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纤酶治疗青少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去纤酶治疗青少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一、降纤酶治疗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1](2021)在《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文中研究表明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 定义:脑血管病及其不同亚型的概念及分类比较复杂,因此在阐述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定义时,先对相关概念作一简介[1, 2, 3]。(1)脑血管病:是由各种脑血循环障碍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病损累及脑、脊髓、视网膜及周围神经;狭义上讲,病损主要累及脑。根据病理可以分为缺血性、出血

韩旭[2](2017)在《TIA长期预后及二级预防依从性临床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是神经内科的急症之一。TIA患者90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可达9%17%,其中多数患者发生在TIA发病后最开始的2d内。TIA的危险因素较多,有研究表明TIA患者进展为脑卒中与症状持续时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有关。研究发现我国TIA患者二级预防尚欠规范,且依从性差。因此,本研究意在探讨TIA后长期内各危险因素与继发卒中的关系,观察TIA后脑卒中及TIA复发的发生率,观察患者TIA后二级预防依从性,从而为临床治疗和TIA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47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详细登记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头CT或MRI)等基本资料,给予目前指南推荐规范治疗,出院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指南推荐二级预防方案。分别于患者入选后1个月、3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以电话或门诊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有无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及发生时间。终点事件为出现新的脑血管病事件或患者因其他原因死亡。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147例患者,其中因心脏病原因死亡1例,CO中毒死亡1例,不明原因死亡1例,12例患者因电话变更失访。对剩余132例患者进行统计学资料分析,年龄2278岁,平均58.63±11.52岁,男性95例(71.97%),女性37例(28.03%)。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症状患者97例(73.48%),其中表现为单个或单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7例,单肢或偏侧肢体无力37例,单纯言语不清12例,肢体感觉异常(伴或不伴肢体无力)2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患者35例,其中表现为眩晕者26例,视物不清11例,意识不清2例,跌倒发作1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5年内发生脑梗死者20例,占20.62%,椎-基底动脉系统患者5年内发生脑梗死者1例,占2.86%,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065,P<0.05)。132例患者中2天、7天、1月、3月、1年、2年、3年、4年、5年进展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分别为3例(2.27%)、5例(3.79%)、11例(8.33%)、12例(9.09%)、14例(10.61%)、16例(12.12%)、17例(12.88%)、19例(14.39%)、21例(15.91%),TIA反复发作的分别为21例(15.91%)、24例(18.18%)、30例(22.73%)、39例(29.55%)、43例(32.58%)、45例(34.09%)、46例(34.85%)、46例(34.85%)、49例(37.12%)。出院后1月、3月、1年、2年、3年、4年、5年二级预防应用药物的依从率:抗血小板药物依从率90.1%、85.8%、80.5%、72.4%、65.3%、60.1%、55.7%,降压药物依从率91.8%、88.3%、81.6%、74.2%、67.7%、60.2%、57.8%,降糖药物依从率94.2%、90.6%、86.5%、82.3%、79.1%、75.4%、72.2%,他汀类药物依从率83.2%、70.6%、52.4%、46.3%、40.1%、35.2%、28.8%。药物依从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以他汀类药物依从性最差。出院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药、降糖药依从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关系(P<0.05),服药依从性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低。TIA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颈动脉狭窄率≥50%、不同颈动脉系统TIA是TIA患者5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各因素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得出:高血压、糖尿病、颈部血管狭窄、脑血管病家族病史为影响TIA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60岁、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率≥50%、不同颈动脉系统TIA是TIA患者5年内发生脑梗死的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率≥50%、脑血管病家族史是独立危险因素;2 TIA后5年内总梗死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且前1个月内增高较快,TIA进展为脑卒中风险较高;3 TIA后5年内TIA复发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4 TIA患者离院后服药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以他汀类服药率最低,药物种类组间比较差别有意义。出院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药、降糖药依从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关系(P<0.05),依从性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低。

