设备防潮除湿分析及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变电所一般不设置于地下室,但一些工程因本身即为地下建筑,如地铁、地下商场、人防市政地下工程等,需要将变电所设置在地下室,但不宜设在建筑地下的最底层。故此对变电所及其内装设的成套开关设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考虑多维度综合的防护措施。故有必要分析成套开关设备导致其内部潮湿的原因,介绍解决相应问题所使用的措施,避免成套开关设备因潮湿而出现危险状况,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地区地下空间保温与防潮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下空间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1.1 地下空间保温设计室外气候条件
    1.2 地下空间保温设计室外计算参数
    1.3 地下空间保温设计方法
2 地下空间围护结构防潮设计与室内除湿
    2.1 地下空间湿环境现状
    2.2 地下空间围护结构防潮设计发展现状
    2.3 地下空间室内除湿技术发展现状
3 结论与展望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除湿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MPS电渗透除湿技术研究现状
        1.2.1 MPS电渗透除湿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MPS电渗透除湿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3 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3.1 物联网发展状况
        1.3.2 基于云平台的物联网监控领域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及组织架构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除湿系统基本功能需求分析
        2.1.2 远程监控功能需求分析
    2.2 物联网技术分析
        2.2.1 常用的通信技术
        2.2.2 系统关键通信技术分析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除湿模块的软硬件开发
    3.1 电渗透除湿技术原理简介
    3.2 除湿模块硬件开发
        3.2.1 ATmega8 单片机
        3.2.2 系统电源电路
        3.2.3 MPS多脉冲发生电路
        3.2.4 中控电路板实物开发
    3.3 除湿模块的软件开发
        3.3.1 主程序流程及功能简介
        3.3.2 MPS脉冲发生子程序
    3.4 本章小结
4 信息采集与交互模块开发
    4.1 除湿电流检测单元
        4.1.1 电流传感器选择
        4.1.2 LTS25-NP工作原理
        4.1.3 电流检测模块电路
        4.1.4 A/D转换子程序
    4.2 电路板温度告警及散热单元
        4.2.1 传感器选型
        4.2.2 温度告警模块电路
        4.2.3 温度告警程序
    4.3 线路连接故障检测单元
    4.4 人机交互模块
        4.4.1 触摸屏工程
        4.4.2 单片机USART
        4.4.3 单片机通信服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云平台的物联网模块开发
    5.1 云平台方案选型
        5.1.1 中移物联One NET平台
        5.1.2 机智云服务平台
        5.1.3 阿里云IoT平台
    5.2 基于云平台的物联网模块开发
    5.3 串口屏工程
        5.3.1 屏幕UI界面开发及操作
        5.3.2 设备接入云平台
    5.4 基于阿里云的APP远程控制实现
        5.4.1 系统信息监测实现
        5.4.2 告警推送
        5.4.3 系统远程控制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地下储粮新仓型及其构造、仓群布置和节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粮仓建设的意义
        1.1.2 粮食安全性问题
        1.1.3 建设新型粮仓的重要性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粮仓的调研与分析
    2.1 地上粮仓调研与分析
        2.1.1 房式仓
        2.1.2 筒仓
        2.1.3 浅圆仓
    2.2 地下粮仓调研与分析
        2.2.1 喇叭仓仓型
        2.2.2 河南金地集团粮食物流园区地下模拟仓工程
        2.2.3 河南金地集团粮食物流园区低温节能地下生态储粮新型(生产性试验仓)项目
        2.2.4 文献和专利中的地下仓
        2.2.6 上述地下粮仓的优点
        2.2.7 上述地下粮仓所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影响地下粮仓设计的因素
    3.1 粮食的物理特性对地下粮仓设计的影响
        3.1.1 重力密度
        3.1.2 比重
        3.1.3 散落性
        3.1.4 休止角
        3.1.5 内摩擦角和外摩擦角
        3.1.6 粮食物料物理力学参数
    3.2 粮食的仓储特性及保粮措施对地下粮仓设计的影响
        3.2.1 粮食的储存特性
        3.2.2 环流熏蒸系统
        3.2.3 通风降温系统
        3.2.4 气调储粮系统
        3.2.5 气密性技术
        3.2.6 自动化控制与粮情检测系统
    3.3 储粮对地下粮仓设计的要求
        3.3.1 防水、防漏、防潮、防结露
        3.3.2 保温隔热
        3.3.3 抵抗外力作用
        3.3.4 密闭与通风
        3.3.5 避免与有害、有毒物质直接接触