邢广羽[3](2008)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病因及临床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概念、病因、脑动脉影像学的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青年类型特点。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1990年-2008年间TIA住院患者822例。2.总结822例TIA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在1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的病例分布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在不同持续时间下的缺血性病灶比率的差别。3.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年龄、缺血部位中的分布;以缺血性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为基础,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TIA患者可能的病因。4.按照检查手段,将612例TIA患者的脑动脉检查资料分为:颅外动脉检查纽、颅内动脉检查组、颅内外动脉检查组,分别计算动脉狭窄率及狭窄动脉分布的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颅内外动脉检查组中的狭窄动脉在不同性别、年龄中的分布。5.总结822例TIA患者的短期预后,采用卡方检验、10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TIA预后的影响。6.以年龄大于45岁TIA为对照,采用单变量分析,总结87例年龄在46岁以下青年型TIA的特点。结果1.822例TIA患者中,男性77%,女性2 3%,年龄中位数68岁;颈内动脉系统TIA6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8%。2.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在10分钟内、1小时内、3小时内、6小时内的TIA病侈4数分别为342例(41.6%)、611侈4(74.3%)、715例(87.0%)、778例(95.9%)。不同持续时间,脑CT/MRI/DWI显示缺血性病灶的比例无显着性差别。3.88.7%的TIA患者有常见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3.8%的TIA患者有卵圆孔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少见的危险因素。男性患者糖尿病、吸烟(23.21%、6.59%)的比例显着高于女性(11.98%、6.59%)。ICA系统TIA高血压病(67.7%)显着高于VBA系统(60.0%),酗酒(7.1%)显着低于VBA系统(9.0%)。各年龄组高血压病(41.4%、59.0%、70.0%、69.8%)、糖尿病(4.6%、14.5%、20.5%、40.3%)、高脂血症(16.1%、32.5%、22.1%、24.5%)、吸烟(32.2%、38.6%、24.5%、11.5%),家族史(36.8%、30.1%、23.0%、10.1%)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性TIA50.8%(责任动脉狭窄38.6%,不稳定斑块12.2%)、心源性栓塞性TIA14.8%、不明原因TIA34.3%。4.颅外动脉检查组患者动脉狭窄率24.6%、颅内动脉组动脉狭窄66.7%、颅内外动脉检查组动脉狭窄率62.8%(颅内动脉狭窄52.7%)。动脉颅外狭窄、颅内狭窄、颅内-外多发狭窄在ICA系统(4.5%、57.7%、37.8%)和VBA系统(20.7%、43.1%、36.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在青年组(0、82.4%、17.7%)、中年组(4.4%、46.7%、48.9%)、老年组(13.8%、47.5%、38.8%)、高龄组(40.0%、20.0%、40.0%)有统计学差异。5.责任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ICA系统缺血是TIA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抗凝药物对TIA短期预后具有保护作用。10%患者住院期间进展至脑梗死,其独立危险因素为频繁发作、偏瘫、责任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抗凝治疗可预防TIA进展至脑梗死。6.青年TIA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大于30分钟(36.8%)、发作频率(43.7%)、缺血性病灶(50.0%)方面与中老年人(49.4%、31.6%、72.2%)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青年人家族史(36.8%)显着性高于中老年人(22.2%);青年人高血压病(42.4%)、糖尿病(4.6%)、责任动脉狭窄(52.4%)显着性低于中老年人(67.7%、22.9%、66.7%)结论1.TIA的新概念不能用于所用的TIA患者,其传统概念仍可用部分TIA患者。2.有2/3的TIA直接原因为脑动脉狭窄,但仍1/3患者无明确的直接原因。3.TIA预后不良与动脉狭窄、不稳定斑块及前循环缺血有关,且因此导致TIA发展为脑梗死;TIA的抗凝治疗有效。4.青年TIA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颅内缺血灶发现率低、家族史阳性率高,而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狭窄相对较低。

李可建[4](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神兆玉,厉东亚,薛敏,神克兰[5](2000)在《降纤酶治疗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降纤酶对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 (TIA)发作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37例 ,给予降纤酶静滴至TIA发作终止或治疗达 1周 ;对照组 35例 ,给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脉络宁治疗 2周。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采静脉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变化。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1.66% ,对照组为77.14% ,2组间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1)。青年人TIA发作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 <0 .0 1或P <0 .0 5)。结论 降纤酶治疗青年人TIA发作疗效显着 ,疗程短 ,无不良反应 ,是治疗TIA发作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袁小娜[6](2014)在《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 TIA)是指由于脑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min,多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T或MRI检查无任何责任病灶。中老年人为TIA的高发人群,如果这类人群发生TIA的危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极有可能进展为脑卒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分析中老年TIA的危险因素,同时探讨ABCD3评分法应用于预测TIA后早期进展为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是本文的主题。目的是降低TIA进展为脑卒中的发生率,以减少脑卒中的致残率,为临床上对中老年TIA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郑大二附院和郑大四附院住院治疗的1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的年龄在均在45-80岁之间。将所选取的138例患者根据ABCD3评分表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记录所有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对影响患者TIA发作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ABCD3评分法对所有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影响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低、中、高危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6.1%(30/46)、64.81%(35/54)、60.5%(23/38),年龄≥60岁的患者中,低危组所占比例为10.9%(5/46),中危组所占比例为75.9%(41/54),高危组所占比例为63.2%(24/38);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房颤、酗酒史、TIA史;3.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低、C-反应蛋白水平高低与TIA的危险分层呈正相关(P<0.05);4.低危、中危、高危组患者比较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软斑、混合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硬斑三组比较无差异(P>0.05);5.低、中、高危组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危组及高危组与低危组比较有差异(P<0.05),高危组与中危组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有统计学意义;6.ABCD3评分为≤3分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1/46),ABCD3评分4-5分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4.81%(8/54),ABCD3评分6-9分的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78%(10/3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ABCD3评分值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不同危险因素对患者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糖尿病、双重TIA史、TIA症状持续时间≥60min,TIA症状发作频率≥3次/d,颈动脉中重度狭窄(≥50%)的OR值均>1,与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具有相关性。结论1.男性、年龄≥60岁、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糖尿病是中老年TIA主要的危险因素;2.颈动脉狭窄程度、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与中老年TIA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ABCD3分值越高,患者TIA后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ABCD3评分对TIA后早期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评估有较高的临床价值;4.症状持续时间≥60min、症状发作频率≥3次/d、颈动脉狭窄≥50%、糖尿病、双重TIA史是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