        3.3.6 机械化
        3.3.7 场地位置
        3.3.8 耗材少、造价低、节约用地、方便使用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储粮新仓型设计及其构造研究
    4.1 地下粮仓仓型设计
        4.1.1 建筑对地下仓的要求
        4.1.2 工艺对地下仓的要求
        4.1.3 结构对地下仓的要求
        4.1.4 仓型设计
    4.2 防水设计
        4.2.1 水对地下仓的影响
        4.2.2 防水材料的选择
        4.2.3 地上建筑防水设计
        4.2.4 输送通廊防水设计
        4.2.5 筒仓防水设计
        4.2.6 变形缝处防水设计
    4.3 防结露设计
        4.3.1 地下仓粮食结露原理
        4.3.2 热粮结露处理
        4.3.3 冷粮结露处理
        4.3.4 通风除湿处理
    4.4 保温隔热设计
        4.4.1 温度分区
        4.4.2 密闭保温构造设计
        4.4.3 楼梯间隔热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地下储粮新仓型仓群布置及节地研究
    5.1 仓群组合布置
        5.1.1 横向组合
        5.1.2 十字交叉组合
    5.2 多层空间开发与利用
        5.2.1 多层土地开发利用的优势
        5.2.2 标高-5.1m以下地下空间的利用
        5.2.3 标高-5.1m以上地下空间的利用
        5.2.4 地上空间的利用
    5.3 多层空间利用案例设计研究
        5.3.1 粮仓结合地下停车库设计
        5.3.2 粮仓结合厂房设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式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研究现状
        1.2.2 调湿建材研究现状
        1.2.3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典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现场实测
    2.1 引言
    2.2 现场工程实测
        2.2.1 测试工程概要
        2.2.2 测试方案概要
    2.3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2.3.1 室内温度特性分析
        2.3.2 室内湿度特性分析
        2.3.3 室内高湿频率分析
        2.3.4 霉菌指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湿建材的吸放湿性能测试及在人防指挥工程的应用实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装置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3 调湿建材吸放湿性能测试
        3.3.1 动态吸放湿速率测试
        3.3.2 等温吸放湿曲线测试
        3.3.3 湿缓冲MBV值测试
    3.4 调湿建材在人防指挥工程的应用实测
        3.4.1 现场测试方案
        3.4.2 调湿建材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4.3 调湿建材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3.4.4 调湿建材吸放湿量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调湿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调湿建材热湿耦合传递计算模型
        4.2.2 地下土壤动态传热计算模型
        4.2.3 室内热湿平衡计算模型
        4.2.4 模型计算流程
    4.3 模型验证
        4.3.1 调湿建材热湿物性参数
        4.3.2 模拟条件
        4.3.3 模型验证
    4.4 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调湿效果评价指标
        4.4.2 不同调湿建材的调湿效果
        4.4.3 换气次数对于建材调湿效果的影响
        4.4.4 不同气象条件对建材调湿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的地域差异及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5.1 引言
    5.2 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计算模型
        5.2.1 多区网络通风计算模型
        5.2.2 多区网络通风模型与地下建筑动态传热模型耦合求解
    5.3 计算模型的实测验证
        5.3.1 实测概要
        5.3.2 实测结果分析
        5.3.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5.4 自然通风的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的地域差异
        5.4.1 模拟计算条件
        5.4.2 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季节性波动
        5.4.3 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5.4.4 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然通风状态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调节效果评价
    6.1 引言
    6.2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模型与自然通风模型耦合
    6.3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的地域差异