郭雅琴[7](2011)在《1999年与2009年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该研究探讨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住院期间医疗观察指标以及住院期间治疗,为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999年与2009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急性脑梗死1999年与2009年年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性别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1999年与2009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民族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1999年与2009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饮酒史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脑卒中和吸烟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4)2009年检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肾功、心电图、胸片、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颈部超声、TCD、MRI、DSA、免疫、腹部超声患者构成比高于1999年(P<0.05)。1999年未检测D-二聚体、CRP、同型半胱氨酸、CTA、MRA。2009年未检测血粘度、血沉。(5)2009年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感染、抗凝、脱水降颅压、降血压、调脂、降血糖患者构成比高于1999年(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吸烟、血糖增高、血常规异常、饮酒史等。2009年对于危险因素的筛查较1999年有所提高。(2)2009年医疗观察检测指标较1999年增多,但观察检测指标尚存在部分缺陷,应加强CRP、同型半胱氨酸、颈部血管超声的检测,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筛查。(3)2009年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的使用、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治疗以及早期康复的治疗较1999年明显提高,更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李岩松,龚启明,颜永红[8](2009)在《颈动脉注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颈动脉注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疗效。方法将132例明确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期间控制发作例数,治疗后3个月内继续发作例数,发展为脑梗死例数等。结果治疗组TIA停止时间24 h内38例,2472 h 23例,72h后仍有发作者15例;治疗期间无发生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为24、18、16例,2例发展为脑梗死。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治疗组继续发作者13例,累计5例发展为责任侧脑梗死。对照组继续发作者22例,累计9例发展为脑梗死。经比较治疗效果具有显着差异。结论颈动脉注射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田成林[9](2002)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ICVD)患者的基本特征,探讨相关因素对ICVD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综合作用。 资料和方法 1.统计描述1990~1999年我院2005例ICVD住院患者的概况。采用x2检验比较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年龄、部位和不同ICVD类型中的分布。 2.总结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被发现至首次ICVD发生间隔”的长短(简称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相关因素对高血压病程和糖尿病病程的影响。 3.总结分析3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特点和短期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相关因素对TIA短期预后的影响。 4.总结1750例脑梗死(包括由TIA进展而来的脑梗死)的短期预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相关因素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 5.以46岁以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变量分析,总结199例年龄在45岁以下的青年型ICVD的特点。 6.总结73例出血性脑梗死的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导致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因素以及出血对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1.2005例患者平均年龄61.52±11.89岁;其中男性1365例(68.1%),平均年龄60.56±11.18岁;女性640例(32.9%),平均年龄63.57±13.05岁;61~70岁间病人最多,共753例(37.6%),45岁以下病人199例(9.9%)。1684例(84%)属于颈内动脉系统(Intemal carotid artery,ICA)缺血;321例(16%)属于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 军医进修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缺血。1750例脑梗死中腔隙性脑梗死 1065例K0.9%),脑血栓形成 271例(15.5%),脑栓塞 246例(14.l%人 163例(10.50)无法明确 区分脑梗死的性质。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危险困素(58.7%),而后依次 为吸烟(32.7%)、高甘油三脂(26.3%)、CVD家族史(23.l%)、糖 尿病(16.5%)龟 高月 固自(14.3y)、酗酒(11.80)、房颤(6.9%)、 。CM梗死3.3%),未发现危险因素者 192例门.6%);男性患者中吸 烟、酗酒、。*肌梗死的比例高于女性,房颤、高胆固醇的比例低于女 性;46岁以上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房颤的比例高干45 岁以下患者,吸烟、酗酒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未发现危险困素 的比例低于45岁以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中高血压、吸烟、酗酒、脑 血管病家族史的比倒高于非腔隙性脑梗死,房颤的比例低于非腔隙性 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ICVD患者的危险因素没有 显着性差异;首次ICVD为脑梗死的患者中高血压、房颤、酗酒的比 例高于首次ICVD为*A的患者,吸烟、脑血管病家族史、高甘油三 脂的比例低于*A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脑梗死患者中幕上病灶最常 见于基底节区,幕下病灶最常见于桥脑。DSA、M叫和超声结果显示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例为 36.l%,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为 40.3%。 2.在有高血压的ICVD患者中,平均高血压病程为14.29 t 10.63年;50 %患者在发现高血压 11年内发生首次 ICV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发现高血压年龄增长1岁,高血压病程平均缩短0.529年;吸烟使高血 压病程平均缩短 2.313年;合并糖尿病使高血压病程平均缩短 1.297年; 军人的高血压病程比农民平均长l.417年;治疗较不治疗者平均延长 1.541年。有糖尿病的ICVD患者中,平均糖尿病病程6.gO t 6.53年, 50%的病人在发现糖尿病5年内发生首次ICV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 示糖尿病发现年龄增加1岁,糖尿病病程平均缩短0.312年;吸烟使糖 尿病病程平均缩短1.479年;合并高血压使糖尿病病程平均缩短1.773 3 军医进修学院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年;合并高血脂使糖尿病病程平均缩短1.44年;治疗较不治疗者平均 延长2.859年。 3.TIA持续时间在 10分钟以内的占 48y,30分钟以内的占 790,60分 钟以内的占 92%。141门 5.6%)例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多变 量分析显示发作次数在3次以上、高血压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发作 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高血糖是TIA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病史超过30天(对照组7天以内)、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