        6.3.1 被动式调湿效果长期动态评价指标
        6.3.2 模拟计算条件
        6.3.3 干燥地区被动式调湿效果的长期评价
        6.3.4 潮湿地区被动式调湿效果的长期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防护工程口部结露分析及组合除湿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壁面凝露及防潮原理
2 算例模型
    2.1 几何模型
    2.2 物理模型
    2.3 边界条件
    2.4 初始条件
    2.5 计算工具
3 结果与讨论
    3.1 维护状态时除湿效果优化分析
    3.2 工作状态时除湿效果优化分析
    3.3 模拟结果
4 结论

(6)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介绍
    2.1 总体设计
        2.1.1 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的概述
        2.1.2 电子防渗设备总体设计
    2.2 开发环境
        2.2.1 硬件开发环境
        2.2.2 软件开发环境
    2.3 关键技术介绍
        2.3.1 电渗技术
        2.3.2 物联网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防渗设备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2 主控芯片电路设计
        3.2.1 主机主控芯片电路设计
        3.2.2 节点主控芯片电路设计
    3.3 物联网通讯模块设计
        3.3.1 433 模块设计
        3.3.2 GPRS模块
        3.3.3 超级网口模块
    3.4 主机主要模块设计
        3.4.1 接口模块
        3.4.2 显示模块
        3.4.3 传感器模块
        3.4.4 电渗脉冲波形输出模块
        3.4.5 电源模块
    3.5 节点主要设计模块
        3.5.1 传感器模块
        3.5.2 接口模块
        3.5.3 电源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子防渗设备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1.1 操作系统选择
        4.1.2 操作系统软件架构及系统移植
        4.1.3 电子防渗设备软件总体设计
        4.1.4 软件系统初始化
    4.2 软件功能设计
        4.2.1 节点数据处理
        4.2.2 电源选择
        4.2.3 电渗脉冲波形选择
    4.3 433 通信设计
        4.3.1 433 通信协议格式
        4.3.2 433 模块的工作流程
    4.4 GPRS通信设计
        4.4.1 GPRS通信协议格式
        4.4.2 GPRS模块的工作流程
    4.5 USR-K2 超级网口通信设计
        4.5.1 USR-K2 超级网口通信协议
        4.5.2 超级网口的工作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户Web端功能设计
    5.1 Web端功能概述
    5.2 系统管理部分
    5.3 设备监控部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的测试及分析
    6.1 调试环境
        6.1.1 硬件调试环境
        6.1.2 软件调试环境
    6.2 硬件连接
    6.3 软件调试
    6.4 设备系统联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附1 主机PCB详图
    附2 节点PCB详图

(7)基于Internet远程控制的地下除湿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章小结
2 除湿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
    2.0 除湿系统的总体布局
    2.1 ATmega128 单片机
    2.2 系统电源电路的设计
    2.3 MPS多脉冲电渗透除湿器的设计
        2.3.1 MPS多脉冲电渗透除湿的基本原理
        2.3.2 MPS多脉冲发生器电路设计
    2.4 空气除湿器的设计
        2.4.1 空气除湿器的工作原理
        2.4.2 空气除湿器的结构设计
        2.4.3 空气除湿器的控制电路原理图设计
    2.5 USART HMI串口屏
    2.6 ESP8266 WIFI模块
    2.7 DHT1 温湿度传感器
    2.8 本章小结
3 除湿系统的程序设计
    3.1 脉冲产生的单片机子程序设计
    3.2 空气除湿器单片机子程序设计
    3.3 USART HMI串口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3.4 单片机与DHT1 温湿度传感器通讯子程序设计
        3.4.1 单片机与DHT1 温湿度传感器通讯原理
        3.4.2 单片机与DHT1 温湿度传感器通讯程序
    3.5 单片机串口通讯子程序设计
    3.6 单片机ADC(模数转换)子程序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除湿系统远程控制的实现
    4.1 MQTT服务器
        4.1.1 MQTT协议简介
        4.1.2 MQTT协议通讯原理
        4.1.3 MQTT服务器的搭建
    4.2 端口映射及动态DNS设置
        4.2.1 端口映射
        4.2.2 动态DNS的设置
    4.3 WIFI模块客户端程序设计
        4.3.1 Lua脚本语言
        4.3.2 ESP8266 WIFI模块端程序设计
    4.4 android MQTT客户端开发
        4.4.0 Android Studio简介
        4.4.1 手机用户界面设计
        4.4.2 Activity组件的设计