刘辉,张娜[10](2012)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用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疾病用药与年龄、季节、不同疾病和不同用药配方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近年在药房得到的一手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分析等统计计算,验证TIA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关系在聊城地区是否与全国的规律相符合。结果 20082010年的气温对发病人数的回归方程为:发病人数=36.410-0.148×气温。20082010年的不同疾病回归方程为:发病人数=51.723+3.199×眩晕人数,发病人数=51.723+7.239×高血压人数,发病人数=51.7238+7.916×高血脂人数,发病人数=51.723-7.903×脑动脉硬化人数结论 TIA患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与气温负相关。发病人数与眩晕、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相关性较大。调查问卷验证了以上结果的正确性。

二、降纤酶治疗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纤酶治疗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TIA长期预后及二级预防依从性临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病因及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TIA患者的基本资料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IA概念的演变与证据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IA病因学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TIA患者的脑动脉影像学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TIA的预后研究
        一、TIA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二、TIA短期内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青年TIA的临床特征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
致谢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1.1 文献检索
        1.1.1 检索范围
        1.1.2 检索策略
        1.2 检索结果合并
        1.2.1 合并策略
        1.2.2 关键类
    2 文献选择
        2.1 文献选择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文献选择方法
        2.2.1 初筛
        2.2.2 二次筛选
        2.2.3 三次筛选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3.1 文献分组
        3.2 文献分类
        3.3 文献编号
        3.4 文献登记
    4 文献质量评价
    5 文献信息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Q统计量检验法
        6.2 固定效应模型
        6.3 随机效应模型
        6.4 漏斗图分析
        6.5 敏感性分析
        6.6 失效安全数
    7 效应指标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7.2 需治疗病人数
结果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有效治法筛选
        1.2 有效方药筛选
        1.2.1 扶正方药筛选
        1.2.2 祛邪方药筛选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2 安全性分析
        2.1 不良反应分析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6.1 纳入研究质量
        6.2 发表性偏倚
        6.3 临床异质性
        6.4 待评价研究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7 后续研究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查新报告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摘要

(5)降纤酶治疗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检测项目
    1.4 疗效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1999年与2009年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选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诊断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研究观察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8)颈动脉注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治疗方法
    1.3 比较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等级
2 结果
3 讨论

(9)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20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概况
第二部分 高血压、糖尿病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 TIA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脑梗死预后及影响因素
第五部分 青年型ICVD特点
第六部分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因素及预后
第七部分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及结论
    2.1 TIA与年龄阶段的关系
    2.2 TIA与季节性的关系
    2.3 TIA与不同相关疾病的关系
    2.4 调查问卷分析
3 讨论

四、降纤酶治疗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卒中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神经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9)
  • [2]TIA长期预后及二级预防依从性临床随访研究[D]. 韩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概念、病因及临床特点研究[D]. 邢广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4]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5]降纤酶治疗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 神兆玉,厉东亚,薛敏,神克兰. 临沂医专学报, 2000(04)
  • [6]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袁小娜. 郑州大学, 2014(02)
  • [7]1999年与2009年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对比研究[D]. 郭雅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1)
  • [8]颈动脉注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 李岩松,龚启明,颜永红. 安徽医药, 2009(02)
  • [9]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D]. 田成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2(02)
  • [1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用药分析[J]. 刘辉,张娜. 食品与药品, 2012(09)

标签:;  ;  ;  ;  ;  

去纤酶治疗青少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