        4.4.3 Service组件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水电工程的地下廊道/洞室热湿环境变化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1.3.1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影响因素
        1.3.2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存在问题
    1.4 课题研究方法及内容
2 地下电站洞室热湿传递模型建立
    2.1 物理模型
        2.1.1 水电站通风廊道洞室物理模型
        2.1.2 水电站发电机层洞室物理模型
        2.1.3 水电站洞室厂房湿量来源
    2.2 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数学模型
    2.3 不同形状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模型对比
        2.3.1 地下廊道空气特性计算参数
        2.3.2 地下廊道实测基本参数
        2.3.3 不同形状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模型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通风廊道热湿传递效果实测分析
    3.1 概述
    3.2 现场测试
        3.2.1 测试内容及测试仪器
        3.2.2 测点布置
    3.3 水电站地下廊道散热散湿计算
    3.4 地下廊道测试结果及分析
        3.4.1 仙游抽水蓄能电站交通洞测试及数据分析
        3.4.2 大岗山电站交通洞测试及数据分析
        3.4.3 锦屏一级电站交通洞测试及数据分析
    3.5 地下廊道热湿传递效果实测对比分析及验证
        3.5.1 热湿传递指标对比
        3.5.2 实测与理论模型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地下廊道热湿传递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值计算模型
    4.2 边界条件参数设置
    4.3 湍流模型选择及网格划分
        4.3.1 湍流模型选择
        4.3.2 网格划分
        4.3.3 模型的验证
    4.4 热湿传递影响因素分析
        4.4.1 廊道截面尺寸
        4.4.2 入口气流速度
        4.4.3 入口空气湿度
        4.4.4 廊道壁面温度
        4.4.5 入口空气温度
        4.4.6 廊道进深长度
    4.5 本章小结
5 地下水电洞室环境热湿分布规律研究
    5.1 概述
    5.2 发电机层热湿环境现场测试
        5.2.1 测点布置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发电机层热湿环境数值模拟
        5.3.1 计算模型建立
        5.3.2 湍流模型的选择和验证
        5.3.3 边界条件
        5.3.4 网格划分和无关性验证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5.4.1 速度场
        5.4.2 温度场
        5.4.3 湿度场
    5.5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及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通风除湿系统改造设计在地下工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下工程空气环境分析
    1.1 空气流动差, 污染物过度集中
    1.2 空气中有害气体来源复杂, 无法从根源杜绝
2 地下工程潮湿原因
    2.1 相对湿度的差异
    2.2 建筑含湿量影响
    2.3 建筑渗漏
3 地下工程通风采光系统改造设计
    3.1 采光设计
    3.2 通风设计
    3.3 重要意义
4 地下工程除湿防潮系统改造设计
    4.1 除湿露点原理设计
    4.2 除湿吸附原理设计
    4.3 构建无缝防水防潮系统
    4.4 系统优化方案
5 结语

四、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地区地下空间保温与防潮技术进展[J]. 刘衍,鲍嘉阳,张存德,杨柳,陈景衡,姚慧.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1(11)
  •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下除湿系统开发[D]. 孙彬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地下储粮新仓型及其构造、仓群布置和节地研究[D]. 闫泽文.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4]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式调节研究[D]. 史路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5]防护工程口部结露分析及组合除湿数值模拟[J]. 羊雷,奉祁林,王强,杨斌. 防护工程, 2019(03)
  • [6]物联网电子防渗设备的研究与实现[D]. 李馨玥.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7]基于Internet远程控制的地下除湿系统的设计[D]. 程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8]基于水电工程的地下廊道/洞室热湿环境变化特性及分布规律研究[D]. 任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通风除湿系统改造设计在地下工程的应用[J]. 刘雄. 价值工程, 2018(06)
  • [10]地铁变电所内成套开关设备防潮除湿分析及措施[J]. 刘理. 电子测试, 2017(19)

标签:;  ;  

地下工程的防潮除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